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2024-06-03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通用8篇)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1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生成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这些是经常困扰语文教师并需要在工作中作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一、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执教之前,事先对课程内容都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呈现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课前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和影响,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不一定会按着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入教学的预设轨道,这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会利用并创设时机,变“危机”为“转机”,既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获得意外的收获,又让课堂始终昂扬着“主旋律”。

预设与生成二者关系在主观表现上是对立的。教师静止的课前预设与学生动态的课堂生成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矛盾,这时该怎样镇静而科学地处理呢?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鉴赏能力。陈大伟教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对生成性问题提出了三点做法:一是尊重学生,二是相信学生,三是预留空白。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这与陈大伟教授的“预留空白”是同样的道理。课堂上教师要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质疑,提倡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灌输、传送,不是固守千年不变的标准答案,这中间尽管有时会出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老师的期望目标有距离,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必因此而胆战心惊。这些观点给我们为人师者以方向上的指引,同时又让我们深受启迪。

上《背影》一课时就特意“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白,让学生去生发,去思考。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白:“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考、质疑、释疑,尽管当中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但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二、深入课堂文本细读

语文姓“语”。语文的文学审美鉴赏功能、个人情感体验的特性、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分享的主题活动,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语文课堂必须贯彻语文的学科性质。宁波市教研室在语文前辈盛华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语文“文本细读”活动。两年多来每次参加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笔者都深有感触,语文不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表演,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语文课堂关注文本进行细读品味鉴赏,从中体会语言的真善美。

《第二次冒险》教学中,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让学生充分品味思考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揣摩人物心理补全对话上,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认识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法国女人的善良感动着课堂的每一个人。《背影》教学中,把文章末段作为承载文章之重,通过问答法、讨论法等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感悟“父爱”,并且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他的子女纪念他的文章,进一步地拓展延伸,揭示“父爱如山”循环轮回、生生不息这一深刻主题。整个课堂感情汹涌,师者动情,学生动容,铺排洋溢着浓厚的父爱深情,让人情不能禁。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中,把课文中杜小康和他父亲最后一番对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和“下蛋了,下蛋了„„”替换成“爸,鸭下蛋了!”和“是的,下蛋了!”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后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会和领悟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深入课堂细读文本,从语言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主旨,这样的语文课堂要比老师的灌输传授更好,更真实有效。

三、巧设提问开启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灵动思维的好时机好场所。浙江诸暨的陈水均老师对教学智慧有这样的见解:“语文教学的智慧是教师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组合了学生又能放开学生,研究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又关注课外吸收的一种艺术的灵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是立足文本面向学生收放自如的引领,这样的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课堂不时精彩呈现。

好的课堂提问设计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充满兴趣。《老王》一课,刚开始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把文章标题换成“王老”,问学生改动后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切,刚开始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老王”和“王老”两个词换位比较,确立了文章社会底层人物不幸命运的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是啊,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联动效应,这点笔者十分赞同。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实际身材很矮,为什么作者却称他为巨人呢?”以它为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对立,似乎与本文关系不大,实则对准了文章的重难点,凸现了贝多芬人格上的伟大魅力与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笔者就文中胡屠户的一番话“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觉得自己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就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胡屠户的女儿为什么到三十多岁才出嫁呢?范进娶了胡屠户的女儿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对这个问题先是感到意外,之后就热烈而充满兴趣地讨论起来,由范进的家庭生活指向他的悲剧人生上,一个看似跑题且不经意间的提问,却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你言我语,在思考讨论中拓展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积极的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开启的状态下去细读文本,由此可以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特级教师陈守义老师有一句名言:“走上讲台,演出就开始了。”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呈现教师个人风格与文本细读的紧密结合的课堂,是使预设与生成有效融合相辅相成并略带遗憾的课堂,更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师适宜的教学艺术能激发积极思考的兴趣,执教者的个人风格所赋予课堂的魅力往往经久不忘,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思维火花的激发与碰撞所引起的共鸣与冲击力令人向往。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探究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不断改进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为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类型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表演法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表演相结合,不但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表演中主动理解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上课效率。

以教授朱自清《背影》一课为例。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记叙文,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从作者字里行间中流出的浓浓父爱呢?在讲解“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一段时,我让学生以教室桌椅为道具,假设了铁道和月台,请学生按照书上所写的顺序表演一下,在全班学生得到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请表演过的学生回答,刚才“爬”得是否费力?学生点头。我接着说,连我们这么灵活的身体“爬”起来都觉得吃力,那么,对于身体肥胖的“父亲”来说,这样“跳下去又爬上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感觉呢?学生们一下子说出了很多相类似的答案,如“很艰难”“很累”“很慢”„„,见学生“渐入佳境”,我乘胜追击,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身体那么不方便,而且经济又不宽裕,父亲为什么还要费事地去买橘子?”学生立刻回答“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后,我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父母的细节活动,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体会父母之爱的孩子,并根据《背影》这篇课文,布置了作文题《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要求通过一件或两件小事的描写来表现父亲或母亲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父爱有了最感性的体会,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评价法

这个方法也可以说是表演法的后续,尤其在学生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出现误差时,评价法的使用便显得极为重要。有时候,学生的表演会出现以下的“意外”:也许是时间有限,无法充分理解人物,也许是为了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课文内容时,虽然能获得很好的“现场演出效果”,但表演出来的人物已经与课文中所提供的人物特点相去甚远。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哪组同学演得好,好在哪个地方,哪位同学演得人物最出彩。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将一些演得流畅好玩、娱乐性强但偏离人物的表演小组认为是最好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去引导:这位同学虽然演得好,但是不是作者笔下所写的人物呢„„。以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为评判标准,很快就把学生只专注于外在的表演引回到表演的中心——人物身上。在逐渐深入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有了一个精确的理解,而对人物的理解充分了,深刻了,那么,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设置法

这个方法最适用于那些节选自小说名著的课文,尤其是那些离我们时代比较久远的外国小说名著。这个方法首先要求老师对全篇课文、甚至于对整个小说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着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出一个合适恰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理解课文。

如节选自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课文《守财奴》,其中有一段“诱骗继承权”的情节,写了葛朗台终于将继承权骗到手后,公证人脸上出现的表情——“骇呆了”!我首先让学生理解“骇呆了”的意思,然后让他们寻找,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反应。最后大家统一认识:是在遇到出乎意料之外、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之时,才会出现这样的表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这个反应与课文中的人物相结合:葛朗台与公证人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可以说,公证人对葛朗台的习性了如指掌,可这一次,连他都被葛朗台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表演给“骇呆了”,可想而知,这个老葛朗台为了获取继承权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全力,从而烘托出葛朗台的狡诈与精于算计。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但可以让学生跨过读外国作品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难题,而且使他们在正确理解文中人物的同时,知道了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理由和原因。

四、演讲法

对于一些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阅历相接近、能让学生有感触的课文,采取演讲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作为语文老师,应首先确立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阵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要获取的不仅是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知识,还要通过语文课堂学到组织语言的能力、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一篇合适的篇目,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当众表达他(她)读完某一篇课文的感受,这样做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朗读法

文本中的书面语言有表情达义上的局限性,而朗读是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这种方法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上课效率获得了很大提高,朗读的好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文言文一般读起来都琅琅上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它的韵律美、节奏美。其次,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好处,如排比、对偶的运用,同时,对古文的行文方式也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就为老师在后面讲授古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

一、教学任务要明确

明确教学任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学任务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设置教学任务的原则是不在求多,而在求精。在所传授的知识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一堂课内该重点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否则一节课漫无目的的涉猎过多,甚至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哗众取宠,那么就只能落得一个热热闹闹一场空的结果。

明确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备课。备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备课要从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桥之美》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说明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能获得知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次美的教育。师大附中的黄老师把握教材准确,从教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学生学会审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高远。教学中目标达成状况也较好。备课还要深刻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如《故乡》这篇课文,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远,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理解好。又如《心声》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细腻、传神,小主人公的形象真实、感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是课文的精彩之处,也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则是对文题“心声”如何理解。而小说的情节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我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钻研教材很不够,教学中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这就没有准确把握好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实现文本的价值。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中要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等,知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什么、需要什么。备课中既深钻教材,又了解学情,教师就能明确自己该重点教什么,明确了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好比写文章,要讲究详略的安排,不能记流水账。一节课要有重点、有高潮,对主要内容不惜浓墨重彩,对次要内容则惜时如金。千万不可平均用力,或者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没有重点,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在《雨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长郡中学的喻教师围绕赏析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这个教学重点,设置了“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这个中心问题,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组织教学,前面提出的问题是为此作铺垫,后面提出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力迁移,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可见,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精当

教学好比缝制衣服,如何缝制、怎样裁剪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设计的原则是“量体裁衣”,这个“体”包括教材和学生。1、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抓好“三个点”:切入点、重点和延伸点。一是要巧抓切入点:理出线头,有条不紊,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鸿门宴》一文,有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整个故事始于信息终于信息,于是教学时从“信息处理”入手,设计巧妙,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要深挖重点: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有时还包括如何突破难点。明德中学的谢佼老师在教《乡愁》时,设计了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自由讨论这首诗四节感情的不同变化,与同学交流;二是思考诗中哪些语言特别含蓄、深沉,特别好。整个教学围绕这两个主要环节展开,形成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设计巧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诗歌的情感美和语言美进行了深入探究。

三是要发展延伸点:“延伸拓展”环节应与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呼应整堂课的主题,与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或突出重点,或强调难点,或知识迁移,等等。有教师在“延伸拓展”时任意拓展,使这一环节变得可有可无或纯粹多余。如教学《咏雪》这个《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时,在“延伸拓展”环节可选择与之类似的一则诗坛趣话、轶事阅读,进行相似链接,如苏小妹三难秦少游、苏轼兄妹互相打趣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中还要重点思考问题如何设计:

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些提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在《桥之美》的教学中,师大附中的黄老师从“学会审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设置了两个主要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和“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欣赏桥之美的”,整节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第三,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感。长郡中学的喻老师在《雨说》这个课例中,设置了四个教学问题:第一,看看雨说了什么?第二,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第三,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第四,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想对雨说些什么?由四个问题引出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意、赏析语言、能力训练四个教学环节,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层层深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有层次感、有重点,设计独具匠心。

第四,设计问题要有探究性,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乡愁》教学中,谢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海峡是深长的,为什么在这首诗中用了“浅浅的”来形容?引起了学生的认真思考、踊跃探讨;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学活动要落实

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学生的活动构成,学生听、读、说、写、讨论、表演等等,每个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指令清晰,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切实保证不走过场。如有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复述,如果给复述加上明确的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那学生的阅读就会更有目的性,效果更好。如有教师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课文,但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学生连熟悉课文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思考了。特别是讨论活动,不少课堂的小组讨论草草开始、匆匆结束,纯粹是装饰门面。如何落实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环节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如黄老师在《桥之美》教学中,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这位老师首先提出探究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接着提出操作要求:分小组学习,每组找出一座桥进行体会,每组派一名学生综合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探究的问题有价值,操作性强,在一节课时间内不允许学生对每座桥细细体会的情况下,分组分任务,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实现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有组织;探究的时间充分;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有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评价。这样的合作探究就真正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实效。

四、教学方式要多样

教学方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如何利用课堂短短的45分钟时间,想办法让他们一分钟有一分钟的收获,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采取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常用教学方式有讲授、朗读、讨论、练习、演示等等。

多媒体课件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它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不少教师认为似乎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一堂课中,学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观看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可见,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形式,不管其多么新颖、精彩,都要摒弃。

五、要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

光制定学习任务还远远不够,老师必须经常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一节课上,要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不能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就忽视了对效果的检查。在临近下课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提问,或复述,帮助学生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保证一节课有种有收有劳有得了。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2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习惯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从小处入手。如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对课本进行整体性预习,准备好笔记本,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时,着重去听这些自己在预习时不懂的部分。同时,学生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平时考试和做作业时做错的题进行系统整理。当然,学生在平时不应该仅仅去关注一道题目的对错,而是应该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将相同的题目进行归类,找出它们的规律。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数学这一门相对有些枯燥的课程来说,它的许多公式和定义也是有规律的,并不是凭空得来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学习起来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落榜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普通中学的一些学生,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不够自信,对学习文化课知识没有什么信心。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文化课知识不够好也无所谓,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为宽松,在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敷衍塞责。同时,学生不够自信也不相信自己,这就导致课堂效率比较低下。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首先应摆正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课堂上插入一些数学家学习数学的小故事,说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鼓励。还可以在学校里举办一些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成就感,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踊跃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成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对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会有所帮助。

三、分层分组教学,以优带劣

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并不仅仅意味着,只有某一个或是两个学生特别优秀就够了,而是应该具有全局观念,保证让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有针对性地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两个成绩较好,两个成绩较差,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和自己的小组成员坐在一起,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将各自不懂的或是不太明白的知识点讲出来,然后相互学习,如果学生还是有疑惑,可以直接请教教师。这样,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解惑,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巩固,课堂的有效性也有所提高。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目前,各地都实行了新课改,不少学校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减轻了教师制作课件的负担,也帮助学生减轻了压力。多媒体教学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以较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时,教师可将几何图形以动画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几何模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结合,不仅可以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取得效果的润滑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导师。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会产生一些叛逆心理,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做好人生导师的职责,主动去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这样学生也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数学教师需要对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木应鸟.中职数学“有效教学”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3

一、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执教之前,事先对课程内容都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呈现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课前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和影响,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不一定会按着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入教学的预设轨道,这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会利用并创设时机,变“危机”为“转机”,既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获得意外的收获,又让课堂始终昂扬着“主旋律”。

预设与生成二者关系在主观表现上是对立的。教师静止的课前预设与学生动态的课堂生成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矛盾,这时该怎样镇静而科学地处理呢?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鉴赏能力。陈大伟教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对生成性问题提出了三点做法:一是尊重学生,二是相信学生,三是预留空白。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这与陈大伟教授的“预留空白”是同样的道理。课堂上教师要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质疑,提倡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灌输、传送,不是固守千年不变的标准答案,这中间尽管有时会出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老师的期望目标有距离,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必因此而胆战心惊。这些观点给我们为人师者以方向上的指引,同时又让我们深受启迪。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风采展示课上,赵群筠老师在上《背影》一课时就特意“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白,让学生去生发,去思考。王耀君老师执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白:“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考、质疑、释疑,尽管当中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但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二、深入课堂文本细读

语文姓“语”。语文的文学审美鉴赏功能、个人情感体验的特性、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分享的主题活动,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语文课堂必须贯彻语文的学科性质。宁波市教研室在语文前辈盛华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语文“文本细读”活动。两年多来每次参加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笔者都深有感触,语文不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表演,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语文课堂关注文本进行细读品味鉴赏,从中体会语言的真善美。

语文特级教师王晓红老师执教《第二次冒险》时,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让学生充分品味思考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揣摩人物心理补全对话上,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认识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法国女人的善良感动着课堂的每一个人。赵群筠老师在《背影》教学中,把文章末段作为承载文章之重,通过问答法、讨论法等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感悟“父爱”,并且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他的子女纪念他的文章,进一步地拓展延伸,揭示“父爱如山”循环轮回、生生不息这一深刻主题。整个课堂感情汹涌,师者动情,学生动容,铺排洋溢着浓厚的父爱深情,让人情不能禁。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中,把课文中杜小康和他父亲最后一番对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和“下蛋了,下蛋了……”替换成“爸,鸭下蛋了!”和“是的,下蛋了!”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后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会和领悟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深入课堂细读文本,从语言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主旨,这样的语文课堂要比老师的灌输传授更好,更真实有效。

三、巧设提问开启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灵动思维的好时机好场所。浙江诸暨的陈水均老师对教学智慧有这样的见解:“语文教学的智慧是教师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组合了学生又能放开学生,研究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又关注课外吸收的一种艺术的灵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是立足文本面向学生收放自如的引领,这样的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课堂不时精彩呈现。

《中学语文教学》(2007.11)有一篇文章《课堂设问深入浅出,教学方能浅入深出》,谈到好的课堂提问设计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充满兴趣。王耀君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刚开始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把文章标题换成“王老”,问学生改动后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切,刚开始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 ,通过“老王”和“王老”两个词换位比较,确立了文章社会底层人物不幸命运的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是啊,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联动效应,这点笔者十分赞同。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实际身材很矮,为什么作者却称他为巨人呢?”以它为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对立,似乎与本文关系不大,实则对准了文章的重难点,凸现了贝多芬人格上的伟大魅力与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笔者就文中胡屠户的一番话“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觉得自己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就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胡屠户的女儿为什么到三十多岁才出嫁呢?范进娶了胡屠户的女儿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对这个问题先是感到意外,之后就热烈而充满兴趣地讨论起来,由范进的家庭生活指向他的悲剧人生上,一个看似跑题且不经意间的提问,却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你言我语,在思考讨论中拓展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积极的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开启的状态下去细读文本,由此可以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守义老师有一句名言:“走上讲台,演出就开始了。”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呈现教师个人风格与文本细读的紧密结合的课堂,是使预设与生成有效融合相辅相成并略带遗憾的课堂,更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师适宜的教学艺术能激发积极思考的兴趣,执教者的个人风格所赋予课堂的魅力往往经久不忘,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思维火花的激发与碰撞所引起的共鸣与冲击力令人向往。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4

新农中学:周媛媛

浅析如何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随着国家对国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提高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等语文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有思想准备与尝试,也为了让初中学生到高中能更好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接新班时都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班与班之间为了一争高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2、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

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了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的。课外阅读,书多而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筛选要读的书,更要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

二、学会“情境创设”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而很多语文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一进课堂直奔课文,要么教师范读课文,要么学生齐读课文,紧接着就“字词教学、段落讲解”。而学生呢,有可能还沉浸在上一课的内容之中,很难一下子就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好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相反,有的教师就很重视教学本课时的“情境创设”,想办法创设和本课内容相关、甚至十分接近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走进本课的学习。

1、画面展示法“创设情境”

教师在备课时结合要讲的课文内容进行构思,如果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中有画面影像,就应当积极思考,寻求与之相关的影视画面,再配上课文朗读播放,一下子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课文,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中。画面展示法“创设情境”,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形象。

2、多媒体展示法“创设情境”

多媒体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一些功夫,结合本课文的内容实际下载编辑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的视频资料,用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感受得更真切。

3、故事引路法“创设情境”

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在备课时若能选择和课文内容相似的情节,或者把课文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学生就会联系教师所讲的故事,很兴致地学习老师要讲的课文。

4、利用表演法“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表演法“创设情境”。教材中,有一些课文通过学生之的互动来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2、上好课、备好课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上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

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3、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该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我对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理解是,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离开教案教参能收发自如地进行教学。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5

六街镇茶树小学

谢丽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会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学得好。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总是枯糙无味的,而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等画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见,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我在上《确定位置》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由汶川大地震经纬线确定地震的地点,救援官兵在第一时间到达救援地点,巧妙地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PPT课件展现二年级学生座位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最后由神舟七号飞天着地的那个位置结束,学生整个一节课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下子把孩子带入了日常购物的情境,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然后纷纷上台模拟购物,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了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二、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让数学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贴近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而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一组信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交流收集的信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身边的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如我校数学教师周子静在上“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中下载了一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张大妈上月用水8吨,水费12.8元,李奶奶家用水10吨,水费用了多少元?再配上张大妈和李奶奶说的话,音、像非常逼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降低教学难度

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通过展现文字、图像、声音,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参与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化难为易。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对《电子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图像和生动的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充分运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下载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再配上音乐、声音,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又如在教学“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除了实践操作外,还充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提供的操作示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视图的动态展开拼合过程,很快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推导的过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深深的烙印,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并掌握较深。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师生举例认识生活中的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和意识,学生由感知到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四、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开阔教师视野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导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从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料,如知名专家的上课、专题讲座、评课,拓宽了教师们的知识面,然后应用到教学中。其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直接在线观看,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家观看,也可在学校网上观看,这样的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节约了很多教师的集中学习时间,也大大弥补了因学校外出学习经费与时间不足而造成的多数教师无法接触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缺陷。由于不断的学习,每一期的常规教学检查活动,教师们都习惯到互联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课件或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然后运用到教学中。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6

龙胜县民族中学 兰苏林 邮编:541799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怎样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本质,参与式教学课堂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前发现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虽然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收效不佳,甚至不知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和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参与式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外因,学生有了自主学习意识,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才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只要努力学习和讲究学习方法,且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一定能学好物理。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课前怎样预习,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与讨论,怎样表现自己、施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外在的教育内化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说明和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基本要求,且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等起间接、指导性的弹性作用。而教科书是教材编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诠释的综合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依据课标,又渗透着教科书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既有编者对科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又有编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这五条基本理念,既是编写教科书要遵循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设计要遵循的依据。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脉搏、认真分析教材,搞清楚哪些是陈述性知识,哪些是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很好的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参与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做好课前的自学指导,精心编写导学案

虽然我们很想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快就能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同学仅仅认为自学就是把教材通读一遍,最多把书上的定理、定义都背下来就行了。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的导学案,以供学生学习时参考。导学案其实包括教师用导学案和学生的学习案两部分,学案的种

类可以很多,可以是练习型,通过习题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也可以是问题型,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进行钻研和探索。也可以是补充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内容补充以达到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前后连贯,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便有利于形成知识链条。不管是编制哪种导学案,一定要提高导学案编写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载体,高质量的学案才能保证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接受多少,就设计多少内容,且不可片面求全,求深。学案设计要抓重点,突破难点,不能漫无目的,课堂要紧紧围绕重点展开。老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并不断地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学案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口味,在课堂上更容易操作。

4.充分做好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预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预习指导,明确预习要求,确定预习目标,把握好预习环节,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有力保障。下面谈谈我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确定预习目标。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明确认知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根据这些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预习的规律,学会预习,逐渐形成一套预习理论模型,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同时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其次,让学生明确预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如果我们仅仅是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这种预习方法要求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有价值、有吸引力、又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预设一些有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布置的预习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最难的问题也能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解决。使用这种方法时内容设计最好不要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另外,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预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适合学生预习的环境、问题等,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交给学生预习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为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应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1.课堂中要创设情竟,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感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由趣生质,由疑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参与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力求做到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不但可亲,而且有一定感染力。在组织课堂学习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善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努力方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参与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状态下自主学习

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有目标、有兴趣、有层次、充分自主地实践和探究。具体做法是:

一上课就直达主题,明确目标。教师不要做过多的铺垫,让学生在精力最集中的时候通过读书,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实践操作,独立尝试完成学习任务。

接下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点到关键处,让自主学习能继续下去就可以了,而不是从头到尾,全部讲解。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最后是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欣赏、分享、积累。

4.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小组学习。当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自学以后,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心中的疑问也亟待解决的时候,加强合作学习就成为“自主学习”实施的关键,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深化,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也有不同的形式,讨论型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形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每一个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难都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来讨论解决,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又能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提问与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互帮互学,互相透析重点,突破难点。竞赛型的小组学习,可以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对一个较难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意见,来达到组间的互相竞争与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在进行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成组与收组的时间短、安静,分工明确,角色要轮流认真履行职责等。要注意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并非纯粹的小组讨论,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教师要善于控制学习的过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

5.采用多种学习途径(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是学生简单的自学,教师同样要采取提问、练习、阅读、记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收集信息等多种教学途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采用多种学习途径,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精力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不容易疲倦,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流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计划的开展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为智慧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能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他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又是当今的学生所缺乏而在今后社会上极为有用的能力。

6.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老师要求学生做好三个环节,第一要记住知识,第二要能说清楚是什么回事,第三做就是知识的应用,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许多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所以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经常进行迁移训练,运用同化和顺应规律,不断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经常联系到相似的旧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自己的发展。

总之,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更科学合理。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7

一、加强目的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及他们期望可以将英语掌握到什么程度。 课堂上, 要随时随地地关注学生的反映, 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掌握英语已经不仅仅是课程的要求, 更是新世纪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 英语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南, 只有领会、吃透课标的精神, 才能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 学好了英语可以使自己有很强的竞争力。 根据所教学的话题, 通过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表达, 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1. 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目的不够明确, 学习效率的高低与注意力集中与否关系很大。 学生的努力学习收不到应有的成效, 学习起来就索然无味, 初中生比较贪玩好动, 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英语新课标和教材及中学生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老师。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 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可适当加快上课的节奏, 这样既可增加授课的内容, 又可让学生集中精神, 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还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和民主, 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基础出发, 努力确保教学任务的可行性及教学步骤的阶段性, 备课时应针对每一堂课知识的传授和操练、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培养、活动的安排、能力的培养等设计具体的操作方式。从学生掌握的角度, 研究设计出具体教学方案, 使得学生在实现各种课堂目标后逐步掌握运用外语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 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 精心设计训练的步骤,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2. 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一些游戏、 竞赛等, 使学生一直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 采用小组的形式, 或男女分组, 通过打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操作游戏或竞赛时,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 通过学生之间合作用英语完成任务,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回味无穷,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那么, 我们的学生就会喜欢上英语课, 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学生的参与。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因此,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有共同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长期以来, 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 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理解课文, 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 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大胆放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 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 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 又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例如我在预习提纲中为学生布置好需要完成的任务,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查阅课外资料及小组讨论, 并让学生当“小老师”, 为同学们讲解知识等。 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 学生热情高, 进入角色快。 经过锻炼, 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信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 我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 不同小组间总体实力相当, 小组内部结成帮扶对子, 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 我会采用以竖行为一组的活动形式, 在学习有关运动的词汇时, 我用“My favourite sport is...”的句型进行操练, 由S1, S2, S3……这种座位次序传换的形式, 每人加一个运动名称, 要求不停顿、不重复,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有关运动的名词才能灵活顺接。 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其中, 使整个故事妙趣横生, 因而这种形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才不至于出现重复的现象, 这样的操练, 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得到极大的激发。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总之, 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而且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新课程实施时期的英语教师, 我们要不停探索下去, 不断转变教学思想, 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晓燕.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英语, 2011 (02) .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篇8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教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体育教育知识又培养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锻炼来增强体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对体育教学实现最佳方案,这是当前提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为课堂增加活力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二、新颖手段,激发兴趣

要想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要有新颖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不断地给学生一种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好奇心的引诱和驱使下会对某一事物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并在其中获得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一味的采用示范、讲解、练习,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呆板、乏味,没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水平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摸高练习”可以根据学生身高的特点,进行分组,自选高度,随时调换高度,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在做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考、摸索、判断,从中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效益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并从众多的内容中寻找学生活动的兴趣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而是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

四、课的组织要严密紧凑

教师既要科学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又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越轨”。 一堂高质量的课要靠教师精心设计,妥善安排,使得每个教学步骤与环节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不足,但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科学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同时也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对学生的越轨行为决不能责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一堂课下来既不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又达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

五、场地的布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兴趣倍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体育课堂宽敞,学生视野开阔,外界信息通过传导神经的兴奋性到达大脑中枢,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跑道的布置,整齐标准的道宽,起点终点的设置,都能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反映;跳远沙坑的翻扒、助跑道上的标志、投掷区的夹角边线、一米的间隔弧线,这些场地的布置都是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视觉反映,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也为下一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做好了准备。

六、教师的口令、示范要具有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口令,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以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一节体质测试课中,我在安排游戏活动时,由于没有认真的设计,欲设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用简单的口头表述来讲解游戏的方法、路线等,以为学生明白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告诉我,出现了很多问题,游戏方法不够周密,路线安排容易发生冲撞,根本没有达到我上课前的预期效果,成了一堂失败的体育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以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形象,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这样的示范就比较鲜明,比较突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致省职防院贺信下一篇:场务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