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2024-07-13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共12篇)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1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雕塑设计时必须考虑雕塑和城市的和谐关系, 体现着每一个城市的特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历史内涵;题材要与城市相通, 人们欣赏城市雕塑的同时, 充分体验到一个城市的精髓与内涵, 美化城市的作用的同时要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由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文化普及, 公众拥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面对“千城一面”单调的现代城市景观, 他们对城市雕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研究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与城市雕塑发展相结合, 使城市雕塑的发展既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保持城市雕塑的个性化的设计风格, 成为当今城市雕塑和公共环境设计人员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地域文化符号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 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世界各国由于地域条件差异较大, 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形成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以我国为例,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历程中, 各民族相互交融。我国已发现的七千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巴渝文化等, 不同的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通过对地域差异性的提炼, 形成特殊的地域文化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城市处于于特定的地域中, 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的影响下, 各种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包括气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地形地貌、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等, 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地域文化;城市也形成特殊的地域文化符号, 如在西藏, 我们汉族就无法理解宗教地域文化在当地的巨大力量。在城市雕塑设计时, 应该着重对这些地域文化符号的调研和应用。

笔者通过调研和整理, 认为城市雕塑设计时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挖掘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当地历史文脉符号的传承

城市历史文脉作为人类文化的母体与现代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城市历史文脉中的民间文化部分更是现代艺术家获得审美的凭藉与根据, 是艺术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 并由此来增加作品与当地民众的亲和感。在城市雕塑创作中, 要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传统、特点、特征, 并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相溶合, 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质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城市雕塑成为追溯城市发展史的现代城市文明最好载体, 使城市雕塑折射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 成为城市灵魂的主要铸就者。

在郴州市的中心城区有一组《神农作耒耜》城市雕塑, 就取材于郴州市当地的神话传说:先祖炎帝神农氏-----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代表人物。以创造农耕工具的动人传说为蓝本, 将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融合在一起, 较好地反映了当地远古人民那种改造自然、征服恶劣生存环境的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刚毅、倔强的山民精神。较好地把握了当地的地域传统文化的精神。因此, 这座雕塑被当地市民广泛接受, 已逐渐成为了人们记忆城市的符号。

笔者在对温州瓯海大道的雕塑设计时, 就对温州“鹿城”名字由来进行研究, 相传: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公元323年) , 当年建城时, 太守郭璞见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 然后化作一团祥云冉冉飞入天际, 白鹿跑过的地方, 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 称为白鹿城或鹿城。《白鹿衔花》雕塑以群鹿奔腾的造型融入温州“白鹿衔花、郭璞造城”的民间传说展开设计。白鹿这一主题形象的阐释了温州古城“斗城”的由来。雕塑一方面象征着东瓯先民如何开天劈地, 勤勤恳恳创建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折射到如今新时代温州人继承先辈精神开拓创建新温州。

二、对城市气质符号的提炼

城市气质是城市社会生活长期形成的, 这里的特点可以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遥远, 它贯穿了一座城市的整部建城史城市是个社会体, 它有自己的约定俗成。城市形成的面貌、城市的文化、市民的认知等也可理解为城市性格, 它与城市地理有关系, 处于山地、平原、水乡、丘陵等不同地貌的城市文化积淀不一样。它还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每到一个城市, 我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城市气质:庄严而稳重的北京, 智慧与包容的上海, 精致而温柔的杭州, 成熟与内敛的南京。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空间性格, 在城市雕塑设计中, 要重点研究这座城市的气质, 例如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它象征着自由、进取、热情奔放, 代表着美利坚人民一往无前的精神, 成为美国民族精神与气质的象征。深圳的《孺子牛》所体现的创业和奉献精神等.它们显然都已超越一般的美学价值, 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象征。还有, 深圳市的另一组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 它以写实手法塑造了城市中经理打电话、清洁女工扫地、路人读书看报等平凡的人物和场景, 记录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平常一天。如这组城市雕塑放在上海、成都等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合适, 只适合放置在深圳这座从无到有的城市。

三、对地方民俗文化符号的挖掘

作为城市地域特征的地方风情特色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也是一种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民俗文化中蕴潜着人们纯真的思想感情, 它蕴含了千载文化历史的精神内含, 是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一种默契的结合。作为城市雕塑艺术品的创作者, 可以将这些远古的神话题材, 运用他们的生活经验, 通过联想去思古接今、沟通中外。城市雕塑设计要充分挖掘蕴含当地民俗题材, 立意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人文历史、民间传说及本地的自然环境之上, 使其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的特征, 又要富有新的时代特征, 要尽可能实现这两者的契合。这样, 城市雕塑就可以达到人人都能接受, 而且能够满足社会上不同文化层面的人的审美需求。但同时是一种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创作过程, 因为城市雕塑毕竟是一种群体性参与很强的的艺术创造活动。

例如北京的样板戏、大碗茶等, 武汉的大码头、大戏台、港口及码头工人等元素。沿着武汉汉口江滩新建了许多带着浓浓民俗风情的雕塑, 看到了这些雕塑就好像看到那个老武汉, 这些雕塑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道的好作品。

还有以宁波的城市地方风情为例, 可以挖掘如黄包车、馄饨担、老虎灶、典当朝奉、茶馆跑堂、掌鞋、修棕棚、做年糕、做千层饼、拜堂、抬花轿、踩高跷、舞龙灯、划龙舟、赶庙会、采茶、采菱角等等, 这些具有十分浓厚的宁波乡土气息, 为创作独特的宁波城市雕塑提供鲜货的题材。

再以温州为例可以挖掘瓯柑、瓯绣、茶山杨梅、温州炼乳、菱角、凤尾鱼干等多种特色产品及和瓯剧等人文地域风俗、风俗人情、舞蹈 (布龙舞、凳板狮舞、马灯舞、龙凤狮子灯、采茶灯舞、藤牌阵、扮柳翠、浮缸舞、高跷、早船、踢球舞) 。戏曲 (鼓词、道情、莲花、龙船儿、快板、花鼓、弹词等) , 描述人情、亲情、友情等反映温州本土深厚的风情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符号。

总之, 在地域文化符号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要注运用多种符号, 包括文脉的象征性符号等, 这样才能使作品意境丰富多彩。当然, 符号化方法只是营造城市雕塑的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手段, 它不能成为一种公式。

摘要: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近年, 许多城市雕塑的设计偏离了尊重地域性的创作轨道, 缺乏特色性考虑, 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观。本文主要从:对当地历史文脉符号的传承、对城市气质符号的提炼和对地方民俗文化符号的挖掘三个角度研究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与城市雕塑发展相结合, 使城市雕塑的发展既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保持城市雕塑的个性化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符号,城市,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2

关键词:中国论文发表网,网上论文中介,省市级论文发表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最直观的呈现。城市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城市中的建筑和景观设施则是一种现代标志,要将历史、文化、生活等象征性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形象之中,才能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一旦将地域性文化特色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它就会变成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延续,城市中最著名的景观和建筑场所,成为其文化内涵最直接的呈现载体。

当一名外国人到一座城市后,最想看的往往是那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如去埃及会想看金字塔,去巴黎想看卢浮宫,去威尼斯要看圣马可广场。这些是因为这些城市景观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风土民情,浓缩着城市的历史和祖辈们的记忆,是这座城市最骄傲的精神象征,因此景观设计一定要重视地域文化。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存在着过度追求形式美,忽略了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性的现象。从北方平原到江南水乡,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不管地区的气候或自然条件差异,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及建筑物,导致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趋势,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缺失。

目前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各种相仿的景观设计作品,一些城市建筑也出现了崇拜、模仿欧美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倾向,把这些工业化复制的景观设计当作时尚的标志。文化特色的消失使这些城市失掉了自己的灵魂,也消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3

【关键词】吉祥物 城市品牌 设计原则 地域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城市品牌形象的设计和推广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品牌的重要资源和资产。本文以横店镇为例,针对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吉祥物设计,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挖掘吉祥物之于城市品牌的重要意义,拓宽设计思路和方法,借助吉祥物提高城市品牌附加值,为城市更快更好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 城市吉祥物的取材原则

(1)城市吉祥物的选定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城市吉祥物的原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接受度,因此,吉祥物的载体应是城市所特有的、应尽可能展示城市的特质。

日本滨松市建市100周年的吉祥物“出世大名 家康くん”,它的形象是身着极具日本特色的传统服饰和服的人物造型。和服是日本特有的民族服饰,它的身上各式各样的东西无不体现了滨松市的特色。滨松市吉祥物体现了丰富的城市地域特色,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2)城市吉祥物要体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成长,推动着城市的全面发展。横店镇位于中国浙江中部的东阳市,是中国最大的影视基地,影视文化是其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色,横店每两年便会评选一次横店影视金牛奖,奖杯的造型以金水牛为原型。金水牛代表的是横店人的勤劳、勇敢、顽强、默默无闻的品格,金水牛有祥和、风调雨顺等美好的寓意,金水牛能够给横店人带来吉祥和好运,因此将金水牛推举为横店镇的吉祥物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金水牛在横店整体的社会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已经由一个简单的动物形象升华至横店人的精神层面,是横店人的象征。

(3)城市吉祥物应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哈尔滨是一座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冰城夏都”等美誉。哈尔滨的吉祥物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南极企鹅公主“曼波”,哈尔滨把真实可爱的珍稀极地动物形象作为吉祥物,将极地文化与城市冰雪文化相结合,与城市整体形象十分协调,这样有利于哈尔滨推广城市旅游,进而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城市吉祥物的选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与城市整体的形象相适应,从而带给大众最直接的城市形象。

2 城市吉祥物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1)创新性。吉祥物的创意程度反映了设计师的水平和能力。任何城市开发的吉祥物都有其内在的个性和富于创意的外形特征。如日本爱媛县的吉祥物是一只名为“Barysan”的呆萌可爱的小黄鸡,这个创意十分巧妙,其生动的造型源于爱媛县的特产烤鸡,亲切动人地展现了当地的特色。小黄鸡的创造者宫田麻子表示“希望通过小黄鸡让更多的人了解爱媛县”。城市吉祥物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城市地域文化内涵,用新颖、鲜明的造型来体现城市风貌。

(2)拟人化。拟人化又叫人性化、人格化,城市文化特色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寄予这些形象,赋予其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使他们模拟人的感觉并成为具有灵性的创造物。赋予城市吉祥物人格化的艺术特征,容易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令大众感到亲切可爱、个性鲜明,提高了大众的接受程度。拟人化的城市吉祥物造型,在五官的设计上最好不要太过于写实,风格应简洁鲜明,尤其是在眼睛的设计上要多花心思 ,整体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表现出吉祥物的友善及亲和力,让大众乐于接受。

(3)吉祥物的服饰和配件。不是所有的吉祥物都需要服饰和配件对其进行装饰,但是如果有这些元素会使吉祥物更具备人的气质,既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又可悦人耳目,还可增加吉祥物的审美功能。如横店镇的吉祥物设计中,以横店镇的八面山为原型设计的纹样运用到金牛的服饰中,可以很好地表现横店的地域文化。同时还可从横店镇流传甚广的传说中提取金稻草的元素,运用到金牛的造型中,也是一种巧妙的设计思路。在配件选取中,可以从代表横店的城市文化一大特色——影视文化特色中挖掘,来体现横店镇丰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基本了解了城市吉祥物在选材和设计方面的思路和原则。城市吉祥物的创建与推广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城市吉祥物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为城市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发挥其卓越功能。此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城市管理者和有见地的人士以及资深的设计师共同参与进来,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推广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宝金.装饰绘画造型基础,动物变形[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2]曹汝平.现代吉祥物造型设计与亲和力因素[J].装饰2007(8):46-48.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4

关键词:盐城,公共设施,地域文化,重构研究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者,更应该关注城市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积淀,挖掘城市独特的风俗及文化,让城市建设更具鲜明的地域特色。盐城紧邻黄海,地理文化更具沿海城市的鲜明个性,特别是盐城自古以来以“盐”为业,盐文化历史底蕴丰富。同时,盐城“新四军铁军文化”、“湿地文化”、“淮剧文化”作为盐城的四大名片,在加快城市发展建设中,更应该从文化导向与引领上来促进盐城城市软实力的塑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设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内涵所在。盐城立足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着力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材料选择、文化传承等方面,突出盐城地域文化,将城市公共设施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

一、盐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盐城城市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特别是在打造文化盐城过程中,要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盐城地域文化传承进行有效融合,推进盐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总体来看,盐城地域文化资源表现在“白、红、绿”等方面。

(一)盐城的白文化

所谓“白”文化,与盐城自古以来的“盐”文化相照应。盐城因“盐”而兴,作为以“盐”冠名的城市,海盐文化得天独厚,不仅成就丰富的海盐历史遗存,也让盐城成为中国的“盐都”,如遍及各地的海盐历史文化遗迹,以其璀璨的海盐文明,养育盐城百姓,也让盐城百姓从中领略海盐文化的魅力。

(二)盐城的红文化

红色文化与盐城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有关,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南通沪宁、北达齐鲁,为实现新中国的解放做出杰出贡献,陈毅在盐城创办“文化村”及其他丰富的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如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纪念碑、抗日烈士纪念塔等,成为盐城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盐城的绿文化

盐城的绿文化与其地处江淮平原有关,特别是广阔的湿地、河流、湖泊交叉密布,让盐城的湿地生态文化成为其一大特色,如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称号。另外,还有大纵湖、马家荡、九龙口等湖泊,这些原生态湿地环境资源保存较好,更让盐城成为“绿城”。

(四)盐城的淮剧文化

盐城位于古淮水下游,悠久的历史孕育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说唱、杂耍、歌舞等独具地方特色;施耐庵、宋曹等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独占头筹;诗词家晏殊,散文家范仲淹、书法家郑板桥等名篇佳作颇丰。盐城也是中国杂技艺术之乡,“十八团”凭借其独特的绝活让传统杂技享誉世界。淮剧作为盐城重要的戏曲艺术,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对象是物,而物作为公共产品,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人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将人放在第一位,要满足对人的服务要求。同时,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其归属于城市中的所有人,并非为某一个人、某一类人服务,而是所有的“大众人”。如公共座椅在设计上要兼顾不同形体人的需求,满足胖瘦、高低、轻重的差异性,还要兼顾不同人群的入座方式,避免对通道带来拥堵。

(二)以服务公共为道原则

作为公共产品,城市公共设施满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益性特征。既然是城市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就应该满足向公众提供服务,要能够体现为公共人群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要考虑其公共服务性,要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特征,要满足城市公共设施供给与配置效率的均衡性,如对于人群密集度小的场所,公共设施配置量及密度要降低,而对于人群密度大的场所,则应该加大配置密度和数量。另外,针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还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体现公共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诉求,如公共汽车、人行道设计要考虑老弱病残人群的需求,对于户外一些公共活动设施,要注重结构设计的稳固性、耐用性,避免尖锐形态带来的创伤或安全隐患,针对一些危险性设施要设置警示标识,降低危害。

(三)注重合理性原则

公共设施的设计在实现供给与效率均衡过程中,要避免过高品质、过高成本的支出,要兼顾城市发展基础与实际,如对于固定性、永久性基础设施,要避免随意拆除。合理性原则是合乎规律,符合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整体规划与发展现状,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上构建相应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从公共设施数量、质量、层次、成本控制上来提升适用性、有用性。另外,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要融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综合评估策略,确保未来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融入地域性文化原则

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累积与延续,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要从城市地域性文化资源挖掘中来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展现城市的文脉,突出城市的特色,以地域文化来构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体系。如盐城的海盐文化特色,从挖掘盐城海盐文化遗址,增强盐城海盐文化底蕴上来设计公共设施,留住盐城的建筑历史风貌,表现盐城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从城市的山水、建筑样式、空间尺度、色彩等方面,巧妙的渗透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质和内涵。

(五)可持续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基础,在美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事物内在的联系,特别是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城市垃圾桶设计上,要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及设施使用、废弃整个环节融入循环利用理念,突出绿色、环保宗旨,强调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再如路灯设计上,要突出污染少、效能高,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突显节能意识。

三、盐城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渗透与应用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的重点,在融入地域文化设计中,一方面要突出公共设施的文化载体特性;另一方面赋予公共设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来增强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文脉,营造城市宜居、宜人的绿色空间。

(一)盐城公共设施设计融入地域文化的关键点

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来看,不同城市区域要在延续城市文化脉络上突出文化内涵,打造宜居城市景观环境。对于盐城城市文化的提炼与分析,其特色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特征,因此在融入地域文化时要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具体来讲,要在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合理把握。一是做好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总体规划与文化定位。如盐城新区位于城南,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与新区规划相统一,要与街道、建筑、绿地、自然环境相衔接,在设计风格上要具备一致性。二是要做好地域性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由于不同城市区域在其历史文脉发展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充分挖掘盐城不同地域下的城市历史,要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到街景设计中,使其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把城市地方文化传统与特色人文进行延续。三是要在公共设施设计上突出特色,主题分明。根据盐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不同城市区域打造主题式公共设施设计框架,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展现盐城独特地域特色中塑造城市形象。四是突出人性关怀,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及习惯,要贴近人性需求,增强公共设施设计亲和力。如在休憩场地设计上要保持与道路交通的协同性等。

(二)盐城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盐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海盐文化突显白色主题,革命文化代表红色主题,生态文化突显绿色主题,路网水网文化彰显蓝色主题。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有序、合理的融入地域文化主题,实现城市公共设施与地域文化的渗透。在青年路区域,以“煮海水为盐”来突出盐城的“盐”文化,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立足盐城的城市由来,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将海盐文化展示给世人,将盐城的文脉进行延续,如在公共设施形状设计上,以蜿蜒方式来比作盐河故道的曲折,以海浪、盐船来布置街景小品,突显海盐文化特色。同时,公共设施设计也可以将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广场绿地进行融合,在大块线性中心景观区域,以海浪盐船为主题,周边以湿地景观、白沙铺底,利用道路街景雕塑来展示海盐文化精神,形成延续性文化整体效果。在建军路区域,以革命历史文化主题为特色,融入新四军纪念馆景观,以再现历史场面,展现红色文化来构思街景,特别是融入浮雕、群雕、雕塑小品等展现新四军历史。在解放路区域,将绿色生态水系作为绿色主题,特别是原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来构建自然水景、湿地植被等生态文化特色,如利用曲线型景观带,设置仙鹤群雕、搭建临水景亭,打造植物自然组团式群落,利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来打造浓郁的水景和绿色生态景观设施。对于蓝色路网、水网文化的设计,主要结合盐城市内河渠走向,从总体水网、路网布局上,融入植物景观、水岸景观。

四、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将城市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城市历史进行深入联系,来烘托和展现城市的风格与底蕴。因此,设计者要从城市地域文化的提炼、抽取中,围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实际,来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拓宽城市地域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多样的民俗风情,为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营造更多靓点。

参考文献

[1]段金娟.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式初探[J].设计艺术研究,2011(4).

[2]蒋继华.盐城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5

一、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要体现地域文化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人们通过解读当地的建筑风格就可以有所了解。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设计师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合理运用地域文化,可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城市环境条件的角度而言,建筑装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等。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冬季较为寒冷,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就要注重保暖问题;沿海城市距离海岸线比较近,就要考虑到防潮问题。建筑要适应环境而建,特别是当地的地形、地貌,设计师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都要有所考虑,以使建筑与当地环境高度融合。建筑装饰设计要与环境具有融合性,除了自然环境之外,更要考虑人文环境。因此,设计师要考虑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城市建筑装饰设计更注重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考虑到城市中每一个地段的使用价值及其所需要发挥的功能,还要确保建筑与环境协调,这就要求设计师综合考虑建筑外形、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建筑色彩等,选择合适的技术处理方式,以设计出富有时代气息且不失地域特点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

1.建筑装饰设计要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建筑装饰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建筑装饰设计要符合人的需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装饰设计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要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当地环境协调。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要选择民俗文化浓厚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构造,特别是建筑的细部装饰,要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点,使建筑空间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符,使建筑既有足够的使用功能,还蕴含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

2.建筑装饰设计要体现人文精神

地域文化通过人文精神体现出来。人们在地域中生活,从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地域文化逐渐产生并在社会发展中积淀为文化习俗,这些对建筑装饰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地域文化更具有代表性。中国建筑装饰设计要保持地域性,凸显文化性,赋予建筑人文精神。建筑装饰设计人员要想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地域特色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促进现代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地域文化是传统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建筑装饰设计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变。设计师要想使地域文化延续下去,就要在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继承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并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运用了民族文化元素,又以变体和重构的方式,使建筑装饰设计具有创新性,其自身独特的设计风格得以体现。

三、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影响

1.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应用本土材料

建筑装饰设计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地形、建筑材料等。建筑装饰设计所使用的材料都来自当地,本土化的建筑装饰材料必然渗透着地方文化元素。如,竹子在中国的部分地区生长,这些地区的建筑往往会以竹子为材料进行装饰设计。虽然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多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但是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依然会首选本地材料,以使现代化建筑不失地域性特点。地域文化讲究亲近自然,目前人们倡导绿色建筑,这就需要建筑装饰设计人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装饰材料,一方面很好地表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符合建筑装饰设计绿色化、生态化的要求。如,一些建在长城脚下的竹屋就是根据长城所在山坡的坡度而建,这些竹屋与连绵起伏的长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道风景线。这些竹屋无论是在材料的选用上,还是在建筑设计手法上,都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出来。

2.城市建筑装饰设计要适应地方气候环境

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想使建筑使用者感到舒适,就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气候环境特点。如,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设计师就要注重装饰的保温功能。设计师要确保室内日照充足,保证室内空间的温度适中,还要注意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和房屋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之间出现投影而影响光照,确保建筑采光良好。东北地区的建筑普遍都有保温层,所选用的保温板要薄厚适中,而且对楼房建筑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此外,设计师还要考虑到当地的风向,保证室内通风良好。

3.城市建筑装饰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城市建筑装饰设计要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要使建筑装饰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民俗文化。这种体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求设计师充分理解地方文化,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感的建筑空间环境,以构建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空间。设计师还要对当地的名胜古迹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整理,总结其造型规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构造符号化并运用于建筑装饰设计,使所设计出的建筑造型具有地域风格。如,香山饭店的建筑设计就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点。香山饭店是现代化建筑,而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建筑造型时,将地方民族艺术融入其中,设计造型极为简洁,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点。这种地域文化的应用使香山饭店这一现代化建筑体现出了民族特点,中国气韵浓厚。特别是建筑的连续性空间设计,契合了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结语

随着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更加引人注目。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凝固的文化,透过建筑装饰设计,人们可以理解建筑设计者的思想。建筑的地域特点不仅体现在建筑、环境的融合与充分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各种特殊要求上,还体现在地域文化上。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应注重地域文化,使技术与情感能够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付云松,金永超,蒋正跃.对中国建筑方针的再认识.中外建筑,(6).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简单的公共设施建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及设计形态与人们的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政治、经济特色等设计因素在设计师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被设计师大量的忽视。从而导致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外在形象缺少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形象不能很好体现城市地方特色与城市地域文化。本课题主要以地域文化概念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对如何将地域文化运用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当中提出可行性策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间接体现。城市公共设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可以从这座城市的公共设施体现出来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由城市公共设施组成的,它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城市形象的不同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想凸显一座城市的个性、特色,必然少不了城市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的运用,从而打造出城市的特殊名片。

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1.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特定的时间段内某地域的特色,传承并发展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得来的。通俗的讲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同时受到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及其它社会人文因素,如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的影响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

2.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城市公共设施则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间接转变。地域文化通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得以传承和发展。各大城市之间的城市形象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是依附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地域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为地域文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域文化通过城市公共设施塑造了城市的特别形象。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双重功能:首先,它能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具有应具备的使用功能。其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还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对城市的整体景观氛围的营造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地域特色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它们通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表现出来。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設计可以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凸显该城市的城市特色,为打造城市名片,营造特色城市形象及城市风格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

1.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材料及色彩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陆地面积比较广泛,存在着四种基本的气候特征。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由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历史、文化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不同,但造成这种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处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的气候特征和民俗习惯。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属于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材料的应用既要防寒抗冻又要防腐蚀,多采用温和而舒适的材料,满足人们在寒冷冬天视觉上温暖。在色彩方面则多采用暖色调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选择鲜艳的色彩,为冬天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国南部则主要是亚热带气候,长年雨水比较丰富,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应将材料的选择集中在塑料制品及不锈钢制品上。色彩方面相对于北方来说则应该是单一的素雅的,所以说地理环境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具有间接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则具有直接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造型结构及造型要素的影响

地域文化不仅是城市发展和城市进步的灵魂,还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同的城市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不同归根到底就是城市公共设施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依附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致使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中的造型结构以及造型要素的不同。

结论

一座城市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取决于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否通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表现出来,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由城市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共公共设施设计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保障,所以说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的地位的是不可取代的。

(第一、第二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第三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7

城市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 中国社会正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过渡, 城市规划正经历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建设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 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 导致城市环境急剧恶化, 城市开放空间、公共设施、交通设施都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城市建设的缺乏问题开始被重视并着手解决。缺的太多, 急需补充, 所以就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迅速生产了大批基本相同的城市设施, 分别设置在需要的地方。这样, 城市建设虽然改善了, 可是新的问题却产生了:四面八方, 所见略同, 一样的广场、一样的街道、一样的路灯、一样的桥梁, 走进北京, 走进上海, 走进南京, 走进每一个城市, 城市形象千篇一律, 枯燥乏味。

在芝加哥、纽约、法兰克福、悉尼、东京市中心的那些玻璃帷幕高层建筑, 在北京也一栋接一栋拔地而起, 长城饭店、国贸中心, 而后是华威大厦等等。这种中西文化交流和文化趋同现象既是一种进步, 也是一种危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的话说:“这种统一化……无视其他一切。这样, 整个的创造性领域遭到压制, 社会的个性和独特形态遭到破坏。”英国前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主席帕金森也曾经对我国城市规划界作如下倾诉:“在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 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 这是很遗憾的。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城市真正原有的特色, 并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容许它们被西方来的这些虚假的、肤浅的、标准化的概念的洪水所淹没。我确信, 你们遭到了这种威胁。你们要用全部的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1)

一、城市形象设计需要整体规划

每一座不同的城市, 都处于一个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地理区域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社会形态、文化根源、经济水平、时代面貌、历史变迁等因素, 均有其不同的特点, 由此构成了这座城市形象的独特背景。在进行整体城市规划之前, 对地域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要了解该城市的独特背景, 并根据这个背景合理规划, 既要保护又要建设。

目前风行于中国大小城市的城市“美化”工程, 只追求气派, 追求最大、最宽、最高、最长, 而忽视了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城市建设上, 中国的不少城市, 到处是高楼大厦, 纵横的笔直大路, 各种欧式的路灯廊柱, 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广场, 以及各种所谓的景观大道。但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模仿国外的或者以国外著名建筑为模板的“翻制品”, 虽然看起来很气派, 而且似乎很现代, 但是都几乎完全一个模式, 千人一面, 毫无个性可言。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要真正达到这个意境, 就必须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上重视“特点”, 做到各有不同, 而且要注意其合理性, 不是简单的组合或者求怪的外形, 要带有地域特征, 并且适合城市的发展要求。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建筑特色、布局特色、环境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特色等等。经过整体合理规划的城市, 本身就是一座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二、原有地域文化需要妥善保护

古罗马王朝在中世纪时期就下令禁止拆除老房子、古建筑, 保护当地风貌, 并任命美术家拉斐尔任“规划部门”负责人, 所以建成和保留了这座璀璨辉煌的世界名城。但是我们直到至今, 城市中破坏性建设仍然存在, 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地域文化的保护力度, 尽量保持城市原有的特征。

以南京为例, 如果说全世界各古老的城市都有显著的建筑象征, 那么最能体现南京特色的就是那些古城墙、古城堡了。可是现在, 除了中华门、中山门、解放门等尚有迹可寻, 还有汉中门、水西门在保留原迹的基础上作了重建和改建, 太平门、草场门、光华门等的老城门和城墙均已荡然无存。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南京历史的沧桑和久远, 另一方面则可以说明以城墙为标志的南京, 已经没有形状可言。如果可以把城市特征用形状表示, 北京的方正博大与故宫相关, 上海的精明时髦与外滩相关, 那么, 失去了形状象征符号的南京, 也便同时失去了南京所谓六朝古都可供明显把握的地域特征了, 南京的城市文化气息也渐渐削弱。城市文明的倒退常常是不知不觉发生的, 经常是在“进步”或“创新”的名义之下, “除旧立新”的壮举之中, 很多“旧”的好东西被白白摒弃, 民族的文化高度被一再降低, 珍贵的地域特征逐步消失殆尽。正如卡内蒂所叹息的那样:中国人在终于赶上我们的时候, 将失去所有他们曾超过我们的领先的距离。

城市的地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南京市的一些旧的地名, 很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诸如“南捕厅”、“百猫坊”、“乌衣巷”、“七里街”、“驴子巷”、“张府园”、“养虎巷”、“进香河”、“绒庄街”……这些地名大多与历史典故和日常生活相关, 具体而细微。传统的地名像一面世俗化的镜子, 反映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 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情调, 城市个性也因此更加强烈。传统的地名体现着世俗化的诗意, 它的生动性是被地域性的神话、传说、物体、事实等造就的。这些地名反映出当时的人对待世俗生活的自然主义态度, 事实故事的不可替代性, 使得这类地名的美学个性十分突出。但是地名一旦变成随意的一个符号, 各个时代将无从标识, 其城市的地域特征也慢慢消失。现在, 地名中的这些可贵的因素被简单生硬的命名方式彻底过滤了, 很多旧的地名被粗暴地篡改了。面对诸如“红旗路”、“华电路”、“南瑞路”、“玉兰路”、“体育路”等新地名, 我们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它们提供的地域概念模糊, 时代面孔抽象, 高大而空洞。甩脱了这些具体刻画的个性特征的地名, 会让人感到是个空洞的标牌, 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命名者对世俗生活的麻木, 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漠视。除了地名, 桥梁的名称也让人叹息, 只会用“一桥”、“二桥”、“三桥”这样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阿拉伯数字作为称呼, 和南京号称文化名城的称号很不相符。

南京城区里的东华门、西华门、汉中门、仪凤门等古建筑, 曾在上世纪的“大跃进”中被愚昧地拆除, 后来在经济和文化的复兴中得到复原。这说明我们的城市也开始知道保护自己的财富了。希望今后城市建设能够多从考虑保护城市地域特征的角度出发, 类似的破坏性建设能够彻底消失, 让我们生活在被精心保护的城市里。

三、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之美的应用

城市形象设计是对城市的外观和内涵的定位与布局。内容包括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部分, 在物质形态方面更多的是涉及到城市布局、城市道路、建筑、园林绿化、景观、公共设施、城市标志、环境卫生等等。设计中需要凸显城市个性, 重视地域文化的再创作, 要在深入理解了本地的地域文化后, 浓缩提纯, 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这就要求设计师做到下面两点:

1、理解掌握地域文化表象下的特征元素。将地域文化应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 要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延其“意”, 传其“神”, 提炼出地域文化的精髓, 通过创作和挖掘, 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设计中, 并使它在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从城市地域文化出发, 就要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特殊的习俗、方言、地名、建筑特征、自然特征、饮食特征等等, 把这些物化的形态特征打散、解构, 从中抽取某些部分作为设计元素, 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从现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 再通过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设备等, 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使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展现全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2、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城市形象设计中, 绝不是形式上的模仿、抄袭或者复古, 而是要求设计师找准合适的结合点。从地域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不是单纯的从建筑形态或者装饰纹样出发, 要多从生活方式, 审美观念等非物质方面考虑;或者把这些元素选取相关的几种合理结合, 综合运用, 使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运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结束语

我们期待个性的城市, 希望每个城市都有鲜明的特征。城市形象设计决不是做表面文章,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地域文化, 积极保护文化遗产, 发扬文化特征, 将地域文化运用到城市形象设计中去, 每个城市将会得到保护和更好的发展, 每个城市都将是有个性的、珍贵的艺术品。

摘要:现在不少城市形象往往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毫无个性美感可言。这是盲目工业化大生产以及对地域文化不重视的产物。保留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格, 也就是保护发扬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源于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域特征和城市文化个性越来越被重视, 城市形象要在整体规划后, 在保护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用地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 进行创新和改造, 让地域文化得到显化和加强, 彰显城市个性。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形象,城市个性

参考文献

[1]陈维信.施琪美著.环境设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2]邓伟志著.当代“城市病”[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3]王干著.城市批评——南京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4]俞孔坚, 李迪华著.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8

地域文化是在特有的气候及其物质条件下, 形成了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体系。我国是经过了千百年沉淀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对城市发展, 建筑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区由自然、社会、人、文三重因素所决定, 区域文化是对特定文化区域中独特文化现象的一个总称;区域文化之间是从一个或数个文化核心区向外逐步辐射的, 因此文化区域的外延往往相对模糊, 影响力也逐步削弱。上世纪末出现的公共空间热潮。各地千篇一律的建筑公共空间建筑, 导致无论在使用上或是与城市形象相协调上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造成了城市地域文化混乱, 削弱了城市形象。

城市公共设计, 必须具有城市公共化的特性, 并且一定要担负起它所在的城市范围的各项使命, 如调节地区公共空间, 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休闲以及其他公共活动的场所, 以及改善所在地区的交通发展。公共建筑不破坏原有的城市景观, 并可以成功地融入其中, 来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新的一抹亮丽的色彩。是公共建筑的功能与价值的核心体现。

在日趋城市化的今天, 人与人的相互联系日益减少但是不断发展的城市公共建筑为长期居住与城市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以及相互了解加强联系的平台。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这种纽带作用也显得愈加重要。在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城市扩张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缓解这种矛盾, 并且积极提升城市的总体活力与价值。

城市公共建筑体现的是城市文化, 但城市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并令人瞩目的, 城市文化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并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当今我们的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随着旧城区的不断改造, 大量的新式建筑被建立, 但这些建筑并没有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 而各种建筑的建立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协调各种社会活动, 而略显突兀。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关键我不认为是建筑物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过多的注意了建筑的本身既是怎样建造建筑物而忽略了怎样让一个建筑物与公共空间相协调并在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目标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加快以及城市的不断扩展, 城市需要立体化的建设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以及功能的稳定。城市交通的立体化发展在城市的功能加强以及城市景观建设上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它以立体化的形式将公共建筑与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联系在一起。为此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要将公共建筑充分融入到公共交通当中, 突破以往的封闭式建设而采用开放型的, 立体化的, 多元式的建筑方式, 已达到城市公共建筑与城市公共交通间的密切联系与协调, 以达到城市一体化的目标。

公共建筑的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各种需要和诉求为大众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为了满足此种目的公共建筑必须权衡公众和公共建筑的所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而公共建筑需要具有一定的可变动性即具有一定的弹性, 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总之, 公共建筑的存在既是大众在日益狭小的个人空间以外的公共生活的需求, 又是对公共交通的连接, 和城市景观的建设, 同时又是使公众利益和收益取得最大化。所以公共建筑的建设要考虑到分期分批建设统筹管理, 资金的周转模式, 预期收益以及使用效果, 以达到最大化。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建筑的关系

所谓城市文化是每个城市所固有的特点, 在不同的年代以及不同的时段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由于当今经济形式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各个不同的传统中脱离了出来而更加趋于一致化, 比如当今城市中的人们都在写字楼里工作, 都在超市中购物, 大部分人都生活中居民楼中。从表象上来看, 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态在不断的接近。但同时大多的城市正在失去属于它们自己的城市特色而迷失在大同小异的城市建设里, 尤其是在中国我们很多的传统建筑在失去, 不断被盲目的高楼和种种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因此人们开始呼吁重视城市特色, 和城市文化理想的回归。

基于城市文化代表着城市的地域性以及城市的历史以及传统, 反应这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的特色以及对人们的吸引力, 所以发展城市文化在当今的城市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观察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城市公共空间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地域特性, 人文环境, 以及一个城市的发展状态。而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载体而出现, 在城市公共建筑上做足文章可以直接提升城市文化, 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价值。

在我国城市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中的实体建筑不断增加, 大量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建筑物不断涌现, 但是我们应注意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却在不断的缩小, 而现在所存在的公共建筑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民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建筑来满足种类繁多的的城市生活。

城市公共建筑要更加注意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 加强其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 不仅仅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更要使城市公共空间变得协调而具有层次感, 城市公共建筑可以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由室内到室外, 分隔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的作用, 正因如此城市公共建筑更要利用她的这种特性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并在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去得双赢。

四、结语

建筑的目的是依据本身的功能和形态为市民们提供不同的功能以及带去具有这个地区区域特色的艺术享受。城市公共建筑总体所创造的风格既是整个城市的风格, 它如果能够创造一个被人们所热爱的空间那么人们将认同它的作用, 进而认同它的形态。市民是城市建筑的主体, 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什么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空间人们通过对城市公共建筑的观察与了解来认知城市公共空间进而评价一个城市。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1) .

[2]沈洁, 陈雄, 刘晶莹.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1) .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9

1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城市的特色是构成魅力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 城市特色又必然受到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 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所有的城市都在建广场, 铺设景观大道, 置音乐喷泉, 立大型雕塑, 城市与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缺乏个性美。并且, 现代城市景观甚是缺少“人性关怀”, 冰冷的石材构建成的广场, 没有供人休憩的座椅, 草地被栅栏铁网圈禁, 大尺度的雕塑给人以拒之千里的冷漠感。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 地域文化的忽视, 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此,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从而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现代城市景观。

2 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自然生态、建筑形态、村落布局、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

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的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是城市茁壮成长的有机土壤, 它饱含着地区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肥料, 而现代城市景观正是经过这一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生命之花。因此, 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 也是为其打造独特魅力且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必要因素。

3 现代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3.1 合理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 营建具有传承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

地域文化遗产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 也是构筑特色城市景观的物质条件。地域文化遗产除了以客观形式存在的, 如各种建 (构) 筑物、历史聚落、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 还应包括表演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 以及能够集中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不是复原地域文化, 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区域文化的继承, 必须做到取舍, 将其最具生命力和传承性的部分与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结合起来。

3.2 尊重与还原自然环境, 构筑个性的现代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现代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城市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 由此产生的城市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需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及材料, 才能构筑出反映地域个性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

3.3 包容与共享全球文化, 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世界的开放与交流使其地域文化本身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类文化体系的养分, 如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等。在此影响下, 城市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何一种杜绝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既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手段, 又要包容和共享这些方式, 从深层内涵上塑造景观个性, 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4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正面临着各种干扰和挑战, 地域文化的逐渐消亡也加速了现代城市景观的“同质化”。作为景观设计师, 必须充分提炼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民俗习惯等, 突出地方魅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材料、设计理念, 创造出现代城市景观与历史、地域、文化相互渗透, 满足功能需求, 拥有美的享受, 在经济节约和对环境干扰小的前提下, 获得最适宜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表达途径

1 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的相互关系

1.1 地域文化的概念分析

最早出现地域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地理学派的作品中, 主要表现了地域空间和人类文化之间的规律和关系。地域空间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内容, 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人文环境都会造就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1.2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限定作用

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上不仅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地形、物种等自然环境条件, 还要结合当地的历史、风俗、宗教、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等社会人文因素。只有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 才能创建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园设计的限定主要体现有2个方面:首先是公园的内容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 地域不同文化风俗就存在差异, 比如通过迪斯尼乐园能够反映出美国的娱乐文化, 而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展现了我国历史古典文化。其次就是公园的形式上也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 比如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哈尔滨的冰雪文化等都对城市公园形式上有一定的思维限制。

1.3 城市公园为地域文化提供表现载体

城市公园并不就是单一的一个旅游景点或是一个休闲场所, 它也具有对地域文脉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我国近些年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深入挖掘当地地域文化的队伍当中, 把城市公园这个公共场所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窗口。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途径

2.1 历史文化

历史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保留。

所谓保留就是将空间形式保留下来, 是很直接也很简单的设计方法, 并且有较高的协调性和效果, 对周围环境破坏力较小。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下形成了城市文化, 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我们需要将此作为依据来了解历史保留记忆, 强化处理保留下来的历史空间形式和基本构架, 摒弃繁琐的细节,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可能并不是文物, 比如中山岐江公园就是将之前的工业场地整体保留下建造设计的, 这些工业厂房会勾起人们对工业文明的记忆。

2.1.2 抽取。

整理地域特色资源时, 需要从地方中筛选出典型的文化来强调地方特色, 比如苏州在公园设计上可以提取黛瓦、曲桥、洞窗等有代表性的符号, 运用在公园景观设计上和苏州这个城市的风格完美的融合。

2.1.3 再现。

再现就是在景观设计上, 提取当地人们的记忆、口头传说、文字记载等, 设计师通过再次创造在园林设计上得到重现。河北保定的鸡水公园就使用很多再现的方法, 其中西塘泊就是按照实数记载的:“自保州西合鸡矩泉、尚泉 (一亩泉) 为稻田, 横广十里, 深五尺三尺, 曰西塘泊。”描绘出的景象, 通过景观设计将其再现出来。

2.2 民俗活动

每个地区通过长期的发展都会形成特有的传统风俗文化。一般民俗活动和当地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关联。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通过民俗文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更能和当地人民产生共鸣, 形成亲切感。通过对地域日常生活行为的挖掘, 获得地域景观的表现形式。比如深圳深南公园街头就有展现当地人们生活的各种和真人相同的青铜雕塑, 其中包含了风俗、礼仪、交流、作息、文化、饮食、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日常生活场景, 而这些方面都能够反映出当地的地域文化。

2.3 花木精神

城市公园景观中植物属于自然元素, 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花木也是对人文景观的一种补充。

植物景观和历史意象以及地段建筑物有很大的联系, 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原貌, 但是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景观的意境。在2002年在重建菖蒲河时, 设计师无法完全按照之前的样子恢复原貌, 而是与当地地址特点和时代的发展现状进行结合, 利用各种植物帮助还原当时的意境。再比如北京的海淀公园, 设计的稻田景观形象展现京西的稻田景象, 田埂为插柳的小路, 水中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 让人在城市中还能体会到自然所带来的悠然心境。

3 结束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地域文化表现的载体, 在城市公园塑造方面要将文化作为入手点, 所以充分、恰当地表达地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设计上在立足于城市现状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当地地域文化, 掌握其起源和发展历程, 了解当地人们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样才能将地域文化自然地体现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当中, 使之成为当地人们的心理依托。

参考文献

[1]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洪琳燕.环境知觉体验及其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11

[关键词]地铁壁画;地域文化;城市形象

[Abstract] Subway mura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bway culture. Display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in the subway by the form of subway mural are the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which will shape and enhance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aking the Changzhou Metro in the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we combine mural teaching curriculum with practical research to carry out the mural design which take Changzhou regional culture as its theme with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ubway mural;Regional culture;The image of the city

(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11055011;校级课程建设与教改建设的研究内容。)

一、引言

地铁壁画是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壁画,是经过创作者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后,以绘画、工艺和数字媒体等手段在地铁交通公共空间中的具体运用。地铁壁画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公共艺术品,可以通过其体现现代城市的地域性特色,作为地铁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它还起着构筑地

铁文化空间,提升地铁空间的精神特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在由钢筋混凝土、不锈钢构建的地下环境中,地铁壁画的设计制作者试图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营建和设置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艺术气息和美感的地下文化长廊。常州地铁是江苏继南京、苏州、无锡之后开始兴建地铁的城市,地铁一号线工程已在紧密进行,随着施工的进展,地铁配套的环境建设也在紧密实施,其中地铁壁画设计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借此契机,通过壁画设计课程教学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的设计指导,从常州地域文化出发并充分考察地铁一号线主要站点中的环境状况后,开展了主题式壁画创作实验性设计,以供实际运用参考。

二、以壁画主题设计为切入点传承地域文化

常州地铁一号线是南北向骨干线,由北向南长约34公里,共设29个站点,贯穿常州市区主要中心点。从其所经过的区位来看,主要站点有:常州北站、龙虎塘站、汉江路站、太湖路站、市民广场站、火车站站、文化宫站、湖塘站、大学城站等,这些站点涵盖了常州主要历史文化区域、旅游景观和城市地标性建筑等,这提供了壁画设计的明确主题和思路。结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点,不同站点展示该站点周边区域的特色文化,使地铁文化成为常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打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城市文化沉淀成了一种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魅力[1]。如果地铁文化定位准确,设计建设合理,将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帮助提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世界的地位,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因此,从传承地域文化入手,通过主题壁画内容的形式表现,是地铁壁画设计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结合本设计实践课题,我们做了以下构思。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名人典故众多、文化遗产丰厚。有春秋淹城、中华恐龙园、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大型主题公园;有具江南园林特色的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中国花博园、常州未园等;有以天宁禅寺为首的众多佛教文化基地;有具城市地标性的建筑传媒大厦、创意产业园、行政中心、博物馆、奥体中心等;还有常州梳篦、金坛刻纸、乱针绣、酿酒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青果巷、西直街、焦溪古镇等民风淳朴的老街文化。以这些地域文化为主元素,进行巧妙构思,凝练主题,结合地铁站点所处周边环境、城市文化现状,开展不同地铁站点的主题壁画设计。针对常州地铁主要站点,分别确立了:“常州北站”彰显高科技文明主题;“龙虎塘站”以龙为主题,突出常州龙城文化;“汉江路站”紧靠常州中华恐龙主题公园,无疑将以恐龙题材表现(图1);“太湖路站”周边为常州创意产业园区,以动漫、创意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市民广场站”地处常州新行政文化体育中心,以选用凸显体育、市民幸福面貌题材为主;“火车站站”是常州城市中心,通过反应常州吴文化、江南古典园林、现代时尚的题材来创作;“文化宫站”可以以常州历史名人、典故与古民居为题材的主题表现(图2);“湖塘站”紧挨春秋淹城主题公园,以春秋文化为题材进行设计是最佳选择(图3);“大学城站”以反映现代文明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青春与生命的主题为主(图4)。

nlc202309051516

根据以上壁画设计构思,在课程教学与课题实践设计中,分别做了不同的主题设计,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创作主题进行探讨。“恐龙时代”主题壁画设计:以不同时代的恐龙及其生长的环境、植被为素材,通过提炼后以省略、夸张的装饰手法,运用平面化造型、绚丽的色彩进行表现,结合马赛克镶嵌工艺,不同大小块面分割使画面内容与色彩相得益彰,整体视觉感突出,能够与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印象常州”主题壁画设计:是以常州现代主要代表性建筑为元素,如地标性建筑传媒大厦、奥体中心、博物馆等,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凝练,以概括、简练手法及线面造型,重新组构一全景式景象图,画面拟以刻绘结合现代灯光技术制作表现(图5、6);“水乡江南”主题壁画设计:是以江南园林景观、古民居为元素,通过线面造型手法对其提炼概括,拟采用刻漆贴金或沥粉贴金的工艺手段进行制作,表现出一段江南民居生活化的景观(图7);“吴风遗韵”主题壁画设计:则是以春秋时期建筑景观以及常州古代名人“季子”等像为元素,以表现春秋时期文化为背景,契应春秋淹城主题公园、映衬出了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浮雕壁画工艺表现,块面分割式构图能较好的突出画面内涵。结合地铁站点的地理位置选择贴切的壁画主题,能使常州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关注,从而促进其发展传承(图8)。

三、依托地铁环境壁画的视觉传播重塑城市形象

广义上讲城市形象就是指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机能。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的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2]。简单地说,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基本印象或感觉意识,是公众对一座城市的总体评价。因而构筑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包括众多方面,建筑、环境、文化、经济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等都可能对城市形象起着某种影响。地铁贯穿于整个城市,是城市的交通动脉,人流集中,它在充当交通工具的同时也充当了交流工具,这种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它身上承载和体现着城市的人文要素和特质。地铁建筑、环境、车辆、设施标识及其背后反映的地铁文化直接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地铁形象,地铁形象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形象的建设是统一的,它们互为支撑、相辅相成。而在构建地铁形象和文化的过程中,地铁壁画设计举足轻重,它能传递出地域文化特色,让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风貌,这对于提升整个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铁站将乘客从地上带到地下,从城市的一个地点带到另一个地点,贯穿于一座城市。置于其中的壁画是该区域空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印象,反映出城市的人文历史、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是展现都市文化的窗口,它呈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地铁壁画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不同站点拥有不同主题,具有地域特点、个性化审美的壁画内容传递给来往公众,与公众产生视觉互动交流,从而传播着地铁和城市文化,展现着城市精神,塑造着城市形象。围绕地铁而创造的壁画,犹如一个城市的血脉,这种地下文化艺术长廊将给每一位乘客以美好的视觉享受,通过地铁壁画主题内容对公众进行文化上的视觉传播,将本土的、地域的、个性的、时尚的、典型的文化与审美精神和地铁中的来往人群进行交流与碰撞,达到相互影响、渗透与融通的效应。常州通过地铁壁画展现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城市面貌、科技文明等等景象,让来往人群在欣赏和接受的同时,既可增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还可促进其对外传播、扩大其影响,从而不断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的形象也将随之树立与提升。

四、结语

一座城市的形象塑造并非仅靠宏伟的高楼大厦、发达的经济水平等硬性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需依靠这座城市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公众意识、时代观念等软性实力的打造,简言之,一个拥有良好形象的城市应该能带给人们一种人文关怀。地铁壁画不仅是对有限的地铁空间进行环境装饰,通过壁画的形式色彩、题材内容等给人们带来视觉愉悦感,还可以体现其人文关怀性,并增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地铁壁画根据空间环境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表达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内容,以此来彰显出城市空间的人文形象和城市精神文明,使地铁在给人们提供交通便捷的同时,起着传播城市文化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壁画设计手段对地铁枢纽进行文化品质塑造,将地铁线打造成一条特色的文化景观带,让人们在出行时感受到浓浓的城市文化氛围,增强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当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熟悉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便成就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睿,王强,曹传.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 篇12

关键词:柳州园博园,城市展园,地域文化

1 引言

自从昆明在1999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近年来各种级别的园林展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举办,在提升了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园林园艺事业的繁荣。作为园林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城市展园无疑是园林展的亮点,也是展示城市特色、传递地域信息、欣赏异域景观的窗口。为了扩大国际、国内园林绿化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居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自2011年起由14个地级市轮流每年举办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第一届广西园博会在柳州市举办,其城市展园承担着展示地方风貌特色和城市文化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广西第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主要城市展园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分析了城市展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对其在景观设计中如何传递地域信息和体现城市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以后的城市展园设计提供借鉴。

2 柳州园博园概况

柳州园博园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东新区九子岭,距离柳州市中心约25km,占地约68万m2。其中绿化面积近 42万m2,湖体河流水域面积约14万m2。

柳州园博园具体布局规划有包括展园区、滨水休闲区、公共服务区、生态绿化区在内的四大区域,以及主入口广场、形象入口广场、开闭幕式广场、花卉广场、码头广场、温室广场在内的六大广场。此外,还有室内展馆、民俗风情展馆、柳园展馆三大展馆区。园区以人工河与自然河贯穿其中,分为东西两岸。东岸为广西区内14个地市主题园区。而西岸是国际园区,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参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园博园东岸广西区14个地市主题园区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查询,对其景观设计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

3 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手法

3.1 突出地域特征的主题立意

柳州园博园的主题是:“秀美八桂,生态龙城”。广西区内14个地市主题园区包括了南宁园、柳州园、桂林园、梧州园、北海园 、防城港园、钦州园、贵港园、玉林园 、百色园、贺州园、河池园、来宾园、崇左园。由于每个城市展园的面积有限,但都要求彰显地域文化,强调展园个性,同时也要满足游人实际游览的需要,创造出以人为本的游憩空间。因此需要借助地形、建筑、小品、植物等景观要素,通过挖掘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面貌、时代特征等信息来表达出城市展园主题立意。立意既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何种构图手法的依据,关系到景观效果和艺术意境的创造。在我国的传统造园中,常常采用“点题”的方式,通过匾额、楹联点出园林的主题意境。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多处景点的名称,均为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所亲题,萍香泮、香远益清、镜水云岑、金山岛等,以简短的题名表露出各景点的主题。在我国的现代造园中,仍沿袭了传统造园手法“点题”的运用,如郑州绿博会的杭州园缘园,以白蛇传故事为设计主题,采用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亭、桥、榭一应俱全,水中堆积三岛,象征杭州西湖三岛。因此对于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来说,需要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来展示城市特色景观(表1)。

3.2 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造景讲究“小中见大,精在体宜”,通过点景、借景、框景、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园景。对于传统园林的借鉴是柳州园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如贵港园通过“荷趣门”、“观景木平台”、“荷池”、”和壁”、“南山流泉”、“荷苑门”、“环秀亭”和“五十米景观墙”8个景点,围绕中心水体——荷池四周逐步展开,以游览步道连成启闭开合、富于变化的游览序列,形成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空间。如钦州园主入口“海豚逐浪”景区主要以迎客豚、水景、沙滩点景展示出钦州三娘湾迷人的滨海风光。北部景区“陶醉坡”以坭兴陶造景,配合“子材亭”,南部景区“古今钦韵”中的“永福榭”搭配“虎石”,一南一北亭榭形成对景,动静结合,相互呼应,充分展示钦州的陶艺文化和英雄文化。梧州园门口摆放着一大串古钱币、一个铜算盘作为点景,突出了梧州商文化的主题。推开梧州园的门,门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梦里水乡的景象,即用门作为障景。在各大展园中,景墙运用的多样化,体现了框景手法在造园中的应用。此外,各展园景观彼此渗透,互成借景。

3.3 生态、科技等现代造园手法的运用

“生态龙城”是柳州园博园的主题之一,不少城市展园的景观设计都运用了绿化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强调了生态性、科技性在现代造园手法中的运用。如在园区内使用可循环橡胶覆盖物、红陶砖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用饮料瓶做成的绿色环保景观墙、来宾园中乡土材料制作而成的景观凳、北海园中使用旧桅杆制作的景墙等都体现了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此外,柳州作为广西第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遵循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相融相存的原则,将成为一个保留有广西14个城市风貌的城市展园,为举办城市留下一个品位高、老百姓喜欢去的生态园林主题公园,增强了展园的可持续性利用性,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

4 城市展园地域文化表达方式

4.1 突出表现城市展园民俗民风特色文化

广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广西不同城市展园的设计中,民俗民风的体现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如贺州园以“东岭月光,诗境桃园”为主题。规划布局上均以客家围屋为焦点布局展开。崇左市以当地独具民族特色的友谊关、花山岩画、天琴等设计元素符号,由天琴景观轴线与边关风情带构成景观构架,着重突出崇左特有的边关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百色作为壮乡胜地,选取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和百色南疆铝业基地突出的两个代表素材,展园由壮锦迎宾、骆越升平、银铝闪烁、壮乡胜景、民俗展示、右江碧透等景点组成。桂林园的主景为形似古代竹简的景观墙,以新版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桂林漓江精华景点“黄布倒影”作为主图,两侧还将刻上柳宗元、白居易、杜甫、韩愈、黄庭坚等著名文人赞美桂林的传世诗篇,将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融入景观之中

4.2 注重城市展园地域材料的运用

柳州园博园各城市展园对地域材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乡土植物的材料使用、小品的工艺材料,以及铺装材料选择三个方面。

柳州园博园植物遵循自然的理念,根据地理区域的生态环境,以柳州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为原型进行植物设计。同时结合园内地形变化,从草坪-草花-灌木丛-小乔-大乔,营造出不同的复层杂交植物群落,同时选用了广西特有的金花茶等植物营造出地域植物景观。其次,结合场地现状土壤情况,选择乡土植物来模拟自然群落,如柳州园植物采用本土植物,体现柳州的植物特点。乔木如香樟、天料木、八月桂、洋紫荆、小叶榕、秋枫;灌木如小叶紫薇、垂丝海棠、海桐球、非洲茉莉、山茶;地被如野牡丹、紫色梅、朱蕉、葱兰等。第三,植物设计结合山水文化的景象特征,适应空间场景的需求。如南宁园区出口是“大树盆景”,由精心挑选、造型独特的榕树构成,凸显“南湖名树博览园”的园林特色。北海园配以滨海特有的露兜、黄槿、天轮柱、仙人掌等植物,展现出亚热带的景致。玉林园将本地的八音、陶瓷、真武阁以及郁郁青青的柚子林,郁郁苍苍的荔枝园,郁郁繁繁的香花灌木融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玉林生机盎然的景观。

此外,园博园建筑、小品风格多样,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写意的表达文化地域特征。北海园中的木雕景墙使用古船木制作,既紧扣造园主题,又平添几分历史的沧桑感。钦州园中北部景区“陶醉坡”以坭兴陶造景,配合“子材亭”,充分展示钦州的陶艺文化。玉林园地面铺装材料,采用12种不同形状的青花瓷碟子嵌入鹅卵石当中铺满玉林园小路,展示北流陶瓷制作悠久的历史,突出玉林的陶瓷文化。

5 结语

柳州园博会作为广西地区的第一届园林园艺博览会,其城市展园景观设计在设计理念与手法、城市文化的发掘与表达、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使城市展园的文化表达具有多种实现途径,各个展园积极发掘城市文化,或回顾城市历史,或展现地域自然风貌,或展示民俗民风,方式多样。总之都是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来传递城市信息,塑造出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展园。同时,从中国传统园林景象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游线的变化、通过地形的塑造、植物的配置、建筑小品的构型、场景画面的营造等,展示出典型地域特征的空间艺术。

参考文献

[1]樊亚妮,董芦笛.地域特征引导下的城市展园设计——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川园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2(7):69~71.

[2]姜涛,杜莹,杨芳绒.郑州绿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37~40.

[3]董丽,张云路.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中的城市展园设计——以2010年台湾花博会西安园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0(18):28~30.

[4]陈明,陈勇.园博会地方性展园中主题的表达——以江苏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地方主题展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0(5):1~3.

上一篇:再生资源增值税下一篇:受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