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精选9篇)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1
初中科学为了提高科学课的效率,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让鲜活灵动的教学出现,让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教师必须加强组织、参与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推动科学探究性活动的进程,从而更好地驾驭科学课堂,让科学课堂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有效教学的目标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主体,预设目标。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
2、细化要求,确立目标。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来制定,做到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把握的,并且具体到可以根据逐渐实施的一些过程来制定的。
3、层次分列,差异共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历上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些都是学生都能达到的,从低到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
4、重视学生,注重生成。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思考,留下弹性的空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品质。
二、优化高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思维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倾听去发现,并根据思维实际来调整教学,为产生生成服务。
2、教学结构板块化。教师要制定规范有序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更清晰,趋向开放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环节,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取舍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科学教师可以注重情景铺垫、自主探索、知识迁移等结构的优化,总结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解决问题,并让教学更加抽象和概括化,切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视野,融进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进行加工,创设探究情景,设计出更多的研究切入口。
3、训练角度板块化。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求得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练习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拓展题等。这样学生可基本有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巩固,运用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科学弹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握学生心理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人与人在心灵上的微妙的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要求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1、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实践者。在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2、创造愉快的心理情境。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细腻,教师的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感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长的喜悦。
例如科学教学中,探究水的沸腾的试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学生测出来是98度,学生立即对书上的结果进行质疑,并和教师一起科学的质疑,教师和学生的质疑,能够让师生一起分享知识,让学生收获帮助和启迪。
四、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妙用
1、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即时评价。教师要运用眼神、动作、肢体等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及时地进步。
2、体验学生的感受,运用差异评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激励,产生成功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3、分享学生的感受,运用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教师要及时分享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感受,并珍惜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予高度的评价,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之间交流和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并让学生形成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成长,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
总之,初中科学教师要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初中科学教师要加强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研究,针对当前初中科学课堂上所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不合拍的问题,整抓实改,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深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2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初中科学概念、规律较多, 而且有些比较抽象, 学生一时难于理解, 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利用科学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 可以用来讲授新课。例如, 讲《简单磁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来讲授新课;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讲授新课。这种讲授新课的方法, 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很受学生欢迎。
2. 利用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 讲《阿基米德定律》时, 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 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导入新课, 效果非常好。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 就会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 这样, 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当然, 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 利用实验, 利用介绍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利用对联、口诀、谜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 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良好学习品质。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课时, 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戴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 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 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 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 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设置了悬念, 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 又有情感的交流, 更有思维的撞击, 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 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 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概念, 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 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 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 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 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怎么办呢?例如, 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 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 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 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 错误操作出现危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 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
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 变演示实验为师生同台表演
教师的演示实验, 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变为学生实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眼、动口, 特别是动手机会, 对一些演示实验, 我不演示, 让学生亲自实验, 自己观察。如讲电压表、电流表时, 我将一些仪表送到学生手中, 让他们自己观察表的刻度盘、指针、旋钮, 使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直观的认识, 比教师单纯地讲解, 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讲《测平均速度》时, 我大胆地让学生走上操场, 在操场上测出10米、20米、30米、40米的距离, 分别让4个学生测出几个同学跑过这些距离所用的时间, 然后赶回教室, 用测得的数据计算平均速度, 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
2.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把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2~6人,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 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 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 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 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眼睛近视的学生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 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 并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科学知识, 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什么是真性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是怎样进行的?”等等, 学生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保持的程度, 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 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五、及时检测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当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它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 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教师先对习题进行精选, 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 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 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或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 并统计测试结果, 使全体学生能及
专题论析
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 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 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 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 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 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5) .
[3]王舜之.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J].教学参考, 2003 (6) .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3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初中科学概念、规律较多,而且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科学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讲授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来讲授新课;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讲授新课。这种讲授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2.利用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导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利用实验,利用介绍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对联、口诀、谜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良好学习品质。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戴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设置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危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变演示实验为师生同台表演
教师的演示实验,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变为学生实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眼、动口,特别是动手机会,对一些演示实验,我不演示,让学生亲自实验,自己观察。如讲电压表、电流表时,我将一些仪表送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观察表的刻度盘、指针、旋钮,使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直观的认识,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讲《测平均速度》时,我大胆地让学生走上操场,在操场上测出10米、20米、30米、40米的距离,分别让4个学生测出几个同学跑过这些距离所用的时间,然后赶回教室,用测得的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
2.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2~6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学生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什么是真性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是怎样进行的?”等等,学生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保持的程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五、及时检测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当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教师先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或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王舜之.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J].教学参考,2003(6).
[4]王玲玲.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4).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4
涪陵李小
夏吉宏 2014/01/1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发展成长的主渠道。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正向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实践、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依据,课标为准绳和标杆,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采取较为优化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师如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得最佳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呢?通过“国培计划—2013”期间的科学课程教学理论研修、影子研修与实践研修及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如下几点策略尝试探究,以抛砖引玉,供与同行探讨商榷。
一.解读课标 熟悉教材 细化目标
课标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既是课标的血肉,又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研习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用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研习课标,执行标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习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深化理解和掌握课标基本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总体标准与相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主要科学概念总体与分项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总体与分项标准。
2.研读教材,依据课标,细化目标。通过研读科学课程教材,把握科学课程所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智力水平等,坚持“宁小勿大”、“宁缺毋滥”原则,细化确定导学、导教、导评价的全面、具体、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教学目标制定设置笼统、泛滥、空大,缺乏指向针对性,规避目标偏离与科学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目标表述简洁规范,更多考虑和明确活动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利于教师自身把握和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细化确定分层、多维、多向教学目标,避免目标固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研究》时,因部分学生先前就对磁铁及相关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似曾相识却又缺乏较为透彻深入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磁铁的磁极及相互作用”时,就将教学目标细化调整为指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磁性强弱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证据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证据、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体验实验、认真收集证据并寻求规律结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熏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与认知能力水平,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有效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托;同时,教材不同于课程,也无法体现课程与课标的全部,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载体。正如陈大伟在其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里所言: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源于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与独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要时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和已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灵活取舍、增删、有机整合重组,力求“以学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与机械地教教材,“不唯书、只为学”,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观念 改进教法 增强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开展实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并整理分析、寻求规律,把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化教材”、“固守目标”和“教科学”、“讲科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由重“教”、重“讲”转向重“导”、重“学”,由单一的重“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举并重,创造和营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有效时空环境条件,坚持“导”、“学”、“做”结合,让学生通过结果预测假设、问题实验探究、感知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聚焦构建生成科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的操作实验与思维过程,发现、掌握、巩固科学概念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护学生持久探究兴趣。科学课程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教学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目的明确、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探究、验证、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是身边,就是日常生活中,并深刻体会到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话与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探究认知、验证、解释的知识,学习科学就是为了验证、解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解决生活学习与生存中各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并维持浓厚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自然容易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探究体验与能力培养,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结论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探究获得新知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让学生融入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让所有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感知实验现象→收集记录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测一测”、“量一量”、“记一记”,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讲一讲”,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与观察、证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并去探索解答;同时给一点困难,让学生去克服解决;给一片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给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创造、交流分享;放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地发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可给学生都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事物的现象与问题,还是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步骤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同时,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述事物现象、问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标志之一,也只有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主表达,才能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1)技高为师,身正示范。对小学生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为此,一是教师要注重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导向与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与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对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条件和结论等内容的阐述力求正确严谨、科学和简练、通俗简明;二是教师还应注重和充分发挥教学演示实验操作与学生实验指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演示和指导方法正确,步骤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原则;三是教师教学板书做到整洁规范,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学中,一是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架子,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当文明听众,腑下身来做学生的倾听者。当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表达不连贯、通顺和完整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多给予情感鼓励与表扬,科学探究中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结论的假设、实验方案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数据)及结论等的探讨、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善问”、“愿说”、“想言”、“实说”、“敢言”;二是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设问环节与时机,随机变换提问方式,调动学生表达激情,增强学生“想说”欲望;三是有效启发指导,强化学生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善言”。如教学设问学生难于回答或表达不完整、连贯和通顺,及时启发引导、请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把问题假设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结论规律等表述正确、完整,并坚持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言出智慧,说出精彩。
(3)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探究记录单,引领示范,指导训练学生采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多种语言形式简洁、恰当、形象、客观科学地表达实验猜想、探究计划方案、实验数据与结论,逐步培养增强学生多种表达能力。
5.强化实验探究安全督导,规避实验安全风险。重视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科学探究操作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是降低科学实验成本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不在,何谈效益与质量。为此,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指导、提示,加强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实验器材设备的发放、领取做到适时、安全、有序,并适时关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安全,强化操作规程与安全督导,确保实验操作中的学生安全,防范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杜绝因操作方法不当与违反操作规程带给学生身体伤害乃至终身的遗憾。
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评价与教学目标结合,明确评价指向针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尺。评价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层面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明确评价对象、内容、目标针对性,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优化教学过程,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2.评价适时适度。教学中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优点、特长与闪光点,适时及时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给予鼓励与客观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中以信任、尊重、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做到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单向性。评价中倡导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摒弃教师的评价“专利”,“放权”给学生,在课堂中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与学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到自信,表现“权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全面科学评价考核。改变以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笔试为主,忽视过程、技能操作、方法、思维等考核测试的传统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活动渗透、操作实践渗透等,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提高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公平的爱护“丑小鸭”与“金凤凰”,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同学生真诚地交往、互动。同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与卓越。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与师德修养,以文明健康诙谐的幽黙感和亲和力感染亲近学生,以广博系统的知识、符合时代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5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和人类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对初中生而言学好物理这一学科,对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极为有利。然而,在现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得其物理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文章将对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性
0.前言
近些年来,虽然农村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也有所提升,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还比较低,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与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滞后,这些都导致初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而初中物理也不例外。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极为有必要的。
1.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滞后
一些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解题为目标,中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讲,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此外,又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有限,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新课程中所提出的标准存在极大的差距,因而导致物理课堂教学过于机械化,且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1]。长期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2学生学习能力较差
农村学生在教师长时间的督促下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使得其认知水平较低,认知方式也不够理想,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往往无法有效的自主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开动大脑,动手操作,而是等老师公布正确答案;长期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
1.3教学环境较差
相对于城市的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较为滞后,而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众所周知,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然而一些农村中学缺乏充足的物理实验器材,使得学生无法进行一些物理实验,仅仅只能从教材中的信息来了解实验,这种情况对提升初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极为不利。
2.提高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强化教师的业务水平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式教学,以切实做好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工作,且逐渐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效转变[2]。作为农村中学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当大力组织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对新课标进行学习,以详细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具体特点,提升其教学业务水平,转变其教学思维理念,进而从思想上改变农村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思维,同时将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另外,学校还应当通过各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对教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培训,例如要求全部科任教师都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或者是组织教师到其他优秀学校听讲,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2.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其上面,学习物理同样是如此,假使学生对初中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物理知识。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农村初中生的实际特点,通过各种手段与措施,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物理实验等方式,来有效唤起初中生的兴趣。例如在对“液体汽化”一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晒粮食的时候,人们总是将粮食完全摊在场上,而不是一堆一堆的晒,这是为什么?”之后再要求学生对“液体蒸发的快慢和什么因素相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孩子都会帮家里做一些农活,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孩子知道如何晾晒衣物或者是晒粮食,才会干得快。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以激发其兴趣,进而有效的指引学生展开物理知识的探究,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
当前,一些农村中学在教学时,依然采取课本教学的方式,极少运用多媒体技术,然而,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无形的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进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可见,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对“浮力”一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展示功能,向学生演示物块在水中上浮、悬浮以及下沉等物理现象,使其切实感受到物块的浮力,以给学生直观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只有这样,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能提高农村学生的物理水平与素养。
参考文献: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6
课 题 名 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负责人:曹文忠 所在单位:恒口镇中心校 课题参与人员:何爱明、张先勇、张为民、李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探究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来促使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
2、初三化学教学现状的需要。初三化学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十九个二级主题,教材内容有十二个单元,内容庞杂,学完教材内容需要近80学时,而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各科学习、复习任务繁重。再加之我区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厌学氛围浓厚,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好多实验无法做,有的教师干脆不做实验。所以只有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提高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学习目标。
3、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学实施能力中,要求教师能恰当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有效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目前,市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倡导教学改革,探讨如何落实“高效课堂”,这给本课题的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也使得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通过开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我区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
2,通过课题研究,能带动我区初中化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明确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3.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促进我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教师的专业水准得到全面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化学》上下册。
2.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的第一课堂,即以教室、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班集体为教学单位的,以45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的课堂教学。选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准备(有效备课)、课堂教学行为(导入、师生活动、作业设计、评价检测)、有效练习巩固等环节入手,通过调查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归纳梳理现实中教学低效的原因,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途径及方法。调研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研究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设计有效而合适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方案。探讨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是指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关注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4,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3年五月)
成立课题组;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课题组成员短期培训、交流,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综述;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制定总的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负责人:曹文忠,张先勇
2、实施研究阶段(201305~201401)第一阶段:(2013年六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启动课题研究。
(2)通过走访,听课等形式调查了解当前我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具体负责人:曹文忠,何爱明,李荣,张先勇。
(3)设计调查问卷,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及其成因,将问卷进行统计分类,撰写调查报告。
具体负责人:张为明,何爱明,张先勇 第二阶段:(2013.7~2013.11)
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反思再学习,实践,总结出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和经验文章。
依据研究内容,子课题如下: 子课题
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负责人:曹文忠)
子课题
2、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方案,让课堂有效率(负责人:何爱明,张为民)子课题
3、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负责人:张先勇)子课题4,如何编写高效的教学设计,开展有效备课的研究(负责人:李荣)
具体措施有:
(1)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2)以学校教研组为依托,开展 “如何有效导入——即情境创设”、“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集体备课研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
(3)借助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2013.11~2014.2)
结合学生特点,按照编写好的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探讨出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全校范围内观摩课、示范课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质课评比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请专家指导。(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根据研究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案。(3)整理材料,撰写教学案例、论文、阶段小结。负责人:曹文忠,李荣,何爱明,张为民,张先勇
3、研究总结阶段(2014.02~2014.04)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并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现场展示活动。
(2)申请结题验收,出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例光盘等。撰写研究报告
负责人:曹文忠,李荣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各种课堂实践活动的记录资料、文字材料
2、调查报告
3、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指的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建立的互动体系,包括学生和学科知识的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建立和谐、积极的互动体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教学互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课堂互动是全体互动。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课堂互动服务于教师教学的开展, 课堂的互动成为教师和学生成绩优秀者的互动, 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回答的答案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一致,往往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而对于大多数与预想差别较大的答案,教师通常采用忽视的态度,使得课堂互动成为少数学生的互动。有效的课堂互动是全员的互动,能够保护全体学生发言的权利,给予不同的答案的尊重;第二,课堂互动是多维主体的互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互动大多单一地表现为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上又单一地表现为教师提问。新课程背景提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带着脑袋走进课堂的,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同伴的互动学习,8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解决。因此,有效的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主体的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互动,而且包括生生互动、学生主体和知识客体的互动;第三,课堂互动是平等的互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知识结构和知识专长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学生个体之间没有绝对知识丰富与知识贫乏之分,只是表现为不同方面的专长。因此,课堂互动要给予师生平等的话语权,任何学生都能够发表观点,任何学生都是发言的主体,是平等交流,而不是被动回答。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 )初中语文互动的内容呈现出表面化的特征
课堂互动是要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课堂互动一方面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答案验证或者说课本知识点的寻找,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传统课堂, 更存在于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将互动问题设置为作者是(),原名(),字(),现代著名作家。这样的课本知识查找, 初中生甚至不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便可以快速在文中找到答案。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了”使用了怎样修辞手法的类似问题是一些初中生已经早已掌握的知识点, 上述两个问题的共性在于虽然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学习,但是因为未高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使得问题成为一种机械的问答,没有引发思维和思想的碰撞。另外,是互动问题的形式化回答, 在公开课中一些教师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通常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以符合新课程背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全面发展, 但这些问题通常是已经通过事先的讨论或者教师已经给予相对固定的答案抑或教师指定学生在准备,这样的互动问题是一种形式化的互动。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角色的被动化
互动是平等的互动,人人都可以发言,每个人的观点只有不同没有对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互动教学的主宰者。新课程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引导激发学生的讨论,使课堂成为活的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要顺应其趋势,让学生由课堂的无声被动状态向有声积极的状态转化,这是一种好的趋势,是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动力。在实践中,某些教师却歪曲地理解学生的发声权,学生可以互动,但互动的时间和互动的内容由教师决定, 互动内容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决定,教师通过缩短互动时间、给予自己认为正确答案的学生展示权及对这些所谓正确答案的表扬, 使自己的思想仍在班级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局面,语文知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记忆而没有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有效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
(一 )以互动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搭配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互动问题,指引学生的学习。互动问题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整体的了解,这里涉及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互动问题。其次,初中语文互动问题的设计与以往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是没有局限性的。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以下几个互动问题:第一,课文为什么称“紫藤萝瀑布”?请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写下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共出现了()次,按顺序分别是()→( )→( );第三,给课文划分段落。 ( )花→( )花→( )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单纯写紫藤萝,而是通过描写紫藤萝发出感慨( )。初中学生基本能够从表层看懂文本内容, 但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在文字表层含义下的思考,同时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 )以学生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互动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科学课堂 因地制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78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弊端,这些弊端往往限制着教学的发展,尤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但是农村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找到科学课堂需要的实验材料。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地域优势,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农村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农村小学执教的成功案例,谈一下提高农村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他们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若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瓶‘吞鸡蛋的秘密”一课时,我从家里带了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和一个瓶口比较细的花瓶。我用铁夹夹住烧着的纸团放进花瓶,然后快速地把鸡蛋放在花瓶口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鸡蛋竟然进到瓶子里了,觉得不可思议,注意力一下子被我这个小“魔术”吸引了。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实验材料去研究、解决自己的疑问,教学过程异常顺利,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甚佳。
二、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可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角色,理解有关的科学概念。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斜面”一课时,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想通过播放利用斜面搬东西比较省力的录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学生对录像毫无兴趣。我考虑到让学生看录像不如让学生亲自体验,于是我从家里带来一个废旧的车轮子和一块装修房子剩下的长木板,让学生分别把轮子直接搬到桌子上和将轮子沿着木板滚到桌子上,并对这两次体验进行对比。结果学生马上来了兴致,通过两次体验,他们感受到利用斜面搬东西能省力。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利用斜面搬东西比较省力。教学中,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学生理解概念和分析科学道理有很大的帮助。
三、自制学具,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虽然农村小学也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科学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能开发的资源,不但能够解决科学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和学具,推动了科学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例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我利用废牙膏皮让学生改变形状研究“浮”和“沉”;用废旧小塑料瓶装满水和放掉水来研究“浮”和“沉”;用鸡蛋和盐水来研究“浮”和“沉”;通过捏揉橡皮泥来研究“浮”和“沉”;等等。像这样让学生利用身边不起眼的废旧品来做实验,变废为宝,极大地丰富了实验教学材料,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农村学生在利用自制教具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验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种子在土壤里从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课件感受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土壤的成分。由此可见,多媒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目前,农村科学教学虽然还存在众多问题,但只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定能让农村学生真正领略科学的魅力,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
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尽管多方因素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科学教师身上,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成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最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属于有效教学范畴。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本课题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为目标,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策略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都能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㈠“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要素分析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课题分解为“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三个要素,下面逐一加以解释。
1、科学探究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有效性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3、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在著作《教学策略》中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㈡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3、《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研究“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目标,以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区的小学科学教育水平为己任。其具体目标为:
1、实现有效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学生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达到预期目的。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材料,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开展有效探究必须满足条件的研究:如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的提供;能让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恰当的探究任务;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手脑并用”等,以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
3、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4、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我们将研究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将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形成相关策略。
5、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材料,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制定和选择了适当的教学策略,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虽然教学策略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套实施的操作程序,具有可模仿性,但由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教学策略的运用并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在运用中有所变化,有所创造。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总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支配和规范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范围和具体条件,而且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坚持完整的观点,随教学的进程、环节及具体情况的变化,注意各种教学策略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
3.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作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4.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音像资料,学生成果资料。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三年,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08-27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08-26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08-23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8-27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15
有效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研究08-12
提高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设计研究08-26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09-08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