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5-18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选11篇)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关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曾有不同的论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语文,学生自认为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之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有经验的老师是从不忽视开场白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在上《春》这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于老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风格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写的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段开场白师生一起活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既复习了学生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很善于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进入课堂以前,精心设计一下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开场白,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揭示题旨,激发兴趣。

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标题,如何出示课题,如何引导学生审题、解题,对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很大,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仔细考虑,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用心爱心专心 1

例如:我在教《驿路梨花》一文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梨花”引导学生:“初看这个标题时,你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同学们都说指自然界中盛开的梨花。我没有否认同学们的回答,而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求答案,最后得出标题中的“梨花”既指自然界中盛开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一语双关,这样,既揭示了题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文章本身入手,激发兴趣。

兴趣是智力工作的依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得从文章本身入手。

(1)从字词句入手培养兴趣。

语言准确是对所有文章的要求。议论文尤其讲究语言准确,以便恰如其分地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和其有特色的用词来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品味,以提高兴趣。

毛泽东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写道:“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其中,“感谢”是发自于内心的感情,“捧场”则表现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和别有用心。又用“糖衣炮弹”等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革命以后的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又如《“友邦惊诧”论》中作为以摹拟的口吻非常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友邦”的“主奴”关系。如能通过这些比较阅读可使学生领略到遗词造句的妙处,从而产生兴趣。

(2)从内容入手培养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范文一般观点鲜明、思想性强。有导师阐述革命真理的,有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有针对当前人们思想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澄清的,也有对错误的反动的思想进行批判的。读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受理论教育,使之学有榜样,从而提高觉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极大的帮助。如《从三到万》从一则笑话故事引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说道理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从读《哨子》中也领略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含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搞好范读,激发兴趣。

好的范读胜过讲解,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在备课时,我反复阅读课文,领会作者意图,理解中心意思,然后大声朗读,自我鉴定,努力做到使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在适当时机,用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感情,唤起思想共鸣。如教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以沉痛心情、深情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沉浸在苍松衔哀,白梅含泪,朔风呜咽,红旗半垂,泪涔涔声凄凄的悲痛气氛中。不少学生流下热泪,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起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由于我重视范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上课时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由于这种情感障碍,还何谈上课产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撤擅于把握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挺棒的!”“你回答得真不错!”“你的进步真不小!”„„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以激发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后,就会体会到一种快乐,从而产生了兴趣。

六、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

用心爱心专心

2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哪里去找学习兴趣呢?而另一方面,尽管教育经费紧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是在不断地添置。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已随处可见。条件好的学校还建立了多功能电化教学室。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老担心课文中的知识不经过老师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用笔在纸上反复练习,知识就不能巩固。最近听了一些公开课,深受启发,觉得上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上海教材H版中有一篇议论文《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篇讲读课,一位青年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形式,大胆将课文制作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片。她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头下去寻找影像资料,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剪辑成电视片,配上解说词。同是这篇课文,另一位老师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不同的形式,相同的效果。学生不是在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中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准备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还了解了与之相关的许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学生还能打瞌睡吗?

还有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改编、表演,演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有背后作指导。还有的改变学生“排排坐”的形式,采取“圆桌式”,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起平坐”地进行讨论,留出空间,学生随时可以走出来发言、表演。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美学欣赏课。既学语文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能不有兴趣吗?

把课文设计成考卷上阅读材料的形式。练习有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篇章结构、主旨的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教师只在学生答案不正确时启发解题思路。在训练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答案是什么,更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种形式最接近考试,学生有兴趣。

总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方法也就不难找到了。

用心爱心专心 3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2

一、学习语文有何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中国的历史故事, 而且一些语文资料还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 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见, 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的。比如, 在《郑人买履》的故事中, 郑人宁愿相信度量好的尺码, 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学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做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切不可墨守成规, 不懂得变通。当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 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 它有利于学生正确逻辑思维的形成, 是其它科目无法取代的。

二、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是比较叛逆的, 他们追求所谓的自由, 不愿意被其他人所束缚, 而且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偏师偏科”的现象, 即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 对这个教师有好感, 那么他就会喜欢这门学科, 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兴趣。相反, 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失去了兴趣, 那么坚持的动力也就随之减弱了, 久而久之, 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 运用新的思维, 从新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增强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 课外活动是一种成效不错的教学方式

长期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 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 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调查班里其他学生幼时的趣闻趣事, 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调查结果和经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学习热情被提高了, 学习动力也更大了。

(二) 分层教学, 逐层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树立差异意识, 努力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对于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对于学习自觉性较低的学生, 教师则要布置一定的作业和任务, 并要求这些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做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现象的出现。

(三) 适当给予鼓励, 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适当地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认可。如果学生做得对, 教师要及时赞扬和鼓舞;如果学生犯了错, 教师则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 在学《端午日》这篇文章时, 教师提问在端午节学生都会做什么, 有学生抢答说划龙舟、吃粽子, 这时,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适当地赞扬学生的积极抢答, 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但是, 如果学生回答说吃汤圆, 教师也不能急于否定, 而应对他进行引导, 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元宵节人们才吃汤圆。这样一来, 教师既维护了学生成功的满足感,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可谓一举两得。

(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总是树立着严师的形象, 让学生感觉很难靠近并且有距离感, 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所以, 教师为了使学生喜欢语文, 可以和学生建立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师生关系。比如, 和学生一起朗读, 通过这些方式, 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中的一员, 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很好地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 慢慢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 引导学生写学习日记,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写一个学习语文的总结和心得, 然后在课堂上和其它学生分享。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到学习的经验, 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 学生便乐于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途径, 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 学好语文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很多有用的语文知识, 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教学材料, 更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更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我爱学习, 学习爱我”的心态, 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不断地发掘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可以以一种快乐轻松的心情来学习语文, 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建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06) .

[2]李志鑫.培养英语兴趣快乐自主学习[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1) .

[3]韩随心.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学教育, 2008 (01) .

[4]朱玉凤.简约而不简单——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 2012 (01) .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热情 语文 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覆盖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学好语文不仅是当代青少年肩负的一项重任,更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偏理科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很枯燥乏味,因此对语文成绩持着一种不屑的态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思考如何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出来,使他们在改变对语文的偏见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一、学习语文有何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中国的历史故事,而且一些语文资料还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的。比如,在《郑人买履》的故事中,郑人宁愿相信度量好的尺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学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做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正确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其它科目无法取代的。

二、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是比较叛逆的,他们追求所谓的自由,不愿意被其他人所束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偏师偏科”的现象,即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对这个教师有好感,那么他就会喜欢这门学科,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失去了兴趣,那么坚持的动力也就随之减弱了,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增强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课外活动是一种成效不错的教学方式

长期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调查班里其他学生幼时的趣闻趣事,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调查结果和经验总结。通過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热情被提高了,学习动力也更大了。

(二)分层教学,逐层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树立差异意识,努力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对于学习自觉性较低的学生,教师则要布置一定的作业和任务,并要求这些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做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现象的出现。

(三)适当给予鼓励,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适当地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认可。如果学生做得对,教师要及时赞扬和鼓舞;如果学生犯了错,教师则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在学《端午日》这篇文章时,教师提问在端午节学生都会做什么,有学生抢答说划龙舟、吃粽子,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适当地赞扬学生的积极抢答,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但是,如果学生回答说吃汤圆,教师也不能急于否定,而应对他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元宵节人们才吃汤圆。这样一来,教师既维护了学生成功的满足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树立着严师的形象,让学生感觉很难靠近并且有距离感,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所以,教师为了使学生喜欢语文,可以和学生建立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师生关系。比如,和学生一起朗读,通过这些方式,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很好地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慢慢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写学习日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写一个学习语文的总结和心得,然后在课堂上和其它学生分享。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到学习的经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乐于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学好语文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很多有用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教学材料,更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我爱学习,学习爱我”的心态,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掘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以一种快乐轻松的心情来学习语文,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建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J].文理导航(上旬),2011(06).

[2]李志鑫.培养英语兴趣 快乐自主学习[J].新课程(教师), 2010(01).

[3]韩随心.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8(01).

[4]朱玉凤.简约而不简单——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2(01).

信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是必修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思考的问题。信息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心理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认识就快。否则,就慢或干脆不接受。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发现“错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word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制作板报,并且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然后以分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带着疑问,学生就会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老师讲课的模式基本一致: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在社计教案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因此,在讲“信息安全”一节时,提前准备了一个有关短息诈骗的短片,当我演示短片时,大家神情专注。我问大家短片中的女士做的对吗?大家回答不对。我问什么地方做错了?大家却会答不出来。我又问身边有没有人遇到过着中情况呢?应该怎么办?引出如何运用所学信息知识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则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的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表现出来,如:在学习“数据通信”一课中,我们可以再设计中加入一些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5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该如何做呢?下面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选择“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美术课程的愉悦性特征,正是美术学习的魅力所在。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要求美术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的教学形式,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譬如可以采用谜语、游戏、竞赛、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交替运用多种形式与方法,以克服单一的讲述法。教师只有拥有一定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和持续的兴奋状态。

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美术学习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环境之中,不同的环境也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不同的影响。用道具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产生创作灵感。如:在教《有趣的墙》一课时,我把各种大小、形状、色彩不同的一次性纸杯、糖果盒、月饼盒、纸箱子等叠加出不同的“墙面”来布置教室,当学生步入美术教室时,他们就会感受到这种艺术氛围,就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经计算机处理后再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掀起学生情感波澜。如影视、多媒体等可看可听,能清晰的显示美术的图片,可使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将鲜明的色彩、清晰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美妙的音乐,就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单调性,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上欣赏课《水墨交融写青山》时,课间播放古典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再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和西方风景画作品《雪中猎人》、《模特莱克台地》。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透视、创作方式、表现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这种直观的欣赏方法降低了学生上欣赏课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3.运用音乐效果来创设情境

记得有段时间,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说明音乐和美术是不分家的,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注入音乐元素,既有利于增添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和陶冶情操。如:在上《熟悉的旋律》一课中,我运用《病中吟》和《四小天鹅》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曲子来认识音乐和色彩间的关联。不同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有了这些感受,学生在练习中就能运用自如。所以在美术课程中使用音乐创设情境,借助于通感效应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好办法。

三、当好美术学科的“形象代言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待学生和学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喜好,教师的个人人格特征和魅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一个学科往往是从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开始。如果美术教师拥有爱心、待人宽容、大度,具有幽默感和机敏的教育智慧,就容易引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如果美术能够在课堂内外多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作品,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将使得自身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进而当好美术学科的形象代言人,以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

四、让学生获得愉悦和积极的体验,延续学习的兴趣

积极愉悦的体验是每个人都期望获得和享受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和愉快的体验,他就会期盼下一节美术课。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此类体验呢?

首先是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法作为教学内容。

其次,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精彩表现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学生感到美术课是很放松、很开心的地方,就能在美术学习中自由的抒发情感,进而表达个性和创意。美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活动和展示进行预设,课堂教学中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大胆表达、自由表现。

最后是要多以鼓励或奖励的形式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做出反馈。“表扬胜于批评”,这是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要谨记这一点。平时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我始终给予激励和表扬,如:你运用的线条非常有力,你的色彩对比很漂亮,你的构图很优美,等等。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会因为你的鼓励而增添学习热情,从而延续了学美术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使人感情丰富,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和无限魅力,强化数学趣味性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注重教学过程中趣味性的引导,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怎样实施小学数学课堂中趣味性呢?

一、实施目标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目的,了解知识的意义。目标与兴趣是相互贯通,相互迁移的。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首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因此,在初学数学时,就应向学生强调数学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向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有关故事,鼓励他们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好数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打好基础。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让学生学有所得,不断地尝到学习的甜头而受到鼓舞,这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手段。一年级学生虽小,但同样有自尊心,教师要懂得去尊重他们,苛护他们。对差生,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如在讲“17一9”得几时,有位学生说得7,老师没有对他进行批评,而是说“你的答案离正确答案只差一步之遥了,再走一步就对了”。同时,表扬他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这位学生受到鼓舞,经过引导,很快就能说出正确答案,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成绩也越来越好。

二、从实际生活提取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世界上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在数和形的抽象化。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是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以童话故事引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单纯的数字枯燥无味,容易令人生厌。因此,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前,多采用故事引入法,先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上一节课时,要会设计一些课件,制作唐老鸭与米老鼠对话或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卡通片。课上,先用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途中碰上小金鱼,小金鱼答应帮他找妈妈,但条件是小蝌蚪必须帮助小金鱼算出一些题的答案,接着出示数学卡片,让同学们帮助它算一算,学生们帮助别人的心理油然而生,纷纷兴奋地算起来,课堂气氛显得活跃。整堂课围绕着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开,找到妈妈结束。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且让学生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四、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兴趣。例如: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一课中:先出示例题“小明用3/4张纸做了9朵花,一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学生很快根据题意画出列出算式:1张纸可以做的朵数=9/(3/4)。问:得多少呢?让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后全班交流:学生一说:一张纸可以做12朵花。学生二说:也就是9/3×4=12(朵)。学生三说:因为1/4张纸做3

朵所以3/4张纸做9朵加上1/4张纸做的3朵,即12朵,也就是一张纸做的朵数。老师分别把上述三位同学所说的进行板书。

教师让学生观察3个算式:说说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就能说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就是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老师用知识的迁移及观察讨论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和谐发展的主要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驱使其在探索活动中多思多问,激发学生的求知,如“有理数的加法”还可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说明有理数的几种加法情形,可利用数轴上的有向线段来说明其结果的真实性,从而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培养学生学习数形结合的兴趣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获得的,而是经过多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细水长流”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推理。

六、拓展课外知识,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课,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而且要学会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外知识。如讲到人民币这一节课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元、角、分,我还要让他们回去帮父母买东西,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正确运用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又如,讲到认识图形这一课时,除了书上讲的内容外,我还让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桌面有些是长方形,书本是长方形,书面是长方形,钮扣的面有些是圆形,身上戴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等,再要求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观察路灯、路旁的建筑物、家里的日常用品的形状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本节课内容,而且参于社会和生活,从课堂理论走进生活实际,懂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懂得观察周围的事物,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 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 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 所以学生都有很多人喜欢, 但是历史分值不高, 形式比较沉闷, 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 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目的,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 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 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 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 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

首先, 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 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 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 是很难的。因此, 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 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 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 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 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 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 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 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 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 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 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 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 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 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 营造历史情境, 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 若能再现当时情境, 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 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 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 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 老师即使不讲解, 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 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 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记下来, 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 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 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教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 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 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 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因为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 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 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组织活动, 培养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与其它课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可由组织者自行选择。因此, 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根据自己的意愿轻松地进行交流,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并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类活动课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针对历史上某一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举办故事会, 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描述, 将这段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是开展“历史辩论”, 将学生分成两派, 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畅谈各自的见解。此外还有的是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与研讨会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举办了辩论形式的活动, 题目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大家参与热情很高, 提出了很好的见解。

历史课外活动课属于课堂之外的教学,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并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 而积极参与的前提便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历史是年代久远的事情,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 课堂参与度并不高。为此, 笔者作出一些探索, 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慧玲.新课程背景下谈历史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 (3) .

[2]张淑芹.史书阅览——激发学习历史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1) .

[3]王玉秀.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调动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5) .

[4]蔡友灵.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7 (05) .

[5]胡加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 2007 (4) .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一种个性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下,有从事、探究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充满激情地去研究,甚至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在对知识探索的欲望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艰苦的学习中作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语文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基本任务。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导语不但为整个教学垫下基调,安排了教学顺序,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步。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充分利用导入新课的环节,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上到《月亮的足迹上》的足迹时,我设计了疑问式的导语。谁在月亮上留下了足迹?什么时间留下的足迹?他是如何到月亮上的?这样通过几个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学活动成了知识探索的活动,甚至是一场神秘的探究活动。除了设疑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的方式。如在上《丑小鸭》一课时,我是以抒情的导语引入课堂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充满了阳光,一帆风顺;也许长满了荆棘,步履维艰。在你们遇到厄运时,旁人给予蔑视与嘲笑,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是否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呢?其实,只要你们直面困难,积极进取,终会长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通过散文式的语言,学生如饮甘泉,如沐春风,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美妙的情境中去。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歌曲的方式,如上到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在开端环节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给学生营造感人的氛围。

二、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表扬学生。只要学生进步了,不管成绩是不是最好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运用相应的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肯定。尤其是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多加夸奖。如讲解仿写练习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如“风筝”:心系故土,飞得再高,也不自由。写“筷子”:失去伙伴,你的生命将失去意义。类似这样的表达,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真棒,很有创意!”。全体同学鼓掌,伙伴们投去了钦佩的目光。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本人在小学一年级时,语文教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我竖起了大拇指,至今记忆犹新。当然同学有不足、犯错时,不能否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批评之后,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是关心自己的,从而在内心感激老师。从这里可以得知,肯定、鼓励学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效率。

三、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也是日新月异。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活跃了教学活动涉及到的人、事、物,活跃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通过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景色。学生观看后,无不为之陶醉,深深感受到语文的无穷趣味。又如在上到与大海有关的课文时,通过制作展现海景的多媒体课件,其中有潮汐潮落的壮丽景象、也有波澜壮阔的海景场面,还能听到涨潮、退潮的声音。同时,再配上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学生更加陶醉在大海的美丽之中。又如讲到与大漠有关的课文时,可以联系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先自己感受、想象沙漠的悲壮。再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给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沙漠。同时,可以介绍沙漠中自然奇观和沙漠中的动植物,从而让学生对沙漠有基本的了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组织同学交流、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获得成功的人,都有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组成一个整体。在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时,不能包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活动。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尽可能地尊重他们的想法,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到《羚羊木雕》时,对于话题“金钱和友谊,谁更重要”,学生争论不休。这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一场辩论比赛。像“网络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样综合性的话题,都可以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

此外,学生之间互改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批改过程中,大到作文的审题、立意,小到汉子的笔画顺序。有时碰到分歧的地方学生还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就再次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判断,同时还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语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多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经验,充分挖掘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因素。相信在长期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一定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廷辉.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J].语文天地. 2008(05).

[2]傅珍珍.浅谈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李会军.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8).

[4]姜跃生.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6).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9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自生创新的强大的内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有兴趣想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也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害死猫”,经常有人这么说。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好奇心的作用之大。由于好奇,所以感兴趣,所以有了了解或学习的动力。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用许多方式不断地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语文课上,老师经常用打谜语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名人、名著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霍懋征老师在叫她的学生学习“聪明”这个词时是这么教的,她说:用两个眼睛去看,用两只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头去思考,不仅要天天这样做,还要月月这样做。说完好让学生去猜。他就是用类似于这种方法来上语文课的,也是用这种方法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向学生提出他们用现有知识无法解答但又不是一点都不理解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质数时,老师可以这么问:小明买了6苹果,他可以把苹果以怎样的方式放在箱子里带回家,如果买7个苹果,又该怎样带回家,为什么呢?老师还要强调一点,不能吃掉苹果。让学生先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思考,然后再讲授正式内容,比一开始就单纯的叫质数有效得多。惊讶、挑战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除了使用有趣的材料外,材料的呈现方式的不同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智能倾向,如果只用单一的呈现方式则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类学生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就可能导致上课时一部分学生学得很好,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却对所学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录像、电影、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做讲演、进行演示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兴趣。但是每种方式的使用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并使各种方式互相补充。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多媒体的使用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集声乐、图像、动画等于一身,可以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若要提高所用教材的有趣性,则可以考虑一下因素,如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材料,使用具体的事例而不是抽象的事例,注意材料的因果联系,材料组织的清晰性等。

提高学生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使用游戏和模拟。模拟或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承担某种角色,并从事与角色相适应的活动。当一个历史老师在上美国的历史这块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作为立法委员,与其他人就投票进行协商,以满足选举者的利益。或者学生可以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来模拟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自省设计各种模拟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模拟的游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某个主题的兴趣。特别是在教授低年级学生时,这种方法很有效。比如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师教授学生学有关水果类的单词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水果,然后大家一起边做游戏边使用这些词,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学习知识。但老师要把握好游戏的尺度,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而不只是玩。

三、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

如果要使一个学生始终乐于学习,那就要使他从内心深处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他自己的目标。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非别人强加时,个体通常会乐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它。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时,可以先讨论学生过去所设定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设定新目标。教师帮学生设定的目标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能实现,在实现后腰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阿特金森的期待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对成功的可能性的估计以及他所认为的成功的价值大小。

四、有效的应用表扬。

课堂教学中,表扬可用于多方面,它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的肯定与反馈,恰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体来看,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用表扬,尤其是对那些低年级学生和后进生。但是,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当表扬是针对某一行为结果,并且具体可信时,表扬就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激励因素。当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正确行为做很细致的分析、表扬时,这个学生将有更大的兴趣去继续做类似的事。如果老师只是粗粗的提一下学生的正确行为,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这么想:“我那么努力地做了这么久的事,老师就说了一句话,呢还有啥劲儿呢。”所以,他就不再会对类似的事产生多大的兴趣了。同时,老师在表扬一个同学时一定要真诚,让学生相信老师的表扬是出自真心的,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表扬所用的语词与声调、姿势以及其他一些非言语的表现不一致。

五、增强课堂美感,提高兴趣。

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运用了艺术语言。在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如果生动幽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随时都在感染学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比如教小学生动物类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论文题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姓名:曾桂宝 联系电话:***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曾 桂 宝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生动有趣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会考,再加上教学不得法,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学科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问题情境 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就好比一个大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应该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地显示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其次才考虑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试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还怕要学的知识学不好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正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氛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同行交流一下。

1.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点明了本节的主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常常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以前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惊讶、迷惑的切入点。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第二节“搜索引擎的使用”的教学中,课题的导入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屏幕展示两个案例。第一个是,“你知道福娃的真正含义吗?”。学生回答的不具体。我想,我国是今年奥运会的主办国,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掌握一些关于奥运会的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福娃的真正含义,对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紧接着,展示了第二个案例,“你知道蚊子有多少颗牙齿吗?”,学生立刻就小声议论起来了,都感到很诧异,蚊子难道还有牙齿?学生的思维都被吸引过来了。我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回答,“我们可以去上网搜索”。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节课的课题“搜索引擎的使用”,并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我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兴趣有,我还怕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上网了解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2、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课堂切入口

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将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切入口。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单元第一节“探讨信息管理”的教学中,在讲到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对文件进行管理这个环节时,我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给学生听了一小段周杰伦的“借口.mp3”(剪辑过的);学生意犹未尽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这首歌曲的曲库(有好多好多歌曲),但一时很难找到这首歌(排除用查找的方法);问题1:同学们,你们感觉这个曲库乱不乱?要找一首歌难不难?问题2:那么,假如要给你去管理这些歌,你会怎么办?引出利用资源管理器以歌手为文件夹来对歌曲进行管理。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尝试管理这些歌曲的方法,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3、利用精彩的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透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是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在 “网络安全”的教学中,开展了一个主题是“你的资源是怎么被我窃取的?” 活动。任务布置: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休闲一下,提提神。第一:上网找一幅你崇拜的明星照片,下载下来,收藏到D盘;第二:登录ftp素材库,打开今天的文件夹,下载一游戏,安装,玩一玩。学生一听说有的玩,积极性太高了。纪律也特好,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在4分钟的时候,我做了一下调查:两个任务都完成的同学请举手。这时已有一大半的学生完成了(还有2分钟,继续完成任务),紧接着,关注有多少学生已被我控制了(凡是完成任务的学生,都中了冰河病毒,而中毒的电脑我都能控制)。原因是我在游戏软件上捆绑远程控制服务端软件。只要有学生安装了游戏,他的机器就中毒了。我随机抽取了几台机器,将学生下载的明星图片拷到我的电脑,记下了学生的姓名。紧接着我宣布时间到了。同学们,你们能跟我说说你们都喜欢哪些明星吗?叫一两个回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们的答案了。我将从学生电脑窃取的明星照片打开,并一一指出了下载的学生姓名。学生感到很神奇,小声议论起来:老师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你们的秘密的?下面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学生的讨论很激烈。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终于明白,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机器中毒了。这个毒来自于那个游戏文件,下载的所有内容对我来说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最后得出结论:在网络中没有绝对安全可言。所以,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要注意安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方面,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动脑筋,多查一些资料,每一章节都会有精彩的教学片断。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时也需要我们注意的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精彩在课堂,信息技术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紧紧抓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学科的特色。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1

关键词:化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4-01

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知识积累、认知内化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予以重视、予以特殊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友善、和蔼,学生才会乐于去亲近教师、信奉教师传授的道理,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化学由于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把握有限的时间,让每节课都精彩,也要把握好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便能够引导学生爱上化学,有效学习化学。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教学思想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以便能够为师生关系的创设打好基础。另外在课下教师也要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以便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对于学生的一些教学意见、建议也要乐于倾听、及时改正,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不断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平台,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单位效率。

1、善于联系现实生活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化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例如我们家里做的泡菜、油条,日常使用的洗衣粉、牙膏都是化学案例的体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化学知识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科技方面也有很多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如高能燃料、温室效应、纳米材料、光导纤维等在国防、科技和人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知识,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是学生产生兴趣的直接基础。

2、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单调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搞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化学实验能给学生展现诸如颜色变化、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生动、新奇、鲜明的化学现象。教学中要借助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和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集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寓兴趣于科学信息之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白磷的燃烧”实验,同样都是通过磷,而在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均不燃烧,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3、巧妙运用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也要生动形象。例如在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虽然整体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学生的类别(男、女生)、人数、体重不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课外的实践运用

教学中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的实践运用,以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巩固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有效的转化为了实践技能,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他们的化学综合技能提升意义重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进行化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开展化学游戏、办化学小报等,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学习成果、学习体会进行汇总整理、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颇具特色的特色教育现场会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