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2024-07-05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通用12篇)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1

摘要: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其设计和编写围绕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体现了新教材特别注重数学与学生实践经验的联系这一新的理念。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从利用现实生活, 充分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都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 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只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数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数学奥秘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 是指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 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新教材特别注重数学与学生实践经验的联系, 并把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提出来, 成为本次教学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其设计和编写也围绕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 “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猜一猜”———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大胆设想、勇于质疑的精神;“想一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思维的习惯;“议一议“———则营造学生的合作氛围, 发展学生的情感, 问题是学生的心脏, 也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利用现实生活, 充分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源于生活, 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 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 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负数的教学, 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 比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又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 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 小朋友进站时, 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 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 或者半票线, 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多方面的, 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 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注意到儿童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们主动参与游戏, 兴致勃勃, 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 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日历中的方程》可以创设如下游戏:请同学准备好一个月的日历, 从某一竖列上任意圈出相邻的三个数, 把它们的总和告诉我, 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这三个日期是几号。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带领学生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能保证课堂教学在热烈而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四、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基础, 它的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教以上知识点时, 可适时创设与相关学科的情境, 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水文知识, 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 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 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 我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 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 我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 在学习黄金分割时, 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

五、通过操作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动手操作, 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已去探索新知识,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去, 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重要手段之一, 是学生学习数学“启发剂”, 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问题情境设置, 激发思维、引发兴趣, 是实践课程标准的最佳形式之一, 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3]《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2

摘 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做了一些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已成为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充分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为手段,充分体现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育研究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源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便会将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会将学习当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正弦定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南通电视塔有多高?我们能进行测量吗?相信学生学完了正弦定理,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教师为学生们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正弦定理”的学习中.

只有将学生学习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无限的乐趣,产生探究数学的欲望.

二、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原动力.教师应通过“问题”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实际适时、适当、适度地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更具探索性的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以让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或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加以解决为准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假设,使问题的解决呈开放性态势.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于实验、观察、思考等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分层次的探索性验证,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归纳成果,推出相应的结论.教师还应对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出的数学结论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分析对错,并通过整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敢于质疑,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唯有让学生自主找出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探寻到探究的方向.比如,一位教师执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然后,这位教师很快地告诉学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平行还是重合,甚至还可以很快判别这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教师在学生的惊“疑”之中,引入课题,从而为学生的探究“导航”,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三、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主张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等操作性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张通过实验让学生产生质疑,并引导学生进行解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操作性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热情,极大地彰显出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操作性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探究的本领,形成探究的能力.但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要注重动手操作的内容,不能只注重形式,为此,教师应合理地为学生设计操作活动的内容,以确保能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意突出重点,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所有操作过程,保证操作活动过程的深入开展.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浅谈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4

一、问题情境要易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

无论是从教育的基本原理上分析, 还是从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 数学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 如果教学过程脱离了这一点, 那就不是数学课了.而对学生来说, 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明白的, 不能叫他们捉迷藏, 那种高耗低效的情境, 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资源和教学时间.为了响应课改要求, 目前很多课堂中存在“去数学化”现象, 但是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 不能将情境创设等同于直接将情境生活化, 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只会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 从而导致数学味淡化.教师们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而“精心打造”了许多高耗低效的情境, 问题的根源是老师注重了怎么教, 而忽略了教什么!

一节课好比一幅时装设计图, 情境就如同模特身上靓丽的服装.好的设计师知道, 只有对人体的结构准确把握, 才能画出比例优美、符合人体的效果图.类比到数学课, 就如同数学老师只有深刻理解数学问题本质, 才能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的和谐统一.

二、问题情境要有新意

问题要新颖, 要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如在学习“从立体图形到视图”这一课时,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庐山, 并配以诗朗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感受从三个方向上看的视觉效果,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极大地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能使学生坐不住, 跃跃欲试, 非解决不可.又如“讲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节时, 授课前,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 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告诉他:“没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中学二区洛桑曲珍有, 我的孩子, 古代草片文字没有告诉这个, 而我们今天的知识使我们甚至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 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 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 泰勒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 在他的助手帮助下, 测得塔高是131米.故事讲完了, 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 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们面面相觑, 回答不出, 我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急于释疑,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三、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 体现数学的魅力, 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度适当.问题太容易, 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面对问题一筹莫展, 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首先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 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证?这样以旧引新设疑, 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积极思考这样本定理证明的主要难点一辅助线就很容易被突破.

四、问题情境要有系统性

要按照教材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互相联系的小问题, 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 设置问题链,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例如, 在讲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时, 先分别给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条对角线,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形, 概括出多边形对角线的特征后, 先由他们自己说出多边形对角线的定义, 老师再进行补充、修正, 使叙述更加完美、准确.接着, 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到n边形, 让学生探索以下结论:“从同一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等.当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 得到正确结论时, 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

五、问题情境技巧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 但要高于生活, 是把“生活数学”课堂化.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往往综合许多因素, 比较复杂, 如果原封不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会受到知识水平、能力、时空的限制, 解决起来难度大, 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因此, 教师要作适当的技术处理, 对现实情境中有些因素要进行提炼, 删去多余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 增添要表达的内容, 要能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 使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状态, 直奔主题, 为教学服务.

六、问题情境要便于课堂操作

问题情境要增强有效性也得精打细算, 核算成本, 看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要运用最“经济”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综合目前很多赛课现状, 许多课盲目追求教学的丰富和厚重, 情境结构复杂, 华而不实,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减肥瘦身”, 简单实用, 轻松前进, 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简单情境其实不简单.简单情境具备这样几个特征:目标简明集中、过程简洁流畅、方法简捷朴实.简单, 是一种指导思想, 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简单的是外显的形式, 极其不简单的是深刻的内涵, 是对数学本质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 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 是对精心预设之后即时生成的正确引导.简单情境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 紧紧抓住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针见血地深入本质, 精益求精.简单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更扎实, 更快乐, 更深刻.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5

生活处处有真知,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尤其是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与生活中事物联系越来越密切。比如,数学的出题方式就可以以生活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作为出题的主要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感知度,在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乐趣。例如,问题情境的出题方式:在客运站入口的地方经常会在两侧墙壁1.1米处和1.4米处分别标记一道红线,用来测量小朋友的身高是否超过了免费乘车的标准,在小朋友乘车时,只要在红线标记处一站,就可以目测出是否要对其免票或者是半票。通过这个教学情境,教师就能够将“线段的应用”这一数学问题顺利地引出来,既可以普及生活常识,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抽象理解变得具体化。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性,温故而知新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使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致,数学学习的效率也比较低。采用情境式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师抛出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要重视学生自己操作能力。耳闻十遍不如实践一遍,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参与的乐趣,又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理解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的原因,以及两者的不同之处,锻炼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缓解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问题教学是初中情境模式教学中具有引导性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所学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由学生依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讨论与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奎。创设多元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文理导航:下旬,2012(10)。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景;数学教学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要灵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合理地提问一些有趣数学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是很有效果的,教师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的灵活生动性与问题创设的有趣性,这样他们就能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有趣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掌握需要理解的新知识点,也能使我们的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而不像以前的初中数学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刚讲完,学生们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考虑一下自己身边有哪些具有轴对称特性,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上那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师可以问学生:“我有一个圆形的手帕,为什么不管怎么对折依然一样呢?再观察一个正方形从中线划开,左边和右边是否一样呢?这是到底为什么呢?”用类似有趣的提问引导要讲的知识点,这样,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后面的听课也会更加专注。

1、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更接近现实,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不那么抵触,并使他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只是书本上固定的东西,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意识地去把数学知识学好,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概率的简单应用”这节知识时,可以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概率的事情。这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故事:“在一天的下午,小明与小红在玩抓阄,看谁抓到写有糖的字谁就能够吃糖,因为他们两个都很想吃到糖,所以他俩都不肯第一个抓阄,这是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觉得第一个抓好肯定是不好的,最后留的那个会是有糖的,想想他们的这种做法对吗?”这样的提问,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主动地进入到数学概率知识学习中,学生就对概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初中数学只是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直接把这些知识点给学生们灌输,学生有不可能马上理解这种复杂的数学概念,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新问题,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鲜问题,进而引进到所要讲授的数学新知识上,这样学生在接触到新的数学概念时就不会那么觉得突然。例如,在讲授“中心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你们平时见到的三角形是否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呢?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与观察,认为三角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对折去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在否定自己答案的同时,也就记住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心對称图形,以及中心对称图形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3、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由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上,这样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才不那么突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例如,在教学“图形与证明”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图形的相似”的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相似是怎么一回事了,用眼睛就看出两个图形是否相似,但是一个学术型的问题是需要有严谨依据的,我们应该弄清和证明这两个图形就是相似的呢?”这样的教学就使学生从一个已经解决了的旧数学问题延伸到一个未知的数学问题中,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也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氛围更活跃。

4、初中数学教师也可以由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感觉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样就拉开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学过程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我们学生就从心理上就跟这个教师接近了,教师讲课的时候就没那么刻板木讷了。例如,在讲授“数据在我们周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故事:“熊出没大家一定都看过吧,在熊出没里面有多少只熊呢?有多少个猎人呢?还有他们居住的森林里同学们知道一共有多少棵树吗?”然后教师再引入到:“数据存在整个熊出没动画片里面,那我们大家周围存在数据吗?”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以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较生硬死板,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太高,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了。合理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激情,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中,从而对新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记忆和认识。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气氛中,我们学生会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思考一定要关系到要讲授的新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有巨大意义的。同时,教师要避免一些与要授课知识不相关的问题,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会教学地受影响,起不到任何作用。因而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上要认真地思考,避免一些无用功的出现,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准确无误地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这种新思维,并要在这种新思维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总之,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由已知向未知的思考与熟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问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等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知性,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进一步的提高。

加强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7

一、加强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基础和积累的活动经验,提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急于解决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以趣激疑,促使他们思考。

例如,在“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 如图1,是一个破损井盖的残余部分,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法?提出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要解决好这个实际问题,学生就要集中精力观察图形、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尝试探索各种的解决方法、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等,创造的灵感和顿悟,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一定会由此而产生。

二、加强情境创设的导向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所谓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如果这些知识是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引发出来,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材料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用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发现,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并主动获得的结论。

如图2,假如你站在△ABC的一个顶点A处,你的视线为CA延长线的方向,开始逆时针旋转,第一次旋转后,使你的视线方向为AB. 你转了怎样的一个角?这个角与∠A是什么关系?在第一次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旋转,使你的视线与BC方向平行, 你转了怎样的一个角?这个角与∠B是什么关系?在第二次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旋转,使你的视线回到CA的延长线方向.你转了怎样的一个角?这个角与∠C是什么关系?经历了三次旋转后,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将△ABC换成四边形ABCD,情况又将如何?

学生经历实践活动后,不难发现自己正好转了一周,三次旋转的角度恰好是∠A、∠B、∠C的一个外角,于是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的结论。

同理,学生也容易得到四边形ABCD的外角和等于360°的结论,乃至于类比到多边形。

三、加强情境创设的生成性,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新问题的生成。如果能借助恰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

例如,“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现有多项式,请你改变其中一项,使得它能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

(2)你能得出新的问题吗?

对于问题(1)的解决,学生可能得到一些方法,如将中的“(1 /2)x”改为“x”或“-x”;将“”中的“1 /4 ”改为“1/( 16)”中的“x2”改为“(1/4 )x2”.对于问题(2)的思考,学生可以在问题(1)解决的基础上,总结出确定一个完全平方式的方法。也可以仿照问题(1)的要求,提出不同形式的多项式,进行研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从而加深对公式特征的理解,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

总之,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那时的数学课堂将是有趣的、生动的、精彩和富有创造性的,也就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高效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8

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他们思考,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们在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之后,说一说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学生在回忆中想起:有四种情况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在他们说完之后,我又让他们看书上例题,并与自己的同桌交流,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他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很轻易地找出规律,并加以应用,对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有很大的助益。

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些数学知识,仅靠讲解他们不容易理解,如果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先让学生们将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然后看一看展开是什么图形?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以后,对于所得出的图形印象深刻。接着我又让他们将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展平,得到什么图形?在之前也可以让学生们先猜一猜,会变成什么图形?然后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当他们的猜测与最后结果相同时,他们会显得更加地兴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他们既开心又能亲身体验图形的变化,对于他们数学的学习无疑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它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直接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热爱数学,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数学活动——算24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扑克进教室,让他们玩这个常见的扑克游戏。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然后,我将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所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每张牌只能用1次)。若结果恰为24,则可抛出这4张牌,同时记2分;否则不能抛出,也不能记分。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大家都不能出牌为止,积分多者为胜。我边演示边解释,学生们很快明白了规则。他们兴趣盎然,很期待玩游戏。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们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们不仅综合运用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更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四、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或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们会备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例如,在电影院入口处和景点入口处,我们会看到墙上标有1.2m、1.4m测量身高的线。在打票时,有一些孩子会走到那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学生们因为经常看到,所以相当熟悉,如果说让他们学会这一节的数学知识,可以提供解决的依据,他们会更觉得学得有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9

一、问题情境创设含义概述

所谓问题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通过对一定客观条件的精心设计,如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材料、解决问题办法等,并有意识地立障碍、设疑问、揭矛盾、设迷局,从而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处在欲言不能,欲求不得的状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问题创设情境的实质在于对于事物矛盾的揭示,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认知结构原本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醒其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地去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一)问题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利于学生发掘对自身来讲具有真实性的挑战,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当中.同时,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帮助其调动自身思维和已有的经验知识来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

(二)问题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思想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这就要求问题应具有思考性,以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一般情况下,隐蔽性强、解题步骤稍多的问题思考的空间较大,反之则小,在实际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特性,来设置适当的思考空间.

(三)问题挑战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智能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和刺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索,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

(四)问题趣味性原则

初中生仍是爱玩的年龄,好玩、有趣、新奇的问题往往使他们更感兴趣.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尽量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在有趣的情境中设置问题,使学生在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实现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应注意问题呈现方式和选材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五)问题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提供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从而在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探究意识的提升.

三、初中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利用悬念实现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悬念能够给人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想念,而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之下,恰恰能够激发学生急切、强烈的思维欲望.利用悬念来实现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须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来定.悬念设置于课前,能够起到特殊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也可以将悬念设置于课尾,使学生在课后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激发其继续思考和不断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课后寻求方法的过程,对下节课的预习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这种利用悬念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印象深刻,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中思维活动的效率.

(二)利用实际问题实现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教材中,一些定理和公式往往是直接提出来的,这种抽象性的知识很难被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来实现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理论相结合,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掌握本节所讲的数学内容.如在进行概率知识教学时,可以创设成转盘问题,使学生在转盘这一现实问题中感受可能性的存在,从而引导学生从想象着手来对本质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概率的大小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由发生条件所决定的.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符合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数学典故实现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知识当中,一些历史典故往往能对其知识的形成过程加以反映,能够反映一些知识点的本质内容,利用这些数学典故来实现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审美能力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故事,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相关图片的展示,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就可将相似三角形知识顺势导入,当这一知识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典故重新审视,来思考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将这一持续性的问题贯穿于数学课堂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论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利益悬念、实际问题及数学典故来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使问题情境的教学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巍.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创新课堂, 2010.

[2]付常清.小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教学研究, 2010.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10

一、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课题引入需要情境, 解题教学需要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很多学生反映数学单调、枯燥、不好学, 实际上, 问题创设得好,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他们就能从数学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1. 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

通过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中提出新的问题, 或从已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初中数学有些定理和公式往往是直接提出的, 而且也比较抽象和不容易理解,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构建教学情境,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举例时, 教师可设置下面的问题情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6个元素 (角或边) 中有3个元素分别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如果能一定全等, 请说明理由; (SAS、ASA、SSS公理及AAS定理) 如果不一定全等, 请举例说明。 (AAA、SSA情况下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这样, 创设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更深入学习的问题情境。

2. 在课堂教学的导课或结课中, 设置悬念的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智, 它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的刺激作用。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 使学生一上课, 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 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 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例如, 在学完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与两点式后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

问题1对于过点 (x1, y1) 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 也存在相应的方程形式吗?

问题2是否存在可表示直角坐标平面上任何直线的方程形式?

对于问题2, 引而不发,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节: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 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3. 在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中, 设置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

数学的思维活动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个发展阶段, 动手实践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探讨、归纳、总结, 从而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例如, 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正方形的纸片 (设边长为a) , 让学生从一边剪去一个宽为b的小纸条, 然后从另一边拼成一个新的矩形 (图1) , 这个矩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请大家动手研究研究看, 你的结果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操作、探索, 学生出现的结果可能是 (a+b) (a-b) 或a2-b2, 这两个结果都表示同一个矩形的面积。因此, 有 (a+b) (a-b) =a2-b2, 从而设置公式

(a+b) (a-b) =a2-b2论证的问题情境。

4.从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结果, 创设矛盾问题情境

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 既让你乐在其中, 又使你焦虑不安, 却又欲罢不能,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例如, 分解因式:x6-1学生有两种解法, 出现两种不同结果:

比较这两种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不是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在排除了“其中一个不成立”的想法后, 进一步提出猜想:

“x4+x2+1= (x2+x+1) (x2-x+1) ”成立吗?从而设置“能不能分解, 如何分解”的问题情境。

5. 模拟现实生产生活实际, 设置分析解决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应该贴近生活实际,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 给学生以亲切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体会学习数学价值。例如, 在圆环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请同学先来帮助老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塔克地毯公司接到某航空公司的订单, 请他们为该公司新建的环形走廊铺设地毯, 寄来的图纸 (如图2) 已按 (1:a) 比例缩小。同学们, 假设你们就是塔克公司的设计人员, 这份图纸交给你, 要求你计算地毯的面积, 你知道你的任务其实是什么吗?从而设置圆环面积计算的问题情境。

二、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可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拟定问题, 也可较多地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 拟定一些融生活趣味和知识趣味一体的问题。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必须与学生在数学和文化上的成熟程度及经验相适应, 问题情境可以用口头、文字、事物、图像、图画形式以及计算机方法进行模拟。在设置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要具体明确

这是问题情境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而且要非常具体。学生对新知识内容本身的直接兴趣, 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 有了问题, 才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 引起对新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

2. 问题要具有新意

由于每节课的知识不同, 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 所以在问题情境设计上要求力求新颖、独特。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 常能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诱导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产生矛盾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迷恋,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思考。

4. 问题要有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 对难度较大、较复杂的问题, 由于难点较集中, 应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提问, 由浅入深,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研究开始于问题, 问题产生于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的动力, 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途径。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以境生情”,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并在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猜想和发现,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探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11

一、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授“数轴”时,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更是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它有哪几种形状,可以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模型,把正方体模型展开成平面图形,展示在展台上,然后师生共同记录下它们的形状。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化了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

三、及时反馈原则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2×3就是3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不仅如此,还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扩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的设计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12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合理地提问一些有趣数学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是很有效果的, 教师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的灵活生动性与问题创设的有趣性, 这样他们就能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有趣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掌握需要理解的新知识点, 也能使我们的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 而不像以前的初中数学陈旧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刚讲完, 学生们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例如, 在讲“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考虑一下自己身边有哪些具有轴对称特性, 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上那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师可以问学生:“我有一个圆形的手帕, 为什么不管怎么对折依然一样呢?再观察一个正方形从中线划开, 左边和右边是否一样呢?这是到底为什么呢?”用类似有趣的提问引导要讲的知识点, 这样, 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后面的听课也会更加专注。

(一)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更接近现实,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不那么抵触, 并使他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只是书本上固定的东西, 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意识地去把数学知识学好,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教师在讲授“概率的简单应用”这节知识时, 可以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概率的事情。这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故事:“在一天的下午, 小明与小红在玩抓阄, 看谁抓到写有糖的字谁就能够吃糖, 因为他们两个都很想吃到糖, 所以他俩都不肯第一个抓阄, 这是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觉得第一个抓好肯定是不好的, 最后留的那个会是有糖的, 想想他们的这种做法对吗?”这样的提问, 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主动地进入到数学概率知识学习中, 学生就对概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 初中数学只是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 直接把这些知识点给学生们灌输, 学生有不可能马上理解这种复杂的数学概念, 因此,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新问题, 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鲜问题, 进而引进到所要讲授的数学新知识上, 这样学生在接触到新的数学概念时就不会那么觉得突然。例如, 在讲授“中心对称图形”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你们平时见到的三角形是否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呢?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与观察, 认为三角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三角形, 然后再让他们对折去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在否定自己答案的同时, 也就记住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心对称图形, 以及中心对称图形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三)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由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上, 这样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才不那么突然, 学起来也比较容易。例如, 在教学“图形与证明”这节课时,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图形的相似”的知识, 然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相似是怎么一回事了, 用眼睛就看出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但是一个学术型的问题是需要有严谨依据的, 我们应该弄清和证明这两个图形就是相似的呢?”这样的教学就使学生从一个已经解决了的旧数学问题延伸到一个未知的数学问题中, 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 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也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氛围更活跃。

(四) 初中数学教师也可以由学生熟悉的故事, 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总感觉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这样就拉开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使教学过程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我们学生就从心理上就跟这个教师接近了, 教师讲课的时候就没那么刻板木讷了。例如, 在讲授“数据在我们周围”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讲一个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故事:“熊出没大家一定都看过吧, 在熊出没里面有多少只熊呢?有多少个猎人呢?还有他们居住的森林里同学们知道一共有多少棵树吗?”然后教师再引入到:“数据存在整个熊出没动画片里面, 那我们大家周围存在数据吗?”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以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较生硬死板, 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太高, 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了。合理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激情, 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中, 从而对新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记忆和认识。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气氛中, 我们学生会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更加深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把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这个思考一定要关系到要讲授的新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 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有巨大意义的。同时, 教师要避免一些与要授课知识不相关的问题, 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又会教学地受影响, 起不到任何作用。因而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上要认真地思考, 避免一些无用功的出现, 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准确无误地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多运用这种新思维, 并要在这种新思维下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总之, 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由已知向未知的思考与熟悉故事的导入,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问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等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知性, 这样, 我们的课堂就会活跃起来, 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进一步的提高。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所以, 正确的、适合的问题创设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只要这个问题不偏离数学教学的主题, 不削弱我们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性, 问题的创设就值得倡导与发扬。

上一篇:地域文化表达下一篇:注册表与网络安全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