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域文化

2024-08-27

新疆地域文化(共11篇)

新疆地域文化 篇1

新疆是占据我国六分之一国土, 在这聚集着47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中, 大家生活的其乐融融, 不仅如此, 新疆不仅是中国离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最近的地区, 也是中国与苏联接壤最多的省区。新疆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聚合体, 从伊斯兰文化的角度看, 它是世界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部分, 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广泛内容及其多种文化元素间的关联性, 它又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无法分开。新疆的传统文明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整合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 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因此, 文化的民族性与人类性同时并存。

作为艺术家来说, 不同地区的画家对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感受不同, 地域特色是人性和自然结合的成果, 人类的一切活动和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认识和发掘地域特色是对于认识人生和艺术都是非常有益的。在文化交流方面, 新疆曾经受到过俄罗斯文化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 学习、借鉴俄罗斯风格的油画, 新疆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具有很大的绘画创作优势。

西部的博大自古以来孕育出纵横壮阔的山川, 有着豪爽的性格和炽热的情怀以及俊美的形象和多彩服饰的新疆人, 从任何角度观察一个事物、色彩都是异常鲜明, 整个天地明净得仿佛一尘不染, 无论从造型到色彩到造型都十分适合画油画。生活在西部的这块热土地上的美术家们具有大漠般博大的情怀, 在艺术上求真、求善、求美的崇高境界和独特的创造精神。西部特有的生活场景, 不断激发着他们的创作激情, 然而一批根植于新疆的艺术家们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觉认识新疆。

新疆不仅适合于画油画, 而且油画在新疆美术界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如这位出生在喀什古城的油画家买买提.艾依提老师对事业是极投入、极认真、极执着的, 虽年过半翁, 但精力旺盛, 是位拼劲十足的艺术家, 在买买提.艾依提老师的艺术内涵上, 看得出人生的阳光和生命的活力, 使他的艺术人生中增添了亮丽的一道风景, 在自我构筑的绘画世界里, 不曾忘怀那些淳朴的乡风民族, 但他更钟情于那片绿洲上的农民, 宛如舞者于大尺幅的画布上腾挪展转, 舞出一幅幅卓尔不群的充满激情的绘画作品, 如古树下饱经沧桑的老人 (《热土》《岁月》) , 巴扎上阳光下那些古铜色的面孔 (《故土.亲人》) , 都是他对喀什乡村生活的怀念, 也是作为主体的他对土地, 对人生的独立思考, 他的作品正如其人品, 诚实、质朴、浓烈、浑厚、凝重和充满了激情, 透射着一种大巧若拙的天然美感。在语言形式和形象的视觉

然而, 纹饰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M.E.斯皮罗认为:“人类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的所有其他方式都是‘习得的’, ‘习得的’这个词在种系发生方面有一种含义, 而在个体发生方面有另一种含义。在种系发生方面, ‘习得的’意指创造的或发现的;在个体发生方面‘习得的’意指获得的。”[2]

所以由前人先辈处所继承而来的古陶纹饰的绘制技巧和构图程式, 也势必将随着手工艺术的发展而在生产形式、生产工艺、造型风格和装饰样式等各方面发生变化, 形成多元发展的局面。因此, 古陶纹饰的发展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变化的过程, 具有创冲击力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还有卓然木.雅森老师作为维吾尔族女画家, 在艺术创作中最感人的是她对家乡和民族的热爱, 可以说, 卓然木老师在创作时始终把目光驻落在自己家乡的大地和民族的生活上, 一次又一次深入到新疆各地的风景和生活中去, 感受大自然的风采和民族火热的生活, 意欲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 在画布上留下发现和表现的喜悦, 也画出自己心灵世界中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综观卓然木老师的艺术道路, 就建立在真诚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卓然木老师的作品主要是人物和风景两大类。新疆地区的风景有着皆可入画的独特美感, 卓然木老师笔下的油画风景, 就呈现出典型的新疆风貌面貌。在如《喀什古城》《于田人》一系列中, 卓然木老师在油画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意境都十分清朗纯正, 这与她多年来坚持锤炼自己的感觉和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 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油画艺术的热爱, 构筑起了一方意彩合和, 情境交融的世界, 她的艺术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新疆的美、认识到和谐世界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以上两位油画大家的艺术创作道路中可以看出, 艺术自诞生以来, 便极为重视思想境界、重视精神追求, 而油画作品单从文化内涵上看, 具有一种“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社会使命感与民族忧患意识。对题材创作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现生活。生活是绘画艺术的第一要素, 如果脱离生活, 单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 就失去了造型的依据, 要从中领悟所画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个性特征, 使作品达到了传神的境界。

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生活中, 扎根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土壤, 切实感受广大群众的生存状态, 关注现象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大部分题材的绘画艺术还是以健康为主, 涉及面广, 形式多样, 无论是反映现实生活、民族风情、历史事件还是表现方法的多彩、思维理念的多样、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都日益显示出多样化的特征, 但还是有些作品出现了只重画面的表现形式的问题, 那些内容空洞、肤浅、情感虚假等不良倾向, 甚至有些作品为了所谓的画面形式需要, 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进行肆意的搬弄、颠倒。

乍一看来, 新疆油画会在一定的时间中有可能的在艺术上成为某一风格、流派的中心, 其实, 只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 就会发现新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非常独特的、颇有个性的地域风貌特征,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却吸引着一些艺术家的眼光。

新疆油画的发展要有所创新, 要在吸收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绘画传统的过程中, 更好地吸收地域风情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体现当今时代精神创造, 打造新疆油画的风格绘画, 使绘画艺术在创造先进文化这一奋斗目标中做到积极的努力, 使民族文化艺术在中国艺坛中体现独特的光彩。开创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我们要立足在民族文化之上, 体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反映当代生活, 从中去获取时代赋予他们的精神气息, 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 使新疆的地域性绘画创作成为艺术学界的源头活水, 形成一个以理论研究促进技法研究并推动理论创新的新局面。

新性。

参考文献:

[1]方李莉.论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J].民族艺术, 2002 (2) :161[2]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徐俊等译.北京:献出版社, 1996:119[3]田自秉.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作者简介:

李婕, 硕士,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艺术学。

摘要:在新疆区域内的文化中, 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人文环境等, 到处都是绘画家理想的描绘对象, 人们长期忽略了文化对艺术的主要影响。艺术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文化与艺术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 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人类按照美规律创造的成果。

关键词:地域,新疆油画,艺术

新疆地域文化 篇2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和()。

2.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乌江以南实行(),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生产为关键,通过()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7.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以()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8.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9.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

”)和(“

”)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0.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的、()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的贵州。

二、判断题

1.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2.黔金丝猴是贵州的特有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实际现状的描述。()

4.“十一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仍处于落后地位。()

5.唐代朝廷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在三种制度中,实行“羁縻州”的地区朝廷权利比实行“经制州”和“藩国”的大。()

三、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位。A、5

B、6

C、7

D、8 3.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族的古老的文字。

A、彝

B、仡佬

C、水

D、瑶 5.2011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A、1000

B、4000

C、5000

D、6000 6.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10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7.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为主。A、黔电送湘

B、黔电送粤

C、黔电送桂

D、黔电送沪

8.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9.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10.()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四、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1.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2.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3.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4.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苗族

B、藏族

C、水族

D、畲族 5.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为主。

A、板栗

B、油菜籽

C、甘蔗

D、茶叶 6.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7.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A、老干妈辣椒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手扒羊肉

8.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9.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四、分析题

1、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试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试述贵州的城镇发展规划。

5、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6、试述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7、试述贵州构建反腐倡廉工作的“三道防线”。

8、试述“十二五”时期,贵州全局发展需要切实把握好的五个重大问题。

9、写一篇学习“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的心得体会。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江南文化;客家文化;建筑设计;风土人情;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与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观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婉约精致,清素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则是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著称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别致婉约,它是雄伟壮阔。譬如客家土楼,其造型多样,多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楼直径也在50米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在选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与排水,以堂屋为中心,青砖白墙,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称为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性很强。客家建筑一般选址在山脚向阳处,整体布局是以圆环为基准,前半部为水塘,后半部为房舍,结合处由长方形空地隔开,上中下三厅均有一口天井,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质方面,江南建筑以砖、石、土砌护墙,以木料作构架;客家建筑则不然,它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基調,青砖白墙,素雅清新,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则是沧桑古朴,以黄、黑、白为主色调,充满历史韵味,装饰上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另外,客家建筑的墙壁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他地域建筑墙壁来说更是大相径庭,其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而且反复夯筑,坚固非凡,可谓铜墙铁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

江南建筑造型婉约别致、清新质朴。在用料材质方面,多喜用木质构架、青砖白瓦:在色彩装饰上木刻砖雕,白墙灰瓦、栗色门窗;功能布局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棱角笔直,这些建筑特点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深受儒风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约别致,精巧但失霸气。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更喜得水,以水为贵,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当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后,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南移,江南经济、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发展,但也深受小农经济的约束,思想封闭、注重群体组合之美,艺术性格注重中和、对称、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建筑设计上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反观客家建筑,其有四个最大的特点:坚固性、封闭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够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严霸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坚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样,一般以圆形、半圆、方形居多;在材质用料上,多以黄土、杉土为主,木、石为辅。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则位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的衡屋与之呼应并递次升高,形成极其工整的秩序构图。虽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细部刻画,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饱含了雄浑古拙的韵味。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战役、逃军务、南下逃荒等原因迁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风格,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体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风水,并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认为水为贵,因而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传统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意义

当你走进一个地方,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底蕴与内涵。走进草原,你会感到奔放、自由、虔诚;走进江南你会感到婉约、精致、素雅;走进中原,你会感到憨实、淳朴、敦厚。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传递给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触。你所感所触正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无精气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没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况且一个优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精神。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受山水写意的影响,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园林造艺更加田园化。这一切归结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隐思想,中隐思想是既隐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们渴望思想自由,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期盼宁静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达则兼济天下”,但难免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于是大多文人选择园居生活,以期得到暂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达”与“穷”的鸿沟,既能满足“隐”又不失“贵”。另外。苏州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

承启楼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底蕴,有“土楼之王”的美誉。它以高大、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端庄瑞丽的造型艺术闻名遐迩。其造型艺术、装饰风格深深体现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同族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的和睦生活,楼内客家人的居住层数、面积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无明显区分,更无贵贱之别。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还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与家族亲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风与和平团结的传统。

5 结束语

任何一个地域的地域性建筑都弥足珍贵,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这个地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它就像一个标志,向世人传递其特有的文化,给远游的游子一点精神的慰藉。地域文化是魂,地域建筑是根,不管你身在何处,你都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继承与发扬优秀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因为你在向他人和世界介绍你的根,你的家。

参考文献:

[1]张咏梅,尹海涛,朱艳芳.历史地域与民居建筑环艺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

[2]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方剑娟.苏州园林文化思想表达复杂性研究[D].苏州大学博硕论文,2012.

[4]张娜.试论中国文化与建筑设计[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郝红艳.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新疆地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篇4

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 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文化的经济学界定是:文化是指人们所习得的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 它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模型, 人们无论是进行生产、交换还是分配、消费活动, 总是需要一个特定的价值观体系来帮助判断决策。文化的内容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是通过对人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和习俗, 赋予不同区域人群以不同特性, 传统文化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是通过

在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差异。但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劳动力后备资源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普遍很低, 就业后工作适应周期较长, 从而使得无技术的工人、非熟练工人就业较难;相反, 大批有专业特长的专家、职员及技术工人退休后仍然再就业, 他们的经验和技能是许多年轻人短时间内难以替代的, 在劳动力市场上, 对技术工种的招工出现大量的岗位空缺。一方面年龄大的职工提前退休让出的工作岗位, 不一定有合适的年轻人去顶替, 因而出现了有的人没工作与有的工作没人干并存的现象;另一方面提前退休离开原工作岗位的职工并不一定退出劳动领域, 这是因为年长者有经验、有技能、索取报酬低、无社会保险的缴费责任, 所以许多单位愿聘用已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年人。这表明, 失业的原因对相当的失业者而言在于自身的低素质。对这些人而言, 那些六十岁以上的人腾出的空缺, 他们更是未必能填满。因此, 有工作技能的熟练工人提前退休, 不仅不利于年轻人就业而且还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消

□文/胡序勇

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来发挥作用的。文化精神的导向作用表现在:文化精神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明确的价值参照系, 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把人们导向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取向。文化的规约作用表现在:特定的文化精神构成经济行为主体的潜在行为规范, 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 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经济社会活动维持不同的秩序风格。文化精神的激励作用表现在:文化精神往往构成社会行为主体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忍受劳苦的心理暗示与信念支撑。

极影响从而加重失业;反之,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增加了国民产出, 可以为年轻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再者, 延长退休制是有弹性, 并不是强制性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人推迟退休, 也不会给年轻人的就业施加过分的压力。总之, 弹性退休制体现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 当事人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可以任意选择退休时间, 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弹性退休涵义的准确界定是指退休年龄应当根据具体工种的需要及个人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不搞“一刀切”。只要身体状况良好, 单位又愿意接, 法律完全可以允许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弹性的涵义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退休年龄的可选择性。女性在55~65周岁之间, 男性在60~65周岁之间, 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退休, 只需要在正式退休前3个月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即可。二是在延长退休期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这就是说, 女性在55周岁以后, 男性在60周岁以后, 如果仍然在职的, 他们有权选择工作因此, 传统文化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是通过经济主体内在的价值理性认同过程和外在行为习惯重复过程实现的, 是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过程。

制度经济学认为, 用以界定、规范和协调人们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经济制度”由“制度”和“非正式约束”两部分组成。正式制度是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的一系列规则, 如宪法、各种政策规定、个别交易活动的个别契约。非正式约束则是指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 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 对于实际的

时间, 不一定是八小时工作制, 比如二个人共同承担原本一个人的工作。

总之, 以推迟年龄为目的的弹性退休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专家精算与论证, 再由政府全面考虑国情, 应该正确对待因推迟退休年龄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视而不见, 综合权衡利弊, 然后作出科学决策并付诸实施。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更不能毫无根据地实行, 而应谨慎行之。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中青年学者老龄化问题学术讨论会主题报告.老龄化的中国,

[2]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 2005.5.

[3]熊必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1.

[4]杜午禄.人口老龄化与退休年龄低龄化.人口研究, 2003.2.

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应归功于诺斯, 他在理论上说明实际制度变迁过程总是制度变化与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统一和互动的过程。诺斯从四个方面对非正式约束与制度作用关系做了经典性阐述:第一, 就长期制度演进来说, 非正式约束具有决定性意义, 它决定着制度的演变。一次通过剧变进行的制度变迁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向是否同非正式约束的自发演变方向相一致, 是否有后者的相应变化相配合。第二, 实际的制度作用过程往往从边际变化开始, 在正式制度作用的边际, 通过非正式约束的演进, 逐渐达到某个发生质变的度, 然后正式规则和正式制度产生变化。第三, 由制度非均衡引发的制度变迁的目标是实现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意味着制度约束的最佳供给, 并且与非正式约束具有相容性, 一旦背离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社会摩擦、甚至动荡, 以及制度作用变形的“制度畸形”。第四, 相对于正式制度, 非正式约束在正式制度作用过程中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累积引起正式制度变迁, 这种情况一般适用于诱致性的渐进制度变迁;二是非正式约束的滞后:由于非正式约束中内在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其变化可能明显滞后于正式制度的变化, 特别是在正式制度的变化通过“突变”的方式进行的激进制度变迁情况下。

二、绿洲经济与新疆地域文化特征

新疆在西部有一定的典型性, 它地域广袤, 大片土地被沙漠、戈壁、高山覆盖, 在其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绝大部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在绿洲上进行的, 在绿洲之间没有或很少有人居住。新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它的经济区域被分割, 它的经济发展不能不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绿洲经济具有明显的三大特征:分散性、封闭性和独特性。

第一, 分散性。新疆绿洲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周缘和其他盆地、谷地内, 以分散为多见, 集中连片不多, 互相被荒漠隔离, 近者相距几公里、几十公里, 远者上百或数百公里。这种分散性, 造成绿洲经济分散, 且不利于生产联系与合作, 加之经营方式粗放、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 致使绿洲经济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如, 新疆工业虽有一定基础, 但大型企业只有45家, 中小型企业却占企业总数99%还多, 工业总产值 (乡及乡以上) 只占全国1%, 乡镇企业产值仅占全国乡办企业总产值的0.16%。

第二, 封闭性。由于绿洲分布非常分散, 且新疆大片绿洲间距离较长。如从新疆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乌鲁木齐到重要的旅游城市喀什, 两地航空距离约1, 000公里, 陆路交通距离约1, 400公里, 犹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这就导致新疆绿洲产品向外运输线长, 传统自给性强, 自然形成了独立的生态、文化及经济系统, 并且与外界隔膜严重, 绿洲虽然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但封闭、半封闭性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

第三, 独特性。相对封闭的经济、文化环境的长期存在及独特的自然风貌, 形成天山南北不同绿洲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这种独特且稳定的绿洲经济特性也给新疆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新疆拥有我国最广阔的地域空间和丰富悠远的民族文化, 但是地处偏远的大西北, 远离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 与外界往来的空间距离远, 各种交流、出行、交易成本高, 先进的文化、观念、信息、知识、技术难以迅速波及和驻扎。与新疆相临的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相对于新疆的经济和文化还有所不及, 使新疆孤独地矗立于中亚, 远离海洋文明与西方进步, 形成了独特的“孤岛文化”, 如果把绿洲形容为“土围子环境”, 整个新疆则是一个缺乏地域优性文化包围和熏陶的大的“土围子环境”。“孤岛”使新疆与祖国中心区域产生了隔膜, 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被广袤的沙漠干旱地区与绿洲瓜分割据, 绿洲内部同样缺乏沟通、联结和融合。

“孤岛文化”实质就是封闭与静态化的绿洲经济社会体系, 表现出超稳定环境特征。 (1) 绿洲经济本身的分散性和封闭性。绿洲居民与外界交往困难, 交往成本高, 绿洲内部居民走出封闭空间与外界交往的频率低。比如, 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火车运行时间达29小时44分, 很难直接得到乌鲁木齐这一中心地区文化信息的波及; (2) 新疆广大农村民居大多独门独院, 围墙用泥土或砖石垒砌而成, 对生活模式的理想选择是封闭中的宁静和独立中的安全。由于受外界冲击较少, 必然缺乏忧患意识、竞争压力和变革动力, 排斥新观念、新技术。这种超稳定的文化结构还具有很大的张力, 排斥外来思想和文化。对外交往与交流的缺乏反过来又使新疆这种独特的“孤岛文化”更加稳固, 对新疆制度的变迁形成了强大的非正式约束力量, 如同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力量中的短板, 拖住了新疆经济发展的脚步, 同时无法实现新疆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落后的地域文化不利于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谁是创新的主体?对此熊彼特给出明确的答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灵魂”, 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企业家是把实现新的生产方法组合作为自己职能的人。“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 即“创新精神”, 亦叫做“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 主要包括: (1) 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 (2) 企业家的“成功欲”; (3) 企业家甘冒风险, 以苦为乐的精神; (4) 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 (5) 企业家的事业心。企业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自始至终是实施创新的人。

可见, 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动力, 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性要素。然而, 企业家阶级其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人数明显多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家数量显然多于西部。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家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企业家阶层及其创新精神的来源, 熊彼特却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

没有企业家精神的供给, 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没有企业的发展, 就谈不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任何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高都必然与创新、融合发展、市场风险、规模经济等相伴随, 就离不开企业家精神这一企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但是, 新疆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地域文化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新疆“孤岛文化”和“土围子环境”是在长久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 与现代工业文明格格不入。僵化的氛围造成了新疆企业及企业家阶层的封闭性, 严重制约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家创业精神的激发, 继而影响了经营理念和经济效率。突出的表现是: (1) “贫困的贵族”现象。农民守着远多于东部居民人均拥有的土地, 宁愿很多资源闲置也不愿意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自留地出产的各种蔬菜、瓜果等农副产

提要本文以西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 收集相关数据, 运用可达性相等理论, 分析各地铁站点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范围, 得出地铁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分布规律, 为地铁对沿线房地产增值影响的定量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关键词:西安地铁二号线;房地产价值;可达性理论;影响范围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当前, 西安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很完善, 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等问题经常困扰着西安市民。而地铁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乘车条件舒适等特点, 改善了沿线区域的可达性, 促使沿线房地产增值。但地铁对沿线房地产的增值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 不同城市的不同地铁站点都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超出这一范围地铁交通将失去影响力。本文以西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 从可达性相等理论角度研究了不同地铁站点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范围, 为进一步研究西安地铁二号线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总增值量提供研究轮廓范围。

一、西安地铁二号线概况

西安地铁二号线沿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布设, 线路北起即将通车的郑西

品只用于自己享用, 房前屋后大片的空地或林地不愿意从事饲养或用于交易的生产种植以增加收入。与此同时, 农民手中并没有多少闲钱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 经济拮据。在城市, 有些市民宁愿接受最低生活保障也不愿意接受相对脏、差、累等工作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 用表面上的自尊维持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2) 故步自封同时自以为是。在观念意识上拒绝合作, 排斥商业文化, 对新形势、新科技、新项目、高速铁路线的西安北客站, 途经市行政中心、经济开发区、北大街、钟楼、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 向南延伸至终点站韦曲站。线路全长26.4km, 共设21座车站, 预计全程运行时间仅需39分钟。西安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将极大地缓解西安市南北交通干线的交通压力, 为沿线居民出行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地铁对房地产价值影响范围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Robert Cervero和Bernard L.Weinstein等美国学者取站点周围0.4km作为研究范围, M.-Y Pior等日本学者一般取2km作为研究范围。目前, 国内学者关于地铁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范围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很多学者参考了日本学者文献, 纷纷取2km作为影响范围进行研究。在对我国已有地铁交通的城市的研究中, 经过实例验证, 认为公共交通线路

在北京的实际影响范围在0.08km~2km之间, 在1.04km附近房地产的增值达到最大值;在上海的实际影响范围因不同的车站而不同, 距离通常在0.5km~2.5km之间;在深圳轨道交通沿线0.3km~0.5km范围内房价变化幅度最大。

三、西安地铁二号线对沿线房地产价值影响范围理论分析

国内学者在研究地铁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范围时, 常用的理论方法就是可达性相等理论模型分析法。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通过地铁交通和公共汽车交通两种交通方式对比分析, 根据可达性相等理论建立模型, 计算西安市地铁二号线各站点的影响范围。由于可达性相等理论不适用于本身就是城市中心的地铁交通站点影响范围的研究, 因而只计算了除钟楼站以外的20个站点的影响范围。

可达性相等理论认为, 如果以出行时间来描述可达性, 则无论采用何种交通方式, 从地铁交通影响范围边界线上任意一点到市中心的出行时间相同。

地铁线路

地铁站点

地铁建设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范围

□文/张兆良

新产业不相信、不认可、不接受, 使新疆市场经济意识的确立、制度与政策的落实与完善过程很长; (3) 求稳怕乱。比较东部江浙的农民只要有1/10的希望就百分之百地敢闯敢试, 新疆的农民包括很多市民哪怕是有90%的可能都不敢尝试, 排斥开拓, 畏惧风险, 回避挑战, 不敢创新, 还对新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正式约束产生消极的抵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佑林.现代经济增长的文化动力探源[M].财经论丛, 2005.3.

[2]郑海航.中国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青海地域文化 篇5

1、()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答案:D

2、青海汉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魏晋南北朝 答案:A

3、青海汉族文化体系是以()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杂揉,各取所需的文化局面。

A、道家

B、儒家伦理

C、佛教

D、宗教 答案:B

4、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因此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

A、畜牧业

B、农业

C、商业

D、手工业 答案:A

5、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不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具有很强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A、生态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耕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A

6、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A、“碉房”

B、帐篷或毡房

C、平房

D、庄廓 答案:B

7、()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青海回族文化的宗教属性,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C

9、青海的()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A、传统建筑

B、清真寺

C、学校

D、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0、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

A、英文字母

B、汉语拼音

C、青海方言

D、阿拉伯文字母歌舞 答案:D

11、青海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A、三合院

B、“庄廓”

C、院子

D、四合院 答案:B

12、青海撒拉族信仰()。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13、()是青海省在全国唯一设有自治县的民族。A、藏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B

14、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传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方面。

A、造型艺术

B、服饰修饰

C、建筑艺术

D、饮食文化 答案:A

15、青海土族人的民间()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A、绘画

B、服饰

C、雕刻

D、刺绣 答案:D

16、()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B

17、青海的回族在喜庆宴席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唱艺术——。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C

18、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A、黄南

B、海西

C、果洛

D、海北 答案:C

19、青海汉族民间文艺从形式分,大致可分为唱、()、说三个系列。

A、弹

B、诵

C、歌

D、对白 答案:B 20、在节日方面,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相比,青海汉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海东农村,除夕有()的习俗 A、“躲灯”

B、贴春联

C、拜年

D、燃“松蓬”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0个)

1、由于青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因而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也形成并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种和现象。如()A、“花儿”

B、社火 C、地方曲艺

D、青海方言

E、眉户 答案:ABCDE

2、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A、汉文化

B、印度文化

C、伊斯兰文化 D、羌文化

E、以上均不对 答案: AB

3、青海撒拉族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等。A、故事 B、谚语和笑话C、神话

D、传说

E、寓言 答案: ABCDE

4、在蒙古族的节日中,蒙古族的()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A、祭海

B、赛马会 C、那达慕大会

D、祭俄博

E、古尔邦节 答案: ACD

5、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寓言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A、民歌

B、颂辞

C、英雄史诗

D、谚语

E、故事 答案:ABCDE

6、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的舞蹈分()。A、单人舞 B、双人舞

C、多人集体舞

D、骆驼舞

E、伊舞 答案: ABC

7、青海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具有()等多方面的价值。A、历史价值 B、文化科学价值C、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D、经济价值

E、重要价值 答案: ABCD

8、青海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和民族节日,如()A、赛马节

B、古尔邦节

C、开斋节 D、那达慕大会

E、雪顿节

答案:A BCDE

9、土族在文化上受()族的影响较大。A、藏

B、汉 C、回

D、撒拉 答案:AB

10、土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等,分家曲和山歌。

A、“安昭” B、拉伊

C、宴席曲

D、“花儿”

E、叙事歌

答案: AD

三、判断分析题(10个)

1、除尊崇儒家思想之外,青海汉族还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答案:√

2、青海汉族地区的花儿为河湟花儿,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可以说,花儿是一部民族风俗文化的“百科全书”。()答案:√

3、“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答案:√

4、青海方言中存在一些古语词和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借来之词。()答案:√

5、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其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匈奴。()。答案:×

6、藏族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答案:√

7、藏传佛教对回族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穆斯林民族行为和道德上的规范,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着全面的核心作用。()答案:×

8、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炒出上百种美味佳肴,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赏。()答案:√

9、青海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种装饰艺术。()答案:√

盘点地域文化类图书 篇6

地域文化类图书出版情况

文化与经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地域文化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其独特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势必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有力宣传。笔者采用当当网上书店的划分规则,将地域文化图书分为15个子类。如图1所示,京派文化在地域文化图书总数中占据较大比重,即19.3%,海派文化、吴越文化分别占12.0%、8.7%。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华夏文化仅占总数的0.6%。同样,草原文化,三秦文化,比例都不高。地域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其文化图书的出版比重大小。

参与地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单位概况

因其地域性特点,相应地区文化图书一般多出自当地出版社,且以高校社与当地人民出版社居多。以湘楚文化为例,其参与出版的高校社有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等。而北京大学出版社则参与出版了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图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了京派文化、齐鲁文化图书;此外,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等十几家出版社都积极参与了此类图书的出版工作。而以往的畅销类图书出版社却很少触及此类图书。

在众多出版社中,下列出版社(如图2所示)参与出版此类图书数量较多。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正式通车运营,给该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带来了无限商机。体验藏民生活,了解藏民文化成为当前旅游的一大热点。若将图书与相关藏饰等民俗文化用品相结合销售,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将藏族文化更大范围地传扬出去。

部分出版社也尝试出版跨区域文化图书(如表1所示),但由于此类图书的参与出版社众多,品牌出版社尚未形成。一般各地文化图书大多出自当地出版社之手,这样无形中造成图书市场壁垒。建议将此类出版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出版机构,拓展地域文化类图书的写作范围。

地域文化类图书的选题描述

地域文化类图书,按其内容可划分为风物名胜、民俗风情、宗教、艺术、历史、文学、学术、教育、科技等九个方面。其中,风物名胜、民俗风情和历史共占据了图书内容的78.3%。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相对较易理解,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与格调,易被读者所接受也乐于阅读。相比之下,涉及宗教、科技为内容的文化图书比例很少。宗教类文化图书的占有份额不大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民族信仰问题相联系的。除相关信教民众外,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就限制了此类图书的出版份额。科技类图书的缺少却恰恰相反,它与宗教类文化图书不同,并不是因读者数量过少而限制其开发深度,而是开发不够造成。有关出版部门应加大对此类图书的开发力度,将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产物以及先进的技术通过图书这一媒介进行大力推广。

新疆地域文化 篇7

近十年来, 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在新疆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新疆目前处在快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期, 西部大开发和内地发达省份对口援疆, 新疆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临近中亚、西亚国家,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是亚欧大陆通道的重要枢纽, 是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地。新疆属于多民族聚居区, 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 要加深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规律的认识, 从教育者的角度重视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 适度地吸纳包括新疆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 并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述中华文化内容的能力, 潜移默化地培养和不断增强他们具有在国际舞台上主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意识, 让新疆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新疆。这是关系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长期艰巨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故此, 我们课题组在建设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中, 充分考虑到挖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优势, 力争建成一些内嵌于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英语学习材料的新疆地域文化的英语教学资源, 夯实基础, 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英语和使用英语, 毕业后能够发挥自身本民族的文化优势, 在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中, 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以及传播新疆地域文化, 对外宣传新疆, 对外塑造新疆良好世界形象提供必要条件。

二、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资源库的价值

1.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力和魅力。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 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热门议题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也是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1]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能够集课程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功能于一体, 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教学方式个别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自主化等特点, 能够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同时, 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大幅优化课堂教学, 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英语教学的时空, 能够使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最终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作为国家“211”高校的新疆大学目前具备较为先进的互联网络和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出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资源库, 利用好现有网络和平台, 惠及新疆各高校民族师生的英语学习, 具有极高的潜在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2.构建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个别化及协作化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为科学和生动地描述了知识的学习及内化的心理机制, 明晰了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的合作与协作指明了方向。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 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在此过程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而非知识的灌输者。[2]因此,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主导者的教师, 就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构建利于学生自主化、个别化及协作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资源、学习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就是为了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课堂内大力推动任务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 在课外大力推动学生英语自主化学习而设计、开发的。

3.符合当前新疆大学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由于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入学新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新疆大学为他们开设了《零起点大学基础英语》。为了满足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因材施教, 通过入学英语摸底考试, 将他们分编为若干个快班和慢班。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学英语很吃力, 而有些觉得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提不起精神, 有的正着手准备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学校层面讲, 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解决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和提高英语水平的问题。而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 为解决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和优良的解决方案, 它汇集广大英语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为各类不同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素材, 他们可以按需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按照自己的学习愿望和习惯来自主控制难度和设计学习进度, 以达到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地域文化教学对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效果的独特作用和影响

语言具有承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英语除了表述和承载全人类各民族共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价值观念以外, 还蕴含着把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民族的独特的异域思想价值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模式。[3]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相辅相成。因此, 在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英语文化的背景介绍, 要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使得他们借助于本民族母语 (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和汉语, 在进行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对比、语言的相互转码中获得英语的语感和语法规则, 更流利地得体地掌握英语。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极易受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惯性影响, 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和语言结构特点, 会本能地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来衡量和对待英语, 这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转换产生一些困惑和障碍, 难免使他们丧失学习英语的热情, 这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新疆大学在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水平还很有限, 他们所使用的母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在语言结构和思维及文化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自己的母语及本民族地域文化比汉语和汉文化能更大程度上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故此, 在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当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学习资源中融入一定比例的为少数民族学生耳熟能详地反映地域民族核心文化的英语教学材料, 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表达地域民族文化内容的机会, 通过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对照和对比, 增强他们对英语的亲近感和学好英语的热情,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逐步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爱疆的热情, 将他们培养成能够胜任对外宣传新疆、提升新疆在国内和国际美誉度的新一代的优秀边疆建设人才。重视和发挥地域文化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的效能, 是新疆大学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组目前倾力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新疆地域文化教学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英语任务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原则和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的章节和英语词汇及语法专题的教授进度, 设计出反映新疆地域文化核心内容的课内教学或课外学习资源, 这部分资源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技能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学习新疆地域文化和运用英语表达新疆地域文化的需要, 进而领略文化赋予语言的神韵。语言承栽着文化, 而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融文化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括新疆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锻炼他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五项语言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和文化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 结合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在新疆大学英语资源库中增加新疆地域文化教学模块, 为新疆大学有关英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英语学习者提供相应文化教学资源, 是实现新疆地域文化教学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具体如下。

(一) 在PPT中嵌入反映新疆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

在课堂演示的PPT中, 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个反映新疆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 并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复述其主要内容, 如在新疆大学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零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中, 独辟一个模块Reading for Enjoyment, 嵌入了维吾尔民间故事《纳瑟尔丁·阿凡提》Nasreddi Afandi之一《味道一样》Taste The Same。该故事中出现的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学生学过的, 学生在阅读欣赏故事的过程中, 既巩固了已学过的英语基础词汇, 又接触了一些反映新疆风情的词汇, 如vineyard, grapes, donkey, load on his donkey等。

第二册第三单元写作模块中, 要求学生以Urumqi International Grand Bazaar为题, 写一篇作文, 该练习还提供了有关背景内容的英文作为辅助, 通过练习, 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英文介绍新疆的著名旅游景点。

在PPT课件中安排了新疆少数民族的肉孜节Rozah Festival、古尔邦节Corban festival和诺肉孜节Nawurez Festival等的介绍和讲解。

(二) 在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中建设新疆地域文化专题模块

1.按主题内容分类, 提供一定量的有关新疆地域文化内容的英语对等词汇, 采取汉英对照的方式, 附加一些释义, 做到浅显易懂, 例证力求典型;用法说明则充分考虑英语学习者的需求, 贴切、详尽、准确, 而且注重新词的吸收。对于学生容易出错之处加以系统说明, 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配以生动插图, 予人以强烈印象。

2.对新疆地域文化主题词条作出适当的解读, 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世界上编写出第一部《突厥语大辞典》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等) ;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 (艾提尕尔清真寺 (The Id Kah Mosque) 、克孜尔石窟 (The Kizil Grottoes) 、交河故城 (The Ancient City of Jiaohe) 、高昌故城 (The Ancient City of Gaochang) 、尼雅遗址 (The Niya Ruins) 、楼兰古城 (the Ancient Loulan City) 、火焰山 (the Flaming Mountains) 等[4]提供深层知识, 如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或事件的简况等, 向他们提供一个新疆地域文化知识的窗口, 增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3.提供新疆地域文化特写栏目, 使他们对新疆地域文化的不同侧面有一个全景式的掌握, 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独特魅力, 并掌握相应的英文表述方式。

体现维吾尔族文学辉煌成就的代表性著作《福乐智慧》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乃维吾尔族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 完成于11世纪初的一部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 是用纯粹的维吾尔语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 是维吾尔族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又是维吾尔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多样, 有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谚语、笑话、寓言、神话、传说、谜语等。著名的作品就有《艾里甫与赛乃姆》、《阿凡提的故事》等;维吾尔古典民间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The Twelve Mucam、维吾尔族舞蹈麦西莱普Mexirap等闻名中外。民间乐器有:达甫Dap、都他尔Dutar、热瓦甫Rawap、胡西塔尔Huxtar、弹拨尔Tenbur等。[1]新疆各少数民族婚俗、礼俗、餐饮文化, 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 如烤全羊Barbecued Whole Lamb、烤羊肉串Shishi Kebab、手抓羊肉、帕尔木丁Parmding、薄皮包子Thin-Skinned dumpling、烤包子Samsa、抓饭Pilaf or Paola、馕nang or Uygur bread等。还有:油馓Sanzi、油塔子Crisp Steamed Roll等。以上内容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百科全书。我们将这些用英文编译出来, 放在英语教学资源库中, 供新疆大学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拓展文化知识面和锻炼用英语表述新疆地域文化的能力, 依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所在, 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掌握。

五、结语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主要机制和内在规律, 并启发我们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过程中, 非常有必要发挥地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在教材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较多的反映包括优秀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元素和精神养分, 并帮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和领悟中西方人民在思维模式、语言表达结构及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别, 赋予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更多的内涵, 最终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为国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少数民族人才, 使他们在新疆的未来大发展中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这项立足于长远的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必须从大学的外语教学做起, 应当有相当的力度和强度。新疆大学在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已经起步, 可望将来在此方面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效。

摘要:在新疆培养一批擅长使用英语、传播新疆地域文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对于实现“让世界了解新疆, 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标, 意义深远。本文在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的内涵价值和语言及文化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 结合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视角, 提出了利用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运用英语传播新疆地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想、具体实践和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少数民族,新疆地域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宋春燕.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3]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新疆地域文化 篇8

达·芬奇对地质的研究与他的“自然”绘画原理有直接的关系,其理论属于西方绘画理论体系。显然,这是一个与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所不同的理论体系。南京大学的康育义出版的《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书中深入探讨了山水地质学与中国古代皴法的关系。我们虽然不能把古代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对地质的研究等同起来,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通过对山水地质地貌的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新的山水画皴法,这就是古人所谓“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因此,新一代山水画家如果要破除山水画的陈规旧法,创造表现新山水画的新技法,就必须重视对地质特征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当山水画家所面临的山水风景与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水迥异时,对地质地貌的研究就更重要了。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中国山水画家在写生过程中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傅抱石。据说傅抱石外出写生时常随身携带的一本书是《地貌学》。傅抱石当年在重庆北碚金刚坡的住所,地处嘉陵江中上游,其地貌特点就是江边的岩石嶙峋却布满苍苔,水气很足,植被丰富,郁郁葱葱,一片生机,是其“抱石皴”的母体。他自己就曾说:“我作画所用皴法是多年在四川写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着重表现山岳的变化多姿、林木繁茂而又可见山骨嶙峋的地质特征。”

但是,在山水画写生中研究地质与研究地域特征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地质最主要的还是与山的表现有关,而山水画则不仅仅是画山,还有水、树、云等其他对象,以及所有对象所形成的综合效果。因此在山水写生时,要对综合性的地域特征做深入研究。

新疆山水是古代山水画家绝少见过和描绘过的,新疆画家哈兹·艾买提就无不自豪地说:“巍峨的天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南北两麓宛若羽毛斑斓的双翼。天山以南,昆仑山、喀拉昆仑山以北,是塔里木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是准噶尔盆地。在这片古称西域的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有世界最低的吐鲁番艾丁湖洼地,有骏马一般奔腾不息的伊犁河,有美得如神话梦幻般的赛里木湖,还有星罗棋布的城镇,一望无际的沃野田畴,水草丰美的牧场,瓜果飘香的果园……”可是真正将新疆山水特征表现出来的画家并不多,主要是因为新疆地域辽阔,经度和纬度跨度都很大,山水面貌丰富多样,一种表现技法无法用于所有的山水对象。因此一位画家可能只能专注于一个地区的山水,或者是沙漠,或者是大峡谷,或者是遗址,或者是喀纳斯湖等等,而每一处山水又与传统山水画中的江南山水有很大差别,画家无法用传统技法去表现。在新疆进行山水写生的画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其进行地域特征的研究。这个研究要从科学的方法入手,从艺术的方法进行提炼。

新疆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其中如雅丹地貌就别具特色。雅丹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赴罗布泊考察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汇,从而使“雅丹”成了世界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可以说“雅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科普读物和教科书上都认为“雅丹”是由于风力吹蚀而形成的,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雅丹”地貌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水,由水造成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罗布泊洼地的“雅丹”。它们原本是由以泥土为主,兼夹杂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所组成的,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粉沙和细泥。在强风强雨流的作用下,粉沙和细泥都被风雨带走,只剩下坚硬的土堆。这些剩下的“坚强战士”虽然不再易受风蚀,却难禁强烈的温差而发生骤然断裂。这种因骤然断裂而发生的巨响在古代曾经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的谜团。公元4世纪的法显西去取经时就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新疆著名的雅丹地貌还有位于著名油田克拉玛依东北方的魔鬼城、吉木萨尔县的五彩湾、奇台沙漠中的风城等等。

新疆地域文化 篇9

地域性就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方, 由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特性。它所包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好比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在设计的过程吸收当地的地域因素进行设计创作称之为地域性设计。

二、地域性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建筑风格及运用的材料都有很大的差别, 人们可以吸收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 具有传统特色的一些部分提炼出来, 经过提炼并加以创造再现传统。运用当地的材料、能源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手段, 设计出带有现代化的、有地域性的室内设计。

三、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如如何体现地域性

我们现在一说到如何体现即有特色又是在新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 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照搬抄袭, 只在乎外表的形式就可以了, 而我们正真需要的东西已被忘记, 那就是内在的精神。难道说我们这样就可以永远传承我们的地域性文化吗?我们不停的抄袭才能体现体现地域性吗?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道, 是中西方文化聚集的交汇点, 是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 这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不同的地貌气候, 所以新疆有着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我们要更好的去体现深厚的地域性文化, 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1. 新材料的运用

新材料在现阶段不是很陌生, 它们不管怎么变化前提是要有安全性、环保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内。这些新的材料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使得室内设计有了新一层的装饰效果。例如:膜材料的运用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改进, 它取代了很多种材料, 给人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好, 带有很大的冲击力。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不停的尝试运用新的材料来体现室内设计装饰效果。

2. 表层优化

表层优化在此主要再现和重复两种手法来体现。再现主要用原有的传统空间形态和空间的布局, 找出特色的元素并加以简化、抽象、提炼, 生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符号。这种方式在地域性设计中经常能用到。另一种是重复手法, 重复手法一般运用基本的现有的传统空间形态作为对象, 可以重复的使用在空间当中, 从中得到即统一又和谐的变化效果。重复的运用同一种空间形态时, 可以与其他的空间形态穿插、交替组合设计, 使得体现整体化。

3. 共融

共融其实就是新与旧的融合。一方面指的是在传统的建筑基础上和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 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原有的旧建筑中融入新的现代功能。例如:王小东设计的新疆国际大巴扎 (维吾尔语意:巴扎是集市的意思) 在整个建筑群的设计当中运用了伊斯兰建筑的元素。伊斯兰传统的建筑非常注重建筑的形体、空间的布局, 运用的材料因地制宜, 且富有变化, 建筑整体排列有序错落有致, 组合的非常合理。这些建筑有穹窿顶、拱与木柱密梁平顶两种结构。但都与塔楼构成了伊斯兰建筑的外观特点。外墙一般都用刻花砖包砌或琉璃花砖。于是在其建筑群设计中着重体现了传统建筑空间和装饰构成的至今有生命力的观念, 并运用几何形的体量多变而形态丰富、强烈的光影以及工艺砌砖的材质感等, 构成了大巴扎建筑群的整体性。这样的建筑放在这里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 可见体现传统文化在建筑大师设计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也充分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共融。

4. 图案装饰

新疆的民居装饰结合了多国、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的文化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对新疆民居的形态特征、装饰风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疆民居的装饰一般有两种, 木雕装饰和石膏雕花装饰。木雕是新疆民居的重要装饰手段, 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木雕的处理手法有花带、组花、透雕、贴雕等。还有一种是石膏, 石膏装饰通常有石膏组花、石膏花带、镂空石膏花等形式。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目前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装饰要求越来越高, 在室内中出现大量的木雕及石膏装饰, 运用了民族传统的花纹, 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 而且还体现的了浓厚的地域性文化。

5. 陈设

新疆维吾尔居民的室内陈设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地面大多为砖地、水泥地或木板地, 上面多铺有色彩艳丽的地毯, 摆上小桌子, 坐卧于上面, 构成了维吾尔族特有的居住气氛。传统的维吾尔族民居室内一般不备床、柜、桌椅等家具, 室内设有土炕。三面靠墙, 面积一般很大, 上面铺席子、毛毡或地毯。人们休息时盘腿坐在土炕上.进餐时在上面铺上餐布, 又方便及整洁。土炕的一侧多放木箱, 有的是两个木箱叠在一起, 有的是在木箱上叠放被褥和枕头。

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冲击, 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吸收新疆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神, 将其运用到现代先进科技与之结合, 通过综合来延续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地域性室内设计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龙, 李桂文, 朱逊.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3]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J].中国室内, 2001, (3) .

新疆地域文化 篇10

之所以对这本著作如此关切和喜爱, 是因为五六年前我在编著《广西文化图史》时深有感受。该书出版前夕我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广西文化图史》是对广西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盘点的第一本著作, 在对史的叙述和面的概括的基础上, 我们也尝试做了一些理论归纳。限于我们的学识和调研条件的限制, 这本书只能算一个阶段性成果, 内中的缺陷与错谬在所难免, 恳请各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为今后群策群力编撰出更为系统、全面和厚重的《广西文化史》打下基础。”当时我深感文化研究的难度和自身学力的孱弱, 在勉力做出一本《广西文化图史》之后清楚知道还有很多不足, 期望有更为厚重和大气的著作面世。如今我欣喜地看到, 这本《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就是当时我期盼的“更为系统、全面和厚重的《广西文化史》”的模样, 且内涵更为深邃, 学术成就颇高。在学术上,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广西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实和文化成就, 内容庞大系统。开篇为“绪论”, 总论广西的环境、历史与人文,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设七章分论由先秦到清末的文化史, 是对本地文化作纵向的考察;“下篇”分十章分论山水、摩崖石刻、铜鼓、建筑、文学、戏曲、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带等文化类型, 对广西文化分门别类重点地作横向的论述。书前有《广西历史文化地图》, 书末还有《广西文化大事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表》《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历代广西文化名人一览表》等4个附录资料, 书中还随文附有大量插图, 图文并茂, 增加了对文化事像的直观感受。全书以55万字的篇幅, 全面介绍了广西文化历史、景观, 夹叙夹议, 史论结合, 在大量可信资料的础上, 纵横交错地展开论述, 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 展示迷人的文化魅力, 构建起颇具科学性的广西文化史体系, 奉献出一部厚重的广西文化史大书, 是对广西学术建设的重要贡献。在现实作用上, 如此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展示广西悠久丰厚的文化历史和缤纷多彩的文化现象, 评点其独特的文化贡献, 使广西文化以其独特魅力挺立于中华文化之林, 极大地激发了当代广西文化的创造活力和自信心, 有力地推动广西文化建设, 也给广西文化产业的运作以创意触媒, 实属作用巨大。对此我深表钦佩。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显示了作者不凡的学术功力。其取得成功的要点, 我认为, 一是运用科学正确的文化史观指导写作。书中论述广西文化的发生, 注意到广西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成的影响, 也注意到文化交融共进的演进规律, 体现了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在“绪论”里首先论述了广西“独特多维的自然环境”, 指出“广西文化的成长势所必然地受惠于也受制于广西的地理环境”, 并肯定“地利之便所起的催化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接着论证了“多元共生, 交融共进”的文化发展规律, 在下篇第一章《山水》里明确论到:“广西山水又体现出丰厚的人文内涵, 互为表里, 相得益彰。怪怪奇奇而又蕴含着丰富人文积淀的广西山水, 造就了博大深厚的广西山水文化。”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山水与人和谐共生”。我认为, 这些论述, 是著者文化史观的要点和精髓, 道出了文化生成的根本。它体现了作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研究对象的真正透彻地理解和科学准确地论述。这就使得该书的论述高远深邃, 发人深省。二是发掘大量文化史料, 铺垫坚实学术基石。十余位作者都是学养深厚、学业高深的广西顶尖级文化学者。他们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著述上作修修补补, 而是潜入历史, 探赜索隐, 披沙拣金, 调查、整理了大量的广西文化史料, 许多材料是前人未发现而第一次使用的, 并在新发现的史料中提炼新的观点, 集成完整的文化体系。三是一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如论山水文化的一组标题:“山水为人所发现与修饰 / 人得山水怡情养性 / 天人合一共生共荣”;又如论广西民族:“广西各民族人民扩大团结, 共求生存的历史壮怀激烈, 丰厚绵长。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广西文化, 其源也广, 其类也多, 其色也彰, 其神也融。归结到一句话, 就是多元共生, 交融共进。”再如论广西文化:“广西文化的特色, 以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交融性为基本。前三者是原色是基础, 交融起来便更具活力和张力。而所有特色的酿育, 端赖环境与人才。”材料与观点的相辅相成, 构成了该著论点坚实, 论据新颖, 论述不虚的学术风貌, 颇为可观。四是精炼流畅的史述风格。该著作者在追求学术性、科学性的同时, 努力写出通俗优美的学术文字, 体现出了著者在追求学术性、现实性的同时, 追求学术的通俗性、可读性。深邃的学理思想、新颖的学术观点, 常常借助于才气充沛之笔流畅而出, 其中尤以“绪论”里的文字最具这一特色。例如在写广西历史人物时, 作者首先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历史是由人物和细节缀成的”, 接着满怀情感地写了一系列对广西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名人, 如在写清代重臣陈宏谋时这样写道:“我们还要特别对任过中枢宰辅、当过多处封疆大吏, 在全国广有影响, 并为经世致用, 哺育人才奋力一生的岭南大儒陈宏谋, 表示深深的敬意。像陈宏谋和其他历史文化名人这样的杰出者在广西不是多了, 而是少了, 这正是广西与其他先进省区的差距之一。惟其如此, 我们对历代先贤不能不格外地珍视。而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涵养, 一种文化。”这样的论述文字, 读来令人充满清新畅快之感, 享受阅读之乐。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探讨 篇11

关键词:山水长廊;青秀山;民族文化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南宁市区往东南方向约9公里处的邕江江畔,其东南方向紧接着邕江,西临青山路,北至凤岭分区,拥有4.07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其中绿地面积有2500平方米,水面面积14667平方米。由于青秀山风景区所处的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水长廊在民俗民风、宗教及历史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下所建成,民俗作为历史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形态,将影响着区域内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这种行为及其表现形式为青秀山山水长廊的建设提供了思维空间。

一、青秀山山水长廊的特点

青秀山山水长廊原名为广西山水长廊,是广西南宁青秀山景区的主要景观建筑,廊宽3-4米,全长618米,是广西目前最长的长廊,其位于青秀山风景区壮锦广场与中国——东盟友谊园之间。长廊两侧栽植了各国名树香花异草,且堆砌着具有岭南特色的奇石,在给长廊增加一定特色的同时,也为游客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提供了开阔的视野。长廊整体建设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融合了广西侗族建筑与岭南建筑风格,展现了八桂大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山水长廊的功能特征

为了突出山水长廊的功能特征,在传承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且增加建筑的一定使用性。长廊首尾的广场设计为游客拍照留念提供了更好的纪念性背景。长廊借鉴的侗族建筑风格,使游客对广西民族建筑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内部设置美人靠座凳,在构建美好环境之时,给游客提供了歇息乘凉的休闲区域。在长廊一端的广场中央放置着一座九龙戏珠的雕塑,游客可在此进行拍照留念,广场上陈设着东盟各国代表性的标志性神兽雕像,让来自各地方的游客对东盟各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知。长廊另一端的广场地面上采用具有装饰性的民族图案进行铺装,为长廊增添了一定民族文化特征,同时给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为长廊增加一道亮丽的景观。

(二)山水长廊的结构特征

山水长廊结合侗族风雨桥与鼓楼的特色建筑,其成就代表着侗族木构架建筑的工艺水平。长廊是集桥、廊、亭于一体,采用穿斗式建筑体系,皆以樟子松衔接而成,体现了风雨桥高超的建筑技艺。屋檐造型丰富多变,四角攒尖、悬山、歇山皆有使用,甚有复杂者为数道重檐的歇山顶,正中的桥亭总比其它的部位处理的稍微隆重和丰富,形成了对比突出重点。长廊顶部采用陶制仿古瓦,内部地面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花岗岩装饰构件,其两侧的无障碍通道设置龙凤浮雕、福禄寿纹案、玄武龟涉水等装饰,增加了长廊浓厚的文化气息。长廊采用了粗大的杉木组合作为托架的梁式木桥,托架有三层,架在台墩上的一层以横木和木墩做垫,9根圆木排开架在其上。在伸出的端部开槽部方木横贯,用木钉锁住,防止圆木滚滑,第二层也用横木垫上,第三层则用较长和粗大的杉木横架在第二层上连接了台墩。横梁上设置了垂花柱,增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气息。

(三)山水长廊的装饰风格

青秀山山水长廊采用三江侗族的民居建筑设计风格,且沿用岭南园林的风格设计,灯笼和彩饰作为装饰。长廊两边有着形态各异,装饰性极强的漏窗,漏窗的设计将外部的景象与内部空间进行分割,以画框的形式呈现在游客视野中。长廊内部的隔断上张贴东盟国所涉及到的不同国家的特色菜式,及著名风景区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的建筑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其装饰风格促进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二、山水长廊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体现

山水长廊不仅具有一定的当地文化特征,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对东盟各国文化的展示空间。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式风格设计,游客进入具有传统文化的青秀山风景区,进一步感受到山水长廊建筑独特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廊内部的廊架上张贴着不同国家的美食、风景区、标志性建筑物等不同代表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画面,并且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游客的眼球,增加游客对各国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长廊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不仅对当代人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是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艺术体现

山水长廊整体建筑外观呈现一定的曲折性,具有曲径通幽的特点,游客在长廊内部进行游览的过程中,长廊外部的景象清晰呈现在游客视野中,能够为游客降低视觉疲劳。长廊内部梁柱彼此之间进行有序的穿插设置,使长廊更加稳固的屹立在南宁青秀山景区中,过道通过间接性的台阶进行有序的铺装设置,增加长廊内部空间的错落性、趣味性,长廊的艺术气息为风景区增加一道亮丽的景观欣赏区。

(三)经济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青秀山山水长廊的中式建筑风格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的观光,为青秀山景区增添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长廊对面设置了可供游客进行消费的商店,进一步提升了长廊的知名度与经济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秀山山水长廊的建筑特色,在体现当地浓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的同时,给景区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气息,给游客带来了一定的欣赏价值,为青秀山景区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山水长廊的创新设计,是游客对民族文化赏心悦目的场所,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给青秀山整体景观增添了魅力。

【参考文献】

[1](美)古德.国家公园游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吴浩.中国侗族建筑瑰宝:鼓楼·风雨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上一篇:凯恩斯就业理论下一篇:小学语文学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