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精选12篇)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 随着社会老龄化,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45/10万~55/10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 除及时准确的治疗外, 护理也相当重要。根据多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经验,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护理
1.1 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尽可能安排在安静和舒适的监护病房里, 以利于病情观察和抢救, 要进行24h心电监护, 一旦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异常心电图或病人有疼痛加重、呼吸困难、血压降低[<90/60mmHg (1mmHg=0.133kPa) ]、出冷汗、脉搏细速等异常情况都要及时报告医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的关键。入院24h内要做2次或3次心电图, 观察Q波、ST段和T波的变化情况。 (2) 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 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缓解心绞痛, 减少心律失常, 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 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至关重要[2]。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都会用抗凝药物, 溶栓的病人还会用溶栓药物, 都容易引起病人出血, 因此要及时观察病人有无出血的征象, 如鼻出血、皮肤淤点淤斑、呕血、便血等, 如发现要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肝素和溶栓药物的用量。
1.2 镇痛
剧烈疼痛可使病人烦躁不安, 使交感神经过度活动, 引起循环高动力状态,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使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 如通过吸氧、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 (或) β阻滞药 (对血压较高、心率较快的前壁梗死者) 不能迅速缓解疼痛, 应尽快采用镇痛药。吗啡是解除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最有效的药物, 除中枢镇痛作用外, 能减轻病人焦虑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减轻病人的不安, 并可扩张外周血管, 使得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 这两方面的作用均能降低心脏的代谢需求。此外, 吗啡对肺水肿的病人也有明确的有益作用。
1.3 生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多由于重体力活动、血压升高或情绪激动, 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心肌需氧量猛增, 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3],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增加心肌耗氧量, 加上在监护室不允许家属探视, 因此病人的梳洗、进食、翻身、大小便等一切日常活动都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 以减少病人的体力消耗和心脏负荷。护理动作要轻柔, 每日为病人梳洗1次, 并做好口腔护理, 饮食宜清淡, 以低盐、低脂饮食为宜, 富含蔬菜和水果, 忌过热、辛辣刺激以及硬质粗糙食物, 避免过饱, 宜少量多餐, 总入量控制在1 500 mL~2 000 mL。要协助病人翻身, 以减少心肌耗氧。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 并应用润肠通便的药物防止便秘。一旦发生便秘, 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可予甘油灌肠, 必要时用手指将粪便掏出。
1.4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常有濒死感,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加上环境陌生, 不允许家属探视, 床上大小便, 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 更加重了其焦虑、紧张情绪。护士应与病人充分沟通, 给予高度同情、关心、爱抚、理解和帮助, 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 为病人建立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氛围, 耐心细致解释病情, 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之能够主动配合治疗[4]。要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 清楚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 并解释医疗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如限制盐的摄入, 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卧床休息对心脏功能恢复的意义。护士护理操作时要动作敏捷、轻、稳、准、快, 稳定病人情绪, 主动关心病人的起居, 做好生活护理。在解释和安慰病人时要言语得体、语气和蔼, 体贴和关心病人, 从而融洽护患关系。使病人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对待疾病, 正确理解护理要求,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1.5 预防感染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旦发生感染, 很容易加重病情, 影响梗死心肌的恢复。除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做好病人的清洁消毒工作外, 要做好病房和床单位的清洁消毒工作, 检查和护理病人前要洗手消毒, 严防交叉感染。每日注意观察体温和血常规, 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会有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但体温多不超过38℃, 很少超过39℃, 一旦发现病人体温超过38℃, 要警惕感染的可能, 要及时报告医生, 加用有效抗生素。
2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血流中断, 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 应给予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
参考文献
[1]苏懿, 王磊, 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4) :467-469.
[2]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13) :70.
[3]蒋华科, 陈纯, 陈仲新.川芎嗪联用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626-628.
[4]王梅英, 王力, 王丽辉等.派通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 2008, 1 (1) :47-48.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2
对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采取适当而积极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问题与展望
1 病因及相关并发症
1.1 病因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终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
1.2 并发症AMI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壁瘤、栓塞和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2 护理
现代护理学的概念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对疾病中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些判断和评价与医生的诊断同样重要。[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
2.1 一般护理
2.1.1 AMI病人经确诊后立即转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血氧监护及吸氧,吸氧作为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面积;[3]准确记录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演变,密切观察监护,及早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4]
2.1.2 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对翻身、进食、大小便等均由陪护人员协同操作,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可给病人做适当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一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可逐步进行穿上和床边的轻微活动。[5]
2.1.3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齐、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减免探视,减少交叉感染及带给病人不良的精神刺激。[6]
2.1.4 护理人员以病人个体化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泻。[7]
2.1.5 AMI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和口服药物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少及膀胱收缩乏力,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时费力,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必须协助病人保持排便、排尿的习惯,应用缓泻药物和小量灌肠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8]
2.2 监护护理:熟悉监护仪的各项性能,并可鉴别监护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设定报警范围,准确的记录48~72小时内心率、血压、呼吸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处置,如进行静脉推注和静点及电复律治疗。
[9]在治疗期间,认真了解病人的主诉和体征改变,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必要时复查电解质和凝血项,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2.3 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对于监护病房的各种抢救设施、频繁检查和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悲观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运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安慰、启发和说服,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寄予希望,并且在了解病情和处置时,态度和蔼亲切,技术精准娴熟。
宣讲AMI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AMI知识,增进医患和谐。[10]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早期恢复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范围起积极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除进行严密的监护观察外,护理人员还要求注意以下问题:(1)出血倾向,如有无黑便、血尿和淤血问题,重要是否有颅内出血的体征改变;(2)心律失常,多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作突然,有些却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及时发现,早期处理;[11](3)溶栓药物应妥善保管,现配现用,并禁止与其他药物共用同一静脉通道;(4)溶栓前应仔细详尽询问病史,评估适应证,并在溶栓后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反复静脉穿刺。
2.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开通堵塞的病变血管,作为目前心肌血运重建术重要的治疗策略,被各医疗中心所青睐。
[12]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1)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的手术指证,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局部备皮和药物试敏,静脉补充电解质。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顾虑;(2)术中,保证导管室安静,减免不良干扰,操作动作轻柔,指导病人配合时,言语亲切,并适时告知病人手术进展,使病人心理舒适。
密切协助术者操作,保证手术过程流畅;[13](3)术后,密切监护治疗,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渗血,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血管搏动和加压包扎情况。
拆除包扎后,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硬结以及皮肤张力情况。
[14]对于形成的血肿,用笔进行描记,动态观察。
针对病人术后应用抗凝剂,严密观察出血及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危险征兆,减免不良事件的发生。[15]
3 康复指导
有计划的康复锻炼能使病人的体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还可促进胆固醇水平下降,降低AMI发生的危险因素。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宣教工作,逐渐增加活动量,戒烟、戒酒,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严格AMI的二级预防,定期复查,随时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等。
4 问题与展望
当今对AMI诊断治疗理念和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主要是改善心肌血供,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或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降低社会家庭医疗负担。
使病人以最大的效价比获得最大治疗效益是目前AMI治疗的首要举措。
护理人员是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其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往往关系到能否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关系到病情的转归和结局。
这要求护理人员自身道德业务水平提升以及临床护理管理措施的健全外,还要加强倡导AMI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本策略。
同时,随着新理念从医学领域逐渐拓展到护理领域,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那么,相信AMI的治愈率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 罗晓辉.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0
[3] 曾庆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8
[4] 于晓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
[5] 范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
[6]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 李秋萍.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 张冬梅.便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
[9] 农丽娜.急性心肌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护理,广西医学院学报,2002,5
[10] 董颖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中国社区医师,,18
[11] 冯俊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11
[12] 魏来临.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医学与哲学,2009,7
[13] 李玉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PCI术舒适护理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2009,7
[14] 阿依丽.10例PCI术患者72小时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新疆医学,2009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3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治疗后10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为6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辅助应用高压氧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神经功能;高压氧;脑梗死急性期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67-0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以细胞缺氧缺血代谢障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1]。我院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用了高压氧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颅脑MRI或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肢体偏瘫等。梗死部位:颞顶区21例,基底节39例,脑室内3例,额顶部3例,壳核2例,尾状核2例。其中多发病灶20例,单发病灶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凝等常规治疗,静脉滴注ATP、银杏达莫胞二磷胆碱、辅酶A,持续用药10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使用多人高压氧舱,压力设置为0.2kPa,给予面罩吸氧,吸氧30min后,休息10min,再吸氧30分钟,共吸氧1h,1次/d,持续10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应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评价参考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生活可自理,肌力Ⅳ~Ⅴ级,血压基本正常,为治愈;失语或瘫痪基本恢复,自觉症状显著好转,肌力至少提升2级,血压基本正常,可独立行走,为好转;失语或瘫痪有所改善,血压略高,肌力提升1级,为进步;治疗后的血压、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甚至有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治疗后10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10d治疗后30d研究组(35)22.16±3.2613.41±2.10*#9.44±3.01*#对照组(35)21.50±3.5518.69±3.06*13.15±3.52*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表同。
2.2 临床疗效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为6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治愈好转进步无效总有效率/%研究组(35)12107682.86#对照组(35)71141362.86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脑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本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越早治疗,预后效果越好[2]。
目前,高压氧治疗具有改善脑组织氧张力,提高颅脑动脉血氧分压的作用已得到了临床的证实,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逆转脑细胞缺氧状态,缓解再灌注损伤,同时还能清除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从而起到一定的脑细胞保护作用[3]。近年来,随着高压氧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已十分普遍。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为[4]:(1)提高血氧分压,增强毛细血管中的氧气弥散能力;(2)降低颅内压力,减轻细胞水肿;(3)促进血液流动,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的摄氧功能;(4)促进病灶周围毛细血管重建,快速建立侧支循环;(5)清除超氧化物歧化酶,缓解再灌注炎症反应。在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组患者应用了高压氧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10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辅助应用高压氧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黄礼群,龚琴等.不同时间窗及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1,40(31):3140-3142.
[2] 邢宝鹏,王赞,纪莉等.高压氧治疗时机对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98-199.
[3] 孙洪涛,程世翔,吴焕成等.高压氧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创伤后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3):149-151.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1]。急性心肌梗死是循环系统最常见的危重病之一, 一旦发病, 患者心理变化复杂, 思想负担重, 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对提高治疗率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1例, 年龄34岁~78岁, 平均年龄61.5岁。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存在不良情绪, 其中紧张恐惧心理18例, 占51.5%;焦虑忧愁心理9例, 占25.7%;悲观失望心理6例, 占17.1%;满不在乎心理2例, 占5.7%。
2 常见心理问题
2.1 紧张恐惧心理患者因剧烈疼痛而有濒死感[2], 加之
各种检查、治疗、仪器和管路、线路的使用, 急性期进入监护病房后, 环境陌生, 禁止探视, 患者会感到孤独, 从而加剧了紧张、恐惧。
2.2 焦虑忧愁心理绝对卧床休息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会
引起一部分患者焦虑暴躁, 有一部分患者担心疾病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担心出院后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患者家庭困难, 为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而忧虑。
2.3 悲观失望的心理一部分患者担心今后生活不能自
理, 自觉已成为废人, 对治疗不抱任何希望;还有一部分患者年龄较大, 因子女不孝产生悲观心理。
2.4 满不在乎的心理有此心理的患者大多身体症状较
轻, 对急性心肌梗死缺乏认识, 认为只要身体症状缓解, 疾病就痊愈了, 不配合治疗。
3 护理措施
3.1 尽快消除患者陌生感, 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病区要安静、安全、清洁舒适, 避免不良刺激。
3.2 提高护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着装整洁端庄, 抢救
时做到分秒必争, 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 回答患者提问时要做到耐心、细心, 以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贴的语言赢得患者的信任。
3.3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合理安排饮食与休息, 在
不违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上体贴患者, 视患者为亲人。
3.4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
计划, 同时说明各种仪器设备的用途、作用, 让患者认识到我们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有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监护设备, 对疾病的治愈充满信心。
3.5 合理探视, 做好家属工作, 及时与家属沟通患者病
情, 取得家属的合作与理解, 尽量避免家属带负面情绪探视, 避免患者受到刺激。
3.6 安慰患者,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告知患者当焦虑不
安、愤怒和激动时常有心率、心律的改变[3], 强调治疗的正面效果,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4 结果
35例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后, 26例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7例得到改善, 2例无效。
5 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实施心理干预, 不仅可以稳定情绪, 提高治愈率, 促进康复, 同时还能增加医患、护患的沟通, 明显改善医患、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状, 出现心情低落、焦虑、自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导致患者术后恢复不良[2], 生活质量降低。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患者自身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对患者康复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本文对整体护理干预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探讨了其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负面情绪和自我形象概念认知的改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妇产科2010年9月—2012年5月收治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38例, 其中子宫肌瘤83例, 顽固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2例, 子宫腺肌症33例。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69例, 年龄33岁~54岁, 平均年龄41岁;对照组69例, 年龄32岁~57岁, 平均年龄40岁,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138例患者在入院时及手术20 d各填写1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术后对自我概念的认知、适应程度。调查时间为20 min, 结束后回收调查表,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干预方法 (1) 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 为进一步的沟通与护理工作做好基础。 (2) 做好手术的知情通知:责任护士应在手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相关情况, 以及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事宜, 使患者在术前对手术
参考文献
[1]刘志红.从护患关系转变激发患者的参与意识[J].中华医疗卫生, 2003, 1 (3) :24.
[2]冯正仪, 王蓓玲, 陈淑英, 等.内科护理学 (2)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2-93.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5
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论文
循证护理是指在护理中有计划的把患者愿望与临床经验结合在一起,以此获取相应的依据实施护理服务[1。2]。本次研究择取9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了循证护理,所获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关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标准[3],入院诊治时间为209月至206月,所有患者和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参与本研究。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常规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56.38±1.2)岁;循证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56.41±1.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好。1.2方法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如对症支持、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等。循证组应用循证护理,如下:1)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循证护理要点和操作等的培训,查阅相关文献,评估患者情况,了解其所需,结合本院患者实际情况和患者护理需求提出问题,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2)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安排社会经验丰富、高专业素质以及强沟通能力的护士实施健康宣教,介绍治疗目的、所需费用、配合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等,强调治疗方案所具优势,消除顾虑;告诉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微笑或者点头等一些非语言方式来表达理解或者同情,借助于解释、情绪转移、保证以及鼓励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所存不适感;可介绍成功案例,强化患者治疗信心,告诉患者家属对患者多予以关爱,合理放宽探视,获得社会支持;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鼓励其尽下床活动,观察桡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血压以及患者面色等,术后利用弹性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增强患者舒适度;加强心律失常高发时段的巡视,做好记录,若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协助其处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比较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循证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为3.3%(1/30),常规组为20.0%(6/30),通过比较检验(χ2=5.26,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易威胁到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常采取介入治疗,多数患者存在负性心理,再加上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循证护理是把临床经验和科研结论有机结合,根据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以及规范化,防止护理服务的盲目性[5,6]。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深化其对健康知识的了解,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曹宏霞,王霞,杨秀兰,等.循证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术中常见问题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7(15):53-56.
[2]布威海丽且姆买买提,王小梅.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6):209-209.
[3]刘晓敏,房立丽,于大利,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9):211-212.
[4]谭贤红,吴春平.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5(12):345-346.
[5]何爱萍.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循证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19(19):150-151,153.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 篇6
方法:对8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急救护理及院内转运措施,观察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本组患者经急救护理,77例抢救成功,3例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25%;院内转运途中无意外事件发生。
结论:系统及时地急救护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4-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至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门诊护士积极参与抢救,能有效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近半年我急诊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42岁-90岁,平均年龄64.1岁。其中前壁梗死45例,下壁梗死15例,后下壁梗死5例,侧壁梗死3例,前壁并侧壁梗死3例,前壁并下壁梗死5例,后下壁梗死1例,其他部位梗死3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到就诊时间在6h以内者63例,大于6小时者17例。
1.2急救方法。
1.2.1評估患者。急救中心护士应具有快速诊断AMI的能力,熟悉AMI的临床表现,不仅要注意典型的胸骨后疼痛,还要注意不典型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颈肩部疼痛等放射症状,心律失常,休克昏迷等低心排症状。接诊护士根据主诉或代主诉,迅速判断病情,在医生到达前可实施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1.2.2急救护理。①测量生命体征、快速床旁12导心电图、心电监护,同时留取血液标本,行血常规凝血五项及心肌酶学检查。采用床旁快速心肌酶学检验仪,可在20min内完成心肌酶谱和cTnI的检测,为快速诊断AMI提供依据,提高了AMI的诊断率[2]。②立即卧床休息,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常规选择左侧肢体置静脉留置针,以保证抢救治疗,同时避开右侧肢体以便行PCI治疗。2~5L/min吸氧,以增加心肌供氧,采用双侧鼻导管供氧增加舒适;吗啡5mg肌内注射,以减轻疼痛,并起到镇静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必要时可重复1次;静脉应用硝酸甘油,扩张冠脉;阿司匹林300mg嚼服,在10min以内完成。昏迷患者给予气管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心搏骤停患者立即行心肺复苏。③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率心律,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2结果
本组患者经急救护理,77例抢救成功,3例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25%;院内转运途中无意外事件发生。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并向青年人转移。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导致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发生心肌梗死后正确的治疗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及时和高水平的护理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接到接诊电话后,急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充分做好急救准备,包括可能用到的药品、器械、设备,详细检查各仪器的功能状态并设置好参数以备患者入院后立即投入抢救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遵照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控制输液速度,急查各项生理指标,根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为患者吸氧。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和胸疼。剧烈的疼痛也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应尽快按照医嘱为患者实施止痛治疗。患者在进入病房后应对其心电图和血压、血氧进行监测,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过敏反应和出血征象。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脸红、头痛等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一定不要随意调节滴速。患者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心悸、厌食、黄绿视等[3]。在应用利尿剂时应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并监测有无水电解质失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和绝对卧床休息,应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对患者带来的影响,建议患者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因过冷过热和暴饮暴食对心脏带来的负担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而造成心源性猝死。由于患者的绝对卧床可能导致肠蠕动减慢,加上部分药物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可增加发生便秘的机率。用力排便又会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因此对患者进行胃肠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按摩腹部、调整饮食、甚至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来完成。
心理护理,大部分AM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存在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安慰病人不要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4]。医护人员要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待病人满腔热忱,像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杜绝在患者面前传达有关家庭、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李甜,郝玉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氧护理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3(23):74-75
[2]郑爱华.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及护理探讨[J].健康大视野:医学手册,2006,3(3):63
[3]陈秀君.急性心肌梗死116例临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18):56-5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期的护理干预 篇7
1 溶栓前的准备
1.1 将AMI患者安置在CCU病室
要求病室环境应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并迅速建立两条或三条静脉通路 (最好选择双上肢比较出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心电监护, 观察心电动态变化, 迅速排除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并立即抽静脉血送检血常规, 凝血四项, 心肌酶等理化检查, 为溶栓治疗做好准备工作。
1.2 有效的心理干预及情志疏导
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AMI患者发病急骤, 病情重, 表现胸痛剧烈, 有濒死感, 因此患者心理非常恐惧, 易出现烦躁, 焦虑等情志变化, 不良的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 护士在紧张参与抢救的同时应不忘给患者细致的关怀 (例如帮患者擦擦汗, 掖被角, 或检查穿刺点等等, 或是轻声的问候与安慰。) 此时护士用柔和的言语, 轻稳的操作动作, 耐心有效的讲解, 无疑都是给患者无助的心灵, 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可使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 消除其恐惧心理。并且要注意避免让患者情绪波动。同时要严格限制探视, 以防其他不良的外界刺激。
2 溶栓治疗
根据医嘱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之中, 在一针穿刺成功的静脉输入此药, 以防止因药物多次探询血管, 形成穿刺点外渗, 造成局部出血。另溶解时不可激烈震荡, 以免使其活力降低, 并产生大量泡沫使药液难以抽尽而影响剂量准确性.而且因尿激酶的半衰期为15min, 如果输入过慢会降低疗效, 故救务必在30min内滴完, 其中前10min输入总量的2/3, 后20min输入总量的1/3, 或前5min缓慢滴入, 如无不良反映及过敏现象, 则加速滴入, 以保证时间, 保证疗效。
3 病情观察
3.1 出血倾向
由于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使之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使之全身处于高度纤维溶状态。各器官系统均有出血倾向,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观察出血情况, 如有无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的先兆改变, 有无皮肤粘膜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呕吐、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先兆改变, 最直接的方法是应观察静脉穿刺点和监测血压的袖带缠绕处有无出血倾向 (渗血或出血) 。因此, 在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应达到2min或更久。如有异常则立即通知医生, 为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因涉及尿激酶是否加量, 以及口服阿司匹林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时间及剂量) 。
3.2 症状及体征 (溶栓前后的对比, 以判断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否)
(1) 注意观察患者胸痛的症状。一般情况下, 胸痛应该是逐渐减轻。如果疼痛改善明显, 说明溶栓效果好;反之, 疼痛不缓解或加重, 则说明溶栓效果不佳或未溶开。 (2) 注意观察面色, 如由苍白转向红润, 则说明效果好;如改善不明显或出现青紫面色, 则有阿斯的可能性, 应立即通知医生, 配合抢救。 (3) 注意观察四肢温度。AMI患者由于末梢循环不良, 会出现四肢厥冷的现象。如逐渐转温, 说明溶栓效果较好好;反之, 则说明效果不佳。 (4) 注意观察汗出情况。如在溶栓后汗出细微或停止出汗, 则说明效果好;如汗出改善不明显, 或汗滴如油状, 则说明患者病情加重, 应高度警惕!
3.3 心电的改变
观察心电监护仪中心电图波型的变化、ST段回落情况及心律的加快、变慢改变。一般在溶栓后2h内抬高的ST段回降大于50%。如回降不理想或反之继续抬高, 则说明溶栓效果不佳。
3.4 心肌酶的监测
在溶栓后的2h、6h、12h、24h, 护士均应采集血标本, 观察心肌酶峰值的变化情况, CK-MB一般提前出现 (约在14h以内) 。护士准确的采集, 结果的有效回报, 可以为医生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3.5 并发症的观察
(1) 心律失常: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如出现偶发的室性早搏为正常现象, 如出现频发室早或出现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现象, 可危及生命, 应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动作应快速、敏捷、用药剂量准确、以防延误抢救时机 (一般溶栓后30min至2h极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因此, 护士应加强监测) 。 (2) 心源性休克:是泵衰竭的严重阶段。因此, 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 (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 以及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3) 心力衰竭: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若出现呼吸频率达到30~40次/min。不能平卧等, 则说明出现心力衰竭, 重症可出现神智模糊。
3.6 过敏反应
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头痉挛、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症状, 应立即遵医嘱给予对症的施救措施。
4 体会
争分夺秒的治疗是静脉溶栓的基础。及时、恰当的溶栓治疗可溶解新鲜血栓, 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心室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是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保证, 护士的有效干预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篇8
1 病情观察
1.1
病疼是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 为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疼痛, 范围广而持续时间长, 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1.2
发热心肌坏死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常表现体温升高, 故在心梗死性期每小时测体温一次, 若不超过39℃, 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一般l周后可恢复正常, 此期间要反复向家属作解释。
1.3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及上腹疼痛、肠胀气, 是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不足所致。
1.4
皮肤温度、面色、血压、尿量心梗急性期心肌严重受损, 使左心室输出量急剧下降和剧烈疼痛引起神经性周围血管扩张, 出现心源性休克。若患者出现尿量减少, 血压下降, 面色苍白、皮肤湿冷, 应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1.5
心电监护监护仪在急性心梗抢救中可以评价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疗效, 指导用药剂量, 尤其对发现心律失常更为重要, 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律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监护仪上若出现室速、室早, 我们必须立即报告医生, 并进入抢救状态, 避免室早诱发室颤致死。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发病急, 疼痛伴濒死感, 患者常表现烦躁不安、恐惧, 入院后我们给予热情接待, 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 生活方面饮食及休息亦予以仔细交待, 治疗上及时准确, 给患者安全感。向患者解释确实的病情、治疗和护理计划, 同时说明监护室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 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技术设备, 大家共同努力, 病情会好转的, 使患者保持健康心态, 安全渡过危险期。
2.2 吸氧
最初2~3 d内用一次性鼻导管持续给氧4~6 L/min, 或面罩给氧6~8 L/min, 给氧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鼻导管和鼻塞是否通畅, 湿化瓶中水是否少, 有无漏气, 同时观察患者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若症状有所缓, 氧流量改为3~4 L/min, 以防氧中毒。
2.3 休息和活动
发病24 h内绝对卧床休息, 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若生命体征平稳, 1周后可协助患者床上漱洗进食, 四肢活动, 3~4周可在室内缓步走动。
2.4 饮食
发作时禁食, 2 d内宜进流食, 之后改为软食, 以低盐、低脂、低热量、少产气食物为宜, 吃饭不宜过饱, 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2.5 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过度,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6 用药护理
急性期用药主要目的有止痛、溶栓、扩张血管。
2.6.1 镇痛镇静药物使用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 镇痛药物可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 降低心脏负荷, 同时其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烦躁不安。我们一般给予安定10 mg利非那根25 mg每6 h交替肌注, 疼痛剧烈的可肌注杜冷丁50~100 mg, 4~6 h后可重复使用。使用此类药物时, 需注意神志变化, 有无血压降低和呼吸抑制等。
2.6.2 溶栓
治疗期的护理心梗患者发病在6 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者, 我们首选溶栓治疗。方法:尿激酶100~200万 u加人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 半小时内滴完, 其中前10 ml输入总液量的2/3, 后20 min输入剩余的1/3, 再给克赛1支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及心电图变化, 溶栓过程中避免肌肉注射, 以防出血。
2.6.3 应用血管扩张剂的护理
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护理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 其中, 男44例, 女16例, 年龄在47~85岁, 平均为 (64.5±11.3) 岁。其中, 5例患者入院时昏迷, 9例嗜睡, 25例伴有高血压, 4例伴有糖尿病, 2例伴有脑出血,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的起病较急, 患者及其家属往往难以接受突发病情, 因而表现为悲观、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其思想动态, 同时, 鼓励患者大胆抒发内心的感受, 全面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 以便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解决其心理问题及困难。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这些特殊情绪, 及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症状、病程、预后情况, 并向其讲解常见老年性生理特征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使其挣够正确地认识并接受自身的疾病现状, 以消除其疑虑、担忧、悲观等情绪。并应告知其必要的保健常识, 派专门的护理人员帮助其购买物品等, 使其感受到关怀与帮助。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同情和尊重患者, 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 协助其建立起康复的信心, 并积极地配合治疗。
1.2.2 病情观察
由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多较为危重, 且病情变化较快,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瞳、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以及体温等的变化。对于患者存在单侧瞳孔散大或者出现呕吐、剧烈头痛时, 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如发现脑疝, 应立即予以快速静脉输入20%的甘露醇250m L, 在15~30min内即输完。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 一旦发现神志清醒者突发嗜睡、语言不清或者反映迟钝等状况时, 应警惕发生新的梗死, 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配合治疗。
1.2.3 体位护理
患者应取平卧位, 以促进脑部血供, 切勿用冰袋等进行头部冷敷, 以免引起血管收缩, 导致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病情加重。同时, 因脑梗死急性期存在偏瘫以及意识障碍者, 应加强安全防护, 以免发生跌倒或者坠床;如有躁动不安现象, 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双手约束、床旁设置护栏等, 以免各类管道松脱或者意外拔管, 患者翻身或者下床时应有人协助或者扶持等。
1.2.4 病房管理
因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这类患者多合并各类慢性疾病, 导致其住院时间较长, 住院环境因素对于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应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卫生、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每天打扫病房, 室内各类物品均应摆放整齐, 维持适宜的温湿度, 保持光线充足, 每天开窗通风2次, 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同时注意保暖, 以免患者受凉感冒。
1.2.5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患者常规予以吸氧, 对于喉头有痰者, 应及时予以吸痰处理, 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于神志清醒者, 护理人员应鼓励其进行深呼吸, 尽量咳出痰液。存在意识障碍者, 特别是昏迷患者, 容易发生舌后坠而导致呼吸道阻塞, 且极易发生呕吐物以及口咽分泌物等误吸, 从而引起缺氧。如发现患者的鼾声较大或者舌后坠时, 应取侧卧位并保持头部后仰, 并以手将下颌角向前轻托, 以纠正患者的舌后坠。如患者存在呼吸困难, 且呼吸道的分泌物过多并伴有呕吐者, 应及早进气管切开, 以迅速改善呼吸功能。
1.2.6 饮食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者以及严重呕吐者, 通常予以禁食1~5d, 此后可改为鼻饲等, 早期应予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以及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以尽快补充营养, 并保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在进行鼻饲前应先予以合理吸痰, 在每次灌注之前均应先将胃液抽除, 并注意观察是否有胃内出血的情况。在鼻饲结束后短时间内切勿搬动患者, 并尽量不予以吸痰处理, 以免发生反射性的呕吐。如患者合并糖尿病, 则应根据糖尿病饮食要求予以进食。对于老年患者, 因其牙齿松动、脱落等, 咀嚼功能降低, 加之消化机能降低、贫血等, 极易发生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 应针对老年患者的综合情况, 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 尽量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 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注意饮食搭配适宜, 确保饮食有节, 做到饮食做工精细, 口味适宜、高营养、易消化吸收, 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提高免疫力及抵抗力, 有利于优化疗效, 促进患者的康复。
1.2.7 并发症护理
(1) 肺部感染:脑梗死患者为见于中老年患者, 其呼吸道的功能减弱, 特别是昏迷患者的吞咽反射以及咳嗽功能减弱甚至消失, 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较多或呕吐物被吸入肺部, 病房内交叉感染等因素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定时予以翻身和拍背, 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必要时吸痰;保持并室内空气新鲜, 每日通风两次, 室温18~20℃相对湿度60%~70%。 (2) 泌尿系感染:患者若存在尿失禁或者尿潴留, 应及时予以留置导尿管, 每日更换1次尿袋, 并以0.5%的碘伏棉球对会阴进行擦洗每日两次;鼓励病人多饮水。定期留取尿液标本送检, 并行膀胱冲洗, 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3) 褥疮:应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 以免发生褥疮。保持床铺的平整、洁净、干燥, 定时翻身, 可予以睡气圈、气垫床等。昏迷或者病情危重者不宜进行翻身, 可在受压部位予以放置水囊, 利用水囊中水的流动性而按摩受压部位, 可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减轻局部压力等作用。
1.2.8 肢体以及语言功能锻炼
因患者存在肢体残疾或者语言功能障碍, 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及早恢复患者的语言清晰度并减轻肢体残疾。患者的生命体体征平稳以后, 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康复锻炼,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9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脑梗死的原因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鼓励患者戒烟酒,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多食新鲜蔬果, 饮食应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同时, 应坚持进行功能锻炼, 遵医嘱服药, 以改善预后。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为其1个月治疗和护理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9.7±17.3) , 较治疗前的 (22.7±9.4) 显著降低;以巴氏指数Barthl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为 (73.5±8.4) , 较治疗前的 (33.8±8.9) 显著改善;以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价其运动功能为 (69.5±27.5) , 较治疗前的 (24.9±8.3) 显著改, P<0.05。住院期间未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或者血液突然完全中断, 引起供血区在一定时间以及一定范围内发生脑组织结构连续性地崩溃、破坏, 进而发生的一系列生化代谢异常症状、病理形态变化以及生理功能丧失等症状[2]。及时有效的治疗, 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病情观察,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加强基础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 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3]。加强体位护理、口腔护理、呼吸道管理等, 可降低误吸、肺部感染以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严密观察病情, 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 配合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护理, 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改善预后[4]。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上述综合护理干预, 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显著改善, 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住院期间未发生肺部感染、褥疮以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摘要: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0例, 分析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经相应的抢救治疗以及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后,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改善。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尤其是急性期患者,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加强综合性护理措施,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拾丹丹.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 (下旬刊) 2011 (4) :92.
[2]伍玉珍.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3 (4) :99.
[3]赵存英.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41 (9) :49.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经我院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患者均表现术典型的心肌缺血胸痛、胸闷等症状,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12 h,患者胸痛时间>30 min,且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所有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80例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8.1岁;其中合并有糖尿病15例,合并有高血压患者共18例。对照组患者80例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9.3岁;其中合并有糖尿病13例,合并有高血压患者共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溶栓前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进行床边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给予镇静剂等。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根据医嘱采集静脉血送检,为溶栓治疗做好护理准备。
1.2.2 溶栓中护理干预
溶栓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尿激酶输注完毕30 min、60 min和120 min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观察患者瞳孔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消化道反应,是否出现皮疹及发热等症状;同时要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的改变情况,做好抗心律失常等抢救准备,观察患者血凝情况,注意是否出现淤血瘀斑,观察黏膜出血情况。
1.2.3 溶栓后护理干预
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溶栓后的头疼、躁动、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及时上报临床医生。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护,观察心肌酶改变情况,注意缓慢性心律失常、室颤等发生情况,做好抗心律失常救治准备,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自设问卷调查表,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共1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满意度为81.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a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上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方法。目前,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措施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在早期开放梗死冠脉,提高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缺血缺氧状况。但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患者预后较差。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溶栓治疗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4,5]。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的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过程的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共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共1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1.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洁蓉.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6(1):134-136.
[2]冯婧.整体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11(2):160-161.
[3]贾振华,李叶双,吴以岭,等.急性心肌梗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195-199.
[4]高志平,傅华平.急性心梗患者治疗后的综合护理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2,22(4):227-228.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进展 篇11
【中国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13-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为心内科常见的急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控制心肌梗死范围,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降低病死率。溶栓后严密观察病情、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溶栓的成功非常重要。现将溶栓护理作简要综述如下。
1.溶栓的药物应用
1.1链激酶(SK):第一代溶栓药物,为最早使用的溶栓药物,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常用剂量为150万U静脉滴入,溶入生理盐水100mL,在60 min内滴完,SK由于可引起致热原反应及过敏反应等,目前较少使用。
1.2尿激酶(UK): 第一代溶栓药物,常用150万u~200万u30min内静脉滴入,前10min进2∕3,后20min进1∕3[1]。尿激酶是我国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具有作用快,强度高,无变态反应,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血栓复发率低的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AMI患者[2]。
1.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第二代溶栓药物,具有选择性溶栓作用,再通率达70%~80%[3],使用方法为:100 mg在90 min内静脉给予,先静脉注入15 mg,继而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其后60 min内再滴注35 mg[4]。
1.4瑞替普酶(r-PA):第三代溶栓药物,是第二代溶栓剂阿替普酶(t-PA)的变异体,溶栓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北美及欧洲r-PA已迅速取代t-PA,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溶栓剂[5]。
2.静脉溶栓前的护理
2.1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等。护士必须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症[6]。
2.2 溶栓前应给予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制动可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梗死范围扩大[7],心电监护、严密监护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尿量、神志等变化,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2.3溶栓前准备好溶栓药品、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4 有效供氧:因吸氧能提高血氧浓度,可减轻心肌的缺氧损伤,改善心肌缺氧导致的胸闷气短症状,还可使痛觉减轻,使患者安静,缩小梗死面积[8]。开始供氧采用高流量供氧4—6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将流量减小,维持48 h[9]。
2.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尽可能采用套管针[10],确保及时有效地给予药物治疗,将溶栓药物加入生理盐水100 m1静脉滴注。尿激酶药性不稳定,溶解时勿用力振摇,以免影响药效稳定并产生大量气泡而造成回抽困难,残留过多影响溶栓效果[11]。尽量使用微量泵注入,这样可以保证溶栓剂量准确输入。溶栓过程中应加强静脉通道的管理,在溶栓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注意观察穿刺部位,保证针头在血管内以防药液外漏,防止管道打折、堵塞,影响溶栓疗效。
3.溶栓中的观察与护理
溶栓期间专人护理,持续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尿量和心功能的变化,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准确及时描记心电图,严格固定导联位置进行胸前标记,在溶栓前及溶栓后每30分钟描记心电图1次,护士应熟悉掌握AMI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以便对心搏骤停作抢救处理。检验心肌酶是判断溶栓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持续胸痛8h后每2h抽血复查一次心肌酶,共8次,以后每天复查一次,可以判断溶栓效果[12] 。
4.心理护理
AMI为突发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有胸痛、胸闷症状及频死感,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焦虑情绪占心理障碍的80%,其程度与患者的梗死部位、病史有关,认为心理干预对AMI患者非常重要,可影响到溶栓病人近期和远期预后[13],护士为患者建立一个整洁的舒适环境,做好患者生活护理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感情沟通,耐心听取病人主诉,细致解释病情,询问患者的疼痛有无减轻,以及减轻的程度,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5.溶栓治疗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AMI溶栓后,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出血,溶栓后持续心电监护,及早发现并发症。
5.1出血:出血是AMI患者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约70%的出血事件发生在血管穿刺部位,应用UK时出血概率为11%[14],故溶栓治疗期间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应尽量减少各种注射,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特别注意穿刺部位皮肤、粘膜、牙龈、消化道、颅内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呕吐物、痰的颜色等变化。另外,监测血压也可以及时发现有无出血征象。
5.2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溶栓再通评价指标之一,其發生与心肌缺血时间、范围及血管再通有关,一般出现在溶栓开始后30—60mi/[15],以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根据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时间及在不同心肌梗死部位发生的差异,有预见性地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处理[16]。因此对溶栓患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了解心电动态变化是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关键。
6.康复护理
AMI患者早期起床活动和较早期出院是近年新趋势。AMI静脉溶栓术后早期活动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康复后生活质量[17],无出血等并发症,溶栓后24H开始活动为最佳康复时间,可以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主动及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如协助翻身、按摩上下肢等,主动活动包括床上上肢、下肢伸展,床上床边坐起等。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心功能基础差、并发症多,则不宜过早下床活动,应至少卧床1~2周。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塞范围越小,病死率也越低。护理人员除了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外,还要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熟练掌握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溶栓前准备、溶栓时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通过密切的护理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于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2)52.
[2] 于娜娜,徐慧.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570一571.
[3] 李红梅,宗爱芳,杨晖,等.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2A):252.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4.
[5] 韦柳青.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右江医学,2009,37(4):46.
[6] 谷春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6.
[7] 杨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医护抢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1 C):3049-3050.
[8] 林亚囡,段军仓.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术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9):49.
[9] 刘静.院前早期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218例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8):670-671.
[10] 李自芳,喻琴.心肌梗死院前溶栓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B):974 .
[11] 王淑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29-130.
[12] 李静,李海燕.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8):47.
[13] 唐春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6):48-49.
[14] 俞申妹.急性心肌梗塞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39-40.
[15] 林小芬,刘庭惠.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3):80-81.
[16]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4-230.
[17] 王梅英,王力,王丽辉,等.派通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2008,1(1):47-48.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科共收冶急性心肌梗死病例50例, 男32例, 女18例, 最小年龄37岁, 最大年龄82岁, 平均年龄48岁。患者均符合我国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通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及健康指导和护理干预, 有1例死亡, 1例由于情绪激动发生心动过速, 其余均度过急性期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饮食护理
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由于患者心功能低下以及疼痛、气短等因素的影响使患者食欲下降,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脂肪、易消化、低盐、产气少的食物, 少吃油炸食物, 少食多餐为原则。第1天进食流质食物, 第2天后由半流质饮食开始逐步到软食, 再到普通饮食。以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 增加食物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的摄入, 如香蕉、芹菜、白菜等。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1 000 m L左右,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疼痛出汗多而大量丢失水分, 所以要补给充足充水分。
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 因此, 作为一名心内科的护士一定要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和疼痛持续的时间等。在患者疼痛或胸闷时, 可先给予消心痛10 mg含服, 如果患者疼痛剧烈且持续不能缓解, 应立即给予吗啡3~5 g皮下注射, 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在用药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以免用药时引起呼吸循环障碍。并同时告知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担, 降低心肌耗氧量, 从而能减轻疼痛,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3 排便的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在第1周属于危险期,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 此期间进食少, 又因疼痛, 使用吗啡、止痛药等, 易引胃肠功能减低导致便秘。而排便时用力使心脏负荷加重, 易诱发心力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因此, 对此类患者必须加强排便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 了解患者日常排便习惯、次数及形态, 指导患者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要保持1 d~2 d排便1次;饮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或服用蜂蜜水, 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1]等, 以促进排便。如果患者有便意, 而又排便困难, 叮嘱患者避免用力以防意外[2], 可适当给予开塞露或温开水低压灌肠, 或果导片每晚2片口服等。
2.4 心理护理
首先进行心理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突然发病与剧烈疼痛, 往往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又因为入住CCU病房, 接触陌生环境, 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反应, 甚至悲观沮丧心理, 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疾病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 往往导致患者整个家庭处于严重危机状态, 使得家庭应对能力下降, 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因此, 护理人员应尽量陪伴在患者身边,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给患者介绍监护室的环境治疗方法, 解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等;对患者家属也应给予心理支持, 及时了解患者家属的需要, 并设法予以满足, 如及时向家属通告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清况, 解答家属的疑问, 以协助患者和家属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维持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健康。劝导患者家属要保持平和冷静的情绪, 避免在患者面前哭哭啼啼, 而影响患者情绪加重病情。
2.5 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达到使闭塞冠脉再通, 心肌再灌注的目的,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快速缓解胸痛。在溶栓前护士应现做心电图, 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 溶栓药要现用现配, 如果用尿激酶要在30 min内静点完。但在溶栓过程中大约有11%的患者会出现其他部位出血, 所以, 护士在输溶栓药物前要仔细查看注射部位, 防止药液渗漏。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意识及瞳孔的变化, 及有无其他出血等并发症, 如果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在溶栓时患者经常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可给予止吐药 (甲氧氯普安、昂丹司琼或格拉司琼) 。溶栓完后即刻做心电图, 以后每30 min做1次心电图做到溶栓后2 h, 以观察溶栓后ST段回落程度, 并在溶栓后2 h测1次心肌酶以观察酶峰是否提前。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溶栓后的注意事项,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 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周, 利于受损的心肌恢复。第2周可以适度活动, 逐渐在床边及床四周活动, 我国目前有权威的书籍主张若无低血压主张早期走动可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和便秘[3]。还有避免进食过饱, 情绪激动和寒冷的刺激, 生活要规律, 劳逸结合, 戒烟、戒酒, 避免刺激性食物。要随身携带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片, 如果在活动时有胸闷、气短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活动, 舌下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 如果不能缓解立即就近住院治疗。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死率高, 患者大多数对疾病的知识不是很了解, 因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及精神问题。所以在积极进行治疗的同时而且还要配合专业的综合护理, 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而且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 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 提高了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家属及患者对治疗效果都很满意。
参考文献
[1]贾建荣.便秘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7B) :1227.
[2]贾俊桃, 张粉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5, 19 (11B) :2363.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推荐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07-17
恶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08-07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08-1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12-08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08-16
急性心肌梗死11-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06-14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08-25
非急性心肌梗死09-07
心肌梗死康复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