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共13篇)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点做起:
第一,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二,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严格要求。例如,要求学生计算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第三,多一些赞赏鼓励性评价。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习惯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第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例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总之,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2
一导入激趣
上课的铃声唤回了玩得兴高采烈的孩子们, 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课间活动里。老师要想办法引起孩子们的无意注意, 通过巧妙的引课使孩子们对新课产生有意注意。可以说良好的引课, 扣人心弦, 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引课重在“新”“奇”“合”“小”四点。“新”是指每节引课形式尽量不要与前一节课相同, 要有新意, 才能强烈地吸引孩子。引课的常见形式的有表演、谜语、故事、歌舞、挂图、律动、播放多媒体课件等等。“奇”是指引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使幼儿耳目一新, 集中注意力。“合”就是引课的活动设计要与教材吻合, 把孩子们带入新知情景, 切记生搬硬套, 远离教材, 使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小”是指引课的设计应短小精悍, 不能喧宾夺主占授新课时间。
二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之后的各环节设计, 应以孩子的情感起伏为主线, 不断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创设多个有趣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习, 在玩中学习, 在无意注意中学会知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幼儿因其年龄特点, 有意注意的时间短,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因此, 在情境创设上要短而精, 丰富多彩, 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知识, 乐在其中。
三交谈激情
《指南》中规定: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学习使用恰当的礼貌语言交往。 (1) 适当点拨, 发展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 体验创新的乐趣。 (2)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交谈兴趣。故事是小朋友们人人都爱听的, 尤其是语言课上,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的心早已进入到故事的或惊险、或奇特、或诱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期待大结局之时, 教师戛然而止, 对孩子们说:“大家猜一猜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四演示激趣
演示是指教师运用肢体语言, 把抽象的语言教学具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 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演示的作用是让幼儿动起来,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在愉快的动作表演中理解词语, 习得语言。如在“鸡鸭鹅”的认识时, 教师做出它们的形体动作与孩子们一起演示;双手合在一起尖尖的 (鸡嘴尖尖) , 向前走律动——小鸡;双手合在一起, 一上一下, 扁扁的 (鸭嘴扁扁) , 向前走律动——小鸭;张天双臂演示一双大翅膀——鹅。再如“飞”字, 教师用纸飞机演示, 孩子们惊叹“啊!飞的速度这么快!”
在动作表演中, 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其对字词的理解, 记得牢、记得准。
在语言活动中, 让幼儿扮演教材故事中的角色, 使幼儿在自由有趣的语言环境中, 学会用语言, 体验其中的乐趣。如:《小马过河》一课中, 让幼儿戴上头饰, 穿上服装, 分别扮演小马、松鼠、老牛等。老牛语重心长;松鼠机灵友爱;小马犹豫不决。在表演中, 创造了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孩子们情趣的波澜, 在愉悦中获得了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评价激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泥板凳的故事引发了多少教师的思考。爱因斯坦小时候在手工课上, 教师收作业, 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都笑话他做得太差, 而他却从桌堂中拿出来更糟糕的泥板凳说:“这是我开始时做的……”在班级授课时, 评价是不是可以少些横向比较, 多些纵向鼓励。
只要孩子自己觉得进步了, 教学便成功了。如果在评价环节中, 幼儿间横向比较, 孩子们往往会产生“我不如某某某”的心理压力, 减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 以鼓励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很好, 即先自评、互评, 后师总评。教师倾向于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情况, 以鼓励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孩子不断向前进步。
活动激趣课的教学时间很短, 而一个教学活动可能一周、一个月, 相对来说时间比较长。教学活动能培养幼儿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开展一次“我是故事大王”活动, 培养幼儿讲故事的能力。可别小瞧孩子们, 他们争先恐后谁也不服输。一周准备后, 孩子们就能声情并茂地登台表演了, 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它是学习的动力, 是发展动力的契机, 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习中的兴趣又叫求知欲, 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特殊地位。幼儿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 注意力越集中, 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就越深刻。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3
二年级数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生活,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误,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激发兴趣。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爱学习。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要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认真验算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每次写完题之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为此以往很多老师采取批评的态度,但结果没有太大的改进。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书写清楚规范,竖式要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逐步养成。
结束语:让兴趣改变数学课堂的枯燥,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吧!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4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准确计算的前提,因为往往重要的信息都隐藏在题目之中,如果粗心大意,就会导致学生采用了错误的解题思路。
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较重,原因是一方面学生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做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
同时,西西老师会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审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确定待求目标—明确已知—明确未知—从已知到未知的解题策略做出猜想假设—验证假设—根据反馈调整猜想假设等。
二、培养认真验算和整理错题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认真验算的习惯,这是保证解题正确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强训练,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去做,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验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意义等。
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差错,对此,老师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学生出现差错的地方,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并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
学生要从小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个数学错题本,把错题、对错误解法的经验教训总结、正确解法都写上,在对比中把握问题的关键,经常翻阅复习。
三、培养敢问、善问的习惯
如果孩子都没有问问题欲望的话,那么这一定是一个不爱思考的孩子。因为小学生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好奇的,而且对于所学的知识,也并不是一听就能懂。但是有的孩子即使听不懂,也不会提出问题,这样下去会让疑问越积越多。所以,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且当他们提出问题时,就算很简单,家长也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之类的话,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而是应该多加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对爱问的孩子,一定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做的快、算的准,做完后便迫不及待的报出解题方法和结果,这使得一部分做题较慢的同学不假思索地照抄他们的结果。
有时候,家长也会包办代替,直接“帮忙”。时间长了,这部分孩子就养成了懒于思考、依赖家长或其他同学的不良习惯。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5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中学校邓仁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也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做了常规性的要求。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狭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家庭教育不足等,造成了农村中学生数学学习普遍存在较多的不良习惯。因此农村数学教师对农村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大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还怕不愿意主动学数学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讲与数字有关的故事,口算比赛,拼图游
戏等。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教师让所教学的内容贴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野去,到菜园去,到果园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干农活,量土地,算面积,算产量,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对称,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集市卖菜,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生活,还知道了数学与生活是多么的密切,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的广阔天地。还有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农村中学生学习数学不爱预习,不知道如何去预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在预习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并标示疑点,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记
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第二天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听课就有针对性,听课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注意培养学生听课的良好习惯。
听课环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农村中学生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首先学生要自我调节最佳的情绪进入课堂,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口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要全神贯注的听课,认真做好笔记,适时合理批注,积极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口到,要培养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洪亮,条理分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对于在预习过程中自己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注意,要全面突破难点。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注意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一、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有些老师在议论:现在的学生学了几年的数学连数都不会写。作业做得让任课教师头痛不已,这就是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1、平日积累,小处着手。在学生刚入学时,我不但要求孩子们计算上认真,而且在写数时强调数的美感,充分利用田字格,要在田字格上做练习,田字格是一年级上学期用的,我要求他们在一年级阶段都要用,对写得好的孩子大加表扬,对写的不太好的孩子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手把手的教,告诉他哪个数写的好,没有写好的的应该如何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写好。慢慢的学生们在认真做题的同时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字是否写的工整,漂亮。
2、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平时批改作业我都会做到工整、美观。如果平时在黑板上板书写的不太合格的时候,我会擦去重新写并在写的时候把痕迹擦干净,力求一次写好。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及时表扬,快速进入状态。学生在刚刚听到铃声时不是特别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涣散的地步,教师也会因为课堂氛围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用惩罚而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课前奖励的活动,如果在上课铃一响不论老师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书和学习用品,并能安静的等老师来上课,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贴黑板后面的光荣栏里,攒够三朵就可以换一颗大的红五星,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之一。有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起初会有趋利行为,为了小红花主动做好课前准备,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他们就会课马上就进入学习状态。
2、兴趣入手,强化注意力。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先导和前提。一个人形成了对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专心学习。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便把题目变成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强化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数学中培养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给予孩子动手实践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实践过程记录的也不是很理想。经过几次动手实践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正是有了这样的动手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4、没有思考的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地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和思维空间里联系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动。在群体交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
三、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教育,呵护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长外,怎样去调动这些顽性十足,又充满探索好奇心的孩子的积极与互动,除了采取多种方教学外,课后的作业也不容忽视。怎样吸引他们的目光,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批改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使用了“批改+语言评价”的方法。除了在给学生作业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对于学生评语式的批评和表扬。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诱导学生思考,自我改错。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分析、判断等方面错误时,我会在错误的地方作个记号,写上“运算顺序对吗?” “想清计算公式”或“请仔细再算一次结果”等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也不会打击他的信心,同时,引起学生对错误的重视,明确错误的原因,能有的放矢地改正,而且印象深刻。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激活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中的巧解、灵活解答、一题多解,我会在下面写下“这种方法想法独特,有小数学家的风范”“你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解法这么多”等评语,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3、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顽皮、最活泼好动阶段,在做作业时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在批改时注意方法,对症下药,力求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写的又对又好的学生我除了给他优,还会写着“这样的作业感觉真好”的评语,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作业量稍微降低之外,判分要求也降低些,只要能比上一次有进步,就会写上鼓励的评语 “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一定能更好。”“相信你能行,加油啊!有了这样的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强少做或不认真的学生我会写下“嗨!今天偷懒了,是不是?明天能补上吗?”的评语,这样的评语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对他也是一种督促,大部分时候都能及时补上。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篇7
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否养成,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 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 我认为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的语言, 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讲解, 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学起来就不会乏味、疲倦, 就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六个同学分别代表6个面, 找出代表各自面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 再根据面积相等找到对应的“好朋友”。这样, 学生在玩中就会发现:长方体的上下面相等、左右面相等、前后面相等。教师通过配之形象化的动作,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教学中还必须运用现代化手段, 多层次增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感观上的刺激。多媒体软件或课件, 把数学知识分解得更直观更形象。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大脑, 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知识。
2.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专心听讲包括“看、听、思、做”四个方面。
看: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画线、画图, 用实物教学, 变抽象为直观, 吸引学生注意。
听: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 学生就能认真听教师讲, 听其他同学讲。
思:在听讲的同时, 要求学生仔细思考教师讲的内容、同学回答的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如有疑问, 就马上提出问题, 请教师和同学帮助释疑。
做:在仔细看、听、思的基础上, 经教师的演示和板书后, 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学具, 做好练习、作业。
在每天的看、听、思、做的训练中, 逐渐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说明他在专心听讲。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避免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缺乏“我要学”的参与意识,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 才能做到专心。
4.教学中要注意动静结合, 调整学生听讲情绪。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 讲授的知识要通过练习, 才能消化理解和巩固运用。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 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也会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 从而涣散注意力。因此, 在讲授讨论中,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或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 也就培养了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础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 由此不难看出, 运算能力在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 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常态练习。如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特别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 并熟记乘法口诀。因为所有中高年级的计算都以此为基础, 教学中还要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高年级应在练习题中多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 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 笔算、估算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2.注重算理、算法的教学。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 而且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如教学0.65+0.92+0.35+0.08时, 要先让学生看清数字和符号, 引导学生用最简便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明白算理, 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3.教师做好表率。教师要教会学生合理使用草稿纸, 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 教师的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 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阅读课本, 是因为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在阅读课本时, 我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 边读边想, 理清知识结构、概念的含义及公式、法则的由来。对关键性的词句, 要求学生类似阅读语文教材一样进行涂、点、画、圈。通过阅读课本, 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又能预习后面的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熟记长方体的特征后, 预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课本内容图文结合, 读后易于理解, 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时, 学生对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交流后,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变成了学生的“参谋”, 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次, 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需要, 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四、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继续学习、继续获取知识的延伸性学习, 恰当而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巩固所学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并产生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责任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宏观方面讲, 学习是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 为了振兴中华做准备, 只有打好学习的基础, 才谈得上将来为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从微观方面讲, 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 为将来有好的前途和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样,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才会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中去。
2.培养学生专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 要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 态度上的要求———认真, 思维上的要求———独立。课堂作业因为有教师督促检查, 一般比较认真, 而在家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 我用“积分式”的方法鼓励学生, 每次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得优者, 一次积一分, 每个月评比一次, 看谁的积分最多, 积分最多的以资鼓励, 奖品一般是苹果或印有奖字的作业本等小物品, 虽然是小物品, 但学生非常高兴,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劲头更大了, 这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目的。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作业中的许多错误往往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如一次检测中“名数改写”的题, 要求从低级名数改写成高级名数, 题目要求用分数表示, 结果很多学生不认真审题, 都用小数表示。教学中, 我结合这些例子, 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对于计算题, 要求先检查题目里的数字、运算符号有没有抄错, 然后确定先算什么, 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最后再计算。对于应用题, 一定要多读几遍,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条件中哪些是直接的, 哪些是间接的, 再分析问题与条件, 条件与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后再列式计算并检验。对于判断题、选择题要弄清每个字词或符号的意义, 并同已掌握的知识作比较, 再作判断、选择。久而久之, 学生便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 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8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养成预习的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知识,课后还会忘记,有时很快就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也是小学生正常的生理特点。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我认为利用晚上完成当天的作业后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或者利用早读课预习当天的学习内容;下课时与同桌讨论书中例题,或者放学后复习当天所学的新课,及时完成作业,把不会的、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以便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
二、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趣”中逐步形成。我认为家长可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孩子观察、思考,如:在商场购物时可让孩子算算价钱;在家里可问一问:一间房子有多大面积?如果要贴瓷砖需买多少块?一瓶酱油有多少毫升?一只水桶可装几千克水?父母的身高是多少?家里的电费、水费是怎样算出来的?……可先让孩子说一说、猜一猜,然后配合小孩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样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会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培养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学习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我认为家长经常与子女交谈,既能培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也不能一两天就把作业做完。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9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为学生终生学习做准备。好的学习习惯能关系到人一生的命运。离开校园以后,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能遨游多远多深,很大程度上是在校园期间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决定的。那些在学校里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在新知识新事物面前就会去主动探究,就会研究出杰出的成果,就会出人头地。他们或者成为企业家,或者成为某方面的专业人才。
2、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绝大多数知识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己研究不出来。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集思广益,基本上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就行了。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培养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1、自主探究的习惯。就是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能学会的知识都学会。
2、合作探究的习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有一些较难问题自己独立解决不了,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通过共同想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凡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都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写作业时要用“心”去做,不能想别的事,尤其是不能看着电视写作业。要认真审题,认真书写。
4、互相帮助的习惯。几乎每个班里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这部分人如果学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习惯。通过“兵教兵”使学困生得到转化。
5、主动学习的习惯。不用老师安排,学生就能有秩序地自觉学习,而且是心里想着学好,基本上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只要将以上学习习惯培养起来,教学过程就会事半功倍,教学成绩就会名列前茅。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多种多样,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处在萌芽状态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助长。对那些出现良好学习习惯苗头的同学进行表扬,例如对那些还没有讲解就已经学会知识的同学,上课敢于进行争论的同学,作业书写特别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介绍他们是怎么做的,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那么到再一节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越来越多。再通过引导这些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合作学习习惯的金钥匙。不少老师说,你班的学生好,能一直坚持自学,俺班的学生不行。其实不是哪个班行,哪个班不行,而是教师教学方法上有问题。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笔者
一直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在老师教之前先布置学生自学,要讲的习题在讲之前先让学生试做。学生不能独立学会的知识就上课讨论,合作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或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这样学生每天都在教师讲前接触新知识,不是自学,就是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就转化成了学习习惯。
3、“有布置有检查有措施”。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只要布置了就必然进行检查,对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对不认真的提出整改意见,但不能生硬的批评,而要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课堂上口头提问的作业,学生无论说的对错都不进行批评,并且对大胆发言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意见的精神。这样学生错题不再有顾虑,对其表达出错误的意见不但不批评还表扬,学生发言能不积极吗?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彻底避免了机械、重复的作业。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学生的习惯很多,未教之前就有若干,但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的是那些能改变学习方式,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习惯学生原来没有。要对其进行指导,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教”就是教着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合作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解决,怎样才算认真完成作业。“扶”就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怎样做。老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对出现的偏差进行指导。“放”就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已经形成习惯,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活动。这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通过建立班内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设有学科课代表。每一排桌设一个大组长。每一个大组设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内设组长。每一张桌子上设桌长。其它同学为组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凡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由自己独立解决,同桌能解决的问题就由同桌解决,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大组内或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层层有人把关,每一种习惯有示范,有学习榜样,有追赶目标。同时把全班同学分为三层,科代表、大组长、和学习特别优秀的小组长等同学为一层,称为大组长级的同学。小组长、桌长等同学为一层,称为小组长级的同学。其他同学为一层。这样每一个学生或学习小组有问题都有具体人员负责,什么级别的同学完成什么样的作业也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习惯相互影响,最终使全体同学都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6、从心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逢第一节是我的课,学生老早就到教室里去学习了。有的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说:“他老师在家一发动摩托车学生就进教室学习了”。这种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有时上课时故意晚进教室,对在认真学习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告诉他们老师就喜欢“自觉”学习的同学,学习不用老师管着,就应该象那些自觉学习的同学那样,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对学习自觉的同学经常进行表扬。这种思想灌输多了,受表扬的同学越来越多,自觉学习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场面也就出现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同时培养太多习惯。有的人想一口吃成胖子,把所有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结果各个方面相互干扰,导致效果不好。当然习惯培养太单调也不好,要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培养效果会好些。
2、忌“黑瞎子掰棒子”式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可以一个一个地培养,也可以同时培养几个,但绝不可以培养了这个忘了那个。培养的习惯要经常运用,最终形成习惯网络,使我们的学生各个方面都有好习惯。
3、善待出现错题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出现错误就进行批评,就会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时候装腔作势,假装会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就不敢说真话。事实上回答出一个错误的问题正好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机会。对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根源出现在什么地方弄明白,对学生更有好处。
4、莫怕影响教学成绩。在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一段时间下来,不但会赶上,而且还会超过原有的水平。再说教学成绩并不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
5、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得自己在上学的时候,绝大多数问题通过看书就能明白。现在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不少老师往往不放心,把问题放给学生怕学不会,怕囫囵吞枣,怕生搬硬套,因此不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其实,这些耽心没有必要,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理解更深,自己学会的知识更容易溶入到脑海中的知识网络中去,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篇10
摘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德——节制,宽容,勤奋,公正,节俭,整洁,秩序,谦虚。。。是的。这些美好的品德会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令人尊敬的人。对孩子如何进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的人,这将是每个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话题。未来社会日益纷繁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成就一番事业,都关系到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的问题,本文通过学习和生活进行分析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盛和习惯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兴趣;习惯
习惯决定人生,好习惯主宰孩子的一生。对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和习惯。在当代,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学会学习。如何教孩子学会学习归纳如下:
(1):培养学习兴趣,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是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的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勤于思考,奠定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给孩子出一些思考问题,无论是看书,看电视都启发孩子进行思考,并且全家参与,对问题要全面思考,善于归纳,举一反三,形成习惯后学生就会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归纳。
(3):认清事物,善于观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多参加活动,知道孩子观察时,认清事物,启发将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观察自然与观察社会的机会。培养孩子回话,音乐等方面的素质。让孩子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心智积累同时参加的智力活动,它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4):打破常规,积极创造条件。专心学习,珍惜时间,勤于动笔,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孩子拿一支笔。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那怕非常粗略,简单;养成记笔记,记随笔的习惯让孩子随身携带纸笔,把脑中闪过的灵感捕捉下来。启发孩子自己提问题,和孩子交谈,激发孩子的思考。
(5):喜欢阅读,通过阅读训练,激发孩子对书籍,报刊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孩子求知的各个愿望,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一切书籍和文章都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再现,并给孩子创建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
(6):读写姿势,正确的读写姿势,一开始读书就要严格训练,坚持两三年,正确的习惯就养成了,保护好孩子的心灵之窗——眼睛,耳聪目明是学生用途学习的最基本的身体条件,通过训练让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以保护视力,促进脊椎健康发育。
(7):认真书写。正确的书写姿势包括笔姿和握笔的姿势,折顺正确,包括笔顺规划和基本笔画书写,间架结构正确,书写格式规范,文面整洁美观,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写孩子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孩子正确书写的习惯。
(8):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籍需要动笔,读课本要动笔,写读书笔记不要局限照抄上面,还可以写读后感。如抄录生字,新词,精彩句子,摘录名言,警句,日积月累会使你的生活和定出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9):预习,复习。预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准备环节,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前事先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大致的认识,记忆的方法很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记忆方法。
(10):善于记忆,写日记,刻苦专研,科学视听,安全上网搜集信息。训练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并付诸实践,提高学习成绩,日记是人内心的独白,这种交流帮助别人感悟生活和促使人成长,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刻苦专研的好习惯使孩子在学习上能发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孩子科学视听,安全上网的好习惯。
除了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对孩子进行审美,爱美的教育。(1):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养成保护大自然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自觉的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列,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快乐。让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兴趣爱好,能为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提供一种精神动力,使孩子长期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对人和事较乐观,积极,热情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爱音乐,常唱歌,听歌曲,爱美术,爱画画,音乐的作用很多,它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以愉悦人的身心,增进健康,帮助人们排除被动,忘却痛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音乐可以治病可以鼓舞人的士气,也可以涣散军心等益处很多。养成勤画画的习惯,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使孩子在画画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3):爱名著勤习作,通过训练使孩子养成爱名著勤习作的好习惯。让孩子在文学名著的艺术殿堂里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审美力。
(4):赞美他人,是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养成赞美他人的良好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5):完善自我,改正错误行为,是学生懂得改掉不良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父母的要想帮助孩子进步,必须先沟通和了解,多抽时间和孩子说说话,针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及早帮助改正。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自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自觉积极改正以往的不良习惯,逐步实现完善自我的目的。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30-01
老师们经常抱怨:“小学的知识这么简单,为什么讲了很多学生不会!”如果我们深入到课堂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学生有一个通病:学习习惯不好。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开端
预习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预习,预习要安排在上课前一天做完功课之后。其次要求学生预习最少两遍。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遍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不明白的。第二遍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这次阅读可以放慢速度,针对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认真钻研。或者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能力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那些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等到第二天听课时解决。
二、认真听讲是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获取知识的途径,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育成和发展上课不仅是老师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生的主阵地。但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经过学习常规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
1、认真倾听老师讲课
课堂上老师讲课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也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就是认真聽老师讲课。可总有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做小动、开小差。我在课上经常给学生讲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上课一分的时间不听,下课就得用两分的时间补。当然听课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每当我讲授新的内容,我都会让学生先坐端正,用眼扫视全班,对那些走神的、做小动作的点名提醒。听算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一种方法,我每天让学生做十道口算练习。老师读题,学生写答案。有时我也会口述应用题,让学生写成已知条件和问题,最后列出式子。
2、倾听同学的发言
学生都知道认真听老师讲课,可等到同学回答问题时,学生就开始活跃了。有四处观望的,右手里拿东西玩的,有光顾着举手不停同学回答的。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同学回答问题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有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会现提出要求:现在是回答问题时间,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听听他说的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他回答完后你来做补充。学生回答完问题,我或者让一名学生重复刚才的回答,或者解释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或者问学生有没有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听同学回答问题的习惯。
三、认真作业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习惯,习而惯之,也就是说习惯成自然。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多方面的,而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我觉得尤为重要,因为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明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1、端正学生作业态度
从作业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认真作业的习惯包括: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检查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教育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坐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紧抓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两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演算,从上到下按顺序书写,并标上题号,以备检查时用。
2、教会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方法
很多学生做题用眼扫一遍题,甚至是看了头两个字,就匆匆落笔。比如学生做计算题,前面三个都是加法,第四个他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加法。因此,教会学生一字一句读题、抓关键词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运用算理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不要认为只有应用题这样要求,计算题也是一样:要求学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动笔演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1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 还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教师还应该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逐步做到想问、敢问、会问。
学生的质疑行为,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般来说, 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和动手操作的实践中。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制活动角, 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长期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逐渐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解题规律的习惯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答完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哪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 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 其中哪一种最优? 8.解答本题可以用哪些特殊技巧? 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哪些特殊技巧吗? 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那么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 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是这么做的:做作业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 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时要求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教师和家长检查, 这一行为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思想。其实做完作业,应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作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得物理学习习惯 篇13
赵洪信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不能很快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还沿用初中时的那种填鸭式的学习方法,跟不上初中的学习节奏。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
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李玉宝
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今后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看、听、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看书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教材中描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应该配合老师积极思维,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课后要求学生结合听课情况,再次认真阅读课本,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看、听、练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着重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初中物理的主要内容,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新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引入物理概念,怎样引入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量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明确它的定义式和决定式,是矢量还是标量,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对于物理规律要明确它的适用范围,掌握并理解它的几种不同表达形式,对于数学表达式要分清是代数式还是矢量式。
三、示范引路、检查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解决实际问题是巩固和检查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物理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
1.示范引路,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教学中要注意以例题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
分析与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概念,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在认真审题、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出与已知和所求都密切相关,即矛盾集中的物体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至关重要,选得好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研究对象选取后,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挂起钩来,根据物理现象,灵活而正确地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2.指导与督促相结合,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时,不仅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而且还要有完整、准确的表达习惯,这需要平时严格训练。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作好示范,讲例题时板书要规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指导学生。在练习和作业时,提出明确的解题规范要求,讲评中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通过耐心指导和反复督促,使绝大多数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动手动脑,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要求,检查落实。
对于每一次实验,都应提出明确要求。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分清实验步骤,设计好实验记录表格,为顺利地进行实验作好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必要的数据和现象。实验操作完毕后要整理好器材,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对普遍性的问题还要进行讲评,以落实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注重落实,培养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实验预习的指导外,更要注意实验过程的指导和实验数据、现象的分析指导。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会处理实验中的一般故障。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注意及时纠正,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尊重客观事实,实验后进行认真分析,给出科学解释。培养学生严谨而又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师生共同配合,不懈地努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将有意的教学指导作用融于学生无意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导为主,引导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祁焕元
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技能、能力要求都较高。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的基础。物理学习要求学生有下列习惯:观察现象弄清事实的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先理解后记忆的习惯、画图理解题意的习惯、准确清楚的运算表达的习惯、自觉改错的习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是从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学习的,学生不但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也养成了一套学习习惯。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当然也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不可低估的操作变量。
在物理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扬长补短,将思维习惯的培训外显为许多可操作的、可检查的行为习惯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定能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成绩。习惯的形成除了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之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高瞻远瞩地规划和脚踏实地地严格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心理过程受个性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习惯属于心理过程,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所以我们既不能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再去培养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开习惯的培养去讲培养能力。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养成行为、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促成了学生学习物理好习惯的形成。只有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完成物理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
二、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的方法
(1)初中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用观察实验来弄清物理事实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学习了七年语文和数学,养成了一套学习语文和数学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与学习物理应具备的习惯相差甚远,因此作为起始课的初二年级应以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的习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教会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逐步学会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例如在初二热学中做晶体熔化演示实验之前,对学生的要求是:观察谁?晶体。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加热。观察的仪器是什么?温度计。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加热后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并且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分工,有的同学专门观察物态变化,有的同学专门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有的同学专门负责记录。实验后,再组织同学们对观察前提出的要求逐个讨论,得出结论。防止学生把思维只停留在好奇、新鲜、图热闹上。如果每次演示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纲去观察:谁(对象);哪儿(在什么条件下);怎么了(物理过程)。久而久之不用提示学生就能自动地按上述要求观察演示实验了。要引导、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学会用物理语言叙述物理事实的能力以及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索现象中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的本领,为学习物理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首先应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等,按操作过程中严格规则进行。例如,观察离不开测量,测量离不开测量工具(仪器)。在使用测量工具时,首先应该了解测量工具的测量内容、单位、范围以及最小刻度。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在每次使用工具时,让学生识别测量工具。例如每使用一次刻度尺,就要求学生说一遍他的测量内容、单位、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在测量过程中,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测量工具,也是教师重点训练的内容,也应使之自动化。实验中如实地记录原始数据,完成实验后写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报告,表扬老实的学生,批评弄虚作假的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解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偶然现象,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养成自觉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的习惯。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的习惯
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因而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每到一个关键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学生如何做到重在理解。学习新概念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即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然后再学习这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它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概念的归纳过程上。在讲力的概念时,可先带领学生举出生活中施力的实例:马拉车、起重机提重物、磁铁吸引铁钉、鸡蛋磕碗……然后总结:“拉、提、吸引、磕……”是“作用”;起重机、磁铁、鸡蛋、重物、铁钉、碗……都是“物体”;进而归纳出初中物理的“力的定义”。如果先给出力的定义,再举出实例就失去了训练学生归纳思维习惯的作用了。学习物理规律时,既要使学生弄清规律的内容,适用条件,还要使学生参与这个规律得来的分析概括过程。如学习电磁感应时,适当改进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不闭合”、“不切割”和分析“全部导体”等三种情况,分别有无感生电流产生,使学生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了解和三点必要条件的理解,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怎么了?切割磁力线;必然后果?产生电流。
在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死搬硬套公式,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巧。总之,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通过积极的思维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养成力求理解的习惯。
③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周围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物理学理论起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是人们在劳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长期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因而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养成深究各种现象中运动变化的道理。多产生疑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惯性知识以后,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惯性实例,并分析说明其原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能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释周围物理现象的习惯;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推荐阅读: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11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5-21
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07-02
请举例说明在你的课堂上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07-06
体育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7-01
如何发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10-22
如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07-12
如何激发英语学习兴趣10-13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