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就业理论

2024-08-27

凯恩斯就业理论(精选9篇)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1

(3) 计量经济检验。由于我们模型中只有一个变量所以不存在相关性, 检验通过。我们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 所以显然不存在异方差性, 计量经济检验通过。

(4) 统计推断检验。从回归结果看, 模型的拟合优度R=0.712有些偏低, 这是因为在计量经济模型的线性变换中, 一

F统计量的值在给定的α=6.091=5%的情况下也较显着。

四、对模型的经济解释及存在的问题

1、经济解释

从以上的模型中可知道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是影响农业总产值增加的重要因素, 而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的总产值影响不是很大。劳动力的增加对农业的总产值变化小即农业从业人员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说明我国农业中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

2、存在问题

由于C-D函数中的变量指的是资本存量, 我们用的却是流量, 故模型只是一个粗略的回归模型。另外, 统计数据中折算依据不同引起统计数据有出现误差的可能。忽略了气候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R值小;在收集数据时专门采用农业中的数据, 而不是其他统计数据, 可能引起t统计值偏小。模型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更准确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如再考虑技术、化肥等因素。

五、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模型的最终结果反映出中国农业的现存状况,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完善金融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畅通。第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07年全国乡村人口7.27亿人, 政府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 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农村生活。

【参考文献】

[1]田萍: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函数模型及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7 (2) .

[2]郭艳、王维、郑继兴:黑龙江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与测算[J].经济纵横, 2005 (5) .

[3]王道平、乐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湖南汽车工业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 1997, 24 (5) .

[4]杨素梅: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模型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3 (1) .

[5]侯振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函数分析及实证[J].经济师,

2004 (2) .

[6]欧祥超、张大超:“十五”时期中国劳动就业前景分析[J].市场周刊, 2003 (6) .

(责任编辑:胡婉君)

○徐梦全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背景较为相似, 所以本文认为其有关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 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 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凯恩斯理论提出的背景

1928—1939年的经济危机中, 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 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 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平衡, 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 现实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 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 该理论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 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

二、凯恩斯理论对失业的解读与对策

凯恩斯认为,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的均衡, 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 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而有效需求的不足, 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 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对这三个因素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使得世界范围的需求变得严重不足 (尤其是欧美) , 加之前期的人民币大幅升值, 造成的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出口型企业的大量倒闭 (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G D P的35%来自出口产业) , 造成了我国当前大量失业的现象。

对失业问题, 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

凯恩斯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 而且社会越富足, 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 因而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由政府出面, 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 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 才能消灭金融危机和失业。

2、扩大消费需求。

凯恩斯认为, 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者需求, 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 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 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 以促进消费, 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3、扩大投资需求。

凯恩斯认为, 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 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他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 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会化”, 即由政府直接承办公共工程, 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消除投资者的悲观心理, 使经济自动复兴。凯恩斯强调, 这种投资是一种能带来一系列相关部分的发展, 从而形成国民收入总量翻倍增长和就业翻倍增长的投资, 故只须投资量增加少许, 就可达到充分就业。

4、增加货币发行, 压低利息和工资。

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 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三、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探讨和建议

失业问题是我国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一个重大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立。本文认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就业对策对于我国治理失业、实现再就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具体如下。

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拉动就业需求。从我国失业情况来看, 有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但主要问题是因劳动力总量大大多于就业岗位总量造成的总量过剩性失业。因此解决我国失业的问题需要扩大投资规模, 加速经济增长, 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可通过增发国债来适当扩大政府公共开支, 加大政府对农业、水利、交通、电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并以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非政府部门扩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扩大生产性投资, 保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来拉动劳动力需求增长。令人鼓舞的是, 我国采取的财政政策正是这个思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今后三年将4万亿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其中, 在房地产方面, 今年住房保障计划投资3000亿元;铁路方面, 今年计划投资6000亿元;公路方面, 今年计划投资1万亿元。据上述各部门测算, 可分别创造新就业岗位200万、300万、400万个, 加起来共900万个。

(2) 资助失业工人创业。这也是西方国家常用的方式, 英国对自主创业的失业者, 每周补贴40英镑。德国则给予1.2万欧元资助失业者创办中小企业。我国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支持和补贴的办法, 帮助失业者在城市和乡村创业, 为其提供经营场地和启动资金。据了解, 政府可为每个人创业一次性平均提供5万元的启动资金, 并进行税收减免。考虑到创业有一定的风险, 敢于创业的人不会太多, 但假如全国有100万人创业, 需要政府资助500亿元, 其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远远大于100万个。

除此之外,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考虑财政补贴中小企业提供就业, 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常用的一种解决就业的方法。以法国为例, 中小企业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 政府就给予3000至6000欧元的财政补贴。我国的财力没这么雄厚, 但即使按照每招收1名工人给予企业1万元补贴的标准, 只要政府拿出500亿来补贴那些有发展前景或用工量大的中小企业, 则可为失业大军提供500万个就业岗位, 再加上税收和信贷方面的优惠, 企业应该是有动力招收更多工人的 (其实这项政策最近在湖北省已经率先实施了, 但标准远低于1万元) 。

2、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我国目前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所致, 因此需要增加城乡居民, 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货币收入, 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同时开辟新的消费热点, 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以此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大。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方法是向农村实行“家电下乡 (已经实行) 和汽车下乡 (即将实行) ”, 部分城市对低收入居民派发消费券和红包。

3、建立适合国情的的就业培训制度。我国目前失业的结构性特征十分突出, 加强就业培训是解决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此, 我国现在开展了一系列就业前培训、下岗或转岗培训、在岗培训以缓和再就业矛盾。

4、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但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也会部分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情况。因此要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提高职业介绍所的数量和质量,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再就业困难。我国政府已于去年颁布了《劳动法》, 相信将能够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公有经济部门的流动, 也制约了城市再就业率的提高。因此, 要逐步取消各项福利待遇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 建立覆盖全城乡劳动者和发达农村地区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养老保险基金) , 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 为各类企业失业人员和合理流动人员构筑安全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道路虽长, 但医改方案的推出是一个好的开始。

四、结语

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来看, 我国当前所采取的就业政策是非常积极和有针对性的, 但是就业政策的实施和就业形式的好转, 并不是只靠某个理论就能够解决的。正确的就业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执行, 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哈维·S·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2

哪里的生产是完全平衡的,哪里就不会出现失业。失业是经济变化的结果,哪里的生产不受主管当局和工会的干预的妨碍,它就永远只能是一种过渡的现象,是工资率改变倾向于消除的现象。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50年,是经济稳定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50年。但是,在那个时期也存在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状态,在一次又一次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因此曾经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为何会出现这一周期现象。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 William Stanley Jevons)试图以太阳黑子的频率为基础,建构一种对周期的解释,这种周期转而会影响农业产出和价格,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还有一些人认为,周期是由剩余或缺乏银行信用引起的,并为此而责备犹太人。

这些解释周期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显然不够科学,直到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观点的出现。他曾认为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过剩,因而主张计划生育。后来他将焦点放在利率,提出了与货币利率相对应的自然利率概念,并指出后者居主要地位,是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人们将自己的积蓄存入银行,获得相应的利息,银行固定自己的借款利率,以稳定储户资金,用以开展积极的投资活动。投入到自然利率回报的项目中,如果自然利率超过了借款利率,企业家就会受到激励去借款。出现新的工厂、商店或者铁路,增加就业。这些特别的活动本身会在需求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其他人将会发现,他们可以借钱和赚钱。这是一种将成为一种积累性动态过程的繁荣。经济不景气时,则一切相反,对于企业家来说,银行借款成本上升,获得自然利率回报的风险增高。因此,周期是投资者或企业家与他们对于回报率的预期和保守的银行家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这些银行家在心中想稳当地固定利率,而投资者则期待市场繁荣,这也正是自由主义者责备管理的因素之一。但是,维克塞尔并没有解释,繁荣是怎样变为不景气的——也就是说,周期是怎样到达转折点的。

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定义并深化了“景气循环” -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理论,而且提出了周期循环原因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利润不是来自对劳动的剥削,而是来自创新。当创新集体出现时,就形成了产业革命。但是创新的出现是周期性和不连续的,像浪潮一样,一波波的涌现。一次创新的浪潮,会冲破旧有的稳固经济模式。先驱者会借钱,并开始自己的创新。他们会享受一种暂时的垄断,获得巨额利润。这些创新能够把经济推向增长的轨道,经济增长期可持续20至25年。但是巨额利润的诱惑吸引来了很多的模仿者来分享。产出成倍地增加,而价格开始下跌,利润开始被稀释。这样就进入了经济的又一个衰退期,直到新一次的创新浪潮涌现,推动经济的新增长。但是,对于经济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情况,他没有提出政策建议。

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认为,大萧条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健康的特性进行治疗才是亟需的。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按照它的常规去发展,而不要管它有多长的周期,也不要管它会带来多少不幸。周期是经济发展出现过度和不平衡的信号。繁荣是建立在投资者错误的乐观情绪之上的,这种情绪又被银行错误地加以助长,以至于投资的回报率不能支付信用的费用。②哈耶克拓展了维克塞尔和米塞斯的思想,认为繁荣是银行的信用扩张以较低的利率创造的。因而,这导致投资者从事于有较长还贷期的项目,所以资源开始从消费品生产转向投资品生产。这引起通货膨胀和实际工资的下降,导致生产者对得到更高工资和更多信用的需求,以继续他们已经着手的投资项目。如果允许项目得到完成,那么生产力就提高了,大量的消费品就可以利用,价格会再一次降下来。但是,典型的情况是,银行往投资项目来完成之前就已经陷入恐慌并紧缩信贷。然后,不景气就随之而来。项目未完成就被放弃了,而且所有这些资本都成了“不良投资”。他把银行信贷理论与“现实的”周期结合起来。但是,哈耶克是一位旧式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在他的世界中,经济可以平静而稳定地发展,没有任何周期,只要市场被允许自然地运行,价格不会被“扭曲”。正是因为银行家提供了太低的利率,才导致了需要以长期的萧条为代价的经济繁荣。

哈耶克的理论大有“无为而治”的思想,事实上,他自己是反对任何快速治愈的。他反对任何不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所带来的解决办法。要创造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③但是, 1931年的经济大萧条太严重了,以至于人们和政策制定者没有注意到他的严肃的忠告。在公众的心目中,哈耶克的地位也很快被凯恩斯取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才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凯恩斯用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改变了经济学。他使人们认为市场并不是完美的,通过使用人类的理性和独创性,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世界经济脱节的一国经济的理论。也就是将经济发展部分限定在一国之内,从而减少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和波动。他的危机应对方案就是政府出钱,以便提供最初的就业和支付收入。在注入了这笔最初的费用之后,会产生一个能够使收入和就业均相应增加的增殖过程。最初的政府开支可以通过追加的税收来补偿,而这部分税收来自新增收入,这就好似,政府投资在了回报丰厚的自然利率上,显然在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下,很少有人为了资源去提高公共设施,除非必不得已且利润会在投入之上时。而这种增殖所凭借的就是凯恩斯认为的,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小于1,正常人很少会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因此又产生了新的储蓄,而储蓄的上涨为新的投资活动带来了可能。就像前面所说,如果投资者是乐观的,那么经济甚至可以达到一种过度充分就业的状态。如果投资者是悲观的,那么他们会延期投资。即使银行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会有所反应。而这种国家投资公共建设的角色,不受利润率所驱动,不会轻易动摇。

凯恩斯认为,正统的经济理论的标准答案是无效的。如果存在失业,减少工资既是不可能的,看来也是不能奏效的。④工人在工资方面拥有协议,不可能单方面减少他们的实际工资。而且,即使削减工资是可能的,那也只会导致需求的减少,因为较低的工资收入会使商业无利可图。也不可能裁减利率以复苏投资。商人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利润率,利息成本是次要的。但是,对于利率能够降到何种程度也有某种极限,因为在困难的时候,如果利率不够高的话,人们会囤积现金,而且还会放弃他们对流动性的需求。这样,自由市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阻,这在理论上是有令人信服的根据。正是凯恩斯的这种方案,让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出现像“大萧条”那样几近崩溃的危机,让资本主义在它最坏的年代存活了下来。(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社会主义:一种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Socialism: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1923)

②《价格和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1935)

③《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1944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3

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很早就关注工人的就业问题,在他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都有关于就业理论的一般论述。

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作用,强调注重实践的方法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中就曾指出:“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1】这里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了由国家管理以达到保障工人就业的目的,不仅强调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对就业理论的形成具有积极地作用。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中,得出非自愿失业人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这样说到:“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可以得出,当资本家在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时,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下降,这就会使一部分劳动工人变成非自愿失业人口,也就是相对过剩人口,从而造成社会失业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和更新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进而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不断地减少,因此失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就业。

二、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充分就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一套理论称为凯恩斯主义,它是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产物。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益和货币通论中》,在这本著作中,充分就业是凯恩斯思想的关键。【2】他主张国家采取积极的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的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大兴土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对贫困人员的财政补贴和各项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达到让更多的人实现充分就业。通过上述政策不仅让贫困和失业者充分就业,而且还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从而达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以实现有效需求的目的,从而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充分就业理论不仅是凯恩斯主义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而系统的论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来建立和完善就业理论,虽然只是在个别的文献中提出了相关的原则,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同样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与时俱进的就业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虽然是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问题而诞生的,但是对于目前正处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仍有可借鉴之处。

三、十七届五中全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业理论的新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这是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新发展,强调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主导作用。(1)近年来,我国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即使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只有800万个左右。【3】(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发展就业岗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3)全面提高政府的就业制度信息化水平,政府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4】(2)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3)政府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健全完善劳动争议处置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农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6)同时要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缓解我国目前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一矛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总之,中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要借鉴马克思和凯恩斯就业理论中合理的部分,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民情,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并逐步实现中国在新时期社会的就业问题能得到最好的解决,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卷, 人民出版社, 1958年

[2]、《社会保障学》曹信邦主编, 62页, 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梁达, http://www.cnstock.com/jrpl/2008-04/16/content_3214228.htm2008年4月16日。

[4]、胡锦涛, http://news.qq.com/a/20100101/001396.htm, 2010年1月1日。

[5]、郑功成, 人民网, 2010年11月3日。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4

肇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层面,正蔓延为一场凯恩斯主义回潮风暴。以美国政府7000亿救市方案为首的货币拯救方案,被视为破除危机的法宝。虽然资本市场并不领情,但正如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美国和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中扮演的角色一样,如今,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又当仁不让地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的良策。

但是,无论新旧凯恩斯主义,必须考察其约束条件。凯恩斯主义面对的问题,是一国自由经济市场本身的“失灵”,即承认自由市场经济体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乃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自由市场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

从这个理论出发,凯恩斯为各国政府开出了解决本国就业问题的良方——以膨胀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从而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然而,有关货币当局在出台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同时,必须谨慎考察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问题之核心,是否属于一国自由市场经济出现的“失灵”?二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继续用增加政府投资来解决?如果不针对具体的经济环境而继续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很可能开错了药方,并无助于解决实际矛盾。

中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高度依赖于出口增长与投资增长。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以及订单减少的压力之下,出口增长面临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的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转型困难。这不是一国自由市场经济内部所引发的供需矛盾,而是建立在价格干预和政府行政调控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全球市场需求变化所致。

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过去的出口经济发展模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通过维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又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比如出口退税政策、环境损失代价、汇率价格管制、资源型产品价格管制以及金融服务优惠等),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廉成本保护。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经济,并非仅仅由于自由市场选择的资源配置结果,而且高度依赖于政府的调控之手。

在过去的30经济增长中,出口拉动之外,政府投资扮演了不输于出口的重要作用。这些大量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如钢铁、电解铝等特大项目)的资金,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了房地产业节节升高、地方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前一轮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既有的出口拉动与投资拉动模式,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造成今日经济一系列内部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在外部需求出现变化的前提下,如果继续沿用凯恩斯主义式的调控方法,除了必然再次向出口企业回归政策倾斜之外,在内需拉动不能快速见效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必将进一步加大。

从就业目标上考察,出口拉动对于解决就业虽然表面上有利,但因其建立在低工资之上,对于每一劳动力的实际福利增加并无真正助益,这同时也是造成珠三角低廉劳动力缺乏的原因;而考察既有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对就业率的贡献,则不仅资金回报率极为低下(低下到只能是政府投资而不是私人投资为止),其对就业率的贡献也反而较小。原因在于,政府投资的方向是GDP的增加而不是就业岗位的增加,钢铁等大型项目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业数目本质上是减少劳动力需求的。

因此,谋求经济转型的重点,不在加大凯恩斯主义式的调控,而在政府须从深刻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定位中抽身,回归服务型政府的本色。中国经济急需一次从投资、出口拉动向高附加值的创新型出口和内需拉动的深刻转型。

此种转型,首先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微观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此环境的根本,体现在政府能够提供平等保护各私有产权主体的法律服务、公平透明的交易规则保护、无歧视性的金融产品服务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等一系列内容上。

其次,转型需要将现有扩张性财政的投资方向,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服务。只有增加每一社会成员的福利,才能最终增加其消费的能力与总体需求,从而培育内需拉动的动力。

如果不起步政府职能转换而止步于扬汤止沸的凯恩斯主义财政货币政策,则不但克鲁格曼的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转变难以完成,经济也将面临持续的“调控陷阱”:调控所要求的干预会越来越多并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直至市场本身再也毫无弹性,最终回归全能性政府与计划经济。这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后果。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5

农业水价改革的动力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驱动, 而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即公共福利最优。

一、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水价改革历经20多年的实践探索, 在计量收费、两部制水价、区域成本补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际成果, 但依然存在机制上的系列问题, 突出表现在:

1. 水价偏低, 成本补偿能力不足

据有关资料分析, 全国农业水价仅为供水成本的36.4%, 使得供水单位长期亏损, 较低的水价诱导农民粗放用水, 节水意识淡薄,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2. 农业供水设施老化, 输水损失严重

我国近20年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供水灌区续建改造, 对干、支渠系实施防渗处理, 但斗渠以下一般仍为土质渠系, 渠系水利用系数仅达到0.5左右, 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0.8以上。

3. 农业水价机制难以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

由于末级渠系供水计量设施不完善, 农业水价依托按亩分类收费, 因此形成了定价机制不反映成本补偿要求, 水资源价格虚化, 节水政策难以“落地”见效。

4. 农民承受能力与成本补偿不匹配

虽然承认水是商品, 但是没有直接承认水利单位是商品生产者, 没有给以水利单位作为商品生产者应有的、保证最低的简单再生产的权利和条件, 没有明确由于行政制定的低水价对于水利单位带来的亏损由谁补偿, 因此也就没有解决价格暂时达不到成本目标的时候, 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处理水利单位亏损问题。

5. 农民参与农业灌溉管理的积极性降低

近10多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地方各级政府和村政府组织工作重心转移, 农业收入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收入普遍较高, 农业水价支出占农民收入的比例降低, 农民参与农业用水管理及灌溉工程维护的积极性降低, 不利于全方位协调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6. 制定农业供水成本水价的原则与国情不相适应

按照农业水价管理办法, 农业水价具有随着成本和供求关系变化进行调整并且达到成本水平的法律依据。但是, 实际工作中, 结果却恰如其反。虽然树立了水价要达到成本的目标, 但是没有想到水价与成本的差距这么大, 价格调整十多年也没有追上成本上升。根据全国20个大型灌区数字统计, 2005年水价比成本低4.51分, 到2010年水价经过调整涨了7分, 成本却涨了21.6分, 差距反而扩大到14.6分。

7. 末级渠系管护与终端水价缺位

面广量大的末级渠系工程长期得不到有效管护, 灌溉管理和用水计量缺乏工程基础。主要原因有: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二是农民“一事一议”筹资能力有限, 三是缺乏相应的财政资金渠道用于末级渠系管护。由于国有水价维持不变, 推行终端水价导致农民在末级渠系上又需要加价, 增加了农民用水成本, 从而使得新的水价难以落实;是面对农业税的取消, 灌区群众对水费的收缴存在认识不到位, 导致收费难。

二、凯恩斯供需理论对农业水价的适应分析

1. 节水工程建设反映的需求关系变化

农业节水依靠工程建设支撑, 节水支持农业水价上调。为便于分析, 建立图1所示的价格-用水量变化关系。

当节水使农业用水的需求曲线从d2变成了d1, 因为农业用水属于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便是边际产品价值VMP=MR×P, 等于边际产量乘以价格。在没有节水之前, 同样一单位的产品需要更多的水量, 以为更多的损失或浪费。因此, 节水之后的MR’>MR (原先的边际产量) 。所以, 节水后的水资源需求曲线是d2之上的d1。

在相同的水量Q2时候, 节水之后的农民最高愿意以P2的价格支付, 大于节水之前的P1。所以, (P2-P1) 都是节水措施实施之后, 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多余留出来的水价上调空间。

2. 农业水价调整反映的需求关系变化

基于理论分析, 提高农业水价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 刺激农业节水, 并减轻水利工程供水的成本压力。但是, 提高农业水价所带来的实际绩效是与农业需水的弹性有重大的关联性。根据需求法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某单位或者服务的价格上升 (下降) 会导致其需求量的减少 (增加) 。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依旧满足以上法则。为便于分析, 建立图2所示的价格-用水量适应关系。

假定Q=Q (P) 是亩用水量的需求函数, 其中纵轴代表农业用水价格 (P) , 横轴代表亩用水量 (Q) 。当价格从P增加到P’时, 亩用水量从Q下降到Q’。由于亩用水量和价格变化决定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当农业用水价格弹性大的时候, 图2演变成图3的适应关系一。

当农业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时候, 图2演变成图4的适应关系二。

比较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可以看出, 当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时候, 同样的价格变化幅度会导致更大的亩用水量的反向变化。

3. 农业水价调整反映的福利关系变化

在水价与用水量的反向变化中, 农民的福利损失和供水单位的收益也是反向变化的。如图2所示, ABPP’是农民的福利损失, 其中ACPP’代表着水价变化带来的福利损失, ACB代表着用水量变化带来的福利损失。供水单位的收益变化表现为用水量变化带来的损失CBQQ’以及水价变化带来的收益增加ACPP’, 两者差额代表供水单位的福利变化量。

同样, 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条件下, 相同水价幅度变化带来的供水单位和农民福利损失是不相同的。

如图3所示, 在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条件下, 当价格从P提高到P’时, 亩用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小, 从而造成ABPP’较小及农民的福利损失较小。相反的CBQQ’相对较小, ACPP’较大, 从而供水单位的收益增加的较小甚至可能减少。

如图4所示, 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条件下, 当价格从P提高到P’时, 亩用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从而造成ABPP’较大及农民的福利损失较大。相反的CBQQ’相对较大, ACPP’较大, 从而供水单位的收益增加较大。

以上分析可见, 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条件下, 价格变化造成的水量变化, 农民福利变化和供水单位的福利变化是不同的。

4. 农业供水形成的价格垄断分析

农业供水属于自然垄断产业, 呈现规模报酬递增和平均成本递减[ (TC/Q) /Q]<0的特征, 从平均成本递减可以直接得出边际成本 (MC=△TC/△Q) 递减的结论。为便于分析, 建立图5所示的价格-用水量边际成本关系。

如果把农业供水完全引入市场机制中, 水价将急剧上升, 供水量将大幅度下降, 严重破坏农民的利益, 影响农业的正常发展。在图5中, 线段MC表示供水单位的边际成本, 线段AC表示供水单位的平均成本, 线段AR表示供水单位的平均收益, 线段MR表示供水单位的边际收益。

供水单位的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 边际成本也在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管制, 供水单位将在Q1产量P1价格生产。此时, 市场均衡偏离了帕累托最优, 导致了ABC的福利纯损。并且, 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还会带来经济寻租, 政治寻租的附加。

现实情况是, 水价常常被定在P3左右, P3对于整体社会来说处于帕累托效率的条件下, 此时P3小于AC3, 供水单位处于亏损状态。如果保持供水单位实现成本补偿的平衡, 就需要给予供水单位[ (MC3-P3) ×Q3]的补贴。

上述农业供水的凯恩斯供需理论分析表明, 农业水价改革必然引致农业用水价格的上升, 上升的压力来自于机会成本的增加, 以及农业用水的不合理需求。此外, 由于农业供水的自然垄断属性, 完全的市场调节是不现实的, 水价调整必须与农民的承负能力相适应。

三、农业水价改革的基本对策分析

1. 依靠财政投资加大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

由于农业是弱质性产业, 农业产出对农业用水成本补偿能力是有限的, 且农业节水存在较大的边际效益, 随着农业用水向工业的转移, 这一边际效益在工业产出中得到体现, 并以税收的形式形成财政性收入。为体现水资源分配的工农业均衡, 实现公共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优, 必须依靠财政投资加大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 以促进水资源在工农业之间的效率性分配。

2. 坚持农业水价调整的行政性审批

农业供水的自然垄断和水利工程的布局特点, 决定农业水价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形成。凯恩斯供需理论的农业水价适应性分析也表明, 农业供水的垄断特征决定农业水价具有粘性, 很难根据需求的变动由市场作出调整, 且由于农业用水存在较小的需求弹性空间, 提高农业水价致使用水量的变化幅度不是很明显, 相应地却会造成农民用水者公共福利的较大损失。因此, 农业水价改革必须坚持行政审批, 由政府物价部门根据供水成本的变化, 适时进行调整。

3. 构建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凯恩斯供需理论分析也表明, 为保证帕累托效率, 农业水价的调整是滞后的, 供水单位处于亏损状态, 需要对供水成本给予补偿和补贴, 从而形成帕累托改进。因此, 优化现有农田水利发展资金, 建立农业水价精准补贴机制, 提高补贴精准和指向性, 在此前提下, 建立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 对促进农业节水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给予奖励。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根本性的操作措施在于形成水价、考核、奖励3个制度约束, 即一是用水的准确计量, 这是形成科学、合理水价制度的保证, 二是考核制度必须量化, 便于操作, 控制有效, 三是建立节水奖励基金, 从筹集、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

4. 制定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政策

凯恩斯供需理论既强调价格粘性, 重视需求变动对价格调整的滞后, 但同时也认为, 这一粘性价格变动是短期的。因此, 制定社会资金投入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就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收益适当高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原则制定水价, 在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由于农业水价是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之一, 形成的农业水价运行机制需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工程配套能力, 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政策,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鼓励农民投资直接受益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 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公私合作模式, 研究探索建设、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方式依法获得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和运行管理模式。

5. 构建农业水权转让机制和出台实施细则

由于农业用水客观上存在水权转移, 根据凯恩斯供需理论, 社会福利最大化必须通过适当方式作出分配和调整。我国农业水权转让主要局限于农业用水的内部转让, 为体现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分配职能, 可以构建农业水权转让机制, 并出台实施细则规范政府回购农业水权。

摘要:我国农业水价改革导向的目标是促进农业节水,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约束。凯恩斯供需理论的农业水价适应性分析表明, 农业供水的垄断特征决定农业水价具有粘性, 很难根据需求的变动由市场作出调整, 且由于农业用水存在较小的需求弹性空间, 提高农业水价减少用水量不是很明显, 相应地却会造成农民用水者公共福利的损失。农业水价改革对策是依靠财政投资加大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 坚持农业水价调整的行政性审批, 构建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制定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政策, 构建农业水权转让机制和出台实施细则。

参考文献

[1]李晶.“农业水价改革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4.

[2]汪国平.农业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J].科技通报, 2011, (4) .

[3]肖加元, 席鹏辉.跨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政府主导到市场调节[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3, (2) .

[4]姜文来.我国农业水价总体评价与期望[J].水利发展研究, 2011, (11) .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6

一、凯恩斯利率平价理论概述

凯恩斯于上世纪20 年代初期最早提出利率平价理论, 他认为, 当本国的金融市场利率比国外利率低的时候, 投资者会选择将其在国内的资产转移至国外, 以套取两国中间的利息差额, 从中获得较高收益。然而, 投资者是否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过程内成功实现获利的目的, 取决其是否对汇率变动的情况趋势有充分的了解, 一旦判断错误, 则很可能遭受亏损。因此为了避免因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 投资者都会选择将目光放在远期外汇市场, 按照远期汇率将自己在国外的投资收益转换为本国货币, 并将该收益与在国内的投资收益作比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抵补套利, 是最常见的套期保值方式。只要抵补套利一直存在,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便会被持续拉大。只有当远期、即期汇率的升水率与两国利差相等时, 即利率平价成立, 抵补套利的行为才会停止。

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对投资者抵补套利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抵补套利即套利交易, 是指当两个国家金融市场的短期利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时, 投资者将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至利率高的国家, 从中套取利差, 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外汇交易方式。抵补套利是套利与时间套汇的结合, 以利差收益来弥补汇差损失, 所以, 在进行抵补套利时, 不仅要考虑利差收益, 还要考虑汇差损失, 投资者需要权衡好两者之间的得失关系, 只有前者高于后者时, 投资者才能有利可图。

通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 利率平价理论从最早由凯恩斯提出, 经爱因齐格整理, 到如今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扩展。

一是在初始利率的平价基础上引入了新的解释变量。例如Hoffmann和Mac Donald在将实际货币需求因素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引入利率平价的公式, 将利率看作是实际货币需求和产出的函数。

二是选取的分析变量有所不同。考虑到各国之间物价波动差异的影响, 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都使用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来代替原有公式中的名义利率和名义汇率, 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例如Jeffrey A.Frankel在对美国与德国两国利率平价进行实证检验时, 使用了美元兑德国马克汇率数据, 研究结果表面, 汇率波动既跟两国之间的名义利差有关, 也与两国之间的预期物价水平差异有关。

二、利率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分析

我国最早于关于利率评价理论的研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加大, 国内关于利率平价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这些研究结果中, 有些学者认为利率平价理论能够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进行部分解释, 有的则认为利率平价在我国体现得并不明显。

首先, 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改革过程中, 我国已经逐步确定了利率、汇率及国际资本流动等自平衡机制。显而易见, 利率平价理论将会是投资者对远期外汇市场上汇率定价和汇率进行预测的最佳工具。

其次, 有一些经济学专家的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利率平价理论能够部分地解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例如易纲和范敏两位学者认为人民币的波动应该等于两国之间的利率差以及一个与体制有关的摩擦系数, 该摩擦系数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小, 同时利率平价对金融市场的预测力也会越来越强。利率平价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均衡的市场利率与货币完全可兑换, 而这些条件在中国都是不成立的, 所以利率平价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释能力不强。其他一些学者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按阶段性进行了具体划分, 对每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最终结果显示, 由于受我国各种制度影响, 利率平价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不强, 实现形式不明显。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入发展, 货币兑换自由度必然会提高, 将会很大程度地增强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解释力。

同时期, 另一批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 利率平价理论不适用中国, 也不能有效解释人民币汇率波动。比如张萍曾指出:由于中国短期资金成本流动有限、汇率预期形成机制单一、汇率市场缺乏经济活动效率,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两者关系失衡, 显然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相违背的。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分析也认为, 利率平价理论当前阶段很难有效地应用于现在的人民币汇率, 原因在于, 中国国情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满足利率平价理论体系中的条件假设, 受实际情况的制约, 人民币汇率普遍会偏离利率评价理论, 因此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凯恩斯利率平价理论强调的是汇率的均衡状态, 而在实际金融市场环境中, 汇率更多地是偏离均衡状态, 偏离程度越大, 也意味着向均衡状态回归的动力越大。由于资金市场的发达程度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利率平价理论在我我国的实现形式并不明显。虽然利率平价的均衡机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作用, 但并不是以汇率自由浮动的方式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改变外汇储备积累速度的方式来实现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尚毅.从魏克塞尔到凯恩斯利率理论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4) .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7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公平,效率

一、凯恩斯及其继承者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 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论, 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其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对流动性的偏好。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也是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式的均衡, 就必须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凯恩斯打破了传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理论, 认为完全依靠市场是不行的, 他主张要以国家干预的方式, 配合一些政策措施, 来调节收入差距。

(二)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以萨缪尔森 (Samuelson) 、奥肯 (Okun) 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融合, 创立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融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两者的观点, 认为市场和政府两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优劣, 只有在维持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再辅以政府干预, 才能有效解决收入均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上,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应以不损害效率为前提。因此, 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要权衡的是, 避免在考虑更大程度公平的同时造成效率的重大损失。

(三)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以罗宾逊 (Robinson) 、卡尔多 (Kaldor) 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认为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不仅和财产占有制度有关, 而且和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工资收入者的货币工资率取决于国内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 利润收入者的利润是资本占有者凭借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因此, 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 资本主义现存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不合理的。因此, 新剑桥学派强调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进行调节干预来改进收入分配不均的状态。

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间差距尤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3倍, 己经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3的合理区间。

2. 区域间收入差距仍较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国家政策,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而中西部的发展却很落后, 这就使得东部和中西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显著拉大。

3. 行业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行业劳动者的绝对收入水平都大幅度地提升, 然而不同行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却不同, 据统计, 2012年年薪最高的是金融业89743元, 是该类别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而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22687元, 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1]

(二)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

1. 政策性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在外资准入、金融税收等领域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家才在内陆边境城市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策略, 而此时内陆地区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方面已相对处于劣势, 客观上导致了目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

此外, 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某些行业实行过度保护和干预, 对某些特定行业 (如金融、石化、电信) 在准入、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限制市场竞争, 使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而那些仅靠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而维持微利经营的传统行业 (如农、林、牧、渔业) 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服务性行业 (如零售业、餐饮业) 由于缺少政策上的倾斜, 其从业者工资的收入要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2. 制度性因素。

(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 虽然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 但仍存在一些立法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使得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2) 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税种设置方面不够合理, 税收的主要来源还是个人所得税, 其它税种还很不健全, 税制的不完善使其无法有效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3. 个体因素。

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强、素质越高、能力越强, 他的市场竞争意识就越强, 越能够胜任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则不能,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个人收入上的差距扩大。

三、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 完善市场机制, 确保初次分配公平

依据新古典综合派要既注重效率, 又注重公平的观点, 我国要创造按各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要素市场, 大力改革垄断性行业, 一方面, 通过引入外部竞争体制解除垄断局面;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法律制度。放宽市场准入,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电力等领域, 营造各类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 尽最大努力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

(二) 收入再分配时更加注重公平

1.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首先, 政府要扩大社会保障人群范围, 使得广大低收入者在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家政策;其次, 要有足够的资金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政策能够贯彻落实。

2. 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首先,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 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当提高过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率、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等方面着手, 逐步达到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缩小的目的。其次, 要扩大税源, 这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一项有效措施。

3. 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的扶持。

国家要推动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协调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均衡发展。此外, 国家要继续关注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增加扶贫对象,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 提高农村发展能力, 使农村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

4. 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化。

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要坚持公平原则, 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 使其享有和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设施和资源。此外, 政府还应关注成人教育, 比如建立公共图书馆, 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等。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减少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

(三)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为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的弱化使得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要规范政府行为,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强化政府的责任与服务意识, 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越位、错位的扭曲, 把可以由市场办的交给市场、把应该由政府办的办好, 促进政府职能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磊.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研究概述[J].经济学家, 2000 (4) .

[3]朱伟俊.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线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9) .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8

一、凯恩斯理论简述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新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对经济危机失去解释力。这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急需发展,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1]。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扩大有效需求来解决市场失灵条件下的失业问题,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并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另一方面,利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国家干预政策的作用体现在扩大内需和就业以提高人们的福利。

二、凯恩斯论证国家承担福利责任的必要性

在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福利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对公民福利进行干预。在国家财政上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如卫生事业、教育、交通等,可以刺激消费,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一)就业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秩序。随着世界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各个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商业发达和经济繁荣为就业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有助于改善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相反,在经济萧条时势必导致企业大量裁员,产生庞大的失业大军。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必然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而就业问题也就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就业问题的性质由社会经济问题转变为国家干预的主要方面。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促进国家福利责任的实现

就业、工资和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等都是国家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处于最重要地位。国家福利职责中最重要是充分就业的目标与政策,这不仅是维持收入政策,而且对人的需要满足具有意义。就业不同于单纯的贫困救助或者失业保险给付,而是通过帮助就业者获得收入,在使人生存下去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还适当的满足了人的实现和发展自己能力的需要,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达到一种社会性的良好福利状态。

(三)凯恩斯理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国家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福利有利于调节与缓和社会矛盾。国家福利促进个人基本需要的适度满足和维持社会稳定,使得国家需制订应对社会中与个人基本需要满足的政策,承担起社会福利责任。社会福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张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应通过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足够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与国家福利责任的关系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和收入的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2]。一般地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同收入的增量相比,消费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在于,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相对缓慢,导致总需求不足。如图1消费曲线所示(C- 消费,Y- 收入),B点代表收入与消费相等,D点是消费少于收入,A点是消费大于收入,可见消费增加的幅度距离45°越远,越小于收入增加。由凯恩斯的消费曲线可见,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对高收入的富人增收个人所得税转移到低收入身上,或者通过免收农业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商品购买补助、提供医疗养老保障等提高穷人的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使得占社会大多数的低收入并有较高消费倾向的人们有消费的可能,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提高就业率。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需要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原因。

三、凯恩斯理论对中国实现国家福利责任的价值意义

凯恩斯强调国家主动采取措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我国作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任务就是增加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对经济政策、社会政策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2006 年全国免收农业税,增加了农民的福利

以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农民手持货币量增加,农村购买力也增加,农村市场也因此而活跃。九亿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了,扩大了社会的有效需求商品流通加快,商业周期缩短,必然带动工业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根据消费函数理论可知,低收入的农民的消费倾向是最高的,国家通过免税来增加农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

(二)家电下乡政策,扩大内需,促进就业

2008年11月28日,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决定从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刺激农村家电市场,对于受制于市场下滑的国内家电企业,对于急需依靠内需拉动的国内经济,都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按照凯恩斯理论,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实行农村家电消费补助,刺激农村消费扩大了农村的社会有效需求,带动了家电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的增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随之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流动偏好”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促使农民手中的现金进行消费。由于国外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外市场的需求度下降,但扩大农村需求很好地解决外需不足的矛盾。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可以理解由于政府少量的投入带来了从家电行业到社会需求增加的良性循环,不但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也改善了社会福利水平。

(三)我国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采取政府干预政策

2008年我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1.4%降低至9%,从2008年5月开始CPI不断下滑,到11月份仅为2.4%,这时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危险。[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可知,CPI下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总需求不足,产生商品卖不出去,存货增多,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率上升。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1.财政政策。2008年10月20日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的收入;2008年10月22日出台十项保民生促发展的举措,我国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福利责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保障住房等方面的工作;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用于扩大内需,增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扩大了就业量增加个人的福利和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人们的经济预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货币政策。2008年9月15日央行决定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10月8日央行再降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10月30日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11月9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限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等。这些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社会的投资需求,结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量。

凯恩斯就业理论 篇9

1 凯恩斯经济理论模型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其中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而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为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两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为y=c+i,而两部门经济上总需求为c+i,总供给为c+s,那么两部门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1,2],即c+i=c+s,其中,y、c、i、s分别代表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储蓄,均衡的条件是i=s。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消费的因素很多,但真正决定消费的是收入水平。因此,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假定消费函数为c=α+βy,式中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同时,假定投资函数为i=e-dr,式中e为自主投资部分,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则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为:因此,要使产品市场保持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向变化的关系。

用4个小图可以清晰描述这种关系(图1):图1中(1)表示投资需求i是利率r的减函数;图1中(2)表示投资i和储蓄r的均衡状态;图1中(3)表示储蓄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图1中(4)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点集合。图1中(4),每一利率下的收入,都是通过投资函数、均衡条件i=s、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将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各个类似P1、P2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IS曲线。

2 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国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凯恩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表明,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需求拉动即消费拉动。而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农村居民消费是整个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凯恩斯将收入定义为消费与储蓄之和,而在我国居民消费还存在着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此任何一个群体的消费变动都会影响着一个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变动。在“两会”期间,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今年扩大内需还是要以农村为重点。因此,下面仅就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一国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进行分析。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即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居民户又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从总需求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和投资,这里的消费包括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而从总收入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和储蓄。因此,产品市场均衡,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指c1+c2+i=c1+c2+s,这里,c1、c2、i、s分别代表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投资和储蓄。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都和收入有关,所以两个群体的消费都为收入的函数。假定城市居民消费函数不变,是一个既定的量,农村居民以前的消费函数为c21=α1+βy,式中c21为以前的农村居民消费,α1为以前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指c1+c21+i=c1+c21+s。同时,假定投资函数为i=e-dr,式中e为自主投资部分,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则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为: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发消费增加了,那么现在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将变为c22=α2+βy,式中式中c22为现在的农村居民消费,α2为现在的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因此,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指。同时,假定投资函数和城市居民消费函数都不变,则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为:从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中可以看到,要使产品市场保持均衡,如果消费变动,国民收入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投资与利率的关系、储蓄与消费、储蓄与收入的关系以及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中推导出来。下面还是采用含有四个小图的方法来描述:消费变动如何影响储蓄变动,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变化(图2)。

其中,图2中(3)表示,城市居民消费既定时,两根储蓄曲线是由于消费函数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储蓄函数的变化。例如,当农村居民消费函数为c21=α1+βy,储蓄函数则可以推导为s1=-α1+(1-β)y,表示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同理,若农村居民自发消费增加,形成新的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22=α2+βy,新的储蓄函数则为s2=-α2+(1-β)y。可见,消费和储蓄两者是此起彼伏的,新的储蓄曲线(s2)就会随着消费的增加向右移动。

图2中(4)表示,每一利率下的收入,都是通过投资函数i=e-dr、i=s、储蓄函数s1=α1+(1-β)y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将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各个类似P1、P2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IS1曲线;同理,如果投资函数不变,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储蓄函数变为s2=α2+(1-β)y,将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各个类似P3、P4点连接起来,即IS2曲线。

从图2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模型分析可以预测:农村居民消费增加,即农村居民的储蓄减少,如上例中自发消费α1提高到α2,那么储蓄曲线将向右移动,即储蓄会减少,假设投资需求不变,则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需有较高的均衡国民收入,因为同一储蓄水平,必须有较高的国民收入才可维持,因此IS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其移动量为,这里的Δα就是α1-α2。即,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只要农村消费变动,则均衡国民收入也会随之变动为

3 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国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本文选取的是湖南省统计年鉴中2000-2008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和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表1)。用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表示农村居民消费,用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国民收入。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利用近九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来观测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是否相关,结果是否与凯恩斯理论分析的一致。

3.1 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的相关分析

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借助于统计分析进行相关分析(表2)。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假定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的很大影响,即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低。于是对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进行相关分析,以验证这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01,即通过显著性检验,二者高度相关。也就是说,有理由接受原假设,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是显著相关的。Person相关系数为0.887。因此,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假设得到验证。

3.2 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地研究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高低影响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我们对两者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通过Enter回归方法,观察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形成回归关系(表3)。

a预测变量:(常量),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元)。b因变量: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在方差分析表中,给出了自由度、均值的平方、F统计量和显著性水平,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a)。也就是说,二者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在回归分析结果中,还给出了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之间的相关系数(表4)。在表4中给出了非标准化相关系数和标准化相关系数。标准化相关系数为0.887,与表2的结论一样,而且在回归分析时,两者的显著性水平仍然是0.001。这就证明,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是显著相关的。

a因变量: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和凯恩斯理论分析的一致结论:国民收入受农村居民消费高低的影响。

4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但实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购买力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从运用凯恩斯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进行关于农村居民消费对国民收入影响的分析表明,我国政策的着重点应该放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激活农村居民消费上来。

4.1 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增强在非农领域的就业能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增加人们的货币工资性收入。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农民在二、三产业发展中提高工资性收入。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4.2 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

一是为农村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培育农民消费新热点。除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农民新的消费热点转向住房、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二是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的实现水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保证农村环境如路、电、水、通讯等硬件的建设,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生活消费需求潜力真正释放出来。尽快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为扩大农民消费提供便利[3]。

4.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预期消费

受以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加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还存在不敢消费的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二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逐步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要全面推行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治病贵的问题。

摘要:利用凯恩斯学说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基于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模型分析,以湖南省为例,探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对增加国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和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增加会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为政府采取扩大农村内需,刺激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总需求,凯恩斯经济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86-489.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111-116.

[3]杨光,潘文斌.我国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为例[J].中国检验检疫,2009(8):82-84.

上一篇:品牌形成下一篇:新疆地域文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