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2024-05-09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共10篇)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篇1

语文教材可读性强, 有很多文质并美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生动有趣的文章, 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材料。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教材, 应该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心里都清楚, 不是每一堂课都能吸引学生。有时一篇课文被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 抽象的分析, 课堂上就极其干瘪, 枯燥。学生在课堂上有气无力, 厌厌欲睡。长此以往,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 学习极为被动。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得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在实施新课程中显得尤为迫切。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而课堂的吸引力与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既要有学者的头脑, 又要有艺术家的风范;既要有渊博的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既要有慈母般的爱心, 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 又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是“学高为师”, 还要有艺术才能和完善的人格。有实力才能有魅力, 有魅力才能有吸引力, 学生才会佩服你, 进而崇拜你。“亲其师, 听其言, 信其道, 效其行”。试想, 若教师能以宽阔的知识背景, 新颖的思维方式, 流畅的口才表达, 美妙的文字功夫吸引学生,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学生听课就会如沐春风, 如饮醇醪。

二、教师要深研课标, 开发课程

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的《语文课程标准》, 在理论和实践都将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 综合性学习的倡导, 口语交际概念的提出, 提升了全国语文教育的理论, 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语文教育, 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方向。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深入地领会其中的精神、要旨。而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 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训练语文能力, 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 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真正深入并把握它。同时, 还要突破教材, 综合学生的课本世界,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做到心中有谱, 才能克服课堂中的表面热闹, 华而不实的毛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变难懂为易学, 变艰涩为通俗, 变抽象为具体。由浅入深, 深入浅出, 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学生听着容易了, 才会喜爱语文, 才会被语文所吸引。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的情感、情绪很容易影响、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跨进课堂前就应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自己情绪低落时, 工作生活不顺心时, 千万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一般地, 入教室前应抖擞抖擞精神, 作一次深呼吸, 眨眨眼, 扬扬眉。特别要让自己的眼睛充满光彩, 充满自信。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最容易从眼睛中看出来。然后面带微笑从容不迫走上讲台, 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感、情绪来教学。学生会被教师这种精神状态所感染, 从而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教师, 课堂上感情充沛、情绪饱满, 他身上就好像有一个磁力场,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 若教师走进课堂, 表情木然或情绪低落, 精神萎靡, 动作迟缓, 有气无力。讲解没有激情,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开场白”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 设计并组织好“开场白” (导入语) 就会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取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教学很快进入佳境。刘显国老师把导入语的基本要求归纳总结成如下口诀:

“名言警句, 群情振奋;故事谜语, 趣味猛增;对比悬殊, 令人吃惊;志士伟绩, 鼓舞精神。巧插小引, 开拓意境;点将开篇, 活跃气氛;新闻奇事, 娓娓动听;切身利益, 人人关心。”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借莎士比亚诅咒金子的名言:“金子, 黄黄的发光的, 宝贵的金子!只要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再如, 魏书生讲《论语》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 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 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 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里谁排第一位?他就是我国的孔子。”这么一说, 学生学《论语》的兴趣就来了。当然, 导语的设计有法可循, 但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特点, 融入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使其灵活多样, 生动有趣。只要运用得恰当就一定能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五、教师要翻新教学手段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不断翻新,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的单一格式。向学生自主学习, 多向交流转化, 营造师生间、生生间、个体与集体间的互动场面,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就即便是教师的单一讲授, 那么语言一定要生动活泼, 声调要抑扬顿挫, 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辅助语言为教学服务。也会收到较好效果的。另外,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个原则, 那就是直观性原则。它也是翻新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可以为教师们定出一条金科玉律, 在能力范围内, 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观跟前。”遵循这一原则, 教学《金黄的大斗笠》未尝不可展示一下那见证姐弟情谊的斗笠。教学《小橘灯》时不如现场制作一下橘灯。教学《猫》若能抱来一只猫, 那更好!有实物、标本、图片、录音、录像可以展示的都展示, 有动作的就模仿动作, 有实验的就做实验, 有歌有舞的就唱就跳。能改编成课本剧的, 就把它搬上舞台。实物展示受限的, 就采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课件或使用CAI软件。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如同一桌丰盛的大餐, 色香味俱全, 使学生留连忘返。因教学手段的新奇, 而大大地增加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吸引力 篇2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生对课本上的生物世界是陌生的,但是,对自己的实际生活却是熟悉的。依赖他们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关知识中,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地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稳定在正常值的范围内。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这个问题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理解的,通过问题的导入,课堂的生动性提高了,吸引力增强了,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机智的运用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的状况,这种时候,教师如果能正确使用教学机智,不但不会打断正常的课堂教学,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讲《通过神经的调节》相关知识时,请一个学生回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是什么?这时,另外一个学生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发出很大的声响,全班同学的目光一下子从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我借机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听到东西落地的声音,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一个方向,这是反射吗?”问题一出,课堂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定义,很快便分析出了结果。

三、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学上有很多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需要将其巧妙地转化为通俗的“大白话”。比如在学习体内为什么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时,正确答案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学生们对此有点难以理解。我便告诉他们,这句话的意思是:激素是一次性的,好比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旦用完,本身就报废了。学生一听,马上就理解是怎么回事了。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 山西省永和县第二初级中学)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篇3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理念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课堂有效教学是指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 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 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最优化发展, 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

2. 课堂有效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效

课堂有效教学要求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课堂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 强调教学效果。而教学的“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 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 强调对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 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3.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活动, 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

根据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三大目标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强调学生自我探索、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1. 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导入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身心, 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 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

(1) 抓住学生的爱好——“上网”

《网页制作》这门课程并不难, 但是学生刚开始接触, 会带着很多的疑问:我在上网时遇到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我的QQ空间如何设置得美观?我的博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因此, 在介绍这门课程前, 要和同学们聊聊上网的话题, 引导他们往课程上靠, 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从而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

(2) 动用身边的素材, 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不可能针对你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 其中有些案例就会显得遥远而陌生, 学生就会不感兴趣。因此, 在布置任务时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素材, 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十分有用的例子, 比如说设计班级网站、个人网站等等。

2.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教学

理论课教学是枯燥的,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尤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加让学生反感, 导致学生抵触本课程以及授课老师。心理学指出,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它能让人产生学好某种知识的稳定倾向, 乐学才能善求。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是顺利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在《网页制作》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先运行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网页作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许多工作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很早就应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 才能在团队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以生文本,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育。能不能将作品的制作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中去, 能不能将制作技巧转变成学生的技能, 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才能掌握知识, 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机能。

(2)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能力

在课堂上将班内的学生分成了几个互助小组, 刚开始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按照优良差重新整合小组成员。理论课上布置好上机实践课的任务, 要求每个小组各自进行探究学习, 并要使本组成员达到掌握的程度。作为教师只负责解决疑难问题, 或对协作差的小组进行指导、旁听。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增强了团体意识, 又培养了合作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 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和胆量

众所周知,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主要通过角色互换让双方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因此, 在教室上课时可以经常采用换位教学, 由一个或几个学生轮流在讲台上讲, 教师与其他学生作为听众听讲, 每当精彩之处, 我们予以鼓励, 每逢不足之处, 则与其他学生以问题形式进行发问, 帮讲课的学生寻回不足。为了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要偶尔提醒和帮助。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练就了胆量, 培养了自信, 还让他们懂得了老师的艰难。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理解老师, 使他们做到上课时不讲话、玩手机等, 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5. 以竞赛为契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在课堂有效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品需要有展示的地方,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的能力所在, 掌握一技之长。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学生身边多发生的事和人,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亲切感, 尤其是他们将作品完成后, 可以从学生的表情看出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在小组中, 避免让能力强的同学完全控制局面, 强帮弱过了头, 会使能力差的同学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2. 把握好教师介入的程度与时间, 如果教师介入太多, 会缩小学生自主的空间;

反之, 如果教师介入太少, 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辅导。

3. 找到合适的成绩评价方法, 一直是网页制作课程的一个难点, 如:

如何确定网站的好坏, 常常受个人审美观的影响;如果采用网站访问量多少来衡量, 又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要把握好评价尺度, 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课堂有效教学是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戴国珍.深入开展活动研究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2]温婷.学生是课堂永远的主角——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 2009年4期.

[4]徐勇.探寻课堂有效教学注重学生针对训练.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2009年1期.

[5]殷兴梅.英语课堂教学反思.中学英语之友 (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09年2期.

怎样提高高中生物课堂吸引力 篇4

生物课是高中理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如何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生物上来,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联系实际

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一条途径。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都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他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利用日常生活或活动中所见到的生物现象随时随地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校园的锄草活动中,可提出与植物有关的一些问题,什么是平行脉、网状脉、直根系、须根系、植物根、茎、叶的特点等等。边活动、边观察、边讲述、边提出问题。这样,会收到在课堂上无法收到的效果。

二、注重教学方法

1.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课件、教学光盘、网络手段等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和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时,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其过程,让学生对氨基酸的结构式(在学习新课时,学生还没有学到化学中的结构式,学生对化学结构式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和脱水缩合过程就一目了然,既提高兴趣又降低难度。又如在做一些实验时,教师若先让学生看光盘演示过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或生物技术,教学生如何通过网络了解,效果绝然不同。

2.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提高学生注意力,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如进行“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或自愿组合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提问以每组轮流及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纪律打分制”(对每小组每节课的纪律、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钻研精神进行打分,得出好坏)“学习方法评比制”(对每小组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介绍,结合学习效果,大家讨论评比,教师再加以点评)。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争强好胜的意识,人人积极思考,竞相作答,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不仅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且有利于学习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3.在课堂上适当地开展探究活动,特别是对某些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兴趣带来了不可预计的效果。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若进行验证性实验,其效果只能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若进行探究,还可以在此基本上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重视兴趣培养

提高语文课吸引力的几点做法 篇5

于漪老师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 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 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 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 教过不等于学会, 教师的滔滔不绝, 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 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 为学生的学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

首先, 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教材在课堂当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如果教师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并使用教材, 那么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就会变得活泼、生动, 富有生命力。相反, 教材就只能成为一本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生气、变得沉寂。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在教材的使用上, 最好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制定好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教学目标, 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方向、速度、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首要摸清的就是大纲要求, 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有计划地理清教材、摸清学生的心理, 最后制定出符合科学教学的目标。

二、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精要、美观、形象、醒目, 体现一堂课教学的重点。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认真备课, 按照大纲的要求, 深刻钻研教材, 抓住一篇文章的精髓, 将美术与教育相结合, 创造出实用且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板书。下面是《谈骨气》的板书设计。

1. 在黑板中上方写“谈骨气” (标题) 。

2. 在标题下竖行写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点) 。

3. 在论点左侧成曲尺形写出孟子的三句话。

4. 在论点右侧成曲尺形写出论证部分的三个事例。

5. 最后用线连成一个有骨气的顶天立地的人形。

三、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1. 教学当中, 总会有重点、难点、简单点之分, 作为教师就是要把这些区别细分出来, 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与掌握。

对于重点、难点, 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对其讲得仔细些、讲得清楚一些。对于一些只是简单了解的内容最好一概而过, 尽量做到清晰分明, 有主有次。如果每一篇课文都是按照一个模式、一个腔调、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分主次地讲下去, 不仅学生不爱听、会厌烦, 而且教师讲得也会乏味。

2. 教学中仅仅靠教师灵活自如地驾驭、使用教材还不够,

还需要将教学艺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发挥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有的作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幽默的语言也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是调动学生然举手提问:“老师, 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 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作为教师, 一定要沉着应对。首要要表扬学生的质疑善问的精神, 之后再对学生做出如下点评:“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 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 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3.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学生的配合, 学生需要教师的发现, 当两者达到相互的统一时, 学生的自主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 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比如, 教师需要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本内容的兴趣点都应该有所了解, 学习目的、态度、习惯、爱好等。只有抓住这些, 才能尽快地掌握学生对待事物的兴趣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变得容易。当前的学生, 虽然对学习有一定的渴望, 但是因为意志的脆弱等一些不良习惯, 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教材中的兴趣点相结合, 使得两者相互作用、协调。

例如, 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可能还会对自己童年时玩耍的环境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定会充满美好的幻想。因此, 我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教学切入点。我先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出在自己记忆中最为美好的画面, 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学生心目中的美好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也有对于世界未来的幻想。然后, 我直接引入鲁迅先生儿时玩耍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通过学生对于生动、具体描写的感受, 学生感受到了文章当中描写的瓜果的清新甜美, 感受到了可爱动物的欢乐天真, 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儿童时期的轻松自由的乐趣。百草园的充满情趣的生活, 与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相比, 使得学生都深刻地理解了当时封建教育制度下受教育的儿童的心理, 也对“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最后再揭露本节课的主题, 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妙, 体会生活当中无尽的乐趣。

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 7篇鲁迅先生的文章被选登, 并且每一篇都需要重点讲读。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主题深刻、语言精练、篇幅较长, 因此, 如果仍旧按照以往传统的串讲模式, 对课本中的知识面面俱到的罗列, 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因此, 上述所提到的那篇课文的设计, 不仅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 而且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文章当中的趣味, 并且完成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 达到了对学生教书育人的目的。

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 篇6

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写作的一大内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毛泽东笔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蓬勃, 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如诗如画, 李太白诗中神仙世界的异彩纷呈, 苏东坡词里“大江东去”的雄浑壮阔……这些自然美景无不浸透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教学时, 教师可以运用“读想法”,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想象,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美丽的艺术画面印入学生脑海, 进而体会到作家抒发的浓浓深情。

形象美:美的形象指的是教材中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它主要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美主要美在情操和人格上。美丽而忠于爱情的罗敷, 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 献身科学的玛丽·居里……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认识生活中不可能或很少可能遇到的人物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历, 同时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一类人物形象虽谈不上人格的伟大, 但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有很丰富的内涵, 如阿Q、祥林嫂、别里可夫等, 他们也同样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事理美:领悟事理美是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 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占有, 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教材中的许多作品, 文情并茂, 渗透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采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手段, 让学生从中发现、感受、体会、领悟。如鲁迅作品中包含的他对人生、社会的独特体验和认识, 苏轼、王安石等古人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为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是一个简单的切入口。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敢于问;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乐于问;循序渐进, 指导方法, 使学生善于问。再进一步, 还要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所谓“无疑教有疑, 有疑教无疑”。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 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 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既是动态的, 就应忌平铺直叙, 就应有高潮。另外, 从心理调节的角度看, 高潮能激发兴趣, 提高吸引力, 更多地利用学生无意注意, 消除疲劳感, 有时甚至可以纯粹为了调节情绪与气氛也设计高潮。高潮常见的是课堂气氛炽烈昂奋、创造性思维火花撞击、迸发、跳跃。高质量的高潮设计, 就是思维品质的提高。另外, 有时学生心领神会,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 也是教学高潮的一种境界。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篇7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 教师要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注重平时和学生交流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 不妨适时引述名句、典故、古诗等, 尤其要注意语言的严谨、简练及文采美,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同时, 启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积累,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进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 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 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 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 紧抓课本内的佳作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 无论是写入、叙事, 还是描景、状物, 无不充满着迷人的文学美。我们要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 使学生的性情在阅读中得到陶冶和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 都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 一般可以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 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 每读一个小节, 再分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 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 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 在相互交流帮助下, 学生会越读越投入。而后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 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等。经过多次诵读后, 学生便能够真正地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2)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广泛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 教师要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 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 可以在班中开辟“每周必读”, 让学生诵读、摘记, 并进行评比。其二, 可以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 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 让学生欣赏、品读。另外, 还应该鼓励同学们做好课外阅读摘记, 并不定期进行交流, 从而在班中掀起广读名家名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 让学生快乐、喜悦、陶醉。

(1) 适时激趣, 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语文课中, 要有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保持探索的激情。如教《狼》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找两位同学扮演记者, 他们设计的问题尖锐, 紧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他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的采访像模像样, 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 创意的部分据他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教师只有创设了情境, 才能使课堂由“平面”变为“立体”, 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满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 小组探究, 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每一组都有小组长, 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 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 各小组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 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 进行适时点拨和指导, 最后就产生结论。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 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 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动, 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篇8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 首先是注意力。”注意力即吸引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 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 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 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 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心理学指出, 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 才能被认知, 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 其目标、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 心不在焉, 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 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 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90后”利用网络的能力超强, 一不小心, 来个这个“体”, 那个“体”的什么的, 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如果仍然“不解风情”, 不知道是“神马”情况, 那就“杯具”了。反之, 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各种“体”, 带着温暖、乐观、积极的心态, 表达不同的主题, 与之相应和, 那么不仅会让学生佩服老师的才情, 更会让学生感到这个老师跟自己是没有代沟的, 感受到有知音的欣慰。这样,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巧妙运用各种网络手段, 提高课堂吸引力。本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一直在关注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 特别是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 都会做动员工作:

1.“课训”:

输入理想的程序, 输出美好的人生。通过这样一个课训, 明确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目标, 激发大家的兴趣。

2.“江湖论”:

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 计算机专业课程就好比一个大“江湖”, 学习编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功, 以后不论入哪个门派, 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夯实基本功“武林门派”不重要, 重要看功力, 夯实基本功, 你就会成为某一门派的“武林高手”。

3. QQ群的巧妙运用:

每教一个班我都要加入所在班的QQ群, 常常在课外和他们聊聊天, 刚开始, 学生们不大主动找我聊, 而我时不时地到他们的“空间”看看。对他们的“日志”发表一下评论, 或者评论一下他们的“相册”, 回复下他们的“说说”, 内容五花八门, 形式不一。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延伸到40分钟之外, 并且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慢慢地, 学生主动找我聊天了, 建立了一种融洽愉快的师生关系。

作业以电子邮件形式收发, 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常常有学生在QQ上给我发消息, 问我一些编程上的技巧和学习上的难题, 我时不时在群里表扬一下某某某。因为学生都有一个“虚荣”心理和“从众”心理, 一来二去的, 原本不大活跃的学生也对我这门课有兴趣了, 到了后来, 不用我牵头, 他们就能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了, 真正把QQ群当成了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在群里面形成了一种良好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平时成绩采用网上流行语:

以前上课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大都感到枯燥乏味, 平时成绩也是分数制, 学生没有多大的积极性。于是我在平时成绩上做了一些改革, 不以分数论, 而是按编程能力采用升级制度, 分为莱鸟、大虾和达人等, 莱鸟又分几个级别, 同样, 大虾和达人也分成不同的级别,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年头, 学生的虚荣心都很强, 谁都不想做菜鸟, 都想做达人, 于是只有好好学习, 求升级。

5. 网络流行语言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

由于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性, 具有幽默性, 提高了交际能力。比如, 教师在上课讲解时, 想要就近的学生过来看, 可以说“求围观”;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 想得到学生的响应, 可以说“求解释”;学生某一节课, 授受知识很好, 反应很到位, 可以说这节课上得“很high”;某一个算法, 或某一个知识点, 某一个学生最先领悟, 作业某一个学生第一个做出来, 可以说你“太给力”了;当讲解到难点或重点时, 学生大都没有反应, 需要重复讲解多次时, 可以说“杯具了”……巧妙运用类似语言, 可以引起学生的最大注意力, 建立最融洽、最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 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 网络语言要适当引用, 掌握好适度原则, 否则一味地追求新、奇、特, 而忽视的课堂教学的初衷, “神马都是浮云”。

6. 新媒体教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也不是从前的“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互为师生时代的到来, 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新形式, 我们建设了自己的教学网站, 提供了电子教案、课堂视频、作业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论坛及网上答疑系统, 同时在网站上还提供了许多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链接, 每位教师与所带班级都建立了QQ群, 方便提问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课外自主学习, 及时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学得好的学生适当充当教师的角色。

7.“微博”教学:

微博,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博客或即时博客, 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以内。

用微博给学生上课, 学生大呼过瘾, 微博上开始热闹了, 学生的各种观点你来我往。整个课堂充满乐趣, 大部分学生说:“让我们更容易了解、把握课堂知识点;复习时还可以回过来再看。”利用微博教学, 同学们的参与度比普通课堂高很多, 交流渠道多了。另外, 网友也可以有限度地参与课堂。只是在维护课堂秩序, 又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方面要加以引导。总之, 微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注意力。

8.“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 实时直播教师的视频、语音、课件、板书等, 把讲课过程搬到网上, 对学生端无特别要求, 只要能上网, 就能加入课堂听课, 参与答疑。师生之间通过音视频、课件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的一种课堂形式。

相较于一般的课堂教学, 空中课堂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实时而又快捷的课堂交互。这对于那些社体活动多, 有事请假的学生, 或自主创业在外兼职的学生, 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

“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的课上起来一定“很给力”。学生一定“很稀饭”, 同时可以大大释放高职院校课堂活力, 增强教学吸引力。

实践证明, 巧用“网言语”, 实现“微大义”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网络语言, 不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 而是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的外露, 具有高雅性;不是为了博得廉价的一笑, 而是用委婉含蓄的语言, 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不是哗众取宠, 而是以生动鲜明、深刻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味;不是对他人的轻蔑, 而是以轻松、愉悦、自然的方式, 平易近人, 给人以温和和友善。

那么, 教师该如何利用自身的魅力因素, 让自己的课堂产生一种吸引学生的魅力呢?我想以下几个因素非常重要。

1. 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一个有着专业知识的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结构, 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 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课程知识。专业能力则包括教学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 在学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 明白“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道理, 要恰当引导, 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 在学生学习倦怠时, 要在“道而弗夺, 强而弗抑”的基础上表现出负责的精神和和蔼的态度, 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自然散发出其魅力。

2. 教学激情:

记得曾经有位教师在试教某节课后, 忍不住抱怨说, 这个班的学生上课真不配合, 一个个有气无力, 没精打采的。旁边的一位老师便插嘴说:“学生不在状态, 那老师呢?老师的作用就是用你的状态去感染学生, 用你的激情去带动全场。”

3. 教育理想:

教学激情的背后应该是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否则这激情便只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一个教师拥有理想, 并朝着这个方向作坚定不移的努力, 必然会散发出经久不灭的魅力。

魅力, 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 别人就愿意多读, 人有魅力, 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 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 学生就喜欢多亲近, 聆听其教诲,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守好这片阵地, 所以, 用我们的激情洋溢去感染学生, 即使他们不能体会学科的魅力, 也必然会被你的魅力所吸引。

“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现状, 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注意力和吸引力研究这一课题, 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言和各种网络教学手段, 吸引“90后”大学生的眼球, 引起他们课堂上的关注,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注意力,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手段,教师魅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语言艺术.刘显国, 等.中国林业出版社.

[2]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3]夏杨, 郑文艺.广州大学生“隐性逃课”严重[N].羊城晚报 (B6版) 2010-03-26.

[4]李红惠.大学生课堂失语现象[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7) .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篇9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感情要丰富,语言要幽默,语速适中但也要有变化,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绪高涨起来了,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就好。而有的老师上课情绪平平、语言干瘪、语调平缓、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小,如同听“催眠曲”般“浑浑然”,不能激发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喜欢语言幽默,课堂上充满激情的教师。而这恰恰是许多课教师,特别是一些从事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所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本身语言单调,缺乏幽默感。二是有些教师担心自己掌握不住火候,影响课堂效率。因此,要想吸引住学生,教师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提高语言表达艺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情调,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课堂教学要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例如我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以家庭收入为例,了解自己的父母一年能挣多少钱,自己一年花多少,这样即让学生了解了父母亲劳动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样合理消费,又让学生明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如在上“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时,我采用小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逼真临境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并且在老师的现场点评后对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这些事例都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把生活融入思品課堂

生活中的尤其是身边的的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感性认识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越是身边的事就越有说服力,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小事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教学知识和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思品课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了;而且,思品课堂可利用的生活资源非常丰富,要努力让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例如在讲到《维护社会公平》时,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你具体怎样做到公平合作?”来设问,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从小事做起,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进而关注课本知识“为什么要树立和怎样树立?”的问题;同时也进行了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更不应该是“一言堂”,而应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群言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我在讲“中学生上网吧的危害”这个知识点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经过他们讨论,形成了一致的观点。中学生上网吧的危害主要是:一是影响学习,荒废学业;二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容易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同时,这样做也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要善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以来,就会避免教师在课堂讲空理论,唱独角戏的局面。例如对“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等角度去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吸引学生的关键 篇10

因此,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学习、探究。另外, 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本人认为, 开展如下活动将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我们都知道, 课前预备铃一响, 学生总是不能立刻走进教室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他们的惯常表现是拖拖拉拉、依依不舍, 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对课余活动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津津乐道。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心唤回课堂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 开展一些课前语文活动却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上,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自从课改活动开展后,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做到开口能说、开口会说, 本人尝试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课堂口语训练, 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如演讲、诵读美文、名著推荐与阅读、今日一说等, 有如此丰富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其实, 我们的学生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 是表达交流, 是自我表现。开展这样的活动,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还能使一些学生产生由厌学语文到乐学语文的巨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书育人, 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潮流。虽然现今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以人为本, 这似乎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 看似跟课堂教学的联系不大, 但是却会得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收获。

二、让学生尝试当老师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因为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主导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过程与方法, 从中学到技巧, 形成能力。新课程提倡采用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这有利于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 (一般情况下分小组) 自己写教案。这种教案除要求写清楚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确认) 、教案内容和教材的文学性外, 学生可不必拘泥于原教材体系, 而是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用新的结构形式整理好, 特别要写出自己对教材理解上的疑难问题 (包括字词) 。教案写好后, 教师逐个检查, 找出他们知识上的缺漏, 让一些基本功扎实、胆子大、教案写得有特点的学生走上讲台, 就教材的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进行讲述。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向该生提出有关问题并要求解答。这样会迫使学生反复阅读教材, 查找资料, 达到合作成效。

三、自编自演课本剧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与学以致用是一样的意思, 学了就是为了能用、会用。自编自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感知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 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 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好一出戏, 仅靠少数人是不行的, 得靠大伙儿齐心协力才能成功。各扬其长、相互配合, 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比如, 在上《欧也妮葛朗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鸿门宴》等课文时, 我都会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最让学生喜欢的, 也是编演得最成功的就是《鸿门宴》, 学生运用经典对白、时空穿插技术将刘邦、项羽融入现今的实际生活当中, 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上演了一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好戏。

自编自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通过自编自演课本剧, 可以帮助学生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 变深奥无味的内容为鲜活明了的舞台画面。它是新课改“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 是口头表达能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之一, 更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而且极大地加强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新思维、协作配合能力等。

上一篇:会计人才需求论文下一篇:智能压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