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表达

2024-07-05

地域文化表达(精选12篇)

地域文化表达 篇1

摘要:地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 并且至今人让发挥其影响作用。本文以黑龙江地域文化为出发点, 以现代纤维艺术为主要载体, 来论述地域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地域文化,黑龙江文化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域固有的、特殊的, 每个地区间的文化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塑造鲜明的地区人格特征, 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同种艺术形式在不同区域间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现代纤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在每个地区生根发芽, 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 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设计内容方面每个地区的现代纤维艺术都存在相应的差异。

一、现代纤维艺术

1、含义

纤维艺术起源上个世纪20年代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 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 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 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 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 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 从技术层面上说, 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就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言, 我们有时很难将它绝对地界定为是“纤维艺术”还是“纺织艺术设计”, 这样的窘境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和著作中也是不鲜见的。

2、现代纤维艺术的特征

20世纪是文化大融合时代,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纤维艺术才能迅速风靡全球, 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 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设计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其特征主要体现的以下几点:①多样性。多样性是现代纤维艺术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题材多样性。在艺术设计领域, 题材选择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有助于突出艺术设计的主体。现代纤维艺术设计题材比较广泛。例如:人物风景、田园风光、花虫鸟兽、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这些都是现代纤维设计中相对典型的题材。第二, 表达形式多样性。艺术表达形式是创作者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为了提高作品艺术价值, 创作者十分重视艺术设计表达形式。现代纤维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发展, 例如:布艺编制、立体雕塑、刺绣、绘画等都是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艺术表达形式。②设计材料广泛。为了保证艺术设计价值, 很多艺术设计在材料选择方面相对苛刻、死板。而现代纤维艺术却与之恰恰相反,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对于材料的选择现代纤维艺术没有特殊的要求, 始终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只要与作品内容、主体相匹配的任何纤维材料皆可为创作材料。例如:化学纤维、动植物纤维、金属丝、玻璃丝、头发都可以应用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③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特征, 也是其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 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 还能使人们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共鸣。纤维艺术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让观众感受到材料美, 通过编制工艺让作品产生空间感、层次感让观众感受的肌理美。对将艺术作品以不同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给人们带来形态美。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

1、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特殊的环境塑造特殊的地域文化。地域辽阔的黑龙江, 银装素裹, 白山黑水, 四季交替分明, 文化底蕴深厚, 物产资源丰富, 建筑风格别异, 因此北国冰城, 黑土地, 北大仓, 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 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 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 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 中俄交流文化, 以及黑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2、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地纤维艺术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来源于人们生活, 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受文化影响, 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主要体现的以下几点:①材料选择。现代纤维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 其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材料选择上, 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和其它地区存在差异, 江南地区大多以蚕丝作为底料, 而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多为棉、麻等植物纤维作为底料。②制作工艺。为了提高艺术价值, 每一项纤维艺术品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雕琢。在制作工艺方面, 黑龙江纤维艺术注重作品的整体性, 忽视细节布局比较忽视, 制作不像江南地区那些精细。③设计风格。受黑龙江多元化文化的影响, 纤维艺术的设计风格也比较多样化, 不仅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元素与少数民族特征, 包含俄罗斯、朝鲜等具有异域特征的设计风格。同时, 黑龙江纤维艺术更加立体化、空间化, 产生的层次感也更强。

三、结束语

文化赋予艺术内涵, 而艺术是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黑龙江纤维艺术逐渐成为其特有的文化, 它的编制工艺、设计风格、形态表达都极具黑龙江文化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郑红, 崔荣荣.近代徽州民间服饰图案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J].丝绸.2015 (11)

[2]常慧娟.民间刺绣图案的稚趣美[J].包装工程.2012 (20)

[3]刘修省, 肖春霞.纤维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体现[J].中国科技信息.2006 (02)

地域文化表达 篇2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和()。

2.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乌江以南实行(),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生产为关键,通过()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7.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以()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8.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9.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

”)和(“

”)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0.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的、()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的贵州。

二、判断题

1.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2.黔金丝猴是贵州的特有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实际现状的描述。()

4.“十一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仍处于落后地位。()

5.唐代朝廷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在三种制度中,实行“羁縻州”的地区朝廷权利比实行“经制州”和“藩国”的大。()

三、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位。A、5

B、6

C、7

D、8 3.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族的古老的文字。

A、彝

B、仡佬

C、水

D、瑶 5.2011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A、1000

B、4000

C、5000

D、6000 6.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10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7.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为主。A、黔电送湘

B、黔电送粤

C、黔电送桂

D、黔电送沪

8.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9.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10.()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四、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1.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2.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3.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4.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苗族

B、藏族

C、水族

D、畲族 5.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为主。

A、板栗

B、油菜籽

C、甘蔗

D、茶叶 6.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7.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A、老干妈辣椒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手扒羊肉

8.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9.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四、分析题

1、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试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试述贵州的城镇发展规划。

5、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6、试述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7、试述贵州构建反腐倡廉工作的“三道防线”。

8、试述“十二五”时期,贵州全局发展需要切实把握好的五个重大问题。

9、写一篇学习“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的心得体会。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篇3

关键词:剧场建筑;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引言

歌剧院建筑可谓是体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悉尼歌剧院,在20世纪时是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当时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因此,具有地域文化的建筑是最具有灵魂的,同时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被后代保留下来。

一、剧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大众审美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象不仅仅体现出建筑设计技术的水准,同时也是公众审美和地域文化的代表。一个可以让城市引以为傲的建筑,是该地区公共文化形象的坐标。剧场建筑设计结合时代审美与地域文化特征已是基本的建筑设计策略和重要的建筑审美标准。充分发掘建筑的大众审美属性和地域文化特征,以特定的建筑语言,生成可意象的建筑形式,表达为体验化的建筑空间,富于文化识别性和大众审美品质,是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标识设计的重要价值体现。

大众审美的建筑设计意象是在对大众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典型的大众认知、感情、愿望,设计师经过艺术创造,运用技术手段,形成的综合的建筑形象。基于大众审美的建筑形象具有通俗性、可意向性、雅俗共享的特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容易获得大众认可和广泛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意象易于激发民众审美的认同。比如“龙凤呈祥”、“珠联璧合”等吉祥含义,中国尊、宝塔、帆船、灯笼等美好形象,容易引起民众美好、积极的联系,容易形成广泛的认同感。

剧场建筑要善于把握地域文化特征和场所特征、如北方四合院落、宫殿、南方白墙黛瓦、马头墙、福建土楼等是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体现了當地建筑典型建筑和人居理念,建筑形式传达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剧场建筑设计过程中,从整体造型到细部特征,把握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意蕴特征,通过提炼、抽象、变通,通过对体量、材质、肌理、色彩等综合运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地域风格建筑,增加当地的建筑文化内涵。

有不少知名建筑形象奇特、突兀、造型表达有歧义,在民众心目中并未引起认同,被冠以“歪门邪道’,、“笨蛋’,、“棺材’,等称不敬的称呼。那些异形但是缺失美感的建筑,那些孤绝突兀冷冰冰的形象不应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应该更加自信地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养料。

二、地域文化和大众审美在剧场建筑的表达

本文对歌舞剧院和演艺中心两个剧场地域文化及大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进行分析。

(一)歌舞剧场

方案一  设计概念“城’,金色之城

一座城市,一部文明史。某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光辉典范。一座城市有说不尽的意象,是歌舞剧院建筑方案的创作源泉。寻求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特色,“城”,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的传统人居理念可以概括为“大、地、人”的三才观:上有大顶,下有地基,中间居人,这在“城”的形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都以戏院、楼台作为建筑载体。中国文化中常见以“城阙”为意向的琼楼玉宇和歌舞升平盛世美景。这个因“城”,而存在的经典意象,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表达,是地理位置、文化理念、社会构成和建筑形制高度统一的综合典范,代表了中国传统之“城”的最高成就。

本方案建筑形象以“城”为原型,力求构筑一个“城阙”意象;通过现代建筑语言、材料和科技手段,抽象构成,追求“神品”的意境之美,体现中国文化重“象”的审美特质和建筑的时代属性。造型上突破源于西方的观演建筑的形式,创造一个代表的建筑,体现中国的传统的建筑意蕴,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式艺术殿堂。使之成为市民文艺生活之城,向往之城、骄傲之城。一座影响未来的金色之城,基座上方设环城共享平台,平台外侧构筑出挑式墙垛,垛上安置九宫格灯柱,灯柱阵列分布,如同宫殿的须弥座,形成华美的古典意象,强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见图1)

图1 歌舞剧院 方案一

方案二设计概念:红色之舞—舞动的中国龙

舞龙,是中国最具传统的文艺活动,盛行千年,经久不衰。其广泛的流传、深厚的文化,堪称世界民众歌舞史上的奇葩。“红色之舞——舞动的中国龙”这个概念旨在创造一个舞动盘旋、蜿蜒流转、气韵生动、节庆生辉的建筑形象,体现歌舞剧院的艺术特征,打造城市特色的建筑气质,书写浓郁的中国传统氛围。

中国红,是我们文化标识中永恒的颜色。红色表现出中国文化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中国民众积极、乐观情绪、节庆色彩和浓烈的艺术氛围。红色之舞的建筑意向还具有其他的解读特征,构成建筑的红色幕墙如同环绕的红色飘带、祥云或是层叠的灯笼等。各种文化意向的多重解读丰富的建筑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筑呈双曲流线型。主体部分由三层红色幕墙逐层向上扩展,盘旋升腾,如同舞动的红色巨龙。建筑底层向内退让,朝向主人口广场处,形成宽大的人口空间,观众门厅通过大面积玻璃幕墙与室外广场形成通透的连续场景,强化了剧院的开放性和公众性。入口大厅内对称布置红色圆柱与景观墙,形成喜庆祥和的礼宾氛围。建筑屋顶采用深灰色的双圆攒顶,借用大坛的屋顶造型,传达城市传统建筑意味,灰色屋顶与红色的墙面形成对比,别具艺术效果。建筑表皮采用鳞状的穿孔板,结合夜景照明,营造镂空的灯笼效果;还可以利用LED发光技术,形成图案叠加和光媒变换的特效,建筑外墙如同巨大的光影屏幕,形成富于变化的建筑肌理和生动的城市表情。(见图2)

图2歌舞剧院  方案二

(二)演艺中心案例分析

场景与主题营造:以演艺中心为核心,本设计通过“风花雪乐,丝路歌城”的主题化营造,通过“走进、体验、演艺、记忆”这四部曲的宏大精微的游览叙事,打造 一场属于演艺中心的视听盛宴,呈现一个风情浓郁的全景式旅游画卷,塑造演艺中心的全新魅力和旅游价值。演艺中心建筑是整个广场的视觉中心。对旅客具有视觉引导作用。演艺中心设计灵感集合了几个特色原型:一、大山雪莲;二、姑娘花冠;三、新疆手鼓四、节庆灯笼。建筑造型通过椭圆形体和表皮肌理,取几个经典形象的典型特征,经过精巧的建筑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意向和多重美好意蕴的表达。立面花瓣式的肌理削弱的建筑的厚重感,配以镂空的建筑表皮,使得整个建筑在视觉上更加轻灵和别致。宛若“朵欲将绽放的雪莲、精美夺目的少女花冠”、精雕细刻特色新疆手鼓、风情浓郁、节庆生辉的金色灯笼。一个代言演艺中心的标志建筑和大家向往的地方。此外,建筑四周高低起伏的绿地作为其依托,衬托出众星捧月、雪莲绽放的唯美画面。(见图3、图4)

图3 演艺中心鸟瞰图

图 4演艺中心透视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师应充分理解建筑美学和大众审美,挖掘和提取地域性文化符号,并将其运用到建筑物创作中,使地域文化脉络得以延续,营造我们熟悉的且具有精神归属感与可识别度高的地域特色城市建筑景观。本文通过对两个剧场的创作实例,提出造型语言、装饰元素、形象和表情等手法的运用,讨论如何将地域性文化符号运用到符合大众审美的时代性建筑创新民族特色剧场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中外建筑,2011(2).

浅谈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 篇4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不断地发展当中所总结与积累的独特的智慧结晶和心灵感悟,在人类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是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当中得到传承的独具特色的,直至今日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生态、习俗、传统和风俗等等文明的表现。它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别是在设计领域当中地域文化的使用尤其突出,所有的造物活动都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和气候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它们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这种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为了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在这样的行为的基础上将民族的文化得到发展。不同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形成了不同的独特的地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地域文化也在发生变化,在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方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摒弃自己的糟粕文化,逐步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设计的地域性指的是在设计当中吸收民间的、民族的、民俗的和不同地区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的民族风俗以及不同的地理风貌、自然条件等因素,才使得世界缤纷多彩各具特色,因此越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越是具有世界性。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有具体性和独特性,并且因此在不同地域形成强烈的可识别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自然环境多种多样,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当中,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也生动地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烙印,例如:中国的北方建筑浑厚庄重、宏伟,南方的建筑轻巧、秀丽,还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的住宅,由于不同的地域特点而形成的各种文化,体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

地域文化是室内设计创作的重要源泉。地域文化体现在室内设计的风格中可以充分体现历史的文脉,重现地方的特色文化、风土人情和习俗。随着世界经济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室内设计不再是一门从属部分,也不再是单纯的以人类居住庇护场所为目的,而是融会了技能、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繁杂统一体。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思想、道德、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室内设计师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经过自身的消化和理解之后运用到自身的设计创作中,在表现当地地域文化的设计创作实践中将地域文化进行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设计灵感以及设计素材。

三、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融合

(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不同的地区都有独特的环境特征,外部的环境可以对我们的设计进行侧面的衬托,在进行设计前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才能够让我们的设计更好地融入所处的环境,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接触到的都是些现代的建筑以及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因此,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渴望生活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只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功能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去融合周围环境,选取独特的地域自然因素来丰富设计手法。例如:我国的南方气候比较湿润,环境优美,小桥流水,拥有非常多的古老的建筑,在这些自然环境优美山水围绕的环境之中,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创作当中可以运用丰富的设计手法去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旅游胜地当中,比如苏州、杭州以及云南的丽江、西双版纳、腾冲等这些拥有独特自然气候特点的地域,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想将地域文化运用在室内设计之中,首先应当对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和详细的了解,只有对它进行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文化符号以及文化因素在设计当中。在不断创新的设计中,也需要注意鉴别哪些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文化内涵是一个抽象概念,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将文化内涵具体运用到各个文化元素之中进行室内设计创作,可以运用装饰品摆件、陶瓷制品、雕刻品、壁画、玻璃制品等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考虑,要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辩证的思考,为地域文化的内涵注入新内容,达到文化与室内设计的统一。

(三)地方材料的运用

不同的气候与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材料,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地域性材料,使得其独特的设计难以被复制。将地域性的材料运用在室内设计当中,在满足了空间使用的基本功能同时也赋予了室内空间独特的精神性。利用当地独特的优势,将地域性材料运用在设计中,在室内设计中表达地域性的特征,地域材料的使用也是对其地域风格的继承,向人们传达独特的精神体验,表达室内设计的独特性。

将地域性的材料运用在地域性的室内设计之中,可以渲染室内的氛围,营造独特的空间意境,突出设计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材料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不仅是简单的材料的概念,更是对室内设计当中一些概念化的实际体现。在某些地域独有的材料,对于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象征,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云南腾冲,火山石产量丰富,而且用途也比较广泛,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火山石不仅节省成本而且自然环保,更能赋予空间独特的地域意境。在使用各种装饰材料时,要尊重和突出地域的风格特征,对材料进行符号的概括、提炼、变形等加工和处理,使用具有新意的设计手法,结合现代加工技术,使设计作品变得更加有趣、独特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结语

青海地域文化 篇5

1、()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答案:D

2、青海汉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魏晋南北朝 答案:A

3、青海汉族文化体系是以()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杂揉,各取所需的文化局面。

A、道家

B、儒家伦理

C、佛教

D、宗教 答案:B

4、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因此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

A、畜牧业

B、农业

C、商业

D、手工业 答案:A

5、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不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具有很强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A、生态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耕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A

6、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A、“碉房”

B、帐篷或毡房

C、平房

D、庄廓 答案:B

7、()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青海回族文化的宗教属性,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C

9、青海的()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A、传统建筑

B、清真寺

C、学校

D、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0、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

A、英文字母

B、汉语拼音

C、青海方言

D、阿拉伯文字母歌舞 答案:D

11、青海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A、三合院

B、“庄廓”

C、院子

D、四合院 答案:B

12、青海撒拉族信仰()。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13、()是青海省在全国唯一设有自治县的民族。A、藏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B

14、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传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方面。

A、造型艺术

B、服饰修饰

C、建筑艺术

D、饮食文化 答案:A

15、青海土族人的民间()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A、绘画

B、服饰

C、雕刻

D、刺绣 答案:D

16、()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B

17、青海的回族在喜庆宴席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唱艺术——。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C

18、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A、黄南

B、海西

C、果洛

D、海北 答案:C

19、青海汉族民间文艺从形式分,大致可分为唱、()、说三个系列。

A、弹

B、诵

C、歌

D、对白 答案:B 20、在节日方面,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相比,青海汉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海东农村,除夕有()的习俗 A、“躲灯”

B、贴春联

C、拜年

D、燃“松蓬”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0个)

1、由于青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因而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也形成并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种和现象。如()A、“花儿”

B、社火 C、地方曲艺

D、青海方言

E、眉户 答案:ABCDE

2、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A、汉文化

B、印度文化

C、伊斯兰文化 D、羌文化

E、以上均不对 答案: AB

3、青海撒拉族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等。A、故事 B、谚语和笑话C、神话

D、传说

E、寓言 答案: ABCDE

4、在蒙古族的节日中,蒙古族的()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A、祭海

B、赛马会 C、那达慕大会

D、祭俄博

E、古尔邦节 答案: ACD

5、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寓言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A、民歌

B、颂辞

C、英雄史诗

D、谚语

E、故事 答案:ABCDE

6、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的舞蹈分()。A、单人舞 B、双人舞

C、多人集体舞

D、骆驼舞

E、伊舞 答案: ABC

7、青海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具有()等多方面的价值。A、历史价值 B、文化科学价值C、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D、经济价值

E、重要价值 答案: ABCD

8、青海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和民族节日,如()A、赛马节

B、古尔邦节

C、开斋节 D、那达慕大会

E、雪顿节

答案:A BCDE

9、土族在文化上受()族的影响较大。A、藏

B、汉 C、回

D、撒拉 答案:AB

10、土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等,分家曲和山歌。

A、“安昭” B、拉伊

C、宴席曲

D、“花儿”

E、叙事歌

答案: AD

三、判断分析题(10个)

1、除尊崇儒家思想之外,青海汉族还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答案:√

2、青海汉族地区的花儿为河湟花儿,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可以说,花儿是一部民族风俗文化的“百科全书”。()答案:√

3、“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答案:√

4、青海方言中存在一些古语词和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借来之词。()答案:√

5、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其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匈奴。()。答案:×

6、藏族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答案:√

7、藏传佛教对回族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穆斯林民族行为和道德上的规范,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着全面的核心作用。()答案:×

8、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炒出上百种美味佳肴,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赏。()答案:√

9、青海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种装饰艺术。()答案:√

地域文化表达 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 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范围内,经专门规划建设的绿地。它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部分起到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作用。但是,在公园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趋同现象及拿来主义的做法使公园景观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地域特质被埋没,各地公园形式雷同,缺乏特色。因此,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亟须对地域文化借鉴并提炼。

2 地域文化的提炼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规划人的体验。城市公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的体现是立足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通过把地域文化渗透入景观各要素的设计进而使人们产生相应的景观感受并开展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规划是为了人的体验,有效组织公园的游赏内容,注重场地设施与人的互动,让人们更好体验地域文化,通过体验触动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获得心理共鸣。

第二,注重景观整体性,场地与周边环境融合。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设计中要以保持景观整体性为前提,对场地所处城市、区域文化背景深入研究,使场地内景观要素的设计以及场地周边环境整体协调,体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尊重场地文化,体现场地特质。场地特质反映了地域文化,现状调研时应对场地内有文化内涵的部分植被、水体、建筑等自然或人工因素予以保留或保护,使公园景观之美不止停留在表象,而更具有文化意蕴。

第四,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形式应该与时俱进,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趣,通过新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地域文化这一永恒主题,创造出符合当代人使用需求并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3 地域文化的提炼方法

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对场地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及和民俗文化三方面概括提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加工并结合当代景观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创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公园景观形象。

3.1 历史文化提炼

公园历史文脉的提炼首先可通过深入剖析公园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有文化价值的现状景观而获得,如建筑古迹及古树名木的保留保护。在设计手法、空间构筑、材料选择等方面要尽量体现场地特质,反映场地历史信息,通过新旧景观的并置来凸显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已不复存在的场地,可通过新建来满足再现环境文脉的需要,但新建部分要与场地特质相协调。新建建筑及构筑物在保持原有外部特征基础上,可改变其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代功能需求。其次,历史文脉的提炼还可把历史文化渗透入公园景观序列安排及游线组织之中。例如,收集场地历史信息,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组织景观序列,通过人们的游赏过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历史文脉的提炼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的方式体现,这需要对公园文化背景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体现公园特色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再经过艺术变形,改变尺度、置换材料等手法来体现公园文化内涵。

3.2 乡土景观提炼

乡土景观的提炼可从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田野、村落、道路等方面入手,它的提炼有利于保持公园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施工工艺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道路铺设、构筑物建造和小品设计中的运用。

3.3 民俗文化提炼

民俗文化提炼要以反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为主线,在设计中主要调研当地的重要娱乐休闲活动及非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需要对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一地区人们乐于开展的娱乐活动的内容及规模,以此作为景观设施设计的依据。对于园内曾开展过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可通过场地景观改造为活动再现创造条件,如把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与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相结合来体现公园活力与趣味。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提炼民间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例如,把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运用于公园景观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中。

4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

地域文化经过对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和民俗文化内容的提炼之后转变为设计语汇,然后再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各部分,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方式确定新建建筑的尺度,从而把地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关联运用于公园建筑外立面,寻求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及相似,使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公园建筑设计中。还可通过简化地域建筑形式,综合运用当代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佛山调蓄湖公园内广府食街的设计,运用岭南园林建筑特点,以建筑“三间两廊”、“镬耳风火墙”的形式营造广府特色食街。

公园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可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提纯、

简化、变形而得到。例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雕塑,大多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

公园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以公园主题、功能和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等因素为选择依据,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场所精神具有一定文化寓意的植物来体现公园意境,园中植物常与石景、水景、构筑物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如种植有文化寓意的植物来凸显公园文化休闲区或安静休憩区恬淡雅致的格调。

公园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建筑物、生态状况、游赏方式的特点,通过借鉴模仿地区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自然水域形态特征的方式对公园水体面积、大小及驳岸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水体景观。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用龟纹石堆叠地形来模拟自然瀑布,水景结合色彩丰富的植物,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公园景观铺装通过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来体现地域特点。例如,把传统铺装材料砖、石运用于城市公园道路铺装设计,运用石材铺砌传统图案象征文人高雅品格、以传统做法来铺砌砖体现传统工艺。传统铺装材料还可与现代铺装材料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公园各类道路使用特点。例如,青砖与灰色粗凿面花岗岩石材结合,以色彩、肌理的反差强调景观视觉。

公园景观色彩设计可通过对场地周边历史地段景观色彩的种类、分布位置及所占比例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色彩构成的依据。这样场地内外色彩配置协调统一,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得到延续。例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园区仿汉唐建筑就以赭石色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

5 结语

在城市公园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可使人们在游赏中体验场地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对城市的记忆。本文提出地域文化提炼的三种方法:第一,从场地历史文脉中提炼。第二,从乡土景观中提炼。第三,从民俗文化中提炼,提炼之后的文化符号结合场地功能,通过艺术加工以及技术、材料的综合运用,体现在公园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设施及小品、植物、水体、铺装、色彩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地域文化表达 篇7

(一)武汉的水文化

武汉地处中原,坐拥七湖,丰富的水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相比的,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作为荆楚的腹地,在古代就有着和水解不开的渊源,诗歌辞赋中不断出现与水相关的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间盛景,绘画艺术中还经常出现波浪纹、水纹等装饰图案。

2011年楚河汉街开业,它不仅是武汉“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东湖、沙湖间连通建明渠“楚河”这条人工河,还是一项景观工程,为武汉和全国游客开辟出颇具水乡特色的娱乐休闲商业街。“人在岸边走,船在水中行”因为武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得以实现,是对武汉地域文化的贴切表达。

(二)武汉的人文

武汉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火爆和急促的。例如武汉人的口音,说话有如吵架,这与武汉人热情豪迈的性格有关,说话的时候声音大,带有气势,所以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有种说干就干、且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在抗洪,非典等大事中深有反映。在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汉文化缩影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江汉路步行街的铜雕,青山小区一角反映武钢企业的踏青雕塑,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武汉文化的影子。

武昌昙华林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明清时期,湖北各个县的秀才在此下榻备考,使这条街有了些文人气质,后来由于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传教士来此传教、办学,老街建筑风格呈现出亦中亦洋的特点。现在,老街新规划开发则深入挖掘武汉地域文化元素,力求打造气质古典的汉味老街,翻新后街道两侧除了经过修缮的名人故居、百年医院以及教堂建筑外,新增一些门面,这些店铺经营字画、刺绣、时尚餐饮和咖啡,颇具文艺小资气息。店面和室内装饰力求和老街古建筑气质相融合,对商业街两边原有住宅建筑外立面的优化设计也十分考究,例如阳台和窗户外立面用到万字纹和回纹铁艺装饰,在民间,这两种装饰纹样寓意吉祥,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吉祥符号,用于此处增添了老街的历史人文感,使老街更富有亲和力。

二、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处于某一区域内的景观,在其外貌特征上应该能反映出本地特点,至少能让游客产生共鸣。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区景观设计可以从武汉地域文化中寻找灵感,而不受地域文化的时空限制,但是取材于不同时代的文化怎样结合则由设计师把握。无论是哪一个地区,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具体的场地,以区域特色的存在为设计提供由来和依据。

地域文化与景观空间的营造,是精神和场地的有机结合,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景观元素有序地展开,场所景观的序列性具有方向,设计师如同控制方向的舵手,自然场地产生的方向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却很模糊,农业旅游景观中的设计目的是加强明确感,使场所的衔接更加连续、顺畅。要形成连续顺畅之感,需要构建良好的序列节奏,就如同音乐的声音起伏、快慢等,农业景观空间序列节奏也能有从前奏、渐进到高潮,再到结尾的安排。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的符号元素可以运用到园区特色景观塑造中,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铺装等。例如,合肥丰乐生态旅游园区中的精品花卉,运用古徽州乡土元素符号——黄山迎客松,将松树和黄山的缩小版石雕移驾到园中来,这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运用,不仅让人身临其境,想到了黄山美景,还为园中园增添了人文魅力。

三、武汉地域文化符号在楚人旅游景观中的运用

楚人观光园位于武汉黄陂郊区,项目接待游客定位为距离武汉市较近的都市人群。湖北是楚文化的摇篮,项目名称“楚人”,是利用楚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耳熟能详的影响力,增加项目的亲和度。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景观设计中,可通过装饰、造型、色彩等多种手法表现,即从建筑造型、水体设计、植被配置等方面找到楚文化的印记。

楚人对于红色的喜爱是对色彩美的感悟,楚人观光园中,红色间白色地砖颇具亲和力,体现了楚人尚红的特点,小规格广场砖的铺设从视觉上扩大了场地面积。武汉的老汉口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楚人园区利用茶室设计勾起都市游客对过去茶文化生活的记忆,配合茶室设计露天栈台,在材质和色彩设计上,以仿木做架空层,仿木栏杆,根雕茶台及墨绿色遮阳伞,给人古典、悠远的韵味,更贴近茶道的精神内涵。武汉人坚强、刚直不阿的形象也是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在楚人水景区以树阵形式种植了大片水杉,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是武汉市的市树,在三百万年前就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个地区,而后当人们以为水杉已经灭绝的时候,研究人员又在湖北利川发现了它。除了水杉,楚人园区的植物配置还用到了梅花,梅花是武汉市民喜爱的树种,用在此处能加强场地的亲和力,也象征了武汉人坚强、刚毅的内涵。

四、结语

地域文化符号和景观项目是精神和场地的关系,一个区域只有具备了灵魂才有内涵。但是,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堆砌符号,各个时代的地域文化并不等同于历史文明,只有运用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元素符号才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相关的联系有多紧密,形式与意义才能更加吻合,既富有现代感,又有历史内涵的景观元素才是让人产生内心共鸣的最好媒介。

摘要:地域特征需要重复地运用符号去表达,只有当相同的风格特点重复出现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造成影响,最终成为该区域的地域代表。地域特色要靠外在特征去表现,人们会从浓缩的元素符号中形成同质性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固定的。本文将探讨同质性的印象的产生,进而深化对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的认识。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日)进士五十八等.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美)西蒙兹,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美)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2008.

地域文化表达 篇8

关键词:柳州园博园,城市展园,地域文化

1 引言

自从昆明在1999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近年来各种级别的园林展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举办,在提升了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园林园艺事业的繁荣。作为园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城市展园无疑是园林展的亮点,也是展示城市特色、传递地域信息、欣赏异域景观的窗口。为了扩大国际、国内园林绿化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居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自2011年起由14个地级市轮流每年举办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第一届广西园博会在柳州市举办,其城市展园承担着展示地方风貌特色和城市文化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广西第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主要城市展园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分析了城市展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对其在景观设计中如何传递地域信息和体现城市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以后的城市展园设计提供借鉴。

2 柳州园博园概况

柳州园博园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东新区九子岭,距离柳州市中心约25km,占地约68万m2。其中绿化面积近 42万m2,湖体河流水域面积约14万m2。

柳州园博园具体布局规划有包括展园区、滨水休闲区、公共服务区、生态绿化区在内的四大区域,以及主入口广场、形象入口广场、开闭幕式广场、花卉广场、码头广场、温室广场在内的六大广场。此外,还有室内展馆、民俗风情展馆、柳园展馆三大展馆区。园区以人工河与自然河贯穿其中,分为东西两岸。东岸为广西区内14个地市主题园区。而西岸是国际园区,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参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园博园东岸广西区14个地市主题园区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查询,对其景观设计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

3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手法

3.1 突出地域特征的主题立意

柳州园博园的主题是:“秀美八桂,生态龙城”。广西区内14个地市主题园区包括了南宁园、柳州园、桂林园、梧州园、北海园 、防城港园、钦州园、贵港园、玉林园 、百色园、贺州园、河池园、来宾园、崇左园。由于每个城市展园的面积有限,但都要求彰显地域文化,强调展园个性,同时也要满足游人实际游览的需要,创造出以人为本的游憩空间。因此需要借助地形、建筑、小品、植物等景观要素,通过挖掘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面貌、时代特征等信息来表达出城市展园主题立意。立意既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何种构图手法的依据,关系到景观效果和艺术意境的创造。在我国的传统造园中,常常采用“点题”的方式,通过匾额、楹联点出园林的主题意境。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多处景点的名称,均为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所亲题,萍香泮、香远益清、镜水云岑、金山岛等,以简短的题名表露出各景点的主题。在我国的现代造园中,仍沿袭了传统造园手法“点题”的运用,如郑州绿博会的杭州园缘园,以白蛇传故事为设计主题,采用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亭、桥、榭一应俱全,水中堆积三岛,象征杭州西湖三岛。因此对于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来说,需要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来展示城市特色景观(表1)。

3.2 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造景讲究“小中见大,精在体宜”,通过点景、借景、框景、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园景。对于传统园林的借鉴是柳州园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如贵港园通过“荷趣门”、“观景木平台”、“荷池”、”和壁”、“南山流泉”、“荷苑门”、“环秀亭”和“五十米景观墙”8个景点,围绕中心水体——荷池四周逐步展开,以游览步道连成启闭开合、富于变化的游览序列,形成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空间。如钦州园主入口“海豚逐浪”景区主要以迎客豚、水景、沙滩点景展示出钦州三娘湾迷人的滨海风光。北部景区“陶醉坡”以坭兴陶造景,配合“子材亭”,南部景区“古今钦韵”中的“永福榭”搭配“虎石”,一南一北亭榭形成对景,动静结合,相互呼应,充分展示钦州的陶艺文化和英雄文化。梧州园门口摆放着一大串古钱币、一个铜算盘作为点景,突出了梧州商文化的主题。推开梧州园的门,门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梦里水乡的景象,即用门作为障景。在各大展园中,景墙运用的多样化,体现了框景手法在造园中的应用。此外,各展园景观彼此渗透,互成借景。

3.3 生态、科技等现代造园手法的运用

“生态龙城”是柳州园博园的主题之一,不少城市展园的景观设计都运用了绿化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强调了生态性、科技性在现代造园手法中的运用。如在园区内使用可循环橡胶覆盖物、红陶砖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用饮料瓶做成的绿色环保景观墙、来宾园中乡土材料制作而成的景观凳、北海园中使用旧桅杆制作的景墙等都体现了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此外,柳州作为广西第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遵循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相融相存的原则,将成为一个保留有广西14个城市风貌的城市展园,为举办城市留下一个品位高、老百姓喜欢去的生态园林主题公园,增强了展园的可持续性利用性,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

4 城市展园地域文化表达方式

4.1 突出表现城市展园民俗民风特色文化

广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广西不同城市展园的设计中,民俗民风的体现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如贺州园以“东岭月光,诗境桃园”为主题。规划布局上均以客家围屋为焦点布局展开。崇左市以当地独具民族特色的友谊关、花山岩画、天琴等设计元素符号,由天琴景观轴线与边关风情带构成景观构架,着重突出崇左特有的边关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百色作为壮乡胜地,选取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和百色南疆铝业基地突出的两个代表素材,展园由壮锦迎宾、骆越升平、银铝闪烁、壮乡胜景、民俗展示、右江碧透等景点组成。桂林园的主景为形似古代竹简的景观墙,以新版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桂林漓江精华景点“黄布倒影”作为主图,两侧还将刻上柳宗元、白居易、杜甫、韩愈、黄庭坚等著名文人赞美桂林的传世诗篇,将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融入景观之中

4.2 注重城市展园地域材料的运用

柳州园博园各城市展园对地域材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乡土植物的材料使用、小品的工艺材料,以及铺装材料选择三个方面。

柳州园博园植物遵循自然的理念,根据地理区域的生态环境,以柳州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为原型进行植物设计。同时结合园内地形变化,从草坪-草花-灌木丛-小乔-大乔,营造出不同的复层杂交植物群落,同时选用了广西特有的金花茶等植物营造出地域植物景观。其次,结合场地现状土壤情况,选择乡土植物来模拟自然群落,如柳州园植物采用本土植物,体现柳州的植物特点。乔木如香樟、天料木、八月桂、洋紫荆、小叶榕、秋枫;灌木如小叶紫薇、垂丝海棠、海桐球、非洲茉莉、山茶;地被如野牡丹、紫色梅、朱蕉、葱兰等。第三,植物设计结合山水文化的景象特征,适应空间场景的需求。如南宁园区出口是“大树盆景”,由精心挑选、造型独特的榕树构成,凸显“南湖名树博览园”的园林特色。北海园配以滨海特有的露兜、黄槿、天轮柱、仙人掌等植物,展现出亚热带的景致。玉林园将本地的八音、陶瓷、真武阁以及郁郁青青的柚子林,郁郁苍苍的荔枝园,郁郁繁繁的香花灌木融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玉林生机盎然的景观。

此外,园博园建筑、小品风格多样,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写意的表达文化地域特征。北海园中的木雕景墙使用古船木制作,既紧扣造园主题,又平添几分历史的沧桑感。钦州园中北部景区“陶醉坡”以坭兴陶造景,配合“子材亭”,充分展示钦州的陶艺文化。玉林园地面铺装材料,采用12种不同形状的青花瓷碟子嵌入鹅卵石当中铺满玉林园小路,展示北流陶瓷制作悠久的历史,突出玉林的陶瓷文化。

5 结语

柳州园博会作为广西地区的第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其城市展园景观设计在设计理念与手法、城市文化的发掘与表达、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使城市展园的文化表达具有多种实现途径,各个展园积极发掘城市文化,或回顾城市历史,或展现地域自然风貌,或展示民俗民风,方式多样。总之都是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来传递城市信息,塑造出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展园。同时,从中国传统园林景象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游线的变化、通过地形的塑造、植物的配置、建筑小品的构型、场景画面的营造等,展示出典型地域特征的空间艺术。

参考文献

[1]樊亚妮,董芦笛.地域特征引导下的城市展园设计——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川园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2(7):69~71.

[2]姜涛,杜莹,杨芳绒.郑州绿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37~40.

[3]董丽,张云路.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中的城市展园设计——以2010年台湾花博会西安园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0(18):28~30.

[4]陈明,陈勇.园博会地方性展园中主题的表达——以江苏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地方主题展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0(5):1~3.

地域文化表达 篇9

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其含义不仅是物质的满足, 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我国各地纷纷针对各地特色文化打造了具有特色的纪念品。纪念品的地域性源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及其造成的文化隔离所形成的地域文化,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这种地域性对于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纪念性是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 这种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源于旅游过程的经历、体验或信。

重庆地域文化元素呈多元化发展, 涉及到人文、地理、习俗、景区等多个方面。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区, 夏季炎热, 有“火炉”之称, 还有“雾都”的称号。重庆地域文化资源丰富, 有很多著名的景点, 磁器口、朝天门、解放碑等。重庆的饮食喜欢麻辣, 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重庆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 在当地有较大的普及性, 上到官员, 下到百姓, 都喜欢吃重庆火锅。还有重庆的方言——重庆话, 是记录巴渝文化的载体, 是重庆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 了解重庆人了解新重庆风貌。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文化遗产, 是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的体现, 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但目前市场上的纪念品缺乏特色和创意, 一般以装饰工艺品为主, 地区特色不明显。特色纪念品的丰富多彩, 品味上乘可以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 这些纪念品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还是一地域的“符号”, 对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的文化有深远意义。重庆地区的文化符号多样, 例如特色建筑地标、美食、景点等。若能将这些特色符号与产品结合, 可以起到宣传地域文化, 体现重庆形象的作用, 还给产品赋予了文化内涵。

二、地域文化元素的设计表达

本项目组通过在互联网和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八十份, 每份有十八个问题, 对重庆旅游纪念品进行了调查。59.49%的人是看情况购买旅游纪念品。在旅游纪念品上回注重哪些这个问题上, 有68.35%会注重旅游纪念品所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性。39.24%的人群购买旅游纪念品是为了赠送亲友, 也有31.65%是为了留作纪念。人们对于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关注度最大, 其次是土特产和艺术品。人们普遍所反映出重庆纪念品的不足是特色不明显。

纪念品是一段旅行的记忆, 看到买回来的纪念品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某一段美好的记忆。设计的两款纪念品是针对重庆, 提取出代表重庆的元素, 通过剪影的形式结合在产品上。从而达到功能性、艺术性、独创性集于一身。两款作品从重庆的人文、美食、建筑出发, 提炼出的剪影是能代表重庆的“符号”, 增加了纪念品的内涵。

第一款产品是笔筒, 笔筒由两部分组成。重庆四面环山, 以雾都、山城闻名, 一个个“符号”剪影螺旋上升, 云雾伴他们左右, 由低向高, 向上延伸, 就好似从山底到山顶, 雕刻上的云和建筑的镂空设计, 以达到云在建筑中的效果, 这是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是笔筒底部是两层建筑的剪影, 一层镂空, 一层雕刻上, 象征着重庆的繁荣。这两部分由竹节连接, 连接处即使笔筒的底部, 第二层是空的, 作用是一个加高层。排列上采用构成的手法, 将解放碑、大礼堂、重庆建筑特色、火锅等进行抽象概括, 提炼出一个个剪影, 按照它们在重庆的闻名度排列在笔筒上。

材料是原生态竹子, 重庆的气候和土壤均适合竹子的生长, 竹类资源丰富。以竹子的原型为基本形, 加上重庆代表的剪影, 将其镂空或雕刻。使其既不失去原有的生态美, 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还能勾起人们的回忆。色彩使用竹子原有的色彩 (绿色或黄色) 。笔筒主要是放在书桌上装笔用的, 高矮, 粗细要适中。把原生态的竹子放在工作台上让人有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偶尔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竹子味儿的清香。如果不想使用, 可以作为摆件装饰, 为家里增添一丝书香气息。

另一个是以重庆代表建筑物剪影为基本形的水果叉, 将提炼的重庆特色剪影的元素运用在水果叉的头部, 将它设计为立体的, 方便使用, 也增加了观赏价值。叉水果用的东西, 主要是手部用力, 我们将水果叉的手柄处设计成立体的, 以便于手指用力。尖端跟普通水果叉一样, 圆滑处理过的尖端可以减少危险。

它不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用具, 还是一个很具纪念价值的观赏品, 需要的时候取下一个你喜欢的剪影就能叉起一块水果。在平时不用的时候, 又可以整理好摆放在桌子上当装饰物, 每每看到的时候就会想起重庆的某个地方, 那里的好吃的好玩的, 再度勾起美好的回忆。增加了生活情趣, 既实用又有趣味。材质设定为不锈钢材质, 它具有硬度大、耐高温, 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或具有不锈性的特点, 方便清洗, 容易看清楚依附在上面脏的东西, 而且美观时尚, 简单大方, 符合现代的设计潮流。手柄处的色彩就是材质的本色, 不再多加修饰, 以银白色为主。

文化为产品提供了一个精神指导, 同时产品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物质保障。文化的起源就是一种设计, 它是对人的生活、行为、知识等方面的设计。产品所呈现出的形态, 也就是真实的反映了生活中的文化理念, 产品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传承。重庆作为我的第二故乡, 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设计进行文化的传播, 故将重庆特色地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 使其不仅仅是笔筒和水果叉, 而更重要的是增添了纪念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了纪念品的文化品质。

三、结语

纪念品设计不单单要符合人们的审美, 又要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 丰富物质生活, 使人们可以在生活中享受设计带来的方便, 在使用的同时有美的享受。当前市场上纪念品众多,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结合地域特色的纪念品更具个性, 更受欢迎。本项目设计的两款纪念品是结合重庆特色地域文化, 既能宣传重庆文化, 又有装饰效果, 唤起美好的回忆, 对现在的纪念品设计起到示范作用。

指导老师:李筠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市场纪念品大都千篇一律, 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试图改善现有的纪念品的不足, 从民俗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 提取重庆的建筑、美食、人文等特色地域文化元素, 运用在产品上。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 设计开发新的纪念品, 使之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弘扬重庆传统文化, 既能有装饰效果, 又能承载回忆。

关键词:地域文化元素,特色纪念品,设计表达

参考文献

[1]杨从锋, 姚新根.旅游纪念品开发思路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第3卷, 第2期.

[2]文灿, 张兴华.重庆方言熟语调查研究[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GY201017042.htm.

地域文化表达 篇10

1、研究问题的现状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突飞猛进的大环境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正在发生转变。在众多问题当中,文化缺失的问题是我们亟待重视及解决的,尤其对于我国这个文化大国来说,地域文化的关注意识在逐渐减弱,原本的地域文化特征被逐渐打磨侵蚀,不再鲜明。并且,从文化传承及当代设计发展的层面考虑,这是文化的缺失、设计的缺失,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抹杀。对于我们设计专业来讲,建筑、室内等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无法避免文化传承危机的影响。

2、研究的意义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和升华,应该与建筑的风格、地域文化,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情怀等紧密相连。而现在的许多设计,常常盲目地迎合或追随某种潮流,从而脱离了设计本身及地域文化。

研究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是避免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现状,从而使其更有灵魂,更有生命力。并且在如今这个“文化回归”、“文化自觉”的时代,寻求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传统材料的“转译”和解读

“五材并举”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运用原则,即根据各种材料的特性,恰如其分地对其进行运用。土、木、石、砖以及瓦作为传统材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应用广泛,后来,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大量新型材料的出现逐步取代这些传统材料的应用。本论文以王澍一系列代表建筑作品为例,来探讨如何通过用木、石、砖、瓦等传统材料来表达地域文化。王澍的这种地域性设计不仅兼顾了现代设计对于功能的要求,还赋予其地域性自然及历史因素的注入,具有本土的身份性和文化认同感。

1、解读王澍及其建筑

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时,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王澍的:“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现代建筑广泛使用的玻璃、钢材、混凝土都是没有身份性的材料,无法传递地域性信息,因此,王澍十分注重地域性材料的使用。传统的砖、石、木、瓦等材料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沉寂了人们朴素情感,也是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的载体。

笔者认为,王澍的作品不是用固定的模式来诠释中国式的建筑及文化,而是将建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传统材料对地域性符号的转译,从而进行情感的表达。王澍用历史性的传统材料去建造一个新的建筑,不仅具有年代感,更具有让建筑的使用者拥有生活回忆和城市记忆的功能。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废旧砖瓦的运用,这些废旧的砖瓦以一种斑驳的表皮姿态出现在王澍的许多建筑中。而这些废旧砖瓦来自被拆除的具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老建筑,他说:“当你看到到处都在拆老的建筑,有那么多的材料,原来非常有尊严的呆在老的建筑上,忽然变成了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反应,那说明我不是当代人,这是一个必须要作反应的。反过来,怎么反应,怎么样让这样的东西用有智慧的方法复活,能够让它在新的建筑中延展它的生命,这里有很多艺术上的技巧和探讨”。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等作品中,王澍对于废旧砖瓦的利用随处可见,譬如:屋顶、墙面、地面等。这种营造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去获得旧砖瓦的装饰效果,而是传递对老建筑的反思和思考,也是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怀旧”。王澍用简单的传统材料,让沉寂的建筑有了生命力,使之成为新的“个体”,并赋予其历史和内涵,与人产生情感共鸣。后来,这种利用废旧砖瓦砌成的墙形成了新的建筑语言——瓦爿墙,并且发展成为王澍自己的标志性建筑语汇。另外,王澍在象山校区及宁波滕头馆设计中大量使用竹材。一些竹材被加工处理后直接做成栏板、天花等维护构件,另外,王澍还将毛竹作为模板与混凝土相互糅合,创新发明了“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使得混凝土表面有了纹理,改变了混凝土本身的符号性。这种新的营造手法使混凝土具有了一种自然的感性,而这些竹材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色,这样建筑本身也就随着时光的流逝呈现自然衰变的模样,使其具有生命感。

2、地域文化的营建

安藤忠雄曾说:“我深信建筑不属于文明而属于文化。建筑存在于由历史、传统、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构成的背景之中。”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形成传统和创新的辩证思维,在探索创新的同时不忘根本,要立足本民族及本土文化。我们不能单纯因袭传统的形式,而是要把传统引向创造,但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土,适应环境,注重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及对情感的传达。

王澍近几年工作的焦点之一是传统民居的改造,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历史记忆的挖掘,对地域材料的使用和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当然,这与他根植于江浙,潜心研究江浙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王澍在设计实践中挖掘传统石、砖、木、瓦等材料的潜力,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在美观、坚固、使用的前提下,追求地域文化的表达,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作品。他充分了解传统石、砖、木、瓦等材料的基本属性和江浙民居中传统材料的构造手法,将个人的理解融入到传统中,找到了地域设计作品的创作的独特方法和视角。

三、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当代建筑及室内设计如何确立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王澍建筑的解析,探讨了利用传统材料来表达地域文化。通过第一章对论文主题的研究问题的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不难发现如今对于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意识的缺失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着重阐述并分析王澍如何利用传统材料并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营造手法及设计语汇,传统的砖、石、木、瓦也能通过一些特殊处理的方法和设计手法焕然一新,并且在废旧的材料的再利用、再表达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凸显情感的表达和历史的重现。王澍对于传统材料的把握及恰如其分的运用,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摘要:“五材并举”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运用原则,即根据各种材料的特性,恰如其分地对其进行运用。土、木、石、砖以及瓦作为传统材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应用广泛,后来,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大量新型材料的出现逐步取代这些传统材料的应用。在如今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大环境下,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都富有其个性与生机。地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范畴中极具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着各个地区与民族的历史文脉、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可是,随着科技、信息、经济的发展,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求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本土的地域文化逐渐模糊与淡忘,很多地域的亲和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也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逐渐消逝。本论文以王澍一系列代表建筑作品为例,来探讨如何通过用木、石、砖、瓦等传统材料来表达地域文化。

关键词:传统材料,砖,木,瓦,地域文化,王澍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陈霞.室内设计的民族性与现代设计意识[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5(05).

[3]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67.

[4]王祥生.传统建筑材料表情的当代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近现代岭南庭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篇11

关键词:岭南庭园;地域性表达;东莞;可园;白云山庄旅舍

引言

近现代岭南庭园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同时期的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地域特色在于以建筑作为主要的空间围合要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并兼容中西造园手法,使其在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较适应现代功能需求,运用机遇较多,体现出岭南庭园地域性的合理性及优势。

纵观近现代岭南庭园建筑,东莞可园(图1)和白云山庄旅舍(图2)具有一定相似性,皆以居住为主要使用功能,建筑规模相近且采用连房广厦的布局方式。因此,本文选取二者作对比分析,从岭南人文精神、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和建造技术四个方面,探讨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的地域性特色。

1.对于岭南地域性的认识和表达的异同

1.1岭南人文精神

岭南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但岭南地处儒家文化的边缘,亦是沟通中外关系的重要门户,受中原地区正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在发展中不断融汇、汲取各种异域文化,形成外向性、兼容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另外,明清时期岭南一带经商普遍,人们受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讲究务实重效。

岭南庭园是岭南文化的载体之一。东莞可园与白云山庄旅舍在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上,亦有别于江南园林的淡雅幽逸和北方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更多地体现中西兼容和务实重效的特点。

第一,二者的建筑风格均展现出多元化、兼容并蓄的性格特征。

可园总体上延续建筑围合庭园空间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但在建筑细部引入了外来的建筑形式和材料。如结合西方制作工艺的蚀花玻璃,在进口玻璃的表面刻绘中国传统题材纹饰,是岭南独有的装饰工艺品。

而山庄旅舍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岭南庭园连房广厦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融合了西方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将现代建筑功能拆解植入到分散独立的建筑体量中,再以敞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庭园体系。

同时,不同于彼时主要为“民族形式”的北方大屋顶建筑,山庄旅舍融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通过平屋顶、轻薄檐口和曲折游廊,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第二,二者均体现了务实的的岭南人文思想。

可园中务实的岭南文化特征体现在建筑规模与布局方面。一方面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庭园与高密度的建筑空间解决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利用方正错落的布局方式应对不规则用地边界,讲究空间的实用性。

山庄旅舍则将务实世俗的岭南精神融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中。客房区通过建筑体量的错落排布与庭园的围合,实现了建筑格局与功能性的完美统一。

然而,东莞可园与山庄旅舍在对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表达上有些许差异。

二者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西方文化吸收和运用程度的不同。可园建于清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局部接受西方元素,相对传统和保守。而山庄旅舍受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采取现代主义手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表达出现代与传统兼容、中西合壁的创新特征。

1.2空间模式

不同于北方园林为获得充足日照而形成的松散建筑布局,岭南庭园以建筑作为主要的围合要素,空间布局更为紧凑,园林路径亦不似江南园林曲折迂回,在东莞可园和山庄旅舍的空间模式上亦有相似的表达和理解。

第一,两者从总体布局到庭园布局都体现了有层次性、整体性的理性组织思想。

规模相近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如艺圃、环秀山庄、寄畅园等,主要是宅园相间的半开敞型布局方式,建筑点缀在山石花木的造园背景中。而可园选用连房广厦围绕内庭的封闭型布局方式,分为接待入口、主要活动场所及生活起居场所三大建筑组群。其中,两个平庭错列布置在建筑组群之间。园内在西南边界以及建筑组群内部设置天井,形成张弛有序的集约化布局。

在同一时期(1950-1960)的江南地区园林式宾馆,如南京东郊国宾馆、苏州南园宾馆、上海西郊宾馆等,较白云山庄旅舍占地大,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手法,以园林为主体,建筑分散布置在园林中,将亭台廊榭与小桥流水等景观融入环境,流线曲折,空间抑扬顿挫。

而山庄旅舍总体布局依山而建,贴合地势。建筑的体量被打散,高低错落,藏于山林之间,按使用功能和私密程度排布,以廊紧密相连。各单体在体量大小、造型格调上有一定比例和内在联系。建筑组群通过廊道围合内部的核心水庭,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空间结构明确清晰。同时,通过院落、天井构成第二层次的景观系统,丰富空间层次。

第二,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处理上,二者以建筑为手段,结合庭园划分空间层次,营造出室内外丰富的空间变化。

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曲折深邃的环游式空间序列,亦或是北方皇家园林结构严谨、以轴线编排的院落空间,东莞可园整体的空间序列简练清晰,通过在平地上结合园外湖景,串联起相错的水庭和平庭,形成一条由前院、前庭、主庭和后湖所组成的空间序列。

而山庄旅舍则结合山体的不同高度,创造出立体的、空间上的轴线——前院、中庭、内庭、后院的空间序列,贯穿全园,展示出从建筑到自然山林的过渡,表达出开放、欢迎的空间姿态(表1)。

但是,在建筑组群与室外环境关系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处理这两点上,二者存在差异。

首先,由于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建筑组群与室外环境的关系有所差别。可园作为城市中的宅园,更具私密性与内向性,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模式。而山庄旅舍是处于山林之中的旅馆建筑,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

nlc202309091255

其次,由于不同的地貌环境,使二者垂直方向的空间处理不同。山庄旅舍利用山体的高差,分级布置建筑组群和庭园,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变化。而东莞可园的建筑层数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邀山阁高四层,通过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变化,营造出垂直方向上空间和视野的变化。这一点和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挖土筑山以作制高点,形成参差起伏之势亦不相同。

1.3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岭南地区主要指中国南岭山脉以南的地区,北回归线从东到西穿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因此,不同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岭南庭园建筑侧重于防热、防雨、防潮、防风的物理功能。

在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方面,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有三点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皆以整体的布局思想应对当地的气候规律,减少不利的气候环境影响。

可园的总体布局选择南偏东45°,恰好以利于建筑群体在小暑至处暑阶段的下午避开正西晒。同时,建筑群体西北高东南低,从而整体进风口顺应岭南地区夏季东南风主导风向,易于遮挡冬季西北风。

而山庄旅舍则大致以南北朝向分散布置在山林间,通过将客房部分置于东侧、服务性功能安排在西侧的合理功能分布有效减少了西晒的影响。同时,庭园利用昼夜均存在的山顶与山谷温差所形成的山谷风组织通风。

其次,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旅舍所采取的连房广厦布局方式具备遮阳避雨的功能。它们主要通过在密集的建筑群上覆盖大面积的屋顶,为建筑室内空间遮挡太阳辐射。另外,串联的廊道不仅是建筑之间联系的交通空间,亦在气候应对中起到防热防晒、防雨通风的作用,使整个流线在有遮蔽的屋檐下进行。

第三,在通风组织上,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旅舍通过天井的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的交替作用,改善建筑群体内部对流散热的状况。当有风时,穿堂风是建筑群体内风压通风的一种方式,形成短直风道,贯通室内外环境;当静风时,天井是与建筑物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的冷源,起到吸风聚气的作用,而平庭起到抽风排气的作用,通过热压通风形成贯穿气流,实现室内外气体交换。

但是,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旅舍在屋顶形式和建筑内部的通风组织两方面所选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有所不同。

在屋顶形式方面,东莞可园建筑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是一种构造遮阳隔热和构造防水的做法。岭南传统建筑的屋面坡度为24°-30°,该范围内的夏季遮阳效果较优且利于冬季南向阳光进入室内。而岭南现代建筑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平屋顶形式。在山庄旅舍的平屋顶利用大阶砖这种隔热材料作防水隔热层,是一种材料隔热与防水的做法,通常以半砖2至3层,点状四角布置,水泥砂浆砌结以支承四角,使得隔热层在四面可以通风,对建筑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

在建筑内部的通风组织方面,山庄旅舍主要通过水平向的庭园和天井调节局部气候。而东莞可园还利用了垂直风道的原理,将可楼处垂直方向的楼梯间作通风风道,通过气压的变化将天井下部的凉风抽吸向各层室内,改善建筑内部的通风状况。

1.4建造技术

岭南传统建筑技术讲究功用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岭南气候地理特点。而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理念的传人和吸收,促使以木结构为特征的岭南传统建造技术率先转变.从形式的西化逐渐表现为技术的西化,从选择性利用西方建筑技术到对外来技术的创新改造,为我所用。这使得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不断发展。

东莞可园采用传统的抬梁式木结构方式,墙体则选用岭南常见的青砖,采用空心双隅墙的组砌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墙体的承重能力且自重轻砖量少,另一方面增加了空气间层,能加快散热和隔声。但是,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空间显得较为封闭阴暗。这一期间的岭南庭园更多地考虑结构的坚固使用。

随着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材料、结构等技术的革新与运用,山庄旅舍的建造技术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既有传统建造工艺,同时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框架结构,创造出更为灵活多变的空间。山庄旅舍采用小坡平顶的组合,柱子细而直;门窗简洁,有许多大玻璃面,型钢直接裸露出来,栏杆处理简洁;廊的设计直接用柱和梁连接;等等。这些很好地体现了现代建筑与构件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另外,相比于同时期的江南和北方一带的园林,岭南现代庭园开始突出新材料的力学表达,以表现结构之美,如山庄旅舍中庭的蛇形游廊中,由笔直细长的方形柱构成的支撑框架,薄而轻巧,亦是庭园的构景要素之一。

2.对当代岭南庭园建筑创作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旅舍的对比分析,有机整体地探究了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

第一,重视对岭南人文精神的传承,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汲取优秀的外来设计手法,表达出兼容并蓄、富于创新的性格特征;

第二,在空间的处理上,通过建筑与庭园的巧妙结合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灵活多变、虚实交错的空间体验,形成独具一格、轻盈畅朗的岭南风格;

第三,顺应岭南地区的气候规律,善于利用技术策略以提高室内外环境的舒适性,将地方性的气候构造与建筑造型和时代生活需求相契合;

第四,建造技术在结合地域特征、讲究功用性的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表达建造技术的美学性。

相比于近现代的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庭园设计,当代的设计实践分工更为明确,出现岭南庭园逐渐被现代景观设计所取代的现象,使得岭南当代的庭园设计失去一定的地域化特色。然而保持与传承地域性特色是当代岭南庭园建筑创作中的重要追求。我们不应只是简单地恢复传统风格或者提供一种图像性的感动,以直接唤起和呼应怀旧情绪,而需要将岭南地域性元素的使用建立在对岭南地域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上,从地域气候条件、基地特征、地方性构造和时代特征中提取设计的原则,使当代的设计创作延续岭南庭园地域性空间特质、经验及优势。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篇12

地域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它反映了建筑在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特征。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普适性技术的逐步推广,当代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正在逐渐丧失,甚至有人质疑当代建筑是否应具有地域性,他们认为“地域性建筑是一种历史现象,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当代建筑能主动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的地理环境,能在地球上任何位置进行建造。……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当代建筑的本质不是一种地域性建筑,地域性只是少数情况下需要关心的(1)”。然而,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向模式,正如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复杂体一样,人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长久以来人们心中已形成对于本地区文化传统的情感认同,试图以一种趋同的文化模式来诠释当代建筑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抛却人的多元需求不说,建筑的存在也是建立在人类物质社会的客观差异之中的,尤其是建立在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及社会的固有差异中。因此,建筑的地域差异性依然会存在于当代建筑体系中,只不过这种地域性的表现方式将有所不同。弗兰姆普敦的学术巨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以大量不可争辩的建筑史实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本质,并提出著名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七点理论。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2)”也是对地域性建筑创作理念强有力的支持。邹德侬教授的观点则更鲜明,他指出“在中国建筑创作50年的曲折进程中,有一种似断还连的创作努力,清晰地表现出它是一种成就巨大、尚有局限但前景无限的创作倾向,这就是中国地域性建筑。(3)”

对当代建筑地域性的理性思辨,引发我们对地域性建筑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地域性建筑绝不是传统建筑或乡土建筑的代名词,它在当前的建筑语境下有着更广义的内涵。具体而言,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不只限于外在形式与技术构筑的表象,它还包括了对建筑所在环境整体、特殊、具体价值的肯定,并关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特殊性,以此对单一、普遍的现代主义建筑价值观念产生抵抗。地域性创作思想倡导在具体的环境中用具体的方法研究具体问题,不同建筑的创作表达需要在各自真实的环境中寻求,使得不同地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品质和建筑风格,从而形成地域建筑的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总结上去认识建筑的地域性,而应将重点放在寻找传统建筑和当地环境特征及历史发展的契合点,并将之运用到当前的建筑创作中去。我们应对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内涵及特征进行重新认识和拓展,结合时代发展的技术进步和文化变迁,更多地从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及社会人文特征上寻求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之路。

二、案例剖析

1. 生活秩序的空间沿承—哈尔滨万达商业广场设计

哈尔滨万达商业广场位于中央大街与友谊路交汇处,而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具历史风情的百年老街,也是城市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该项目通过现代建筑空间形式,协调历史街区建筑特征,反映了一种地方生活秩序的延续及演变特征。

中央大街是一处汇集西方建筑文化的历史保护街区,街两侧的欧式建筑包括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多种艺术风格,是名副其实的建筑艺术博览馆街。中央大街两侧的主要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4m,且多数为13~20m,街宽约24m,建筑空间界面和街道的高宽比基本在1∶1~1∶2之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引发人们轻松的心理反应。万达商业广场延续中央大街的步行空间特点,以“十”字形街道空间,将整个基地分为四部分,形成由沃尔玛、华纳影城、3D数码广场和百盛百货商场组成的大型建筑组群(图1)。建筑控高24m,内部的十字形街道宽12m左右,空间界面的高宽比为2:1,强化建筑界面对街道行人的感召作用,有利于促进商业行为的发生。如果说中央大街是“主街”,强调的是城市休闲的空间氛围,本案的十字形街道则为“次巷”,强调的是一种商业活动的氛围。从主街到次巷,空间基调和主题氛围有所差别,是城市整体与局部关系的真实反映(图2)。

中央大街的景观魅力不仅在于其统一协调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由于其中大部分建筑真实记录了城市历史生活状态,这些建筑经过时间的积淀,承载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引发了设计者的思考,新建建筑即使以乱真的仿古形式出现,也模仿不出老建筑那种承载时光磨蚀后的沧桑情态。因此,万达商业广场没有采取单纯的仿古形式,而是运用当代建筑形式、建筑材料,以一种“协调风格”,融入中央大街的古典欧陆建筑语境。当然,新与旧不是呈现对立状态,而是通过对比求得协调,展现出时尚风格与历史风情有机交融,简约与厚重、清新与古朴完美统一的街区景观。人们在中央大街的其他部分,体验到的是浓郁的历史风情,而在这里,却能体验到清新的时代气息(图3,图4)。

此案例中,建筑师通过解读历史街区建筑形式,简化欧式建筑的构件细部,运用现代材料与施工技术,将历史符号抽象转化成当前语境下的形式语言;而对存在于历史街区中的空间秩序则尽量“原味”地保留并延续至新建筑中,地域性生活体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 文化传统的空间转换—哈尔滨工程大学活动中心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内重要的教学建筑(包括本案周边的1#、11#、21#教学楼)均是中国传统大屋顶式建筑风格,传统建筑风貌构成了校园强烈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建筑文化氛围。在活动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师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心态和伦理观念出发,将传统合院建筑呈现出的内向院落关系转换为由室内中庭组织的建筑内部关系,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哲理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

建筑形式方面,建筑师运用通透的玻璃和轻巧的钢结构等现代形式和材料,以谦和、尊重环境的态度处理环境关系,彰显校园的时代主旋律(图5)。为了求得校园总体空间的协调,建筑师采用空间联系的方法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有机关联在一起,建筑体量采用近似矩形的稳定结构,各个立面均与原有建筑环境取得呼应,建筑形态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关系—轻快与厚重、灵动与规整、亲和与庄重、现代与古典等,完成与环境的时空对话,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管建筑体量庞大,但建筑形态依然呈现强烈的景观建筑特征:环境优美的中心绿地与大面积的通透玻璃界面相映成趣,建筑体量化整为零,深灰色钛金板与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传递出建筑风格朴素、温和、亲切的景观特征,与周边景致相得益彰(图6)。

内部空间方面,活动中心以室内中庭为核心组织活动空间,将科技活动室、班团社团活动室、文娱活动室、学术报告厅、办公会议、多功能活动室以及个性休闲俱乐部等多种复合空间环绕布置于四层高的中庭周围,营造出信息交流、事件穿插、极富活力的空间。中庭作为承载校园多样活动的容器,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室内活动环境,适应了寒地气候特征,并结合观赏平台、天桥及观景电梯,创造出变化多样、步移景异的室内动线系统和景观效果。中庭天窗将阳光引入大厅,为室内空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大型电子屏幕为活动中心提供了大量的视听信息,结合极富个性的休闲空间,构成中庭内最时尚、最人文的场所和画面;钢结构的天桥作为主入口与西侧入口的联系,结合屋顶光带、玻璃楼梯间和室内的实墙,展示出丰富的材料质感效果和光影效果。

以往我们对传统建筑的关注似乎太注重它的物质性表象,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一涉及到与传统建筑相关的设计项目,就要在现代“方盒子”建筑上戴“大屋顶”帽子。在本案中,建筑师抛开固有的形式情结,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建筑成为校园中可观赏的景观物,弱化建筑自身的形体特征,强调内向空间的审美怡乐功能,从传统建筑中寻求地域性建筑语汇的创造性转换。

三、启示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4)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强调建筑的特殊性和客观性,体现建筑所在地域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通过分析上述两个建筑案例的创作体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追求“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目标,绝不是简单地保持城市或建筑的某种外在样式,而是在其内部发生机制上创造出适宜此时此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策略。

参考文献

①向欣然.当代建筑有地域特色吗-.建筑学报,2003(01)

②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③邹德侬,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05)

上一篇:花果管理下一篇: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