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与历史教学(通用16篇)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1
小故事
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其中,用“小故事”就是使历史课充满浓厚兴趣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历史课教学中,“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识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主动性,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说的作用。历史课利用“小故事”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插入一段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课外的历史小故事;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小故事。
选用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的历史小故事,一定要注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可虚假乱造、冗长。否则,会造成渲宾夺主,本未倒置。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文化大革命”这一史实时,向学生讲一些当时造反派们如何造反的故事,学生们是饶有兴趣地听了,但这有什么教育目的呢?学生们听了又有何益呢?可见选取典型的“小故事”要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为教育目的服务,如讲述典型“戚继光抗倭”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在一个风沙雨湿的夜晚,戚继光跨上战马挥舞双剑,东砍西杀,他的部下大声疾呼:“主帅冲锋了,”士兵们听到喊声,顿时精神大振,其勇无比,经过这场拼杀,将敌全部歼灭。经过四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驱走倭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产生对民族英雄戚继光无比敬佩。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个小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小故事是由于有些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且难记忆,把它“改造成奇特的小故事则可使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充满的浓厚兴趣,如把“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编制成 …… 在一个墨一般黑的地下室,堆放着大量美元,突然,砰砰!两声巨响,通天(北)大门微微拉开,红太阳光芒照射进来,黑暗顿时变光明 …… 这个奇特的“小故事”是通过引发学生好奇心 , 来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求知欲 , 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这段历史知识。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 , 不断获得知识 , 开阔眼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利用“小故事”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让历史源远流长。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2
一、运用故事进行历史教学的作用
1.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教材内容。
2.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故事得到理论,再用理论剖析故事,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3.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讲议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故事中蕴涵的厚重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精神力量等,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故事选取的原则
1.目标原则。小故事的选取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直指目标。可见选取典型的“小故事”要与历史教材的内容息息相关,为教学重点服务。如,我在讲商鞅变法时选取“立木为信“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既可以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2.价值观原则。历史课有一个更高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小故事的选择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向思维。如,在讲述“戚继光抗倭”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学生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会对民族英雄戚继光无比敬佩,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个小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简洁原则。小故事要精心选取,一定要注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可虚假乱造、冗长。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4.趣味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如,在讲“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得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这个真实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这一史实。
三、运用小故事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
1.讲 ,就是讲故事。方法有很多,如教师讲,学生讲,学生观看多媒体,师生共同讲述等,其实质是运用“生动直观”的故事创设适当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悟出课本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问 ,指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将故事与历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为了让故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可以直接就故事提出设问,如,故事中的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样?等等,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展开讨论。
3.议 ,就是讨论探究。它不是在已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情况下议论,而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它既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回答问题,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质疑,学习提问。而学习提问正是一种创新学习,因为“创新学习的关键”就是“学会提问”。正是这种讨论,能充分体现新课改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初中历史;小故事;效率
伴随新课改教学理念[1]的逐渐深入人心,初中历史教师也应当依照新课改要求积极探索可行途径,要通过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历史小故事概述
所谓历史小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说篇幅短小精悍,高度浓缩了历史故事情节,能够对历史事件其进程进行反映的故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扣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历史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历史故事优势,将历史事件的起源、过程和结果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接受到历史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接受到教材之外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历史教师对选取的历史故事应当具有趣味性和代表性,并需要提前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既符合课堂教学需要,又避免因冗长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历史小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具体运用
(一)在课前通过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
常言道,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在开始之初就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推动课堂进行。[2]在开始新的章节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章节内容利用相关的带有一定趣味性或悬念的历史小故事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比如在上《大一统的汉朝》这节课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先用一个历史小故事来讲述刘邦在称帝之前的经历:刘邦性格豪爽,为人豁达,不喜欢干农事,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喝酒,刘邦的父亲训斥为“无赖”,并说他不如哥哥,但刘邦还是我行我素。刘邦每天下午都会去一家酒店喝酒,然而却没有钱,因此经常打白条赊账,但是酒店老板发现,只要刘邦来喝酒,那天生意就特别好,算下来还赚了不少,后来就把白条撕了。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从而与萧何、樊哙等成为了知交好友,这些人都成为了刘邦后来取得江山的重要助力。通过这个小故事,以此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刘邦这个人物身上,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一介布衣、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如何一统江山当上皇帝。
(二)在课堂中通过历史小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教师在对一堂新课进行讲述的过程中,虽然平铺直叙能够更加容易地切中课文主题,然而却难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积极的思考。[3]因此,在此时历史教师就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历史小故事来引领教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节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将蒋介石被扣押的经过浓缩成一个小故事插入课堂中,并不断进行设疑,让学生大胆猜测当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将蒋介石扣押之后,国共两党各自有着哪些主张,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在讲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让学生们猜测当蒋介石被释放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可能会遭受怎样的待遇。就这样让学生通过猜测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当时那样形势下,两位将军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具有多么高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从而让学生既了解了历史,又对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课堂结束后通过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探究
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历史教师仍然可以通过插入具有悬念的历史小故事来引发学生产生探究行为。这类小故事既可以是承前也可以是启后。所谓承前就是说历史教师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通过历史小故事来使学生对本堂课学习到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所谓启后即是说通过具有悬念的历史小故事来使学生对下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历史教师在上完《罗斯福新政》这节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讲述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小故事,炉边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通过炉边谈话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面了解罗斯福新政,从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应当积极探索各种可行途径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先简单阐述了历史小故事的内涵,再对历史小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历史教师参考与借鉴,共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52-53.
[2]李跃华.简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经贸实践,2015(09):227.
幼儿小故事历史故事 篇4
东方朔脱下帽子,赔着笑脸说:“我怎么敢笑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听说不是笑自己,气就消了一些,便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彭祖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了吗?”
历史小故事 篇5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历史小故事 篇6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炒面代干粮的由来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而且即使有时得到补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敌机发现哪里有炊烟,马上就会狂轰滥炸。加之战事紧张,战士们常常也来不及做饭。鉴于上述情况,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的李聚奎想起他在西路军被敌人打散时千里乞讨返回延安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炒面,食用方便,也易保管。根据炒面的上述特点,李聚奎提出用炒面作为志愿军的干粮。他让东北军区后勤部先加工一批样品,送往前线试用。随后,李聚奎将志愿军试用炒面的结果报告了彭德怀司令员,并将炒面样品送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和几位副司令员得知试用结果并看到了炒面样品后很高兴,当即批准组织生产供应部队。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微故事,教学方式
历史作为初中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历史微故事虽短但情节生动可感,有着较强的趣味性,能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时将历史课程内容与历史微故事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以下几种将历史微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选取历史微故事
历史微故事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点,在进行历史微故事选择时必须以史实为基础,不可选择胡编乱造、歪曲历史的微故事。比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的《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后进行夏、商、西周三朝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奴隶制,可以讲述历史微故事,告诉学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随后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西周在政治上实习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动乱发生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这样通过微故事将夏、商、周的王朝更替过程介绍清楚,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奴隶制的了解。
二、适时将历史微故事引入课程教学中
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微故事的选材,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微故事插入进去,使历史课程内容与历史微故事紧密结合,从而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微故事为学生讲述鸦片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危害,接着引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当时清政府因无力反抗而被迫签下中英《南京条约》。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了解了当时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这节课的感想,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实践表明,将历史微故事适时引入教学过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生动讲述历史微故事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微故事时,应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历史微故事中认识历史。比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的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进行课程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妥协的电影片断。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巴黎和会”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为使学生深刻了解当时的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微故事,为学生生动描述爱国学生的举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当时全国人民的愤怒之情。这样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历史微故事讲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四、利用历史微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拆分讲解,以讲述微故事的方式突破重难点。比如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经济危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1924年至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政局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经济危机为何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接着教师为使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可以进行知识点拆分,将经济危机拆分为标志、特点、灾难,并引入历史微故事《黑色星期五》,为学生讲述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通过历史微故事,学生了解了当时经济危机所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破坏力之大。教师接着可以讲解罗斯福新政,将罗斯福新政拆分为新政目的、中心措施、效果、启示,并以历史微故事讲述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群众生活,使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回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可见,利用历史微故事突破知识重难点,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中包含大量多样的历史故事,对这些故事进行有效的利用能够使初中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这一学科,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初中历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也不是为了应对所谓的考试,而是让初中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什么是故事化教学
1.故事化教学概念
故事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在所授课程中加入一些相关的故事,进而达到对课程内容更深层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让其在故事中感悟真谛。
2.故事化教学的实质及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化是极具科学依据的一项改革,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能够在故事中充分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积极思考的习惯。故事能够使初中生充满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的小故事应该生活化,并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听课效率。
3.故事化教学中的注意点
历史故事不能与课程内容产生脱节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实际条件进行适当的挑选。主要分为三种形式:(1)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讲述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其中包含著名人物、事件以及特殊的历史故事;(2)历史老师还可以在课程基础上进行人物虚构,从他们的视角及经历讲解课堂相关知识;(3)为了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老师还可编制简短精练的小故事。
二、故事化教学方式的策略
1.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欣赏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对初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课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授课的艺术性。在初中历史中,教师要懂得运用不同的教课方式,让学生在這种艺术性教学中学习知识。这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获得对历史文化美的感触。因此,初中历史老师不仅要改善课堂氛围,还要将历史知识完整地、精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并对历史产生兴趣。
2.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合适的课程内容中插入适当的故事,使初中生在其中有效地感知历史。举个例子,在讲解二战期间的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在此期间所受的苦难,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增强初中生的爱国意识以及对战争的厌恶,换句话说,老师应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利用故事围绕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说,在讲解四大发明时,教师能搜集发明者创造发现的小故事,让初中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的发明对现在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3.使故事化教学更生动
历史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其中的故事也趣味良多,但如果我们将历史课本变成一条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死板的知识点,那就背离了学习历史学科的初衷,学生也会对历史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只有把它们变成人人皆可讲述的故事,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并讲述,即使某个学生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完整,也算不上流畅,但是学生敢于站起来讲,就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勇气及信心,尤其是那些平时不怎么讲话发言的学生,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质能力提升平台,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故事便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它使课堂有了乐趣,学生有了勇气,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4.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所在
历史就像现实的一面镜子,它里面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人生哲理以及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时代精神。学生在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中感受先人的情感及精神。对历史的有效学习,可以增强初中生的爱国意识,形成自豪感,那些优秀的人物,都可以给初中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其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秀品质。这对青少年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时,就运用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来实现情感教育目的。
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从语文课文中找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这两个事件,在学生熟悉了解后,让其在班内进行演讲活动,讲述结束后,历史教师对其中的精彩讲演进行了点评及嘉奖,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都没有提及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呢?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积极地投身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中所含的哲理及高尚品德有了深入体会。由此观之,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方面有着必要的作用。
将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尤其适用,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在喜爱的故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更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更好地学习历史。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长期坚持,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必定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毛绍举.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3(10).
汉朝历史小故事 篇9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利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出兵打垮匈奴的壮举以及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使后世无数的帝王无法望其项背。据史料记载,刘彻系汉景帝的妃子王美人所生,相传王美人怀有刘彻之时梦见太阳钻入怀中,这使刚出生的刘彻备受汉景帝的喜欢,再加上其母亲当时正受汉景帝的宠爱,更使得景帝将刘彻视为掌上明珠,这引起了当时太子的母亲栗姬的不满。与刘彻相比,阿娇的出生同样显得异常高贵,她是汉景帝的胞妹馆陶长公主之女。按照长公主的意思,出落得犹如一朵出水芙蓉的阿娇自然是未来的皇后,理应许配予太子,于是,长公主便差人去征询栗姬的意见,她原本以为两人门当户对,栗姬再怎么心胸狭窄也断不会反对这门亲事,可是令她始料不及的是,栗姬居然会由于对长公主经常推荐一些后宫妃子给汉武帝的行为异常嫉恨而反对这门亲事。栗姬这一拒绝令长公主颜面扫地,两人遂成为生死冤家。
尽管阿娇与当时的太子刘荣配对没有成功,但却给刘彻与阿娇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刘彻“金屋藏娇”的故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根据民间的传说,在栗姬拒绝长公主的联姻请求后,长公主异常生气,于是善于以退为进的王美人抓住这个机会,在长公主面前大献殷勤。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也为了表示对栗姬的鄙视,长公主便决定将阿娇嫁予刘彻。这正中王美人的下怀,因为刘彻与阿娇的结合,意味着长公主便站在了她这一边,有了长公主的支持,她将刘彻推向太子宝座的梦想便成功了一半。最后,双方经过一番密谋和交流,长公主便与王美人达成了将阿娇配与刘彻的共识,只需征得景帝的同意,刘彻和阿娇的婚姻便可正式确定下来。可是,在王美人说服景帝之时遇到了困难,考虑到阿娇比刘彻大几岁,景帝并没有贸然答应这门亲事。无奈之下,王美人请长公主出面求亲。为了说服景帝,长公主索性带女儿一起入宫。她当着景帝之面携住刘彻,问刘彻愿不愿意娶媳妇,聪明的刘彻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明白刘彻的心思,故意指着身边的一群宫女问刘彻喜不喜欢,刘彻立刻将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不行,双眼一直盯着旁边的阿娇。这时,长公主才用手指着阿娇,问刘彻愿不愿意娶阿娇。刘彻立刻笑起来并说道:“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刘彻此话一出,不仅逗得长公主和王美人捧腹大笑,而且连一旁的景帝也开口笑骂刘彻是“厚脸皮”。最终,考虑到刘彻小小年纪便拥有如此豪迈的口气,两人可能是前身注定的姻缘,便同意了这门亲事。后来,在长公主与王美人的共同努力下,刘彻果然继承了皇位并立阿娇为后,随之,“金屋藏娇”的典故也流传开来。
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除了以上这一种最为流行的版本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版本流传于世,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传说,故事的情节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场景的设置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这些细微的差异并不能掩盖汉武帝“金屋藏娇”的事实。
现代历史小故事 篇10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巧用历史故事,深化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优势;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历史故事,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教学法的原因
1.初中历史教学自身特点
新课标提倡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多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其中故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大量素材的整理和总结把过去历史的真相刻画出来,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需要,故事教学法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点。
2.初中历史学习现状改进的需要
初中历史的学习现状并不理想,从年级上看,初一、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更浓厚一些,而初三的学生相对差一些。并且在性别上也有所差异。据调查,男生往往比女生对历史更感兴趣,这其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学生学习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甚至家庭观念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中考。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过多的学习负担,并且男生在这个时期的求知欲望也比较强烈,所以,对课程的兴趣很大,而到了初三以后,学生学习的负担比较重而且需要记许多枯燥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考试,从而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
3.故事教学法自身的优势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感知历史,然后再去积累历史知识,最后才是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由此可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故事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编故事的方法创设一种教学的情境,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感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学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导学做好就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对历史进行探索。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花一小部分时间去给学生讲历史故事,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在倾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也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接下来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讲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并且通过故事与所学内容的结合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历史故事是非常多的,而且来源也比较广,有些是在文学作品中提出的,也有些来自于古诗词中,比如,在讲“安史之乱”时,首先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唐玄宗在后期的时候政治非常腐败,沉迷于酒色,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杨贵妃。与这相关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那便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让人快马运来新鲜的荔枝,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安史之乱。
2.通过历史故事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
初中历史的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世界历史。这些历史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现代的生活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所以,学生经常会对某些知识感觉比较模糊,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通过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能够把这些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比如,在给学生讲经济危机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展现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危机对美国民众的影响。还有一个跟美国大萧条时期相关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个姑娘经历了多番辛苦波折终于找到了一个职位,去金店做销售,这份工作可以养活她和她的母亲,但是某一天,有一位看上去比较憔悴的男人进入了金店,选中了一枚戒指,姑娘对他的服务态度非常好,但是他并没有买,到了下班时间姑娘对戒指进行清点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枚戒指,姑娘顿时就想到是那名男子趁着她不注意把戒指拿走了,并且她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她找不回这枚戒指,她的工作就丢了,并且她还要负责赔偿损失。姑娘找到了男子的家,不知道跟他说了些什么,男子就把戒指还给了她,并对她表示感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人们几乎不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故事给学生提一些问题,比如,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会给人们造成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如果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就需要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
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穿插一些小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故事内容的选择应尽量紧扣所学章节主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12
一、巧用历史故事, 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说味同嚼蜡。如何让学生抱有对历史的兴趣, 掌握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是非常值得老师思考的事情。首先, 历史故事的形式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单纯的历史知识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故事的形式不仅能够还原整个历史事实, 还能将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 让历史事件更加生动, 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共鸣。例如, 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最可爱的人》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历史, 单纯讲述志愿军如何进入朝鲜、如何帮助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战争如何进行, 可能并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还原, 给学生讲一讲邱少云的故事, 讲一讲黄继光的故事, 就能在学生心中激发起那份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钦佩, 让学生对于抗美援朝的历史事实更有兴趣。
另外, 在激发兴趣的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给孩子们设计故事的悬念与情境, 引而不发, 让他们的求知欲去发挥作用。例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的汉王朝建立的过程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解对相应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教师可以通过讲几个历史故事并针对这些历史故事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产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对于历史知识的好奇心, 继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利用历史故事, 辅助课堂教学
利用历史故事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帮助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展。
(1) 将历史故事带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历史故事带入所要讲解的课堂内容,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历史知识上来, 引导学生在课下放松之后更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体说来, 教师可以将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教学开始前的铺垫,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并通过故事的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以“安史之乱”的教学为例, 可以在讲解课程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相关的故事, 可以用《长恨歌》中的诗句开头, 先给学生念一下《长恨歌》中的内容, 用诗歌中的历史故事作为“安史之乱”讲解的带入,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也了解到唐玄宗的荒淫无度, 对“安史之乱”的发生背景有初步的直观的了解。在此背景下, 学生被带入历史故事中, 会产生对接下来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时, 教师就可以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讲解“安史之乱”, 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
(2) 利用历史故事整合知识点。教师可以将相互关联的历史知识点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进行整合,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的发展脉络, 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 更好地理解历史意义。还是以中国古代史中的秦汉史为例, 巨鹿之战的故事,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西楚霸王的故事, 每一个历史故事的背后都有其对应的历史知识, 而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却往往会发现缺乏较为概括性的点, 这就凸显出了历史故事的优点。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话语作为标题的, 这样原本复杂的历史就可以用三两个词语概括出来, 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汉朝建立。这样学生就能够跟随历史故事的发展来记忆这一段时问内发生的史实, 便于学习与复习, 加深了理解, 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利用历史故事, 丰富课堂历史知识。由于课堂时间、课本内容与教师精力的有限, 历史课堂上的历史知识学习并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有知识, 也不能帮助学生培养起历史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 展开联想, 通过课外历史故事的学习来使得历史学习的内容更加丰满。
三、结合历史故事, 帮助全面理解
单纯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思考, 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现实借鉴意义, 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能力的途径之一。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学会对历史事实的科学评价, 清楚明晰地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各类重大事件。以史为鉴, 学会适应以后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
现代历史小故事 篇13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宋朝历史小故事 篇14
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随行的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元朝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
虽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
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15
一、故事教学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不仅具有严谨性与逻辑性, 更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过于强调应试的教学目标, 强调答案的唯一性与精确性, 本该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兴趣缺失, 只是机械地记忆各种历史事件与人物, 课堂效率较低, 远远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价值。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教师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使用历史故事来佐证一些理论或是活跃课堂氛围, 但这与我们所提倡的故事教学法仍有许多差异, 具体表现如下:
1.故事运用的随机性。
传统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常常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 具有随机性, 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只是认为在某一部分插入一个故事就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或是证明某些史实, 在运用过程中未能认知到故事教学法蕴含的教学与史学理论, 故事教学难以发挥其真正功效, 只是课堂的一味调剂。
2.教学形式单一化。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形式单一, 大多局限于讲述故事本身, 而未进行有效拓展, 选取的内容也比较随意, 有些时候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 故事教学未有相对完善的体系与理论支撑, 未有人探索怎样巧妙选取贴合教学内容而又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历史故事, 此外, 历史影视资料的应用也存在类似问题。
3.故事教学目标过低。
由于缺乏理论支持, 故事教学的目标定位也过于简单, 主要是为了调剂课堂氛围, 舒缓学生压力, 这种教学目标下, 所讲述的故事并不一定是历史故事, 如同在学生昏昏欲睡时讲述一则趣闻一般, 只是希望避免学生开小差。当然, 也有部分教师希望通过故事的引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但所选内容不甚恰当, 学生往往记住了故事但未能记住相关知识点, 未能实现故事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灌输知识为目标的故事教学难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且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与审美情操的提升。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与推广, 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与情操陶冶功能逐渐进入教师视线, 教师更为广泛地采用故事教学法, 为此, 应明确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架构, 以某一主题为标准对通史进行分割, 便于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但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 学生需要对通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故事教学法着眼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关于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与解读, 从自身认知水平与角度出发, 可以有多种理解, 极具开放性, 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点, 学生的个体意识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此时,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 具有重要意义, 是关乎学生发展的大事。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阅读, 多思考, 不仅可拓宽视野, 也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 历史故事的阅读与理解更是如此。通过了解各种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诸多美好品格, 与贤良为伴, 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堂能否具有较高的效率, 与课堂导入内容的设计密切相关。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富有悬念的故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 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讲述古希腊政治制度时, 以亚历山大大帝少年驯服骏马的经历作为导入故事, 学生由此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大帝机敏过人、心地善良的品质, 进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想要了解这样一位英雄建立的王国究竟是怎样的, 并由此进入到课堂情境中。
2.再现历史情景, 深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事件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 失去了背景, 历史事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而这也正是社会环境不能重演的原因,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再现历史情景, 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感受处于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心情, 进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例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学中, 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员顾维钧的故事, 为了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可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谈判的情景, 看似严肃的会场、形形色色的各国代表人、中国外交员铿锵有力的陈词却得不到一丝回应, 学生认知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交地位, 对影片中中国同胞的心情感同身受, 深入理解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 也唤醒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起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情怀培养作用。
3.突破重点、难点, 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历史学专业名词, 而这些名词通常与学生所知相去甚远, 学生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 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比如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其他历史语言来解释, 学生会更加迷惑, 此时, 教师可以一些历史事例加以说明, 北京至大沽炮台的拆毁使当时的中国丧失武装反抗能力;各国派兵驻守铁路沿线控制了当时中国的交通命脉;在北京城区内划定界限不许中国人居住侵犯了国人的主权等等, 通过这些事例,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中国虽然形式上具有独立的主权, 但政治、经济等命脉所在均被帝国主义把持在手中, 没有独立自主权的状况。课堂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化解于历史故事中, 学生也将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4.多角度解析历史, 启发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意识, 二是批判性的思维, 此处我们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课为例。历史意识是人们对现象本质的认知, 而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 教师也可借助于多媒体影片, 如《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 通过剪辑, 将主要条件如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保路运动等一一呈现, 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读, 将时代主客观条件进行归类。而对于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 教师可播放《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 为学生构建形象的历史过程, 当然,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与纪念馆,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此外, 针对于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教师还可请学生独立排演历史剧, 在史实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 依照学生的理解再现历史细节,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 更是一项极为有益的锻炼, 有助于学生深入揣摩历史人物心理, 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以辩证性的观点去反观历史, 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历史故事反映了当事人品质与心理状态, 展现了时代背景, 又蕴含了诸多哲理, 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将其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助于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与道德情操的提升。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重要时期, 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逐步成熟, 情感与表达逐渐丰富,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 是人类活动的生动再现, 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历史故事中蕴含了诸多哲理, 将会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指路明灯, 令学生受益无穷。本文由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 阐述历史教学法的内涵, 并提出几点具体应用策略, 希望能够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历史教学,北师大版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2014 (31)
[2]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5 (04)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篇1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故事;作用;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历史学科具有人文特点和故事特点,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结和回顾。由于较强的实用性和故事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历史知识,产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初中生身心发展还相对不成熟,普遍好玩好动,对于丰富的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来讲历史故事,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秦始皇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讲一些当时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长城修建的不容易,在感叹长城宏伟壮观的同时对当时的民众由衷佩服和同情。第二,有助于使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化。由于历史所讲述的内容大多和过去有关,对于部分历史现象和行为难以感同身受,完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对历史现象所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加以诠释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站在过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现象,从而能够深入理解,加深印象。例如,以“美国经济危机”为例,学生常常很难想象大萧条的状况,教师可以讲一些当时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意识到大萧条的严重性,人们居无定所,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缺失信仰,社会一片黑暗,停滞不前。第三,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故事具有很强趣味性的同时也容易引起深思,令人思考。学生在听老师描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可以进行思考,特别是积极向上题材的故事情节更容易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則和依据
历史故事要想对教学起到积极作用,需要善于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题材,否则,将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作用。首先,历史故事内容必须丰富生动,题材广泛,符合学生的喜好和理解需求。其次,历史故事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该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故事情节构思需要清晰条理,具有层次性。另外,历史故事还需要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为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便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掌握所学知识。
三、开展历史故事教学的有效对策
历史故事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重视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第一,抓住时机。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讲解历史故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引入本节课所讲内容,学生将会很容易被教学内容吸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然而在课堂进行到一半时,学生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课很容易感到疲惫,分散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轻松的故事情节,以便缓解和降低学生的听课压力和紧张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再次集中到内容方面,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另外,教师在课堂快要完成时抓准时机讲故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浓的兴趣。第二,讲解时语言要充满魅力。在讲解历史故事,教师的语音、语调能够极大地影响故事效果。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支撑,能够使学生听得更加投入,置身其中,对情节中的善恶美丑进行辩解和区分。例如,在讲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时,教师可以对岳飞抗敌的英勇事迹进行精彩描述,使这种爱国的情怀和英勇厉害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当讲到秦桧卑鄙无耻地陷害岳飞时,使学生也对秦桧产生浓浓的恨意和鄙视,同情岳飞的悲惨遭遇。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爱国情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讲解历史时,应该尽量不夹杂个人情绪,真实还原和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即使情绪激动也不能说脏话,并且注意讲解时语速应该保持适中,把握好节奏。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被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的呈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牟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以“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2).
[2]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从张元先生讲隋唐史说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3]何成刚,陈伟壁,沈为慧.“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虚拟故事中“虚”与“实”的思考札记[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推荐阅读:
孙膑的历史小故事06-04
历史名人小故事小学09-27
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08-02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05-21
圣诞树的故事-与森林文化的历史典故08-24
历史成语故事05-28
商朝历史故事10-04
伟人的成长故事_历史故事09-27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09-28
历史成语故事典故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