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2025-01-14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精选11篇)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1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新形势下, 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加快老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强调老区人民要充分认识自身红色文化发展优势, 积极采取文化发展措施, 自觉为老区文化建设, 实现老区快速发展目标作出积极努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老区发展,文化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到来和全球一体化以及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新形势,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各地的高度重视。谁占领了文化制高点, 谁就赢得了主动权。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革命老区一般因交通、区位、资源等自然条件较差, 发展工业往往因技术含量低, 产品竞争弱, 而处于劣势, 但是, 老区如果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文化软实力来提振精神、提升内力, 扩大影响、增强引力, 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定能加速老区的崛起。

一、国内许多革命老区提高文化软实力对本地发展贡献巨大

国内一些老区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已经探索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显示了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2004年以来, 一些老区抓住在全国开展的“弘扬革命传统精神, 巩固执政地位”的大型活动这个契机, 广泛地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 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达到了凝聚人心, 振奋精神, 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 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 扩大红色文化影响, 增强本地吸引力, 兴起了红色旅游热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热。这些老区以此为新的增长点, 极大地提升了本地综合实力, 一举改变落后被动的局面, 近年, 这些地方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社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如, 革命圣地延安和井冈山, 不仅以红色文化传承老区精神, 而且扩大红色文化对全国的影响, 两地文化业和旅游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延安2009年的旅游业产值达46亿元。现在井冈山已是多家影视拍摄的基地, 吸引了大批开发商前往投资, 2009年的文化产值达3亿元, 旅游产值16亿多元。革命老区临沂市不仅认识到文化的非市场属性非常重要, 而且也认识到文化商业的市场属性同样重要, 他们把文化产业称为“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2005年就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的旅游业收入超过百亿元。安徽老区泾县, 秀丽的山水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同样吸引了大批开发商和旅游人员, 2009年的旅游收入就近5亿元。上述这些老区发展文化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其它老区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如革命老区金寨县是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 县情与上述这些老区过去的情况相类似, 但现在金寨县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他们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文化产业的规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的文化产值不足0.9亿元。旅游业综合收入只有2亿多元。所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应引起所有老区的高度重视。

二、充分认识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意识现象, 是人类通过长期劳动和特定意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社会、人自身的成果,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并对人类社会有影响作用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涵盖了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德国文化哲学家米希尔·兰德曼说:“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 而是文化形成和习惯。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 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 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获得的文化来支配。”因此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加速器”。当一个社会能够实现“文化自觉”, 把社会发展置于创造的文化基础之上, 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加速的和快节奏的态势。当前, 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各地特别是老区凝聚人心, 提振精神, 扩大影响, 提高吸引力, 克服自然条件差、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 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意义。

(一) 面临知识经济社会到来和全球一体化以及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新形势下各地主动作为、发展自我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要认清:一是在原有的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文化制度等受到冲击的情况下, 如何认识外来文化的优劣, 如何趋利避害, 同时如何做到把自身推介出去, 扩大自身影响, 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在全面市场化的情况下, 如何发挥文化的非市场属性作用, 既要解决好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又要解决好为社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等问题。三是为什么说文化也是生产力。美国利用文化手段进行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垄断, 向世界大力推销他们的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 他们拥有世界文化产品80%的知识产权, 控制了世界75%的电影电视节目和60%以上传媒产品的生产和制作。2009年文化产值已占GDP的30%。现在, 全世界每天的文化产值高达220亿美元。认清这些问题, 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作用, 从而做到主动作为。

(二) 基于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努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战略部署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 提出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大建设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以来, 我国明显地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度, 包括加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对全党全国人民的教育和思想武装;加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宣传, 以达到凝聚人心, 振奋精神的目的, 如多次举办了弘扬抗震精神、奥运精神、歌颂祖国等大型文艺活动;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进程, 加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如200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万亿元。近年来, 我国各地也相继提出了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北京市2007年9月就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要占GDP的10%左右。广州市于2008年提出了“要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广州的未来发展”。安徽省于2009年8月专门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为安徽省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三) 开发利用无限的智力资源和优势红色文化资源, 实现老区追赶跨越、快速发展的需要。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的彼得·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 也不是土地和劳动, 而是文化。我国著名的深圳华为公司打造的文化兴“企”的理念是:“我们没有优势的资源, 有的只是从我们的大脑中挖出大金矿、大油田、大煤矿……”。这对许多老区而言, 非常有启发。有的老区自然条件差, 底子薄, 资源匮乏, 地下矿藏贫乏;有的老区山高地陡, 山上植被受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田地偏少, 道路交通不便, 对外吸引力不强, 人才缺乏;有的老区工业支柱产业薄弱, 产品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有的老区是农业大县, 自然灾害及农作物的病虫害严重等。因而要实现老区的崛起, 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老区的红色文化优势, 从人们的大脑中挖出财富。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总的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 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 老区之间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采取适合各地情况的具体措施。

(一)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武装和宣传, 努力凝聚人心, 提振精神, 形成一种追求崇高价值目标和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这样讲实际上是说明了人们树立了什么样的共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共同认知在文化建设中起着根本作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 得到了绝大多数的广大中国人民的认同, 她引领着我们在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是非判断, 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武装和教育, 重点解决大家思想认识不清、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引导广大干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制定文化发展规划,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常抓队伍, 优化政策, 提供经费保障。

通过努力力争三年形成局面, 五年见成效。当前, 老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 丰富和完善文化发展规划, 使发展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得力。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各环节、各领域相协调,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 发挥特色, 大力挖掘红色资源, 扩大老区影响,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老区拥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如延安有象征延安精神的宝塔山;有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有红军领袖居住过的窑洞;有红色的枣园;有红色巨著《保卫延安》;井冈山是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有井冈山精神;有红色革命歌舞;有一大批革命伟人在井冈山的影响;有大量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临沂有“抗日模范村”渊子崖;有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有全歼国民党王牌师的孟良崮战役遗址;有《沂蒙颂歌》的文化作品;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石家庄有党中央指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泾县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旧址纪念馆;金寨有革命烈士馆和烈士纪念塔;有汤家汇土地革命时期红色革命遗址群、槐树湾抗日民主活动中心、斑竹园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方基地;这些资源是老区的无价之宝。要动员所有老区人民继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组织队伍, 组织技术力量, 进一步开发整修各地革命遗址, 整理、编辑、出版“红色”事迹, 编写“红色故事”, 不断创作“红色文化”作品, 加大宣传力度, 力求以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军精神”。同时通过红色文化发展, 为扩大红色旅游业创造条件。

(四) 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 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 重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积极推进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努力满足全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努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不断提高文化服务功能, 进一步净化文化发展环境。二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三要想方设法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支持, 要特别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我们在对老区金寨县吴家店镇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镇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科学化、技术化的教学, 而农村依然是老一套的原始方法。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也严重不足, 农村中小学缺乏合格老师的情况仍然严重。吴家店镇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如老师年龄偏大, 整体素质不高, 该镇现有小学老师132人, 其中在编110人, 聘用22人, 平均年龄46岁, 第一学历为中专以上的只有27人, 只占总数的20%。人才缺乏, 综合素质就难以提高。

(五)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发展, 培养新的文化业态, 增强老区的综合实力。

1.应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产值发展目标。

具体发展思路可定为: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载体, 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政府引导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相配套, 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在扶持发展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印刷业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努力发展文化创造、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告服务、网络文化服务、休闲服务等产业。

2.加大文化体制创新力度,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文化体制机制的大改革创新是增强文化发展的保障条件。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文化发展就没有出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多元的文化大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是要把政府职能真正由主办文化转到加强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非公有资本进入城、乡、区域等文化领域, 形成各种文化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机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形成各类文化产业互补的新格局。

3.打造精品,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与其他企业一样, 质量精品也是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 实行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 生产出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文化精品, 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安徽省老区霍山县近年工业发展迅速, 突出表现在环境优、自主创新能力强, 高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如200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 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 高新技术产品净出口额达7, 500万美元。

4.用好人才, 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文化产业要出精品、创名牌, 首先要靠人才, 用人才。发展文化产业, 既需要一批懂文化懂艺术的拔尖人才, 又需要一大批善经营管理的人才, 更需要兼有二者之能的复合型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搞好文化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人才资源。人才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靠人才队伍。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专业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在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居于枢纽地位, 这些人才的匮乏是当前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必须尽快培养、抓紧引进。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用市场感召人,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形成有利于文化队伍人才辈出、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

[2].2009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2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寻求艺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文化艺术教育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民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夯实基础。可见,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

第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今有“乒乓外交”、中外文化交流年,这些都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此外,文化外交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构建了平台。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友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的文化组织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中国戏剧、民乐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受到热烈追捧;中国的学生到世界各处或者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们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等,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于吸收和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和巩固友谊的重要手段。

结 论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制订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计划,传承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积极施行平等互利、友好的文化外交政策,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 创新 人才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与感召力。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使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紧迫性。

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紧迫性

1.它是综合国力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增强,但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的实力方面,也就是说,我国的硬实力得到了较大的增强。而必须清楚,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现代国家的左膀右臂,是承载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两个车轮,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尤其在现代社会,没有强大的软实力,是根本无法在国际竞争的洪流中立足的,综合国力也根本体现不出来。

2.它有助于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藏独、疆独及台独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的凝聚力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我们国家的改革仍然处在关键时期,一些负面的影响在不断发酵,导致社会的凝聚力在减弱和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提高我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对外传播的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的媒体对外传播渗透能力指数仅仅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仅是中高收入国家总体水平的1/2和发达国家水平的1/5。此外,我国对外文化输出也较少。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来比较,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能力是很弱的,首先表现在我们的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较大的逆差,尤其是在核心版权贸易的逆差方面。其次是我们国家文化产品的出口总量太小,占国家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再次是文化产品出口流向单一,出口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是亚太地区,当然也有一部分进入欧美国家,而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就很少了。

2.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少竞争力。到目前为止,我国总体上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相对来说是较低的,,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不高,尤其缺乏创新性;市场运作的能力也不强,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没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而最要命的是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缺乏科学性、透明度和法律的健全性,这正是国际上对我们文化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我们文化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1.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此来巩固人们的共同理想信念。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如果一旦偏离了这个思想,就会亡党亡国。前苏联的迅速解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前车之鉴。其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的曲折最终选择的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不坚持这条道路,中国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辉煌的前景。再次,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后,必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行不通的。

2.要发展文化产业,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大企业、大集体非常少,尤其是缺乏竞争力。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加快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改变文化企业过去那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大力鼓励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产业集团,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制度合理的规划。要鼓励各类企业在文化产业上平等竞争,允许在文化产业上既有国有独资的企业,又有国有资本控股、其他各类资本参股的企业形式,同时还应该有民间资本、外资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企业形式并存,充分建立其利于文化企业内部合理机制的体制机制。

3.要加强文化人才培育。人才储备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文化产业是最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一定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文化精英人才。应鼓励我们的企业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人才,加大人才的机制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的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吸引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4.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须在有鉴别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和有益的经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国家的研发成本,缩短我们自己去创新的时间,加快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和进程。当然,我们一定不能盲目照搬,要根据我们现有的国情,科学地选择,合理的吸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 篇4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提到文化创意产业,不得不提到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1]在中国,对文化产业的阐述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文化产业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2]。

文化创意产业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休闲产业,在中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国家叫文化产业,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创意文化产业。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权威的是英国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提出的概念: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和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和体育等[3]。中国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晚,一般与文化产业和创业产业混同使用,并不严格区分。不过,二者虽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并不完全等同。

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产品为载体,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手段为主导的一类新兴产业[4]。从总体上看,文化创意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消费性文化创意产品,即直接满足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作品、电子游戏、文学作品、音乐及表演艺术等,提供此类产品的产业类似于传统产业分类中的文化产业;另一类则是生产性文化创意产品,即为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如剧本、服装设计、工业品外观设计、广告方案、软件等,这些属于相关产业的文化创意,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乃至关键环节,但本身却不能用文化产业加以概括[5]。可以把文化创意产业理解为文化产业的高级阶段。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既具有文化产业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总起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文化性、创意性、知识产权性、高附加值性、高技术性和高关联性。

所谓文化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托文化资源,以文化资源为基本内容。没有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对以知识和智慧创造为特征的文化符号的积累、加工和创造的产业活动,虽然大部分时候文化创意产品也是以物质形式出现,但还是同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有所不同。当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仅可以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也可以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

所谓创意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创新。有新意的产品才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特征就是创意,“创意为王”,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生命。资源是有限的,创意却是无限的。如果没有创意,再多的文化资源也只能是永远沉睡的“金山”。创意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一。

所谓知识产权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消耗了其从业者大量的脑力劳动,因此必须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积极性。对于每一件具体的产品来说,都必须有原创性,具有新颖、时尚等特点,只有原创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这是设定知识产权所必须的。

所谓高附加值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性和知识产权性使其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能够满足公众的某种价值取向和高层次的情感需要,人们便甘愿为此多掏腰包。

所谓高技术性和高关联性,是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有高科技手段作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数字化催生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典型的影视、动漫、网游的制作,传播和市场推广都需要高科技手段的支持。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第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年均增长9%以上,对外贸易规模已居世界第三,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更是远超日本,飚升至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但是,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此时的“世界工厂”与彼时英国的“世界工厂”不可同日而语。英国是当时的繁荣绝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本身。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发生在英国,当时的大部分新技术都是英国原创的,这才是它的关键所在。而现在中国的“世界工厂”称号只是说明大量的产品是在中国制造的,是made in China而不是made by China。中国许多产业都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没有知识产权,许多企业由于辛辛苦苦生产的产品除了拿点加工费,剩下的大头都让跨国公司给拿去了。由此可见,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经济增长方式之上的,与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党中央高瞻远瞩,认识到这种增长方式必然难以持久,所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中国却发展缓慢。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其支柱型产业。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其最大、最有活力并带来巨大收益的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其国内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惜,中国没有充分利用,反倒让外国人频频抢得先机。不仅韩国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网络游戏。美国也不甘落后,大量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影视、动漫制作,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制造出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去和风细雨、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我想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一定要能充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叩击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

第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加快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的文化是偏中庸,人们热衷于模仿而非创造。这种情况反映在经济上就是企业把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研发新产品上而是用在跟风模仿上。一项新的技术,可能研发企业还未用于生产上就被模仿,一款新产品,可能研发企业还没来得及获利就被仿造,这就严重打击了研发企业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产品同质化严重,谁也不积极开发新技术,就是血拼价格。最后,这种竞争便成了零和博弈。而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特点就是创意,没有创意就得不到市场认可,得不到市场认可的企业就无法生存。加之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不同,它强调差异性,可能每件产品都不一样,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喜好。这样就不容易被模仿。所以,文化创意产业靠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况且,文化创意产业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严厉的惩罚也会使模仿者有所顾忌。最终,内在的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共同作用会使中国企业特别注重研发和创新,从而推动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总之,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美国除了用大棒输出它的价值观外,另一项重要的武器就是它的文化创意产业,美国的NBA、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这些文化创意产品轻而易举地把美国的价值观输出到了全世界。这些东西本身很难说带有什么社会属性,这样就使别国无从拒绝,甚至趋之若鹜。

参考文献

[1]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2]徐延.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07,(4).

[3]华怡风.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N].经济日报,2006-04-20.

[4]周胜,段淳林.全球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9,(3).

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5

从整体上看,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文化机构运行,一般通过文化事业费反映;二是支持文化设施建设,一般通过文化设施投资反映。十七大以来,文化部围绕文化改革发展这个核心,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公共财政投入方向,精心策划文化项目,中央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和引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全国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明显改善了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大地改善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设施水平,提高了文化服务能力。可以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每一步,背后都是公共财政强有力的支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发展目标,如何调动和发挥财政、经济手段,保障、引导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保障作用,要积极探索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探索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探索引入基金运行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行预算公开、政务公开,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财政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文化产品。二是改变传统直接投入方式,建立多元投入新模式。全国多数地区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了财政补助与演出场次挂钩的动态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促进了院团内部机制和服务机制创新。

发挥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总体部署,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努力把《决定》提出的“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一原则要求,转化为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重点在明确文化投入方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和改善管理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探索财政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文化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建立起与公共财政支持方向相适应,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

发挥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重大文化项目的服务能力。尽管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文化资源总量不足,许多薄弱环节制约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总结“十五”“十一五”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有力推动文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要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抓紧谋划,抓紧实施,推动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文化项目持续、创新发展。

发挥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引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推动文化经济发展。对已有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要进行修订或延续。进一步落实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及民间对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6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出版;国际化;战略

【作者单位】李贞,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在于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2014年3月国务院再次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出部署,希望以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书籍作为一种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载体,理应成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构建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在简要论述出版国际化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出版国际化存在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目标的出版国际化战略,为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和出版商在推动出版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

一、出版国际化对于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出版国际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从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其表现出更多的是在塑造国家与民族文化形象、传播国家价值主张、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统一与完整方面的功能价值。

1.确立良好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

书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通过传统典籍、小说、散文、诗歌、哲学论著、文学评论等形式传播我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知识,同时,书籍也在传播着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理念与发展现状。书籍的传播一方面使国外民众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加深民众对我国政治理念、政府与国家行为理念的认识,构建良好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2.推动国家价值主张的传播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国家不仅要单纯地进行文化传播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还必须立足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民族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价值主张,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国际关系中要秉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的原则。这一表述虽未直接使用对外价值观的概念,实质上也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这一价值主张不仅仅停留在一句简单的口号,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包括书籍在内的文化产品之中,通过“软宣传”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达到对外宣传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完整

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社会环境下,西方主流国家的意识形态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系带来了严重冲击,人们的价值追求、价值规范、价值阐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此情况下,我国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强出版国际化发展,介绍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理念与主张,由此能够获得国内外民众的理解和认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完整,保持国家的团结与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二、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1992年,我国先后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由此标志着我国出版国际化开始真正起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出版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我国出版业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但也由于“先天”因素而存在诸多不足。

1.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的文化建设总目标。2013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辩证关系,精辟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国际传播总方针。2014年12月16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调研视察的时候,也提出了出版“走出去”要抓好选题、翻译、方式方法等三个关键问题的总要求。可见,我国政府对出版国际化的重视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大型出版公司,基本上都属于国有企业。他们不仅能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出版改制活动,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而且能在政府的推动下,快速进行资源整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三是我国出版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学、艺术资源,以及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环境下所形成的诸多新型文化资源,都是我国出版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传播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内容为王”的竞争优势。

2.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缺乏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出版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创作出一系列有文化水平、艺术价值和广受欢迎的“畅销型”的文化产品。二是文化产品的策划能力不足。西方大型出版集团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文化产品策略经验,通过专业化、“流水线”的形式层出不穷地推出诸多优秀的、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而我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明显存在策划不足等问题。三是我国出版企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嫁接”能力不足。即无法将我国政治主张、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与各种畅销型的文化产品进行有效的结合,造成各种出版产品仅仅停留在传播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故事”的层面,无法真正发挥其塑造良好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推动国家价值主张的传播以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完整方面的功能价值。四是仍然停留在以纸质媒介为主的出版发行方面,对数字化、电子化新媒体的应用不够,无法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来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nlc202309030054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出版国际化战略

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出版国际化的发展既要重视宏观战略规划,也要着眼于微观上的策略制定与实施等等。基于此,文章在广泛资料搜集与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出版产品的创新活动

优质的出版内容既是吸引受众注意力、促进产品销售、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是传播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当前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与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当前,出版企业应当立足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秉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念,加强出版产品的创新活动,一方面鼓励广大学者、专家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书籍,为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对书籍出版的策划活动,包括选材方式、内容设计、推广渠道、宣传策略等,提供目标受众明确、影响力大的书籍产品,满足国外市场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当前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2.培养优秀的翻译出版人才

除了加强出版产品的创新活动,如何顺利地将这些汉语作品原汁原味地转换成英语作品,则是实现其传播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需要专业的翻译出版人才。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比如,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与英国诺丁汉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委托其培养专业化的翻译出版人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美国佩斯大学签订高端出版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内容之一便是翻译出版人才的培养;2014年,中国出版集团与北京语言大学、英国尹泰乐联合有限公司分别就联合培养翻译人才、版权代理等业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等名校牵手,联合推进“中国近现代文化经典”翻译出版工作。这些既反映了我国出版企业对于翻译出版人才的重视,也说明了当下我国翻译人才的缺失,不仅需要广大出版企业积极主动地探索翻译出版人才的培养方式,更需要广大高校积极参与翻译出版人才的培养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发展。

3.“借船出海”加强与国际出版公司的合作

无论是国际出版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发,还是我国出版公司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两者都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成为双方共同的需求。我国出版公司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秉承“借船出海”的思想,加强与国际出版公司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快速推动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在2014年伦敦书展“合作与共赢”论坛中明确提出:“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我国出版企业必将在出版资源、发行、资本运营和数字出版方面谋求国际化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关系,实现合作共赢,真正推动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这说明加强与国际出版企业的合作,对我国本土出版公司国际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4.建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海外出版发行网络

我国出版企业还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际社会、海外市场构建系统的出版发行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国际出版发行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在出版发行方面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能够深化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认识,由此来指导具体的出版发行活动,提高出版发行的质量和效率。比如,科学出版社在海外设立了诸多分社,加强与进出口公司和海外读者的沟通,进行国际组稿与出版发行活动;中国出版集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海外连锁经营网络,包括两大系统,一是在全球主要地区设立的中国出版集团海外办事机构,二是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的海外连锁书店系统,由此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图书出口网络。然而,目前仅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出版发行公司设有海外出版发行网络,要想实现我国出版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规模效应,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就必须鼓励更多的中小型出版发行公司以独资、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国际化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产生其应有的规模效应。

5.加强出版发行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媒体快速普及,以手机、iPad、电子书为主要阅读终端的情况下,国际出版机构正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媒介转向出版发行效率更高、资源更为节约,且迎合当前社会阅读趋势的电子出版物市场,逐渐塑造起自身鲜明的竞争优势。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出版企业应当着眼国际出版技术前沿,借助信息化革命将出版产业链从书刊等传统出版行业延伸到以电子书为主的数字出版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目标受众需求情况,提供多种蕴含增值服务的衍生产品,拓展出版价值链,实现由出版商到内容提供商的顺利转型,以资源开发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一变革既顺应了国际出版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中国出版业未来更多地参与国际出版竞争。

总体来说,出版国际化发展既是我国出版产业不断拓展经营规模、增强盈利能力的需求,更是我国确立良好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传播国家价值主张以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完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求。因此,我国出版企业应当秉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宏大目标和责任意识,在深入分析自身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加强出版产品的创新活动、培养优秀的翻译出版人才、加强与国际出版公司的合作、建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海外出版发行网络、加强出版发行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逐渐推进国际化发展,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

[1]王燕梅. 出版发行产业链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2]叶新. 出版物发行实务[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4.

[3]王元平. 出版物发行实训教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

[4]唐圣平. 出版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0(3).

吉林省提高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篇7

1. 要把吉林文化的发展和塑造置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中。

我们应当根据当代社会活动节奏的加速化、活动方式的信息化、活动群体的全球化, 来探索发展吉林特色文化的新思路。

2.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塑造吉林文化的新形象。

我们应当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高度, 摒弃吉林文化传统中的小农意识, 转换舞台和背景, 用工业精神改造农业文化, 用信息文化去提升工业思维。

3. 要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塑造吉林特色文化, 倡导先进文化。

二、发展具有吉林特色的优秀文化产业, 提高我省文化软实力

2008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扶持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 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影视剧创作、歌舞、动漫等优势文化产业, 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品牌,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树立吉林文化的新形象。

1. 大力发展动漫等优势文化产业。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2005年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被批准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2006年我省成立了动漫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建立了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暨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2. 打造“绿色二人转”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吉林好戏连台“绿色二人转”打造凇城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由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与吉林市江城剧场强强连手, 共同打造的具有“健康、幽默、浓郁地方特色”的“绿色二人转”将在新落成的江城剧场连炔公演。新颖的表演形式, 精湛的舞台绝技, 雅俗共赏的演出风格一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吉林市的特色风光, 让每名观众在欣赏民间艺术表演的同时, 还要对吉林市的美丽山水留下深刻印象。

3. 宣扬“吉林造”关东风情电视剧。

近年来, 《刘老根1》、《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等一批吉林省拍摄的电视剧持续热播, 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特别是央视大戏“闯关东”掀起关东热, 使“吉林造”电视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 发挥东北亚区域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 加强合作推出吉林特色文化产业。

结合我省与东北亚区域的地缘政治、经济特点, 围绕东北亚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东北振兴三大主题, 提出设立长 (春) -吉 (林) -图 (们江) 开放带动先导区的设想。今年, 要着力抓好规划申请及相关建设工作, 加快把“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打造成为东北亚区域开放平台和全省发展引擎。

5. 发挥我省院有文化优势, 加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我省共精选了1 3个重点文化产业单位 (项目) 参展, 包括吉林电视台、长影世纪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中筝文化集团、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长春市宝凤剪纸艺术、东丰县农民画院、敦化市刀油画、长春市紫玉木兰工艺、古尘木艺、农安文化产业展示区以及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等。文化部日前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吉林省申报的东北二人转、满族说部、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乌力格尔及朝鲜族跳板、秋千等5个项目入选。

6. 打造宣传吉林饮食文化。

本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部为高山和丘陵地, 千山竞秀, 林木葱茏;西部为广阔的松辽平原, 沃野千里, 五谷丰盛。在这片广大的半湿润地带, 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丘陵和山地盛产松子、榛子、山核桃等干果油料, 山葡萄、五味子、猕猴桃等优良鲜果以及松茸蘑、短裙竹荪、榆黄蘑等多种名贵食用菌和品种繁多的山菜。可用于珍馐原料的猎物有棕熊、狍子、梅花鹿、田鸡、飞龙 (榛鸡) 、山鸡、沙半鸡等。全省境内纵横的河流和西部的水乡泽国、星罗棋布的泡塘, 出产大量的鱼虾。吉林省有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 可灌溉肥沃的田野, 故这里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盛产大豆、甜菜、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等。吉林是满族的故乡, 满族的饮食习俗奠定了吉林饮食习俗的基本格调。吉林汉族的祖先多数来自山东和河北。山东、河北人口的流入, 又为吉林的饮食风俗增加了新的内容, 比如在菜的制作方面, 就为吉林菜增添了许多花色,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炊具, 烹制方法也愈加精细。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饮食业, 也主要由来自山东的人从事。这对今天吉林的饮食风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吉林多民族杂居, 除汉族、满族外, 还有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 民族之间互相影响, 又形成了一些共同的饮食习俗。从而构成了吉林省丰富多彩的饮食风俗画面。

近年来, 吉林省的饮食行业, 在吸收各民族饮食烹调技术的基础上, 利用本地的特产, 创制了山珍宴、豆腐宴、松花湖全鱼宴等新的宴席格式, 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作出了新的贡献。吉林省的饮食文化就可以细分出清宫廷菜系、满族风味、蒙族风味、朝鲜族风味、民间小吃、葡萄酒文化、人参烟文化、吉菜文化等等。其中每一项都是吉林的特色文化。

7. 大力开发吉林省的旅游资源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波涛滚滚的松花江、苇花飘荡的大湿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吉林文化的根基。吉林儿女们正是依靠丰厚的大自然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壮丽的山川是上苍赐给我们的自然遗产;先人创造的文明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吉林省的旅游业在这些遗产的基础上生根、开花、结果。吉林省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十分丰富, 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乡土歌谣、地方戏曲、民间手艺、工艺美术等等。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如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 搞好循环经济, 改善居住环境, 办好“农家乐”旅游, 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应当是认真考虑的问题。吉林省是科技文教大省。如何为广大青少年建设好教育基地, 建设好科技馆、水族馆、天文馆等等, 也需要认真考虑。自然, 旅游业会从中受益, 旅游文化也会更加坚实。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8

普洱市全市电影公司共有各类放映队550个;年放映4万场次;观众达到500多万人次;年放映收入达375万元,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电影队,村村挂银幕,人人有电影看。以前的电影也就是如今的电视的前身,在农村只要提到电影无人不晓、无人不爱,农村也为中小城市电影院输送了大批电影观众;当时县、市影院那种火爆场面90后的人是想象不到的,一个节目一天放映9场都是场场爆满的,买票的人前一天晚上就在电影院门口排队,能认识售票员比认识县长都更得意。电影事业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在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后普洱市电影市场为何守不住阵地

1995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电影体制的改革,农村电影也就与经济利益挂上了钩。农村电视的逐渐普及,以及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的激烈竞争,加上农村观众的文化需求水平较低,只要有得看、有得玩,慢慢地就不愿出钱买电影看了。农村观众减少了,县、市级影院的观众也随着慢慢地减少,全市县级电影放映队的队伍数量、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放映收入和各项业务指标急剧下降;全市电影行业出现亏损;到2005年全市10县及市公司经营亏损达120多万元;全市农村放映队基本全部解散甚至县级电影院大部分关门,农村又出现了多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状况。

三、根据普洱市电影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创新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在全市建立起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放映新体系,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生命力,用数字技术的高质量增强吸引力,使广大农村群众看到和看好电影,努力把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网络建成普洱市的新兴宣传文化媒体,充分发挥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技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科学和谐发展的多功能作用。

(一)充分利用政府在电影事业方面的惠民政策

1. 充分利用好这几年国家对农村电影工程的优惠政策,发挥其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就提出了组织实施农村电影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每一个行政村每一个月要看上一场电影,且国家及省财政的放映补助资金逐年增加并确保到位。这几年普洱市的市、县配套资金都得到了落实,而且每年都在不断提高放映补助资金;只要利用国家资助的农村数字放映设备和资金将农村电影放映队认真组织起来,布置好每个放映队的覆盖放映点,就能让全市的农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并重新喜欢上电影,这样既落实了国家解决农村看电影的政策又保障了部分电影放映队伍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培养电影观众。

2. 把握好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力争项目及更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资金及时到位,建造有一定规模的放映经营场所,并在各大商场、超市建立各种规模的影城。

3. 在做好农村电影工程与城市影院经营放映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广场、社区、学校的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能丰富城区文化生活又能培养出大批电影观众。

(二)转换经营机制,广泛引进经营人才

1. 强化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建立电影院“院线”制供片渠道,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使全市电影事业在现代市场中开创新局面并且能够稳定地向前发展。

2. 为了让普洱市的电影行业在经营上能够适应现代的步伐,必须引进在经营方面有经验的专业知识人才,给普洱市电影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改变普洱市电影行业存在的老观念、老思想、老僵化的现象。市电影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展开调研,走出去学习考察电影发展中城市的经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

(三)加强电影宣传工作

公益性广场、社区、农村的免费电影也同样要做好放映前的宣传工作,让群众知道放映时间、放映地点、放映的节目内容等,然后提前张挂银幕、播放音乐,营造放映气氛吸引观众,使广大观众慢慢养成看电影的习惯。

(四)着力推动“四个创新”使普洱市电影事业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在新形势下,普洱市电影行业必须着力推动“四个创新”: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电影放映数字化,让更多的城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看到高清晰的数字电影;二是推动体制创新,大力建设好数字电影放映院线,扩大规模、丰富内容、提高质量;三是推动机制创新,努力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机制,把公共产品供给落实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上;四是推动管理创新,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成效,使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效益最大化,为普洱市的文化建设及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目前,国家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重视;电影事业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政府扶持和推广的产业。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软实力,本土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语言的交流可以说是价值观的沟通,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体现。通过语言的传播,可以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以细化为多个本土化的文化软实力。一座城市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民族文化的传承、地域风俗的延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与提升秦皇岛本土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以语言为载体,完成文化价值体现的同时,也完成了经济价值的体现。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不断被刷新,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前景也更为广阔。秦皇岛地域特色突出,经济建设发展扎实,通过对外汉语教学达到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国际间经济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一)秦皇岛的本土文化特点。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尊号而得名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到吴三桂引清军同李自成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石河大战”,每一寸土地上都有鲜活的历史故事。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秦皇岛本土文化传播提供了历史源泉。

(二)秦皇岛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的定位。

秦皇岛的发展方向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宜居、宜业、宜游。具体说就是:森林、沙滩、海风与安逸的日子,产业集聚与内生产业并举,旅游、文化、生态互融并进。因此、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着城市发展扩音器的职责,对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发展的宣传作用显而易见,对于招商引资的扩展也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对秦皇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本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教育产业的一部分,除本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外,其对相关产业和其他领域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2012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已接近33万,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人数的飞速增长带来的是教育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秦皇岛地理位置优越,有多所高校能够招收来华留学人员,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载体,能够加强中外交流的信任感,从而为地区间的贸易提供平台,扩大贸易产值。此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科技交流项目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增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对秦皇岛的了解,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张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输出点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语言作为载体,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将本地区的文化传播出去、展示出来,语言的作用不言而喻。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着中华文明传播者的角色。结合到秦皇岛的实际文化特点,对外汉语教学就成为秦皇岛本地文化传播的窗口,对外展示秦皇岛地域文化软实力的平台。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是推动秦皇岛本土文化国际化的过程,同时,必然带来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量。

三、通过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实现秦皇岛本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培养,加大对外汉语文化推广工作力度

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汉语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作为语言推广的使者,必须依托高校通过稳定的输出渠道走出去,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从2004年起,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建孔子学院。将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扩音器,不仅满足国际汉语学习的需要,更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渠道。秦皇岛的多所高校在海外有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孔子学院。通过孔子学院的链接作用,扩大至校际乃至地区间的贸易、科技、文化的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国际发展的趋势,抓住对外汉语推广的良机,加大对外汉语投资力度,以增强本土文化传播影响力。

(二)加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实体产业等之间的联系,协同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要以实体产业作为基础,以及各相关产业的丰富为充分条件。“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世界上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离不开推进和实施文化融合战略。”2对外汉语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植根于本土文化,又同时与本土的旅游、贸易等产业紧密相连。对外展示较好的文化影响力,特别是具有秦皇岛本地特色的文化影响力,必将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商业的繁荣。同时,秦皇岛作为国内重要的能源输出港,对外贸易频繁,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语言的基础性作用十分重要。

因此,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对于秦皇岛本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担负着这种重要职能的催化剂,为秦皇岛独特的地域文化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10

一、营造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古今中外的案例一再表明, 再好的战略企图都必须靠优秀的士兵去体现。对于航空交通服务行业来说, 没有满意的员工, 就没有满意的旅客;没有人心的凝聚, 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江西机场集团在发展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上尊重员工, 感情上贴近员工, 工作上依靠员工, 真诚倾听员工呼声, 真实反映员工愿望, 真情关心员工疾苦, 始终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江西机场集团把“创设适宜员工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氛围”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集团领导以身作则, 班子成员到位而不越位, 补台而不拆台, 思想上合心, 工作上合力, 行动上合拍, 决策前,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民主生活会、党内活动等形式, 广泛征求员工意见, 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全面评估可能影响员工利益的各种问题, 充分考虑员工承受能力。各级管理者也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只有满意的员工, 才能创造成功的企业!他们在工作生活中, 以自觉投身企业改革的形象, 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奉献者形象, 勤于学习的自强者形象, 实事求是的务实者形象出现在员工面前, 通过每月舆情分析, 对于员工情绪上的不良倾向和苗头, 及时疏导, 帮助员工转弯子, 解扣子。极其负责地解决员工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广大党员也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 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员工。同时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进一步发扬“勇担重任, 敢闯新路, 协同奋进”的企业精神, 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不论是在江西机场各单位的办公场所、工作现场, 还是在具体工作中, 人本为上的语言和举措随时听得到, 看得到, 感觉得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各位老师在为江西企业文化诊脉的访谈调研中, 对江西机场集团以人为本创事业的诸项作法给予肯定。他们说江西机场有好的传统, 有好的员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江西经济社会的外部环境, 但真正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人企和谐的内部氛围。

二、文化引领, 拓宽统一员工意志精神的新思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江西机场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 在响应和对接首都机场集团“三调整、一再造、一优化”的重点战略转型期间, 拓展企业文化动作的空间, 利用文化的力量凝聚全体干部员工的共识, 成为江西机场集团的首选动作。首先根据《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推广工作方案》要求, 在集团内掀起宣贯首都机场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高潮, 在全员上下树立起“江西崛起, 机场有责”的责任观念, “改革只会越改越好”的改革观念,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发展观念。思想通, 一通百通, 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其次加快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步伐, 专门成立了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挂帅的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抽调集团内的精兵强将, 借助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这个外力, 开展了企业文化创新工作, 提炼出既符合首都机场集团文化体系, 又具有鲜明江西机场特色、得到广大员工认可的“务实开放, 鼎新图强”这一江西机场的子文化体系。通过文化进T2、文化进宿舍、文化演讲赛、文化培训及宣贯等多种形式, 在员工心中扎根, 使践行中国服务, 助推江西崛起, 成就员工价值这一企业使命融于员工自觉行动, 实现个体目标和团队目标,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统一, 激发干部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T2转场工作中, 江西机场集团公司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 注重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以企业文化统一员工的思想, 以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意志, 一个愿景、一个声音、一致行动, 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秉承“关注所有细节, 发现问题就是成绩;穷尽一切问题, 及时解决就是提升”的理念, 充分发扬“5+2”、“白+黑”及连续作战的精神, 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圆满实现了扩建工程的全面接收和新区的顺利转场。展现了江西机场集团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领导对南昌昌北国际机场T2转场做出了“堪称捷报、可喜可贺”的高度评价。

三、积极创新, 尝试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新路径

在实施员工满意度工程, 增强员工凝聚力中, 江西机场集团公司从创新机制入手, 将为员工服务职能, 提升员工满意度工作统一到一个部门办理, 在二级机构中新成立了员工服务中心, 这在首都机场集团成员企业中独此一家, 显示了江西机场集团的信心和决心。员工服务中心主要为员工提供各项人力资源及行政事务手续办理服务;提供面向员工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咨询服务;为员工发展提供考试信息、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劳动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员工提供一站式的手续服务;征集员工对内部服务的意见受理投诉;负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日常信息维护;协同公司相关部门, 组织丰富员工生活等, 真正达到高效服务的目的。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品牌的竞争, 企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江西机场集团深谙此理, 为了让想干事业的员工有机会, 能干事业的员工有舞台, 江西机场集团积极推进“二项制度改革”, 建立了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通过公开竞聘中层管理人员和三级机构管理人员, 特别优秀人员实行选聘, 在用人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让优秀人才在公司的主战场和第一线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干部能上能下, 收入能高能低成为现实, 大大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江西机场集团从制度上探索打通员工晋升的通道, 员工升级, 待遇随之提高, 同样企业也在员工的成长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员工和企业结成了事业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四、狠抓培训, 探索提高员工素质的新模式

江西机场集团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的多样性, 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积极组织员工学习科学文化, 大力推行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制度, 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并提供良好环境, 把培训当成员工的福利做实做好, 使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质, 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拓宽干部员工视野的机会, 用政策引导, 措施保证, 坚持做到员工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急需什么培训什么, 包括入职培训、在岗培训、技能培训、心态培训、管理培训、团队培训、北大EMBA培训班、集团百名管理人才进修班、党群管理人员研修班等等, 年有计划, 月有安排, 培训结束有考核。完善的培训制度, 进一步强化全员上下的危机意识, 让干部和员工认识到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 主动自觉地参加学习, 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全员素质明显提高, 为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2010年至2011年, 全集团共举办各类业务、营销及管理等培训班上百期, 受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

五、共创和谐, 开创集团发展的新局面

和谐企业的一个特征就是企业富有团队精神, 而富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将无敌于天下。但团队精神首先是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锻造融合而成。江西机场集团在创建和谐机场的过程中, 把促进和谐作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取向, 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和谐因素。其主要作法就是“拉大情感弹性, 让员工感受企业温暖, 激发持续动力”, 并将“为江西经济助力, 与江西机场共成长”这个和谐共赢的理念深深烙入员工心中。一是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 集团领导不同时期以不同专题如创先争优、班组建设等, 深入基层一线调研, 与员工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对话, “零距离”接触员工, 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 解决基层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有渠道向企业领导倾诉心声, 表达诉求, 让员工真正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艰辛和执行力的重要, 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是以班组建设为载体,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 而非人管人”的管理机制。促使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三是民主管理, 搞好厂务公开, 集团公司敢于向员工公开各种可以公开的信息, 包括成绩和问题, 同时建立了信息直通车, 职代会、员工代表座谈会、企务公开栏、内部刊物《江西空港》、集团网站论坛、总经理信箱等, 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交流互动, 及时回答员工对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责任感。四是积极开展平安机场建设,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形成了员工来信联接, 矛盾纠纷联调, 突发事件联处, 治安防范联抓, 和谐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健全了员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员工制度, 切实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江西机场集团成为连续五年的江西省平安单位、连续十六年的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是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在员工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成立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各类体育协会, 定期举行文娱活动, 如春节联欢晚会、红歌会、秋季运动会等。六是通过人文关怀, 创建和谐温暖家园。建立了劳模先进疗养制度、员工体检制度;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网球场和足球场, 新建了10000平方米值班用房和单身宿舍, 为提高离退休老同志的业余文化生活品质, 对离退休活动中心进行了改造, 投入较大人力物力改善员工用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 启动了职工食堂改造工程;每年坚持开展送温暖、送清凉等活动, 提高员工满意度。

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篇11

语言, 作为交流的必要工具,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 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英语的普及。法国在吸取教训的同时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多种形式的法语学习活动, 努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并取得一定成绩。

整合传播体系, 开拓民间法语教育市场

法国的驻外外交机构遍布世界163个国家和16个国际组织, 是除美国之外全球第二大外交网络, 拥有工作人员1.5万名, 其中6000人在驻外文化机构中任职。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网络的构架和运行已有上百年历史。从19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 随着欧洲在非洲和远东的势力大幅扩张, 法国为巩固和扩大其影响, 开始在海外广建学校, 创立于1883年的法语联盟在成立之初即通过在法属殖民地和外国教授法语及举办讲座宣传法国文化。目前, 法国在全球拥有857家法语联盟。

除了历史悠久的法语联盟以外, 法国近年来又成立不少在海外推广对外语言文化传播的机构, 比如法国教育服务中心、法国海外法语教育中心、法国语言文化传播协会等。推广法语始终是法国对外文化行动的中心, 开设法语课程是法国海外文化机构的一项基本工作。目前, 法国学院在其全球130个国家、480个分支机构内吸纳学生31万人 (其中法国青少年11.5万人) , 若将法语联盟超过49万名学员统计在内, 则学生总数超过80万, 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猛增长之中。

为了更好地统一零散的文化传播机构, 打出法国文化传播独立的旗帜, 法国议会于2010年7月通过并颁布《国家对外行动法》。法国计划用3年时间, 尝试以遍布全球的101家法国学院整合对外文化传播网络, 预计于今年年底由评估机构向议会提交报告, 决定是否将纷繁复杂的机构统一到法国学院这一块招牌之下。

利用法语国家组织, 加强法语国际组织应用

如果说法国学院和法语联盟吸引的是一切对法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民众, 目标群体是所在国的精英阶层、青年人、中产阶级以及普通市民, 那么, 在国际舞台, 法国千方百计利用法语国家组织 (OIF) 扩展法语在政府高层官员圈子里的影响力。法语国家组织成立于1970年, 目前拥有77个成员国与观察员国。当下, 全世界讲法语的人数为2.2亿, 其中42%生活在欧洲, 39%在非洲。该组织每年预算的三分之二由法国承担。

2012年10月, 法语国家组织首脑峰会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召开, 峰会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环境治理”。与会代表在会后发表共同宣言表示, 法语以及法语所传播的价值观是法语国家组织多边框架存在的基础, 各方将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在该组织框架内, 法国推行“外交及公务中法语应用”计划, 向传统非法语国家渗透力量。自2002年起, 法国与比利时和卢森堡两国合作, 向24个法语非本国通用语的国家政府官员以及外交官进行广泛法语培训。2010年, 像埃及、赤道几内亚以及越南这些法语并非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参与到这项计划之中, 提高官员素质。每年有8000至1.1万名多国高级官员学习法语, 增加国际法知识, 锻炼主持国际会议或阐明政府立场的能力。

坚持法语纯洁化, 加大媒体外宣力度

要想推广一种语言首先要从完善和规范这种语言开始, 法国早在1994年出台法律要求规范使用法语。法国最高视听委员会负责监督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法语的规范使用, 负责处理观众或听众反映的节目里过多使用外来词汇及法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法国规定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名称首先必须使用法语, 此外, 不能在节目中大范围使用外来词汇, 广告中如有外语必须标注法文注释。只有背景音乐可使用外语歌曲。此外面对因特网和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 和英语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 法国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最新的法语网络技术词汇的规范使用。大力建立法语优质网站, 积极推广法国文化。此外还将加强发展电子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

此外, 法国还设立了由总统直接挂帅的“国家法语委员会”以及隶属于文化部的“法语高级委员会”、隶属于外交部的“法语国家事务委员会”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国的分支机构, 法国政府构建了一个推广法语的庞大网络, 让每年用于推广法语的投资得到有效利用。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 一种语言的推广离不开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和网络。法国电视五台 (TV5) 通过59个卫星, 向世界各国的1.5亿户家庭传送法语节目, 已经成为法语推广的“王牌国际频道”。另外, 法国24小时新闻台2006年底正式开播, 这是法国首个全天24小时播报国际新闻的电视台。法国24小时新闻台是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创办的, 是全球第一个用法英双语播报时事新闻的电视台, 旨在向全世界传达法国的价值观和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并与美国CNN和英国BBC展开竞争。

保护法兰西文化和价值观

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承载工具, 法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法语, 也是为了抗击外来文化、保护法兰西的文化和价值观。例如, 法国致力打造“法国国际新闻台”和欧洲网络图书馆, 在本国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对英语电影和歌曲的播出数量定出上限, 均是出自这一目的。

上一篇:多元聚类分析下一篇:科学化办公室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