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4-10-18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共8篇)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1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倾向”、“新问题”。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体育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学习者的获得成功的欢乐。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之比不协调、不对等。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经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 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老师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使教师转变思维,努力使他们在基础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充分预设,提高体育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实际上,教学预设就是过去所说的教学设计。再通俗点讲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同时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以前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现在仍然要做到不备好课不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如果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我们在课前要从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需要出发,突出学生这个主体,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即强调务实科学的预设。

2.教学必须关注生成。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往会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就是必须关注的生成性内容。关注生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其实生成的问题原来就存在,以前我们讲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师应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目中有人的问题,都是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都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l.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是导致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各种形式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眼下上体育课,有的教师目标随意性较大,主要有目标不完成和目标转移等情况,学生对教学要求大多数模糊不清,一堂课学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些什么。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全国特级教师王仲生老师他在上前滚翻一课时,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得快”的游戏。初看这是两个很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觉得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游戏,这两个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下面的前滚翻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的游戏内容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最后,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1)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2)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往往具有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因此,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完成练习。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3)倡导竞争,激发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到再赛的胜利。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 首先激励要适时。可见激励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

其次激励要适度。把握好表扬的分寸,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泄气;过头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

最后激励要讲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我们老师一味追求讲“好听的话”,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听惯了“好听的话”的孩子,会怎样应对挫折,怎样明辨是非、认识自我。指出学生不足时,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五.自觉反思,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2

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有进步、有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标准”:教学有价值, 教学有效果, 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魅力。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生在动作技能掌握的种类上从少到多, 掌握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学生从不喜欢上体育课到喜欢上体育课;学生从不喜欢提问题到勤于思维、勇于创新;学生从被动练习到主动练习、合作学习等等, 这都表示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进步, 教师在教学上有效果、有效率, 教师个人也有价值、有魅力,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由此看来,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培养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因为教学主体是学生, 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提高将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形成。例如:“以测代练”模式教学, 体育教师教学之后应及时地对教学项目进行测试, 合理制定测试要求和分值分配 (积极参与度、动作技评、学生合作、学习责任、完成数量等) , 全面发展学生接受能力与再学习的能力, 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因此, 课堂教学要紧抓关键点不放松。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重点是看教学能否引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落脚点。通过集体性体育活动和比赛, 增加学生参与的频率和运动量, 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 形成体育运动小团体或者定期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 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因此,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评价, 不能单纯认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就具有了体育运动兴趣, 我们要大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借鉴“网络游戏”的吸引力用于体育教学,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的教学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这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同组别和竞赛游戏来发展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 也就是说教师提供比赛或游戏的规则, 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研究讨论, 制订实施方案, 最终检验结果 (责任分工、合作、组内参与度、实施的效果) ,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或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参与组织与实施, 锻炼学生的应用和借鉴, 提高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包括体育教学中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 。总之, 体育教学中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给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四、提高教师讲解、示范的有效性

教师讲解与示范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能力, 同时讲解与动作示范的有效性也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起点和基石, 决定了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课堂的参与度和对教师的认同度。所以, 讲解须简洁, 示范动作要合理规范, 选择示范面 (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模仿) 要恰到好处, 这样才能增强动作的直观性。例如: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动作示范, 垫球时正确的击球点和正面垫球的姿势, 身体与手臂的协调用力, 动作优美, 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师的教学达到行云如水的效果。反之, 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降低, 试问何来体育教学有效性?因此, 教师讲解与动作示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五、将多媒体技术适时引入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单纯靠口头传授和肢体语言传授的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学习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体育教学服务。

在篮球课堂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篮球竞技战术, 直观清晰的场景、栩栩如生的画面, 不自觉地吸引了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探究, 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很好地感受动作技术, 接受效率自然提高很快, 而且竞技战术更加有条理,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因此, 现代化的多媒体适时介入体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弥补了教师自身不足,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有效性;体质健康

一、前言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渐下滑,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尤为突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更好地引导学校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该“标准”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必须进行一次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一必备条件及重要参考依据。

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的体质状况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总课时一定的情况下,较高的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体育师资队伍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体育师资队伍这一视角对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界定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有效果:体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学到关于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体育技能以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第二是有效率: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通过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等活动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三是有效益: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及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根据以上三点并从学生在经过体育课堂教学之后,在身体健康、运动兴趣、运动技能等方面是取得了多大程度的进步进行衡量。

三、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观念

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设计、执行与反馈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课堂中更多的要求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方法的科学化等,因此,体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为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及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关系着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对学生有利的体育教学内容均可纳入选择范围。这就给予了教师很大的自由,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某一活动是否简便易行,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为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内容才具有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

根据学生特点及教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有重大意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设置法以及分层教学法等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教学目的服务。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体育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显然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当前小学体育课普遍存在问题研究

(一)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课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大多数小学领导存在着“重文轻体”的观念,这主要是受之前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强调文化课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的影响。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背景下,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创新

一方面,当前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大都还停留在队列队形、走跑跳投等基础性运动技能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故而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选取的创新性上严重欠缺,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都是依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缺乏灵活、创新性。

(三)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小学体育教师由于薪资待遇及受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年龄偏大,缺乏年轻体育教师,这就导致多数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次外,老教师接受当前先进教学方式的能力较差,导致好多小学体育课教学方法依然较为陈旧,没有跟上高科技教学方式的步伐。

(四)体育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当前来讲,小学体育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成绩考核为主,很少有学校会进行学生互评、小组打分等,也很少有学校有相对完善的学生问题反馈机制,基本做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领导重视,将体育教师、体育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引發学生及家长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重技能又重身体素质提高

1.加大课的负荷量,增加练习密度

充分考虑到课中要解决的任务、练习的性质、上课的条件等因素,教师充分备课,提高组织水平以减少不必要的队形变动等,改进教学方法如分组教学时人数适当、充分利用积极分子做助手,提高教学技术水平。

2.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及

注重各年级学习内容的衔接性和周期性,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坚决落实课堂内容设计原则:以大纲为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明确的目的性、全面性、可接受性、系统性。

3.重视家庭作业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科学性及针对性,对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提高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都有很大帮助,体育教师要重视督促检查的作用,将家庭作业的效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当前年龄段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当前生理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参与运动的兴趣,改进运动器材以适应学生的特点,教学课程安排中合理穿插相关游戏以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突出游戏性、韵律性等特征,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养成终生体育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

根据学校体育教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定期进行优秀经验分享,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高效化,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五)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与反馈机制

积极构建周期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反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蔡楠荣.课堂的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杰伦迪迪克西.有效的课堂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4

(摘要)随着“教学改进”的深入推进,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很多教育人士不断提出“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解放学习生产力”等口号。培养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多学课外知识、社会知识,追求更好的素质教育,成为“课改”的显著问题。体育课上,要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由管理者转向启发引导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习能力的促进者。运用各种资源,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下一代的茁壮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时效性 有效的施教

一、前言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参与者——教师,该如何站好教学课堂这一主阵地呢?首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挑战教师对传统知识体系的习惯,挑战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其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创新改革的机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中不适当的思想,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论中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的指导方向很明确,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什么是课堂实效性呢?课堂实效性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把相对困难的练习进行多样、简单的变化,殊途同归,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的能力,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方法

以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等方法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做研究。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

2.2.1访问法

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向他们了解在体育课上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三、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学科“二期课改”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精神。《新课标》提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较大限度的掌握和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并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的四项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而体育的实际教学又强调身体运动与思维的结合。教学中,科学合理配置和发掘这些资源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和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课题。

3.2教育学家的理论与他们的实践。

教育家张璐提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率,能以较小的教学投入产出较大的教学效果;有效益,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胡斌彬指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要变单项的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在教学作风上强调民主,教师的角色由权威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伙伴。理想的课堂教学程序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兴趣——探索——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

湖南师大雷志灶教授为提高教学效率,在研究了教学的“四大要素”后指出: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又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率,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操场上经常几个班挤在一起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他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方面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所以他的考虑是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 2 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常言道:“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综合上述各家的理论,我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自觉、自如的运用各种策略和资源,有效的施教,不断的激励,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最终成为自己的技能。

3.3本人在实施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的实践与案例。3.3.1研究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以学习知识来提升能力。

体育课的教学特点是以身体运动实践与知识相结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基础状况,事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预判,形成具体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体育学习中应从知识的学习逐步过度到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通过学习知识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跑、跳、投等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以健康发展。民间体育活动跳长绳的难点是跳进跳出的时机把握以及较好的弹跳力和节奏感,通过练习,同学们发展了灵活性、协调性和腿部力量。

3.3.2以学生的识记、理解等水平和现有的基础为依据,把握教学的度。

记得以前在教有人扶持手倒立时,效果特别差,一节课只教会两个(按次速度推算,这一个教材就要教20课时!)。

后来了解到他们没学过靠墙手倒立,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储备。体育教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是以身体运动感知为主,同时反映学生的识记、理解等水平程度,它受身体素质和认知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这个度决定着选择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难易、教学容量的多少、教学进度的快慢等。教学过程中,难易要适当,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反应,调整教学的速度和节奏。避免学生因速度节奏太慢而失去学习兴趣或因速度节奏太快放弃学习。

3.3.3在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量的前提下,将练习的量控制好。

把握体育课教学量的大小,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分析,随时调控。每次课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量,首先应以保证不影响教学重点的练习时间为原则,然后可根据需要课前设计、增加和补充知识、能力、非智力、德育渗透等方面的信息量。

男同学特别喜欢踢足球。有一回我教大家用脚内侧传球,又是讲解模仿,又是1、2米的短传,又是7、8米的长传。整节课都是一个教材,没注意休息和变换内容,练到后来,很多人开始偷懒或自顾自的玩起了内、外脚背传球、头球(其实都在瞎踢)。整节课下来,虽然同学们练了很长时间,但几乎没几个人的动做是正确实用的。

后来我学习和领悟到:运动量是衡量学生身体接受运动锻炼的客观标准,它与教师的知识信息输出和学生身体承载运动的能力有关。课中必须合理分配学生的体能,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避免不必要的体能浪费。保证学生在充分的身体活动和合理的运动量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重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3.3.4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程序。

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一对教学关系在实际操作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不可拔苗助长,强行灌输。一是遵循人的认知程序:即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所学体育项目的各种知识,对这一运动技能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通过实践活动,一步步的练习掌握。二是体育课的教学结构程序:任何类型的体育课其结构基本相同而稳定(模仿,分散练习,纠正错误,复习提高),各部分由分阶段的若干教学环节组成,须依据教学实际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灵活合理的变化和调整。

3.3.5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绪、情境和情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三者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情境的产生而发展变化的,情绪则直接影响情感反应。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把这三点控制调节好。首先创设一个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合理布置场地器材;其次注意好练习小组的组合;还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使之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一次,我上二年级的快速跑教材,比了两次都是第二组被远远的落在最后,一些同学开始气馁,情绪低落,不想再比了。我马上调整了组员,使得各组实力平均,并用关爱的话语激励:“大家都很努力,有的同学想获胜,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让我们看看谁能用最大的努力换回胜利!”这样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继续保持着对胜利的渴望。整节课下来,同学们始终斗志昂扬,精神满满。

我们在组织比赛时,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与热情。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中中”挑战,“弱弱”追逐,“让距跑”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3.3.6细心观察,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体育教学的方法,很多人的观念就是教师用什么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法。而实际教学方法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方法构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训练、调动、演示、评价等形式,都可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来实现,而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有效的教法,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

如在鱼跃前滚翻教学时,先进行从高处向低处滚翻的诱导练习;在后滚翻的教学中,4 光模仿老师的动作,效率很低,有时两节课都没几人能学会,要进行分步骤的教学,用一节课练习垫上后滚动,这个动作学好后滚翻就轻而一举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法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易受其能力及同伴的影响,常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应及时的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示、调节和纠正。教和学必须密切联系,两个方面的方法,即要相互渗透,又要相互检测。

3.3.7肯定努力,承认差异性,积极评价,激发潜能。

体育动动技能的优劣与学生先天的体质有密切关系,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未免有失公允,会造成一些肥胖和矮小的学生因成绩与评分标准相差太大而逐渐失去锻炼的兴趣。如教学中让肥胖学生示范技巧动作;让矮个学生示范跳起摸高;让协调性不好的学生示范韵律操等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使这些学生逐渐惧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讨厌体育课。正确的做法是:区别对待那些特殊体质的学生,引导他们对自身有客观和积极的认识,大力肯定他们为取得进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同时在评价时适当降低要求。

3.3.8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我们在举办校运动会时,通常有校长讲话,广播里一直放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或表扬某某同学破了校记录等,这些都有助于运动员超水平的发挥,增强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自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效率有了一些可喜的提升,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引起重视。我认为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4.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选择重点进行探索,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那就会使学生的探索迷失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抓住教学的要点,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也是非常需要的。

4.2落实双基和拓展创新的关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开拓创新,但也不能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为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开拓和创新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我在教学低年级掷海绵球教材时,要求学生学习完肩上挥臂的动作后再创编投掷小游戏,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4.3合作研讨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合作探索,课堂教学的组织常用两人合作、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形式,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创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就必须辩证地看待,冷静地思考,科学地把握以上几组关系,否则将在教学当中只留于问题的表面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身为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上课时,既要有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又要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能对症下药。这样就一定能提高实效,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参考书目:

5.1《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9-10,第二版,5.2《教育创新研究》,上海市七宝中学,第五期,《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李蓉。

5.3《上海体育科研》,2008年24卷第三期。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

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尽管多方因素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科学教师身上,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成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最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属于有效教学范畴。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本课题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为目标,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策略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都能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㈠“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要素分析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课题分解为“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三个要素,下面逐一加以解释。

1、科学探究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有效性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3、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在著作《教学策略》中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㈡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3、《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研究“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目标,以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区的小学科学教育水平为己任。其具体目标为:

1、实现有效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学生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达到预期目的。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材料,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开展有效探究必须满足条件的研究:如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的提供;能让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恰当的探究任务;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手脑并用”等,以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

3、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4、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我们将研究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将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形成相关策略。

5、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材料,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制定和选择了适当的教学策略,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虽然教学策略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套实施的操作程序,具有可模仿性,但由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教学策略的运用并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在运用中有所变化,有所创造。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总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支配和规范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范围和具体条件,而且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坚持完整的观点,随教学的进程、环节及具体情况的变化,注意各种教学策略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

3.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作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4.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音像资料,学生成果资料。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三年,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6

校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

有效性教学,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掌握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学质量改革深入发展。

实践研究: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 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反复的修改与论证,以找到我们所期望得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在此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在国内对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就单纯地以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却比较少见。作为贵州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小学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刚刚起步,因此,将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作为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我们通过网络查询,除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查到对有效教学有一些论述外,还查询到了一些关于教师有效性教学素养的培训方式、方法和策略方面的论述以教师教师有效性策略技能研究方面的文章,大都是理论性阐述,而且多为教师有效性策略提升的论述,没有较为具体的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案例,特别是从学生有效性学习角度进行探究方面,没有多少值得广大农村教师借鉴的经验与方法。也没有查询到针对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系统研究性论述。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尤其是教育效益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其根基在教育。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极其客观地摆在我们的教育者面前,那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倍受关注,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未来的教学中必将植入有效教学的理念、方式、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我们的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等。

2.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用最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由之路。而以先进的教育技术及丰富的教学设备为基础,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文化氛围建设、课堂教学内容呈

现方式、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使其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促成优质教学策略的形成,最终形成适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新方式——教育信息化。

3.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4.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应用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资培训、资源建议、网络支持、管理机制、效果评价以及支持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为学校发展提供教学参考。如何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教学有效。其二,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其三,可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研究目标:

1、解决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期望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方式,从而建立和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期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改

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习。

3.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即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使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5、促进新技术、班班通的应用研究,加强和引导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构建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和整合,以建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建立学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特色,并形成策略体系。

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班班通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1.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以各班的班班通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与中学习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研究重点:

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基本途径和技能的形成。

主要参加者名单: 余章凤、卢海英、易俊宁

余章凤(组长):负责课题研究行动中的工作安排、业务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负责撰写课题研究的各项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及研究成果的汇编。

卢海英、易俊宁:(组研员)对原始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课教学、撰写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及上课题实验课。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研究思路: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让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农村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

4、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即组持人为组长,组研员为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明确职责,畅通渠道,责任到人。

5、搭建平台:要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就需要搭建有利于教师素养提升的各种平台,包括学习的平台、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等。

6、选择模式

要使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有效教学策略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除了有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外,重要的还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研模式。使教师们在教研中发展、创新。

(1)自修反思式: 通过自修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在反

思中实现素养与技能的循序提升。

(2)专题研讨式:针对教师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已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3)案例分析式: 通过教师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提升的成功案例分析,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经验。

(4)课题牵动式: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拓展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研究方法:

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实验法。

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 一学期,始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日。

(1)准备阶段(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

主要工作要点:成立研究课题组,确定课题,文献检索,课题论证,申报立题,组建课题组,撰写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步骤(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1.根据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2.落实各项工作,开展实践研究。

3.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卓越课堂案例反思交流会,组织专家进行指导。4.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阶段成果。5.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归类建档。

(3)结题阶段(2017年12月20日-2018年1月1日):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全面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推出理论性成果《教育信息化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研究:教育信息化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编》。

经费来源:

课题组成员自筹相应的研究经费。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7

1.目前,小学体育课的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小学体育课一般是一个星期两到三节。体育课的安排比例较小,不能保证学生的锻炼量,从而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除此之外,小学体育课的内容比较单调,没有新意,而且还很乏味,引不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体育课的内容通常是以游戏为主和教学生广播体操,导致课堂的气氛比较死板和枯燥。学生常常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自己在一旁玩耍,没有积极地参与体育课中来。久而久之,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体育课就是学广播体操。进而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不喜欢上体育课。

2.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

人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以及认知发展。人的认知在小学这一阶段具有懵懂,形象的认识事物,具有单向思考等相关特点。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事物。 当然,学生身体的发展在小学这一阶段也是最突出、最明显的。针对小学生身体发展和认知的特征,体育教师应该设计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身体锻炼的需要,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锻炼的好习惯,增强上体育课的兴趣。

现在的体育课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理论课,主要是讲体育的相关知识; 一种是实践课,是通过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活动。下面,笔者将从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二、在理论课上应该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1.通过多媒体播放体育视频

视频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等相关的特点。针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关于体育知识的视频。这样有利于将复杂的体育理论转化为简单的图像知识,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形象来掌握体育知识。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体育比赛,让学生融入到比赛中去,激发内心的激情,从心里喜欢上体育。同时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学生还可以了解相关的体育规则,这也是体育知识的学习。

2.充分应用课本中的插图

现在的小学体育课都配有体育课本。体育课本上都有相应的插图。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将课本中的插图和体育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让学生能通过课本上的插图来理解体育知识,还要让学生自学插图上的动作,达到锻炼的目的。例如,在课本上有“跆拳道”的插图。跆拳道动作知识的旁边就有相对应的图片和讲解。体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课本上的插图和讲解,让学生自己学会“跆拳道”,然后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

3.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在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忽视文化教育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体育教师针对这样一种现象,应该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不断的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这里的文化教育除了有文化知识的含义外,它还包括体育中的文化涵养。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太极拳”的时候,讲解相关的太极拳中蕴含的“周易”,“八卦”等知识。这样以来,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

三、在实践课上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

1.将游戏引进实践课堂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科都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中来。在体育的实践课上,游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首先, 体育的实践课是要走出教室,在室外活动。因此,室外为游戏教学提供了实行的场地。对于游戏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游戏导入体育课, 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进入体育课堂。一种是让游戏贯穿整节体育课,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游戏的引入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体育学习的效果。

2.应用比赛激励机制

比赛激励机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常常被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鼓励,也极力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因此,比赛激励机制的应用正好符合这一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应用比赛激励机制时,体育教师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以小组来活动的比赛。这样以来,不仅激励学生活跃在体育课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教学模式

体育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不可忽视,高中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进行教学研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真正获得益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教师一人之事,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努力。在本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体育教学经验来简述一下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体育教学现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所以,造成体育课上学生注意力散漫、精力不集中,甚至将体育课当作自习来学习其他科目等多种不重視体育课程的现象。造成诸多不良现象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学生缺少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没有兴趣去聆听体育课程知识内容,缺乏热情去体育课中寻求焦点、缺少勇气去克服体育课程中遇到的挫折。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培养起来,我相信,体育教学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着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增长而有所提高的。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高中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模式中蕴含着有效的知识内容,将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体育教师要鼓起勇气突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融合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灵活开展体育活动,其中可以融入体育娱乐活动,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提高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使教学模式焕然一新,充满活力。

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漫长的考验与实践,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地前进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的枷锁,向崭新的时代迈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机械工程类的简历下一篇:中国文化在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