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2024-08-25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共10篇)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篇1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是持续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 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笔者2003至2007年抢救治疗20例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明显的心肌酶谱异常, 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其年龄最小者21岁, 最大者39岁, 平均年龄34岁;男性18例, 女性2例;有冠心病史者1例, 高血压病史者3例, 其中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5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共同表现为突发性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胸闷、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偏低、脉搏细、口唇轻度发紫、心音低钝, 多数伴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其中1例在睡眠中猝死, 无心电图记录, 其他均有完整心电图演变过程资料, 并有3例观察到超急性期宽大T波。操作区ST段抬高≥2~6mm者12例, 对应导联ST段下移2~5mm者4例。有各种心律失常者4例, 均发生于入院后24h内。房室传导阻滞2例, 室速3例, 室上速伴双束支传导阻滞4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加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 窦房传导阻滞2例。心肌前壁梗死者4例, 前间壁5例, 下壁6例, 侧壁及高侧壁各2例。

1.3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 解除完善动脉痉挛、抗凝、改善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量, 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措施。除1例猝死于睡眠中, 其余患者均于入院后48h内心绞痛缓解, 无梗死后心绞痛发生。

2 讨论

年轻人心肌梗死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另一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是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梗死, 其原因为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梗死、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本组所有患者发病前匀有明显诱因, 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量饮酒或吸烟。近年冠状动脉造影和动物实验均证明, 冠状动脉在情绪波动、体力或脑力活动过度、应激情况下可能发生痉挛, 有病变的血管内膜还可发生血小板聚集, 从而促使血栓形成。所以冠状动脉痉挛可能起触发作用, 血栓形成为继发结果, 但而后又可自行溶解和消散, 这提示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聚集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因素。本组9例患者应用钙拮抗剂和吗啡治疗后, 心绞痛均迅速缓解。本组中2例因过度体力劳动后又大量饮酒, 在酒席上突感胸痛、头晕及心悸, 1h后做心电图示乌发前间壁梗死伴左束支加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经4周治疗, 心电图恢复正常。

本组病例中有10例发作时出现心律失常, 仅1例有冠心病史, 3例有高血压病史。其余16例病程短, 心肌无慢性广泛缺血性改变, 无1例合并休克与泵衰竭, 此方面与老年人心肌梗死不同。

综上所述, 对青年人出现的突发性、持续性胸痛有, 应常规立即做心电图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给予及时抢救治疗, 降低病死率。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67-02

近年来,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为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规律,笔者总结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46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以了解其病变特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18-44岁,平均31.5岁,男44例,女2例。均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ST段抬高,动态演变及心肌酶谱的改变。既往有心绞痛病史3例。临床诊断为前壁心肌梗死31例,下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加正后壁心肌梗死2例,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加右室梗死2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

危险因素:本组患高血压病2例(4.3%),高脂血症16例(34.8%),糖尿病2例(4.3%),空腹血糖异常及糖耐量异常5例(10.9%),吸烟32例(69.6%),体重指数≥24者18例(39.1%),酗酒14例,占30.4%,有心血管病家族史3例(6.5%)

促发因素:本组发病前大量吸烟20例,占43.4%,暴饮暴食6例(13.0%),过度劳累18例,占39.1%,情绪激动7例(15.2%)。

血脂变化:血清胆固醇增高13例,占28.6%,血清甘油三酯增高15例,占32.6%,血清LDL增高14例,占30.4%。

溶栓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静滴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再通41例,(89.1),治愈45例,死亡1例,因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衰。

2 讨 论

青年人AMI少见,但近年来患病率有增多趋势。青年女性AMI罕见,本组仅2例。本组临床过程显示:青年人AMI发病急骤,既往多无心绞痛病史,病前多无前驱症状,大多以剧烈持续胸痛起病,呈典型的AMI临床过程。青年人AMI预后好、恢复快、病死率低。

青年人AMI受多种诱因的影响,本组AMI的诱因有:短期大量吸烟、暴饮暴食、饮酒过量、过度劳累、情绪波動和精神紧张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产生转变,例如:嗜好、应激反应、体力活动和饮食等,上述变化产生了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使青年人受到高体重、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威胁,最终导致青年人患有AMI,吸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有空腹血糖异常及糖耐量异常、体重指数增高、高脂血症、心血管家族史、高血压。饮酒对青年人AMI也有影响,本组34.8%患者饮酒。

吸烟是青年人AMI最显著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期内大量吸烟,在众多临床研究中证实,吸烟能够诱发青年AMI,因吸烟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高达3至6倍,且同吸烟的支数呈正相关的关系[1]。青年人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量越大,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其机制是,首先,大量吸烟使血液中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的浓度升高,造成缺氧性损伤,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青年人心肌缺氧,最终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脂入侵动脉壁[2],是动脉硬化的初期症状,长期大量吸烟形成冠状动脉血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第二,吸烟会对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使血压升高,包含冠状动脉在内的血管收缩,血浆HDL降低,血浆LDL升高,增加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和粘附能力,造成血管堵塞,转变血流特性,导致心肌梗死或形成动脉血栓。第三,血脂异常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血脂代谢紊乱会造成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升高。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降低TC及LDL-C的治疗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肯定的效果;血浆甘油三酯(TG)升高1mmol/L,男性心血管病危险增加32%,而女性则增加了76%[3]。此外,大量饮酒可能是青年人AMI又一重要危险因素,饮酒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目前认为与数量有关,呈“U”型曲线关系[4]。本组资料表明,患者饮酒率高,且量大、频繁,提示长期过量饮酒是青年人AMI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是青年人AMI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首次产生AMI越年轻,患者亲属中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越大,本次统计中,家族史呈阳性者占9.5%,表明青年人患心肌梗死和遗传因素有紧密联系,因此,应针对上述人群加强预防和宣传。针对诱发青年人AMI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在早期避免上述因素,包括:控制血脂、血压、避免饮酒过量和戒烟等,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应激刺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青年人患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较少,脏器功能良好,因此,预后良好,本组青年人溶栓再通率较高,占89.1%,这可能与青年人心梗部位为前壁31例,多系单支病变,病变血管主要在前降支,以完全闭塞为主,存活心肌没有明显缺血,功能良好有关。

综合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就其临床特点,总结如下。第一,平素体健,病前具有多种诱因,例如:情绪波动、疲劳过度、大量饮酒和吸烟等。第二,患病前有多种征兆,例如:乏力、心慌、胸痛、心绞痛等,伴随胃肠道症状:上腹痛、呕吐和恶心等,甚至伴随心源性休克或心律失常。第三,青年人AMI多数为男性,女性数量明显少于男性,显然,青年男性易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高密度脂蛋白和雌激素水平均低于同龄女性的影响。第四,青年AMI病前患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证明,吸烟者、肥胖患者、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占青年人AMI80%以上。表明青年AMI的重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冠状动脉痉挛中,会导致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电生理紊乱等,进而形成血栓,导致心肌坏死。第五,病发的部位一般位于下壁和前壁。第六,青年人AMI后,伴随经常性的心绞痛,心功能较为稳定状态。第七,预后较好,容易治愈,致死率较低。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18.

[2] 姬尚义.缺血性心脏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

[3] 全国激素与高血压专题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79.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黑龙江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的住院患者, 经临床确诊为AMI。其中年龄≤40岁30例为青年AMI组, 简称青年组, 男性29例, 女性1例, 年龄28~40岁, 平均年龄 (35.26±3.05) 岁;年龄≥45岁30例为对照组, 男性22例, 女性8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 (58.71±8.35) 岁, 以上均采取随机法选取病例。

1.2 方法

对两组发病的性别、诱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梗死部位及有无高脂血症、心脏并发症等进行逐项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两样本率均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在危险因素中 (表1) , 青年组与对照组相比, 男性分别占96.67%与73.33%, 两组差异显著 (P<0.01) , 发病前有过量烟酒等明确诱因者分别为90%与70% (P<0.05) , 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分别为46.67%与13.33% (P<0.01) , 有高血压史分别为20%与43.33% (P<0.05) , 有糖尿病史分别为3.33%与23.33% (P<0.05) , 高脂血症分别为53.33%与56.67%,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既往有心绞痛史分别为26.67%与53.33% (P<0.05) , 合并有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功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16.67%与20%,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2.2 在心肌梗死部位上 (表2) , 两组相似, 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青年AMI中男性占大多数, 女性发病极少, 可能与雌激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过量烟酒等诱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及高脂血症可能为AMI早发更主要的危险因素, 而高血压及糖尿病在青年AMI中作为危险因素的作用较弱。青年AMI患者病前多有明确诱因, 既往有心绞痛者少。在梗死部位, 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上青年AMI与非青年AMI者相似。

青年心肌梗死在20世纪70年代40岁以下发病率为3%~3.5%, 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患者职业考虑多为脑力工作者和个体经营者, 这与工作压力大、社会交际频繁、睡眠时间不足 (每日<4h) 、生活不规律、高脂肪饮食及烟酒过度等因素有关。据有关资料提示, 非心源性死亡青年人年龄于14~35岁的冠状动脉组织病理检查发现, 管腔狭窄75%者占20.7%, 管腔狭窄>75%者占9.0%, 左冠状动脉主干或显著的双支、三支病变出现于20%的研究者中, 此组青年人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较大。也就是说, 临床不表现缺血症状青年人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综上, 对有心血管病家族史青年伴过量烟酒、高脂血症者应加强重视, 经常行预防性检查治疗, 以降低AMI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以达早期防治, 降低发病率。方法分别选择40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AMI患者各30例作比较, 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青年AMI男性多见,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1) , 发病前多有明确诱因 (P<0.05) , 多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 (P<0.01) 。结论青年AMI中男性占大多数, 且多以过量烟酒等为诱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家族史和高脂血症可能为AMI早发更主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肌梗死,青年,危险因素,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篇4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26-02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脏功能受损,左心排出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及血液循环需要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衰的发生率更高,[2]也是心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正确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

1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遵循下列原则

尽早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坏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为:

1.1 左室大面积坏死、梗死,左室顺应性下降与心肌收缩力降低导致左房压力上升。

1.2 右心室梗死的表现 ①漂浮导管的检查,测肺毛细血管楔压、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或心脏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可以间接估计左室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可作为收缩功能;②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以左心衰竭为主;③胸部X线显示由肺泡水肿与肺间质引起双肺上叶肺静脉充血,严重时肺门云雾状阴影向外扩展。

1.3 小部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

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以灵敏的观察力充分评估病人有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杜绝不应发生的任何问题,最大限度地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为病人的康复做出最大的努力。[4]

2 基础护理

2.1 体位 严格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活量以利呼吸,使痰较易咯出。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纠正缺氧是治疗的首要环节。及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并观察记录病人的咳嗽情况及痰液的性质、量。[5]

2.2.1 鼻导管给氧 可用单侧或双侧鼻导管持续高流量给氧(5-6L/分)。鼻导管插入深度以8-10cm为宜,并要求患者闭口呼吸,否则很难提高肺泡氧分压。若用单侧鼻导管吸氧,一般8-12小时后应换另一侧。

2.2.2 面罩吸氧 普通面罩给氧气时,吸入氧的浓度与鼻导管法相似。

2.2.3 加压给氧 对神志不清严重缺氧的患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2.4 酒精湿化吸氧,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以使泡沫破裂,亦是改善通气和保证供氧的重要措施。经鼻导管给氧时,可将氧气通过含20-25%酒精的湿化瓶,与氧一起吸入呼吸道。初始流量2-3L/分,待患者适应后可增至5-6L/分,间断吸入。20%酒精经超声雾化吸入,可吸20分钟,停20分钟。酒精与氧气混合后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故应注意远离火炉、油炉和电炉,禁止吸烟。酒精对肺泡及支气管粘膜有一定刺激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宜间断应用。

2.2.5 必要时查血气分析,及时调整用氧浓度及方法。

3 病情观察

3.1 及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准确记录患者意识、体温、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有创血压的监测。

3.2 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包括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鼻翼动、三凹征、痰鸣音以及口唇紫绀的程度。

3.3 循环系统除观察心率外,还应注意心律是否规则、心音是否有力和末梢循环等情况,包括面色、肢端温度和颜色。[1]

3.4 准确记录尿量,对病情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

4 用药观察

4.1 镇静剂 首选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更小剂量,除镇静作用外,亦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使呼吸减慢,改善通气功能和降低耗氧量。

4.2 利尿剂 宜选用速效强效利尿剂,以减少血容量,缓解肺循环的淤血症状。首选速尿或泽通静脉注射。速尿静脉注射还有扩张周围静脉作用,降低心脏前负荷。注意准确记录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4.3 血管扩张剂 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前和/或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常用制剂有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使用输液泵控制液体滴数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波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4 平喘药物 氨茶碱0.5G稀释缓慢静滴或喘定0.25G稀释中缓慢静推,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4.5 激素类的应用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納50-100MG稀释后静推或甲强龙40-80MG稀释后静推,注意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

4.6 洋地黄类制剂 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禁用。

4.7 IABP的治疗护理 使用IABP治疗心力衰竭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能量消耗并能促进梗死或缺血区的侧支循环的形成。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血栓、气栓的形成,出血,感染、血小板减少、主动脉破裂、下肢血栓形成等。严格掌握停机、拔管指证。

5 心理护理

5.1 首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和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其次在合适的情况下,应向患者家属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家属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

5.3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言谈举止得体、大方,仪表的整洁、端庄,首先会在心理上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術操作的熟练利落,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己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6]

6 体 会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均要进入CCU进行监护并且立即抢救,根据病情进入抢救流程。经过精心的救治和护理,大多数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均能度过急性期,好转出院。然而有少部分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无效而死亡。[5]

参考文献

[1] 连莲淑,章安安.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1).

[2] 焦永凯.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4.10,11(10)上半月版.

[3] 张长群.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9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06,5(6).

[4] 张金英,穆希珍.心肌梗塞发生心力衰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工企医刊,2003,16(5).

[5] 周慧敏.32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抢救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4):1276-1278.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选自同期住院患者,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 h内或发病15~30 d内,依据年龄随机分为两组,青年组28例,年龄27~45岁,平均(35.8±8.2)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1例。中、老年组46例,年龄46~78岁,平均(58.6±7.8)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均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酶学变化。

1.2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用χ2检验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两组患者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危险因素比较见表1。

与中、老年组比较, *P<0.05

2.2 诱发因素

青年组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身体遭受严重打击、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等,共19例,占67.8%;而中、老年组有上述诱发因素者12例,占2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梗死部位

所有病例经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其梗死部位:青年组前间壁5例、占17.85%,前壁3例、占10.71%,广泛前壁9例、占32.14%,高侧壁3例、占10.71%,下壁10例、占35.71%,波及右室1例、占3.57%,正后壁1例,占3.57%;2个部位梗死4例、占14.28%。中、老年组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占26.09%,前壁6例、占13.04%,广泛前壁14例、占30.43%,下壁9例、占19.56%,波及右室者3例、占6.52%,正后壁10例、占21.73%,心内膜下2例、占4.34%;2个部位梗死10例、占21.73%。两组在单一部位及2个部位梗死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冠脉造影结果

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中、老年组主要为多支病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与中、老年组比较, *P<0.05

2.5 预后与病死率

青年组死亡1例,占3.57%;中、老年组死亡8例,占17.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青年组因体质相对较好,并发症少,预后较好。

3 讨论

近年来,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与青年人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压力、精神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直接相关[1,2],经常大量饮酒也是青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3],并且青年人相对中、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不重视,即使发现高血压、高血糖也不定期检查,服药的依从性更差,一旦受到严重刺激时,狭窄并不严重的血管往往发生严重的痉挛,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直接影响其工作能力,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青年人主要应减慢生活节奏,戒烟、限酒,讲究心理卫生,避免强烈刺激,可能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与心肌的重构有直接关系[4,5],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梗死血管的血运重建可减少心肌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心功能[7]。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造影资料表明,单支病变占大多数,弥漫性病变较少[6],因此,开通病变血管的PTCA术将对本病预后有大大改观。青年人身体条件好,并发症相对较少,也可选择溶栓术,特别是基层医院可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多科室共同协作,使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将会给每位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摘要:目的: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青年人和中、老年人AMI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结果:青年组在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方面与老年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青年AMI与大量饮酒、抽烟密切相关, 其发病多有明确诱因, 症状典型, 住院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关键词:青年,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Fonunier JA, Sanchez A, Quero J, et al.Myocardial in men aged 40years or less:a prospective climical angiographic study[J].Clin Cardiol, 1996, 19 (8) :631.

[2]Ory F, Albucher JF, Charlet JP, et al.Risk of recurrent stroke in adults aged under 45 years following a first ischemic stroke:a five-year study of 95 patients[J].Rev Neurol Paris, 2003, 159 (8) :755.

[3]Celentano A, Panico S, Palmien V, et al.Citizens and family doctors facing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c 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project (help your heart stay young study) [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03, 13 (4) :211.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81.

[5]喻学刚, 牛树茂.老年和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对比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997, 13 (5) :281.

[6]宫海英, 张春亮, 田春燕, 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附107例分析与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 13 (4) :115.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45岁以下AMI患者56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例,年龄35~45岁,平均41.6岁。56例AMI患者均为第1次发生AMI。其中40例有持续性胸闷、胸痛伴冷汗;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者12例,上腹部痛、恶心、头晕、乏力者4例。

1.2 临床诊断

56例青年AMI患者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即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改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浓度的动态改变。诊断结果:前壁AMI 18例,前间壁AMI 8例,下壁AMI10例,下壁+正后壁AMI 7例,高侧壁AMI 2例,下壁+右室2例,广泛前壁6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3例。其中:ST段抬高型AMI 53例,非ST段抬高型AMI 3例。

1.3 冠状动脉造影(CAG)

56例青年AMI患者36例行CAG。均采用Judkin法,判断冠状动脉梗死部位及相关动脉病变程度。见表1。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

39例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好,无一例死亡。54例(96.4%)病人康复出院,2例(3.6%)病人因心室颤动死亡。

2.2 并发症

室性心动过速2例,心室颤动2例,频发室性早搏呈二、三、四联律36例,心力衰竭16例。

2.3 危险因素和诱因

56例青年AMI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诱因: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过量吸烟、酗酒。相关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56例青年AMI患者发病前均有明显诱因(见表2),发病急骤,发病前无前驱症状,发病即呈典型AMI过程,临床表现重,心律失常多见。36例青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见表1)多数较简单,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形成,易发生猝死。大多数病人治疗后疗效好、恢复快、预后好。青年AMI患者应积极予以再灌注治疗,有条件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青年AMI病因绝大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炎如川崎病[1,2],冠状动脉畸形或肌桥,冠状动脉栓塞和痉挛[3,4]等,较少见。此外,根据本文观察结果,一些相关危险的因素讨论如下。

3.1 性别

本文观察56例青年AMI患者中,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53:3。

3.2 吸烟

本文观察病人中吸烟者50例(82.1%),吸烟与青年AMI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医学界已公认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男性吸烟的心血管发病率、死亡率较非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性则高出2.3倍。每日吸烟1~5支,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可增加40%,同时吸烟还可抵消由阿斯匹林治疗和他汀类降脂治疗的益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吸烟有关,而且与吸烟量有密切关系。原因在于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小板黏滞度增加,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加重心肌缺血;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均可引起冠脉痉挛,导致A-MI的发生,使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也使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通过观察发现,通过戒烟能有效降低患AMI的危险性,并且戒烟时间越长,患AMI的危险性降低。研究表明吸烟与动脉硬化的发展有关,是独立的、相关的危险因素。

3.3 酗酒

本文观察病人中酗酒者36例(64.3%),目前认为大量饮酒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与数量有关,呈“U”形曲线关系。长期过量饮酒是青年AMI的重要危险因素。

3.4 高脂血症病史

本文观察病人中有高脂血症病史者32例(57.1%),高脂血症与青年AMI发病密切相关。心肌梗死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关。

3.5 高血压病史

本文观察病人中高血压病史26例(46.5%),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AMI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AMI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对AM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产生不利影响[5]。随血压的升高,AMI的危险性增加[6]。

3.6 冠心病家族史

本文观察病人中有冠心病家族史者10例(17.9%),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的病人应引起足够重视,在诊治过程中应常规询问家族史,建议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应定期复查和随诊。本文观察病人中有糖尿病史者2例(3.6%),糖尿病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成为AMI的促发因素。

为了加强对青年人AMI的预防,建议戒烟,去除不良生活习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重视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于有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监测。

摘要: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情况、诱因、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AMI男性多见,发病急,临床表现典型,血管病变简单,死亡率低。发病前均有明显诱因和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是AMI相关危险因素,建议戒烟,去除不良生活习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重视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于有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监测,对预防青年人AMI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Su HM,Voon WC,Hsieh CC,et al.Coronary artery antery aneurysms in a young patient with 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a case report[J].Kaohsiung J Med Sci,2004;20:399~403

[2] Shiraishi J,Shiraishi H,Hayashi H,et al.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very young adul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J].Int Heart J,2005;46:1~12

[3] Gotsman I,Lotan C,Mosseri M.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 very young patients[J].Isr Med AssocJ,2003;5:633~636

[4]张承柞.张振荣.青年AMI临床特点分析[J].内科急症重症杂志,2000;6:74

[5]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47~950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AMI患者, 男20例, 女2例。 年 龄 19~45 岁 , 平 均 37.6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的AMI患者详细采集病史;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吸咽史、饮酒史、冠心病及高血压家族史、有无存在过度疲劳等明确诱因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发病时典型胸痛20例 (90.9%) , 多表现为突发胸痛, 有典型的陶骨后或心前区剧烈压榨性疼痛, 并向左肩背部及左上肢放射, 且疼痛均为持续性, 难以忍受;心悸5例 (22.7%) , 气促3例 (13.6%) , 上腹部疼痛2例 (0.09%) 。22例患者既往均无典型心绞痛病史。22例中有高脂血症16例, 高血压病8例, 肥胖13例, 糖尿病2例, 大量吸烟12例。有冠心病家族史10例, 高血压病家族史4例, 均无早发心肌梗死家族史。诱因:发病前劳累10例, 情绪激动6例, 汹酒3例。根据心电图判断梗死部位:广泛前壁9例, 前壁5例, 下壁3例, 前间壁3例, 下壁+右室1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例。室性早搏6例, 室性心动过速2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室颤1 例。心源性休克1 例, 急性左心衰2 例。

2 结果

入院后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有溶栓适应症的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后12 h开始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 q12h, 抗凝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者, 予胺碘酮或电复律;根据血压情况酌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心源性休克患者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1 例室颤的患者予非同步电复律, 22例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诱发因素

本文青年心肌梗死中, 过度劳累、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所致比例为90.9%, 机制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诱发心肌梗死[1,2]。

3.2 危险因素特点

本组有冠心病危险因素12例, 均为男性, 均有大量吸烟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大约是不吸烟者的2倍~10倍。吸烟导致冠心病的可能机制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血管内皮细胞失去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促进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着,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尼古丁还可使冠状动脉痉挛, 加重心肌缺血。本组阳性家族史10例, 占45.5%, 说明遗传因素在青年AMI发病史中起重要作用。

3.3 临床特点

本组多数病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 劳累、情绪激动、饮酒共19例 (占86.4%) , 发作时表现为突发剧烈而持续性胸痛20例 (90.9%) , 与老年人AMI不典型的胸痛形成鲜明对比。因此, 青年人在劳累、情绪激动、饮酒后发生胸痛者应该警惕AMI的可能, 注意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

综上所述, 早期发现和检出冠心病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并积极干预, 青年人戒烟、戒酒、调节情绪、适当放松、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是预防青年 AMI 的有效手段, 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对防治冠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对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 探讨青年人AMI的特点。方法 分析22例青年AMI的高危因素、职业特点、诱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 具有临床表现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等特点, 主要以吸咽、酗酒、精神压力、有阳性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培养青年良好的生活习惯, 及时予以治疗对降低青年AMI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梗死,青年人,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05-721.

[2]张宏.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6) :941-942.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篇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吸烟,典型胸痛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性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1992年某地区医院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病例数为1991年的247倍。青年AMI患者逐渐增多。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凶险、易猝死、发病早期死亡率较高。本文对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AMI患者40例, 男39例, 女1例, 年龄≤40岁 (20~40岁;平均年龄34.6岁) 。经临床、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方法:统计吸烟、超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有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例数, BMI≥25 kg/m2为超重, 总胆固醇>5175 mmol/L、甘油三酯>117mmol/L为升高[1]。统计AMI前发生心绞痛的例数、诱发因素、主要症状。统计冠状动脉造影 (CAG) 病变支数、部位及程度。CAG方法:采用Judkins法,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CAG证实心外膜下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为有意义病变[2]。病变累及左主干或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中的1、2、3支分别计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

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见表1。

临床观察结果: (1) 诱发因素:吸烟34例 (85%) , 呼吸道感染4例, 精神因素4例, 饱餐3例, 无明显诱因3例。 (2) 心绞痛:典型胸痛36例 (90%) , 病史1~10天, 运动平板诱发心绞痛2例。 (3) 心电图表现:急性ST段抬高AMI 38例 (95%) , 急性非ST段抬高AMI 2例 (5%) 。 (4) 转归:发生室速、室颤6例, 心衰3例, 死亡1例。半年后随访39例均存活。

冠脉造影结果:冠脉造影病变支数、部位及程度, 见表2。

讨论

40岁以下AMI占所有AMI患者的2%~6%。本组资料显示, 青年AMI患者大多数既往无心绞痛病史, 且具有典型胸痛的比率高 (90%) 。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其中吸烟是青年人AMI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而且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 与其他危险因素有相加协同的作用。吸烟、高血脂等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损伤作用, 造成VCAM-1、ICAM-1等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 对内皮源血管舒张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能力具有减弱作用, 从而引起血管发生痉挛, 血小板黏附聚集在一起, 最终形成闭塞性血栓[3]。另外性别也是影响冠心病的一个因素, 本组40例患者只有1例女性, 可能与雌激素保护作用有关。

青年AMI病患者中, 8%~17%的患者冠脉造影正常。本组资料6例 (15%) 冠脉造影正常, 冠造结果以单支病变多见, 本组22例 (55%) CAG示单支病变, 常累及左前降支、无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不充分是本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正是这些特点, 使得青年AMI患者病情凶险, 恶性心律失常多见。本组室速室颤者6例, 但经及时电复律及急诊PCI治疗后预后良好。可见青年AMI患者病情虽凶险, 但如及时准确治疗, 多数预后良好。

因此, 对有阳性家族史、抽烟、有心绞痛发作史的、年龄≤40岁的患者, 给予足够重视, 提倡戒烟、降脂、改变生活方式, 预防AMI。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5 (3) :1692-1721.

[2]牛纪华, 吕德.现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4:325.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9

1.疼痛: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起始症状。该病患者疼痛的典型部位是胸骨后直至咽部,或在心前区、上腹部或剑突下,有时疼痛还可向左肩部和左背部放射。不典型的疼痛部位是右胸部、下巴或牙齿等。通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压榨痛、钝痛或剧痛,并有窒息感和咽喉部的紧缩感,有时还伴有对死亡的恐惧感。该病患者的疼痛可持续30分钟以上,即使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使疼痛完全缓解。

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表现往往不典型,他们可自觉腹痛,有时还会出现类似胆结石发作的疼痛。一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类似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

2.晕厥: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首先发生晕厥,这些患者大多都患有心动过缓或低血压。还有些该病患者会出现急性心衰、休克或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严重时可发生猝死。

3.心律紊乱: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呼吸困难、腹泻、恶心、呕吐、大汗、心率加快或减慢等症状。其心律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和面积。由于其心肌发生坏死,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其血压也往往会降低。多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其血压可以降至正常或更低。

在临床上,有典型的胸痛症状、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酶谱动态演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很容易被明确诊断。而下面这些患者则不容易被明确诊断:①突然出现了上腹部疼痛、或下巴和牙齿疼痛、或颈部和咽部不适,却没有相应的局部病症者;②出现了原因不明的胸闷,且伴有恶心、呕吐、出汗或突然的心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血压突然显著下降者;③术后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出汗等症状者。上述患者必须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超过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没有出现过心绞痛的症状,他们可以不经过心绞痛阶段而直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还有20%~30%的该病患者,即使已经发病也未能被及时发现,常常在治疗其他疾病或发生心衰后或再次发病时才被发现。这些患者大多都患有糖尿病,由于其末梢神经受损,对痛觉不敏感,即使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也不会有明显胸痛、胸闷的感觉。因此合并有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应定期做心电图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140例分析 篇1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 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其发病率高, 危险性大, 是危及生命的几大高危因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脂高糖摄入的不断增多, 有氧运动的忽视, 应急的不断出现, 冠心病的发病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青年心肌梗死是指年龄在44岁以下的青年, 无论何种病因发生的心肌梗死[1]。现将本院近5年收治的年龄≤44岁的14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住院资料完整的140例AMI患者, 男性126例, 女性14例, 年龄32~44岁, 平均 (38±4) 岁, 根据病史、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变化, 均符合1979年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 (1)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 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1.2 方法

对青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分析其症状、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的情况、心电图特点及预后。症状以典型心绞痛发作为标准。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血脂、患者有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冠脉造影病变血管根据美国A C C/A H A标准分型。

1.3 结果

本组患者症状典型者100例 (71.4%) 。具有CHD危险因素者121例 (占86.4%) 。吸烟、酗酒、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超重、糖尿病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者105例 (75%) , 每日吸烟20支以上者100例。酗酒者80例 (57.1%) , 高脂血症者60例 (42.9%) , 阳性家族史者50例 (35.7%) , 超重者56例 (40%) , 合并高血压者25例, 糖尿病者30例, 均明显高于同期老年人AMI病例组。心电图特点:125例 (89.3%) 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 15例 (10.7%) 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情况:65例至2周内行CAG, 结果显示50例再通, 均为单支病变, 梗死相关血管狭窄主要为粥样斑块破裂,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血管无钙化, 无侧支循环, TIMI血流均达到Ⅲ级且无残余狭窄, 再通率较高达76.9%。预后:3例死亡, 随访2年, 无再梗、心衰及死亡者。

2 讨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酗酒、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超重、糖尿病等。本文显示, 具有CHD危险因素者121例 (占86.4%) , 吸烟及酗酒在青年AMI中最为突出, 分别占75%和57.1%, 其中吸烟已成为青年AMI最重要的发病因素[2], 吸烟指数越高, 心脏的突发事件越多。目前认为大量饮酒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与数量有关。提示长期过量饮酒是青年AMI的重要危险因素。本例酗酒者达57.1%, 大量饮酒是青年AMI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在乙醇摄入量与心血管发病率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血脂异常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近年发表的多项试验表明降低血脂能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 特别是降低LDL-C。4S研究证实LDL-C降低35%, 冠心病患者总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30%, 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下降42%。CARE研究显示LDL-C降低28%, 致死性冠心病事件与再发心肌梗死降低24%。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达125例 (89.3%) , 考虑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在各种诱发因素的用下, 促使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出血造成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所致。本组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50例再通, 均为单支病变, 梗死相关血管狭窄主要为粥样斑块破裂,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血管无钙化, 无侧支循环, TIMI血流均达到Ⅲ级且无残余狭窄, 再通率较高达76.9%, 故对心功能影响小, 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且预后良好。而老年人则因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 多支血管以及微血管病变为主。而且老年人心、肺、脑重要脏器贮备能力差, 故易出现严重、复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 提示我们: (1) 积极开展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高代谢人群的防治工作, 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 对有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做好早期预防监测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 戒烟限酒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4) 普及卫生知识, 提倡合理膳食, 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 适当有氧锻炼是降低发病率的重要环节[3]。

参考文献

上一篇:长度测量法下一篇:运用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