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精选10篇)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1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体育当然更是基础之基础。小学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
1. 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从以往乃至当前小学生体育能力,不难看出小学体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 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1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2.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3.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
3.1提高小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刚接触体育时,各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2在水平一的教学中,重点是增加学生的运动技能知识的储备,学生模仿学习的成分占绝大多数:学生干什么,应在什么时候干,在哪里干什么,怎么干,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的练习内容,等等,都由老师详细告之。同时老师还要细心帮助。
3.3水平二、三的教学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这时老师应精选知识内容,精心备课,把学生的运动体验和实践与体育知识联系上提高学习效果。如科学的锻炼方法是:开始要做准备活动,结束时要做整理活动。讲课时,可结合学生平时的上课讲,讲后,室外课验证,加深学生理
解和运用。其它学过的知识只要能在上课时运用,体育老师就应主动地使用,使学生慢慢地也会用。
4.培养小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
4.1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自我养成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本上每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某事有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它,则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事情,当事者却乐在其中,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不觉苦,不觉累,以它为荣。由此可见兴趣的厉害,因此,体育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运动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具有自我养成运动习惯的能力。
4.2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传接球时,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4.3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能力
学生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一定是随着练习的次数而加大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呈波浪式递进过程,如果盲目地认为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其实是增加学生的练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让苦练和巧练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锻炼。如我在教200米跑时,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跑完一组又跑一组,学生很快就会反感,于是我就把每次跑的人分成二到三组,每组相隔一定的间距做追逐跑的游戏,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你追我赶,效果明显可见。
4.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4.6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生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互相交往,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也增强了道德品质的锤炼,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例如,打篮球、踢足球就有利于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有利于培养凝聚力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互相之间有些不顺心的事,也会向好友诉说,从而减轻消除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压抑,使心理处于平衡,保证了心理健康。体育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往,有利于增强互相之间的学习机会,使同学间可以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经验。体育课上的活动是学生交流、娱乐、休息、调节的良方,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5.结论
5.1小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
小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小学生体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5.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培养学生终生从事锻炼的能力和态度,过健康生活。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主动精神,以提高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5.3体育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小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德全.现代教育评价.西南师范大学,1998
3. 毛振明.析“体育学科能力”及培养[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2
从以往乃至当前小学生体育能力, 不难看出小学体育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 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 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 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 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
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 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
2.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的行为方式, 拓宽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 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
1. 提高小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 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刚接触体育时, 各方面都比较欠缺, 因此, 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 在水平一的教学中, 重点是增加学生运动技能知识的储备
学生模仿学习的成分占绝大多数:学生干什么, 应在什么时候干, 在哪里干, 怎么干, 学生的学习方法, 简单的练习内容, 等等, 都由老师详细告知。同时老师还要细心帮助。
3. 水平二、三的教学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
在水平二、三这个教学阶段, 老师应精选知识内容, 精心备课, 把学生的运动体验和实践与体育知识联系上提高学习效果。如科学的锻炼方法是:开始前要做准备活动, 结束时要做整理活动。讲课时, 可结合学生平时的上课讲, 讲后, 室外课验证, 加深学生理解和运用。其他学过的知识只要能在上课时运用, 体育老师就应主动地使用, 使学生慢慢地也会用。
四、培养小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
1. 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自我养成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基本上每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对某事有了强烈的兴趣, 热衷于它, 则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事情, 当事者却乐在其中, 津津有味, 乐此不疲, 不觉苦, 不觉累, 以它为荣。由此可见兴趣的厉害, 因此, 体育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运动的良好习惯, 更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具有自我养成运动习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般来说, 运动能力水平越高, 身体的协调性越好, 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 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 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 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 生动活泼,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 我在教学传接球时, 采用游戏法, 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 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 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 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3. 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能力
学生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 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一定是随着练习的次数而增加的, 动作技能的掌握呈波浪式递进过程, 如果盲目地认为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其实是增加了学生的练习负担,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要让苦练和巧练相结合, 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锻炼。如我在教200米跑时, 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跑完一组又跑一组, 学生很快就会反感, 于是我就把每次跑的人分成二到三组, 每组相隔一定的间距做追逐跑的游戏, 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 你追我赶, 效果非常明显。
4.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 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 提供判别标准, 明确练习要求, 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5.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生通过互相交往, 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 也增强了道德品质的锤炼, 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例如, 打篮球、踢足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进而有利于培养凝聚力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善于交往的学生, 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使互相之间有些不顺心的事, 也会向好友诉说, 从而减轻并消除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压抑, 使心理处于平衡, 保证了心理健康。体育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往, 有利于增强互相之间的学习机会, 使同学间可以扬长避短, 学习别人的经验。体育课上的活动是学生交流、娱乐、休息、调节的良方, 是一种精神生活, 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结论
1. 小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
小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 更应考虑其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小学生体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2.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培养学生终身从事锻炼的能力和态度, 过健康生活。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主动精神, 以提高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3. 体育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 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小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德全.现代教育评价.西南师范大学, 1998.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素养;有效策略
一、认识体育素养
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大板块是公认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运动方面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运动兴趣,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体能锻炼都能够得以实现。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例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够坚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爱的运动,且长期坚持成为习惯。假如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进健康,只有养成了锻炼习惯且长期坚持了,对健康的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如,晚上睡前做剧烈运动,这是不利于保障优质睡眠的行为,属于不健康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康的相关知识,例如,运动后不能一次大量饮水等。
二、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策略
1.关注体育素养的整体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公式一样。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方为素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素养中的知识,不直接等于素养,仅仅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或具备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学生接受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具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只能显现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养表现。例如,只注重运动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具有运动的能力与习惯,而不能称某学生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道理,学生仅具有健康知识与行为也不等于是具备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2.重视体育素养的可观测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以后,其核心素养应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
例如,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对体育的兴趣、热爱等情感,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久性等也能观察到。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品格,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也能一览无余。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怕吃苦,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可以区分的。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也是可以观测的。例如,在攀爬、翻越运动中,有些学生完成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学生不仅不协调,而且,总是被前面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这是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具体表现。再有,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如篮球比赛,有些学生技术动作很娴熟,战术意识也较强,可有些学生却远远不及。说明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区分的。是否具备了运动的习惯更能观测,有些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放学以后都会到学校的篮球场和几个学生一起打篮球约1个小时。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显现出具有运动的习惯。
此外,就“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维度而言,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健康行为也同样具有可观测性,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也就是说,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还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优秀。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素养的特点,培养小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胡广宝.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J].学周刊,2011(26).
[2]姜艳.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中气氛控制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1(6).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4
六街镇茶树小学
谢丽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会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学得好。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总是枯糙无味的,而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等画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见,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我在上《确定位置》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由汶川大地震经纬线确定地震的地点,救援官兵在第一时间到达救援地点,巧妙地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PPT课件展现二年级学生座位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最后由神舟七号飞天着地的那个位置结束,学生整个一节课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下子把孩子带入了日常购物的情境,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然后纷纷上台模拟购物,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了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二、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让数学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贴近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而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一组信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交流收集的信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身边的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如我校数学教师周子静在上“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中下载了一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张大妈上月用水8吨,水费12.8元,李奶奶家用水10吨,水费用了多少元?再配上张大妈和李奶奶说的话,音、像非常逼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降低教学难度
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通过展现文字、图像、声音,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参与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化难为易。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对《电子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图像和生动的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充分运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下载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再配上音乐、声音,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又如在教学“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除了实践操作外,还充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提供的操作示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视图的动态展开拼合过程,很快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推导的过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深深的烙印,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并掌握较深。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师生举例认识生活中的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和意识,学生由感知到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四、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开阔教师视野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导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从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料,如知名专家的上课、专题讲座、评课,拓宽了教师们的知识面,然后应用到教学中。其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直接在线观看,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家观看,也可在学校网上观看,这样的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节约了很多教师的集中学习时间,也大大弥补了因学校外出学习经费与时间不足而造成的多数教师无法接触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缺陷。由于不断的学习,每一期的常规教学检查活动,教师们都习惯到互联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课件或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然后运用到教学中。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5
张小华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长期以来,由于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不明确,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小学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写字课教师指导无计划。写字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老师、家长的配合,仅限于语文教师课堂上,偏重结果;忽视写字过程中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培养;学生在硬笔字、毛笔字书写的起步阶段就缺乏规范要求和严格训练。老师家长片面认为只要学生写就行,至于执笔方法、书写姿势、间架结构、笔画布局等往往不予重视,致使书写质量不高。学生的写字基础技能普遍得不到提高,导致语文学科存在严重缺限,写字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乃至发挥。
2、写字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双向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但在目前的学校教学中,对汉字的书写却表现出逐步的弱化。基于这样的背景,要改变目前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提高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质量,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对写字教学的指示精神,把写字教学和学生书写技能训练放在首位,所以,我校确立了“如何提高小学生书写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优化写字教学管理,优化写字等措施,来形成写字教学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从促进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书写,是一种由形象记忆到空间思维的心理活动,它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是通过基本的点横竖撇捺进行汉字整合的一个过程。由最初的描摹上升到最后空间的创作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升华。
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归根到底,是一种条件反射。教育家认为,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也就是说如果能保证定时的书写行为,那书写就会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书写习惯,主要包括看帖、读帖、描红、临摹、创作几个方面。指的是一个人的意象里边有书写的欲望和能力。
书写行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织特定的教学材料,对材料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从而掌握书写信息,学会书写方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为开发创作潜能,丰富思想情感提供有力支持。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书写习惯研究要注意对书写摹本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注意书写习惯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更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教师的发展,研究者自身的进步也是课题的重要内容。努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师生共同发展。因此,不论是书写习惯的培养或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继承、发扬 “举一反三”、“发现探索”、“自主、合作”等先进的培养方法,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丰富自我、纯洁心灵的过程,成为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过程。
3、层次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课题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书写习惯培养策略,留足弹性空间,让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研究既有章可循,又能根据学习情况拓展、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4、生活化原则
虽然计算机的普及突飞猛进,学生也或多或少尝到了用电脑打字的甜头,那就是快速,易认。但在生活中也时时处处能感受到用电脑所无法替代的时候,教师应根据这一契机,灌输手写体的优势和实用价值。让书写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记记日记,写写便条,练练手感,这都脱离不了手写。在面对电脑冲击的时候,我们更要有毅力有恒心去练一手好字,这不但是为了提升自己修养,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
5、主体性原则
书写习惯其实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越能克服个人的各种不安定情绪和惰性。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系统性原则
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梯性和延续性,它由书写的认识、书写的态度、书写的方法和书写的活动构成。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必须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中进行,以点带面,把要求逐步提升,学生才能保持书写的兴趣。
7、实践性原则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使书写所获得的知识得以重现和强化,书写习惯才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形成。同时,学生也要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扩宽知识面,建立自信和紧密合作的处事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创造性的让学生承担责任,体验责任,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预设
(一)方法预设
1、起步:笔画训练、单勾、双勾;读、记、背。
2、入门:对临、背临、创作。
(二)研究目标
1、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2、通过写字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会写毛笔字及行书钢笔字,逐步培养学生快写的能力;
4、营造书香氛围,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研究内容
写字训练:以硬笔训练为主,兼及毛笔书写训练,要求把字写“正确、端正、清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1、规划课题方案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建设以书写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环境。
2、教师队伍培训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指导学生写好字,教师自身必须先练好基本功。
(1)、练好基本功。
(2)、练好指导功。自身练好三笔字,只是指导学生写的前提,还必须深入钻研学生写字特点、途径,开展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积极探索写字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指导水平。
3、优化教学形式
要求每一位参与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要以“系统指导,教给方法,推进训练”为主旨,扎实抓好“四个坚持”,协调合作,全面提升写字课堂教学质量。“四坚持”为:认字和写字的有机结合。即教学生练字的时候,有机结合语文课后生字的指导。写字和训练“两姿”培养习惯相结合
(1)、“选”,即选帖,选字。练字总是从临帖开始的,小学生宜从楷书学起,选择的字帖需做到点画应规入矩,字形平稳严整。
(2)、“读”,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3)、“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
(4)、“临”,即对照着去写,应包括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对临,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字占田字格以八分满为宜;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毛笔字则需严要求,宁精勿滥,点画应准确精到,结构合理得体,反复性训练,方式方法力求灵活,并做到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主,也要突出对领会接受较快、感受力较为敏锐的学生的重点培养。
(5)、“评”,是检查写字效果的重要一环,包括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议、改,教师可让学生到黑板上去写,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评点,指出得失,示范正确写法,做到以点带面,也可以在投影上书写,学生先看后写,而后师生共同评议,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热情地参与,并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做到活学活用。(6)、“创”,即运用所学进行创作,活学活用,达到一定要求,并非出奇创新,形成自己风格。毛笔字可进行少字数“集字式”创作,其中有的字可直接从帖上拿来用,没有的可用相关笔画进行组合。多一些鼓励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写好字的信心。
6、改革评价方法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练字积极性的调动,不少教师在评价时单凭自己的直观判断,或要求太高或太低,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性和随意性,学生也没有努力的方向,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以鼓励为主,并把写字质量与学生的坐姿、握笔方法与布局结构等综合起来评价,减少了
评价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断鼓励和认可中看到自己在一步一步前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两年的课题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准,使字体结构匀称,整体美观,有帖气,作业的整洁、正确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2)、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习字训练,促进学生性情的陶冶和认真、严谨作风的养成。
(3)、将提高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和理解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习字训练过程中,增强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学生通过观察临摹和欣赏我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碑帖,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以此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领悟、学会做人的道理。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6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初级中学
杨志军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 创新环境;创新个性;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
神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死板„„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体育教
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全面张扬,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创设创新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学生就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他们就能全面、自由、富有个性、生动活
泼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设让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
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等。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言堂”的教学不是素质教育,更不会有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要我练”到“我要练”进行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时,教师要抓住大好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向“我要怎么练”的更高层次发展,真正把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
造力。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探索知识海洋的摇篮。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
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
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2.创造“育场”,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3.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
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
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
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
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7
中考书面表达分值15—20分,但从中考的书面表达得分结果看,平均分偏低、高分人数较少,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悬殊,从学生卷面情况来看,不足主要表现为:逐字翻译,中文式表达多;简单句多,结构不紧凑;句式单一,不会使用多种表达;文本框架不清晰,缺乏语法结构。这个结果说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成效不高,广大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切实加强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策略。
二、问题的解决
1.大量积累词块。词块作为一种介于单词与句子之间的语言结构,是写作教学的理想单位。词块,即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s),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频繁使用的,集语法、词汇和功能于一体,具有特定予以和结构并以固定或固定形式存在,有益于提高语言生成能力的短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句式。例如在九年级Unit5 B2b的文章中,学生可以整理出高频词块,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书面表达时熟练运用这些词块。
2.不断丰富文章句式。好作文由好句子构成,打好句子基础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关键。那什么是好句子呢?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要素:语法正确、结构连贯、句意完整、语言简洁。笔者从学生的日常习作中提取典型句子,让学生参与评析,然后通过讲解,使其对好句的四要素有更感性的认识。
除此以外,笔者对于学生作文进行选择性批改。每次布置写作任务时,明确告诉学生本次批改的重点,提醒学生注意。
3.精心锤炼逻辑结构。《英语课程标准》五级标准对写作有这样的描述: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九年级Unit8 B2b阅读材料中要求学生找到常用连接词并说明功能。如:so—expressing a result;as,because,since—giving reasons;but,however,though—expressing a difference.并在课本2d部分加以练习。依托课本,笔者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补充不同功能的连接短语,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书面表达时充分运用。如:
4.课内外结合获取语言素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有效地利用阅读教学,依托阅读文本,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对文本的篇章结构、句式、词汇进行合理的整合、总结,并有意识输入其他与文本话题相关的词汇、句型等,让学生能够模仿文本并在文本基础上进行拓展,以提高写作能力。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中的3a,2b文章具有内容完整统一、文章结构清晰、上下文衔接自然、句式丰富多样等特点,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5.注重实践,加强写作练习。
(1)突出重点,翻译句子。有些书面表达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中文提示信息,完成文章。学生很容易用中文句式表达英文内容。因此,要求学生进行中英互译就很有必要。翻译练习是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排除母语干扰的好方法。
如九年级Unit 7 2b文章中有许多使用频率高的词块,笔者将这些词块编成中译英练习,既要学生熟悉教材中的词块,又需要思考灵活使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文句子。
a.看电视会阻碍我们的学业。
Watching TV can get in the way of our schoolwork.
b.我不反对跑步。
I have nothing against running.
(2)创设情景,仿写句子。仿写是以教材为基础在课文或其他语言材料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表达方式或结构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改变成具有其他意义的句子。是实现英语语言优质输出的有效手段。通过仿写,学生可以将“书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选取生活中的话题、情景让学生仿写,才能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对于该句型印象会更加深刻。
(3)实战演练,限时写作。限时写作是检验学生所学写作知识内化程度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师制定下一步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通常,笔者会根据学生的限时作文,提取出易错点,让学生进行改错练习;列举出好词好句,并标注使用该词句的学生姓名,以增加学生写作信心;归纳改写范文,并引导学生进行评析。
三、总结
书面表达是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运用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将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以“听”“说”“读”促“写”。通过课本、课堂、课外多方面多层次的输入,实现句子到篇章的优质输出,切实提高初三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摘要:本文就《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结合初三学生学习现状以及英语作文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有效输入语言素材、实现书面表达的优质输出、实现写作目标等问题并提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词块,句式,结构,输入,输出,书面表达
参考文献
[1]范庆.整合课本阅读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2).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8
由于教师充足的准备,科技的进步,学生的练习丰富充足,做不完,考不完。课前前置性学习中有练习,课堂中有练习,课后巩固延伸还有练习。繁重而重复的练习持久地伴随着学生,渐渐地学生只习惯于记住知识和再现知识。学生们通常套用现成的公式或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一遍遍重复现成的知识,而想象的余地却越来越少,缺乏创造的过程。数学练习消磨着数学教育带给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影响其创新意识的发展。成尚荣先生说:“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自由,让他们的思维任意翱翔,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勾画涂抹。不要让孩子们富于幻想和充满好奇心的天性在学习中消磨殆尽。”自主练习给传统的练习注入活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与興趣。
一、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走进数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知识的“自我发现”,是21世纪知识学习的最高智慧;引导学习者的这种“自我发现”,这是21世纪教育的最高智慧。数学的前置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发现”的一种载体。数学教师要发挥才智使学生易于接受前置性学习,对前置性学习的要求应简洁、精炼。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把前置性学习分为两部分即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内容)、设计(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设计一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会的,也可以是自己不会的),效果较好。前置性学习中的阅读是学生自主吸收知识的过程,设计则是学生消化运用知识的过程。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前置性练习中,学生有这样一些设计:1.V=ah,中每个字母各代表平行四边形的什么?2.平行四边形怎样可以转化成面积不变的长方形?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4.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2厘米,高是6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5.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这些前置性学习设计的问题给学生们创设了自我表现的平台,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
二、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体验数学
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设计口头练习,让学生在设计练习的活动中,学会表达与倾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依据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口头数学练习题。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自己已经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口头练习题巩固知识。尝试中发现学生设计的练习题比较丰富,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2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包装纸,底是3分米,高是1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等等。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语)。无论是小小学习小组互考,还是班内互考,学生都听得十分仔细。出题的学生也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把题目的意思表达清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都保持在最佳状态。所学知识在倾听与表达中得到巩固,同时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又在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提高。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是学生后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倾听是学生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让学生在成长中渐渐地形成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感受数学
审题能力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数学课堂并不把审题作为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行培养,在每次考后总结时,只要是审题方面的问题,总误认为是做题粗心马虎,从没引起足够的警醒和反思。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当下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学生设计练习题时,引导学生采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记录关键点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练习。
如学生口头与书面结合设计的练习,完整题目为“一个梯形果园,上底300米,下底500米,高100米。这个果园占地多少公顷?”出题和听题的学生都只在本子上记录了梯形、a.300m、b.500m、h.100m、公顷等简单的关键词,这样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帮助学生节约了书写所花的时间,而且克服了学生之间书写速度的差异影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提取练习题题眼的意识和能力。课堂练习既面向了大多数学生又区别对待了有个性的学生,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力。简洁的记录中,可以观察出学生审题时的关注点,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情,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在解答各种数学问题时排除干扰的能力增强很多,统一单位、抄错数据、立体图形中求表面积是否有盖子等等粗心马虎行为大幅度下降。学生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课堂中,课堂学习的效果自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享受数学
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堂练习,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课堂练习形式能让提出问题的意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进而把提出问题的意识延伸到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
在每节课的检测阶段,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人设计一道能检测所学新知识的测试题,留作小组群体的检测反馈,开发学习小组的群体潜能。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新知识的关注角度和理解程度的各不相同性,学生们设计的检测题在难易程度上自然不会雷同。学生在检测中会发现自己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自主地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检测题:教学楼从二楼到三楼有12级台阶,每级台阶长6米,宽0.3米,高0.2米,给这些台阶铺上地面砖,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面砖?学生们出现了三种解答。方法1:(6×0.3+6×0.2)×12;方法2:6×(0.3+0.2)×12;方法3:(0.3×12+0.2×12)×6。检测题的设计与解答过程,是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展现。设计与检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灵活、独特的状态。小组的群体练习有利于突破学生习惯思维的限制,使学生个体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让学生在课堂中为自己设计练习巩固知识,正是激发学生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载体。教师不再是授予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者。教师扮演的角色自然地转成了引导者、心理保健者等角色。
(刘小林,如皋市安定小学,226500)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学科论文 篇9
体育课有效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并能熟练掌握体育技能。
(2)一节课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
(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从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应该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目标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健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这项工作只能依附于运动技能发展于身体的练习中进行,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的心理因素,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都局限在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应用讲授、练习、发现、引导、问题等各种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提高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引起兴趣,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标本等教具;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地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利用网络,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练习和反馈信息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唯一途径
有效地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的课堂练习却陷入严重的缺失状态,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使学生练习带有目的性、方向性。练习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同时,练习要富有方法性。
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一切发展的,但是它离不开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我们常提三基,这是体育课特有的提法,而一般文化课的是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体育课程中之所以增加了一项任务,就是因为体育课从事的身体练习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身体练习获得技术又能掌握技能,可见体育课的技术和技能是离不开身体练习的。并且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再次制定有效的练习方案。
六、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课堂教学评价是操作性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强调的是教学进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主动发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而自评与互评的结果差别很大,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把自评与互评成绩直接进入教室评定中。可以将教师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价成绩,将自评与互评成绩列入学生成长记录与学生成绩单上。另外,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平时的记录,有选择地采用,有效地防止学生的评价成绩出现偏差。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篇10
摘要:本文从电工专业的技能训练代写论文教学为切入点, 借鉴国外的“模块教学法”本着“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就业”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对如何在电工技能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能力评价等模式进行变革,做到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模块教学法(MES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实施对象
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生源状况:初中毕业生及结业生。入学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二、模块设计原则
从企业对电子电工专业人才需求出发,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为技能训练核心,以典型课题为实例,以维修技术水平为检测标准设计模块
1.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和着眼电气维修、兼顾电气设计原则,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为4个一级模块和若干个二级模块,一级模块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强电技能训练模块、弱电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该模块覆盖电工(09-030)、维修电工(09-031)、电工电路仪表装接调试工(09-018)、无线电装接工(36-002)、无线电调试工(36-003)5个工种。
三、模块式技能训练的内涵
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以师带徒,强化训练,由学校训练到工厂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模块式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1.“情境—达标”教学原则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学科型的知识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框架,将各种显性知识纳入课堂体系的。至于对学生知识迁移、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则根本不在课程设计考虑之列。“情境——达标”式课程设计模式不但重视缄默知识的作用,而且主张改革课程设计的传统思路和程序,以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职业能力形成所需经验——分析各种经验发生的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模块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活动
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活动。他强调依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职业技术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一是德国的“双元制”,即企业+学校模式,其学员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其教学过程企业与学校双位一体,学员基本上30%的时间在校学习,70%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受训,培训的重点是在企业内,学校只起补充作用;二是“模块式教学体制改革”,其主旨就是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性内容,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
五、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让学校的教师走向工厂具有教师和技术工人双重身份,又要下大力引进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让技术专家型教师队伍参加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配套建设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实施,要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避免盲目性、重复性、观赏性投资,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宁可减少对验证实验的投入,也要确保对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努力做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努力开拓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资源共享之路,为专业课教学采用现场教学,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模块体系
以职业性任务和和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不片面强调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整合,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分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每类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纽带,再去进一步组合课程,组织教学。
六、结束语
我校在实施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后,起到了实践训练促进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中级工技能鉴定中,合格率超过95%,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部分学员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10-04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10-18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 提高课堂有效性11-27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05-18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11-22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06-03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0-01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