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024-07-08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创新,自信,评价方式

数学家波利亚就曾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要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 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 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的欲望, 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 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 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我与学生融为一体, 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和学生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 看看谁最高, 高多少, 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 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 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多启发、多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 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 从而有所发现, 找到规律。例如, 在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如牙膏盒、冰箱、空调、魔方等等,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再让他们每人摆动学具,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 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 再让他们用多个小正方体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我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由27个小正方体搭成) 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几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搭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呢?学生兴趣极高, 在动手操作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 创造思维解决了问题。

三、改革评价方式, 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必须改革评价标准,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 善于包容学生, 谅解学生的错误, 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 着力挖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 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 要加以呵护, 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 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 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 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不但要贴近生活, 实实在在, 而且要精益求精, 大胆创新。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得到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尝试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创造

性思维能力?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

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

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

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

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二)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

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

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

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

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

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

重要意义。

我教“空气与燃烧”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铁丝、带火星的木炭、

带火星的火柴棒等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

说,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地更剧烈。顿时,

课堂火热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

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物体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为了加深学生对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

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

火了,怎么办?”、“炉灶旁边的柴小面积起火,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

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

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在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积

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只动手,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

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

[1] [2]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3

一、摒弃表象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物理现象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学习各种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形成由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影响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如“相对运动与静止”“匀加速运动”“动量守恒”等物理概念与模型的建立时,学生受生活经验的表象影响,造成思维障碍,经常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思维偏离正确的轨迹。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破表象,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中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去伪存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

二、将具象抽离,寻找隐蔽的实质

物理现象常涉及众多因素,有些是“显因素”,有些是“隐因素”,学生容易忽视隐因素,事实上许多“隐因素”才是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健身公园中的铁质双杠和木椅,在长时间太阳光暴晒下,是否温度一样高?相当多的学生都说铁质双杠的温度高。这种错误的结论的实质是学生忽略“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隐形条件,仅凭生活中的经验——人体感觉的冷热程度来判断。把生活具象和抽象的物理概念相混淆。实际物理问题的实质往往是隐蔽在具象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由表及里,寻找物理现象的本质,找出与物理问题相关联的物理概念,并用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能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夯实基础知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尤为重要。教学中不仅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还可制造一些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探究“蒸发制冷”这一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给每位学生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用用浸有乙醚的棉花团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现象。学生惊奇发现温度计的度数急剧下降到0度以下,这一巨变让学生兴奋,急于探究其缘由。远比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有效得多。课外活动中多组织一些实用物理兴趣小组,如摄影、无线电、航模小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加深了物理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兴趣之外,一定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双基”教学和训练非常重要,切不可轻视。在教学中应力求精讲、巧练、学透、活用,既减轻了学习负担,改变苦教苦练的题海战术,又有了好效果。

四、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等要素构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以往教学优点的同时,一定要打破老框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缺陷,突破思维定式。如在“提问—讨论—反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上“与众不同”,在平常作业时,要求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批改作业时,不只满足学生的标准答案和完整的解题步骤,而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想法和答案,即使不够成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克服思维障碍的法宝,也才能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形式是多样性的,有形象、抽象思维,求同、求异思维,集中、发散思维等。教师更喜欢培养学生的求同性,要求解决问题思维趋同性时,对书写格式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唯师、唯书的思维惯性,不敢质疑,不敢怀疑权威。若是这样培养学生,即便是高分生也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爱迪生的“奇思妙想”才使他成为发明大王,爱因斯坦的“离经叛典”才有了伟大且具超前性的相对论。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时,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如下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假设—获得结论。物理学上著名定理、模型,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基本离不开上述历程,就中学生而言,与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有区别,但教师应教会学生适合研究的启蒙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得出正确的共性结论。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学习前辈名家的执着精神、愈挫愈勇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品质。(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

一、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1) 培养创造性思维。 (1) 引导思维发散, 创造语言情景。英语学习中几乎所有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句型操练都可以在合乎情景和十分自然的语言氛围中进行。因此, 我经常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灵活运用语言。 (2)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教学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兴趣高、印象深, 并且做到活学活用。 (3) 大胆设想, 培养思维独创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联想, 发挥独特见解。如上课文Life in the future前, 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r life be in the future?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自由讨论。许多学生谈到了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space travel will be popular等等。这与课文内容不谋而合,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证实了他们设想的准确性。 (4) 多项质疑, 灵活运用。多项质疑、发散性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向知识领域纵深探索, 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全部信息, 使学生灵活地接受知识并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5) 利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在阅读课文教学中, 训练学生的口语思维表达能力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 课文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 复述是一个用英语进行思维及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还可尝试其他的交际性的活动。如在讲解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课后, 我要求学生围绕北京为何能够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举行辩论, 以Beijing has the ability to hold the 2008 Olympic Games successfully为题, 鼓励学生搜集各方面的有关知识, 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开启学生创新智慧的钥匙。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仍然表现为讲风太重, 负担偏重。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语言启发、情景启发、对比启发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五让:即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想、课内让学生练。 (2)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形式要多种多样, 如朗诵歌唱、讲故事、写作竞赛和展览、演讲比赛、短剧演出、英语角和英语班会等。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努力创新英语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被人们所运用。平时利用英语原版电影录像材料进行听力课堂的教学, 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二、启发创新思路, 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我在高一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一次改革尝试, 收到了较好效果。

(1) 合理选材, 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教材内容,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选择一些课本剧作为施教的课题, 它比较切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 能较好地实现创新教育这一目标。从教学要求看,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部分学生只注重笔试成绩、轻视听说能力的弊端,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剧听力难度适中、内涵丰富的特点, 精心设计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强化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多种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教和学双方的潜力, 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这一目标。

(2) 尝试构建“激励学生主体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The Necklace一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上, 指导思想是坚持体现“以学为主, 因学论教”的教学原则, 从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入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确保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 背景介绍, 激发学习。教学伊始, 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著作。通过对莫泊桑坎坷经历的介绍, 教育同学们要不怕挫折, 在逆境中培养奋起的顽强学习精神。 (2) 启发听说, 激励参与。本片课文剧成了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幕, 在介绍背景之后, 又让学生听录音, 每听完一场回答问题。通过回答, 同学们较快抓住了故事梗概, 能流利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在参与活动中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 (3) 创设情境, 变化迁移。为使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规范地使用语言, 依据教材内容, 选择适用性广、搭配力强的短语和句型, 进一步讲授和操练, 把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 在操练“marry”这个词时, 问不同的学生, “When did your parents marry (or get married) ”When did your father marry your mother?How long have your parents been married?在区别know和recognize时, 设计这样一个语言情景:I got to know you when you came to this school.Maybe in ten years I won’t be able to recognize you.通过形象引导, 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些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多元化操练形式, 如即兴问答、连锁训练、英汉互译、自编例题等等, 又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加上全班同学广泛地参与训练, 进一步增强了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的力度, 使训练质量达到比较理想的要求。 (4) 组织讨论, 升华提高。根据教学要求, 适时地组织讨论, 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满足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需求, 会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多项信息交流。

三、巧妙设疑, 发展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造性思维应与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特征相结合。英语教学中进行看图说话、设疑、即兴发表见解、角色扮演等, 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

(1) 巧妙设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 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 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 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 于无疑处设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本无疑之处巧妙设疑、激疑、揭示问题背景, 发现问题的实质,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2) 深层提问, 挖掘内涵。哥白尼不满神圣的《圣经》, 才解开了宇宙的奇观, 开普勒不满“日心说”才去发现真理。学生也应永不知足、勤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 应深层提问, 挖掘内涵, 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深层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 而且其回答本身就是学生具体创造性的体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 投去一石, 泛起涟漪层层。巧妙设疑, 给人启迪, 培养学生养成遇事好问、勤于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 发展想象力,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伽利略为了对“上帝用了六天创造了世界”这一观点的求异, 终于发现了天文望远镜。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思维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培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标新立异。 (1) 立题讨论, 各抒己见。有计划地确立讨论题, 为学生搭建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舞台, 使学生既独立思考又集体合作,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模拟角色, 发展想象。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讲过, 让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同时对着一个苹果画, 美国孩子会有人画成扁的, 而这些中国孩子则会尽量画的与对象一样。这说明我国教育注重学生求同思维, 而忽视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人一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 培养学生敢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5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提升思维水平 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首先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必须痛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引导和帮助,即所谓“教”服务于“学”,教师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学习“圆的周长”,上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识,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测量出你们手中圆的周长。于是,他们画的画、量的量、算的算,都很认真。

测量结果出来后教师做适当的启发,再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很快领悟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的规律。教师最后“画龙点睛”使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像这种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先自评后师评、先自改后师改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是学会多角度思考,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让学生充分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启发学生多思,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三不”: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的结论。

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仅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发现,更重要的是要有新的发明创造,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尽管他们发现的问题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经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兴趣爱好和经验上的,因而对知识的掌握也是牢固的。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我们教师创设一个动手测量研究的情境,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测量的计算,发现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这种发现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圆周率概念,而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充分的表现。因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必须通过提倡、鼓励、引导,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逐步做到善于发问,要让学生敢于质疑。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培养创新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篇7

一、发扬教学民主, 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an认为, 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态度,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欢乐,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敢问、敢说, 甚至敢于指出教师的错误,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各种学习愿望,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讨论、发言等学习行为是自由的、安全的, 不会受到压制。一次课堂上, 我把though读成了through, 班上有一名学生马上站起来指正:“Mr.Liu, 我觉得你读错了一个单词, 你把though读成了through, 这里是though, ‘虽然’的意思。”我很快意识到读得太快, 一时没看清楚, 立刻纠正了错误, 并表扬了那名学生。

学生是有情感的, 只有积极、肯定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对于英语教学, 更需要教师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特定的语言, 产生教与学的共振,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方法的养成。例如, 在“The Great Green Wall”教学中, 笔者对美国近350年森林的变化情况大致简述并板书后, 有意在黑板上给这一部分文字内容配了一个小标题“The Forests of China”, 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果然, 不等笔者暗示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The Forests of the USA.”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 同时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师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 可以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机会。

二、优化教材处理, 引导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点纵横交错。教师要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对所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组合, 以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案, 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课前研究教材知识体系, 优化组合新旧知识, 把知识化整为零、连点成面, 就显得相当重要。一堂课的教学应一气呵成, 由词到句, 由句到文, 进行整体的“Revision (复习) →Presentation (呈现) →Practice (操练) →Consolidation (巩固) ”教学, 以旧带新, 逐步过渡。

例如, 在进行“Shopping”教学时, 笔者根据购物的一般规律, 列举购物有关的要点, 如size/colour/kind/price等, 制作投影片, 让学生组织对话实践, 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 导入新课学习。在展开教学过程中, 以“Shopping”为主题贯穿始终, 从“decide to buy”到“look at (suits) ”再到“try on (jackets) ”为主线, 层层递进, 指导学习。整节课综合处理教材内容, 融生活经验和课堂学习于一体, 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强化群体互动, 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 不仅是知识的日积月累, 更重要的是思维素质的不断增强。教学中可采用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纠正, 形成交互、立体的思维框架, 开拓全体学生的思维。

例如, 进行“John’s Day”教学时, 课文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笔者让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充分发挥想象, 思维由集中到发散, 又由发散到集中,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和更新。

又如, 笔者在“Uncle Wang’s Factory”课文教学后, 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 按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加工、整理、改写, 进而复述, 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表达, 由其他学生补充、更正。复述的过程实际是大脑思维的过程, 学生将语言信息输入大脑, 经过认知、对比、理解、记忆、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 对语言进行加工复述。由于强调了合作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 特别是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 无论是词语的选择, 还是句子的组织、叙述的条理, 甚至思维的延伸和扩展, 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设置课堂提问, 深化创新思维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维, 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设置合理、富于启迪思维的课堂提问, 无疑是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手段。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这样才能诱导学生富有创新地进行思维。

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决定了课堂提问的阶段性。初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常用的提问形式有:

1. 导向性提问

教师从课文总体结构着手, 设置若干导向性课堂提问,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情节性提问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对所学内容的人物关系、情节变化等做进一步检测,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情节。

3. 对比性提问

课文内容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常具有对比性, 根据事物的性质、呈现的顺序, 提出一些比较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

4. 直观性提问

运用实物、投影、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同步课堂提问, 能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化、实际化, 调动学生更为积极、有效的思维。

5. 联想性提问

贴近实际生活, 安排提问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 有利于学生联想、想象。

课堂提问, 有时可“教师问, 学生答”, 有时也可“学生问, 教师答”, 适时穿插、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

五、改进评价方式, 鼓励创新思维

简单、粗暴的指责, 只会压制学生朦胧、零碎的思想, 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评价学生思维的表现时, 应注意客观、公正、热情, 以鼓励为主,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评价。对于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观点, 教师可用“Good, but...”或“Maybe, if...”等用语评价;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 也不可“No”“Wrong”一棍子打倒, 可说“Please think it over”或“Try it again, OK?”, 让学生有重新思考的机会;对于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 可以说“Don’t be nervous”“It doesn’t matter”等, 使其大胆开口、积极思考。教师只有把希望带给学生, 尊重、宽容地对待学生, 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 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活历史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8

一、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加上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做到:

1. 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学生就会因为好奇而主动学习,进而思维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如用音乐歌声渲染气氛,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用多种媒体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从而寓教于乐,这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下,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还学生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教师还应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聊天、游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对症下药”,师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这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1. 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上新课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先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2)试着思考课本中的“想一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3)合作探讨,归纳小结。

2. 在教学中及时指导学法。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要让学生自己读课题、内容,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归纳学习不同内容时运用的方法,如时间记忆法,比较异同法,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法,收集材料求证法等。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讲课中,变陈述式“是什么”教学为“为什么是”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寻找解疑方法,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三、利用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设置疑境,自学探索。

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创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对八年级历史上“近代工业的兴起”设疑: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内容有哪些?中国是否就此强盛了?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新的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学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

2. 鼓励提问,激发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肯动脑筋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培养其创新思维。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上“鸦片战争”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如果不禁烟,英国就没有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了,那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了?”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也是其思维的过程,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提问题,而且学会了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班内分组,开展课题化研究学习。

新课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做法是:把班内学生分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如: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小组;以解决课本“想一想”问题为内容的学习小组;以如何学习历史内容的方法研究小组;以调查实践活动为内容的课外研究小组等。通过开展课题化学习,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得以充分培养。

四、综合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也就不一样,因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1. 多项评价,共同参与。

在学习中,把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与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评价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以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 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非常多,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训斥,而要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尊重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解宽容地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有饱满的激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不作假”,评价语言简洁,具有鼓励性。

3. 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创新思维培养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把创新思维培养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给予赞扬与鼓励,“多次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浅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营造清新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在讲高二数学《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第一课时,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漂亮的衣服, 让学生进行搭配, 问他们从中能配出多少套的衣服,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趁此机会我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又如在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提问:“为什么可以拿破碎一角的三角形玻璃去配原玻璃?”讲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时, 问学生:你能否不过河而测得河宽, 不上山而测得山高, 不上天而测得地球与卫星的距离……?等等美妙、生动的问题情境, 不仅使数学课生动有趣, 而且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这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创设探索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研究是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空间,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 通过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等, 自主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得出结论,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比如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 我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自己动手找出圆心, 从找圆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圆的轴对称性, 在利用两条相交直径找到圆心后, 提出问题: (1) 若两条直径互相垂直, 在一条直径两侧相邻的两条弧是否相等? (2) 若平移另一条直径成为非直径的弦, 刚才的结论是否成立?学生通过折叠圆形纸片, 发现得出结论。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 使学生参与了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全过程, 同时还领悟了创造知识的方法, 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通过营造可拓展和开放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造潜能。”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等影响, 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些可拓展和开放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长处, 发现自己的潜力, 从而增强自信心, 拓宽思维领域。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时, 我只给同学们展示题意:一个矩形ABCD, AB=8, BC=4, E、F分别是AB、DC的中点, 以中线EF为棱折成一个直二面角。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问, 学生对此类问题, 比较感兴趣, 都积极思考, 大胆提问。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 (1) 求DB、AC的长。 (2) 求异面直线EF、AC的距离 (3) 求二面角D—EB—C的大小 (4) 求异面直线ED、BF的夹角……等等, 同学们每提出一个问题, 就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有的学生还把已知条件给改变了, 提出了更新的情况。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从“提出问题”, “可能产生的新情况”的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复习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时, 展示这样一道题:如图, 点D在AB上, 点E在AC上, 要使△ADE∽△ACB, 已知∠A=∠A, 需另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

我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结果他们得出三种答案:。这种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促进了创新能力。

重视阅读教学,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思维创新能力,阅读教学,重视,培养,知识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过去教师独占整个课堂, 以“填鸭式”“满堂灌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处于机械地被动接受, 很难有真正的阅读实践,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除了收效甚微外, 更大的危机是枯燥无味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 很大程度上会阻碍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既是人们从书面语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活动, 也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情感教育中塑造个体品格活动。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在中心环节, 它是人们最基本、最典型的一种学习形式, 通过阅读可获取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可以积累更多知识, 阅读的材料越多, 掌握和积累的知识就越多, 头脑反应就越灵敏, 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就越广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能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也重视阅读教学, 但大都是学生被动地阅读, 没有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古人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种关于阅读的深刻见解和宝贵经验, 应该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重视阅读教学其实是一种重视创新性的活动, 一篇课文或文章是作者的情感被触动而生发文辞写出的, 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仔细揣摩、感悟和积极思维, 同时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经历体验, 与作者形成共识, 并形成自己的感受,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学生的揣摩、感悟和思维有密切关系, 而这种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高低又与知识积累的丰富与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所以不管是语文写作教学, 还是语文阅读教学, 都要重视学生阅读知识的积累。积累基础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自古就有“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的警句告诫着我们,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训练, 那么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乏, 语言泉流就会干涸, 无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本身是一种积累, 如知识性的积累, 即对字、词、语法、文学常识的积累;语言性的积累, 即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读背、处理方式的积累;技能性的积累, 即对阅读中重点内容或质疑的知识点进行画、圈、评的指导和训练;情感性的积累, 即通过阅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感情、产生对生活的热爱等情感方面的积累;思想性的积累, 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感染、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思维能力性的积累, 即通过阅读、思考, 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现新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充足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才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才会有创新能力的质变形成。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要相信和信任学生, 放手让他们去阅读、去理解吸收、去探究、去积累知识和技能, 学会总结, 掌握学习规律, 发挥思维特长, 激发学习热情。在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细致地读, 在读中还要进一步思考, 并能对知识点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哪怕是浅显的认识, 再通过教师的课堂点评和讲解来触动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课文,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思维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

兴趣和意志都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便会锲而不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有灵感产生。例如,进行一年级“5的组成”的教学,我从一根枝条引出5片叶子,一根枝条有5个荔枝。让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5”的组成。过了一会,学生举手站起来说:“1和4组成5,2和3组成5,0和5组成5……”这样。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数的组成。在讨论中理解数的组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

二、指导观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高级技术,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如以下教学片髓一“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练习课”。师出示:①864÷4②5580÷9③6054÷6④7200÷3⑤015÷6⑥1464÷8⑦7503÷3⑧7084÷7等题,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计算以上各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并低声辅导学生)师:请你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结果及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与思考,然后把这八道题分类,行吗?生:行!师:好的,看谁的想法多,想法妙!开始!师:你们认为可以怎么分类?生:我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的,商是三位数的为一类,商是四位数的为一类。第一类:①②⑤⑥,第二类:③④⑦⑧。生2:我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的,第一类:⑤,第二类①②③④⑥⑦⑧。生3:我是按商中有没有0来分的,第一类:①⑥,第二类:②③④⑤⑦⑧。生4:我是按商末尾有没有0来分的第一类:①③⑤⑥⑦⑧,第二类②④,生5:我是按商末尾0的个数多少来分的,第一类:①③⑤⑥⑦⑧,第二类:②,第三类:④。生6:我是按除数是否比被除数的最高位大来分的。第一类:③⑧,第二类:①④⑦,第三类②⑤⑥……

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各部分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教学的过程能尽情地让每位学生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地体现了“让不同入学习不同数学”的理念。

三、激励性评价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保证

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用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对学习差、不听话的学生便是“一棍子敲死”。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再进步,更无创新可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法,树立教育过程中无“差生”的观念,多鼓励、肯定,多引导、点拨。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表达有独创、有新意的见解。例如,我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首先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概念。这时教师提问:“你们能用一张纸,剪出与上面图形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吗?”学生们一个个动手操作,不一会儿,一张一张图形贴满了黑板。这些图形有一条、两条、三条……对称轴图形,也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共同特点吗?像这些有共同特点图形是什么图形?这条折痕叫做什么?通过操作活动,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学生一会儿就掌握了。这时对不会剪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说:“你再试一试,一定会剪出美丽的图案来。”由于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很快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剪出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12

一、营造民主氛围,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 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二、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中, 要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 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 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 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 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 然后提问:如果 (1) 地球不自转; (2)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3) 地球无海陆之分, 那么, 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 (1) 、条件 (2) 、条件 (3) , 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 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 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 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遵循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 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 费时不多而收获大。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1. 提纲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 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 为降低难度, 便于学生掌握, 可建议学生采用提纲阅读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 理出主要知识点, 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 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比如:区域地理学习中采用提纲式阅读法,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提纲, 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 并完成一定的要求, 然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 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 得出正确结论。这样, 课堂气氛生动、活跃, 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 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2. 地图阅读法

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 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 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知识的时候, 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 认真读图, 分析地图, 理解、记忆地图, 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 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 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 也能把图转换成文, 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 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如, 在学习地球的表面形态时, 充分利用书中的六大板块示意图, 让学生根据地图解决板块运动问题, 并总结板块边界处的对应地形。

3. 习题阅读法

所谓习题阅读法, 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 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 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 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 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 教师选编习题的能力很重要, 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 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 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难度要适中, 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 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 到课本中找答案, 辨对错, 动眼、动手、动脑, 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 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 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 提高解题能力。

四、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 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 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 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一开始, 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再让学生自由阅读, 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 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 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 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潜能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 合作有好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鼓励质疑,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中原文化软实力下一篇: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