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维能力

2024-05-21

独立思维能力(精选10篇)

独立思维能力 篇1

一、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就一般思维能力而言, 内容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观察、发现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区别、归纳、概括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而丰富的想象能力;正确决策和周密策划的能力等等。任何一门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能力要求, 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法律实践能力, 即完成各项具体任务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深知法律事实的能力、证据操作能力、法律表达和论辩能力、运用法律程序的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则主要体现在:探知法律事实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和认知能力;证据操作过程中的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确定案件性质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律的能力;严谨的法律推理和论证能力等等。

笔者于2010年下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期间, 有幸参加了“中国第十届环境保护法实务论坛”, 我借此机会向到场的70余名律师、法官以及其它法律工作者发放了关于“法律思维能力对法律职业的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其中包括:你是否上过法律逻辑课程, 对于律师来讲, 你在接待当事人、研究案情、调查取证、庭堂辩论等环节是否自觉能运用法律逻辑思维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对于法官来讲, 你在审理案件, 听取律师以及当事人呈堂证供能否运用法律逻辑来判断案情等。通过总结调查问卷, 并与他们的充分交流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讲, 法律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法律的逻辑去搜集、调查、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比如法律表达和论辩能力, 法律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或者用口头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表达自己对特定事实或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或者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法律意见, 记载特定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在庭内庭外、诉讼案件或非讼业务中, 法律执业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语言和思维, 根据案件事实进行论证、辩驳以说服对方及裁决者。显而易见的是, 逻辑的、精练的、创造性的表达能力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这种能力必定是以法律人优秀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法律推理能力为基础的。

可见, 法律实践能力要受法律思维能力的制约, 法律技术、法律程序、法律设施等都是以法律思维为基础的。思维能力乃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 是一个人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 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 就无法有效率地深知法律事实;无法合乎逻辑地阐释法律文本及规则, 按照法律规则或原则来解释法律现象;无法进行适当的法律推理;无法根据案件事实展开合乎法律逻辑的论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认为法律思维能力甚至比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随时学习, 法律条文可以即时查找, 但是法律思维方式却是要依靠长期的专业的训练才能形成。而法律逻辑就是训练法律思维的必要、有效的工具。

二、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

重点院校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2010-2011-1学期,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期间, 通过和该校法科学生的交流和座谈, 能够感受到该校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思想上讲, 对法律逻辑课程非常重视, 认为法律逻辑课程对培养法律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践运用上, 能够把在法律逻辑学课程中当中学到的判断、归纳、推理、演绎等思维方法自觉运用到学习其它法律基础或专业课程上, 做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独立学院, 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他强调以知识为基础, 注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要求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基于这种办学特色, 要求独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一个务实、追求自我实现的群体。他们综合素质较高, 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 但功利意识较浓;思维活跃, 但自信心缺乏, 意志力不强, 学习力不足。这些特点, 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 特别是如何培养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现状, 我在总结四学期《法律逻辑课程》的教学实践基础上, 于2010年11月对2007级学生 (已经上过该课程的学生) 进行了抽样调查。这次调查对我帮助很大, 掌握了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第一手信息。此项调查共发问卷50份, 收回45份, 其中有效问卷4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和总结, 通过同中国人民大学这些一本学生对比, 发现我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有很大不足。比如, 在调查问卷中, 问到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用到法律逻辑来学习其他课程时候, 有3人表示经常会, 有38人表示偶尔会, 有3人表示从来不用。可见我院法律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觉运用法律逻辑相关知识来思考、分析问题。

法科学生是构成未来法律职业群体的基本成员, 正确而有效地运用法律思维是其具备法律职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法律逻辑是训练法律思维的必备工具。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法律逻辑学教学规律, 有效发挥法律逻辑学培养法科学生法律思维的基础作用。

三、法律逻辑学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法律逻辑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 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并进行法律推理, 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逻辑论证。逻辑是思维的灵魂。在思维结构中, 逻辑处于中心的地位, 是思维的关键因素。没有逻辑, 就没有思维。这一点可从《辞海》对思维的解释得以佐证:“思维是指理性认识, 或指理性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通常指逻辑思维……”。从概念得知, 逻辑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表述论证思想的必要辅助工具。法律思维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法律思维与逻辑天然不可分, 离开逻辑, 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法律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已有法律规范对特定法律事务和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法律思维能力固然不可能单独依靠法律逻辑学一门学科来培养, 但缺少关于法律逻辑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必然是有极大缺憾的。掌握逻辑的知识与技能, 是法律工作者应具有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在我院学生调查问卷中关于法律逻辑学作用一项时, 44人中有30认为能够锻炼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有10人认为能够增强论辩水平, 有2人认为对考公务员有帮助, 有2人认为没用。

总体看来, 法律逻辑学对法律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法律逻辑能够帮助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概念构建起来的理论大厦。没有概念, 就意味着没有理性思维, 而没有法律概念, 法律和法律运作也将不复存在。法律概念是这门知识中最基本的要素, 是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的出发点和工具。“所有的社会问题, 不论它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是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 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法律问题, 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①法律概念在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法律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 我们就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 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 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如果我们试图完全否弃概念, 那么整个法律大厦将化为灰烬。”法律逻辑学对法律概念的考察不是从内容, 而是从结构入手, 剖析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逻辑特征, 对法律概念进行分类、定义、划分、概括和限制, 这些逻辑方法是准确把握和运用法律概念的必要工具, 也是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 进行法律推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 学习法律逻辑能够把握命题, 进行法律推理

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是法律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而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也是法律工作特别是司法机关运用法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在法律工作中, 处处离不开逻辑推理, 而运用推理就有一个是否正确的问题, 这就要求法律职业人员必须懂得所运用的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要求, 必须懂得这些推理所得结论的逻辑性质。否则, 就有可能使我们对案件的认识误入歧途, 甚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尤其是在审理案件、适用法律的过程中, 更要求法律职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法律适用过程既是法律实践活动, 同时也是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

(三) 学习法律逻辑能够论证法律意见或进行法律裁决

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学说或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在一个法治社会, 法律论证的能力对于法律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逻辑的法律论证, 法律活动就将成为一种无理性的盲目行为。论证同推理有密切的联系, 论证是各种推理的综合运用过程。法律论证需要运用多个法律推理来共同完成。法律论证与法律推理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正是为了论证某种法律观点成立, 才有必要运用法律推理。譬如强调审判三段论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说明和论证, 使当事者和全社会都能看到这个法律裁决是出自理性的, 是合乎思维规则和法理的, 使其具有说服力和可接受性。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目的和任务;同时, 论证的对象和目标又内在地制约着法律推理的方向和推理形式的选择, 使推理的形式和内容能够达到论证的目的。因此, 法律推理是否遵循推理的规则会直接影响到法律论证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如果不熟悉或者不遵从逻辑规律和论证的规则, 就无法保证法律理由和事实理由的充足, 无法保证理由与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 关于论证的结构、种类、规则的研究和学习, 对法律职业表述和论证能力的提高, 对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逻辑性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论文旨在结合独立学院法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具有商务学院特色的法律逻辑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促进其法律职业应用能力提高。具体而言, 是根据法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从法律职业者职业能力提高的视角, 探索独立学院法科学生法律思维培养面临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法律理论和实务问题, 提高学生法律思维。

关键词: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家麟.法律逻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4.

[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徐德清.趣味逻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6]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石岩.高等教育心理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9]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 2001 (4) .

[10]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 2007 (3) .

培养初中生数学独立思维的探索 篇2

初中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方法数学教学课程是让教师给予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得到发展。而对于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加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培养学生呢?

一、在游戏中让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激发

在数学的课堂上,如果老师在讲台上讲、黑板上写,学生在课桌上对着书本的听,那么学生就只是听众,失去了动手与亲身体验的机会,学生就变得很被动。那么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与数学有关的游戏,游戏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从而让数学知识的虚无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与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设计一个模拟的商场,让学生们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当中自主思考,在认识钱币的兑换过程中了解基本的数学运算的运用。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例子,如排队、走路、打球等,通过计算走路的步数,使学生自主了解基数和序数的基础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数学的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学生们更好更牢固地记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思维能力。

二、在团队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道数学题通常有很多种解答方法,让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别人的对解题的方法,并认识到自己思考方式的不足。这对于学生对数学的解答思路有很好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创新思维很有利。例如,已知二元方程(a-b)x+(c-a)x+b-c=0有相等实数根,求证:2b=a+c。学生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数学的课堂上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

一道习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堂上既看到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又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解题做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们积极思考,与其他同学共同合作,从而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深刻影响。

三、引导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征、知识认知程度,设计具体的研究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们提供自主独立的探索机会,让他们在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数学基础概念和在讨论过程中获得的数学知识与应用。因此,开展数学组织讨论实践活动,学生能在探索过程中深刻记住数学知识,掌握逻辑思考方法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也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比较、总结中更好理解数学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牢牢记住知识,并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发展与延伸。

四、类比推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往往都会存在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结构进行整理与总结,回归知识结构之中,因此,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缺乏深度。深刻的逻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在善于深入逻辑和抽象地思考问题,从而在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住以下三点:(1)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对数学知识结构的理解。(2)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3)培养掌握数学应用题知识结构的能力。对于每一学科都有一个知识结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狠抓知识结构训练,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目中具体的问题干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

五、让学生在推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模拟情景,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中的真实问题,从而得出合理的猜测,并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探索、思考、动手实操、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检验猜测是否正确,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动感的课堂中不断体会数学成功带来的喜悦,长时间的积累,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就会大大提升,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六、学生的良好个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

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创新重要在一个“新”字。能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只有独立思考,因此,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创造性思维的初级形式和基础就是独立思考。但学生的个性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以及发奋进取、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就不可能经常自觉地进行创新性思维的锻炼。因此,教师应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设立远大理想、目标,例如:在数学的课堂上讲一些数学家的光辉思想,光荣事迹。介绍学生看有关于数学的教材。让学生树立目标,向着目标坚持奋斗,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并敢于创新。

在此同时,学生都应该勤于思考与提问。想要锻炼自身的创造、创新思维,就必须勤于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发问。即使学生的问题很简单,但那也是学生思考后的结果,教师应耐心解答,不要让学生有挫败感。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走向。让我们给学生们一片辽阔的思维天空,给学生们一个自主的活力数学课堂,从而让学生們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使数学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独立思维能力 篇3

商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是一门系统介绍商务基础知识的课程。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无论是公司的工程师, 媒体记者, 还是企业翻译, 你都会从对商业的了解中获益。诸如创意, 领导素质, 团队协作以及质量管理商务理念都会和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商务英语方向的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就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要到工商企业, 从事经济贸易, 经营管理或是职业翻译的工作。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必要的商务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工商理论和实践知识背景下,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一、商学导论的课程特点

商学导论是英语专业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它以英语为授课语言,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工商企业 (Organization o a business) , 商业环境 (Business environment) , 企业管理 (Management) , 管理雇员 (Managing employees) , 营销 (Marketing) 以及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几个方面。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因此, 市场经济和工商管理是我国的国际经贸工作者必须熟悉的两个领域。本门课程是一门特定用途英语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对市场经济及现代工商企业的运作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并熟悉企业环境、经营管理、金融财务、法律保险等方面的英语词汇和用语, 学生要理解专业知识, 对于所学的商务英语, 不但要理解, 而且要能把它们运用到实践教学的分析和讨论当中,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并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 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下一步学习更微观、更具体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分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没有达到市场的需求标准, 表现为学英语的人多, 但是真正精通英语, 能把英语很好的用在实际工作中的人少。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 可以做的工作不仅仅是翻译, 而是能用上所学的商务英语的很多经营、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相关工作。那为什么我们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这些本来能做, 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呢?我认为主要就是在学校学校阶段的实际应用训练不够, 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存在功利性, 只在乎最终期末卷面的分数, 而不在乎自己实际能力的提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只了解了某些知识的皮毛, 没有实际的练习和深入的研究, 就无法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 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应用语言, 才能提高语言的应用水平。

三、以商学知识为平台, 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要想充分利用商学导论这门课程, 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科学分配学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结合使用引进版本的商学导论教材和国内专家编写的工商导论教材。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就要科学分配学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按照每周2-3学时, 16周来计算, 对教师来说, 将授课时间缩短到总学时的1/3左右, 总学时的1/3左右用来做针对教学内容的问答练习和案例分析和讨论, 1/3左右的时间做小组演示, 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各自模拟一个公司, 运用所学知识, 就公司管理、营销、财务和其他问题进行分析, 这个演示过程也是要用英语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词汇方面的练习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2. 改变考试测评方式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增加平时测试成绩在在期末总成绩当中的比重, 平时测评成绩可以分成课堂参与和小组演示两部分, 占总成绩的40%-50%, 课堂参与用于衡量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把在课本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 小组演示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卷面应由问答、定义、案例分析和汉英翻译等组成, 占总成绩的60%-50%, 既测试学生对工商管理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也测试学生对相关英语的应用能力。

四、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 我们应该提高商学导论这门课程的重视度,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把商务语言学透、学精, 为将来更有效率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商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to Business) 是一门系统介绍商务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必要的商务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工商理论和实践知识背景下, 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为将来更有效的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商学导论,语言运用,独立思维

参考文献

[1]叶苗: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大学教学[J], 2009, (4) :90

独立思维能力 篇4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忽视接受他人的帮助的能力。看一个人有没有独立能力,也要看他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越是独立的人越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越是自卑的人越不愿意开口求助。

我们有些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味地要求他们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甚至教他们在没有能力时宁愿不做,也不开口求助。而没有刻意去培养孩子有雅量接受别人帮助,没有告诉孩子,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

如果一个孩子是一个差劲的接受者,那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好好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并告诉他:如果有人给予他帮助,他应该欣然地接受。因为接受比给予更难,有很多人没有接受别人帮助的能力。

霍达和他妈妈铁秋芳就是这样的情况。铁秋芳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女人,她是家中的老大,母亲去世得早,照顾弟妹是她的责任,她认为自己应该照顾好弟妹。她很早就参加了工作,一直是顺风顺水,嫁了一个好丈夫。丈夫的仕途也是顺风顺水。秋芳的弟妹的学费都是她一个人承担。幸运的是弟妹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且收入也不错。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秋芳有帮助别人的习惯,却不习惯别人的帮助。她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就是无能的表现。其实她在工作和生活中无意中接受了许多人的帮助,只是她没有意识到。

在霍达的学习上,秋芳更看重的是能独立完成作业。她天天对孩子说的话就是:“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而孩子的理解就是,遇到困难也别寻求帮助,要求帮助就是无能的表现。

当霍达的小姨东芳看霍达写作业时,有时偶尔给霍达讲一下他做错的题。秋芳就说:“东芳,不用管霍达,要让他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老师肯定都讲过了。”

姐姐没有买书的习惯,东芳给霍达买书。可是买书后,也总是遭到姐姐秋芳的斥责,说:“霍达不爱看书,你给他买了也是浪費,原来买的都没有看完就放在那里了。再说现在想看什么书,都能从网上看。”

可是霍达在学校的表现不让秋芳省心,她也总是以失望的方式唠叨霍达拖延学习的习惯。她觉得霍达不如别的孩子独立。上了初中以后,霍达与老师的冲突越来越厉害。学校让每个初中生都理短发,霍达非要留着长发。他精心留了一个90后非主流的发型,像韩寒的一样,前面的长发把眼睛遮挡起来。一段时间前面的头发变成红的,另一段时间又变成黄的。这让秋芳伤心了,哭着喊着让孩子把头发剪掉。霍达坚决地说:“你再管得我这么严,我宁愿饿死在外边也不回这个监狱般的家。”

可是忽然有一天,霍达又把头发全剪掉,留了个光头。霍达在心里积攒下来的攻击性在青春期全发泄出来了,他恨妈妈。他甚至做过几次同样的梦,妈妈死了,他一点也不伤心。

东芳每次都和姐姐说,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时代变了,孩子所面临的困难也变了。

秋芳终于有一天想让妹妹在学习上帮助霍达。

东芳有强烈的欲望来帮助霍达,觉得她终于有机会回报姐姐的爱了。她在姊妹几个中学习最好,她是在高中时慢慢爱上了学习,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给姐姐带来笑容。

现在东芳理解霍达: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并且也不相信自己会喜欢上学习,不相信自己会有能力学好。他对妈妈的不满就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他的爸爸也没能给予帮助。潜意识里,铁秋芳不愿意丈夫帮助孩子,她怕孩子跟他爸爸亲,而不跟她亲。

霍达无意中听到班主任老师高谈阔论,说:“有钱人的孩子和领导的孩子就是难管教,霍达最典型。霍达的父亲倒是做领导做得大,可霍达身上就是有一股匪气。”霍达听到之后,就到车棚把老师的电动车给放了气。这还不解气,就去给班主任老师的车子也放气。终于让老师发现了。其实,他希望被老师发现。被老师发现,他有一种赢了的感觉。老师让霍达写检讨书,这对于霍达来说是最严厉的惩罚。因为他不会写作文,他没有词汇量,况且他觉得是老师的错。若是说老师的坏话的话,他可有话说了。

东芳看到了霍达的检讨书。

检讨书

我不该给老师的车子放气,给老师的车子放气是不对的。给老师放气是不是错了的呢?真的不对吗?是不对的。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什么呀?

东芳看着检讨书,知道霍达写不出来,便替霍达写了,霍达把检讨书重抄了一遍。

霍达的作业做不完,每次早上总是去抄同学的作业。东芳是知道的,可姐姐不知道。

东芳决定帮助霍达把精力用在学习上。霍达在学校所有的无事生非,都是因为他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他跟不上课了。而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人能够真正帮助他,也没有人乐意帮助他。他一谈学习就会说:“我就是不愿意学习。别提学习,谁提学习的事我就跟谁急。”

东芳只是把老师的作业让霍达做完做对,开始不提任何要求。虽然霍达不爱学习,但是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对,他还是很愿意的。霍达有时题虽然做对了,可还没有理解题意,东芳也不着急。她不能急,若着急了就不能真正地帮助他。

在这过程中,东芳不让姐姐管霍达的学习,她向姐姐保证让霍达学习有提高,性格有改变。慢慢地,霍达有时能听懂老师讲课了。有了小姨的帮助,有时比他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出来的题,他能做出来了。这种感觉比给老师的车子放气好多了。

坚持,有时真的很难,因为难就难在,霍达真的让人感觉有点笨。讲题时,他心神不定,而且还不虚心。后来东芳才理解,是霍达故意表现出来的敌对情绪,因为心虚,怕小姨说他笨。

额外的练习给霍达带来了好一点的成绩,而好一点的成绩又促使霍达去做额外的练习。

在帮助霍达的过程中,东芳感觉到霍达是以前练习不够。霍达能够感受到小姨对他的欣赏,他也比在妈妈面前卖力。

东芳给霍达辅导了一学期,他成绩虽是不理想,没有达到她向姐姐保证的水平,没有达到她期待的水平,但与他自己相比进步很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不简单了,老师也很高兴,给霍达发了个进步奖。他进步了,原来的铁哥们也有嘲笑他的,他有些失落。他习惯了平庸,也习惯与不优秀的孩子交往。这让他有些不适应。

但他的快乐还是掩饰不住,他回到家,向妈妈炫耀自己的进步时,妈妈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不是多亏了你小姨的帮助!要不你哪有现在的成绩?你看咱们院里的孩子,人家都没有人帮助还比你考得好。自己会努力独立去学好,才值得骄傲呢。”这样的话,秋芳重复了不下10遍。

没有什么比家长对孩子的成功反应是“你做到这样都是因为我的帮助”更破坏孩子的学习动力了。这意味着,是有了家长的帮助,你才取得成绩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孩子做到了,还会受到谴责,因为孩子的成绩是在大人的指导下才成功的,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再开学后,霍达不让小姨给他辅导功课了。有一次吃饭,霍达突然说:“小姨!你天天到我家来混饭吃。你该干吗就干吗去。”东芳听到这样的话,有点蒙,没有反应过来。事后有些伤心。

有一天,东芳又听到姐姐羞辱霍达。她明白霍达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和对她的攻击了。

她觉得是教育姐姐的时候了。姐姐不知道别人的孩子同样需要帮助,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丢人,更应该感谢才是。

东芳和霍达谈独立与接受他人帮助的关系,说,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幸运的。

他们谈得很好。当谈到独立并不代表不接受他人帮助时,霍达的眼里闪着亮光。这是东芳没有想到的。她明白了。有时孩子不爱学习,是他对别人帮助有误解,这误解来自家长的态度。

霍达终于明白,不要错让别人帮助的机会,也不要错过接受别人帮助的机会。

越是独立的人,越是坚强的人,越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代表一个人不独立。

极度自爱的父母在祝贺孩子的成功时,总有将功劳转到自己身上的倾向。

独立思维能力 篇5

一、交流情感, 让学生有疑敢问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打下良好的质疑心理基础。拥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在这种关系状态下, 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容易诱发创新思维, 产生新异、独到的问题。

其次, 教师要善于“激问”。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去挖掘教材, 产生种种疑问, 并准许其有疑即问, 不懂就问;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 切忌讥讽。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沉浸在喜悦之中时, 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困生怯怯地举起手, 似乎有什么疑问。于是我请他说出来, 他轻声地说:“长方体的体积用长乘宽乘高, 为什么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呢?”声音虽小, 还是被周围的同学听到了, 随之是一阵哄笑:“这还不懂!”我敛住微笑, 冷静地对大家说:“大家不要笑, 每一位同学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虽然有的疑问比较简单, 但都请你说出来, 况且我这个老师心里也有很多疑问呢!”课堂一片安静, 大家似乎都知错了, 接着我说:“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个个都喊“我愿意!”这下, 刚才提问的学生也笑了。这样有了“课堂是你出错的地方”这张“保险单”, 学生再也不用害怕因为说错或提的问题简单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 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被唤醒, 才能不断发展。

二、引趣激思, 让学生想疑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 教师要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内容, 并留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我用多媒体呈现唐僧分饼的画面, 边演示边讲解, 唐僧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 给了孙悟空一块, 沙僧看见了, 急着说:“一块太少了, 我吃不饱, 我要两块。”于是, 唐僧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 给了沙僧2块。猪八戒看见了, 嚷着说:“我饭量大, 我要多一点。”于是, 唐僧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 给了猪八戒6块, 这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三个徒弟谁吃得多一些?”“唐僧这样分公平吗?”“唐僧有什么办法来满足徒弟们的要求?”这样, 学生由兴趣引发质疑, 由问题产生探究需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当新课学完后, 学生齐读“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 , 这个分数大小不变”时, 一个优生站起来反驳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 这个分数的大小也不变。”这个问题是我未曾想到的, 我当场表扬了这位敢于否定课本知识并有创新想法的同学, 因为他提出了这样高质量的问题。

三、掌握方法, 让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 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 不着边际,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对此, 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 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考价值。

如教完《比的意义》后, 一位学生问:“老师, 您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 那么为什么足球比赛时有时会出现2:0的情况?”这样的提问就显得有价值, 使学生感到困惑, 于是便会激发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去解决。

又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让学生自学, 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 学懂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可以拼成其他学过的平面图形再推导吗?”我抓住这个质疑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让“问题”伴随学生快乐地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 这必将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 而问题意识也就能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钱建玲.例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5 (32) .

融独立思维于英语阅读理解中 篇6

一、提问是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捷径

提问是一种具有灵动性的课堂传授模式, 它避免了学生被定位为纯粹的观众, 成为呆板的“收音机”。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 师生可以良好地互动,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外语交际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生动的提问, 使得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生动的状态, 不断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通过设问、解答、帮助、指导等多元教学行为的综合利用, 促使课堂教学信息由单向活动, 即教师向学生传授, 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提问和回答的课堂活动, 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太差, 是否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无关紧要, 反正也看不懂, 因此造成阅读能力愈来愈低。面对被提问的压力, 学生不得不试着努力去理解文章内容, 克服种种难关, 渐渐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弹性的, 就像海绵一般, 越挤里面的水才会越多地流出来。

二、丰富词汇量和文化背景知识, 正确理解词义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词汇量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有利辅助因素, 可以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与其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丰富的词汇量是学生成功阅读的前提, 否则便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增加词汇量。另外, 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阅读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相应的知识一旦被激活, 学生就能加速理解过程。学生已经学过的词汇有些是多义词, 在阅读的文章中形成新的引申词义。这时候学生必须依据文章上下文的意思来揣摩这个词在这个篇章中的含义。一旦学生对词义理解错误, 就容易引发对文章含义的歪曲, 走入误区或陷阱。

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灵活理解文章内容

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英语是不可或缺的源泉, 一旦离开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就无形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往往陷入僵化的局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 不但要了解掌握所读材料呈现的事实与细节, 还要理解抽象的概念, 并且要能够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一步理解材料的深层含义。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必须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意思, 也理解内在含义;既理解某词、某句的含义, 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 并且据此进行判断。发挥想象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催化剂, 有时候阅读题中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而是需要通过想象拓展开来。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无形中缺少了灵动性, 在学习中难免显得被动。当然, 想象应该以文章内容为基础, 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 而不是天马行空, 离文章内容千万里, 最终不知所以然。

四、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 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经常有学生在英语测试中因为花在阅读题上的时间太多, 从而耽误了后面写作的时机, 匆忙之中犯下许多语法错误。

阅读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文章中迅速找出所需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首先确定略读目标, 然后确定查找范围, 迅速浏览, 直到获得所需资料。课内外的阅读训练都应该坚持计时, 让学生记录自己每次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 从而慢慢提高自己阅读的速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并不是不会做题, 而是速度跟不上, 只能顾头不顾尾, 草草收场, 直接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正常发挥。学生在阅读时要积极主动地在内心与作者对话, 思考有关的内容, 强制自己把精力放在理解上, 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快速阅读并不完全意味着囫囵吞枣, 应力求做到眼、手、心、脑同步并趋, 在快的前提下作出正确的判断、理解、归纳、总结。这就像猎手在林中狩猎, 既要眼疾手快, 又要有的放矢。

五、让讨论成为引导学生阅读的活跃因素, 提高阅读效率

在英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秩序的讨论, 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够让学生敞开胸怀, 轻松接纳新知识, 拓展许多课外知识。讨论型教学模式有观念新、思维活、语用强等优点。这种模式由教师备课、布置讨论、组织讨论、总结讨论四个紧密联系的环节组成。该模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尽情抒发自己的见解, 正确汲取他人的想法, 取长补短的同时相互拓展各自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的想象力有了一个广阔的施展平台。另一方面,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得以培养, 无形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理念。在阅读并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篇章布局, 又掌握了新的语言现象、文法结构, 并达到初步运用的程度。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 难免跟不上。这时候, 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他们启示和帮助, 使他们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来, 而不是坐在一旁不知所以然。

综上所述,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强调并启发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行为, 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 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 灵活选择阅读方法。让自己的主动思维真正融入阅读理解中, 使自己尽快达到成功阅读的目的。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寻求各种途径,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提问、丰富词汇、丰富背景知识、正确理解词义、发挥想象力、快速阅读、监控阅读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思维, 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去阅读, 使其融独立思维于英语阅读理解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关键词:独立思维,英语阅读理解,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语阅读方法和技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独立思维能力 篇7

“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1]英汉两种语言所根植的地理环境和所承袭的文化传统,以及中西方的观念、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必然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拥有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直接而明显地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中。所以无论是英语学习的进步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要建立在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和相应的对策的基础之上。

一、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两种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差异在于:英语民族更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刘宓庆教授曾赞同说英语是有“阳刚之气”的语言,重逻辑,重理性,重组织。[2]这种特征使英语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工整、紧凑,而汉语民族更注重感性、悟性,对汉语语言的理解通常要依靠上下文,句子的结构也比较松散。

1. 句法结构的差异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 常用被动语态和it作主语以强调其客观性, 而汉语则更加感性, 更直观地表达事物, 不注重主谓语结构, 主观性强, 而模糊性较大。比如:“下午开会。”这种没有主语的句子在汉语中很常见, 听者因为有特定的环境, 可以自己领悟到内涵的信息;而英语则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There’s a meeting this afternoon.”或“We will meet this afternoon.”英语习惯把要强调的部分放在句子或篇章的开头, 而汉语则喜欢把看法或结论等放在末尾以示强调, 如汉语表示:“要是不努力, 你肯定不及格。”而英语一般则是:You’ll fail it unless you work hard. (你会不及格, 除非你努力。)

2. 篇章结构的差异

由于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更注重逻辑性,其篇章结构更紧凑,喜欢开门见山,重点突出;而汉语思维则常常“……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3]由此,汉语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更多的是去感受,然后自己总结篇章的大意,而不是在文章中切实地寻找相关的证据。

二、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

1. 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

独立学院相当于“本三”,即本科第三批录取,录取的分数线比“本二”约低10—30分不等。这意味着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都要差一些。在教学过程和考试当中具体表现为:听不清,说不明,看不懂,翻不像,写不出。这当然与中小学阶段英语的基础打得不扎实有直接的关系,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即没有培养其应有的英语思维方式。

2. 现状与问题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没有建立起英语思维方式。以下是几个来自教学和考试当中的例子。

(1)口语

误:I very like this film.正:I like this film very much.

错误的表达不仅在普通学生中多次出现,甚至出现在转专业学生和拟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当中。

(2)阅读

如:It’s high time to honor the heroes who helped liberate slaves by forging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in the early civil-war struggles in America.

到了该纪念那些在美国内战早期通过地下铁路解救奴隶的英雄们的时候了。

学生在读到这部分文字时,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无从下手,翻译不下去了。究其原因是不明白“It’s high time”是什么意思。所以当出现这种非常客观的论述时,他们大多摸不着头脑。

(3)翻译

如:你需要考虑的不是怎样去赚钱,而是如何弥补损失。

学生译文:You need to think about is not how to make money, but how to make up the loss.

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时,学生的思维仍然是汉语式的,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应原来的汉语句子来翻译,而没有用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用英语的思维来考虑这个句子应该怎么组织。

3. 英汉思维差异带来的困惑

英汉思维差异的存在对独立学院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尤其显著。

(1)挫伤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知识就不是很扎实,在应对大量的、地道的英语文章和阅读时无从下手。利用有限的英语知识翻译过来的译文与标准的译文根本不是一回事。这种对英语思维方式的不适应经常性、反复性地出现,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和积极性、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以致使部分学生放弃了英语学习。

(2)妨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的用词日趋正确,句式也工整,基本没有语法错误,阅读中英文原文的大意也隐隐约约有所了解,但由于英汉思维差异的存在,他们始终徘徊在英语国度之外,不能完全融入到英语世界当中。这种差异的存在也必将是他们后续学习深造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障碍。

三、消除英汉思维方式差异的对策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目的是让英语课堂的学习更生动,语言环境更逼真。但仅限于硬件上的引进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应该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辅助,从教学软件的相关方面进行改革。笔者根据所任教的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建议从以下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做些尝试。

1. 教师培训

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授课的依赖相对于“本一”“本二”的学生来说要大得多。绝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学生主要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来完成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的。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没有英语国家学习或生活的背景,应该说这部分教师的英语思维方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而完善教师的英语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的前提条件。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独立学院应组织自己学院的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实习、观摩英语课堂授课;或在当地聘请有经验的外籍教师进行培训或现场观摩外籍教师课堂授课,体会地道的英语在课堂上的应用,并争取在自己的课堂上再现。

2. 改革教材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与“本一”“本二”学生使用的教材相同。对于基础稍弱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内容过难。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太难,在课后都不会仔细研究课文,而只是背诵一下课后的单词而已。没有了教材的辅助,教师能发挥的空间大大减少,并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独立学院作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应该有其特色的教材和评价的体系、标准。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水平,选取篇幅适中、难度适当,主题鲜明、时尚,内容深入浅出的教材先让其能够读懂、愿意读懂,才能进而引导他们深入其中,并逐渐培养起英语思维方式。

3. 改革教学方式

在保证多媒体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强调互动。很多学生表示愿意看英文电影,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部分经典影片的片段,通过Role-play和电影里的仿真场景,让学生感受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语感及褒贬色彩,等等。实践证明,经常看英语原版电影的学生在英语思维模式上明显要好于那些从来不看的学生,对英语文章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更好,而在教师的指点下观看电影时学到的词汇的应用,学生的记忆是最牢的。

除了以上的尝试外,独立学院也应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使课堂上培养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和实践。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院、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努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 1999, (1) .

[2]刘宓庆.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J].现代外语, 1993, (1) .

独立思维能力 篇8

一、财经类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层次相对较低

从生源质量分析,独立学院的招生录取一般都是在重点本科院校和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之后进行。用高考成绩衡量生源质量存在片面性,但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纪律性的优劣。由于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缺乏理解,仍然停留在学科知识的简单记忆阶段,无法形成完整的思维逻辑,缺乏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财经类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科学习都处于较低的层次。

2、应用型、实用性专业特征明显

独立学院普遍都是侧重教学的教学型高校,目前仅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尝试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也是我国独立学院首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可见,财经类独立学院重在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和实用性的财经类人才。其专业设置也会考虑当前社会所需,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等因素。学生侧重于掌握财经专业的理论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愿意接收较为实际的学科知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存在偏见。

3、学生管理中矛盾较为突出

财经类独立学院的专业特色决定着学生既不像理工科学生表现的思维严谨、循规蹈矩,也不像文史类学生注重人文修养的培养,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强调理论的实用性,讲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这些特征的负面影响会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对于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意识较为淡薄。因此,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较为复杂,所以对于经济学思维在学生管理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管理中的诸多矛盾。

二、经济学思维方式概述

思维方式是哲学概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主体对于客体的根本立场和观点,是主体输入,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方法。顾名思义,,由于主体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主体对于相同的客体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观察研究结论。

1、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明显

经济学思维方式是伴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并且富有时代内涵,亚当·斯密的著作体现着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思想也是紧扣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所引起的自然科学大飞跃的时代背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催生出了经济学的“非均衡理论”以及“动态均衡”的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演变都是富有时代内涵的。

2、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实践性显著

时代内涵性的特点注定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特征,但经济学思维方式有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各种经济学派也是在资源稀缺性的假设前提展开的,经济学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是解决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学科,所以,各种经济学思维方式出发点都是强调社会实践的,经济学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始于观察、终于观察,并且经济学理论越来越倾向于社会行为和个体行为的研究。实践既是经济学思维产生的原因,同时经济学思维又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并且经济学思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需要实践来检验。

3、财经类独立学院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对于财经类独立学院,在整体层次相对较低的局限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践环节的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其学生往往对于理论学习缺乏保障,对于理论内涵缺乏思考,对于理论分析缺乏深度,因此产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经济学理论学习深度的缺乏导致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理解的不完整,经济学理论内涵思考缺乏导致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应用产生偏差。

三、经济学思维方式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多数来自于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对于经济学思维方式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比较缺乏,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尤其是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中,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应用会发生重要的作用。介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层次性因素,经济学概念、原理、方法、工具都贯穿着经济学思维方式。所以在研究方法论也侧重于对概念、原理、方法的思考。

1、通过经济学概念的理解来重新度量学生的行为方式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上的,在经济学体系发展日趋成熟,经济学流派层出不穷的趋势下产生了众多含义深刻的经济学概念。许多概念已经进入其他学科领域或者融入日常生活用语。如果高校学生工作教师能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则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的行为产生新的认识。“经济人假设”这个概念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也是经济学思维的逻辑起点,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都是利己的,行为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样就可以理解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受一些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利己”的倾向。机会成本也是经济学当中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做出一项选择后所放弃的其他最大收益。如果用机会成本的意识去提醒学生时间的稀缺性,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而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去解释学生对“两课”的缺乏兴趣是容易理解的,以为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会主观认为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两课”的学习上所放弃的机会成本太大。由此可见,许多经济学概念可以对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的行为方式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2、通过经济学原理的思考形成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其原理也是建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且可以用原理来指导和检验实践。经济学有许多重要的原理,例如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可以用来解释教育学生中的各种措施的有效性是随着多次使用递减的。比如用学生谈话,相同的内容多次谈话后,学生的感触会越来越小,对于教育者而言也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再例如,用市场竞争的原理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让班级各自竞争有限的活动经费,而不是平均分配的方式来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3、通过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以形成有效的学生工作方式

经济学方法,一般指研究或者应用经济学时采用的各类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方法、计量方法、历史方法等等。各种经济学方法都是经济学理论和原理的运用,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和规律。在指导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如果采取一些经济学的方法,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计量方法已经在教育统计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了,如果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生成绩分析,可以得出整体成绩的分布也可以考量个体的变动规律,提供量化衡量指标。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多数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中提炼原理及方法, 对于经济学却少有问津, 而对于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因财经类专业背景和自身层次较低的原因, 其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许多矛盾以及特性。鉴于此, 笔者认为作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教育工作者, 经济学原理及方法的掌握,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2]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人民出版社, 2010.

[3]王玺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学思考[J].实践·探索, 2010 (5) .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篇9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實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独立思维能力 篇10

所以这种独立性思维也越来越成了中学生为文的主旋律,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和处置这种思维, 便成了我们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在此我们姑且抛开中学生文学作品, 单从中学生作文中的思维表现略析一下独立性思维的问题。

一、独立性思维的表现:参与意识和逆反心理

(一) 参与意识

时至今日, 当今社会参与意识已深入人心, 人们乐于参与这个社会大变革, 这种情绪也多少渗入中学生的思维, 他们渴望参与生活, 渴望参与社会, 他们愿意在周围的生活中展示自我、塑造自我, 于是作文便成了他们宣泄的良好阵地。在作文中中学生已经和正在理直气壮地把参与意识呼喊出来。

(二) 逆反心理

1. 逆反心理的表现

90后的青少年, 在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的激烈碰撞中, 造就了他们“崇尚自我”的时代情绪。加之在青春期特有的意识, 形成了他们与年龄不相适应, 不愿轻易接受外物的早熟的心态, 这种心态又可称之为一种“无意识”的逆反心理。许多中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人们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甚至于怀疑人们是在扼杀和打击他们的天性和行为, 因此他们在作文中有意或无意地把日常行为中的这种逆反现象主观地、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直气壮地公诸于众, 以一种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好战姿态与世人对峙。

这种逆反式的独立性思维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定年龄和环境因素造成的, 他们的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至病态, 明着是“个性张扬”、“关注个人内心体验”, 而骨子里却是一种主体迷失。

2. 逆反心理即伪“个性化”独立倾向产生的两大因素

(1) 时代的因素

在教育人性化、社会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确实使部分学生个性意识空前膨胀。能张扬个性固然值得肯定, 但凡事过犹不及, 如果把张扬个性当作时尚, 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作用, 写作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挥。诚如作家韩少功所说, 不能根植公共文化积累的个性一定是空虚的, 不能承担公共事务重荷的个性一定是轻浮的。

(2) 学校写作教学的因素

无须讳言的是, 我们的学校作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均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和错位。作文教育长期模式化、非生活化甚至政治化。在应试的压力下, 唯考是图, 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 作文和做人被完全割裂开来。

近年来, 受自由化写作风潮影响, 一些学校和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矫枉过正, 错误认识“自由化”写作。在操作层面抛开作文教程所有的规范和程序, 教师以不证自明的集体无意识随意、率性地跟着感觉走, 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和应景性直接导致教学的低效性和学生习作的低质性, 作文无法教也教不了的现状已到了非常迷失的地步。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习惯, 有益的发展学生个性

伪“个性化”作文表现了他们那对说教、绝对化理念的不满, 对多元文化价值的向往, 对生存状态的坦然表达, 对节奏、语感的迷恋喜欢, 对个性文字的恣意张扬等确实颇为惊艳。然而, 所有的这些讲到底只不过是对80后的少年作家群体和今天一些无病呻吟的网络文学的模仿。

鉴于此, 我认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培养学生写作真正的个性化作文, 必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中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强, 悟性高, 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 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 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优劣, 决定取舍, 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2.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作文的训练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 提练的观点也不同。在作文指导中把这些列出来, 指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对学生的创新将大有裨益。

3.鼓励学生积极争论, 加强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敢于讲真话, 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提练的观点肯定各异, 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争辩, 说出自己的理由, 自己的思维过程, 通过争辩, 激发他们的潜能, 训练他们的思维。

4.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纠正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现象, 指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取向也十分重要。我们确实不应无视、漠视、轻视周围的文化现象, 不应脱离社会文化来学习写作的精髓, 但我们更要拥有观察文化的敏感和意识。现阶段社会环境宽松宽容, 价值观念多元化, 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现象, 这其中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 适时而有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工具方法下一篇:银行证券业务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