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2024-06-24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共10篇)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持续痉挛, 使冠状动脉完全阻塞, 导致其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 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可逆过程则会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临床上, 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的疾病, 病死率较高。目前的治疗方案关键是快速打通梗死的心肌血管, 从而尽快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 使心肌血液得到迅速的再灌注, 从而挽救心脏。目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仍是急诊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但是在我国一些基层的医院尚且不具备介入治疗的医疗条件, 因此, 使用尿激酶溶栓就成为这些基层医院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我院今年来在急诊科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4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源, 样本的纳入标准为: (1) 符合中华心血管学会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 (2) 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严重心功能不全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3) 与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最后共确定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参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2],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50万U尿激酶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推, 100万U尿激酶稀释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 同时嚼服0.3g阿司匹林, 6h后口服0.1g阿司匹林, 1次/d, 共1个月;皮下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钙, 2次/d, 共7d。

1.3 评价指标

给患者用药后密切监测心肌酶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溶栓后每30min复查一次心电图;并时刻注意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有无胸痛情况;若出现上述情况立刻给予相应抢救措施。

心肌梗死再通标准为: (1) 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 (2) 溶栓后2h内胸痛基本消失; (3) 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MB) 峰值提前出现 (14h内) 。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2项以上者判定为血管再通, 但单独具备第2与第3项组除外[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描述采用定性、定量资料的描述方法进行描述, 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再通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75例心肌梗死患者中, 男性46例, 女性29例, 年龄38~65岁, 平均51.3岁, 75例研究对象中, 下壁心肌梗死者19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者24例, 前壁心肌梗死者11例, 侧壁心肌梗死者6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7例, 下壁+后壁心肌梗死者5例, 下壁+右室心肌梗死者3例。

2.2 不同时间段心肌梗死患者再通率的预后

75例心肌梗死患者中, 有21例在2h之内开始施行尿激酶注射再通, 再通患者20例, 再通率为95.24%, 有29例患者在发病后2~6h内开始尿激酶注射, 再通患者21例, 再通率为72.41%, 有25例患者于发病6h后开始尿激酶注射, 再通病例9例, 再通率为36%, 三者的比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越早开始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再通的效果越好。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基本病因, 已经有大量的学者研究表明, 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出血, 游离后堵塞管腔, 使血栓形成, 管腔闭塞。因此, 很容易造成局部缺血, 一旦血供急剧减少甚至是中断, 就会使心肌严重缺血, 而缺血持久达到1h以上, 就会发生心肌梗死。因此, 尽快的溶栓, 打通血管腔就成为了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积极有效的溶栓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心脏左室的收缩功能, 避免左室代偿性扩大和重构, 大大的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 尿激酶是一种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人体循环系统中血液内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而血液中不会留有相应的抗体[4]。由于尿激酶静脉溶栓代价较小, 也是其作为临床上主要治疗手段的原因之一。其原理未尿激酶能激活冠状动脉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为纤维蛋白溶酶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研究表明[5], 冠脉完全完全闭塞20min就会出现心肌细胞的坏死, 其坏死顺序为从内膜下层开始, 逐渐向心外膜下层延伸, 因此要争取在心肌大面积坏死之前尽快的溶栓, 重建冠脉血流, 该过程进行的越早, 心肌挽救的就愈多, 患者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就越少, 预后就越好。

本次研究显示在急诊科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6h之内再通率高达82.00%, 而且使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推注, 操作简单, 溶栓效果较好, 适合在急诊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急诊科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7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患者用药后密切监测心肌酶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溶栓后每30min复查一次心电图;并时刻注意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有无胸痛情况;分别记录患者开始溶栓的时间及再通情况,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描述采用定性、定量资料的描述方法进行描述, 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再通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75例心肌梗死患者中, 有21例在2h之内开始施行尿激酶注射再通, 再通患者20例, 再通率为95.24%, 有29例患者在发病后2~6h内开始尿激酶注射, 再通患者21例, 再通率为72.41%, 有25例患者于发病6h后开始尿激酶注射, 再通病例9例, 再通率为36%, 三者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急诊科使用尿激酶溶栓, 效果较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急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10-725.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6, 24 (5) :328.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2) :66.

[4]陈倩.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2) :2.

[5]何兼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处理现状[J].实用内科杂志, 1991, 11 (2) :66.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2

【关键词】急诊PCI;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9-01PCI是目前临床上冠状动脉重建的有效方式,常常被应用于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患者,在胸痛发作12小时之内,及时的给予PCI治疗,对于实现理想的再灌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1]。临床表明,做好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就对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以急诊形式来我院进行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患者年龄38-78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8.3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提示出患者的ST段抬高。56例患者中,23例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5例为前间壁,2例为广泛前壁26例为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为,16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高血脂症,8例合并糖尿病。

1.2临床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PCI急诊治疗,并且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全方位的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3临床护理

1.3.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协助医生做好适应症的选择,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CI技术,使其了解PVI治疗的临床优越性和有效性,该治疗方式不需全身麻醉和开胸处理,创伤较小,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恢复较快且可重复多次进行。另一方面是做好对患者的手术注意事项教育工作,告知患者手术所需时间大约为1.5-2小时,手术前需排空膀胱,临床上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股动脉。要让患者充分了解PCI手术治疗的过程,注意事项以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2]。

1.3.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配合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开用患者的左下肢静脉通道,给患者上氧。准备1000ml的肝素盐水,用来冲洗导管和器械,预防血栓形成。准备好起搏器,保证起搏工作的正常,严密观察记录患者的加压扩张时间和扩张前后的冠脉压力。在给患者置入支架时,要严密的观察患者胸痛症状以及心电图的变化情况,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1.3.3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后要对患者每日进行心电监护,要复查每天患者的心电图,严密关注患者的胸痛、血压以及心电图的改变情况,预防患者发生心衰、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观察患者的穿刺伤口情况,倾听患者主诉的胸痛和憋气等情况。患者回到病房之后,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适当进食,多饮水,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积极的给予补液处理。严密预防腹膜后出血的发生,术后要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急性闭塞或者是急性血栓的形成。术后指导患者进食富含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3]。2结果

56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治疗过程中,共置入支架101枚,所有患者的病变冠状动脉内血流灌注及排空正常。56例患者在经过PCI手术治疗后,16例患者的心电图恢复正常,38例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其ST段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2例患者在PCI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无再流或慢再流的现象,其ST段抬高没有恢复,在术后48小时后发生死亡。56例患者中,有47例行橈动脉穿刺之后无需进行卧床休息,有9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之后,进行了24小时的卧床休息,在手术完成后的6-12小时出院。对存活的54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12个月时间的随访,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对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亚急性及晚期无血栓形成、心肌缺血、心绞痛以及再梗死等症状。对患者进行负荷超声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室壁运动障碍,患者的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3讨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对于实现理想再灌注,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PCI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科学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病变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有效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死亡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孙茜,沈洪.ST段抬高心梗的急诊处理[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5):952-956.

[2]张念.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008,23(18):392-393.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的急症, 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心肌细胞急性坏死的一组综合征, 具有发病急、预后差的临床特征, 相关报道指出, 如果急性心肌梗死冠脉血栓不能早期解除, 该症病死率占住院患者的30%[1]。介入治疗再通率高, 但在西方国家利用该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仍不能满意, 国内就更难达到理想状态[2], 因此, 方便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挽救濒死心肌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我院急诊治疗采用静脉溶栓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 现将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规定[3], 持续性胸痛≥30 min, 心电图示肢导联ST段抬高>0.1 m V, 或者是相邻两个及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0.2 m V。其中男性患者55例, 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52~69岁, 平均年龄 (59.1±10.3) 岁;起病至溶栓时间均在6 h内, 其中76例在4 h内发病;梗死部位:前壁27例、下壁39例、正后壁5例、下壁合并右室23例、高侧壁4例。所有患者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凝血障碍,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方面差异性不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及时给予吸氧气并实施皮下注射吗啡, 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 若感觉疼痛较轻则继续注射地西泮,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纠正患者合并症, 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 剂量分别为每天10000 U和250 mg。观察组则给予联合溶栓治疗法, 用20 m L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50万U实行静脉推注, 用100 m L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100万U实行静脉滴注, 要求在30 min内滴完,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 治疗持续3~5 d,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 并在患者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和病死率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6 h以内再通率57.14%、总再通率83.67%, 显著高于对照组6 h以内再通率16.32%、总再通率51.02%,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胸痛、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死亡1例, 对照组死亡4例, 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多发且常见, 是冠状动脉血供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急剧中断或减少, 相应心肌持久且严重的急性缺血所致, 如不及时治疗, 患者多预后不佳[4]。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重点在于早期再通冠脉,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 虽然PCI已经成为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限制, PCI仍无法全面展开, 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医学中心开展[5]。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 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式。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冠状动脉闭塞后6 h, 相关研究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6 h内, 每提前1 h进行溶栓治疗, 可降低l%的病死率[6], 因为此时间段内心肌组织为可逆的病理性改变, 因此, 争取在患者入院后尽快采用急诊溶栓治疗, 尽量减少延迟时间, 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率,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降低患者病死率。

在本文中, 采用急诊综合治疗的方式, 应用止痛、吸氧、生命体征的维持等有效的临床方法结合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是蛋白水解酶的一种, 是从健康人尿中提取, 它作为一种激动剂可以直接将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酶, 因此可以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并且它的半衰期很短, 所以可使所有的纤维蛋白第一时间溶解[7],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6 h以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总的再通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胸痛、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5, 所以采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快, 病情变化快, 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诊断与综合治疗十分重要, 配合常规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和凝血功能, 应用止痛、吸氧、生命体征的维持结合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可以控制患者体内血栓的形成, 同时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晓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0) :1876-1878.

[2]彭英锋, 蒋桔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20例诊断治疗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4) :3832.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8) :675-690.

[4]刘伶, 林英忠, 徐广马,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 23 (8) :620.

[5]潘有平.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2) :906-907.

[6]王林, 王丽敏, 张兆霞.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4) :85.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4

关键词:心肌梗死 老年人 静脉溶栓 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48-01

现关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否进行溶栓治疗仍有争议。该院自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对在6 h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病人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对该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40例及非溶栓治疗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阐明及时有效再灌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血管的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病例选择:老年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65~85岁,平均(70.8±5.8)岁,年龄分布为65~69岁20例,70~79岁14例,80~85岁6例:非老年组60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33~64岁,平均(55.1±8.7)岁。老年组梗死部位以前壁为主的28例(70%),以下壁为主占12例(30%)。非老年组梗死部位以前壁为主的40例(66.67%),以下壁为主20例(33.33%)。老年组最大ST段抬高为(0.63±0.5)mV。非老年组为(0.76±0.58)mv心肌酶肌酸激酶峰值非老年组(1903±1389)U,老年组(2114±930)U。选择的两组患者,只有年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病例入选和冠脉再通标准全部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推荐的方案,并且剔除外溶栓禁忌症[1],但是年龄没有设置上限。均选用国产尿激酶(广东天普制药公司生产)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入,在急性期均进行抗凝治疗。

①普通肝素用法:先静脉注射60u/kg最大量4000 U/h,3 h后监测APTT,使APTT值维持在对照值1,5~20倍(50~70)s,一般应用48 h。使用肝素期间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时发现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I/C)。

②依诺肝素用法:年龄<75岁,血肌酐≤221 μmol/L(2.5 mg/dl)(男)或≤177 μmol/L(2.0 mg/dl)(女)者,先静脉推注30 mg,15 min后开始1 mg/kg皮下注射,1次/12 h,直至出院,最长使用8 d;≥75岁者,不用静脉负荷量,直接0.75 mg/kg皮下注射,1次/12 h,最长使用8 d。肌酐清除率<30 ml/min者,给予1 mg/kg皮下注射,1次/24 h。

③磺达肝葵钠用法:无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肌酐<265 μmol/L(3.0 mg/dl)],初始静脉注射2.5 mg,随后每天皮下注射1次(2.5 mg),最长8 d。同时给予拜阿司匹灵口服及常规治疗。

2 结果

(1)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再通情况:在开始2 h内输注溶栓剂的,非老年组48例(80%),老年组胸痛明显减轻者32例(80%);非老年组44例(73.33%),老年组ST段回降≥50%者28例(70%);非老年组36例(60%),老年组酶峰前移者26例(65%);非老年组50例(83%),老年组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2例(80%)。对比各项再通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疗效:非老年组73.3%(22/30),老年组再通率为70.0%(28/40);非老年组溶栓未通因猝死、心源性休克死亡4例,老年组5周病死率15.0(6/40),其中再通组碎死2例,未通组因顽固性心衰死亡4例。轻度出血两组各2例。以上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表明,老年组中80岁以上6例老人,溶栓结果均再通,但无1例死亡。

讨论AMI溶栓后血管再通明显降低病死率已被公认,老年人AMI溶栓后病死率与不溶栓者对比明显下降[2]。有报道溶栓使老年AMI病死率从20.7%下降到17.3%[3]。该组溶栓再通与未通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1%和33.3%,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另外,经过对老年AMI溶栓治疗后的出血副作用进行了认真监测,我们发现老年组无1例脑出血,仅1例牙龈出血。虽然溶栓治疗时老年人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但从价格、危险和得益等多方面考虑,我们认为为老年AMI患者实际溶栓治疗是一项有益且有效的措施。从现有的临床实践证据看,支持75岁及以上的患者适宜实施溶栓治疗[4]。所以,我们应为老年患者应用溶栓疗法提供机会,而不应把老年AMI患者排斥在溶栓疗法之外。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197-198.

[2]胡大一.今日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4-283

[3]杨曙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J].现状心血管病学进展,1996(15):351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所收治的54例急性心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9例, 女15例, 年龄49~67岁, 平均年龄 (61.1±6.3) 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8例, 前壁15例, 前间壁9例, 下壁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急诊溶栓组 (急诊组) 与住院后溶栓组 (院后组) 各2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标准[1]

典型的缺血性胸痛, 持续时间>30min,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发病在12h内;心电图中相邻两个或者多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 肢导>0.1mv, 胸导>0.2mv;无溶栓禁忌证;年龄<70岁。

1.3 治疗方法

急诊组:院前急诊确诊为AMI后, 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溶液中, 于30min中内迅速滴完, 并给予心电监护转入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院后组:确诊患者为AMI后, 心电监护基础上, 迅速接入医院给予溶栓治疗, 方法与急诊组相同。

1.4 溶栓再通标准[2]

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即在14h内就出现峰值;在开始溶栓后2h内心电图中最为显著的导联中抬高的ST段迅速回落50%以上;开始溶栓后2~3h内胸痛基本消失;出现加速性实性自主心律, 或者房室阻滞明显改善或者消失。

1.5 观察指标

用药后观察患者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等。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急诊组溶栓时间为 (132.2±35.8) min, 胸痛缓解时间为 (145.3±33.2) min, 冠脉再通率为81.48%, 病死率为11.11%, 住院时间为 (9.4±2.4) d, 院后组溶栓时间为 (255.1±28.9) min, 胸痛缓解时间为 (255.4±40.1) min, 冠脉再通率为70.37%, 病死率为22.22%, 住院时间为 (14.5±3.7) d, :急诊组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冠脉再通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院后组。 (P<0.05)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 使相应动脉供血区域以内的心肌细胞因缺氧造成急性坏死的一组综合征。AMI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 被成为心血管内科的噩梦。据研究表明, 在AMI发生半小时后, 就有少数的心肌细胞发生坏死, 3h后则有60%的心肌细胞出现坏死, 而6h后心肌细胞出现坏死的竟然高达70%~80%[3]。但是在发病6h内, 心肌坏死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若使发生栓塞的血管再通, 则会挽救相当一部分受损的心肌细胞。因此, 对于AMI患者, 尽早的开始溶栓治疗, 能够明显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对ST段抬高型AMI患者, 其发病时间≤3h, 如果没有溶栓的禁忌证, 可以选择溶栓治疗, 并且提倡在院前就开展急诊静脉溶栓治疗[4]。

AMI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简单, 无需特殊设备的支持, 并且费用相对低廉, 是早期甚至院前急诊恢复灌注的首选方法。本组患者比较可见急诊溶栓治疗效果确切, 疗效显著, 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生存率。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这要求我们要做到:熟知AMI的临床表现级特点;准确判断急诊静脉溶栓的指征;对溶栓成功与否的判断[5]。

研究表明, 对于AMI患者采取急诊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这与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 药物及器械配备有着明显关系[6]。综上所述, 对于AM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临床意义巨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贵娟.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外抢救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3, 15 (5) :298.

[2]林岩.院前急诊溶拴治疗心肌梗死46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36 (8) :1090-1091.

[3]陈瑛.院外对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7, 1 (1) :39.

[4]沈洪.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3) :l31-132.

[5]李东浩, 蒋小涵, 罗怡, 等.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11) :666-667.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接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22例, 年龄40岁~75岁, 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0.5 h~8 h,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 实施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 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8例, 广泛前壁梗死16例, 下壁梗死30例, 前间壁梗死1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组患者均进行再灌注治疗, 推入监护病房之后, 及时给予吸氧治疗, 并绝对保证患者卧床休息, 同时加强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血压水平等生命体征的连续性检测。在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 根据病情制订饮食计划, 视具体情况让患者摄入流质、半流质的饮食, 并针对性防止便秘, 及时为患者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1]。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有针对性的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

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急救用品、冠状动脉造影等;做好抽血准备, 以便于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以及心肌酶、凝血酶原时间、肌钙蛋白等测定时应用。面对手术这种侵入性治疗方式, 患者会出现顾虑、恐惧等心理障碍[1],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全面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重要意义及安全性、主治医生的技术、本院先进的设施设备, 从而消除患者顾虑, 指导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手术。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疾病史, 全面评估心肺肾等器官功能。

1.2.2 术中护理

在抢救过程中,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抚触、亲切的语言交流来安抚患者的情绪, 以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与此同时,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2,3]。核对患者年龄、姓名、床号, 并固定手术体位、妥善安置导尿管, 结合患者情况与气候调节室温, 避免过冷过热导致的不良反应。加强术中巡回, 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特别注意意识、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等变化, 保障静脉通道畅通。加强术中护理, 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术中损伤, 预防并发症发生。对患者非手术部位进行按摩, 预防水肿发生。清点手术用物, 避免遗漏物品带来的不良后果。

1.2.3 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手术治疗中造影剂过敏、心包填塞以及血肿等是常见的并发症, 造影剂过敏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心包填塞的主要表现为脉压差缩小、心音遥远及血压下降等;血肿多为股动脉穿刺失误造成的。具体的护理措施为:加强观察, 积极针对各种症状展开有效治疗。同时加强对造影剂用量的控制, 严格遵守医嘱来处理各项问题。

1.2.4 术后护理干预

术后应将患者安置于舒适、清洁、通风、安静的病房中进行休养,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 及时给予必要的止痛等护理。在术后休养期间, 患者以鼻管吸氧, 当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 可以取半卧位, 在此过程中应每隔2 h为患者翻一次身, 并督促其做深呼吸练习。同时在活动中教患者正确保护伤口, 防止张力对伤口造成的伤害。应叮嘱患者多食新鲜果蔬, 宜清淡、少量多餐;活动量应循序渐进地增加[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I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7.5% (不满意1例)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不满意8例) ;观察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率为2.5% (再发1例) , 明显低于对照组17.5% (再发7例) , 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主要是冠状动脉急发的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胸痛, 其存在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以及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等特征。所以, 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 除了积极有效地救治以外, 我们还应加强针对性的急救护理, 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满意率。本文观察组通过加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同时辅以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 积极应对各种症状。结果显示, 其临床康复率和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康复率和护理满意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接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急诊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 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再发心梗率为2.5%, 对照组患者再发心梗率17.5%,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7.5%,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0%,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康复率和护理满意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刘桂枝.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4) :2135.

[2]何水云, 王卉, 熊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7) :117-119.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胸痛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胸痛仍不缓解,心电图结果显示相邻的2个及以上的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2 m V(下壁>0.1 m V);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疾病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35.5~69.8岁,平均年龄(51.8±6.9)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35.6~69.1岁,平均年龄(51.4±6.6)。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溶栓的治疗[3],患者发病后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病史采集和相关的身体检查,同时对患者心电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密切观察;溶栓开始前常规给予止痛、吸氧、镇静等基础治疗措施;确保患者无任何溶栓禁忌证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首先肝素4000 U,静脉推注,再将10 ml的0.9%氯化钠溶液与10 U瑞替普酶混合,混匀后静脉推注;溶栓治疗12 h后,对患者进行凝血检查,若检查提示无异常,则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万U,皮下注射,每12小时用药1次,共维持治疗5 d;贝那普利,口服,10 mg/次,1次/d,辛伐他汀,口服,40 mg/次,1次/d,若患者存在心功能、心率不稳现象,则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加用一定剂量的美托洛尔药物;溶栓期间加强对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确保治疗安全性,同时及时将患者送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行下一步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院内溶栓的治疗,即患者发病后首先行常规治疗,待病情稍稳定后再及时送入ICU后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方式与观察组患者一致。

1.3 观察指标

溶栓治疗后,观察统计患者CK-MB和CPK的峰值时间以及左室射血分数;记录患者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心源性猝死、顽固性心绞痛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计算心脏事件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K-MB、CPK峰值时间和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CK-MB平均峰值时间为(12.18±6.59)h、CPK峰值时间为(13.17±4.34)h、左室射血分数为(58.65±6.48)%;对照组患者平均CK-MB峰值时间为(20.03±7.85)h、CPK峰值时间为(20.14±6.28)h、左室射血分数为(45.76±6.21)%。观察组患者平均CK-MB、CPK峰值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127.8±32.5)min、胸痛缓解时间为(143.6±30.9)min、住院时间为(9.1±2.5)d;对照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259.6±39.8)min、胸痛缓解时间为(274.8±40.3)min、住院时间为(15.9±3.7)d;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共4例(9.52%)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1例(2.38%)、顽固性心绞痛3例(7.14%);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30.95%)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3例(7.14%)、顽固性心绞痛10例(23.81%)。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0~40 min内若未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心肌坏死,严重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溶栓疗法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高患者灌流率的主要方法,研究认为,该种治疗方法对时间有较高的依赖性,在确定患者无任何溶栓禁忌证后,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患者的灌流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则越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CK-MB、CPK峰值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共4例(9.52%)发生心脏事件,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30.95%)发生心脏事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提早溶栓治疗时间,要显著改善患者心室功能等更是必须在患者发病3 h以内便开始行溶栓治疗,这对患者病死率、心功能的改善均有有着重要意义,与相关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均可获得较令人满意的疗效,但相较而言,院内溶栓治疗效果更突出、临床应用价值更显著,不仅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疾病好转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同时可有效降低心脏时间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患者良好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对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院内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共4例(9.52%)发生心脏事件,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30.95%)发生心脏事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院内溶栓,急诊溶栓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院内溶栓,急诊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参考文献

[1]荆聂麟,丁玲.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疗效对比.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3):45-46.

[2]王善飞.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疗效对比.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246.

[3]李坤.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中外医疗,2016,35(4):90-91.

[4]姚蓝,谢小铭.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11-816.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8

关键词: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应用和广泛开展, 使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患者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 其生存率及预后有了显著提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 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为80%~90%, 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的开通率 (50%~70%)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急诊PCI治疗AMI男性患者64例, 强调综合护理的同时, 在急诊PCI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 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对保证心脏病介入诊疗的顺利完成和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96例, 中年男性64例。其中7例仅行冠脉造影。入选者全部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前壁18例, 前间壁6例, 广泛前壁合并下壁11例, 下壁9例, 下壁合并后壁12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例。病因:饮酒后11例, 劳累及生活不规律32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 吸烟时间较长工作压力大易激动者10例, 不明原因2例。首发症状为:胸痛32例, 胸闷、胸憋9例, 心前区不适13例, 心源性休克4例, 心力衰竭2例, 其他4例。发病时间在1~7 h之间, 入院后患者从急诊科至开始动脉穿刺的时间为50 min左右。术前预备包括常规化验检查、备皮、建立静脉通路、碘过敏试验、镇静剂应用、抗凝药物应用等。强调综合护理的同时, 在急诊PCI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通过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 让家属观看DSA造影图像, 解除患者和家属的惧怕情绪, 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有力的心理支持, 与其交流, 耐心解释, 准确引导, 使患者克服惧怕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境, 保证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 (2) 基础护理:常规化验检查, 应用基础药物, 备皮, 碘造影剂过敏试验, 在左下肢静脉应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 镇静剂的应用等。

1.2.2 术中护理

(1) 常规护理:心电监护、血压监护、预备急救药品、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 术中护士要顺应医生的操作程序要求, 迅速准确地执行医嘱, 做好各种应急的抢救预备工作, 要将除颤器及临时起搏器、急救药品放置在方便而固定的位置, 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药品配备立足于防患于未然, 将重点急救药品及PTCA手术常规用药 (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硝酸甘油等) 备齐, 做到在抢救中分秒必争, 能反应灵敏、迅速、准确、有效地参加抢救;协助医生和技术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 询问患者术中的自我感觉。手术一般是在局麻下进行, 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患者虽然看不到手术的情况, 但会全力去倾听和猜测手术的进展情况。因此术者之间尽量用专业术语交谈。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 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一方面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1.2.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护士要注重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神志及肢体肤色的变化。术后鼓励多饮水, 一般量约为6~8 h内饮水1 000~2 000 mL, 以便使注入体内的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术后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关注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定时测量血压, 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要观察术后急性闭塞的情况, 一旦发生要立即通知医生。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护士要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 并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预防水肿, 注重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 更换敷料时应观察有无血肿形成, 若有则进一步观察有无影响远端肢体供血或静脉回流障碍, 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反映。创口愈合后, 还要检查局部有无搏动性肿块与血管杂音, 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观察足背动脉血运情况, 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密切观察双足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疼痛及感觉的变化。定时行双下肢按摩, 在每次按摩时, 注重观察局部病变的发展及皮肤表面的情况。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 注重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湿度, 以了解其供血情况。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动脉血管鞘拔除后要加压包扎, 并用1 kg沙袋按压4 h。应用抗凝剂时要密切观察有无穿刺部位出血及皮下血肿。除观察局部穿刺部位出血外, 还要观察身体各部位有无出血倾向, 尤其是消化道溃疡出血。如有神志障碍与脑占位体征显示颅内出血的可能, 血压逐渐下降是内出血的征兆, 应注重观察。

1.3 心理状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调查分析, 接受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中年患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 忧虑心理:中年人由于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 故表面上镇静, 但有一定的忧虑心理。 (2) 紧张、惧怕心理:患者正处于事业或工作的最佳年龄,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凶猛, 急骤, 常表现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同时对PTCA介入手术对身体的影响, 及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了解甚少, 患者对疼痛、手术风险及预后效果是否明显有效, 担心较大。 (3) 担心经济问题:因为手术治疗费用较高, 所以医护人员应从提高中年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和费用等方面, 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家属讲明介入术的必要性、手术的简要过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家属鼓励患者勇于接受手术, 这也是手术能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1]。

1.4 心理护理

中年是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阶段, 尤其是男性承受的家庭、社会压力较女性大。大多数患者对介入性心脏手术在思想上甚为担心, 处于忧虑、惧怕、紧张心理状态。因此术前增强患者安全感尤为重要。患者入院后, 应向患者和家属作适当的解释, 讲解治疗目的, 重点是要简要说明手术操作过程以及患者在手术中需要配合医生的各方面事项和具体作法。向家属介绍如何配合医生做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及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练习等。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回答, 使患者有思想预备。避免因高度焦虑、紧张、极端不安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 给手术造成困难。通过语言交流,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基本过程, 告诉患者手术方法简便, 不需开胸, 一般从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后进行操作, 穿刺处切口很小, 穿刺时局部用麻醉药, 因此不会感到疼痛。给患者心理支持, 减轻惧怕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64例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 经过抢救治疗和心理疏导安全度过危险期的62例, 死亡2例, 死亡率3.2%。

3 讨论

中年是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阶段, 尤其是男性承受的家庭、社会压力较女性大, 在多重压力之下, 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而心血管疾病往往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抢救治疗过程中, 如不能保证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就会功亏一篑, 所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使患者保持平和心境, 帮助其渡过危险期极为重要, 其既是治疗AMI的先决条件, 也是减少并发症使其尽快康复的必要条件。由于患者的心理活动因人而异, 如有的患者在抢救成功后仍表现出极度惧怕, 而有些患者则认为已度过危险期而任意放纵。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状况, 选择适当的时间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如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重事项, 逐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学会控制情绪, 病情稳定后, 可让家属探视, 但应限制人员与时间, 并嘱探视人员不要涉及至患者敏感易激动的话题, 保证患者休息, 情绪稳定, 利于患者尽早康复[2]。由于我们在重视急救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与陪探视人的治理, 所以大大提高了中年男性AMI的抢救成功率。在我们入选的64例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经过抢救治疗和心理疏导安全渡过危险期的62例, 死亡2例。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及加强探视制度的治理, 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莫静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诊疗病人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25) :2432.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护理;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当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供血区或的心肌房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形成的不可逆坏死。其症状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患者会出现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并伴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快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损害。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1 AMI促发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是促发急性心肌梗死的3大主要因素,有效地阻止这3大促发因素的发生,就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胆固醇和胆固醇脂为主要核心、表面由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的纤维帽盖所构成。当斑块的核心内脂质大量积聚,而纤维帽盖内巨噬细胞密度增加、平滑肌细胞密度降低,就会使帽盖变薄变弱,帽盖下张力增高,斑块就变得不牢固,在血流冲击下易于破裂。斑块本身可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而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粥样硬化损害造成的只是轻度到中等度狭窄这种不牢固的斑块一旦破裂可以立即导致管腔完全闭塞,亦可在斑块破裂形成瘘隙的过程中导致血栓形成而栓塞管腔,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1.2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急性期反应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临床上心电图呈现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80%以上是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烂、腐蚀、破裂均可将胶原(能刺激血栓形成的物质)和其他血栓原生物质暴露于流动的血液,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血栓形成亦可由于血管壁或血液性质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导致正常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破坏所造成。

1.3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是引起冠状动脉间断性阻塞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和血栓形成时均会出现短暂的血管收缩反应。冠状动脉的舒缩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关。当冠状动脉缩窄、心脏缺血时,可致内皮细胞损伤和内皮衍生松弛因子(EDRF)的释放受抑制,EDRF的减少可抑制冠状动脉舒张,并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以及血小板诱发的冠状动脉收缩(痉挛)。

急性心肌梗死最初几个小时内内皮素(血管收缩因子)浓度升高,且在持续缺血的患者中呈持续升高。高脂血症使硝基类血管舒张剂(N0)控制阻力,动脉血管平滑肌紧张性的作用受损,这种损伤可被降脂药物纠正而恢复正常。

从以上对急性心肌梗死3大促发因素的认识,促使我们可以在预防及治疗中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2 AMI患者的急诊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相应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在AMI这种急重症疾病面前会有相应程度的恐惧心理。因恐惧会使患者全身紧、心率增快,从而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每一種并发症都有可能马上夺走患者的生命。所以,当急诊护士接诊的第一时间就要告诉患者:“您已经到医院了,请放心我们会尽力帮助你!”首先,这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的恐惧感,让其完全的信任你;其次,也是让自己有一份责任感为此而努力做好每件事。

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能慌乱,可以尽可能多的和患者沟通,这些都可以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暗示,减轻恐惧心理,尽量放松。这样可以减少梗死心肌的坏死面积,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心理护理对AMI患者的抢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溶栓护理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溶栓护理是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溶栓之前,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生对患者作18导联心电图,对患者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各项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 应对迅速准确配制、输注溶栓药物。这一过程中应该对患者各项指标密切关注。溶栓开始后3小时后,应当每半小时对心电图进行记录, 溶栓后, 每日对患者的肝功能、 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隐血及出凝血时间等进行检查。

2.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转运患者转运经过急诊科的救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转好。但无论是送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还是需要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都会涉及患者转运的问题。由于AMI患者的特殊性,一次不当的转运就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AMI患者转运途中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吸氧:在转运途中一般用鼻导管吸氧的方式,氧流量在2-4L/min。以防止缺氧加重心肌损害。②应持续给予硝酸甘油泵点维持,扩张冠状动脉。③转运途中尽量减少颠簸,由医护人员陪送,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携带除颤器及抢救药品。只要能够按照上述方法去做就可以安全地把患者送到目的地。

3并发症的护理

3.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总的发生率约 60%-100%,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系统的普及与完善,药物及介入治疗的进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护理要点: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梗死24-48h内,护士应在心电监护仪中及时发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及其危险程度,在紧急情况下,如发现频发室性早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立即应用利多卡因、阿托品以争取时间通知医生。监护过程中警惕随时发生室颤,并做好除颤准备。

3.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AMI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病死率的明显下降,在AMI的死亡原因中心力衰竭变得更加突出,因此,AMI并发心衰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降低AMI病死率的关键问题。

护理要点:一旦发现症状立即静脉推注西地兰0.2mg,有肺水肿表现,即给以强心、利尿、高流量吸氧、镇静,应用血管扩张剂,控制输液速度。

3.3心原性休克AMI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性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功能显著降低,可并发心原性休克。护理要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先兆,如脉搏细速、肢端发凉、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意识丧失、发绀、收缩压低于75mmHg、脉压差小于22mmHg、尿量少于17 ml/h等,护士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3.4健康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康复目标,辅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行为,叮嘱患者饮食中应当保持低盐、低脂、低热量,要求患者戒烟酒。此外,护理人员还要知道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坚持适量体力活动。如果患者从事精神紧张的工作或平日工作量很大,则应当进行调换。此外,还应当叮嘱患者按照医嘱,及时服用降压降脂药,定期进行复查等。

参考文献

[1]韩盖宇,王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护理配合.护士进修杂志,2010,15(12): 98.

[2]李丽娥,欧阳芳.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重庆医学,2010,39(10):1319.

[3]许玉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社区卫生保健,2010,9(4):92.

[4]李敬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和监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2,8(9):6.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218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129例,女89例,年龄48~62岁,所有患者行PCI治疗后均发生心律失常,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测均显示异常,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前壁、后壁、下壁及侧壁,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2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观察组117例,男69例,女48例,平均年龄(54.9±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6 h,平均(7.1±1.6)h,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40例,下壁梗死35例,后壁梗死26例,侧壁梗死16例,NYHA心功能等级中Ⅱ级21例,Ⅲ级64例,Ⅳ级32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9例,心房颤动8例,室性期前收缩11例,对照组101例,男60例,女41例,平均年龄(53.7±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4 h,平均时间(6.7±1.8)h,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39例,下壁梗死30例,后壁梗死21例,侧壁梗死11例,NYHA心功能等级中Ⅱ级18例,Ⅲ级60例,Ⅳ级23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4例,心房颤动6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急性心梗患者有濒死感,因此患者会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而心理干预则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3],从而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配合治疗,期间可给予必要的镇静药物治疗,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由于急性心梗临床死亡率较高,术前既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急救医生,同时观测患者瞳孔和意识情况,为医生开展临床急救提供参考[4,5,6]。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患者行PCI介入手术前即可建立上下肢静脉通道,上肢静脉通道可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以维持冠脉血容量促进心脏动脉有效灌注,下肢静脉通道则可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术中出现心律失常,上下肢静脉通道滴注药物速度应根据患者反应及心电图情况进行调整[7,8,9]。术中护理,密切观察PCI术中患者心电图情况,对于心室细颤患者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促进细颤转变为粗颤,粗颤患者则可静脉注射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出现心室颤动患者也可配合进行心外按压或电流除颤[10]。术后护理,患者术后入住病房后仍要密切观测尿量、心电图指标及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的上下肢体尽量避免弯曲,同时观察有无红肿、渗血及疼痛情况,发现上述情况及时进行治疗,术后叮嘱患者多饮用温开水,在促进造影剂快速排出体外的基础上,又可避免血容量的降低,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前即应准备好急救物品,预防术后出现意外,住院期间可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讲授安全注意事项及用药知识[11,12,13]。并发症护理干预,术后按照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扩血管、防血栓及抗凝药物,病情好转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定期清理穿刺点预防感染,患者出院前告知心梗防治知识,要求患者戒烟戒酒、按时服药[1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心率(HR)、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变化[15]。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调查量表分别从护理态度、差错率、操作技能等维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临床急救成功113例,死亡4例,急救成功率为96.6%(113/117),对照组临床急救成功91例,死亡10例,急救成功率为90.0%(91/101),观察组临床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检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及QT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QTc值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上一篇: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下一篇:旧工业建筑之创意改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