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能力

2024-07-17

战略思维能力(精选12篇)

战略思维能力 篇1

战略思维是一种从系统、整体出发, 从全局和长远来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 是通过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的各方面、各阶段的关系, 达到实践最佳效果的科学思维方式。它体现领导者的价值观, 决定着领导者将组织带向何方。校长是一校之魂, 其使命是办好学校, 让每一位学生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每一位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校长具有战略意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 是把握工作大局, 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校长要有总揽全局, 对学校发展谋划的战略思维能力

思维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有什么样的校长,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承担着普及教育,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的重任, 学校办得好坏, 教学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定区域教育的状况, 反映出当地教育的发展成果。可见, 校长的工作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影响深远, 更加需要全局眼光, 更加需要从战略高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 才能正确处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转变等问题, 才能有推动学校发展的正确战略谋划和战略行动, 从而有效地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全局的发展。

校长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 才能驾驭工作全局, 取得教育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保证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但是,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发展的现实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以及规模办学的需要。

“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校长要树立教育“一盘棋”的思想, 保持清醒的头脑, 多思考问题, 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 正确处理各方面、各阶段的关系, 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不断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的新瓶颈, 缩小与周边地区教育的质量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 为当地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校长要有着眼全局, 对学校工作进行规律性思考的能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某一时。校长要善于抓根本, 抓全局, 善于透过外在的教育教学现象发现教育的本质, 寻找教育发展规律。要把当地教育发展的全局、学校发展的全局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

第一, 校长要善于把握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决策, 丢了重点就丢了全局。校长要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学校发展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事上。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 是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基础, 所以, 校长要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 善于抓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薄弱环节, 把抓校风、学风、教风, 创特色作为工作着力点, 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第二, 校长要善于统筹兼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统筹兼顾才有科学发展, 才有和谐发展, 才有公平正义, 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工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校长要在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 要在把握重点的同时, 统筹兼顾各项工作, 不可挂一漏万, 顾此失彼。要把学校发展的局部问题放在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学校发展的整体中加以思考, 要做到胸中有数,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好其他方面的工作。要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要善于表彰优秀, 要善于保护教职工合理诉求、合法权益, 要善于鼓励教职工干事创业精神, 要善于调动好、凝聚好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力量, 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际和谐的局面。

第三, 校长要善于立足当前。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欲速则不达。校长善于分析学校所在区域发展情况和校情, 从实际出发想问题, 定目标, 做计划, 防止脱离实际。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发展情况这个实际, 依据学校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制度、措施, 做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 做到不脱离实际, 不急功近利, 不急于求成。

第四, 校长要善于谋划长远。没有预见就没有战略,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没有预见就没有成功。胸中没有全局, 没有长远打算, 就会被眼前利害所束缚。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校长要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要重视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思考, 重视想大事、谋全局,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预见性。要分清轻重缓急, 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立足当前, 见微知著, 放眼长远, 未雨绸缪, 科学预见, 把今天学校的发展进步与明天的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把握学校发展方向, 在实现今天任务的同时, 为明天的发展准备必要条件。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

第五, 校长善于要抓住机遇。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事关区域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些制约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机遇和挑战并存,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多研究, 多思考, 多听群众意见, 多进行商量决策, 抓住时机, 及时决策, 用好国家和社会推动教育发展各种机遇, 从物质技术基础, 制度保证、师资支持等方面提升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潜力和空间。

三、校长要有放眼世界, 把握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的能力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 校长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大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 不断开阔眼界, 开阔胸襟, 善于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研究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加强战略思维, 要不断认识国情、学校所在区域发展情况, 了解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分析国内、国外教育发展趋势, 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研究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潮流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对学校发展战略提出科学依据, 增强工作预见性, 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善于从教育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挑战, 制定自身发展战略, 营造学校发展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明晰的目标与方向, 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 校长必须研究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 学校在区域教育中的地位, 对学校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进而研究学校现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战略发展规划, 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实施学校发展规划, 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最终达到预定目标。

总之, 校长的管理思维方式决定着学校的兴衰成败, 校长只要大局在胸, 就能卓有成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就有更大的舞台为一方教育发展做点事、出点力, 就能承担起打造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重任, 为国家教育发展、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

战略思维能力 篇2

战略思维是在战争或竞争环境中对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筹划和指导的一种思维,其本质是时空_下的以实现根本价值为取向的特殊实践理性。它首先体现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某种统一,表现在战略思维特征上是价值目标与效用手段的某种统一。笔者曾强调,目标与手段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范畴,战略思维是通过目标与手段的结构关系而展开的。任一具体的战略思维过程,都是要提出特定的目标与手段,建立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特定关系。价值目标与效用手段的结构关系是战略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

所以,战略思维的本质不是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的某一方面,而是两者在实践中的某种统一。价值理性是实践中的人注重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一种目的理性、促进人趋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根本性关怀,一种通过反思、批判、变革而实现超越的理想,它在特定时期往往体现为人的某种目标;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效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它往往体现于人在行动中所采取的手段上。

在当代条件下,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把战略思维的本质理解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某种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视为当前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一个新要求。为此,需要反对两方面的倾向。

一种倾向是仅仅重视价值理性的作用而忽视工具理性的作用,在战略研究中表现为极端的理想主义。该倾向一方面正确地秉持历史进步论,基于自由的价值理想、善、正义和发展进行战略研究,强调正义终将胜利,强调价值理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又忽视了权力和利益在战略中的现实作用,忽视了工具理性对于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往往疏于谋划和现实力量的考量而不能取得战略的现实效果。

如何实践大思维战略 篇3

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企业或多或少都感到了“冬天”的阵阵寒意。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必然导致行业格局的改变。企业如何转危为机呢?

木马战略

还记得希腊传说中的奥德修斯和阿伽门农吗?阿伽门农率领希腊军队围攻特洛伊城,10年未能攻破。奥德修斯接替阿伽门农后,向特洛伊人呈献了一匹潜伏了希腊士兵的巨大木马,希腊军队在一夜之间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小思维使战争陷入10年的僵局,而“木马战略”则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大思维。

企业如何寻找自己的“木马”,如何实践自己的大思维战略呢?伯恩德H,施米特教授的研究将告诉我们,如何构建极富胆识的创意,如何评估这些创意,如何把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战略以及如何贯彻落实。

构建创意

不同凡响的创意是大思维战略的关键因素,构建具有大思维的创意有以下五种有效的方法。

整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首先列出你的产品和品牌的特色,然后尽量列出各种社会现象或生活方式方面的趋势,最后将你的企业和所有似乎并不相关的趋势进行配对分析。这样会拓展你的思维,并有助于形成一种奇妙的联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新概念。

寻找行业外部的标杆。标杆法通常指在企业所在的行业内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的参考标准和学习榜样。标杆法的初衷是避免企业看不到自己的盲点,问题是,不仅企业内会存在盲点,整个行业内也一样会存在盲点。企业要制定大思维战略,视线必须超越企业和所在的行业。

企业首先必须确定需要运用创意来解决的问题,组建标杆学习团队,选择所要学习的标杆行业和标杆企业。接下来的工作和本行业中的标杆学习一样:将从标杆企业得到的创意和建议作为触发思维的线索,构建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意。

宰杀“圣牛”。许多企业都会有一些不会有人去质疑、挑战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圣牛”。杀掉这些被奉若神明的“圣牛”是产生疯狂创意的最佳方式,企业要敢于挑战自己长期持有的观念。

突破时空框架。在创新方面,企业不仅经常受到那些固有的信念和假设的局限,还经常受到当前时空框架的制约。回顾过去,然后对照目前状况,这是一种构建大胆创意的有效方法。

你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消费和业务发展趋势,也可以反思以往因太超前而没有成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还可以看看有哪些过去的客户偏好可能会重现。这种做法可以为不同的时间制定战略计划提供创新性的思维角度,也可以用于分析未来的情况。

战略剥离。战略剥离就是把企业当前战略置于极端状态,把擅长的战略无限夸大,然后往回稍作调整。企业首先要列出战略的所有元素,去除含糊、夸张的元素,留下的一两个元素就是企业的战略核心;接着要设计几个激进的创意方案,将战略走向极端;最后,收缩这些创意并稍作调整,使之刚好可以采用或推行。

以上五种方法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构建创意的,实际上,有些最具创造性的创意来源于客户,因此,我们需要请对企业和产品都非常熟悉的客户来参与创意的构建。

要想从客户那里获得创意,必须把客户请到你想改变的环境中来,必须让客户置身于实际的决策环境中,向他们请教该怎么办,请他们针对新情况发挥想象力,而不是问他们有何感受,也不是请他们评价现状。

评估创意

构建的创意中哪些是有价值并切实可行的呢?企业要确定合适的评估人员(请普通员工参与十分重要),制定严格的评估规则和程序,对创意进行高标准的评估。在用明确的标准进行评估时,应先考虑创意是否具有大格局思维,然后再考虑是否可行。

大格局思维评估。衡量创意是否具有大格局思维有三个评估标准:独创性、商业影响力和传播影响力。

1独创性。要评估创意是否具有独创性,就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企业以前是否做过?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呢?

2商业影响力。大格局的创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无论是行业市场还是企业,都会因此而产生重大变化。你的创意能否做到这一点呢?

3传播影响力。大思维的创意一旦宣告实施,商界就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的创意是否会引起客户口口相传?是否会使竞争对手既妒又羡?能否成为媒体的重大新闻题材?

可行性评估。经过大格局思维评估后留下来的创意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有可行性和竞争防卫性,并能适应内部的企业文化。

1可行性。创意执行的成本有多大,需要什么资源,有何法规障碍?可行性评估需要听取财务、工程技术和其他管理人员等相关专家的意见。

2竞争防卫性。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创意必须具有防卫性。评估中要把当前竞争者、客户、供应商、刚入行的企业和临近相关行业的威胁考虑在内。

3内部适应性。创意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应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适应企业的内部文化。

把创意转化为大思维战略

构建、评估完创意之后,企业要把创意转化为大思维战略。大格局创意显得有些粗糙,但基本轮廓已经形成,大致方向也基本确定下来,你已经可以看见大思维战略的基本脉络,你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或清晰的图像来描绘战略。

在制定大思维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组织和市场因素,明确企业制定大思维战略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业务网络、客户价值和市场生态系统要素。企业同时还需要知道自己的大思维战略属于哪种基本类型,这将有助于企业制定应对竞争的计划。

大思维战略的基本类型。大思维战略包括逆反战略、整合战略、精要战略和卓越战略四种战略类型。逆反战略指逆向操作,采取截然相反或基本相反的方法,制定和行业现行战略相反的战略。整合战略是把一些似乎无关的概念整合到一起,从而发现原先不相干概念之间的联系。精要战略只关注企业中不可缺少、极端必要的组成部分。卓越战略指某一突破超越企业及其所在行业范畴的战略。

构建逆反战略通常需要质疑行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制定整合战略一般需要整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和业务活动,回顾过去或展望

未来;精要战略则是通过极端化既有战略而获得,卓越战略经常是通过在行业外部寻求标杆,然后把这些业务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到所在行业来制定的。

实践大思维战略是具有风险的,逆反和整合战略侵犯了市场竞争对手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对手强烈、迅速的竞争反应,而后两种战略对竞争对手的影响要小得多。精要和整合战略通常只需要既有组织能力,而逆反和卓越战略则需要获取新的组织能力。

从战略计划到战略执行。一旦我们制定了战略计划,就为执行做好了准备,执行不力会使最好的战略无济于事。要执行战略,先要编制预算,大思维战略项目的开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

战略执行的内容远非编制预算和财务计划这么简单。战略计划必须转化成作业计划,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给员工安排工作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员工执行战略的积极性。

执行大思维战略

伟大战略的最终成败取决于贯彻执行,执行大思维战略是一个全力冲刺的过程,需要克服各种障碍。

第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是员工的传统惰性与阻力。领导者必须使战略任务成为每个团队成员的自我愿望和梦想,需要在员工的头脑中植入较高层次的激励因素,使员工对战略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如果员工在大思维战略的执行过程中能够“自我实现”,他们就会献身于战略的执行。

第二个需要克服的障碍是战略无法持续向前推进。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并制定迅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计划。若缺乏阶段性成果的激励,员工一般都不能在漫长的战略执行过程中持续保持高昂的士气,也很少会有持久的耐心去争取市场的主导权。同时,阶段性成果对争取时间来获得战略最后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需要克服的障碍是环境的变化。在推进大思维战略时,竞争者会作出反应,客户的偏好和消费趋势也会发生变化,你的大思维战略可能会变得不合时宜。企业领导者必须灵活地调整团队,组建跨部门团队来有效完成相互关联的战略任务。

最后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是组织的外部人员对你的大思维战略毫无兴趣。成功执行大思维战略的最后一个要点是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你必须发挥想象力来创造自己的吸引力,并采用大胆创新的交流方式与外部人员沟通。

在推进大思维战略时,不要一切都完全依靠组织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要学会争取客户的帮助。

领导大思维

只拥有大思维战略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卓越的领导能力去把战略贯彻落实。

大思维战略领导力的三大特征。领导大思维战略需要非凡的胆识,胆识是指不安于现状,不固守传统,在面临压力时还能坚持己见。大思维战略的领导者对战略充满激情,还设法激励他人,使之也同样充满信心。大思维战略领导力的第三个特征是坚毅,领导者无论是遇到强大阻力、遭受失败还是陷入困境,都不会轻言放弃。

制定进度计划。领导大思维战略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个性特征,还需要制定战略实施的方法措施。大思维领导者在制定进度计划时都能开诚布公,他们可以为下属制定进度计划,但他们绝不会妥协折中。

建立不同的社交圈子。领导大思维战略还需要创建大创意的支持和评判机制。领导者需要借助其他人的支持、鼓励来激发灵感并充分发挥创造性,他们必须向各种类型的专家咨询请教,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建立各种不同的社交圈子。

维护大思维

维护大思维是企业实践大思维战略中最困难的环节,大思维领导者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把大思维植入组织的肌体中,把单向的大思维战略的成效扩大,必须继续运用构建大思维战略的系统流程来创建更多的大胆创新的战略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大思维战略领导者必须推进永久性的改革。

营造激发环境。所谓营造激发环境,就是精心地设计这样一个过程:使员工不断地受到和手头的项目任务有关的新信息与新环境的激发,从而产生各种大思维。营造一个激发联想的环境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关键所在。

培养创业精神。要维护大思维,领导者必须培养员工的创业精神。一个组织如果要培养创业精神,就不能求全责备、崇尚慢条斯理的官僚作风,而应营造一种快速推进、敢作敢为的动态型组织文化。有创业精神的员工具有把握和追求机遇的迫切意愿,从而使个人能够为客户和企业的未来创造巨大的价值。

克服组织本位主义。如果你要让组织形成大思维,并使之长期持续下去,就必须打破组织的条块分割,打破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突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

建立跨学科(部门)合作的思想观念。长期连续地制定和执行大思维战略需要不同领域的各种知识。要解决难题,团队成员必须通力合作,虚心接受各种不同的观念来制定和执行大思维战略。

战略思维能力 篇4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但却忽略了语言与思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正如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所指出的:“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1]。这里所提到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 恰恰是战略思维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事实上, 不仅是外语专业本科教学,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贯彻深化军校教学改革意见, 在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新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一堂精读课为例, 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二、战略思维能力与语言

1.战略思维能力的含义。战略是军事用语中的重要词汇。战略的本义是筹划和指导战争的方略。战略思维的本义是把握和运筹战争全局的思维。然而由于战略所具备的集全面、客观、长远于一体的深刻含义, 目前已成为应用极其广泛的社会用语[2]。其实, 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全局、长远、根本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开设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和视听说课程, 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 训练学生在“识记”和“理解”两个层次方面的能力。而对“分析”、“评价”和“创造”层次涉及学生战略思维能力的方面重视的少, 考察的少。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就语言的本质而言,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Watson[3]认为:语言与思维没有根本区别, 二者都可归结于言语习惯。言语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外显方式, 称为外显习惯;思维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内隐方式, 称为内隐习惯。因此, 在他看来言语是“大声的思维”, 而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著名语言学家、美国观念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萨丕尔[4]在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说:“语言似乎是通向思维的唯一途径。”他还进一步指出:“思维是语言的最高级的潜在 (或可能的) 内容”。由此可见, 思维与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一个人的思维可以用语言来体现和表达。反过来, 语言习惯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三、案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战略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语言如同一个载体, 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而内容本身的组织需要依靠各种思维能力。在长期的外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多时候“言之无物”或“语无伦次”其实与其思维能力较弱有关。因此, 要打牢战略思维的基础, 提高学生战略思维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就要将语言技能的训练与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 教师就要有意识的选择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现以《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10单元“炸弹轰炸下的英国”为例, 探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1.课前预习阶段。在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对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列出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本次课对学生提出的预习任务主要涉及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任务要求如下:任务1:查找二战相关背景信息, 在课堂上汇报介绍。任务2:阅读课文, 归纳并描述炸弹轰炸下英国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评价、判断、筛选, 最后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2.课堂读前阶段。在课堂读前活动阶段, 让学生介绍搜集的关于二战的背景知识。学生有的提到了二战的时间、性质, 有的提到了二战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或者一些著名的战役, 还有的学生提到了二战中的将领。但是, 发现很少有学生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后再进行汇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法, 一方面检查学生听讲和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 有意识的引导学员去筛选、整理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例如, 当教师发现学生寻找的背景知识与文章关系不是特别密切时, 可以提出问题:本文描述的是关于炸弹轰炸下的英国, 那么德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决定轰炸伦敦的呢?对于这一问题, 学生无人能够回答上来, 这表明学生在查找背景知识时, 并没有注意思考联系课文, 查找资料的时候没有重点。通过这一问题, 引导学员在今后的信息搜集过程中, 要注意资料查找的方向及重点。另外, 从学生那了解到, 在搜集信息的时候, 学生对英语资料的查找也存在一定困难, 感觉很难找到需要的信息。因此, 教师在信息检索方面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课堂分析阅读阶段。课文分析阅读阶段, 一方面,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 对文章深层含义进行解读, 围绕文章的段落主题进行归纳, 了解写作技巧。通过文字和内容找到文章的逻辑关系线索, 比如因果、转折、对照等。另一方面,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和辩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设计一些思索性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思索性问题是指不依赖记忆和回忆, 而是需要进行更多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因为思索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训练学生的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例如在本次课的课文阅读理解阶段就设计了如下问题: (1) What was England like when it was under the bomb? (2) Why were Marshal Goering so sure of their ultimate triumph over England? (3) In face of the massive bombing, why did Murrow's voice have a tone of confidence?How could he predict the eventual victory for the ordinary British people?第一个问题主要设计锻炼学生的归纳和抽象能力。让学生列出德国轰炸对英国造成的影响, 然后继续对这些影响进行归类, 看看哪些是对城市设施和财产造成的影响, 哪些是对人们造成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观看影片对学生产生刺激, 进一步想象战争对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造成哪些影响等。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是帮助学生锻炼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 学生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预测英国最终会取得胜利的原因。比如, 从自然地理环境优势的角度, 从其强大的空军和海军的角度, 从其全国上下人们的意志与参与的角度, 甚至还有的学生从整个战争的后援保障、经济技术支持的角度来全面地分析这一问题。

4.课堂读后讨论阶段。最后, 在结束了课文内容的学习与讨论之后, 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分成小组, 设想讨论未来战争的情况,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到未来战争时, 学生通过对现代武器的了解, 相关影片的观看, 提出在未来战争中, 激光武器、机器人、远程操控武器可能会占据主导;也有学生认为在信息化战争中, 战场不光局限于陆海空, 可能还会扩展到网络空间甚至外太空、卫星;还有学生认为随着对基因的研究,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成为未来敌人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在对硬武器和软武器进行设想归纳后, 还有学生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些武器设备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还是人, 提出如果在未来战争中, 这些武器系统在敌人的攻击下, 全部瘫痪了, 那我们应该怎样应对。通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学生会主动去查找询问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仅以大学英语一堂精读课为例,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自主学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主动寻找学习资料,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启发式课堂提问,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条理清楚的回答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 协作完成, 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 提高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另外, 大家在讨论中的大胆设想,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积极的学习, 有助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军校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摘要:战略思维能力是军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军校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面临大学英语教学中, 重语言技能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的现状。本文以大学英语一堂精读课为例, 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关键词:战略思维,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

[2]姚有志, 陈振中.论战略思维[J].军事历史研究, 2003, (3) :123-130.

[3]Watson R.I.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A Bibliographic Guide[M].New York:Apringer, 1978.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2-14.

领导干部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篇5

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胡军波

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表现在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过程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是一个对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充分认识,充分理解的过程。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外界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都会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挥。通过学习《现代领导战略思维》一书,我认为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分析影响思维之原因,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科学分析,认清影响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主客观因素

1、政治素质是核心和前提。政治素质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作为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因此,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通过“三观”教育,夯实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战略思维的形成提供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方面的保障。

2、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是必备条件。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知识,我们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导致工作脱离理论指导,作出的战略决策不够科学,隐含巨大的风险。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发展,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瞻远瞩的论述,是十分精辟和深刻的。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理论思维、决策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战略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3、领导干部认识能力是基本保证。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达到终极真理。所以不管你水平多高,能力多大,对决策信息的获取,筛选和认定都有局限性,特别是偏远地方和信息相对闭塞的干部,其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在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如果只从本地经济发展的直观印象和资料报表出发,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况且,有些思维问题还具有潜在的性质和隐含的特点,其本身不可能为人们所轻易觉察或认识把握,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去发现。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把握本质特征,正确判断各种复杂的事物,为科学决策提供保证。

4、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是内在动力。人作为能动的实战主体,与环境不单是一种适应关系,更主要是一种改造关系。在改造过程中,领导干部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心理素质的好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战略思维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的人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有的同志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事物认识形成一种“成规”,总是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注意事物发展变化。这种带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障碍。还有的人看不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凡此种种,容易导致人们工作顾此失彼,影响全局,还有一些干部心理素质薄弱,适应环境能力差,不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和挑战,有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造成战略思维的严重障碍。有的同志情绪容易波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与同事及同行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势必影响思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改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民主氛围和竞争环境是客观因素。民主氛围和竞争环境是制约战略思维的客观因素。一方面要通过民主决策,解决好集体领导和个人意志的关系问题,使班子成员能对重大决策充分发表意见,增强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的关切度,发挥民主参与热情和氛围,减少个人专断,尽可能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要提倡公平的竞争环境,改革政府职能和审批制度,依靠公平、公正、公开的决策机制减少决策失误。要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战略高度上营造民主氛围,改善竞争环境。

二、完善积累,培养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增强提高领导水平的自觉意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战略思维的能力。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当前发展实际,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战略思维问题上,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战略思维能力本身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期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水平。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战略思维主要是管的方向性、客观性的问题和长远性、发展目标性的大事,因此必须讲政治,讲政治才能看清目标,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妥善解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在战略抉择面前作出正确的决断。

3、要努力扩大知识面。战略思维作为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思维形式,要求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既要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知识,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和拥有一些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学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知识。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4、要善于总结经验。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获得,但战略思维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实践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阅历,因而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战略思维能力不是人天生具有的,它离不开向实践学习,领导干部特别应当注重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只有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获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把握原则,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实际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兼顾四方,统揽全局。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从大局、全局考虑问题就是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要赢得全局的结构合理和系统的整合。正如明朝政治家刘基所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领导者,是组织的“第一人”,是组织的根。他的打算,他的念头,他的创意都为组织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领导者只有明确了组织发展战略的部署,确定了战略规划,工作人员才能方向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组织的人力资源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组织就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才是领导者该练的“真功夫”。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无论是对过去辉煌的沉迷还是对败绩的深省,进行战略性思维就是要立足现实、把握未来,更专注于未来,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前瞻性。超前的战略思维是指导前进的明灯,它为未来描绘一幅独特的画面,它的基础是质的突变,而不仅仅是量的积累。古人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因时因事而变,就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看准事物发展的趋向,领导者必须有独到的眼光,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前景,才能事事先人之前,夺取胜利。经常强调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就是超前战略思维的体现。我们应该把“将来”作为“对手”,促使“今天”变成“落伍”。

3、科学决策,理性思维。现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非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正确进行决策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决策能力有时也会做出正确判断,但决策失误的概率较大。所以,在一些关系到重大战略决策的问题靠经验已经不可能了。为此,在制定的战略时,必须提倡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依赖科学的思维方法。领导者在决策前可以充分地思考,任意地想像,但正式决策时就不能“拍脑门”,随心所欲,要动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最终实现科学的决策。

4、超越经验,创新求异。我国有一句商界古训,叫做“不熟不做”,意思是不要去经营自己陌生的行当。也就是说,要经营自己有丰富经验的领域。这句富含哲理的古训,一直为众多领导者遵循。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思维”。一个人的经验是一笔富足的智力财富。如果经验上升到理论,其价值则更大。但是,经验思维方式也会无视客观现实的变化,容易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使水平和能力停留在某个阶段。旧观念的影响就像人在水中行走一样,阻力巨大,但却无形,使你有劲使不出来。也让人联想到商业警语“不创新,便等死”。对于领导者而言,创新是永恒的,是领导者精神的核心。

宏观调控应有战略思维 篇6

从当前来看,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无疑是必要的,它对于改善经济运行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认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当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组合关系,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首先,宏观调控不仅应当注意短期政策效应,而且应当注意与中长期战略的衔接,特别是当经济运行显示其深层次结构问题时。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从直接表现看,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过剩)、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这样的总量问题。而透过这些总量问题,则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动力结构的矛盾,投资拉动、消费拉动与出口拉动之间呈现失衡状态。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接近50%的水平。消费的比重偏低,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62.3%下降到49.9%。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三产结构上。第二产业增长持续攀升,体现了投资拉动型的增长特点。从出口拉动看,中国净出口率从35.3%上升到42.5%,导致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央行被迫释放等量货币,由此成为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因此,宏观调控对总量的调控以及其他措施,必须与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联系起来。进一步说,必须着眼于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使宏观调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并且从根本上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有效发挥作用。

其次,从现有情况看,宏观调控必须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宏观调控的作用受限于现有经济体制的状况。当前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存在的两难选择,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种情形。尽管中央银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流动性过剩,但由于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储备的增加等价于基础货币的投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受到限制。从更深层次看,货币要素由于受到要素市场、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市场发育状况的限制,因而关于货币调节的政策功能有明显的局限性。土地的流动性低,流动性不能与土地要素有效融合,使得那些可以流动的土地价格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房产价格扭曲。流动性也不能有效地通过金融载体传输到农村、中小企业等领域,因为金融体系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流动性还不能有效地进入垄断行业,使资本的用武之地受到限制。在这一意义上,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是一种不均衡的过剩。因此,宏观调控要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必须与改革相结合,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

第十八章战略思维方式 篇7

第一节 战略思维方式范畴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内涵

“战略”一词原本是军事学上的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战略研究的不断深化,战略问题不仅走向各个领域,而且也发展成为一门由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构成的理论体系。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行动计划”就是中国人战略思维的产物。事实上,整个战略体系中的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战略思维,离不开人们对战略的思考、设计、规划与谋略,因此说,战略思维是整个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逻辑起点。由于战略本身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所以战略思维方式本身也必然是多维度、多形式和开放性的。

战略思维方式,就是指在科学的世界观和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与思考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外交等社会活动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并对此做出战略选择的思维活动。这种战略思维方式应辅佐于一项或几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方向性、全面性战略问题的具体制定。在社会活动中,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其本身就是战略工作,即通过制定带有全局性、长远性、预见性、目的性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来实施工作。没有战略思维,就无所谓战略。战略与战略思维是统一的,战略是战略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战略思维方式是制定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

战略思维方式是战略决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行战略决策的拟订和决断,是关系到创新工作的方向性、全面性、根本性、科学性的大问题。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瞬息万变的重大历史关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以及每一项历史工程,都被维系在战略决策的纽带上。在关键的时刻,战略选择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取得优势。而一旦战略失误了,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作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头脑中必须时刻有着战略思维方式的概念。战略思维方式是战略目标制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般来说,战略决策都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决策层提出和制定的,而且往往是侧重于总目标、总任务的方向、性质、规划上面。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又依赖于战略思维的正确性,依赖于决策人是否能够运用战略思维方式来考虑分析问题。

二、战略思维方式是战略意识的外化

战略是一种历史产物。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代的战略意识还只是局限在战争的胜负和地域性范围问题内。到了近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使战略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战略思想家和战略行动家也不再处于被某些局部战争规律支配的境地,而把战略思维伸向了世界范围和更广阔的领域,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战略思想家,如拿破仑、约米尼以及被西方评为影响人类历史的16部巨著之一的《海军战略》的作者马汉等。在现代国家,战略思维方式作为战略意识的外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战略”一词已成为任何一项计划、措施、方案等制订中不可缺少的术语。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时代,它已成为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了。

三、战略思维方式的特点

战略思维方式虽然是整个思维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思维的一般性质,但是由于战略思维是对一些带有长期性、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后的一种决策思维活动,因而它还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

(1)战略思维方式的广阔性特点。战略思维方式空间,一是指思维对象(或内容)的存在空间;二是指思维主体思考或联想所涉及的空间。从战略思维方式的对象空间来说,这涉及整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从地球到宇宙,可以说它的范围无限广阔,内容无所不包,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在战略思维范围之内。从战略思维主体涉及的思维空间来说,它的范围和内容也是无限广阔的,因为思维空间本身是无限的。作为战略思维主体的思维空间,虽然受思维主体的思想、文化及所受教育程度、认识水平的局限,但这是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得到提高的,而且战略思维对象的存在,也会在客观上反映到思维主体的思维空间中,二者是协调统一的。虽然二者也存在着矛盾,但通过思维主体的努力认识,就可以在这种广阔的无限性中达到一致,从而形成战略思维或战略思想。

(2)战略思维方式的创新性特点。战略思维方式是一种未来、选择未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未来的思维活动。这是它与一般思维的滞后性的重要区别之一。虽然对于事物未来发展的判断,对于未来行动的选择和决策,都是超越现实的,但对未来的超前反映及认知正是战略思维的一个突出特征,因为没有对未来的思考与选择,也就无所谓战略思维方式与决策。这种思维超前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战略思维方式常常是无先例可循,需要思维主体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独立的思考和理性判断,提出创新性的设想。因此,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各种性质、方法,也都包容在战略思维方式的性质和方法之中。战略思维方式的创新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3)战略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特点。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都涉及诸多的因素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这些因素和关系随着时代、历史及其某些内外因素的变化而迅速地变化着,并从不同方面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人们的认识水平。

战略思维方式就是一种从大量的随机性、偶然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寻找出一种必然性和确定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要保持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在战略思维方式中就要运用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时,随着事物的条件和情况的变化,思维的方式或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适应事物的变化,并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中得出合乎事物本质的正确结论,从而提高人们的战略思维方式水平。

第二节 实施战略思维方式的方法

实施战略思维方式的方法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和效能高低的大问题。战略思维方式的方法错了,就会导致全面的失败。因此,选择和掌握正确的战略思维方法是在战略思维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选择目标的立体思维方法

一般来说,战略性思维目标的确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广泛集思,确定总的目标方向。第二,模拟战略方案,估计到各种参数、模型。第三,经过缜密的思维,在众多的方案中进行分析、选择并确定可行目标。这种战略思维目标确立的步骤,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诺伯特·西蒙称之为参谋、设计、选择的三个活动。这三个思维程序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这便是立体战略思维方法的结果。而其中立体思维分析方法,是战略思维方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法。立体思维方法就是综合战略决策中的各种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真分析利与弊的各种可能性,最终为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运用立体思维方法必须站在系统科学的理论高度,系统科学理论告诉人们,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环境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一个系统的。因此,创新必须从点看到面、从面看到体,坚持从立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用立体思维方法,还要求在创新的战略目标、方向确定以后,各种实施战略方案、模型也应相应地制定出来。对于这些方案和模型,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方法来分析该方案或模型能否顺利实施的主客观条件,不能只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忽视了客观分析。

鉴于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战略目标的选择时,应同时对创新战略方案、模型进行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可行性分析。在客观条件和因素大致摸清的情况下,挑选出与目标相近的方案,然后再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综合运用立体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选择最佳战略方案和模型。这样,就可以减少创新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以确保制定的创新战略目标实施方案的可行。

二、运用经验的直觉思维方法

运用经验直觉思维方法,可称为经验思维方法或直觉思维方法。它是指依据以往的经验、惯例、数据等和一些有章可循的东西而进行思维的方法,是比较规范化的思维方法,也是在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方法。在长期的创新工作中,通过总结各种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已经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并逐渐会形成一套经验性的思维模式。当一种创新规划要制订时,思维主体往往会运用以往的经验将其分类,然后运用这类经验性的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思维和决策。当一些与制订创新规划有关的信息、情报、资料等摆在面前时,他往往会凭一种直觉进行判断和取舍,并依此进行决策。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事例都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直觉性和经验性的思维方法对于创新和决策,特别是对于短期的、涉及内容较少的决策的作用是较大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而对长期的、涉及内容较多的,涉及范围较广的创新和决策还需要进一步运用其他一些可行的思维方法。直觉、经验或常规性思维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无论对于过去、现在,还是对于未来,特别是对于创新目标的制定和决策,都只是一种参数,难以构成创新思维坚实的科学基础。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越复杂、越深奥的问题,使用的方法越简单,由此我们才十分推崇经验直觉思维方法。

三、调换方位的逆向思维方法

在思维习惯中,尤其是在制定创新目标和规划中,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把思维注意力集中于业已形成的创新规划上,注重从正面和既定方针来考虑创新规划的成绩、优点,并寻找证据来论证它的合理性。而且,我们传统的模式和宣传方法已经习惯了这一思维定式。有些人一贯主张多看成绩、多讲优点、少找不足,缺乏否定自己的勇气,这已成为我们创新常常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了。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我们应倡导一下逆向思维方法。因为逆向思维方法,是从否定的立场出发,调换一下方位再去思维,站在原来思维方法(或模式)的反面,找出创新目标或规划的缺点与不足,挑出它的毛病,这种方法,可称作缺点列举法。这种反向思维方法往往能够使创新者纠正原来思维方法的错误或创新规划中不合理的因素,这在创新性思维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科学的出发点就是“批判”,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人物经常拿起这一批判的武器,才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和不朽的学说。可惜的是,一般人都常常认为,凡自己建造起来的东西,不允许自己,更不允许别人去批判,这已成为一些人的逻辑定式了。其实他们一点都不懂,如此下去,等待他们的将是失败。大量实践证明,当运用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而感到“山穷水尽”之时,运用一下逆向思维,往往会使创新思维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工作中,有很多新兴的企业家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他们能够突破原有思维方法的局限,通过逆向思维、反向扩散的思维方法通向创新之路的。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在进行创新思维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开拓新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研究 篇8

由上表述也可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冒险家, 创新者。因此, 我们可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企业家担负着领导、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生产经营及其长远发展的重任, 其思维方式的优劣、思维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的前景和命运。从实践来看, 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和运用战略思维,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家战略思维的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战略思维是每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从本质上说, 战略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 这种理性思维的指导性理论就是实事求是。企业是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交汇的复杂结合体。企业家的战略思维最应该讲实事求是的。一方面, 企业是处于一个社会之中的, 社会上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会促进或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企业自身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又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两个方面只有在实事求是这样一个根本点上才能达到最大的结合和统一。作为一个企业家, 首先应当全面、准确、透彻地了解企业自身的产供销人财物的具体情况, 把企业自身实际作为思考问题、制定决策的出发点, 做到科学决策、有效决策。一旦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出发点, 其思路难免会产生偏差, 企业生产经营肯定要遭受挫折。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必须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谋划全局就要求主持企业的企业家必须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和放眼未来。企业家所面临的也就不仅仅是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 而必须走出县界、省界, 跨出家门、国门, 高瞻远瞩地去观察和认识变化迅速的世界, 正确分析和把握本行业乃至全社会发展的大势, 把自身企业融入到全行业、全社会的大局中去, 以国际化、全球化的战略头脑去思考, 去决策。只有让思维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里纵横驰骋, 才能做到集思广益、运筹帷幄、决策得当。眼界放开了, 思路才能开阔, 想问题、做决策才会从更高的境界出发, 从未来思考今天, 才能把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作为一个企业家, 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 应超脱自己的事业, 把眼光放远、放大。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事业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要求决策时必须做到长远的运筹和规划。企业要谋求新的发展, 就必须勇于和善于从长远的、根本的角度去思考发展问题,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想得深才能谋大略。无论是制定产品战略, 还是营销战略、竞争战略、人才战略, 企业家都应该具有战略远见, 有从长计议的魄力与胆识。讲战略思维也就要求企业家应当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着眼于长远规划与远期部署, 想问题, 做事情, 都要克服短期行为和避免目光短浅。与此同时, 要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本行业的发展趋向, 力争在引领本行业发展上做出成绩,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要求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敢于突破陈规。战略思维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讲求思维的创新性与突破性。规划长远、具有战略意义的思维要求在立足企业自身实际、充分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冲破常规思维的局限, 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思路, 从而做出战略性决策。在战略决策时, 不能盲目跟风, 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看到人家上了一个项目赢利了, 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跟着上, 盲目照搬, 结果陷入困境。企业家必须以战略性思维代替传统化、模式化的思维, 超越以往陈旧、僵化的思维窠臼, 大胆探索思考, 勇于开拓创新, 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开创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努力培育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 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 需要企业家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 企业家如果缺少创新开拓精神, 就无法跟上形势的变化。同样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 如果缺乏创新能力, 也就难以履行其应尽的职责。

企业家战略思维要抓准和解决好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企业家的工作是带有全局性的, 但也不是任何具体细小的问题都可以上升到重大全局问题的高度, 企业家抓工作也同样不能不分主次, 不讲轻重缓急, 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深入企业实际, 充分调查研究, 科学论证, 抓住事关企业当前与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实际上进行战略思考。抓住主要问题, 解决好主要问题, 既是企业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解决了, 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企业就会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

总而言之,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来说必须从战略思维角度实事求是, 从长远考虑规划, 同时要敢于创新、善于分析和解决主要问题, 从而使得自己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为企业乃至社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带领企业起死回生, 铸就辉煌。而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战略思维, 站在一定的高度, 具备广阔的视野, 从而才能真正地带领企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才能使得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关键词:企业家,战略思维,视野,创新

参考文献

[1]理弘, 张海生.给总经理101条忠告[M].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6, 1:47.

[2]丁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 10:273.

混沌管理——战略思维的再思考 篇9

关键词:混沌管理,量子思维,战略指导图

咨询实践当中, 我们会热衷于将管理工具进行模式化的嫁接, 以行业分析及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评估作为战略制定的基础, 海量数据的处理以及预测来实现咨询的“科学性”, 然而, 市场永远是由一群实用主义者, 而非浪漫主义情怀的消费者所构成, 很多情况下我们试图用更理性、结构化的思维去把控市场时却发现用深刻的人文情怀去预知未来的消费者需求, 其结果往往输得不明所以。可以说, 最终检验管理者成就的是市场业绩, 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非知识。

正如德鲁克所言, “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必然导致一种尝试, 它希望消除实践中不可知的因素——它的风险, 它的波动, 它的破坏性竞争以及消费者的群氓观念, 非理性思考。”然而, 当下市场环境下的经济波动早已不同于往日, 更确切地说, 更多的未知以及不确定性才是常态, 因为我们不仅存在于经济事物的内部, 是经济的“一分子”, 而且我们还与大环境相互作用, 携带着我们自己的能量去影响周围环境。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当前复杂的环境?

1 量子思维, 混沌管理的风向标

反思企业界的成功案例,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时痴心妄想、表面上毫无逻辑的企业家行为往往都成功了, 孙正义, 软银的创始人, 当年创立软银的时候, 好不容易说服了两个人跟他一起创业, 发表就职演说宣称五年以后要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投资银行, 10年以后要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 没等他说完, 一个人赶紧就跑了!而目前的软银早已成为了全球投资的巨鳄, 全球超过600家公司的投资, 拥有300多家 IT 公司的股份;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 凭借手锤、手锉等简陋工具, 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打造电冰箱之时怎可能预想到, 13年后的他早已是营业收入34亿元科龙集团的领军人物!代表人物还很多, 不能否认, 在那样一个骚动的年代往往会成就传奇的人物, 然而, 我们谁又能否认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往往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限定。

在自然科学、牛顿力学能统治的这个世界,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往往是痴人说梦, 因为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但是在思维以及商业领域, 尤其是在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我们却发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些领域, 它们不完全遵守简单的加法规则, 经常会出现一种量子跳跃, 物理学上叫跃迁, 就是飞跃地变迁。

传统思维是一种连续性的, 线性的、黑白对立的这种思维方式, 来规范一个非常充满不确定的、有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变量组成的世界,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倾向于用线性的思维去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产生的结果, 往往会把很多的可能性扼杀。因为当我们对未来做预期之时, 往往忽略了我们也是在身临其中, 无意间作用于我们将要发生的未来, 而这不同于简单的以静态的思维看待我们自身的战略规划。

量子思维容忍跳跃性, 容忍可能与现实之间无穷的变量影响。其实质就在于让管理者在这复杂多变的“动态”中保持一种“恒定”, 毕竟动荡只是市场周期的一个“局部片段”而已, 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清晰的将目标锁定, 允许路径的多样, 过程中必然会预见多个关键节点选择, 因此, 敏感的预见到每一个关键节点, 时刻保持警惕就显得尤为重要。量子思维就是要我们容忍变动, 关注拐点, 以“非常态”即“常态”的前提假设去发现“奇异吸引子”, 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改变路径, 建构最终实现目标而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因此, 我们有理由, 也有必要对未来、对事业抱有充分的想象力, 这就是量子思维跟普通的机械思维最不一样的地方。

2 混沌管理, 战略思维的新引擎

营销战略权威科特勒与管理大师约翰·卡斯林曾针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巨大动荡现象合著了《混沌时代的管理与营销》一书, 他们对非常态有着耐人寻味的论述:这些混乱的时期并非失常, 而是常态的新面孔。事实上, 经济不景气是摇摆不定的动荡时代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 整个世界通过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无情的捆绑在一起, 风险与机会并存。灾难总是降临无准备者, 而机遇却总是青睐有准备者——那些强有力的, 有能力迅速预见并有效应对潜在威胁的企业。然而, 当我们被恐慌裹挟, 被不确定性冲昏头脑时, 我们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打破常规, 以量子化思维重新思考不确定性, 才能在一片豁然开朗的新天地里任意驰骋。

那么, 量子思维如何导入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呢?混沌管理具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2.1 制定一份“战略指导路线图”

汤姆·彼得斯在反省他的《追求卓越》一书的错误时说, 根本不存在所谓战略和卓越, 追求卓越是一件很荒唐的事, 在这个一切稳定的东西烟消云散的时代, 管用的行事法则是六个字——“天知道。大胆闯。”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前社会的复杂波动性, 然而, 他并未考虑到如果企业连最基本的方向也没有, 那将是一场灾难!个体的冲撞有可能带动集体团队的奋勇向前, 但更多情况下是集体无意识下的散乱无序。正如吴伯凡所言“外界的不确定恰恰要求内在的确定性 (定力) 来应对, 以头脑的昏乱、飘忽、疯狂来应对不确定性, 其结果是相当确定的——彻底的毁灭。”我们一方面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战略地图”, 终点明晰;但更重要的是主线清晰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路径的多样, 只要能达到最终“客户吸引子”方向, 必要的战略实时调整在所难免。

2.2 混沌产品

无疑, 信息化时代的思维与传统工业化管理思维相去甚远, 为了满足“混沌”客户的需求, 自然需要“混沌产品”。信息时代颠覆了工业时代的产品定义, 顾客消费不再是围绕着企业的产品, 而是围绕着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当前企业家更应该将目光转向“体验式消费”, 这也在考验企业家们是否能跳出市场用全新的视角来挖掘新的价值?

当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之时, 无人能够准确预测其市场前景有多广阔, 更无人能预料到这将极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方式。当诺基亚还在享受手机时代的红利之时, 没人能预想到短短2~3年苹果、HTC的爆发式增长快速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的版图, 将诺基亚推入“2012即将消失的十大品牌之一”的行列, 或者说, 通过 “体验式消费”、“半成品逻辑” 悄然无息地将诺基亚推出主流圈子。混沌时代需要敏锐的嗅觉, 混沌产品更代表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 这种“产品”卖的不全是物理化、刚性的器件, 它更多倾向于打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 在这种广阔布局下挑选一两个切入点引领消费者进入商家“制造的局”, 而切入点才是我们实实在在拿到手的那个“部件”。

2.3 时刻打破原有路径的“预警系统”

我们知道, 动荡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明显或隐藏的方式出现。企业应当对已发现的动荡加以分析并尽快采取行动, 最大限度地削弱或消除企业的拐点。正因为变化的反复, 才有了建立预警系统的必要, 市场上每一个细微的导火索都有可能制造惊涛骇浪, 通过对企业竞争环境的监测, 及时预测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 发现市场机遇和风险, 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与此同时, 注意竞争者行动及市场行为, 避免竞争者对公司造成伤害, 同时制定针对竞争者的策略, 预先抢占市场;应该注意到, 企业的很多巨大威胁往往并非来自现有竞争者, 相反, 潜在的行业内外冲击往往令企业家措手不及, 通过识别发生巨变的信号, 包括颠覆性创新和冲击, 及时发现对公司产品造成强有力竞争的替代品, 保护公司现有产品的市场, 使公司损失降至最低是十分有必要的。

2.4 构建更具适应性的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企业的骨骼, 而沟通、交流体系则是血液。无论企业领导者是否相信新环境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或者威胁, 日益加剧的动荡已经成为商业生活中的常态现象已经毋庸置疑。应对这一变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重新思考企业内部的适应性。当一种精心设计且建立在强劲、灵活、敏感的管理架构基础上的系统方法得以运用时, 企业至少已为自己打了一剂强心针。咨询实践中, 我们不仅要仔细梳理企业关键流程、关键部门、关键岗位在实际操作中的效率与成本, 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建立防范危机的应急措施与流程方案, 尤其是充分关注从企业中下层员工所反映出来的种种迹象, 建立透明、非正式的意见反馈渠道。

参考文献

[1]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2]阿莱斯泰尔.雷.量子物理学:幻想还是真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3]菲利普.科特勒, 约翰.卡斯林.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5) .

[4]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5]王敏.浅谈量子思维及其意义[J].科技与生活, 2010 (4) .

战略思维能力 篇10

“营”层面的战略管理, 是根本性、措施性、工具性的粘力战略目标管理, 它所具有的保证性和服务性功能, 使它承担着战略方案的实施。设计、制定好“营”层面的战略规划, 至关重要。

“盈”层面的战略管理, 是物质性、可量性、目的性的趋利战略目标管理, 它所具有的结果性和蓄力性功能, 使它承担着战略绩效的控制。实现“盈”层面的战略目标, 是再进一步设计、制定好“营”层面的战略规划动力, 也是实现“赢”层面的战略目标的保证。

“赢”层面的战略管理, 是精神性、价值性、终极性的信仰战略目标管理, 它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它承担着战略管理重大决策的根本方向。“赢”层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阶段, 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赢”层面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三个层面战略管理目标, 如果用简洁的几个字来概括, 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文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下面笔者仅仅用既简单又高度概括的几个字将是个方面的几个座椅总结, 目的是让读者很快的在脑子中留下三个层面中华汉字“营、盈、赢”浓缩了战略管理的奥妙。

对政府而言, 是“营”在制度, “盈”在税收, “赢”在人心。

政府是受纳税人委托来经营和管理国家和税收的组织, 他的一切权利来源于本国公民和纳税人, 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国家安全、资源和税收有效配置以及国民幸福生活安康为目标, 所以“营”在制度, “盈”在税收, “赢”在人心, 是政府三个层次的战略目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 都是措施性、工具性和手段性的粘力战略目标, 只有在制度这个粘力战略目标完善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物质性、可量性和目的性的趋利战略目标, 最终实现“赢”在人心的精神性、价值性和终极性的高级战略目标, 从而使政府获得公民的支持和爱戴。

对企业而言, “营”的战略目标是市场, “盈”的战略目标是利润, “赢”的战略目标是社会责任。

企业的使命是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实现盈利的目的, 市场如水, 产品如鱼, 没有“营”造水位的措施、工具和手段, 制造出的再好的鱼也无法生存, 也不可能存活。承载水和鱼的堤坝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获取“盈”的利润目标, 才能实现“赢”的精神性、价值性和终极性的社会责任战略目标。市场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市场为企业带来了利润, 企业反哺市场的最高境界, 就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如果一个企业, 没有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最高战略目标的, 基业常青是很难实现的, 甚至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这一结论已经有很多的企业案例证明。所以“营”在市场, “盈”在利润, “赢”在社会责任, 是十分清晰的战略管理思维。

对非盈利组织而言, 是“营”在平台力量, “盈”在服务水平, “赢”在社会影响力。

非盈利组织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是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桥梁, 是政府沟通行业企业的桥梁, 它承载着市场的平台力量, 它体现着行业会员的自律水平, 它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 同时它也以社会影响力的方式代表了行业的发展水平, 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营”在平台力量, “盈”在服务质量, “赢”在社会影响了, 是社会组织三个层次的战略目标。非盈利组织 (社团) 首先要有打造“营”在平台力量的措施性、工具性和手段性的粘力战略目标, 让平台像一条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 粘结着无数的行业企业在平台上实现信息不对称缺憾, 其次要提高“盈”在服务质量物质性、可量性和目的性的趋利战略目标, 只有不断的提升对会员的服务质量, 才能激发保证会员自觉定期的或按时的交纳会费, 贡献会务消费、培训消费和赞助行为, 在企业奉献和履行自己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 非营利组织实现“赢”在社会影响力的精神性、价值性和终极性的高级战略目标, 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政府的信任。

对个人而言, 是营”在知识, “盈”在诚信, “赢”在幸福。

人生在世一辈子, 不能糊里糊涂活着, 必须有一个战略目标的规划和设计。当然, 很多人都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人生的战略目标这个问题。而能够用知识---诚信---幸福来思考人生战略目标者甚少, 居多者是而立之年已过, 还没有人生的战略目标。只落得“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的心境。所以“营”在知识, “盈”在诚信, “赢”在幸福, 是个人三个层次的战略目标。人生“营”在知识, 是一个动态的战略粘力战略目标, 大量的专业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才有成长为实际能力发挥的基础。人生“盈”在诚信, 诚信是有价值的, 它可以某种形式转换为物质财富, 人无诚信, 无立足之本。人获得财富的根本条件是诚信。即所谓诚着达及天下, 信者四海有家。人生“赢”在幸福, 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无论一个人权利有多大, 财富有多少, 滋养灵魂的幸福感没有, 就是去了活着的意义。站在“营、盈、赢”的思维角度上, 思考个人的人生战略目标, 是很值得体味的。以共产党员人生战略管理为例, 分析其“营、盈、赢”战略目标的成功与失败, 可以让共产党员在“营、盈、赢”的战略管理目标体系中觉悟自己。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 就根本不能到了一定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人生的战略目标管理这个问题, 而是应当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 就确定了共产党员人生的“赢”, 不是个人的幸福, 而是以为更多的人谋幸福为终极目标和理想;共产党员人生的“盈”, 是一生坚守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对人民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诚信;共产党员人生的“营”, 是终生坚持学习, 学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 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在当今反腐中落马的“大老虎”和“小苍蝇”, 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他们背叛了共产党人“赢”的信仰, 剽窃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人生战略目标, 玷污了共产党人“盈”的人格, 骗取了共产党组织的信任, 输掉了共产党人”营“的知识, 钻营和寻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圣神权力, 变成了人生战略目标管理失灵的惨败者, 只落得绳之以法的结果。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战略目标管理, 最关键的是自身信仰的管理, 信仰的背叛, 诚信和知识都会去为其新建立的新信仰服务, 其人生的战略管理过程就发生严重崩溃。所以一个共产党员, 利用“营、盈、赢”的战略管理思维方式, 时刻管理自己的信仰、诚信和知识, 不失为是一种清晰的、有力的、具有极强心理暗示的正能量创新思考方式。

分析“营、盈、赢”三个字承载的物质信息和精神信息,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们不难推断, 物质层面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精神层面战略目标的实现, 同时, 精神层面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反作用于物质层面战略目标的实现。每一个实现过程中必定还存在着一个促使目标实现的推力, 它有链接物质战略目标实现和精神战略目标实现的巨大粘力。每一次信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都会使承载信息的文字寓意和喻意提升一个境界。

提出“营、盈、赢”创新思维方式, 是为了更好的为思维实践服务, 指导人们提升战略管理的思维水平。三个字承载的物质信息和精神信息, 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中, 帮助不同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 时刻把握三个层面战略目标,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从大脑中迅速反应战略目标系统图像, 迅速判断战略目标实施故障, 迅速调整战略目标的预期值。

需要新的经济战略思维 篇11

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解决方法大体有三:要么增加投资,要么增加消费,或是保证出口大于进口形成出口净额。现在的问题是,增加投资也好,增加甚至于是刺激消费也罢,各经济体似乎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一时间,世界各国的眼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进出口领域里来了。

从人们的思维方式来看,各大经济体都秉持“出口净额”的理念,都希望其他经济体多进口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以形成出口大于进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这种思维下,我们看到,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地进行海外营销,许多经济体从企业到政府高层的访问或会议、会谈,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推销所属经济体的产品和服务了。

我们的困惑是三重的。

第一重是,各经济体都希望形成“出口净额”是不现实的,却都在做如此的努力,为什么不跳出如此的思维窠臼,寻求一种“进出口平衡”的思维,在希望其他经济体购买自己更多产品和服务时,主动地购买更多他方的产品和服务呢?

第二重是,在“出口净额”的思维下,各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强盛,通过各种制约,不买或是少买其他经济体的产品和服务成了一种常态,为什么不去想想,你不买别人的,别人又凭什么来买你的呢?贸易保护主义究竟是保护还是“损人不利已”?

第三重是,那些已经有过较多年份“出口净额”的经济体,其他经济体都在希望你们多买进而不是继续多卖出,并且,其他经济体也需要通过“多卖出”来获得收入才能够继续“多买进”,净额颇多者为什么不想想这个问题,却还是只想自己多卖,而不是自己多买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出口净额”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里主流性的,却对于当下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完全无益——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和实现期望未来的理念之间,有着明显的冲突。而且,各经济体越是陷入到这样的思维之中,世界经济的复苏就越是艰难曲折——它将叠加性地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的摩擦和失衡,减少各经济体的进出口总量,至少是减缓增长的空间,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消费无法实现较为合理的增长。

要知道,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来看,现代经济学里那“三驾马车”其实只有投资和消费两者,国际贸易的减少,其结果不是减少全球消费,就是减少全球投资,这又从何而谈世界经济的较快复苏?

世界当下颇为普遍的“出口净额”的思维方式。显而易见,它具有“小争”的意味,局限于个别的经济体,局限于一方的利益获取

新的经济战略思维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经济思维,即超越“出口净额”的战略思维。

什么是战略思维?对于思考者而言,首先必须跳出自我的利益束缚或避开人性的弱点,因此,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无我思维。因其“无我”,思考者容易突破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局限,将面对的问题放置到一个更大的时空里来整理、分析和判断,进而得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模式。

通常的理解认为,战略思维就是一把手思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不论何人,只要能够将自我置身于外,超越所在时空来思考问题,那就是战略思维。例如,一家企业的一般员工,如果他能够思考企业管理者面对的问题,再来看自己所处位置的作用,那就是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显然是一种很困难的思维。关键在于,这种思维需要超越人性的弱点,需要超越自我利益诉求,超越局部,超越时间,超越定位。恰恰是顽固的人性,加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赋予了人类更多的“自我”社会肯定,人们大多并不将“自我”视为战略思维的弱点。

然而,人类的战略思维又是格外重要的。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稀缺便是价值或是创造价值的别名。战略思维的重要,在于它会在超越思考者“自我”的前提下,形成某种纵横捭阖的全时空、全方位和全利益均衡的发展思路,若能够具体化到实施层面,将必定带来相对整体、持久、低耗和最佳的战略回报,或者说,带来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讲,战略思维虽难却是必须追求的。

我们的祖先在战略思维方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战略思维的经典。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无我”的战略思维,是何等的高超。这里的“不争”,其实是一种智慧的“争”,超越的“争”,一种着眼于“得天下”的“争”。当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不去争那一时、一地和一方的得失,便可抛却如此“小争”纠缠的重负,赢得更大的施展时空,以充足的资源和实力,争得最大的战果。

老子不愧是一位全面的战略家,他还将其战略思想,细化到了战术的层面。他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在这里,将自己置之于“后”,却得了“先”;置之于“外”,却反而能“存”。因此,凡是在没有“自我”战略思维下的战术选择,表面看起来,是“后”和“外”了,最终成就却一定是最大的自我。如此智慧,让我们无法不对老祖宗肃然起敬。

回过头来看世界当下颇为普遍的“出口净额”的思维方式。显而易见,它具有“小争”的意味,局限于个别的经济体,局限于一方的利益获取,还局限于一时的狭隘意识,它绝对不是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战略思维。即使,少数经济体会在这一类“小争”中,一定时间里获得一些蝇头小利,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多输”的,那所得的小利也难保住。这不是理论的推测,现实的格局,其实天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活剧。

例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地球村”骤然变得很小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经济体,似乎一下子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金融危机。一时间,各经济体的大门陡然打开,商品、服务还有人员,特别是资金的流动,迎来了一个最为自由的时段。因为“危机”这个敌人已经超越了各经济体的边界,只有所有经济体组成坚固的同盟,方有可能战胜那个共同的“轴心”对手;而各经济体的市场全面放开,进而融合起来,当然地成为了“同盟”建设的第一步。那种多少具有超越“自我”经济体利益的思维,萌发了嫩芽。人类社会就是如此地奇特,这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天然不是好事,却对于形成全球性的经济战略思维,产生了积极作用。

nlc202309020839

不无遗憾的是,战略思维的萌芽,很快就被世界经济格局的相对平稳下来而掐灭。本来,从美国发源的这次金融危机,已经深刻地揭示了全球经济和金融严重失衡的祸根。中国拥有巨量的外汇储备,却无法购买到美国实体经济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除了几架波音飞机外,美国人以“国家安全”或某种意识形态为由,只允许中国人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产品。

结果是,一方面,美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发展制约,中国人的外汇储备大量回往美国,进入的却是金融市场,刺激起来的,不是美国的股市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是时下人们仍然还无法认知清楚的“影子金融”系统,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总只是看到光亮而远没有走出隧道;另一方面,中国巨量外汇储备的官方化,转化成了巨量的本国人民币投放,强烈地刺激了中国实体经济的过量发展,大量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美国是失衡的,中国是失衡的。整个世界,也都是失衡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论及其起源到应对建议,见仁见智者多多是也。若说到根子上,就是这等失衡造就的了。应当说,既然危机来了,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各经济体的市场更加开放就是不二的选择。其中,美国人让实体经济的大门对外打开些,既能促进经济的尽快复苏,又可以抑制金融市场特别是“影子金融”体系的再次泡沫;而中国人多多地使用外汇储备,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和服务,能够缩小本国货币的注入量,平抑国内的产能无度增加。这样,两个经济体都将获得某种均衡发展而受益,进而让全球经济都受益。

这没有成为我们看到的一幕。金融危机的痛楚稍有减缓,旧有的“自我”的思维方式便占有了统治地位。现实的格局,给予了我们一个不太乐观的疑问:在人类社会的现阶段,是不是那种“无我”而来的战略思维,根本不具有可能性?即便是我们已经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危机,人们还是难以超越“自我”地去思考那种“双赢”或是“多赢”的大格局?面对此态,我们又能有何作为?

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又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依旧无法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来描述现实的世界经济,但由于各国市场发展的深化和全球市场体系的日趋完备,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各个经济体的关联度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的全球市场,总是在传递并强化那种理念——同在一个体系里的各经济体,如果不关注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不加强协调、合作,那么,任何一个经济体的问题,就会由于关联度大,演变成所有经济体的问题。它给各经济体突破“自我”的局限,萌发超越性的战略思维,创造了厚实的基础。跳出地球“自我引力”的思维很难,却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虽有基础,各经济体并不会自动生长出战略思维来。一个经济体超越“自我”的思维,既需要全球市场运转系统性风险的警示,更需要一种自我觉醒,一种“无我”的主动意识,和在“无我”意识下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本质的深刻认知。唯如此,方可主观上立意全局、把握长远,清楚权衡利益的“小争”和“大争”,以“后其身身先,外其身身存”的高超智慧,在繁荣世界经济大局中,谋得自身最高的境况。

如同一个机构的“一把手”一样,在世界格局里,大的经济体显然有产生超越性战略思维和行动计划的天然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就是位高、权重、影响面广的别名,其一举一动,都带有超越经济体自身的效应;而其视界里的时空,总是要大大超过其他规模的经济体。因此,大经济体的战略思维,更凸显出价值——对世界是如此,对自身也是如此。

中国和美国是当下最具有影响力的大经济体。除了两者的经济体量带来的直接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任何关联举动,都将带来世界性的连锁反应、世界性的经济交往规则再造,以及世界性的战略思维示范。

在这个意义上,中美应当在世界经济交往中,特别是在两者之间的互动中遇到瓶颈和困难时,首先有超越局部的战略思维,跳出狭隘的“自我”时空,承担起领头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任。实际上,当中国和美国都能够自觉地具有战略思维,并相应关联地采取战略行动时,最终得益的,绝对不只是两者之外的世界,更有自身的“盆满钵溢”。那样,中美作为世界经济领头者的地位,会更加稳固,这便是“无私而成其私”者。

在现实格局下,以超越“出口净额”的战略思维,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一是不再追求恒在的年度“出口净额”目标,逐步代之以“进出口均衡”的新目标,通过多进口其他经济体的商品和服务来实现年度均衡。鉴于我们自身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进口商品和服务种类方面,可选择购买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先进大经济体科学技术领先的东西,我们最需要又难以生产提供的东西,还有那些虽然能够生产提供却没有比较优势的东西,以厚实我们未来发展的物质资源和科技基础。这样的转向,一方面将直接地拉动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同时,则有“后其身身先”的战略价值,通过获得其他经济体一流的商品和服务,集聚起我们实体经济新的发展优势,赢得后来的先机。

二是逐步减少存量上的外国金融产品和关联的服务总量,代之以进口其他经济体更多的实物商品和关联的服务。我们以往的“出口净额”形成外汇储备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大量的外汇储备转换成了美国等经济体的国债、金融债等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及关联服务的过大数量,加剧了世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这些年,全球货币供应量大增至历史高峰,利率则大降到接近零位,既没有带来实体经济的多大繁荣,又深化了世界经济的失衡,还造成了货币、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超高走势和巨幅波动,这些与我们的外汇储备大量用于金融领域而非实体商品及服务,有着明显的正相关。要改善世界范围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世界必须有减金融产品,加实体商品的战略安排,而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相应转向,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我们站在整个世界的角度,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战略性的一环来提出上面的行动计划,但其他经济体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大经济体以各种理由不卖给我们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怎么办?从历史经历来看,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他国的金融产品而非实物商品和服务,就有美国等经济体不卖给我们需要东西的无奈在其中,我们一厢情愿地“多买”是否有可能?

这是一个“多买”的前提问题。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游说”美国类的大经济体“多卖”给我们需要的东西?

当下的世界,仍然是民族国家或独立经济体存在的一个一个利益体。只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难题,或者说,共同的敌人,才可能将分立于下的利益体,撮合起来,携手成为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如果找不到共同的敌人,彼此就是敌人”之说,已经为人类发展至今的历史所反复证实。因此,共同敌人的找到或是出现,我们才可能将战略思维落实到执行的层面。否则,战略思维就是“空想”而终极走向虚无。

所幸的是,今天的世界经济已将共同的敌人抛给了所有的经济体,特别是抛给了中国和美国这样巨量的经济体。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日益显形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失衡,及由此而来可能破坏力巨大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在这样的时段里有理由相信,站立于中国和美国领头未来世界经济的高处,以“后其身”和“外其身”的智慧,游说美国“多卖”给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真正“双赢”和“多赢”是有基础的。就此,我们的另一行动是高举“共同敌人”的靶子,游说美国人在中美贸易中走进“我多买,他多卖”的同一条战壕。

作者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战略思维能力 篇12

诚然,当一个民族经济起飞之时,如何构建与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战略,已成为企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战略挑战。

放眼全球,美国在19 世纪末期大公司诞生之后对专业人才疯狂的追逐和创新环境的营造;日本二战后经济快速起飞,制造业至今仍能保持对匠心精神的追求和传承;德国坚持不懈保持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开发,以此确保高端制造业长盛不衰等等的现实,均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隆)是一家集色纺纱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是中国色纺纱行业第一家A股IPO首发上市的企业(证号代码:601339)。拥有总资产88.91 亿元,注册资金7.5 亿元人民币;企业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色纺纱研发和精品生产基地之一。

企业的快速发展,使百隆高层深刻认识到,坚持以战略思维统领人才管理是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者惟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并从前瞻性的战略高度强化人才管理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从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出发,确立了坚持以战略思维统领人才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从前瞻性的战略发展高度,构建人才培养战略框架

何为人才战略的本质: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人才战略是对未来的思考,着重研究人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作用。

百隆近年来发展快速而稳健,企业上市后更是带来了如虎添翼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分享更多的国际资源以更有效地释放行业危机要素,已成为纺织行业“走出去”的必然趋势。百隆东方作为色纺行业的龙头企业,确立了以创新作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于2013 年走出国门,在越南西宁省鹅油县建立了50 万锭规模的大型生产基地。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百隆不断探索搭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战略,为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几年来,百隆通过引进、外聘、培养、整合,形成了多层次所需人才,以创新精神为突破,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为员工发展搭建资源平台;以专注、专业、专营的“一根纱精品”战略为目标,着力通过对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的不断突破,在实践中发现、培养、检验创新型人才,并将整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百隆2008 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提前一年发布的流行色卡始终成为国内行业的技术引领者和产品价格的风向标。2011 年,百隆将累积多年的差异化研发技术整合成“结构性差异色纺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研项目,荣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后推出的“新型花式色纺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研项目也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科技二等奖。2012 年百隆研发团队获得宁波市“企业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并连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单位;并在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奖大赛中获得“最佳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奖”,及“可持续纺织产品开发- 卓越能效奖”。而远赴越南历时三年的艰苦创业,亦以优质高效的建设成果获得了越南西宁市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得到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的高度赞扬。这一切成果的获得均得益于企业从战略高度出发构建人才培养框架,并扎实做好与企业实际相吻合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创新人才作为企业核心软实力的有效递增,使百隆始终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市场价格风向标的保持者,并确保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之下仍能获得高质量的经营业绩。

二、筑巢引凤、引培结合、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

人才管理强调的是人才的关注,例如:吸引、聘用、安置、发展和保留人才。其与企业通常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将每个人一视同仁并避免按照公司资源分配情况对员工区别对待,而人才管理则将“核心”和“非核心”员工的需要视作不同,从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搭建与“不同群体里个人的不同要求”相匹配的开发对接平台。

百隆的传统纺织制造业性质决定了其引进、留住高层次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难度。因此,百隆既重视人才引进,更将关注点聚焦在不拘一格的培养企业本土人才方面。

百隆东方作为上市公司的母体,主要承担着研发和销售二大职能,并配有8.5 万锭的样板工厂,是各类人才的主要汇集地。而百隆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则为各路人才施展才华搭建了硕大的平台。企业现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300 多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包括高级技师)13 人,专职研发人员130 多人。百隆主管科技创新的副总经理卫国,是百隆本土培养起来的优秀高层管理者,不仅拥有丰富的生产一线管理经验,还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成长为一名行业专家。2014年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2015 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荣誉称号;而高级工程师万震则是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代表。万震1999 年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研究生硕士,师从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教授,2003~2004 年留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纺织工程系(Textile Engineering),回国后即加盟百隆,脚踏实地在企业良好创新环境中锻炼成长,现系百隆色纺纱技术中心技术总监,并在百隆旗下主要染色企业兼任负责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副总经理。2009 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5 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梯队人才,并被聘任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库成员。而一大批分布在各重要岗位的中坚力量,则是企业从各大院校招聘或从基层培养积累的优秀人才群体。企业主要做法:一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将培养梯队任务制度化;二是实施培训质量数量的量化考核。如高层年培训时间达80 课时(包括参与各类高层次论坛讲座等活动)、中层60 课时、基层管理人员40 课时,并与效果评估相结合。三是创造条件扩大视野,通过国际国内参展、与大专院校合作交流打开他们的眼界,快速与前沿技术和世界潮流接轨。尤其是销售推广部和研发中心大学生到岗后,企业会安排到法国等欧美纺织品发达国家参展或与高端品牌商接触。四是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在生产一线和市场的打磨和实践中快速成长。

案例:紧扣战略发展的“远征管理团队”培育。

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远赴越南创业建设新管理团队的组建,即要考虑对投资所在国文化、法律及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又要评估对投资项目前瞻性地选用全球先进性的“高自动化、高智能化、高信息化”新设备、新技术的驾驭,更要衡量其对新管理理念的融入以及各自职责担当等能力。因此,经企业甄选,由一名经历阅历丰富,综合素质十分杰出的高层管理人员出任董事长把握全局,并配备二名50 岁左右优秀的生产和行政副总经理压阵,而从总经理到中层管理人员基本启用了以本土企业培养为主,平均年龄在30 岁上下的一批年轻骨干;其中,出任总经理的张奎毕业于山东纺大,在百隆旗下企业任中层管理人员多年。早在2009 年总部就调任30 刚出头的他跟随领导参与赴孟加拉等地的境外投资考察,并驻外独立处置相关事务。2011 年投资越南确定,即全程参与了从选址谈判到项目一期至三期的边建设边投产建设管理。异国他乡的实战拼搏和心智历练,既锻炼了能力,也拓展了他的国际化视野,均为其日后成为复合型高管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为确保总投资为18 亿美元的越南大型建设项目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并早日融入属地化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提前2 至半年,一是分批招聘广西、云南一带的大学生既充当翻译,又作为各重要岗位的后备人才加以培育;二是分批选拔越南籍大学生或有潜质的基层管理人选,到中国百隆旗下重要生产工厂进行点对点、岗对岗的培训,提前学习技能,了解文化;三是在百隆旗下主要生产工厂选拔一批以年轻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生产一线优秀轮班长、工段长为基层管理人。由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作了周密的布局,外加百隆总部及各子公司的全力配合,尤其是百隆(越南) 管理团队的出色表现,历经三年艰苦创业,一家50 万锭生产规模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将在2015 年底全线投产。被越南各级政府称赞为“超级棒的越南速度”,俨然成为越南西宁省鹅油县福东乡福东工业园区的样板企业之一。

三、产学研联动构建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育机制

借助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协同上下游企业突破束缚创新瓶颈、积极寻求释放创新潜力的突破口,不仅是百隆实施创新促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利用这一平台,积极搭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多层次需求人才的重要手段。

1. 互建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2009 年,百隆东方即与比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纺院)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从源头为培养实用型的纺织企业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同时,在见习生中选拔企业所需人才进行提前对接,使在校生提前进入岗位状态(带薪实习),并为毕业后的双向选择提供依据和空间。2011 年百隆东方又在浙江纺院建立了“百隆色纺纱研发工作室”,由企业研发人员定期进行校企研发信息对接和研发技术指导交流,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转化为理论,为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理论素养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纺校的人力资源,每年与企业共同为生产一线提供诸如班组长、空调工、各工序操作、设备维修等基础性培训、大专院校主要承担理论原理部分的讲解,而企业则以实务操作为主。双方合作的过程也是高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教练员互动切磋,共同提高的过程。

2.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百隆东方作为色纺纱领域里的龙头企业,要保持基业长青,研发创新必将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为满足企业研发创新需要,近年来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与高等院校以及高端品牌企业开展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产学研合作,为加快推进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有效的探索。尤其在与高端品牌客户的多维度合作开发实践中成果显著。如与世界500 强企业美国陶氏化工坚守10 年的合作研发,耗资1 亿多逐步成熟推出的颠覆性创新环保项目:Eco FR ESH Yarn TM,系列产品,这一款集绿色生产、风格多样、交货迅速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特色产品,一经面世便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而通过与上下游优秀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头脑风暴”、“灵感碰撞”等沟通互动,则能将客户的意见建议甚至抱怨转化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的创新点。

同时,企业先后通过与东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指导等多层次合作获益良多。根据“百隆色纺工作室”,上海东华大学“东华百隆科技研究中心”等合作协议,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活动。随着百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不仅意味着百隆的产学研活动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创新领域,更为培育适合于本企业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平台。2012 年百隆与安徽华茂纺织、武汉纺织大学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支持计划“嵌入式复合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课题通过验收。与浙江纺院共同合作的“棉纺织工程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功能性粘胶色纺产品研究与开发”等项目相继完成。“百隆博士后工作站”引进的1 名江南大学博士后,参与开展纤维混色产品配色模型研究项目。“百隆院士工作站”组建以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翔教授为首的工作团队,不仅承担了Eco FRESH Yarn新技术的深层机理理论研究工作,更为拓展企业的技术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四、优化环境、强化激励、激发人才工作热情

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一批批人才培养输送成才机会,每当企业升级扩展,能沉下心来并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企业尽可能创造条件因人而异、用长避短,重视人才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刘东升东华研究生毕业、贝明辉浙江理工学院毕业,都是2008 年招聘的大学生,现都已成为关键技术岗位的中层管理人员。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批年轻的管理人员和前几年招聘的外语类学生在企业完成轮岗培训,现已奔赴越南发展。与此同时,企业为留住人才,优化就业环境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政治上关怀:加强对党的信仰教育和对岗位对事业乃至对企业的敬重;二是业务上调教:允许犯错、培训指导、职称考评。三是生活上关心,如人力资源部门在充分理解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四是企业配套服务,如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企业配有人才公寓专为年轻骨干解决过渡婚房等问题,包括多次举办青年联谊活动促成与联谊单位青年交往;五是出台激励措施(制度),为快出作品(创新活动成效)、多出人才进行各种激励。

结语

人才管理的出发点是“人”与“人才”。在人才管理中,管理功能被当作不再是分裂的,而是紧密连接的,围绕着人才紧密耦合。因此,人才管理的终极结果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人才供应。百隆坚持以战略思维统领人才管理工作,前瞻性地将企业战略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前置性相结合,既能较为精准地为企业战略转型输送适用人才,并确保战略目标得以高效执行。同时,通过有目标、有步骤的人才开发与累积,使企业能在更加从容的环境里,为尝试不同的变革创新提供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转型空间。

百隆多年的坚持和有效的探索已初见成效。2012 年百隆被地方政府认定为“宁波市和谐企业”、“宁波市优秀创新团队”、“镇海区外来工管理先进单位”,2014 年荣获“宁波市学习型企业示范单位”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都是对以培养、管理人为基础工作的肯定。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发布,提出了用三个十年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既为制造业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借鉴国内外优秀制造业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与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管理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大批企业纷纷走向海外;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发布,中国版的“工业4.0”确立了用三个十年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随之,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从产品、服务、技术的竞争快速转向更为核心而本质的人才竞争。本文简要总结了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战略导向统领人才管理之实践,简述了以战略思维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才管理体系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战略思维,人才管理,框架,平台,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大卫.人才管理.中国科学文化音响出版社,2012版:(第三章)。

[2]解读:领军人物的综合素质是影响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作者:唐雷工作室.2006-9-6检索于:天涯社区--天涯问答。

上一篇: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