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1
摘要: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可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变式教学中领会“转化”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
关键词:转化,渗透,数学思维
对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重要, 具备数学思想和意识更重要。“转化”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 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 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 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有益于思维的拓展。笔者以小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维。
一、经历探索, 感知“转化”,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只教会学生做几道数学题, 而是让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 切身体会, 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 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领会数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转化”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在过去解决问题中学生有过运用转化策略的经历, 只是并未将应用提升到策略这一高度。因而, 学习这一策略必须先对这一策略的应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感知。
借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中例题1 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亲自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步骤。第一步, 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困惑。如例题1 中的两个平面图形是不规则图形, 学生通过将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相比较后发现无法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第二步, 引导学生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使学生对“转化”思想从无意识地感知逐步发展为有意识地运用。第三步, 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较复杂时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使问题变得简单, 使学生体会“转化”数学思维的价值。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 笔者仍不时地组织学生来体验转化的过程, 思考每次通过转化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进而使学生形成能完整运用“转化”思想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应用变式, 领会“转化”思想,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变式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应用变式教学, 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 进行联想、猜想, 对题目的条件、解决过程和结论作进一步探索。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变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桥梁作用, 在最近发展区之中能把学生从已知的此岸渡到未知的彼岸。“转化”思想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应用变式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转化”思想的实质。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 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 关键是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 如何去实现“转化”。
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 如例题1 后的“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是对数字变化规律与图形变化规律的考查, 由图形观察分割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减去最后一次分割后剩下的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这里的“转化”需要学生运用灵活、创造性的思维。又如练习十四中第2 题的第3 小题“求大正方形中小正方形的面积”, 在不知道小正方形边长的情况下, 正面思考显然会进入死胡同。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 让学生充分思考, 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 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去揭示规律、方法, 运用掌握的方法去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 并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优势, 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 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数学教学成效的最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3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徐希杨.用逆向思维策略巧解题[J].中学生数学 (初中版) , 2006, (6) .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2
当前农村学生就数学这一科,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学习困难学生较为普遍,庞大的低分群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甚至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实,这些学困生绝大多数智力和能力都正常,较为普遍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不想学”或“学不会”,而如何化冰山为甘泉,让学困生脱胎换骨,充满自信和阳光,是我多年教学生涯的一个困惑。通过本次远程培训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有效的转化学困生,让他们从“不想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成长档案,探究原因,是转化的前提
调查学困生基本情况和家庭状况,弄清其与家庭教育的内在联系,对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通过分析,了解该学困生的行为、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掌握学困生能力表现、成绩状况,分析造成每个学困生成绩不佳的实际原因,制定不同的教学与辅导计划,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对学困生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多给予点阳光和温暖,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融洽的师生关系,掌握他们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只是天生的就有的,它是在学习中可以逐渐培养起来的。为了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提一些既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即使没能回答正确也要给予及时的`启发与引导。另外,充分挖掘日常生活、阅读的故事等资源,凸显数学的影子,巧设问题情境,利用实践操作、多媒体等各种途径辅助教学,提高求知欲,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转化的根本
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 。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督促他们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习惯和能力,随时帮助他们纠正在分析解决中出现的错误,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3
【关键词】转化数学思想;意识;渗透;培养;体验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很快会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却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可见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转化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它就是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渗透转化思想,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其实转化思想在我们小学数学中无处不在。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转化思想,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活动引导转化体会转化思想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将不规则图形通过割补、平移等变成我们熟悉的图形,这就是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课时,老师以“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的历史故事引入,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出体积?让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接着老师肯定了班上学生的想法: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活动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渗透了转化的本质,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活动也给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如老师给出这个例题(如下图),抛出问题: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桌合作,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图形—长方形,再计算,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通过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了这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相等这个结论。通过活动将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体会了转化策略的运用,并认识到以前的问题、结果或是方法,随时都可以为我所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增加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化陌生为熟悉,扫除学生对陌生知识而引发的思维障碍。
二、通过探索规律的活动尝试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于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如果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直接抛向学生,也许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是纯粹的记公式解题,失去了数学的味道,也许在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遗忘。唯有在这个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也许会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学的。探求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化”思想,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移、拼等方法,很快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得到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时候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高,进一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通过学生的探索规律,有时候往往使学生一筹莫展的题目柳暗花明。通过转化学生将不会的、生疏的知识转化成了已知的、熟悉的知识,从而解决了新问题。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转化思想也渐渐浸入学生们的心中。转化思想,是学生获得方法的源泉。
三、通过知识的形成过感悟转化思想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在教学中,始终紧扣“转化”这根弦,对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分数乘法,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剪拼、平移来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从而得到面积公式;教学《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通过旋转、拼一拼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圆的面积》时,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将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将圆柱变曲为直,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从一个算法,一个公式中看到转化思想的魅力,教给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数学转化的方法,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素养。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研究,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增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转化 篇4
第一,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感知。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问题的阅读、观察、体验或交流等表象思维活动,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识结构(设为A)接轨,并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期望。
第二,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反应。新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机械思维实现“问题解决”(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作用于原有的数学结构A,使原有认识结构发生变化,它不可能超越这一思维层次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时我们把学习后发生了变化的数学认识结构设为B,新知识并归于B。但这时的B还很不完善,也就是说这时新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和原数学认识结构融合在一起,还没有完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第三,是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体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必须接受教师的启发,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来实现。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使自己亲身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学生的认知期望及数学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得到了体验,并获得了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是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交流与评价,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只有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完成。在上述各种思维活动的转化中,学生已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完善了认识结构C;在具体实践时,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必须有所创造,才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从没有经历过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得了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这一经验作用于C,使得C中的知识进行重组、改建,成为完善的新认识结构D(创造性思维),这时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真正形成了,新知识和原数学认知结构完全融于一体。
……
如此循环并不断深化,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解决”的欲望,掌握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探求“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条结论:1.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四个思维层次转化的过程;2.表型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思维层次;3.由机械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是层次结构教学中的关键层次;4.只要不是大脑机能有缺陷的学生,都可以实现上述各个思维层次的转化,只是所需要的时间有差异。
依据此理论构思,我们采取了重视“思维过程”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展示理论建立、发展、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及寻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起因,探讨它们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转化中得到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篇5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数学的技能,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从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做好个别辅导,实行情感倾斜、做好学法指导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的转化数学学困生,谈了一点认识,以供同仁斧正。
1.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一般来说数学学困生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害怕学习数学,都认为数学太难学,抽象、枯燥、无味,对自己学好数学没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消除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数学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前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在心不在的学习是徒劳的,数学学困生往往由于基础差,以前的数学学习出现了漏洞,没有及时的给予补救,以致于出现学习上的障碍。数学学困生由于缺乏兴趣,往往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到的知识容易健忘,以致于造成学习无动力,成绩无明显进步,而兴趣则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量,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①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上的教育,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怎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
经济怎能正常运转;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的运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驾驭学习,驾驭生活。②巧设情境,诱发求知欲,一个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这些所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A、可行性: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要符合数学学困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数学学困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B、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数学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例如:在讲列函数解析式时,可引入一个实例如卖豆腐,一斤豆腐a元钱,用x表示豆腐的数量,用y表示豆腐的总价钱。当a为常量时,那么x与y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式?当x为常量时,y与a存在什么关系?当y为常量时,x与a存在什么关系?以上问题来源于生活且富有趣味性,难易符合数学学困生实际,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函数关系式中的常量、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的理解。③创设幽默情境,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够使枯燥的气氛活跃起来,能有效的改善数学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的使用幽默语言、幽默动作、幽默问题,可以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前课堂上以
教师为主体改变成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感觉走,因此要使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致关重要。
3.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实施尝试教育。
虽然数学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大多数数学学困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我班有一个名叫于发松的同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我在讲以四边形为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他在上完课后也给老师写到:计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甚至是任意的不规则
多边形不也可用分割法来计算吗?他敢于猜想、发现就是他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数学学困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用心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引起注意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因为有时一两句赞扬的语言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终生难忘。
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得差,不要过多的批评、歧视。应多用一些古人名言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例如: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等。
实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育。李岚清同志说过:“教师不能够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够用一种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搞一刀切,对于较难的题目,在理解上要求降低难度,只要能正确运用即可。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在教学时只要求数学学困生记住这个定理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就行了,定理内容的证明不作要求。
在作业要求和考试评定上也分层次进行。开始时,对于他们应降低作业难度,对他们只要求能完成教材的基础题目即可,中档题目不作要求。若当他们成绩有所起色后,对他们的要求又提高一点,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业批改及考试评定多进行面批,有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和肯定,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这样让他们更进一步得到成功的喜悦。
4.实行情感和辅导上的倾斜。
一些数学学困生是由于智力和思维能力偏低,接受能力差,记不住,对学到的知识课后容易健忘,所以老师对数学学困生应多进行课后辅导,把重点、易忘的知识多给他们及时回顾和理解补救辅导。①在辅导时,要重点突出,不宜面面俱到,因为数学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即使集中了,集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要抓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短暂瞬间,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在这闪烁的瞬间理解最主要的知识即可,如在学习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时,只要熟练掌握乘法
公式即可;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即主要会用求根公式和会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牢牢掌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式的方向即可;为了使他们掌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公式、方法、公理、定理,对某些知识要敢于忍痛割爱。②在辅导时宜以新代旧,不宜全面复旧。如:辅导他们复习分数的性质时,我们不宜全面系统的复习分数,而可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学习中,结合讲些分数的性质即可。如:复习小学的应用题时,可在初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中复习。③辅导不能满足于结果,而也要穷追思路,因为数学学困生解题结果即使正确,但解题思路却不一定条理清楚,考虑周全,老师必须根据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如:3+a和3哪个大?有些同学说:“3+a不一定大于3,因为当a=1时,3+a>3;当a=0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还有的说:“当a=2时,3+a>3,当a=-2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不足之处就是把a看作特殊数字,那就不全面了。有的说:“当a是正数时,3+a>3,当a 是负数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也不太全面,所以我们在辅导时,应根据他们各有的想法,再给他们指出其中的不足纠偏求全,以便让他们心悦诚服。④辅导要做到牵而勿引,启而不发,辅导后进生必须千方百计扣响学生心灵的琴旋,因此辅导要坚持启发,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的思维,做到正确答案水到渠成。
实行一帮一活动,学生互助辅导学习。由于多数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若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就不会自觉学习,况且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本身的群体作用,将一个数学学困生和一个优等生搭配,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当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凝难,可得到及时的解决,并在优等生的督促和帮助下,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并从优等生中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5.做好学法指导,把打开知识的钥匙交给他们。
古语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可使学生受益终身,可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形成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原则是在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由于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的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好学习方法指导。
1、教给预习方法,逐步培养自觉能力。例如:初一学
生在刚学习几何时,不知怎样学好几何,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根据几何这门学科的特征,给数学学困生做好学法指导。第一:闯三关、即画图关、识图关、几何语言关。第二:三官动:多动手、勤动脑、善观察。
2、教给听课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宋代教育家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必须指导学生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心到: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展开想象,大胆设凝、猜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要求学生善于观察,既要观察教师的面目表情和手势,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这是因为数学有诸多抽象概念、理论。通过老师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和记忆。手到:一是严格要求学生操作规范,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内容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要点在书上相关内容的页码记下重点、难点。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也应一一记下,尤其是学生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步形成。但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提高能力的先决条件。③教给解题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例题与习题教学无不牵涉到解题方法与技巧,于是在进行例题与习题讲解教学时,不但要重视理解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意总结归纳进行循思设疑,引导探索,获得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④教给数学方法,培养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般有:比较复习法;联想复习法;归纳概括复习法。①比较复习法,如通分、约分有什么异同;分式与分数的法则有何区别与联系等;②联想法,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因式分解时,联想它可以解决初中方面的哪些知识,并用网络或树图进行列出、理解;③归纳概括法,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形成竞争、自主、合作的班级学风,为数学学困生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
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数学学困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为数学学困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74-01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所谓的后进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后进生的转化是问题的关键。本人就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先谈谈中学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我认为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主观上的因素是导致学生后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
1、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
(二)客观:客观上的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之一。表现在:1、家庭方面: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家长由于自身文化较低,子女的行为无法管理,他们只注重结果,根本就不注重怎样耐心细致地去辅导的过程,他们又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于是导致学生学习差。这些家长当中有的望子成龙心切,不从自己的子女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一味施加压力,成绩不好不打则骂,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对其又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放任自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不再重视了,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又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2、教师方面: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产生数学后进生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b、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c、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d、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e、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敬畏感。
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
1、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比如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多数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用那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故而就存在着许多留守学生,我班上就有一个学生刚从外校转来,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人还在读书。他性格内向,对新的环境又不熟悉。所以表现得很孤独、无助。他的学习也不好,主要基础差,对学习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人显得很自卑,怕同学瞧不起他。从我的观察发现,他还是想学好,但力不从心,有问题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针对这些情况,我先找了班上几个较优秀的学生主动靠近他,和他一起玩,和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揭开他优秀的一面。然后我也找他谈,,消除他自卑的心理,逐渐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看见他和同学在一起时那开心劲,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另外,我从生活、学习上也尽量帮助他。开校初他没有钱交学费,我先给他垫上,并为他争取学校的减免,争取贫困生的生活补助等等,减少了他一定的经济负担。他成绩差,我找了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经常帮助他。
2、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的积极作用。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帮助其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思维方法, 更是一种认识世界拓展其思维性的能力培训。因此, 要求小学生掌握转化思维, 不仅可以为其以后进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良好的能力基础, 更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培养。
一、利用转化思维化陌生为熟悉
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 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而后再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陌生的、未知的新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 表现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就尤为明显。下面我们先看一道简单的例题。
例题1:如右图所示, 求其周长。
分析:右图既不是我们常见的矩形, 也不是我们常见的任何图形。右边的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边, 而图中只给出了3个边的长度。那么这要怎么计算呢?
突破:只要运用转化思维, 这道题就算不上什么困难了。既然不是矩形不好计算, 那么只要将其添加几条辅助线, 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矩形, 如右图所示, 周长就显而易见了。
解答: (20+7+3) ×2=60 (厘米)
可见, 有很多问题其实十分简单, 但是当它们换了个脸后学生就不认识了, 以为是全新的知识而无法解答。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认识上的错误, 就必须要加强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
二、利用转化思维化繁杂为简单
在小学阶段, 学生更多情况下遇到的是“伪复杂”的问题, 就是许多问题表面上一看十分困难, 但其实只要稍加运用转化思维, 就很容易弄明白了, 从而迅速找到突破口。下面我们以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题2:请计算下列试子的结果:
(9999+9997+…+9001) - (1+3+…+999)
分析:该试子似乎只要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 然后再将两个括号内的结果相减就可以了。可是如果学生一个个死算下去, 那巨大的计算量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突破:这道题看似复杂, 可是在实际运算过程中, 只要学生稍微运用一下转化思维, 将两个括号中的内容拆开再重组, 那么便不难发现突破口, 从而迅速解决问题。
解答:
由此可见, 只要突破了第一层, 到后面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运算了。因此, 对于这样的纯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 只要学生的转化思维的基本功扎实, 就不难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三、转化思维在应用题中的作用
应用题的题型多样, 且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数学能力的考察都比较大。在我的教学经验中, 不少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他们精于计算, 大脑反应迅速, 甚至热衷于奥数题的解答。这样的学生在同学们的眼里都是数学学科上的“尖子”, 可是当这些“尖子”遇上应用题以后, 又纷纷泯然众人, 毫无表现, 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解答。下面我举一个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题3:张强和马燕约好一起到A市的B公园玩, 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张强每分钟可以走70米, 马燕每分钟只能走52米, 结果两人正好同时到达B公园门口。两人相约第二天继续到B公园玩。第二天马燕提前了4分钟出发, 每分钟还是只走52米, 张强则每分钟走90米, 结果两人还是正好同时到达B公园门口。问, 张强和马燕的家相距有多远。
分析:这是一道很典型的应用题。张强和马燕家到B公园的距离都未知, 而且也不知道两个人从家走到公园花了多少时间, 光知道一个速度, 要怎么计算张强和马燕的家相距有多远呢?
突破:要顺利解决应用题, 学生首先要运用转化思维, 将该题建立成一个求两点之间距离的简单模型, 然后再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提前了4分钟出发”、“马燕每分钟还是只走52米”、“张强则每分钟可以走90米”、“正好同时到达B公园门口”。因此, 这道题即使不知道张强和马燕从家走到公园究竟用了多少时间, 也足够解答出来。
解答:
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能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再运用转化思维, 便可以使得问题大为简化,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解答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 转化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转化思维来进行计算解答。因此, 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 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问题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掌握转化思维, 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斌.转化:解数学题的常用策略[J].初中生, 2005, (11) .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8
直觉思维的触发与思维者的认知储备、思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展开直觉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形象转化沟通新旧问题情境, 链接学生已有认知储备和思维经验, 进而唤醒学生的直觉之眼。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体积的比是1:6。如果圆锥的高是4.2厘米, 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4.2厘米, 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由于问题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太少, 学生普遍感觉解决有困难。那么, 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积淀和思维经验呢?显然, 仅仅凭借语言的描述对学生来说仍是有困难的, 这时就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转化, 来唤醒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出示图1, 勾起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回忆, 进而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底面积相等的情况下, 要使这里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为1:6, 右边应该有两个这样的圆柱, 所以圆柱的高应该是圆锥的2倍。
二、感悟操作活动, 在形象转化中启发直觉之思
直觉表现为思维者能快速地掌握问题情境的意义和结构, 并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猜想和预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情境, 易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直觉的猜想和预测, 在形象转化中启发学生的直觉之思。
例如, 教学图形覆盖规律时, 例题的图表中一共10个数, 用方框每次圈两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首先试着移一移, 引导学生体会到每向右移动一次, 方框就向右移动一格。 (如图2) 学生感悟到这一点后, 我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 用方框每次圈两个数然后平移, 会平移几次?借助已有的感悟和操作活动, 学生凭直觉发现:方框每次圈2个数, 后面还有8格的位置, 平移一次移一格, 8格就要平移8次。这样, 在不断地大胆猜想、谨慎验证中, 不断发展学生数学直觉能力。
三、注重数形结合, 在形象转化中感受直觉之妙
研究表明, 直觉思维有一重要特征———视觉化, 即思维者在视觉化中觉察事物。而这种视觉化的思维方式, 能使人迅速而整体地把握问题情境, 进而帮助理解。因此, 将语义表达的数学情境进行数形结合, 实现从语义到图象 (或表象) 的转化, 引导学生依托图象展开思考, 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如在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复习课上,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一批零件, 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与未完成的个数比是1:2, 如果再加工15个零件就完成总个数的一半。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对于刚学分数应用题的学生而言, 解决这道题的难点在于难以找到“再加工的15个零件”对应总量的分率。对此, 我提示学生, 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一共的任务, 我们能不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在图中表示出来呢?
学生通过尝试, 画出示意图。 (如下图)
通过画图, 学生可以凭借直觉思维发现15个零件是6份中的一份, 直接用15×6=90个就解决问题了。
当然, 在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之后, 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分析为什么15×6=90是合理的仍然很重要, 进而发现15个对应单 位“1”的分率 是1/2-1/3=1/6, 沟通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联系。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9
一、教法的转化
例1初中几何第三册七章三节内容:垂直于弦的直的径。在讲解“垂径定理”及其推理1时, 我采用了将文字转化为数字的方法进行讲解 (见下表) 。
同理, 只要已知其中两个数字所代表的条件, 即可能导出其余三个结论。这种课堂教学转化不但具有趣味性, 而且便于理解和强化记忆, 应用起来比较灵活。
二、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
例2将环形追及 (相遇) 问题转化成直线性追及问题。
引例:已知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8米/秒、5米/秒, 乙在甲前12米处两人同时同向出发, 问甲需要多少秒追上乙?
A.______B._______C.________
分析:S甲=12米+S乙, 设相遇点为C, 由甲从A到C, 与乙从B到C需时间相等, 都为X秒。
解:设甲需X秒可追上乙, 根据题意得:8X=5X+12
又例:甲乙两人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 已知甲的速度为8秒, 乙的速度为5秒, (1) 若乙在甲前60米处同时同向出发呢? (2) 若甲在乙前60米处同时同向出发呢? (3) 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问需多少秒两人首次相遇。
分析: (1) 设甲在A处, 乙在B处出发, 此题意就知引例, 设在某点C处相遇, 则有S甲=60米+S乙得, 8X=60+5X。
(2) 设甲在B处, 乙在A处, 其实就相当于乙在甲前340米处, 甲追乙, 则有S甲=340米+S乙, 8X=340+5。
(3) 据 (1) (2) , 相当于甲比乙多跑整整一圈, 甲在乙后面400米处追乙, 则S甲=400米+S乙, 即8X=400+5X。
此转化不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此类问题, 也有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10
一、转化搭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需要转化思想的渗透,老师要运用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和经验去联系未知的内容,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感觉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未知也便轻松转化为已知。在教学时通过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就可以发现其实数学是这么的简单,每一个新的内容都与已学过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实现新旧之间的转化能够轻而易举地将新知识掌握好,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展示用计算器算出的268×34=9112;26.8×34= 911.2;2.68×3.4=9.112,让学生通过交流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在展示时,学生能够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关系进行充分的阐述,发现其根本在于小数点的移动,这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可以用整数乘法进行,然后根据各因数中的小数位数累加得出积的小数位数,从而达到用整数乘法解决小数乘法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够很轻松地掌握运算的方法,只需要再对一些小的细节进行规范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同理,对于小数除法的运算也可以用此方法,当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方法后,学习的效率要比光听教师讲高得多。
二、转化拓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学生领悟转化思想不是一两节课的事情,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渗透,让学生体会到转化思想在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时的特殊功效, 从而在遇到新知识时能够先行思考是否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内容,在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是否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在这样长期的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理解和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将大大提高, 对转化思想的认识也会更加成熟。 转化思想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转化可以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丰富认知,拓展思维的空间。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其中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如何将它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动手剪、移、 拼、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由此实现了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在剪的时候学生还能找出不同的方法,这样体现出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而不必非要求学生沿过一个顶点的高剪开。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相关对应关系就在学生的操作展示中展现出来。即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由此也就推导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本不需要进行讲解,只需充分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挥,在领悟转化思想的同时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转化丰富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
数学前后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经验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转化思想变得尤为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渗透在课程内容的每一部分中,如数与代数中的数与式的计算、 图形与几何中形体的转化、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图、综合与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渗透转化思想,并持之以恒地运用与训练,能使得学生的经验积累更加全面,也能使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转化思想改变的是思路,收获的是更大的成功。
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用实验操作的形式来进行,如用橡皮泥做成的不规则物体可以将其重做成规则物体的形状,而对于岩石等不规则物体则可以利用排水法来得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转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当不可以改变其本身时,可以通过等量的替换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起活动的经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广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篇11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困学生的信心,是转化的切入点。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困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数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别人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坚持不懈,引起他们对预习和复习习惯的重视,并自觉地加以培养。此外,要使学生预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数学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下节课预习的内容,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预习的内容和目标越明确就越能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要使学困生复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教师课后要布置适量的力所能及的作业。当然不管预习还是复习,教师都要利用适量的例题和练习来检查和反馈。若没有教师的检查和反馈,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有没有效果,长此以往,他们对预习和复习就不再关心和重视了,这将减弱他们的坚持性。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认真、仔细,对学生的解题格式要求规范,解题思路要求严谨,使学生避免字迹潦草、作業马虎来应付检查;另外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于抄作业来应付教师等的不良学习行为要引起重视,并对能完成作业却常常抄作业,或长期感到学习困难而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或适当的帮助。
三、改进教法,适应初中学生的特点
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困难生解决学习困难,困难生在课堂上听课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常常是说不清道不明,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备课时,必须要备好学生,一定得在课前充分估计、了解困难生的学习困难,多为学生着想,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困难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结合生活实际,使陌生问题熟悉化;通过直观的教具和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等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解题教学中,应先通过典型示范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逐步提高困难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的各种品质。在数学中,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讲解,加强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运用及对基本思想的渗透和强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尽量做到学生都能接受的程度。这样可以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来。
四、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找出成败原因
数学教师要把学生每次小考成绩都记录下来,要求每个学生对照自己当次考试和前次考试的成绩,总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的原因是什么,退步的原因又是什么,然后教师一一找他们谈话,根据他们近段的表现,指出原因,并树立下次考试的分数目标,经过这样的指导,他所教的学生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倍增。另外,教师要对每次的考试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这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如,把学生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归纳起来,专门设计一堂改错课,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指错,师生互动等方式,既可改正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 篇12
一、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意义
第一,促进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故而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并掌握转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 处处可寻到转化思想的身影。例如在五年级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当中,可以通过对图形割补、平移、旋转等方式转变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这样就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将不熟悉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将知识邮寄的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转化思想并不仅仅是一种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的桥梁。教会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敏捷性, 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灵巧性,不断激发独创性。
二、深入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当中渗透转化思想
首先要在课前,细心的分析教材资源,由于转化思想是在数学真理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起来的,但是教材当中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探索的过程中的真实记载下来的,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材当中虽然蕴含了转化的思想,但是并不一定就能够明确的给予揭示,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不仅需要准确的把握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挖掘知识当中的思想。在挖掘出教材当中的转化思想以后,还要进行设计、并且有意识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教材素材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提取生活当中的素材,将转化思想渗透到生活实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多提取一些生活当中的实例,充分利用起生活当中有价值的素材,将转化的思想渗透其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运用转化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主动的运用转化思想。
首先,要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运用转化思想。例如,在教学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学生发现数方格的方法此时并不适用于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此时,教师应当及时的启发: 是否可以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成为已知的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这时,经过不断的探索,学生可以利用拼接、割补等方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为规则的图形,例如已知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来求其面积,然后利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得原图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求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的领会并掌握转化思想,并且在不断的加强训练过程当中,深化巩固这一思想。
其次,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运用转化思想。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发现,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当中,动手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空间和图形与现实生活当中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适当的操作活动能够协调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当中的矛盾,并且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当中,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剪一剪, 将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为一个平角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不能讲动手只停留在为了学习知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领悟在这个操作过程当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合理的应用。在学习过程当中,掌握转化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这需要通过不断的渗透以及反复的训练,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领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应当在联系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深化巩固转化的思想,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才能够加深理解,并掌握。因此,在教师选择练习题的时候应当更加注意到转化思想的应用,尽量设计一些能够体现出转化思想的题目,促进学生对转化思想不同程度上的理解。
最后,利用多媒体更生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态的课本知识转化成为生动的画面,这样, 就能够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是,就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利用分割的思想,将圆分为8等份、16等份、32等分等,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是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两者间的相互转化,了解其中的联系,从而成功的掌握这种转化的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从生活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渗透并深化转化的思想,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掌握、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构建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摘要:在很长时间内,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在小学数学有关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当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现有的技巧以及知识结构的学习当中,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忽略了潜在的数学思想,致使教学效益、质量降低,因此,在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转化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数学思维的转化】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06-12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07-26
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教案08-02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8-27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初中数学的思考09-09
初中数学的学习11-02
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10-15
初中数学语言的教学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