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4-07-2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共12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宽英

(山东省招远市魁星路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往往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特别是历史学科,由于历史知识是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和模拟来验证。许多学生对历史感到乏味,学习起来感到吃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乐知者”的角色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在导入中诱趣

一节课成功与否、效率高低,导入新课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导课方法,如情境导入法、图像导入法、讲故事、成语来历导入法、设置问题导入法等,吸引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唐朝的盛衰》这一部分时,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唐明皇》,我就采取让学生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当学生讲得有声有色、情绪高涨时,我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强大的唐朝为什么会衰落呢?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激情和欲望中步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设疑中激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达到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巧、设得精、设到点子上,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由不发,不能不发,从而迸发出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时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度,提的问题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望而不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质疑中寻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存疑、求异,还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让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注意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和善于提出与课本、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直观中促趣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直观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不如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讲到日本战败投降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军进入东北,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使历史中原本单调、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的屏幕上再现,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从而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2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 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 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 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创新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营造教学氛围, 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 让学生重温历史,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 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1. 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1)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 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 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 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 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 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 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渲染情景, 创造气氛。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具有时代的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南泥湾》《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 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通过内容的学习, 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 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 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兴趣;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看似生硬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出课本中历史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说教,不空洞,寻求历史知识的载体,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试图从历史课程教学中探寻利用情景活动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一些总结,以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更好的服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对学科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浓厚兴趣中学史、在“兴趣”中悟史、在“兴趣”中明理。让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例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下《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让学生表演岳飞将军抗今斗争的情节,朗诵岳将军的词《满江红》,学生在表演时便将岳将军说成是名族英雄,这肯定是不对的,待到表演结束,我及时给学生指出了错误,岳飞将军应为抗金英雄,并将话题引到到我们中华名族大家庭是如何在对峙中共同进步,在交融推动祖国大发展的进行了情感教育。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从七年上册开始,我们在教学中就有几十个成语故事,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我和学生们一道,总结出了近100个成语,我在任教的班级上,都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让学生将这些成语归纳起来,每一学期举行一次成语故事演讲比赛,一次历史情景剧比赛,通过这样比赛,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叶兆浦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学习简单的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这种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因而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自主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而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在实际教学中,要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营造良好、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较为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训斥、挖苦学生,只能造成学生的敌意,而紧闭思维的闸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意境,尽可能的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尽可能把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质和创造欲望,通过教师的妥善引导、点拨焕发出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习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动机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参与动机。例如教学《国防建设》一课时,我把5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片断用多媒体播放,看到画面上的坦克、飞机、导弹,陆海军官兵整齐的步伐,昂扬的进行曲,学生情绪十分高涨。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我国何时有了自己的飞机、导弹、核潜艇,并播放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抗美援朝的一些纪录片片断,并给出一些问题,如战争中武器是不是起决定性因素?建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些局部战争的胜利等等,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会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创造条件,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首先,上课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一堂课中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提供恰当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为了使学习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自主学习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定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列举书目或网址,也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宣读介绍,并且让其他同学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些做法无疑扩大课堂信息含量,丰富课堂,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这样的教育意识:“凡是学生都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暗示。”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让全体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中来。例如,《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课中,学生搜集到了《志愿军军歌》、《上甘岭》,个别学生还能关注目前的朝韩关系、朝核问题。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搜集、阅读、提炼等能力。

三、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显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自主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角度。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思考问题”。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我们同时也希望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角度,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在不断增强自我,发现自我,形成自我,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动脑筋”,如“开元盛世”一课中的动脑筋,阿拉伯商人透过衣服看到官员胸上有颗黑痣,一问,竟然穿了五件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扩大学生的有效参与面,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补充。有的学生会回答,“丝织技术高超”,但也有学生说:“唐朝人真开放穿着太暴露”。教师不必批驳,只需给以引导即可。指导自学,学会读书和质疑。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渠道是书本,学会读书,不异于掌握的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内外读物,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懂得书上的表述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边看边动脑筋,提出问题,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画出关键点,做些批注。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自主能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我经常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历史故事,特别是乡土传说,一些较好的故事,经过整理,还推荐到校刊上发表。一切的过去都是历史,过去的历史不可捉摸,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感知历史,感知过去,需要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将课内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课堂扩大到社会,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丰富知识面,例如开展:(1)讲故事,编写、表演课本剧;(2)收集、整理、观看历史文字、图片、电影记录片;(3)参观、调查历史文化古迹,采访历史见证人。如参观郑成功纪念馆、苏颂科技馆、博物馆等;(4)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辩论会。

五、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感,学会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学会自我评价、自主评判,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 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评价的价值观上,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价值观,即以发掘学生的优点为主,以突出学生的主要优点及在合作中的主要贡献为主;对一些不足之处则可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给学生改进、进步的机会与信心;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对探究结果评价,而且要对合作探究的态度、方法、程度、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学会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学会自我评价、自主评判,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这里既要使学生享受到获取知识后的愉悦心情,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有待努力之处。在每节课的末尾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努力方向是什么”。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自测与评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逐步学会评判自己,评判自己的优缺点,评判自己的观察能力,评判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水平。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5

作为一名历史教育者,我们要能够认识到,学生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能够得到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自身进行对历史知识的不断探索,从而进行掌握,又或者来说是通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自我学习来进行对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例如,我们在进行“洋务运动”的教学时,要改变一般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学生进行小组性的探索,从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来进行讨论,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对知识的强化和补充,使学生在知识方面能够做到很好的完善,通过自己对于知识的探索来掌握知识。

在我们看来,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是弱者,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让学生从根本上动起来是鼓动学生进行学习所使用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进行学习时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增强相互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增强合作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学生健康的发展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加强学生的合作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所注重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进行自我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势在必行。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外,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兴趣的培养,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各种历史环境增强自身的感受,同样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只有让学生有了对历史深刻的认识了解,才能够让学生在历史上得到很好的学习,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课本,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遨游。初中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图片、有趣的人物甚至是卡通人物都能够吸引住眼球,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增强教学的质量。对于我们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就是丰富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知识的储备。

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推进对学生进行历史的教育。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强化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索。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历史教育者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说,通过高科技的运用,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历史的学习。

我们也可以活跃学习的气氛,把课堂从古板变得活跃,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能够盲目追求课堂上的求知率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们要通过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有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合作的强化,这二者都是不能够缺少的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兴趣在进行引导,合作学习仅仅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做好完美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化的合作方式,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知识补充,促进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合作进行不断地强化。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化,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董进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1:36.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6

龚二华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因远中学)

兴趣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倾向与意图,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希望学习知识的驱动力,倘若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从而实现理想的学习成效。针对初中学生来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近些年来的教学感受,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做化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与教师进行指导之后,强化了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这有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热情的激发。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常常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新奇,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够变得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性。例如,在夏季,人们往往需要喝大量的啤酒,在将啤酒盖子打开的一瞬间,泡沫会喷洒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通常而言,一升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5克,在制造啤酒的时候,借助相应的压力往瓶子里面灌注,为此,二氧化碳溶解在了啤酒中,可是在瓶子中存在一定的间隙,在打开的时候,只要稍微晃动,啤酒瓶中就会溢出气体形成的泡沫。这样的教学素材能够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适当地讲解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亲身感受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获得了快乐感。并且,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和亲自动手操作,才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奥秘,加深学习的印象,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兴趣以及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总之,化学这门课程的基础就是实验,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以及提高学生观察和操作实验的技能。当然,也有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且更加深入地认知化学学习中实验的重要意义。

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都有着比较强的好奇心理,因此直观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以往的时候,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只是应用于教师之间的比赛,不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仅仅一个,并非所有的班级都能够应用。而在当今明显改善的教学条件下,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变得非常多见。教师通过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能够营造氛围与创设意境,在教学课堂上呈现关于教学的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以高科技的形式与大量的视听教学信息,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和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式与化合价”时,由于缺少实验以及学生需要识记比较多的内容,学生常常感觉单调和乏味,而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能够将记忆化合价的歌谣与口诀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在记忆化学式与化合价时会变得富有趣味性,而且非常容易,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累积了一定量的知识,也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而学生需要在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设计富有层次性的化学练习题,在学生自学完每一节的内容之后,能够要求所有的`学生做完相应层次的练习题目,从而体会学习获得的成就感。练习题目的类型有:一题多解典型的题目,通过变化的题型体会知识的奥秘;设计情境,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多题一解,把握规律;定时训练,提高解答问题的速度等等。其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实际生活,明确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知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持久性地把握化学知识和解答化学问题。例如,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生石灰、熟石灰、石灰水、石灰浆、石灰石,教师能够在上课之前找到一个石灰厂,在讲解完之后,组织学生进入石灰厂,以使学生比较和观察上述物质的异同之处,明确它们的用处以及转化关系,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因为清晰和直观,倘若碰到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及时地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如何制取熟石灰、生石灰、石灰石等,而且明确了建筑生产当中它们的实际应用,真正地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增强。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务必了解学生的实际要求,让学生清楚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持续地更新教学思想,不断地总结,重视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玉芹。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02)。

[2]孙亚苹。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初中化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一、正确引导, 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历史课枯燥无味, 且无“实用”, 在考试中, 特别是中考中所占分量不重。因此, 有的学校领导很不重视, 历史课或有或无, 历史课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 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 我们的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功利”的目标驱动下, 一切为了分数, 一切为了升学, 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累赘”, 从而也就不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其实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 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 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 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 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 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汲取历史的精华, 在“历史”的宽阔海洋里徜徉, 不断开阔视野, 磨砺意志, 培养情操, 从而健全人格。

二、尊重学生,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事实上, 那种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居高临下的师道之尊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求, 这种老式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只能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 这种情况下, 孩子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听取老师的“布道”, 久而久之, 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甚至讨厌上这门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应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 与学生建立互助、互信、互谅;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 要经常与学生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不断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要带着一颗“童心”, 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 与学生“打成一片”, 从而了解学生, 真心诚意地去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难题, 尽量不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谈话, 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三、创设情境, 采取最佳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 是根据特定的教材, 特定的学生, 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教学环境, 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工具、教学表达形式、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说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1) 结合时事热点, 巧用课文引言。如在讲授《收复新疆》一课时, 我先结合时事讲述“东突”势力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分裂祖国新疆的图谋, 继而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铁证”, 然后我满怀激情地朗诵“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课文引言部分的诗句。这样, 学生既认清了“疆独”势力的丑恶嘴脸, 又认识到了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真实, 在一种诗情的情境中, 对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史实有一种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进而激发其在课上和课后主动搜集史料, 了解这部分的历史知识。

(2)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中往往效果逼真, 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牢牢地吸引过来, 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如在上《三国鼎立》一课时, 本人剪辑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流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那种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三国纷争之中,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巧用谐音、口诀等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内容繁杂, 如何让学生能快速记住课堂要点, 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编排一些口诀的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学习, 学生们往往认为头绪多, 很难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谐音, 将《辛丑条约》各条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四个字。这样, 我们只需要让学生理解:“前”, 指赔款;“进” (禁) :指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活动;“宾” (兵) , 指允许外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拆毁大沽炮台等等;“馆”, 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外国可以驻兵保护等等”, 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大大地减轻了, 学习历史也就并不显得那么难而枯燥了。

(4) 自编自演历史剧。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剧表演, 可收到意外效果。如在讲述《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时, 被刺破大动脉, 应如何止血急救?在讲解椎间孔中走行脊神经时, 导入问题:为什么椎间盘脱出的病人会感觉腰腿疼痛?在讲解鼻咽与中耳鼓室相互交通时, 导入问题:为什么放鞭炮时将嘴张大, 会感觉鞭炮声的刺激减轻?在讲解声波气传导和骨传导途径时, 导入问题:为什么自己的声音在录音机中播放出来时会不同于平时自己说话时的声音?

在解剖学教学中采取“问题式教学”, 把学生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 成为乐于学习的求知者。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结论, 学会掌握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 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精选一些病历, 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解剖学知识分析病变部位, 解释各种临床表现。通过与临床诊疗知识的联系, 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 对人体各部位形态结构建立体思维, 加强记忆, 以便在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时, 更好地认识病症, 对症治疗。案例教学法又叫做病例分析法, 在临床课教学中早已被广泛采用, 但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人体解剖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以采用案例—讲授—分析的方法:即先展示案例提出的问题, 然后进行分析。如在讲授肝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之前, 先展示早期肝癌患者口服化疗药物到达肝的途径动态视频, 然后引入讲解肝门静脉主要属支, 紧接着向学生提问:晚期肝癌患者肝内肿瘤压迫肝窦后将引起肝门静脉的压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后, 会得出门脉压力增高并将发生逆流的推断, 进而展示门脉高压后患者出现的主要并发症视频, 在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后, 再讲授侧支循环, 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对解剖学感兴趣, 并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样, 才能学好解剖学, 解剖知识才记得住和记得牢,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自海.深入开展护理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 1 996 (2) .[2]薛磊, 王来根, 潘铁文.案例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

医学教育, 2009 (5) .

[3]张士斌, 王怀福.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设计

思路探讨[J].解剖学, 2006 (4) .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我将全班分成“吐蕃组”“回纥组”“靺鞨组”“南诏组”“朝廷组”等, 每组10人左右, 各组依据课文讲述顺序推选演员出演, 结果, 学生们把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以及云南王等文中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整整一节课, 始终是充满着掌声和欢笑, 就连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学生仍然还沉浸在刚才表演时的亢奋之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 自然也就令其兴趣盎然, 急于探索。

当然,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真正做到“我要学”, 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素质, 熟练应用现代教学工具, 把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糅合起来, 不断追求教学方式的灵活化、教学目标最大化、教学负担最小化, 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丢开包袱、无忧无虑、兴趣盎然地徜徉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 不断地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兴趣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历史是一门既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也注重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中的热情并不高。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魅力,从而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的。

一、强化课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而多元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学小节、巩固新课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就必须强化导入新课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1、故事导入法的实施。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发展历程,了解他们的兴趣点。经过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为初中历史老师进行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来源,老师可以多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并将其导入历史课程,通过生动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西方文明的起源》时,历史老师就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相关的民俗小故事和西方名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求知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为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诗词导入法的实施。古代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精髓与传统文化,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精神内涵。每一句诗词都是基于一定历史环境的创作,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和社会情况。因此,古代的诗词歌赋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可以强化诗歌导入,在让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领会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比如,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忆昔》就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情况,历史老师就可以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盛世经济的繁荣》相关内容的教学之中,透过诗歌让学生们感受唐代历史的演变与繁荣,并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特色,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这些相关内容,从而发挥诗歌导课的作用。

3、歌谣导入法的实施。由于历史学科的内容相对繁琐,使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往往会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厌烦态度,从而使其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方面产生许多问题。如何弱化历史学习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歌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历史的发展情况,而且由于歌曲的特殊性,它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创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歌曲就展示了我国大跃进期间的社会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强化教学资源的交叉使用,加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

1、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插图作为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资源充斥着历史教科书的各个角落,作为初中历史教材的一大特点,历史老师应当善于发掘这一现象并在教学课程中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这提示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课程中,可以尽量利用书中的插图,旨在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充分利用多媒体。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集声音、图片、音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历史课程的历史性,这就决定了它与现代生活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比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相关内容时,就可通过在课堂播放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便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发展的历程,从而培育其热爱祖国的精神情怀。

三、强化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常一段时间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能够独立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表扬式教育,在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应当加强小组学习,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历史老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历史,并领悟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强化其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历史老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技术,力图给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充满乐趣的历史学习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昌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N].学知报,2010

[2]何金玉.立足高考题——走出历史学习的困惑[N].学知报,201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李 公 民

2010年12月

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同学通过学习生物课程后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对同学的全面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的作用有三种:一是对未来的活动的准备作用,学生时代的兴趣常对其未来的事业有重大价值。二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时,他便精神愉快,精力集中,不易疲倦,效果显着。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从以上可以看出,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生物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来计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诛环节及各要素,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科学。好的教学设计能灵活应用好各种教学手段,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和参与到教学中,大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2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实际过程中要考虑到几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些基本要素都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的,教师只有综合了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上好一堂课。

2开展教学

2.1教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生物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准备好教具,安排好课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即教学策略,并完成教案的撰写。

2.2运用教学技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认真备课,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得看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能来组织好课堂教学。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种教学技能,旨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好的学习氛围。

2.2.1导课

导课是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利用导入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个开路,希望通过新课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状态,同时,好的导入内容

2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欲望的形成。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方便学生理解,让学生感觉到新内容的有趣性和价值性。接下来就是设计好导入内容,使每节课一开始,就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全神贯注的学习新课。另外,导入还可以做到使前后内容相互连贯,温固而知新,复习前面的内容,又为以后的内容做个铺垫。在教学中,通常使用复习导入、实验导入、设置疑问等方法。

所以,导入在教学中是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不仅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为课堂营造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趣。

2.2.2运用好其它技能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得运用好其它教学技能,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提问技能,分组讨论等方法。

提问技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来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通过对学生的提问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可以检查到学生学习和教学情况,并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问技能的方式很多,特别是自然学科,它跟日常生活比较贴切,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个知识点。

分组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分组讨论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设置好讨论的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相应的归纳总结。

2.2.3关心学生

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差异时很正常的,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往往对学科兴趣不是很高,所以,教师也要关心这些学生,在教学中,多接触他们,上课时让他们能主动的参与进来。这个过程教师可以多利用一些提问或分组讨论等技能。收到好的效果后,教师应给予他们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应不厌其烦,多给他们讲,同时可以采用知识点分解的方法,或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辅导他们等方法,让他们不惧怕,树立起自信心。

一名教师,除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爱生,是教师优化自身的表现,对待任何学生都要满腔热情,尤其是后进生更应给予厚爱,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

3 的关爱,让学生尊重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学科知识的兴趣,促进师生感情,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3教学的测量和评价

教师完成教学后,应对其教学做出评价,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听课的质量,从而来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兴趣因人而异,因教材内容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爱这门课,喜欢上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和学校里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2010年12月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心理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能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借助这一能动的开发、传导智力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正确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如何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呢?

一、历史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

课堂语言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教材的语言是书面语言,教师讲课是口头语言,二者不尽一致。历史教师不是语言大师,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遣词造句,口头语可以随便一些,允许适当重复;声调要有节奏,仰扬顿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畅;尽可能通俗化,深入浅出等等。

第一,要求严谨,做到遣词造句既合乎语法又合乎历史逻辑。

第二,要求确切,做到既能突出时代又无妄加虚饰。

第三,要有文采,做到情真意切而文采俱备。

第四,要求形象,做到描述有血有肉、讲解有声有色。

总之,言语的生动形象是改变历史课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语言科学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讲课要精要,使学生充分参与。

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怕学生自己找不到准确答案,对于课本的每一个问题都主动解释得很仔细,并清楚地给出答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新教材里设有很多的“动脑筋”问题,教学大纲里也明确规定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思考找答案,当然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总结。结果有些同学就对我提建议:“老师,自己找答案太浪费时间了,以前老师都直接给我们答案,背下来就行了,省时又省力。”可见学生已经成了学习的奴隶,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又何来兴趣可言呢?

教师可通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现在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特别强烈,而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越关注,兴趣就越高。因此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关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可引导学生思考:“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有进步性,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又有侵略性,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种模式、多种教学途径上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情节上,到了接触那些内容枯燥的课,就出现厌倦情绪:这么多的年代,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措施……太难记了。而历史课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趣,有些内容本身就限制了课堂气氛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模式和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于直观的东西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所以我尽量多地利用多媒体,把许多的历史情景、现象、线索等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的生动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2.多搞其他形式的课,如辩论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成语大比拼等。无论老师的课上得多么好,学生对于这类自由活动、气氛宽松的课还是有着浓郁的兴趣,所以教师可投其所好。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保持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四、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教法。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不就是说明语文和历史是相互辉映、很难分清的吗?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反映历史事实的,而历史又为文学提供了可写的素材,二者是相互辉映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适当引用语文教法。如历史教学中可让学生像学语文文章那样归纳大意要点,找出关键词语,这样来记历史知识比死记硬背好得多。也可运用语文中的听写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历史又加强了学生的听力。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的跟历史有关的成语,让他们查其含义,继而引出这个成语的来历,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丰富了语文知识,相信学生都会感兴趣。

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可以信赖。

搞好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一贯持有的师道尊严,蹲下身来与学生讲话,做到尊重学生,与学生交友交心,让学生喜欢你,他才会对该学科感兴趣,上课才会积极配合,教学效果自然会好些,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所以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受欢迎的形象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你教学工作的开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学习情趣;策略

要想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必须做好历史的教学工作,所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趣迫在眉睫,如今,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笔者在本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提升初中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精心制订课程导入,让学生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1.使用故事导入法

通过研究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对故事抱有很大的兴趣,因此,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收集一些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在讲课的过程中把收集到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让学生融入学习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如,在讲述《西方文明历史起源》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讲述一些和西方文明起源有关的小故事或者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对了解古希腊知识抱有极大的兴趣,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接下来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使用歌谣导入法

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导致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满了枯燥和困难,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讲重要的是把枯燥难懂的历史问题转变成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歌谣是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时期的重要反应,对特定的历史现象做出最公正、最恰当的评价,同时有的歌谣不乏高效诙谐,在烘托课堂氛围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对大跃进时期最好的反应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在课堂上说出这些歌谣,会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加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

1.对教材插图利用,让知识更具直观性

在历史教材中,教材插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插图不仅具有感染力,而且还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这是初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对历史教材的编写也越来越重视。因此,老师可以对这些插图加以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一些不僅具有内涵但又具有内涵的漫画单独地组织教学活动。

2.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国内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频、声于一体,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历史知识,因为其和现代相距较远,同时和现代生活经验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化抽象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老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影视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阔以及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这对学生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其认知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向这方面引导,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获。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持肯定的态度,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否定,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打击,同时,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全方位的了解。笔者建议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更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对学生组织、交流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知识联系实际也很重要,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古迹、革命纪念观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用真人真事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因此,把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历史的学习中极为重要,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总而言之,对初中生而言,要想学好历史知识就必须培养浓厚的兴趣,这不仅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也为今后历史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辅以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为学生呈现一节节直观、生动、趣味的历史课堂,以便于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牟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以“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4).

[2]王剑方.以情育人以境树人: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6).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备课要有情趣

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 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 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 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 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 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 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 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 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 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 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 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 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 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 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 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 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 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 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 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 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 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 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 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 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 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 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 (鸦片输入) , 白的出去 (白银外流) , ”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 (鸦片) 流毒天下, 则为害甚巨, 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 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 且无可充饷之银。”

2.授课要新奇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 这样, 既能引学生入胜, 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 讲述《战略大决战》时, 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 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 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 掌握知识要点。这种讲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 学生入神地听。

3.比喻法

比如, 我在讲授《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 讲到“同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危机, 而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时, 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美国德国好像是两个人, 两人得了同一种病, 美国的体质强, 做了手术就好了, 而德国体质较弱, 手术也不行, 为了缓解病痛, 他去打别人, 用这样卑鄙的手段让他一时忘了病痛。”通过这样一个比喻, 学生知道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强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摆脱危机, 而德国经济实力较弱, 只能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

4.多媒体法

历史课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越大, 学生学习兴趣就越大, 他的意图越容易贯彻, 达到预期目的和教学效率的可能性也越大。

首先, 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现在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来源途径非常多,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可能要有一片海洋才能满足需要了。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其次, 要具备创新精神。教师应关心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 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 只有这样, 教师才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老气横秋, 也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再次, 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 又要丰富生动,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 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 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最后, 要怀有慈母心肠。在生活中关心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良好师生关系下, 学生心理上趋向老师, 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 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上一篇:学员培训的五大原则下一篇:创新学基础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