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研水平(精选9篇)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1
摘要:新形势下,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在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的同时,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化,因此人才综合素质势必要提高,教育改革也就势在必行。那么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的高中教育,自然是万众瞩目,而课堂模式的改进正是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教师教研水平,提高,专业功底,语文课堂模式,改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的高中教育,自然而然为亿万民众所关注。课堂模式的改进是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课堂模式的改进直接体现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转变,是理论、思想与实践的结合点,是直接服务于教学对象、影响教学效果的。因此,近年来各地各校都在探索适应新课改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课堂模式。
一、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2005 年起,江苏实行新课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高考方案,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就认为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华人首富李嘉诚也说过:“栽种思想, 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思想最终成就一个人的命运。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 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老师的影响, 所以老师们必须具备好的思想品德, 以此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就本人从教的语文学科来说,以前一直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而现在的全套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从容量上来说增加了不少,从层次上来讲提高了。以前上学时怎么也想不到《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这样的教材会出现在高中阶段。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新形势,在工作的第一学年我利用教授必修教材的剩余时间大量查阅了关于《史记》和“唐诗宋词”等方面的资料,还认真重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等作品,这让我不仅对作品的内容更加熟悉,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还在后来教授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自信了许多。
二、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有人说的好,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教书匠”,而是要立志做教育家。教育就是引导。现在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仅依靠在课堂上不断总结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堂上的经验固然宝贵,但如果一味靠“经验主义”来解决教学上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世界如此之大,我们教师切不可做井底之蛙。从国外的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到国内的陶行知等知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反映他们教育理念的著作,我们要认真研读,这些是实际教学的理论指导。近年兴起的对教学实际有较大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法、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等,我们也要认真学习,不断汲取里面的养分。
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教研水平的有效方式。一堂课上完之后,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课堂氛围是否热烈而融洽、教学效果是否优良,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地方。另外,一些深入的反思则更有价值。这种深入的反思必须是深入细节中去的。例如,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分层设计的问题难易度是否合适,对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是否恰当而指向性明确,教师的表达是否清楚易懂……只有坚持做这样的反思,并根据反思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三、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摈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从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日起,教育部门包括学校都制定了新的课堂评价机制。语文课堂那种“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对于我们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度,因为当初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就是照本宣科,师生活动仅限于课堂提问。于是我抓住每一次业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去外地、外校听课,每一次学校教研活动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理念层面的洗礼。我认识到语文课堂也可以很活泼,语文课堂上学生也可以海阔天空。除了学校安排的业务学习之外,我还到书店买来魏书生老师的书认真研读,从他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中学习到了很多。为期一个多月的岗前培训之后,我在课堂上大胆实践,让学生大胆讨论,勇于发言,我的课堂上经常充满笑声。
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现在的学生读书无精打采,听课时双目无神,但只要老师一提到课外的话题,如热播剧、网上热点问题,学生会立刻精神抖擞;只要老师嘴里冒出一两个比较“潮”的词汇,学生就会立刻像找到知音一样跟你互动起来。
由此可见,90 后的学生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机器,而是生长在信息爆炸时代、视野开阔的年轻人。我们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 不能再像“老夫子”一样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教师对世俗的一种“迎合”,我觉得不是。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校园不是真空的,高考题都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教师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以潮流之矛攻世俗之盾。
四、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模式的“形成——改进——再形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周而复始的。时代在不停变化,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高考的要求也在不停变化。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不断改进课堂模式。从学生角度来讲, 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基于上文所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是建立在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水平之上的。因此,教师的任务是繁重的。教学模式不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是一模多用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班型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模式,还要按照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评讲课等课型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我们只有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加强研究,建立有教师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向成为教育家的目标迈进,而不是仅仅做一名教书匠。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教研水平,才有能力去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模式,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中不断成长。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2
——课题阶段小结韩 静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自身素质,借助网络教研,服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师生在知识拥有量上的一种经典比喻。现在这个比喻已经不确切了,应该改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条江,一片海,甚至就是江和海的源泉。”了。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启发和激发学生思考,善于诱导和引导学生行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教学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成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努力使自己在专业发展上成为永不干涸的“源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我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课内外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好传统的评课,反思以外,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网络时代,网络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发挥的平台。只有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得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今后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减少低效无效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什么都要面面俱到,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有些课文比较长,如果逐字逐句地去教,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分析。把教学中花在琐碎的谈话,没有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考、实实在在地训练。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时间,还要切切实实地把老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参与,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现在有一些教师,因为讲课不透彻,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课后要做大量的补救工作,学生累,老师也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和数不清的作业。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为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师应选择最好的,最适合学生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就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当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合作、探究,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3
网络教研相较于传统教研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传统教研需要专门的活动地点,要有专人组织活动,教师在活动之外很难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实现了教学问题的即时性讨论,调动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是传统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具有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使教学思想和教研成果可以更快地传播,使教师合作有了更多的可能,具有传统教研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意识,养成网络教研习惯
信息开发和媒介多向交流是网络最明显的特点,网络媒体带来的知识是多渠道、跨时空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这一特点,实现教研的交互性和自主性,通过网络交流和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课题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合作有网络集体备课、网络专家指导、网络教师互动、网络课题研讨等形式。“网上集体备课”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研平台(如学校内部网页或者QQ群等)进行集体备课。具体做法是就教学内容的某一部分,由一个教师担任主备课人,通过查阅网络资源,掌握教学内容,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传至网络教研平台,其他教师下载并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形成定稿。传统集体备课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很难进行大信息量的交流,网络教研教师可以随时就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在线研读和参与讨论,实现了教研的灵活化,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网络专家指导”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播的主要形式,它有效及时,可以让教师短期内了解本科目教学领域的新方向和新要求。“网络教师互动”实现了教师的实时交流,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教学和教研内容,其他教师可以下载学习和研究评议,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网络课题研讨”可以就同一课题及子课题研究实现网络探讨,常见的有教研博客和QQ课题研讨群等,教师可以通过QQ群即时讨论课题研究的进展及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疑问,课题主持人还可以通过QQ群发布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等要求,教研博客可以上传较为严谨的课题研究成果。
网络条件下的校本教研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网络教研意识和网络教研习惯,教师要有求助于网络和展示在网络的教研希望和热情。网络教研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多样,有很多传统教研无法达到的优势。教师有了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教研的习惯,将会给校本教研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大大提升校本教研的效果和水平。
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为教研和教学服务
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资源的丰富。这要求教师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二是分享和补充网络资源。教师要提高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提升网络教研技术平台的使用,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充实教学资源库,达到校内或校际甚至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有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研和教学中可以加以挖掘和利用。首先集体备课中,主要备课人应该搜索所有相关的网络资源,了解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查阅和甄别,找出最能反映本节或者本章节所学内容的网络知识,运用于课程备课,然后传到网络教研平台供本校其他教师进行选择和使用。在课题研究方面,教师要研究本科目某一方面,应该对该方面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解和查询,然后根据查询结果设定自己独有的教研课题,尽量做到不做重复研究,不做无用的消耗,这时网络便成了不二选择。教师在设定课题方向和课题研究内容方面,尽量实现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经验,不重复别人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找出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实现课题研究的最大价值。
除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还需要分享教研成果,每一个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经验积累总有一些独有的成功秘诀,这些秘诀写成文章就可以在网络进行传播。教师在这些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这便是对网络资源的丰富和补充,可以让优秀的教学经验惠及更多人群。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不足,比如网络教研比较粗放,缺少必要的组织和统一的目标。因此,网络教研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校本教研,而是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弥补传统教研的不足。当然,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必须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平时的教研工作中多加运用,不断地总结经验,使之更好地为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服务。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3]GHB0104)研究成果。
抓实校本教研,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篇4
一、抓管理, 机制保障
学校将校本研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将校本研究上升到学校自我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高度, 制定了《大港二中校本研究制度》, 经校长办公会、教代会讨论通过, 从时间、地点、主讲人、研究内容、经费使用、评价办法等方面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校内学习研究、广泛征集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朝着制度化、日常化轨道进行。
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构建起约束与激励性机制, 教师将教学研究转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 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 这样的校本教研才是活泼、生动的, 才会有长久生命力。我们先后开展“ABC三级备课组”创建活动, 注重用团队的智慧促进团队的发展, 做好备课组建设。即A级“规范备课组”:一是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二是出勤率高, 有主讲人;三是每人都能认真备课并有教案上每一节课;四是一部分课和一部分备课组活动能对校外开放;五是有一定教育、教学成绩;六是组内有研究专项。B级“开放备课组”:一是具备“规范备课组”的条件;二是精心准备备课组每一次活动, 每节课对校内外都能开放;三是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都做到精心准备;四是本备课组教师有较为突出的教育教学经验, 较高教学成绩;五是组内有研究。C级“优秀备课组”:一是具备“开放备课组”条件;二是每一节课都是备课组精心准备的课, 通过个人备课、同伴挖掘, 形成共识, 进行实验反思, 实现“一课两议”, 在教案上有体现, 有总结性材料, 札记中有反映, 备课组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三是备课组内每个人每节课都是高质量的课;四是备课组教学质量在区名列前茅, 教学成绩、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论文获奖, 特长生培养等方面成绩突出。
实践证明, ABC三级备课组的评选给平凡的教学生活注入了乐趣, 给新老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舞台, 实现了同伴合作, 使教师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抓活动, 搭建舞台
开放校本教研、搭建共同参与的展示交流平台是我校校本教研体系的重要措施,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 聚集效应明显增强。市课改工作推动会、市首届同课异构研讨会、区校本教研现场会、教科研研讨会、暂困生转化推动会等大型活动先后在我校召开, 我校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校本教研聚集地和集散地。“请进来, 走出去”, 八方取经, 与多方交流, 我们先后请来本区和外省市兄弟校一线教学成功实践者、本市专家、外省市专家为我们指导、示范, 先后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本区兄弟校、其他区的学校以及外省市学访, 参加研究活动和比赛, 我们为之送课、送讲座。目前, 我们与全国的十多所学校建立了互访关系。这些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了我校校本教研水平, 通过一次次交流活动使我们看到教师的巨大潜力。
校际交流常态化。过去交流活动, 我们每次参与的都是那几个人, 现在由几个人变为大多数人, 由部分人研究变为全组人研究, 而且是人人都能说课、上实践课、评课, 人人都有一技之长, 人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过去参加交流活动是学校指定, 做工作, 今天, 由“要我教研, 要我献课”变为“我要教研, 渴望教研, 争着献课”, 交流课随备课组正常活动。外出参加活动, 教师本人与学校共同承担费用, 参与人数成倍增加。交流活动促进学校工作整体上水平, 卫生不用突击做了, 免检了, 班级布置文化味浓了,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强了, 更文明了。仪表免检, 考试免监。全体师生都秉承“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教研组、备课组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 学校将学访活动程序化、制度化, 每一次活动就是对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检阅, 每一次活动就是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有益尝试, 每一次活动就是教师团队化成果的展示。一次次交流活动, 一次次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奉献大, 收获则更大。
三、抓课题, 深化研究
1. 课题引路。
几年来, 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 向教科研要质量, 我们认为教科研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而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教科研要管用, 要结合本校实际、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校本教研是“教学行动研究”, “实践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学校”是我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对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和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的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民主氛围更加浓厚, 学生之间更加团结互助, 我校的领导班子、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 形成了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自觉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2. 立足校本。
目前, 市级科研课题“培养读书习惯, 提高素质品位”和区级科研课题“暂困生转化的研究”已处于结题阶段。在教学研究中, 我们把培养学生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与暂困生的转化两课题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与年级的学科教学相结合, 把课程和教学中的问题课题化。课题化的问题研究能体现实践和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可以理性的回答教学研究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从教师身边的问题抓起, 让教研为教学服务。低负高效是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最佳选择, 如何把暂困生转化工作做细;如何架起师生理解的桥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在教师, 让教师在实践中找出问题的原因, 让教师在研究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我们采取感受、体验和调查、研究两种方式, 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提供条件。
一是感受、体验。我校开展了“体验学生一日生活”活动, 了解学生乐学、厌学的原因, 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问题, 为校本教研、为有效教学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二是调查、研究。对于暂困生的转化工作从调查研究入手, 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 分析暂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原因找到后, 备课组结合本组的实际确定子课题, 从不同的方面开展研究, 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有课题, 加强了任课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研究、积极实践, 从教学方法上做调整, 在教学艺术上做文章, 使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想着暂困生, 使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不再成为空谈。真正做到教师在研究状态中教学, 在“二中”工作即研究, 研究即工作。教研成果显著:班集体建设具有了科学性;学科方面, 数学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科日记、数学教具我来做;物理组小组长承包制;英语组小师傅带徒弟制;语文组的自主作业、五星级作业、五色卡、作业的6小时内反馈、课前的演讲;化学组特色学习小组、丰富家庭实验设计等, 都成为教师的科研实践。并随着教师教研工作的不断进步, 这些校本研究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于暂困生转化的研究, 教师从学生“学不会”的原因去寻找转化暂困生的方法, 各备课组在学法上深入研讨, 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五个一” (积累一点常识、识记一组雅词、条理一条线索、分析一组妙句、赏析一段精段) , 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化学组教师分工合作, 办起了学科网页, 除将初中段所有教学资源发布在网上外, 还将相关知识分类并融合在一起, 绘制了知识网络图。数学学科集学习方法和疑难问题的研究为一体的知识一条巷,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物理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形成学科知识长廊。政、史、地、生学科的每课一讲材料的搜集, 既彰显学科特色又给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
3. 回归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与“学”的结合点, “教”的成功不等于“学”的明白,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 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真正实现教师在研究状态下的学习与工作, 使科研源于教学, 又服务教学, 达到以科研促课堂教学、以科研促教师队伍发展的目的, 我校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成功课堂”的研究。
教师评:每周末每位教师都要对自己一周的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 做自我评价, 找出自己一周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确定自己本周的“成功课”, 并写出具体的教学分析。学生评:本周最后一节课利用3~5分钟, 让学生回顾一周来本学科教学中哪节课最成功, 填写“成功课”推荐表, 说明评价理由。学生的感受:“开始评课, 觉得很怵头, 一是忘了老师讲的是什么, 二是不知怎么评课, 后来经过老师的培训, 我知道怎么评了, 实际是学会听课了, 上课注意听了, 听明白了就觉得老师讲得好, 以前和同学交流少, 我也不愿意和老师说话, 现在自己会点儿了, 也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教师结合自评和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做出具体分析, 研究自己的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 促成“教”与“学”的统一。
四、抓引领, 提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落实《大港校本教研指导意见》, 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我们确定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 注重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形成了一种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机制。工作中我们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注重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 注重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注重每一个教育时机的把握, 激发教师内在成长的动力。
1. 强化校本培训。
在学校, 我们把校内领导培训与备课组内的骨干教师引领相结合, 规定每单周四为全体教师的雷打不动的校本培训时间, 由学校领导负责, 培训内容力求全面、丰富、翔实, 形式多样。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 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 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几年来, 我们举办了“落实‘七个优化’创办优质教育”、“怎样写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等专题培训, 在备课组内, 由备课组组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一堂好课标准的研讨, 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研水平。
2. 借助专家引领。
在校本教研中, 广大教师虽然多的是一些管理和教学的方法, 但是往往缺少在理论指导下的清晰思路, 为此, 我们请天津市教科院的王敏勤教授就整体知识的构建给教师作报告, 帮助教师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拓宽思路;请天津市教科院邢真所长就如何开展读书活动、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研组组长座谈;请山东邹平教研室主任成浩就如何深入开展“听说读写”进行专项指导;请天津中学的张素兰老师就如何推进高效合作学习进行现场指导;请市教研室教研员赵福楼老师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进行指导;请教育局中教科葛长容科长介绍山西、四川、上海等地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 以此指导和推动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请我区教科室徐升恒主任多次来我校就暂困生转化的课题研究与我校的干部座谈, 指导我校的备课组开展课题研究。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多次来我校, 针对各学科的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具体的指导, 尤其是市、区级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 锻炼了教师队伍, 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各级专家的指导提高了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水平, 为教师成长提速。
五、抓特色, 形成模式
1. 抓备课组建设, 形成“二中”校本教研模式。
备课组强, 则学校强。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不是精心准备的课决不能进课堂。课改以来, 我们更加重视备课组建设, 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 我们尝试“共享教案”, 即在集体备课时确定教学设计, 再由一人负责写出教案, 打印后发给备课组教师, 课前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自己的教学特点, 进行教案的二次修改, 并在教案上留下意见。个人上课后, 根据自己的上课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反思、再修改后, 形成特色教案。
通过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校本教研活动, 即各学科每周半天的教研日活动, 每次安排一至二节备课组内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观摩课, 各年级教师轮流上课, 供备课组教师研讨, 教务处安排人员给做课教师录像, 评课时边看边评, 形成了“个人研究—集体研讨—轮流执教—聚焦问题—反思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 形成优秀的教师研究文化。
2. 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创建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大港二中的青年教师是幸运的, 学校高度重视, 师傅热情帮助, 锻炼机会多。学校要求每位进入大港二中教龄未满5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 规定师徒的职责和义务, 如, 每周师徒互听两节课, 徒弟教案要经师傅签字才能使用, 评课坚持“三个一”制度, 即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一个建议。让优点和缺点对等出现, 体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从教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周要上交一次集体备课记录、听课记录、教案等。开学初上一节汇报课, 期末师徒各上一节优秀课。学校创造一切机会让青年教师做课, 校领导也亲自听课评课, 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我校先后利用周六、周日和下班之后的休息时间开展了文、理分科的青年教师培训。每次培训过程中, 按照“看课堂录像—说教学反思—大家评—个人谈收获”的模式进行。在培训过程中, 同科教师从学科整合、新课程理念、课堂实效性等角度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 很多青年教师取得了长足进步。
3.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创设读书研训模式。
教师的“理论学习、专业提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课改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 在全校开展读书系列活动, 先后为每位教师购买了几十种理论书籍, 搭建了教师学习的平台。学校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读书活动, 交流读书心得, 实现人人读书, 大家受益, 从而带动全体教师和学生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 提倡教师抽出一定时间读书学习, 写一次反思报告。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业务学习”和“教学随笔”两个笔记本, 鼓励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读书活动相结合, 进行反思, 使教师不再为读书而读书, 而是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自觉地结合起来, 用读书指导实践, 用实践深化读书, 使读书成为教师职业人生的一部分, 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重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会自我扬弃, 达到不断提高。学校形成了“搭建平台—典型引路—自我反思—实践升华”的读书研训模式。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5
一、理念指导, 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 能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让教师想发展, 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 两方面相融合。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 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 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 如果忽视了教师, 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 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因此, 必须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工作。
1.“内涵发展, 均衡发展。
”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 学习是途径, 反思是关键, 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 促进发展”。
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 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 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 明确目标导向, 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 最终走向自觉进取, 促进成长, 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
3.“赏识教师, 激励成长”。
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 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 但是, 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 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 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 工作被认可和赏识, 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 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 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 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 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 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 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 构建学习化校园, 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 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 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 尝试开展“每周论坛”、“对话与交流”及“网络学习”等活动, 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认真学习《立足原起点, 实现新目标》、《帮助的力量》、《培养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和《有爱才有教育》等。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 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 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 一种成就。
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 言之有效, 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 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 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 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 等等。总之, 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 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 学是为了用,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 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 在反思中改进, 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服务教育。这一点是“交流平台”的归宿之一。
“交流平台”活动的开展, 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 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 对构建学习化校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 “交流平台”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 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 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
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 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 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 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 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教育, 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 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 与教研交流相结合, 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 促进内化学习,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
在手记中,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 不断获得体验, 积累经验, 改变做法。坚持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教后反思并作为自查的一项内容。
4.
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 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 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 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 课题引入,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 资料相对丰富。
几年来, 我参与了“构建学习化校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县级课题) 、“新课程课外阅读” (县级课题) 和“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县级课题) 的探究活动。
2.
课题创生, 尝试从“有效课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欣赏课”课堂教学新模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研讨。
四、自我调节, 促进发展
为了有序地开展活动, 进行自我反思, 实现专业成长。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调整做法, 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 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不断提高自律素质, 促进教师成长, 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通过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 加以锤炼, 凸显自身能力。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校本教研, 激发了我的内驱力,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研活动的开展, 使我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教研活动的开展, 有效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 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 是发展教师的动力, 是提升教师的平台和成就教师的保证。为了学生的发展, 从途径和方法上看, 主要还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 学校才能获得发展, 只有教师获得了发展, 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 通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让教师想发展、能发展。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 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为了有序地开展活动, 进行自我反思, 实现专业成长。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调整做法, 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 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促进教师成长, 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走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开展适合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 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这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6
关键词:提高,园本教研,建议
一、规范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提高幼儿园教研有效性的保障
(一) 建立适合本园的教学常规, 完善相应的教研制度
园本教研制度是执行的前提, 是园本教研有效实施的保障, 因此, 张掖市区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各种园本教研工作制度, 并促其不断走向规范化。而这些制度主要应包括:1.园本教研的目标规划;2.园本教研实施计划;3.园本教研专业引领制度;4.教师集体研讨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为广大教师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职责, 使教师开展园本教研有章可循。
(二) 确立公平合理的评价制度
首先, 幼儿园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多元合理的评价标准。幼儿认识字母数量, 会背诵诗歌的数量以及答卷成绩等已经不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唯一标准。
其次, 教师化被动为主动, 重视教师发展性评价。教师应该从评价中被动地位解放出来,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成为园本教研评价的主体。
第三, 幼儿园中教研组, 年级组等群体的科学评价机制与教师专业和发展评价机制同等重要。建立幼儿园群体评价机制可以促进群体之间合作竞争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以及教师的成长。
(三)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最大的功能在于使教师始终保持教研积极性。张掖市区幼儿园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用以增强教师自信心,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内在动力。
二、寻求适合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
(一) 明确而实际的具体教研目标是园本教研的指导方向。
确定明确而实际的教研目标需要多方考量, 首先根据上级教研部门要求, 其次要结合幼儿园中师资力量, 以往教研活动经验以及幼儿发展状况等综合剖析。总结经验, 找出问题, 确定难点, 最后确定具体操作目标以确保其可操作性。
(二) 教师团队的合理搭配是教学成果的保障。
以张掖市区幼儿园为例, 园中高级教师多数教龄偏大, 年轻教师占比例较小。老少教师的优缺点在于有经验的老同志有着丰富的经验却缺乏创新的教学思路, 而年轻教师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洗礼, 对教学有独特见解。因此教师团队要老幼结合, 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和成长。这样让老教师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的教学思想, 新教师不断实战丰富教学经验, 教学成果得到保障。
三、为确保专业引领, 合理合作机制, 充分利用和依托优势资源
以张掖市区幼儿园为例, 原本可以很好的依托于河西学院这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师范类优秀院校来确保幼儿园的专业引领, 但是根据调研, 现实情况是张掖市区幼儿园并没有将这一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因此笔者建议张掖市区幼儿园应该建立于河西学院相关专业的合理合作机制, 提高张掖市去幼儿园园本教研水平。
四、教师的善于反思, 不断创新要作为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基础
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园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前提。目前张掖市区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着缺乏反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 教师应该培养和增强自我反思意识, 并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 观念, 方法等通过深入的剖析,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更新教学理念。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 同时提高解决教学难题的能力, 使自身教学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自我净化和成长和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树立自信心, 提高工作质量。
(二) 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自我反思的方式方法。
根据自我反思的条件和要素,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驰从四个方面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方法。他认为:
首先自我反思的三要素分别是鲜明的问题意识, 确定值得叙述的故事以及具体的描述。三个要素结合起来, 建立在理论指导下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来具体描述的系统反思。
其次, 积极收集教学思考, 有针对性地增强教学反思。收集过程中三方面重点:收集工作中的闪光点, 收集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交流过程中智慧的碰撞产生的思维共鸣和精辟见解, 收集失误点, 即课堂上失误的地方, 自己或者学生对自身不满意的地方。
第三, 做好课前, 课中, 课后三个时间段的反思。课前反思体现在备课过程中, 没有精心预设的教学活动无法称之为优质。课中反思主要靠观察和倾听。观察主观方面的了解, 倾听是客观的接收学生提出的疑难点并发现创新过程中的闪光点, 然后根据观察和倾听收集的结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和教学成果再认识的过程。
最后是要有三个结合点, 即整体与专题反思, 个人与集体反思, 即时与滞后反思。三个结合点如果能抓住, 可以使反思更系统一些。
综上所述, 以张掖市区幼儿园为例, 想要提高幼儿园园本教研水平, 规范制度, 寻找到适合园本教研的内容, 依托优秀资源以及加强教师反思意识这四点是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业务能力。正视幼儿园自身存在的优缺点, 切合实际的不断改进才能让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彭兵, 谢苗苗.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实施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3)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7
《中国教师》:李老师,从实验版课标的颁布实施至2011年课标标准版的颁布已经过了十年,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韶关市课程标准理念与目标的落实情况吗?
李文:从课标开始实施以来,我市主要通过三方面工作对课标的理念与目标进行落实:一是全员培训;二是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三是行政方面的推进。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感觉大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比较熟悉。现在到学校调研与教师交流的时候,老师们都能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新课程的理念,如都知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学习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等。而且,在对课标的学习理解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已经把新课标的理念变成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合作学习,原来就是简单的小组讨论,仅仅是形式上的学生合作。现在一些教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本地农产品的种类调查、学校门前小河的污染源调查等,然后让学生把调校展示。这些教学活动说明了新课程的理念正在我们的教学中逐步落实,部分教师已经初步具有了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一个理念如果真正落实下去,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在新课标理念的落实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们在逐渐地改变。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很好地将课标理念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在慢慢地适应新课标理念,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还在沿用原来老的教学理念。总的来说,和原来没有实施新课标相比,还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中国教师》:结合韶关市的实际情况,您认为在2011版课标理念与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李文:我认为2011年版课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与以前教学过程中相比,应该差别不大。在教研培训过程中,结合我们韶关地区的实际,我感觉地理学科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乡镇中学的地理教师基本是非专业的,而且流动性大。这样的师资队伍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内容不熟悉,大部分没有参加过地理学科的新课程培训,没有学习过地理课程标准。例如,去年的教材培训活动中,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是第一次上地理培训课,以前从来没有教过地理。这样的话,教师对地理学科就相当地不熟悉,即便经过一年培训后,教师对课标有一定的了解了,第二年培训你会发现又换新教师了。我认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再加上教师的自学能力也很强,只要经过两三年的专业培训,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教师也能熟悉地理教学内容,慢慢地转变观念,逐步地落实地理课标的理念。但是现在面临这样一个尴尬问题,不要说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都难以落实。
《中国教师》:为了保障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顺利实施,面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韶关市具体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李文:我所在地区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就是加强集中培训;第二,就是把平时的教研活动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第三,我们市里还开展了大型的同伴互助活动,把城里优秀的骨干教师与乡镇的教师结成对子帮扶;第四,市、县两级的教研室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让城里教学经验丰富、新课程理念落实比较好的教师到县、乡镇的学校上观摩课,起示范引导作用。
《中国教师》: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乡土地理”部分相对改动较大一些,新标准将原有8项精简为6项,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和梳理。对于这部分教学,请问李老师,韶关市过去十年中是如何进行的,接下去又有什么打算?
李文:对于乡土地理这块,过去我们是用乡土教材《韶关地理》开展教学。从去年开始改用新编的乡土教材读本,把韶关地理与历史融合在一起。从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在学习中国地理相关内容时教师能结合乡土教学,教学效果比单独学习要好一些。比如学生学到地形部分,教师就结合韶关的地形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才会感觉到地理就是身边的事物,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我们打算今后继续朝这方面努力。
《中国教师》:目前,初中地理课程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大多数学校都将其当做“副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地理课程的评价如何操作才能更好地实施,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
李文:对于地理学科是“副科”的看法,由于高考科目的设置的变化,这种观念在逐步改变。行政层面已经开始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谈评价的话,评价可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地理学科没有设置为中考科目之前,我们韶关的部分教师就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到一起进行评价,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教师们都会做一个记录,包括学生的笔记、课堂练习等都把它们记录到最后的总成绩中,这样的活动落实后,学生还是比较重视地理学习过程的。
再一方面,教师们也很有创意,像有的学校一个学期开展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比如聚落的调查、当地乡土工厂的调查等等,然后把学生调查学习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对学习过程和取得成绩的肯定,让他们感觉学习地理很有意思。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目标与理念,是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接下去要努力和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和希望要寄予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谢谢!
李文:我认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你才能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问题,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8
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不是教师牵着走,但并不是教师整堂课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随心所欲地去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步骤阅读、讨论与思考,从而获得知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提高认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建立起听读兴趣,进而诱发学生的说写欲望,则能有效提高其语文能力。下面,以《荷塘月色》为例,体现上述教学思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1)听、读环节。在多媒体教室,舒缓、轻柔的音乐渐起,清晰浑厚的课文朗读,配以清华园荷塘小径及雾色掩映下的荷花、树木等情景画面,一下子便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的意境当中,他们怎能不用心倾听,细致体会。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体味作者的心境,要求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诵课文。这一环节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比如:有生字、易读错字和难理解句子的部分。读后,请其他学生纠错,评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又能够训练注意力,经过朗读、评讲,大家还可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2)说、写环节。进入课文分析阶段,由于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都放在理解语言特色和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因此设计恰当的讨论话题,体会教学重点、难点成为教学的关键。比如在体味作者的心情时,请同学们分析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颇”字的含义,以及请同学们讨论课文第二、三、六、七、八自然段,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然后写出来。经过讨论,同学们燃起了“说”的兴趣,也锻炼了总结概括等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语言清新典雅,准确生动这一特点时,重点放在第四、五段。可以让学生把“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一粒粒”“缕缕”等叠词去掉,再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然会发现,这些叠词不仅传神地描绘出作者主观思想上美的形象,同时也与作品内在的抒情特色取得了一致。这样的结果,不是采用教师分析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参与,积极开动脑筋,运用恰当的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达出来的,这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合理地启发、引导,适时地表扬和鼓励效果会更好。
当然,“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绝不能割裂开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应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听”与“说”的能力尽量提高。在课下业余时间,要求他们多读书、多观察、勤思考、勤比较,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这对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灵活施教,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施教,围绕教学要求灵活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中,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课,提高其语文能力。
(1)设计新颖别致的引题,使学生一下子就感到趣味横生, 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课文。比如,在讲《景泰蓝的制作》时,由于同学们普遍对说明文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几幅色彩艳丽、流光溢彩的景泰蓝图画,一上课先让学生观看,并让他们根据图画猜测这种工艺品的材料和制作过程,由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整堂课便在同学们啧啧称奇中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或以古诗、名言、设置悬念等方法引题。总之,以最大限度地贴近教材,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本。
(2)设计灵活多样的话题,变传统陈旧的满堂灌、注入式为启发式、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比如,在《拿来主义》一课中,鲁迅先生的语言习惯对文字基础较差的技校生来说,确实生涩难懂。因此,可以按照教学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帮助大家理解。像“为什么课文要从‘闭关主义’说起?”“作者罗列‘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目的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集中体现在哪句话中?”等等。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大家可以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穿插相关的故事、笑话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中,教学进展到一半,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分散。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讲一段东汉刘秀坟的来历或武则天无字碑的传说,让同学在对历史名人坟墓的对比中,深入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体会世间最“美”坟墓的主题。
(4)通过活泼多样的课堂形式,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在学习了诗歌单元后,可以开一个“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在班上朗读,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的兴趣; 学习小说、戏剧课文时,可以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来揣摩人物加深理解。比如在讲古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课时,请五位同学分别代表孔子等人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并根据各自的理解模拟当时的情景,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实践证明,这样安排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 篇9
1. 当下农村学生习作水平的现状
第一,作文指导过于形式化,习作内容受出题人主观意愿影响较大,对学生形成许多束缚,使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不丰富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胡编乱造甚至抄袭。第二,缺乏创新。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照本宣科或列出提纲划分步骤,直接导致学生语言呆板、无病呻吟、毫无个性,学生的个人情感、意志、爱好等往往得不到体现,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这种教学模式看似使学生掌握了习作技能,实际上只是做了量的积累而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第三,农村信息的闭塞、学校基础设施、技术设施的落后以及农村学生阅读量过少,都使农村学生的视野、获得的信息量远远窄于、少于城市学生,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学生语文词汇量少、炼句能力弱、习作时对句子的掌握程度不高和对句子的表现力把握不好的现状,即农村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现状。第四,农村学生受方言影响,不了解写作的书面语和句子结构,语病较多,不能恰当地运用标点符号,写作水平普遍不高。
2. 加强课堂小练笔对提高农村学生习作水平的意义
(1)提高学生对习作的重视程度。加强课堂小练笔,学生当堂写,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反映出来的不同问题,而且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真实情况,不仅能使老师认识到学生习作时出现的问题,提高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学生的抄袭,提高学生对习作的重视。
(2)促进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掌握,提高习作水平。在课堂小练笔中无需追求扣题、文章字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爱好,有更充分的时间对句子进行揣摩,并且学生当堂写,老师当堂讲解,能及时解决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掌握,从而逐渐提高习作水平。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习作熟练程度。如果写作能按照学生的个性、情感来进行,使学生的意志得到充分表达,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学生有兴趣进行创作,就能形成一定的表达习惯即写作习惯,从而提高习作的熟练程度。
(4)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课堂小练笔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习作水平,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文创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情感发泄的一种方式,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孩童,情感敏感细腻,如果能运用习作发泄情感,将有效防止行为上的极端情况,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减少问题少年的发生概率。
3. 如何更好地推动课堂小练笔的实施
(1)加强课堂纪律的维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小练笔中,最需要的就是防止学生抄袭和做与练笔无关的活动,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才能保证小练笔的有序进行,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提高,能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并解决好课堂练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习作内容优秀、进步大的学生在课堂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朗读、分享,为课堂营造敢于表达的氛围,使学生在分享中得到提高,保持好的习作习惯,摒弃错误的做法。
(3)注重学生书面语言的积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农村虽然信息闭塞,但也拥有许多城市学生没有的观察机会,如环境等。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设计图书角,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加词汇量。
4. 结语
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一大重点,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更对社会与国家的长久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在质量上要严格把关,更要解决城市与农村教育不平衡的状态,更大程度地促进农村教育的进步,关于实施课堂小练笔来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措施,对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力量,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知识的竞争,而人才的养成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托于教育,教育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人才的培养。现今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有所提高,然而地区发展不均匀、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中仍旧十分明显。因此在缩小这一差距的过程中,必须将更大的关注度投入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上。本文就针对促进农村学生习作水平作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小练笔,农村学生,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金复耕.学生习作中的消极因素及其纠偏[J].文学教育(下),201 2(11):12-62.
[2]黄镇渊.展示、参赛、编书——学生习作激励因子之一[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03):6-16.
【提高课堂教研水平】推荐阅读:
加强听评课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05-29
提高课堂实效07-18
提高课堂质量07-31
提高课堂成效10-07
聚焦课堂效度,提高课堂质量06-21
激活课堂提高效率05-09
提高地理课堂效果05-18
提高课堂效率方法06-02
提高历史课堂效益06-22
提高化学课堂效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