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精选10篇)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1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之中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成分,不论是在考试还是在书本中文言文所占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大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的开展对于学生们的好处以及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教师教授学生课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将文言文细细的领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接下来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一些分析与阐述,使得我们更加了解文言文。
1.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朗读是提高其相应能力的最快速方法,因此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安排朗读任务可以使其对文章大意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自主朗读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文言文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进行理解并时时对学生的朗读理解情况进行了解与个别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集中注意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教师应当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对自己进行提问,以减少其学习中的问题,避免低级错误,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2课中慢慢的品读文章,体会其本层含义
对于每篇文言文短文来说,都具有它的表面意思,基本上按照注释解释出来的就是表面意思,表面意义十分简单,只要将所有的解释按照语句的顺序排好序,就是表面意义,在结合语法与使用的特点便能够解释出来,但是每篇文章不仅仅有它的表面意思,还有一层深层含义,这就需要读者根据作者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做出分析,结合文章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根据一些文章中给出的线索,将文章的表层含义加以探索出来,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路上更提高一个台阶。
1.3课下使得学生们锻炼自己的平时摘抄习惯
对于文言文来说,它其中包含的词语中大多数都是身处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学习时对于词语相同但是文言文含义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区分的基础上还要加以总结,记录清楚词语所出现的句子,结合语境记忆它的多层含义,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词语的使用方法、辨析知识点以及其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现的不同词性。因此,指导学生使其多加锻炼其课下的语文能力,养成摘抄文言文的习惯对于初中文言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4师生合作,加强沟通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学实际往往是教师课上满堂灌式的讲授知识,照常下课,然后学生课下忙于别的科目或者自己其他事情,师生之间交流甚少。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型的文言文学习模式,加强彼此之间就文言文学习的沟通,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提升,减少其压力与厌倦,同样地,也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2.改变教学的氛围,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多是呆板的,尤其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上,学生们也会容易提不起精神,使得效率大大的降低,而且课堂的秩序也很难维护,由此可见,传统的初中教学对于初中生们接受文言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此,一定要改善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极大提升。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离不开良好而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好学的学习态度,对文言文学习来说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与激情。因此,文言文学习时即便学生遇到些许问题,也能够积极地自我解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重视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教学现状。
3.结语
由本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其知识对初中生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格外重视学生课上学习状态以及课下学习效果,在保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合作与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还应当保证在学生有问题时能够给予学生最全面最准确的答题思路,并锻炼学生如何应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将文言文的知识全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任何困难和挑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一定要用自己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将文言文的知识学习的更加深入,使得这种文化在我们之间更永久的流传下去。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2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权衡“文”“言”之间的关系, 实现“文”与“言”的并举呢?
一、正确科学地定义文言文, 实现文言并重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往往将文言文进行比较单纯地定义, 要么将其视为语言学的范畴, 要么将其视为古代文学的一隅, 殊不知, 文言文包含文言 (语言) 、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块领域, 忽略哪一环节都是片面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文言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性语言知识, 使之掌握和运用;注重文本的整体认知,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强调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章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文章为中心,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教学, 并不断渗透古代文化, 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二、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所以, 巧妙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 增加教学导入的艺术性, 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比如, 教蒲松龄的《狼》时, 因为其情节性强, 教师就可以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 或者观看相关电影, 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 进而喜欢《聊斋志异》。在学生以后学习这种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 了解故事梗概, 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复述, 将其编成故事, 自己讲解,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而对于那些抒情性强的内容, 教师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 如教《爱莲说》, 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莲花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 试图说出莲的外形, 再对照课文原句, 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辟简练, 体味古代文言的文质兼美。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 教师就可以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 如教学《醉翁亭记》时, 如果简单地从地理的角度介绍醉翁亭, 或者从历史的角度,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课堂导入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 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成语,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 讲究创新和传统的完美结合
教学中, 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 固然可以做到“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但套用同一个模式, 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对于那些深奥难懂的文章,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加强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外, 就要一一讲解了。而对于那些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文章, 教师就要把权利放手, 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像《短文两篇》, 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试讲, 鼓励学生课堂表演, 表演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要学生遵循原文, 按照原始文本的文言对话进行表演;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的对话作为台词。这样, 学生就能通过表演直观地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利弊, 让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教学实践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看他们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 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做正向迁移, 适当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课外文言文迁移, 迁移的对象主要要求是难度相当的文言文、题材相同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作者相同和写作背景相同的文言文等。如学了《桃花源记》, 我们就可选《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加以比较阅读;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 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 教师也可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迁移。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策略 预习 兴趣 诵读
综观近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卷,其中不少省市以课外的文言文考查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教法僵化,都是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记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一遇到课外的类似知识就“傻”了。鉴于这种情况,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文言文教学方法,以供分享:
一、重视预习,培养能力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要对问题给予明确要求,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做到:
1.自读课文达到连贯的程度,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读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段批注出来,以便上课解答。2.根据课文注解,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尝试解答疑问。将查到的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讨论之用。初步了解作品背景、作家生平。3.根据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进行思考。同时,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搜集有关资料,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深入地研讨,再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样让学生质疑,教学生方法,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了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随时检查预习情况,要随时了解学生掌握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
二、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就如一块吸铁石,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迷住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其对不太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刮目相看——《孙权劝学》、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因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三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直接利用动画配乐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五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用三个成语串联整篇课文的情节:是谁“病入膏育”?为什么“讳疾忌医”?又怎样“防微杜渐”?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大量诵读,提升语感
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做好指导。每次的诵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另外仔细想想古人,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七岁时,熟读的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会吟诗作赋也就不奇怪了。由此受到启发,我开始利用早读和晚读课,引领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大量阅读,主要的内容有《桃花源记》《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初读之时磕磕绊绊,语不成句。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好了很多。现在,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学生自读两遍之后,就可以比较流畅地进行情感朗读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有了量的积累后,自然就豁然贯通了,不懂的也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在预习、疏通文义、感悟品味、理解背诵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4
吴宝娟(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沙湖中学,广东 江门 529447)【摘要】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传统的“满堂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鉴于这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传统的“满堂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然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研究,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执教的能力。那么,如何将枯燥无味的语文课上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首要前提:语文教师要“德才兼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教师是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引路人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师德,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就是要教师以自己作榜样去影响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要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勤勉有加,尽心尽力,乐此不疲;表现在学习上,就要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永不停步;表现在思想和品德上,就要处处身体力行,堪为学生的表率。不仅能够言传,而且能够身教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师,才是最能得到学生尊敬的教师。有学识,有能力,有道德修养,对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要的。只有这三者兼备,教学才可能得到更大成功。也只有这样,你的人格魅力才能深深地感染学生,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使学生亲近你,即“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关键环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
(一)导语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潜在能力的发挥便是显而易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深入探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节课的导语很重要,导语导得好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有必要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花点心思。例如:我教《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大家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称,你知道武汉叫什么吗?”“叫江城”;“西安和济南又分别叫什么呢?”“分别叫古城、泉城”。“那苏州叫什么城?谁能来回答?”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地答道:“园林城”。“大家都猜对了,可是谁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特色?”不断的追问,一下子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于是,我就趁此机会开始新课内容。
(二)生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正逐步引入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它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生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能通过 flash 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描述得形象、生动、具体,能将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得惟妙惟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我讲授《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时,单单理解诗句表面的含义,学生就会提不起精神,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就算记熟整首诗,也不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于是,我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先用录音机放有音乐伴奏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接着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视频,一幅优美的春意图映入到学生的眼前:青山翠绿,绿草如茵,碧波荡漾,春花齐放,莺歌燕舞……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再播放这首诗的视频朗读,让学生跟着读。这样,学生真正做到“四用”: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读、用心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由于学生大声朗读的氛围浓厚,于是,我就趁机进行小组朗诵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对朗读的感情、朗读的节奏作适当的点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课堂学习效率高,教学效果极好。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因为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及创新思维的开拓。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花点心思,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学得快乐,快乐地学。语文课堂活动类型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1.朗诵比赛:如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关雎》和《蒹葭》)时,我采用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当中培养朗读能力。通过朗诵,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朗诵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全班营造出“书声琅琅”的氛围,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2.复述课文故事大赛:每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演讲,形式就是教师随意点名,内容就是将预习的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复述出来。如果学生复述不出来,就要接受“为班级服务”的惩罚。这无形当中既督促了学生自觉预习课文,又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组合作探究: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我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然后让各小组自主探究,结合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句,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最后我来归纳。通过这种形式,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增进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课本剧表演: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的课文,如果仅从课文内容来理解,学生很难真正把握,记忆也不够牢固。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设计课本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把课文的内容充分演绎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从改编剧本、挑选演员、制作道具到上台表演这个过程,全班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台上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看得投入,不时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整个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都活跃起来,让学生从中尝到自己的成功感,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本剧表演,既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展示个人才华,培养了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使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复述出来。如果学生复述不出来,就要接受“为班级服务”的惩罚。这无形当中既督促了学生自觉预习课文,又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组合作探究: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我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然后让各小组自主探究,结合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句,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最后我来归纳。通过这种形式,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增进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课本剧表演: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的课文,如果仅从课文内容来理解,学生很难真正把握,记忆也不够牢固。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设计课本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把课文的内容充分演绎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从改编剧本、挑选演员、制作道具到上台表演这个过程,全班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台上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看得投入,不时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整个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都活跃起来,让学生从中尝到自己的成功感,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本剧表演,既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之,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展示个人才华,培养了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使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三、重要环节: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反馈,逐步提高成绩
(一)学生课后总结
一节课下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及提出自己难以明白的知识,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给老师。
(二)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归纳
课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反思教学方法(讲授课文的重难点内容时方法是否适当,学生是否容易接受等)、反思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最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归纳、总结,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就等到第二天上课再一起讨论、解决。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我们做教师的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当中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扬其正,改其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教学水平,向“四十分钟高效课堂”进军。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5
结合本校初中语文课题组有关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明确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目标,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以下三个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文言文,兴趣是前提。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了解文言知识,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来说的。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从文章形式上说,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学生才可能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交给方法,维持兴趣。初中文言文教学,弊病在于教师常常以串讲和翻译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语文学习应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讲得口干舌燥,还收效甚微,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借助资料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得来的知识才能牢固、长久,也能维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学以致用,增强兴趣。有人认为,学现代文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学文言文则不知有什么用。其实,文言文学习,我们也可以学以致用。比如,化用文言词句于日常生活与书面作文之中,使语言表达彰显典雅美;写作文时,用文言拟写标题,使作文标题蕴含凝练美;尝试文言作文,使文本富含底蕴美。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背诵竞赛、改写文言文、成语或寓言故事大赛、表演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生体验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增强学习兴趣。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策略
(一)诵读法内涵
当下,中小学古诗文教学都强调诵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诵读。那么,怎样理解诵读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诵读简化为课内的朗读和课外的背诵,这未必是对诵读的精要把握。
“诵”和“读”,原意是有区别的,“诵”的本义在《说文解字》里是指把诗文按照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念出来。而“读”,《说文解字》解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可见,读不仅包括诵,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即,“诵读”,就是通过诗文中
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对其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深入理解的方法。如果学生的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诵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学中的诵读,不能是简单的背诵,也不能是单纯的朗读。诵读,第一层应该是会读,第二层是理解性的读,第三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韵味、有情感的审美式吟诵,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二)诵读法有效实施
了解了诵读的真正内涵,课堂上诵读法的实施就会行之有效多了。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我以为,文言文教学,诵读法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范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范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诵读方法指导
背诵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规律,学生能最快背会的文章,都是我在课堂上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指导过的文章。由此,我总结出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由以下关键词表示:忽逢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桃花人的生活――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再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按如下线索梳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背诵训练,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日久天长,必然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加强古今联系策略
(一)语法常识归纳联系
现代中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难懂,是因为古人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与现代认识有差异的。但不能否认,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二者虽有差异,并非无章可循。其实,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文学语言有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81字,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是倒装句,词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句法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多对学生进行归纳、积累指导,让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
学习中,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古今知识对比中学习,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就由难而易了。
(二)课堂教学古今联系
课堂问题设置,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行阐释、解读、延伸、拓展,精心设置与现今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今人和古人的深度对话。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置了这样些问题:《桃花源记》中的真假细节有哪些?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认同作者的处世之道吗?《爱莲说》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就一定不好吗?这些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也乐于探讨。字词讲解,对某些字义进行古今比较讲解,如利用形声字讲解“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利用成语“名胜古迹”讲解“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胜”的意思。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6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本文试图从师生两方面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课堂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所谓教学,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 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鼓励 1
学生,增强自信。最后,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在班级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利用早读课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并逐渐形成语感。文言文蕴蓄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着中华灿烂的文化,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进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 2
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古文与现代文比较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主要是同种文体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游○记,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游记。教学文言文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现代游记的写法特点和阅读技巧来指导该单元的学习。现代游记的特点主要有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等。而这些特点在文言文游记中也体现出来。如《小石潭记》,让学生根据现代游记的特点来学习,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游踪,明确了第一段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了小石潭的发现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石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课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的理解分析,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了。学习论说文也可利用已学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来指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之间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夜游》,同为游记,写法也有相同的地方,可那同为被贬之人的柳宗元和苏轼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一样吗?这一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苏轼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比较。用《浣溪沙》中所流露的旷达、乐观的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感情。○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这一比较主要是知识迁移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类文章在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要重视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去做,并及时讲评。
4、古为今用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古文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闪耀着先人们的思想光芒,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乘船》,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体现了做人的诚信,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仍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孙权劝学》、《杞人忧天》、《杨布打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帮助。象这类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结合课文注释完全能读懂。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重点放在对文中所蕴含道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
5、归纳复习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归纳,把知识积累巩固下来,就可免去“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才能顺利地应对考试。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归纳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通假字(教材提法“现在写作„„”,但实际仍用此称法)、成语、佳句妙语等。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又是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把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逐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把枯燥的文言课堂变成人人喜学乐学的文学审美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3
精神。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0.[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参考文献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7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代以来, 随着人们对白话文的推崇, 文言文由于生涩难懂而被渐渐遗弃。尽管在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都有涉及文言文教学, 但是, 我们看到,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以及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一些教师自身文言文功底不够, 且教学模式传统, 教学方式陈旧, 导致教学吃力, 学生学习困难, 课堂气氛沉闷。例如, 教学方式依旧是按照落实字词、句子翻译, 语法讲解, 疏通文意这样的步骤, 传统、枯燥乏味, 毫无新意。其次,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一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不足, 认为文言文没有多大用处, 对文言文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且学习效果差。长期如此, 则可能导致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文言文学习更加困难, 学习思维僵化。另外, 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运用较少, 而学校、教师又没有为学生提供文言文知识展现的平台, 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 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二、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言文,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已经显得很重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得出的关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重要性的简要概述。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 提高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 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文言文有效教学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教师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积累, 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师更好地推行教学方案, 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 提高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接受能力的提升。文言文的有效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 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因此,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三、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教学中, 有教学问题就有改进教学方式的策略。策略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教学更好地进行的关键内容。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注重文言字词积累,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需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相似, 都还处于基础教学阶段, 基础知识的积累很重要。文言文基础的字词积累有实词、虚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等等。例如, 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 实词“起”、“举”、“任”等的意思都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 需要积累。还有“曾”通“增”、“衡”通“横”等通假字也是常用的。再有常见的“鄙”, 在《为学》、《曹刿论战》、《出师表》中均有出现, 意思却大有不同, 需要学生不断进行积累。
(二) 注重文言语句翻译, 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运用能力
翻译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内容, 教会学生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会翻译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运用能力。教会学生翻译, 就要多给学生讲解翻译技巧。例如, 在《韩非子·说难》一文中的“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就可以利用对译法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 天下雨使墙倒塌了”。除此之外, 还有增添、删减、移位、保留等方法。另外,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 需要注重语法的运用。
(三) 注重文言课外阅读, 扩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运用范围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言文知识的运用除了考试便没有其他用途,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文运用能力。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扩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运用范围。例如, 可以向学生推荐《颜回好学》、《范仲淹罢官》、《害群之马》等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课外文言文, 让学生自主阅读, 给学生一个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运用文言文知识的平台。
(四) 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施展文言文功底的舞台
课外活动的开展是促进文言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法。学生不仅要文言文, 还要学会运用文言文。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 还是有部分对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 且文言文功底深厚。对于这些学生, 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例如, 可以举办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竞答之类的比赛, 可以模仿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另外, 举办古诗文朗诵大赛, 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 对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困境, 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 文言文一定能够在初中教学中迎来新的春天!
摘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 积淀古代文化。本文简述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希望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重要性,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马京霞.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 2014 (08) :190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途径
文言文是汉语中最经典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不仅是语文研究领域的热点知识,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研究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工具,在现代语文教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文言文的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甚至有些词义随着历史的演变都发生本质的变化,再加之初中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有限,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授课的一个不小的考验[1,2]。而且,在大部分学生甚至很多教师眼里,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思想导致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记忆,教学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最重要的是师生都未能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语言精髓的态度去学习。
1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探析
1.1丰富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凝聚了中国人最深层的情感,具有优美生动的艺术形式。其展现出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形式美是其它任何种类语言所无法媲美的文化瑰宝。所以,针对初中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好奇心强,比较活跃的特征,学习文言文可以充分开发第二课堂,立体式的巩固和学习大纲中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知识面。尤其对一些特殊的章节,比如一些涉及地理、历史、景观等篇章的时候,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的时候,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带同学们参观一些园林景观、亭台楼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以带领学生看些描述古代园林及古建筑的光盘,配合相应的课程内容。显然,这种景色文章意境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视觉与感觉的冲击是要显著大于教师在讲台上生生的灌输知识强很多,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介绍的知识,并慢慢的产生兴趣,进而对文言文这种形式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美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学习意识,继而提高学习效率。
1.2 挖掘思想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中所学习的文言文,载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伟大作家的篇章比比皆是,如孔子、孟子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协同他们经典的作品传递给后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修辞与意境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哲学、个人修养等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深层次的挖掘这些文言文文本深层次所包含的东西,比如通过学习论文说我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在文学创作、理念创新等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以此来激励初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的认可,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3]。让学生心中时刻怀有一种去认识自己祖国的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心情去学习,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是巨大的,远比教师说这篇文章辞藻多么华美、意境多么优美这种表层的东西带给学生的震撼要更大,理所当然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1.3 训练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言类的知识,尤其是文言文,勤读勤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言文的构思、文字搭配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有显著的区别,文言文中句子的对仗工整、韵律的朗朗上口、文字的精炼是现代汉语所无法媲美的,所以反复的咀嚼、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精华;其次,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总结出特殊固定的句式,将不同篇章中的类似相通的表达方式,包括一部分固定的倒装、判断、省略等分解给学生听。比如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让学生理解[1]。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将规律用在阅读中,相互提高与促进。以此来逐渐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授人以渔”,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4 加强鼓励教学,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文言文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身的语言天赋、领悟能力有很大关系。很多初中生由于先天语言表达能力或者对古汉语学习能力的限制,导致文言文的学习状况始终不理想。这时教师切忌一味的批评,甚至挖苦。越是这个学生读不好,或者一紧张都结巴,教师非得每节课都让该生去读,久而久之,该类学生敏感的新生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挫伤,这对初中阶段年龄的学生来说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比如先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抓住并给与认可,之后再教育的方式,并因材施教的给与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学生慢慢的培养和树立学习的自信。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5]”。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某些知识点掌握最为扎实的部分,一般都是教师曾经表扬过的,甚至于一些兴趣取向都是由于受到表扬并获得愉快的体验而形成的。
2 结语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很多科目类似,学生学习方法必然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但不管那种方式方法,其最终的结果还是要落实到让学生愿意学、学的会为宗旨。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要将着眼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层面上[3,4]。同时,教师不断的探究研习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途径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文言文乃至语文教学方式的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对语文学科的精炼。
参考文献
[1] 蒙睿. 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初中文言文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2010(8):32-33.
[2] 王顺武.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12):82-83.
[3] 张兴梅. 灌输•熏陶•感染──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 青海教育, 1995(6): 124.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篇9
回顾本周的文言文教学,有如下的感受:
1、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了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了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调查本阶段的学生的诵读情况,发现熟练诵读的课文知识掌握比较好。
2、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古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重头戏,但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复习费时多,收效慢。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本阶段讲课时我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亟待解决。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成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文言文的美感丧失殆尽,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融教于乐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10
一、生动的故事教学法
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对初中的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初一文言文多是一些较为浅显、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篇。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生动的故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如初一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好友相约中午相见,不料朋友并未到来,后来朋友到来之后责备陈太丘,陈太丘的儿子元芳进行反驳的故事。元芳的聪慧过人,敏于应对的能力让人不禁惊叹。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个小故事,或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来讲述这个小故事。初中文言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如《木兰诗》、《咏雪》等文章,这些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强,既可以由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讲述这些小故事。
二、灵活的竞争教学法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好胜心较强,凡事总是争强好胜,不肯落人后。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乐学、爱学。
在讲授《伤仲永》这篇文章时,伤仲永的小时候的聪慧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为方仲永后来的“泯然众人矣”作铺垫。教师在讲授这一段落时,要让学生产生和方仲永比一比谁聪慧的念头,同时也要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谁能够更快的.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奋勇争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通过文章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初中文言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以不定时的举行文言文诵读比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让他们在竞争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多彩的联想教学法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联想能够让人从这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文言文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文言文较为简短,情节紧凑,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补足文言文的空白,然后查找资料,寻找相关的答案。如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夸父逐日》这两篇文章,非常的简短,夸父逐日的缘由文章当中并没有交代,而共工为什么要去触不周山,文章当中也没有交代清楚。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猜测夸父逐日的原因,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关于夸父逐日的相关故事。既丰富了所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一些景物描写精美,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设计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时“落英缤纷”,进入桃花源后发现“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后离开桃花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之美的熏陶。
四、活泼的表演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学,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而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如《孙权劝学》篇幅短小,可以通篇表演,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对话来揣摩孙权、吕蒙和鲁肃的心理和神态,将这一个小故事完整的表演出来。其次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学生的表演,如蒲松龄的文章《狼》,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都可以让学生当堂揣摩,然后让学生表演。一些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假寐”、“睥睨”等词语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完某些文言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将所学课文改编为剧本,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同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真正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伍为民。浅谈想象与联想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J]。初中语文,2010(21)。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07-11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10-18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兴趣09-22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09-24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08-25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08-27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及对策论文07-09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