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2024-07-17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共12篇)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篇1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肌坏死。其胸骨后疼痛持久剧烈,在休息及服用硝酸酯类后不能得到完全缓解,且血清心肌酶的活性提高,心电图出现进行性变化,患者还会出现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症状,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一般患者在过度体力劳动,过于激动、愤怒、紧张,寒冷刺激、用力大便,过度饮酒吸烟或暴饮暴食后容易出现该疾病。因为发病急且病情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则会导致死亡,为提高抢救成功率需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急救护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急救护理,试验组39例,年龄39~76(57.9±6.3)岁,男26例,女13例,梗死部位:前壁10例,后下壁5例,下壁8例,侧壁7例,前壁合并侧壁4例,前壁合并下壁3例,其他2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7例,10年以上烟酒史12例。对照组30例,年龄41~77(57.2±6.1)岁,男18例,女12例,梗死部位:前壁8例,后下壁6例,下壁7例,侧壁3例,前壁合并侧壁2例,前壁合并下壁3例,其他1例。基础疾病: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6例,10年以上烟酒史10例。两组基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试验组给予综合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身体护理。接诊后,立即将患者安置到抢救床上,吸氧治疗,使用监护仪,并对心率、呼吸、血压、意识等进行密切观察,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并要求患者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并告知其在治疗后身体症状都会得到缓解,消除紧张心理,尽量保持放松状态,采取高流量吸氧,使心肌缺氧得到改善[2]。并询问患者的感觉,如有明显的胸痛且有心力衰竭等,则给予面罩吸氧,流量为4~6L/min,没有上述症状者则使用鼻塞给氧,流量为2~4L/min。(2)疼痛护理。该类患者有严重的身体疼痛,会造成情绪烦躁、紧张,既影响患者休息,还会造成心律失常,所以要采取良好的止痛措施[3]。需指导患者保持合适体位,选择平卧位且使头部向左侧偏,在急救过程中不仅要服用硝酸甘油来缓解心绞痛,还要针对患者具体的身体情况使用哌替啶或吗啡,使疼痛得到缓解,在药物使用时,针对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速度。(3)静脉通道的建立。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使患者可及时输入药物。给予熟练正确的操作,选择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并将针管固定好,能够使其在血管中保持较长的时间,这样即使患者在活动或转移时也不会受到限制[4]。该类患者需要建立3条静脉通道,2条为抢救用药,1条则泵入药物。在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护理中保持亲切的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使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的治疗。(4)饮食护理。在疾病出现24h内,采取流质食物,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向健康饮食过度,并保证饮食的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防止过饱,并增加水果蔬菜的食用量[5]。因为患者在住院期间需长时间卧床休养,活动量和进食都较少,极容易出现便秘。因此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一旦有排便困难的情况要及时告知,采用开塞露或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加重病情。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6.67%,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严重心血管疾病,因为早期的病死率较高,所以在抢救中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试验组在急救中采取综合护理模式,首先采取身体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绝对卧床,并给予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并采取良好的吸氧治疗等,使身体的不适感觉尽量得到缓解;疼痛护理采用相关药物,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注射速递。要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保证抢救的药物能够及时输注。在饮食护理中指导患者每个阶段可摄入哪些食物,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的摄取,避免便秘情况的出现,经过一系列的护理后,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6.67%,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救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可使患者身体的不适症状得到缓解,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值得推荐。

摘要: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措施。选取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急救护理,随机分组,试验组39例采用急救综合护理,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6.67%,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救治疗中给予综合急救护理,可给予迅速抢救,密切观察期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翟飞飞,吴立新,李苏静,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94,2343.

[2]陶凤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1109.

[3]马静,王凯华,张一达,等.艾通立溶栓并发心室颤动2例急救护理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4):401-402.

[4]解梅香.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747.

[5]张丽萍,张立敏,王晓杰等.急性心肌梗死55例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6):205-206.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及 应用 解毒剂、复能剂与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 分析 13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134例患者中轻、中度中毒者全部治愈,重度中毒患者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95.5%。结论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农药;中毒;急救;护理

Emergent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for 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mergency nursing measures for 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OPP),whether antidote,oxime plus active nursing benificial or not.Methods134 cases of AOPP were reviewed.ResultsAll the patien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poisoning

greatly.【Key words】pesticides;poisoning;first aid;nursing care

本资料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0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3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急救、治疗 与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性别、年龄和中毒程度本组13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全部为口服中毒,男33例,女101例,重度患者40例,其中出现中间型综合征患者16例。

1.2临床表现及分级标准(1)轻度中毒:短时间内接触较大剂量的有机磷农药后,在24h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力模糊、无力等症状,瞳孔可缩小,血胆碱酯酶活力在50%~70%。(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肌颤、瞳孔缩小明显,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步履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血胆碱酯酶活力在30%~50%。(3)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肺水肿;②昏迷;③呼吸肌麻痹;④脑水肿;⑤胆碱酯酶活力在30%以下。

1.3急救方法

1.3.1去除毒物凡24h内入院者一律彻底洗胃,以温清水为宜。神志清、合作者可口服洗胃,对不合作或昏迷病人要插管洗胃,以减少毒物的吸收。洗胃后可用硫酸镁导泻。

1.3.2特效解毒剂的应用阿托品是首选的特效解毒剂,以重度中毒的给药剂量为宜。早期足量地使用阿托品,尽快达到阿托品化,轻度中毒者阿托品2~3mg im,2~4h/次;中度中毒者5~10mg iv,15~30min/次;重度中毒者30~50mg iv,10~15min/次;阿托品化后改为维持量。在survival.6 cases of severe poisoning were dead.The mortality was 95.5%.ConclusionActive emergenct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can elevate the curative rate of AOPP

用阿托品的同时,对中度和重度患者早期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力,消除和减轻烟碱样症状。一般病人常规应用不超过3天。首选药物为氯磷定,其水溶性大,有效量因含量高,副作用小,静脉应用或肌注均可。对重度患者如中间型综合征患者,现主张给予冲击量,即1.0g im qh,连用3次后改为1.0g im q2h,连用3次后改为1.0g im每4~6h/次。

1.3.3对症支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水肿、脑水肿和呼吸衰竭,预防感染。有呼吸麻痹征象时及时给予气管插管,间断或持续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护理措施

2.1清除毒物对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给予及时有效的洗胃,以排除胃中毒物,防止毒物吸收。常用洗胃液有清水、生理盐水、碳酸氢钠、高锰酸钾[1]。我们常用的洗胃液为温清水,因为它安全可靠。洗胃越早,毒物吸收越少。神志清、治疗合作者可自饮温清水洗胃。经鼻或口插入,胃管口径越粗越好,以减少洗胃时间。胃管插入后先吸净胃内液体,再向内注入胃液,每次300~500ml,注意观察洗胃液的颜色、气味及液量,直至无色无味为止,对重症病人可保留胃管12~24h,必要时再次冲洗。对插管失败或反复塞管者,果断采取切开洗胃;有皮肤及头发污染者,要及时清洗,并脱掉污染的衣物。

2.2配合 治疗在洗胃的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特效解毒剂阿托品,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阿托品化。阿托品化的指征[2]:瞳孔较前散大,不<5mm;口干、口唇颜色及皮肤潮红、黏膜干燥、肺部啰音消失及心率增快(100~120次/min)。重度中毒者可有轻度躁动。在用药过程中要做到:在观察中用药,在用药中观察。既要积极足量用药,又要谨慎细致观察,每次用药前必须观察瞳孔大小及听诊肺部啰音,以调整用药剂量。当患者中毒表现基本消失,瞳孔不再缩小或有“阿托品化”表现后,即可减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但不宜过早停药,给予维持剂量治疗。阿托品静脉用药1~4min起效,8min血药浓度达峰值,10min后才能观察疗效。如使用阿托品过量,病人出现躁动,只需暂停阿托品 应用,由于阿托品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仅为2~3h,停药3~5h即可好转。亦可给予安定药物。对阿托品过量或中毒的病人,一旦确诊,应果断停药,不宜用毛果芸香碱,严禁使用新斯的明等拟胆碱药。应注意阿托品应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在治疗卡上要写明阿托品用量、总量、浓度、开始及应截止的时间。阿托品用量少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过多易引起阿托品中毒,同时会抑制乙酰胆碱的反馈调节机制,不利于对并发症的控制。胆碱酯酶复能剂应早期用药。现常用氯磷定,因其水溶性好,使用方便、安全、效果好,可常用2~3天,对疗效明显的重度中毒患者可给予冲击量。近几年主张只要出现中间型综合征,不管第几天发生,都应重新给予冲击量,直至停用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复能剂禁止与碱性药物配伍。

2.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每5~15min测一次血压、体温、呼吸脉搏、观察瞳孔及神志变化并做好记录[3],特别是易发生中间型综合征的重度农药中毒的患者,注意病人肌力的情况。中间型综合征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可累及肢体近端肌肉、屈颈肌、部分颅神经支配肌,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死[4],最早出现的是面部及颈部肌群的无力,表现为眼睑上抬无力、表情淡漠、无笑容,甚至咀嚼肌无力、平卧时头不能抬起、坐位时病人头偏向一侧,继之出现四肢近端肌群的无力、病人上肢不能抬起,双下肢行走无力。如有上述任何一组的肌无力,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呼吸情况、口唇等变化,时刻准备应付出现的呼吸肌无力,备好气管插管的用品及呼吸机,一旦出现呼吸肌无力,立即插管、间断或持续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重症监护,定期气管内滴入痰液稀释剂,及时吸痰,吸痰时吸痰管要达到插管头部,并旋转吸出,以防痰液阻塞气管。

2.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重症病人用药品种较多,注射次数频繁,故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注射部位,并做好消毒处理工作,保持室内适宜湿度、用1∶500 84消毒液湿拖地面,并且每日定时用紫外线室内照射消毒。定时为病人翻身,做好病人二便的处理及口腔护理。病人气管插管后,要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排痰,使其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5密切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中毒原因。护士要注意自身言行,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体验病人的内心活动,同情病人,不要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在语言上不要指责病人,在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怕脏、厌恶等。温柔的语言,轻松的行为能激发病人生活的勇气,使其情感发生转化,以后更好地善待自己,并积极地配合治疗,消除自杀的念头,悔恨自己的过失,从沉重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结果

13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死亡6例,占4.5%,抢救成功率为95.5%。

4讨论

彻底洗胃是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键环节,洗胃要及时进行。在基层 农村 中农药的品种较多,多数陪护说不清农药的名称,故给予温清水洗胃变得至关重要。因吸收的农药可再分泌至胃内,故重度中毒患者洗胃后应保留胃管12~24h,以利于再度抽洗。洗胃同时应及早应用阿托品,其目的为早期、足量、反复、持续和快速阿托品化。足量不等于大量和过量,要根据中毒程度和个体差异而定,要求用最小剂量达最佳治疗效果,又不会造成阿托品过量。阿托品化应在4~6h内达到,超过12h还未到阿托品化者则疗效差。部分病人虽瞳孔大、心率快、无汗,但仍有呕吐或体温较低者,应视为阿托品用量不足,要加大阿托品用量,但要严密观察,以防过量中毒。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中间型综合征,应及时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只要出现呼吸不规则,即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部分病人插管后,呼吸平稳,可不用呼吸机。持续应用呼吸机的病人,宜经常观察有无自主呼吸,有自主呼吸者可试暂停呼吸机,时间长短视病情而定,亦可根据血氧饱和度来定。只要病人神志清,不管用呼吸机天数多少,抢救成功率几乎100%,神志不清者抢救成功率极低。根据 中国 军事 科学 院毒物 研究 所的报道,胆碱酯酶复能剂的应用打破常规用法,只要出现中间型综合征,不管第几天出现,都要重新给予冲击量,用至停用呼吸机为止。实践证明,确实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 参考 文献 】

1刘均娥.急性护 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13.2韩培信,王传民.常见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0.3孙立军,周丽红,杨亚萍,等.3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中华医学论坛杂志,2003,3(2):75.4连改香,王建秀,任岚.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抢救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15-416

共2页: 上一页 [1]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急持久严重全血、缺氧而引起的部分心急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加剧,冠脉由狭窄到闭塞,合并血栓形成,使管腔发生急性梗死。其病情危重、变化快、猝死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护理。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AMI患者106例,经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急救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收治AMI患者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38~74岁,平均56岁,治愈或好转出院101例(95.3%),死亡5例(4.7%),平均住院天数32天,治愈好转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急救护理要点

急性期的护理:①备齐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当患者入院时,将患者迅速送入ICU监护室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护,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以及血液动力学的监护。注意保护电復律监护仪和临时起搏器,抢救药品和器械等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平时加强护理人员急救技术的训练,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进入急救状态。②早期足量氧疗:本组AMI患者均早期足量给予氧气吸入,一般采取鼻导管或鼻饲法吸氧,氧流量均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1]。第1周给予高流量持续氧气吸入以4~6L/分为宜,症状缓解后改为低流量持续或间断吸氧,氧流量1~2L/分,尤其注意患者在排便时或进餐后的氧气吸入,如患者因进食后引起胸闷和心前区疼痛加重,由于医护人员注意了此时的给氧,使不适症状及时得到了控制,患者恢复也较快。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控制液体量和速度:接诊后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中心静脉压监测,心肺复苏及溶栓治疗,并维持血压,补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随时静脉治疗给药,一般24小时内输入液体不应该超过500~1500ml,同时严防止空气栓塞,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不超过15~20滴/分,本组患者全部使用静脉输液泵输液,为减少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连续输液患者全部使用静脉留置针,一般保留3~7天,输液管道每天更换,为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本组治愈病例无并发症发生。④适时镇静止痛,观察药物反应:AMI急性期大多数患者胸前区疼痛不能忍耐,而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影响休息或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要及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和扩张冠脉的药物,如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持续静滴等[2]。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吗啡可抑制呼吸、硝酸甘油导致血压下降等,要根据血压、心率变化来调节速度和浓度。⑤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AMI患者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护士在巡视病房或心电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性和敏感性,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尽快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当心电图示室颤或室速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电复律术,电复律电量以250~300J为宜,因电量太小难以转变,而电量过大可加重心肌损伤,导致室颤无法终止。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发病后易激动、情绪波动大,表现为主观感觉异常、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烦躁易怒、被动依赖等,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举动特别敏感,唯恐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照顾,心里不平衡,甚至产生厌世之举,直接影响预后,并可加重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加强床旁巡视,及时给患者以心理支持,使患者保持平和状态,消除不良情绪,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救治。

饮食护理:AMI患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和绝对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制定饮食计划,合理配餐。一般24小时内进食流质饮食,24~72小时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及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3~7天宜进软质饮食。同时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排便护理: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AMI患者都必须保持大便通畅。患者常因便秘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因此护士应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对便秘者可以适当给予缓泻剂,配合腹部按摩,已解除便秘。本组106例患者中有1例因不习惯床上大便,不听劝阻,入厕排便而发生猝死。

并发症的护理:①心律失常:AMI患者发病的3~7天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均是主要猝死原因。应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做好除颤起搏准备。②急性左心衰竭: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精神紧张均是常见的诱因[3]。因此,应特别注意避免,护理时应抬高床头,取坐位、半坐位,氧气湿化瓶内加50%酒精,有利于肺水肿的治疗。③心源性休克:常发生在发病1周内,在病后24~48小时内,常因广泛性心肌坏死,缺血致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和减弱引起的心源性休克,观察时应密切注意血压、脉搏、末梢循环、尿量等变化,并详细做好记录。

本组已痊愈或好转出院100例患者均未发生以上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丽,李青,蔡红.老年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要点[J].中原医刊,2004,31(7):48.

2陶彩芬.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实用医技,2001,8(11):903.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 篇4

1 如何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1.1 快速识别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除了要注意典型的胸骨后疼痛, 还要注意不典型临床表现, 如胸部不适, 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偶尔还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痛、恶心、呕吐、少数患有腹泻。接诊护士在医生到达之前可根据主诉或代诉迅速判断并实施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 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2]。

1.2 了解既往史及家族史

掌握易患因素是防止误诊、漏诊的重要环节。

1.3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

大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 甚至呈无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如果及时进一步做心电图检查, 绝大多数可以发现显著而特异性的改变, 可据此诊断[3]。

2 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

2.1 体位放置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环境安静, 减少嘈杂, 防止不良刺激, 缓解焦虑。禁止一切增加心肌耗氧的活动。如伴有心功能不全应半卧位或坐位。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者应头偏向一侧, 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并避免呕吐物误吸。

2.2 吸氧

一般早期给予高流量吸氧 (4~6L/min) , 后改为低流量吸氧, 持续一周。如出现并发症, 特别是急性左心力衰竭, 应延长吸氧时间, 提高吸氧流量, 症状缓解后改为间断低流量吸氧[4]。

2.3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 病情重、并发症多, 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的关键所在。使用强心剂、抗休克、纠正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药物时, 补液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滴速, 一般在20~30滴/min。

3 溶栓治疗

3.1 早期溶栓的意义

紧急就医及早期溶栓的意义为“时间就是心肌”。对溶栓治疗来讲, 随着时间的延迟不仅心肌坏死的面积增加, 而且血栓老化, 溶栓剂治疗效果下降。

3.2 溶栓疗效观察

可根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大于50%、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胸痛2h内基本消失、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内, 以上表示溶栓成功[5]。

3.3 溶栓护理

3.3.1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消除紧张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6]。

3.3.2 疼痛护理

护士要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 要尽快解除疼痛, 因为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 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 诱发心力衰竭, 并伴有疼痛, 压榨感。

4 介入治疗

4.1 急诊PCI的特点

急诊PCI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具有可行性及优越性, 但是急诊PCI对术者的技术水平、参加手术人员的配备以及导管室的条件、冠脉病变的特点和患者的一般状况都有严格要求, 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介入治疗时机, 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7]。

4.2 与溶栓治疗的区别

与溶栓治疗相比, 介入治疗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 这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是个不利因素[8]。

4.3 护理要点

4.3.1 术前护理

立即开通绿色通道, 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4.3.2 术中护理

与患者交谈,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等心电变化。

4.3.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肢体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 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 嘱患者平卧, 多饮水, 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5 小结

良好的急救护理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需要对护理工作给予重视, 并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技巧, 配合开展抢救工作[12]。近年来, 不少医院就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 使发生AMI的患者得到最及时的静脉溶栓或急诊PCI治疗。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急症, 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本文从急性心肌梗死识别、早期溶栓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急救护理要点等方面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闫桂花, 王钦, 孔巧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 :222.

[2]李本侠.急性心肌梗死78例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0) :75-76.

[3]易志, 寇艳.心电图对心肌梗塞的动态观察[J].西部医学, 2009, 21 (2) :235-236.

[4]许平兰.浅谈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杂志, 2010, 8 (8) :116.

[5]许春燕, 许桂红, 常爱华.心肌梗塞溶栓的观察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11) :108.

[6]高福荣.心肌梗死病人心理护理新进展[J].心理医生杂志, 2012, 6 (下) (218) :574-575.

[7]兰艳丽, 朱君.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研究[J].山东医药, 2011, 51 (52) :87-88.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篇5

隋凤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335 手机 ***

由于我院地处郊区和工业区,每年都有许多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特别冬春季节。冬季室内密闭较好,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无携氧能力的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相当稳固,不仅不易离解,而且还阻碍氧合血蛋白对氧的释放,使血液携氧功能受到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出现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病变,中毒后若不采取积极治疗,可引起中毒性脑病,重症可引起死亡,每年都有3到5例因中毒而死亡。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从感观上难以鉴别的气体,我们不易分辨,而且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一旦吸入不易排出,容易引起中度。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2012年我院共救治36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岁,平均52.5岁。均为用煤取暖房间通风不好或烟囱断裂或封炉失误、燃气热水器淋浴、工厂煤气泄漏导致中毒。其中轻度中毒25例,中度中毒7例,重度中毒3例,死亡1例。其中有2例因肺部原因不能行高压氧舱治疗(1例后来发生迟发型脑病。)还有部分患者症状较轻,脱离中毒现场,1~2h门诊高压氧治疗。

1.2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吸入一氧化碳的浓度和时间长短,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中毒。轻度中毒:患者表现头痛、头昏、呕吐、乏力等症状;中度中度: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口唇呈樱桃红,有意识障碍,出现大小便失禁,表现为由浅到中昏迷,经抢救恢复较快且无明显并发症;重度中度: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深度昏迷持续数小时或数昼夜,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抢救恢复慢容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急救及护理措施

2.1现场处理

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1],保持空气流通,解开患者衣领,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条件者立即高流量吸氧,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备好气管切开包、呼吸器囊、抢救药品等,注意保暖。

2.2 监测生命指征

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病理反射等情况;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外周或中心静脉),监测并记录血、脉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有些患者伴有呕吐,如果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采取恰当的体位,特别是深昏迷并发肺水肿的患者,就会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患者喉部痰响明显,分泌物多,不能自行排出,我们可用负压吸痰器将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随时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患者吸痰时,动作一定要轻快,从下往上轻轻旋转,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对昏迷患者采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在吸引过程中严密观察神智、呼吸、脉搏等病情变化,每次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s,吸痰前先给患者吸20-30秒较高流量氧气,以防吸痰过程中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

2.4 迅速纠正缺氧状态使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正常水平

高流量吸氧是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小儿患者每分钟氧流量为1~2L,成人为4~6L,直到患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降到危险水平以下,血氧饱和度升高至正常值,如血中的碳氧血红蛋白超过20%,可重复吸氧,吸氧可加速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解离,促进一氧化碳排出,增加血氧饱和度,纠正低氧血症,降低各个器官组织损害,减少并发症发生。

我院配备潍坊华信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YC2612-24型12人医用空气加压氧舱进行治疗。有适应症的患者立即进行高压氧治疗,轻度中毒患者每日1次*7d左右,中度中毒患者每日1次*10d~14d,重度中毒患者前3天每日2次,2次治疗间隔8小时以上,后每日1次,1~3个月时间不等。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增加血液中溶解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使毛细血管内的氧容易向细胞内弥散,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减轻各脏器损伤。

2.5 进舱加压前护理

首先,入院后立即进行血常规、凝血六项、胸透、头颅CT等各种必要检查,排除气胸、活动性岀血等禁忌症。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做好记录,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其次,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纯氧舱治疗的特点、进舱须知、舱内可能发的风险及处理方法,填写知情同意书,办理登记手续并请家属签字。最后,为患者及其家属更换纯棉衣服并去除随身携带危险物品。

2.6 皮肤、口腔护理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清醒者我们可督促或协助翻身,对昏迷者我们应定时翻身,及时更换污染潮湿被褥,保持床清洁、干燥、平整,经常用热水或酒精按摩易受压处,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对大小便失禁者,可安置保留尿管,及时清除大便,以保持床清洁、干燥,以防发生褥疮。昏迷患者护士亲自为患者做口腔护理,正确、恰当的口腔护理,可以预防感染及并发症,还可观察病情。

2.7 心理护理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多由生产事故或生活意外引起,许多患者由于生活意外引起中毒同时又失去亲人,患者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打击一时接受不了,常常有焦虑、恐惧、失落感,甚至有个别患者还有轻生念头。我们应积极主动接近患者,安慰、劝导,协助患者解决困难,待患者如亲人,让其勇敢面对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清除孤独、失落感,打消轻生念头;使他感到医护人员就是自己的亲人,病房就是自己温暖的家。还可根据情况让患者了解一些病情(如诊断、治疗进展),向患者解释有关检查、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清除其焦虑、恐惧感,让他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一切检查、治疗、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2.8 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1)迟发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迟发性脑病,又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后发症”等。本组1例重度中毒患者治疗后清醒,因经济原因而自行停止治疗,大约20天后出现大小便失禁、痴呆和行走困难等症状,考虑为迟发性脑病,再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后自动出院,后随访患者死亡。患者经治疗意识清醒后,经2~30d的假愈期后,突然发生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表现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2],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3]。因此,除了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外,还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中毒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危害性,不要忽略假愈期或放弃治疗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2)肺部感染。对于昏迷患者或老年患者,观察有无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如气管内分泌物过多,应及时清除,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肺炎,有呼吸困难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有无抽搐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予以对症处理。(3)泌尿系感染。观察患者尿量、尿色,有无少尿、多尿、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积极做好会阴部护理,膀胱冲洗护理等,预防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等。

3.出院指导

无论病情轻或重,当患者出院时,应向家属、患者进行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使之提高警惕,避免再次中毒。如在一氧化碳场所停留,若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立

即离开,必要时到医院就诊,积极救治。家庭用火炉,煤气要安装烟筒或排风扇定期通风,检查煤气有无漏泄,安装是否合理,燃气灶具有无故障,尽量不使用煤炉取暖;工厂应有专人负责矿井空气中一氧化浓度的检测和报警,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的环境要戴好一氧化碳防毒面具,系好安全带;一定要使用煤气专用橡胶软管,不能用尼龙、乙烯管或破旧管子,每半年检查一次管道通路。

参考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篇6

关键词:护理要点;急救措施;心肌梗死;急性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07-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属心内科急危重病,也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达10%~13%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男性患者为多。为使病人死亡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重点做好病人院前急救工作, 现将我科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及早期观察要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来诊时症状轻重不同。有大半例是步入急诊,有部分病例是家属用平车推进来。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患者是急性发作,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后用药仍不见缓解,疼痛性质增重,伴周身冷汗,烦躁不安,常见的放射到左上肩、上肢或颈部,有恐惧或濒死的感觉。

2 急救措施

2.1 争分夺秒就地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少死于院前,因此及早发现、早期的诊断在院前抢救极为重要。一般先予止痛、镇静、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mg~ 200mg,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吸氧;合并休克时应给予抗休克药物, 选择好血管,以防渗出。如患者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鼻腔、咽、喉分泌物堵塞,病人发生窒息,应立即用吸痰器及时吸引。发生阿斯综合征,心电图波型呈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室纤颤发生或心脏骤停。应立即做心前区除颤,随后进行复苏, 病人意识和心电图波型还未改善过来可循环进行除颤及复苏,积极抢救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2.2 缓解疼痛;用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每4~6h可重复应0.03~0.06g肌肉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3mg或二硝酸异山梨醇5~10mg舌下含服,用硝酸甘油1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10~50?g/min,或二硝酸异山梨醇10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30~100?g/min,但均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中药可用苏冰滴丸、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或宽胸丸含用或口服,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8~16ml加入50%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近年有人提出用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15mg静脉注射然后口服50mg 4次/d,服2d后改为100mg 2次/d连服3个月)、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等,认为对血压较高、心率较快的前壁梗塞病人有止痛效果且能改善预后,但用药过程要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功能。 2.3 再灌注心肌;应尽应用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的药物以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保护心室功能,并消除疼痛。适于:①发病≤6小时,②相邻两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V,③年龄≤70岁,而无近期活动性出血、中风、出血倾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禁忌症者。

3 护理要点

3.1.休息: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3.2.吸氧: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3.3.监测措施: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意识情况,注意瞳孔、大小便等情况,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记录心电监护的异常波型及观察心律情况,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7天。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 对急性心肌梗塞要注意呼吸或心搏骤停,应立即派人通知医生,护士不得离开病人,并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或心脏按压等措施,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3.4.护理措施:第一周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帮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使用便器。病人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保持大便通畅,但大便时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第二周可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近年来有人主张病人早期(在第一周)即开始下床活动,但病重或有并发症的病人,卧床时间不宜太短。

3.5.做好心理护理:患者需要安静环境。不能让更多家属陪护,避免情绪激动。在给患者治病过程中医护语言应亲切、恰当解释病情。让病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抢救小组,以高尚的医德和熟练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之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4 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而发生坏死。病人突然心绞痛加剧、不缓解、虚脱、出汗、脉快而弱,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急性心梗死死亡率以发病后24小时内最高(尤其是前几个小时),死亡原因大多由于心律失常。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在家发病时,不要马上移动病人,以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氧。让病人卧床休息、吸氧、口含硝酸甘油,待病情稳定后,用车急送医院治疗。在医院监护下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病人发病后,周围的人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出诊抢救。勿耽误时机,自作主张延误诊治。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AMI患者99例, 男68例, 女31例;年龄24~86岁, 中位年龄56岁。其中抢救成功95例, 死亡4例, 救治成功率为96.0%。

2 急救治疗与护理

2.1 紧急处理措施

(1) 立即给予吸氧4~6L/min, 绝对卧床休息, 可予哌替啶、非那根、地西泮等, 尽快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保证急救药物的及时应用; (2) 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 并及时做入院首次全导联心电图; (3) 作好溶栓治疗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有无禁忌证, 如为溶栓适应证者, 应作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心肌酶谱检查; (4) 应用扩血管药物,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侧支循环, 增加局部冠状动脉血液供应, 从而缩小梗死面积; (5) 早期应用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对氧的需求量, 改善心肌血流分布, 从而减少或避免心肌不可逆的损伤。

2.2 急性期护理

2.2.1 保证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 禁止一切活动, 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保持环境安静, 限制探视, 护士要及时安慰患者,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并及时稳定其情绪, 使其树立治疗信心。

2.2.2 心电监护:

患者入院后给予连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其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保证电除颤仪、抢救药物及器械等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发生在24h内, 因此, 护士必须充分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及时发现心率和心律的异常变化。

2.2.3 镇静止痛:

胸痛是心肌梗死最早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 剧烈疼痛常使患者极度不安, 易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破裂, 故应迅速解除。因此需迅速给以有效的止痛剂, 常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或吗啡3~10mg静脉推注, 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及患者疼痛变化情况, 派专人守护[1]。

2.2.4 饮食护理:

由于不合理饮食可诱发AMI的发生, 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直接损害心肌细胞, 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 血脂突然升高, 血液黏稠度增高, 易形成血栓, 造成冠状动脉堵塞引起AMI, 因此应指导患者避免高脂饮食和暴饮暴食等, 应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含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第1周内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予摄入总热量的半量, 1周后予半流质或软食, 心力衰竭者限制钠盐的摄入。应少食多餐, 不宜过饱, 多食水果、蔬菜类, 少食刺激食物, 禁烟酒。

2.2.5 排便护理:

用力大便可增加心脏负荷, 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易诱发AMI。患者长期卧床, 活动量减少, 胃肠蠕动功能较差, 易形成便秘, 因此便秘的预防非常重要。护士可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 养成床上排便习惯, 指导患者多饮水, 多食含高纤维素的食物及新鲜的水果、蔬菜, 定时进行腹部按摩, 预防便秘的发生,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2.3 恢复期护理

入院1周后, 病情趋于稳定, 症状减轻, 主要易出现以下问题。 (1) 患者开始考虑自己病后的打算, 这时患者往往思虑过多。如某些患者是做行政或技术上的负责工作, 担心自己不能重返工作岗位, 今后的工作不能继续;某些担心自己死后子女还未结婚等。这时医护人员需了解其家庭、社会、工作等情况, 善意开导, 使之认识到思虑过重只能延长病程, 增加心脏负担, 影响预后, 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大多数患者经劝说均能安心治疗。 (2) 活动量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无合并症者梗死1周后即应逐步增加活动量, 但患者的反应不同。一种急于自由活动, 不听护士的指导或避开护士的监护, 擅自增加活动量, 这时需反复向患者说明逐渐活动的重要性, 必要时举实例说明。另一种是生病后一切依赖医护人员, 不敢活动或不愿活动。对这些患者应实事求是地介绍病情, 鼓励其活动, 并讲清不活动的害处, 在动员和协助患者活动时应注意语言态度, 要让患者感到活动是在护士的监督下进行的, 绝对安全, 切忌由于护士的语言态度破坏了在急性期已形成的护患之间的融洽气氛。

2.4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急性期由于突如其来的不适症状及持续剧烈的疼痛, 使患者产生危急感和濒死感。此时, 除临床采取紧张而有效的抢救措施外, 还必须配合有效的心理调护来稳定患者的情绪, 使其病情稳定, 转危为安。一般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 为了严密观察病情, 便于治疗, 均要入住冠心病监护 (CCU) 病房, 这在患者心目中则意味着病情严重, 加上患者得到了特殊的对待, 24h医护人员昼夜监护, 各种现代化监测仪器对机体活动的限制, 医护人员严肃的面孔和紧张的抢救气氛等, 均会使患者恐惧和不安。这时, 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监护仪器、设备及有关工作人员, 向患者说明这一切均是为使其尽快脱离危险期而准备, 且CCU是具有现代化的监测、救治和护理水平的病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信任, 使患者有一种安全感, 尽快适应病房环境, 尽可能安心休息。患者需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 心肌梗死后1周内是坏死心肌软化恢复时期, 如活动过度可加重心肌耗氧量, 加重病情。限制探视,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从而使患者得到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充分休息, 防止并发症。用乐观和科学的态度来战胜疾病, 保持心情平静, 勿紧张、急噪, 以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病情。急性期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若需大小便或其他事情, 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及家属开口, 避免忍耐过久而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加重。

3 讨 论

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急性机械性阻塞, 引起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坏死,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正确的急救能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挽救濒死的心肌, 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及时处理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各种并发症, 防止猝死, 使患者不但能渡过急性期, 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经精心护理减少心肌耗氧量, 保护受损的心肌, 对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 促进血运重建尤为重要。通过对AMI患者的积极护理干预, 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 急性,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64例急救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男45例,女19例,年龄42岁~82岁,平均年龄62.1岁。其中前壁梗死22例,下壁梗死16例,后下壁梗死8例,侧壁梗死6例,前壁并侧壁梗死5例,前壁并下壁梗死4例,后下壁梗死2例,其他部位梗死1例。合并急性左心衰者5例,心律失常者6例,心源性休克者3例,死亡3例。

2 急救护理要点

2.1 急性期护理

2.1.1 备齐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

当患者入院时,将患者迅速送入ICU监护室,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护,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注意保证电复律监护仪和临时起搏器、抢救药品及器械等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平时加强护理人员急救技术的训练,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进入急救状态。

2.1.2 早期足量氧疗

本组AMI患者均早期足量给予氧气吸入,一般采取鼻导管法吸氧,氧流量均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1]。第1周给予高流量持续氧气吸入以4~6 L/min为宜,症状缓解后改为低流量持续或间断吸氧,氧流量1~2 L/min,并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吸氧浓度。

2.1.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正确控制液体量和速度

接诊后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中心静脉压监测,心肺复苏及溶栓治疗,并维持血压,补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随时静脉治疗给药。一般24 h内输入液体不应超过500~1 500 ml,同时严密防止空气栓塞,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不超过15~20滴/min,本组患者全部使用输液泵输液。为减少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连续输液患者全部使用静脉留置针,一般保留3 d~7 d,输液管道每天更换,为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

2.1.4 适时镇静止痛,观察药物反应

AMI急性期大多数患者胸前区疼痛不能忍耐,而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影响休息或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要及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和扩张冠脉的药物,如度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 mg皮下注射,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等。同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吗啡可抑制呼吸、硝酸甘油导致血压下降等,要根据血压、心率变化来调节速度和浓度。

2.1.5 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AMI患者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护士在巡视病房或心电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性和敏感性,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尽快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当心电图示室颤或室速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电复律术,电量以250~300 J为宜,因电量太小难以转变,而电量过大可加重心肌损伤,导致室颤无法终止。

2.2 心理护理

大部分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患者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 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对个人隐私要注意遮蔽, 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2]。心理变化不是始终如一,各人之间也大不相同,同一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反应。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举动特别敏感,唯恐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照顾,心理不平衡,甚至有厌世之举,直接影响预后,并可加重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故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仔细询问患者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加强床旁巡视,及时给患者以心理支持,使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心态,消除不良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救治。

2.3 饮食护理

AMI患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和绝对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AMI患者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1]。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制定进食计划,合理配餐。一般24 h内进食流质饮食,24 h~72 h进半流质饮食,3 d~7 d宜进软质饮食。同时注意低脂低盐、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4 排便护理

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AMI患者都必须保持大便通畅。患者常因便秘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因此,护士应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对便秘者可以适当给予缓泻剂,如开塞露、果导片等,配合腹部按摩,以解除便秘。本组患者中有1例因不习惯床上大便,不听劝阻,入厕排便而发生猝死。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心律失常

AMI患者发病的3 d~7 d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均是主要猝死原因。应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做好除颤起搏准备。

2.5.2 急性左心衰竭

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精神紧张均是常见的诱因。因此,应特别注意避免,护理时应抬高床头,取坐位、半坐位,氧气湿化瓶内加50%酒精,有利于肺水肿的治疗。

2.5.3 心源性休克

常发生在发病1周内,在病后24 h~48 h内常因广泛性心肌坏死、缺血致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减弱引起的心源性休克,观察时应密切注意血压、脉搏、末梢循环、尿量等变化,并详细做好记录。

3 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重病症,通过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体会到护理对抢救成功与否很关键,护理与治疗同样重要,护理上的任何疏忽大意都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和伤害。因此,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科学的护理措施,熟练的护理技术,更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只有配合治疗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13) :70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116例, 男76例, 女40例, 年龄最大的70岁, 最小的35岁, 平均年龄52岁。其中前壁梗死38例, 下壁梗死31例, 后下壁梗死10例, 侧壁梗死15例, 前壁合并下壁梗死9例, 前壁合并侧壁梗死8例, 其他5例。

2 护理方法

2.1 卧床休息

迅速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或ICU病房,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环境安静, 谢绝探视, 减少干扰。加强皮肤护理, 预防压疮的发生。要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2.2 立即给氧

对于AMI患者, 此为首当其冲的抢救措施。可用鼻塞或鼻导管给氧, 氧流量为4~8 L/min, 使Sa O2达到97%~98%, 若Sa O2变化不大, 改用面罩给氧, 以提高血氧浓度, 改善心肌供氧, 减轻心肌的缺血损伤和缩小梗死范围, 也可减轻气短、胸闷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2.3 床边连续严密心电监测

在发病24 h内尤为重要, 注意监测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 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监测心泵功能。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肢端温度、意识、尿量变化, 控制输液速度在40滴/min以内。

2.4 药物治疗的护理

2.4.1 止痛治疗

疼痛是多数AMI最早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 剧烈、持久的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梗死范围扩大, 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破裂。故迅速、有效的止痛极为重要, 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降低心肌耗氧, 预防剧痛介导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可选用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或哌替啶50~100 mg肌内注射, 还可选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等, 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并及时询问患者疼痛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

2.4.2 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没有导管室的县级医院, 要树立积极进行药物综合治疗的信心。实践证明, 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在治疗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 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在发病6 h内应用尿激酶溶栓, 是目前治疗AMI的有效疗法之一。同时要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年过70岁、消化性溃疡、近期有大手术、创伤史或过去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溶栓治疗前先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血凝分析、血型, 配血备用。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溶栓时,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点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以便在病情变化时迅速滴入药物;另一条点滴尿激酶, 将尿激酶100万~200万U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中, 30 min内输入, 其中前10 min输入总药量的2/3, 准确记录尿激酶输入的起止时间。治疗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 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 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滴完后3 h内每30 min做1次心电图 (ECG) 监测, 3 h后每2 h做1次ECG监测, 同时仔细观察皮肤黏膜、分泌物、尿液等的变化, 避免出血。并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 6, 8, 12 h抽血检验心肌酶。血压、脉搏根据医嘱可每30 min~2 h测1次, 防止血压骤降而引起休克。本组106例患者血压一般维持在120/80~90/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2.4.3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来减少心肌氧耗, 通过拮抗儿茶酚胺提高心肌致颤阈。心肌梗死急性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梗死范围、再梗死发生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进而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因此越早使用价值越大。可口服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2], 注意监测心率变化。

2.4.4 应用硝普钠和多巴胺治疗的护理

护理的关键是监测和记录血压和ECG的变化, 使血压维持在120/80 mm Hg左右, 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 以8~10滴/min为宜, 该药在6 h内可连续应用, 超过6 h药液必须重新配制。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梗死后24 h~48 h内。护士应在心电监护中及时发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如频发期前收缩、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警惕室颤或心搏骤停的发生。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备好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 随时准备抢救。

2.5.2 心力衰竭

AMI并发心力衰竭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且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三者常互为因果或同时并存。故不仅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尿少等心力衰竭症状, 也要注意血压、心率、尿量、出汗、末梢循环及中心静脉压等, 以便及时发现上述有关的并发症, 及早进行治疗。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等可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

2.6 饮食护理

患者饮食上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低脂、低胆固醇、低盐清淡饮食, 每日少食多餐, 第1周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适量纤维素, 避免饱食和刺激性食物。

2.7 床边排便的护理

大便活动会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特别是瓦萨瓦动作 (即深吸气后屏气) 极易诱发AMI患者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晕厥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 床边严密监测下排便降低了大便对患者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减少了便秘发生率, 增加了患者排便舒适度, 安全可靠[2]。方法:根据患者病情, 护士在密切观察心电监护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床边轮椅坐位大便。

2.8 心理护理

AMI患者常因发病突然, 剧烈胸痛, 呼吸困难, 使患者极度紧张、焦虑、暴躁, 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护理上,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 (眼神、点头、手势等) 方式与患者交流, 消除患者不安情绪, 避免不良刺激。其次, 指导患者使用心理调控方法, 提醒自己要冷静,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在抢救工作中应做到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心理护理要贯穿在各项护理工作之中, 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境, 促进早日康复。

2.9 转运护理

对AMI患者溶栓治疗有禁忌证或溶栓失败, 同时具备急诊介入治疗适应证, 可启动医院间的绿色通道,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送至附近的上级医院接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9.1 AMI患者只有在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指标平稳后, 方可转运。救护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做好转运解释工作, 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危险, 取得患者家属的同意、理解与配合, 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同时与上级医院联系。

2.9.2用装备较好的救护车, 配备专职医生及护士, 途中持续吸氧、心电监护, 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备齐抢救药品, 病情发生变化及时抢救, 必要时送附近医院抢救。

2.1 0 康复训练

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 减轻心肌氧耗, 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病情稳定后适当的活动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便秘、肺部感染。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 可进行床上关节被动运动、按摩, 逐渐到关节主动运动、坐位休息、床上洗漱等。第2周:由坐床边、床边站立到室内散步。第3周:楼层散步、帮助下如厕。第4周:可上下一层楼、自主如厕、进餐。总之, 根据病情, 康复训练由少到多, 逐渐增加, 循序渐进, 以心率增加10~20次/min为宜。

3 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与判断, 采取各种抢救和护理措施, 116例患者中有106例效果较为满意, 占91.4%;转上级医院行介入治疗6例, 占5.2%;死亡4例, 占3.4%.

4 讨论

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 病死率极高。AMI一旦确诊, 要争分夺秒积极救治, 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早期卧床休息、吸氧、溶栓、镇静、止痛、扩张冠脉血管都非常重要,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心理护理贯穿到各项操作中, 这样才能达到临床预期的效果[3]。快速准确的护理措施, 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本病转归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仲伟.急性心肌梗死的当代处理仍然以积极药物治疗为基础[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06, 4 (1) :68-70.

[2]王琳.急性冠脉综合症时的药物应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9, 15 (1)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急救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 其中男性有29例, 女性有21例, 他们的年龄在35~78岁之间。按照数字表的形式将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一组有25例。50例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包括:下壁心肌梗死有10例, 前壁心肌梗死有18例, 后下壁心肌梗死有8例, 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有9例, 侧壁心肌梗死有5例。

1.2 方法

针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五点: (1) 病情护理:即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 详细记录患者的心律状况与心电监护中的异常波形变化, 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胸痛性质疼痛状况; (2) 饮食护理:即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病1d之内只能给予少量的流质食物, 根据临床诊治的效果逐步转换成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低脂的半流质食物, 多食用蔬菜与水果, 但由于患者在卧床期间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极易出现便秘等症状, 需使用缓泻剂帮助患者排便, 且需叮嘱患者与患者家属在排便的过程中不能用力过度; (3) 基础护理:即在连续监护2d后, 患者没有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时可停止心电监护, 同时患者在病发24~72h内需卧床休息, 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 (4) 心理护理: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后极易出现紧张、恐惧、激动等负性情绪[5],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的心理疏导计划, 在治疗的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同时需做好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工作, 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慰与鼓励, 逐步消除患者自身的不良情绪; (5) 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即对于过度肥胖的患者严禁其食用高热量的食物,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 避免劳累过度, 采取措施防止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并保持自身血压的平稳, 患者需学会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硝酸甘油[6]。

针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措施包括以下四点: (1) 卧床休息: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保障充足的休息时间, 必要时给予高流量的吸氧治疗方法以有效改变患者心肌缺氧状况, 对于一些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的患者需给予面罩吸氧治疗; (2)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立即进行氧气吸入治疗, 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血压、意识等生命体征,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用于药物输注与凝血四项、血尿常规的检查, 另一条用于血液的输注[7]; (3) 镇静止痛:即由于胸前区的疼痛感逐渐增加, 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紧张、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 甚至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 使用50~100mg的杜冷丁或者5~10mg的吗啡进行肌内注射以逐步缓解患者自身的疼痛, 降低心肌运动的耗氧量; (4) 将 (100~150) ×106U的尿激酶融入到5%的20m L葡萄糖中, 接着加入100m L的生理盐水, 最后利用静脉滴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抗凝与溶栓治疗。

1.3 诊断标准

本组研究的诊断标准内容包括: (1) 心肌坏死组织的血清标记浓度出现动态改变; (2) 具有缺血性胸痛史; (3) 心电图出现动态演变。患者的症状符合其中两条会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本组的疗效标准为: (1) 无效:即患者的胸痛症状与生命体征没有变化; (2) 有效:即患者的胸痛症状逐渐减弱, 生命体征基本恢复; (3) 显效:即患者的胸痛症状基本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理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急救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与研究,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急救总有效率为92%, 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急救总有效率为8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持久性的心肌缺血而导致部分心肌组织出现急性坏死症状, 在临床中的症状表现是急性的循环功能障碍、胸痛、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需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 不能因严格遵循救治规定而耽误最佳的抢救时机, 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血压、心率、呼吸、心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另外需采取措施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当患者出现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应激反应情绪时, 护理人员需运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鼓励患者勇敢表达自身的感受,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就医环境与监护治疗设备, 同时可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 逐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当患者进入康复期时经常会出现担忧疾病复发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需采取措施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仔细向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流程、自我救治等一系列健康知识, 逐步增强患者自我照顾的自信心与能力, 鼓励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保持自身精神愉悦。

本组所研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 2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急救护理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经对比性护理与救治,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急救总有效率为92%, 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急救总有效率为80%。因此, 在新时期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急救研究, 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左兴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10 (2) :98-100.

[2]白淑珍, 邵桂花, 张红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07, 6 (5) :35-40.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3-296.

[4]刘春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8) :143-144.

[5]练玉梅.10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8) :136-137.

[6]谭宝玲.16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体会[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16 (3) :75-80.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篇1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转运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供血区域的心肌产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心肌组织代谢和血液营养成分及氧的供需不平衡,形成不可逆坏死。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采取快速有效的院前救治措施,给予准确周到的治疗和护理,选择最佳转运时机,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出诊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2例,其中男51例,女性21例,年龄43-85岁,多数患者有基础慢性病。其中前壁40例,后壁20例,下壁5例,前间壁7例。

2 院前急救护理

2.1 出诊前急救准备 出诊前需备齐抢救药品,准备心电图机、电除颤及心电监护仪。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电话后,立即出车,并嘱咐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尽量保持病人平卧位,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让患者保持平卧,避免来回搬动,注意安慰患者及家属情绪。

2.2 现场急救

2.2.1 到现场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担架上,保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梗死范围扩大。

2.2.2 立即给予吸氧 吸氧是首要的抢救措施,可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可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以减轻心肌的缺血损伤和缩小梗死范围[1]。给予氧流量2-4升/min,严重时面罩给氧。

2.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AMI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现场最转运好采用静脉留置针,保证快速有效的输入药物,也有利于患者。遵医嘱给予扩冠、抗凝及镇静药物治疗,缓慢静脉滴注。

2.2.4 心电监护 病人确诊后应立即使用心电监护仪连续心电监护,固定好电极片位置,避开除颤部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护士对常见的心律失常要有识别能力,一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常规静注利多卡因50-100mg,有效后以1-4mg的速度静滴维持[2]。要注意对血压的监测,当收缩压低于90mmhg时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是否休克,如果发生休克应积极抢救。

2.2.5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焦慮情绪主要是紧张、恐惧抑郁和依赖等心理[3],很难接受这一现实,情绪的波动对病情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抢救现场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反应,做好家属安抚工作,配合医护人员共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2.3 转运 AMI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方可转运,搬动病人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将病人送达救护车内,一般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心电监护全程持续监测,备好抢救物品器械。

参考文献

[1] 傅红英,丁红.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11):14.

[2] 宋静,刘静.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率失常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5):331.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的干预体会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 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给予确诊。其中男60例, 女34例;年龄45~75岁, 平均 (59.6±3.7) 岁;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2例, 糖尿病20例, 高血压18例, 冠心病1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10例, 脑血管疾病6例。排除近6个月采取过手术治疗者, 恶性肿瘤患者, 智力低下无法正常沟通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急救护理程序采取AMI常规护理, 即饮食护理、体拉护理、吸气护理、溶栓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保持呼吸道通畅、疼痛护理、压疮护理、生活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路径干预: (1) 有效判断病情, 认真做好患者生命体征 (瞳孔、血压、体温、呼吸、脉搏) 的检测工作, 遵医嘱采取生命体征监护、心电监护、止痛、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 (2) 由于多数急救患者易因病情出现悲观、疑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 影响了治疗及护理的有效进行。针对此, 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 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并向其说明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 加强使其对疾病的认知, 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 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急性心肌梗死的产生、发展及归转过程, 认真介绍各类监护仪器及监护环境的应用情况,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 向患者说明操作的意义及目的, 使其正确了解护理行为, 从而有效增加患者住院期间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4) AMI患者身体功能较差, 多数伴有脏器功能障碍, 或伴有其他合并症。因此, 应加强对患者心脏外症状的观察与处理工作, 如:乏力、疲劳时应及时测量血压;恶心、呕吐时应认真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及发生时间;憋气、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先与呼吸系统类疾病相区别;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活动状态, 避免脑梗死出现。 (5) 建立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 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性。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者, 应倡导患者家庭及朋友给予更多理解、照顾及支持, 注意言语及行为得当, 避免患者因过度刺激而影响健康, 并促使其能在家属及朋友的关心下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复发率、病死率及护理前后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心率、呼吸、舒张压、收缩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复发率、病死率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心肌梗死院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各项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比较

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心率、呼吸、舒张压、收缩压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及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AMI属于临床常见的急、危、重性心血管疾病, 多数症状不具备典型性, 且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 有效的急救方案及优质的护理措施是决定AMI患者预后的关键。AMI是多类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资料显示, 心理及社会原因在AMI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因AMI患者在疾病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下, 加之多数AMI患者为老年人, 各器官逐渐衰退, 因此在就医期间, 他们会产生各种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同时, AMI患者的情绪状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暗示性高、稳定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 易出现消极的情况, 继而降低对治疗的依从性, 无法有效的配合治疗及护理操作。针对患者此类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应有的放矢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 有效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使其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 积极配合急救治疗及护理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通过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后, 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心肌梗死院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各项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心率、呼吸、舒张压、收缩压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研究结果可见, 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等待医嘱的时间, 减少护理差错, 继而提升了急救质量。同时, 通过对AMI患者采取急救护理路径干预, 使护理人员可以准确、全面的观察病情, 并认真进行护理操作, 避免了因主观原因所致的护理疏忽及遗漏现象, 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保障AMI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李本侠.急性心肌梗死78例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0) :544.

上一篇:战略思维能力下一篇:动态能量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