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精选12篇)
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 篇1
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和意识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就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深挖课本,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挖掘数学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更应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求最大值时,除给学生讲(4ac-b2)/4a是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还可以讲其它求最值的方法,并让学生思考两种办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求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如下:代数式x2+4x+5=(x+2)2的最小值为0。所以x2+4x+5的最小值为1。
二、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就先让学生接受你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新学习奠定基础,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试想,如果师生关系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怎能奢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能力呢?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提问或讨论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友爱的关系,师生之间才有可能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从而依靠师生共同的智慧发出创造性火花。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观察学生能对学习对象产生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从抽象概括跃进到理性认识。观察能力是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观察力是在观察实践活动中通过培养锻炼而发展起来的。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可对事物获得丰富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分析问题和了解问题的发展趋势,利于变通思维,激活旧的思维,开创新的思维,同时还能增强逻辑记忆。
四、不能只让学生经风雨而不见彩虹
教师应让学生体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做出题的快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体的成功经历能使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的、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增长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学生有了同桌小组讨论的基础,可为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中下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教师应把发言权完全交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于他们的发言,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对他们这种敢于发言的精神给予肯定,对于他们的一切创造欲望给予保护和鼓励。教师对偏离重点的讨论要及时点拨和引导,对于创新性和想象性的见解要号召全班同学表扬他,这样学困生成功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坚定大胆发言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和概括能力
比较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善于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的知识,既要看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又要看到新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新知识的不同点与旧知识共同点的联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比如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作比较,从表象看,ax2+bx+c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从方法上看,它们都可以通过配方法进行求值求解;从意义上看,ax2+bx+c=0(a≠0)是函数y=ax2+bx+c(a≠0)当y=0时的一个特殊例子。这都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的地方是二次函数y=ax2+bx+c(a≠0)不仅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内容,而且开阔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进展过程作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不断激活学生旧的思维,促进新的思维,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意志力,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概括力即综合应用能力。概括包括知识的理论化,也包括理论的具体化。概括能力越强,变通思维能力就越强。变通思维越强,越能开拓新的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不同的知识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理论性的知识概括。例如初中代数从有理代数式到方程再到二次函数,在这些知识的概括中,教师要让学生发现了解知识学习每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如有理数与代数式及方程之间的联系是一些运算符号。代数式与二次函数又是一种知识的飞跃,它们的联系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次函数又概括了前面的知识意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学创新能力,不断刺激学生学习习惯的需要,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总结概括之中不断发现数学知识的新天地,激发出求新求异思想,开拓新的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教师还要具备很好的创新素质,要有强烈的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广博精深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表现在语言、引导问题、模型制造,表演能力等方方面面上,能激发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不断需要。教师应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很好地施展创新教育。
摘要: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教师要具备很好的创新素质。本文从六个方面围绕“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策略,创新教育
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 篇2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江苏 溧阳 ●赵小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仁们共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不断创新,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去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且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学生会问马王堆出土的干尸为何能保存数千年?古代工匠如何能修建出如此神奇豪华的阿房宫?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否则,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课堂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或课后观看CCTV-7“科学探索”栏目,满足学生对历史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创新欲望往往是短期的,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如何使这种欲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恒久的创新品质,继而形成一种创新人格,这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进一步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梁启超曾评价二十四史时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梁启超对统治阶级编写正史的否定态度,认为历史很少涉及人民光辉事迹的记载,甚至抹杀了人民推动历史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显然,在历史教学中,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区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教学论文 )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
例如在讲到清朝末年“林则徐禁烟运动”时,课本上提到英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教师可提问:林则徐如果不禁烟是否会使中国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林则徐禁烟仅仅是一个导火线,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其图谋中国的野心早有,只不过不敢如此堂而皇之。只要中国有人公然反抗就会使英国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和理由。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提起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兴致盎然。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把虚拟的情节和历史的真实相结合,譬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碧血剑》的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倚天屠龙记》中波斯明教流传中土、《神雕侠侣》中的印度医僧来华……读了这些小说,我们感受到这种“真假、有无”的奇妙之后,不妨带学生走出小说,探索一下小说背后的历史与真实。从网上历史论坛中,我下载了一篇文章:《真实的郭靖与蒙古大军西征》。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历史上蒙古大军西征的记载:欧洲人画笔下的蒙古大军西征景象,花刺子模激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军亲征。历史上的郭靖与成吉思汗无关。然后指导学生探究思考:小说中的历史与史实到底有多少相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类的文艺作品?学生通过以上的训练,探究历史、比较分析历史、正确地看待与历史有关的文艺作品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以上是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给同仁们带来一些思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初中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素质教育;语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93-01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本领、高管理水准的创新人才,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作为教师,就应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想,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每次读完,我们都会被胡适的母亲所感动,总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目的单一,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柳斌同志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就要加以保护。”在学习《咏雪》这课中,文中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你还能比作什么?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的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诗意。但是,根据标准答案,他是要得零分的。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时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而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头脑中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丰富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当皇帝游行完,回到皇宫,感受到小孩子的话是真的,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不到十分钟,有的说皇帝感到莫大的耻辱,自尽;有的说,皇帝死爱面子,继续愚蠢下去。
3、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善于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必有疑,学贵有疑。我国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就曾经说过:“学人不疑,是为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语文更应该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阅读是读者对读物的再创造过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例证;学生的这些创新思维,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比如,学完鲁迅的《孔乙己》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孔乙己考中举人、丁举人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那情况又是怎样的?假如孔乙己挨了打后,又像范进一样考中举人,再回到咸亨酒店面对酒客,又是如何?再如,学习《曹刿论战》时,引导学生作否定性假设:长勺之战一始,曹刿即同意击鼓进军;齐师败绩时,曹刿亦即同意驰之,又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正反对比,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曹刿讲究战略战术这一结论。这样的假设思考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定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四、激励求异,提高创新能力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说孩子们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写谁、孩子们说:藤野老师。不错,孩子们再换种角度,还可以看出,表现谁?这样一下子激起同学们的思考,他们纷纷回答,是作者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1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方法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成败在于教师。教师要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提高教学方法的自觉性。因此教师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设备条件, 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融洽好师生关系, 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有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2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勇于探索, 产生强烈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 探究数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选用生动通俗的例子,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函数的兴趣。“用折纸剪花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对称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 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与生具来的, 他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个教育者的追求和职责, 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教学中, 应尊重的个性特征,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尽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4.1 在课堂上实行愉悦教学法。
游戏与数学相结合,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做到寓教于乐。例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 可以做一个游戏:一个学生扮演字母若干个学生扮演数字, 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游戏。通过游戏, 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 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另外,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做到寓教于乐。在实行愉悦教学时, 应注意要把握好度, 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 不能让学生像一盘散沙, 有的玩, 有的笑, 有的学, 降低了课堂效率。
4.2 课堂上实行民主化教学。
教师上课时要把学生当成是鲜活的个体而不是收录机, 依据学生的思维过程逐步解决问题。教师用爱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 让教师真正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从心里接纳老师, 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 感觉身心愉快, 乐于接受外来信息, 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那么如何实施民主教学法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让学生当小老师, 教师指导。让学生当老师课前老师要把应布置的教学内容指给学生, 必须对课后练习有明确的要求, 并对习题进行分析, 布置适当的习题可以先做, 小老师在讲解时教师不要打断, 当小老师讲完时教师点评补充总结。 (2) 鼓励质疑, 深入探究。“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有疑到无疑, 再产生新疑, 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问中求异, 在异中求问, 使学生疑中生奇, 奇中生趣, 不被表象所迷惑, 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质疑、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 抓住知识的重点,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学会学习的方法, 不断强化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习能力。 (3) 鼓励学生选择作业, 创作作业。教室布置作业往往针对全体, 有难有易, 对于学习好的同学作业中的简单的可以不做, 在教师的参谋下, 自己选择课本以外的, 难度大的技巧性较强的题来练习, 从而能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 教师允许其放弃难度较高的的题, 而只需做难度较小的题。学生也可自己针对自身的基础设计难易适中题来做,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作业民主化, 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课外知识,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爱好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加强演示注重实践。手和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脑使手得到锻炼。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 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获得感性经验, 促进智能的发展。
4.3 课外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外活动中, 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 探索思考。自我设计, 自我解决,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切磋, 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调查、社会实践等。
5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思维训练是有益的。打破常规教学的“老师讲, 学生听”, 变“传授”为“探究”, 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题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维,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6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 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究阶段———观察, 实验, 想象;实施阶段———推理, 运算, 表达;总结阶段———抽象, 概括, 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识, 掌握了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 他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地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收到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 2006, 1.
[2]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 篇5
一、以教研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中提出明确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育部提出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这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研探讨中,有些教师一提创新思维,想到的就是让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活动虽然确实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有些脱离数学教材。笔者认为,通过挖掘数学教材,将时代潮流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与课堂进行结合,也算是一种创新。数学教师需要的就是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法。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23-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直接进行讲解,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创设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就能充分地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发挥出现最佳的学习潜能。同时,还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真实地体验到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产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强烈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初中生的生活实践,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产生进行积极思维探索的心理需求。譬如在进行“一次函数”教学时,根据其中涉及较多的法则、性质等现状,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问题情境设置:“张磊用100元购买每个5元的笔记本,剩下的钱y(元)与购买笔记本的本数x(本)之间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由于这个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看到还有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因此,很容易产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学生们都很希望及时探寻到答案,于是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积极有效地思维活动。
2 构建创新氛围,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提供有利于进行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从传统教学来看,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和学生答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注重答案的统一,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新观念,切实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创新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迷信与教师,也不担心自己的答案错误而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教师应该从鼓励、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给予必要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展开思维的翅膀,任意翱翔在数学的天空中,从语言和表情上,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和轻松愉快的感觉,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活提供良好的氛围。譬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理,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很多同学都学得非常不错,让我们一起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探讨等腰三角形为什么两个底角相等的问题吧!”“我们、大家”这些词语,在无形就缩短了实施的心灵距离,让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让我们一起探讨吧”一句富有感知力和鼓动力的话语,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这样宽松的环境,学生就能够抛弃各种顾虑,让思维自由驰骋,各种创新的思维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激活了。
3 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创新思维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够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倡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敢于突破定向思维的瓶颈,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譬如在教学圆的有关知识,根据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是不是也都相等呢?学生在质疑猜测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创造出了圆的定理的推论,能够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思维过程的喜悦,从而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4 充分考虑差异,促进思维发展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这是不容分辩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力求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对此应予以鼓励和引导,倡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鼓励他们求新求异,积极创新。例如在指导学生解答有关几何题目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几何转换和变形方法思考问题,如平移法、旋转法或对称法等,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删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还要学会充分利用作辅助线,通过不同位置的辅助线,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位置作辅助线,以边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 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对于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相对于固定思维提出来的,对于解决思维定势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解答问题时,我们往往习惯于凭借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一旦思路不对路,就很难从思维定势的死胡同里面走出来,也无法找到新的解题思路。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参与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从多个方向、途径进行思考,以找到最佳的数学解题思路。学生想出的解法越多,就说明思维越开阔,也就容易出现更多富有创新性的解题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6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学生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标志。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切实更新教学理念,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构建创新氛围,激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创新思维,充分考虑差异,促进思维发展,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敏.给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尼玛江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华章,2012,20:285.
[3]杨长智.试论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对策[J].神州,2013(4):166.
论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达、民族的兴盛息息相关。因此,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引导学生探究、思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应采用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常用的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开放式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的题材来说, 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教参, 而且可以来自生活实际;对于课堂教学方法来说, 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 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获取知识;对于课堂例题或练习题来说, 结果要开放, 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所以题材要开放, 选材不固定, 可以采用各种辅助材料。方法要开放, 学生可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不必根据标准化的解题程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 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活动式教学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活动且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制作数学模型、做游戏、调查研究等, 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 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 在活动中成长, 在活动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最终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探索式教学
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 即让他们通过理解、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这样教学虽耗时多, 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巩固和增强。
三、重视情感培养, 优化创新心理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培养。因此,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了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 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1.多观察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某些新奇的情境所吸引, 从而忽视观察的实质性内容。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时地创设情境,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譬如让学生观察概念的得出与理论的推导, 观察一题多解, 殊途同归的解题方法等。故而应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2.多思考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 有丰富的想象, 善于联想、类比。有人把想象、联想、概括、推理等称之为创造性思维的根源, 非常正确。初中数学中许多结论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 凭借想象力得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素材, 只要教师在备课中潜心钻研, 精心设计, 就能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在习题课教学中, 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 既可以削弱思维定势的影响, 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3.多提问
目的是鼓励学生提问题,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 一方面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疑点, 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表明学生已深入理解了教材。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另外, 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对待学生质疑, 教师要热心解答, 巧妙地指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与教师讨论问题的机会较少, 有些学生有问题不敢说, 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从问题开始的, 在知识的学习时, 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师要启迪学生 “学”, 标新立异 , 打破常规 ,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 善于找出新规律, 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能力是在一般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因此, 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本。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教学的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奠定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常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有:开发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等。教师应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语文的创新思维 篇8
一、观念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传统的教学思维,师道尊严不容挑战,老师都是一味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老老实实的接受机器,后果是老师只是从事周而复始的教书匠,学生成为没有活力、没有朝气的书呆子。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春风的沐浴,首先我们的语文老师陈旧的教学理念要打破、要创新。如果思想不改变,中国的教育永无出路,永远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老师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把课堂主阵地让位于学生,真正发挥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唤起学生自信、活力,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思维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老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在课上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质疑,敢于放飞思绪,敢有创新思维,才能有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共同研讨,才能创造出生机盎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例如,课堂上,老师对优等生采用激将法,让他们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懈怠,对学困生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打击他,希望用爱心去浇灌和鼓励,私人聊天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不离不弃的温暖,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激发不为人后的斗志。让老师融情与课堂,让学生幸福的学习,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借鉴新的教学模式为创新思维构建实现的平台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所以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如同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教学。现在我校借鉴山东先进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比较新潮,比较新颖,语文协同模式需要做好三案:导学案,检测案,诵读案。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切中初中语文课标,使编出来的导学案有学习目标,点出重难点,还要发挥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理清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调动创新思维的课堂研讨,最后还要撰写学后反思,使导学案真正起到引航作用;检测案编写的老师要根据课标要求,贴近学生实际,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编制,检测案选题要抓住重难点,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要让学生找到灵感,拓展空间想象,同时使优等生巩固做、中等生想做、学困生能做,从而使检测案真正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诵读案,则要求老师编写时要前后联系,选好脍炙人口的名篇、名段、名句,使学生背诵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四、品味经典启发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本中,存在着极为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课文诗歌,教学工作者可以要求学生品味课本中提供的辞藻华丽的文章和诗歌。例如,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描写月色的诗句有“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新月吐蛾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采用品味各种描写月色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合理地通过表象,进而在时间和时节上进行思维拓展,充分领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对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画面进行合理想象等,对创新思维起到启发作用。
朱自清在《背影》中,有一些句子对父亲的描写,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通过动词“攀”“缩”等一些动词的描写,使学生深深地理解父亲对儿子拳拳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眷眷的疼爱。通过多媒体播放,对课文饱含深情阅读,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思绪万千,产生了联想,回想自己父亲平时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有些女同学抑制不住感情的流露,脸上已经挂着晶莹的泪珠。所以,联想产生的情,在情中对课文进行了感悟和理解,从而使教学效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涉及的动作描写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无私的爱。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慢语速,压低声音,将这种情感悄无声息地传递给正在认真听讲的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五、从图启示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近年来中考看图作文屡见不鲜,平时就要培养利用图片、观察图片来理解图片的能力。我们知道图片作文如果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没有深层的寓意,那么这样文章就不会有新意,所以看图作文除了正确的理解,还要有合理思维的想象力,开阔视野。这样文章写出一定很大气,能揭示图画的本质,富有说服力,写出来文章就是高质量的文章。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出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空间、时间思维,只要思维活跃了、清晰了,文章就会一蹴而就,写出富有文采的文章;阅读才能流畅;解题才能准确。所以为了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才能激发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 篇9
一、通过“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思维的出发点, 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 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农村中学学生数学基础差已成共识, 为此,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及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结论的灌导者, 更应该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施为者, 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分析, 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或是计算, 而是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二、引发兴趣, 挖掘教材潜力, 捕捉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明确地概括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分析教科书的主编寄语和教科书的目录、章头,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领会教材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 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灵活与广阔程度, 是一种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 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
(1) 训练学生“一题多解”。针对同一条件, 联想多种结论。利用开放性的题目, 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 展开发散思维, 运用所学的知识, 经过推理, 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思维的多样性,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 训练学生“一题多变”, 改变思维的角度。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 来提供问题的背景, 揭示问题的逻辑关系, 学生通过不同的变式训练, 锻炼了思维能力, 同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2.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诸多思维中, 逆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思维品质。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 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定理逆定理的教学、“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中条件与结论的对换后研究、不等式证明中综合法与分析法思维中的互逆性、反证法的应用、举反例的方式等等, 均能充分体现思维过程中的互逆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发觉此教育契机,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问题的实质, 以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 通过组合、观察、类推、联想、猜测等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灵感。
爱因斯坦说:“真正最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由于创造思维往往是在组合、观察、类推、联想过程中通过思维的优化组合, 产生直觉或灵感, 进而大胆地猜想结论, 然后再通过观察、类推、联想、论证, 不断地改造和完善结论, 最终实现创造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以上各种思维的培养, 通过观察联想能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大胆地联想、猜测, 寻求答案, 并在类推中发现异同, 真正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教学建模,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数学问题是封闭的, 数学化的已知、求解或求证模式, 其叙述严谨明确, 答案唯一。但最大的弊端是导致了思维的禁锢性、死板性, 使得数学给学生的印象是干枯无味, 脱离实际的较为机械的纯理论学科。专家指出, 数学建模问题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 确定变量和参数, 并且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是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是学生养成动脑习惯和形成数学意识的过程, 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整个过程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能大大地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比如, 实际问题与函数、求取值范围等问题中实际都隐含着函数建模问题。
心理学家亚力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说过:“事实上, 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 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理念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实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同时,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课堂做起,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重要的一步,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创新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师的一个教学职责。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必须潜心钻研, 勇于创新, 在提出、分析、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多方联想, 拓广引申, 以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为此, 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 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造的, 并给予他们创新思维的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篇10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就要有的放矢, 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思维的时间性, 必要时对学生思维进行诱导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维进行的, 没有学生的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空间和时间,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 为学生的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研究的是,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证明, 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单且不完整, 但是若把思维的时间延长一些,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 这样, 回答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当然, 思考时间的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另外,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必要时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不能强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高质量的数学教学, 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例如, 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如下进行: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 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 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命题。
1.在证明命题时, 首先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几个判定定理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几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 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2.在辅助线引入上,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 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 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
3.定理证明研究之后, 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 接着进行应用、练习。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 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 但是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养成。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及其重要的成分。因此,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创新思维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
一、引言
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而当前国家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仅只具有高学历,更多的是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应具备最主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转折点,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对公式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弱、刻板僵化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创新型思维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
(二)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式,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不时地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思维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理论公式等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一系列的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如同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一般。在数学考试学习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带有能够引起学生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二)在提出问题时,不设立标准答案,鼓励求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如在解决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记载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列方程,当学生列出方程后,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有一个同学给出了正确答案:64。他说:我认为,人的年龄应该是正整数,而且这个正整数肯定能被方程中每个分母整除,而方程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64。所以我认为是64。这样的练习很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在教授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时,鼓励学生尽量列举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或是自己身边的事例,但不少于2个,且不能是同一个事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能对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更加领会。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应该强调迂回。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四、结论
浅淡初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树立创新意识,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每名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教师真正地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能从心里悦纳教师, 感觉身心愉快, 乐于接受外来信息, 就能主动地参与, 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被激活了.
如在学习比较线段大小时, 我提出:今天请你们一起来和老师比比身高, 你们愿意吗?很快与学生拉近距离, 为心灵的交流打下基础.接着又提出:比谁的身体要高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甲说:“我是通过目测得到的, 教师明显比我高”.学生乙说:“我是通过测量知道的, 我有168厘米, 老师有170厘米.”学生丙说:“我在一次活动时, 我和您站在一起进行比较, 我才知道我比老师高一点.”像这种知心式地交流, 学生没有压力, 才会放开思维的闸门.老师接着提出:你能总结一下方法吗?学生在这种愉快的交流中总结出结论:一是目测, 通过观察发现;二是工具测量, 直接量出身高的具体的数量;三是利用参照物, 既可以把老师作为参照物, 直接地进行比较, 也可以利用其他物体作参照物, 间接地进行比较.学生在讨论交流中, 相互补充, 相互提示, 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抓住教学机遇,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如何抓住教学时机,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我的体会是:
1. 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 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 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 不少同学就举起了手, 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 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 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 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 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调动了学习兴趣, 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2. 利用添加辅助线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良好的思维习惯, 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 注重思维诱导,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把结果教给学生, 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添加辅助线是初中几何教学的一大难点, 面对一道道几何题, 学生在添加辅助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切忌包办代替, 只要恰当引导, 学生还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例如, 在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时,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不难发现有很多辅助线的做法: (1) 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 (2) 平移一腰; (3) 平移对角线; (4) 作底边上的高; (5) 作梯形的对角线……面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操之过急, 包办代替, 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长至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3. 利用“变式”练习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讲解“求解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的问题时, 学生往往会犯得出一个解而丢掉另一个解的错误.我先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解释两圆相交的形成, 当两圆相切时, 如果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 当两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两圆相交.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圆心在公共弦两侧的相交两圆, 待学生根据已知求出圆心距以后, 让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 当两圆的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时, 再让学生计算两圆的圆心距, 这时学生发现在相同已知条件下两种情况算得的结果并不相同.由此得出两圆相交有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或同侧两种情况的结论.学生通过类似的大量“变式”练习, 不仅有利于彻底根除多值问题中漏解的毛病, 而且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也会逐步增强.
三、改进评价方法, 积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展创新教育, 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评价时可让学生互评, 教师作为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监护人”, 一是要多一些宽容.在创新过程中, 从客观上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允许学生有差错.二是要多一些鼓励.在培养学生求知创新过程中, 对有专长、有创见的学生, 常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扬语气词,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是要多一些爱护.好问、好奇、“插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也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 创设氛围, 给予肯定, 使学生乐于创新, 并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团结协作, 共同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夏杰文.创设思维情景师生互动增效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11) .
【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推荐阅读: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06-05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05-16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07-26
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08-14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09-15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8-27
初中英语思维能力培养09-05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课07-22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9-11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