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共12篇)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1
近年来, 在我国举办的各类国际服装设计周、设计展逐渐增多, 我国的服装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巴黎、米兰等国际知名时装周上, 为国际时尚界带来了带有东方文化气息的视觉盛宴。事实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许多以“中国元素”为主题设计出的艺术形象都取得了成功。但“中国元素”并不等于中国设计, 它更强调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 而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发展中的文化。丝绸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沉淀, 却紧跟着现代时尚文化的潮流, 频繁活跃于各大服装秀场。服装设计师如何深入探寻丝绸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并结合独特的城市文化理念, 设计丝绸服装,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丝绸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历史与文化互相汲取、互相滋养。
我国是蚕丝织物的发源地, 从史前时代到汉代, 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战国、秦汉时期是丝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当时的丝织品有锦、绫、纱、罗等, 锦的出现是我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把蚕丝的特殊性能与美术结合起来, 提高了丝绸服装的审美价值。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 而且是艺术品, 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影响深远;丝绸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开创性, 同时也离不开国人对其他国家先进的丝绸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唐代是异域文化盛行的时代, 也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 丝绸服饰成为当时文化瑰宝中最为绚丽、耀眼的一朵艺术奇葩。周昉在《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画的仕女着装, 双肩和胸部裸露在外, 身披薄如蝉翼的宽大丝绸衫衣, 就是唐代中原文化借鉴了异域文化的最好证明, 体现了丝绸文化开创性与开放性的互补。丝绸服饰最初仅流行于贵族阶层, 它的华丽和优雅博得了皇族和高官们的喜爱, 所以丝绸也成了当时权力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渗透着浓厚的功利性和娱乐性。虽然随着历史变迁, 桑蚕丝织业快速发展, 普通百姓也能穿上丝织品服装, 但是历史积淀下的丝绸服饰还是给人富贵、精致之感。
随着古代中国以丝绸作为“赏赐”馈赠给西方国家, 开辟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文化开放性的品格更为明显。丝绸面料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使用, 形成了丝绸服饰的全盛时代。
丝绸面料在西方普遍使用有两个高峰阶段: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罗马逐渐成为中国丝绸外销的最大市场,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品,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皇室、贵族均以拥有丝绸服饰而自豪。凯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长袍去看戏, 全场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据公元一世纪中叶罗马史学家鲁卡努斯记载, 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拥有的丝绸衣服就曾引起许多人的羡慕。二是以文艺复兴为中轴的历史时期。从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中国丝绸先后传入法、英、意等国,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使用丝绸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上, 当时除了一个重要的服装配件——拉夫领不能用丝绸制作外, 其他所有的服装、饰品都用丝绸制作, 皇室、贵族、富人几乎对丝绸产生了一种痴迷的状态, 甚至鞋子都用丝绸来装饰。
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 使得丝绸传承了东方的内敛含蓄、清丽脱俗的风格;正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东西方这种文化上的“碰撞”, 使得丝绸发扬了西方的绚丽奢华、高贵优雅, 不论是含蓄还是奔放, 简约还是奢华, 丝绸总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把它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服装设计师才能巧夺天工, 让丝绸服装“表达”出他们的创作意念。
城市文化对丝绸服装设计的影响
近几年, 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祁刚和郭培的作品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关注, 他们将城市文化融入丝绸服装作品中, 并将个人魅力及风格与其完美结合。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气质的底蕴, 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既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性格和气质, 反过来又影响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祁刚为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星高圆圆设计的礼服“喜上眉梢”, 为影星范冰冰设计的“年年有余”, 都在丝绸面料上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丝绸面料那柔滑的质感美、飘逸的个性风格、雅洁的氛围, 把人们带进了江南水乡的柔美、秀丽, 在古意盎然中既透出现代气息、东方情调, 又传递出大家风范。祁刚的出生地——嘉兴, 不仅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 而且她的自然风光也驰誉江南。“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 拥有嘉兴的城市特色。祁刚的丝绸服装作品展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美景, 而水墨画的氤氲气质也衬托了江南水乡的旖旎和雅致。祁刚的其他服饰作品, 有繁复奢华的, 也有柔媚清新的, 但都离不开“精致”的内涵。正是这种“精致”才是嘉兴这座美丽小城带给设计师的文化体验。
郭培是高级定制服装的领军人物之一, 她为范冰冰设计的一款“青花瓷”礼服, 完美地结合了青花瓷的青韵和雅致, 并配以龙、麒麟、凤凰和喜鹊等图案, 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祥瑞”含义, 同时又镶以钻饰, 尽显华贵, 修长拖尾的独特剪裁更彰显出东方女子的端庄、典雅。这几年, 以青花瓷作为设计元素的礼服并不少见, 但郭培这款“青花瓷”服装确有其独特的味道。细细品味就能发现, 这款服装传递出的是一种舒展大气的感觉, 而非其本身所代表的婉约。而这又与郭培生长的城市——北京的人文相吻合。北京作为几个朝代的首都, 当时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都汇集到这里供皇帝欣赏、把玩。也许正是这种见过大世面的心态, 使得郭培的作品有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居高临下气概。她在“2010一千零二夜”高级时装发布会展出的服装作品, 纷繁复杂、极尽奢华, 融入各种文化元素, 使其尽显耀眼光芒。
无论服装设计的灵感来自何处, 也无论设计元素是否契合服装的特色, 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它永远能跨越时间、地域的差异, 与设计师的思路完美融合。城市文化滋养了设计师, 设计师既创造了城市的服装时尚, 又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对于丝绸文化的深入认知和学习, 是设计师提高丝绸服装设计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缠绕, 魏晋的宽衣博带, 体现了丝绸服饰的含蓄和温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奢华绚丽, 20世纪的个性创新, 表达了丝绸服饰的华丽和袒露。现代服装设计师只有真正懂得丝绸那微妙的文化符号, 并结合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 表现出丝绸的独特性, 在找准自身风格定位的基础上, 凭借奇思妙想的创作灵感, 突破传统观念, 才能设计出时尚、新颖的丝绸服装, 将中国的丝绸服装推向世界。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2
1地域文化的含义与传承
城市在形成过程中的特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景观设计的目的应该是让城市的文化特征得到传承,这种传承也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将地域元素经行演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处理好城市景观的更新与城市传统面貌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既可以是高科技,同样也可以是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脉为背景的“立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第二次创造。对地域特有文化的深入理解可以使我们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塑造景观个性的亮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的文脉符号赋予第二次生命,在保留历史符号的同时,以现代时尚的形式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传承是在文化的内在精神基础之上,是对城市非物性元素的继承。
2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当下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形式上的创新似乎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背后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形式的设计作品只能在某一时间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设计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只有对城市区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设计者才能提取出地域的特有文脉元素,在提炼文脉元素的基础之上,将元素进行艺术形式的处理,以具体的艺术形象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设计者对文化解读过程,地域文化是原创设计之“源”。只有理解了设计的源泉,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艺术,做到“千城千面”,而不是一味的照抄西方的形式,让城市景观成为外来文化符号的堆砌。
3地域特色在个性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个性即事物的特性,也就是个别性,每个人回归本土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景观也是如此,城市个性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个性。南方城市如小家碧玉的女子,北方城市如粗犷的汉子,这些都是在历史,文化,民俗,艺术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又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之中,个性凝结为文化,文化又促进个性的形成。城市的个性与城市的地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景观设计只有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景观艺术,景观设计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形式的炫酷、追求功利的景观设计是对城市个性的抹杀。吴良镛院士曾经说过:“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精神。”城市创新是在构筑城市的躯体,地域文化则是城市发展的文脉,保住了这个文脉,就会形成自己的性。对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3.1文化因素的提炼
地域文化是设计的.原创基础,设计实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提取设计元素首先需要对文化因素的提取。提取文化因素必须先对地域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文化进行归纳,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地的民风民俗,地貌特征,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气候条件的方面。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因素经行归纳,提炼。例如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提出“城市山林”的概念。将苏州古城格局(九宫格)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对苏州古城景观新的再现,围绕“城市山林”这个文化概念进行设计,深灰色的屋顶与白墙描绘出苏州古城的历史印迹。具有文化因素的设计使景观的艺术形式有深厚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卖弄形式,文化因素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提炼出文化因素是个性景观设计的前提。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后,将提取的文化因素,从形状,色彩,质感等几个方面出发,转化为艺术符号,这里的“艺术符号”也可以说是“表现形式”。也是在对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时,保留其主要的文化特征,既要具有文化的特征,也要有时代感。用现代的手法来演绎传统,需要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再设计,去繁就简,找出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将其转化为艺术符号。艺术符号需要给人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新元素符号。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在提取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广场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到汉唐符号,将唐朝的诗词文化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如广场中的雕塑设计,将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的著名书帖,雕刻于紫砂岩石材之上,与广场上的唐代花纹地景浮雕协调搭配,石材的厚重与书法文字的潇洒相结合使广场唐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广场的灯具设计也独具匠心,将现代材料与汉唐纹样相结合,很好地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2艺术符号在个性景观设计的应用
将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后,就是将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对艺术符号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归纳,演绎。个性化的设计,就需要出强化饱含文化因素的艺术符号的运用,符号的运用是将符号通过有形的载体表现出来,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寻找这种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实践的过程。有的设计使用符号较为直接,在设计中可以直接发现艺术符号的存在,有些则是让符号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如著名建筑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将旧城区废弃的砖瓦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归纳,进行黑白灰的分类,将其用形式语言的法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每一块砖瓦都是不同的艺术符号,他们以特有的方式诉说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特征。宁波浙商的故事通过建筑上的每一块砖瓦来体现,这种饱含历史文脉的材料的有机组合方式体现出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浙商文化。设计只有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并且解决这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巧妙的运用新的形式,突出符号的运用,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景观设计作品。所以我的设计既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又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元素,景观设计就没有进步。
4结语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 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范围内,经专门规划建设的绿地。它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部分起到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作用。但是,在公园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趋同现象及拿来主义的做法使公园景观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地域特质被埋没,各地公园形式雷同,缺乏特色。因此,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亟须对地域文化借鉴并提炼。
2 地域文化的提炼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规划人的体验。城市公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的体现是立足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通过把地域文化渗透入景观各要素的设计进而使人们产生相应的景观感受并开展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规划是为了人的体验,有效组织公园的游赏内容,注重场地设施与人的互动,让人们更好体验地域文化,通过体验触动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获得心理共鸣。
第二,注重景观整体性,场地与周边环境融合。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设计中要以保持景观整体性为前提,对场地所处城市、区域文化背景深入研究,使场地内景观要素的设计以及场地周边环境整体协调,体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尊重场地文化,体现场地特质。场地特质反映了地域文化,现状调研时应对场地内有文化内涵的部分植被、水体、建筑等自然或人工因素予以保留或保护,使公园景观之美不止停留在表象,而更具有文化意蕴。
第四,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形式应该与时俱进,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趣,通过新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地域文化这一永恒主题,创造出符合当代人使用需求并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3 地域文化的提炼方法
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对场地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及和民俗文化三方面概括提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加工并结合当代景观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创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公园景观形象。
3.1 历史文化提炼
公园历史文脉的提炼首先可通过深入剖析公园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有文化价值的现状景观而获得,如建筑古迹及古树名木的保留保护。在设计手法、空间构筑、材料选择等方面要尽量体现场地特质,反映场地历史信息,通过新旧景观的并置来凸显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已不复存在的场地,可通过新建来满足再现环境文脉的需要,但新建部分要与场地特质相协调。新建建筑及构筑物在保持原有外部特征基础上,可改变其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代功能需求。其次,历史文脉的提炼还可把历史文化渗透入公园景观序列安排及游线组织之中。例如,收集场地历史信息,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组织景观序列,通过人们的游赏过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历史文脉的提炼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的方式体现,这需要对公园文化背景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体现公园特色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再经过艺术变形,改变尺度、置换材料等手法来体现公园文化内涵。
3.2 乡土景观提炼
乡土景观的提炼可从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田野、村落、道路等方面入手,它的提炼有利于保持公园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施工工艺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道路铺设、构筑物建造和小品设计中的运用。
3.3 民俗文化提炼
民俗文化提炼要以反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为主线,在设计中主要调研当地的重要娱乐休闲活动及非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需要对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一地区人们乐于开展的娱乐活动的内容及规模,以此作为景观设施设计的依据。对于园内曾开展过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可通过场地景观改造为活动再现创造条件,如把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与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相结合来体现公园活力与趣味。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提炼民间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例如,把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运用于公园景观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中。
4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
地域文化经过对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和民俗文化内容的提炼之后转变为设计语汇,然后再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各部分,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方式确定新建建筑的尺度,从而把地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关联运用于公园建筑外立面,寻求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及相似,使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公园建筑设计中。还可通过简化地域建筑形式,综合运用当代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佛山调蓄湖公园内广府食街的设计,运用岭南园林建筑特点,以建筑“三间两廊”、“镬耳风火墙”的形式营造广府特色食街。
公园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可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提纯、
简化、变形而得到。例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雕塑,大多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
公园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以公园主题、功能和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等因素为选择依据,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场所精神具有一定文化寓意的植物来体现公园意境,园中植物常与石景、水景、构筑物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如种植有文化寓意的植物来凸显公园文化休闲区或安静休憩区恬淡雅致的格调。
公园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建筑物、生态状况、游赏方式的特点,通过借鉴模仿地区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自然水域形态特征的方式对公园水体面积、大小及驳岸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水体景观。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用龟纹石堆叠地形来模拟自然瀑布,水景结合色彩丰富的植物,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公园景观铺装通过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来体现地域特点。例如,把传统铺装材料砖、石运用于城市公园道路铺装设计,运用石材铺砌传统图案象征文人高雅品格、以传统做法来铺砌砖体现传统工艺。传统铺装材料还可与现代铺装材料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公园各类道路使用特点。例如,青砖与灰色粗凿面花岗岩石材结合,以色彩、肌理的反差强调景观视觉。
公园景观色彩设计可通过对场地周边历史地段景观色彩的种类、分布位置及所占比例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色彩构成的依据。这样场地内外色彩配置协调统一,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得到延续。例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园区仿汉唐建筑就以赭石色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
5 结语
在城市公园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可使人们在游赏中体验场地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对城市的记忆。本文提出地域文化提炼的三种方法:第一,从场地历史文脉中提炼。第二,从乡土景观中提炼。第三,从民俗文化中提炼,提炼之后的文化符号结合场地功能,通过艺术加工以及技术、材料的综合运用,体现在公园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设施及小品、植物、水体、铺装、色彩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4
1 城市主题文化概述
1.1 定义
何为城市主题文化,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在《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辨析》一文中提到,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1]。
1.2 意义
有助于城市形成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的节奏也大幅加大,相当一部分城市规划进入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线上,形成了快餐式的城市建设,城市特质逐步消失。构建城市主题文化能够催生城市个性化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概念。
城市主题文化会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的目的,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1]。
1.3 实践
水城威尼斯、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装之都巴黎……提到这些城市我们就会无形中盖上这些独一无二的称谓,这就是城市主题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城市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洗礼后,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城市主题文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
纵观我国的各大小都市,有这种品牌的城市确实少之又少,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很多,但没有对这些文化进行梳理使其形成系统。比如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琉璃瓦、香港的中环、台北的101……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建筑意象,确是这些城市的人文象征,也成为这些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中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均还处在探索阶段,提出的主题文化还是太庞杂,不够精炼确切。
2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设计
城市主题文化规划的前身是城市战略发展规划,但城市战略发展在这几年的探索中已被证明对城市特色的形成影响甚小。目前国内的学者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城市主题文化规划理论,只能通过把城市主题文化这一理念逐步贯彻到城市各规划中,以城市主题文化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设计即运用城市的实质构成元素,对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建筑物以外的空间环境进行多尺度的分类组织,以此规范出能鼓励城市参与活动的环境形态与设施准则[2]。它是居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状态,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一架桥梁。
3 从宏观上确定城市主题文化
在城市设计开始阶段,需对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如城市性质、规模、核心功能等。这就需要通过城市“整体创意”的规划理念来确定城市主题文化。“整体创意”就是把城市各种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在城市主题文化坐标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整体创造”“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3]。
要确定城市的主题文化,首先需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等基本背景深入了解,融入到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这个城市最普通的市民,用一颗平常市民的心境去感受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地方,找出它的若干特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结合区域城市发展方向,找出城市与众不同的主题符号和主题系统,确定最符合城市形象的主题文化。
主题文化确定后,就紧紧抓住主题文化这个文脉和灵魂,把每一个项目都附着到主题文化上来。从精神到理念、从创意到规划、从建筑形态到运营模式,都以这个主题文化展开,使城市规划一开始就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品牌响亮、可操作性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以江油市李白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打造江油李白“诗意新城”城市主题文化,就是通过江油李白“诗意新城”城市主题文化空间战略布局,把江油李白“诗意新城”城市主题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使江油市李白新区形成以“李白诗意”为文化主题的发展态势和格局,在整体规划设计中,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竞争力发展等战略,使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发挥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4 中观层面城市主题的融入
中观层面即城市设计的中观规划层面,包括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轴线及节点规划以及各类相关规划。由于这些都不是相互独立的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单个设施,而是一个子系统,因此只有通过在设计中的控制引导来融入城市主题文化。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应先通过所确立的城市主题文化分出大致的功能区,利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对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态势等进行大致的估算,确保功能区不偏离城市规划的基本方向。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城市本身的自然资源进行打造,结合城市主题文化对各类绿地进行系统规划,同时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确保城市主题文化的载体的合理。
以江油市李白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江油市上一轮城市规划将其确定为旅游城市、工业城市。经过对江油市城市资源的分析,将江油市城市性质定位于旅游城市,营销李白诗意文化为产业,打造一座实实在在的李白诗意新城。功能结构以高尚居住、特色商业、文化娱乐为主,将工业搬迁出去,维持三水一山的格局,再现李白诗中大山大水豪爽的情怀。
以李白诗意的境界控制城市街道广场、城市公园、剧院、文化馆、商业街、酒吧和旅游纪念品的商店等。整个城市的氛围营造以李白诗意文化来控制引导。
5 微观层面城市主题文化的实现
微观层面即是通过设计手法将城市主题文化实现在各物质载体上,比如通过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色彩、城市街道立面景观、休息座椅、铺装等具体形态来表现城市主题文化。
要注重从城市主题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建筑,理解单个建筑与城市的整体关系、文化传承关系等,对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细致分析,同时注重与时间维度之间的关系,注重建筑的主题文化传承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城市地标来实现城市主题文化的突出表达,使人们能很容易地辨认出这个城市的主题文化特征。新城的建设需特别注意与旧城的衔接,注重文化载体的设计与实现,地标便成为了城市必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能体现当地的主题文化价值。同时,地标的确立须注意建筑间的协调,要从地方文化、历史积淀以及生活细节中寻找城市文化特征[5]。
以江油市李白新区的城市设计为例:通过规划设计主题文化广场等开敞空间来实现可触的城市主题文化,提取李白诗意中的元素,给广场赋予诗意的主题名,比如来风广场、朝阳广场、青联广场、银河广场等,广场中的铺装和各设施也以李白诗文化为主。通过李白诗文化的形象符号,将李白诗意情境印记在人们的头脑中,使人们能够清晰的辨认江油李白新区。
6 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应注重城市主题文化的作用,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把本土的文化特质和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城市主题文化,发挥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创造独一无二的城市。
摘要: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引入,剖析了城市主题文化内在意义,探讨了将城市主题文化融入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结合江油市李白新区城市设计实例,展示了主题文化采集思路以及操作方法。
关键词:城市特色危机,城市主题文化,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付宝华.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辨析[N].中国文化报,2008-04-08.
[2]叶红.形态化的城市设计[J].上海城市规划,2000(5):2-6.
[3]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产生的作用和战略意义[EB/OL].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http:///citysuc.com.
[4]许二明.生态园规划设计与地方特色的融合[J].山西建筑,2008,34(11):65-66.
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 篇5
钱学森曾说过:“山水园林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在文化社会空间环境中,倡导文明建设,文化休闲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在数量上得到迅速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相互融合,体现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一 城市文化空间内涵
城市文化是文化社会空间的延伸,具有文化娱乐休闲的性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中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进行融合,既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又展现包容了社会和谐风貌。现代城市通过各种休闲设施来缓解市民的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生活浪漫和多姿多彩的情调、折射城市管理系统有序规范的精致生活的城市理念;另一方面使传统特色的景观、自然风貌折射出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城市文化空间是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承载的是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城市多元文化类别。从狭义上讲,城市文化空间是指能够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包含有物质文化遗存、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等。也叫文化空间环境,这种环境一旦失去传统文化的活力,就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标本。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来说,文化空间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历史性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划定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有效的工作,但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要整体系统的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塑造。我们也还看到一些城市在改造和建设中破坏了历史文化环境,因此,挖掘城市历史信息、整理城市历史格局、并与城市当代空间叠合,是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前提。
二 城市文化空间的传承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偶尔瞥见的一墙、一砖、一瓦,都会勾起对于城市过去的遥想。城市承载着地域文化,通过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地域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的文化内涵、人文风情、历史变迁。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的更新向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城市空间的拓展相伴随。一个城市在开辟新区的同时,也要保护老城区,逐步区拉开整个城市的布局,这也是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有许多城市也在鼓励划分出历史性区域,对历史性的旧建筑物进行
整修,改造为休闲和娱乐性的空间环境,使城市的历史风貌区重新变得更有活力。但是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造,一些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遭到破坏。大众的城市记忆往往是通过城市中遗留下来的物质空间和历史遗迹来延续。城墙作为中国历史城市常见的格局构成要素曾经普遍存在,但如今大部分已经灭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和林立的高楼。承载市民传统生活的古街巷,在现代交通的压力下被加宽取直,失去了体现传统生活的空间尺度。历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但在城市开发的热潮中,许多被发现的重要地下遗迹被隐瞒、破坏。人们的城市记忆发生断裂,传统文化空间被特定时期的城市建设侵吞,完整的文化空间被碎片化、甚至完全消失,现代生活的繁荣表象掩盖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失落。随着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要素地位的提高,我国近年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从文物个体的保护转向整体性、多层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通过整合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城市历史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得以传递。
三 景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空间在视觉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是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通道。在城市文化景观设计中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其作法就经常表现为把一些遗产通过建设绿色通道连接起来。借鉴遗产廊道理念,整合乡土文化景观资源,建立集生态和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以遗产休闲活动为出发点。基本理论服务于一种新型休闲方式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便是以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休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方式。把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一起被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性的解说和展示,也就意味着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结合。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的文化景观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这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也可以说是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也是设计者关心城市文化的动机所在。
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文化空间
钱学森曾说过:“山水园林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在文化社会空间环境中,倡导文明建设,文化休闲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在数量上得到迅速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相互融合,体现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一 城市文化空间内涵
城市文化是文化社会空间的延伸,具有文化娱乐休闲的性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中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进行融合,既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又展现包容了社会和谐风貌。现代城市通过各种休闲设施来缓解市民的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生活浪漫和多姿多彩的情调、折射城市管理系统有序规范的精致生活的城市理念;另一方面使传统特色的景观、自然风貌折射出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城市文化空间是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承载的是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城市多元文化类别。从狭义上讲,城市文化空间是指能够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包含有物质文化遗存、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等。也叫文化空间环境,这种环境一旦失去传统文化的活力,就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标本。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来说,文化空间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历史性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划定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有效的工作,但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要整体系统的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塑造。我们也还看到一些城市在改造和建设中破坏了历史文化环境,因此,挖掘城市历史信息、整理城市历史格局、并与城市当代空间叠合,是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前提。
二 城市文化空间的传承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偶尔瞥见的一墙、一砖、一瓦,都会勾起对于城市过去的遥想。城市承载着地域文化,通过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地域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的文化内涵、人文风情、历史变迁。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的更新向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城市空间的拓展相伴随。一个城市在开辟新区的同时,也要保护老城区,逐步区拉开整个城市的布局,这也是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有许多城市也在鼓励划分出历史性区域,对历史性的旧建筑物进行整修,改造为休闲和娱乐性的空间环境,使城市的历史风貌区重新变得更有活力。但是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造,一些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遭到破坏。大众的城市记忆往往是通过城市中遗留下来的物质空间和历史遗迹来延续。城墙作为中国历史城市常见的格局构成要素曾经普遍存在,但如今大部分已经灭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和林立的高楼。承载市民传统生活的古街巷,在现代交通的压力下被加宽取直,失去了体现传统生活的空间尺度。历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但在城市开发的热潮中,许多被发现的重要地下遗迹被隐瞒、破坏。人们的城市记忆发生断裂,传统文化空间被特定时期的城市建设侵吞,完整的文化空间被碎片化、甚至完全消失,现代生活的繁荣表象掩盖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失落。随着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要素地位的提高,我国近年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从文物个体的保护转向整体性、多层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通过整合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城市历史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得以传递。
三 景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空间在视觉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是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通道。在城市文化景观设计中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其作法就经常表现为把一些遗产通过建设绿色通道连接起来。借鉴遗产廊道理念,整合乡土文化景观资源,建立集生态和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以遗产休闲活动为出发点。基本理论服务于一种新型休闲方式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便是以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休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方式。把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一起被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性的解说和展示,也就意味着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结合。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的文化景观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这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也可以说是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也是设计者关心城市文化的动机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玮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
[2] 俞孔坚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2011.2
浅谈城市设计的风格与文化理念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高科技飞速发展,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各行各业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 作为社会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能与社会发展、时代步伐相适应, 建筑设计构思等课题已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现代化科技和建筑艺术的进步, 很多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 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 目的在于改善城市形象和优化环境, 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制定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都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 由此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依属关系。城市设计只有在城市规划确定的指标控制下, 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 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 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 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 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 直至方案臻于完善。
当城市设计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 设计师总是从对城市整体形象把握出发, 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 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 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而带有局限性。城市设计所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 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几个选择性的观点而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中, 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 以及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因此, 一旦建筑设计接受了城市设计的指导作为制约, 那么建筑设计便成为城市设计中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不同层次形体的整体环境的整体设计, 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设计, 是合理地处理好城市空间并使之协调发展和艺术上的考虑, 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形体环境形态。在建筑设计研究中, 有关建筑物的总体布局, 外部形式与风格、体块等等问题, 均涉及到对一定范围内城市形体环境的整体构思。城市设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任何规模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开发利用, 都需要进行城市设计, 但其重点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城市设计和实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应具有弹性;同时它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城市设计既有时代性, 又有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城市设计还必须考虑实施, 为以后的修补、补充和完善留有足够的余地。设计者应注意过程价值, 而非某种固定的产品结果。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建筑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建筑在有了丰富的内涵与文化的同时才是真正的有了生命力。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基本构成与人类文化类似。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建筑文化, 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 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 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 是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 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 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 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国度不同, 宗教信仰不同, 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 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 因而产生了古代文化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流。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8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 研究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内容, 分析影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基于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实践的相关内容, 寻求有价值的城市设计原理和方法。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或城市空间秩序、原始物理形式的审美模式调整或改变相关文化, 从而显示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城市物质形态演变的过程中, 要确保城市整体结构朝着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
2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城市文化则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化身。因此, 对城市景观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以成员的身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他们完全属于社会。而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地方, 不仅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 还要通过社会生活等显示人的社会属性。这一问题背后的物理现象对城市建设有深远、复杂的影响, 它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文化、科学和技术结构中发现,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规则能够反映物质结构建设。具体来说, 各种内部因素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问题上, 而各种形式的城市美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3 个方面表现出来。
3 营造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途径
景观与建筑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都源于自然。但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逐步分化, 慢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只有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 实现双赢, 才能保证社会环境。如果将景观作为视觉艺术, 那么, 建筑就是一种景观元素。建筑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反映城市形式和文化, 而景观建筑形式则是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物质, 它由多个控制基准组合、叠加而成。
4 建筑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中, 建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 保护功能。建筑要保护景观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水土资源以及正在建设的环境。尽管楼兰古城的神秘消失有许多原因, 但是, 它与环境恶化是分不开的。 (2) 安全功能。这主要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调整景观生态系统, 保护建筑, 延长其使用寿命, 避免其被过度腐蚀和损坏。但是, 不适当的景观设计也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比如, 对于街道绿化树木, 虽然榕树容易生存、成本比较低, 但是, 它的根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经常会堵塞下水道。 (3) 体现艺术和人文功能。景观设计元素必须与当地的城市和建筑文化相适应, 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分析文化元素, 创新设计, 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例如, 深圳万科等房地产就在第五园林的设计中融入了剪纸和徽派建筑元素。
城市规划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经济、政治、环境和土地等相关内容, 但是, 其中还主要包括景观保护和恢复管理。景观设计要指导城市规划, 但它不会依赖和被约束在城市规划中。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余教授提出的“计划”方式解决。余教授提出的“计划”并不是反对这个计划, 而是提出了对“规划”的思考——它首先反映的是城市形态, 让人们正确反思规划方法, 进而建立一个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指导城市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规划是一种反向规划的过程, 从建设用地规划到建设, 首先要考虑的是水等生物因素, 历史、文化和休闲等生活因素, 然后考虑的是建筑、道路、广场, 等等。只有将真正需要永久保留的东西保存下来, 把事物变量作为一种逆规划过程, 那么, 这个城市才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 可以在这种方式下有“计划”地构建景观安全格局、防洪安全模式、生态安全模式、安全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休闲生活安全模式等。这些安全模式的建立就像国际象棋一样, 必须要找到关键领域, 明白保护和转换的重要性。生态规划和建设是最常见的, 也是余教授提出的“杂草”文化之美。虽然稀有物种有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 其养殖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说, 自然生态草是最漂亮的, 它是激活地球生命的主体。只有地球有活力, 地球上的物种才会一直存在。因此, 景观设计规划不仅要选择服从, 还要突破创新。
要想通过设计行动改变城市的形象风格, 建立独特的城市形象, 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就需要决策者、设计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作为设计的操纵者, 物理环境是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环境会阻碍或促进图像的形成。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因此, 设计师应该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也就是说,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互作用下, 可遵循基本的生理特征完成相关的景观设计。另外, 在此过程中,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组织有意义的事情。城市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意境的表达和文化的塑造, 对丰富城市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城市魅力的展现。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能塑造城市的“性格”, 提升城市的“气质”。城市文化景观不仅包括花园、绿色广场、街道、景观和建筑草图实体, 还包含景观实体中传达出的文化价值, 即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综合素养等一系列软实力。软实力是城市文化的展现点, 对加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善城市内部建设和外部形象能够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 彰显城市个性。
摘要:城市是在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 同时, 它也是文化积累的产物。地区、城市, 甚至国家的优秀结晶、历史文化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保护历史, 保存城市的印记, 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米歇尔·柯南.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M].赵红梅, 李悦盈,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9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构建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为目的的艺术设计, 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美学理念灌注于环境之中, 逐步形成一种有理性、有计划、有目的并成系统的人类活动, 是“对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组织, 使之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 并产生审美感受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实现环境美学的具体形式。”其宗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沈阳, 又称盛京, 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3万年前, 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起, 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 素有“一朝发祥地”的美称, 又有“两代帝王都”的延承。现今的沈阳依旧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印迹和年轮, 整体城市布局在两千余年的变迁和洗礼之后, 在一些地区, 仍然在浑厚的地域文化承载下, 坐拥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今的沈阳城市发展中, 随处感受历史遗留的岁月气息, 并体现生态文明。本文以沈阳为例, 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设计与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设计、整合、共存和运用。
1 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旨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前提下, 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历史长河中, 在融入的过程中, 通过发现的矛盾, 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地域、历史进行特色分析, 最终, 不仅实现城市建设的发展, 更把发展进行全方位, 包括协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与旅游环境、发展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 是宏观的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设计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赘和负荷, 要全面考虑对文化的保护和工业、商业、农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而进行空间的改建。
沈阳市启动的历史建筑恢复重建计划, 就是围绕着修缮和重建城门、角楼、钟楼以及三部衙门等方面, 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挖掘, 以及对特色城市的设计规划, 力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风貌。
2 城市建筑改造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 历史商业区
20世纪80年代, 随时沈阳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但建设格局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出现了强大冲突, 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恢复性建设形成对立矛盾。在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设计与历史遗迹的维修等方面, 比如太原街、沈阳中街及相关周边街道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的改造与扩建, 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综合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更要注重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宗旨, 科学地发展历史。
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找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则, 才能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真正融入到自然的发展长河中, 发扬文化、传承特色, 不仅要见证城市在历史中发展, 更能看到在历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迹。沈阳在城市发展中, 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设计, 始终坚持贯穿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 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 围绕着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主题中心, 完成了沈阳故宫街、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南站等建设与开发, 得到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现今重建和恢复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现代时尚商场, 就是在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顺应传承历史相结合, 在发展中印下历史的足迹, 在历史中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
2.2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建筑, 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历史的记载、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和城市特色的凸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护文化范围是城市建设与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当然其中应包括对特定原则的制定及保护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历史建筑作为中心点和重要标志体, 范围的设定与划分应有相应的基础作为保障, 进行现状的考察和真实的调研, 搭配秉承历史底蕴为原则。
沈阳实胜寺与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代皇家寺院, 雍和宫为上院, 实胜寺为下院。实胜寺的历史比雍和宫早一百多年, 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 在改造前, 实胜寺内道路不平、杂草丛生、古建筑破旧不堪, 损坏严重, 周边地区违章建筑达100多处, 形成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 严重影响了实胜寺的整体景观。2001年末, 沈阳市开始了对实胜寺周边的拆迁, 动迁居民202户、企业3家, 拆除房屋200多间, 总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资改造, 进行全面系统规划重修, 恢复了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 成为盛京沈阳的又一景致。图3~图4为沈阳皇寺广场的改建与开发, 皇家寺院与皇寺广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特色的结合, 在时间上, 现代大都市与古韵历史相匹配, 在空间上, 传统景观与现今外部空间理论相结合, 形成一座古城中独特的城市客厅。
现今, 国内许多城市普遍面临多种问题, 重点包括基础功能衰退和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等, 在规划设计工作中, 应对历史建筑的风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 形成强大的“不变”应“万变”, 保留不变中的精髓。
2.3 历史纪念性建筑设计
沈阳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一段伪满占领的耻辱性记忆, 1931年9月18日在柳条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 让人民渐睡的思想惊醒, 呼吁人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知历史, 在历史中能够以史为戒, 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先后两次进行修建。图5为“九一八”纪念馆, 纪念馆具有典型的纪念色彩和浓重的建筑艺术设计风格, 纪念馆是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 整体一座巨型石雕, 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 一个高18m, 宽30m, 厚11m的历史纪念碑最让人心灵震撼, 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铸成, 花岗岩附在周围, 刚毅而坚挺。这个恰似一副“中国东北地图”的建筑, 威武的不是形状, 不是材质, 而是那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 见证这份沉重的历史。
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 只有在发展中保存, 在保存中发展, 才能既体现发展的意义, 在意义中找到发展, 在发展中找到历史的价值。把发展和保存结合, 充分体现出通过城市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来发扬具有历史纪念的历史时代特点, 突出城市特色, 形成独特的城市价值。
2.4生态城市建设设计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纲要。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艺术, 增强文化软实力, 构建生态和谐的魅力城市将成为当务之急。围绕着建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主题, 沈阳市政府将构建生态文明、体现城市美学、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建设区域公园等方面列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 开展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程。2003年7月, 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竞争和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带和新的投资热点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 “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 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 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 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 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3 城市文化与建筑的环境艺术探讨
建筑, 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神态。在建筑风格上, 东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阳的“一宫两陵”代表满族文化, 还有沈阳市部分高校保存较好的日俄时期建筑, 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建筑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 一定要强调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的特色和文化, 还要有时代的要求, 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合理的建筑发展趋势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 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和谐的设计风格的统一, 是城市建设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让民族性在历史性中留存, 让历史性在发展中体现, 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环境艺术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中, 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留历史文化色彩, 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在要尊重历史文化, 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 还要力求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随着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认识的增强, 未来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 必将会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摘要:城市环境艺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城市形象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在创造新的城市环境艺术的同时, 要将城市历史建筑环境与现代城市文化艺术设计相融合, 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上采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段来科学合理规划保护与建设, 再现古城沈阳在城市建设中文化保护与发展, 呈现出古老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历史的记忆。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艺术,城市文化,建筑
参考文献
[1]谢迁.西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10.
[2]李爱, 孙迟.论城市环境艺术——以沈阳市例[D].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3]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J].规划与设, 2008 (27) .
[4]李博.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3) .
[5]吴祥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6]九一八博物馆.http://www.hudong.com/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7]李雨霜.浅谈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10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设计
作为一种城市中广泛存在的视觉传播要素,城市雕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城市设计元素,可以承接历史,又能够展示未来。城市雕塑可以以最纯粹和传统的方式展现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也可以以最具争议的方式展现——从你所向往的经典艺术到抽象的形式再现,或是极端性的材料与装置的展现。
无论是从传统的视角,还是现代的视角,城市雕塑是城市最具持久力、最具可感知性的视觉传播要素。从城市设计视角, 它可以扮演的角色很多:(1)它是具有文化指向的形体空间形式,在建筑与街道中扮演空间角色;(2)它是文化艺术范畴的城市基础设施;(3)它是城市地标,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最突出地展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4)它是城市的标志或标识, 可以广泛地成为视觉指认的对象或参照物; (5)它是城市的一种活动支持系统,特别是在步行活动为主导的空间系统里,譬如广场、步行街、公园等等,与城市街具、 小品、绿化、照明灯环境设施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对人们在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与交往的辅助与支持。无疑,城市雕塑是构成城市外部空间意象体验认知的一种最重要的城市设计元素。
二、城市雕塑是场所与城市实现对话、人与城市实现沟通的重要介质
城市雕塑虽然形式众多,风格不一,但它的存在需要与所处的城市环境建立联系, 不应否定和排斥环绕其周围城市要素的存在,包括建筑、街道、设施,绿化,以及与上述环境相关的文化信息、艺术信息、业态信息等。拥有丰富城市雕塑资源的城市都不会缺少场所感(Sense of place),城市雕塑显然是场所与城市实现对话、人与城市实现沟通的重要介质。脱离与环境对话和关联, 城市雕塑的美感和文化意义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贬低城市文化品位。好的城市会尊重城市历史的积淀所累进叠加的物理形态元素, 包括历史街区及其所有的承载要素,其中城市雕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城市雕塑是使城市具有历史关联性和场所感的主要要素。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城市雕塑在这两个部分里都构成重要作用。重要的大尺度城市雕塑也会成为地标,成为公共空间的焦点,比如罗马的威尼斯广场的建筑群与雕塑。地标往往对控制和形成城市意象结构具有关键的作用,或是从平面维度,或是从竖向维度。
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建筑为主的城市街区里, 沿街道、庭院、广场,公园,都广泛地有城市雕塑分布期间。有的建筑与雕塑融为一体, 包括形形色色的街道家具;还有在欧洲古典城市必不可少的水池、喷泉等等,均构成与建筑和谐统一的环境肌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特色,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 映射着公共环境里各种生动的生活场景。城市雕塑所构成的城市肌理如同一个城市的基因,由它可以溯源城市的过去,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本属性,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经典的城市的公共空间无不体现着城市雕塑在传承城市历史,弘扬文化艺术品位, 启迪后人方面所具有的意义与作用。巴黎、 伦敦和罗马等欧洲城市是使人们获得这种体验的最经典的案例。
三、对国内城市雕塑建设的一点反思
近些年,国内城市建设对城市雕塑的认识上有曲解,认为其仅属于城市建设非主流的一个狭窄的领域,设计规划建设评审管理反馈等环节屡有缺失造成现状的混乱与无序。这造成了国内城市雕塑的建设管理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现在:
(1)公共艺术文化建设过于服务城市政治与管理、服务形象打造的需要,往往受制于领导或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使得重要城市雕塑从规划、设计到设置都掺杂了过多人为因素,特别是忽视专业工作者的建议,包括公众的审美感受。
(2)城市规划设计、包括城市设计及公共艺术的相关管理环节弱势,很多规划设计编制忽视在规划设计前期对城市雕塑的规定与要求。规划指标往往关注与经济指标、建设成本、卫生安全及开发招商等关联的“硬” 指标,对文化类艺术类的规定涉及较少。在国外则明显更重视这一领域的管理跟进,比如美国的城市设计管理,会提出开发建设的投资要有2% 用于设置公共艺术品,包括城市雕塑,并且这一规定是强制性条款。
(3)城市雕塑专项设计的引导严重匮乏。 很多城市比较重视城市设计,也围绕城市重点区域的建设下了不小的力气,但缺唯独在城市雕塑专项环节有所缺失,诸多的城市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的编制与管理规定都缺少城市雕塑设计专篇内容。追求经济性、功能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往往不能充分为重要的城市雕塑预留空间,城市规划师的艺术文化意识较弱, 管理环节也不重视,造成众多开发建设(无视城市雕塑地位作用)的既成事实。
(4)城市建设的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 在城市雕塑领域,往往其划归城市市容委员会管理,很少能与负责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对接,包括规划局的建设管理处、详细规划处、总体规划处、历史保护处等部门。上述部门所管辖的以法定规划、建设规划为主导的规划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很少能涉及到城市雕塑的设计与管理。这造成在建设实施层面的诸多缺失与漏洞。
(5)行业协会、相关机构及公众,缺少向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的通道。很多问题的出现与泛滥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见,但与管理职能部门的诉求,沟通的渠道往往不畅,不能使管理部门获得完整清晰的现状信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居高临下的官僚式管理作风,也往往让下级和用户吃闭门羹。而公众参与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流程,没有实质的意义与作用。
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 篇11
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城市文化更是人类物质创造、精神财富的集合体。由于地域、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具的特质,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品格。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因为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才使它们产生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吸引力。一提到音乐之都,人们马上会想到维也纳;一提到时装之都,首先想到巴黎;一提到电影之都,立刻想到洛杉矶;一提到山水之都,相信很多人会想起桂林。
世界上有两万多个城市,为什么有些默默无闻,有些光芒四射?这就与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质有关。同样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样做了很多努力,有的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气质,因此一直默默无闻。城市有了文化和特质,就有了品牌和形象,输出的文化附加值就高,城市的附加值也随之而高。世博会选择在上海举办,就因为上海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的国际大都市,是一颗闪耀的东方明珠。兼容并蓄、熔铸中西的上海文化,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一方面秉承江南文化绵柔悠长、细腻温婉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时尚前卫、勇于创新的开放特点。所以张爱玲说上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指的就是上海文化的精致闲逸、情调高雅、自由浪漫,这就是上海与众不同的气质。
得益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熏陶,中国有不少城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散发出独有的气质。与百年商埠上海不同,西安是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城、秦腔、兵马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西安文化厚重素朴、雍容儒雅,具有汉唐文化的显著特点,体现出自信、大气、包容、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西安这种文化特质,使这座城市在经历了三千多年后,仍然散发出持久不衰的魅力,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中外名城名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论经济如何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变迁,城市的文化与城市的特质决不能丢,这是一座城市存在发展的命脉所在。要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并不难,而要将数千年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延续下去,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步伐在加快,但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却研究得不够深。有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认为城市化就是建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就是要人口多、房子多、车子多,追求高、大、全,追求发展速度,不讲求特色和风格,许多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却还以自己越来越像纽约和东京而自豪。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我国各个城市积极地作战略发展规划,抢时间、比速度、拼规模,竟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其博大胸怀和过人胆魄,实在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 篇12
任何城市的诞生和发展都有特定的自然条件,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条件、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造型装饰、气候及生活方式等。自然的影响愈是多样化,城市的整体特性就愈复杂、愈有个性,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就愈明显。如美丽温馨的海岛城市厦门、“暖风吹得游人醉”的杭州、“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赣州、“天下三分明月夜”占了二分的扬州等等,这些城市,风姿各异,个性鲜明,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城市,我们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首先就是要发现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并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和完善这些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同社会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因此,从生活中寻找特色,可以使我们从文化或泛文化的圈子中走出来,带来真正多样化的城市特色。
二、生态要素利用与景观文化创造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复杂的社会实体文化形态,它是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城市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景观是一种体验文化的媒介。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人类第一次选择改变他们的环境之前就发生了:中国的第一条4000年的运河系统、玛雅人的灌溉系统、叙利亚和罗马的水系统,后者的灌溉系统运送冷的山泉到城市中心,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使得罗马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生态要素合理利用能够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进而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获2005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ASLA, Design Honor Award)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就是一例(见图1、图2)。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尽显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已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彰显特定的文化氛围。稻田景观对逐渐远离土地、远离乡村、远离农业的年轻学子们来说,能够陶醉于农耕文化体验之中,是一分新奇的体验,同时也是教育他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最好机会。这片稻田作为校园景观的独特创意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ASLA的评奖委员会如是说:“一种丰产而美丽的景观……它使学生能直接与农业亲密接触……最精彩之笔在于把实验田放在校园之中。”对逐渐远离土地、远离乡村、远离农业的中国人、特别是我们的年轻学子们来说,对一个一日不可忘却土地恩惠、万万不可浪费土地的、悠久的农业和人口大国来说,“稻田校园”传达了设计师关于土地的忧患意识和无限深情,表达了反对追求华奢与奇异,倡导“白话景观”与寻常城市的理想。这是运用生态要素创造出富于文化意义比较成功的一例。
但是,并不是利用生态要素都能营造出景观文化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无锡统一嘉园便是一例(见图3、图4)。2006年1月12日,在无锡市中院的大法庭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无锡某处知名景观统一嘉园,因为资不抵债被法院强制拍卖,所得款项将优先用于偿还银行拖欠贷款及工程欠款。这个案例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把自然环境和特定文化机械地割裂开来,导致景观徒有其表,缺乏文化意味,最终落得个惨淡收场。文化是城市景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另一个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文化是抽象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时刻感受得到。文化是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特殊物质形态,人化的自然环境就是文化的一大载体。人化的自然环境加以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利用就能形成独具风味的城市景观,而城市景观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人安居乐业就会产生正面的文化,而那样的文化反过来会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珍爱之情,形成良性循环,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赢效果。反之,就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负面的影响,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考虑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在于景观方面出现的新手法
(一)尊重自然的自我设计能力:因势利导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盖亚(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
自然系统的这种自我设计能力在水污染治理、废弃地的恢复(包括矿山、采石坑、采伐迹地等)以及城市中地方性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景观设计师迈克尔·范·瓦肯伯格(Michael van Valkenburgh)设计的通用米氏(General Mills)公司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 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二)重视城市的过去:要复兴不要复新
旧城保护和整治更多的是一种物质环境或体形环境的改善;而城市复兴是综合的,在精神和物质上是双重的,它不仅包括了保护与整治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社会范畴的一种全面的建设。旧城保护更多的是在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层面的保护性建设,它可能只是保留了传统的风貌,比如建筑风格、比如街道格局和城市的肌理。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个层面的建设,只从风貌上达到某种标准,而不对导致旧城失去活力的其他因素进行改善,那么城市不会得到复兴。
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衰落并不仅仅因为是房子破旧了。城市规划和城市复兴的实践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建设良好的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以旗舰项目为突破点进而推动城市全面的复兴。
(三)尊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设计要留有余地,让使用者自由发挥
【城市文化与工业设计】推荐阅读: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10-24
地域文化城市设计06-08
文化创意与城市美学05-17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09-25
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设计05-30
城市雕塑设计地域文化07-13
城市文化的创新与保护06-22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09-27
建筑与城市文化影响力09-24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