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2024-10-19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精选11篇)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空前繁荣。与经济较发达、城市设计体系较完善的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城市意象缺乏地域性的整体规划设计。地域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气息、建筑物符号等元素在各种流派与风格的百家争鸣之际, 尚缺乏整体性及和谐统一性, 这使得城市意象滥用与趋同的现象在当今的城市形象建设中较为突出, 无法突显出各自城市的意象特色, 混乱无序, 个性不够鲜明。所以说, 从城市意象这一切入点进行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突出地域特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印象。早在《周易·系辞》中, 就有关于意象的理论, 确立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 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城市意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是市民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也是对城市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城市环境能带给人们独特的体验、记忆、感受, 或美观舒适、或生态和谐、或儒雅秀美、或安全有序等, 是人心理中的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重要特征的城市意象,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 由于地域特征、文脉的弱化甚至消失, 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同倾向。因此, 构建城市意象已成为当今各城市建设关注的新课题,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综合景观设计, 意象的把握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个性表达。

二、南京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抽象、综合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 由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决定的, 历史发展中遗存与积淀下来的某种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它往往通过历史传承和空间限位这两种方式来体现, 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阐释, 时间对应着历史性, 代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空间则标志着区域性, 代表了地域文化异彩纷呈的写照。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据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进行地域划分, 如“四方”、“五方”、“九域”、“九州”等传统地理划分的概念, 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空间格局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多彩多样的文化形式, 造成了各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进一步促成了各地城市的形象特色, 如杭州城的水墨淡彩意蕴。因此, 城市地域文化是探寻一个城市根本特色的依据, 从地域文化角度明确城市意象的特征, 是构建城市意象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一) 天然气息

城市的天然气息, 是其自然地貌和区域地理文化的一个直观的展现, 也是我们在对其进行城市意象分析时最基础的参考因素, 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要素。南京的地理位置, 在我国的东部, 长江下游, 地跨大江南北, 地貌特征以低山缓岗为主。南京城中, 分布着紫金山、钟山、栖霞山、幕府山、清凉山等众多山岭, 有滚滚长江穿城而过, 有十里秦淮流淌不息, 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湖泊点缀于城的南部和北部, 有山有水, 自古以来被诸朝奉为宝地。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的建立起算, 南京已经有大致2500年的历史。纵观这2500年, 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龙盘虎踞”经常被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 几乎成了南京的代名词, 而且确实当之无愧。南京市四季分明, 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7℃, 最高气温43℃, 最低气温-16.9℃。年平均降雨117天, 降雨量1106.5毫米, 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每秒。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常见植物、花卉品种繁多, 有香樟树、梅花、桂花、悬铃木、樱花、荷花、竹、白玉兰、绣球、迎春、杜鹃、雪松、红枫、垂柳、松柏、榆树、海棠、银杏等。早在2004年, 南京市政府就已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居民对未来南京城市色彩的意见, 自然的浅绿色成为赞成比例最高的城市色彩基调。由此不难看出, 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被接受的, 被认为是美的, 这是由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的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城市的天然色彩应尽量和自然环境色彩协调, 进而提升地域文化境界。南京城市自然风景优美, 从审美意象角度来看既可令人感受到几分儒雅之气, 又带有一股豪杰之风, 还略有一些斯文秀美之感。

(二) 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通过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积淀而来的, 而且对这个城市的意象而言, 能最深层次地体现出其历史痕迹, 也最能凸显出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是逐步与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的, 它所具有的形态、肌理和表情, 都是由人们在不断的塑造中形成的。例如清素典雅的徽派建筑, 青灰色的瓦片, 白色的墙面, 高耸的马头墙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不仅传达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 也很好地与青山绿水完美地融合。再如身为历史名城和政治中心的北京, 它的形成更多的有了一份政治色彩, 与城市周围的自然地貌无关。纵观皇城的庄严威武和富丽堂皇, 和江浙一带的青瓦白墙俨然相对照, 这恰恰是人文历史文化作用的结果。

南京作为中国古都之一,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各类遗存众多, 历史名人辈出, 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 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古到今, 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了城市传承和演变的重要部分。南京传统文化蕴涵着多元化和很大的包容性, 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风格迥异, 如皇家的陵墓、神道、碑塔, 以及历史悠久的庙宇。杜牧在《江南春》诗中勾勒出了南京城市山青水绿的自然风貌, 并揉进寺庙这一深厚文化载体, 增添了宏伟气魄、扑朔迷离之美感。民国时期, 也出现了西欧风格的建筑, 它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些政府建筑大多采用石料为主材, 木料为辅材, 石青、斑白蓝的建筑物色彩, 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民居则以青砖、粉墙、黛瓦为主, 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 体现出南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现代高科技建筑紫峰大厦, 体现了南京数千年历史进程中的融合与沉淀。由此可见, 城市文化内涵的明确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资源, 从宏观上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依据, 进而来准确定位城市的文化意象。

(三) 城市生活

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自然地理因素, 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 营造出来的城市生活具有非常鲜明的差异性。它与城市本身具有的特定生活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因此形成了各城市迥异的城市印象。总体上看, 城市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所不同。人们的生活状态、当地的民俗、生活节奏直接反映着该城市的生活文化特色, 组成其生活的形象和状态。所以, 尊重城市现状,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探寻出微观的城市形象, 有效地寻找到城市地域性的特征, 以及相关的特点, 为研究者构建城市意象提供直接的帮助和直观的理解。

三、南京城市意象的提炼

城市意象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涉及内容非常复杂。它是基于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结合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意愿, 经过高度抽象提炼出来的一种本质性的概括, 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实质。对南京城市意象的探索和分析, 需要应用合理、客观的调研方法和分析方法, 通过市民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综合其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南京城市意象基本描述, 进而总结意象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 形成统一而完整的城市意象。

首先, 城市意象中包含的视觉审美信息与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紧密相连。地域自然特色营造出的城市和谐环境, 能带给人连续性的城市空间感受, 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完整理解。例如南京城市中绿色植物覆盖率非常高, 这个天然的色彩是大自然馈赠的最宝贵的财富,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这是城市意象中最需要细心呵护、深刻记忆的自然信息, 能给人以秀美之感。

其次, 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人为景观的归纳和提取从物质层面来看, 可以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5个方面来展现。这些不同的要素彼此连接, 构成城市的整体结构, 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城市的意象或者形象。以标志物为例, 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以此为载体, 集中表达一座城市的意象。但是, 作为城市意象的精神实质而言, 要全面表现不太现实, 只能选择重点突出表现。这就涉及抽象手法的应用, 以凝聚城市意象中所包含的丰富人文信息。意象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 是社会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对南京城市的建筑群落和名胜古迹的样本调研来看, 它们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就城市色彩而言, 南京从六朝开始到近现代, 所遗留下来的建筑群落大多数都保留着石材本身固有的颜色肌理, 即灰色系, 里面分为暖灰色系和冷灰色系。进入到现代时期, 建筑大多数也是以明快清爽的冷色系为主。而从自然景观的色彩角度来看, 南京城市的园林拥有2400余年的历史, 植被种类丰富, 植被所具有的色系也是成百上千。在此基础上, 能使我们能很好地得出南京城市主色调的色彩趋向。通过研究南京城市意象调查报告, 发现人们对于“民国建筑”、“历史名城”这些特有风貌的印象很深, 它们不但展示了南京的发展历程, 也体现了南京的文化传统, 凝聚着南京市民内心深厚的亲地情结。保护好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 营造一种城市归属感也是城市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不仅是历史名城, 也是经济中心, 不但要保存本身城市遗留下来的地貌色彩, 更要让城市具有现代气息, 体现出儒雅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

最后, 城市意象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 起着重要的统领和指引作用。对于城市意象的提炼应该是基于城市物质形态和城市精神形态的综合体。建立城市意象形态一方面要注重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 着眼于城市的总体景观, 建立表象化的城市, 同时也要强调城市个性的差异性, 尊重城市居民的活动方式, 发掘特色活动的场所, 从而建立城市面貌特色设计的框架和确实可为公众所感知的意象性城市形态。城市意象研究作为“公众参与”的一种形式, 是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种高效而利于实施的手段, 有助于城市规划者真正了解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本质, 体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结语

城市意象是在各异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差别性的文化传统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表现为顺应其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相对稳定的形象风格和生活面貌。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城市意象承载并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整个城市的肌体也是对于城市意象的诠释和拓展。建构城市意象的形态元素必须遵循动态发展、生态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 收集其自然资源、历史变迁、名胜古迹、城市交通、功能场所等相关环境资料, 梳理其可意象性。最后从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特色场所等物质层面以及深度的文化精神层面对城市形象、城市认知的特色元素加以组合, 建构起引导和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整体城市意象。

参考文献

[1]张彤军.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81-84.

[2]宋伟轩, 吕陈, 徐.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J].地理研究, 2011, 30, (04) :709-722.

[3]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田逢军, 汪忠列.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 (01) :84-92.

[5]冯维波, 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分析评价[J].地理研究, 2006, 25, (05) :803-814.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2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以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方向。园林景观艺术的设计思想会随着地域的变化随着发生改变,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恰恰为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特色性素材,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披上了不同的色彩,以期呈现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筛选与挖掘,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后结合地域的风土人情,在设计中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从组成区域文化的每一部分中寻找设计灵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中寻找设计素材,完整的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园林将景观建筑。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3

关键词:会展设计;地域文化;特色分析;文化内涵

会展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会展不仅体现着专业性设计思维,更立足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功能性的结合可以使会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与特色化特征。会展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使人们消化观念发生转变,更能透过会展设计展现出地域文化魅力,推动该地区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下面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与客观事物不同的是用真理与道德指导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选择与判断,促使社会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更作为一种符合在政治、经济中发挥着联动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高自由。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存在联系,与地域也存在互动,地域间差异造就了不同文化差异,多民族与多时代文化发展出多元文化,任何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均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定文化精神与内涵。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文化。中国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形成的,在不同时期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形成多元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无形精神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各种思想与观念,是现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劳动、生产中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既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又能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兼容并蓄。通过文化传承与积累,按照地域划分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体现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2]。

二、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会展设计原理

(一)会展设计的创意思维

首先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会展创意要符合大众需求就要建立在展品相关资讯的了解与获取程度上,将其作为传播依据,更是诉求与资讯间媒介。然后,将会展参观对象定位准确。明确选择什么样的群体宣传,确定会展活动的诉求对象,比如,车展诉求在于娱乐与品牌号召力,房展在于获得房产资讯。最后,将会展主题确立,在了解了设计对象与诉求对象后需要制定会展主题。会展展品的推广包括产期战略与反馈两方面,将此作为出发点,将会展展品与结构、表现技巧、媒介的选择等内容确定下来。

(二)会展设计的构成

会展设计分为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两种,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但形式却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均能够对展示的主题进行陈述与展现。会展内容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历史背景与事件,需依据主题选择代表性的、典型的展品,会展内容与形式共同形成了会展主体。

三、会展设计中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方法

(一)会展展示场馆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体现

会展展示场馆是会展活动开展的基础与条件。现代化会展活动场馆的选择考虑到很多内容,场馆需要具备建筑形态,比如,世博会作为世界建筑博览会,集中体现出了人类文明展现的文化形态,通过建筑传达出来。我国有56个名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与地域特色千差万别,且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迥异,比如,黄土高原居住窑洞,蒙古地区草原上有蒙古包,闽南的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角楼等,这些建筑形态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展出,体现着不同地域文化特色[3-4]。

会展活动中,建筑场馆不仅有着提供空间场所的作用,对展会来说更是一件巨大的展品,这一展品集中体现着此次活动主题与内涵,起着地标的作用,对传达展示活动相关信心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且具有包容性,为宗教发展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各种宗教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以颐和园为例,整个园区中各个宫殿式的建筑林立,组合排列,体现着儒家学说与封建秩序,尤其是昆明湖中三座仙岛的设置,体现了道家长生不老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万寿山顶的宗教建筑寓意着佛祖保佑[5-6]。中国建筑朝着开放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不断向其他民族与国家学习,影响着中国文化,更影响到周边的朝鲜、蒙古、越南等东亚国家,形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文化。

(二)会展展览空间的文化与地域特色

在会展设计中,展览空间的各个组成均体现着文化与地域特色,会展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空间大小、形态被周围事物的功能所影响,在“无形”空间中体现着“有形”,在没有空间感的情况下,围合物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会展展位由展品内容与展示道具组成,下面对展示道具与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的过程进行介绍。

1.会展展示道具设计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营造。展示道具是会展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包括照片摆放道具、照明道具、空间构成道具等,在会展设计中,道具包括展台、展柜与展板、地台等部分。大部分展示道具作为承载展品的器具,对展品进行保护与承托,更可以用来烘托气氛。运用展示道具营造并渲染地域特色,可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器具直接展示在展会中,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手段。比如,唐三彩、景泰蓝等工艺品展示道具,可以将其放置在花台、长案、条几或者博古架上,使用落地式花罩或者传统文化特色的屏风进行空间分割,可以营造出一种古朴、沉稳的、自然的气氛,将唐三彩与景泰蓝工艺品的内在、外在特质完美的展现出来,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从而体现出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在对会展展示道具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色彩与造型设计,从而将渲染与烘托气氛增强,更好的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比如,在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展业博览会上,形象墙以泰山的形式呈现,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展示空间,同时在其中加入了民间皮影元素,使整个空间具有文化气息。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中,四川省展位中将竹子作为展示道具,搭建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空间,门楼、展台均使用竹子搭建,体现着浓郁的地域特色[7-8]。

2.会展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会展场景由展品与展示道具构成,场景是空间的客观存在,会展虽然是物质形态的,但依然富有情感与内涵,体现着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也是通过空间、展品与时间传达,共同营造一种传播信息的环境,可以烘托会展信息,还能对展品信息进行提炼。比如,安徽省博物馆陈列文房四宝,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设计者使用明代的家具作为道具,对展示场景高度还原,还在其中搭配了对联与古代字画,营造出一种古代文化墨客书房的场景,分割空间使用到了木质屏风,空间使用棋盘、古琴装点,以很好的烘托气氛。

此外复式展示场景也能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使用空间对空间气氛渲染、烘托时可以应用古代陶器烧制坊的复原方法,在一个特定场景中,复原式场景展示更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再使用道具复原场景,可以更好的塑造出一种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与背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展现文化与地域特色,还能更好的进行信息传播。比如,上海标准性建筑物——东方明珠,该塔底层为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管,展管由展具、模型、沙盘、物态展品复原后构成,还原了老上海的生活面貌,集中展现了上海发展历程。

(三)会展空间装饰设计对文化与地域特色营造

会展活动会依据主题与活动需要对各个空间进行重点的艺术装点,这些空间在应用装饰手法改造后,不仅可以契合主题与展示内容,更能够刺激观众感官,产生视觉冲击,增强参与兴趣。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展区在建筑造型上很难集中展现出民族精神历史等文化特质,设计师采用大型长城喷画与特色场景、纹样装饰结合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地域特色,然后采用透视法使平面更加立体,使整个空间具有恢弘大气之感,增强了人们攀登长城领略北国风光,体会中国文化的欲望。而在侧面则是京剧脸谱,通过浓重的色彩与线条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摆放各种青铜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些均作为重点装饰手法出现在展会中,弥补了建筑文化特性的不足。

色彩也是会展设计中空间装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色彩表象进行提炼与加工不仅与会展主题贴合,还能与会展空间主色调呼应,充分利用色彩装饰来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地域特色。比如,黑龙江省展区将“雪”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在主色调上以白色为主,会展空间与展示道具均与这一主色调呼应,以雪花造型对空间进行装点,使产品得到更全面的烘托,体现着北国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气氛,更加惹人遐想,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自由洒脱之感。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以蓝色作为此次战略的主色,因为蓝色代表着临沂的蓝色经济与沂水文化,而黄色造型则代表着蒙山文化,两种颜色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临沂文化与地域特色。在运用色彩进行渲染与烘托气氛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展台造型与恰当的光线,各种要素之间相互映衬、协调,才能将空间气氛感增强,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介绍了会展设计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方法,可见,会展展示场馆、展览空间、空间装饰设计均是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键要素,均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当代会展活动表现文化地域性特色还需要加强展示方式与技巧的运用,为各种文化与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条件,更好的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蕾.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性特色设计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吴晓媚.会展设计中营造地域性特色的方法研究[J].明日风尚,2016,(06):13.

[3]谢敬颖.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陈亚婷.会展设计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261.

[5]石少平.地域文化特色的会展设计重要性研究——以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J].工业设计,2016,(02):66-67.

[6]赵剑峰.会展建筑广义地域性创作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

[7]鲁晓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原文化特色研究[D].郑州大学,2010.

[8]瞿竞,晏红.地域文化在现代商业会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1:142-143.

作者单位: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4

关键词:民歌文化,地域特征,地理基础

随着社会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 民歌文化也被重新挖掘出来, 成为了我国一项重点研究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 根据每一地区地理位置的不同, 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 这是促使各地区产生不同的文化的主要原因。音乐作为一种对人们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便是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 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对于我国民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地理基础分析的意义

民歌文化来源于生活, 是一个区域人们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特点的在音乐领域的反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 当前的音乐也是在民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经过不断的创新, 才发展出了目前多种多样的形式。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民歌同样能够反应这一地区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特点, 中华上下五千年,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民族也都具有其不同的文化, 久而久之, 为使自身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得到表达, 民歌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特殊形式便开始产生。由此可以看出, 民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精神文明领域内的升华。除此之外, 还应意识到, 民歌文化也能够对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加以反应。对一个区域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从侧面了解其物质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与特点, 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歌文化区域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分析

我国具有占地面积广的特点, 各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不同促使这一地区人们的性格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文章本部分主要从民歌的江南水乡风格、西藏高原风格、北方草原风格、高山雪原风格以及新疆地区的民歌风格五个角度对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江南水乡风格。江南水乡的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从气候环境的角度分析, 江南水乡河流众多, 因此空气中水分充足, 在过去, 这一地区人们生存主要依靠渔业, 长期与水源以及河流的接触使其产生了如水一般柔软、温和的性格, 这就为这一地区民歌文化的特点奠定了基础。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 江南地区雨水十分充足, 因此风景也十分秀丽, 江南女子的温润与婉约与此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因此在江南水乡的民歌之中, 往往会透露出有关爱情的部分, 会给人带来一种阴柔的感觉。

(二) 西南高原风格。与江南水乡不同, 西南高原的地理特点较为复杂, 丘陵、高山以及河流在其中均有所表达和体现, 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也多种多样, 极具丰富性的特点, 这是促使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形成欢快的节奏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 这一民歌特点的形成于人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坚强乐观的风格也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对这一地区的民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这一点加以重视。

(三) 北方草原风格。北方草原的民歌文化其风格也具有其独特的方面。内蒙古是我国草原占地面积最广的地区, 这一地区的人们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下,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同时, 由于草原较为辽阔, 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产生了字少腔长的特点。随着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 真正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已经很少见, 但其民歌文化及其特点却传承下来, 并成为了北方草原民歌风格的主要代表。

(四) 新疆民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以高山、盆地以及沙漠丘陵为主, 这一地区的民歌往往具有异域风情, 想要对其原因进行了解, 必须详细阅读新疆产生的历史。针对新疆地区的地理特点, 这一地区的民歌内容通常会以天山、吐鲁番以及骆驼等形象为主要代表,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上述形象在新疆地区的民歌中出现十分频繁。除此之外, 新疆地区的人们还以能歌善舞著称, 因此在对新疆的曲艺文化进行介绍的过程中, 通常会以“新疆歌舞”四个字作为代表。

(五) 高山雪原风格。高山雪原地区以西藏地区为典型代表, 这一地区具有海拔高且空气稀薄的特点, 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但却培养了这一地区人们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顽强的生活态度, 上述性格体现在民歌之中, 便造就了这一地区民歌文化豪迈的特点。除此之外, 由于这一地区的景物通常以雪山等为主, 因此民歌中出现较多的事物也主要集中在雪山、雪莲以及雄鹰方面。西藏地区的佛教在国内较为著名, 同时藏民绝大多数也对其较为信仰, 这又使民歌之中多了一种有关宗教的细节, 促使其变得更加灵动与缥缈, 同时也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 民歌文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其表现形式也存在差距, 在江南水乡, 民歌会表现出阴柔的特点, 而在西南高原, 却能够体现出一种欢快的节奏, 同样, 民歌在北方草原以及新疆地区也会表现出其他的形式。总的来说, 民歌上述特点的形成均是由每一地域的地理环境以及人问题特征所决定的, 这必须要得到相应领域的足够重视, 要将其作为中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点对其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生, 冯健, 张小林.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J].人文地理, 2005, 02.

[2]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 2011, 03.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5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重庆永川

402168 [摘要]垫江历史悠久,以牡丹为龙头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吸引着广大

游客。通过调查区内牡丹文化节历史、规模、品牌、政府参与度、观众参与 度以及产业结合现状等要素,对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 策,以此促进垫江县牡丹文化节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垫江;牡丹文化节

一、垫江牡丹文化节举办影响分析

(一)提高举办地知名度

知名的节事活动能够增强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旅游者能够通过节

事活动对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推动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举办 地在节事活动中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使更多的 人对举办地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了人们的认知感。垫江县牡丹文化节 经历了16个春秋,不仅发扬了牡丹文化,打造了垫江精品旅游,而且提 升了垫江的品牌形象。垫江的牡丹文化节作为垫江一个标志性的节事活 动,它为垫江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促进产业联动

节事活动的举办,会给举办地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取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节事活动期间游客们都会进行消费,尤其是吃住行方面,这为 举办地带来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大量的游客在拉动了旅游业发展的同 时,还带动了饮食、交通、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举办地整个产 业链的发展。垫江县牡丹文化节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共签订合作项目共 111个,引进资金129亿元,引进了一系列的集团、公司、企业进驻垫江。2004年至2009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48.6万人次,旅游总收 入6.73亿元。

(三)突出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节事活动的核心,只有表现出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才

能在市场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独特的区位、地方特色等,才能形成 节事活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重庆金佛山的冰雪节、重庆永川的国际茶竹文化、巫山红叶节以及潼南菜花节,这些都是充满 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充满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能够展示地区文化与 特色资源,它就像是一个城市的活招牌。

二、垫江县牡丹文化节发展现状(一)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垫江县牡丹的种植历史悠久,有史可查就有1500年以上,被称为华

夏牡丹源。公元前400多年在明月山中就生长有野牡丹,也就是说历史可 以追溯到公元前。生态旅游区内景点众多,历史底蕴丰厚,众多名人结缘 于垫江牡丹,特别是旅游区内的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当年观赏牡丹 的山峰恺之峰,百灵仙姑故事发生地百灵山,为牡丹吸引而到太平镇定居 直至死去的南宋辛乙公主的坟莹等景点成了著名景点,现已成为旅客必 游之地。从2000年起开始举办垫江县牡丹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16届。尤其是从第三届开始,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档次一届比一届高。第一届牡 丹节引资300多万元,第二届牡丹节引资1000多万元,第三届牡丹节引资 2.875亿元,引资额年年直线性上升。近几届,垫江县对外宣传力度进一 步扩大,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宽,吸引了更多的企业乃至外商的投入。(二)规模宏大,品种多样

垫江县的牡丹广泛分布于明月山、精华山、黄草山海拔450米至850 米之间内槽一带的矿子黄泥和冷沙黄泥土,是世界上都堪称一绝的“山 地牡丹”,栽培面积达10000余亩。牡丹开放时初看品种单一,盛开时 漫山红遍,颇为壮观。细看风格独特,按品种分有太平红、凤山白、凤丹 粉、紫斑白、凤丹、大通墨玉等6个品种;按花色、花型及本地传统方法 分,名称有太平红、富贵托金、紫斑白等20个,花色不仅有红花、白花、粉红花、粉紫花、紫花、粉绿二乔,而且有一株自然开两种甚至三种的品 种。垫江牡丹不仅能够作为观赏价值的存在,而且还以药用为主,它不 需要连根拔起,只需要每窝选择发育良好的幼苗(每窝都发有2-4株幼 苗),这种无性繁殖的方法,很好地保留了原生牡丹的基因。

三、垫江牡丹文化节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规划欠佳

垫江县牡丹文化节的景区打造是比较粗糙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配 套功能不齐全,大多数重门票收入,轻管理设施投入,景区的饮食、住 宿、游览对于满足高峰期旅游的需要是比较吃力的,且条件相对较差。旅游景区的公路条件较差,中型客车不能直接进入景区,游客的意见很 大,在节日高峰期常常出现拥堵情况,造成游客游览积极性降低,更没 有明年再来的想法。而且景区的购物、停车场、厕所、人行通道等设施 都不是很完善。休闲娱乐区没有特色,不能体现牡丹文化。景区从业人 员素质较低,讲解不生动,不能充分向游客展现牡丹文化。

(二)宣传力度较弱

一个成功的节事活动与它的宣传力度是分不开的,节事活动通过媒

介的传播,向外发布信息,以扩大节事活动的影响,建立它的知名度。垫 江县的牡丹节它通过新闻发布、宣传短片、垫江县本台的宣传及其他网 络媒体的传播来向社会传达它的信息,可是据了解,很多人只是知道这 个节日,对于它的详细信息知道的并不充分,只是知道有这个节日,但是 时间、地点、形式都不是很清楚,比如牡丹节配套的有牡丹文化节及文 艺演出等。垫江县牡丹节参与的大多是当地或者距离不远的居民。当地 居民和普通游客的参与度不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牡丹节的宣传力度不 够。

(三)经济文化契合度欠缺

重庆垫江牡丹文化节其活动形式多是文艺表演,此种同类型的活

动在其他城市中已经存在,且大多形式相同。在活动具体执行过程中,观众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下节目,节目的文化内涵被忽视,同时节目也 没有体现牡丹节的这一特点,既然是牡丹花节,更多的就要以牡丹为主 题。牡丹文化包含各个学科,构成非常广泛,包含哲学、宗教、文学、教 育、民俗风情等,垫江种植牡丹已经2000多年了,其中必然有许多牡丹 诗词歌赋、传说故事、音乐、戏剧等牡丹文化,可是历届牡丹节只注重请 明星,却忽视了请名人、名家,对牡丹文化的挖掘不够。

(四)资金科技投入较少

国家对垫江牡丹的资金投入较少,县里安排的专项经费不足,种植 牡丹的业主大多数只把牡丹当做三年挖一次根就行,资金和技术投入 积极性不高,且没有将牡丹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产业来看。极少数的业 主认识到牡丹的重要性,但是限于经济条件,就只能维持现状。垫江县 太平镇为筹办历届牡丹节,如今已负债不少,已经没有资金开展技术服 务。而且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纵向联系不够,在品种引进、花期调节、盆花种植、干(鲜)切花制作、牡丹深加工研究等方面缺乏技术支撑,业 务主管部门既无专项经费,又无专门场地,工作无从开展缺乏基础性的 研究工作,影响牡丹文化节的发展后劲。

四、垫江牡丹文化节发展对策分析

(一)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作为景区的硬件设施,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才能更加吸引游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设旅游引导标识,使景区进出更便捷。建设与景区容纳量相协调的停 车场,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全面贯彻旅游星级厕所基本标准,加快景 区旅游厕所建设,配套完善厕所设备设施,满足游客需求。建设与景区 相适应的购物、餐饮等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需求。二是美化景区内外环 境,加强景区内外环境整治和美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景区卫生及时 清扫,日产日清,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三是强 化措施确保旅游安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意识,危险地段标志明显,防 >>下转20页护设施齐备,确保旅游安全。

(二)发挥传播的作用

节事活动进行市场宣传推广要准确选择目标媒体、科学合理的进

行媒介组合,从实际出发制定传播策略。要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要 有计划的针对目标记者,提供吸引媒介的新闻,巩固加深与媒介的合作 与沟通,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达到节事活动宣传的目的。为了提升垫 江牡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必须抓住牡丹旅游品牌的培育、宣传和 促销工作。通过编发宣传资料、编印专刊、召开新闻发布会,请进来、走 出去的办法,在各种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如2001年重庆卫视做的垫江 牡丹专题节目—“花招来了什么?”在西部12个省市电视台播放,把垫江 牡丹特色旅游品牌推向了整个西部,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景区的各个景 点、休息区放置牡丹文化节的宣传册,突出它的特色活动,吸引更多的 游客到来,和重庆的甚至外地的旅游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牡丹文 化节做大做强。

(三)丰富活动文化内涵

垫江作为千年古县,其历史文化相当丰富,通过写牡丹、画牡丹、说牡丹、唱牡丹,逐渐形成了垫江牡丹之乡特有的“牡丹文化”。垫江县 里组织了一大批文学、文艺、书画界人士对各种和牡丹有关的历史进行 了查阅、搜集、整理,集结出版了《华夏牡丹花海》诗文集,《华夏牡丹花 海》画册。广大游客在欣赏漫山遍野迎春怒放牡丹花的同时,还可细细 品味各种和牡丹有关的历史传奇故事。可以多请名家、名人研究牡丹,建 立垫江牡丹展览馆介绍垫江牡丹的基本情况以及历届牡丹节举办的情

况,将历史见证、诗词文赋、传说故事、雕塑、雕刻、绘画及名人、名家的 书画等陈列其中。降低邀请明星成本,增加请名家、名人的投资。举办形 式多样的牡丹文化活动,如牡丹花会、牡丹笔会、牡丹音乐会、插花展、盆花艺术展、牡丹商品展销、文艺演出等。

(四)加大资金科技投入

牡丹节已成为垫江县的“名片”,成为垫江县一个对外招商引资的

门户。许多投资商纷纷看好我县的投资前景,加大了投资力度。所以我们 要充分利用牡丹节这个平台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不但要把投资者请进 来,还要帮助投资者在我县取得成功,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外来投资者的 投资信心和投资安全感,进一步把垫江的牡丹资源优势打造成牡丹品

牌。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应用研究,指导牡丹种植、开发。加强与有 关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联系,设立牡丹研究所,逐步引进洛阳、荷泽、铜陵等地的优良牡丹品种,丰富花色品种,达到多个品种的牡丹花卉竞 相开放,继续开展牡丹提前和延后开花研究,解决花期偏短问题,解决 牡丹干花的保色、防腐、包装等问题。进行牡丹深加工研究,如生产丹皮 中成药、牡丹保健品、牡丹饮料等技术研究,进行牡丹系列产品开发研 究。结语

垫江牡丹文化节应结合当地的新兴的旅游资源,在完善已有牡丹文 化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活动,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当地特色文化,策划具 有吸引力的活动增加民众参与力度,构建出垫江县的牡丹产业链,从而 不断完善垫江牡丹文化节,向重庆乃至全国展现出垫江牡丹文化节的巨 大魅力。参考文献

[1]苏莉娟.试论重庆特色文化在节事活动中的运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 业学院学报,2011,02:50-52.[2]贺昌荣等.关于打造垫江牡丹品牌的思考[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 版),2007,02:51-53.[3]杜亚然等.重庆山区特色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以垫江牡丹 为中心的考察[J].科技致富向导,2010,14:7-8+30.[4]刘正中.关于赴洛阳、荷泽考察后对发展垫江牡丹产业和办好牡丹节 的思考[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4,10:48-49.[5]赵童.牡丹故里,千年古县[N].重庆日报,2010-08-11051.和上下游配套单位的完善,以具体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与龙头优势企业的 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自有品牌与集群品牌结合,鼓励区域产业群内企业 自主创新,形成区域突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医 疗器械产业体系;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提高集中度,遴选和促进具有持 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做精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医疗器 械企业。从而使宁波市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设施和力量得到加强,又使 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三)拓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建议政府部门借鉴上海、江苏等地经验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 医疗器械领域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创业就业;建立起与省内外高等院校 合作平台,拓展企业引进一流和领军人才的渠道;从国际和医疗器械行 业前沿视角建立海内外行业顶级人才专家库,为企业招聘提供帮助,为 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发展与创新提供支持。

(四)巩固拓展医疗器械产业园 根据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巩固拓展现有 医疗器械产业园,大力新增发展特色医疗器械“小微园”;以实施“区域 品牌”为战略,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专业性产业 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块状集聚优势,尽快使宁 波市医疗器械行业步入快车道。

(五)加强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度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宁波市医疗器 械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宁波市长远的规划和整体调控。首先,需要市 政府层面制订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组织制订 “十三五”宁波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把宁波市医疗器 械产业发展作为编制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组织考察调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发挥市医疗器械 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对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先进省市的考察和对全市医 疗器械行业调研,提出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建议意见,为编宁 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相关 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相关部门工作紧密衔接,集中优 势资源,促进行业资源的集成优化;再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与保护力 度、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产业是作为福利事业进行扶持的,我们可以 借鉴参考。此外,政府在采购政策上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 应优先采购国内、宁波市本地医疗器械产品。参考文献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 土特产 市场 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4-02

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以显著的地域烙印与独特的文化特征,时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为各个地域全面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成为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与增强地域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1 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的特点。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突出表现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地域单元,具有其自身的所属领域和范围。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吸收,同时借鉴对方文化中有益的经验,摒弃落后文化,并且加以结合,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不完全受限于自身,更好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的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地域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很漫长的,不断受着传统的影响、制约和沉淀,却又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发展变化。无论你走向何方、身处何地,一见到古城小镇、舞龙耍狮、张灯结彩,就会想到中国文化,就有归属感。这是社会发展不断演变而成的、群众认同的文化上的稳定性。

以南充为例,南充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年,是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它位于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南充既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和发源地,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当地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又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系统,并且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展地域文化的内容。

2 南充土特产市场的现状

2.1 当地土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不法商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产品质量,甚至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非法加工。例如:南充阆中的张飞牛肉作为南充的一张名片,但是有些不法商家将死牛肉、病牛肉作为原材料,利用熏黑再加上其他不符合食标的添加剂制作成成品牛肉销往市场。目前在南充市从事土特产生产、加工的大小企业有100多家,却只有少数土特产生产企业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获得了食品工业生产许可证,再加上进入市场的门槛要求不是很高,很多参差不齐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最后导致当地土特产品档次混乱,大打价格战,行业利润不断降低,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2 加工技术水平有限,缺少高附加值产品

南充当地的土特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主要品种有:阆中张飞牛肉、西充黄心苕、河舒豆腐、保宁压酒、营山黑山羊、仪陇大山香米、阆中川明参、仪陇胭脂萝卜、仪陇酱瓜、南充冬菜、保宁醋、川北凉粉、营山板鸭、南充松花蛋、南充脐橙等30余品类,一百多个品种。但由于加工技术水平不够,再加上缺少新技术支持,因此,土特产大多都是直接以“真面目”示人。

2.3 以产地名称作为品牌,缺乏特色

南充本地很大一部分土特产品,还没有形成响当当的品牌。这些产品,像阆中张飞牛肉、川北凉粉等等,虽然在当地知名度较高,但大都使用当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产品名称,非常缺乏自身的特色。这就无疑影响了南充土特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和表现。

2.4 市场运作力弱,销售渠道分散

南充本地生产加工土特产的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此企业缺乏市场运作能力。南充目前的土特产市场销售主要是以分散销售,这种销售模式效率较低。如果生产分散,销售分散,渠道分散,这将不利于品牌的运作,不利于价格的管理,更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

2.5 产品的包装单调,宣传力度不够

南充土特产的种类比较多,但土特产包装设计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如:没有包装新意,包装过于简单,沒又档次;视觉设计没有规律,地域文化表现性弱;过度包装等。如南充的脐橙包装设计,简单的绿色调、简单的脐橙、几片树叶杂乱堆砌,不看上面的文字说明,根木看不出来是哪里生产的水果。市面上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土特产包装几乎没有地域特色,让消费者感受不到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

3 利用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突显当地土特产所具有的地方特色

收集土特产的自身或当地的相关资料,从当地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可以进行表现的元素,比如说民风习俗、古老传说、名胜古迹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土特产包装设计时,要深入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仔细斟酌选择出几个符合土特产品的文化元素。依据这些所获元素,确定设计思路,设计出既能体现土特产地域特色,又有地域风情的土特产包装。

nlc202309031828

3.2 设计与地域文化交融,突出土特产的地域特性

地域文化是一种浓缩的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将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土特产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可以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

3.3 将情感融入设计,突显地域情怀

对当地土特产进行设计时要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不同地域的土特产包装设计都有其不同的情感。在设计土特产包装时,通过对标题、结构、色彩、肌理等的设计,将情感融入到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让消费者产生向往的情感。以民风习俗、历史名人、神话传说为切入点,以故事的形式融入土特产的包装设计中,不但会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强化地域文化的表现性。讓消费者一看到土特产时就会想起其中的传说,从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外,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如在阆中张飞牛肉包装的造型上,可以借鉴张飞的画像、脸谱等,它们会让消费者联想到三国时代的张飞如何大快朵颐的情形。这样既起到了传承地域文化符号的作用,也能引起消费者的怀古之情。

3.4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土特产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土特产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土特产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有些当地土特产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产品质量较低。因此,在土特产品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土特产品重焕光芒,向高档次发展。

总之,如果能充分的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并能够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更深层次的分析,再将其拓展开来应用到当地的土特产品市场上,将地域文化和土特产市场融为一体,就可以促使土特产市场不断扩大,乃至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敏,闰如山.景德镇陶瓷包装的地域性和品牌化探[J].包装世界,201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7

民间美术课程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民间美术经历了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 浓缩了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内容, 是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 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民族文化根基之所在。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 其品种浩繁, 体现着地方的风俗人情,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间美术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 青年一代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越来越少, 对于民间美术的喜爱也逐渐被现代文化媒体所代替, 如何继承、保留和发展民间美术具有时代意义, 高校美术教育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高校美术教育中, 民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讲座的方式, 介绍、讲解、评价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 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 研究民间美术的地域特点、时代特征、审美观念、材料和制作工艺, 参观民间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使得使渗透于其中的地域文化文化为广大青年一代所了解。西安美术学院聘请陕北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高凤莲到学校传授剪纸艺术, 使学生熟悉陕北剪纸的技巧、风格, 从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中以及对陕北的地域文化认识都得到较大提高。

民间美术课程的技法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建立各类工作室,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 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民间美术品, 聘请许多民间艺术家到高校进行时间指导, 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长江师范学院以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研究所为依托, 在乌江文化展览馆实地开展教学工作, 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蜡染、泥塑、陶艺、织绣等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乌江流域美术独特的审美形式, 增强了对民间美术的感情, 也加深了对乌江流域文化魅力的认识。

地域特色的美术研究所使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风俗文化构成了各地民间美术的千姿百态;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差异也决定着不同形态的民间艺术样式的生命与价值。设立专门的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是高校传承地域文化, 推进地域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为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02年11月, 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所, 以“弘扬民族文化, 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 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组织民间艺术家来校讲学和举办展览, 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和创作之中, 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地域文化熏陶的又一途径。河北科技大学则在2003年初成立了“中国冀派内画艺术中心”, 把该校艺术学院的人才优势和专业教学水平与冀派内画王习三的专业技巧、实践经验相结合, 使专业美术课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 共同探讨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在掌握内画技术同时, 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底蕴。这些专业研究所的设立,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技巧和审美特征, 开拓了师生的创新思路, 使得青年一代加深了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同时多位教育专家和民间专家的介入也使得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

部分高校的民间美术研究所还对民间美术品的材料运用、生产工艺和科技创新及市场开发进行研讨, 使传统的民间美术之花在高校这块园地里生根, 焕发出新姿。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地域特色文化之一, 随着时代和审美发展, 从事年画制作的青年一代越来越少。2002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落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起一个集保护、研究、开发、经营于一体的民间美术专门机构, 在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该学院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 也使得一批木版年画创作人员可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从事研究和创作, 并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 改变传统年画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 在更大范围内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年画创作活动中来, 弥补了民间美术后继乏人的现象, 地域文化不仅在校园内得到传承, 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考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艺术考察活动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

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有关, 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参观、采访, 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 是艺术教育走出校园, 接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相融合, 进而发展、继承、创新民间艺术的一种有益尝试。考察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文化环境、观察民情、体验生活, 还能使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挖掘民间艺术, 共建和谐乡村”, 深入到年画中心朱仙镇, 对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注入了活力, 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鲁东大学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 在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民间美术实践考察活动, 广泛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 把欢乐喜庆的新春佳节变成寒假第二课堂,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彰显育人特色,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底蕴。2004年7月, 浙江师大美术学院社会实践服务团奔赴全省9个地区进行考察, 秉着“再现民间美术, 传承优良传统, 学习锻炼自我”, 深入各地, 了解民风民俗, 寻访民间艺人、探究民间美术, 考察民间美术历史渊源, 了解民间艺人的生活情况和艺术生涯、学习民间艺人的手艺, 发掘、记录民间美术的宝贵资源等, 对浙江地区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民间美术专业的设立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民间美术在民间以群体的形式产生和发展, 体现了广大劳动者集体的生活、集体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理想愿望。所以民间美术专业是非常具有群众性和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的专业。现在, 在专业性美术院校和部分大的综合院校有民间美术专业的设置, 为地方民间美术工作部门和高校民间美术的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由于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所以民间美术专业的师生在研究民间美术同时大都对地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 仅就民间剪纸而论,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可谓遍地开花, 其样式之多, 何止成百上千。因此, 他们通过对民间美术发生地的考察, 按照专题研究或分类等方法, 进行采访、收集、分类整理, 结合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进行分析, 采用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的形式, 探讨民间美术的发生原理与发展规律, 寻找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摸清地域文化发展脉络, 了解艺术家对地域性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直至人格方面的影响, 解读这种文化氛围产生的背景, 并进而探究民间美术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 这就已经关乎到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也将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工作, 在保护和继承地域文化, 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 或者引起政府的重视, 或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于是才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让过去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民间艺术、地域文化在主流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空间。

结语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 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 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高校美术教育重视了当前教育中地域文化知识教育的缺失, 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立专业研究所和设置相关专业等方式, 把具有区域特色具有互补性的东西引入高校美术教育之中, 把文化精神潜移默化根植于学生们的心海里, 整理、挖掘、研究、传承、发展了地域文化, 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

高校美术教育重视地方文化传承, 不能局限于自己地方的东西, 同时要把眼光放远一些, 因为一切人类文明的东西, 均是我们教育的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冲击下, 高校美术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能使新生代自觉保持一种文化身份和一种特别的文化底蕴, 从而在人格上重塑一代新人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黄坚.美术教育要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光明日报》2004年5月3日

[2].王平.推进高校民间美术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艺术教育》2004年第6期19-22页

[3].刘焱, 胡蓓蓓.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初探《经济师》2007年第7期14-15页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8

关键词:内蒙古音乐,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分析

1、内蒙古音乐文化特色

内蒙古音乐文化特点都与蒙古族人们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有关,这种生活环境让人们有了一种刚烈、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而音乐文化可以看到,最初的蒙古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萨满教和狩猎类的歌舞,而后蒙古族从山林进入草原游牧生活,长调民歌逐步替代了最初的短调民歌,并在历史上成为了蒙古音乐的主体,形成其音乐的代表。而音乐特色可以分为不同的风格区域,科尔沁、瓦刺、中部区域的风格特色。内蒙古音乐文化中以长调最为特色,其音乐在表现时会在马头琴音乐的配合下,演唱者身着蒙古式的长袍,歌曲内容表现对生命、母爱、爱情的歌颂,唱法上主要以真声为主,发声与自然音更贴近,唱法中具有多种的丰富装饰性,如滑音、回音和前后依音,同时还有波折音的特殊发声特点运用。其发声中通过咽与口腔的复杂性的配合达到一种颤音,这种唱法让蒙古的长调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而这种长调的唱法因为歌唱者的不同,习惯的差异性而导致出现多种自由发挥的效果。歌曲的主体多数是对白云、牛羊、马等草原风景事物描绘。蒙古族的民歌中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一般长调存在时间最为久远,其特点是字少而腔调长,这种音乐特色源于游牧民族在劳作中创作而生,一般在节日和野外放牧中演唱的民歌形式,歌曲分为上下两部分歌词,主要是演唱者根据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生活体验来创作发挥,在演唱中的节律上没有统一性。长调民歌主要表现了蒙古诗歌的特色格律,其表现为节拍的自由起伏,节奏的长短鲜明对比,旋律上自由且庞大。而在演唱上,直至今日都处于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没有统一的具体系统形式与体系,大部分属于即兴创作,节奏上,上行旋律缓慢,下行则可以引入活泼感,表现草原上生活的状态。

2、内蒙古音乐近代发展特点

2.1 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的内蒙古音乐

该时期的内蒙古音乐创作带有较浓重的政治成分,歌曲中主要是表现对领袖的爱戴,对新生活的赞美,例如《赞歌》。当时的音乐作品已经开始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节奏上富有激情且明快,抑扬顿挫明显,整体的旋律表现为激情高昂的状态,展现出气势辉煌的音乐情境。这些音乐具有叫宽广的音域,高音部分突出,音乐对热情的抒发较为重视,希望以此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兴国之情。

2.2 改革开放后的内蒙古音乐

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和港台音乐的不断涌入,原有高亢、硬朗、明快、响亮的音乐创作风格被改变,逐步的开始被优美婉转的抒情曲调所感染。内蒙古音乐逐步受到通俗音乐的潮流影响,相关歌曲创作逐步的活跃在人们视野,并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逐步的诗意化,让音乐作品表现出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性。与之前的激昂高亢的曲风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品更看中抒情的表现,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展现,对自然的亲近。但是歌曲中的流行音乐和大众性的音乐特性并不明显,虽然处于流行音乐文化氛围下,但是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更多的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展现。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其展现了操作游牧生活的人们其对自然的亲近感,草原的辽阔,美丽的草原风景中,音乐如诗如画的展现,犹如一个美丽的梦。

而流行音乐达到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之后,内蒙古音乐也逐步进入了流行乐坛,具有代表的音乐人如腾格尔、斯琴格日乐等。腾格尔的音乐作品为例,表现了高亢有力的音乐风格,展现的音乐可以深沉厚重、豪迈壮丽,较好的传承了内蒙古的地域音乐文化元素。作品中《蒙古人》这首取自继承了蒙古音乐中的长调民歌韵味,歌曲的每一句都采用延长尾音的方式处理,有浓重的蒙古族音乐特色。这种做法展现了对蒙古传统民歌的尊重和继承,较好的保留了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元素和风格,因此一般在基本的旋律上有一定的原则性,避免了当下流行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

3、结束语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9

1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城市的特色是构成魅力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 城市特色又必然受到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 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所有的城市都在建广场, 铺设景观大道, 置音乐喷泉, 立大型雕塑, 城市与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缺乏个性美。并且, 现代城市景观甚是缺少“人性关怀”, 冰冷的石材构建成的广场, 没有供人休憩的座椅, 草地被栅栏铁网圈禁, 大尺度的雕塑给人以拒之千里的冷漠感。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 地域文化的忽视, 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此,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从而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现代城市景观。

2 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自然生态、建筑形态、村落布局、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

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的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是城市茁壮成长的有机土壤, 它饱含着地区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肥料, 而现代城市景观正是经过这一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生命之花。因此, 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 也是为其打造独特魅力且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必要因素。

3 现代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3.1 合理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 营建具有传承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

地域文化遗产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 也是构筑特色城市景观的物质条件。地域文化遗产除了以客观形式存在的, 如各种建 (构) 筑物、历史聚落、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 还应包括表演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 以及能够集中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不是复原地域文化, 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区域文化的继承, 必须做到取舍, 将其最具生命力和传承性的部分与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结合起来。

3.2 尊重与还原自然环境, 构筑个性的现代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现代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城市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 由此产生的城市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需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及材料, 才能构筑出反映地域个性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

3.3 包容与共享全球文化, 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世界的开放与交流使其地域文化本身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类文化体系的养分, 如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等。在此影响下, 城市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何一种杜绝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既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手段, 又要包容和共享这些方式, 从深层内涵上塑造景观个性, 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4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正面临着各种干扰和挑战, 地域文化的逐渐消亡也加速了现代城市景观的“同质化”。作为景观设计师, 必须充分提炼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民俗习惯等, 突出地方魅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材料、设计理念, 创造出现代城市景观与历史、地域、文化相互渗透, 满足功能需求, 拥有美的享受, 在经济节约和对环境干扰小的前提下, 获得最适宜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表达途径

1 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的相互关系

1.1 地域文化的概念分析

最早出现地域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地理学派的作品中, 主要表现了地域空间和人类文化之间的规律和关系。地域空间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内容, 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人文环境都会造就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1.2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限定作用

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上不仅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地形、物种等自然环境条件, 还要结合当地的历史、风俗、宗教、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等社会人文因素。只有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 才能创建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园设计的限定主要体现有2个方面:首先是公园的内容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 地域不同文化风俗就存在差异, 比如通过迪斯尼乐园能够反映出美国的娱乐文化, 而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展现了我国历史古典文化。其次就是公园的形式上也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 比如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哈尔滨的冰雪文化等都对城市公园形式上有一定的思维限制。

1.3 城市公园为地域文化提供表现载体

城市公园并不就是单一的一个旅游景点或是一个休闲场所, 它也具有对地域文脉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我国近些年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深入挖掘当地地域文化的队伍当中, 把城市公园这个公共场所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窗口。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途径

2.1 历史文化

历史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保留。

所谓保留就是将空间形式保留下来, 是很直接也很简单的设计方法, 并且有较高的协调性和效果, 对周围环境破坏力较小。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下形成了城市文化, 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我们需要将此作为依据来了解历史保留记忆, 强化处理保留下来的历史空间形式和基本构架, 摒弃繁琐的细节,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可能并不是文物, 比如中山岐江公园就是将之前的工业场地整体保留下建造设计的, 这些工业厂房会勾起人们对工业文明的记忆。

2.1.2 抽取。

整理地域特色资源时, 需要从地方中筛选出典型的文化来强调地方特色, 比如苏州在公园设计上可以提取黛瓦、曲桥、洞窗等有代表性的符号, 运用在公园景观设计上和苏州这个城市的风格完美的融合。

2.1.3 再现。

再现就是在景观设计上, 提取当地人们的记忆、口头传说、文字记载等, 设计师通过再次创造在园林设计上得到重现。河北保定的鸡水公园就使用很多再现的方法, 其中西塘泊就是按照实数记载的:“自保州西合鸡矩泉、尚泉 (一亩泉) 为稻田, 横广十里, 深五尺三尺, 曰西塘泊。”描绘出的景象, 通过景观设计将其再现出来。

2.2 民俗活动

每个地区通过长期的发展都会形成特有的传统风俗文化。一般民俗活动和当地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关联。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通过民俗文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更能和当地人民产生共鸣, 形成亲切感。通过对地域日常生活行为的挖掘, 获得地域景观的表现形式。比如深圳深南公园街头就有展现当地人们生活的各种和真人相同的青铜雕塑, 其中包含了风俗、礼仪、交流、作息、文化、饮食、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日常生活场景, 而这些方面都能够反映出当地的地域文化。

2.3 花木精神

城市公园景观中植物属于自然元素, 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花木也是对人文景观的一种补充。

植物景观和历史意象以及地段建筑物有很大的联系, 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原貌, 但是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景观的意境。在2002年在重建菖蒲河时, 设计师无法完全按照之前的样子恢复原貌, 而是与当地地址特点和时代的发展现状进行结合, 利用各种植物帮助还原当时的意境。再比如北京的海淀公园, 设计的稻田景观形象展现京西的稻田景象, 田埂为插柳的小路, 水中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 让人在城市中还能体会到自然所带来的悠然心境。

3 结束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地域文化表现的载体, 在城市公园塑造方面要将文化作为入手点, 所以充分、恰当地表达地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设计上在立足于城市现状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当地地域文化, 掌握其起源和发展历程, 了解当地人们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样才能将地域文化自然地体现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当中, 使之成为当地人们的心理依托。

参考文献

[1]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洪琳燕.环境知觉体验及其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牡丹江地域文化分析 篇11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符号,景观设计,设计,意义,分析

1 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概述

1.1 地域性文化的涵义

所谓的地域性文化, 主要是指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相关专家曾解释: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上特定的区域上的人民在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特点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会将地域文化分为两种意思, 一种是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加;另一种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加。文化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自身的特色愈发彰显, 并传承到现在。

1.2 地域性文化的形成

对于中国社会, 素来有诸多不同地域文化, 主要原因就是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其交通设施条件也会直接影响其文化发展。中国地域辽阔, 所以地域差异大, 不同的地域孕育了性情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中华儿女, 对自然风貌的不同体验就会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物质生产等等。文化的形成, 主要是在于其物质的基础情况, 总之, 其自然条件的不同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2 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技术分析

在景观设计中, 时时刻刻都在体现着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 它是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元素, 利用各种文化符号进行的巧妙组合和搭配, 进而设计出不同的景观, 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接地气的环境氛围。

2.1 分析场地

对于场地来说, 主要是指设计中需要的各种素材, 进行的分析、整理及归纳出详细的结果,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取舍, 从而形成素材的存档, 就是景观设计的开始部分。其代表景观设计的素材有很多, 像是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及历史事件等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当地书籍的记载情况, 了解其各种各样的地方的特产、文化等等详细信息, 之后会对其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形、民俗文混进行仔细考量与研究, 其中景观设计师一定要以正确的精神, 当地文化进行一一研究和分析。

2.2 设计元素的构成

对于收集到的一些地域文化素材来说, 就要开始对其研究、分析、整理, 并对其提取其设计原色进而为景观设计服务, 主要是要根据符号的理论将其符号分为四种:图像符号、索引符号、象征性符号和隐喻符号, 他们都是以自身独有的特色, 表现出中国文化中符号的特定意义。

2.3 设计符号的运用

符号也是要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运用, 对于景观设计中所服务人的角度来看, 符号又可以分为视觉层面、听觉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三个层次。其中视觉层面和听觉层面是属于直接的运用, 在设计中主要是以符号的元素进行出现的。

3 地域性文化符号对景观设计的意义

地域性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最好代表, 需要我们用心思去研究和了解的文化特征, 进而可以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和健康心灵。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逐渐地认识它、感受它, 同时它也为我们带来舒适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为我们生活的地方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进而美化人们身边的世界, 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1 地域性文化符号对景观设计的运用

批量生产和复制时,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的景观设计中, 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 却忽略本土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对于人们的需要和感受。因此, 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出现的问题, 运用各种各样的设计思维来深入表达景观设计中的每个环节, 让景观设计更更符合不同区域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目前, 自然环境越来越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为了自己身心的健康, 人们会更加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重视。公共区域部分在选用地域性文化的元素来装饰时, 会根据特性、当地民俗及不同的方式而进行设计和选用。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无论怎样的设计, 其重点就是美观、大方, 突出一种生活氛围, 更加要注重生活空间中的色彩搭配, 尽量要淡雅脱俗, 让人们有种“回归自然的”状态。当然, 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研究、考虑其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在景观环境中的效果及氛围。

3.2 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不可代替的艺术文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符号部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如此庞大的艺术设计领域, 引入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作为环境装饰艺术, 有着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及深远的影响。因此, 地域性文化符号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在当代景观设计中, 地域性文化符号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显著。比如在商业环境的购物中心等商业公共活动区域中的景观小品等, 为了营造出生动丰富的艺术文化画面, 引入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起到大大增加产品或品牌亲和力的效果, 就会直接的影响观众的消费心理, 同时也间接地提高景观设计的档次, 进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欢乐。我国瓷都江西景德镇的道路景观设计就是经典的范例, 青花瓷的路灯、街边古朴优雅的瓷器公共雕塑, 无不展示了城市传统文化特色, 使当地人有一种文化自豪感, 也向外来人展示了瓷都魅力, 进而促进经济繁荣。

4 结论

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不断强调注重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提取精华, 而在景观设计中, 重要是能更好的拓展我国每位设计者的思路, 使我们能更好地合理运用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完善设计, 并让每位居住者能够享受这种温馨、悠闲的氛围。本文研究了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时, 无论从局部到整体都要体现出一种合理, 符合生活所需和本土精神所需。并在制作过程中细致推敲, 合理地运用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 进而研究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地域性文化符号元素对景观设计有着愈发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雨, 任建军.基于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1) :106-107.

[2]邱海东.地域性符号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 2013, (7) :96-97.

[3]林蕴岫, 王超.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哲理:论坛版, 2014, (5) :112-112.

[4]孟晓惠, 季嘉龙, 徐进.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2012, (34) :141-142.

上一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下一篇: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