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软实力

2024-05-24

城市文化软实力(精选12篇)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1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并被公认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如今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以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城市生命的美达到极致,城市生命才会无限升华。而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当今时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是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就越重视教育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对高校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2

“软实力”一词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20世纪末期在他的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致胜之道》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说:“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而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市情实际、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理念等要素有机组合后所喷发出的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感召力、向导力和影响力。现代城市的竞争力,包括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质六个方面。前三个属于物质性的,称为硬实力;后三个属于精神性的,称为软实力。硬实力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软实力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核心与文化灵魂,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割裂。现今,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渗透在城市其他竞争力之中,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深层动力。

泉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突飞猛进,成为全国少有的制造业基地。但是,虽然泉州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城市综合竞争力则不如厦门、福州。而这其中的原因正是文化软实力略输一筹的作用。由于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日益突显,在城市竞争中,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未来发展优势。泉州想要与厦门、福州相并列,就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强市”的发展道路,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和创新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是多方面的集合。以下主要结合莆田的文化建设实例进行分析。

首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城市的精神凝聚力。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能增强城市各阶层、各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莆田市依据自身历史文化背景,挖掘和凝炼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莆仙历史文化名人的优秀品质,积极构建莆田人文精神—— “立德、行善、大爱、和合”的妈祖文化精神;“勇闯天下、志在四方;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恋祖爱乡、报效桑梓”的莆商精神。除此之外,还组织大量的“莆田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莆田精神”。这些精神的构筑,会成为莆田特有的精神文化,会成为莆田人特有的精神支柱,会引起莆田人的共鸣,增强莆田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其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创造力。文化因素的介入可以提高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即“产业文化化”。莆田市仙游县被称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仙游工艺美术产业已被福建省列入“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的重点项目之一和莆田市重点发展的10大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仙游县古典家具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全县GDP的36.08%。莆田市涵江区依托“海西国际油画艺术产业园”,规划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规划可容纳居住人口约9万人,总投资223亿元,预计2017年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总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约120亿元。涵江区提出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涵江,形成继福州、厦门、泉州以外的第四大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再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识别力。文化可以大大提升一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维也纳的音乐;法国的葡萄酒;罗马的竞技场;杭州的西湖;南昌的滕王阁等等,古今中外,正是因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才让这

些国家或城市闻名天下,心生向往。因为,这些符号都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直接表征。当一个城市有了独特的符号,来往的人更多,留下的人更多,其中不乏人才。而对于后代,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莆仙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位于莆田市区的莆仙大剧院可以承办得起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展示高雅艺术、严肃音乐等活动提供良好的表演场所。市民可以亲临现场,欣赏到以前只能在影视里才能看到的国内外一流的剧团的大型演出,提高市民文化品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辐射力。世界一流城市普遍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它们通过影视、音乐等文化产品的大规模输出,向全世界宣扬和推广自己的娱乐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纽约每年生产影视节目近800部;韩国的电视剧市场在亚洲占一席之地;日产的动漫深受欢迎。莆田则以妈祖文化盛名。莆田湄洲是妈祖的诞生地,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随着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的签署,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也向着更开放、更积极、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城市交通的“软实力” 篇3

我当然知道北京的地铁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地铁里程也许应该扩大四五倍才行。但新修的地铁线之现代,让我一度觉得美国反而像个“发展中国家”了。更何况,北京的新地铁工程随处可见。照这个发展速度,建成世界一流的地铁网也并非遥远的奢望。另外,回国前总听媒体讨论自行车在北京越来越无立足之地。但是,如果仅仅看自行车道,北京的条件之好足以让西方绝大多数城市艳羡不已。总之,北京在交通硬件上投入的资源以及已经取得的成绩,还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为什么守着这么硬的硬件,北京还是“首堵”呢?看来,问题出在软件上,也就是我要讨论的“软实力”。

城市交通上的“软实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政策法规为主的管理体制,一是交通使用者的习惯,或者我们所谓的“素质”。两者有时密不可分。

对于我这个16年没有回来的人,北京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人生最初33年在北京的经验似乎一下子无影无踪。高楼大厦和通衢大道让我惊叹中国俨然已经是个发达国家。但,走入居民区后,马上经历另一种震撼:这里不仅依然是第三世界,甚至比16年前还要差。

16年前我就有个说法:北京即使房子越盖越好,居民区也越建越差。看看三里河苏联人设计的居民区: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苏联人在建筑上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政治教条很多,千篇一律。但即使是这种计划经济教条中设计出来的小区,依然有基本的章法。

1990年代的建筑见缝插针,章法大乱。不仅没有章法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蔓延,而且汽车时代更使得90年代的混乱格局变本加厉。建筑间距等章法全无不说,楼盘之间仅有的空地也几乎全被停车位占满。空闲的停车位,全立着丑陋的大铁锁,成为北京奇特的一景。行人在小区或街上行走,经常无路可走、到处寻找立足之地,仿佛“摸着石头过河”。

这种景观,大概能帮助我们理解北京成为“首堵”的原因:城市的生态已经被汽车毫不留情地破坏了。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存在有一定的生态基础。比如动物世界必须依靠一定的生态链才能生存,一种动物灭绝,捕食这种动物的动物也跟着倒霉。如果某种动物的天敌灭绝,这种动物则可能泛滥成灾。城市其实也有一定的生态规则。其中的一个根本,就是人的步行空间。不管经济如何发达、生活水平如何高,人是步行的动物。世界发达国家虽然都是汽车社会,但步行者的基本空间还是要优先保留的。否则,城市就不是人的城市了。

但是,北京的街头,人行道也被停车位霸占了。人必须经常走下公路,但车又不让人。不仅过马路时提心吊胆,就是在自家单元门口也会被汽车喇叭吓着。有一次从北大勺园餐厅吃饭出来,一辆车对着我们直开过来,正好停在门口,把我们的出路堵得严严实实。在幽静的校园居然也有这种车封门的景象。一般的小区就更不用说了。一句话,这是个汽车的城市,不是人的城市。

以北京现有的交通设施,只要恢复人的生态,拥堵问题就能解决一半。办法很简单:在城市住宅区和商业区给行人划出基本的空间,任何车辆不得占用。所有自行车道,都不准机动车行驶。在保证了人的空间后,再考虑车的空间。这并不是什么脱离国情的高要求。这样的结果,是大量机动车在城区内无立锥之地,最终自然停止进城。

另一个问题,则是充分利用单行线的效率。国外城市的公路和街道,一般都比北京窄得多。人家之所以能在几乎“道狭不容车”的条件下维持比北京顺畅得多的交通,一大原因就是通过单行线把既有的公路资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组织起来。因为单行线大大减少了左转弯,使车辆行驶更为顺畅。无论是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波士顿、纽黑文这样的中等城市,都莫不如此。为什么北京不能学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到北京街头一看就明白。在一般的马路上,中间只要没有隔离带,汽车动不动就越过黄线跑到逆行道上来。我住下后的第一个早晨,就在门口看见一位骑车人一边打手机一边逆行,满不在乎。更奇怪的是,对于逆行这样最严重的违章,几乎看不到什么惩罚。一天夜里,我路過三里屯,路口堵得水泄不通,汽车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居然没有一个警察出来维持秩序。

在我看来,北京除了地铁需要大大扩张外,交通硬件早已是世界一流,只要把汽车赶出人行道和马路牙子,把住宅和商业小区的绿化、休闲空地保持好,设立一整套单行线体系把公路以最优方式组织起来,那么一旦地铁线扩张几倍,拥堵问题就大致可以解决。

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篇4

1 城市文化软实力涵义

“软实力” (Soft Power)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 2004年3月, 约瑟夫·奈在他的最新著作《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中又一次对软实力进行了定义, 其表述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 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的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 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软实力由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三大资源要素构成, 其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软实力的基础构成和核心内容。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和引人入胜的特点以及极强的感召力、煽动力和渗透力, 所以文化软实力是最能体现软实力“非强制吸引力”这一特性的。

文化软实力又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区域文化软实力两个层面, 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王光明指出, 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画等号, 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意识形态分量较重, 而城市文化软实力则较为看重价值取向。就城市文化软实力构成而言, 包括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文化设施和机构、文化品牌等方面。虽然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这个整体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和提供有利的条件, 从而带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城市这个局部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强有力的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从而提升国家这个整体的文化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在精神层面的表现主要是指城市精神的凝聚力,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是市民的道德素质、生活方式、城市风貌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 是城市市民所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文化软实力在技术层面上主要指文化生态环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主要包括政府促进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以及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的措施等。具体表现在是否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宽松的政策氛围, 是否具备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能力, 是否具备开放的人才引进策略等。从物质层面看表现为文化载体 (包括文化产品及产业) 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实质是文化传播和输出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从行为层面看表现为市民心理和行为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包括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市民社会的培育、市民的法制观念、社会公德、文化素质、包容心态等。

2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今天世界迅速认识到, 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的社会, 不论它多么富有和技术高超, 都不能认为是个进步的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社会不只是沿着单一轨道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是衡量社会的标准。这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的“第三次浪潮”学说, 他在学说中指出了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为第三浪潮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形态与以往将会有很大的不同。以往人类文明形态以技术和物质为标准, 以军事、经济、霸权实力为展现内容, 当今时代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以丰富的文化为标准, 以文化持续的健康的发展繁荣为展现内容。所以当今文化软实力被世界广泛关注,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 城市文化软实力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城市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增强城市影响力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 还是推动城市硬实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对城市政治、经济、环境和治安等各方面都发挥这文化导向的功能, 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要想有效的发挥软实力对城市的推动作用, 政府作为一个城市的决策者和公共权力部门, 就必须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有一个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规划, 通过相应政策方针的制定, 依法实施管理, 使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和谐发展。一个城市的政府是否有文化自觉性和文化使命感对这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有高度自觉性和使命感的政府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战略的规划其发展前景。

政府要转变重物质轻文化的错误观念,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 政府多偏重对城市物质建设的规划, 文化往往由于在短期内不能显现效果而被政府所忽略。所以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把文化发展纳入重点发展范畴, 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城市文化建设制定一些长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以适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完善城市文化法律法规, 文化法律法规是城市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一个健全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可以有效抑制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 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保护文化市场的合法经营。政府光靠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来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还要充分调动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市民的文化创造力, 让市民自觉自发的参与到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队伍中来。

2.2 大力推进城市文化机制的创新

文化机制是保持城市文化生命活力的重要保障, 也是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要推进文化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城市文化政策, 构建一个开放、统一、竞争和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全面激发文化的创造力。我们要本着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 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力推进城市文化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要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市场, 使文化事业和产业能够协调发展。

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要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的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大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广泛影响作用, 增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要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完善数字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应用, 重视城市图书、艺术、书画等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 尽快形成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2.3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作为人才和知识汇聚地的高校, 历来对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 今年来也有学者把引领文化作为大学的第四功能, 认为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创造并传播知识和科技、与社会互动, 经大学文化向社会辐射、传播, 从而影响并引领社会文化。在当前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时期, 大学发挥其与生俱来的作用当仁不让。大学应该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自己的重要社会责任。

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充足的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 大学培养的主体———大学生, 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他们的文化理念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 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拥有的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 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 这要得益于美国丰富而优秀的高校资源, 这些丰富的高校资源为美国提供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美国著名的“硅谷”就是由斯坦福大学促进诞生的, 美国人一向认为“先有哈佛, 后有美利坚”, 美国的大学一直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典范,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教育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现如今人才资源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毫无疑问大学是人才最为丰富的聚集地, 大学也就成为了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前沿阵地。

2.4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是有着五千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特有的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是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直接影响城市的文化风貌和城市形象, 是我们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重要资源。马庆国、楼阳生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挖掘、整理、推陈出新, 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要继承、发扬, 诸如现代先进的文化要素, 融聚社会共同价值观念, 整合凝练出能够继往开来的城市特色文化, 这个特色文化既包括历史积累的优秀成分, 又包括具有城市特色的现代成分。

我们要大力保护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都在高度关注的, 我国也非常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它表现了这个民族的人的创造力。对他的保护是对不同文化形式的尊重, 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传统, 我们要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刘文俭、马秀贞认为:通过宣扬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和建筑文化可以达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如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风俗, 广东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连南瑶族风情, 大连的国际服装节, 西湖的狂欢节, 南宁的民歌艺术节, 青岛的建筑风格, 北京及西安等地的古代建筑, 苏州园林等等, 都可以成为各地保护并大力发扬的历史文化。

总之,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切实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理清思路, 做好战略规划, 不断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Joseph.S.Nye, J 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World Politics, 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4.

[3]王光明.深圳文化竞争力为何全国第一[N].深圳商报, 2007-12-27.

[4]黔晖.“首善之区”应提升文化软实力[N].南方日报, 2008-5-14.

[5]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 译,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7.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5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软实力”概念衍生而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思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作为这种观点的体现,人们会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见2006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也便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说是“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种理解方式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载体的界定有关。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载体或者说资源基础: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和国内政策(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6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 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7

1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要理解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就必须了解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相关概念。

1.1 实力的涵义

实力通常被看做是做事情或者控制别人的能力。而Robert A.Dahl等则将实力定义为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就可以让别人做一些事情,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将不会做那些事情[1]。约瑟夫·奈(Joseph S.Nye)将实力定义为具有某种能力或资源,并且这种能力或资源能够影响别人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同时,奈将实力比如成爱,容易经历,却难以定义或度量,并将其视为达到目的或目标的一种能力[2]。Ray S.Cline认同实力是一种能力的基础上,认为这种控制能力常常与拥有特定的资源相联系,包括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规模、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性等[3]。与传统实力相比,目前实力所包含的资源正在发生着改变,慢慢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实力,逐渐从地理、人口和原材料转向技术、教育、经济增长等。

1.2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由约瑟夫·奈首先提出,在不同时期,他对软实力给出了不同的表述。1990年,约瑟夫·奈首次将综合国力划分两种,即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硬实力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而软实力是让他人自愿按你的意图做事的力量,是一种吸引力,主要通过无形资源,如国际合作、文化、意识形态等获得[4]。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一文中,奈认为,软实力是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力达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它是通过说服别人遵循既定的准则从而产生理想的结果[2]。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奈将软实力正式定义为: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而言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和国际机制等,也就是指意图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5]。1999年,奈对软实力概念予以重新定义: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2002年,在《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一文中,奈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6]。2004年,奈再次对软实力予以简要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一文中,奈将这一概念简单地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7]。很显然,奈所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从国际政治理论角度出发,强调软实力是一种号召力、感染力,奈对于软实力的论述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明晰软实力的范畴。

国内学者对于软实力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软实力是一国的内外政治动员能力,即对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8]。这种看法不仅强调了软实力对外的维度,也包含了其对内的维度。

1.3 文化软实力

客观地看,在奈所构建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理论中,“文化软实力”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概念定位,它只是软实力的一个构成要素。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概念而被正式提出来,却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对于文化软实力给出了特定的解释,文化软实力即文化的凝摄自固力、竞争力、传创力和感召力的整合表达,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者,都产生实实在在的改变性影响,所以,文化软实力是人在创造生存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实在影响力。在有关实力与软实力概述的基础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从“文化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文化竞争力”这些描述性语词中转化而来。“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9]。

1.4 城市文化软实力

国内一些学者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分析。王光明指出,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画等号,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意识形态分量较重,而城市文化软实力则较为看重价值取向。就城市软实力构成而言,包括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文化设施和机构、文化品牌等方面[10]。在具体实践中,深圳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归纳为: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力,以城市智慧和创意阶层为核心的文化创新力,以文化输出和传播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辐射力,以聚民心集民意为核心的城市凝聚力,由城市品位、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要素所构成的城市影响力[11]。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文化和软实力两个概念的内容,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基于城市文化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对于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进而体现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通过文化建设,加强城市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发展,提升城市的品牌效应、集群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效应,进而体现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2 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上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

2.1.1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软实力。

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支撑,在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业,才能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2 增强经济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反应了硬实力现状,并对硬实力的塑造具有能动作用,积极向上的软实力能够促进硬实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落后消极的软实力则阻碍了硬实力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软实力日益“硬化”,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城市硬实力的同时,需要开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成为文化大市,才有可能成为经济强市。

2.1.3 抢占竞争制高点离不开文化软实力。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竟争力的城市,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竟争优势,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竟争力,并赢得竟争的制高点。文化一直是上海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多种原因,上海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这需要上海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比较优势转变成现实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产力。

2.2 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意义

2.2.1 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首先,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必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市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必然由工业型社会向服务性社会转变,这将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改变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所占比重,优化经济结构。

其次,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能够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并最终决定城市竞争的成败。要成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上海必须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必须在具有强大的经济硬实力的同时,迅速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并分享到全球更多的潜在资源。

2.2.2 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使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并为经济增长发掘新的增长契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在纽约和伦敦,文化产业形成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创造着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经济价值。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进一步与高科技结合,将会是未来最好的产业形态,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辐射力。

2.2.3 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优质、理想的城市发展,既需要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力量建构起城市的理性部分和现实维度,也需要通过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繁荣昌盛的文化创造出城市情感空间和城市想象空间。在厦门“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论坛上,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陈立恒指出“文化产业是城市的资本,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文化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作为一种软实力比任何产业都能创造出一座有质量、品味与品格的城市。文化建设能让上海的生态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够激发市民的潜能和对生活的热情,进而提高上海城市发展质量。

2.2.4 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扩大城市国际影响。

与有形的经济力量相比,无形的文化力量与城市国际影响力具有更高的相关度。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民族与国界,对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往往富有充足的文化资源,拥有独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为上海创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提升上海的国际认知度,提高上海的国际亲和力和影响力。

3 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城市文化软实力,就是通过城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见图1),作为国际化都市的上海,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内外部资源,增强上海城市文化吸引力,强化上海文化凝聚力,展示上海城市的创造力,提升上海城市的辐射力。

3.1 构建上海品牌,增强上海城市文化吸引力

3.1.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首先,加强标志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一流文化设施格局。其次,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江·一湖·一路·多圈”的大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场所,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最后,稳步推进对郊县文化建设投入,为城乡提供全面、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确保城乡文化事业平衡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满足不同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落实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3.1.2 加快产业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级能。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并呈现出自己一些独特性[12]。加快文化产业体制的相应改革,进一步完善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升文化产业级能。作为文化改革的排头兵,上海应该继续引领改革的潮流。例如,在文化资本方面,可以在开展试点改革,允许民营资本或者外资进入文化产业企业;在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3.1.3 发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构建服务型政府。

政府可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从而精简行政审批过程,提高效率。其次,有效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构建行政审批与服务、政务公开、行政投诉为一体的政府行政服务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多级行政服务体系,并使得各级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化与透明化。最后,政府应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可以组织相应地活动,使得本地的文化产业企业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3.1.4 加强国内外交流,打造上海国际城市形象。

与国际化的一些大都市相比,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上海应该加强国内外交流,通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如上海“合作组织”、“世博会”等,可以借机展示上海城市精神,并打造上海的城市形象,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并不断提升上海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3.2 打造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强化上海文化凝聚力

打造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进而强化上海文化的凝聚力。首先,发挥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等软实力的构建,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形成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内部发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跨区域的合作,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打造长三角效应,强化上海文化凝聚力。

3.3 培育上海文化的竞争效应,展示上海城市的创造力

3.3.1 落实大项目工程,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实施大项目工程,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为主线,推动政府的国际文化管理体系、上海国际文化市场体系与国际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机制的建设。遴选一批大型文化重点项目工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大力推动政府管理体系、国际文化市场体系、国际文化市场主体成长机制建设,以期使文化项目建设、文化管理体系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创建协同发展,并加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其次,大力发展生产文化产品的文化企业,通过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来推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再次,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坚持不懈地狠抓文化精品建设,在抓好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狠抓文化精品建设,如社会科学著作精品、文学艺术精品、报刊精品、影视剧精品、歌曲精品、电视栏目精品等,进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3.3.2 加强基础教育和科技创新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高科技产业,如动漫游戏产业,影视广告告、出版等媒体产业,这种产业既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辐射力。比如日本的动漫产品、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韩国的电视剧及音乐作品,争先恐后打入中国的消费市场,在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强化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力的同时,加快科技转化力,进而展示上海城市的创造力。

3.4 发挥上海在长三角的区域效应,提升上海城市的辐射力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经济核心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作为重要的转口贸易港,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强大的物流支撑;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区域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展;并且市场化资源配置的不断完善,为周边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起着引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绝对数稳居首位。2005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91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88亿元,占长三角区域的比重分别为27%、23.9%和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543亿元,出口总额907.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3亿元,占长三角区域的比重分别为21.8%、33.6%、27.7%。凸显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中的首位程度,打造长三角区域影响力,进而提升上海对相近城市和相近地区的影响和辐射能力。

在明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本文分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城市软实力所体现的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从软实力作用机理出发,构建了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系统模型,并对于上海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行界定,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给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模型,并从软实力作用机理出发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增强上海城市文化吸引力、强化文化凝聚力、展示城市的创造力和提升城市的辐射力。

关键词: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

参考文献

[1]DAHL R A.Who Governs?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City[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2]NYE J S 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J].PoliticalScience Quarterly,1990,105(2):177-192

[3]CLINE R S.World Power Assessment[M].Westview Press,1977

[4]NYE J S Jr.Soft power,Foreign policy[J].Twentieth Anniversa-ry,1990,80:153-171

[5]NYE J S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Basic Books,1990

[6]NYE J S Jr.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M].2002

[7]NYE J S Jr.Think Again:Soft Power[M].2006

[8]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的概念[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0062567.html

[9]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66896/10030398.html

[10]王光明.深圳文化竞争力为何全国第一[N].深圳商报,2007-12-27

[11]深圳文化软实力课题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N].深圳特区报,2008-07-21

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 篇8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各地的重要工作和战略任务。构建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必然需求, 其中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突出和强烈。本文以旅游城市秦皇岛为案例, 分析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特殊作用, 而政府的政策引导行为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和政府角色

城市的文化是一种气氛、特征和灵魂, 城市软实力就是城市与文化互动所产生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城市文化不仅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 而且还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存在方式, 更有对外交往交流中运用公共外交政策所体现的影响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城市软实力的基本结构和整体, 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路径依赖。 (表1)

在城市软实力的构建中, 政府是维护和发展的主体, 发挥着支持者、促进者、监督者和引领者等角色。政府在城市功能拓展、发展导向、形象传播、道德提升和危机应对领域发挥的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城市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执政力的发挥。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内涵三大领域都存在着政府的主体角色, 主要表现在观念形态文化的引领领域、文化事业的提供和保障和文化对外交流和公共外交的实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 政府的角色体现在完善相关法规、公益宣传等方面的制度制度建设, 以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在文化事业的发展领域, 政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者、公共服务和财政领域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以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 进而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对外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领域, 政府是积极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传播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水平。

二、城市软实力的特征和政府构建路径

城市软实力构建是一个构成内容复杂而有规则的系统, 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主要体现于城市规划、公民素质、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文化经济发展、游客数量和对城市形象认同及友好城市的交流情况等。城市软实力的构建包括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外互动的进程中构建城市软实力。城市内部文化建设的开展、文化观念的塑造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以文化建设的内部成就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 城市软实力的构建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发挥关键角色。

政府的观念需要更新, 确立以人文本的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划理念, 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建设切忌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文化产业GDP,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而人文关怀和公民文化素养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因此, 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文化民生作为战略重点, 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 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方向, 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公益性和公平性。

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合作的角色, 提升城市软实力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其中包括政府宏观政策制定部门、具体操作和执行部门, 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对外宣传办公室、教育局等, 文化建设的外围机构和主体, 如研究机构、高校、文化企业和相关产业协会等。建立上述部门的协调机制和途径, 才能全方位、多领域的提升城市软实力。

政府构建城市软实力需要自身能力的提升。政府管理既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主体, 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城市软实力构建的基础和保障。包括政府规划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执法能力等, 具体指政府政策和规划的科学性、政府功能定位的准确性、政府执行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政府学习能力、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与态度、政府执法的公正性和严格性等。

政府应积极推动大型项目的开展。通过大型项目的实施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旅游, 扩大旅游市场。境外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新加坡的“文艺复兴城市”和“重建优雅社会”计划, 如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自1999年推出“社区文化大使计划”, 组织免费艺术演出 (含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等) 。这些大型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影响力。文化资源、传播力度和社会和谐直接影响城市软实力的构建效果。政府通过大型项目带动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 加大传播力度是城市软实力提升和展示的关键。

三、文化软实力构建现状和政府行为———以秦皇岛为例

作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秦皇岛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如何挖掘这些资源, 整合这些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更好地推进秦皇岛城市软实力建设, 对此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把握“一条主线”, 推进“三方面融合”, 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建设。为此, 从政府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 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秦皇岛市软实力建设是城市化、信息化过程中与“旅游立市”密不可分的战略议题, 随着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而得以突显。秦皇岛“旅游强市”的实现必须调动与合理运用城市的全部战略资源、力量和手段, 包括政策、资源和文化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说, 秦皇岛市有着独特的城市优势,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方, 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 被誉为“京津后花园”, 交通便利, 公路铁路网线发达, 拥有北方最大的天然不冻港和世界第一的煤炭输出港, 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曾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城市休闲国家标准试点市”等荣誉称号。近年来, 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仅北戴河区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2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至2013年3年增长3倍, 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已惠及全市。时晓峰说:“我们正按照规划, 着力建设‘文化名城’和‘滨海文化产业强市’。”广电中心大楼、文化广场大楼、报业大厦、图书大厦等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如今, 在秦皇岛市区, 一座座地标式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农村书屋、村民活动中心等各级各类文化活动阵地遍布全市;在暑期, 一幕幕大型露天情景剧、音乐剧、俄罗斯舞蹈表演及接连不断的摄影展、书画展紧紧吸引着中外游客。总的来说, 2009~2013年, 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综合得分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即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同时, 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 文化产业受季节影响严重, 旅游企业在淡季经营效益低下, 旺季时又人满为患;秦皇岛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炼和广泛弘扬, 游客对某些参观性的旅游景点并不是很感兴趣, 久而久之, 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不够高,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大, 与国家提出的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相差较远。文化软实力缺少强大的产业经济载体, 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虽然秦皇岛市近年来一直提倡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但实际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和发展, 这是由于企业起点低, 资金短缺, 人才缺乏, 技术创新投入较少, 从而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导致企业缺乏成长潜力, 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 秦皇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仍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等为载体支撑和提升城市软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行为起到关键性的引导和决策作用。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将是当前政府行为中的主要侧重点。目前, 全市正在加快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大格局, 推动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由建设文化强市向靠文化实现强市转变, 由旅游产业向全产业融合旅游转变, 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新的起点上, 持续推动秦皇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秦皇市文化软实力, 让文化更多惠及民生, 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参考文献

[1]陈志, 杨拉克.城市软实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福兴, 王贺锦.城市软实力视阈下的政府执政力探析[J].学术交流, 2011.9.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9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由省文联和临汾市委、市政府承办。举办此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国画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形式,以写汾河、画汾河、宣传临汾为宗旨,充分展示临汾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成就,进一步推动临汾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临汾社会美誉度,促进文化强市建设,为率先转型、全力跨越,建设文明开放、富裕和谐新临汾,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市委书记罗清宇表示,我们举办这次艺术创作活动,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和展示汾河的新变化、新面貌。以大美临汾、靓丽汾河为题材,以墨传情、以画达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展示出临汾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独特的资源面貌以及文明开放的城市形象,为加快临汾转型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西省文联主席张根虎希望艺术家们以这次活动为平台,大力弘扬以“信义、坚韧、创新、图强”为核心的山西精神,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自觉担当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使命,创作出更加丰硕的文艺精品,为全省和临汾的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艺术家吴长江认为这次艺术创作让我们有机会能够零距离接触淳朴勤劳的临汾人民,欣赏美不胜收的临汾景观,学习转型跨越的发展理念,对于艺术家来说,不仅要用画笔来画山西、画临汾,更是一次学习重温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好机会、向临汾人民学习的好机会。

省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指出,这次艺术创作活动,对于进一步打造汾河文化品牌,提升临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10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SWOT分析,提升路径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我国学界从1993年以来开始关注软实力问题的研究, 直到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的召开, “软实力”才正式进入官方文件。2013年12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将“文化软实力”研究推向新的高潮。而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的一个延伸, 是软实力研究对象的具体化, 是指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延续力、创新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以及在对外交往中所产生的感召力和辐射力。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 本文通过运用SWOT方法, 在分析天津文化软实力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提升天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天津文化软实力的SWOT分析

(一) 增强天津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1. 文化底蕴深厚

天津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漕运文化、军旅文化、商业文化和洋务文化构成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底蕴。天津拥有大量近现代文化遗存。如天津有11个风貌建筑保护区, 其中包括4个名人故居保护区、3个商业风貌保护区、4个风格迥异的建筑风貌保护区。天津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文物点299处。

2. 人才储备充足

天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天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天津市宣传文化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关于天津市宣传文化人才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宣传文化百家工程实施办法》、《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天津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良好的政策氛围使得天津文化人才储备丰富。2010年对全国58个重点城市的8个分项竞争力比较研究中, 在人才本位竞争力上, 天津位列第3位, 仅排在北京和深圳之后。截止到2011年天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 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的80%, 天津44所高等院校均设置了相关专业, 学科优势明显。

3. 民俗独特

相对于北京的“帝都文化”、西安的“古城文化”和上海的“海派文化”而言, 天津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作为一座移民城市, 五方杂处的民风民俗, 使得天津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风韵。杨柳青的木板年画、泥人张的彩塑、风筝魏、于庆成泥塑、芦台张根雕、汉沽飞镲、大港农民画以及红遍全国的北方曲艺和通俗小说等, 都是天津文化精彩的篇章。天津的方言、天津的小吃、天津的婚丧嫁娶、节令风俗以及天津人因直率的性格而得到的“卫嘴子”的戏称等, 都反映出天津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鲜明个性与广泛影响。

4. 自然文化资源丰富

从九河汇流到面向大海, 天津自然文化资源及其丰富。如海河、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独流碱河、青静黄河、子牙新河、黄港水库、营城湖、官港森林公园、海岸线、古林海岸遗址、古泻湖、七里海等。这种河、海、湖、滩、湿地资源品种齐全, 特色突出, 在国内大城市中并不多见。

(二) 增强天津文化软实力的劣势

1. 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

天津虽然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但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明显滞后。一个产业的产值占到同期GDP的5%~6%, 这个产业才可以称之为支柱产业。近年来, 天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文化产业增加值相比上年均以两位数增长, 最高年份增速达到69.2%。但由于基数小的原因, 到2011年为止,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才刚刚达到3.5%的水平。而早在2009年, 上海、广东及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已经分别达到5.6%、6.4%和12.6%, 文化产业已成为上述地区的支柱产业。

2. 居民文化需求不足

天津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从2005年人均567.31元增加到2010年的人均1146.96元。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地区相比, 天津居民文化需求仍显不足。以2010年为例, 2010年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全国平均水平为7.17%, 北京与上海的比重分别为9.4%和9.46%, 而天津仅为6.93%, 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了0.24%。因此, 相较京沪而言, 天津市居民文化需求水平过低, 文化消费动力不足。

3. 文化有效供给不足

造成天津文化有效供给的不足,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 融资能力差导致投入不足。如目前全国共有26家文化类企业上市融资, 而天津的文化产业发展仍以银行贷款为主, 在上市融资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 这直接导致了产业投入不足。根据2009年统计资料显示, 天津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仅占第三产业固定投资总额的1.26%, 文化体育与传媒业财政支出仅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35%。

其二是, 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不佳导致有影响力的企业与产品缺乏。以动漫产业为例, 2010年全国共有294家机构进行了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备案, 备案的动画片总数601部, 共计595299分钟。但天津市备案的机构只有8家, 仅占总数的2.7%;天津国产动画片7部共计3338分钟, 仅占总数的1.2%和0.56%。这使得天津动漫行业, 除了神界漫画、天津猛犸科技有限公司等少数家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以外, 多数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 从而难以形成合力,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4. 适用人才不足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核心是创意, 而基础是人才。虽然天津总体文化产业化人才储备充足, 但适用人才欠缺。目前, 天津文化产业人才的层次较低, 主要集中在本科与专科层次, 硕士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而且, 相对于专业的技术类人才而言, 那些熟悉国际惯例与规则, 擅长媒介市场运作, 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管理类人短缺。

(三) 增强天津文化软实力的机遇

1. 核心价值观念明确

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讲, 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而文化软实力则是这种价值观念的外在支撑与体现。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出现紊乱, 则文化软实力势必会出现无力发展的现象;反之, 若果文化软实力软弱无力的话, 则主流意识形态势必因为载体的不健康发展, 而出现混乱状态,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文化的无序与混乱。从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关系来看, 当前我国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明确的价值观念, 为提升天津文化软实力创设了核心, 从而确保了正确的方向。

2.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政策空间优越

2011年制定的《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 全市文化产业将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 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成为支柱产业。为实现上述目标, 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一些列的政策规定, 如《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天津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关于促进天津市文化贸易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我市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上述规定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软实力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空间。根据2013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 天津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大, 连续3年期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3.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重要元素。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 这对于掌握现代文化手段、创造文化机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对于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津而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早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因此, 文化的全球化势必对于进一步加强天津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延续天津主流文化的命脉, 弘扬天津传统文化, 展现天津特色文化, 实现天津文化增值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4. 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机遇

2014年3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时强调,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2014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工作。随后, 国务院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因此, 天津可以借助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天津文化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四) 增强天津文化软实力的挑战

1. 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使得天津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减弱, 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的束缚力降低。文化全球化是与西方价值体系的传播同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 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 而抛弃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如许多年轻人认为可口可乐、好莱坞、星巴克、情人节、圣诞节等才是全球文化的代名词, 而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的津沽文化是落后的象征。这种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使得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趁虚而入, 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 最终降低了天津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影响力。

2. 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国际化的背景下, “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正在席卷世界”。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同质化竞争无处不在, 其主要特点就是产品和服务的低端化、雷同化及无差别化。例如, 在某卫视推出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以后, 许多卫视的相亲类节目便跟风涌现。又如, 旨在挖掘本地文化资源, 弘扬本地特色文化, 推动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云南印象”, 被多地区模仿建设, 从而陷入了娱乐化的困境。当前, 在天津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严重浪费, 城市文化建设受阻的现象。

3. 文化过渡经济利益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一些企业和生产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提供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现象并不少见。如目前非常普遍的古装剧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为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对历史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加工是可以的。但是, 那种无限度的、超越时空、颠倒黑白的改编是不允许的。这既是对于历史的亵渎, 也是对现实特别是青少年教育的不负责任。

提升天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 坚持社会利益第一原则, 增加文化供给

文化发展不仅具有经济属性, 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天津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坚持社会效益的优先性, 同时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应着力以下3点:

1. 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各个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主流价值观念, 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思想,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这一价值观念, 对当代中国的针对性强, 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因此, 在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 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并将这种观念贯穿于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 增加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文化的供给。

2. 增加公共文化供给

“一个城市能否彰显文化魅力, 其根源在于政府有无深切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因此, 在天津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 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增加公共文化供给。目前天津已基本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 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实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了覆盖全市18个区县及开发区、223个乡镇 (街道) 和4871个社区、行政村的文化共享工程, 基本文化设施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因此, 天津应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模式、搭建公共文化平台、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及完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改进, 以增加公共文化供给。

3. 彰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载体, 其本身就蕴藏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天津具有题材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例, 反映历史及文明的基地如天津博物馆;反映革命时期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的基地如盘山烈士陵园、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大沽炮台遗址、天津市烈士陵园等;反映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基地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及天津科学技术馆等。因此, 在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 天津应充分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资源,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人民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及青少年学习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平台。

(二) 坚持“津味”特色原则, 挖掘潜在需求

“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教育并使之产生共鸣。因此, 天津应坚持特色化原则, 充分展现天津地域文化的独有魅力, 引导文化消费, 挖掘潜在需求。

1. 通过教育强化天津市民的天津文化认同感

“佛楼经阁映海光” (海光寺) , “日斜铃语当风急” (铃铛阁) , “一夕潮来集万船” (三岔口) , 丁字沽边春水生 (丁字沽) 等诗句充分反映了天津历史文化的精髓。因此, 应通过历史文化教育, 增强天津市民对于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天津市民进行天津历史文化教育, 主要是学习天津文化的精髓。天津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

首先, 爱国精神。天津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 从大沽口保卫战、火烧望海楼、义和团运动, 到抗日战争的烽烟;从实业救国, 到五四运动, 天津文化在抵御外辱的斗争中包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次, 创新精神。天津的历史成就是天津人民不断创新的结果。自洋务运动在天津兴起以后, 一大批堪称“中国之最”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天津城市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如第一艘潜水艇的制造、第一条电报线的架设、第一家邮政局的开立、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所大学、第一家公立医院和医学院等, 均标志着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先进生产力的先驱城市, 引领着近代中国工业文化、军事文化、交通文化、教育文化及金融贸易文化等。

再次, 开放精神。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使得天津成为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荟萃之地, 开放成为天津文化的突出特征。以天津建筑文化为例, 天津近代西式建筑包括英国的中古式、希腊的雅典式、德国的哥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罗斯的古典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等多风格样式。因此, 天津被称为囊括近代欧洲各种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2. 通过宣传增强其他地区居民的天津文化接受程度

“文化品牌是引发消费者共鸣和推动企业价值取向的催化剂, 是以理性的诉求强调功能性利益, 是以刺激与品牌内容相联系的情感认同达到树立文化产业形象的目的。”天津拥有众多文化品牌资源, 如中西交融的建筑文化、特有的民俗文化、多种宗教文化、传统的曲艺文化及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等。但一个优秀品牌的形成, 不仅需要良好的资源基础, 还要依靠有效的市场宣传手段。这就要求在天津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 要综合运用电视、网络、报刊、会展等多种形式, 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宣传, 挖掘其他地区的居民对于天津文化的潜在需求。

(三) 坚持统筹原则, 推动文化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

1. 推动“人”的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

“人”的要素, 即在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 天津应培育大量使用人才。这一方面要求天津应继续实施并完善现有的人才引进战略, 建立规范的人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天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高等院校对于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多种方式手段, 培养具有现代产业理念及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适用人才。

2. 推动“财”的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

“财”的生产要素, 即要求天津在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支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同时, 要细化各类资本如金融资本、各类主体如非公有制企业、各类市场如资本市场等, 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机制和路径。通过完善市场的准入与退出, 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制,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目标。从而为天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支持。

3. 推动“物”的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

软实力的文化分析 篇11

工业化时代的认同,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同,重心日益转向文化层面。我个人认为,文化是一种“准意识”形态,它包括意识形态未及的“细节”的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之外的生活方式、正式制度和固化成果之外的行为和过程。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有点象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认同之争,开始从意识形态层,转向潜意识形态层。民族文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开始争夺人们潜意识中的价值认同。

在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国力,日益成为软实力的主要表现舞台之一。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国力论》,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

用什么来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文化产品出口,可能是衡量一国文化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直观的指标。因为文化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文化、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也体现在技术、经济之中。例如,游戏、动漫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争夺的不是技术,而是其中的文化力,或者叫软技术。又比如,体验经济、娱乐经济、休闲经济,所有这些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经济形态,都与其中的文化力息息相关。

按这个标准观察和衡量,形势不容乐观。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渐趋明显。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出版社输出和引进版权的比例约为1∶8。第54届书展上,20余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国内图书只占786平方米,不足0.4%;参展的34万种图书中,我国图书只有4610种,仅占1.37%。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签订的82项意向书中,大部分也是“引进”项目。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当我国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时,以文化产品出口为标志的软实力,却远远不能与之相称。随着数字电视、游戏产业等文化信息产业日益发展为信息产业的上游,软技术、文化力逐渐取代硬技术,成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上的落后,会直接导致产业的落后。例如,网络游戏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开发的软件所占领,DVD的市场节目源也基本依赖海外。

因此从软实力的角度提升高技术产业,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其中我认为一个重要而被普遍忽视的线索,就是对于信息时代认同的研究。卡斯特把认同视为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曾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认同的力量》中专门讨论。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把认同当作边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我们软实力的提高。

认同的力量

认同,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问“我是谁”。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不同时代有不同回答。所有的软实力,都与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有关。作为文化的基本问题,人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准确定位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才谈得上其它。

文化产品要做到喜闻乐见,看似是形式问题、技巧问题,实质则涉及认同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不接受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斯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软实力就表现在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异国文化的价值观。

准确地适应与把握不同时代的价值认同取向,是文化国力形式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现代认同的形成: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工业化时代的认同主要围绕“意识形态级”的形而上价值展开。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考察了整个西方思想史后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当然,泰勒也不可避免地看到了这种形而上价值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

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价值认同,要完成非社会化的个人价值向普遍社会价值的归属,使人们的价值观在社会性主旋律上取得一致。但人们也会发现,随着工业化渐进完成,说教式的、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不易取得人们的认同。发现认同渐变的新方向,就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信息时代的认同开始转向,到了吉登斯的“晚期现代性”时期,认同的重心已经从形而上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转向了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吉登斯指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活方式的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传统的控制愈丧失,依据于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交互辩证影响的日常生活愈被重构,个体也就愈会被迫在多样性的选择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行讨价还价。”当人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个性化社会中时,他可能会象萨特那样,把他人视为自己的地狱,或如他自己强调的那样体验“个人的无意义感”。这是对工业化矫枉过正的结果,是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批判和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早期对消费文化持一种批判态度,认为广告文化使个人失去主体性,被动认同于生产者提供的价值参照系;晚期则对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本身不再认同,而倾向于碎片化的自我意识。

认同的力量:网络社会的崛起,使现代性和晚期现代性的认同,无论是建构还是解构都遇到问题。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提出了不同于现代性和晚期现代性的路径。卡斯特把认同区分为三种形式,即合法性的认同、拒斥性的认同以及计划性的认同。合法性的认同产生公民社会,拒斥性的认同产生公社与社区,而计划性的认同产生主体。卡斯特倾向于计划性的认同。他说:“主体并非个性,即使它们是由个体所产生。”用杜罕的话来说就是:“从个体转化成主体有赖于两种主张的必然性结合:一个是相对于社区的个人,一个是相对于市场的个人。”卡斯特强调,计划性的认同,“精确地源于网络社会新的特征”。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更强调生活方式和商品消费的积极意义,强调在互联的整体中发挥个体的主体意识,强调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认同的新方向。

认同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体在价值认同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的麦克卢汉曾认为,媒体就是人本身。人把自身不同于工业化的有机本质,对象化到媒体之中,并在这个中介之中,找回自己真正的存在。莫利与罗宾斯在《认同的空间》中,从认同的角度,讨论传播媒介在文化认同的重组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人们看到,媒体话语权与文化霸权实际上走到了一起。

媒体至上的看法,很容易助长把话语权的掌握看得比话语更重要的倾向。从长远观点看,它并不构成文化本身的竞争力,也不构成一种真正的软实力。真正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有赖于主体自身的判断。

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就认为,媒介并不是现代文化的中心,它只是中性地、平等地扩散。真正对人们的价值认同产生影响的,是全球化,以及不同国家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发达国家借助硬实力的强大,利用全球化,将消费主义文化推广成一种普世价值,消解着穷国的民族文化。

但事情显然还有另一面,在信息化的氛围中,越是本地的,就越是全球的。本地知识,可能成为一般知识的“此在”,因此更有生命活力。不仅如此,东方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在物质资源和能源越来越稀缺的大背景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取得不亚于西方话语权的价值认同。而这些都是汤林森的盲点。

中国提高软实力,需要改进认同方式

中国处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历史交汇地带,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转变时期,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显然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合理选择。从提高软实力来说,这种特点对认同会产生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现代性认同仍然是软实力的主体。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和地区,还处在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通过主旋律使他们认同工业化的普遍价值,仍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对广大农村人口、城市中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人群以及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尚未经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国人来说,越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向他们灌输后现代文化,结果很可能是画猫不成反类犬。通过现代性教育,克服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仍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我认为出现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本身,已说明我们的软实力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症结在于保守于工业化的传统认同方式,而忽视了信息化的新兴认同方式。对经济和文化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人们输出大道理,效果可想而知。而这一部分经济体、文化体,占了整个社会最重的比重。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是,尽快完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热文化向冷文化的转变(可参考我另文论述),以提高文化竞争力,争取新一代更多的价值认同。在这里,我想强调,引导与不引导,效果将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若不引导的话,新一代自然而然从市场上接受的将是极端利己的解构的后现代文化,即与工业化完全对立的信息化;引导的话,新一代接受的,将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即与工业化不矛盾的信息化,是把个人放在互联网整体中的后现代文化。

城市文化软实力 篇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思路, 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为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东端,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在历史上吉木萨尔县就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 汉朝时为车师后国, 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 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目前, 吉木萨尔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

西域文化博大精深, 自古就在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融合交流中丰富和发展。吉木萨尔县如何充分挖掘和丰富西域文化内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创新, 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营造各民族和谐友爱氛围, 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为此, 本文将对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进行探讨。

二、探讨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吉木萨尔县可依托悠久的西域历史文化, 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基本含义:“中国”是指界定区域的范围;“西域”汉代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中亚、西亚的部分地区, 清代改称“西域”为“新疆”, 特指新疆地域范围;“西域文化”是指西域同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域汇聚融合, 是各民族之间文化大交融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由此, 也促成了横贯东西的亚欧贸易通道, 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同时, 在各民族长期不断迁徙、交融中, 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心理素质、生产方式、生活规律, 以及多民族特有的魄力、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如龟玆文化、于阗文化、高昌文化、天山以北地区的游牧文化等都是西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都”是指“中心”、“聚集地”之意。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不是惟一的, 可以是多个, 只要符合条件是可以冠名的。但目前, 在新疆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打造出来, 这对吉木萨尔县是个机遇, 同时也是挑战。吉木萨尔县可抓住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这一难得机遇, 提升城市品位。同时, 也要认识到真正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认可的西域文化之都, 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对吉木萨尔县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一是“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集中体现了吉木萨尔县作为汉唐时期西域文化中心的悠久历史地位和为当今社会树立起历史文化品牌形象;二是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能够延续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脉络, 指明吉木萨尔县发展方向, 是吉木萨尔县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案例专栏——以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为例

乌兰浩特市——“蒙元文化之都”

据专家考证, 今天的乌兰浩特地区, 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定亲、完婚的地方, 也是他转战南北、征服世界、成为世界强人的发源地。同时, 成庙也是一座国际性的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蒙元文化是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 是成吉斯汗在统一蒙古族语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乌兰浩特市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元文化”。一个城市只有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出发, 才能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定位, 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 更好地在城市文化方面展示自身的竞争力。乌兰浩特市把发掘与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元文化纳入城市体系中, 在城市建设中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取蒙元文化之精华与现代城市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 充分发掘蒙元文化的内涵, 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是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乌兰浩特市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把蒙元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的形象设计上, 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 塑造一个个特色鲜明而又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景点, 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和谐。

同时, 乌兰浩特市立足长远, 加大对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 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 统一打造蒙元文化大品牌, 发挥品牌效应。此外, 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总体规划中, 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 既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 还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地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风格, 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 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 体现一景一品, 各具特色, 宁少毋滥, 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三、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依据

将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吉木萨尔县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吉木萨尔县在汉朝时为车师后国, 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 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广大西域地区, 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 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连接丝绸之路南北道上的于阗、楼兰——鄯善、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 曾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期, 经济最繁荣、交流最频繁的地区。这为吉木萨尔县积蓄了包容、延续、发扬的文化精髓, 拥有对“西域文化”的回归和倡导“海纳百川”的胸怀, 以及“团结、包容、开放”的气度, 具有弘扬西域文化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气力。

二是吉木萨尔县具有众多体现西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吉木萨尔县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历史文化古迹, 以及开发建设的文博中心、北庭园、野马繁殖中心、沙洲生态园、古海温泉、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现代人文景观, 已打造成的“丝绸北庭”、“侏罗纪公园”、“大漠奇观”等品牌, 可以体现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可以充分发挥西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三是同吉木萨尔县精神相辅相成。吉木萨尔县政府提出的吉木萨尔县精神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背水一战、争创一流、加快发展”, 同西域文化的“包容、延续、发扬、开放”有相同点, 其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发展”的精神, 也是“吉木萨尔精神”的真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符合吉木萨尔精神, 以及凝聚全县人民力量, 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意愿。

四是符合城乡统筹和营造民族和谐的氛围。西域文化自古就在融合交流中丰富发展, 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愿景。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大任务, 也是吉木萨尔县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为此, 将吉木萨尔县定位为“中国西城文化之都”可以借助西域文化概念, 围绕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文博中心和北庭园等, 大力发展旅游业, 从而带动农民向服务业转移, 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同时, 在城乡规划、道路交通、产业布局、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生活居住等方面考虑城乡融合, 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有助于夯实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基础, 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五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吉木萨尔县与阜康、奇台、吐鲁番等相临市 (县) 资源优势相近、历史文化同脉。阜康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奇台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 吐鲁番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三者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 西域文化的重要区域。“西域文化”是广义文化, 其内涵远深于北庭文化和丝路文化。抢先抓住“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概念, 可以先入为主, 不仅弘扬西域文化, 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吉木萨尔县的品味, 从高度上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错位, 从广度上拓展了就“文化”发展“文化”的局限。

四、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关键举措

吉木萨尔县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为契机, 以传承西域文化为重点, 以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 以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为核心, 努力实现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远大目标。其具体举措有如下:

(一) 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

——建议由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或县长担任“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组长, 县发改委、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作为常设机构。县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发改委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等为落实部门。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顾问委员会。有选择的聘请全国、全疆的文化名人、历史学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规划当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吉木萨尔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吉木萨尔县总体规划”中。

——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三) 制定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政策文件

——制定“关于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 成立“西域文化协会”

——成立民间的“西域文化协会”。协会可以由企业、文化团体、民间机构和艺人组成, 负责联络社会人士、搜集民间故事、挖掘民间艺人、筹集社会资金。

(五) 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和网络域名。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 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六) 挖掘西域文化历史、打造旅游景点和线路

——挖掘同西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等, 编辑成册, 并通过展览展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论坛研讨等广为宣传。

——打造西域文化景点和设计旅游线路。将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以及北庭园、文播中心等, 作为主要景点重点打造, 同时, 围绕文化景点以及同北疆和东疆的重要景点相连接, 设计旅游探险观光线路。

(七) 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题拍摄宣传片, 如拍摄《话说北庭》记实电视剧、百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车师古道大营救》等。

——在推出“第三届北庭千佛洞艺术节”、“第二届恐龙文化节”、“中国北庭国际野马节”、“第35界国际美丽小姐全球总决赛北庭才艺大赛”等系列节日过程中, 不断推陈出新, 充分展示北庭文化的厚重与生机和活力。

——开展“我为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西域文化挖掘、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 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 积极申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等称号

——选择吉木萨尔县域内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 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称号。并选择具备条件的镇和村, 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

(九)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 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由吉木萨尔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 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 适度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编辑:何乐)

摘要:文本以推动中国西部城市文化大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方向, 探讨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内涵、依据和关键举措, 探索城市发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建立起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有机联系。

上一篇:电控分配泵下一篇:三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