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2024-06-28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精选13篇)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1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是教师技能的高低的一种体现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并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色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3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很多“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的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让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

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5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自你的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意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的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6校内外双轨并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系未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的达到成功的彼岸!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2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所以,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 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 或者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 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 试想, 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 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 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循序渐进, 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 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 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听老师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2. 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 它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在课堂教学中, 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 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马上奉送答案, 而要让学生自己查字典, 使字典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 培养学生知疑问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具有丰富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人。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 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

4. 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

人的大脑瞬间所能记下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课堂笔记的过程, 是动脑动手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是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6. 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事先对教师要讲的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 有的放矢, 让课堂上的学习不再盲目, 有一种强烈的寻找答案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预习方法。以下分别以语文和数学为例简述一下预习方法:语文方面, 首先, 在学习新课前要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可借助字典初步感知字的音、形、义等。其次, 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学习重点, 有针对性地预习。比如看到记叙文就要注意文章中写了什么事, 都有哪些人;如果是说明文, 就要思考文章是抓住了哪些本质特征来写的, 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等。上课时, 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 听课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方面, (1) 认真阅读课本, 包括概念、定律、公式、例题、插图等, 从而理解主要知识点; (2) 把理解不清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分别标注出来; (3) 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 独立思考, 试图自己弄懂。预习定理、公式时, 要注意其推导过程, 弄清来龙去脉, 实在搞不懂的, 再等课堂上解决。预习例题时, 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步骤, 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 再与书本上的答案对照是否一致。试想经过如此充分的预习, 然后带着若干疑问去听课, 学习效率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从细节抓起, 持之以恒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从细节抓起。在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细节”, 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要端正, 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 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这些细节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而是经过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需要不断强化和持之以恒地渗透, 久而久之, 才能习惯成自然。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鼓励求异, 又重视求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旦有了自觉性和企图心, 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 教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学习习惯;教学活动;自主能力

小学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自动学习的行为和倾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或者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听老师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2.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越俎代庖,马上奉送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使字典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培养学生知疑问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丰富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

4.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

人的大脑瞬间所能记下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的过程,是动脑动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6.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事先对教师要讲的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让课堂上的学习不再盲目,有一种强烈的寻找答案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预习方法。以下分别以语文和数学为例简述一下预习方法:语文方面,首先,在学习新课前要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借助字典初步感知字的音、形、义等。其次,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比如看到记叙文就要注意文章中写了什么事,都有哪些人;如果是说明文,就要思考文章是抓住了哪些本质特征来写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等。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听课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方面,(1)认真阅读课本,包括概念、定律、公式、例题、插图等,从而理解主要知识点;(2)把理解不清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分别标注出来;(3)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试图自己弄懂。预习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其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实在搞不懂的,再等课堂上解决。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答案对照是否一致。试想经过如此充分的预习,然后带着若干疑問去听课,学习效率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从细节抓起,持之以恒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 “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这些细节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和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才能习惯成自然。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和企图心,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之船,乘风破浪,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简介: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4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培养学生细算的习惯;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学生小学阶段是孩子初步学习知识的新阶段,也是他们养成各种基本习惯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对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看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大多学生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了课前预习,有的学生根本就不预习,其中最重要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情况,我引导学生理解: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使自己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兴趣,还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呢?

就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应该让学生首先阅读分析例题,只有把例题分析透彻了,才能把这一节课的习题都解决了。当预习时发现例题哪里不理解时,先要用笔做上标记,等老师讲课讲到你做标记的地方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听。

预习的时候也要把习题都做一下,现在的数学课本把课后习题分为两组题,即A组题和B组题,当时间充足的时候可以A、B两组题都做完,若时间不允许的话,至少也要做完A组题里的习题,这样才达到了预习的基本目的。

二、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专心听讲,不搞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边听边想,并适当做笔记;不懂的地方要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当堂内容力争当堂掌握,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课上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原因。

我还想尽办法让学生明白:上课的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严密的逻辑思维,合理的解题方法,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使自己对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我向学生反复强调: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课上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的和用估算方法验算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练习形式,许多学生常把这些运算的失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马虎,甚至有的学生误以为随着计算机和计算器技术的发展普及,运算能力用不着提高,其实不然,运算的准确性不单只是纯粹的计算,它涉及面广,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它需要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公式的准确记忆,对性质的准确掌握,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配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算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练习,使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保证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四、要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我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所以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我还告诫学生一定不要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否则所学知识会遗忘为零,再次复习时就等于重新学习新知识。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就是这么神奇,坚持与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坚持吧!

这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其实,学习中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5

北林区张维中心校

李宏伟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5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外书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矛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小学生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篇6

(二)制订学习计划,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应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最好让孩子自己制订,家长监督执行。

(三)密切联系老师,耐心说服教育。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如果表现良好,可以要求他在家也如此做;如果在校表现不算好,要与老师一块儿教育孩子,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自觉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7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1. 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长度和内容的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此时需要重视的教学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解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接受理解,而且教学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需要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去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帮助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的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类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也就基本丧失了后续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发地形成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课堂上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具体方法

1. 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明确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特定群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一旦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朝着该目标努力,显然后续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学生的学习探究中逐步养成,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太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学习中将其作为短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在沟通交流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慢慢化解自身的疑惑,这样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后使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契合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如果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其学习有效性不足,进而影响他们基本的学习习惯。

2. 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很好地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具体数学知识必须是和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应,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做简要的分析,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显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教师只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发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以及总结阶段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得到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旦小学生在该阶段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教育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们总是一味地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并不知道完成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人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去做的作业。在完成作业后,即使课上有没弄明白的部分,或者有需要预习的内容,学生们也不会进行自主的学习。这种学习习惯,在小学当中十分的普遍,小学的学业较为轻松,因此这种被动学习的弊端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一旦养成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那么必然会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引导学生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忽视的一个地方,教师们也习惯于直接进行授课,往往忽视了预习在学习当中的重要作用。课前进行粗略的预习能够令学生们发现问题与知识难点,进而在正式的课堂学习当中更加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够令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令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站在主动的立场上,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着逐渐地转变,最终逐渐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对学生们的预习通常有这几个要求:①掌握课文当中的生字词。②仔细的阅读了本篇课文,最终能做到流利阅读。③标注不明白的语句或者表达方式。④对于课文,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而完成阅读感想。比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的《黄继光》的时候,由于学生们对于故事背景以及人物都不够了解,于是我便令学生们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了生字词以及故事的背景,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预习,学生们也会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有着更加客观的认识。课堂学习就会更加的有目的性,在长时间的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地得到提高。

二、鼓励学生们自己设计题目

学生们对于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有着最清晰的认识,令学生们自己设计题目,或者为自己出考卷能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把”字句变成“被”字句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因为掌握不够熟练进而搞得晕头转向,所以在自己出题目的时候,我便引导学生们尽量自己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家都做相同的题目,并不能够很有效的突出学生们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相应的教学精力去为每一位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也因为如此,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出题能够令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布置了出题放入任务后,我会将们的题目全部都收上来,再选取优秀的题目综合起来,进而组成了一张完整的考卷。一张卷子就有了不同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对于一个单元的考察就更加的全面。对于题目给予采用的同学们,我也会给他们相应的加分,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自己设计题目的过程当中更加的用心,进而提高了出题质量。学生们通过自己出题,也能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白了出题者的思路后,在今后的解题中也无形的又多了一种解题的突破口。如果能够坚持下去,那么在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已经出好了一张卷子,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也越来越精准,对于学生们在期末的复习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引导养成记录错题的好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经常做错的题型,如果在跟着教师订正过后,就放任不管,那么就会永远得不到进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们应当令学生们养成用错题本记录错题的习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们总是喜欢给学生们布置抄课文、读课文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心生厌倦,那么作业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将着写枯燥的作业改成令学生们整理自己的错题,那么学生们也会觉得有趣,进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收集错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考试的错题、教师在默写的时候写错了的生字词、课后练习当中的错题等等。通过把这些错题集合在一起,在从新做题的时候注意思考与感悟本题的考点以及自己做错的原因,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相同的错误学生们一错再错。在今后的复习当中,学生们的学习也会更加有目的性,

四、结语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影响的深远。因此,教师们应当多多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们今后初中高中学习各科的良好习惯养成打下基础。趁早抓起,持之以恒的监督,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进而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宋仕红.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刍谈[J].读与写上旬.2014.

小学生如何培养课堂学习习惯 篇9

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二、培养习惯应遵循原则

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一旦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切忌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避免以后的再次发生。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好习惯。

父母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10

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如今,不少成人甚至文化水平很高的大学生字写得不成样子,让人觉得跟他的身份很不相称。主要是因为在小学刚学写字时没有受到严格的训练,从握笔到书写都不正确,还养成了胡乱涂抹的坏习惯,想改也难改了。因此,我们要汲取教训,在孩子刚刚学写字时,就要协助老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并随时提醒他:“握笔的姿势对吗 ? ”“头摆正了吗 ? ”“身体坐直了吗 ? ”“眼和练习本的距离够一尺了吗 ? ”刚开始练习写字时,不要让孩子每次写很多字,也不要求快,更不能督促孩子:“快写,写不完不能睡觉 ! ”练习写字的初期主要应强调正确,让孩子沉住气,静下心来写,宁可写得慢些、少些,一定要写好。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11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如:一根绳子长145cm,第一次剪去35cm,第二次去40cm,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厘米?很多孩子就会用145—35—40=70cm,此时,老师不作评价,让孩子再读题,孩子们还是得出了这样的答案,老师继续说,同学们再读一遍题。这下很多孩子就得出了:35+40=75cm的答案,老师再问: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呢?得75cm答案的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而得出70cm答案的同学说出的理由与问题不相对应,所以错了。老师再让同学们说说刚开始做错这道题的原因,这就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而造成的。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有完,旁边的学生就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引人深思。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置疑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置疑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别人说错的、自己不明白的或有不同想法的,都有敢于大胆提出跟置疑的习惯。体现师生平等,从平等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应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戒。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仔细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12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束缚

(一) 学生思维方式并不能得到更好的拓展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思维方式并不能够得到教师很好地引导。其原因在于教学手段与教学思想合理运用的观念存在一定的不足, 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受到一定的束缚, 并且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不能达到全方位, 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培养重要的束缚之一。

(二) 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积极性提高起不到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在于“灌输式”教学过程的运用, 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死板, 并且对学生的内心需要并不能进行更好的了解, 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过于单一, 这些都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并且学生学习效率并不能给予相应的保证。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不足表现

(一) 教学手段运用较为单一影响学生兴趣培养

教学手段运用过程较为单一已经成为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现状,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并且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受到较为严重的束缚。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更多的教学手段研究, 只是单方面对于一种教学手段进行反复的运用, 其教学效果如何也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 这样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并不能充分地集中,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能被广大教师所带动, 教学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通常是将题目以及所给出的已知条件讲述一遍, 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教师只起到了一个检查者的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自信心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学习兴趣逐渐受到影响。

(二) 教学模式研究较少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较为不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认识过程并不是十分清晰, 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混为一谈。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将教学思想进行转变自然教学模式就会不断形成创新, 这样的现状在小学数学教师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自身教学模式的概念并不清晰那么其研究过程也并不能得到保证,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三) 教学实践应用不足成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足的主要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将学生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对于较为枯燥的过程并不能产生较为积极的心理,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很难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运用, 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受到较为严重的限制。这一问题已经成为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提起高度的重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新方向

(一) 丰富教学手段将其进行不断深入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方法在于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研究过程之中, 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以及应用过程让学生对其教学内容重新燃起学习的向往, 突出教学内容的新鲜感让学生对学习态度进行转变, 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接受进行转变,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对应用题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实际变换, 使得教学内容由理论存在变为现实拥有, 针对买卖问题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小的买卖环境,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的参与会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同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积极的培养。

(二) “探究教学”及“合作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培养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性学习过程, 由此学生能够将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其他人进行分享, 通过不断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过程, 对于思维方式的拓展以及问题考虑的全面性得到充分地培养, 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探究教学”及“合作教学” 模式的运用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将课堂教学实践归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建议广大教师将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对知识的学习, 使得学生能够面对实际问题展开相应的思考。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存在的基本问题得到实际解决, 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其问题的发展以及自主解决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希望能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认可。

三、结论

浅析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13

题目:

2016

家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年5月1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字„„„„„„„„„„„„„„„„„„„„„„„„„„„„„„1

一、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1(一)要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 „„„„„„„„„„„„„„„„„„„1(二)要重视家庭礼仪习惯教育 „„„„„„„„„„„„„„„„„„„2

(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公德习惯„„„„„„„„„„„„„„„„„„„3

二、优化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3

三、优化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四、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品质 „„„„„„„„„„„„„„4

五、创造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4

(一)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4 1.家长要注重自我学习和变革 „„„„„„„„„„„„„„„„„„„„4 2.父母要敢于放手 „„„„„„„„„„„„„„„„„„„„„„„„„4 3.家庭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 „„„„„„„„„„„„„„5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5 1.支持孩子担任小家长 „„„„„„„„„„„„„„„„„„„„„„„5 2.聘请孩子做家庭小老师 „„„„„„„„„„„„„„„„„„„„„„5 3.鼓励孩子成为小巧手 „„„„„„„„„„„„„„„„„„„„„„„5 参考文献 „„„„„„„„„„„„„„„„„„„„„„„„„„„„„7 家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论文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正因为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教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和家庭生活环境,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于孩子而言起着重大的作用,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从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优化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优化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创造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小学生 学习习惯

一、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

(一)要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

对孩子来说,家庭美德主要是尊敬父母。要尊敬父母,真诚地体味父母一片爱心,从心底激起孝敬父母的纯真亲情。要尊重父母的劳动,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要孝顺父母,如有好吃的好穿的应先请父母吃,先给父母穿。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孩子能善解人意加以劝慰。过年过节,特别是父母生日应向父母祝贺。父母生病能悉心照顾。对父母不提过分的要求,注意节约不乱吃乱用。

(二)要重视家庭礼仪习惯教育。

根据孩子特点,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公德习惯的教育:在文明礼貌方面,不说脏话,不打人骂人,不说谎骗人,不做妨碍他人工作和学习的事;在助人为乐方面,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对人要团结,别人有困难尽力去帮助;在爱护公物方面,不随意破坏花草树木,不伤害益鸟益虫;在遵纪守法方面,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赌博,不吸烟,不耍流氓习气等。

二、优化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一定要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一天24小时里,其中约有2/3的时间孩子都在家庭这个重要环境里生活。所以家庭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必须让健康,文明的东西牢牢地占领住;否则学校老师的教育再好,也很难抵御来自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污泥浊水的玷污与冲击。因为家庭阵地这道关键性的育人的防线一旦出现“管涌”,其他的教育的防守“大堤”就很难坚守住,后果不堪设想。

三、优化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际环境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其环境特点自然也就是宽松的、祥和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父母应该对孩子倾注一腔深挚的舔犊之情,要时时把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诸方面情况放在心上,经常给他们以及时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做孩子的,也要像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样,尽自己所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了温馨、和谐、亲切的家庭人际环境,父母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孩子自然就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品质。

孩子自出生后,做父母的就要围绕怎样使孩子长大成人的问题进行教育。并注意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日常行为规范逐条编成小故事不断讲给他听,并耐心督促、引导孩子按条例去做,根据孩子的认识水平,还可经常讲一些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故事以及小英雄雨来、王二小、赖宁等;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帮他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并选择地订阅各类读物,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起良好的积极作用。

五、创造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表明,出色的孩子都来自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家庭。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一)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1.家长要注重自我变革和学习。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终生之友。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2.父母要敢于放手

有位教育家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意思就是说父母对孩子不要包办的太多,要放开一只手,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全部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放开,放任自流。在许多问题上,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增长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长久坚持下去,既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3.家庭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正是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家庭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外部知识、经验的理解和认同乃至吸收等转化为内在的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性的学习,使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观点,就是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社会成为一所新型的“大学校”,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与变化着的生活密切联系,6 教育必须贴近生活,重视实践,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真谛。

当前,应试教育观念仍在绝大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只是强硬地把孩子埋在书本里,只注重分数的高低,而严重忽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家庭和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融汇贯穿,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家长要正确理解教育的内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引领、激励孩子从小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简单的事情着手,在生活中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1.支持孩子担任小家长

让孩子在家庭中担当小家长职务,参与家庭政务,可以从他们被人爱、被人管的角色转变为去爱人、去管人、去理财。在孩子主持家务期间,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耐心指点,要听取和服从小家长的安排,但不要摆出长者的气派,扼杀孩子的热情。孩子在从事家庭管理 7 和繁重家务劳动中,就会感知父母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的辛苦,从而获得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感和体验奉献的乐趣。2.聘请孩子做家庭小老师

在学校,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尊敬,他们走出校门,在家或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就会产生一种想充当小老师的欲望。这时,能被爸妈聘为家庭小老师,来辅导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学习,一定会异常兴奋,高兴无比。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把老师讲的知识不仅理解,而且还要学会传授。他们也要像老师那样教“学生”读书,写字,计算习题等。这就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层次,而且更有助于他们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还与家长在平等中达到了相互学习和沟通的目的,以此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3.鼓励孩子成为小巧手

实践活动与课本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许多书本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巩固和掌握,而且会更扎实、更灵活,记忆会更长久。有时还可能会在实践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前,有少数家长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学习要踏实,玩耍有创意。他们经常为孩子买一些拼装玩具或一些简单玩具的零部件,鼓动孩子在学习之余动手进行组装,对现有的玩具进行拆卸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孩子在这样拆拆装装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 8 到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创造发明的意识和创新的潜能,最终走向成功。

如此贴近生活的实例,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真正感悟到无处不学问,无处不有师的道理所在。

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家庭学习氛围:晚饭以后半小时是家庭聊天时间,一方面家长谈工作上的积极体验;另一方面和孩子聊学习经历。之后一小时是家庭成员学习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他的课本、一起做作业,并体现出积极的和愉快的学习情绪,家长也可以做自己的业务学习。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愉快的事情。

还有就是,用奖惩的方法训练孩子做作业的认真态度。认真做作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品质,有的孩子特认真,有的就很马虎随便,那么怎么训练呢?你先别说他对错,就以他不因为马虎犯错为标准,不错就鼓励。这些都是很具体的方法,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改变孩子学习的落后状态,都是有用的。关键是你要深下工夫,把这个工夫下到地方,避免没有用的、强制性的。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家长努力,谁都能培养出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

以上几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家长可联系孩子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能不能给孩子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能不能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能不能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对家长教育 意识和教育行为的一种考验。这其实是从儿时就要开始培养的,儿童时对什么都感兴趣,于是孩子会问问题,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和引导,那么孩子的探究兴趣会更浓,会更爱动脑筋.另外动脑筋和人的思维特点有关,有的人思维属于场独立,而且具有批判性,这类人比较爱提问,擅质疑.我觉得你现在有这种意识的话,你会自然而然的多动脑筋的,多动了就形成习惯了.[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护环境倡议说明书下一篇:黄冈教育网2014年中考模拟试题化学A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