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成语(通用13篇)
历史和成语 篇1
纸上谈兵:即在纸面上谈论打仗,现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典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照奢之子赵括,年轻时期学习兵法,谈起兵事连他父亲也自愧不如。后来秦赵大战,他接替了廉颇的职位,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率兵打败,致使40余万赵军被坑杀。
洛阳纸贵:现比喻作品为世人所重视,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在西晋时期,出现了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他曾经作了一部《三都赋》在京城广为流传,人们连连称赞,竞相传抄,使洛阳的纸昂贵起来。
毛遂自荐:毛遂自己推荐自己,现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典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生而出,陈述厉害,楚王才出兵救赵。
退避三舍:退后就九十里,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在楚国逃亡时,楚王问他将来准备怎么报答自己。重耳说,将来晋楚交兵,定当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撤军九十里。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曹操率领部队讨伐张秀,天气酷热,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谎称前面有大梅林,梅子甘酸可以解渴,于是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的归还主人。典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受命带宝物去秦国交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归赵国。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典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赵高为了检验朝中大臣对他的忠心程度,特地献上一只鹿给秦二世,说这是马,并且讯问群臣。结果,说是鹿的人都被赵高给害死了。
三顾茅庐:原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现比喻真心实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典出自《出师表》,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辅助自己完成国家的统一。第一次、第二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当刘备第三次来到茅屋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了不打扰他,刘备在台阶下恭敬的等候。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答应与他共谋大业。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放弃文职或官职,投身军队。典出自《后汉书 班超传》,班超年少时随父母迁至洛阳,受雇于官府,抄书取酬。有一次,班超投笔叹道:“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能一辈子和笔砚打交道呢?”身边的人笑他不自量力,班超感慨的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不久,班超弃文从武,跟随窦固建立了功勋。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本领低下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典出自《史记 孟尝君列传》,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时候被秦昭襄王留下来,并准备将他杀掉。孟尝君门下的一位食客将秦王的狐白裘盗出来送给秦王最宠爱的妃子,使秦王放掉孟尝君。在半夜出关的时候,另一位食客学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孟尝君安全地返回齐国。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典出自《庄子 秋水》,河伯是黄河的一位河神,他自以为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但有人告诉他黄河东面的北海比黄河大多了。河伯不信,亲自来到北海,一眼望去,只见汪洋一片,无边无际,深有感触。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典出自《左传 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将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想借道消灭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道,虞国和虢国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没了嘴唇,牙齿会感到寒冷。虢国被消灭,虞国也难保了,不能借道。虞国国君不听,最后也被晋国消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典出自《列子 汤问》,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会说:“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钟子期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钟子期死后,伯牙失去知音,再也不弹琴了。
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典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在和刘邦争霸的过程中,被围困于垓下。刘邦用计,让包围的汉军唱楚歌,项羽以为楚地被占领,导致军心涣散,在绝望中自刎而亡。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典出自《列子 天瑞》,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突然陷下去。为此,他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掉下来的。
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典出自《史记 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到赵国经商,看到秦国公子异人留在赵国做人质,便认为机会来了,在这个特殊的商品身上投资。后来异人继承了王位,吕不韦也因此拜侯封官。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典出自《韩非子 喻老》,齐威王继位三年,一直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淳于髡用隐语劝诫齐威王:“臣听说有一支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怎么回事?”齐威王知道是在说自己,便答道:“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国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强盛起来。
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典出自《南史 陈纪下》,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志在统一全国。经过几年的准备后,隋文帝下令伐陈。在出发前,他对大臣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
围魏救赵:现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典出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围困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名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在救赵途中,孙膑出主意,让齐军直接袭击魏国的都城,既能解赵国之围,又能重创魏军。结果,庞中计,在回国途中遭到埋伏,损失惨重。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典出自《战国策 燕策三》,战国时,秦国要攻打燕国。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荆轲带着燕国的一份地图归降秦国。当秦王打开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拿着匕首刺向秦王,结果反被秦王杀死。
半途而废: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典出自《礼记 中庸》,战国时期,乐羊子外出求学。有一天,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其妻子知道后,拿起剪刀将织好的布剪成两段,并说:“这布是我辛辛苦苦织出来的,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以前的辛苦白费了,你拜师求学也一样。”于是乐羊子离开家继续求学去了。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典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一次唐太宗与文昭商量事
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与鄯善王互通友好。鄯善王当即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但不久,匈奴使者来了,鄯善王对班超的态度冷淡了下来。班超对随从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们趁着天黑一句消灭了匈奴使团,鄯善王与超重归于好了。
历史和成语 篇2
那么,如何提升成语教学效果, 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掌握成语知识呢?以下是我的教学一些心得:
一、爱成语,探索成语教学方法
1.认知成语。成语是一种文化语言积淀,大多成语包含故事性,如诗似歌,韵味有致,读来音韵和谐。苏教版语文课本刻意在每册书的编排过程里均设定了成语专项。编排有致, 设计科学,适合同学们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习惯带领学生们品读成语,就像诵诗一样,形式多样,边读边品味它的内涵,边读边体会它的韵味。孩子们在认知环节里,兴趣不断被激发出来。
2.描绘成语。有的成语是诗,有的成语是画。有些成语连贯起来就是一轴精美的画卷。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后,利用学生喜欢绘画的天性,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常用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记忆成语,也有利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比如,苏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系列成语:烟波浩渺、万里无云、游人如织、一帆风顺、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等,意思无需逐字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彩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学生在玩中收获知识。
3.讲述成语。有些成语的故事性非常强。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 帮助同学们编排成语故事。先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将成语故事讲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把成语故事展现出。如此不但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语言组织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勇于展现自我的勇气。比如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成语,特别适宜用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记忆,如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等,大多都是寓言故事,也有的是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这些成语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假如教师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声情并茂的将故事讲述出来,效果会更佳。
二、学成语,讲究成语练习方式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册书每一单元都有定量的成语编排,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渗透到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散和集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融合,既能实现记忆成语的目标,又能协助学生加强记忆和运用。
1.渗透教学。成语教学是一个按部就班、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对教材各单元有整体把握,了解成语都涉及到了哪些课文内容,教授课文时,将成语渗透到课文当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 《少年王勃》 一课时,我将这些成语应用到少年王勃身上:才思敏捷、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少年英才、鹤立鸡群、后生可畏等等,既能辅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成语知识。
2.拓展延伸。单元教学中涉及成语,教师首先予以指导、解释,再由学生诵读、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与成语有关的链接内容。因为孩子们对教材有了整体感知,因此领悟成语应是得心应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存在一系列成语: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梦笔生花、浑然天成、斗酒百篇。我将这些成语渗透到这一节的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上,拓展了同学们的理性思维。
三、用成语,设计成语实践活动
课本上的成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获取更多的成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或者涉及成语实践活动,例如成语接龙、猜成语比赛和成语故事大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广泛、轻松地搜集、整理及运用成语。
1.在广泛阅读中汲取成语能量。 老师可以定时定量组织同学们进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要求他们边读书边积累成语。然后每周固定时间安排孩子们开展读书会学习活动,形式多样,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例如,指导学生阅读 《水浒传》 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部分的时候,学生读完相关内容后记住了仗义疏财、抱打不平等成语的意思。
2.在生活中采集成语的雨露。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无论是社会也好, 还是大自然也好都是学问的源泉。例如,天有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关于四时变化的成语;喜逢佳节,教师也可请同学们谈一谈喜迎节日的成语。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应用。
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篇3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出自历史人物的成语有哪些_成语 篇4
(一)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11、三顾茅庐(刘备)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马援)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17、暗渡陈仓(刘邦)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29、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32、司空见惯(刘禹锡)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38、黄袍加身(赵匡胤)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47、画龙点睛(张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韩信)51、秋毫无犯(岑彭)
历史成语故事 篇5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1.历史成语故事40篇
2.经典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3.成语故事
4.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高中历史成语典故 篇6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
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这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不解地问:“解虎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当南阳县令。解虎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是很忌讳的事情,因为很容易招来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是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和我有没有关系,怕什么闲话呢?”
晋平公很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
借成语和口语巧学文言文 篇7
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借助口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来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文言文,就有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同时,也掌握了许多成语、口语,真是一举两得。
一、古义保留
古代某个字的意思现代汉语已完全不用,只留存于某些成语、口语中;或者古代某个字的意思现代汉语还用,但是只能是以它做词素组成新的双音词。所以学习成语、口语不能养成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不良习惯。例如:
1. 古义仅留存于成语、口语中:方兴未·艾(停止);日·薄西山(迫近);断编残简(皮条)。
2.古义留·存于成语、口语中,又在现代汉语中组成了新的双音词:瞻前顾后(现代汉语则说“回顾”);道貌岸然(现代汉语则说“伟岸”·)。·
二、通假字
古汉语中独有的通假字现象,也保留在了一些成语中。弄清这些成语中的通假字,除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防止作文中用这些成语的时候写错别字(《高考大纲》规定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或者快速辨别出“错别字辨析题”中成语的字形正误,值得重视。
例如:“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图穷匕见”,“见”通“现”,显露。“博闻强识”,“识”通“志”,记忆。
三、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也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口语中,翻译为“使……”、“让……”之类的格式。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生”和“肉”就是使动用法,分别翻译为“使(死人)生(复活)”、“使(白骨)(长出)肉”。如果直接解释使动用法的本字,就可以简洁些,只要自己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飞沙走石”中的“飞”和“走”解为“使……飞”、“使……走”,“富国强兵”中的“富”和“强”解为“使……富”、“使……强”。
口语中的例子,比如:“看医生”中的“看”解为“让……看”,“暖人心”中的“暖”解为“使……暖”,“烤火炉”中的“烤”解为“让……烤”等。
四、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成语、口语中也不少见。所谓“意动”,就是对宾语含有“感到(认为)它怎样”或“把它看作(当作)什么”之类的意思,也可以比较典雅地解释为“以……为……”的格式。
例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可以解为“把……看作草菅”,也可以解为“以……为草菅”。“不远万里”中的“远”,可以解为“感到……遥远”,也可以解为“以……为遥远”。形式有别,含义是相同的。
五、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所谓“一般动词”,是与“使动”、“意动”等比较特殊的动词区别而言,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这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如果参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需要动词,而该成语、口语中应该是动词的地方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代词或数词,那就说明它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口蜜腹剑”中的“蜜”和“剑”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如果直接解释为“口中蜂蜜腹中刀剑”,现代人就觉得不成句子,听不懂,这就说明其中的“蜜”和“剑”活用了,可分别解释为“含着蜂蜜(说话嘴甜)”、“藏着刀剑(内心狠毒)”。同样,“衣锦还乡”中的“衣”可解为“穿着”,“先礼后兵”中的“礼”和“兵”可分别解为“按礼节对待”、“发兵攻打”。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如“独善其身”中的“善”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如果直接解释为“独自善良自己”,现代人听不懂,可见这个“善”活用了,可以解释为“完善”。
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动词、形容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却用在了该是名词的位置,也就是说必须解释为名词才能讲通,这就叫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怀敌附远”中的“远”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远方的人”。“追亡逐北”中的“亡”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战败时的逃兵”。
七、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同样体现在成语、口语中。判断的方法是,名词的位置在动词前,如同现代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形式,但是作为主语来理解从意思上又讲不通,也就是说后面的动作不是该名词发出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解释格式要根据具体句子的意思来定,讲得通为准,不必死记硬背。或解为“像……一样”,例如“龙腾虎跃”解为“像龙一样(飞腾),像虎一样(跳跃)”;或解为“像对待……一样”,例如“兄事其友”解为“像对待兄长一样”;或解为“在……”,例如“街谈巷议”解为“在街道上,在巷子里”;或解为“用……”,例如“车载斗量”解为“用车,用斗”;或解为“向……”,例如“东奔西跑”解为“向东,向西”,等等。
八、成分省略
如同文言文中一样,成语、口语中的成分省略现象也比较普遍。省略谓语,比如:一字(值)千金;省略宾语,比如:引(之)以为戒;省略介词,比如:如坐(于)春风。
九、语序颠倒
古代汉语中一般叫“倒装句式”的现象常见的有四种: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保留在成语、口语中的则主要是两种: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由于成语、口语不全都能独自成“句”,因此我们叫它“语序颠倒”。
(一)宾语前置
1.动宾结构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何罪之有(有何罪)。
2. 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如:夜以继日(以夜继日)、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二)介宾短语后置
这种古汉语语法现象在成语、口语中常常以“于”、“以”等介词为标志。例如:重于泰山(于泰山重)、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以上九种现象,基本涵盖了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反复体会,自会收到文言文、成语学习双赢的效果。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口头语, 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点;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和古代汉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 因此, 借助于口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来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文言文, 就是一个便捷的途径。
汉语成语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篇8
【关键词】理论研究 教学研究 反思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语成语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著述丰富。 学者们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对成语进行了不同的考察。本文从立足理论和教学研究两方面,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整理,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看法。
二、成语的理论研究
汉语成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成语的研究专著。研究范围包括成语的界定、来源、语音、语法、语义等。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马国凡的《成语》最先将成语作为一个特殊的词汇单位来进行研究,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成语语义的研究套路。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许肇本的《成语知识浅谈》等论著都对成语的含义、特点、结构等方面作了系统的介绍。李一华的《常用成语探源上—对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所收成语有关出处引例的补正》对成语在溯源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些讨论, 希望通过这类研究使人们对成语源流有新的认识。
而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其语音、语法、语义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不少关注,如:伍崇文认为多用四字格而使结构整齐,用双声叠韵而使声韵和谐等,充分显示出汉语成语音读方面的美感。朱丽芳论述了成语的结构功能分布统计及基于语法功能分布的成语运用等;孙艳红总结了汉语成语语义变异的类型并揭示了变异原因。
随着对成语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修辞、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也日益增多,如郑晓从汉民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方面探讨了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内涵;徐续红从九个方面对成语构成的修辞方式进行了分析。最近几年,也有学者关注到网络新成语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郑俊涛总结了如今网络时代的新成语的新定义和产生的原因;刘芹全面解读了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
总的来说,汉语成语自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其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内容也不断充实,但这些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索。随着经济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语言也紧随其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授汉语成语这方面,也吸引到不少学者展开了相关的讨论和研究。
三、成语的教学研究
成语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包括偏误分析的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等。如张永芳对留学生使用成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语义和语法上的分析;王美玲把成语偏误的类型归纳为四种,并从语言学习和教学两个角度思考偏误产生的原因。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成语教学的看法,如:成宁重申了成语教学的地位,探讨了成语习得的价值;陈晓娣从文化角度切入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着力解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对成语研究现状的反思
汉语成语研究发展至今,虽然研究著述已有很多,并且从本体方面的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教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在本体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但在很多问题上学界并无统一的论断,且本体研究方面大多都局限在母语为汉语的成语研究中。而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在偏误问题上的探索已有不少,但是缺乏对汉语成语教学的规范和指导,在教学模式、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还远远不够。
由此可见,在成语教学研究这方面还有待后人大力深化和细化。在汉语成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立足在汉语这一大背景下,应当放眼国际,将其他国家有关成语方面的特点和构成与汉语成语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指导。这样不仅能缓冲不同文化背景下成语教学在认知、学习以及教学上的摩擦,而且能使成语这一文化载体得到更好的传播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成宁.探讨汉语成语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J].语文学刊,2006(02) .
[2]陈晓娣.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8 .
[3]刘芹.全面解读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J].速读,2009.
[4]李一华.常用成语探源上—对《汉语成语词典》修仃本[J].语文研究,1984(2).
[5]马国凡.成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
[6]权正容.中韩两国成语的比较[J]. 语文建设,1995(04).
[7]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
[8]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
[9]伍崇文.成语的音读美[J].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87.
[10]徐续红.成语分类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3(10).
[11]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出版社,1980.
[12]郑俊涛.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 [J]湖南农机,2011(01).
[13]郑晓.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
[14]朱丽芳.成语语法功能和运用的初步考察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
历史故事成语(高中) 篇9
【拼音】: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
【解释】: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成语故事】: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文学家,《桃花源记》是他的传世之作。
文章写道:有个渔夫划着小船来到桃花林。小船钻过山洞,洞外竟是一片桃源乐土。这儿男耕女织,日作夜息。处处牛羊欢叫,年年五谷丰登。主人捧出美酒佳肴,热情接待渔夫。原来,他们远离乱世,在这儿已经好几代了。他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恍如隔世超尘。几天后,渔夫向主人告辞。主人叮嘱道:这儿见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必对人张扬,称不足为外人道。
【成语】: 才高八斗
【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
【解释】: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故事】: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故事成语(五)
【成语】: 不远千里
【拼音】: bù yuǎn qiān lǐ
【解释】: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成语故事】:
“不远千里”这则成语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成语】: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拼音】: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解释】: 形容无耻到极点。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他既是散文家、诗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和金石学家。他四岁丧父,从小生活非常贫困,母亲无力送他上学,只是以荻草枝儿作笔、以沙滩为纸教他识字。
十岁后,欧阳修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读到特别喜爱的书,就从头到尾抄下来。他的记忆力很强,有时书还未抄完,他就能够背诵了。
二十二岁那年,欧阳修参加进士科考。连考三次,都获得第一名。第二年他复试录取后,被派到西京任留守推官,当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从此他开始了官场生活。
不久,欧阳修卷入了一场政治革新与反革新的斗争中去。当时,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项措施,还指出宰相吕夷简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滥用私人等情况。为此,他遭到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攻击和抵毁。
在这之后,在吕夷简等的诬蔑下,范仲淹受到降职处分,被贬到外地去做官。欧阳修等人却同情范仲淹,为他鸣不平。
当时,有个名叫高若纳的谏官,不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吕夷简一鼻孔出气,伙同权奸诽谤贤士,认为范仲淹应当被斥逐。欧阳修对此十分愤怒,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高若纳斥责他。信中说,昨天这个贬官,那个待罪,而你居然还有脸见众官员,大模大样地在朝中走进走出,并且称是谏官,简直是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回事了。这就是欧阳修的名篇《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的这封书信,触怒了高若纳和吕夷简一伙。他们立即采取报复行动,奏告仁宗,结果把欧阳修逐出京都,降职到外地去当县令。直到几年后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欧阳修才同时被恢复原官,回到京都供职。
四字历史成语故事 篇10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成语语义的组合性和概念性 篇11
但是, 过去二十年的研究表明, 很大一部分成语看起来是部分组成的, 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和总意义之间是有关联的, 各组成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总成语的比喻意义之间的“关联”, 来自于语言使用者头脑中产生的无意识概念结构“动机”。
1.关于成语是非组合性的观点
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意义的组合性, 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中推导出来。
大部分语言学家把成语定义成无法从组成部分中推导出意义的表达式, 实际上, 当学习一个新的成语, 说话者必须在成语和它的非字面意义中建立一个任意的联系。
然而, 语法的限制定性了很多成语, 导致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成语在语法上是“凝固的元素”。Fraser (1970:33) 认为成语可以组织成“凝固的层次”, 包括能够接受几乎所有的语法转换, 而不会失去其比喻义的表达式。
成语的“固定性”不仅来源于句法的限制, 而且来源于它们的语义。非组合性观点认为很多成语是“凝固的”或是“死去的”比喻。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成语的隐喻解释大部分是被话语字面意思的不恰当引发的。如果一个隐喻经常性地被作为一种特殊含义来使用, 那么它就会失去个性, 从而将这个隐喻意义储存为它表达方式的一个标准意义。
之所以成语经常被认为是“死去的隐喻”, 是因为语言学家们弄混了死去的隐喻和常规的隐喻, 人们经常对于原始的隐喻缺乏认识, 人们相信, 基于常规, 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知道每个词汇的意义是一样的。
2.从组合性到概念性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们都尝试描述成语在其组合性中是如何不同的。Nunberg (1978, cited in Titone&Connine 1999:1661) 认为成语的描述取决于它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是如何参与到整个表达式的意义中去的。根据这个系统, 成语被分成三个类别:通常可分解的成语 (一部分成语是按照字面意义使用的) 、异常可分解的成语 (成语组成部分的所指可以被认定为隐喻) 和语义上非可分解的成语 (组成部分的意义对于整个喻义没有影响) 。
一系列针对阅读时间的研究表明, 被试在阅读可分解的成语时比阅读不可分解的成语时花费更少的时间。这个结果表明了人们在理解成语短语时试着在分析成语的组合性, 通过试着给予单独词汇独立的意义, 辨认出有意义的单位如何组成短语的整体意义。
成语的可分析性和可分解性指出了成语组成部分的意义可能和成语实际所指的概念有关联。Lakoff (1987:447-448) 指出, 常规意象 (文化社区中共享的心理意象) 在语言中起关键作用。常规意象不仅可以帮助形成新的成语, 而且可以用来解释旧的成语。很多成语的意义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动因的。动因来自于常规意象、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即在成语和意义之间提供“联系”。
Gibbs&O’Brien (1990) 用一个实验将Lakoff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被试被要求详细回答对25个成语的心理意象。他们发现被试在构思成语时的方法惊人相似:平均75%的被试的心理意象描述出相似的一般意象, 人们对于成语理解的相似性是基于概念隐喻的。
很多成语是没有概念隐喻的, 但是有一个概念转喻和常规知识可以把成语和意义“联系”起来。Kovecses&Szabo (1996:337-344) 分析了和手有关的英语成语, 发现关于手的常规知识带来了成语handful和with an open hand。英语中基于手的成语中最重要的转喻之一就是“手代表了人”。
3.语言中的人体
认知语言学家们称, 我们的概念系统是被概念隐喻和转喻结构化的。我们抽象概念的大部分是通过其他更加具体的概念被理解的。人们把“非物理”的概念转换成“物理”的概念, 我们在世界上的物理体验的主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身体及和环境的互动。我们理解目标域的最主要的源域之一就是人类的身体。
4.和头有关的成语
很多表达式是被一种非常普遍的, 将头概念化成一个装满想法和情绪的容器的隐喻所激发的, 也被头和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以及头和控制之间的转喻所激发。
4.1头作为一个容器
两种普遍的跟头有关的本体论隐喻是“头是一个容器”和“想法是物理的对象”, 在表达式里就是“get ideas into one’s head, put ideas into someone’s head, 和put out of one’s head”。
头被概念化为一个可以将想法放入或取出的容器。想法原本是在头的区域的外面, 然后通过把想法定位到头脑中的储存空间, 它们就马上变成可获得的, 可量化的, 可以指“我的想法”或“你的想法”。
一些阐述也可以在“头是一个容器”和“想法是物理的对象”的本体论隐喻中找到。在成语have rocks in one’s head中, 如果容器中的空间都被石头占满, 那么就没有想法的空间, 就带来了低心理能力的结果。成语having a thick head暗示说英语者思考程序的一种方法。头是可视的筛子, 想法可以进入, 如果筛子有很厚的墙, 那么对于“想法”来说, 要进入这个容器就很困难。
通过在容器空间里定位和放置东西, 我们可以辨认出和获得先前的无界限的对象。这个特性在表达式need to have one’s head examined中可以检测。通过清除容器中的没用的想法, 新的想法就可以进入头脑。
头不仅装着想法, 而且是一个情绪的仓库。就像成语get a swelled head显示的, 自负是一种液体, 充满了头, 头的尺寸变大。伴随着自负的一个生理影响就是“头不自然地上升了”, 激发的隐喻就是“一个自负的人正在上升”, 就像成语hold one’s head up high或者be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somebody。当东西比平常高的时候, 看起来尺寸也更大。给出这两个基本的体验 (身体里的液体及和尺寸相关的高度) , 我们可以容易地理解“头是个容器”和“自负是容器中的液体”, 以及它们激发的成语。
愤怒被认为是在容器里的热的液体, 而容器是身体本身。当愤怒的密度增加, 液体在容器中就上升, 最后会导致容器的爆炸 (比如, my anger kept building up inside me) 。液体的温度不升高, 我们可以保持冷静, 作出合理的判断。液体的温度升高, 我们就失去了沉着冷静, 就像表达式be a hot head所说的那样了。
4.2转喻
概念隐喻不是可以用来解释“头”类成语背后动因的唯一手法。转喻也可以在一些例子中发现。比如have a good head for doing something, have a good head on one’s shoulders。概念转喻“头代表了心理能力”发挥了作用。成语lose one’s head, go out of one’s head都和强烈的情绪有关, 在这种体验下, 人们会失去他/她的头。转喻“头代表了控制 (和理智) ”发挥了作用。
4.3常规知识
除了隐喻和转喻外, 被一个语言社区所共享的非科学的、普遍的理解也可以激发成语表达式。常规知识包括标准的、日常的关于头的所有物、功能、形状和大小的信息。比如, 当一个孩子出生, 他的头盖骨的一部分是软的,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才变硬。如果一个人心理能力很低, 就可以使用成语be soft in the head。如果婴儿头盖骨里面软的部分被破坏了, 可能就会导致心理残疾。我们的常规知识也扩展到和头相关的姿势。搔头是一种泄露不确定或者疑惑的标志, scratch one’s head意味着“怀疑, 疑惑”。
成语的意义被认为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 单独词汇的意义总和与表达式的意义不是相等的, 这种观点已经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挑战, 组合性在理解成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大部分成语是被激发的, 这种激发动因来自于常规意象、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它们给成语和其意义提供“联系”。
本文检查了英语跟“头”相关的成语, 针对“头”如何在英语中被概念化提供了相关的清晰的图像, 分析显示出很多成语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变化, 彼此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帮助下, 成语分析最终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摘要:成语意义是有组合性和概念性的, 文章通过对英语成语的分析, 即那些含有身体部位“头”的成语, 研究这些成语以什么概念隐喻或者转喻做基础。
关键词:成语,组合性,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Fraser, Bruce.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0.6:22-42.
[2]Gibbs, Raymond W.and Jennifer E.O’Brien.Idioms and mental imagery:The metaphorical motivation for idiomatic meaning.Cognition, 1990.36:35-68.
[3]Kovecses, Zoltan and Peter Szabo.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Ap-plied Linguistics, 1996, 17:326-355.
古代历史故事成语 篇12
太子建听说楚平王要处死他,赶忙带着家眷逃走了。于是楚平王迁怒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当时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在外地。
楚平王要赶尽杀绝,又哄骗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奢不知是计,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回来。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国都城,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杀害了,而伍员没有回去,从楚国逃走了。
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后来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 并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
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从小抚养大的,对郤宛有着非常深 厚的感情。郤宛被杀以后,伯嚭也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背在吴国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
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里,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 ”
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
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篇13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历史和成语】推荐阅读:
历史成语故事05-28
历史成语故事典故06-25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09-28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06-27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08-29
历史成语故事5个05-11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06-07
与历史人物的成语07-05
成语与历史人物对应08-18
历史成语故事150字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