纤维内镜

2024-07-24

纤维内镜(共5篇)

纤维内镜 篇1

为探讨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行上颌窦囊肿摘除与单纯鼻内镜手术方法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 提高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效果, 对收治的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86例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6~66岁, 病程3个月~3年;囊肿直径最小为4.1 mm, 最大为34.0 mm, 平均直径23.2 mm;囊肿部位:26例患者为单侧, 17例患者为双侧;24例为单纯上颌窦囊肿, 19例合并慢性鼻窦炎;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18~68岁, 病程4个月~4年;囊肿直径最小为4.0 mm, 最大为33.0 mm, 平均直径22.9 mm;囊肿部位:27例为单侧, 16例为双侧;22例为单纯上颌窦囊肿, 21例合并慢性鼻窦炎;两组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颊部压迫感、眩晕、牙痛、反复鼻腔淡黄色溢液、偏头痛等症状;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利用20 ml浓度为1%的地卡因与肾上腺素进行局部麻醉, 麻醉后对患者行鼻内镜检查, 从而明确患者上颌窦内囊肿的部位, 然后利用上颌窦双匙钳将囊壁钳夹取出, 并利用吸引器对上颌窦内的囊液进行吸除, 然后将鼻内镜取出, 将纤维喉镜置入鼻腔中, 置入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将纤维喉镜自头端通过上颌窦开口进入上颌窦, 认真观察是否有囊壁残留现象发生, 若发现残留囊壁应及时将其取出;同时还要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点发生, 若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则要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处理。手术完成后经鼻内镜对鼻腔进行填塞, 手术结束后48 h将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

1.2.2 对照组

给予单纯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利用20 ml浓度为1%的地卡因与肾上腺素进行局部麻醉, 麻醉后利用鼻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 从而明确患者上颌窦内囊肿的部位, 然后在鼻内镜数字显像系统直视下利用上颌窦双匙钳将囊壁钳夹取出, 并利用吸引器对上颌窦内的囊液进行吸除, 手术完成后经鼻内镜对鼻腔进行填塞, 手术结束后48 h将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定[1]

治愈:患者囊肿完全切除, 且患者流涕、头疼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好转:患者囊肿组织残留率<50%, 且患者流涕、头疼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囊肿组织残留率≥50%, 且患者流涕、头疼等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复发:患者窦腔内囊肿形成。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65%, 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1.63%,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上颌窦肿瘤, 该病具有发生较为缓慢, 早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然而随着囊肿的增加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面颊部胀满感、头痛、压痛等症状。传统的鼻内镜下术式及唇龈沟术式虽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等优点, 然而该治疗方式需要凿开上颌窦, 且需切开唇龈沟, 往往会对患者的面部造成较大的伤害,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面部麻木、鼻腔感染、肿胀等并发症[2]。

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可准确的对患者的上颌窦囊肿进行定位, 且具有手术创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等多种优点, 同时该手术方式还有效的对患者的鼻窦骨质及粘膜组织进行保留, 从而有效的保留了患者正常的鼻窦功能[3]。因此该手术方式逐渐得到医生及患者的认可。然而该手术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填塞物取出后出血、牙龈瘘管、鼻面部麻木、鼻泪管损伤、鼻窦腔骨质增生、上颌窦脓肿等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的上颌窦正常功能产生影响。为了防止损伤鼻泪管而经尖牙窝或鼻道开窗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创伤,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上牙麻木、面颊部麻木等现象。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可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

参考文献

[1]张波.鼻内镜下两种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80例临床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 8 (9) :189.

[2]陈爱平.鼻内镜下鼻道双钻孔上颌窦囊肿吸切术36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1, 8 (14) :198

[3]杨光东.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单纯上颌窦囊肿27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 5 (2) :223.

纤维内镜 篇2

[关键词] 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内镜;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39.6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55-02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一种出血性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春期的男性,该病属于良性,但因其血运极为丰富,常侵及翼腭窝、颞下窝、颅底及眼眶等重要结构,从而出现反复鼻出血、鼻塞、面部隆起、麻木、视力下降等症状。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护理任务重。在鼻内镜下扩大柯陆氏进路切除广泛性鼻咽纤维血管瘤6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2011年期间的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3~22岁。均符合Fisch分期[1]Ⅳ期的标准。3例患者术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行术前颈内、颈外动脉造影及选择性颈外供瘤动脉栓塞术。栓塞后l~2 d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鼻内镜手术方法,先用肾上腺素盐水棉片充分收缩鼻黏膜。探查鼻腔鼻咽肿瘤情况。取唇龈沟切口,暴露上颌窦前壁,骨凿开放上颌窦前壁,观察上颌窦内的情况。结合CT及MRI所提示的范围与毗邻解剖关系,决定去除上颌窦内侧壁和后外侧壁的程度和范围,必要时咬除部分翼内外板,暴露鼻咽腔、翼腭窝及颞下窝的瘤体,对瘤体进行钝性分离。在鼻内镜下,处理临近或者侵犯眼眶、海绵窦等颅底区域甚至突入颅内的肿块,完全游离后取出肿物。鼻腔、颅底、翼腭窝及颞下窝的创面用双极电凝及明胶海绵止血。必要时给予后鼻孔填塞,填入碘仿及凡士林纱条后结束手术。

1.3 结果

5例患者,手术时间3.0~4.2 h。术中出血量800 ~2 500 mL。术中有2例发现硬脑膜缺损,予以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术后1例出现患侧眼球外展受限,出现复视,无失明现象。随访半年~ 5年,经MRI和鼻内镜复诊,有1例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正系青春期,心理尚不成熟,容易冲动和情绪化,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2]。首先应该告诉患者该病是良性肿瘤,委婉地介绍手术方法,对面容及美观不会产生很大影响,消除患者恐惧感,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有必要对手术可能导致的风险和并发症进行告知,使患者具备一定的思想准备,防止因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而导致情绪低落,不利于术后的康复。

2.1.2 口鼻腔护理 术前3天给予多贝尔氏液漱口或1%双氧水漱口,剪除鼻腔的鼻毛。执行全麻术前护理常规。

2.1.3 输血前的准备 患者术中常有大出血,需要作好输血的准备,可提前抽取自体血备用,亦可鼓励父母主动献血,以便可以优先得到充足的血制品并减免部分输血费用。

2.1.4 手术器械的准备 由于术中出血常常比较凶猛,需要具备反应灵敏的单极和双极电凝以止血,因此,术前必须确认包括电凝在内的重要设备的正常状态。

2.1.5 DSA和超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术的护理 合理摆放体位,为避免穿刺点出血,砂袋压迫穿刺点至少6 h,绝对卧床休息24 h[3]。注意观察术侧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及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脚趾运动功能[4]。

2.2 术中护理

术中由于手术时间长,患者长期保持同一体位,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术中护理要做好防护,备防护棉垫,局部贴减压膜,减少挤压,避免局部压红。因患者术中常常需要进行控制性低血压,所以需要严密观察术中血压的变化[5]。根据情况合理调节输血、输液速度,加强对皮肤色泽、湿度及血管充盈时间的观察,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注意术中体温及皮肤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发生。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出血的护理  (1)密切观察鼻腔渗血情况,鼻腔填塞纱条是否松动和脱出,必要时进行重新填塞[6]。嘱患者吐出口中的分泌物,以便准确判断术后的出血情况。勿将含血的分泌物咽下,以免引起胃肠反应。(2)嘱患者尽量避免打喷嚏,可张口做深呼吸或将下列切牙咬紧上唇进行抑制,忍耐不住时应轻轻地张口打出,以免导致术区出血。(3)术后可用冷毛巾或冰袋置于颈部两侧及术侧的面颊部,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4)止血药物的应用。

2.3.2 气道护理 由于术后往往行后鼻孔填塞,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全麻未完全清醒前应当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定期吸取咽腔内分泌物,氧气吸入。通过拍打、呼唤等措施刺激患者尽早清醒,并且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床头备好吸引器、氧气、气管切开包。观察前后鼻腔填塞的纱球固定线是否牢固,防止断裂引起纱球脱落至喉咽部导致窒息和切口出血。因为张口呼吸,咽喉部会出现干燥和疼痛,可在口唇覆盖双层温水纱布、少量多次饮水等方法进行气道湿化。

2.3.3 饮食护理 患者在术中常常有较多的失血,因此术后的营养显得尤为重要。全麻清醒后4 h后可进冷流质饮食,逐渐增加饮食的质和量。鼻塞和张口疼痛导致进食困难,因此需要少食多餐。

2.3.4 疼痛的护理 术后1~2 d面部可出现肿胀、疼痛,可用镇痛泵止痛。四头带压迫颊部以减轻肿胀、出血及疼痛。冷敷局部除可以减少出血,亦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2.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其护理  (1)眼部并发症:患者术后可出现眶周及结膜淤血,可予以冰敷以防止淤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可以减轻眼部的肿胀和疼痛程度。视力、视野、眼球的活动度及瞳孔的观察,因肿块侵犯眼眶及海绵窦,因此术后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眼球活动受限(特别是外展受限)、复视、视野缺损、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迟钝。可先予以激素治疗以减轻水肿,并且注意加强观察,同时需要如实地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麻痹。如果出现失明,则需要及时行CT检查,必要时行视神经减压术。(2)颅内并发症:因为肿块侵犯颅底,因此术后可出现脑脊液鼻漏,注意观察漏出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有无低颅压症状。可先予以保守治疗,例如,取头高卧位,限制饮水量和食盐摄入量,避免用力咳嗽和擤鼻,预防便秘等。在行保守治疗时,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无效,再行手术治疗。护士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注意观察体温、血常规变化及感染的早期征象,力争及早发现并通知医生作出相应的处理。

2.3.6 取出鼻腔填塞物时的护理 术后3 d开始抽取鼻腔堵塞的凡士林纱条及后鼻孔纱球,术后7 d抽取碘仿纱条。为了保证安全,抽取纱条应在手术室进行。抽取前确认已经进食半小时并已经建立静脉通路,先准备麻黄素棉片、凡士林纱条及吸引器,并做好吸氧及心肺复苏的准备。抽取后认真清点纱条的条数,确保与术中填入的纱条数目保持一致,并于出院前在鼻内镜下对鼻腔进行1次检查,确认没有异物的遗漏。

2.3.7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复发的可能性,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的病灶;避免游泳;如果出现鼻腔干燥,可予以维生素AD滴剂滴鼻;如果出现开放性鼻音,则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发音训练。

3 讨论

Ⅳ期的鼻咽纤维血管瘤侵犯的范围广,位置深,术中出血多,手术风险大。首先必须通过医患沟通,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疾病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法和程序得到比较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宣教,从而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其次,需要本科室和介入科、麻醉科、输血科等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进行病例讨论,制定和部署最佳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的风险。鼻内镜下柯陆氏进路切除肿块具有手术视野广阔、肿瘤易于暴露、切口隐蔽、术后面部不会遗留瘢痕等优点。通过有效护理,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葶,周兵.鼻咽纤维血管瘤分期系统与相关内镜手术[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34(1):52-55.

[2] 娄皓,柏亚玲,齐柳,等.Le Fort I型截骨进路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0):3182-3183.

[3] 纪丽娟,齐慧萍,赵晓丽. 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08.

[4] 王玉博,陈静华,钟碧芳. 鼻内窥镜下摘除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6,(8):74-75.

[5] 田德杰,戚秀华,吴月溪. 鼻内镜下鼻腔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 护理学杂志,2009,24(10):59-61.

[6] 王海燕,陈爱华,宋瑶,等.侵犯前中颅底鼻咽纤维血管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4):894-895.

纤维内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86例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就诊的上颌窦囊肿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41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3.2岁,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3年, 平均病程1.3年;囊肿直径4.1~34.0 mm, 平均直径23.1 mm;囊肿部位单侧53例, 双侧33例;单纯上颌窦囊肿46例, 合并慢性鼻窦炎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鼻内镜系统是由德国生产的STORZ鼻内镜与动力系统, 使用的纤维喉镜是由日本生产的OLYMPUS系统。

1.2.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手术治疗, 对患者展开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选用20 ml 1%的地卡因和肾上腺素, 局部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检查, 确定患者上颌内囊肿的具体位置, 确定位置后采用上颌窦双匙钳钳取囊壁, 同时用吸引器彻底吸除上颌窦内的囊液, 吸除干净后取出鼻内镜, 然后在患者鼻腔内置入纤维喉镜, 置入纤维喉镜时应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 以防对其造成损伤;然后利用纤维喉镜观察患者囊壁情况, 明确是否有囊壁残留, 若有囊壁残留则应及时取出残留囊壁;另外应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现象发生, 若有出血现象发生应及时展开止血治疗。术后通过鼻内镜填塞鼻腔, 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对照组患者仅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 本组患者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局部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检查, 确定患者上颌内囊肿的具体位置, 明确病灶部位后于鼻内镜数字显像系统下采用上颌窦双匙钳钳取囊壁, 同时用吸引器彻底吸除上颌窦内的囊液, 术后通过鼻内镜填塞鼻腔, 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不同方式对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展开治疗, 并对不同治疗方式在该病中的临床总有效率、患者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展开比较。

1.4 判定标准[1]

治愈:治疗后囊肿无残留, 彻底被切除,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囊肿大部分被切除, 残留部分不到1/2,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囊肿有大量残留, 切除部分不超过1/2, 且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复发:治疗后再次形成窦腔内囊肿。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为临床常见病, 病情发展缓慢, 病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但随着病情发展及囊肿增多, 患者可产生面颊部胀满感、压痛、头痛等不适现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2]。因此, 必须要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以往多采用鼻内镜下术式及唇龈沟术式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因具有操作简单、术野清晰等优势而得到认可, 但其也存在有些许不足之处, 比如术中需将患者上颌窦打开, 并要切开患者唇龈沟, 创伤性较大, 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 易引起面部麻醉、肿胀、鼻腔感染等症状, 而且还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感及恐惧感[3]。所以, 为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仍需探寻更安全的操作方式。

目前, 临床上逐渐在上颌窦囊肿中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 该手术方式在确定病灶部位方面的价值较高, 且该术式相对于以往手术方式而言还具有多种优势, 比如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患者恢复时间短等;而且对上颌窦囊肿患者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还可在最大范围内保留患者鼻窦骨质及黏膜组织, 进而可对患者的鼻窦功能进行保留[4]。基于上述优点, 该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该术式也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其在治疗过程中也有不甚完美的地方, 比如其在治疗期间极易导致牙龈瘘管、出血、鼻面部麻木等现象发生, 甚至会损伤患者正常的上颌窦功能[5]。另外, 虽然在鼻内镜作用下可有效的对上颌窦后外侧壁上的囊肿进行切除, 然而由于受到主治医生视角、设备弯曲角度等因素的限制, 鼻内镜往往难以有效的对上颌窦内下壁的囊肿进行切除。此外, 在鼻内镜作用下若上颌窦口开放不当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鼻泪管损伤现象[6]。因此, 为避免对患者鼻泪管造成损伤, 临床上通常采用经尖牙窝或鼻道开窗方式治疗, 使得手术创伤增加, 进而可使患者发生上牙麻木、面颊部麻木的几率增大。

目前, 临床上逐渐在应用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同时联合使用纤维喉镜。纤维喉镜属于光纤设备的一种, 临床上通常将其应用于喉部良性肿瘤、声带息肉、囊肿、小结等咽喉疾病的检查与治疗中。在显微镜显象技术的作用下可有效地对病灶部位进行放大[7]。同时因为纤维喉镜较为柔软, 管腔较小、直径相对较小, 且能够弯曲, 可有效的对视角进行调节, 因此, 其通常不会对解剖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 该设备具有较高的光亮度, 可准确的对囊肿进行定位, 并且可有效的对隐蔽部位的细微病变进行观察和处理[8]。因此, 合理的对鼻内镜及纤维喉镜进行联合使用可有效的对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从而可彻底将囊肿摘除。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展开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后其总有效率、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表明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鼻内镜手术与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在上颌窦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7%、4.65%、6.98%,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5%、11.63%、16.2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鼻内镜,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

参考文献

[1]张波, 许昱.鼻内镜下两种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80例临床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 8 (9) :189-190.

[2]陈爱平, 王彬, 宋桂珍.鼻内镜下鼻道双钻孔上颌窦囊肿吸切术36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1, 8 (14) :198-199.

[3]杨光东, 凌丹, 庹红莲.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单纯上颌窦囊肿27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 5 (2) :223-224.

[4]郭光良, 叶星, 王晓宇, 等.鼻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上颌窦囊肿1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9) :430.

[5]李萍, 王海涛, 程金章, 等.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27 (20) :1156-1157.

[6]周健, 张磊, 邹嘉平.鼻内镜下电凝吸引器治疗上颌窦囊肿.江苏医药, 2013, 39 (9) :1102.

[7]沈敏, 万俐佳, 姜义道.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 43 (22) :2929-2931.

纤维内镜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声带息肉患者138例,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其中男79例, 女59例, 年龄为22~65岁, 平均年龄为 (38.2±6.3) 岁;病程为3个月~2年, 平均为 (8.2±3.8) 个月;138例声带息肉患者中, 广基息肉有74例, 带蒂息肉的有64例。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支撑喉镜喉内镜组和纤维喉镜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手术方法

①支撑喉镜喉内镜下切除声带息肉手术:将患者取平卧位, 经口腔插管全麻, 在麻醉成功后, 头部向后仰, 保护上切牙, 将支撑喉镜沿着舌背缓缓插入, 挑起会厌, 固定已经暴露的声门, 在电视监视喉内镜下用喉刀沿声带息肉基底部切开, 根据病变情况采用不同喉息肉钳沿着声带边缘, 轻轻地一次性或分次切除息肉、休整创面。在手术过程中, 要做到谨慎利落, 以免多次切除息肉伤到正常声带黏膜。术后, 予以患者雾化吸入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 每天2次, 连续使用5 d。双侧息肉切除的患者要深呼吸, 以免出现粘连。所有患者术后都禁声1周。②纤维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手术:将患者取仰卧位, 头低垂, 用1%丁卡因及1%的麻黄素混合液喷鼻腔3次, 2%丁卡因喷咽喉及滴声带3次, 每次间隔5 min, 充分麻醉后, 在电视监视下用纤维喉镜经鼻腔缓慢进入暴露的声门, 在助手的协助下将活检钳开口与声带平行并渐贴近声带边缘, 压住息肉基底, 将息肉摘下。如为广基息肉, 重复进行该操作以尽量将残留息肉钳除。术后, 予以患者雾化吸入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 每天2次, 连续使用5 d。所有患者术后都禁声1周。

1.3 疗效评估标准

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 采用纤维喉镜复查声带运动情况。痊愈:患者声带色泽正常、边缘光滑、闭合良好, 声带恢复良好;显效:声带局部肥厚、不够光滑、闭合较好, 嘶哑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手术前无任何变化或情况变得更糟。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 支撑喉镜喉内镜组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97.11%, 而纤维喉镜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51%, 见表1。

注:支撑喉镜喉内镜组与纤维喉镜组比较, P<0.05

2.2 术后6个月, 支撑喉镜喉内镜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5%, 纤维喉镜组的总有效率为84.06%。见表2。

注:支撑喉镜喉内镜组与纤维喉镜组比较, P<0.05

3 结论

声带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 出现该疾病主要是因为长期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等, 声带息肉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音嘶哑。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声带息肉患者发生率愈来愈高, Pichichero等[2]研究认为, 声带息肉仅仅通过发声训练或是禁声是无法彻底痊愈的, 所以, 进行手术切除是必要的。

支撑喉镜喉内镜手术优点:①声带息肉暴露清楚, 声门处于静止状态, 操作方便。②术中电视监视系统下放大病灶使得视野扩大, 冷光源照明可使得亮度提高, 这有效地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其临床效果较好[3]。③手术头位固定, 易于摘除且该手术是在插管全麻下进行的, 所以不存在任何不配合的情况。该手术缺点:对那些张口困难者不能采用此手术, 也不适用于身体素质较差, 脊椎病患者。

纤维喉镜下手术优点:①对口齿情况无特别要求, 无须特殊体位。②视野比较开阔, 使得操作简便。③适用于一些张口困难、患有脊椎疾病等患者, 该手术缺点:因表麻有效时间短, 麻药用量限制, 须患者密切配合, 且对术者要求操作熟练, 动作要精、快、准。

在本研究中, 支撑喉镜喉内镜组和纤维喉镜组在治疗带蒂息肉时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是支撑喉镜喉内镜组在治疗广基息肉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纤维喉镜组的, 作者认为原因有:①广基息肉基底部较宽, 若采用纤维喉镜, 则要多次钳取息肉, 每一次钳取的力度、方向不一致使得声带创面不整齐, 影响声带的闭合度, 且多次手次影响患者配合度[4]。②纤维喉镜无法钳取细微的病变组织, 导致声带边缘的整齐度欠佳。因此, 在临床上, 医护者应了解支撑喉镜与纤维喉镜的优缺点, 了解患者的病情, 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总而言之, 两种治疗声带息肉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性, 二者形成互补, 各有利弊, 操作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性, 选择的方法正确, 便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金伟.纤维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息肉120例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11) :1316.

[2]Pichichero ME, Doern GV, Kuti JL, et a1.Probability of achieving requisite pharmacodynamjc exposure for oral beta-lactam regimens againstHaemophilus in uenzae in children[J].Paediatr Drugs, 2008, 10 (6) :391-397

[3]陈贵昌, 张百莉, 曾秋英.电子喉镜下应用间接喉钳摘除较大声带息肉的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6) :18-19.

纤维内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有声带前联合附近息肉的患者(并要进行切除息肉手术)42例将其进行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例,其中有男11例,女9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36.87±5.12)岁,平均病程(5.11±1.66)个月,该组采用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纤维喉镜相结合方式进行声带息肉切除;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37.88±5.24)岁,平均病程(6.16±2.72)个月,该组只采用支撑喉镜术对患者进行声带前联合息肉切除。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夜12:00后给予禁食水,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心电监护。在麻醉完成后给予仰卧头低位。随后使用支撑喉镜暴露声门并固定,从支撑喉镜侧孔进入0°鼻内镜,随后调节好显像系统,并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包括患者的病变位置、大小和基底的宽度,也可根据科室情况,单独使用纤维喉镜,右手持纤维喉镜,并调节纤维喉镜的角度及清晰度,对准患者的病变部位,使用纤维喉剪将黏膜剪开,并使用喉钳将息肉组织切除,注意不要损伤患者的过多正常声带黏膜上皮,将声带边缘修正,使其光滑。随后用鼻内镜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切除情况,注意检查是否有死角和遗漏;对照组:采用全麻方法,麻醉成功后,用支撑喉镜使其声门固定,并让声门完全打开,医师用支撑喉镜观察之后用医用喉钳摘除息肉。并在2组患者进行完手术之后,均服用常规性药物进行治疗,并声休7 d,在第8天开始统一进行声训练习,统一在术后2个月进行组间的治疗效果对比。

1.3 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发声良好,声带光滑,声门闭合效果显著;好转:患者发声情况有明显改善,声带较光滑,声门闭合效果尚可;无效:患者发声状况无改善,声带仍有息肉残留。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第2个月治疗之后,2组患者都有声带痊愈情况。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2%,见表1。对比2组治疗方式在手术过程中可见声带联合息肉例数,见表2。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声带息肉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声嘶。早期程度较轻,声音稍粗糙或基本正常,主要是发声易疲劳,用声多时发生,时好时坏,呈间歇性声嘶;经常于发高音时出现声嘶,并伴有发音延迟、音色改变等;有些患者可能日常交谈中未见明显声音改变,但在唱歌时则可出现音域变窄、发声受限等较明显表现。

支撑喉镜治疗声带息肉,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1]。该手术操作灵活,对声带组织损害较小,所以被广泛使用。但存在不足之处,如存在支撑喉镜有时无法观察到患者声带前联合息肉的现象,导致手术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或是阻碍到正常的手术切除操作,使得喉腔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声带损伤,并且并不能一次性地完全将声部息肉切除,造成病症的复发。本文的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总有效治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治愈率(68.2%),且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将20例(100%)患者的声带前联合附近息肉全面的观察到,而对照组存在9例(40.9%)患者是无法通过单用支撑喉镜就能将患者的声带前联合附近息肉全面观察到的。具有明显的优势:操作简单,只需医师将鼻窥镜放入患者声带处就可进行手术,且能暴露各种角度的息肉,尤其前联合附近,这是单用单用支撑喉镜无法做到的[2]。因此,它且对患者的创伤小,能彻底清除声带息肉不再复发。

综上所述,支撑喉镜联合纤维喉镜、鼻内镜相结合在治疗声带息肉症状中有显著疗效,且在切除声带前联合附近息肉的手术过程中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任永星,郝林,练状,等.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行声带息肉切除手术108例临床研究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9):69-71.

【纤维内镜】推荐阅读:

电子内镜10-14

无痛内镜10-16

内镜诊治09-18

食管内镜09-28

胃肠内镜09-29

内镜消毒11-06

急诊内镜11-12

微创内镜11-16

鼻内镜术10-21

支撑喉内镜05-13

上一篇:分支机构下一篇:基层兽医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