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消毒效果

2024-07-29

内镜消毒效果(共10篇)

内镜消毒效果 篇1

随着医疗技术的开展,内镜诊疗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软式内镜循体腔进镜的操作特点决定了内镜检查是一种有可能为患者带来一定损伤的侵入性检查,内镜下治疗的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感染的风险。近年来,因内镜下检查与治疗所致感染时有报道,因而软式内镜的有效消毒在预防和控制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止交叉感染将成为21世纪内镜检查面临的重大问题[1]。如何选取一种快速、高效、对人体无毒害、对内镜无损伤的消毒液对软式内镜进行消毒至关重要。本研究就新型过氧乙酸溶液应用于软式内镜消毒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新型过氧乙酸溶液(0.23%过氧乙酸溶液)(楷腾公司);2%戊二醛溶液(茂康公司);多酶制剂(强生公司);软式内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镜科),包括奥林巴斯各型胃镜、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超声支气管镜,宾得超声胃镜,富士超声胃镜;细菌培养及消毒剂浓度检测产品均为国产试剂。

1.2方法

1.2.1研究设计①消毒有效性检测:选取48条使用后的软式内镜,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条,其中每组胃镜、肠镜各8条,气管镜4条,超声胃镜3条,超声气管镜1条。经初洗、水洗和酶洗后进行细菌检测,在全部软式内镜消毒前细菌检测结果均超标的前提下,观察组接受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10 min,对照组接受2%戊二醛消毒10 min,浸泡消毒结束后,通过细菌培养方法比较两组消毒合格率,探讨新型过氧乙酸溶液的消毒有效性。

②消毒时效性检测:随机抽取使用后的软式内镜116条次,包括胃镜、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以及超声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的116条次内镜分为4组,经初洗、水洗和酶洗后进行消毒前细菌检测,在全部软式内镜消毒前细菌检测结果均超标的前提下,分别接受3、5、10、30 min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消毒后分别进行现场细菌培养,比较4组消毒合格率,探讨新型过氧乙酸溶液的消毒时效。

③过氧乙酸消毒可持续性检测:在恒定室温(20℃)的条件下,按使用说明配制新型过氧乙酸溶液,14 d为1个使用周期,分别在使用的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检测过氧乙酸有效浓度并记录,重复检测3个周期。

1.2.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方法根据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本研究中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步骤,见图1。

1.2.3采样与细菌检测方法①使用后的内镜: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灭菌射用水由内镜活检孔道注入,接入无菌试管;②消毒后的内镜: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采样液,由内镜活检孔道注入,接入无菌试管;③细菌检测:将采样完成的液体震荡混匀后接种至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通过活菌和菌落计数、致病菌检测来判定合格率。

1.2.4消毒合格率判定标准根据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消毒合格的标准为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 cfu/件,且不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

1.2.5过氧乙酸有效浓度测定方法通过色卡比对方法,于每日同一时点(本研究选择17:30)进行浓度测定,按照产品说明将测验试纸放入过氧乙酸1溶液中,置入时间为1 s,取出后静置30 s后与色卡进行比较,判断并记录过氧乙酸有效浓度水平。由于瑞赛得牌过氧乙酸配套色卡仅提供了1000、1500、2000三个浓度值相对应的色卡,本研究中对过氧乙酸有效浓度的记录采用记录浓度区间的方法。

1.3观察指标①过氧乙酸消毒有效性检测指标:通过比较戊二醛组和过氧乙酸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及消毒后残留菌落数(cfu/件)来比较新型过氧乙酸与戊二醛消毒有效性;②过氧乙酸消毒时效性检测指标: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5、10、30 min的内镜消毒合格率(%)及消毒后残留菌落数(cfu/件);③过氧乙酸消毒可持续性检测:在消毒周期中不同时点(每个周期的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通过测定过氧乙酸溶液的浓度来判定过氧乙酸浓度下降速度,从而判断过氧乙酸能否在使用周期内保持有效消毒浓度。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过氧乙酸消毒有效性分析观察组胃镜、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及超声气管镜在过氧乙酸浸泡消毒10 min后,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8/8、8/8、4/4、3/3、1/1),消毒后仅肠镜仍有菌落检出;对照组软式内镜经10 min戊二醛浸泡消毒后,胃镜、超声支气管镜消毒合格率为100.0%(8/8、1/1),肠镜、气管镜消毒合格率75.0%(6/8、3/4),超声胃镜消毒合格率66.7%(2/3),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及超声支气管镜消毒后均有菌落检出。新型过氧乙酸的消毒效果明显优于2%戊二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无菌落检出;“*”表示部分软式内镜有菌落检出,但菌落数未超过20 cfu/件;“**”表示有软式内镜菌落数≥20 cfu/件

2.2过氧乙酸消毒时效性分析经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5 min、10 min和30 min后软式内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29/29、29/29、29/29),高于3 min组的消毒合格率79.3%(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3 min组的内镜消毒后内镜菌落检出数≥20 cfu/件,而消毒5 min、10 min组内镜消毒后检出菌落数<20 cfu/件;当浸泡时间达30 min时,所消毒的软式内镜均无菌落检出。

2.3过氧乙酸消毒可持续性分析在每个检测周期第3天,过氧乙酸的有效浓度均达2000 ppm;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过氧乙酸的有效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浸泡消毒内镜数较多的情况下,过氧乙酸有效浓度下降较快。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内医院用于软式内镜的的消毒液最普遍的仍是国际公认的消毒剂首选——2%戊二醛[2]。2%戊二醛因消毒效果确定、价格低廉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对非典型分枝杆菌和原虫无效,对朊病毒的杀灭效果也不确定[3]。此外,戊二醛易堵塞和损坏内镜、清洗人员造成接触性皮炎、呼吸道和黏膜刺激、结膜刺激等问题[4,5]。2001年,法国就曾报道了因戊二醛对朊病毒蛋白清除无效造成库贾氏症的发生[6]。除戊二醛外,邻苯二甲醛也得到过一定的推广使用,但由于其昂贵价格,对清洗人员的皮肤、衣物易产生“灰染现象”等问题,在国内医院无法普及应用。在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早在1995年已提出使用过氧乙酸类消毒剂消毒软式内镜[7]。研究表明,过氧乙酸对包括分歧杆菌与芽孢在内的大部分微生物均有杀灭效果,是一种高效、光谱的消毒液[8]。3.1新型过氧乙酸能够达到高水平内镜消毒要求根据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消毒后的内镜能够检出的细菌总数<20 cfu/件,且不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即为消毒合格。本研究中,将新型过氧乙酸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与2%戊二醛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进行比较,在消毒合格率与残留菌落数的比较中,过氧乙酸消毒效果明显优于2%戊二醛。L.Pineau等[9]在对5种不同消毒液消毒效果的比较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3.2新型过氧乙酸在短时间内即可对软式内镜达到明显消毒效果通过比较新型过氧乙酸溶液在3、5、10 min以及30 min时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可以看到,经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 min的软式内镜不能够保证全部达到高水平消毒效果,而浸泡时间达5 min即可全部达到高水平消毒,但消毒后内镜仍有菌落残留。继续增加软式内镜的浸泡时间,使其达10 min后,并不能继续改善消毒效果,仍有部分内镜可检出菌落。当消毒效果延长到推荐灭菌时间(30 min)时,不仅消毒有效率达100%,消毒后内镜也不再有菌落残留。提示过氧乙酸用于消毒软式内镜,达到灭菌时间仅需浸泡30 min,明显短于2%戊二醛所需的10 h,对于提高内镜周转率、内镜手术连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3新型过氧乙酸溶液14 d内能够保持有效浓度本研究所使用的新型过氧乙酸溶液主要有效成分为过氧乙酸0.21%~0.26%、过氧化氢0.90%~1.08%,推荐有效使用周期为14 d,即溶液配置好后,无论浓度检测结果是否符合标准(>1000 ppm),达到14 d的使用周期后均应丢弃。本研究在产品推荐的使用周期14天内分别在第3天、第6天、第9天及第14天对过氧乙酸溶液进行浓度检测并重复3个使用周期。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使用周期中,使用过氧乙酸浸泡消毒的内镜数均在300条左右。第3天检测时,过氧乙酸浓度下降不明显,检测色卡显示浓度均可保持在2000 ppm;在6~14 d,过氧乙酸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与消毒内镜条数相关:在第1周期的检测中,因消毒内镜总条数较多(321条),第6天、第9天及第14天的检测色卡颜色与第2、3周期同时点相比较,证明消毒内镜条数越多,过氧乙酸浓度下降越快;在第14天的检测中,3个周期的检测结果均显示过氧乙酸浓度仍能够保持在1000 ppm以上,即仍能够保持有效浓度。因此,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是一种能够持续保持高效消毒效果的消毒溶液。

3.4本研究局限性首先,国内外针对十二指肠镜消毒不当导致的感染发生屡有报道,但由于我科仅有1条十二指肠镜,针对过氧乙酸对十二指肠镜的消毒效果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实施[10];其次,本研究中仅讨论了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的效果,对于过氧乙酸应用于全自动内镜清洗机中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未进行探讨;再次,本研究已表明,过氧乙酸浓度下降速度与清洗内镜条数相关,但对于其在14 d内能够清洗内镜条数最大容量以及最适宜容量等问题未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AM Noronha,S Brozak.A 21st century nosocomial issue with endoscopes[J].BMJ,2014 Mar 19;348:g2047.doi:10.1136/bmj.g2047.

[2]AB Stevens.Aldehyde disinfectants and health in endoscopy units[J].Gut,1993,34(11):1641-1645.

[3]MJ.Vizcaino-Alcaide,R Herruzo-Cabrera,MJ Fernandez-Aceñero.Comparison of the disinfectant efficacy of Perasafe and 2%glutaraldehyde in in vitro test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3,53(2):124-128.

[4]Vloomer C.New high-level disinfectant reduces equipment-repair costs[J].Infect Control Today,2002:11-12.

[5]肖雪琴,王芬,张吉桂,等.邻苯二甲醛与戊二醛对软式内镜消毒的经济效益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27-4829.

[6]E Guigou,B Kouchiner.Circulaire DGS/5 C/DHOS/E 2 n8 2001-138 du 14 mars2001relativeauxpre cautionsa observerlorsdesoinsen vue de re duire les risques de transmission d agents transmissible non conventionnels[J].Acta Endoscopica,2002,32(2):474-485.

[7]Wallace CG,Agee PM,Demicco DD.Liquid chemical sterilization using peracetic acid.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ndoscope processing[J].ASAIOJ,1995,41(2):151-154.

[8]G Kampf,R Bloß,H Martiny.Surface fixation of dried blood by glutaraldehyde and peracetic acid[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4,57(2):139-143.

[9]L Pineau,C Desbuquois.Comparison of the fixative properties of five disinfectant solution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8,68(2):171-177.

[10]A Kola,B Piening,UF Pape,et al.An Outbreak of CarbapenemResistant OXA-48-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 Associated to Duodenoscopy[J].Antimicrobial Resistance&Infection Control,2015,4(1):1-4.

内镜消毒效果 篇2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250套已使用内镜,对内镜消毒灭菌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实施消毒灭菌以后,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1套、保存不当的有1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有2套、浓度不够的有1套、伴有感染疾病的有2套,浸泡的时间比较短的有1套、反复浸泡的1套,没有实施监测的有1套。结论:为了保证内镜消毒灭菌的质量,需要根据根据卫生部内镜的消毒灭菌要求进行管理。【关键词】内镜;消毒灭菌;影响因素

消化内镜的检查属于侵入性的诊疗方式,主要特点是恢复比较快、诊断比较明确以及痛苦相对较小,广泛应用在临床上。由于消化内镜内部结构比较精密,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误操作,极易损害了消化内镜,而且维修费用比较贵,导致医院与科室承受巨大损失。因此,在使用消化内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重视消化内镜的保护,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本文分析了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改进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的资料

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250套已使用内镜,包含15套小肠镜、食管镜60套、大肠镜30套、胃镜90 套与十二指肠镜45套。1.2研究的方法

对标准执行的前期的消化内镜消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改进标准,定期监测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效果,深入分析不合格内镜的原因,对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1.3标本的采集

通过无菌注射器采集10毫升缓冲液,经消化内镜的活检口位置注入,再使用15毫升无菌的试管,在活检出口进行收集,然后送到检验部门进行检验。1.4数据统计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来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的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计数的资料,用x2进行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在消毒灭菌以前,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20套、保存不当的20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20套、浓度不够的有3套、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有2套、浸泡时间比较短的1套、反复浸泡的有2套。在实施消毒灭菌以后,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1套、保存不当的有1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有2套、浓度不够的有1套、伴有感染疾病的有2套,浸泡的时间比较短的有1套、反复浸泡的1套,没有实施监测的有1套。

3.讨论

3.1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1内镜的外表皮出现破损

在助手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和医生进行密切的的配合,治疗时过早的出针,导致消化内镜接触到尖锐附件,使弯曲的橡皮被划破,从而发生漏水;把内镜和尖锐附件放在一起,致使外表皮受损[1]。3.1.2内镜前端的玻璃片出现破裂

在使用或者是清洗消化内镜的过程中,使先端部位和较硬的物品发生碰撞,致使玻璃瓶发生破裂,导致内镜出现漏水的情况[2]。3.1.3送气送水的管道和喷嘴堵塞

在使用内镜以后,没有及时对内镜进行送水与送气,导致污染物附着在管道中;消毒与清洗时,没有及时将内镜官腔清洗干净,导致污染物中蛋白质固结在管道中;在消毒与清洗过程中,不小心导致喷嘴吸进棉纱布,导致喷嘴堵塞;消化内镜消毒与清洗干净以后,没有正确地进行安装,导致喷嘴堵塞。3.1.4钳子管道出现漏水情况

在消毒与清洗过程中,清洗刷子比较破旧,导致刷头尖部滑坡管道,从而发生漏水的情况;治疗性的附件与粘膜针使用不正确,在插入时使用强行插入的方式,造成钳子的管道漏水。3.1.5没有及时盖上防水帽

在进行消化内镜清洗与消毒时,及时将防水帽盖上,能够保证内镜一直处于防水的状态。但是医务人员因为工作比较忙碌,经常会忘记带上防水帽,直接放在水中清洗与消毒,致使电极进水,导致内镜受损。3.2内镜消毒灭菌效果改进的对策 3.2.1加大内镜设备的经费投入

医院需要加大内镜设备的经费投入,加设超声清洗的设备,应用一次性活检钳或者是口圈,增加肠镜与胃镜数量,使用与配备多酶的清洗剂,确保诊疗与洗消条件与相关要求相符合。此外,还要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管理附件器械与内镜,在器械清洗与消毒期间,由专业人员进行清洗与消毒。3.2.2定期保养

在医疗器械中,消化内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内镜比较精密。因此,相关维修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其保养过程,尽可能熟悉内镜结构的性能,定期检查、正确操作与精心保养,延长内镜使用寿命,减小维修的费用。3.2.3加强人员的培训

从事内镜洗消与诊疗工作的医护人员,都要接受院感知识的培训。为了与新管理模式、新技术相适应,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与内镜医师进行实时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附件与内镜保养维护、内镜的构造原理以及内镜清洗与消毒流程等,还要进行专业护理技能与专科知识训练,应用交流与指导等方式,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镜防护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正确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保证内镜使用安全[3]。

3.2.4制定管理的制度

贯彻落实内镜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内镜保护力度,保证器械与患者安全。医院需要督促医院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制定内镜清洗与消毒标准、内镜中心的工作制度、工作质量的标准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贯彻落实各个岗位的职责,从细微之处着手,提高内镜管理力度,确保内镜的安全性。3.2.5及时盖上防水帽

在进行内镜床侧清洗以后,送到清洗消毒中心之前,需要将防水帽盖好,确认好之后才能实行清洗。若发现没有盖防水帽就放到水中进行清洗的情况,需要及时取出内镜,烘干电极,并垂直悬挂,然后告知内镜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的材质比较特殊、构造较为精密,维修费用与价格比较

[3]贵。在消化内镜使用过程中,需要实时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确保内镜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受到破坏,从而保证器械与患者的安全。【参考文献】

戊二醛消毒柜消毒效果分析 篇3

【摘要】目的:调查戊二醛消毒柜灭菌效果。方法:采用无菌检验和人工染菌试验方法进行了现场和试验检测。连续观察灭菌后的物品上,都时常出现细菌生长。结果:人工染菌的菌片经戊二醛消毒柜处理1个周期,染菌片阳性比例为6/11;电刀、电钻等染菌器械阳性比例为6/19;导尿管类物品阳性比例为19/22。结论:手术器械不宜使用此类消毒柜进行灭菌,特别是带管腔类物品,不能充分暴露、有缠绕、叠压情况均不能达到有效消毒或灭菌。

【关键词】戊二醛;熏蒸;消毒柜;灭菌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19-01

Analyze the effect of Glutaraldehyde Sterilizing cabinet

YUAN Junhua

(Sichuan Nanchong town center hospital ,Nanchong,sichuan,637000)

【Abstract】 Objec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glutaraldegyde sterilizing cabinet.Methods: To use the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to examine the cabinet. To observe the growing of virus. Results:Use the micro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disc in the glutaraldehyde Sterilizing cabinet for a week, and the positive responses was 6/11, apparatus was 6/19, vessels was 19/22. Conclusion The apparatus should not sterilize in the glutaraldehyde Sterilizing cabinet, especially the vessels.

【Keywords】Glutaraldehyde;Sterilizing;Sterilizing cabinet

戊二醛消毒柜经常被医院用来对不耐高温物品进行熏蒸灭菌,如手术室经常使用的电线、电钻、部分导管等。在使用戊二醛消毒柜一年时间里,间或出现了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经查找原因,怀疑与戊二醛消毒柜灭菌效果有关,停止使用该消毒柜后感染病例未再出现。为查清造成灭菌失败的原因,对该消毒柜的使用过程进行调查和生物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06年8月购置戊二醛消毒柜,用于不耐高温物品灭菌,使用中每月监测1次,每次采样1~2份,曾出现过阳性标本。在消毒柜使用期间,医院陆续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病例。随即对灭菌物品进行批量采样监测,注重采集器械隐蔽部位,发现用戊二醛消毒柜灭菌的物品上有菌生长。同时用人工染菌方法作进一步证实,染有枯草杆菌黑色变种繁殖体的物品,均有阳性标本出现。

1. 2采样和检测方法本院所用消毒柜和戊二醛均为国内企业生产,灭菌对象主要为高频电刀线、10~14号导尿管、肛管、胸腔引流插管、电钻、剪刀、血管钳等。对灭菌后物品采样是用无菌棉拭在完全无菌操作条件下,直接取样或棉拭涂抹,接种普通营养肉汤,置于37℃条件下培养48h以上,观察有无细菌生长。人工染菌方法是参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取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芽孢,接种到无菌肉汤中,在35℃温箱中培养24h,制成该菌的繁殖体悬液。然后该菌悬液20μl滴染到1cm2 无菌滤纸片或铝片,然后将菌片置于无菌平皿内;另在每件止血钳、剪刀、镊子齿端,电刀线表面,涂抹20μl菌液;或注入20μl菌悬液于导尿管中。将染菌物品分别放在消毒柜内上、中、下层的里、外对角线位置,底层不放。经过一个消毒周期后,用无菌操作取出样本,在具有百级洁净台上采样和接种到含中和剂的肉汤;同时接种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在35℃温箱中培养48h观察结果,以无菌生长为合格。

2结果

结果表明,连续观察灭菌后的物品上,都时常出现细菌生长。人工染菌的菌片经戊二醛消毒柜处理1个周期,无论是染菌片和染菌器械均有部分阳性出现 。

3讨论

戊二醛属灭菌剂,有广谱、高效的杀菌作用,最常使用的方法为浸泡法。我国自行设计的戊二醛消毒柜均经过省级以上检测机构检测并报批,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批准此类消毒柜用于高效消毒,并没有批准作为灭菌用,尽管有文献报道能达到灭菌要求,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灭菌效果不合格现象。本实验确实发现,该戊二醛消毒柜灭菌成功率不高,无论是人工染菌观察,还是对灭菌后物品进行检测,都存在灭菌不合格现象。经分析认为,戊二醛消毒柜和甲醛熏蒸消毒柜的主要问题是常温常压下穿透力比较弱,只能对完全暴露光滑物品表明起到灭菌作用,对器械粗糙面、隐蔽处以及管腔内均穿透不到。此类消毒柜气化盒内会出现消毒液沉淀,影响消毒效果;加热器会出现故障,致使药物分散受到影响;消毒熏蒸期间会形成高湿(85%)情况,导致药物不能继续汽化。另外,该消毒柜没有戊二醛浓度显示,无有效的监测方法来及时发现戊二醛蒸发量,因此存在诸多“隐患”。

综上所述,手术器械不宜使用此类消毒柜进行灭菌,特别是带管腔类物品,物品不能充分暴露,有缠绕、叠压情况均不能达到有消毒或灭菌。

参考文献

[1]尹湘毅,丁艳,等.强化戊二醛气化消毒的效果及应用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1):29.

内镜消毒效果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测试样机。测试样机选用型号为DE-663的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由广东某企业生产。正常工作条件如下 :环境温度为5˚C~40˚C ;相对湿度≤ 80% ;大气压力为86 k Pa~106 k Pa ;使用电源电压为电源AC 220V±22V ,50Hz±1Hz。

1.1.2消毒剂。酸性氧化电位水取样自型号为DE880的酸性氧化还原电位水生成器,实测指标值如下 :p H 2.30~2.48,ORP值为1120~1168, 有效氯含量为62.7mg/L~69.5mg/L ;2% 戊二醛消毒液为市售产品,有效期至2016年9月24日,目测性状为低泡无色透明液体,实测有效含量为21.3g/L。

1.1.3试验菌种。用于杀菌试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6538) 、大肠杆菌 (8099) 、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以及用于内镜清洗消毒模拟现场试验的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均由广东省食品微生物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供。

1.1.4稀释液及 中和剂。 稀释液选 用p H7.2的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由本实验室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附录A提供的配方自行配制 ;中和剂选用含0.1% 硫代硫酸钠和0.1% 吐温 -80的生理盐水,由本实验室自行配制且经中和剂鉴定试验证明有效,具体实验方法步骤略。

1.1.5内镜清洗消毒模拟现场试验用载体为外径6mm、内径4mm、长度4cm的聚四氟乙烯管, 模拟内镜管道为外径12mm、内径6mm、长度1000mm的聚四氟乙烯管,均经过脱脂处理,并于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1.2试验方法

1.2.1菌液制备

制备细菌繁殖体悬液时,取菌株第3~14代的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37˚C,18h~24h),用5m L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洗下菌苔,使菌悬浮均匀后用上述PBS稀释至所需浓度 :细菌悬液的含菌量为1×108cfu/m L~5×108cfu/m L,真菌悬液的含菌量为1×107cfu/m L~5×107cfu/m L。

制备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悬液时,吸取5.0m L~10.0m L第3~5代的18h~24h营养肉汤培养物,接种于罗氏瓶中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置37˚C恒温培养箱内培养5d~7d。经芽孢染色法染色并镜检后确定芽孢形成率达95% 以上时,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苔,吸出菌悬液集中于含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烧瓶中,振摇后再经45˚C水浴、过滤、 离心、80˚C水浴以杀灭残余的细菌繁殖体。待冷却至室温后,摇匀分装保存于4˚C冰箱中备用。有效使用期为半年,每次使用时应先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内镜清洗消毒模拟现场试验要求芽孢悬液的初始浓度为1×108cfu/m L~5×108cfu/m L。

1.2.2杀菌试验

采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取无菌试管加入试验菌液和有机干扰物质各0.5m L混匀,置20˚C±1˚C水浴中5min后,吸取4.0m L消毒液(酸性氧化电位水需新鲜制备)注入其中,迅速混匀并立即计时。待试验菌液与消毒液作用至各预定时间,吸取0.5m L样液与4.5m L中和剂充分混匀,作用10min后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同时用稀释液(PBS) 代替消毒液,进行平行试验,作为阳性对照。所有试验样本放在37˚C恒温箱中培养,对细菌繁殖体培养48h、白色念珠菌培养72h后观察最终结果。 试验重复3次,计算各组的杀灭对数值。

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杀菌作用时间按GB282342011《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安全与卫生标准》 的规定为1min,2% 戊二醛的杀菌作用时间按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消毒浸泡时间为30min。两者均用原液进行试验。

1.2.3内镜清洗消毒模拟现场试验

取0.02m L枯草芽胞 杆菌黑色 变种悬液 (1×108cfu/m L~5×108cfu/m L)滴染于各聚四氟乙烯管载体内壁,涂抹均匀,置37˚C培养箱中至干燥,制成染菌载体备用。将模拟内镜体在50mm、 500mm和950mm处剪开,取染菌载体分别连接在这三处,完成后将模拟内镜体装放于测试样机的消毒槽内,接驳在进水口管道上。

将消毒液注入消毒槽内。由于酸性氧化电位水需现制现用,故连接酸水机出水口与测试样机的消毒管道,通过该管道将酸化水抽进消毒槽内。

测试样机采用五槽消毒法步骤,即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液浸泡、终洗,生产厂家根据消毒液设置了不同的消毒时间(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消毒时间为5min,2% 戊二醛的消毒时间为10min)。选择相应的程序,运行一个完整的周期。

程序结束后,用灭菌镊子将各连接处的染菌载体取出,分别置于含有10m L中和剂溶液的试管内 , 用漩涡振荡器充分震荡后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取两个不经消毒处理的染菌载体作为阳性对照组,在室温下放至消毒程序结束后与上述同法处理。另取试验用中和剂和稀释液各0.1m L接种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所有试验样本放在37˚C恒温箱中培养72h,观察最终结果。试验重复3次, 计算各组的杀灭对数值。

1.2.4结果判定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的规定,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要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 5.00,对白色念珠菌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均≥ 4.00,可判定该消毒液的杀菌效果合格。

根据2003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中的规定,内镜清洗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在规定的作用时间内,阳性对照组有菌生长,且回收的菌落数达5×105cfu/ 样本 ~5×106cfu/ 样本,阴性对照组无菌生长,3次试验对各载体上人工污染的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的消除对数值均≥ 3.00时,可判为消毒合格。

2.试验结果

2.1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同法分别进行两种消毒液杀菌试验的结果表明,两者杀菌效果均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的要求。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min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均达到5.0以上,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均达到4.0以上,与作用30min的2% 戊二醛杀菌效果基本持平。(见表1)

2.2内镜清洗消毒模拟现场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同样采用五槽消毒法的两组试验, 在阳性对照回收菌数均落在要求范围内的情况下, 消除对数值都符合规范中大于3的要求,但相比消毒10min的2% 戊二醛,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5min的效果更佳。另外还发现,模拟内镜体中各连接处染菌载体的消除对数值,按照距离进水口的位置依次降低,该现象可能与载体上菌液的干燥程度、进水冲洗时的水压和流量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见表2)

3.讨论

通过本实验发现,与酸性氧化电位水相比:2% 戊二醛的消毒时间相对较长 ;吸附性较强,大量冲洗亦很难确保无残留 ;有明显的刺激性和毒性, 在实验过程中检测人员的眼睛和呼吸道均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感,临床上长期使用可能会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作为一种高效消毒剂,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消毒原理是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电位,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代谢酶破坏而产生杀菌作用[6]。这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ORP)、低p H值、 低有效氯的水,可快速杀灭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芽孢。由于其杀菌效果好、时间短、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对环境无排放污染,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环保消毒剂。

最新内镜消毒规范 篇5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基本条件、操作规程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软式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时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GB 内镜清洗消毒机(2012发布)GB 医用清洗剂标准(2012发布)GB 消毒技术规范(2012发布)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软式内镜 flexible endoscope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3.2 清洗cleaning 使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附着于软式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3.3 漂洗rinsing 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后软式内镜上残留物的过程。3.4 终末漂洗final rinsing 对消毒后的软式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

3.5 内镜清洗消毒机automatic endoscope reprocessor, AER 用于内镜复用处理,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3.6 医用清洗剂medical cleaning agent 用于医疗器械清洗,增强水的去污能力的化学制剂。4 管理要求 4.1 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

4.1.1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宜按专业群分别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4.1.2医疗机构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监测。

4.1.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遵循本标准,负责对本医疗机构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管理,包括内镜中心(室)建筑布局与工作流程审核、日常巡查、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2 内镜中心(室)的管理要求

4.2.1内镜中心(室)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4.2.2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将所有用于患者诊疗操作后的软式内镜均视为具有感染性,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进行人员防护。

4.2.3工作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2.4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4.2.5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张贴。

4.2.6应具备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与物品,并进行严格管理。4.2.7诊疗工作结束后,应对诊疗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4.3 质量控制要求 4.3.1 监测与记录 4.3.1.1 内镜室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包括,就诊病人姓名、就诊时间、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4.3.1.2 对连续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遵循附录A要求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4.3.1.3 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a)新安装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应监测验证,并记录;对其清洗、消毒效果产生疑虑时,应重新检验装置,处理情况应予以记录。b)应正确使用配套的部件及其消耗品,如更换清洗用水、消毒剂、清洗剂时应进行监测验证,并记录。

c)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定期维护,并记录。4.3.1.4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如下内容:

a)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b)监测数量: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不低于5条。

当内镜室负责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变动时应增加内镜监测的比例和次数。c)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遵循附录B进行。4.3.2可追溯性要求

4.3.2.1 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资料的保留期应≥3年。4.3.2.2 标识的要求如下: a)软式内镜编号应具唯一性。

b)已消毒的内镜应有明确的标识。5 基本条件 5.1 人员 5.1.1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的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其数量与本单位软式内镜诊疗工作量相适应。

5.1.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对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内容包括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程序、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高水平消毒剂和灭菌剂的使用、标准预防措施、个人防护知识等。5.2 建筑 5.2.1 内镜中心(室)基本布局

5.2.1.1 建筑面积应与内镜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5.2.1.2 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配件与敷料库等。5.2.2内镜诊疗室

5.2.2.1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5.2.2.2 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5.2.2.3 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2.2.4 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达到普通手术室的要求。5.2.3清洗消毒室

5.2.3.1 应独立设置,面积应与清洗消毒工作量相适应。5.2.3.2 应遵循工作流程分为清洗区、消毒区、干燥区等。5.2.3.3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槽宜分开设置和使用。5.2.3.4 应保持通风良好,应根据使用的消毒剂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强制排气口。5.3 设施、设备与物品

5.3.1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适应。5.3.2应采用全浸泡式内镜。5.3.3宜配备内镜清洗消毒机,其要求如下: a)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b)应具备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

c)宜具备持续测漏、水过滤、乙醇冲洗和压力送气干燥、数据打印等功能。5.3.4应配备以下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与物品:

a)专用流动水清洗槽、消毒槽、全管道灌流装置(宜采用自动灌流器)、一次性注射器。b)各种内镜专用毛刷、c)压力水枪、压力气枪、负压吸引器。d)超声清洗器。e)计时器。f)内镜及附件运送装置。

g)干燥用品:宜采用不掉屑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清洗用纱布应一次性使用;复用的干燥用品应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配备75%乙醇或异丙醇;配备垫巾等。5.3.5灭菌设备: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等灭菌设备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5.3.6清洗用水:应有冷、热水源,其微生物学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根据需要配备灭菌水或过滤水(使用过滤装置的,应定期更换滤器)。5.3.7医用清洗剂: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的医用清洗剂。

5.3.8消毒剂:应选用适用于软式内镜的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不同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风险评估详见附录A。5.3.9润滑剂:物理灭菌的器械与配件,所使用的器械润滑剂应为非油脂水溶性成分,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兼容性,不应破坏金属材料的透气性、机械性及其他性能。5.3.110镜柜或镜库: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镜库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6.1 基本原则

6.1.1软式内镜及其附件、诊疗用品应遵循Spaulding医疗用品分类法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原则如下:

a)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或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软式内镜(如ESD、POEM食道手术、胆道镜手术所用内镜)及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附件,应进行灭菌。b)与粘膜及不完整皮肤接触的软式内镜及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运送容器等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c)与完整皮肤接触的用品(如听诊器)及床架、内镜运送车等物品应低水平消毒或清洁。6.1.2不应改变清洗消毒流程或者省略清洗消毒步骤,不应缩短清洗消毒时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见图1 图1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注:1.机器具备测漏功能的不作手工测漏。手工清洗消毒,或使用无测漏功能清洗消毒机的,应每天于工作结束时对当天使用的软式内镜测漏一次;条件允许时,宜每次清洗前测漏。2.清洗消毒机无干燥功能的应进行手工干燥。6.1.3消毒灭菌前应进行清洗。

6.1.4应使用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漂洗。

6.1.5在清洗、漂洗、消毒等处理后,均应使用压力气枪将残留液体去除。6.1.6软式内镜应采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干燥和储存。6.1.7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计时控制。6.2 手工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6.2.1预处理的操作流程如下:

a)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湿纸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洗用品应用后丢弃); b)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

c)将内镜的前端置入装有医用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取清洗液至吸引器罐见到清洗液流入为止。

d)将内镜从光源装置上取下时,连接着镜子的线路及吸引管应经过擦拭后拔下。e)盖好防水盖,放入运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6.2.2漏水测试的操作流程如下: a)将内镜放入盛有适量清洗用水的清洗槽内;

b)先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 c)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

d)将内镜先端浸入水中,同时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e)如有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f)测漏情况应有记录。6.2.3 清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a)遵循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配置适量使用浓度的清洗液置于清洗槽及超声清洗器中。b)将内镜全部浸没于清洗液中,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前端和操作部应重点擦洗。c)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管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的碎屑及组织为止(毛刷进入和抽出时宜采用旋转的方式);再次清洗刷头。

d)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清洗液反复清洗内镜的每个腔道。如采用手工操作,应先用注射器抽吸清洗剂100 ml,清洗送气送水管道,再用吸引器将清洗剂吸入活检管道,使管道内充满清洗液进行浸泡。使用酸化水消毒的,清洗时间适当延长。十二指肠镜抬钳器管道用50ml注射器反复冲洗。e)将取下的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扭等部件在超声清洗器内使用清洗液清洗。f)以上清洗液浸泡、清洗的操作应遵循相应的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所要求的浓度、时间、温度执行。

g)清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6.2.4漂洗的操作流程如下: a)将清洗后的内镜及部件、附件等置于带流动水的漂洗槽内。b)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高压水枪、注射器)彻底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10s,并用流动水充分冲洗内镜的外表面、部件及附件。

c)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高压气枪、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d)擦干内镜外表面、部件及附件。6.2.5消毒(灭菌)的操作流程如下:

a)采用化学消毒(灭菌)剂进行高水平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将擦干后的内镜及取下的部件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各管道用灌流装置或注射器灌满消毒液,作用至消毒剂规定的时间。

b)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等;软式内镜灭菌可选用戊二醛、过氧乙酸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参见附录A。选用的其它消毒剂应适用于软式内镜消毒灭菌,并应取得卫生许可批件。d)使用灭菌设备对软式内镜灭菌时,应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6.2.6终末漂洗的操作流程如下:

a)高水平消毒后,清洗消毒人员应更换手套将内镜从消毒槽取出,置入漂洗槽。b)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压力气枪、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的消毒液。c)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压力水枪、注射器)用无菌水或过滤水反复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10s,并充分冲洗内镜的外表面、部件及附件。6.2.7干燥的操作流程如下:

a)将终末漂洗干净的内镜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至少4h内更换。b)用75%乙醇或异丙醇冲洗所有管道,至另一端能看到乙醇或异丙醇流出。c)用压力气枪、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其完全干燥。d)用无菌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及各部件。

e)取下清洗消毒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部件和附件,用于下一患者的诊疗。

6.3 内镜清洗消毒机工作流程

6.3.1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时应遵循产品说明操作使用。

6.3.2在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应先遵循6.2.1、6.2.3的规定对内镜进行预处理和手工清洗。

6.3.3如果清洗消毒机无测漏功能,应先遵循6.2.2的规定进行手工测漏。6.3.4将内镜置入内镜清洗消毒机内,并用专用的连接器将内镜各个管道与洗消机连接;关闭舱门,启动洗消程序进行工作。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管道很细,有些清洗消毒机不能产生推动液体通过管道所需的足够压力,此时应手工清洗此管道。

6.3.5使用无干燥功能的清洗消毒机之后,应遵循6.2.7的规定进行干燥。6.4 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6.4.1应灭菌的附件包括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重复使用的上述附件用后应清洗、灭菌,方法如下:

a)使用后应立即浸泡在清洗液里,防止污染物干燥,同时要向管道内注入清洗液。b)将上述附件在流动水下,用小毛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仔细冲洗附件的腔道,直至无可见的碎屑、组织止,擦干。

c)使用清洗液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作用时间遵循清洗剂产品说明执行。清洗后用流动水漂洗干净。部分附件清洗后应遵循相关要求涂抹润滑剂。

d)某些难以清洗消毒的附件如注射针、切开刀等,因其管腔细,易残留血液或有机物,宜使用一次性产品。

e)附件首选的灭菌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或者选用符合要求的灭菌剂、灭菌器械进行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灭菌时或灭菌后的包装应符合无菌储存规定。6.4.2 应高水平消毒的附件处理方法如下:

a)重复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或灭菌,消毒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的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b)注水瓶及连接管应每天清洗并高水平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连接管应进行充气操作达到干燥。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c)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的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6.5 附属设备的清洗消毒

6.5.1 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充分刷洗,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擦拭消毒,选用其它消毒剂时遵循使用说明书操作。

6.5.2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6.6 储存 6.6.1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干燥后的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或镜库内,插入部和连接部均应垂直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并将所有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取下。

6.6.2 清洗消毒后24h内使用的软式内镜可不进行重复清洗消毒。

6.6.3 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当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6.6.4 镜柜或镜库房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污染时随时消毒。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软式内镜常用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

消毒(灭菌)剂 高水平消毒及灭菌剂量[注] 使用期限与监测[注] 作用方式 注意事项 过氧乙酸(PAA)浓度:

原液:0.2%-0.35%(W/V)使用中≥0.15% 时间: 消毒≥5min 灭菌≥10min(0.35%)连续使用7天。

参考次数:500ml原液可消毒20-25条内镜。使用专用试纸,消毒15条内镜后每次消毒前监测 机械:

自动冲洗浸泡。1.消毒效果好,即使在有机物中消毒效果也不降低。2.能消除内镜管道上因使用戊二醛而形成的硬化物质。3.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4.对金属腐蚀性强,应加防锈剂,严格控制时间,使用后应立即彻底漂洗。5.应使用专用于内镜的PAA,不应使用普通的PAA。邻苯二甲醛(OPA)浓度:

原液:0.55%(0.5%-0.6%)使用中≥0.3% 时间: 消毒≥5min重复使用14天。每天使用专用试纸测试浓度 1.手工:浸泡,应注满各管道;宜采用自动灌流器流动浸泡。

2.机械:自动冲洗浸泡。1.消毒效果优于戊二醛(包括结核杆菌)。2.刺激气味小,对皮肤粘膜刺激较少。3.与材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4.对细菌芽胞杀灭速度缓慢。

5.能使蛋白质凝固,消毒前清洗应彻底。

6.易染色,接触该试剂可使衣服、皮肤、仪器等染色。7.接触蒸气可能刺激呼吸道和眼睛;有关安全接触浓度和长期接触的危险需进一步评估。戊二醛

(GA)浓度: 原液≥2%(碱性)使用中≥1.8% 时间: 消毒≥10 min 灭菌≥10h 连续使用14天。每天使用专用试纸测试浓度

1.手工:浸泡,应注满各管道;宜采用自动灌流器流动浸泡。2.机械:自动冲洗浸泡。1.受有机物影响较小。2.与材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腐蚀性较小。3.对细菌芽胞和分枝杆菌的杀灭速度缓慢。

4.对皮肤、眼睛和呼吸具有致敏性和刺激性,并能引发皮炎、结膜炎、鼻腔发炎及职业性哮喘,对工作人员危害大。

5.漂洗不充分而残留的戊二醛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6.具有固定性,易在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上形成硬结物质。

7.尽可能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中使用,或将其装在带有密封盖的密闭容器中使用,并且设置专用的排气装置。二氧化氯 浓度:500mg/L 时间:消毒3-5min 配制后当天使用。机械: 自动冲洗浸泡。1.杀菌快速高效。2.有机物影响小。

3.活化率低时产生较大刺激性气味,宜在清洗消毒机中使用。4.金属腐蚀性高,使用时加防锈剂,使用后立即彻底漂洗 酸性氧化电位水

(EOW)主要指标: 有效氯60mg/L土10mg/L; pH 值2.0~3.0; 氧化还原电位≥1100mV; 残留氯离子<1000mg/L。时间:消毒3-5min 宜现制现用,用后即排。

每天监测相关指标。1.手工:应采用自动灌流器冲洗浸泡。

2机械:自动冲洗浸泡。1.使用中的溶液不刺激皮肤、眼睛和呼吸道。2.在存在有机物质或生物膜的情况下杀菌效果会急剧下降,消毒前清洗应彻底。3.对内镜有一定腐蚀,使用后应彻底漂洗。4.出液口应有自动监测显示,每天进行有效氯、ORP监测。5.应采用流动浸泡方式消毒 6。处理后的内镜应充分干燥。7.内镜变化后重新验证消毒效果。注:1.表中标注的浓度与作用时间与卫生许可批件中标定的不一致时,应以后者为准。2.消毒剂达到使用有效期均应废弃处理,无论浓度是否达标。3.浓度试纸等应取得批件。4.酸性氧化电位水指标监测方法参见《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5.其他新产品应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附 录 B(规范性附录)

软式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B.1 采样时间

在软式内镜消毒或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B.2采样方法

B.2.1 有管道软式内镜的采样方法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采样液(含相应中和剂的磷酸盐缓冲液),从被检内镜活检管道入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管道出口收集,立即送检。B.2.2 无管道软式内镜的采样方法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外表面。用沾有采样液(成份同B.2.1)的棉拭子,涂擦被检内镜插入部的全部外表面2遍,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到含10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B.3 样品处理与结果计算

B.3.1 样品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处理。

B.3.2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B.3.3 结果计算:菌落数(CFU)/件=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10。B.4 合格标准

B.4.1 消毒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

B.4.2 灭菌合格标准:未检出细菌(无菌检验合格)。B.5 致病菌检测 B.5.1应在可疑经软式内镜诊疗操作导致感染时进行检测。

内镜的清洗与消毒管理体会 篇6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本院的条件和特点, 制定了预防患者和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 如内镜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检查患者登记制度, 并张贴公布于诊室内, 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确个人职责, 规范操作流程。同时对接受检查的患者建立了严格的登记制度, 其内容包括就诊患者姓名、诊断、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消毒时间等, 并限制每天预约的患者数量等。

2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培训

认真学习《规范》, 提高从业人员对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严格内镜的清洗消毒对预防医院感染及经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 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 严格执行内镜操作规程, 使内镜的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在进行内镜清洗消毒时, 穿戴好防护用品。

3添置内镜清洗消毒的基本设备

按照《规范》的要求对原内镜室进行扩建和改造, 设立单独内镜清洗消毒间, 增加了内镜数量, 添置一体化流动水清洗消毒五槽设备, 内含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及操作台等设施, 为内镜清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临床工作中, 向患者告知后使用一次性活检钳, 以确保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

4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管理

4.1 清洗与酶洗

内镜的清洗非常重要, 因清洗不彻底, 将直接影响消毒的效果。为防止附着于内镜的血液及分泌物干燥、凝结, 消毒药物难以对其起作用, 内镜诊疗操作完毕严格按照程序先清洗, 立即用湿纱布祛除表面黏液和污物, 在流动水下用一次性纱布反复彻底清洗镜身和附件。对内镜孔道冲洗要充分, 反复注气注水后再酶洗, 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及附件置于酶洗槽浸泡10min。用注射器反复向管道注气、注水, 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 多酶清洗剂能有效分解内镜表面和管道的各种有机物及蛋白质, 增加胃镜的洁净度, 提高清洗后的效果。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附件, 放入冲洗槽中,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干净。

4.2 消毒

对彻底冲洗干净的内镜, 用注射器向管道注气, 排除管道内水分。连同清洗刷一起放入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消毒, 注意将内镜全部浸没于消毒槽内, 各孔道注满消毒液。消毒完毕更换手套后从消毒槽放入冲洗槽, 使用过滤水冲洗以除去残留化学消毒剂。

4.3 冲洗、干燥与存放

高水平消毒后的内镜为防止微生物在潮湿环境中滋生, 内镜各孔道必须彻底干燥。每天诊疗工作结束后, 将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用75%乙醇进行冲洗、干燥, 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镜体悬挂时, 要求弯角旋钮置于自由位。

4.4 保持环境的清洁, 加强清洗消毒设备的消毒

内镜检查室每天工作结束后, 进行清扫和终末消毒,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 1h/d, 存储柜保持清洁、干燥、防霉, 定期进行消毒。吸引器瓶、清洗消毒槽每天清洗, 并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擦拭消毒。

4.5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预防工作

工作人员上岗前认真做好防护, 除按要求着装外, 穿防渗漏围裙, 需要时佩戴护

目镜。术中医护人员严谨操作, 注意力集中, 责任意识强。术后严格按流程清洗消毒并及时更换手套, 认识到每个微小的环节稍有疏忽则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安危和公共环境[2]。

4.6 加强内镜质量控制与管理

按新《规范》的要求, 我院制定了内镜生物学监测制度和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制度, 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 完善各种监督监测措施。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 定期对内镜室内空气进行监测。内镜使用科室, 每天用化学试纸监测戊二醛的有效浓度, 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 以确保有效消毒浓度。

总之, 正确使用清洁剂和消毒剂,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操作程序, 定期监测清洗消毒效果, 同时加强个人防护, 是确保患者安全, 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的关键点。

摘要:目的:为有效地做好内镜清洗消毒, 预防和杜绝由内镜检查所造成的感染, 提高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的各项制度, 加大对内镜及有关消毒设施的投入, 组织人员培训, 规范清洗消毒工作程序。结果: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结论:严把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关, 实现科学化管理, 是预防内镜发生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内镜,消毒,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宇, 张流波.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 (J)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3) :74-78.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分析与改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05~2012年医院消毒内镜的活检道生物监测资料, 并按清洗消毒改进过程分为1组、2组、3组进行比较。清洗消毒方法:1组:2005~2006年, 采用手工清洗方法, 清洗设施为自制清洗槽4个, 清洗工具为纱布、清洗刷、高压汽枪、水枪, 消毒液为2%碱性戊二醛清洗流程为:初洗、次洗、消毒和末洗, 未使用酶液。清洗用水为自来水。干燥方式:使用75%酒精注入后用高压汽枪吹干, 悬挂于专用贮镜柜备用。2组:2007~2008年, 本组和1组相比, 清洗过程增加了多酶液清洗程序, 多酶液1周仅更换1~2次。其他程序和方法均未变动。3组:2009~2012年, 本组采用一体化清洗工作站, 均有定时自动的注水注气灌洗功能, 全过程包括初洗、酶洗、次洗、消毒和末洗。酶液每2~3条内镜更换1次。清洗用水为软水, 其余清洗消毒设施未有变动。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对消毒后使用前的内镜活检道内腔面进行采样, 检出致病菌给予报告, 未检出致病菌则不报告菌种。消毒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 cfu/件, 同时未检出致病菌。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活检道检测合格率

三组共抽检内镜118件, 合格96件, 平均合格率为81.35%。各阶段内镜检测结果显示, 清洗方法的改进能有效提高内镜的检测合格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71, P<0.01) ,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2.2 病原体检出结果

不合格样本中大多数为菌落总数超标, 检出病原体仅14株, 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主要分布在第1组, 致病菌检出情况见表2。

注:不同阶段内镜活检道检测合格率, P<0.01

2.3 胃镜与肠镜检测结果

统计各阶段检测结果, 肠镜共监测51件, 合格39件, 合格率为76.47%;胃镜共监测51件, 合格42件, 合格率为82.3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纤支镜为第3组新增内镜, 未予比较。

3 讨论

3.1 规范清洗程序是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关键

本院早期由于成本原因和对多酶洗液的作用认识不够, 未能采用酶液清洗, 故1组合格率低, 检出致病菌最多。杨萍等[1]调查研究表明, 应用多酶洗液清洗内镜消毒合格率较单纯流动水清洗质量高。曹小青[2]的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使用多酶洗液能使清洗更彻底, 消毒更可靠。本院监测结果显示, 采用多酶洗液后的2组较未采用酶洗液的1组合格率有所提高, 检出致病菌较少, 3组对清洗消毒方法进行了全面改进, 基本能按卫生部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尤其是酶液使用得到很大的改进, 检测合格率有明显提高, 整改效果显著。因此, 规范的清洗消毒流程是保障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关键, 特别是基层医院, 不能因为成本原因随意减少清洗程序。

3.2 清洗人员数量和责任心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有调查发现, 人工清洗消毒费时费力、时间不易控制, 难以做到规范操作也是内镜清洗消毒效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3]。本院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护理人员承担, 1组、2组阶段清洗消毒仅有1人, 工作量大、培训少。通过改进, 科内护士逐步增加到4人, 上岗前经过专业培训, 能树立质量意识并熟练掌握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科内坚持每条内镜每日诊疗控制在10~12人次, 低于吴晓松等[4]的调查数据日诊量最高例数平均为21例, 确保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3.3 多部门协作管理, 是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有效改进的重要保障

内镜室加强和职能部门的沟通, 在护理部、感控科的帮助下制定清洗流程和监测制度, 每月检查、监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用监测数据说话, 取得院部支持, 召开多部门协调会, 解决内镜清洗消毒存在问题。通过协调会本院陆续购进了多酶洗液、超声清洗机、内镜专用贮存柜, 搬迁了内镜室, 将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分室进行。2009年底为彻底解决内镜清洗质量问题, 多部门联合论证申请, 购进了软水机、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 并增加了内镜数量和护理人员, 使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 采取改进措施, 规范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进行采样监测, 并对质量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清洗方法的改进能有效提高内镜的检测合格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71, P<0.01) 。结论 医院应重视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通过持续改进, 不断规范内镜清洗流程, 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关键词: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改进

参考文献

[1]杨萍, 莫健莲, 李远.多酶清洗剂在消化内镜清洗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3) :26-28.

[2]曹小青.合理使用多酶洗液在呼吸道内镜清洗中的效果.当代护士, 2013 (6) :167-168.

[3]谢亮, 周哲华, 王恒辉, 等.2009-2011年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9) :4754-4756.

内镜消毒效果 篇8

1 方法与制作

1. 1 方法

将所有镜头按追溯条码的信息罗列出来,并按科室进行分类,将每一个镜头按名称、编码、目镜端、物镜端、成像效果进行查看登记资料。

1. 2 手术室镜头回收登记表的制作

将每一个镜头的编码,目镜端、物镜端现有的损伤记录以及现在的成像效果登记在案,配以文字描述,制作成表格,并配以回收登记,回收时和现有档案相符就在回收那一栏打√确认,如出现新的损伤及问题就在备注栏内登记并及时更新镜头档案。

2 结果

通过硬式内镜镜头档案的建立,使消毒供应中心在镜头回收及包装过程中加快了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从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共减少了23例急用镜头不能及时供给的情况,避免了手术等待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了手术室对镜头的统一管理,减少了与手术室之间的矛盾。

3 应用与体会

3. 1 回收清点核对

回收时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与手术室共同清点核对,可根据镜头档案查看所用镜头,如发现有新的问题可及时与手术室联系查明原因。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之间明确责任划分,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意识,减少矛盾的产生。

3. 2 准确包装灭菌

包装间工作人员认真检查清洗质量后对镜头进行查看,保养更为重要,有了镜头的档案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查看有无出现新的损伤,成像效果是否清楚,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汇报护士长,请厂家维修,避免了消毒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损伤,也不会延误手术,更可以延长镜头的使用寿命。

3. 3 专科业务培训[2]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是轮岗制,流动性强,没有固定人员进行回收清洗和包装。对镜头的培训也只是清洗、打包、灭菌的规范流程,由于有些镜头使用已有年头,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损伤。另外,镜头周转快,经常需要急用,为了回收时与新出现的损伤进行区分,需快速地处理镜头,有了镜头档案的对照和登记表简便的登记方法,我们就可以对加急镜头做到准确快速的回收处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 讨论

手术室镜头档案及回收登记表的建立更适合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使回收人员在核查镜头时更方便快速进行资料比对,减少了与手术室人员核查旧损伤资料的时间,加快了周转,减少了急用镜头不能及时供给的情况,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工作质量,也有利于手术室对镜头的统一管理,减少了与手术室之间的矛盾,并得到了手术室的认可。

摘要:通过硬式内镜镜头档案的建立,使消毒供应中心在镜头回收及包装过程中加快了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从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减少了23例急用镜头不能及时供给的情况,避免了手术等待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手术室对镜头的统一管理,减少了与手术室之间的矛盾。

内镜消毒效果 篇9

设备具备内镜测漏功能、测堵功能、自身消毒功能及过程追溯功能,并能达到100% 的清洗消毒作用。

设备最快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一条内镜的整个清洗消毒过程,大大提高了内镜的周转使用效率。

一个完整的流程为 :

设备同时考虑人性化设计,完善地保护医护人员 :

自动门,脚踏开关

可视化自动玻璃门,便于观察清洗消毒情况;脚踏开关, 在双手拿镜时也可以轻松开启玻璃门。

全封闭

洗消槽采用全封闭结构,自动的玻璃门会压合密封胶条,杜绝消毒剂气味向外泄露,最大限度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

自动加入化学助剂

在洗消过程中,自动计量加入化学助剂,如酶、酒精和消毒剂。

消毒剂自动取样功能

设有消毒剂自动取样装置,便于用户监测消毒剂浓度, 保护操作者安全。

消毒剂自动添加和排放功能

血站臭氧消毒机消毒效果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BCG-BYl20型臭氧消毒机 (湖南省意德记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 将其安装在中心血站的不同实验室等场所内进行消毒。在消毒前, 用9 cm直径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按规定布样, 打开平板盖, 自然沉降5 min采样;然后关闭门窗, 启动臭氧消毒机运行消毒l h, 按上述方法进行消毒后采样。将采样的平板置于37℃条件下培养48 h, 计算消毒前后空气中自然菌总数。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空气消毒是防止血液污染的重要措施, 也是血站质控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 血站的采血室、机采室、采血车在采血前用紫外线等进行常规消毒, 紫外线照射后在空气中产生大量臭氧, 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可以使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脂质过氧化过程中花生四烯酸增多, 进而引起上呼吸道炎性病变, 所以只能用于无人时的静态消毒。

臭氧消毒的影响因素很多, 首要的是臭氧浓度。本研究发现, 消毒场所的密封性对消毒效果或消毒效果的维持都有影响。采血车和采血室的细菌总数高于其他场所, 说明这两个地方人员较为密集, 需更加注意该区域消毒工作。采血车、采血室等开放场所用臭氧消毒机消毒后不能维持洁净, 因此, 这些场所应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在相对密闭的场所, 用臭氧消毒机消毒后可以维持Ⅱ类环境标准4 h以上[2]。本研究还显示, 有2个场所在消毒前细菌数有3次超过部颁标准, 可适当增加消毒时间或次数。

综上所述, 安装空气消毒净化机是保持采血室等空气消毒效果的最佳方法, 大大降低了细菌污染率, 保证输血安全, 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目的 血站臭氧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方法 统计分析2013年1月—12月乌鲁木齐市血站臭氧消毒机的应用效果。结果 2013年对血站采血车、采血室、体检室三个场所进行空气培养, 消毒前后空气培养结果 有显著差异;臭氧消毒机对血站不同场所的消毒效果比较, 采血车和采血室的细菌总数高于其他场所。结论 空气消毒净化机的使用, 能有效控制人在条件下采血室的空气质量, 保证献血安全。

关键词:血站,消毒机,消毒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旭颖, 符丽芝, 张万明.采血环境动态低臭氧与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的对比[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07, 3 (4) :130-132.

上一篇:信息课堂创新教育下一篇:孔子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