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共12篇)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1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并被公认是20世纪最显著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如今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以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城市生命的美达到极致,城市生命才会无限升华。而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当今时代,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越是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就越重视教育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对高校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同时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该城市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使社会认识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给予支持。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已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等可以产业化运行的文化产业.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我认为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第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建立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以人为本,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才能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鞭挞和批评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浓厚风气,形成平等友善、团结互助的浓厚风气,形成遵守公德、文明礼貌的浓厚风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四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
国民阅读与文化软实力 篇3
2013年12月,约瑟夫·奈教授在中国大师趋势论坛发表了题为“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的主题演讲,他重申了自己一贯的观点:“一国真正的强大,不仅取决于硬实力,更取决于软实力。”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此次演讲中特别强调,—国的软实力表现在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它的来源归根到底是一国民众的整体素质。
显而易见,国民素质和国民阅读有着极高的关联度。要勾连起国民阅读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如下这样一张关系图:
国民阅读——国民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而言之,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与他个人的涵养和修为有着莫大的关系,既来自于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来自于他独处时的闲暇时光。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阅读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一个人涵养和修为的蓄水池。抽掉了阅读,学校教育死去大半,家庭教育半死不活,个人的闲暇时光也将黯然失色。对于一国而言,不阅读的公民越多,这个国家的未来就越没有希望。正如有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精辟地概括了阅读与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然而,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非常不容乐观,这从每年发布的国民阅读报告中就可见一斑。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刊文指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已连续多年下跌,如此低的阅读率实在是与中国文化大国的称号不相称。在此,外媒十分敏锐地捕捉到国民阅读和国家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其间的中枢与核心便是国民素质,这一点似乎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相称。的确,近年来关于国人种种低素质的报道不绝于耳,从埃及卢克索神像上出现“到此一游”字样,到北京颐和园外墙游客集体小便,再到飞泰国的航班上出现中国游客殴打空姐等事件,林林总总的负面新闻远远越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空间,更超出了一个现代公民的行为底线。
近年来,我们更多地在谈创新,谈改革,谈建功立业,谈重大突破……但输入和输出是一对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同样关注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和写作、批判性思考、文化和教育生态、民间智库等重大主题,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培育文化软实力的土壤,因为这绝非一日之功。就阅读而言,一个社会中的作者和读者也是相互涵养和塑造的关系。我们总是在感慨这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却鲜有人关心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修养。事实上,大师也是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出的,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公民的整体素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大师。换言之,在一大群庸众之中,突然冒出一个大师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若干年前,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有什么样的副刊,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说的是从《法兰克福汇报》(FAZ)的副刊去看德国中产阶级的修养和品味。这个副刊和正刊一样,是独立的一整叠,每天都有三四个全版和两个半版,内容涵盖评论、创作、文化消息等,其中评论占到三分之二,包括文学批评、书评(分文学类和非文学类)、戏剧评论(舞台剧、歌剧)、艺评、影评、乐评、建筑评、摄影评、博物馆评……,加上对社会现象、大众文化、政治事件、国际关系、历史设释种种的社会批评,可见其广阔的视野和不俗的品味,绝非充斥街头书报亭的普通报刊所能比拟。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一份“曲高和寡”的大块头副刊,何以能生存和发展呢?一如龙应台在文中的疑问:为什么副刊读者不因影视媒体的泛滥、电脑网络的突起而减少?为什么大众的流行品位不威胁精致品位的市场?事实上,推动这份副刊发展的是团队中的三十三位编辑(十五位博士)、九位秘书、十五位副刊派出的专任驻外记者,但真正托底的是德国四十万的文化精英阶层。在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国家里,这四十万读者多数是大学程度以上的中产阶级,平均年龄四十六岁,虽然只占总人数的二百分之一,但他们是德国社会中掌有知识、决策权和影响力的读者群,是整体德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因此,副刊的水准和品味实际上引领了整个德国社会的风向标,也可视为德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副刊的文学编辑保罗·英根代(Paul Ingendaay)的一席话中窥见一斑:
正因为这个世界变得太厉害、太花哨、太凌乱,无处不变,我们坚持不变,反而成为一种中流砥柱,文化的旗帜。我们副刊从来没有考虑过降低品质或怎么迎合大众口味。我们有一定的读者,而这些读者对副刊要求很高。我们只有高标准,没有低标准。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越是在快速变化的喧嚣时代,越要有沉静的品格,越要坚守不变和经典的东西。从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副刊,到英美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再到日本妈妈的家庭教育,如此种种,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当然,理念的背后是人才,这正是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以我们十三亿的人口规模,如果有六七百万这样的高水准、高品位的精英群体,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将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成色,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也能比肩德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人类文明的进步或许比过去一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的创新故事几乎都与阅读有着不解之缘。阅读和书籍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更是创新的源泉。正如李克强同志清醒指出的:“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两种力量正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得以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和终极力量。
nlc202309090719
1900年,年轻的爱因斯坦从苏黎世联邦工学院(ETH Zürich)毕业即失业,他一度沦落到以做家教的形式来艰难谋生的境地。1902年,瑞士伯尔尼的报纸上,以这样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第一次出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像极了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提供数学物理详尽家教
对象:大中学生
老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ETH科技专业师范硕士
正义巷32号,二楼。
每小时三法郎,试听免费。
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他还是个默默无名之辈。注意到这条广告的,只有两个大学生——学哲学的索洛文和学数学的哈比希特,由于志趣相投,三人聊的十分投机,而使授课变成了长时间的探讨和共同学习,三个人开玩笑地将这个小团体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Olympia Academy of Sciences),爱因斯坦被任命为“院长”;而看似巧合的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黄金岁月就此展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非正式组织看似自由、散漫,却有着严肃的交谈和广博的内涵。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系列基于经典阅读之上的学术沙龙,这比较接近于如今研究生教育中的seminar(研讨会),但“奥林匹亚科学院”的这三个年轻人所讨论的深度、广度、频度和自由度却远在seminar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爱因斯坦心中最理想的大学,以至于爱翁在风烛残年之际还写下了动人的颂词《敬致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其中写道:“在你的生气勃勃的短暂生涯中,你曾以孩子般的喜悦,在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中寻找乐趣。……我永远忠诚于你,热爱你,直到学术生命的最后一刻!”
毫无疑问,研讨总是基于深读。“科学院”的指定阅读书目涵盖了哲学、科学、文学在内的广阔领域,诸如休谟的《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马赫(Ernst Mach)的《感觉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和《力学史评》(the Science of Mechanics)、斯宾诺莎(B.Spinoza)的《伦理学》(The Ethics)、庞加莱(Jules H. Poincare)的《科学与假设》(Science and hypothesi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安提戈涅》(Antigone)、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等等。三年多的时间里,三个年轻人经常为某一页、某一句话而争论,这种争论往往持续到深夜,甚至一连几天。
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基本掌握了黎曼几何,从马赫的理论中洞察到牛顿绝对时空观是一种概念畸形,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感受到了宇宙背后所蕴含的令人敬畏的美、和谐与自然律的统一性……这一切都构成了后来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基础。在他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世纪之后,人类依然生活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这个宇宙在宏观尺度上受(广义)相对论制约,在微观尺度上受量子力学制约。至于百年间的技术进步,诸如光电电池、激光、原子能、光纤、太空旅行、半导体等等,更是无一不要追溯到他的伟大理论。而为科学史家所公认的是,爱因斯坦的伟大思想以及这些思想所推动的人类文明的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奥林匹亚科学院”那三年多的日日夜夜,正如爱因斯坦所喜爱的哲学家休谟的名言:“真理源于朋友间的争论。”
至于当今时代的“新神”,从比尔·盖茨,到史蒂夫·乔布斯,再到马可·扎克伯格,无一人不与阅读有着深厚而紧密的联系。作为Facebook的CEO——当今社交网络媒体的旗帜性人物,扎克伯格对这个时代的本质和阅读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刻而敏锐的洞察,这可以从他在“脸书”个人主页上写的一段话看出:
阅读能使人的智力得以充实。书籍能让你完全探索一个话题,比当今多数媒体看得更深。我希望能从每天的媒体阅读更多转向读书。在这个注意力被社交媒体过度压榨和碎片化的时代,回归阅读将成为人们重建心灵秩序的第一步。
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扎克伯格为自己设定了2015年的新年挑战:每两周读完一本新书,着重于不同文化、信仰、历史和科技。为此,他在Facebook上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读书之年”(A Year of Books)的公共页面,并邀请三千万粉丝关注。对此,他在上面写道:“我会在上面公布我正在读的书目。请大家读过这些书之后参与讨论,提出观点。”同时,他还阐述了粉丝们应该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每一本书的状态下,他希望所有参与讨论的朋友都是确实已经阅读了该书的人,并且讨论的内容仅限于书本本身。”对此,他解释道:“我希望该主页不那么火爆,只有慢下来才会保持它的初衷。”这种冷静、清晰而睿智的见解和作为,与我们所惯常见到的庸俗化的个人炒作、晒图和无聊点赞,不啻为天壤之别。
截至2015年底,扎克伯格总共阅读了二十二本书,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新年挑战。其中,有《世界秩序》(World Order)、《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权力的终结》(The End of Power)等政治经济类著作,有《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游戏玩家》(The Player of Games)等科幻文学作品,有《人类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历史绪论》(Muqaddimah)、《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等历史宗教书,有《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基因组》(Genome)等科学经典,当然,还少不了《创意工厂:贝尔实验室与美国创新的黄金年代》(The Idea Factory: Bell Labs and the Great Age of American Innovation)、《与中国打交道》(Dealing With China)、《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Creativity Inc.)等商业类书籍。通览这份年度书单,你会发现其中既有公认经典,更有优秀新书,且阅读的领域极为广泛,可以说完美地兑现了他的新年计划:着重于不同文化、信仰、历史和科技。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当今青年人心中的领袖肃然起敬。
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我还有一些余思,让我们再次回溯到爱翁的故事:事实上,我们不该忽略这个故事中的两位配角——索洛文(Maurice Solovine)和哈比希特(Conrad Habicht)。他们只是两名参加物理补习的普通大学生,索洛文是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哲学系的一名学生,酷爱艺术;哈比希特则是一名对数学感兴趣的小提琴家,当时是伯尔尼大学数学系的学生。是的,一位学哲学的艺术爱好者和一个学音乐的数学爱好者来到私人教师爱因斯坦家中补习数学和物理,这对于习惯了为中考和高考而补习的中国人而言实在过于离奇。后来,索洛文离开伯尔尼,到法国里昂大学学习,成为一名数学家;哈比希特则去了瑞士东部的希尔斯担任数学物理教师。随着两人的离去,这个永载人类科学史和教育史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也就自动解散了。
可以说,在世纪伟人爱因斯坦强大的光环下,同是“奥林匹亚科学院”成员的另两位“院士”——索洛文与哈比希特几乎都黯然失色了。但正是因为他们是普通大学生的身份,这个故事才有了更多更深的内涵。如果没有他们广博的兴趣、深厚的学养以及对真理孜孜以求的态度,爱因斯坦这位差点被埋没了的天才的潜能可能无法被充分激发,他们正构成了我所谓的产生大师的土壤。
令人感叹的是,这种文化生态在一百年前的瑞士已初露端倪,尤其是瑞士的阿劳中学那种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给爱因斯坦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这就无怪乎这个中欧小国可以在各种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甚至屡屡折桂。放眼如今的中国,各种大学近千所,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以百万计,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同样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或许数百年才能出现一个,但我们要追问的是:能从如今的中国大学生中找到像索洛文、哈比希特这样的年轻人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谓文化软实力,或者更全面的说,所谓国家实力,不是对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旷世奇才的苦苦等待、期盼和望眼欲穿,而是致力于培育更多的像索洛文、哈比希特这样优秀的年轻人的漫长历程。
阅读——那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将始终贯穿在这一伟大历程之中。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自觉 篇4
关键词:传媒,文化软实力,自觉,价值导向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内在驱动力,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 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坚持正确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可见,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传媒是社会公器, 是文化的载体和工具,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地。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上, 传媒理应自觉而为、积极有为。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文明的基石, 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 它凭借其固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 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它把时代的灵魂注入人类心灵的深处。软实力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创立的。按照他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的硬实力, 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的软实力, 软实力最终才是一个国家的制胜之道。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约瑟夫·奈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 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内推力。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社会一起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要素之一。马克思认为, 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 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 形成了精神生产力, 也就是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传统生产力向知识型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力的转型凸显了文化因素在物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信息和知识的精神生产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日益重要无疑把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今技术、文化、观念等软实力因素越来越被视为国家发展力的核心要件。
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 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 以对别国进行文化辐射的影响力来显示综合国力。作为国家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国家的名片, 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保障国家凝聚力的必备要素, 其调控导向功能是永葆国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它的教育塑造功能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其传播辐射功能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所以说, 文化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支持力, 它是国家竞争的无形资本。当前,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加深, 而且使各国的文化融合日趋紧密。文化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成为国与国之间一个新的竞争砝码。
从当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看,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素。二是文化素质偏低, 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有下降趋势。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 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认同度不高。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资源分布不均, 文化歧视现象十分严重。
传媒应积极作为
传媒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工具,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地。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推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约瑟夫·奈在他的著作中还指出:“在信息时代, 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 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 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具有影响力。”可见, 文化与传媒紧密相连。约瑟夫·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 强调要增强一国的“软实力”, 就要提高文化的“全球普及度”, 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 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泛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 软实力才真正得到提升, 而这正是现代传媒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从传媒本身来看, 它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传媒是文化的介质和载体, 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这表现在, 一方面文化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传媒产品而存在和发挥作用, 文化与传媒如影随形, 须臾不可分离;另一方面, 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 它们之间相生而立、互为促进。传媒作为文化资源的主要部分和文化状态的主要指标, 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社会, 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靠的是传媒, 离开传媒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是无法想象的。同样, 离开传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无法想象的。
从传媒的功能来看, 文化传承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是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推动、鼓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抨击不良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传媒是文化的传播器, 传媒通过文化传承, 发挥着社会高尚精神的担当功能, 通过发挥文化的生成与建构功能, 并凭借自身优势把时代最精华的思想、最文明的文化成果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发挥着建设先进文化的作用。它能够影响社会, 聚合各种文化现象, 厘清人们主流价值的基本思路, 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从我国传媒的现状来看, 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因素。当前, 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现代社会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角色首先是由它的强大阵容和分量所决定的, 其开放繁荣的态势已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而言, 我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为主的媒体数量分别为:各级电视台3000多家、各类报纸2000多家、期刊8000多种;以网络为主的媒体中,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 传媒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从1998年起, 传媒业的利润总额就超过了烟草业, 成为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传媒正深入到现代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 传媒的发达与否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筹码。媒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但同时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一些媒体不顾社会责任, 不管人道良知, 出现了泛娱乐化和唯利化倾向, 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障碍。
传媒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应自觉而为
坚持责任自觉。这里的“责任自觉”就是指传媒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传媒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坚持责任自觉, 强化传媒的责任意识, 需要它始终坚持主旋律意识、民本意识和社会发展意识, 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意识, 就是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意识。民本意识就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意识, 即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做先进文化的传播器, 使我国的文化生态, 不断地优化、健康、繁荣和发展。社会发展意识就是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的意识。传媒要关注社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坚持价值自觉。“价值自觉”是指传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传播价值观念或文化价值观念, 外化为自觉的新闻报道行为或文化传播行为, 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 多样性的文化并存与多元化的价值竞争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鉴于此, 传媒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多样性的文化并存中, 起引领作用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元化的价值竞争中, 处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此, 传媒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来引导公众关注主流意识形态。比如, 在黄金时间播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内容来宣传这一文化战略;在报纸的重要位置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文章, 引导公众的注意;策划和安排专门的栏目或活动, 为公众构建起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拟态环境”, 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传媒作为党和人民喉舌必须坚持的“价值自觉”。
坚持权益自觉。“权益自觉”是指传媒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放在首位。传媒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应该致力于营造公众舆论氛围, 尤其需要坚持文化民生的理念。就我国而言, 13亿人中9亿多农民集中在广大农村, 而农村的文化是比较薄弱的。因此, 提升文化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层面, 而文化民生的重点应是广大民众, 尤其是基层民众。传媒要平等对待社会民众, 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媒体资源, 尤其是基层民众、弱势群体。传媒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话语权的公开侵害和剥夺。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传媒理应关注的重大题材。传媒理应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理应成为关注其生存状态、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的第一旗手。
坚持人文自觉。“人文自觉”是指传媒在实际的新闻报道或文化传播过程中充分表达“人文关怀”。传媒的人文关怀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对人的价值、尊严以及社会公平、公正、平等的倡导;其次是“受众本位”的回归, 也就是传媒活动中, 以受众为主体, 尊重受众, 了解受众, 启迪民智, 为民服务, 尽力满足受众的需求。传媒要张扬人的生命价值, 讴歌人性光辉, 使诸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常识性价值观融入人民的心灵, 让所有人都能啜饮公平的雨露、沐浴正义的阳光, 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道德自觉。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传媒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 传媒的数量、种类和规模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而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当前传媒的开放性、多样化和形象性及其灵活的工作性质既可以发挥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作用, 也可能造成非正常的舆论氛围, 职业道德对这一较为广泛的行业制约也相对薄弱。鉴于此, 传媒应加强自律意识, 自觉提高传播者的道德素养和引导艺术。现代传媒人的德性修养包括敬业奉献的精神、诚实公正的品质、清正廉洁的作风、献身事业的情操、遵纪守法的美德。[基金项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 《求是》, 2002 (20) 。
[2].国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 《当代世界》, 2007 (3) 。
[3].蒋晓丽:《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
[4].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国际观察》, 2007 (2) 。
[5].冯春久、谷桂林:《大众传媒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传播策略》, 《决策探索》, 2008 (6) 。
[6].刘九洲:《谈谈新闻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4) 。
孔子学院与文化软实力 篇5
摘要:本文以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新的组成因素。
关键词:孔子学院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孔子学院
建设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从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增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基本任务是:向海外各界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汉语教学资源、支持当地中文教学;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信息咨询,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当代中国的研究。孔子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学院”为学汉语的教育机构命名非常恰当。因为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导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天地君亲师”之说,这里的“师”指的就是孔子。
(二)、文化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1990 年著文提出来的。他将国家间的文化竞争视为国家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语言和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十分重视,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的软实力有三大突出资源。一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既是最厚重的软实力资源,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透过这些为全世界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乐意承担责任,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三是和谐也是硬道理已经深入人心。孔子学院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由众多部门打造的一个国际文化品牌。同时也是我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孔子学院传播的中国文化在当今国际社
会达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完全出于自愿,也正说明了孔子学院的建设扩大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成为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重要品牌。
二、孔子学院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各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化过程中都在积极提出自己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案。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应对之策。
(一)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背景
2004 年 9 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确立起来的新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以传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机构。”自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开设以来,至今全球已达150多家,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由此,在内建和谐社会与外促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的文化血脉为中国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二)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意义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孔子学院”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一主题的最鲜亮的民族品牌。中国政府将“孔子学院”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国际社会传播友好意图的重要渠道与交流平台。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却难称为“文化大国”。中国在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传播得不够。在探寻成为世界大国的长期目标的措施当中,我们发现,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和沉淀。而汉语言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之源。因此,中国要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大力开展文化外交,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指导,按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共有观点,在文化上为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专题研究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4 年在海外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就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孔子学院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代表了中国的“软实力”。代表人物是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指出中国的软实力近几年来提升很快,采取软实力提升政策是明智和必要的,而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种最佳表现。
第二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纽约时报》等媒体指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大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渠道。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杰夫瑞•伯顿。他认为孔子学院能够帮助中国大学参与到国际社会当中去,和国际上的大学开展对话交流,扩大双方交流领域,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第四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促进国与国相互交流的奠基石。代表人物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校长长田丰臣。他说:“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人民的互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日本的孔子学院将成为中日关系的奠基石。”不过,在孔子学院得到称赞与支持的同时,国外也有一些质疑孔子学院的声音。主要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输出,主要表现就是中国威胁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国外来说,中国国内对孔子学院的研究要更多一些。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从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管理层面,到传播层面等等都有所涉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的一个转变,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的表现。
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一项重要举措。“孔子学院”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实际上,中国政府将孔子学院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海外
传递友好意图的重要工具。在海外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已经被提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定位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孔子学院需要对语言教学所承担的文化功能充分认识起来,使她的发展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手段与媒介。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孔子学院发展速度太快,且是一项短期语言培训项目,作为一种粗放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通行的国际文教市场上是行不通的。这种观点还认为孔子学院在提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增加异质文明体系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下走热的商贸汉语交流的需求,与中国“软实力”并不太搭界——尤其不具有我们期待的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具有蕴涵丰富的和谐、和睦、和为贵的理念,但是如果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流与对话,就不能把这些有益思想弘扬出去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误解。孔子学院的建立则弥补了这一欠缺并且强化了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文化是多元的,中国文化需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智慧,世界的和谐发展也需要中国文化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播缺少持久的载体和精美的品牌,孔子学院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由众多部门共同打造的国际文化品牌。为全世界揭开儒家经典神秘面纱,向世界传播灿烂无比的东方文化,既是孔子学院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学院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陆民, 刘梓红.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2、郝柯羡.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孔子学院的建设[J].新学术, 2008,(02)
3、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学术论坛, 2008,(07)
4、徐丽华.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徐守杰.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作者简介:张田(1988.8——)女,河南邓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625574560@qq.com
电话:***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油田软实力;青年团员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概述
企业软实力是一种能力,最初指的是一个国家利用文化和理念的因素来获取影响力的能力。最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力,是一个国家为了能够让其他国家效仿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而造就一种形势的能力。这个权力一般来自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国际机制规则和制度资源。
我国是从2007年开始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在当前,文化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来源和彰显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被国家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软实力除了表现于国家,还体现在其他层面,例如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等。
企业软实力是从另一角度来表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它通过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在企业的软实力中,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它能够在精神文化存在形态转变为企业现实存在的竞争力和企业持久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
(一)立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因为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在影响力的时效性上有所差距,经常被企业所忽略。特别是当前的油田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尤其受企业体制和发展阶段的限制,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技术,重规模,轻文化,完全忽视了软实力在企业中的作用,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导致了很多油田在打造企业品牌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了市场竞争力。所以,油田企业应当借助硬实力,重视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更加长远的发展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树立正能量的油田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灵相沟通
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面的思想引导可以改变员工的消极和烦躁的态度。在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为员工服务的角度出发,了解员工的想法和观念,对自身的企业文化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真正的了解到员工的想法。为遇到困难的员工伸以援手,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给予激励,才能在根本上消除员工的疑虑,以达到企业思想的凝聚力。
(三)加大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队伍建设
青年是引领文化的先锋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青年员工也是企业最具鲜活力量的重要群体,直接关系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当前的油田企业应当重视青年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1.强化油田人员组织架构,吸引年轻的高科技人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力。长庆油田在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加强企业的队伍建设,使企业队伍知识化,科技化,年轻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2.提高对青年员工重视程度
青年正处在学习力和创新思维较强的阶段。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没有青年的个性发挥,没有青年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有生机和活力的。基于油田的发展现状,一方面要组织宣传工会共青团,对企业的的文化进行宣传,做好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的青年员工给予技术支持和鼓励,增加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使油田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3.为青年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工作平台
企业的青年群体可以利用组织多项的公益和环保活动,积极参与社会中的爱心互助事业,弘扬文明友爱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现油田企业对社会具有关爱之心,对环保具有重视之意。企业青年积极参加社会的救援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和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结束语
总之,一个企业想在社会中长久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的。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断的创新,并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重视企业内部的宣传工作,支持青年群体的良好发展,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共青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1(11).
[2] 符庭彬.基于共青团参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01).
大学文化引领与城市软实力建构 篇7
二、大学应当文化引领
(一) 大学的功能
一般而言,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四大功能。大学从其产生开始, 就不仅仅是教育机构, 还是文化机构, 可以说, 教育本身就属于文化产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都要落实在第四大功能———文化引领上, 通过文化引领来实现“人化”, 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 文化的功用
文化能够内化为思想意识, 外化为行为。大学文化是经过大学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的高级文化形态, 它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 是个性与共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具备教育导向功能、传承创新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激励与约束功能、团结认同功能。大学文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识水平, 而且影响他们的人格品质、思想意识甚至一生的行为。大学对所在城市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 “一地方有一大学, ……教在学校环境以内, 而化则达于学校环境以外”, 表明大学在对内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具备社会教化功能。
(三) 我国大学文化引领的传统
大学的诞生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伴随, 基于这种组构, 大学文化必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开一个城市思想风气之先。所谓文化引领, 指的是大学自觉地以进步的思想优秀的文化文明的行为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知识引领社会, 以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来服务社会, 使大学成为辐射地方经济社会, 令社会向往、敬仰、崇拜甚至效仿的精神家园、文化领地和科学摇篮。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后, 大学就一直在践行文化引领的责任。近代史上, 北京大学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言五四必言北大, 由此也使北京大学成为北京的标志。
(四) 现实需要
十七大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作为高端文化生产者和引领者的大学, 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引领城市精神的塑造, 在提高城市人才素质和竞争力、增强城市科研与技术创新实力、扩大城市对外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促进城市高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城市软实力的建构
(一) 软实力概念及“软硬”比较
“软实力”概念由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教授提出, 所谓软实力, 是将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制度等具有该国特色的能够吸引别国的一种魅力, 是针对经济、自然资源、军事等硬实力提出来的。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和基础, 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和无形延伸。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同样要从其硬实力和软实力来考察, 一个成熟和高度发达的城市, 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一个硬件建设高度发达而缺乏软实力配套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常常被人诟病为“文化荒漠”, 这也就不难理解, 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历史, 可以没有高楼大厦, 但不能没有文化, 只有当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提高了, 城市的竞争力才能提高。
(二) 大学之于城市的重要性
1. 大学为城市提供高素质人才和公民。
大学不仅能以其所生产的精神产品、更能以其造就的大学生给所在城市提供服务, 发挥辐射影响作用。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者, 大学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是通过培养输出人才的方式实现的。大学培养的高层次、高素质学生, 是创新的生力军;大学毕业生成为城市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大学专家学者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2. 大学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大学作为科研、教育和培训的基地, 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思想库和支撑;通过校际合作、互邀讲学、国际交换访问学者、召开学术会议、发表科研成果等形式, 大学所组织的高层次文化交流, 可以扩大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强所在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艺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同时, 提升所在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3. 大学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
如前所述, 大学能用自身提供的人才、科研、文化生产及交流等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由此便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许多城市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大学的重要, 这也是当前我国各地纷纷打造大学城的直接动因———大学城对一个城市功能的完善、层次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人才的聚集具有显著作用。建设大学城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4. 大学能够提升城市和谐水平。
大学校园是所在城市文化密集、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 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 对外界社会会产生示范作用, 引领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促进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 提高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养成市民重教之风和向学之习, 形成榜样和文化航标。
(三) 大学文化引领之于城市的可行性
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加速, 城市对大学的要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现代工业, 需要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来支撑, 更需要有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引领。当今的大学文化世俗但不庸俗、理想但不游离社会、关注民生与民瘼、时尚且保有深刻, 大学可以通过所培养的人才来满足城市需求。
四、建构软实力之大学文化引领途径
(一) 打铁先得自身硬———夯实大学文化基石
从本身视角来看大学要引领文化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注重加强对大学文化的培育, 倡导创新文化建设, 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创新激励机制, 保持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这是大学文化引领的前提条件。
(二) 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打造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第一, 大学应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 参与地方志的编修, 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 大型文化项目的设计论证, 城市应以大学研究机构为依托, 加大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研究, 开展名家讲座、名师讲坛等, 实现良性互动;第二, 建设开放式校园, 辐射大学先进文化, 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开放校史馆、博物馆、基础实验室等文化基地, 让市民走进大学, 从看中学、从做中学;第三, 实现资源共享, 对市民开放大学图书馆。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建构着城市的软实力, 而图书馆代表了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 是文化素质提升的依托, 大学图书馆藏丰富, 对社会施行一定的有偿开放, 一方面通过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及技术部门打造网络化平台, 可以为所属地市重大科研课题提供定题追踪服务和科技查新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 可让市民得享大学先进文化资源福利;第四, 大学要参与所在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 参加群体性文化活动, 组织文化活动、文艺表演、学生社会活动, 让大学走入社区, 同时, 积极探索互动的途径, 吸纳市民参与学校的文艺演出。
(三) 服务与管理的联动———建构良好的政府与高校关系
作为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和城市经营者, 政府应看到大学对于建构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价值, 发挥好高校在科研、育人、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建构良好的政府和大学关系, 实现管理与服务联动, 达到校市相融, 实现合作与共赢。为此, 一要实现大学的合理分布, 将城市打造成“大学城”, 为建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要加强教育培训, 让政府、企业人员进入大学进行人才再教育与培训, 将企业实验室嫁接在大学, 使大学的教育过程同解决科研与社会实践问题相结合;三要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让大学能够更有力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摘要:作为高端文化的发源地和生产者, 大学对所在城市文化的影响客观而主动、外露而内化。依托大学文化的引领功能, 可以实现城市软实力的建构与提升。
关键词:大学功能,文化引领,城市建设,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廖端芳.深刻认识大学文化引领功能发展繁荣我校特色文化[EB/OL]http://nhdxb.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9695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8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我国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 我国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并且对文化建设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把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未来的目标之一。
1 何为文化:直面文化的功能和效果
文化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等一些与人有关系的事物, 并且没种具体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文化来进行表现。而在狭义的概念中, 文化又可以指宗教、艺术、教育以及法律等内容, 这些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所进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等, 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 并且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文化也是区别于其他个人与国家的唯一标准, 这也说明了文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事物评判标准, 也具有着较强的传播力。同时, 文化与经济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需要有文化来相辅相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做基本条件, 并且在国际事物中, 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 优势的文化往往更能够决定一切。
2 文化软实力:正视文化的核心性
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同时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文化的软实力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可度, 通过文化能够更好的获得别人的支持, 这也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情感, 我国针对文化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里也经常说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 文化软实力也间接的反应出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和位置, 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 那么我们国家也将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别人的认可, 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够更好的反应出来, 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 最重要体现在有没有话语权, 有没有规则制订权, 有没有一些人人都必须要表态的事情的权威评判权。为什么讲中国现在还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国际社会里, 我们已经成了一个数量规模型的巨人了, 但还是文化价值、文化实力的矮子, 几乎没有什么规则和标准是中国主导的。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 另一条腿则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 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文化软实力不行, 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败。
大家知道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德国人马丁·路德。那会儿他关于国家文化力有这么一段言论: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及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把文化软实力纳入到两个100年的目标。我们要想一想怎么来提高我们个人的、团队的和我们行业的软实力。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的稳固“根基”的大思路。我们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引到了我们的国家战略。
3 文化产业与经济:一个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文化产业在国际上被称为“经济黑马”, 因为它不仅可以赚取利润、创造财富, 还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的作用, 而且低成本、高收益、无污染, 所以被称作为朝阳产业。在2005年底的时候, 专家们在不同场合下不断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作为它的主流骨干支撑的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出现带来一个实质性的东西, 就是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对各种各样的经济 (只要不是基本生活用品的) 起主宰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一个痛苦:看起来琳琅满目、非常繁荣的市场基本上都是尾随式、跟进式、模仿式的雷同。属于我们自己的, 属于本地方的、有特色的、人见人爱的太少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一个产业链的缺陷, 简单说起来叫做两头弱, 中间大而不强。高端原创研发环节资源汇集度非常低, 下游的营销推广环节很弱, 中间的制作生产环节大而不强。在原创研发环节, 属于我们的品牌的东西真是很稀缺。有人说,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一流的设施, 二流的产品, 三流的服务。
4 文化建设:一个自豪而任重道远的时代主题
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系到我们中国的未来。在十八大报告当中, 在文化部分的标题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前,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 思想文化层面经历巨大改革,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一个风向标。
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当年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倒台?说到底其实是由于当时整个苏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丧失, 苏共失去了文化上的领导权, 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如果说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 就谈不上任何的凝聚力, 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 我们也是在这个方面做很多的努力。我们在十八大报告当中分国家 (天下情怀) 、社会 (君子文化) 、个人 (塑造的是正直品德) 三个层次提出了24个字、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的提法, 当中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时期, 加强文化建设, 就要凝魂聚气培育核心价值观, 固本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措并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清醒坚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文化创造、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 要成为国人的伟大责任和永恒担当。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 2007 (010) .
[2]洪晓楠, 邱金英, 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 2013 (01) .
论抗震救灾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9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在四川汶川县 (北纬31度, 东经103. 4度) 发生8.0级地震, 地震波及面广, 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市均有震感。截至目前, 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8省市死亡人数数万人。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给灾区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和身心创伤。但中国人民是坚强和打不倒的, 在这场灾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 党中央、国务院反应快速, 中央政治局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尽快抢救伤员, 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5月14日下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四川汶川。5月1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赶往四川地震灾区。与此同时, 中央和地方各战线集中部署, 全力支援地震灾区。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 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 全国默哀3分钟, 汽车、火车、舰船鸣笛, 防空警报鸣响。山河齐哀, 举国同悲。这是对逝者的哀悼, 也是对生者的祝福。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也不断加深。我们的党和政府, 在紧要关头, 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决策, 以人为本, 此次抗震救灾的决策迅速、及时、透明, 不仅得到了国内民众的认可, 也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 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精神支撑, 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同化力, 蕴含着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在这场灾难面前,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奋力抗争, 人民军队和群众的血肉之情浓于水。大灾中有大爱, 全国人民紧密团结, 没有界限的区分。血脉相连,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从中央到地方, 从单位到个人, 社会各方面都在全力以赴, 捐款、义演、献血活动持续漫延, 将爱汇成海洋。这种饱含民族灵魂和血脉的中华文化将13亿人口56个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体现在文化传播能力上, 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场灾难中, 我们的媒体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通报最新抗震救灾情况。中央电视台对救灾活动进行全天的直播报道, 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 对抗震救灾情况进行最新报告, 扩大了文化的渗透面, 强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文化意识, 为和谐文化的构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仅国家的文化、国内政治价值观与作为其贯彻与体现的政策和制度、以及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风貌, 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基础, 同样, 政府的协调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的号召力也都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 灾难发生之后, 世界各国纷纷对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不仅提供捐款和物质设备, 更派出救援队伍前往灾区。这也正是新世纪中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 也包括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 写进党的政治报告,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这场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难中, 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鼓舞民众, 激发全民族的爱国情怀与昂扬斗志, 这已充分昭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向世界证明, 中国有能力面对困难, 也有能力战胜困难, 中华民族将以更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发展战略,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 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抗震,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岸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 (4) .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10
从国内外有关中华文化软实力及其与文化景区建设的研究文献中发现, 将文化景区建设与中华文化软实力相联系的文献鲜见, 绝大多数文献是从不同角度单纯地对中华文化软实力或对文化景区建设进行研究, 相关研究较分散。本文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景区、文化软实力为关键词和以人文景观、文化软实力为关键词的文献均为空白。基于此, 本文分别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景区建设进行综述, 试图通过综述来凸显有关文化景区建设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研究空白, 找到文化景区建设与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切入点, 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以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与文化景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1 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来的, 他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中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定义: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 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 它能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制度, 按照你的设想行事[1]。
我国对文化软实力早有认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 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 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2]。其中, 文化力量指的就是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软实力是由中华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向心力, 是激发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 是感染世界人民求同存异、爱好和平的吸引力。在现阶段, 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1.1 国外关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 国外掀起了研究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热潮。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韩国、日本、新加坡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较突出。在日本和韩国, 有许多学会和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国儒家文化, 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上。韩国的Jeon Ga-lim以孔子学院为研究对象, 从历史角度概述了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历程[3];Kim Ok-hua同样以孔子学院为例, 但基于不同视角, 阐述了中华软实力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体现[4];Kim Dong-ha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输出的重要途径, 并尝试从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测算[5]。此外,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再生”运动。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外, 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情也较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著的《展望21世纪》一书, 他在书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中华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 能成为世界统一的核心力量, 中华文化软实力不可估量[6]。
1.2 国内关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文化软实力概念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源于软实力理论, 是软实力在文化领域的延伸。由于学者们对软实力的认识存在分歧, 国内学术界对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也存在差异, 很多学者就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童世骏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相比较政治价值、外交政策而言, 文化在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基础性[7];唐代兴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与童世骏相似, 但更为具体。他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是软实力的基础内容, 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是软实力, 只有那些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能构成软实力[8]。魏恩政和张锦则的观点与上述提法基本一致, 但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论述更为精辟。他们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软实力, 是国家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等文化因素对内产生的凝聚力以及对外产生的渗透力[9]。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研究。贾海涛提出, 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和文化力概念的交叉, 西方理论界的国力以及软权力概念对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等概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10];韩宝华、秦裕华阐述了文化软实力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内涵, 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1]。
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研究:很多学者结合国内外环境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刘洪顺认为,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人为阻碍, 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仍然存在“误解”,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12];武铁传指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市场不健全、文化贸易逆差等问题。他提出, 当前我国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13]。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 但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孙西辉指出,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这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要素, 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14];邓显超认为,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了资源优势, 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5]。
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许多学者就如何发展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对策和建议。唐代兴提出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发展, 他认为经济、政治、科学、教育、伦理、公民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实施对象[8];何星亮基于保护与创新的视角, 提出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既要保护更要创新, 又要促进文化的“输出”, 扩大影响, 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16];刘洁、杨连生、杨建华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他们提出, 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必须要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17];赵英臣、刘光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 指出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源泉是我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18]。
2 文化景区建设研究综述
美国旅游学家戈尔德耐等人在《旅游业教程》一书中, 把旅游景区划分为文化景区、自然景区、节庆活动、游憩景区和娱乐景区五大类型[19]。其中, 文化景区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景点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景区, 典型的代表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埃及金字塔、巴黎埃菲尔铁塔等。文化景区类旅游景区又可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工程建筑、古代宗教、古代园林建筑以及综合型人文旅游景区等五个亚类[20]。
2.1 文化景区开发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文化景区开发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景区, 分析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吕佳、孙红对八达岭景区进行仔细调查, 指出景区建设过程中存在文物保护工作不力、破坏长城原有景观、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旅游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八达岭景区建设的策略[21]。吴浩认为, 在包公文化景区的建设中, 要重点突出关于文化内涵的挖掘, 打造包公文化旅游精品, 注重增加景区的可看性和娱乐性, 使游客在游览包公景区的同时体会到包公文化展现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精神[22];王立东在认同吴浩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认为景区对包公文化产品的开发仍处于浅层阶段, 建议增建和开发包公断案馆、包公戏曲服饰脸谱陈列馆、包公剧场、包公文化信息交流中心、中国古代清官政绩展、中国历代廉政碑林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能直接展现包公文化的旅游产品[23];习罡华以庐陵文化的缩影永和镇为例, 从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对永和镇进行了文化诠释, 提出永和镇旅游景区的开发可分三个层次进行[24];柳碧怀深入分析了黄梅东山禅文化景区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并对东山禅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出了较全面的对策建议[25];杜乐江对崂山风景区进行研究, 提出在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真正认识到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注重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并以游客的需求为主要依据, 培育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文化[26];刘昱通过对户部山山地景区改造设计施工进行分析, 指出在传统文化景区的设计中要充分尊重现实与社会条件, 只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保持对环境对文化对历史的尊重, 才能经得起审美的时间考验[27]。
2.2 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许多学者就如何对景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对策和建议。彭华认为, 旅游景区的开发应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人文景观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 是人类文明的直接表现, 忠实于原有的文化特色是人文景区保持生命力的前提。他指出, 目前一些人文景区忽略了自身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 成为文化景区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28]。魏源、马振兴、吴任华对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类型、资源分布及资源总量进行分析, 指出龙虎山在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龙虎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29];刘晓霞对陕西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了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30];滕春惠、马晓冬、沈正平探讨了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 从文化构成视角将旅游资源分解为物质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的文化风情和意识的文化艺术三个层面, 进而从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丛、旅游文化因子等四个层次阐述了江苏旅游文化资源的系统结构[31];黄益军认为, 不少景区存在丰富的文化资源, 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会促进景区潜在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价值, 在景区文化内涵提升的同时增强景区的吸引力[32];赵宁从文化视角出发, 对河北省旅游产业拓展进行研究, 他认为应将河北省旅游产业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联系, 加强对河北省景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形象[33]。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对景区文化资源进行研究。韩菁、刘超、颜娜通过对比四川省和云南省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和宣传上的不同做法, 总结了云南省景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指出四川省要想改变目前旅游业的落后局面, 就必须实现内涵式的旅游开发, 以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来提高未来旅游的吸引力, 使四川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34];陈彬彬、潘颖颖、陈楚文通过对新安江景区自然人文条件的调查分析, 对新安江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发展思路和对策[35]。
2.3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景区建设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将城市文化与风景区建设相联系, 提出在开发风景区文化资源的同时, 要注意与城市文化相融合。李云岘以徐州云龙山为例, 在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风景区建设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在规划和建设城市风景区的过程中, 应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对体现城市特质的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这既是继承和创新城市文化的需要, 又是丰富和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36];秦春林以桂林两江四湖景区中文化景观的开发为例, 对旅游城市文化景观开发的意义、途径、开发实践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在开发旅游城市文化景观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37];包绍亮通过对山区生态城市三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 提出了加快三明文化旅游风景区发展的若干策略[38];刘德光、邓颖颖则从旅游景区文化与文化吸引物的视角,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评价体系, 对武汉市旅游景区文化吸引物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 提出在当前阶段应重点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景区设施服务是武汉市旅游景区文化升级的基本策略[39];王桂林认为,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休闲文化和养生文化, 安溪作为名茶之一铁观音的发源地, 茶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要对城市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 通过发展城市茶文化旅游, 促进安溪经济的发展[40]。
2.4 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研究
关于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研究, 大多是就某个特定风景区进行论述。朱国兴、张洁认为, 黄山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但目前黄山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自然风景基础上的观光旅游, 对景区的文化内涵不重视。他在对黄山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内涵的途径[41];李文明以云南省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例, 在分析发展景区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 阐述了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途径[42];鲍昌顺通过分析双龙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景区旅游开发建设与文化内涵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 开发建设要文化理念先行, 提升文化内涵要贯穿景区建设的始终, 只有提升文化内涵, 才能打造精品景区[43];赵龙、盛翠菊认为, 云龙湖风景区的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既能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又可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现代媒体宣传、创立特色文化品牌等策略来推动景区旅游业的发展[44]。
3 总结与展望
3.1 关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就文化软实力概念研究来看, 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没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概念, 研究还需继续深入;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的研究, 既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也看到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提出需要结合国内外实际背景进行研究, 但研究内容较宏观, 深度明显不够, 今后可针对文化软实力的具体领域进行微观研究;相比较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而言, 学术界关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成果较丰富, 研究内容较全面, 今后要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 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总结前人的实践和研究成果, 可得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几点启示: (1) 注重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学者较多的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策进行研究, 而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作用机理等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多是直接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概念。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概念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理论和价值观与我国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 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和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 (2) 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现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学者在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时, 已注意到从正反两方面并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但深度和广度明显还不够,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各个具体领域 (如传统文化领域、文化市场领域、文化产业领域、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领域) 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3) 重视中华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注意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 虽然有学者提出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源泉, 是我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只是从宏观上强调了中华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从微观和具体方面阐述如何通过发扬中华文化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 可从文化景区建设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文化景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能让国内外游客直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中, 可融入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通过文化景区建设研究, 探讨如何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文化景区, 使景区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达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3.2 关于文化景区建设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梳理发现:从研究内容上看, 我国学者对文化景区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文化资源开发方面, 而将文化景区建设与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相联系的研究尚属空白。关于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对内主要是从提高景区吸引力, 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的, 而对外从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出发的文章有待加强;从研究方法上看, 定性描述居多, 多数学者是就某个文化景区, 分析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言
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化为向品牌、服务、企业文化、产品创新等开始了很大方面转变,从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加。所以为了维护企业的发展,各个企业必须从企业精神凝聚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的运营机制等方面来发展企业,才有可能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好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在外面享受社会知名度和品牌的美誉度。企业如果拥有企业文化软实力,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和收获。当然企业软实力也是不可能复制和模仿的。在我国很多企业的高管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带来的优越性,很多企业只是单纯的将口号和制度来作为企业文化,这样很难把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所以企业要经过文化软实力来发展会得到不一样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通过企业在社会经济环境的文化下,得到不同内外企业广泛的认知和认同才能形成企业文化和它的作用。企业文化的认同是由企业所产生的亲和力、凝聚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来持续发展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核心竞争的力不可缺少的部分。企业文化可分为4个层次,其中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文化软实力也包含了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和物质力。其中精神力是包括了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制度力表现了企业的制度和管理。行为力体现了企业素质、企业风格和企业的影响力。
(一)精神力是企业文化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价值观念上精神力有着无可替代的表现,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观是通过精神力来展现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经过长久符合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才形成的,企业的所有行为都会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所以精神力是成为企业文化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关键。
(二)制度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主要产生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只要产生了一个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复制的核心制度,这个企业就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唯有企业拥有不可被复制的经营理念和手法,企业就会有一个质的发展,所以这也是企业之间不同的重要因素。
(三)行为力主要是由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来表现出来的,它包括了员工在组织纪律、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中的表现,所以当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会给企业做出非大的贡献,所以企业行为是作为企业提升绩效和减少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力、管理力和文化力组成的,这三种力量缺一不可,技术力是最表面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被轻易地复制并使用,管理力属于中层力量,而文化力则处于最高层,只有这三层力量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保持平衡的稳定。所以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化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明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很据自身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开始向知识、品牌、文化等软资源进行重大的改变,文化软实力是组成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只有拥有优秀的文化软实力,才会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也越来越难以模仿,所以文化软实力就成为了企业必不可缺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措施
(一)维护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建设和企业的有机融合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部分,最主要的竞争力都是通过企业文化来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是在各个企业之间竞争中有着很大的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加快,全球国际之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所以企业必须适应这些不稳定的变化,所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来增加对企业的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
(二)构建实用型企业管理文化。推动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深度交融
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很多企业把单纯的口号和理念当做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并没有真正的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在建设企业文化更应该多跟员工交流,因为任何企业文化都是需要靠人来表现出来的,各个企业之间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来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变得更强大。
(三)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
想要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创新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跟上激励并不断变换的竞争环境。一个企业的成功光具备硬实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具有文化软实力才行,只有通过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创新,才能在众企业中开拓市场,获得新的机会和新的技术。所以企业每个员工都需要参与到企业文化创新当中,这样才能在这个激励的竞争中抓住机遇,从而获得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不可缺少的财富和资源,企业文化软实力也成为企业当中竞争中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才能提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因素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邵奇.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J].商业企业,2004(6):16-17.
[2] 赵静,裴勇.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J].中国石油企业,2008(5):90-92.
大学英语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篇12
“在全球化时代, 每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大门自动敞开, 每一种类型的文化都积极、主动、自觉与异质文化沟通、交流、交融, 使文化传播冲破原有的地域和国界限制, 走出民族文化的狭隘和偏见,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同。” (徐稳, 2013) 有时文化传播也会演变成文化冲击。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个性, 当它们都被全球化浪潮席卷到一起, 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碰撞, 不管过程如何, 结果都会难以避免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冲击甚至被同化。21 世纪, 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普及和迅速发展, 文化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而西方国家也凭借自身在计算机科技方面的优势在文化传播领域占得了先机, 大量地输出本国文化产品, 在别国渗透和扩张其文化思想、价值观念, 动摇了其他国家民族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加剧了这些国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 推动了西方国家文化霸权战略的进一步扩大。“所谓文化霸权, 就是一些西方强势国家, 尤其是美国打着文化普遍主义的旗号, 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肆意地渗透和入侵到其他民族文化当中, 不考虑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甚至中断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 从而使整个世界的文化同质化, 使全球文化朝着单一的向度发展。” (金民卿, 2004) 西方的话语霸权是西方霸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翻西方话语霸权必须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国际散播性的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其文化的输出却无法与经济输出相对等。近年来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思想下西方文化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渗透, 可实际上我国的文化思想普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文化赤字严重, 形成逆差。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也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 提高国际地位的难题之一。
一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英语是目前国际上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 要想与世界进行充分的交流,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能忽视英语的作用, 通过英语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单纯的英语教学能够使人具备使用英语的能力, 却无法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目前国内大多数英语教材内容多是西方文化、传统、地理等, 而对于本国的文化习俗却鲜有明确的表达方式教学。这些只能靠教师在课上进行扩展教学, 然而由于国内应试教育的固有环境, 教师们无暇顾及本国文化的拓展教学, 只是为应对考核而针对性地教授内容。各大高校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分数, 很多学生单纯地为考试而学习英语, 忽略了英语在表达中的实际应用, 更有甚者, 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概念, 缺乏文化的自觉意识。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的全是西方文化, 英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都会尽量地宣扬西方文化。很多中国的大学生对于西方的文化可以如数家珍, 但却无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用英语流畅地表达出来。一些西方节日, 如圣诞节、情人节在我国的年轻人中受到追捧, 商家也在这些日子举行促销活动。如此环境下, 尽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但是在文化知识的限制条件下, 无法充分发挥这种能力, 进而引起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从最初我们普及英语教学的目的来看, 这并没有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自古以来, 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 如果只有一方进行单向的文化传输, 那便不叫交流, 而是同化、殖民。我们学习语言, 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 而是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 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语言的学习重在运用, 提高运用能力才是学习英语的目的。
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群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体, 当他们在进行国际交流时, 要想展现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 就必须拥有用英语来介绍和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 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必须要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出现在英语中, 不仅可以丰富英语的表达范围, 同时也能够起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 大学英语课程在承担‘文化输入’责任的同时, 必须担当起‘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承’的重任。” (曹迪, 2013)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切入点
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有助于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应从调整教材内容开始, 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明确描述中国特色元素的英语表达方式, 将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思想引入课堂教学与讨论中, 加入使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后练习。
1.普及词汇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中, 在词汇层面最为明显。例如节日 (Spring Festival春节、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 、艺术 (Peking Opera京剧、Paper Cutting剪纸) 、传统文化 (Confucian Culture儒家文化、The Book of Songs《诗经》) 、历史 (Chinese Wall长城) 、食物 (jiaozi饺子、rice-noodle米粉) 等。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及特有元素的英语表达方式, 不仅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学, 而且对传播中国文化也大有益处。词汇组成句子, 句子构成段落, 段落形成文章。如果准确拿捏了词汇的表达, 翻译的准确性自然也会得到相当大的提高。在通过英语输出我国文化思想的同时, 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 彰显文化底蕴与民族个性, 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风采。
2.增强文化的对比分析能力
文化差异是能够通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体现出来的。例如,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 而牛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以汉语中很多成语都是和“牛”相关的, 如“九牛二虎”“牛刀小试”“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而在英语国家中, “马” (horse) 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 因此在英语中会有相当多与horse一词相关的短语, 如“drink like a horse” (牛饮) 、“be on the high horse” (趾高气扬) 、“beat a dead horse” (白费力) 等。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内涵, 分析这其中所蕴含的国家的文化背景, 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在其他文化面前做到不全盘接受, 不盲目崇拜, 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认同感。通过文化对比分析, 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差异, 达到文化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要注重适当性原则, 不能盲目地在英语课上进行渗入, 以至于主次不分,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通过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时要尽可能做到准确客观, 避免主观随意;要引导学生平等对待各国文化, 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避免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客观看待不同文化的优缺点。学生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得体地将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 这对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2]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3 (12)
【编辑与文化软实力论文】推荐阅读: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自觉11-11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论文08-06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1200)06-07
城市文化软实力05-24
中原文化软实力07-08
国家文化软实力11-02
教育文化软实力11-16
中国文化软实力07-10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