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出版物

2024-07-10

地域文化出版物(精选3篇)

地域文化出版物 篇1

哈尔滨电视台

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

佳木斯日报报业集团

大庆油田报社

大庆油田有限电视中心

双鸭山日报社

北大荒日报社

黑龙江林业报社

鹤岗广播电视局

972哈尔滨经济广播

925哈尔滨交通广播

909哈尔滨音乐广播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

编辑发行:《新闻传播》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地段街1号编辑部电话: (0451) 84696061传真: (0451) 84696061电子邮箱:xwcbe@163.net邮政编码:150010

印刷:黑龙江龙江传媒有限

责任公司

广告经营许可证:2301004020027国内统一刊号

发行范围:国内公开发行订阅处:全国各地邮局邮发代号:14—251

账号:01-00304-0727-12户名:新闻传播编辑部

开户行: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

8月20-21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哈尔滨市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召开了黑龙江报业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制作共享平台项目专家验收会。该项目通过验收。

黑龙江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制作共享平台项目2007年12月立项, 分建设全媒体、多通道发布、跨地域新闻共享平台三个阶段, 建立了采编系统、共享平台、图片系统和视频直播点播四个核心业务系统平台, 突破了报业跨地域新闻资源共享难题, 实现了新闻“一次制作、多次利用、媒体融合、跨域传播”。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非常重视数字复合出版工作, 提出以数字化战略思维为统领, 打通不同地区、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 发展数字复合出版, 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一次制作、多元发布, 致力于从报纸编辑部向内容编辑部、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的转变。

2009年11月, 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指导下, 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生活报品牌为纽带, 强化资源整合, 创新传媒运营模式, 推动地市报业转型升级, 与8家地市报结成报业战略联盟———生活报传媒集团。鹤城晚报、三江晚报、林城晚报、鸡西晚报、绥化晚报五家地市晚报成为生活报地方版, 黑河日报、七台河日报、大兴安岭日报与生活报共同创办新的生活报地方版。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共享平台, 打破几十年来, 报纸在区域范围内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报业格局, 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黑龙江省报业整合重组和转型的成功之举。

生活报报业战略联盟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报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这是国内报业资源整合范围最广、整合报纸最多的战略联盟。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跨地域的复合出版, 意义重大。在这个平台之上, 跨地域报纸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新闻信息资源, 有效节省采编成本, 提高新闻发布时效, 利用生活报品牌优势扩大新闻传播力度, 达到各家报纸合作共赢的目的。

报业实现跨地域新闻资源整合, 为实现全省新闻出版业多媒体经营、跨区域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运营做出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是新闻出版体制一次创新, 是探索报业改革新模式的一种尝试, 通过新技术的支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走出了一条报业改革新路。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制作共享平台为黑龙江省报业跨地域整合、报纸内容同步共享提供了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它开创性地实现了多通道、跨地域报业内容同步生产的流程, 对来自多渠道、多格式的新闻信息内容, 在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实现跨地域文字、图片、版面资源共享、一次加工, 同步生产多种晚报的内容产品, 满足整合后的报纸内容的生产需要。

专家验收时认为, 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制作共享平台设计理念先进, 体系结构合理, 充分考虑了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设计人性化, 使用方便, 在新闻分析与版面对比技术、智能搜索技术、语义对比技术、文本结构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系统通过网络协同采编, 实现了省市区域全媒体新闻资源整合制作流程, 开创了省市两级报业跨地域新闻整合的先例, 具有行业示范效应。■

地域文化出版物 篇2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 三秦 地域结构 自然条件 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11个政权建都关中, [5]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1225年。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 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 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 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 改变改造现实, 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 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 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 精神。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 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 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 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想起了。。长此一往, 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直至今天, 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 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 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 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四.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从司马迁到张载, 从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关中学术, 都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既能影响人生, 人生又能作用、影响于环境, 认为人有生命与灵气, 自然也有生命与灵气。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 三秦父老生生不息, 发扬奋斗精神, 创造自己的文化, 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视实用、讲究功利的文化心理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八百里秦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东有潼关, 南有秦岭, 西部与北部有连绵的戈壁和沙丘。如欲发展必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向外开拓。历史证明, 周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全国开拓并且迅速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东方儒道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秦人在东进开拓的过程中, 自然地培养了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态。当然, 这一思想特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三秦文化发展的前期, 明显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积极性, 明清以来, 由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 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封闭。(三)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 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秦人尚朴古有定论。从司马迁到张载都强调礼仪, 提倡务实。张载: “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程熙则评价: “关中人刚劲敢为。”果然, 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中评价李因笃时称到“平生尚气节, 急人之难。亭林在山左被诬陷, 因笃走三千里, 至日下泣诉当事而脱其难。性慷直, 面斥人过, 与毛奇龄论古韵不合, 奇龄强辩, 因笃气愤填膺不能答, 遂拔剑斫之, 奇龄骇走, 当时相传为快事”。所以, 秦人提倡“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

总之, 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秦文化在公元906 年以前, 曾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成就, 以汉唐长安为标志, 如日中天地照耀着整个世界;宋元以后, 三秦作为临制西北的军事重镇, 凭借其地理与文化优势, 仍然在历史上有杰出的贡献。三秦文化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从史前的半坡彩绘到唐宋名人名画, 再到当今长安画派, 从工整细腻的宫廷绘画到粗犷豪放的民间绘画, 形成了既与中国主流文化难以隔断的传统, 又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4 篇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三孔”是孔府、孔庙、孔林的合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

2、亚圣殿 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历经金、元、明、清,中间多有维修。

3、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 教名山。

4、过年的前一天,即 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

5、齐鲁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在信仰的对象上,各地流行比较普遍的有自然神、6、学术界通常把民间散文体叙事文学划分为三类:神话、民间传说和 民间故事。

7、在我国,被公认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有四则,即《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 白蛇传》,统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8、八仙之名,至明代 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共七男一女。

9、山东的民间年画,除作为三大产地之一的杨家埠影响很大之外,聊城东昌府 年画和潍坊高密的 扑灰年画也都有很大成就。

10、程学义是褚庄泥塑的唯一传人,大半生矢志不移地固守在泥塑这块濒于灭绝的阵地。

11、在改革整理传统曲目的基础上,1951年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决定将作家王安友的小说《 李二嫂改嫁》改编成吕剧,试验用戏曲形式表现现实生活。

12、当今快书的流派,主要有以、杨立德为代表的“高派”、“杨派”,以及后来崛起的以刘司昌为代表的“刘派”三大流派。

二、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自汉代起,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中,为首的一般是(D)

A、子路B、冉求C、曾晰D、颜回

2、苏禄王墓,具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始建于(C)

A、元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3、崂山道观中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历史也最悠久的一座是(C)

A、上清宫B、太平宫C、太清宫D、华楼宫

4、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是(D)

A、宗法制度B、礼仪制度C、社会制度D、婚姻制度

5、在齐鲁服饰民俗中,人们给故去的亲人做寿衣往往忌讳用(A)

A、缎子B、绸子C、白布D、麻布

6、八仙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相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B)

A、《八仙出处东游记》B、《太平广记》C、《灵芝篇》D、《法苑珠林》

7、“董永的传说”中的董永,其人物原型生活在东汉时期山东的(D)

A、沂源县B、莒县C、邹城市D、博兴县

8、潍坊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其中最能体现其“美之所在”的是(C)

A、扎B、糊C、绘D、放

9、被视作化妆扬琴的开端,奠定了吕剧发展的雏形,在吕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一个剧目是(D)

A、《兰瑞莲打水》B、《王汉喜借年》C、《小寡妇上坟》D、《王小赶脚》

10、山东快书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基本句式为(B)

A、六字句B、七字句C、八字句D、五字句

三、名词解释(每词10分,共20分)

1、岁时习俗

答:岁时民俗,是指在特定时日,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活动内容的民间风俗。岁时民俗的最大特点是因时而兴,序时而变。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它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时日,二是有特定的民俗活动内容。

2、人文景观

答: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形成的、与人的文化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物质和精神上的某些需求。一定的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并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特征。如三孔、泰山、苏禄王墓等,都是齐鲁大地上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著名人文景观。

四、问答题(每小题25分,共 50分)

1、简要介绍“三孔”的历史文化意义。

2、杨家埠年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何特点?

四、答案:

1、“三孔”是孔府、孔庙、孔林的合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三孔”是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推崇儒学、纪念孔子的产物。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采纳后,儒家思想遂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思想意识,并最终成为整个宗法国家的思想基础。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其学说被尊为经典,社会地位也被不断抬高。正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尊孔祭孔,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高度重视儒学思想的统治力量,才形成了历史上三孔的地位和规模。

孔府孔庙孔林数千年的存在,形象地阐释了封建宗法社会的制度特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相结合形成的伦理政治。从周代成王之后开始推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几千年一直沿袭。而孔氏家族的长期存在,则形象地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宗庙制等宗法社会的特点。孔氏家族如同皇室家族一样,从日常生活到爵位继承,都严格遵循封建宗法制度,只不过一代皇朝的统治只有数

十、数百年,而孔氏家族的存在和儒家的思想统治却逾越了几千年。

上一篇:Multisim10下一篇:中职汽修模块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