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产业文化(共12篇)
地域产业文化 篇1
一、整合资源
一是以历史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底蕴, 去粗取精, 去弱取强, 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盐城地处黄海之滨, 历史上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范仲淹、吕夷简、晏殊三位宋代丞相曾在盐城做过盐监官, 又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和全国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所在地, 红色文化、海盐文化和湿地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盐城是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 所属九个县 (市、区) 有“中国发绣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县”、“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小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面塑之乡”等多个特色文化县 (市、区) , 传统文化资源丰饶, 传人辈出。盐城电视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分析本地的文化遗存, 梳理出具有产业开发价值与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 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开发后劲的现代文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盐城电视台创办了《唱响淮剧》、《艺字号巴士》、《石头剪刀布》栏目, 举办了“淮剧大典”、“淮剧票友戏迷演唱大赛”、“老年才艺大赛”、“首届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 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电视文艺节目和内容产业经营活动。
二是以现实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个性, 扬优蓄势, 巧妙发势, 发展电视特色文化。凭借盐城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盐城电视瞄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 寻求启动文化资本的突破口。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 《唱响淮剧》采取戏迷、票友自动报名参赛的方式, 集纳遴选业余尖子选手, 展示淮剧的传统精华;组织《淮剧大典》, 特邀各地专业淮剧团梅花奖、白玉兰奖的得主和优秀演员演唱经典唱段, 制成专题片刻成光碟进入市场销售;开办《石头剪刀布》情景剧专栏, 选择有关住房、上学、看病、就业、医保、社保、拆迁、物价等社会热点事件和故事, 编成短剧, 挑选社会业余演员进行排演, 拍摄电视短剧。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节目内容, 也获得了相关行业的资助, 还成功进入市场营销, 增强了电视媒体的扩张力和内容产业的延伸力。
三是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潜力,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提升电视文艺节目品牌形象。盐城台成立了大型活动部, 招募文化业内资深的行家担当策划和组织要任, 每月组织一到两次大型文艺活动。如2008、2009、2010连续三年的“5·18”经贸洽谈会暨湿地文化节, 邀请到国内当红的大牌明星来盐献艺, 其票务收入和现场转播广告收入及后期制成碟片的销售收入都相当可观。大型文艺活动已成为盐城台内容产业创收的支柱之一, 锻炼了队伍, 扩大了创收渠道, 提升了电视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盐城台自办的“广电文化周”活动, 全台各频道、频率及有关部门自编自演节目, 在台内外共演出20余场。这些资源经组合、包装成40多档不同样式的电视文艺节目, 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统筹发展
电视文化产业和文艺节目发展、提升离不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 也离不开对市场的培育。
一是在政策和管理机制上体现“实”, 打造扶持电视文化产业的浓烈氛围。发展电视文化产业要依赖市场运作手段才能保证降低成本, 实现盈利。比如大型文艺活动的票务销售, 一场活动演出公司就要拿走上千万元。电视台完全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在销售票务时将一些营销高手推上市场。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也要主动配合, 回报有关赞助商和赞助单位。这其中, 售票人至关重要。我们拟定奖励政策, 让售票人每卖出一张票得到20%的劳务薪酬。2009年“5·18”和2010年“5·18”湿地文化节的大型文艺活动, 台内售票业绩最高的人一次就获得劳务薪酬20多万。有运行机制规则摆在那里, 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谁多劳谁就多得。这种绩效挂钩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也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是在培育市场上做到“佳”, 努力增强电视文化产业远程的抢滩能力。一要培育观众喜爱的文化、文艺人才, 增强电视文化内容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二要实施高端品牌战略, 创立品牌活动和名牌栏目, 增强电视文化内容产业的渗透力和美誉度;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 培育驾驭市场的营销干将, 增强电视文化内容产业的扩张力和聚财力。市场佳、效益好, 名声远扬, 才能实现跨行业、跨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盐城台对上海世博会文艺节目与周边兄弟市和长三角地区兄弟台进行城际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既节约成本, 又增加了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
地域产业文化 篇2
1.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有(B)所。A.10B.14C.41D.45 2.“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A)的诗句。A.文天祥B.欧阳修
C.王安石
D.江万里
3.江西人口向湖广的大规模迁徙始发于(C)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民国时期
4.江西历史上第一人杰、民间号为“番君”的是(B)A.陶渊明B.吴芮
C.徐孺子
D.王勃
5.被称为明朝第一位戏曲理论家的是(A)A.朱权B.汤显祖
C.沈璟
D.蒋士铨
6.贯穿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观念是(A)A.情B.律C.道
D.理
7.《舆地图》最早刊石于(C)A.庐山B.三清山
C.龙虎山
D.井冈山
9.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A)A.直抒性情B.模拟复古
C.诗文革新
D.强调格律
10.春秋战国以前,江西境内的主要居民是(D)A.夷族B.畬族 C.汉族
D.百越族
11.(D)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A.大洋洲遗址B.仙人洞遗址
C.角山遗址
D.吴城遗址
12.《新五代史》的作者是(D)A.王安石B.脱脱
C.张廷玉
D.欧阳修
13.贯穿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观念是(A)A.情B.律C.道
D.理
14.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的是(B)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岛夷志略》
15.角山遗址发现于(B)A.1979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0年
16.江西竹枝词至今有(D)年的历史.A.500B.600C.700
D.800 17.大洋洲遗址位于(B)A.泰和
B.新干
C.樟树
D.吉安
18.从客家月印“三省传家”中,可看出主人姓氏是(B)A.张姓B.曾姓C.刘姓
D.孔姓
19.江西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A)A.36%B.42%C.12%
D.41%
20.“元诗四大家”中有(C)人是江西籍的。A.1B.2C.3D,4 21.隋唐时期,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B)”之说 A.江南B.江西C.庐山
D.九华山
22.仙人洞遗址下层展现的文化遗存是(A)A.中石器时代
23.(D)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A.吴城遗址 B.铜岭遗址
C.牛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4.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是(A)A.晏殊B.晏几道
C.欧阳修
D.姜夔
25.三寮村的风水术主要在(C)二姓间流传。A.廖、谭B.曾、谭
C.廖、曾
D.廖、谢
26.八大山人是(C)A.道观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
D.蒋士铨
2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是(?)A.青山瓷图档B.样式雷图档
C.《天工开物》
D.金溪刻板书
28.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A)A.直抒性情B.模拟复古
C.诗文革新
D.强调格律
29.在中国地图学上首创图例标志的是(C)A.朱思本B.罗洪先
C.裴秀
D.利玛窦
30.对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D.梅尧臣
31.“江西”是以(A)为座标而得名的? A.赣江B.长江C.湘江
D.黄河
32.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B)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
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33.《天工开物》的作者是(C)A.宋应昇B.曾安止
C.宋应星
D.雷发达
34.佛教净土宗祖庭是(B)A.吉安静居寺B.庐山东林寺
C.云居山真如寺
D.靖安宝峰寺
35.仙人洞人的经济活动以(C)为主
A.种植 B.采集C.狩猎
D.打渔
36.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 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37.《集古录》的作者是(D)A.王安石B.赵明诚
C.李清
D.欧阳修
38.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B)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9.江西的丘陵主要分布在(B)A.赣西和赣南C.赣东北和赣西
40.南宋时期,江西共考中进士(B)人。A.1700B.3697C.3708
D.3800 B.赣东北和赣中 D.赣西和赣东
41.在家乡建造“萃和堂”,让全族人过起大同生活的是(B)A.朱熹
B.何心隐
C.颜钧
D.王阳明
42.在明代被称为“四时雷电镇”的是(B)A.朱仙镇B.景德镇
C.汉口镇
D.吴城镇
43.西汉初年设立豫章郡下辖多少个县(B)A.13B.18C.20
D.26
44.叠山书院是为纪念(C)。A.文天祥B.欧阳修
C.谢枋得
D.江万里
45.共和国摇篮是指(A)A.瑞金B.兴国C.南昌
D.井冈山
46.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47.“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是指(A)A.南丰B.萍乡C.抚州
D.上栗
48.南昌八一广场始建于(B)年。A.1949B.1952C.1960
D.1976 49.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B)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
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50.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C)A.洞庭湖B.巢湖
C.鄱阳湖
D.青海湖
51.从客家月印“知音遗范”中,可看出主人姓氏是(D)A.王姓B.田姓C.刘姓
D.钟姓
52.“鹅湖之会”的地点是(D)
A.鹅湖书院B.象山书院
C.白鹿洞书院
D.鹅湖寺
53.晚唐有民谚“筠袁赣吉,脑后插笔”,其中“筠”是指当今(A)A.高安 B.上高
C.宜春
D.新余
54.元代著名航海家江西人汪大渊的远航是从哪里出发的(A)A.泉州B.福州C.海南
D.广州
55.“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C)A.王安石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56.“心学”的创立者是(C)A.陆九龄 B.朱熹
C.陆九渊
D.周敦颐
57.明清时期在(A)流行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 A.湖广B.四川C.中原
D.京津
58.(C)被称为后世高腔之祖 A.青阳腔 B.徽腔C.弋阳腔D.海盐腔
59.八大山人是(C)A.道观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
D.蒋士铨
60.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B)平方千米。A.3B.4C.5D.6
61.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62.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A)A.饶河戏B.弋阳腔
C.采茶戏
D.花灯戏
63.(D)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A.吴城遗址B.铜岭遗址
C.牛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64.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是(A)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
C.《永新土地法》
D.《苏维埃土地法》
65.文苑佳话“虎溪三笑”发生在(B)A.三清山B.龙虎山
C.庐山
D.云居山
66.“元诗四大家”中有(C)人是江西籍的。A.1B.2C.3D.4 67.八一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B)的道路。A.农村包围城市C.建立革命政权B.武装夺取政权 D.反抗国民党统治
68.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是(A)A.景德镇B.樟树
C.大同
D.杭州
69.清朝的“庐陵辩论”的地点是(C)A.白鹿洞书院B.白鹭洲书院
C.鹅湖书院
D.濂溪书院
70.明世宗时期得“风水状元”的江西风水师是(B)A.廖均卿B.廖文政
C.曾邦旻
D.曾鹤宾
71.下列哪一种学说被朝廷打入“伪学”(C)A.陆学B.王学C.朱学
D.泰州学说
7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C)A.宋应昇B.曾安止
C.宋应星
D.雷发达
73.“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牡丹”指的是汤显祖的戏曲(B)A.《紫钗记》B.《还魂记》
C.《南柯梦》
D.《邯郸梦》
74.“崇仁学派”的开创者是(A)A.吴与弼 B.陈献章
C.颜钧
D.欧阳修
75.下列属于被黄宗羲评为“赤手搏龙蛇”的是(C)A.陆九渊B.虞集
C.何心隐
D.李孜省
76.信江源位于(C)A.武夷山B.怀玉山
C.三清山
D.祁门山
77.《新五代史》的作者是(D)A.王安石B.脱脱
C.张廷玉
D.欧阳修
78.国内发现最早的斜织机构件发现于(B)A.凤凰山墓B.仙水岩崖墓
C.昌邑战国墓
D.三星堆
79.《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与下列江西哪位历史人物有关(D)A.何汤B.程曾C.唐檀
D.徐稚
80.被清人姚燮称赞为“奇丽动人,古今绝唱”的是(B)A.《紫钗记》B.《牡丹亭》
C.《南柯梦》
D.《邯郸梦》
81.明初被朱元璋称赏的铁冠道人是(C)A.周颠 B.彭莹玉
C.张中
D.张三丰
82.最早进行竹枝词创作的江西文人是(B)A.曾巩B.杨万里
C.解缙
D.杨士奇
83.江西人口向湖广的大规模迁徙始发于(C)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民国时期
84.永嘉之乱后,进入江西的中原移民主要分布在(?)A.浔阳郡B.豫章郡
C.松滋郡
D.庐陵郡
85.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C)A.梁氏《谱诫》B.陈氏《义门家范十二则》
C.陈氏《家法》
D.衷氏《诫约》
86.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D)所。
A.54B.75C.79
D.82
87.在中国地图学上首创图例标志的是(A)A.朱思本 B.罗洪先C.裴秀D.利玛窦
88.江西“讼风”最盛的时期是在(B)A.唐宋B.宋明C.元明
D.明清
88.明清时期在(A)流行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 A.湖广B.四川C.中原
D.京津
89.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A)A.饶河戏B.弋阳腔
C.采茶戏
D.花灯戏
89.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B)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90.要求南丰人“传傩以靖妖氛”的人是(B)A.陶渊明B.吴芮
C.徐孺子
D.许真君
91.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有(B)所。A.10B.14C.41D.45 92.被公认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B)A.苏轼B.欧阳修
C.王安石
D.杨万里
93.明代第一部茶学著作《茶谱》的作者是(A)A.宁王朱权B.解缙
C.徐渭
D.喻政
94.“傩”最早起源于(A)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春秋战国时期
95.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A)A.龙虎山B.庐山
C.云居山
D.华山
96.战国粮仓遗址位于(D)A.吉安B.南昌C.新建
D.新干
1.最晚至(?),赣地的古老方国不复存在。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6世纪
D.公元5世纪
97.确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的年代是(C)年。A.1928B.1930C.1933
D.1945
98.浔阳陈崇家族创办的东佳书堂创办于(C)年间。A.唐太宗B.唐玄宗
C.唐昭宗
D.唐德宗
99.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是(A)A.晏殊 B.晏几道C.欧阳修D.姜夔
100.仙人洞下层与(B)是同属于一个的文化遗存
A.吊桶环下层 101A.陶器 B.吊桶环中层
C.吊桶环上层
D.仙人洞上层
.吊桶环遗址的一项惊世发现是(B)
B.野生稻
C.磨制技术
D.钻孔技术
102.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后,豫章群更名为(A)
B.南昌郡
C.鄱阳郡
D.庐陵郡 A.九江郡 103.安史之乱后,进入江西的中原移民主要集中于(A)
B.赣东北和赣中
C.赣中
D.赣南
A.赣北和赣东北
A.75104.《宋史》中,有(?)江西人有传记。
B.86C.88
D.92
105.开后世诗话先河的诗学理论著作是(A)
A.《六一诗话》 B.《沧浪诗话》
C.《静志居诗话》
D.《归田诗话》 106.仙人洞下层与(B)是同属于一个的文化遗存
B.吊桶环中层
C.吊桶环上层A.吊桶环下层
D.仙人洞上层
107.被一些学者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是(C)
B.蒋士铨
C.汤显祖
D.吉安
D.李渔 A.沈璟 108.大洋洲遗址位于(B)A.泰和 B.新干C.樟树109.“傩”最早起源于(A)
B.奴隶社会A.原始社会 A.道观 A.3
C.封建社会
D.春秋战国时期
110.八大山人是(C)
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D.蒋士铨
111.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B)平方千米。B.4C.5D.6
112.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A)A.饶河戏 B.弋阳腔
C.采茶戏
D.花灯戏
113.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是(A)
B.《兴国土地法》
D.《苏维埃土地法》 A.《井冈山土地法》C.《永新土地法》 114.文苑佳话“虎溪三笑”发生在(C)A.三清山 B.龙虎山C.庐山D.云居山
115.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是(A)A.景德镇 B.樟树
C.大同
D.杭州
116.被称为明朝第一位戏曲理论家的是(A)
B.汤显祖
C.沈璟
D.蒋士铨
A.朱权 117.清朝的“庐陵辩论”的地点是(B)A.白鹿洞书院 A.廖均卿 A.陆学 1B.白鹭洲书院
C.鹅湖书院D.濂溪书院
118.明世宗时期得“风水状元”的江西风水师是(B)
B.廖文政
C.曾邦旻
D.曾鹤宾
119.下列哪一种学说被朝廷打入“伪学”(C)B.王学C.朱学
D.泰州学说
20.“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牡丹”指的是汤显祖的戏曲(B)B.《还魂记》
C.《南柯梦》
D.周敦颐
D.《邯郸梦》
A.《紫钗记》121.“心学”的创立者是(C)
B.朱熹
C.陆九渊A.陆九龄 122.仙水岩崖墓遗址出现了何种音乐器材(A)
B.锣、扁鼓
C.筝、锣A.筝、扁鼓 12A.陆九龄 12A.300 12
5D..筝、三弦琴
3.“心学”的创立者是(C)B.朱熹C.陆九渊
D.周敦颐
4.角山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原始青瓷的烧造年代向前推进了(D)余年。
B.600
C.900
D.1000
.(D)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
B.仙人洞遗址
C.角山遗址
D.吴城遗址
D.洪州胡氏
A.大洋洲遗址 126.江西最早也最具影响的义门是(A)A.江州陈氏B.信州李氏
C.信州俞氏 127.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的是(A)A.《禾谱》 A.夏代晚期B.《农器谱》
C.《齐民要术》
D.《农书》
128.据现有考古资料,商方化南渐至赣境地区最迟在(C)
B.商代早期
C.商代中期
D.周代早期
129.(C)的发掘再次证明,赣江流域曾有一支与中原商殷青铜文明有别的土著青铜文化。
A.吊桶环遗址 B.中陵遗址C.吴城遗址D.大洋洲遗址
130.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B)
B.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A.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80年代 131.下列被评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遗址是(B)
B.大洋洲遗址
C.铜岭遗址
D.仙人洞遗址
A.吴城遗址
A.赣江
A.3 B.4132.“江西”是以(A)为座标而得名的? B.长江C.湘江
D.黄河
133.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B)平方千米。C.5D.6
134.“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C)
A.王安石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135.“粤户闽庭”指的是(C)A.湖南 A.徐霞客B.湖北C.江西
D.赣州
136.下列被称为元代著名地图学家的是(B)
B.朱思本
C.罗洪先
D.汪大渊
137.(A)是明清时期江西造纸业的中心。
A.广信府13B.饶州府
C.吉安府
D.铅山
8.明代第一部茶学著作《茶谱》的作者是(A)
B.解缙
C.徐渭
D.喻政
A.宁王朱权139.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140.春秋战国以前,江西境内的主要居民是(D)A.夷族 B.畬族C.汉族
D.百越族
141.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C)
B.陈氏《义门家范十二则》A.梁氏《谱诫》 A.龙虎山
C.陈氏《家法》
D.衷氏《诫约》
142.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A)
B.庐山
C.云居山
D.华山
A.吉安 B.南昌143.战国粮仓遗址位于(D)C.新建
D.新干
144.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D)所。A.54B.75
C.79
D.82
145.下列诸人中,(C)有2部史书进入二十四史
A.司马迁B.班固
C.欧阳修
D.张廷玉
146.下列史书属于欧阳修独撰的是(A)A.《新五代史》 147B.《旧五代史》
C.《新唐书》
D.《旧唐书》
.“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C)
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A.王安石 148.“江西填湖广”指的对象是(C)
A.粮食B.财力
C.人口
D.物资
149.明代江西私家书院有(A)所。A.164B.148C.103
D.44 150.被公认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B)A.苏轼B.欧阳修
C.王安石
D.杨万里
151.吊桶环遗址发掘的年代是(C)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19世纪末
152.朱思本的代表性著作是(A)A.《舆地图》B.《广舆图》
C.《岛夷志略》
D.《禹贡地域图》
153.角山遗址位于(D)A.新余B.上饶C.宜春
D.鹰潭
154.八一广场上“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塔名题写者是(D)A.朱德B.周恩来
C.毛泽东
D.叶剑英
155.《十送红军》由(A)改编而来。A.《送郎歌》 B.《走船》
C.《东风吹得浪花开》
D.《五更恋郎》
156.北宋时期,江西共创办书院()所。A.30B.45C.54
D.60
157.唐代江南西道所辖州数为(C)个 A.6 B.7 C.8D.9
158.铜岭遗址开采的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B)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秦代
D.汉代
159.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D)所。
A.54B.75
C.79
D.82
160.江西采茶戏有(D)大流派。A.2B.3C.4D.5
161.采茶戏发源于(B)A.宜春B.赣南C.九江
D.抚州
162.铜岭遗址位于(A)
A.瑞昌 B.都昌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江南文化;客家文化;建筑设计;风土人情;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与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观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婉约精致,清素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则是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著称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别致婉约,它是雄伟壮阔。譬如客家土楼,其造型多样,多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楼直径也在50米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在选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与排水,以堂屋为中心,青砖白墙,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称为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性很强。客家建筑一般选址在山脚向阳处,整体布局是以圆环为基准,前半部为水塘,后半部为房舍,结合处由长方形空地隔开,上中下三厅均有一口天井,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质方面,江南建筑以砖、石、土砌护墙,以木料作构架;客家建筑则不然,它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基調,青砖白墙,素雅清新,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则是沧桑古朴,以黄、黑、白为主色调,充满历史韵味,装饰上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另外,客家建筑的墙壁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他地域建筑墙壁来说更是大相径庭,其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而且反复夯筑,坚固非凡,可谓铜墙铁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
江南建筑造型婉约别致、清新质朴。在用料材质方面,多喜用木质构架、青砖白瓦:在色彩装饰上木刻砖雕,白墙灰瓦、栗色门窗;功能布局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棱角笔直,这些建筑特点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深受儒风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约别致,精巧但失霸气。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更喜得水,以水为贵,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当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后,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南移,江南经济、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发展,但也深受小农经济的约束,思想封闭、注重群体组合之美,艺术性格注重中和、对称、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建筑设计上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反观客家建筑,其有四个最大的特点:坚固性、封闭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够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严霸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坚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样,一般以圆形、半圆、方形居多;在材质用料上,多以黄土、杉土为主,木、石为辅。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则位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的衡屋与之呼应并递次升高,形成极其工整的秩序构图。虽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细部刻画,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饱含了雄浑古拙的韵味。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战役、逃军务、南下逃荒等原因迁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风格,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体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风水,并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认为水为贵,因而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传统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意义
当你走进一个地方,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底蕴与内涵。走进草原,你会感到奔放、自由、虔诚;走进江南你会感到婉约、精致、素雅;走进中原,你会感到憨实、淳朴、敦厚。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传递给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触。你所感所触正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无精气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没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况且一个优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精神。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受山水写意的影响,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园林造艺更加田园化。这一切归结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隐思想,中隐思想是既隐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们渴望思想自由,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期盼宁静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达则兼济天下”,但难免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于是大多文人选择园居生活,以期得到暂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达”与“穷”的鸿沟,既能满足“隐”又不失“贵”。另外。苏州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
承启楼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底蕴,有“土楼之王”的美誉。它以高大、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端庄瑞丽的造型艺术闻名遐迩。其造型艺术、装饰风格深深体现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同族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的和睦生活,楼内客家人的居住层数、面积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无明显区分,更无贵贱之别。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还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与家族亲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风与和平团结的传统。
5 结束语
任何一个地域的地域性建筑都弥足珍贵,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这个地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它就像一个标志,向世人传递其特有的文化,给远游的游子一点精神的慰藉。地域文化是魂,地域建筑是根,不管你身在何处,你都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继承与发扬优秀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因为你在向他人和世界介绍你的根,你的家。
参考文献:
[1]张咏梅,尹海涛,朱艳芳.历史地域与民居建筑环艺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
[2]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方剑娟.苏州园林文化思想表达复杂性研究[D].苏州大学博硕论文,2012.
[4]张娜.试论中国文化与建筑设计[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郝红艳.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地域产业文化 篇4
20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 以创意为驱动, 以文化为内容, 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产业,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称创意经济, 最早来源于澳大利亚的相关报告, 随后由英国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了创意产业工作组, 最后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的技能、天分和创造能力, 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从理论上讲,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不过十余年, 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兴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刚引进中国的新兴产业, 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 随着我国各城市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国内部分城市的文化创业产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二、恩施土家族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一) 恩施土司城
1.土司城简介
恩施土司城位于湖北恩施市区, 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 是恩施土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中华土家第一城”的美誉。墨冲楼、素素卡斜车、廪君祠、土司王府、土司简介碑、捞此罗又、爽心园、钟鼓楼等景点构成了土司城, 以供游客游览。
2.恩施土司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恩施土司城其文化价值可以通过三个关键点来进行分析。其一是在位于景区入口的墨冲楼, 其二是位于景区内的廪君祠, 这里供奉巴人首领、土家族先祖廪君和樊氏、郑氏、覃氏、向氏诸神像。其三是位于景区深处的九进堂, 再现土家土司王府的历史面容, 展示土司王府的气派和威严, 给人以历史厚重感。
3.土司城如何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域性
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家文化的重要标志。 (1) 通过景区三个关键点将土家族建筑形式、起源、传统的生活习俗展示得淋漓尽致, 也清晰的展现了土司生活。 (2) 土司城舞台时常进行情景还原表演, 以动态的方式表现土家人的生活场景。更具体的传达恩施土家文化。
因为恩施土司城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 展示了恩施土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成为名符其实的土家“文脉”文化景点。所以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来说土司城的在恩施旅游业的发展是具有地域性的, 它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恩施土家文化和土司文化。
三、西兰卡普文化衍生案例分析
1.西兰卡普介绍
西兰卡普是属于织锦类别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 是土家族的文化特色之一。西兰卡普是土家语, “西兰”是被盖, “卡普”是花。西兰卡普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 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 用手工挑织而成。被面上的花纹图案, 色彩对比强烈, 图案朴素而夸张, 写实与抽象结合,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2.西兰卡普文化创意产业衍生背景
随着恩施土家族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西兰卡普文化创意产业也随之发展, 最主要的就是旅游文化纪念品。首先, 西兰卡普具有土家族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其次, 西兰卡普具有浓郁的民俗内涵;再次, 西兰卡普的色彩和纹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基于以上的特点, 西兰卡普作为旅游文化纪念品是可以实现的。
四、恩施土家女儿城
1.恩施土家族女儿城简介
恩施土家女儿城是中国第八个人造古镇, 位于湖北恩施市区七里坪, 在建筑风格上女儿城进行了合理且精心的谋划, 将仿古建筑与土家吊脚楼完美结合, 体现了恩施土家族的民风民俗。
2.恩施土家女儿城案例分析
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 恩施土家女儿城是恩施旅游经济发展的产物, 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此延续和发展, 逐渐向产业化发展。作为具有民族氛围的土家女儿城也体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1) 摔碗酒
“摔碗酒”缘于土家族, 摔碗酒的民间传说是某个时代, 土家族的两个族长之间有了恩怨, 为了整个土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两人一并冰释前嫌, 于是共饮一碗酒, 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 饮过之后, 将碗摔碎, 以泯恩仇, 也显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气。
(2) 土家女儿会
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几天。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 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 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理念或多或少会传承到现代, 而女儿会正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 这种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 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 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到现在女儿会都会在恩施土家女儿城举办, 作为古老的相亲形式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产业, 它已经成为了土家女儿城一项独特的名片。
五、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在现代社会中想要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 还需要去翻阅和查找大量资料。本文通过分析介绍恩施土家族部分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 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土家族的民族文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产业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理念, 而是蕴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现实。在国内大型城市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提出, 湖北恩施地区进入发展期, 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恩施土家文化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被社会所熟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价值,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宋) 范晔.南蛮西夷列传[M].中华书局, 1980.
[2]罗彬, 辛艺华.土家族民间美术[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1.
地域文化单选 篇5
(2/20)、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2分) A、潮州八府 B、潮州八邑 C、潮人古邑 D、潮人八邑
(3/20)、梅州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在()。(2分) A、元人入主中原后 B、秦统一中国后 C、唐朝以后 D、宋朝以后
(4/20)、“筛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六步 B、第三步 C、第四步 D、第八步(5/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A、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B、牛郎织女相会 C、织女下凡
D、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6/20)、在()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客家民系 B、广府民系 C、潮汕民系 D、岭南少数民族
(7/20)、“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是()的俗语。(2分) A、潮州菜 B、广府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代。(2分) A、唐 B、秦 C、汉 D、宋(9/20)、“冲点”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三步 B、第一步 C、第二步 D、第四步
(10/20)、“摸龙床”是()的信俗活动之一。(2分) A、波罗诞 B、龙母诞 C、北帝诞 D、妈祖诞
(11/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A、潮州菜 B、广府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12/20)、新郎和新娘进家门时,要一起跨过用茅草等烧起来的火堆,这是()的婚俗。(2分) A、客家民系 B、广府民系 C、潮汕民系 D、岭南少数民族(13/20)、粤方言主要分布在()。(2分) A、韩江平原一带 B、东江一带
C、珠江三角洲一带 D、粤西一带
(14/20)、岭南四大画家指的是()。(2分) A、林风眠、黎雄才、关山月和杨善深 B、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和林风眠 C、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和杨善深 D、赵少昂、林风眠、关山月和杨善深
(15/20)、“粤乐”是指()。(2分) A、咸水歌 B、广东汉乐 C、南音 D、木鱼
(16/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属于()。(2分) A、图腾崇拜 B、自然崇拜 C、神灵崇拜 D、祖先崇拜
(17/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A、对月穿针 B、穿针 C、对影穿针 D、闭眼穿针
(18/20)、“营老爷”是()春节期间的狂欢活动。(2分) A、客家地区 B、广州地区 C、潮汕地区 D、闽越地区
(19/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A、新加坡 B、台湾 C、澳门 D、泰国
(20/20)、()是近年在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影响下的一种扫墓形式。(2分) A、网上扫墓 B、只用食品拜祭 C、只用点心拜祭 D、在墓地不然鞭炮
1/20)、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2分) A、冼夫人 B、任嚣 C、赵眛 D、赵佗
(2/20)、近代历史名人丘逢甲是()。(2分) A、雷州人 B、潮州人 C、新会人 D、梅县人
(3/20)、“烫杯”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六步 B、第二步 C、第七步 D、第一步
(4/20)、梅州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在()。(2分) A、元人入主中原后 B、唐朝以后 C、宋朝以后 D、秦统一中国后
(5/20)、在广州的茶楼喝茶,结帐时应对服务员说:()。(2分) A、埋单 B、卖单 C、结单 D、买单
(6/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2分) A、南海龙王 B、北帝 C、赵佗 D、南帝
(7/20)、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入选为()。(2分) A、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20)、冬至吃腊味糯米饭主要是()的习俗。(2分) A、客家人 B、潮汕人
C、广州人、潮汕人、客家人 D、广州人
(9/20)、每年农历()是北帝正日,民间称为“北帝诞”,各地皆举行大祭北帝的仪式。(2分) A、四月初四 B、三月初三 C、五月初五 D、二月初二
(10/20)、文白异读是()的特色。(2分) A、广府话 B、客家话 C、壮侗语系 D、潮汕话
(11/20)、潮汕民系主要是宋以后中原汉人经()迁徙而来与原生居住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体。(2分) A、江苏 B、江西 C、福建 D、湖南
(12/20)、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座大小不一的妈祖庙(天后庙),都是从福建()的妈祖庙“分灵”出去的。(2分) A、福州 B、泉州 C、湄洲 D、漳州
(13/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A、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B、织女下凡
C、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D、牛郎织女相会
(14/20)、秦末汉初()建立南越国。(2分) A、赵昧 B、任嚣 C、赵越 D、赵佗
(15/20)、“治器”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三步 B、第二步 C、第四步 D、第一步
(16/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A、对月穿针 B、对影穿针 C、闭眼穿针 D、穿针
(17/20)、在广州茶楼饮茶,注重的是()。(2分) A、茶具 B、点心 C、蔬菜 D、茶的品质
(18/20)、把普通话的“冰淇淋”说成“雪糕”,这是()。(2分) A、客家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雷州话的说法 D、广府方言的说法
(19/20)、南海神诞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2分) A、二月十一至十三 B、二月初十至十三 C、二月十六至十八 D、二月初十至十二
(20/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2分) A、广东音乐 B、咸水歌 C、木鱼 D、江南小调
(2/20)、在中元节的民俗活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2分) A、放风筝 B、斗鸡 C、荡秋千 D、放河灯
(3/20)、广府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进入岭南的。(2分) A、华南巷 B、珠玑巷 C、百越巷 D、十三巷
(4/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A、客家菜 B、海南菜 C、潮州菜 D、广府菜
(5/20)、()是近年在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影响下的一种扫墓形式。(2分) A、只用点心拜祭 B、在墓地不然鞭炮 C、网上扫墓 D、只用食品拜祭
(6/20)、近代历史名人丘逢甲是()。(2分) A、潮州人 B、新会人 C、雷州人 D、梅县人
(7/20)、在潮汕地区,人们把供奉的神称为()。(2分) A、神仙 B、老灯 C、老爷 D、佛爷
(8/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A、对影穿针 B、闭眼穿针 C、对月穿针 D、穿针
(9/20)、把清明节的活动称为“行青”,这主要是()。(2分) A、潮汕人的说法 B、客家人的说法 C、广府人的说法
(10/20)、珠江三角洲沿海居民所说的“黑胶绸”,实际是指()。(2分) A、蕉布 B、竹布 C、薯莨布 D、夏布
(11/20)、秦汉以后,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中原战祸、天灾等因素,引发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向南迁徙,最终在岭南形成了今天的()。(2分) A、潮汕民系 B、谅雷民系 C、客家民系 D、广府民系
(12/20)、“营老爷”是()地区春节期间的一种游神狂欢活动。(2分) A、客家 B、雷州 C、粤西 D、潮汕
(13/20)、广府生菜会的主要内容是()和吃生菜包。(2分) A、拜祖先 B、拜土地公 C、拜观音 D、拜佛
(14/20)、()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2分) A、潮汕文化 B、琼雷文化 C、客家文化 D、广府文化
(15/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2分) A、南音 B、木鱼 C、咸水歌 D、广东汉乐
(16/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A、澳门 B、泰国 C、新加坡 D、台湾
(17/20)、新娘要在婚房里吃“五碗头”,这是()的婚俗。(2分) A、潮汕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客家民系 D、广府民系
(18/20)、潮汕地区扫墓时的祭品种类繁多,但一般必有()。(2分) A、粿条 B、朴籽粿 C、螃蠏 D、春卷
(19/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六步 B、第八步 C、第七步 D、第五步
(20/20)、一般不在清明节进行扫墓活动,这是()的习俗。(2分) A、潮汕民系 B、粤西地区 C、客家民系 D、广府民系
(1/20)、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也吃棕子,且品种多样,五色棕是()的一个品种。(2分) A、客家部分地区 B、珠三角部分地区 C、粤西部分地区 D、潮汕部分地区
(2/20)、岭南画派“岭南三杰”指的是()。(2分) A、高剑父、高奇峰和关山月 B、高剑父、高奇峰和黎雄才 C、高剑父、高奇峰和林风眠 D、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3/20)、()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2分) A、广府文化 B、潮汕文化 C、琼雷文化 D、客家文化
(4/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代。(2分) A、秦 B、汉 C、宋 D、唐
(5/20)、香云纱是岭南特有的衣料。其原材料是()。(2分) A、丝绸 B、丝麻 C、薯莨 D、纱
(6/20)、陈慈黉故居是潮汕民居中典型的()建筑。(2分) A、下山虎 B、四点金 C、百凤朝阳 D、驷马拖车
(7/20)、()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2分) A、龙母诞 B、北帝诞 C、妈祖诞 D、波罗诞
(8/20)、岭南的“岭”,是指()。(2分) A、大庾岭 B、骑田岭 C、南岭 D、都庞岭
(9/2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2分) A、平B、上 C、去 D、入
(10/20)、在潮汕地区,人们把供奉的神称为()。(2分) A、佛爷 B、神仙 C、老灯 D、老爷
(11/20)、传统的花市一般是()。(2分) A、1天 B、2天 C、4天 D、3天
(12/20)、放风筝是()的习俗。(2分) A、春节 B、中秋节 C、冬至 D、重阳节
(13/20)、“烫杯”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七步 D、第六步
(14/20)、广东()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2分) A、汕尾 B、澄海 C、珠海 D、南沙
(15/20)、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入选为()。(2分) A、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6/20)、生菜会的会期是()。(2分) A、正月十三至十六 B、正月十八至二十四 C、正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D、正月二十四至二十七
(17/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四步 D、第三步
(18/20)、2007年,首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华侨文化项目是()。(2分) A、客家围龙屋 B、潮汕百凤朝阳 C、广州西关大屋 D、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19/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A、牛郎织女相会 B、织女下凡
C、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D、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20/20)、行花街(逛花市)是()的习俗,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2分) A、广州地区 B、潮汕地区 C、闽越地区 D、客家地区
(1/20)、在()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广府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潮汕民系 D、客家民系
(2/20)、以中国画为基础,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的流派,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画派。(2分) A、广东 B、南方 C、南海 D、岭南
(3/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A、穿针 B、闭眼穿针 C、对影穿针 D、对月穿针
(4/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A、台湾 B、泰国 C、澳门 D、新加坡
(5/20)、“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的祖训。(2分) A、广东人 B、广府人 C、潮汕人 D、客家人
(6/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2分) A、青徐流人 B、乌衣南渡 C、衣冠南渡 D、司豫流人
(7/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2分) A、丑生 B、武生 C、小生 D、花旦
(8/20)、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是他们的福神。(2分) A、龙母 B、月亮娘 C、三山国王 D、妈祖
(9/20)、崇拜石狗是()的风俗。(2分) A、韶关地区 B、江门地区 C、梅州地区 D、雷州地区
(10/20)、注重甜菜的烹调是()的特点之一。(2分) A、广府菜 B、ABC都不是 C、客家菜 D、潮州菜
(11/20)、岭南的“岭”,是指()。(2分) A、大庾岭 B、南岭 C、骑田岭 D、都庞岭
(12/20)、近代历史名人丘逢甲是()。(2分) A、梅县人 B、新会人 C、潮州人 D、雷州人
(13/20)、秦末汉初()建立南越国。(2分) A、赵佗 B、赵越 C、任嚣 D、赵昧
(14/20)、飘色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粤西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其表演时间一般是()。(2分) A、北帝诞 B、妈祖诞 C、龙母诞 D、波罗诞
(15/2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2分) A、平B、去 C、上 D、入
(16/20)、“营老爷”是()春节期间的狂欢活动。(2分) A、广州地区 B、闽越地区 C、潮汕地区 D、客家地区
(17/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A、广府菜 B、海南菜 C、客家菜 D、潮州菜
(18/20)、陈慈黉故居是潮汕民居中典型的()建筑。(2分) A、下山虎 B、百凤朝阳 C、四点金 D、驷马拖车
(19/20)、“自梳女”是()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2分) A、珠三角 B、东江地区 C、韶关 D、海陆丰
(20/20)、一般说的“秋色”,是指()。(2分) A、秋天进行的游神活动 B、秋天进行的民间游行活动 C、秋天进行的民间表演活动 D、秋天参加比赛展览的工艺品
(1/20)、粤方言主要分布在()。(2分) A、东江一带
B、珠江三角洲一带 C、韩江平原一带 D、粤西一带
(2/20)、在人们的观念里,春节至少要过了()才算基本结束。(2分) A、年初五 B、年初七 C、年初八 D、正月十五
(3/20)、新郎和新娘进家门时,要一起跨过用茅草等烧起来的火堆,这是()的婚俗。(2分)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D、岭南少数民族
(4/20)、文白异读是()的特色。(2分) A、潮汕话 B、客家话 C、广府话 D、壮侗语系
(5/20)、广东音乐是一种地方音乐,它所描绘的主要是()。(2分) A、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乡土民情 B、粤西一带的乡土民情 C、潮汕地区的乡土民情 D、粤北地区的乡土民情
(6/20)、“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是()的俗语。(2分) A、广府菜 B、客家菜 C、潮州菜 D、海南菜
(7/20)、“治器”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D、第四步
(8/20)、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传说与古代的()有关。(2分) A、春龙节 B、上巳节 C、寒食节 D、上元节
(9/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A、牛郎织女相会 B、织女下凡
C、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D、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10/20)、秦末汉初()建立南越国。(2分) A、赵佗 B、任嚣 C、赵昧 D、赵越
(11/20)、行花街(逛花市)是()的习俗,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2分) A、广州地区 B、潮汕地区 C、客家地区 D、闽越地区
(12/20)、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也吃棕子,且品种多样,五色棕是()的一个品种。(2分) A、客家部分地区 B、珠三角部分地区 C、潮汕部分地区 D、粤西部分地区
(13/20)、“东江盐焗鸡”是()的名菜之一(2分) A、广府菜 B、客家菜 C、潮州菜 D、海南菜
(14/20)、七夕节最早起于()。(2分)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5/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2分) A、青徐流人 B、衣冠南渡 C、司豫流人 D、乌衣南渡
(16/20)、粤西的雷州话和中山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2分)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ABC都不是
(17/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2分) A、南帝 B、北帝 C、南海龙王 D、赵佗
(18/20)、崇拜石狗是()的风俗。(2分) A、韶关地区 B、梅州地区 C、雷州地区 D、江门地区
(19/20)、每年农历()是北帝正日,民间称为“北帝诞”,各地皆举行大祭北帝的仪式。(2分) A、二月初二 B、三月初三 C、四月初四 D、五月初五
“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 篇6
山东
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150-250克),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在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的喝五杯,对着鱼背的喝六杯。
福建
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啤酒,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3-3厘米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成都
成都人喝酒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花酒”,一顿饭上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如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难以招架。
广西
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席至半途,上来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纤纤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酒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南京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
内蒙古
不时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边载歌载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连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托着个银碗,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
地域产业文化 篇7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的前二十年, 是湖南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湖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文化“湘军”异军突起, 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优化指标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高位水准, 而当前的湖南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其背后的环境危机, 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且已经造成湖南文化产业增速放缓, 这就使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优化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理论上厘清文化产业的内涵, 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继而明确了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以及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影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在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方面湖南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找出了形成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 分析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 湖南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握长株潭两型实验区、大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对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带来了众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 实现湖南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重点提出了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湖南14市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分析衡阳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及地域差异, 进而建议衡阳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法规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等举措, 将衡阳打造成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
第四部分对耒阳和常宁两个县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进行了剖析和预测, 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规划的引领, 要因地制宜, 高标准地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要大力延伸文化产业,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 也要注重引导文化消费, 针对市场需求、群众消费需要, 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培育文化消费热点, 拓展文化消费领域, 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显然,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抓住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研究热点, 展示了六位学者的理论造诣, 并特别关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壮大问题, 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针对湖南不同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协调, 认为整个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一个“瘦马拉大车” (长沙的文化产值几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 的不利局面。提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重复西方或者国内其他腹地地区的路, 而是一方面‘养壮瘦马’, 大力推进基于大都市文化产业, 另一方面‘锻造快车’, 培育根值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 从而在整个湖南地区形成一种有如‘壮马加快车’的区域协同共进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这是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 凸现出湖南特殊省情下的艰难选择, 沉落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比较中, 把“壮马加快车”统筹发展湖南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得充实而深刻, 因而在与理论界同仁的对话中《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无处不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富于说服力。
地域产业文化 篇8
1创新人才培养瓶颈
随着近年来吉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产业也愈发与高科技技术及创新理念相结合,但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表现出了很多问题,致使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渐走入发展瓶颈,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吉林省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对市场需求也没有充分考虑,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无法良好供应社会需求。
第二,吉林省的很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安排不合理,普遍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欠缺,且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 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第三,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是众多能力中非常关键的,在吉林省地域产业中,拥有这两项能力也是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但现阶段吉林省的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条件上非常有限,能被利用起来的实习基地不多,绝大多数课程仍然完成于室内,对吉林省地域产业工作必须掌握的一些技能缺乏了解, 只空有理论而欠缺操作能力。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无法良好应变,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欠佳。
2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针对当前吉林省地域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各大高校应明确自身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正视当前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运用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解决。
2.1树立市场意识
吉林省地域产业想要进一步发展,虽然需要很多相关人才,但这些人才的市场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才是企业所真正重视的。因此,吉林省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灌输给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将社会需求与专业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另外,高校还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提升课程的实用性,找准地域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从而让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构建培养方案
吉林省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对一个具体方案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新思维与市场应变,达到举一反三目的。吉林省高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域产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2.3打造师资队伍
对于吉林省地域产业来说,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想要培养出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创新人才,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因此,吉林省高校需要为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与企业相配合,对科研课题进行横向开发,从而使科研成果服务于公众与社会。另外,吉林省高校还需要加强与国外优秀学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聘请一些优秀的业内人士在学校中进行讲座,或开设选修课,已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4重塑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成果的一个直接体现,通过健全的评价,能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社会适应情况, 从而让学生可以更有效的被地域产业所接纳。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尊重人才培养规律,还要符合吉林省地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不容忽视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评价:第一,作业考核,其中包含过程与结果两部分;第二,企业实践,其中包含客户满意度、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市场反馈等;第三,创新性评价,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成果。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有利于迎合吉林省地域产业的人才需求。
3结语
吉林省高校需要以地域产业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背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将社会服务理念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当前吉林省地域产业的发展瓶颈。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为研究地域,分析在其地域产业文化背景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突破瓶颈的主要对策。
地域产业文化 篇9
1 世界蚕丝产业地域分布变化和产业转移概况
桑树和桑蚕是适应性较强的物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桑养蚕。据史料记载, 源于中国的丝绸业于公元前5世纪, 已经经过西域、中亚、土耳其传入欧洲, 于公元9世纪传至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公元1260年前后传入法国, 公元16世纪传入英国。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传播与扩散, 中国养蚕技术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漫长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 世界蚕丝产业的地域分布随着各蚕丝主产国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9世纪开始, 世界蚕丝产业就发生了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有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两种形式, 如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 世界蚕丝业中心由欧洲向日本转移, 20世纪70年代日本蚕丝业向韩国、印度、巴西的主动转移, 和中国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被动转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蚕丝主产地集中于以中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地区, 以及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中心的地中海北部沿岸地区;1890~1909年的20年间, 中国和日本的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58.9%, 而意大利和法国占32.7%。20世纪30年代世界蚕丝主产地集中于以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 1930~1939年的10年间, 日本和中国的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6.8%, 而意大利和法国仅占6.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各蚕丝生产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引起的蚕丝业兴衰速度的不同, 蚕丝业在不同国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从而使世界蚕丝产地分布产生了区域性的变迁。
80年代以前, 世界蚕丝业的主产地集中在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地区和以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为主的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区也有相当量的茧丝生产。1960年日本、中国和韩国等3国的家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1.9%和82.3%;1970年日本、中国和韩国等3国的家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4.3%和82.1%。1980年中国、日本和韩国等3国的家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1.0%和78.8%。
90年代前期, 随着日本和韩国蚕丝业的快速萎缩和中国、印度、泰国、巴西和越南蚕丝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世界蚕丝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以印度、泰国和越南为代表的南亚及东南亚地区, 以及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地区有相当量的茧丝生产。中国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由1990 年的65.4% 和60.0%提高至1995 年的77.9%和71.7% 。1995年, 中国、印度、越南和泰国等4国的蚕茧和生丝的生产量已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94%和89%。2004年世界蚕茧总产量为86.36万吨, 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蚕茧总产量的78%和14%左右。近年来, 我国蚕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2%, 蚕丝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90%以上, 蚕丝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强优势地位。
目前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有蚕桑产业, 但在世界蚕丝生产上具有一定地位 (即占世界总产量1%以上) 的国家只有5个, 均为发展中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泰国。世界蚕丝产业产地分布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蚕桑产业发展速度的相对差异而发生变化, 其总体趋势是由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转移,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由温带向热带、亚热带转移 。
2 我国蚕丝产业地域分布变化和产业转移概况
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其发展的两大中心,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大的区域性迁移。第一次是在在距今4200年前后, 长江流域的良渚先民因某种不可抵抗的自然变迁原因发生迁移, 发展到巅峰状态的良渚文化从太湖地区消失, 后经考证发现小部分迁移到粤北, 绝大多数北上中原, 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原始腰机, 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发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蚕织技术, 发生了中国丝绸生产史上第一次区域性迁移。第二次是由于战乱和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因, 特别是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 丝绸生产的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的北方转到了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唐朝前期, 丝绸生产整体上还是南轻北重, 随后, 公元755 年的“安史之乱”, 使北方成为内乱的主战场, 而南方由于远离战场, 社会相对稳定, 导致北方人口再一次大规模南迁, 北方先进的丝绸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唐宋期间, 长江流域的蚕业已较发达, 重点在江浙和四川等省。明清时期, 中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 丝绸则为中国大宗出口物资, 国际丝绸贸易的增加激发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 (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区) 、珠江流域 (广东、广西) 及长江流域上游 (四川) 成为中国主要蚕丝产地。
建国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 特别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 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蚕桑生产的主要地区。改革开放后, 经济迅猛发展,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 工业化程度极大提高, 许多问题伴随而来。由于劳动力价格、土地费用的升值使得栽桑养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对减弱, 加之工业污染对栽桑养蚕的影响日益严重及受价值规律和大气污染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蚕农纷纷弃桑改种或从事工值高的工副业生产, 老蚕区蚕桑生产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与此同时,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容易接受。因此演变了一幕幕传统丝绸业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例如, 广东的佛山地区、江苏的苏南地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原来的老蚕区已逐渐转移。广东由原来的顺德、南海、佛山等地向经济较为滞后的湛江、肇庆、韶关一带转移; 江苏已由原来的苏南地区逐渐向苏北地区转移;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向浙南山区的转移。
进入21世纪, 国内蚕桑产业的产地分布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随着耕地面积、劳动力资源变化、产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启动, 而发生新的变化。我国东部蚕区1990年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份额的56.82%、56.60%;到2010 年我国东部蚕区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下降至31.75%、25.68% 和29.27%。西部蚕区1990年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份额的30.92%、34.63%;2010 年西部蚕区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变化至58.76%、58.87%和61.99%。由此看出, 我国蚕桑产业的产地分布变化总体趋势是由经济发达的东部蚕区, 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蚕区转移。
目前, 全国除天津、西藏、青海、台湾、香港、澳门外, 其他省 (区、市) 都有桑蚕生产。其中, 年产茧量万吨以上的有广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云南、安徽、山东、重庆、陕西等10省 (区、市) 。并逐渐形成了以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为主产省的东部蚕区, 以广东、湖北等为主产省的中部蚕区和以四川、广西、云南等为主产省 (市区) 的西部蚕区的分布格局。
3 四川蚕丝产业地域分布变化和产业转移概况
四川养蚕历史悠久, 早在4000多年前, 就已开始种桑养蚕, 汉代时期, 蚕丝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 唐朝时四川养蚕由成都平原逐步向盆地丘陵地区发展, 其后四川蚕丝业继续发展, 到民国时期的1912年至1930年处于兴盛时期, 1925年的蚕茧产量达到3.55万t, 创历史最高水平;1936年全省蚕区分布于川北、川南、川东、下川东、下川南五个蚕区, 由于战乱的原因, 四川蚕丝业逐渐衰落, 区域萎缩, 到1949年全省年产茧4900t, 仅为1925年的14%;解放以后, 四川蚕丝业得到迅速发展, 蚕桑生产县市由建国初期的30多个发展到1990年的160多个, 全省蚕茧产量年均增长2580t, 其中1950年~1959年年平均增长率13.5%, 茧丝产量全国第四, 1960年~1969年年平均增长率6.4%, 茧丝产量全国第三, 1970年~1979年年平均增长率13.8%, 茧丝产量全国第二, 1980年~1989年年平均增长率4.59%, 1990年~1995年年平均增长率14%以上, 1995年达到峰值, 1996年重庆直辖, 四川蚕桑开始下降, 1996年四川发种415万张, 产茧7.6万t, 2000年发种290万张, 产茧7.3万t, 2005年发种255万张, 产茧7.75万t, 2010年发种205万张, 产茧7.1万t, 近15年全省桑园面积有所减少, 养蚕县市从1996年的127个减少到2010年的120个, 发种量减少了50%, 但蚕茧产量维持在7.5万t左右。
近20年来, 四川主要蚕区也悄然发生变化, 传统的川中蚕区的乐山、眉山、资阳、内江、遂宁等地占全省的比重大幅下降, 目前仅有少数县蚕桑有一定比重, 川北蚕区的南充、绵阳、德阳、广元等地生产也逐渐萎缩, 占全省的比重逐渐下降, 由第一大产区下降为第二大产区, 而攀西蚕区、川南蚕区等新兴产区蚕桑生产大力发展, 占全省的比重逐渐上升, 其中攀西蚕区由最小产区上升为第一大产区, 川南蚕区保持第三大产区, 但占全省的比重已有逐渐超越第二大产区的趋势 (见表1) , 由此可以看出, 我省蚕丝业生产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备注:川中主要包括成都、乐山、内江、遂宁、眉山、资阳等地, 川西主要指攀枝花、凉山州等地, 川南主要指宜宾和自贡等地, 川北主要指绵阳、德阳、广元、南充等地, 川东主要指达州、广安等地。
目前全省除阿坝州之外, 共有20个市州、120个县发展栽桑养蚕, 共有养蚕农户94.9万户。但全省蚕桑主要集中在凉山、宜宾、南充、绵阳、资阳等市州 (见表2) , 上述地区占全省蚕茧产量的72.6%, 其中凉山是全省最大的产区, 蚕茧产量占全省的27.5%。2011年全省养蚕数量最大的10个县依次是宁南、高县、会东、乐至、南部、游仙、珙县、盐边、三台、德昌。
4 蚕丝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分析
4.1 蚕丝产业向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区域转移
自然生态资源是蚕丝产业发展的基础, 要保证蚕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社会生态效益, 必须具有优势的自然生态资源。一般情况下, 年降雨量在 500mm 以上, 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在 2600℃以上, 无霜期在 120d 以上的地区, 发展蚕桑才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桑叶产量与活动积温成正相关, 大于等于10℃的年积温从北向南递增, 积温从 2000℃左右逐渐增加到 8000℃~9000℃, 桑叶的增产潜力从北向南大致也由 15000kg/hm2左右渐次递增至 60000kg~75000kg/hm2。因此蚕丝业的区域转移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 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
4.2 蚕丝产业向科技创新优势区域转移
蚕丝产业包括蚕桑品种繁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丝绸印染整理、丝绸服饰加工和丝绸流通贸易等多个生产和流通环节, 每个环节的专业性、技术性强, 因此它同时也属于技术型产业。在其他发展条件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 必然向科技创新优势区域转移。从日本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日本十分重视蚕桑品种的培育、蚕品种的保存利用和遗传研究、大规模机械化养蚕技术和人工饲料的研究与饲养技术开发, 在种桑、采桑、喂养和收茧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 并在蚕丝新材料、丝绸新面料的开发、蚕丝蛋白质的利用及缫丝工艺技术的开发有很深的研究,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为当迎接欧洲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技术准备, 也为当时日本蚕桑产业的辉煌作出了突出贡献。
4.3 蚕丝产业向比较效益优势区域转移
蚕丝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产业, 原材料的生产者是农民或者业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他们是理性经济人, 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 因为任何商品都离不开市场, 蚕茧以及丝加工产品更是与市场休戚相关。在农村各项产业中, 比较效益高的产业必然受到亲睐, 如果养蚕效益比其他种植业和养殖业高, 比较效益明显, 那么人们必然会选择从事蚕桑产业, 相对的, 如果蚕桑产业竞争不过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 也会逐渐受到其他优势产业排挤, 最终发生转移。这点从我省的蚕桑区域变化可以明显看出, 在平原地区蚕桑比较效益低于粮食蔬菜水果等产业, 自然不受农民欢迎, 而在丘陵山区地带, 蚕桑产业还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效益, 因此还受到农民的亲睐。蚕桑产业逐渐向比较效益优势区域转移,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也是遵循人们利益最大化的自然选择。
4.4 蚕丝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资本、技术等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其竞争力减弱, 这个时候, 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适时体现出来, 生产成本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低廉, 在欠发达地区复制了发达地区的技术以后, 欠发达地区反而具备了发展蚕桑产业的更多优势, 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为必然, 因此产业开始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另一方面, 由于蚕桑产业链比较长, 产业转移的环节越来越细化和分散化, 这个转移有可能不是整体转移, 而是供应链的区位中心 (部分) 转移, 比如生产经营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而技术含量更高的下游产业链如丝绸设计、技术革新等环节也同时集中在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黄君霆, 朱万民, 夏建国等.著《中国蚕丝大全》[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1~32.
[2]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J].杭州:《丝绸》, 2008:1~5.
[3]王庄穆.丝绸笔记 (再续) [M].杭州:《丝绸》杂志社, 1996:65~66.
[4]董召勤, 李伟文.丝绸产业转移与西部区域发展, 国外丝绸[J].2005, (4) :30~32.
[5]李建琴, 顾国达, 封槐松.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1~2010年的数据分析[J].中国蚕业, 2011, (3) :28~41.
[6]楼国庆.硕士论文: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D].2005.
论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地域粘合性 篇10
一、产业承接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路径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产业为支撑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具有竞争力, 从宏观上看要有产业支撑力, 从微观上看要有企业竞争力, 中观上看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产业总量的增长, 一个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经济体是不够成熟化和高度化的, 只有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这样的经济体才是成熟的。所以, 一个经济体的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而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变迁往往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自然演化, 另一条是承接高梯度和高势力能级地区的产业转移, 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产业的自然演化一般是发达区域长时期的产业成长路径, 而不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方式和路径之一。
产业转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必经的阶段, 因为许多产业在扩张的过程中, 需要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搜寻、组织和合理配置资源, 而与此同时, 这些资源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作为空间载体的, 于是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就展开了产业转移。产业不断转移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 产业转移是区域分工的实现方式之一,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比较优势的存在。当某一区域的产业在产业技术优势区域已经成熟, 按生命周期理论已经进入了产业的成熟甚至是衰退期, 并且该区域形成了新的区域增长点时, 该产业转出的动力就产生了;另一方面, 当一个区域为了加速经济体的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区域内部自生产业演化过程滞后时, 就产生了引进外资、技术、人才等动机。
西部是欠发达地区, 产业发展处于低势能的状态, 产业要升级靠产业的自然演化是不可能的, 好在西部有后发优势, 可以在产业承接中学习、模仿和引进。
二、产业承接区域的“外植”产业与“内生”产业
1、“外植”产业向“内生”产业过渡
“内生”产业与“外植”产业是就产业的成长模式而言的。一个区域内产业的成长模式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内生型产业成长模式和外植型产业成长模式。
(1) 内生型产业成长模式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 它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市场机制调节着资源配置的均衡过程, 由内生力量激励人们的创新动力, 在竞争中迫使人们不断改进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外植型产业成长模式主要出现在工业化相对落后的后起国家。这些区域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科技水平差距。当地政府为了加快本地经济增长和推进本地工业化进程, 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 对某些产业发展实施优惠政策和重点保护, 推动本地产业迅速成长,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一些拉美国家一直被认为外植型产业成长的成功典范。
从经济增长的历史长河来看, 产业成长模式从“外植”型向“内生”型过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我们的目标是转换产业成长模式, 即外植型产业通过粘合本地资源, 根植于西部地区, 逐步向内生型产业过渡。
2、“外植”产业与“内生”产业的粘合
产业被转移之后, 必然要与当地产业发生密切的关系, 对于产业转移引起的产业“外植”式的发展, 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结果。有些产业在产业吸收地发展迅猛, 并且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些产业则出现“半死不活”的情况, 甚至逐步衰退、消失。“外植”式产业的发展与产业转移后与当地产业和资源的粘合程度有很大影响, 如果转移的产业能够很好地与当地产业粘合, 则极有可能获得很大发展, 否则就会逐步衰退甚至消失。
所谓粘合度是指承接的产业与当地产业的粘合性。粘合也称为根植性或者嵌入性, 在企业网络理论中, 它强调公司间正式合同之外的非正式关联与信任, 而这种关联和信任的形成, 是本地各参与方长时期持续作用的结果, 或者说是各参与方经济与社会活动本地化的结果。在新产业区理论中, 粘合则是指某现象的社会文化基础, 它强调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应形成相对稳定的依赖于当地社会文化的非正式联系、信赖关系和协作关系, 这是参与方因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所形成的文化与价值观念长期作用的结果。而新经济社会学认为, 企业的经济行为嵌入在当地的网络与制度中, 这种网络与制度是由本地社会构筑并有文化意义的。它特别强调地方企业间非贸易性的相互依赖。
产业的地方粘合强调了产业对本地的归属性和依赖性, 是空间的存活力, 对区域本地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且对镶嵌于本地的企业及其企业网络的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与当地资源的粘合
1、资源的整合
(1) 创新性地整合西部资源。资源整合含有整治、弥补、组合的含义, 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其中贯穿物质的整合、技术整合、科学整合及文化整合等等。从战略思维的层面上看, 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 把产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 把产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 取得1+1>2的效果。从战术选择的层面上, 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 就是根据产业本地化的要求, 对有关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的配置, 突显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寻求资源配置的创新与产业本地化的最佳结合点, 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来协调增强产业对本地的粘合力。
2007年8月18日, 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重组昆明钢铁 (集团) 就是相互优势互补形成新竞争力的一次跨区域整合。这次整合将有助于武钢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并依托昆钢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地位, 开拓中西南发展战略, 并增加对东南亚的出口。武钢重组昆钢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而且可以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而云南方面选择武钢的主要原因则是可以利用武钢的技术辐射, 优化昆钢的产品结构, 做强做大昆钢的钢铁主业, 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 把昆钢打造成为云南乃至东南亚钢铁产业的龙头企业, 促进云南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 寻求西部静态优势资源与外部动态优势资源的结合。越是难移动的区位因素, 越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一个区域拥有这样的要素越多, 越有可能形成区域垄断, 成为区位优势。西部地区是资源垄断的优势区域, 只要努力整合资源要素, 发展区域个性, 形成区域的差异, 就可能以区域当地要素培育产业竞争力。云南烟草的崛起是西部地区产业培植成功的典型案例, 其成功得益于云南独特的自然气候与美国优良烟草以及制度、人才、资本、农业、市场等一系列要素的整合。
2、互惠共生
区域竞争的优势来源于承接产业的本地化能力, 内生产业与外植产业要融合共生, 和谐发展。共生理论产生于生物学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是:内共生是进化创新的重要来源。科学是相通的, 目前对共生现象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生物学, 拓展到生态、社会、经济等领域, 我们把它引入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中发现, 外植产业与当地企业的粘合中, 互惠共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外植”产业的生存与当地的资源要素有强烈的共生关系。
“外植”产业与当地资源要素的共生能否持久稳定, 能否互惠, 取决于共生的行为方式。共生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三种: (1) 寄生。即本身不产生新的能量, 整个共生过程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表现为一方向另一方无偿提供能量。这不是常态的共生方式; (2) 偏利共生。会使共生系统产生新的能量, 但能量分配只惠及共生的一方, 而另一方既无所得也无所失。从经济的理性人出发, 利人不利已的事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不是一种稳定增长的共生关系; (3) 互惠共生。使共生各方都从共生关系中获取利益, 这种共生方式能使共生系统产生新的能量, 并使新的能量惠及共生各方。要使共生组织既有持久稳定性, 互惠共生是必然的选择。
3、产业集群
企业不在大小, 关键看其是不是孤立和分散的, 特别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往往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为了培育承接产业的粘合度, 西部地区应采取产业集群战略与外植企业相适应, 以利于外植企业的落地生根和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1)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天然粘合性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就是企业“扎堆”的现象, 是在某个地方获得产业持久竞争力的重要集合。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集群成长需要四大要素密切配合: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及竞争与战略。按照波特的理论,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集群类别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可以分为上游产业、功能与支持产业、最终消费商品和劳务产业。因此, 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天然的地域粘合性。
(2) 产业集群模式粘合度比较。我们国家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到今天, 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三种发展模式中,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是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形成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珠江模式属于“外植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发展》资料整理。)
由于资源要素、区位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别, 所以在以上三种不同的模式中, 集群发展是各具特色的。从产业结构演化的角度来看, 苏南模式的优势在于, 苏南地区经常受到邻近大中城市的技术与市场辐射, 产业的成长速度较快;不足在于, 其技术变迁主要依赖区域之外, 对地域有一定的粘性。在温州模式中, 产业结构优化带有自然演化的特征, 技术起点较低, 演化的动力来自于本土, 本土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强化了对地域的粘性。珠江模式的产业结构演化是以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的, 起点高, 发展快, 但由于过于依赖境外技术与市场条件, 本土化能力不强, 在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变化中, 很容易导致竞争优势随境外资本的移动而消失, 其移植产业的粘性较低。从我国独创的三种模式看, 西部地区要利用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 通过“外植”产业的粘合走“内生式”产业发展道路。
不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与当地要素的粘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牵引动力, 而从制度和产业组织形式方面的设计有利于提高产业承接的成活率并推动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庄晋才: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地域文化与信仰原乡 篇11
《聊斋志异》对山东人性格的塑造
直到今天,山东人性格中不可忽视的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
接通古代神怪文化,同时具备现代思维,影响后世,一部聊斋,成就了齐鲁文化的重要元素。聊斋世界中,贯通了人和鬼的世界,还写到了大量的神仙、妖、狐,庞杂的小说世界中,使妖怪“类人化”抵达巅峰,比如:狐妖胡四公子是一个美男子,“衣冠楚楚,眉目如画”,他与张虚一相识、相知,成为莫逆。张虚一因家贫,去向学使的弟弟张道一求助,却失望而归。胡四公子慷慨解囊,赠送巨资。胡四不仅拥有俊美的外貌,而且比人类具有更美好的品德,更具有人情味。
《聊斋志异》中的狐仙鬼魅大多美丽多情,先知先觉,身怀妖术,但只用于报答恩人,惩罚恶人,却不滥伤无辜,只有对想加害她的人,狐仙鬼魅才会给以彻底地反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当年书生境遇的全景画。门户破落的公子,屡屡落榜的考生,一概布衣方巾,神情寂寥地漂泊于荒村野岭,暮色降临即投奔杳无人迹的蓬门破庙作为栖身之所。月光如水,青灯黄卷,渲染出异乡羁旅淡淡的忧伤与美丽。命运不济,于是只能寄幻想于爱情了。云里雾里烘托出成群结队的美丽狐仙,以作对伤痕累累的心灵的补偿与慰藉。
蒲松龄的神怪故事,大量在齐鲁各地流传,影响了莫言,影响了张炜。
莫言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演讲,自称是蒲松龄的传人:“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在当代,大量流传的神怪故事依旧在民间蔓延,尤其是在乡村,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神怪故事。与表面上不语“怪力乱神”的邹鲁腹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民间文化坚韧蓬勃的典型例证。
另一个层面,大量流传的聊斋系列电影、电视剧,也是对这部小说集的重新塑造。86版《聊斋》成为大陆的此类电视剧开篇之作,在港台,亦有大量作品问世,近年来《画皮》等电影的出现,再次掀起一股聊斋潮流。
《东游记》与旅游和戏曲
《西游记》一出,名冠明末各大图书销售榜,书商余象斗看准神魔小说销量好,请吴元泰创作《东游记》,引入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元素,大受欢迎,成为一部畅销书。
直到今天,《东游记》在山东依旧维持了较大的存在。
与《西游记》中鲜有山东元素不同,《东游记》中遍布山东元素。小说的高潮部分,八仙过海,就发生在蓬莱。在中国的神话谱系中,蓬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地理名词。
“蓬莱”这一名字本指海中仙山,《山海经》中说:“蓬莱山在海中。”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处看到仙山。汉武帝亦曾来此,并正式命名蓬莱。云山雾海,仙气缭绕的环境,成为产生仙话传说的沃土。再加上时常出现的海市蜃楼,更增加了此地的神秘感。
“八仙过海”成为蓬莱仙话传说的“高潮”。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起源。
如今,八仙过海景区成为胶东半岛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又名八仙渡、八仙过海口,坐落在蓬莱市北黄海之滨。越南友人黄文欢在蓬莱的题联中写道:“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八仙过海景区被称为古典神话与旅游结合的经典案例。
除了蓬莱,在临淄、青州一带,还流传着一出八仙戏。
由于演出此戏,惯例是开场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谓“唱八仙”,随之沿习呼定名为“八仙戏”。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
明清小说中常有演出“八仙”戏的描述:《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描述梁山好汉受招安后,皇帝大宴梁山好汉时,教坊司、礼乐司出演八仙庆寿的情景。
而今,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八仙戏正在抢救保护中。五路口村是八仙戏的发源地,有70多位八仙戏爱好者。目前,《八仙庆寿》《高老庄》《贾家庄》等八仙戏的经典剧目已经编排完成并成功演出。
方士仙人与知识分子理想隐喻
山东面朝大海,对神秘海洋世界的不断探求,最初以术士访求仙术的形式展开,是一部美好愿景的神仙画卷。
秦皇汉武的求仙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方仙道的发展,特别是在燕齐滨海一带,方仙道的信徒往往数以万计,可谓极盛。《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齐人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汉武帝,汉武帝受到他的鼓动,派人入海求神山仙人。
齐人安期生,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他已有千岁。李少君对汉武帝道:“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方士栾大、申公等仿效李少君,皆声称在海上见到过安期生。汉武帝多次派人入海,主要就是为了寻访安期生,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仙药。此后,关于安期生的神仙故事越传越多,《抱朴子》《云笈七签》后世道教的重要著作中,安期生都是受称道的仙人。
访仙求道的代表还有徐福,据说徐福东渡便是源于为秦始皇寻访仙人。至今,徐福已成为先秦史、秦汉史、中外关系史、航海史、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等综合性多学科研究,有极为重要性的学术价值。
徐福影响深及韩国和日本,成为术士中罕见的受到国际关注的伟大先驱。
日本古代史上,绵延了6000多年的绳纹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突然中断了,日本列岛的文明进程,从石器时代一下跃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这一作用,来自于列岛以外的移民,是外来的大规模集体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而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关注。
在龙口,徐福文化被发掘并发扬光大。这源于作家张炜发起主持的一个项目,他主编了大型文化工程《徐福词典》。在张炜笔下,徐福是探索自由的勇士、伟大的航海家、齐文化的拯救者和守护者,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理想自我的表征和精神榜样。
地域产业文化 篇12
1. 现状和问题
2009年10月我国举办了“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航空体育项目最大限度地融入群众的盛会。活动期间除了主会场外, 还单独设立航空模型和航天模型比赛场地, 进行热气球喷火巡游和夜间系留表演, 安排模拟飞行, 根据群众的需要开展航空知识讲座, 努力将活动办成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使航空体育在每个人的心中留有深刻的痕迹。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航空体育走向大众创造了条件。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职责明确的航空运动项目有轻型飞机、超轻型飞机、滑翔机、直升机、动力悬挂滑翔机、气球、飞艇、跳伞、滑翔伞、动力伞、悬挂滑翔、牵引伞、航空模型等多个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 加深与自然界的交流, 激发生命活力, 提升精神境界。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陕西省范围看, 航空体育产业在发展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航空体育项目亟待推广。
在航空体育运动的一些项目上我国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在世界航空体育界享有盛誉。到目前为止, 我国跳伞项目共有91人52次打破了26项世界纪录, 获得了21次世界冠军;航空模型项目共有58人59次打破了31项世界纪录, 获得25项世界冠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航空 (滑翔) 学校建设最高峰时达80多个, 而现在名义上还有21个, 实际上有飞机、机场、运动队伍进行训练的仅仅4个。目前, 全国跳伞注册运动员不到100人, 这当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虽然在某些方面我国的航空体育有许多突破, 但在整体水平上我国和国际上相比还有一些差距。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经济水平局限外, 还有技术等其他等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群众基础, 很多人对这个产业相当陌生。航空体育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 航模运动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基础。另外, 我国航空管制不够开放, 民用机场相对较少, 拥有飞机数量相对较少。由此可见, 我国的航空体育运动不仅面临着亟待推广的现状, 而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2) 技术基础落后发展迟缓, 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航空体育是通用航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历程始于1912年, 当时航空界的先驱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在广州进行了飞行表演, 揭开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多年来, 我国的通用航空一直发展缓慢, 相对于每年20%高速发展的航运业而言, 通用航空几乎陷入了停滞徘徊的境地。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通用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档次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登记在册航空运动学校和飞行俱乐部仅40多个, 滑翔伞俱乐部50多个, 拥有通用飞机300多架, 仅相当于美国通用飞机拥有量的1/681, 不到世界总数的0.1%。航空体育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由于我国航空体育产业尚未成熟, 一般个人、企业都不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投资。从业人员培训、个人专用飞行装具的制造都没有很好地产业化。目前国内各航空俱乐部使用的航空运动器材基本都是国外产品。
(3) 认识片面, 民众参与性差。
航空体育运动项目既有专业性较强项目, 又有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 参与性最强的航空模型, 是以操纵、放飞自制或装配的模型航空器进行户外活动、训练比赛或创纪录飞行的一项科技性较强的运动。其实地面操纵的航空体育运动大家都能参加, 而要真正上天的项目则有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门槛。目前国内人们对航模运动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是孩子玩具的层面上, 认为这是小孩玩的东西。在国外, 却是许多成年人玩的游戏。航模运动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航模运动必将作为一项陶冶情操的高雅休闲活动而吸引更多成年人的参与。
(4) “蓝天通行证”费用高。
按照《航空体育运动管理办法》, 必须持有民用航空器驾驶执照或运动证书才能从事航空运动, 按照办法, 只要年龄在16到60岁, 矫正视力在1.0以上, 听力没有问题, 没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的人都可以学习飞行, 但是理论课程和上机实训、集中培训的费用, 以及考试的费用共需14万元左右。目前全国只有不到2万人拥有“私人飞机驾照”, 就是获得一个初级滑翔运动证书, 其费用也在数万元以上。
2. 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如何利用国家航空工业战略调整, 特别是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空域开放的有力时机, 借助陕西航空科技优势, 抢占先机, 建立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从教练员、运动员培训、个人飞行专用装具制造、航空休闲俱乐部等航空体育产业链的发展道路。
(1) 利用政策优势,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航空体育人才队伍。
航空体育科技含量高, 管理难度大。要想做大做好航空体育,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关键。陕西航空工业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产业能力, 在国内都是领先的。国内的第一个开放空域在陕西, 为陕西的航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先机,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机, 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建立航空体育教练员、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同时加大航空管理基础建设力度, 制定出符合航空体育发展的规范程序, 使陕西成为中国航空体育的带头人。国内有不少的航空运动爱好者, 但由于航空管制的原因都不能方便地开展活动, 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这一国家法规的限制不复存在, 这就为在陕西建立国内最先进的训练、活动基地提供了可能。
(2) 运用市场手段, 建立航空体育产业链。
陕西航空、航天技术力量雄厚, 是建立航空体育产业链的基础。目前国内使用的飞行器全部是进口产品,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但技术不足。航空飞行装具的安全性极为重要, 陕西航空工业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有机结合是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体育部门应牵头, 打造陕西航空体育产业链。每年的不同季节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举办不同的航空体育项目活动节。就像山东莱芜举办中国航空体育节一样, 使航空体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体育活动, 由此促进航空体育装备制造业、保障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的建立。这样可以充分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到相关的产业链中来。
(3) 降低“门槛”, 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认识上的问题, 人们总是感到航空体育高不可攀, 其实不然。严格地讲, 航空体育实际存在着两大类活动, 一类是借助飞行器在空中活动的项目, 如驾机飞行、滑翔、跳伞运动等;一类是航模运动。空中运动项目对人员有一定的技能要求, 而航模运动则是老少皆宜。组建航空俱乐部, 针对不同群体, 开展不同层次的运动。如:春天, 陕西自古以来都有踏青的习惯, 这时可以举办空中观光活动;暑期, 开展中学生的航模活动, 等等。只有参与群体广泛, 才能使航空体育这项活动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3. 结语
充分发挥陕西航空科技、政策、体育资源优势, 探索具有陕西特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子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它对于陕西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会对陕西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陕西航空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利用政策优势,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航空体育人才队伍, 运用市场手段, 建立航空体育产业链, 降低“门槛”, 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