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2024-07-12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精选8篇)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讲话中指出, 要“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者, 必须以抓好扶贫开发实际工作落实科学发展, 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是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最好体现。

当前, 扶贫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如何以全新的理念, 把扶贫开发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摆在各级扶贫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讲话, 本人认为, 要抓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 必须“突出六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

突出六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整村推进水平的提升。整村推进是“十五”扶贫开发以来, 解决重点村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突出水平的提升。要坚持“落实政策扶真贫、统筹发展促和谐”的理念, 从市情、民情出发, 因地制宜, 开拓创新。在群众参与式扶贫上, 增强氛围抓宣传;在组织项目实施上, 协调配合抓落实;在资金项目管理上, 严格纪律扶真贫;在工作检查验收上, 规范程序抓考核, 提升整村推进水平。

二是要突出移民扶贫难题的破解。移民扶贫是一项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的民生工程, 但在实际工作中, 难题较多, 要抓好工作落实, 必须千方百计破解难题。要按照“抓规划落实, 促整体搬迁;抓资源整合, 促基础设施;抓社区管理, 促长效机制;抓督促检查, 促全面落实;抓宣传报道, 促典型推广;抓后续扶持, 促生产生活”的“六抓六促”工作思路, 坚持科学移民, 以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为重点, 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突出“雨露计划”成效的体现。“雨露计划”是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促进收入增长的有效方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成效。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返工潮”的实际, 加大自主创业培训、转移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本地农民创业优惠政策, 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同时要积极探索创业培训、就业的好形式、好方法、好途径。

四是要突出社会扶贫机制的创新。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一项最有潜力的工作, 如何挖掘工作潜力, 重点要突出机制的创新。除继续做好单位定点扶贫、干部结对帮扶等工作外, 要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企业帮村带户工作, 积极动员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 兴办公益事业, 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致富。要加强对外联络, 拓宽合作领域, 还要健全完善社会扶贫工作监督、奖惩机制, 努力发现、培植、宣传社会扶贫典型经验。同时要创新开展“赣南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 提高社会力量的扶贫捐赠水平。

五是要突出项目资金管理的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成效。今后工作中, 首先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到村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户贷款项目管理台帐,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十项制度”建设;其次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与其它资金统筹使用力度, 积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再次要加强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检查验收制度, 推进全市扶贫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

六是要突出“学教活动”成果的转化。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 结合机关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 围绕政令畅通、履职尽责、服务群众、廉政勤政等要求, 进一步做好“学教活动”成果的运用转化工作, 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落实解决工作问题的办法, 切实通过学教活动的成果转化, 全面提升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正确把握形势、深入研究问题和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

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扶贫工作机制要有新的突破。实践证明, 工作机制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特别是扶贫开发, 工作涉及面广, 因此, 首先是协调机制要有新的突破。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搭建工作平台, 规范协作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其次, 资金管理机制要有新的突破。要坚持群众参与的扶贫方式, 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议事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扶贫资金真正向贫困群众倾斜,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和扶贫宣传, 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如何形成贫困村自我投入机制、如何加强乡镇扶贫专干管理、如何强化典型宣传推广等方面上有新的突破。

二是扶贫产业发展要有新的突破。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直接举措, 一直以来产业化扶贫都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后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要大力加强扶贫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 提高组织、服务和覆盖带动功能, 强化贫困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努力探索和完善村级互助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机制, 有力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实现增收。积极支持县级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小额信贷资金合作试点, 拓宽贫困乡村贫困群众筹资渠道。要提高贫困群众瞄准率, 探索小额到户贷款贴息使用管理新模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执行扶贫标准要有新的突破。国家新的扶贫标准的出台, 给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课题, 特别是扶贫对象如何真正瞄准贫困人口是目前工作的重点。因此, 要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改革和完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 及时更新调整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信息, 确保各项数据与国家和省的有效对接, 为执行新的扶贫标准做好基础工作。要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搞好与农村低保的有效衔接, 特别是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实行社会救助, 让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享受农村低保。要瞄准扶贫对象, 在干部结对帮扶、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 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扶贫优惠政策, 充分体现扶真贫、真扶贫, 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篇2

1、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激励扶贫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走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路子。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扶贫投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增收产业建设、文明新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贫困地区农民在扶贫开发中得益

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突出绿色生态家园建设,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充分发挥村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规划小组、实施小组、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按照制定的“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严格抓好组织实施。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和群众生活质量。

3、大力抓好产业化扶贫,切实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争取扶贫贷款,热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加大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农产品经济人的营销作用,引领贫困地区农民进入市场,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

把劳动力转移培训放到关系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夯实输出基地、培训基地、转移基地、逐步实现每户贫困农户有1人转移务工的目标。注重提高转移培训质量,努力达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转移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人”的要求。

5、瞄准城乡困难户,深入开展万名干部扶贫帮困活动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篇3

一、2015年及“十二五”全省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2015年是“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的收官之年, 省委、省政府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 大力推进以罗霄山片区和贫困县为重点的扶贫开发, 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2015 年一年就召开了两次全省扶贫开发会议, 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1+5+23”政策框架, 实施了一系列扶贫重大工程, 为“十二五”完美收官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一) 主要成效。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15 年全省减贫72 万人, 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十二五”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 万人, 减少54%;贫困发生率由12.6% 降至5.7% 左右, 下降6.9个百分点。二是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2015 年25 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 元, 增长12%,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 个百分点。“十二五”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 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全省累计用于3400 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 亿元, 同时较好地整合了新农村建设、村组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和资金, 用于村庄整治建设之中, 五年完成了1.5 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 这些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贫困村由3400 个调减到2900 个。五年来江西省整合各级资金, 投入300 多亿元, 帮助34.6 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区, 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 四是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扶助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 多万人。不断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资助面, 提高奖助标准, 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

( 二) 经验做法。突出体现在做好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全省发展大局, 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三农”工作、民生工程的重点任务, 以及纳入全省战略布局的全局中谋划。按照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 制订“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工作总体规划以及各方面工作的专项规划;根据“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 出台《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江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 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研究部署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扶贫攻坚促进小康提速的意见》以及《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 加大投入, 支持产业、保障、安居三大扶贫攻坚战, 高位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程。

二是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根本实施方略, 帮扶到户。江西省早在2012 年便开始科学测定当年贫困人口在各县、乡、村的分布, 这项工作比国家部署要早一年。2013 年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 完成了25 个贫困县、3400 个贫困村、119 万贫困户和346 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对当年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调查核实和建档立卡, 全省贫困农户全面达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在此基础上, 以贫困问题为导向, 根据“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 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 做到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 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工作主线, 转型发展。近年来突出推进工作制度改进, 主要是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 加大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 建立了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调整项目论证审批时间, 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强化了专项扶贫机制的创新, 积极实施易地移民搬迁, 探索“五个基本”搬迁扶贫新路径;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 创新“四位一体”产业扶贫到户新模式;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推进“四个转变”转移培训新方式;统筹加强村庄整治建设, 实现“四个渠道”村庄整治新举措。这些探索创新, 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四是坚持把五级联动作为重要组织保障, 合力攻坚。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全面加强了扶贫开发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了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 有力推进全省精准扶贫攻坚深入开展。省级层面, 重点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全国首创“四个一”组合式扶贫, 由省领导带领有关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赣、省属大型企业定点扶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 省财政连续十年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 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领导力度。据统计, 2012 年以来, 相关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达33.5 亿, 新增行业扶贫资金116.1 亿, 新增贷款42.4 亿。市县层面, 强化组建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 下设产业扶贫、设施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结对扶贫等七个工作组, 确保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乡 (镇) 层面, 每个乡镇组建或强化了扶贫工作站。贫困村层面, 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 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 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构架, 为我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是坚持把社会行业作为重要补充力量, 动员参与。创建了定点帮扶新机制, 开展了“党旗引领致富路, 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 “十二五”291 个省直单位参加帮扶工作, 共投入帮扶资金4.16 亿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新发展, “十二五”各地组织30 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近70 万户贫困户。精心组织开展“扶贫日”活动, 搭建社会扶贫平台, 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形成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 共筹集社会各界扶贫捐赠资金及物质折款6.72 亿。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来到江西视察, 对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更高要求, 并对江西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帮扶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积极谋划和推进2016 年及“十三五”全省脱贫攻坚

2016 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时期。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具体要求, 谋划推进“十三五”脱贫攻坚, 为全省“提前翻番, 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2016 年及“十三五”脱贫攻坚措施, 我们提出的思路是“1234·10”。

第一, 紧紧咬定一个目标, 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江西省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是:确保到2018 年提前两年实现200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900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到2020 年, 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为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 部署层层签订责任状, 分解落实任务, 层层传导压力, 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有序推进。2016 年到2018 年, 25 个贫困县按年度分别摘帽退出2 个、9 个、14 个;2900 个贫困村按年度分别脱贫退出500 个、1000 个、1400 个;200 万贫困人口按年度分别实现脱贫70 万、70 万、60 万, 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第二, 正确处理两大关系, 统筹协调综合推进。一是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因此, 要强调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首位,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一些同志在观念上还存在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县发展水平上, 工作措施想的还是推进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龙头企业发展中。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因此, 必须坚持把精准扶贫放在首位。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 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区域发展是系统工程, 精准扶贫攻坚是细胞工程, 处理好系统和细胞的关系, 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的关系。在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 开发性扶贫对象和保障性扶贫对象分别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73.6% 和26.4%。因此, 要突出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兜底两轮驱动, 今年2 月19 日, 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 重点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在区域分布、对象识别方面实现基本一致。首先要做好比对工作, 一种情况是扶贫人口多于低保人口, 理论上此种情况低保人口应全部纲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 但实际工作中可能由于识别标准不一样或认定方法不一样, 比如建档立卡按户识别, 而低保认定按人识别, 因而部分低保对象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对此要注明没有进入的原因。第二种情况是低保人口多于贫困人口, 即所谓“倒挂”, 那么贫困对象应该从低保对象中识别。经比对后,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十三五”期间, 江西省将加强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筹协调, 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年均增长14.4%, 到2020 年我省农村低保标准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40%。

第三, 建立健全三大机制,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一是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中央已经出台了对省级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 我们也正在研究并出台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去年已经出台了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 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 考核总分值为300 分, 扶贫开发占60%, 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把主要精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今年3 月初省里正式启动对25 个贫困县2015 年脱贫攻坚实绩考核, 3 月底前将会出考核结果, 5月底前省委省政府将召开表彰会。今后对贫困县的考核, 将于当年11月份开始, 争取当年底完成对当年的考核, 数据考核依据为上年的11月份至当年的11 月份。对定点扶贫单位的考核, 国家也正在研究, 我们在适时也将根据国家部署研究制定。同时研究制定对省级23 个出台了行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部门考核。二是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我们已经出台《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 明确了退出的工作原则、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退出规划的年度计划。贫困户的退出要以户为单位, 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 吃穿不愁,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方, 凡纳入低保或五保的家庭, 其收入视为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贫困村的退出, 以贫困发生率和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完成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原则上退出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应低于4%, 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全部完成。贫困县的退出, 其贫困发生率应低于3%。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至2020 年, 继续享受中央、省级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投入分配整合管理机制。江西省将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 到2020 年省财政将筹集专项扶贫资金200 亿元以上。省级每年安排的扶贫资金, 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 由县级政府包干使用, 统筹用于扶贫工作, 自主确定扶贫项目。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投入。增加金融投入, 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建立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 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 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 确保资金项目安全有效。

第四, 构建完善四大体系, 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在已构建“1+5+23” ( 也就是:1 个纲领性文件, 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5 个配套文件和23 个行业实施工作方案) 构成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 建立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 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实施。二是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五村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 重点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建设, 进一步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 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 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 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 推进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 对扶贫指标数据的相关信息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一键搜索”, 使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依托扶贫大数据平台, 提高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精准度。充分运用扶贫信息数据系统, 把握减贫工作进程, 监管扶贫资金使用, 考核精准扶贫实效, 科学作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工作决策。四是社会帮扶体系。对接好国家部委和央企在贫困县定点扶贫和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 完善省级领导协调随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开展驻县定点扶贫, 扎实开展各级部门定点扶持贫困村, 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为每户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 发挥“10·17 扶贫日”引导作用, 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培育多元社会参与主体,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 搭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平台。

第五, 大力实施十大工程, 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围绕江西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 从增长收入、改善条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方面, 大力实施十大工程, 即;产业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保障扶贫工程、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

三、当前需要着力把握的几项重点工作

关于精准脱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 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境界, 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江西省明确提前两年到2018年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首先必须打牢建档立卡工作基础, 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全省范围内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工作。但是建档立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订的过程, 按照“第一年打基础, 第二年回头看, 第三年规范运行”的要求, 需要对信息定期核查, 对遗漏的、返贫的、新致贫的要纳入, 对造假的、脱贫的要退出, 不仅要摸清楚贫困人口数量, 还要搞明白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 做到信息准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前两年通过“回头看”清理不合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 万, 2015 年底到现在通过再次 “回头看” 核查, 全省共退出贫困人口27.31 万人, 新进符合条件人口19.56 万人, 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建档立卡是各项扶贫举措能够精准的基础和前提, 务必要精益求精。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明确脱贫的标准。现在有个倾向, 就是简单以农户家庭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脱贫。判断是不是贫困户, 收入是个重要指标, 是对贫困状况的综合判断, 但其最核心的还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 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 是农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 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 紧紧扣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 问题就会更聚焦, 思路就会更清晰, 措施就会更具体, 从而打破惯性思维, 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坚持扶贫到户, 按照“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 瞄准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扶贫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落实好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性政策, 提高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的瞄准度。通过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进而完成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 对精准脱贫退出机制作了明确要求。3 月中旬, 根据部署, 由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等相关专家和民主人士组成核查评估组, 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和贫困县进行第三方评估, 以增强公信力和诚信度。

关于扶贫资金整合问题。扶贫资金整合提了很多年, 但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对此已经作了研究, 很快将出台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 试点的目标是形成“多个渠道引水, 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 支持贫困县以摘帽销号为目标, 以减贫成效为导向, 以扶贫规划为引领, 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 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基本原则是:渠道不变、充分授权, 县抓落实、权责匹配, 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就是说对纳入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 仍按规范的渠道下达, 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 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 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 统筹整合使用, 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的具体责任。试点统筹整合资金的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中涉及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 (牛羊) 调出大县奖励资金 (省级统筹部分) 、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 (对农民的直接补助除外) 等24 项之多, 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 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 完善资金安排使用。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 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 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 解决“整不动”等问题。试点要求各省、市也要参照上述资金范围, 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

关于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驻村工作队相当于村级扶贫办, 是推进脱贫工作的重要力量, 必须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 把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目前全省省、市、县共有3792 个部门单位, 10656 名干部定点帮扶2900个贫困村, 确定30 万结对帮扶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摸清情况、资金监管、政策宣传、培训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明确驻村帮扶的主要任务:一是做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编制好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组织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四是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到村到户政策;五是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公平公正。需要说明的是, 贫困户对驻村帮扶的满意度已纳入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 我们也将对此纳入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工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 请各地要高度重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 加强培训、指导和协调。

关于产业扶贫问题。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使用上重点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从扶贫产业业态角度看, 有种、养、加等特色产业, 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等服务业, 以及光伏扶贫产业;从经营方式角度看, 有自营生产型、资产收益型、自营生产和资产收益结合型;从组织模式角度看, 有“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五定”产业扶贫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 主要扶持发展自营生产型或结合型产业发展, 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 主要是资产收益型。今后随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退出, 将加大对资产收益型的投入。扶贫产业组织形式上, 支持贫困地区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村继续推行“五定”的产业发展模式。现在还有电商扶贫, 今年在贫困村组织推进900 个农村E邮等电商扶贫, 各地要高度重视。

对于旅游扶贫, 因其投入大、局限性强等特殊性, 不宜过多扶贫资金投入。特别是, 随着县级整合资金力度的加大, 不能以扶贫的名义, 整合扶贫资金投入到旅游扶贫中。对于产业扶贫, 我们将于4 月中下旬召开现场会, 专题部署推进这项工程。

关于健康扶贫工程。从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分析, 因病因残致贫最为突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 患长期慢性病、患大病和残疾人占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1.4 %。同时, 因病因残致贫又往往与其它致贫原因交织叠加。因此, 无论是预防新增贫困人口, 还是减少已有贫困人口, 实施精准扶贫都要把医疗救助保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在转发赣州市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 就是鼓励各地采取切实措施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减轻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近期将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意见, 参照赣州做法, 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设大病商业附加保险。

关于村庄整治工程。重点抓好“十三五”2900 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 将省级贫困村中的重度贫困村组全部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点。省级贫困村以外的重度贫困村组, 各市县要自筹资金, 在2018 年底前完成全面整治工作, 2900 个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村组。

关于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对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把“雨露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贫困大学生。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 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 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关于搬迁移民扶贫工程。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搬迁的范围与搬迁对象的关系, 在搬迁的定位上, 要把自然村或居住点的整体搬迁放在首位, 再把搬迁地的所有居住人口全部纳入搬迁的范围, 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搬迁重点扶持的对象, 努力做到应搬尽搬, 做不到整体搬迁的, 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确保他们搬得起, 搬得出, 能脱贫。二是以前搬迁和今后搬迁移民的关系, 由于前后补助标准相差较大, 已搬迁的群众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影响。三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 新的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差距较大, 给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新挑战, 搬迁工作的矛盾也将发生转变。在过去, 搬迁的补助标准不高、差别不大, 是困难群众不想搬, 不敢搬, 搬不起, 而条件较好的群众希望搬, 主动要搬。而现在是, 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偏低, 他们可能会有攀比思想, 产生抵触情绪, 搬迁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搬迁的组织实施难度会增大。因此, 各地要在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的同时, 采取奖励性和组合式补偿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扶贫宣传调研和信息报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 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和信息战。宣传工作既能造声势, 又能鼓干劲, 还能推典型。要全面宣传江西省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效, 用信心凝聚力量,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 要生动报道各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鲜活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 促进脱贫攻坚不断深入。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篇4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奋力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以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为纲领,按照刘永思主任讲话的要求,开拓性地推进各项工作,促进扶贫工作上新的水平。一是坚持“四项原则”,在基础设施上加快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按照受益面广、切实可行、急事先办、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扶贫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抓好“四个环节”,在产业发展上充分提高扶贫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依据本地资源特色、传统技术和市场需求,选定那些农民愿意参与的特色产业,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户参与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奖补培育壮大产业。激励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扶贫支柱产业。三是突出“四项重点”,在农民培训上切实增强农民自我脱贫致富能力。依托定点培训基地及南昌市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积极推行内输型校企联合培训,实施好“雨露计划”。对因故辍学,素质较高、潜力较好的贫困对象,瞄准市场较高的用人需求,开展学历教育尝试专业人才培训。四是强化“四项举措”,在帮扶机制上努力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发挥全体市领导挂点帮扶的辐射作用,大力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明确市直单位帮扶责任,整合更广泛的资源参与扶贫。全面启动我市“百龙带百业”工程,促进产业发展增收。强化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五是把好“四道关卡”,在制度建设上着力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到位。继续严守扶贫项目管理“七项制度”,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项目立项关、资金拨付关、资金审核关和资金监管关,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项目管理机制。

努力提高医院人性化服务水平 篇5

1 人性化医院服务内涵

人性化医院服务是指把患者利益作为医院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视患者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体, 不断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 珍视患者的生命与价值, 实现医院服务与人性统一。其目的是使患者成为医院发展的支持者和成果享用者, 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配合和参与医疗实践, 从中享受最优质的医院服务。

2 人性化医院服务的实践内容

2.1 人性化的服务语言

医务人员的语言要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关爱和尊重。各专业、各岗位要使用文明规范用语和操作用语, 要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务给予尊称, 提倡使用普通话。

2.2 人性化的服务行为

只有安全、有效、到位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各专业、各岗位要认真执行服务人员行为规范,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各专业岗位标准体系。

2.3 人性化的服务流程

根据人性化服务要求进行工作流程再造。修订和完善各岗位流程, 形成以医疗服务为框架的核心流程和支持流程, 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2.4 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改进患者的就医及住院环境, 加大投资和环境管理力度, 从室外绿化到室内装饰, 从门诊检查到病房治疗等各个环节, 都要体现人性化。

2.5 人性化的服务品牌

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独创各具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 服务由院内向院外延伸, 用具有特色的医疗服务吸引更多患者, 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6 人性化安全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监控管理网络, 制定医疗紧急风险预案, 加强安全及慎独教育监督, 强化医疗安全监察力度, 提升医疗安全防控能力, 实现医疗安全。

3 人性化医院服务实施的基本要求

3.1 提高医院整体素质是基础

加强医院员工自身建设, 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尤其是加强道德建设。医院要普遍开展素质教育, 教育员工爱岗敬业, 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患者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医院员工要具有创新服务的思想和精神, 只有创新服务才能显示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同时, 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服务到位, 才能赢得患者的普遍好评。要提高医院综合管理能力, 包括院科两级管理, 只有不断强化医院综合管理能力, 才能使医疗服务不断优化、创新。

3.2 营造人性化服务氛围是条件

首先, 要将人性化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医务人员思想深处, 融会在行动中;其次, 从环境上加强硬件建设, 绿化、美化、优化医院环境能给患者亲切感, 形成对医院诚信服务的放心、称心和满意。

3.3 弘扬医院精神是关键

医院开展人性化服务是弘扬医院精神的一种有效方式, 为此, 要加深对医院精神的探讨和研究, 使人性化服务深入人心。

3.4 质量效益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追求的目标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篇6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 只有认真加强园林管理, 注重管理质量, 才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由于园林管理的内容很多, 范围很广, 本文仅就园林管理的质量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供广大园林工作者参考。

2 注重园林管理质量的重要性

只有绿化管理质量好, 绿化水平才会高, 绿化效果才会好。过去虽然反复强调注重质量, 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直接影响了城市绿化的速度和效果。三分植树, 七分管理, 说明加强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 如果管理不讲质量, 植树数量再多, 质量不好也不会有很高的成活率。没有质量就没有速度, 树死了, 减少了绿化进程。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 质量差, 效果差, 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也不会好。现代工业企业把产品质量看作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灵魂, 产品质量不合格, 企业就会倒闭。而我们不少园林部门并没有把质量看得那么重要, 在园林建设和管理中忽视质量的现象是存在的, 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园林工作者高度重视。不讲质量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不讲质量的工人不是合格的工人。园林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抓好园林管理质量问题, 努力提高园林管理水平和绿化水平。荆州市在去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基础绿化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广大园林职工的汗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已取得的劳动成果。认真细致地加强绿化管理, 使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能发挥更大的绿化功能作用。目前管理质量下降, 在园林绿化管理上没有按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去做, 有的虽然管了, 但不认真, 不彻底。有的管理不经常, 一说要联查, 就靠搞突击。园林绿化工作光靠突击是不行的, 应该是认真、经常地进行全面管理, 以保持花草树木和各类绿地的完好状态。

3 目前园林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

(1) 园林施工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投资不计成本、定额把关不紧、质量要求不严、标准不高、质量优劣没有严格的奖罚制度、今年植树不活明年重栽。在管理质量上重新建, 轻管理, 对新建绿地、新绿化小区或新植树木当年管理还比较认真, 对原有绿地、原有小区或原有树木就不太注意管理质量, 甚至有所放松。在施工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 往往把完成计划的数量看得很重要, 而把质量却放在了次要地位, 不认真检查施工质量, 不注意质量的验收。

(2) 园林生产管理方面主要反映在园林生产中有的劳动无定额, 或定额不全不合理, 或有定额不执行或执行不好, 分工不细, 干多干少都一样。生产中各项作业无操作规程, 或有而不全或有而不用。各道工序不能严格把关, 有了质量问题找不到负责人, 或者发现问题也不管。有的各项作业质量无标准, 或有而不执行或执行不严格, 作业完工不进行质量验收。

(3) 园林绿化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主要反映在庭院绿化中较多。绿化树种植物材料少, 缺少大乔木或遮荫树, 品种单一, 无法形成合理的植物生态群落, 硬化铺装面积过大, 整体绿化效果不理想;园林小品比例失调, 位置设置不当或体量不适度。假山体量不协调, 盲目设置水景。有的花坛高度不适宜。园林设计不可取, 主要是因为缺少设计资质审查和设计审批的管理把关等。

4加强质量管理的对策

(1) 行道树管理。

要尽量克服缺株断行、高低不齐、粗细不等、冠幅大小不一、修剪不及时不整齐的问题。

(2) 小区绿化管理。

加强普遍管理和全面管理。普遍管理指的是所有的绿化小区都应该有专人管理。全面管理是在一个小区中所有的花草树木、绿篱、花坛及设施和卫生保洁都应该管理。现在的问题是本来有的小区树木不多, 可还有缺株、死树、半截树, 缺乏补栽、修建和清理。绿篱缺乏修剪、不整齐、缺株断行。草皮长势不良, 斑秃严重, 欠修剪。花池、花坛内有杂物, 有的没有多少花而且高矮不齐。应注意树木、草皮的补栽和修剪, 保持花坛花卉整齐和卫生。

(3) 公园游园绿地管理。

表现在对花草、树木、绿篱管理上有些粗放, 有的乔木、灌木、草皮、绿篱欠修剪、不整齐。园林设施有的损坏失修, 有的水面不净, 绿地杂草较多, 卫生保洁坚持得不好, 进园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能使人产生愉悦之感, 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

(4) 苗圃管理。

有的苗木整形修剪不及时, 定干高度、株行距不尽合理, 个别苗圃休闲地较多, 在苗木培育方面缺少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和名贵树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苗圃管理还需要掌握市场信息, 加强预见性和计划性。

(5) 花卉生产管理。

要充分利用现有花窖土地和设施, 生产更多更好的花卉产品。目前温室花卉管理不够精细, 有些花卉生产设施维修不及时, 影响生产的发展。温室花卉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一定数量的应时花卉, 以备节日用花和大型会议摆放。有些适合盆栽和地栽的花卉应分开品种、花色, 如月季按红、黄、白、紫、粉各色分开成片栽植或摆放, 既好看又便于管理, 容易打开销路。

5加强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培训制度。

首先对园林职工进行主人翁教育,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责任心强什么事都能干好。其次根据绿化作业需要, 搞好施工、作业前培训, 提出任务量、作业要求、操作规程、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等。也可以利用冬季或雨天进行集中培训, 不断提高园林职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

(2) 确定质量管理人员。

各区县凡有绿化专业队伍的单位都应确定2~3人负责绿化的质量管理, 最好每个班组有1人。要由有一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较强、认真负责的人员承担, 负责技术、管理质量的监督、检查, 使管理质量有人抓、有人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健全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

包括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等。已有的要充实完善, 没有的抓紧制订。对园林处下发的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规程和各项技术标准与要求等各项规定要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4) 建立岗位责任制。

划分责任区, 实行包干负责, 班包片, 组包段, 人包块。做到任务明确, 责任清楚, 有部署、有检查、有验收, 使质量管理工作正规化、制度化。

(5) 实行奖罚制度。

对完成任务好, 质量好的有功人员可表扬、计分、奖励, 对完不成任务, 质量差的人员应批评, 可返工、减分或适当处罚, 当然要进行教育、帮助, 不改者要处罚。

(6)

结合当代科研, 在平时的绿化管理工作中不断使用新的科学方法, 譬如病虫害防治方面、提高苗木存活率等都有新的科技产品, 我们的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使绿化工作的水平上到更高的台阶。

摘要:分析了目前园林管理质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园林管理,园林绿化,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焘.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政策的再思考[J].中国园林, 1992 (3) :26~32.

[2]杜桂祥.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J].园林, 2001 (1) :16.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篇7

一、服务育人是“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一) 服务育人体现先进的生本理念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非生产性的劳动是提供服务的劳动。教师的劳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劳动, 教师的服务发展了受教育者的身心, 留给了他们精神,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了。教师应当以“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指针, 以“主动、热情、快办、办好”的服务要求为宗旨, 坚定“领导为教职工服务, 各处室为一线教师服务, 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信念, 牢固树立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大局观念, 努力以自身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和谐氛围, 以良好的环境塑造人, 以优质的服务培养人。

(二) 服务育人体现现代的教育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现代社会的教育目标, 服务育人正是在实现这一目标。在美国中学的教学实施有三大任务:教学、指导、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保健、膳食、运输及图书馆等各项服务;在大学里则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 它的服务内容更广泛, 是大学生存于美国社区的重要条件, 在服务宗旨的指导下, 师生关系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都非常良好。教师服务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延续性”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永远延续的。教育既有政治意义, 又具有社会生产意义, 今日的教师劳动, 明日的社会效果, 今日的教育消费, 明日的社会生产。百年大计实现的基础就是教师的服务, 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使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腾飞。

(三) 服务育人体现教育的和谐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者有选择地到商场购物, 不仅购买的是它的商品, 而且同时也在享受它的服务。我们教师也可以从中有所吸取, 以真诚和挚爱为建立和谐密切的师生环境而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课堂上谆谆教诲、娓娓动听、和蔼可亲,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 课堂外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 真诚相处, 以爱心换人心。各管理服务处室按照分工, 相互协调, 各负其责, 事事有人管, 有人问, 有人落实, 能办的立即办, 当天清, 不能办的解释清楚, 请示领导, 限期解决, 并注意做好跟踪服务, 问寻有关人员是否满意。以一线老师、广大学生是否明白、是否满意为鞭策动力;以办好自己的事, 让领导放心为原则, 时刻注意加以改进,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力求更快、更高、更好。

二、科学的方法是育人的关键

师生之间除了以教材、教具为媒介间接地进行外, 更多的是通过相互交谈和接触, 彼此感染来直接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好坏, 或者说作为教师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做指导和服务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间的关系, 甚至影响一个人以后步入社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育人之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方法, 为此, 我们应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一) 科学方法与正确的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应认识到学生具有两重性, 即“向师性”和“独立性”。任何学生都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活动的能力, 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倾向和要求, 为此,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应正确区分对待,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许多教育家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重视教师的作用, 而且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视“仁”, 要求教育者关心人、重视人、爱护人。在《中庸》中指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管理者无须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 对管理对象不宜以硬性规范去限定, 是疏导而不是阻塞, 重赏识表扬而轻指责批评。

(二) 科学方法与教育的民主性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作风不同, 对学生的言行反应不同, 必然会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在许多学校中开始出现选修课, 出现学生挑选老师和老师当学生的现象, 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多民主化。作为民主型教师能给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 即使是为数不多的交往或言语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学生也愿意同其交往, 由此而产生的教育影响必定是积极的。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在1923年《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提出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共生活、共甘苦”的主张, 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把学生放在和自己一样的地位。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书中也指出了同样的观点: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民主化, 它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基础上, 努力改革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的评价手段,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使课堂教学和课下教育都活起来、动起来。

(三) 科学方法与和谐创新

教师如何具体地对待个别学生, 尤其是对课堂外比课堂内精力充沛的学生, 也就是所谓的“差生”, 对师生的关系影响极大。如果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已有的框框去评价学生的言行, 像“我看你一定……”“我知道你会……”这种评价马上会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当以同情的态度, 设身处地地结合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 以及内心的热情感受来予以评价, 像“你当时想到 (感受、认为) ……所以……是吗?”等等, 此类评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理解、尊重自己, 动机也是善意的, 马上就能从心理上接受, 师生关系也能密切。另外, 教师应对学生满怀“期待”, 坚定地认为学生能够在某方面有所发展和长进, 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表露出拳拳之意, 有诚心真意, 这种期待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托尔斯泰说得很好:“教师只有对事业热爱, 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有像父母那样对待学生的爱, 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却不热爱儿童的教师好。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努力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党建,科学管理,高校

当前,要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开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制度,以科学方法推进学校党的建设,以科学规律谋划高校党的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这一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之何为

根据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和总书记的要求,形势和任务都要求我们全面把握当前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气的影响,师生思想的多元化,党员队伍和师生规模的变化,高校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放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来谋划,放眼科教兴国战略大局中来推进,努力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科学的理论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88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才能建设一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科学的制度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抓好高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证,是保持高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高校党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表率,从严要求,以身作则,以上带下,使学校党的制度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科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坚持科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开展高校党的工作,对于高校党组织能否发挥其职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在探索和运用党的建设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浪潮,高校党组织要善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工作的形式、载体的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实效。高校素有创新之风,富有创新之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认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探索、掌握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使高校党组织成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二、高校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之如何为

(一)突出首要地位,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

实现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谋划和推进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是研究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上下功夫。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坚决抵制各种思想影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突出保证作用,以科学制度保障高校党的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重点是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上下功夫。从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办学治校、改革发展能力的角度,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办学方向、学校定位、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培养战略思维,树立战略眼光,牢牢把握学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进一步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学习型政党的目标,推进校、院两级中心组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从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完善学校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管理使用即“三重一大”的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在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现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

(三)突出实践导向,以科学方法推动高校党的建设。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方法创新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一环。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要突出实践性和时效性。突出实践性,是要求采用的方法能够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是从实践中来的;突出时效性,是要求采用的方法得切切实实地取得效果,能够让群众认可,让党员满意。重点是在改善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坚持支部建在专业上、建在班级上,强化功能、增强活力上下功夫。认真分析高校的特点,紧密结合教师、干部、工人的实际,紧密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高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基层党支部设置、组织活动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鼓励试验,敢于借鉴,包容不足,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方法上的科学化步伐。

(四)突出党性特色,以科学规律谋划高校党的建设。

重点是在总结经验、破解难点、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就是通过全面梳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近20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上一篇:关心下一代下一篇:聚焦汽车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