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

2024-07-21

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共11篇)

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 篇1

一、草木皆兵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认为那些草是兵,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 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二、草木皆兵成语典故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 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 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 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 ,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 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 、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 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 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 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三、草木皆兵成语造句

1、经历上次的挫折,他整天草木皆兵,疑神疑鬼。

2、在我军围追堵截下,这群匪徒如今已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了。

3、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警车声吓得魂不附体。

4、这种防范办法似乎是兵临城下,有点草木皆兵了,因此才被废止。

5、他受了惊吓,整个晚上都草木皆兵。

6、在国内我们时刻要提防商业骗子,搞得草木皆兵。

7、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8、社会虽然充满求职陷阱,但只要谨慎,倒也不必草木皆兵,过分担心。

9、连遭几次挫败,不用追杀,敌军已草木皆兵,仓皇逃命。

10、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11、然而,草木皆兵的阿根廷人肯定会由于总统的一时兴起而阻止他们兑换货币而更加紧张。

12、然而,消费者对此抱有的恐慌心理却反向大幅上升,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13、记者在市区某超市获悉,对于蒙牛和伊利这两个知名品牌,市民现在有点草木皆兵。

14、短期来看,油市供应紧俏,数地供应中断且伊朗局势令市场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 篇2

一、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兴起 (五帝及五帝以前)

一般的认为: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纤维织品的起源同步。中国是“丝”的发明国, 纤维 (丝) 的发展很早, 丝染色也很早。但是笔者认为从染色概念上讲, 可以溯源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从图腾崇拜开始, 人类就用树叶、野果、花卉的色汁在人体、配饰和生活用品上染出丰富的色彩, 涂画出符号与图象;在懂得燧木取火后, 人们用火煮食、取暖, 又用燃烧后的木炭灰染出灰色、黑色。这些原始材料的应用, 为草木染艺术孕育了染色技术。据可考的资料记载,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 他们还懂得在装饰品的石珠子上染色。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约距今4000-5000年)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天然的色素进行染色, 他们把麻布染红, 用草木颜料在器物上染出“装饰图案”。不过, 这些只是山顶洞人撒红抹粉 (原始巫术, 礼仪) 的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 审美和艺术仍然未独立和分化, 它们只是潜藏在原始巫术与礼仪的图腾活动之中。直到轩辕黄帝时代, 人们才用草木之汁来染色, 制做成衣。这些用草木染色制作的衣服, 成为了最早真正为审美而制作出的草木染艺术。传说我国在三黄五帝时就有了服制, 古代的“玄衣、黄裳”也都证明了这点。据上分析, 也能看出草木染艺术一般都要通过其它形式的再创造或者与其他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 如仰韶文化时期, 人们把草木灰和矿物颜料结合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进行染色活动。另外, 根据考古发现, 该时期的洞穴壁画中也留有一些用草木染色的活动的痕迹, 以及上面提到的染色制衣, 下面提到的“画缋”、印染等, 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此, 笔者把早期在石器、陶器上的草木染色艺术活动也归纳了进来。

从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到“有意味”审美延伸, 产生了最原始的艺术。草木染色用于装饰, 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服务中, 这既是我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起源, 同时也推进了草木染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这些原始草木染艺术的特点, 概括起来就是表现“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 。各个时期的形式又有一定的区别, 从纹样上看, 仰韶型纹饰里多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 而到新石器时代就并非动物纹样, 而是抽象的几何纹 (直线、曲线、水纹, 三角形, 锯齿纹, 螺旋纹等) , 由再现到表现, 由写实到符号化。可见, 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 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 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二、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 (夏朝——南北朝)

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奴隶社会时期。这个时期是染色技术成熟期, 传统草木染艺术在这一时期仍然以纹饰为主, 风格走向沉稳神秘, 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1) 技术上走向成熟。根据记载, 夏朝就开始人工种植用于染色的植物, 并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我国先民在那个时期就能使用兰草进行染色, 制造出的染制品主要用于制衣, 做成身体的配饰品。进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后, 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记载:商周时期的染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植物染色料的技术已具相当水平, 掌握了许多植物的染色技术。周代创造的多次套染技术, 直到近代的染色手工业还多有沿用。

西周始, 随着丝绸和以丝绸生产为主的染织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草木染也得以迅速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的许多文献记载里, 也可以得到证实:

“是刈是蔓, 为缔为络, 服之无致”。意思是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诗经》国风和大、小雅中, 描写用葛、桑、麻等来织布的诗句还有很多。在那时侯, 染纱织布是女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以权量之, 以待时而颁之 (《周礼》) 。这句话是对当时“掌染草”职位的职责描写。另外据先秦著作的记载和一些出土文物表明, 当时还有对染色技术进行研究的专业资料, 有织物制作标准的规定。如:西周时期关于织物的染色标准就有了严格的规定, 并采用锦鸡羽毛作为染色色标等。到春秋晚期, 我国的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对染草的品种和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诸多方面, 都有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设“染人”掌染丝帛, 凡染, 春暴练, 秋染夏, 掌凡染事。在这个时期, 就已经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 用媒染法染黑, 媒染剂为青钒。靛蓝是当时最常见的染料, 而且还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靛泥再还原出来染色。

(2) 草木染艺术走向神秘, 具有一种狞厉之美。奴隶制度的确立, 出现了一批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巫师, 他们就是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幻想一些神秘、威吓的兽面纹, 并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草木染艺术也走向神秘, 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风格朴拙。

第二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是染料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染料制备的完备期, 草木染在艺术上走向纯粹化, 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我国秦汉时期, 当时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 认识了有的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 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 这也意味着单纯的草木染艺术也逐渐形成。当时, 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剂的染花方法:用融化的蜡在织物上画出图案, 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 煮出蜡。当时多用靛蓝, 又有少量紫色、红色。上染之后, 去掉蜡纹即成色地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由于蜡凝结后的收缩或加以揉搓, 产生出许多裂纹, 入染后, 色料渗入裂缝, 成品的花纹上往往出现一丝丝不规则的纹理, 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 蜡染的方法, 至今仍在使用。古代称其为“阑干斑布”, 现代称之“蜡染花布”。

在汉代, 观赏性的蜡染已开始出现了。川、云、贵等地的蜡染艺术一直沿续下来, 至今, 西南地区的蜡染仍然流行, 尤其是云南。到南北朝时期染色艺术较为突出的是纹缬的出现, 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 现代称“扎染”。这是一种机械防染法:先把织物折迭、撮合, 用线捆绑或钉缝, 抽紧, 即成小结, 然后浸染, 拆去扎线, 即出现白色的图案。

(1) 染料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染料制备的完备期。秦汉时期, 染料植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1) 种植品种增多, 色彩种类更为丰富。丝织物上的色彩达二十多种, 东汉的记载资料上所罗列的纺织品色彩名达到了三十九种。当时种植的植物染料主要有:茜草、蓝草、黄栌、紫草、橡斗等, 茜草是当时最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 (2) 种植面积的扩大。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当时“千亩茜, 其人与千户侯等”, 可见汉代的植物染料的种植面积很大, 已成规模。到魏晋南北朝时, 植物染料制备也已经相当完备, 可供常年存储使用。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的记载:刈蓝倒竖到坑于中, 下水, 以木石镇压, 令没。热时一宿, 冷时再宿, 漉去荄, 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 着石灰一斗五升, 急抨之, 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 贮蓝淀桌坑中。候如强粥, 还出瓮中盛之, 蓝淀成矣。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用文字介绍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

(2) 草木染艺术上走向纯粹化, 艺术水平有所提高。在形式上, 染织品与绘画、刺绣相结合。各种颜色的面料虽形成了色彩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 于是出现了以“画缋”装饰面料的做法。绘画与刺绣相结合可以形成的华美艺术效果。在内容上,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加上染色技术、染料制备等诸多条件的完备, 草木染艺术在这个时期开始走向单纯的形式美。民间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高度发展, 草木染艺术和当时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 其装饰性得到重视, 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风格古雅, 绮丽。

三、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繁荣 (隋朝——清代中期)

这时期是传统草木染色工艺技术更加全面, 成就斐然。进入隋、唐, 我国草木染工艺技术更加全面, 且已经到了非常高度。《唐六典》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 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 出有方土, 采以时月”。说明草木染色远比其他染色应用广泛, 成为唐代染色的最主要的方法与技术。从沿用的颜色定名来看, 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橘红、杏黄、橙黄、草绿、豆绿等等。唐代的纺织业非常发达, 较为出名的有宋州的绢, 益州、扬州的锦。植物染料在纺织生产工艺上的应用, 在这个时期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唐代成立染院,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 如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兽纹绢, 折射凸版印花技术的发展。还有用碱作为拔染剂在丝罗上印花, 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用胶粉浆作为防染剂印花, 刷色再脱出胶浆以显花;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族折枝两色印花罗;粉浆镂空版防染染花法等等, 都促进了草木染艺术的繁荣。

这种粉浆镂空版防染染花法印染出来的产品, 到宋代叫“药斑布”, 只是模版更精细, 调浆技术也有所改进。宋代的“药斑布”往往“青白成文”, 它就是后来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

宋朝的染色记载, 根据方以智在《通雅·第三十七卷》里所引述的文献说:“仁宗晚年京师染紫, 变其色而加重, 先染作青, 徐以紫草加染, 谓之油紫。……淳熙中北方染紫极鲜明, 中国效之, 目为北紫。盖不先着青, 而改绯为脚, 用紫草少, 诚可夺朱……”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元时染工有夹嘏之名, 别有檀颉、镯颉、浆水颉、三套颉、绿丝斑颉之名。到了明清时期, 可用作染色的植物种类再次扩大。国内生产的植物染料不但能够自给, 还有数量可观的出口, 其中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就大量输到当时的日本。据相关资料记载, 我国的染料植物的种植、染料应用技术、制备工艺都到达了鼎盛, 染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上海的染坊, 乾隆时有人这样描写:“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 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 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 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另外, 清朝设立了江南织造局, 专管皇室贵族织染物, 其下管三个主要的染色机构分别是江宁局、苏州局、杭州局。清代在染料的开发也有所发展, 种类更多, 达到几十种。

草木染艺术走向多样化, 文人的介入为其带来了新的审美意境。隋唐至清中期是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繁荣期。从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来看, 唐代, 是中国古代社会三大转折之一。社会转折的变化, 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 包括文艺或美的理想。自唐代开始, 我国文人介入美术领域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以文人的性格和气质继承传统草木染艺术朴拙、雄浑、绮丽与古雅艺术风格的同时, 也给草木染艺术带来了新的审美意境, 即飘逸。当然, 各个时期也稍有变化, 譬如早唐灵动飘逸, 宋代则较为“精致”。

四、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衰退 (清代晚期—民国)

(1) 清末到民国, 随着国外原料与机械制备开始流入中国市场, 传统植物材料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走向衰退。自乾隆后, 西风东渐, 西洋商品日渐输入中国。清末我国服装上产生了较大变革, 到民国, 大量机械制备引入, 传统的手工业衰退。我国工业各领域受到西方的影响较大。制衣的外来原材料也吸引着国内消费者, 逐渐占领了国内市场, 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同时, 一些化学染料也开始流入中国, 并逐渐在染色工艺上等到使用。国外原材料和机械制备由于具有生产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 迅速在纺染工艺上得到采用, 传统手工印染的工艺渐渐衰退。

(2) 清末到民国, 艺术领域受西方的影响极大。虽然传统草木染艺术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在工艺上受到西方染料与制备的影响, 传统草木染艺术只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发展。当时在云南的大理, 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 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 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这时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 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 (今六枝) 、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 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从其艺术风格上讲, 基本是继承传统, 没有太多变化, 只是色彩上更为华丽, 制作也更为精致。

艺术是哲学的体现, 艺术也总是借助它本身特有的形式来昭示一定的文化心理, 表现出这种文化意识的深层基础。从石器时代到民国, 这段漫长的历史里, 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一直都伴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嬗变, 到民国走向了衰退。然而到了当代, 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升, 草木染色技术再次被提级, 新草木染艺术也逐渐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 走进当代艺术领域, 并得以发展。在当代, 传统草木染的环保优势和当代视觉审美地域差别化风格的形成, 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顺应市场国际化竞争,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施国产服装“以产顶进”战略, 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升级中, 将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当前, 我们可喜的看到, 传统草木染艺术通过“艺术染整”, 以独特的原创工艺语言, 取得了世界服装流行趋势的“说话权”。此外, 传统草木染艺术在家居装饰、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与提升旅游产业品牌等方面也有其重要价值, 它古朴、绮丽的艺术品质迎合了当代人返朴归真的审美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琪.对工艺美术的哲学思考[J].装饰.1986 (4)

[2]贾思勰.齐民要术[M].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李泽厚.中唐文艺[M].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篇3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草木皆兵成语益智谜语 篇4

绿林军 …… 打一成语

二、草木皆兵成语解析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三、草木皆兵成语造句

1.山上的匪徒惊疑不安,闻讯后草木皆兵,不知所措。

2.敌人如惊弓之鸟,白天夜里都觉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步也不敢离天炮楼。

3.这些罪犯从狱中逃出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惊胆战地过日子。

4.非洲人为何对西药草木皆兵?

5.在草木皆兵的环境下,不但美国客户的订单在减少,连欧洲的订单也在下滑。

6.一时间,受三聚氰铵污染的奶制品市场显然已经草木皆兵。

7.经历上次的挫折,他整天草木皆兵,疑神疑鬼。

8.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警车声吓得魂不附体。

9.这种防范办法似乎是兵临城下,有点草木皆兵了,因此才被废止。

10.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魂不附体。

11.他受了惊吓,整个晚上都草木皆兵。

12.在国内我们时刻要提防商业骗子,搞得草木皆兵。

13.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14.草木皆兵是一个成语。

15.逃亡的日子怎么形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贴切。

16.灾难来临前夕,镇上的村民草木皆兵,心神不定。

17.我们要营造一种氛围,让敌人心惊胆战,草木皆兵。

18.我们大家不要神经过敏,搞的草木皆兵了。

19.他说,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美国就是草木皆兵。

20.别的一切东西,包括午餐肉、沙拉,都让他们草木皆兵。

21.自从上次小明做了坏事后,他每天都心神不宁,事事都草木皆兵。

22.他经常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搞得周围的人都跟着担心。

23.遇事要镇定,不要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24.因此,既不要谈疣色变,草木皆兵,又不要不再乎,应认真对待,积极预防与治疗,切莫继续传染性伴侣和其他家庭成员。

25.两军对垒时,最怕草木皆兵。

26.其实,营养搭配、科学喂养也不必弄到草木皆兵,太讲究了就不是喂养幼儿,而是做科学实验了。

27.敌人吓得惊恐万状,草木皆兵。

28.小明做了亏心事,事事都草木皆兵!

29.顾虑多的人,草木皆兵。

30.听说上级要来检查,大家都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31.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很多香花都看作毒草。

32.“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33.这场瘟疫发生以来之所以迅速,反复传染到世界其他地区,以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战战兢兢,凤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34.然而,消费者对此抱有的恐慌心理却反向大幅上升,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35.记者在市区某超市获悉,对于蒙牛和伊利这两个知名品牌,市民现在有点草木皆兵。

36.同一切非正义的统治者一样,他们色厉内荏,十分害怕中国老百姓,简直害怕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程度。

37.艾滋病的危害的确使人谈虎色变,但面对艾滋病患者也不必草木皆兵、惊恐万分。

38.说好的天潢贵胄,金口玉言呢?说好的唐室昏庸,懦弱娇柔呢?他俩可不是没见过逃难中的皇室班子,闻风丧胆,草木皆兵,皇帝都畏畏缩缩无法振作。

39.从两天前,金库和大粮仓被盗的消息传出后,东阳城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宵禁令都动用了,从早到晚,都有全副武装的精锐卫兵,梭巡在街道上。

与草木同腐成语解释 篇5

发音:yǔ cǎo mù tóng fǔ

简拼:ycmtf

类型: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宋·苏轼《太息送秦少章》:“虽然,自今观之,孔北海、盛孝章犹在世,而向之讥评者,与草木同腐久矣。”

解释: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示例:大丈夫处世,不能建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历史典故、近反义成语 篇6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guì)千金买骨(郭隗wěi)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yáo])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头蛇尾虎落平阳虎穴龙潭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与虎谋皮藏龙卧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咽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鸟飞兔走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来龙去脉攀龙附凤群龙无首降龙伏虎一龙一猪老态龙钟笔走龙蛇龙潭虎穴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车水马龙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惊蛇入草龙蛇混杂杯弓蛇影牛鬼蛇神打草惊蛇虚与委蛇笔走龙蛇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一马当先老马识途汗马功劳万马奔腾犬马之劳万马齐喑一马平川天马行空快马加鞭走马看花信马由缰蛛丝马迹兵荒马乱人仰马翻人困马乏鞍前马后人强马壮猴年马月青梅竹马单枪匹马招兵买马心猿意马悬崖勒马千军万马香车宝马指鹿为马害群之马厉兵秣马塞翁失马盲人瞎马脱僵之马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羊肠小道羊入虎口亡羊补牢虎入羊群歧路亡羊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杀鸡吓猴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飞蛋打鸡犬不宁鸡犬不留鸡犬升天闻鸡起舞杀鸡吓猴杀鸡取卵偷鸡摸狗鹤立鸡群小肚鸡肠鼠肚鸡肠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犬马之劳猪狗不如鸡犬不惊兔死狗烹鼠窃狗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画虎类狗关门打狗

〖猪〗猪突豨勇猪狗不如杀猪宰羊封豕长蛇凤头猪肚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笨鸟先飞如鸟兽散小鸟依人惊弓鸟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凤毛麟角鸦雀无声燕雀安知鹤立鸡群鹤发童颜风声鹤唳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燕语莺声鹊巢鸠占鹦鹉学舌蜻蜓点水

〖兽〗困兽犹斗如鸟兽散人面兽心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洪水猛兽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狐疑不决鹿死谁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猫鼠同眠黔驴技穷一丘之貉管中窥豹

〖鱼虫〗金蚕脱壳蝇头微利花飞蝶舞螳臂挡车鱼跃鸟飞如鱼得水独占鳌头井底之蛙瓮中捉鳖虾兵蟹将鹬蚌相争如鱼得水沉鱼落雁缘木求鱼

四、数字成语:

一:一言九鼎一心一意一马当先一目十行一落千丈一举两得一如既往

二:独一无二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二三其德一分为二一清二白二三其德

三:三顾茅庐三生有幸三长两短三从四德三言两语三令五申三长两短

四:四面楚歌四平八稳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通八达四海为家低三下四

五:五谷丰登五脏六腑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五光十色五体投地

六:六亲不认六神无主五颜六色六亲无靠六尺之孤三头六臂三姑六婆

七:七窍生烟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情六欲七拼八凑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风八面玲珑横七竖八八方呼应八斗之才半斤八两耳听八方

九: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三教九流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十拿九稳五光十色十恶不赦十万火急以一当十十室九空

百: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步穿杨破绽百出百折不挠百里挑一百无禁忌

千:千载难逢千里迢迢千篇一律千钧一发千方百计千变万化千锤百炼

万:万水千山千变万化万无一失万众一心千门万户气象万千万紫千红

1.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2.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3重叠成语,(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善始善终戒骄戒燥

(3)AABC 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

(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反义词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比喻如鱼得水如胶似漆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

(2)夸张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了解)

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安乐窝铁公鸡冷不丁

容易写错的成语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篇7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處〗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 篇8

陈康肃想:“每当别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时,总是大声称赞,连声叫绝,这个老头却只点点头,真是个糊涂老头。”

陈康肃问老头说:“你在这看了这么久,你也懂得射箭吗?你看我的射技怎么样啊?”

卖油老头扦字胡子,微微一笑,然后慢悠悠地 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康肃一听,勃然大怒,大喊起来:“你这个呆老头,凭什么敢小看我的射技。”

卖油老头不气不恼地说:“我是凭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说完,老头从担子里拿出一只 葫芦放在地上,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 在葫芦嘴上画,然后用勺子舀油往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顺着钱孔里流下去,葫芦里的油装满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沾到钱孔上。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连声叫绝。卖油老头站起来微笑着说:“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由于手熟罢了。”

历史成语故事典故 篇9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无比高兴。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爽,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啊。不服气就比划比划。光说不练你是难以服众的!”“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老翁谦虚地对陈尧咨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意思是说,我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篇10

公元357年,苻坚继承了他叔叔的皇帝宝座,王猛也当了中书侍郎。苻坚和王猛勤政爱民,不许豪强欺压老百姓。他们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过了十几年,前秦就富裕起来了。公元369年,王猛出兵攻打前燕,第二年把前燕灭了。顿时,前秦的地盘扩大了一倍,成了北方最大的国家。公元375年,王猛病死,苻坚继续灭了一些小国,把北方统一起来。

苻坚看着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动了统一天下的念头。公元382年,苻坚召集文武大臣开会,他说:“咱们已经把诸侯差不多都平定了,现在只剩下南方还有一个晋国。为了这,我整天吃不下饭。我打算率兵去伐晋,你们觉得怎么样?”大臣朱彤说:“陛下顺应天命去平定天下,一定能马到成功!”嘿,这马屁拍得好,苻坚听了,十分高兴,说:“这正是我一生的志向啊!”

当然,也有人唱反调。大臣权翼说:“臣以为不能去打晋国。晋国虽说比咱们弱,可是他们君臣关系处得挺好。宰相谢安那帮人也都挺有本事的。咱们硬打过去,人家一定会合力抵抗,恐怕不一定能取胜。”苻坚听了,绷着脸不吭声。又有一个叫石越的大臣站出来说:“晋国有长江天险挡着,也不容易打过去。陛下还是先养精蓄锐,等他们内部空虚了再去打,也不算晚。”

苻坚可不这么想。他激动地站起来,说:“我的军队比晋国多多了。我的士兵把马鞭子丢到长江里,都能把江水堵住,让长江断流(成语“投鞭断流”由此衍生)。有这么多人,咱们凭什么怕长江天险?”

谁知大臣们还是不同意,死乞白赖地反对。苻坚可真发了火儿,大声地说:“算了,我自有主张。”他把大伙儿轰走,只留下他的弟弟苻融商量。

苻坚对苻融说:“自古以来,办大事总要靠一两个人的决策,现在就让你和我一块儿做决定吧!”苻融说:“依我看,也是不能攻晋。现在,一是时机不适宜,二是晋国还没有什么弱点让咱们抓住,三是咱们的将士打了这么多年仗,打得筋疲力尽,谁也不愿意再打了。您还是听取大伙儿的意见吧!”

苻坚生气地喊起来:“没想到你也这么说,叫我靠谁去?我有百万强兵,物资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国,哪有你说的那么多难处?我不信!我虽说不算英明,可也绝不是昏庸的君主,决不能再让晋国留下去了!”

苻融哭着说:“就算我说得不对,您也该想想王侍郎(王猛)的话吧?您不是常把他比作诸葛亮吗?他临死的时候,不是嘱咐过您,不要攻打晋国吗?”

苻坚不爱听这个,使劲儿一甩袖子进宫去了。

转眼过了几年,苻坚不听大臣们的意见,下令出兵讨伐晋国。他让苻融带着二十五万人为前锋,又派一支水军从蜀地沿江东下,他自己则带着几十万步兵、骑兵,浩浩荡荡地往南进发,真是够威风的。

消息传到晋国,很多人给吓傻了。拿晋国的这点儿人力、物力去对付强大的敌手,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可是谢安倒沉得住气。他先让淮河北岸的老百姓赶快迁到南岸来,免得被秦军抓作壮丁,抢了粮食;接着,他派谢石为大都督,负责全线指挥,谢玄为前锋,领兵八万迎战。

一开始,秦军占了上风,很快渡过淮河,占领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寿阳在淝水(淮河的支流之一)西岸,苻融派兵驻在淝水东面的洛涧(淮河的支流之一)。谢石、谢玄他们到了洛涧东面二十多里的地方,探听到离秦军不远了,也都停了下来。

晋军刚要迎战,秦军派了一个使者来。谢石叫那个使者进来,一看就愣了!他认识这个使者——原晋国刺史朱序。朱序守襄阳(在湖北省,汉水中游)的时候,跟秦军打过仗,因为兵少没有援助,城被攻破,人也被俘了,后来降了前秦。这会儿,谢石见朱序来了,觉得倒是个机会,可以从朱序的嘴里套一套秦军的虚实。

刚巧,朱序也有这个心思。他悄悄地对谢石说:“我是奉了苻坚的命令,来劝你们投降的。可我是汉人,怎么能帮他的忙呢!老实说吧,秦军夸口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到时候人一齐,你们八万人很难挡得住。我看就趁他们现在人手还不齐的时候先打过去,挫挫他们的锐气。先锋要是吃了败仗,后面大军就乱了。”

谢石、谢玄完全同意朱序的说法。他们派大将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去袭击洛涧的敌军。刘牢之和他手下的将士,大部分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农民子弟,早就想打回老家去了。这会儿接到命令,欢蹦乱跳地赶紧集合好,趁着天黑渡过洛涧,朝着秦军的营房打过去。

此时,秦军还在做美梦呢!被晋军冷不丁地打进来,没法抵抗,死伤了一万多人,剩下的忙往寿阳撤。晋军一气儿追到淝水东岸,隔着河就瞧见寿阳城了。苻坚听说前锋吃了败仗,吓了一大跳。他本来以为派朱序到晋军去劝降,谢石他们准得同意。没想到朱序回来说,谢石不但不投降,还说非要打败秦军不可。

这会儿人家真打了个胜仗,苻坚更不敢大意了,忙赶到寿阳,和苻融一起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过去,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晋军布阵十分严整,井井有条,密密麻麻地连成一片。再往后看,有座八公山。山上长着很多树木花草,风一吹,摇摇晃晃的。苻坚猛地一看,把这些草木都当成是晋军的将士了(成语“草木皆兵”由此衍生)。他打了一个哆嗦,对苻融说:“哎呀!晋军的力量可真不小,谁说他们人少的?”

隔了几天,晋军派了使者来,说:“你们从河边往后退一下,空出一块地方来,让我们渡过河,这样咱们才好对决!”秦军将军们都不同意,对苻坚说:“咱们人多,他们人少,不如坚守阵地,让晋军打不过来,这样我们才最有把握取胜。”苻坚想了想说:“没关系。咱们稍微退一点儿,等他们渡河渡到半截儿,再一股脑儿冲过去,准能打胜。”大伙儿这才没有话说。

苻坚想得倒不错。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后退的命令一下达,就乱套了!秦军的士兵本来就很复杂,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是临时抓来的,根本不想打;汉人的士兵,更不愿意跟晋军打;鲜卑人的士兵,又不愿意替氐族人打。所以一接到命令,大伙儿也不知道为啥撤退,“呼啦”一下子,撒腿就往回跑。骑兵更快,争先恐后,快马扬鞭,一溜烟地跑了。朱序趁这个机会,骑上马混在退兵里头,一边跑一边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士兵们一听,跑得更急了,简直就跟大堤决了口子似的。这千军万马放开了一跑,谁还挡得住?

正在渡河的晋军,看见秦军没命地逃跑,可来了劲儿了。他们急忙加快渡河,发起进攻。苻融想叫人马停住,可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就给逃兵撞倒了。晋军从后面追上来,挥刀猛砍,苻融死在乱军当中。晋军乘胜猛追,秦军连头也不敢回。他们听见风“呼呼”地直刮,听见远处还有几只鹤不住地叫(成语“风声鹤唳”由此衍生),都以为晋军已经追上了,跑得更快了。有的人又冷又饿,给大伙儿挤倒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大伙儿都不敢停下来,晚上也不休息,实在困了,就在露天地里打个盹儿,醒来后接着跑。

这一仗,晋军打胜了。消息传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谢安正和客人下围棋。他看了眼战报,甩手把它扔到床上,没有半点儿高兴的样子。客人问:“前方的战事怎么样?”谢安不当回事儿地说:“咱们的孩子(指晋军将士)把敌军打败了。”他表面上装得挺镇静,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下完棋,他回房想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因为太高兴了,走得很急,他迈门坎儿的时候,连鞋底上的齿(晋人穿木板鞋,底上有齿)都碰断了。晋军打了胜仗,东晋政权保住了,谢安哪能不高兴呢?

百感交集成语历史典故 篇11

一、百感交集成语解释

“百感交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无数感触交融汇集在一起,形容心情复杂,感慨无比。交:一齐,同时。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二、百感交集成语典故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北方的匈奴贵族刘裕乘机起兵入侵。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

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玠决心把家迁往南方。他的哥哥卫zǎo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卫zǎo分离,卫玠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卫玠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一起南下。

卫玠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步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三、百感交集成语造句

1、看到30年前的老同学,奶奶百感交集。

2、站在领奖台上,小兵的心中百感交集。

3、登上万里长城,我不禁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4、这个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真让人百感交集。

5、我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6、您或您孩子患了ALL的消息会让人百感交集。

7、一说到我的职业,我总是百感交集。

8、老张拿起战友老李生前用过的枪,轻轻地抚摸着,一时百感交集。

9、他从台湾回到久别的故乡,真是百感交集。

10、到了中年,人们对生日的看法趋向于百感交集。

11、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12、看到电视报道中地震灾区各种人的不同行为,我百感交集。

13、我安静地坐下来,写了这篇帖子,百感交集。

14、我感到自己此刻已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了。

15、但谈到蔡,他百感交集,似乎有着爱之深责之切的感慨。

16、阔别40多年的夫妻在故乡重逢,不禁百感交集,老泪纵横。

17、你望眼欲穿却情意绵绵,你百感交集却一如既往,你处处皆是却感天动地。

上一篇:全球运营下一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