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2024-09-28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共11篇)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1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话说刘备死后,传位于他的儿子刘禅。说起刘禅可能诸位有人不是很熟悉,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各位一定印象深刻,各位可曾记得,赵子龙长坂孤身闯敌营单枪匹马救下一个孩子,对猜的没错,刘禅就是那个差点被亲爹摔死的倒霉孩子,阿斗。

作为一个亲爹,刘备大概也知道自己儿子得斤两,所以临死前将刘禅托孤给非常靠谱的丞相诸葛亮。觉得有诸葛亮的尽心辅佐,即使自己儿子不大聪明的样子,也略安心了,刘皇叔也就安心的驾鹤西归了。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刘禅小哥哥真的是干啥啥不行享乐第一名,每天吃喝玩乐,一统江山什么的都成了浮云。政务军事打包丢个孔明先生,当起了甩手掌柜。

诸葛亮虽能力卓绝将蜀国治理的很是妥帖,也在军事上稳稳顶住其他两国的压力,可谓是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无奈岁月不饶人,当80多岁的诸葛亮终于也撒手人寰以后,魏国带大军兵临城下,刘禅无力对抗只能上表归降了。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曹家表面上并未苛待,封其为安乐公,刘禅依旧锦衣玉食的活着。没有了国事烦心的刘阿斗彻底放飞自我。吃喝玩乐斗蛐蛐遛鸟小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某一天,司马昭请刘禅饮宴,酒足饭饱遇到一群来自蜀地的群杂耍艺人,司马昭故意奚落戏耍这些艺人,想借此羞辱曾经的蜀国国君,没想到刘禅只在一旁拍手叫好,并无二色,司马昭便故意问刘禅,在这里过得好不好,想不想家。刘禅听后没心没肺的笑了并痛快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2

不难发现,这些经久流传的故事通常都以爱情为主题。尤其是《梁祝》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在西方,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它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和《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的。它发生在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Teruel),当地人把它叫做《Los amantes de Teruel》,英语译作《The lovers of Teruel》,即《特鲁埃尔恋人》。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故事可能较为陌生,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

特鲁埃尔(Teruel)是西班牙东部阿拉贡自治区的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四万。如果在中国,这只能算作一个小镇。然而,正是在这个西班牙内陆偏远的小地方,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班牙,只要一提到特鲁埃尔,就会首先联想到一对恋人Juan Diego Martínez de Marcilla(以下简称“胡安”)和Isabel de Segura(以下简称“伊莎贝尔”)的故事。

据说,男女主人公都曾经生活在特鲁埃尔小城。他们从少年时的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发展到成年后的和心心相印和山盟海誓。然而这又是个贫富悬殊的故事,伊莎贝尔是出身富家的独生女,而胡安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胡安决定离开特鲁埃尔城,外出冒险求发达。他向伊莎贝尔承诺用五年的时间来提升自我,以达到她父亲的要求,实现联姻。于是伊莎贝尔苦等了他整整五年,直到最后一刻。胡安在与摩尔人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因而得到了嘉奖。但是,当他满心欢喜带着受赏的黄金珠宝回到特鲁埃尔城门的时候,却得知那一天正是伊莎贝尔与别人成婚的日子。因为战争的羁绊,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五年的期限。伊莎贝尔因为没有任何胡安的消息,也只得接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阴差阳错,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胡安上门求得伊莎贝尔一吻被拒,悲痛而亡。就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看到一个穿孝服的女子靠近他的棺材,竟是伊莎贝尔,她来偿还生前欠他的一吻,随后她也离奇地猝死在了胡安身边。

听完这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流传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甚至中西方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但是其中的某些情节会有高度的相似。两者都是令人动容的爱情悲剧。首先,年轻人间产生的爱情轰轰烈烈,无论梁祝间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还是胡安和伊莎贝尔的青梅竹马、山盟海誓之恋,都非常纯洁美好,让人无法不对婚姻产生向往和憧憬。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两对恋人的爱情都因为家庭原因而遭遇到了阻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顺利实现联姻。由于家庭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等而招致封建家长的干涉,两位富家小姐的婚姻都无奈接受父亲的安排,最终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相爱的人结婚。

这样的故事情节,可能在古今中外都不足为奇,任何文化中似乎都存在有类似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而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经过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至今,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臆造的。应该说,很多民间故事是基于史实的。对于这些史实的求证,人们总是不遗余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相比较而言,关于梁祝的真实性探究的书面材料有很多。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佐证,其中最早的出现在唐朝初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另外其在《十道志》又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之后,晚唐的张读所著的《宣室志》、北宋李茂城的《义忠王庙记》以及其它作品中都有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记录,这些都为梁祝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推断,梁祝的故事原型应该发生在唐代以前,很有可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除了书面记载之外,国内多地对梁祝故事的发生地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在自己的地界上积极寻找梁祝的线索,还真有诸如祝庄、梁庄、书院、草桥、梁祝合葬墓等所谓遗迹的发现,以此表明自己的家乡就是梁祝故事原型的发生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四个版本分别位于浙江上虞、江苏宜兴、河南汝南和山东微山。由此可见,梁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再来看我们刚刚了解的《特鲁埃尔恋人》,它的发生地就是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它的真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位于该市圣彼得San Pedro教堂内他们的陵墓。今天拜访特鲁埃尔城的游客必会前往凭吊这对恋人。在两个白色大理石的棺椁上方,分别平躺着一男一女两尊雕像,他们就是胡安和伊莎贝尔。这是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Juan deÁvalos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个人安详地躺着,身体紧挨着对方,胡安的右手轻轻托着伊莎贝尔的右手,一切显得非常美好。

而在底下的棺椁里面确确实实存在有男女两具尸骸,并且这是已知的他们第四次(1950年)被挖掘出来,重新安葬。第一次是1555年在圣彼得教堂进行修缮时,无意间,工人将他们挖掘出土。据说,当时他们被发现共同安放在一个棺木内,保存完好,尸体并未腐烂;第二次重新挖掘,是受当时的特鲁埃尔城主教Don Andrés Santos之命,将他们从原处移动到教堂的San Cosme y San Daimán神龛下方,也就是今天他们所在的位置;第三次再被挖掘出来是在1619年,这次挖掘的结果是由当时的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签署的重要文书记载的。在这份文书中,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所见的男女尸骸的状态(已成骷髅),而且说明了他在当时的特鲁埃尔市立档案馆查阅到的一份手抄文稿,真实记录了胡安和伊莎贝尔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姓名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份为1217年。作为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出具了这份文书。这也是现存唯一的一份能间接证明特鲁埃尔恋人故事真实性的书面材料,尽管之后关于公证员所述亲眼所见那份手写文档,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总体来说,有出土的两具尸体以及公证员的文书作为佐证,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从以上两个来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爱情故事来看,那些经典的,能够在民间千百年流传的,还是需要依托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基础的。民间故事并不完全等同于神话传说,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那些越是贴近生活、越是反映人类理想追求的故事越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梁祝流传了至少一千五百年,而特鲁埃尔恋人也有七百多年。

然而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中国和西班牙的这两个爱情故事,它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被人们逐渐加入了一些幻想的、超越现实的成分。作为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它们竟然都会以男女主人公殉情的方式作为结局。据说祝英台在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能够同葬在一起,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竟然双双化蝶。特鲁埃尔城的胡安在伊莎贝尔婚礼当天索吻遭拒,竟然悲愤而死,而伊莎贝尔在其葬礼上偿还她亏欠胡安的那一吻之后,也猝死在他边上。两对恋人都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情。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竟然都以殉情的情节作为结局(罗密欧与茱丽叶也是如此),这或许无法用现实中的逻辑加以解释,但却反映了人民大众最朴素的心愿,现实生活那种无望的爱(西班牙语:amor imposible)人们总是想着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

参考文献

[1]CARUANA GÓMEZ DE BARREDA,Jaime:Los amantes de Teruel:tradición turolense con estudio y anotaciones Valencia:Ecir,1979

[2]GURADIOLA ALCOVER,Conrado:La Verdad actual sobre los Amantes de Teruel:orientación crítica de los estudios amantísticos Teruel:Instituto de Estudios Turolenses,1988

[3]TANGHERLINI,Timothy R.It happened not too far from here:a survey of legend theory and characterization Western Folklore 49,1990 http://tango.bol.ucla.edu/publications/A05.pdf

[1]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人民文学》1952年2期

[2]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字的来源》《光明日报》,1952年12月17日

历史沉淀 经典永恒 篇3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行书、楷书都有。《玄秘塔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玄秘塔碑》是为了纪念大达法师所写,其用意就是将他的事迹告示后人,让其精神永存。

鲜明的风格 —— 遒媚劲健法度严

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晚唐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取众家之长,较早地形成了独特鲜明的风格特点,创造了遒媚劲健的“柳体”,与雄浑宽裕的颜书并称“颜筋柳骨”。《玄秘塔碑》共54字,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创作的传世佳作,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玄秘塔碑》字形颀长,姿态挺拔,如“集、骑”;法度严谨,结构内敛外拓,端庄又不失意趣,如“出、钟、街、紫”;笔法精妙,干净利落,笔力劲健。

精到的用笔 —— “方圆”并用重骨力

《玄秘塔碑》书法用笔果断,求平稳尚筋骨,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但柳字除了重骨力,也有丰腴妍润的一面,我们不仅要欣赏到柳字的枯瘦,同时,还要欣赏到柳体用笔“方圆”兼备的特点。“方笔”指在起笔和收笔处笔画有棱角,而呈方的形状,并不是指角度正好九十度。方笔点画,厚重遒劲。圆笔指写出的点画呈圆形,起笔后用裹锋,行笔不折不顿,写到尽处,一住即收,没有任何折锋痕迹。

再有,柳体的竖画、撇画起笔折锋非常突出,但粗细变化都不大,左右竖画有相向和相背之分,如范字“卧、圆”左右竖相向,“虽、作”的竖画则相背。

点 评:

这幅临作出自我校书法小组周子逸同学之手。他能够抓住原帖特点,字体多瘦长、结构内紧,将空间处理得有条不紊,如“团、观、察、御、度”等。

综观临作,笔力爽劲,但不够清瘦。如上图中标出的“撇、捺、横钩”以及“横折”中的折,笔画过于丰腴,不挺。小作者如果能针对以上几点小毛病,强化训练,使撇、捺不要过肥,出钩时先提笔回锋,横折的折处能侧笔内收,略瘦一些,对柳体的把握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古代励志小故事历史经典故事 篇4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到达到邯郸的时候,看见了异人,说:“这个人真是奇货可居!”于是前去拜会他,说:“虽然太子喜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您有二十几个庶兄弟,而您排在中间,不会受到特别的宠爱,根本就没有办法立为继承人。请允许我带上千斤黄金去秦国为您游说,把您立为后嗣。”

异人说:“如果事情能够按照先生说的那样进行下去的话,将来秦国就由我和您共同分享。”

于是,吕不韦带上重金去秦国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厚礼献上,并趁机在她面前把异人称赞了一番,说他日夜哭泣,思念夫人和太子。他让那做姐姐的去游说华阳夫人,说:“夫人受到宠爱却没有生下儿子,这是一个缺憾,异人聪明贤达,知道自己排在中间不能立为后嗣。如果在这个时候扶他一把,就会使异人本无国家却得到了国家,夫人本无儿子却得到儿子。那么您现在的地位就不会被动摇了。”

幼儿经典历史故事 篇5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迎进了灵隐寺。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见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茵茵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素宴。

皇帝摆筵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话茬:“皇上酒兴正浓,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他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有了数,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万岁,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上,请您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一看,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了“云林禅寺”?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对啊?”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工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镌刻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账,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经典民间历史故事 篇6

金朝时,莱州境内的武官村,有一大户人家,户主姓刘,名百万。这刘百万娶亲已经过了整整八个春秋,而终没添上儿女。俗话说,三十无儿半辈孤。这对已过三十的夫妻,就是因为无儿无女怕绝后,所以整天怨东怨西,就连自己的鼻子眼,也觉得似乎是多余的。夫妻俩在饭桌上不思茶食,在炕头上大眼对小眼,夫啼一长气,妻应一短喘,真是盼儿盼干了眼。

有一天,门外来了一化缘的道士,正巧和刘百万在大门前机遇。道士手持一铜钵,口中念道:施主莫忧愁,刘家会有后。听了道士的话,刘百万感到愕然,觉得道士颇有来头,于是走到跟前问:请道长指明得儿之路,在下首付厚禄。道士口念:善哉!善哉!出家人不贪财,以度化还朴为本,观施主之印堂,有儿缘。今黄河泛滥,灾民成队,施主若能开仓施舍米粥三年,普救灾民,儿子即可得,否则,儿子惚兮,恍兮。道士说完扬长而去。

刘百万求子心切,当天就命家下人等在大门前搭了席棚,埋锅熬粥施舍灾民。道士的话确乎灵验,刘百万舍粥三年,灾民们也都相继返回了自己的家园。一天夜里,刘妻梦见太基山射来一股紫气,紫气中有一只闪光的金蝉,飞入她的口中,她顿觉腹内一阵剧痛。她被痛醒了,觉得这梦来的蹊跷,于是叫醒丈夫,说了刚才做梦的经过。百万听了后,也觉得奇巧,马上穿好衣服,点上灯,仔细察看起妻子的肚子来。他用手摸,又把脑袋贴在上面听了又听,觉得妻子的肚子就是和以往不同了,象是有了异物在里面活动。这对夫妻再也睡不着了,二人就着梦,一直议论到天亮。

十月怀胎后,刘家真的生了儿子。乐得刘家夫妻召集亲朋好友们,庆贺了三天三夜。刘百万给儿子起名长生,号处玄。这长生,自小聪明过人,书法、诗词无不通晓。而刘百万忧虑的是,长生不喜孔孟之学,偏爱老庄之说,整天以道为家。到了娶妻之年,他拒绝了一切媒妁之言、父亲之命的提亲扯弦,每天东游西走,访道之志坚于钢铁。

大定已丑年的春天,长生寻真师不得迂,心情十分恍惚。于是在自家的花园里闲逛,以消胸中郁闷。他路过假山时,见假山的太湖石上题有一道诗,墨迹犹新,他走上前看个仔细,心想:好奇怪呀!诗竟没有上阙,而只有末两句:“武官养性真仙地,内有长生不死人。”长生反复读着诗句,内心更感迷惑不解。心想,诗的墨迹未干,题写人却无踪影,果真是神仙的身法?!他正沉在思考中,忽然从太湖石后面走出四道士。走在前面龄高者,口中念道:善哉,善哉!施主在意石上诗乎?长生朝道长深施一礼,答道:弟子寻师游遍中原,不见真师不识道,实感茫然苍凉。道长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凭心静朴。今日在松之月下,你听我歌来:

钓罢归来又见鳌,

也知有分列仙曹。

鸣榔相笑知余意,

跃出红波万丈高。

长生听罢歌,惊悟片刻,忙跪倒尘埃,叩头拜师。道长扶起长生道:我乃全真派主王重阳,知你和全真有缘,今特和你的几位道兄来度化你。继之又把马丹阳、谭长真、邱处机等给刘长生一一做了介绍。长生也和几位道兄进了见面之礼。王重阳今个特别高兴,因为他遵吕祖之旨,来昆嵛山布道,现在建成全真大教,长生是他应收的最后一个弟子,今天夙愿已了。他手持拂尘,仰天大笑,带着四个弟子向西秦云游云了。刘长生连父母也未辞别,自此出家修道去也。

刘长生随师王重阳云游到西秦终南山,恩师归位后,他和三位师兄守墓三年。三年满,他又从西秦回到莱州太基山灵虚宫修炼真身。

长生回灵虚宫的第二年,他开凿云溪洞时,当工匠们掘凿到数丈处,发现一古井,井内寒气凛凛。长生闻讯赶来,围古井走了一圈,然后对工匠说,你们接着凿吧,无须大惊小怪,等再凿数步,还会有二井出现,那就是我修真返朴的宿地。果然凿了数步,真的出现了二井。长生来到二井边,等井内寒气过后,他俯身观二井,井底并无水迹,只是每一口井底的石硼上,各有一只金蝉在闪闪发光。在恍惚、闪忽之中,长生似乎见到了生养自己的母亲。他犯了疑心,怕是眼睛在撒谎。他揉了揉眼睛再看,这时井底什么也没有了,金蝉无了踪影。长生悟到:肉眼见到生母,就意味着自己还有樊笼里的形体。师父圆寂前,也曾交待过,我身上还存有一点凡尘债,必须励修苦行,方可灭云,否则前功尽弃。于是即投身井底居之,洗凡灭俗,修真返朴。

数年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太基山灵虚宫的上空,盘旋着一只特大的仙鹤,鹤背上端坐着一个人。众道徒见是自己的师父刘长生坐在上面,一齐向他挥手高呼:师父,带我们上去游一游!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微故事,教学方式

历史作为初中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历史微故事虽短但情节生动可感,有着较强的趣味性,能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时将历史课程内容与历史微故事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以下几种将历史微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选取历史微故事

历史微故事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点,在进行历史微故事选择时必须以史实为基础,不可选择胡编乱造、歪曲历史的微故事。比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的《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后进行夏、商、西周三朝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奴隶制,可以讲述历史微故事,告诉学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随后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西周在政治上实习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动乱发生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这样通过微故事将夏、商、周的王朝更替过程介绍清楚,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奴隶制的了解。

二、适时将历史微故事引入课程教学中

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微故事的选材,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微故事插入进去,使历史课程内容与历史微故事紧密结合,从而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微故事为学生讲述鸦片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危害,接着引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当时清政府因无力反抗而被迫签下中英《南京条约》。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了解了当时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这节课的感想,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实践表明,将历史微故事适时引入教学过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生动讲述历史微故事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微故事时,应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历史微故事中认识历史。比如进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的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进行课程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妥协的电影片断。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巴黎和会”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为使学生深刻了解当时的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微故事,为学生生动描述爱国学生的举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当时全国人民的愤怒之情。这样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历史微故事讲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四、利用历史微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拆分讲解,以讲述微故事的方式突破重难点。比如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经济危机”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1924年至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政局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经济危机为何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接着教师为使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可以进行知识点拆分,将经济危机拆分为标志、特点、灾难,并引入历史微故事《黑色星期五》,为学生讲述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通过历史微故事,学生了解了当时经济危机所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破坏力之大。教师接着可以讲解罗斯福新政,将罗斯福新政拆分为新政目的、中心措施、效果、启示,并以历史微故事讲述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群众生活,使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回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可见,利用历史微故事突破知识重难点,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回到历史情境才可能理解经典 篇8

在《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中,刘清平先生认为,“当前的缺失公德现象,儒家伦理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度层面上显然是难辞其咎的,必须承担起它所应当承担的那份责任。”这是极端化的“文化决定论”逻辑。刘清平先生儒家伦理“难辞其咎”的证据,就是《论语》与《孟子》中的几句话,例如《论语》中说:“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一直在其中矣。’”在刘清平的眼里,这是“孔子却希望人们不惜牺牲诚实正直的社会公德,通过‘父子相隐’来维系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从而明确地将家庭私德凌驾于社会公德之上。”而孟子,却因为赞成舜封其弟象,而变成“公开赞许舜在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的腐败”,从而成为中国二千多年腐败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度层面”。说到底,就是“由于儒家伦理赋予孝悌私德以远远高于仁爱公德的终极意义,结果,在它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只有血亲私德才能构成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内容,而处于依附地位的社会公德则必然受到前者的束缚限制,以致丧失自己的自律意义,难以获得充分发展。”(见郭齐勇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让我们暂且在刘清平的语言思想逻辑中理解孔孟思想。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例如先秦法家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或者民族国家兴起之后的现代国家之中,“社会公德”无疑是置于“血亲私德”之上的。因为唯有泯灭血亲私德,才可能让一个国家、团体高度组织化。但是,假设要在儒家范围内探讨所谓“孝悌私德”与所谓“仁爱公德”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是要问“孝悌私德”与“仁爱公德”哪个更高,而是要问,“仁爱公德”的合理性何在?建立一种社会公德的合理性何在?孔孟的回答,是必须在最真实、最原始的伦理情感中,以这种人人皆有的情感来建立一种社会公德,而这种情感,就是孝悌。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赋予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所有人伦关系之爱最基本、最真实的爱。也就是说,所谓“仁爱公德”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孝悌私德”的基础之上的。《论语·学而》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集注中解释道,此句“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徐复观先生在《中国孝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历史中的诸问题》中也说:“孝是出于人子对父母的爱,即是仁的根苗。孝的实践,即是对仁德初步的自觉,初步的实践;也即是对仁德根苗的培养。”正因如此,孔孟在“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之间的选择中,才坚定地选择了“家庭伦理”,因为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培养一个人仁爱情感的根源所在。

作为一种伦理观念的“孝”,必须以自然的血缘情感为基础。《论语》“亲亲互隐”的例子中,偷羊这一行为本身是完全不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在一个陌生社会或者契约社会之中,对偷羊的揭发,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表现,必定得到支持。但是在儒家看来,如果是父子互相揭发,那就违反了父子本来的天然情感,是违反人性的,孔子并不提倡。“直”是真性情,无论仁、义、礼、孝,都是建立在这种真性情的基础之上。孟子所说的仁之四端,同样建立在人的内在情感的直接呈现的基础之上。《孟子·公孙丑》说:“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种“怵惕恻隐之心”,就是内在良知的呈现,也是“仁”的心理源泉。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的情感,都是从具体的生活世界真切的感知而产生,而且它们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种礼治秩序的基础。如果没有所谓的“孝悌私德”的终极性地位,所谓“仁义公德”毫无合理性,更毫无根基。把所谓的“仁义公德”凌驾于“孝悌”之上,那是法家的理论核心。

我们研究传统,无论是像新儒一样的“同情之理解”,还是像反儒那样的“批判之理性”,都首先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理解,而不是先空悬一个现代价值,用这个现代价值强加于古人头上,对古人进行批判。把传统经典中那些在今天一眼看去好像很不合理的话,放到它所发生的历史情景中去,才有基本的理解。譬如《论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状况,按照现代人的逻辑,就会说这是父母严重压抑了子女的前途与发展。再如儒家被批判得一塌糊涂的“贞洁”观念,历史上,唐朝是鼓励丧偶妇女再嫁的,清朝是强调“从一而终”,再嫁是让人看不起的。这绝不是因为儒家这种观念凭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是跟社会人口有关。唐朝土地与人口的比例,是人口少土地足,于是鼓励妇女再嫁,生育;清朝人口暴涨,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恰有宋明理学大力倡导的贞洁观,于是政府与地方也就提倡贞洁。古人为什么要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古人不懂计划生育,而是人老了没有社会保障,都得靠儿女养。中国现代转型以来,经历的是一种社会结构的转换,许多传统观念,许多圣人之法,在今天看来或许不能理解了,但是把我们今天的“问题”,放回到圣人之法的历史情景中,就都不是问题了。所以“圣人之所以为法”在今天才会特别重要。只有回到历史情景,才能理解圣人之所以为法。

同样,对孔孟极力强调孝悌,并把孝悌作为他们伦理的核心,也跟传统社会的结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关。传统社会中,孝悌的优先性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家庭道德,使生命个体与对生命个体造成无边威胁的专制政治之间,有了一个“家”作为缓冲地带,缓冲了“国”对“身”的威慑力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他说,西洋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大学》把这种波纹表述为“身”、“家”、“国”、“天下”。在专制政治中,专制统治者自然力求普及“社会公德”,极力抬高“国”的地位,以“国”去泯灭“家”和“身”。儒家以孝悌为伦理核心,恰恰是通过家庭、家族的力量平衡了专制政治对个体生命的戳害力。徐复观的《中国孝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历史中的诸问题》中说:“家庭及由家庭扩大的家族,它尽到了一部分自治体的责任。”“中国人生活的大部分,是在家庭及家庭扩大的宗族的自治堡垒之内。在这种自治堡垒里面,不仅是经济利害的结合,同时也是孝弟的道义结合。”专制统治者非常警惕家族对专制政治的威胁,所以秦始皇、汉高祖等皇帝才会强令把距离朝廷较远的大家族迁徙到京师以及京师附近。

无论从社会结构上还是从生活方式上,我们与传统都有了极大的距离,正因如此,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场前途未卜的变化,学者们纷纷提出各种文化理论探求传统文化的出路,例如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林毓生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论乃至陈明的“即用见体”论等等。正因为传统与现代的革命性断裂,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按照今天的生活情景来理解古代经典的思想了。例如“父母在不远游”,意味着在一个流动性不强的社会中,这一原则表达了子女应该在膝下让父母颐养天年的期望。再如,回到传统社会状况,回到“圣人之所以为法”层面,便可理解三年之丧是维系传统父子伦理情感的一个重要表现。礼制的精神就是要安顿人们最真实最亲切的感情,像《论语》《孟子》等经典,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生活原则,这些生活原则曾经安顿了中国人的生命,因此对这些生活原则的理解,必须回到它们产生的生活状态中去。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经典的精神,向古人学习智慧。以今天的生活为标准去否定古代的生活,以今天的社会价值去否定传统的伦理价值,这种空悬一个现代价值,去古代经典寻找靶子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更加远离了传统的智慧。

“深度腐败”的观点在纸媒和网络均十分惹人注目,刘也多有辩护和申说。但对下面这个贴子一直没有做出回应,姑且附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亲不举证”,是对亲情的理解与重视,至少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智慧。汉代,作为统治者的皇帝经常下诏免“父子相匿”罪——他难道不知道维护“社会性公德”?难道要鼓励“深度腐败”?不是。因为他更清楚,家族的稳固与社会的稳固相关,社会的稳固与政权的稳固相关。“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因为通过自然亲情的演绎表达,情感凝结为信念而成就一种仁的人格。“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所以才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历史经验。而告奸成俗,在家族作为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位的时代里,从细部来说也许能够成就法律那“无情的智慧”,但从整体来说,却只会意味着整个社会基础的瓦解崩溃。因为“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大义灭亲同样是儒家所表彰的,那需要具体的分析。但可以肯定,“攘羊”不在此列)。

乱伦比通奸普遍治罪更重,也是基于同一理由。

经典历史故事《恶报》 篇9

一、能人马拉套

唐县城西门城墙根,住着一个跑单帮的生意人。这人名叫马拉套,行走江湖,见多识广,经常做一些空手套白狼的买卖。而且无一失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妙手空空。也是艺高人胆大,到了后来,他竟在家门口祸害乡邻,成了一个吃窝边草的兔子。

也算是事出有因。有一次马拉套去海边贩海货,发现有个渔家子弟练字用的不是常见的墨汁,而是一种在海边随处可取的代用品。原来海里有一种叫做乌贼的鱼,肚子里有个墨斗,斗里储满了墨汁,遇有敌人攻击,就喷出墨汁扰乱对方视线而逃生。这墨斗不能吃不能喝,本是废物一团,可这个渔家子弟却废物利用,拿它写字,就变废为宝了。更奇的是,用常见的墨汁写字,写过了纸就废了;而用乌贼墨汁写字,仨月以后字迹自动消失,又成白纸一张,可以继续练字,等于变废为宝。马拉套善于发现发财机缘,回去时就带了一些乌贼墨汁,决定用它做个无本买卖。

马拉套有个邻居惠老头,儿子、儿媳妇原先在城内十字街开着一个杂货店,他在家里照看孙子读书,颐养天年,一家人各有所为,其乐融融。后来突遭一场天火,儿子和儿媳妇双双遇难,惠老头无力执掌门面,就把杂货店盘了出去,带着孙子在家里坐吃山空。马拉套从海边回来就找到惠老头,说看准了一笔稳赚的生意,只是资金周转不开,想借二百两银子,借期半年。当然不是白借,到期连本带息还银二百四十两。如此高额的利息,惠老头自然动心,当即答应了。马拉套拿出早已写好的借据,惠老头就把二百两银子借给了马拉套。

半年的借期转眼到了,马拉套特意从外边回来处理这笔债务。他是胜券在握,只等惠老头哭鼻子抹泪自认倒霉。惠老头见了马拉套就打招呼,说是孙子准备去省城参加乡试,请他把钱准备一下。马拉套说我也正打算还钱付息呢,你把借据拿来吧。惠老头回去拿了借据,当面打开,却是白纸一张!惠老头当即傻了眼:“这……”半天说不出话来。马拉套强压狂喜,故作大度地说:“惠家老伯,你是贵人多忘事吧?我前天就把钱还了。回去吧,我也不怪你讹人!”

惠老头面红耳赤:“你根本没有还我钱!”

马拉套不急不躁:“那你就拿出借据嘛!”

两个人的争吵,引来了许多街坊邻居围观。有帮惠老头说话的,说他为人忠厚,不会血口喷人。也有帮马拉套说话的,说索债要有借据,没有借据怎好付钱?

惠老头纵有天大的冤情,可他拿不出借据,那就只好眼睁睁让马拉套赖账。他捂着脸回去,一个人关了门饮泣。哭到半夜,趁着月黑风高,竟然在马拉套家院门口的树上上了吊……

牛刀小试,大获成功,马拉套心里高兴,就去外边喝酒庆贺,一直喝到三更天,才跌跌撞撞地回来。到了自家门口,一头撞在惠老头的尸体上,满肚子酒水都化作冷汗冒了出来。这个糟老头子,白天与我吵架,夜晚在我家门口上吊,无论如何我都难脱干系!马拉套急得拿拳头砸脑袋,砸了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高人,立刻转身向夜幕中跑去。

二、高人程大器

那个高人叫程大器,本是一个落魄秀才,后来到京城跟一个大员当幕宾,出谋划策,问接参与官场的钩心斗角,深得大员器重,很是风光了几年。后来大员作恶太多,犯了众怒,被皇帝赐死,幕宾们作了鸟兽散。程大器也惶惶逃回唐县,躲进十字街的老宅,多天不敢出头露面。可他这人肚子里的歪点子太多,不予施展就坐卧不安。因此刚安生了几天就放出风声,愿以平生所学,给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也就是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程大器这话放出去没多久,就招来了马拉套半夜三更登门相求。

马拉套喊开了程家门,对着程大器倒头便拜:“程爷救我!”

深夜来求,见面磕头,张口叫爷,肯定是遇到了天大的难题。程大器示意马拉套站起来,让了座,问:“什么事儿?说来听听。”

马拉套把自己用乌贼墨汁写借据的情节隐去,只说惠老头穷急生赖,大白天拿着空白借据讹人没有得逞,夜晚又以死讹人。现在尸体还吊在自家的院门口,请问程大器该怎么办?一边说着,一边把五十两银子递了过去。

程大器看看银子,“哦”了一声,漫不经心地说:“回去把尸体解下来就是。”

马拉套恍然大悟,是啊,是不该任那尸体吊在自家门口的树上。二话不说,起身就走,回去唤醒了用人小栓子,两个人合力把惠老头的尸体解了下来。可是,尸体解下以后又该怎么处理?是抬到惠老头自己家里,还是扔到城墙外边?马拉套急出一头热汗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好再去请教程大器。

程大器依旧不紧不慢:“再把尸体吊到树上!”

马拉套这次学精了,接口问:“吊上去以后怎么办?”

程大器还是漫不经心:“吊上去以后再说。”

看程大器胸有成竹,马拉套也不好再问,只好赶快回去,依旧唤来小栓子,再把惠老头的尸体重新吊在树上。顾不上喘口气,马拉套又一次来到程家,气喘吁吁地问:“程爷,已经照你说的办了。这下一步……”

程大器稳如泰山:“回去喝四两老酒,蒙头睡觉,待官府的人唤你,你就大呼冤枉。”

马拉套不放心:“能行?”

程大器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官府判你有罪,我替你坐牢;如果判你死刑,我替你抵命!”

马拉套将信将疑地回到家里,酒是喝了,可哪里睡得着觉?就那样忐忑不安地坐到天亮。

天刚放亮,马拉套的院门前就一片喧嚷,惠老头的孙子把门打得山响。马拉套装聋作哑,不让小栓子开门。直到官府的衙役传唤,马拉套才假装一脸倦意地走出来。

县老爷指着树上的尸体喝问:“怎么回事?”

马拉套做出惊恐之状:“惠老头怎么吊死在我家门前?”

衙役们把惠老头的尸体解了下来,县老爷命跟来的仵作当场验看。仵作勘验后报告:尸体脖颈上有两道勒痕,应是先在别处缢死,后被移尸此处……

马拉套这才明白程大器为何让自己折腾惠老头的尸体,原来是为了制造出两道勒痕,借以误导仵作,转移视线。既然仵作这样判断,马拉套马上喊冤,请求县老爷尽快捉拿移尸害人的元凶。

县老爷说:“既然惠老头之死与你无干,你就不要再添乱了。”

惠老头的孙子不干了:“怎么与他无干?如果不是他蓄意昧人钱财,我爷爷怎么会自己寻死?”

县老爷训道:“如果有人拿了无字借据向你要钱,你肯认账吗?其实,移尸诬陷人,你的嫌疑最大。可你是个黉门秀才,品学兼优,又不像一个恶人。先把你爷爷的尸体抬回去埋葬,待本官慢慢查找作恶之人。”

一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滔天大祸,被程大器用一个高招轻松化解,马拉套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直叫那五十两银子花得值。身边有一个这样的高人,那可真是什么样的祸事都不用怕了!

三、再施高招

既然马拉套不怕祸事,第二天又有一件祸事找上门来。

昨天惠老头死了,而且由县老爷一锤定音,那一笔债务彻底结束,马拉套更加开心。他再一次去外边喝酒,一直喝到夜幕四合,才蹒跚着走回来,打算与老婆亲热一夜,明天继续外出跑单帮寻找商机。

马拉套的前妻多年不孕,被他休掉了。现在的老婆是后续的,年轻漂亮,丰乳肥臀,看那身架是很有生养能力的。可是,马拉套既然是个跑单帮的,那就多在外少在家,后妻难耐寂寞,竟然跟身强力壮的用人小栓子勾搭上了。这几天马拉套为了应对惠老头的债务,天天守在家里,让那一对野鸳鸯无法偷情,煎熬得嘴角起泡。所以今天后晌马拉套刚一出门,后妻就把小栓子喊进了卧房。

马拉套美滋滋地回到家里推开房门,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自己的后妻正和小栓子在床上苟合!两个人太过忘情,连马拉套回来都没有发觉。马拉套知道两拳难抵四手,就转身去院里找家伙。可能是心里窝火,喘息声太重,到底把野鸳鸯给惊醒了。小栓子自知理亏,胡乱穿了衣服,钻出房门越墙而逃。马拉套再进来的时候,床上只剩下后妻一个人。马拉套举棒就打,后妻还没来得及喊叫就倒在了血泊里。马拉套举着木棒满院子寻找小栓子,哪里还找得着?马拉套累得满头大汗,刚要坐下休息一会儿,突然打个激灵,找不到小栓子可怎么办?清朝的法律他知道,丈夫有权捉奸甚至杀奸,但是必须拿双,否则就会以故意杀人罪论处。马拉套突然觉得自己这会儿就像昨天的惠老头,明明吃了亏,却拿不出证据为自己辩白。

当然了,马拉套不会学惠老头,吃亏又上吊,那可真叫亏死了。马拉套自然想起了程大器,又揣了五十两银子,趁着夜色去讨主意。

程大器果然是才高八斗,漫不经心地又给马拉套支了一招:你家不是住在西门城墙根儿吗?更深夜静之时,常有歹人出没。晚上留点心,只要有男人从你门前过,一刀宰了他,和你老婆的尸体放在一起,不就凑成一双了吗?

马拉套如醍醐灌顶,胸中豁然开朗,暗赞这一招也高,或者说只有这一招才能让自己化险为夷。一边赞叹着,一边转身就走,却被程大器叫住了。程大器说时间紧迫,我也不想让你再三番五次过来讨教,只是提醒你要把种种细节早早想好了,免得县老爷问案时不能自圆其说。此刻马拉套只想着抓紧时间找一个替死鬼造成“捉奸捉双”的局面,哪里会把往后的许多细节设计出来?因此他急忙跪倒:“程爷教我!”程大器也不谦虚,三言两语就说得马拉套五体投地,连连称是。

马拉套回到家里,拎了根木棒就躲在了院门外的暗处,约摸三更天的时候,还真等到了一个替死鬼。昏暗的月光下,马拉套看准了是一个男的,就突然闪身从大树后面蹿出来,当头一棒将其击倒,拖进了自家屋里。然后解开人家的腰带,弄乱人家的衣裳,制造出行奸模样……做完这一切,马拉套实在是太累了,刚刚打了个盹,天已放亮,又打起精神去县衙击鼓报案:说自家又出人命案了!

马拉套家再一次成为命案现场,许多街坊邻居又一次跑来看热闹:这马家是撞了鬼吧,怎么老是出凶案呢?大家正在议论,只听一声锣响,县老爷带着一千公事人员赶来了。

正如马拉套所诉,现场一片狼藉,马拉套的老婆死在床上,那奸夫倒毙在床下,满是通奸被杀的迹象。县老爷让仵作和虔婆先对两具尸体进行勘验,自己则让衙役搬来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把那院落当成临时的公堂,对马拉套进行例行讯问:“马拉套,你把当时看到的景象和自己采取的行动描述一番。”

当时的情景马拉套报案时已经说过了,可县老爷要例行公事,那就只好再重复一遍:“昨天傍黑的时候,我从外边喝酒回来,听见屋里响动异常,我老婆和奸夫正在床上苟合,淫荡之声不绝于耳。小人的愤怒可想而知,就从院角找来一根木棒,然后用脚跺门。跺了半天,开门的正是那衣衫不整的奸夫,小人当头一捧将他击倒,又扑向床边打死了那个贱人。打死二人尤不解恨,再用木棒捣烂了那奸夫的命根子……”

这时屋里勘验已毕。虔婆报告:马拉套的老婆伤在头顶,颅骨几近粉碎,且昨天确曾红杏出墙,与男人有过苟合。也就是说,尸检结果与马拉套的描述是一致的。接着仵作报告:那男人伤在脑门,与马拉套所诉吻合;只是命根子已毁,昨天是否与女人有过苟合却不得而知。“不过,”仵作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据我推测,奸夫应该和马拉套的老婆有过云雨之事,且被马拉套看见。不然马拉套为何那么恨奸夫的命根子,必要毁掉而后快呢?”

马拉套听到这里,暗自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仵作、虔婆端的厉害,竞能从死人的腿裆里验出生前是否有过苟合。试想,如果没有按程大器的嘱咐把那人的命根子捣毁,这破绽可就大了。

县老爷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居高临下地看着马拉套,忽然看出了一些怪异。按照仵作、虔婆的勘验结果,案子正朝着有利于马拉套的结局发展。既然做丈夫的捉奸杀双合情又合法,这案子就可以了结了。马拉套的头上怎么冒起了虚汗呢?县老爷想不出个结果,就继续寻找疑点讯问:“马拉套,依你所说,命案是发生在昨天的傍晚,可你怎么等到大明才去报案?”

这个问题程大器早已估计到了,所以马拉套回答起来毫不费力:“我昨天喝多了,又是第一次杀人,且是连伤二命,累坏了也吓坏了,因此丢下木棒我也倒下了,直到天明时才醒来。”

这样的回答没有什么破绽,县老爷也不纠缠,继续问:“你不是有个伙计小栓子吗,案发时他在哪里?”

这个问题程大器也估计到了,马拉套不过照本宣科罢了,他叹口气说:“我近日打算出门,怕他和我老婆孤男寡女的惹出是非,已经把他辞退了。都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然的话也许不会生出这场命案来。”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 篇10

里面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强县令”董宣,“书圣”王羲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文豪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武昌起义等等,这几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受,尤其是大禹治水,禹走过三次走过家门却没有一次进去看看儿子和妻子,由此可见,禹是多么希望早日治理好洪水,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后禹治理了洪水,当上了皇帝。我也要向禹学习,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隋炀是凶狠残暴的皇帝,为了开凿大运河,一点也不管老板姓的死活,仅开挖通济渠的民夫就有近七十万人死在工地上,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最后被判军给杀死了。 在最后的武昌起义中,成立了中华民国。

“ 书圣 ”王羲之中只是 给一位卖竹扇的老婆婆添上了五个字,路人就把竹扇买光了可想而知,王羲之书法是有多好。

巧用历史故事,深化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优势;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历史故事,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教学法的原因

1.初中历史教学自身特点

新课标提倡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多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其中故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大量素材的整理和总结把过去历史的真相刻画出来,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需要,故事教学法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点。

2.初中历史学习现状改进的需要

初中历史的学习现状并不理想,从年级上看,初一、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更浓厚一些,而初三的学生相对差一些。并且在性别上也有所差异。据调查,男生往往比女生对历史更感兴趣,这其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学生学习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甚至家庭观念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中考。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过多的学习负担,并且男生在这个时期的求知欲望也比较强烈,所以,对课程的兴趣很大,而到了初三以后,学生学习的负担比较重而且需要记许多枯燥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考试,从而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

3.故事教学法自身的优势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感知历史,然后再去积累历史知识,最后才是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由此可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故事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编故事的方法创设一种教学的情境,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感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学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导学做好就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对历史进行探索。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花一小部分时间去给学生讲历史故事,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在倾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也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接下来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讲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并且通过故事与所学内容的结合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历史故事是非常多的,而且来源也比较广,有些是在文学作品中提出的,也有些来自于古诗词中,比如,在讲“安史之乱”时,首先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唐玄宗在后期的时候政治非常腐败,沉迷于酒色,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杨贵妃。与这相关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那便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让人快马运来新鲜的荔枝,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安史之乱。

2.通过历史故事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

初中历史的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世界历史。这些历史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现代的生活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所以,学生经常会对某些知识感觉比较模糊,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通过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能够把这些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比如,在给学生讲经济危机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展现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危机对美国民众的影响。还有一个跟美国大萧条时期相关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个姑娘经历了多番辛苦波折终于找到了一个职位,去金店做销售,这份工作可以养活她和她的母亲,但是某一天,有一位看上去比较憔悴的男人进入了金店,选中了一枚戒指,姑娘对他的服务态度非常好,但是他并没有买,到了下班时间姑娘对戒指进行清点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枚戒指,姑娘顿时就想到是那名男子趁着她不注意把戒指拿走了,并且她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她找不回这枚戒指,她的工作就丢了,并且她还要负责赔偿损失。姑娘找到了男子的家,不知道跟他说了些什么,男子就把戒指还给了她,并对她表示感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人们几乎不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故事给学生提一些问题,比如,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会给人们造成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如果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就需要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

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穿插一些小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故事内容的选择应尽量紧扣所学章节主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上一篇:造价软件下一篇:校级课题结题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