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05-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精选13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感悟,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这一切需要依赖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探讨.

作 者:郭正凤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小学,上海,3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1. 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长度和内容的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此时需要重视的教学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解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接受理解,而且教学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需要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去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帮助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的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类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也就基本丧失了后续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发地形成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课堂上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具体方法

1. 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明确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特定群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一旦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朝着该目标努力,显然后续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学生的学习探究中逐步养成,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太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学习中将其作为短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在沟通交流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慢慢化解自身的疑惑,这样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后使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契合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如果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其学习有效性不足,进而影响他们基本的学习习惯。

2. 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很好地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具体数学知识必须是和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应,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做简要的分析,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显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教师只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发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以及总结阶段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得到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旦小学生在该阶段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3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听是人们最基本的语言活动,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但在我以往的课堂中,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我在讲台卖力地讲着,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可一提问,有的学生连我的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老师说话尚且如此,同学发言时,认真听的同学就更少了,多数同学认为,老师点了别人,就和我没关系了。因此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这样才能学到知识。经过不断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1、教师倾听,为学生树立榜样 。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养成听的良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细心的倾听者。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创意等。同时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也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树立了榜样。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要养成认真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也要养成认真听同学说话的习惯。这样,当你在说话,别人也会认真听你的发言。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 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3、口述题目,引导学生倾听 。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则等编成选择或判断题。我口述题目,让学生快速做答。这就使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听才能做正确的反应,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倾听的能力。还有时,在我口述应用题时,有时故意少说一个已知条件,不细心听的学生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细心听的学生就会发现问题。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1、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

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我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不仅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些学生不爱发言,并不是他真的不会,而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太敢肯定,或思路还不是很理顺,于是不举手发言,如果老师不叫他,等他思路清,可能就已经错过了说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说,说不好老师和你一起说。说完后,我还会及时表扬他。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就愿意和我一起说了。另外,还有的学生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对学生说: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没学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其他同学谁会解答,这样问题一提出来,其他同学争相回答,一问一答,会和不会的同学都得到了锻炼。

三、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在数学学科里培养学生写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的写主要体现在作业上,数学与其他学科在作业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数学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数学老师应培养学生写前仔细审题、写时认真对待,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1、写前仔细审题 。

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习惯。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提笔就做,不去认真的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这就导致了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模仿例题的现象。今天教的是乘法,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稍有变形或引伸、综合便错误百出,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训练,也是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的障碍。因此,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就是要教会学生先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后再动笔。

2、写时认真对待 。

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我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开始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以及利用格尺打格画等号等都要严格要求。解题时还要要求学生边做边验边查。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同时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我还做到了经常讲评,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写后细心检查 。

许多学生做完练习后,习惯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做完作业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这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所以,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在作业后,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并总结经验教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业成败的关键。学业上取得成功,就个人而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智力因素,即天赋,聪明程度,这就是人的智商;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这就是情商,亦即后天的努力程度。天赋固然重要,但往往是有的学生很聪明,学习成绩却并不出色;相反有的学生智力一般,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主导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其实就是学习习惯。研究证明,98%的人智商都差不多,一个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顽强拼搏,持之以恒,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一轮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也十分注重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要求学生大胆地说英语,要求学生书写要正确、工整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学习英语,但是英语成绩总是不理想。通过调查发现他们虽然上课认真听讲,但放学回家后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很少学习英语,贪玩,看电视过量,课前不预习,课后也不复习,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总是临睡才匆匆忙忙写,遇到不懂的就留到第二天上学后抄同学的,或者干脆不做……因此,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的有力配合。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弱,需要家长的监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与子女的特殊关系,家长在家庭的特定地位以及家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家庭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提出了《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概念的界定

1、“习惯”是指一个人后天逐渐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行为的特殊的倾向。

2、“学习习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学习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经过不断地练习,逐步养成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对终身学习、发展有益的学习习惯。

4、“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必须养成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习惯。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听说促读写.5、“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就是在调查小学生在家英语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形成的家庭因素,研究家长培养孩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策略

(1)指导孩子回家听磁带,督促孩子看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录象,VCD等的习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第一个“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也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它提醒人们要抓住“及时复习”。心理学家们还告诉人们,如果对于没在联系的材料,如外语中的字、词、句,采用“部分识记”的效果好,即记住一部分后再记另外一部分为好。由此看到,家长最好能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就督促孩子放一次录音。仅以小学英语PEP教材为例,可以先放对话部分,反复放几遍,让孩子反复听和跟着说;接着再放几遍重点词或句子部分,然后放“说说唱唱”部分,及时地复习一下刚学过的教材,使孩子有听、有说、有唱,时间不长但又有趣,这样做,比过两天临近上课前才复习,或是录音一放上就不管了的效果要好许多。当然,早起后和睡觉前,在孩子洗漱时放一段录音,坚持久了,也会有可喜的效果。利用孩子爱看电视节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英语节目,条件允许的可以给孩子买英语录象带,VCD等,让孩子养成爱听英语、爱看英语节目的习惯。

(2)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养成爱说英语的习惯

初学英语的孩子大多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但每节课毕竟时间有限。家长应该在孩子回家以后给孩子提供一个说的机会,让孩子读读当天学的内容;甚至可以要求英语程度好一点的孩子背背、或者表演课文的内容。不懂英语的家长同样可以为你的孩子提供其展示语言才能的舞台。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教你一些英语的单词或一些简单的英语。而此时的你应该煞有介事地跟着孩子说上几句。这样做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在不知不绝中养成了爱读、敢说英语的习惯。

(3)指导孩子联系实际,学会在“做中学”的习惯

人的语音语言和身体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做动作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表达语言,也有助于记忆。现在正在小学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充分考虑了孩子爱新奇、好动的特点,书中听、说、写、唱、做、画、玩的安排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很强的趣味性,贴近孩子的生活。家长可以翻看一下这本教材,选一些适当的图配上英语单词,请人放大画出,让孩子贴到房间墙上或孩子住的那个房间角落。或是让孩子自己写出英语单词或句子贴在家中的电器、家具及日常用品用具等事物上。根据孩子学习程度,标签上可以是单词,比如在床上贴上“bed”(床),程度好的,可以将标签内容写成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同样在床头,孩子可以写“This is my bed.(这是我的床。)”,“I like sleeping!(我喜欢睡觉!)”等内容。同时建议孩子对标签进行美化修饰,这样做让孩子觉得书写英语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游戏形式,在“做”

中不知不觉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去“发现”课文中的新人新物,大胆地创编动作和对话,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发现中学”,“在笑中学”,这样的学习对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完善孩子的个性,都是很有益的。

(4)注重时效

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时间观念,采用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做到并凑成“专时专用、节约归已”好习惯,即,学习时专心学,不吃东西,不玩玩具;玩耍时好好玩,家长还可争取时间同他们一道玩,以表示鼓励。学习效率提高了,任务提前完成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归孩子自己支配,去娱乐,去玩耍,家长千万不要再加作业。

四、保障措施

1、家长方面

(1)培养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有多方面要求,最重要的是“训练”。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如果孩子能在您的提醒下,一次、两次地“大声说英语”了,这只能说“他有了大声说英语的„行为‟”,还不能说是开成了“习惯”,对此,我们要有耐性,要反复地、持之以恒地要求,达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还需要不断鼓励,也叫“强化”,正确的行为得到了及时的鼓励和强化,能促使他想“再做”“下次还这样做”,以致于形成了良好习惯。当然,家长配合学校、一致起来要求孩子,给以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此外,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同孩子一道“计时”,认真计算一下,比如十分钟可以记住两句话或七、八个单词,要是能每天抓住它是是值得的,以此帮助孩子具体了解“十分钟的价值”,从而养成能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自身素质需不断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已成为国世界性交际语言之一。新时代的家长学点英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可以为孩子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3)给孩子提供时间、空间和物质保障。现在的家庭一般都能给孩子学习的时间保障,最好也能给孩子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在墙上贴上英语图片,室内放置英语学习的录音机或复读机等,给孩子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有好处的。

2、教师方面

(1)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让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内初步形成,为家长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做好铺垫。

(2)建立家长学校,对小学生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培训的内容既有英语知识,又有小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这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等。

3、学生方面

(1)制定好计划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份培养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计划。例如:分析自己目前听、说、读、写学习习惯的现状,看看哪些习惯现阶段已经养成,哪些尚未达成,哪些安排在下阶段继续努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孩子们心里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学习习惯一旦有了雏形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特别是“说”,由于缺乏真实交际的场景,很容易导致半途而废,这时就特别需要孩子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五、结束语

通过在家庭中实施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英语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以前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几乎都已消失。如: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且作业的质量大幅度提高;都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回家都能坚持听英语磁带,说英语,看英语电视节目等。同时家长的英语水平也有所提高,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个别家长长期不在家,导致个别学生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们所有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总之,通过在家庭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生总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有效途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附件: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调查表(学生问卷)

1、每课学完以后,你会回家听录音磁带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2、你在家中经常和父母进行简单英语会话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3、在家和朋友谈天时,有时会用英语交流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4、你每天都会在家朗读英语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5、你每天在家都会阅读有关英语知识的报纸、书刊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6、你会在家认真进行英语书写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7、你经常会预习英语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8、你会在家背英文单词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9.每天你会定时完成英语作业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二.小学学生英语学习习惯调查表(家长问卷)

1.你定时会给孩子检查英语作业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2.家里会给孩子提供学习英语的专门地方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3、学校发下来的英语录音磁带,你会监督孩子听读模仿?()

A、会的B、有时C、不会

4、你每天都会督促孩子朗读英语、背英文单词?()

A、会的B、有时C、不会

5、你会指导孩子的字母书写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6、你会用英语和你的孩子问候、打招呼及日常会话?()

A、会的B、有时C、不会

7、你会给孩子一定时间看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录象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8、孩子在英语学习上有进步,你会鼓励孩子吗?()

A、会的B、有时C、不会

9、在英语学习上你会鼓励孩子与坏习惯斗争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王丽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创设情境,突出特色,激趣引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可具体地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进的震颤。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学生是不太愿听的,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想性、神秘感,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梵高的画时,不妨带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逸事,让学生亲自去体味画家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还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神秘的微笑及本画在卢浮宫丢失的故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使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集中,思路开阔,如临其境,不知不觉会受到作品的感染,为教学平添色彩。生活体验,小组活动,志趣盎然。

“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多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静静的听变为学生自己亲身体会作品。课堂交流是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以真情实感体会、理解作品,真实表露自己的艺术情感。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中找出“人、牛、马”的形象图形,学生在讨论中一边讨论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同学面对画面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活动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评”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要让学生敢于谈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这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结题报告 XXX总校: XXX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也相应得到很大提高,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因此,本课题的开设对于我校而言,无疑是为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探求养成教育培养的德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可学习他人行为。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决定研究的课题为“如何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价值

(1)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学习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

(2)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完成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校的养成教育一定大有改观。

基于此,我们认为,本课题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改变我校的养成教育现状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有关国内外对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很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

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和评价策略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乐。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起点,就像思想一样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老师长期而有计划,有意识的予以培养。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将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方法

研究目标 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2)、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教师方面:

(1)、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2)、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小学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基本方法

几个月来,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紧紧围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明确学生在各学段的学习行为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持续、有效地发展。

1、加强课题的组织研究领导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个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组织培训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

好的学习习惯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研人员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论文、案例,上升到理论高度。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创新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家长工作忙碌,忙于生计,没时间去管教孩子,对孩子的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单方面的任务,忽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当家长自己的冀望与子女的实际相差甚远时,往往对子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从而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或常常埋怨指责,造成学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或恐惊心理。因此,参与课题的教师要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结

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现状,实事求是,做好研究工作。

创新点

通过探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10月)

1、拟定调查方案,进行现状调查。

2、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3、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开题报告。

4、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组织研究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1月)按计划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1、确定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开展实验教师展示课活动。

5、定期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6、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完成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12月)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老师撰写的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拟定检测方案、进行后期检测

二、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根据制定的研究目标,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首先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有哪些,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在网上查阅了有关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文章。

三、开展交流活动,共同进步

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分别就“听的习惯”“合作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评析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等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总之,我们课题组活动,每次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组员从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习惯养成实效出发,结合所教的年级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在一次次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后,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

四、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进行上课、评课活动,从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的习惯的培养情况。

五、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我们制订了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抓实研究过程。课题研究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有专题研究、课题研究课等。还把平时的数学教研活动与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开展。一次活动解决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问题,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

七、课题研究成果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经过调查分析,更新了教学观念,采用学习方法指引、树榜样的方式,抓学习常规管理,着力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些成果。

1、抓好常规管理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针对低年级注意力差,好玩的特点,要让学生养成学生思考性学习习惯,教师要切实抓好常规管理,从最基本的做起,如书写习惯、认真检查的习惯、审题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等等,在班级内成立学习小组,每4个人一组,每天由组长检查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每个小组每天至少要有一个问题在组内交流,问题可以是平时作业中的错题,也可以是类型题。我也及时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现状,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考性学习习惯的形成,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在互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

在这一些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研究的行动者,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会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合作探究,进而把每一

个“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了基本学习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主动性有所好转。也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学会做课前预习、掌握订正错误的正确方法、每天自觉完成2道习题并与同学探讨、课堂上不理解的知识点课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等等,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

3、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效率的提高,必须要养成良好的思考性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思考性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里得到充分体现,促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反思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善于与学生交流想法,敢思、敢问,乐探究,课堂中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参加思考、交流,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检测各项指标提高很快,受到家长、社会的好评。

结论:

1、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实践证明,对我校是切实可行的。

2、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对比、问卷调查等形式,切合学校实际,充分调动了学校、班级等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在实验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活动育人、研究与实践、正面引导与负面教育相结合的规律,依计划实施、按目的探究。

4、建立了科学的学习习惯评价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评价和矫正。

5、实验效果明显:

预习方面:绝大多数中高段学生掌握了不同学科的预习步骤,能够在课内进行有效的预习。

听课习惯:班级内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师生监督、生生监督,让学生在长期、有效的制度管理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复习习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平时就形成对已学知识的不断复习,进而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习惯:对学生书写长抓不懈,每个学期都针对书写开展一些活动,强化学生认真书写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课堂常规:抓好课堂常规管理,使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主要观点:

1、强化学校教育

(1)班主任工作:重视班主任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带动其他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校园文化: 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校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活动育人: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习惯。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八、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无论是课题组的老师还是实验班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小学数学各种学习习惯养成会受到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由于在课堂上更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探索活动,使课堂练习运用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完成课时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2、在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不能全面展开,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班级还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3、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分析研究,找到不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要根源,对症下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效益。

4、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及时分析,找出原因,及时予以纠正。

5、不断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6、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与重要性,在已有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教训,持之以恒,不断进行巩固、完善。

九、参考文献:

1、赵丽琴著《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魏书生主编《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3、林格 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小课题《如何让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结题报告

X X X 总 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

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 什么是坏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 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 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因为人这一生, 即使在学生时代, 也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 你得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对其加以必要的约束, 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 并且经常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适当、及时地给予他们表扬和奖励, 让学生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是在语文学习中长期练习的结果。写字教学不能单纯地为写字而写字, 而是要把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密切地结合起来,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熟练的书写习惯。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的写字可谓五花八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如, 写字作品展览, 讲书法家的写字故事, 讲解汉字的起源和作用, 讲清汉字的偏旁、结构、布局特点以及笔顺演示,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写字方法, 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让学生在练字的同时, 去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 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 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积累感情,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整体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是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它为未来数学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阶段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实施因材施教,关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习惯呢?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

专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上课专心听讲、专心完成作业是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需要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突出重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提问,引起兴趣。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条落实。

培养学生专心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等要求。经常开展优秀作业的展示,树立榜样和目标。注意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二、培养勤思好学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教师要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

三、培养敢于质疑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特别是对书上的新课叙述部分,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习惯,哪怕对一个词产生疑问也要提出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培养善于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材料。比如,数学概念应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例如,针对低年级,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先讲解后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针对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读书的技巧。

五、培养准确表达的习惯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

六、培养动手实践的习惯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一方面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9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的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可见,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备,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现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阐明如下观点: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每节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明天要上的数学内容,重要的地方自己标一标、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做出特定的标记,通常我会利用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预习,然后让学生试着解决相关问题。课前的预习能够让学生自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再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从而更好地听老师讲解。预习习惯的培养,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还能节省一些课堂学习时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比如,在学习《认识百分数》一课前,我布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2、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收集一些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试着了解所收集的百分数的含义。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那节课学生表现得非常精彩,课堂参与率极高,效果当然也非常好。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缓慢。因此必须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以强化巩固,降低遗忘率,同时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系统整理相关的知识,使这些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

来宾市金秀县三江乡同化小学

梁春芳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 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 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我就对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 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 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 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 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 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 计算。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 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

(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善于观察;学习习惯

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性的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科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当前科学学科教师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始,在重大的科学史上很多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时候,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这种观察能力要不断得到培养以及锻炼。科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他们整理出的数据,不要为了实验结果,随意篡改数据,伪造数据,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客观谨慎的学习态度。第二,耐心持久的品质。很多的科学现象要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观察才能取得成效,只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才能够让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多角度全面性的观察能力。当教师从多个角度观赏事物的时候,能够教会学生把零散和孤立的事物链接成一个整体,全面推进综合观察能力。第四,明确教学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最终忽略观察的本质。比如,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物品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物品加热时候产生的变化,但有些学生容易被酒精的火焰所吸引,忘记观察物体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火焰跳跃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但小学生因为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对知识和很多探究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分析,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虽然学生也善于提出问题,但从小习惯于教师和家长把很多问题回答的明明白白,所以,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知识学习,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课的时候,教师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带领学生引导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学习,教师让学生回家种植一两棵植物,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长大,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变化,每天测量种植植物的情况,找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总结规律。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脚并用

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好习惯,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小学生一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动脑,当实验器材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首先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甚至更喜欢玩闹,对实验本身的专注度不够。因此,在开展科学实践课的时候让学生强化自己动手和动脑相配合的意识,在动手活动之余要培养学生思考,多分析产生的现象,先通过了解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动手之前要先缜密思考,先想后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帮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治峰.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亚太教育,2015(25):11-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良好习惯,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独特的语言,数学教学归根结底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往往存在阅读能力不高、观察能力不够、思维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解题经验不多等问题,导致审题出现误差,解题遇到障碍。

一、培养小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审题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小学生的汉字储备量有限,如果在题干中出现他们不认识或容易混淆的汉字,则会给他们的审题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做到不错认、不漏认;(2)提高小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从题干中提取对于解题有帮助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从而了解题目的考查意图和解题关键;(3)提高小学生细节处理的能力。小学生通过细节处理,能够深入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和隐藏信息,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案。

二、培养小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习题形式比较多样,内容比较丰富,这就要求小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从图片、图表、文字当中提取有效信息、寻找解题方法、探索解题规律。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1)鼓励学生纵览全局,通过宏观观察了解试题的大概内容及整体的逻辑关系;(2)鼓励学生关注细节,通过微观观察提取有效数据和解题关键;(3)鼓励学生图文结合,将文字、图片或表格等信息结合起来,明确考查意图、确定解题方法。下面是一道图文结合的习题:观察下面的图片,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在方框中画上正确数量的笑脸。

学生先通过宏观观察,大致了解题目考查的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再通过微观观察,了解每个表格中笑脸代表的数字;最后通过文字解说和图表相结合,了解到利用加法和减法公式在方框中填入正确数量的笑脸。

三、培养小学生缜密思考的良好习惯

数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通过缜密的思考发现题目中文字、数字和概念等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掌握题目含义,寻找解题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逻辑推理:(1)数字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2)逻辑主语之间的内在联系;(3)题目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下面的习题要求小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理清题目中逻辑主语和数字元素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正确方法:有红、黄、蓝、绿、紫五个皮球,其中红球比黄球大,紫球比蓝球大,蓝球比绿球大,绿球比黄球大,紫球比红球大。请按照这五个球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列:___<___<___<___<___。学生需要对于题干内容进行缜密分析,通过分析和推理,才能推导出五个逻辑主语之间的关系,并按照题目要求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四、培养小学生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被一些错误或无效信息所干扰,得出错误的解题思路或繁琐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勇于打破思维定式,从题目的本质和核心入手,抽丝剥茧、高效解题。例如,有如下习题:现有一个梯形,高24 cm,是上下底和的,请求出梯形的面积。在面对这道习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求解原则是知道上底长、下底长和高长,然后应用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进行求解。然而,如果学生具备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则会很快反应过来,要求解梯形面积,主要是知道上底和下底的和。那么就可以利用“高是上下底和的直接求解上底和下底的和。如此一来,不仅简化了解题步骤,提高了解题效率,也提高了解题的准确率,可谓一举多得。

五、培养小学生积累经验的良好习惯

新课标要求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重视积累生活经验和解题经验,使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得到启示和帮助。例如,下面一道习题:观察下面的,请画出它被顺时针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由于现在很多家庭或学生使用电子表或手机看时间,部分学生对于“顺时针”没有概念,不知道应该往哪边旋转,在审题阶段遇到障碍,也无法顺利进行求解。通过这种情况,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积累经验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关注细节,为审题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善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快乐阅读,2013(10).

[2]董建红.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3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干扰的学习行为和方式。由于这种行为的稳定性,它必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交接处的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家长多数都在城里打工,对孩子是放任自由。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学习不努力、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老师们都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老师或其他学生的发言;做题不认真,不是丢三落四就是抄错数;不能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不能主动提问和主动思考,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现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与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他精心设计学校的环境,使学校中的一切客体都能对儿童产生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

在众多的教育学家中,乌申斯基是对习惯问题研究最为深刻的一位。他不仅探讨了习惯的定义问题,而且还论述了习惯形成的生理基础,以及习惯的道德和教育意义等问题。

2.国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申报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即教育部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出版了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孙云晓 张梅玲主编),报告反映通过课题研究对习惯培养的内容、与健全人格的关系,习惯培养的途径、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总结了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十二种方法,给家长的十七条建议,给老师的十一条建议,四大原则即习惯培养教育的关键期、一致性,整体性、差异性原则。

三、课题的界定

习惯,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经过长期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且经常重复的,进而需要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反应倾向或行为方式。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行为或倾向。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其他学科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以外,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桑代克的“联结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创。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反复尝试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代表学习。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构成固定的感应结。

2.班杜拉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良好的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自我强化依赖于外界的结果。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着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观察和模仿是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他人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态度作风、审美情趣、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等诸多内容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不需要特定的场合地点,不需要听课看书做作业,而是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着。观察和模仿学习对于人的个性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让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迁移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历程和将来的社会生活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认为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应从培养学习习惯开始。”还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经经历、体验与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中真正的学习主体。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思、做等各方面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的训练培养,促使学生的习惯得到固化,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其受益终身。

2.教师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的有效方法,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也使课堂变的高效。

3.通过课题实验转变教师观念,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之一。

六、课题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习惯状况的关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状况。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到教师的训练和培养。

3.差异性原则

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的习惯。

2.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与同学交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3.培养学生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审题的能力。能了解和分析题意。4.培养学生写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书写规范的习惯。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该课题贴近学生实际,素材丰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面临着有着各种各样习惯的学生。而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去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为其指定适合的策略。

2.前期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收集和研究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实际,我们举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教研活动,通过老师们的研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培养措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师都是一线教师,正在从事教材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范海慧、上官金花老师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高金萍(市教学能手)吕凤静(区教学能手)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4.学习制度的保障: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都是同年级的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经常在一起进行研讨。我们将定期举行理论学习和各种课堂展示观摩活动,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定期检查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并制定下一步的措施。5.经费保障及时: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经常参与各项研究活动,从物质上、经费上和人员安排上均优先考虑,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主要措施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准备阶段:

⑴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完成课题申报,落实人员分工。明确研究思路。

⑵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制定研究目标。

⑶加强理论学习,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摘抄及个人反思,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

第二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实施阶段:

⑴排查出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制定每部分具体实施方案。

⑵按计划开展教育研究。每学期初学习钻研、制订计划、探讨全学期实验目标及重点方法等。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究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形成教师案例反思集、教育论文集等。

⑶每月最少活动一次,通过召开课题研讨课、研讨会,进行中期和阶段性实验汇报,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⑷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小结会。第三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⑴整体研究、数据统计。

⑵撰写、汇编相关论文、总结、经验交流。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⑷成果展示、申请验收。接受专家组评估验收,找出实验设计操作等方面的缺陷和成败原因,进一步改进实验和教学。

⑸课题结题

十、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实施计划、总结报告。

: 实验教师,具体负责实验班级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记录,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相关理论文章、教学随笔、教案等。

: 实验教师,具体负责实验班级的课题研究工作,各项公开课、研讨课工作。

: 实验教师,具体负责实验班级的课题研究工作,各项公开课、研讨课工作。

十一、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反思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1.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 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总结。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习习惯培养的有关的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使课题更加实效,争取在现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3.调查法:对学生现有的习惯进行调查了解,并针对实验班级的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4.反思法: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具体情况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从而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总结得失,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十二、课题成果形式 1.教师学习材料汇编;

2.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集、教学论文集; 3.学生个案研究记录;

上一篇:物业公司考勤管理办法下一篇:祝陈小学反邪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