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2024-06-08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精选12篇)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1

历史教师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生动而丰富, 具有自身特有的感染力,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场面、血雨腥风的历史事件, 还是多彩多姿的手工艺品、工业品、文学、绘画、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体育等等, 无一不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雄伟的故宫和万里长城, 还是神秘的兵马俑和敦煌石窟, 无一不令人神往。新编的中学历史教材, 从内容到形式, 都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深受师生的喜欢。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教材中发掘兴趣的源泉, 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的亲近感, 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谈谈个人体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一部好的影片, 往往都有精彩的开头, 让观众产生急于看下去的欲望。同样, 一堂历史课, 若有个好的开头, 亦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要求。所以, 精心设计一堂新课的导语, 是上好历史课的保证。教师课堂导入做到趣味化、多样化。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 可以这样开头:“今天英国国家之首是女王。大臣们觐见女王, 小轿车只能停在皇宫外面, 要换乘17世纪式样的马车进入王宫, 赶马车的、手持长矛的卫兵, 都是17世纪的装束, 宛如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话一讲完, 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 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除了上述这种以历史事件导入外, 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叙述史实应生动、形象。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青少年学生求知的倾向。兴趣来源于需要, 一旦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 刻画历史人物, 产生历史概念, 得出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丰富多彩, 为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容。我在授课中, 一方面注意讲清楚具体内容, 点出其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力求生动、具体、形象。有时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也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 如人物生平、战争的经过、农民起义等等。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我对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作了这样的补充:1月30日, 成千上万的群众围在广场, 他们将目睹穷奢极欲的暴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当查理一世绝望的躺在断头台上, 人们屏住呼吸, 只听见“咔嚓”一声, 行刑人把查理一世的脑袋砍下来, 这时, 广场上人群沸腾起来。显然这段小小的补充, 比教师照本宣科, 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不仅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而且爱憎必须鲜明, 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讲到对敌人愤怒时, 自然出现憎恨蔑视的目光, 歌颂英雄人物时, 你要怀着崇敬的心情。讲到古代中华灿烂文化时, 你必须流露出自豪, 骄傲的神色。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美的印刷、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课文中的这些资源尤其是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讲新课时, 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 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 擅长外交权术, 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 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 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 传达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 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唐朝文化中, 分别有李白、杜甫两张画像, 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外在风度, 点出李白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现实主义诗人。此类例子很多, 教师若能画龙点睛地抓住特征描述, 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课本中不少文物插图, 亦可用作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故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趣的、家喻户晓的历史小故事, 教师如能对它们加以提炼、巧妙运用的话, 可以作为历史的旁证, 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 教材中关于美国莱特兄弟和中国的冯如制造飞机的故事, 教师可用以下内容导入:遨游太空是人类千百年以来的理想, 而古人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 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在我国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在巍峨的昆仑峰顶上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这棵树千年不死, 万年不朽, 郁郁葱葱, 硕果累累, 人们不知道它有几千几万丈高, 只见枝头直插蓝天。据说, 谁要是攀上去的话, 谁就上了天, 入了仙境, 成了神仙。这就是“昆仑天梯”的神话。古人生活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只能把对上天的希望寄托在神话的幻想中。今天人们已能乘坐飞机、载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自由地来往于“天上”和“人间”了, 是谁最先搭起了上天的“天梯”呢?是美国的科学家莱特兄弟和中国的飞机设计师冯如。这个“故事”不仅有新鲜感, 而且有趣味, 渲染了课堂气氛,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浓厚的兴趣立即投入到学习中, 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课本知识, 还树立了“冲出大气层去太空看一看”的信念。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 积极思考问题,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2

作为一名历史教育者,我们要能够认识到,学生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能够得到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自身进行对历史知识的不断探索,从而进行掌握,又或者来说是通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自我学习来进行对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例如,我们在进行“洋务运动”的教学时,要改变一般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学生进行小组性的探索,从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来进行讨论,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对知识的强化和补充,使学生在知识方面能够做到很好的完善,通过自己对于知识的探索来掌握知识。

在我们看来,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是弱者,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让学生从根本上动起来是鼓动学生进行学习所使用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进行学习时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增强相互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增强合作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学生健康的发展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加强学生的合作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所注重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进行自我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势在必行。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外,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兴趣的培养,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各种历史环境增强自身的感受,同样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只有让学生有了对历史深刻的认识了解,才能够让学生在历史上得到很好的学习,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课本,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遨游。初中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图片、有趣的人物甚至是卡通人物都能够吸引住眼球,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增强教学的质量。对于我们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就是丰富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知识的储备。

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推进对学生进行历史的教育。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强化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索。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历史教育者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说,通过高科技的运用,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历史的学习。

我们也可以活跃学习的气氛,把课堂从古板变得活跃,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能够盲目追求课堂上的求知率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们要通过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有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合作的强化,这二者都是不能够缺少的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兴趣在进行引导,合作学习仅仅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做好完美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化的合作方式,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知识补充,促进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合作进行不断地强化。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化,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董进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1:36.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那样一种情景。

每节课的导言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言,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他们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或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实入手,引出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历史

教学妙趣横生。

1、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可联系现在陈水扁等人鼓吹台湾独立,妄图建立台湾共和国,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4

一、学习意义明晰中体现兴趣培养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 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 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应付考试的需要, 更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 他们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在历史学习意义明晰中, 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对历史学习的“事半功倍”之效, 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愉快的情感。因此,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 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 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 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 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当然, 单一的意义灌输和方法说教可以使学生麻木, 为此, 我们还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包括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二、教学手段运用中体现兴趣培养

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丰富教学过程的有益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历史是过去史实的记载, 具有久远性、具体性、综合性等特点。就久远性而言, 学生对久远的史实难以感知和理解;具体性呢, 又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强行记忆;其综合性包括历史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意志、情感等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 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 利用电教媒体的声音、色彩、图像等能突破时空再现历史情景, 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 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科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不仅能给学生产生视听新感觉, 而且也可以辅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事实上,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积极影响, 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配以现代教学手段, 用浓浓的师爱感染、打动学生。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尽可能缩短师生距离, 使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之中。这样, 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中感悟历史的真谛和它的无穷魅力。在电教媒体辅助下的轻松教学氛围中, 在浓浓的师爱下, 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也绝不能姑息纵容, 而应该严肃以待, 严格要求。诚然, 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被人爱和被人尊重, 于是, 他们便会主动地接近教师, 当师生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情感迁移, 从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能力要求中体现兴趣培养

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 我们发现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提出或暗示对学习各能力的要求, 有助于拓宽学生思路, 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其中对学生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能够尽快洞察事物的本质, 毕竟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一些插图, 特别是有关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 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 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问题的创造者, 因此, 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 发表不同意见, 对于学生在探究中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

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例如对历史事件中一个具体人物的评价, 评价时可以不按照教材的观点,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想象, 并对今后的历史展开联想,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 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兴趣培养,学习意义,教学手段,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兰甲.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探索[M].山西教学出版社.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5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改革试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而兴趣存在于思维和探索中,存在于收获和成功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为其创设探索的问题,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那样一种情境。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利用导言,创设总的问题情境。

每节课的导言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言,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他们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

2.精心设计,创设具体问题情境。

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事件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指向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实入手,引出的问题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注意策略,灵活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的策略可用下面几种:提出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只有学习新课后才能解决;根据学生对某一学习对象认识上的差异,挑明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看法,要学生作出选择,并述说理由;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历史人物当时遇到此问题是如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当年历史人物思维的情境之中。

5.组织交流,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

这是一种由讨论题和学生发言的评价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但只有比较复杂,学生普遍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与争论。

6.讲求落实,创设实践的问题情境。

历史作业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实践活动。历史作业的活动内容与形成要新颖,尽量用多样化的题型来代替机械记忆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题的编拟。这样,学生在作业和训练中也有创设问题环境的主动权。

二、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创设成功情境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感知,浇铸成功的基石。

感情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地和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历史知识,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做必要的直观教具,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制作课件,优化活跃课堂,而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形象生动的直动描述。通过以上一些活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2.教给方法,掌握成功利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教给学生方法,最根本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要教会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从比较中抓特性,从联系中综合分析出共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3.传授真知、构筑成功支柱。

真知是通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了的内化知识。教给学生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识结构。传授真知关键在于抓好“双基”教学。因为双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做好整体构思和安排,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好重点知识,力争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4.引导参与,架设成功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成功在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

5.及时评价,激励成功斗志。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本人改善学习行为。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好水平,巧用分数杠杆,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教学过程中具体帮助学生学会与提高积极性同步进行。在为积极上进的学生设“进步奖”,在鼓励探求的同时,还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一些易于解答的梯度题,帮助他们沿台阶去解决基本问题乃至稍难题。使这类学生有表现他点滴进步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以不断唤起他们成功的斗志。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历史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会变成让学生头痛的课。因此,老师极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積极性的内在动力,是“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引导,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历史课枯燥无味,且无“实用”,在考试中特别是中考中所占份量不重。因此,有的学校领导很不重视,历史课或有或无,历史课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我们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功利”的目标驱动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累赘”,从而也就不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其实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而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汲取历史的精华,在“历史”宽阔海洋里徜徉,不断开阔视野、磨砺意志、培养情操,从而健全人格。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学习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教,乐其道。”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试想:一个成天板着脸,面对学生学习中的一点“小错误”便采用非打即骂方式的教师肯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对于其所教的学科也会敬而远之,如此则会大大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教者应放下尊严和架子,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做朋友,关爱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思维受阻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尊重理解,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讽刺挖苦。尤其是对于少数学习上的后进生,教师应切忌正言厉色,更应关心其微小的进步,帮助其重树学习的信心。还应利用课余时间,适时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进行学科辅导,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期望,在兴趣的激发中促其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

三、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讲述形象,变枯燥为生动

中学历史教材属于通史体系,内容以概论性、介绍性的知识为主,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问题的情境

创设情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3.设疑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贵质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面前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认识心理和情性心理便会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当然设置疑难应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4.通过探究激发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一些问题,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习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兴趣,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

6.适当的评价激发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励学生受到刺激,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进行及时评价,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培养兴趣,开启思维,激发求知欲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乐之”指的是对事物的兴趣。只要对事物产生了兴趣, 才可激发其求知欲,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初中生学习历史, 不仅要了解历史, 更重要的是认识历史, 而历史讲的是人类的过去, 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它的最大特点是真实。课本又多偏于叙述。学生看不见, 摸不着, 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意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下面是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设置悬念, 引起兴趣

1. 导课。

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每一节课上设置一两个与本课时有关的有趣问题导入本课, 让每个问题带上一层神秘色彩, 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例:在讲《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埃及》时提出:“你想知道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为什么没鼻子, 它的鼻子去哪里了?你想知道金字塔中有什么宝物吗?”等有趣的问题。这样可将历史知识故事化,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 授课。

教师围绕主体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诱导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设疑时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对有些重点、难点要循序渐进, 层层设疑。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时提出:中日甲午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了解内容以后, 再逐步提出:战争经过怎样?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解决上述问题后, 再进一步提出: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 巩固。

在课堂教学中的巩固环节, 除回顾所讲的知识外,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设疑,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时, 设疑: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相比有何不同?这样会引导学生纵观几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现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半殖民化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化过程, 不但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而且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分组研讨, 开启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 由教师设置问题。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进行辩论, 各自发表不同的观点, 从而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讨论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问题求异、求新的个性思维能力, 从而逐步取消学生依赖心理, 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观判断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

要避免过于简单的、学生已知的或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力度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2. 教师不仅要自己提出问题, 还要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能提出问题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

3. 学生提出问题后, 一般不要急于回答, 以免造成其思维的惰性和抑制其思维的产生。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 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上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

四、造就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下学习, 效果明显不同。在轻松、愉快、充满信心的情感和情绪下学习, 学生的智力活动能顺利进行, 并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首先要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感情融洽愉悦。以下是我从几个方面去努力营造这种气氛:

1. 生活上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 经常与学生聊天, 谈心, 与学生一起打篮球、乒乓球等。

2. 时时处处尊重学生, 发现学生的闪亮点, 及时表扬。

3. 耐心指导, 诲人不倦, 和蔼可亲。

4. 课堂上随时注意学生面部表情变化。

如学生表现出木然或不耐烦的神情, 立即改变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刍议 篇8

一、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是一对最为重要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内心敏感且情绪化较为明显的性格特征, 这个年龄的孩子完全有可能因为不喜欢任课老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因此, 作为历史教师, 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教师自身产生兴趣。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 师生关系往往比较严肃古板,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教师说什么基本上就是什么,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这种严肃的课堂使得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被扼杀,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要努力改变以往严肃的面孔,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这样, 在频繁的沟通中, 师生之间会形成更加浓厚的情感。在情感的激励下, 学生往往会把对任课教师的感情直接转移到该学科上来,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设计趣味化的导入

我们常常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喜不喜欢某节课, 往往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就已经决定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课前导入尤其重要。如果教师在上课开始前的几分钟就把学生的兴趣给抓住,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 一定要尽量保证导入内容的趣味化, 这样, 通过有趣的导入, 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笔者讲到“罗斯福新政”时, 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兴趣, 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了罗斯福的成长经历, 让学生了解罗斯福是如何克服身体缺陷最终走向成功道路的。这样, 通过罗斯福生平精彩事迹的讲述, 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接下来“罗斯福新政”内容的讲授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又比如, 在讲到“宋明理学”这课的内容时, 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古代缠足女子所穿的“三寸金莲”的图片, 学生看到图片以后纷纷感到惊讶不已, 接着, 教师再通过问题“三寸金莲始于什么历史时期?”开始引导, 从而让学生对接下来要讲的“宋明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类似这种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在历史课堂上有很多, 只要教师导入恰当有趣, 就可以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分”。

三、传授给学生记忆的技巧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 与历史学科繁杂的知识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 光是各种历史事件、历史时间等知识的记忆就让他们头疼不已, 而这些沉重的记忆负担带给学生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 帮助学生过了记忆的难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虽然历史知识点相对比较繁杂, 但是只要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讲求一定的技巧, 记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那么头疼的事情。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有很多小技巧对于提高记忆效果都很有帮助, 如利用谐音记忆的方法、利用编故事记忆的方法、利用顺口溜记忆的方法等。例如, 从1927年到1930年, 中共领导建立了很多的革命根据地, 每个革命根据地的名称以及建立者在记忆起来非常不好记, 这时候, 我们就可以利用顺口溜来帮助我们记忆“方志敏, 闽浙赣;鄂豫皖, 徐向前;贺龙洪湖、湘鄂边……”, 通过这样的记忆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努力开辟第二课堂

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快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容易使得学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个性才能的发挥, 同时, 单调的课堂教学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作为历史教师,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 还要努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例如, 组织学生观赏一些历史影视剧、参加一些历史话题辩论赛等, 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一些历史文化古迹, 游览一些历史博物馆, 开展一些小制作等。这种第二课堂的开展, 不但可以有效打破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感,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 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我们要做一个好老师, 就要“请”兴趣这位老师来做我们的好帮手, 这样, 有了兴趣的引导, 我们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会更加顺风顺水, 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摘要: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师而言, 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都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 一旦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 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艳红.浅谈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硅谷, 2009 (8) .

[2]季娟.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文理导航, 2011 (11) .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9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这里谈几点看法。

一、巧妙导入, 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从教材的内容需要出发, 组织讲述生动的小故事, 或带有启发性的内容和形式新颖的导语来导入新课, 这样, 就能引人入胜,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内容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引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 我先提问:“我国元朝时期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我国元朝时期经济繁荣, 对外贸易很兴旺, 一部《马可波罗行记》唤起了多少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 也成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西欧人是怎样开辟新航路的?”这种在提问和分析中导入新课, 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 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现象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疑, 诱发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了疑问, 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 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解疑开始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疑问, 使学生以疑生趣, 以趣激思, 以思获知, 从而形成能力。例如教学《鸦片输入与禁烟运动》一课时, 教师可以拿着“大烟花”的标本, 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花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学生:“这种大烟花它能做什么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学生:“这种鸦片是一种强麻醉剂, 含有大量的尼古丁, 毒性很大, 关于毒性到底有怎样的危害, 《虎门销烟》中有介绍, 那有哪些同学看过《虎门销烟》的电影或电视剧吗?”最后让学生结合音像及自己的知识, 再谈谈对本内容的启示, 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法灵活, 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必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中可运用图片、实物、投影片、录像等多媒体或运用比较法教学, 会使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例如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 可利用投影片投出“长征路线”图, 边看图, 边讲述长征进程……在讲述三军会师于会宁的情景时, 可利用录像放映具体情况, 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真实, 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完这一课之后还可让学生思考:“红军长征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讨论后得出: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集体主义的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乐观主义的精神;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可以说, 这些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创造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四、练习多样, 巩固兴趣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 它可使学生的新知识得以理解、消化、巩固。同时, 也可通过练习发现教学中的失误, 从而及时补救。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设置多种形式的练习, 寓教于乐, 达到巩固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 同学们对“拿破仑”这一人物活动也了解了, 这时教师可问学生:“有人说拿破仑是时势造英雄, 也有的说英雄造时势, 对此你如何认为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总结, 结果学生无论持哪种观点, 都能有理有据, 史论结合, 自圆其说。这样, 一方面不但巩固了知识,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从而巩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及时评价, 强化兴趣

信息反馈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经验证明,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 比不了解学习效果的学习积极性更多, 进步更快, 从心理上来说:“这就是给予及时的强化。”例如在教学完《美国内战》一课后, 我把课后的一道思考题“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有哪些相同点?”作为作业。当天下午, 科代表交作业时说:“有几位同学未交作业, 并且这几位同学成绩还不错。”后来经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 原来是这几位同学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 在第二天上课时, 我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 启发学生从两次战争的背景、起中心领导作用的人物、颁布的文献、战争的结果、战争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比较, 结果下课后, 这几位学生都主动把作业交了上来。我看过后, 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晚交了点, 但说明你们对作业的态度很认真, 最后还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这几位同学听后, 很高兴地说:“老师, 这次我们错了, 我们以后保证一定及时完成作业, 而且会做得更好!”因此, 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信息, 给予适当的评价,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 除了以上几点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适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逐步明确教学目的,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永久兴趣。但是学习兴趣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 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 需要耐心细致地去引导学生。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内在动力, 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是各科教师教学过程中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和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巧妙导入, 引发兴趣;精心设疑, 诱发兴趣;教法灵活, 激发兴趣;刺激求知欲, 提高兴趣;练习多样, 巩固兴趣;及时评价, 强化兴趣。

关键词:历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周瑛.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篇10

一、营造历史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有个好的开头, 就能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要求, 所以, 精心设计导语是上好历史课的重要条件。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 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 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 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 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因材施教, 实行分层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 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 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例如, 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在中学生当中掀起了一股“金庸热”, 同学们喜闻乐道。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就可充分利用金庸小说与史结合的特点, 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历史, 区分历史与小说。这样一来, 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 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二、拓展主体, 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 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首先, 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 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活动, 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 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 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三、情景再现, 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是培养学生兴趣不可代替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 有吸引力的环境, 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 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 课前布置学生观看了影片《虎门销烟》、《林则徐》,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内容的热情空前高涨。讲《最可爱的人》时, 可布置学生观看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又如, 在上《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视频, 当看到视频里海陆空三军战士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时候, 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 激动万分。这样教学,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举两得。

四、巧用精美的插图

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着丰富而精美的插图, 这些插图给我们呈现了较为直观、全面的历史信息, 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最鲜活的资料。如教学《改革开放》时的对外开放格局时, 让学生在地图上依次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等开放城市, 给它们按开放时期涂上不同的颜色, 通过五颜六色的地图, 学生就不难理解我国早期的对外开放格局了。在上《民族团结》一课, 讲到各民族共同发展时, 引导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 提出问题:这五幅图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少数民族地区在跨入社会主义后,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通过这一看一问一归纳,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 积极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顺利地入门了。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 这样的历史课堂, 往往是更有效的, 更具魅力的!

摘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求知,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 1999, (6) .

[2]南国农, 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11

一、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前提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发展,决定于师资力量的雄厚,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导。

我认为一个教师应具备两种素质:一是人格魅力;二是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包括一个教师的观念、角色、性格、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等。实践证明,一个理念更新意识强,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表达能力强,富有幽默感,善与沟通的老师,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教室。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融洽,使学生先喜欢你这个老师,进而爱屋及屋,喜欢上你的课堂,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知识水平,内涵很广,首先包括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知识素质、梳理现代教学理论策略、树立现代教育观等。其次,还应具有心理学知识。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生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创造性,具有竞争意识,具有抗挫折能力,具有适应性和自我完善能力等.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性。

最后,教师应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过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让历史说话,让学生叹。

一个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备现代教学。

二、教学设计是关键

抓住学生兴趣,关键是抓住课堂,教学设计显得至关重要,教学设计体现时代特点,设计亮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同时,对信息有很强的灵敏度和对有效资源整合能力。

教学设计既要宏观把握,还要微观探究;既要科学性,还要有灵活性;既要有原则性,还要有兴趣性;既要有知识的计划性还要有教学目的性;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人文性还要有教育性;既要有形式的多样性与新颖性还要体现设计的个性化与可操作性;有时还要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教学设计还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让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研究的主人,主动涉猎知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教学设计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应与现实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渗入情感因素。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教师平说“讲”是一种享受,对学生来说“听”是一种乐趣。

三、学生活动是催化剂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很有表现与表演的欲望,这时就要组织活动课,激发学生内心的渴望,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活动课有以下特点:其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其二,它具有实践性,即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开展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其三,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立性,从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培养创造精神。

如何设计活动课的“活动”呢?我认为有四个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活动的可操作性的原则;尊重学生自主性原则,遵循活动的目的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遵循活动创造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遵循活动多样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活动课师,没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需要自行设计教学方案,除了遵循上述原则之外,还需注意几点:①突出重点难点热点;②把握活动时间与秩序;③活动内容有特色;④活动过程清晰明了;⑤加强活动管理。

四、合作交流是捷径

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新课程主张“自主、探究、合作”积极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其中主题之一,合作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论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要在学校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离不开教师间的合作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作为老师应通过各种交流的途径(听课,谈活,集体备课,外出学习与培训,师徒结对,教学研讨活动,网络等形式)交流心得,不仅在本学科组,还应跨省,跨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交流,都是非常有益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间合作交流,教师间的交流,是取长补短,完善自我的捷径。

新课程下,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新课程下应实现教师角色转化,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之间的这种合作可以给教师带来不少的灵感,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这点,并受益匪浅。

如我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把书上的知识重新整合,全篇分为六步曲:风起云涌英雄起;南征北战显英豪;太平相煎何太急;气壮山河英雄尽;无可奈何花落去;曲终人散众纷说;用以揭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并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具体操作在课堂),通过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获得直接体验,还让我的思维更加灵敏。

五、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推动力

历史是过去的事,让它鲜活起来,灵动起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是真正的目的,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拉近它们的距离,让历史“活”在现实,让现实“融”入历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抗日战争》,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可起到不小的课堂轰动,震撼学生的心灵。再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了那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是“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繁华的绿洲遍布西域路上。然而昔日鼎盛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被埋入漫漫黄沙,人类为了争夺利益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把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彻底破坏,使这一带变成了戈壁沙漠,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注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借史明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三者有机结合,也是近几年历史高考的突出特点.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12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 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 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 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创新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营造教学氛围, 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 让学生重温历史,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 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1. 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1)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 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 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 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 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 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 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渲染情景, 创造气氛。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具有时代的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南泥湾》《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 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通过内容的学习, 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 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 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上一篇:农村题材小说下一篇: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