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镜治疗

2024-09-13

急诊内镜治疗(精选8篇)

急诊内镜治疗 篇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6%[1]。近年来,临床上急诊内镜、99m锝(99 mTc)腹部扫描的广泛应用,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能迅速作出诊断[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行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的12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探讨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接收的12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96例,女30例;年龄14~80岁,平均49.3岁;临床表现:呕血19例,黑便32例,呕血伴黑便75例;出血量<1000 ml 17例,1000~1500 ml 89例,>1500 ml 20例。无禁忌证。

1.2 治愈标准

有效:活动性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大便潜血阴性;好转:活动性出血基本停止或仍有少量出血,休克纠正、大便潜血阳性;无效:经内外科多方治疗,出血仍难以控制,病情恶化[3]。

1.3 术前准备

胃镜检查前首先做血常规检查以及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心电图检查,并行禁食、止血或输血治疗。

1.4 治疗

采用Olympus GIFXO260电子胃镜进行检查,直视,找到溃疡出血病灶后,用冰盐水或1:10000的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液冲洒,充分暴露病灶及周边。确诊出血灶后,由导管将10 000 U凝血酶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喷洒,观察诊疗效果。数分钟后仍有出血,以同样剂量重复1次,观察3~5 min,退出导管和胃镜。喷洒凝血酶无效的患者可用金属夹钳夹血管止血,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喷洒,确认完全止血后退出内镜。

2 结果

本组126例病例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9例,胃恶性肿瘤19例,胃溃疡16例,急性胃黏膜糜烂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2例出血原因不明。无出血加重、穿孔、药物反应等并发症。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癌肿、息肉、血管病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占所有病因的50%以上[3]。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组126例患者中出现88例,占69.8%。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上消化道出血量在400 ml以内一般无症状;出血量在500~1000 ml可引起头晕、软弱无力、口干、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倒地致外伤,甚至诱发而突然死亡;出血量达1500~2500 ml表现为神志不清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湿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若处理不当,可迅速死亡[4]。病因不同,表现各异,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正确判定出血原因并制订相应治疗方案对临床医生显得十分重要。正确选择内镜检查时机是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关键。检查越早确诊率越高,因为胃黏膜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很强,在有效的治疗下48 h内就可以完全恢复[5]。急诊内镜直视下可以发现真正的出血灶,并区分其活动性,还可以取活检明确病变的良恶性,利于治疗的针对性。本组12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125例得到确诊,确诊率98.4%。通过对出血部位用冰盐水或1:10 000的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液冲洒,出血血管收缩,再于局部喷洒凝血酶以及金属夹钳夹止血的方法,活动性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大便潜血阴性,疗效满意,有效率达98.4%。笔者认为急诊行内镜检查不但提高了诊断水平,确诊病情,而且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对大量呕血者应禁食,若仅有黑粪或小量呕血仍可进食流质,如冷牛奶、藕粉、豆奶、米汤。呕血与黑粪患者应戒烟和禁酒。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Olympus GIFXO 260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对出血部位进行喷洒凝血酶以及出血血管采用金属夹进行钳夹止血。结果 12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局部喷洒凝血酶有效110例,好转14例,2例无效,无并发症。结论 急诊行内镜检查不但提高了诊断水平,确诊病情,而且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凝血酶

参考文献

[1]Segal WN,Cello JP.Hemorrhage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the older patient.Am J Gastroenterol,1997,92(12):42 -46.

[2]李宜辉,达四平,凌贤龙,等.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20年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9):43.

[3]高炜.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45 (6):66.

[4]陈凡,周萍,杨希宁.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567例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21.

[5]任义纲.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时机的选择.河北医药, 2001,31(5):26.

急诊内镜治疗 篇2

2012年4月,我院消化科收治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大出血患者1例,并成功在腔镜中心进行急诊内镜下止血。现报道如下。

1病历摘要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临床表现为呕血3小时急诊入院。发病前1天有大量饮酒史。既往史:无“肝炎”、“血吸虫”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出血量为800-1200ml。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查体:贫血貌,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入院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待诊)。

诊治经过: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补液、心电监护、吸氧、输血、静脉滴注埃索美拉唑针,静脉泵注生长抑素。血压相对平稳后,在监护下立即行急诊内镜检查,发现1处食管-贲门粘膜撕裂伤。撕裂部位为跨齿状线。撕裂长度约为2cm,呈线状纵行撕裂。有大量新鲜血液流出。立即行内镜下局部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及凝血酶1000U止血。出血仍然较多,未停止。立即内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在撕裂伤口四壁注射4点,每点1ml。内镜下注射止血后出血渐停止。再行內镜下钛夹夹闭撕裂伤口,共使用钛夹4枚。进入胃腔及十二指肠观察未见其他出血病变。观察撕裂伤口处,未见活动性出血后退镜。术后禁食48小时,常规补液,用止血剂,静滴埃索美拉唑针,口服凝血酶1000U,每2小时1次。术后患者未再出血,生命体征平稳。1周后治愈出院。1个月后胃镜复查示撕裂处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2讨论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是系剧烈干呕、呕吐和腹内压骤然增加等原因导致食管远端和贲门部粘膜撕裂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的一组征候群[1]。MWS的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剧烈呕吐为MWS的诱因。呕吐时胃内压力骤增,胃壁强力收缩,而贲门又相对紧张,加之贲门附近粘膜组织结构较薄弱,粘膜肌伸展性较差,周围缺乏支持组织,故在腹内压或胃内压骤然升高时易引起食管远端贲门部粘膜撕裂并出血。少数发生在内镜检查时剧烈恶心、呕吐或操作者在进境、退镜时未松开固定角旋钮所致,重者可至穿孔,应予以重视[2]。本例患者因大量饮酒后呕吐引起贲门粘膜撕裂出血。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本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本例患者行急诊胃镜止血(内镜下注射止血和钛夹止血),一次止血成功,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药物的浪费,也减轻了患者痛苦。我们认为,对可疑MWS者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均应行急诊内镜检查,可于检查的同时局部喷洒8%冷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或凝血酶止血;撕裂伤口较大时现内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止血,出血暂时停止后再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撕裂伤口,以防再出血。禁食时间应根据撕裂程度及出血量而定,撕裂严重、出血量大者禁食时间应适当延长。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的重度裂伤大出血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郭世斌,郝艳香,马箐.Mallory-Weiss综合征的内镜下诊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140-141.

急诊内镜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69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男51例, 女18例, 年龄16~78岁, 平均46.8岁。其中呕血36例, 黑便16例, 呕血加黑便17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胃镜等确诊为肝硬化, 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8例, 酒精性肝硬化18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9例, 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功能Child-puge分级:A级9例, B级38例, C级22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打消其心理顾虑, 使其以积极地心态接受手术。术前建立静脉通路, 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套扎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MBL6, 胃镜:Olympus XQ-240型电子胃镜。69例患者均常规行胃镜检查, 观察食管静脉曲张范围、程度及活动性出血情况, 根据观察情况选择套扎的部位。然后退镜安装套扎器, 将带套扎器的内镜送达胃食管交界处, 在贲门口上约5cm处仔细辨认和选择曲张静脉结扎点[2], 尽量避开表面有溃疡、糜烂、明显红色征和血管壁菲薄的曲张静脉。每条曲张静脉的相邻套扎点距离2~3cm, 呈螺旋套扎, 直至所有曲张静脉套扎后无活动性出血, 然后退镜。术后常规禁食24h, 监测生命体征, 同时给予护肝、抗感染、质子泵抑制剂及补液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逐渐改为流食、半流食。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急诊止血:内镜检查出血停止, 套扎及其他部位无活动性出血, 并且套扎后72h内无再出血; (2) 近期再出血:2周内出血停止后再次发生呕血或黑便, 经胃镜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 远期再出血: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6个月以上的再出血, 且经胃镜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 结果

在入院24h内所有患者均行套扎术, 69例均一次套扎成功, 共套扎橡皮圈431个, 平均每例6.25个。近期再出血2例, 行二次套扎止血成功, 急诊止血成功率97.10%。69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 常见止血方法为:药物, 三腔两囊管压迫, 内镜治疗, 外科手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出血后再出血率高, 外科手术风险大, 死亡率高[3]。目前内镜下套扎治疗破裂出血已达成共识, 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近期安全有效, 止血率和再出血率均优于硬化剂治疗[4]。1997年国外Lo等[5]报道急诊内镜套扎止血率为98.9%, 同年国内刘玉杰等[6]报道为94%, 笔者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率为97.10%。

急诊内镜下套扎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疗效确定的方法, 但是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故应把握好套扎时机, 选择好恰当的适应证, 术后应妥善处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内镜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逐步推广, 套扎技术也日趋成熟。急诊内镜套扎术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且止血效果确切。这已在国内外达到许多专家的共识, 同时可反复套扎直到曲张静脉消除或明显变细, 减少再出血。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46-463.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 (2003)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3) :149.

[3]王钊, 张勇, 徐辉, 等.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学, 2008, 18 (3) :396-397.

[4]王少君, 李秀荣.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35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 14 (1) :52-53.

[5]Lo GH, Lai KH, Cheng JS, et al.Emergency banding ligation versus sclertherapy for the control of active bleeding from esophageal varices[J].Hepatoogy, 1997, 25 (5) :1101-1104.

急诊内镜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0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患, 均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每组均为53例。在53例常规组病患中, 男38例, 女15例, 年龄为19~81岁, 平均 (56.2±3.5) 岁。在53例研究组病患中, 男37例, 女16例, 年龄为20~83岁, 平均 (56.6±3.7)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1.2.1 常规组诊治方式:

对常规组病患应用常规诊断及止血方式。

1.2.2 研究组诊治方式:

对研究组病患应用急诊内镜诊治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1) 术前准备。在术前半小时对病患应用山莨菪碱10 mg, 采用肌内注射方式。在急性大出血后, 病患胃部的积血较多, 对其疾病观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可先采用冰盐水洗胃处理, 但是最终效果不是特别好。急诊镜检的时段应尽量放在早期, 通常在末次呕血、柏油便后实施内镜检查的效果较好, 疾病诊断准确率较高。 (2) 急诊内镜诊治方式。先运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方式查明出血主因, 之后实施出血处理[1]。a.采用局部喷洒药物的止血方式。针对溃疡、黏膜病变出血, 应先将血凝块清除干净, 将出血灶完全暴露出来, 之后再将冲洗管从钳道内插入, 在直视的状态中对出血灶采用喷洒止血处理方式。较为常用的止血药为:凝血酶、1∶10000肾上腺素。b.硬化剂注射止血。此种止血方式较为常用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为常用的硬化剂为1%乙氧硬化醇、5%鱼肝油酸钠等。在内镜的直视帮助下, 在出血静脉及其周边注射好硬化剂, 每次的注射量为20~30 m L。c.激光光凝止血处理。在急诊内镜帮助下明确出血灶之后, 依照激光的不同, 采用病灶接触或是不接触的方式, 运用适宜功率实施激光止血处理。d.氩气血浆凝固止血处理方式。此种止血处理方式主要是应用非接触型的高频凝固装置, 在从特殊附件中释放出氩气的同时, 对高频电流装置放电所产生的等离子光束做凝固处理。此种止血处理方式对于组织深处的凝固性影响作用小, 对于组织的侵袭也较小。

1.3 疗效判定。

止血成功: (1) 病患止血后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2) 胃管内胃液较为澄清。 (3) 未出现活动性的出血表现, 大便隐血转阴。再出血:病患止血成功后又出现黑便、呕血、收缩压及血红蛋白降低、体位性低血压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血成功率对比:

两组病患的止血成功率对比, 见表1。通过表1的对比分析后发现, 研究组病患的止血成功率86.79%要高于常规组的66.04%, 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 P<0.05。由此表明, 对上消化道出血病患应用急诊内镜诊治方式可获取较好效果, 有效止血, 改善临床症状。

2.2 再出血率对比:

两组病患的再出血率对比, 见表2。通过表2的对比分析后发现, 研究组病患的再出血复发率1.89%要低于常规组的22.64%, 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 P<0.05。由此表明, 对上消化道出血病患应用急诊内镜诊治方式可获取较好效果, 降低再出血复发率, 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3 讨论

在消化科疾病中, 上消化道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 病患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 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治疗, 或是治疗方式欠妥, 那么则会导致病患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对其生命安危构成极大威胁。由于消化性溃疡易得到及时的控制及治疗, 其相关的出血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较为常见。急诊内镜诊疗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使得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升[3]。因此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 急诊内镜方式已成为首选的诊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恕军, 金鹏, 陆晓娟, 等.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7例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 2012, 17 (4) :230-232.

[2]李军宏.急诊内镜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16) :99-100.

内镜治疗“中山标准”获国际认可 篇5

据悉,199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打破100多年来内镜治疗的传统做法,瞄准微创治疗的发展契机,创造性地整合了医院的外科、内科等学科优势,成立了内镜中心,并逐渐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23年来,在该中心主任、上海市劳动模范姚礼庆教授带领下,除治疗一般的早期肿瘤、消化道出血和肠道梗阻等外,还首创了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内镜下经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等众多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如对早期胃癌患者,传统手术均采用全切除的方法,而该中心如今应用内镜微创手术,既切除了患者的肿瘤,又保留了胃,一次手术就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目前该中心获各类产品专利11项,内镜已实现国产化,与进口器械相比,价格降低了三分之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心还举办了各类培训班65期(其中6期是国际培训班),为国内外培养了2000余名内镜医生,完成高难度内镜黏膜下剥离术5000余例,“内镜下经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被国际内镜学会命名为中山“徐氏手术”。数据显示,中心开出的已有10年历史的肠梗阻、消化道出血、食管异物、胆管炎绿色通道,每年抢救患者超过600例。

随着“中山标准”影响的不断扩大,该院内镜专家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钟芸诗等教授应邀先后走出国门,为国外医生现场进行手术演示。姚礼庆说,钟芸诗教授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教授,还多次应邀赴开罗、巴黎和温哥华做手术演示,并推广“中山标准”的经验。不断有来自俄罗斯、泰国、印度的患者特地来到中山医院求诊,中山内镜已“真正”成为一所国际医院。

以往都是中国医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内镜技术,如今许多国外医生争相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学习新技术。在该院内镜中心的文化墙上,有一幅特殊的世界地图,上面标示着世界各地所有曾经来该院内镜中心学习内镜新技术的医生的国籍。据统计,自2013年年底至今,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45位“世界学员”进入中山学技术,其中美国医生的比例超过50%,包括排名世界前三的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杜克大学医院院、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医生等。

神经内镜内手术治疗脑室出血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80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确诊,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80例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神经内镜组各40例。神经内镜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55.2±10.4)岁;常规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8~72岁,平均(52.5±9.2)岁。两组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在入院时均进行CT扫描检查证实为脑室铸型出血。依据头颅CT检查结果将脑室出血类型分为三型,神经内镜组单侧脑室并第三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型)患者12例;单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型)患者17例;双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I型)患者11例。常规组单侧脑室并第三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型)患者12例;单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型)患者20例;双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I型)患者8例。神经内镜组脑室出血原发部位情况:14例脑室出血;10例基底出血;16例丘脑出血。常规组脑室出血原发部位情况:16例脑室出血;12例基地出血;12例丘脑出血。神经内镜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出血部位等一般性临床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神经内镜内手术治疗:患者发病后24h内借助神经内镜内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首先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全麻状态下行脑室额角入路手术以治疗脑室出血,在前额中线旁2.5cm,冠状缝前2cm处确定穿刺点,呈十字型切开硬膜,联合脑穿刺针缓慢置入,置入过程应避免损伤脑皮质和表层的功能区和血管,脑穿刺针触及血肿后即可拔出[1]。将导鞘和导管缓慢旋转导入穿刺道和血肿长轴,此时应打开冲洗通道和流出道阀门,设置冲洗压力为10~15cm H2O以避免冲塌脑室,在导管置入的同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道。若出现轻微渗血的情况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止血。若出现活动性出血,先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清洗使视野清晰,随后通过内镜管道置入双极电凝止血。术中应尽可能的清除血肿,但遇到与脑组织粘连紧密质硬难清除或易造成大出血的血肿块则可先保留达到减压的目的即可,避免强行清除血肿以损害脑室。脑室内血肿清除后即可对脑室进行清洗,轻轻进入室间孔并将积血洗除,再缓慢进入三脑室清除血肿。将双侧脑室铸型血肿和侧脑室血肿均清除后可观察到脑室透明隔呈红色[2]。首先在神经内镜内对透明隔外血管区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对侧的血肿即通过透明隔进入手术侧脑室中,此时使用微吸引器经透明隔窗口将侧脑室内的血管吸出。对于位于脑实质内的原发出血灶或血肿量较大,术后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脑水肿反应的患者,需要给予相应的减压治疗。手术完成后于血肿腔道内常规留置单侧或双侧引流管。

术后处理:手术在血肿腔内置留的引流管应在术后3~10d内拔除,同时术后24h内患者进行CT复查,如若发现较多出血和血肿残留情况,可往血肿腔内注入5m L生理盐水联合2万U尿激酶,关闭引流管,5h后打开引流管进行引流,每日操作2次。术后72h再次进行CT复查,血肿残留<5m L时可考虑拔除引流管。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畅通,若发现患者血压超过160/95mm Hg应给予降压处理;应给予患者预防感染治疗以防止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1.2.2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患者在发病24h内采用常规的脑室体内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血肿法,对患者麻醉后取硬卧位开始手术,采用常规额入法穿刺进入脑室,术后与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做相同处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疗效

神经内镜治疗组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脑室内血肿几乎完全清除(>90%),所占比例为30%;22例患者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80%),所占比例为55%;6例患者脑室内血肿部分清除(<50%),所占比例为15%。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中,11例患者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80%),所占比例为27.5%;29例患者脑室内血肿部分清除(<50%),所占比例为72.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术后随访

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神经内镜治疗组40例所有患者脑室内血肿情况完全消除,脑室内系统结构正常,无脑积水患例发生,ADL分级情况:22例I级,9例II级,5例III级,3例IV级,1例V级,治疗有效率为90%;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脑室内血肿情况基本消除,28例患者脑室内系统结构正常,6例脑积水患例,ADL分级情况:15例I级,8例II级,4例III级,7例IV级,6例V级,治疗有效率为67.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脑室内出血是指非外伤原因导致的出血并进入脑室系统而引起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动脉出血、血管畸形和肿瘤血液系统等疾病均可导致自发性脑室出血情况的发生,脑室出血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脑室内出血后,脑室内血肿占位挤压了中线结构,并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阻塞,致使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进而引起脑室内迅速膨胀,颅内压升高后,影响脑干组织和脑深部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3]。临床上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手术方法主要目的是将脑室内的血肿清除,降低由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高升情况,从而缓解高颅内压对脑干组织和脑深部组织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是脑室穿刺引流术,同时联合使用尿激酶溶液对血肿块进行溶解,该治疗方法操作方便,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小,一般可以治疗轻中度的脑室出血症状。但是在面对重度的脑室出血的情况时,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完全清除室内的血肿,并且长时间的留置引流管易于增加患者脑部感染和脑积水情况发生的几率,手术时视野不明因此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性较高,不易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神经内镜内治疗脑室出血与传统的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相比,可以直观手术病灶,能清晰有效的将室内的血肿清除,可以减少血肿对脑室周围脑组织的挤压和压迫;脑室内壁和血肿间存在脑脊液和空隙,致使脑室内的血肿块十分易与松动,适用于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清除并可减少出血情况的发生;在神经内镜下可真视血肿清除的过程,可以保证在血肿清除后对脑室壁周围神经功能进行保护;侧脑室内脉络丛交汇复杂,常规置入引流管时易受到脉络的缠绕和阻塞,在拔除引流管时容易导致脉络丛被撕裂受损,采用神经内导管下直视引流管可以提高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证脑组织不受意外损伤;利用神经内导管中的冲洗装置有助于脑室内血肿液的清洗,也有利于清除积血中高铁离、凝血酶等副产物。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疗效可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但仍然存在视野狭小、出血情况严重时止血效果不佳等多种局限性,这些问题仍需在今后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中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利锋,王学忠,张蕴增,等.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9):64-66

[2]李振华,王石磊,吴鹤飞,等.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5):453-454

内镜治疗大肠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9~76岁,主要以便血、黏液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就诊(14例),其次是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46例)。多发息肉25例,最多者有20余枚;单发息肉35例,共约123枚。最大息肉为6.0cm×4.0cm,最小为0.3cm×0.6cm;息肉直径≤1.0cm者100枚(81.3%),1cm<息肉直径≤2cm者15枚(12.2%),息肉直径>2.0cm者8例(6.5%)。其位置分布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最多(64枚,52.0%),依次下来是横结肠(33枚,26.8%)、降结肠(18枚,14.6%)以及升结肠(8枚,6.5%)。按病理活检分类,则以乳头状腺瘤为最(27例,45.0%),依次下来为炎性息肉(21例,35.0%)、绒毛状腺瘤(6例,10.0%)、混合性腺瘤(5例,8.3%)以及幼年型息肉(1例,1.7%)。

1.2 治疗方法

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及形态等特点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电切术、高频电灼术及活检钳咬除等。

1.3 观察指标

随访观察经内镜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包括息肉的复发及癌变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2 结果

2.1 本组病例中,44例患者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3例患者行微波凝固术治疗,3例患者行活检钳咬除,123枚息肉全部摘除。

2.2 息肉电切后大多出现局部少量渗血,多能自行停止而无需特殊处理。

7例患者出现电切中出血,但均在内镜治疗下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需输血或手术治疗病例。内镜治疗中的止血方法有于局部喷洒或注射肾上腺素,或用尼龙线圈套结扎,或用止血夹等[2]。

2.3 本组中最常见的病变是乳头状腺瘤,占45.

0%,其次是炎性息肉,占35.0%。全瘤病理证实,部分腺体发生癌变2例,行手术予以切除,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本组共随访病例55例,随访率达91.7%,并复查肠镜。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9例随访患者息肉复发,再次在内镜下行电切治疗。

3 分析及讨论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肠息肉的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大肠息肉以乳头状腺瘤为最。

大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其复发率及癌变率均较高。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其癌变率达1.4%~9.4%。在本组资料中的癌变率为3.3%,与此相符。从腺瘤发展到癌大概需要花10年的时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对其术后复发较难处理。内镜下切除治疗因其经济、安全、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肠息肉的切除治疗,解决了以往外科手术无法处理的难题。

目前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有很多,且每种方法都有几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常根据设备的特点,息肉的解剖部位、数目、大小、形态以及息肉表面和基蒂的特征等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手段。不同的方法各有其优势,我们认为高频电凝电切术对组织的破坏较小,有利于收回全瘤进行病理检查。微波凝固术则较难取得满意的活组织以作病检。对微小无蒂或亚蒂的息肉(直径<0.5cm),可直接在肠镜下用活检钳摘除(单发息肉)或行微波凝固术治疗(多发息肉),若是多发息肉大小不一则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于直径>0.6cm的有蒂或亚蒂息肉根据日本山田分类,Ⅲ型与Ⅳ型采用高频电一次切除,Ⅰ型和Ⅱ型根据具体情况分次切除,若残基较大,则辅以高频电灼术或微波凝固术予以彻底治疗;对于宽基蒂息肉行微波治疗时,应施以灼烫并达黏膜水平面为宜,以避免术后溃疡出血或影响创面的愈合时间,对亚蒂腺瘤烧灼面深度可适当放宽。若息肉较大很难悬空于肠腔时,则选用息肉与肠壁密切接触法予以切除,并使息肉接触肠壁面积>切割面积,避免损伤对侧肠壁。对于巨大广蒂息肉或癌变不宜选用内镜下切除者,则取活检组织送病理诊断,以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息肉解剖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头端指向选择直接圈套法、顺套法、逆套法或分次圈套法予以切除。对于术中不能离断的蒂息肉,不应强行收紧圈套器将其蒂部离断,避免电凝不彻底而导致出血,只需将蒂部圈套器收入组织内,术后自会因组织缺血坏死、溃疡而自行脱落。本组1例降结肠近脾曲处直径为2.5 cm的蒂息肉,术中未能完全离断,术后一周复查息肉已脱落。

内镜治疗大肠息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及穿孔,术后应仔细观察凝切部位是否有出血,若有出血应及时处理。治疗结束尽量抽尽肠内气体,以免术后诱发肠穿孔,本组全部病例均无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术前应做好肠道准备,做到清洁无残渣,并保证达到充分换气,本组病例均以甘露醇做肠道准备,未出现气体爆炸。术后患者应避免过早进食,避免诱发迟发性出血及穿孔。本组患者术后均禁食24h,流质饮食2~3d,术后1周根据切除息肉的解剖部位、大小、形态等特征决定是否复查及复查的方法。

由于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不显著,因此内镜治疗后的随访多通过肠镜检查完成,但因术前准备及检查过程中的痛苦,使患者的依从性受到限制,增加了术后随访的难度,因此应制定出合理、简便、痛苦较小的复查方案,以保证随访的顺利进行。复查可发现初诊遗漏和复发病灶,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的病变。术后首次随访时间应根据切除息肉的情况具体而定,炎性息肉一般时间可稍长,6~12个月;腺瘤性息肉因其复发率及癌变率较高,则随访时间以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为宜。复查2~3次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随访及随访时间。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其复发率及癌变率越高,因此对高龄及多发较大息肉或宽基蒂息肉的病例,随访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而非肿瘤性息肉且无异型增生者,因无恶变可能,则不必常规复查,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资源浪费。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内镜检查发现并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息肉复发或发生癌变的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60例大肠息肉患者,均全部切除,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6例获随访。结论 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具有经济、安全、创伤较小、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先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和顺,陈键林,马佩炯,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5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477-478.

内镜治疗胆结石的进展 篇8

1 经腹腔治疗

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具有创伤轻、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术后疼痛轻、恢复正常活动快、外形美观等特点, 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3],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的初期, 只是采用其对单纯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炎进行治疗。随着LC技术的日益成熟, LC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4,5]。目前其手术适应证范围已经扩展到急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以及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疾患等患者。

1.2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以后,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1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exploration, LCBDE) 也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有效的手术方法[6], 该手术方式不但与腹腔镜的良好视野以及软镜完成硬镜无法完成的众多迂曲和狭窄管道的腔内操作进行了融合, 并且还具有开腹手术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让不少患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在无需开腹治疗的状态下就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LCBDE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胆管狭窄、胆管或腹腔结石残留、胆漏、误伤内脏和血淀粉酶增高等[7]。

2 经电子十二指肠镜治疗

该手术方式的发展是以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为基础。经口将电子十二指肠镜插入, 找寻十二指肠乳头, 然后进入到胆管内开始造影检查, 如发现结石, 则在十二指肠镜下采用特制的切开刀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进行取石。若是结石相对较大, 可以先进行碎石后再取出。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实用的微创手术, 成功率高, 同过去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较, 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8]。特别是对外科手术残余结石可再进行ERCP加EST取石术补救治疗, 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极大减轻了患者再次开腹的痛苦[9]。然而EST取石术后面临的乳头括约肌切开的并发症, 如早期胰腺炎、穿孔、出血, 后期的壶腹部狭窄、慢性胆道细菌易位、频发胆道炎、诱发原发性胆管结石以及可能使胆管恶变率升高, 而且操作有4.4%~10%的失败率等[10]。同时有学者认为, 多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和化脓性胆管炎均为EST取石的相对禁忌证。因而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皮勇等[11]认为经LCD可在切除胆囊的同时治疗胆石症及胆总管结石, 既保持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 又不增加开放手术的并发症, 具备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诸多优点, 而且胆道镜在直视下进行操作, 减少了胆道损伤和十二指肠损伤的发生率。此外,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为术后治疗胆道残余结石、肝内外多发结石等胆石疾病提供了微创治疗的途径。

3 经电子/纤维胆道镜治疗

经电子/纤维胆道镜对胆结石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包括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胆道镜取石这三种[12]。

3.1 术前胆道镜

该手术方式为先进行经皮穿刺经肝胆道造影, 并留置引流管, 等到窦道扩张后, 再将胆道镜插入进行检查与取石。若是结石相对较小, 可以直接采用网篮进行取石;若是结石相对较大, 则先进行碎石后再进行取出。该手术方式比较适合以下状况:多次手术后、胆肠内引流术、肝内胆管结石复发或者是伴随有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十二指肠逆行插管困难或者是操作失败、肝内胆管有单纯可逆性狭窄以及由于恶性肿瘤所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等[13]。

3.2 术中胆道镜

所谓的术中胆道镜就是指在进行开腹或者是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在肝内外胆管插入胆道镜进行直视下探查与取石操作。该手术结束后6~8周左右的时间可以进行常规的胆道造影, 若是结果显示不存在结石残留时可以将T管拔除[14]。

3.3 术后胆道镜

所谓的术后胆道镜就是指在进行胆道手术结束后通过胆道造瘘口将胆道镜插入, 大多数情况下会经T管瘘道。在胆道镜直视的条件下对是否存在结石残留进行观察与治疗[15]。

4 保胆内镜取石

进行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患者畏惧胆囊切除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发结肠癌的隐患等均为内镜保胆取石术创造了有利的依据, 内镜技术上的进步为保胆提供了可能, 使人们对保留胆囊的取石方法进行探索的动力得到推进。该手术方式的特点主要为: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 并且更要重的是能够对有功能的胆囊予以保留, 这就使患者对胆囊予以保留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为经皮胆囊碎石术所需的设备应予以专门提供并且还具有操作繁琐的缺点, 目前内镜保胆取石手术大体分为3种:经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开腹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辅助内镜保胆取石术。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争议主要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操作, 术后结石的复发也是争论的焦点[16]。

5 发展与探究

(1) 联合内镜治疗。联合内镜就是指胆道镜、腹腔镜以及十二指肠镜等内镜之间进行相互配合, 尽量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一系列的联合或者是序贯的诊疗方案, 实施微创方式对胆结石进行治疗。 (2) 路径。由于微创技术以及所用的设备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并且人们对使手术创伤得以减少以及使美容效果得以增加的追求, 从而使临床医师对更小创伤、更美容的手术径路进行探索的动力得到有效的促进。目前所开发的手术路径主要包括有单孔腹腔镜手术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这两种。对于单孔腹腔镜手术而言是给予脐部一个1.5~4 cm左右的小切口, 将多个穿刺器或者是一个带有多操作孔道的穿刺器置入, 经操作孔将手术器械予以置入进行手术。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则是通过由人体同外界自然相通的开口以及管腔诸如结肠、胃、膀胱、阴道等, 置入内镜器械在体腔进行手术[17]。

6 总结

采用内镜微创手术对胆结石进行治疗与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比较, 主要的特点为:患者创伤小、结石残留率低、康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 其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深受广大胆结石患者以及医学界的青睐。最近一段时间, 由于微创技术以及所用设备均得到了改进以及术者的手术经验也在不断的积累, 方法也在不断的成熟, 因此致使手术的成功率也在逐渐的提高, 并且适应证的范围也在迅速的扩展。这些诸多优势值得肯定。

摘要:最近几年以来, 医学界开始对微创治疗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微创手术所具有手术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等特点, 受到了外科医师以及患者的广泛青睐。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采用微创手术对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本文从经腹腔治疗、经电子十二指肠镜治疗、经电子/纤维胆道镜治疗、保胆内镜取石等治疗进行具体阐述, 从而对内镜治疗胆结石的进展进行综述。

上一篇:计划建模下一篇:综掘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