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2024-09-28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精选16篇)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1

一、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真实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客观真实,真实性是基本特点。历史小说虽然也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但其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虚构,不必与史实相一致。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5年第6期上的三位作者把《三顾茅庐》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是不妥当的。首先,三顾茅庐这件事虽然在史书《三国志》中有记载,但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并没有具体描述,而且多本史书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争议。其次,《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改写成的,《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是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部分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一本章回体小说,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史实并不一致,所叙说的事情经过都是作者虚构而成,并没有史实依据,这明显是历史小说,又怎能是历史故事呢?另外,王勇老师把《林冲棒打洪教头》当作历史故事来处理显然也不妥当,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的,应该也是一篇历史小说。这几位老师之所以把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混为一谈,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者根本的区别,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这篇课文,虽然作者和编者根据自己的倾向对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进行了艺术创造,但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与史实是一致的,基本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定位,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二、历史故事教学的重点——故事

赵俊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概述和讲述的做法是好的,但是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上,整堂课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追溯、概述和讲述,这种做法有点偏颇。这类课文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段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涌现出的人物,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故事”本身,从故事入手,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故事,知道课文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二是明故事,懂得课文是怎么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三是说故事,根据年段要求,学会讲述故事。低年段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中年段学生要会讲述和复述故事,高年段学生还要拓展故事,阅读和讲述更多相关故事。四是写故事,高年段的学生还要会运用课文中叙说故事表现人物的方法练写故事。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首先要知道课文是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塑造了司马迁这个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形象。其次还要明白课文是围绕“发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抓住司马迁遭受残酷刑罚之后悲愤交加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学会阅读这类故事。因为这是一篇高年级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书后第1和第5习题的提示,在学会复述课文故事的基础上,阅读 《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试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学写一个故事。

三、历史故事教学的难点——历史

几位作者都认为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学习时难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也认为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难点。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1.史于文先。历史故事类的课文都带有不同的时代味道。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那段历史,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历史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对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和负荆请罪这个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2.读文明史。这类课文的开头一般都会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开头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也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背景。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读文探因,析因明史,明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使学生对司马迁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为理解司马迁的“发愤”打下基础。

3.以今想古。这类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有很多情景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去再现古时的相似情景,用自身的体会去感受古人的体会,将历史现实化和儿童化。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所描述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当时的司马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紧扣“泪流满面”“千万不要”这些词句,想象面对父亲不能继续编史的遗憾及对自己的无限希望,自己会怎么说和做,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对历史的理解,自然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4.补史入境。这类课文由于篇幅所限,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部分历史镜头,课文在叙述过程中会留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故事,理解人物,教学时我们可以史文结合,利用文本空白,适度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资料的研究,走进故事情境,聆听人物内心的独白。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有关描写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的表现部分时,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出现疑问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报任安书》中描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生不如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的悲和愤,加深对课文中“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感受这段文字里面的温度,呈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悲愤画面,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渗透 篇2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到底有何意义呢?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通常情况下,通过讲述完整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数历史故事都会引发人们深入思考,这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初期的初中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历史故事则是当时某一事件的缩影,故事的发生也必定符合历史发展顺序,这个过程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关系进行推理和猜测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通过历史故事来总结规律,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使用恰当的故事,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H.4mm〗.在新课内容开始前设置悬念故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历史课同样如此,在新课内容开始前讲述一个悬念故事,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当中一直保持积极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故事,既可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较多的历史人物,而且这些历史人物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熟记这些历史人物,教师就可以采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方法

3.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渗透历史故事

以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作为结尾,能让学生再次高度集中注意力,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述“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看到商鞅最后却被处以极刑时,学生们感叹不已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讲述了秦王派兵抓捕商鞅的情景:当时商鞅逃到边关客栈,但是客栈却不敢收留他……最后,商鞅虽然死了,但是商鞅变法却成功了,这也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历史故事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历史故事也数不胜数,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

2.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必须选择合理的时机

一堂历史课往往由多个环节组成,所以教师在讲述时必须把握好时机,适时地渗透历史故事在课初渗透历史故事时,要设置悬念;在课中渗透历史故事时,必须紧紧结合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理解;在课末讲解历史故事时,必须重视故事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作用

3.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

讲述历史故事必定会涉及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良好的语言组织是增强历史故事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使用精练的语言,还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3

高山流水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弹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伯牙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声所表达的,樵夫就能感受到,并发出同样的感叹,伯牙兴奋极了,二人融入了同一个世界,一个只有琴声的高雅世界。这个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二人成为知己。

后来,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认为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声的人,而现在这唯一的知己也离开了。于是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最心爱的琴,并终生不抚琴,以谢子期。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遂成千古绝唱!

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悬梁刺股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来自神话 寓言 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4

【凿(záo)壁偷光】 这则成语讲述的是汉代人匡衡(kuānɡ hénɡ)勤学苦读,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汉代时,有一个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勤奋好学。但是,他的家境贫寒,父亲没钱买蜡烛供他晚上读书,天一黑,他就无法看书了。匡衡看着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心里非常难过。他的邻居家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有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穷人,就恶毒地挖苦他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匡衡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干活,不用报酬(chou),只要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请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有名的历史成语故事 篇5

【成语故事】相传尧舜禹时期,舜在没有成为首领前,一心为公,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第一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邑,第二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都城那么多,到第三次搬迁时,足有一个国家那么多。后来他被尧推举为继承人。

【典故】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吕氏春秋·贵因》

【释义】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6

一、历史故事的选取原则分析

1.趣味性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要以趣味性作为基本的前提之一,历史故事的选取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历史故事的选取也要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故事能够迅速地进入课堂教学的历史情境之中。

2.主题明确

明确的主题是一个优秀历史故事成功的一半,明确的主题能够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对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起到一个课程铺垫的作用。历史故事要紧紧围绕着主题层层铺开、娓娓道来,这样有利于整理学生的思绪,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3.紧扣课程内容

历史故事的选择一定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学辅助作用,而不是随意地选取与课程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视听上的混淆,也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外,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相对于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既紧紧围绕,又相对发散,这样学生会通过历史故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策略探讨

1.合理安排故事的穿插时机

历史故事虽然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是历史故事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够喧宾夺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历史故事的穿插时机,既要让历史故事调动情绪、激发兴趣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不被历史故事的丰富多彩而分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历史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引,以故事的方式设置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即将讲述的历史时代。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般学生会在20 分钟左右以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明显下降,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来作为课堂的缓冲,缓解一下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大脑能够稍事休息,此时历史故事的选择同样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只不过是更加突出历史有趣的一面,然后继续开始课堂教学。

2.服务于课程教学难点的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学生很难深刻地体会,例如战争、政治等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文字的描述,无法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逐步的剖析,则学生势必会越听越难理解。例如,在讲到近代史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很少有学生真正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如果不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个概念,则有关这个部分的很多习题,学生必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发生在清末的民间小故事来讲述沿海殖民统治区的世态人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另外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来展现历史的另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历史,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内涵的深度理解。这样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趣味横生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让历史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历史故事的帮助,通过有效的历史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涵,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历史故事的选择和引用,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辅助作用,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提供保障。

摘要:历史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肩负着传递历史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还承载着塑造学生内在品质的重要使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运用历史故事来辅助课堂教学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故事的趣味性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历史故事的深刻寓意又时常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到历史知识,同时也深深地体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故事,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09(4).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故事;作用;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历史学科具有人文特点和故事特点,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结和回顾。由于较强的实用性和故事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历史知识,产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初中生身心发展还相对不成熟,普遍好玩好动,对于丰富的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来讲历史故事,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秦始皇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讲一些当时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长城修建的不容易,在感叹长城宏伟壮观的同时对当时的民众由衷佩服和同情。第二,有助于使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化。由于历史所讲述的内容大多和过去有关,对于部分历史现象和行为难以感同身受,完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对历史现象所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加以诠释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站在过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现象,从而能够深入理解,加深印象。例如,以“美国经济危机”为例,学生常常很难想象大萧条的状况,教师可以讲一些当时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意识到大萧条的严重性,人们居无定所,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缺失信仰,社会一片黑暗,停滞不前。第三,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故事具有很强趣味性的同时也容易引起深思,令人思考。学生在听老师描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可以进行思考,特别是积极向上题材的故事情节更容易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則和依据

历史故事要想对教学起到积极作用,需要善于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题材,否则,将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作用。首先,历史故事内容必须丰富生动,题材广泛,符合学生的喜好和理解需求。其次,历史故事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该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故事情节构思需要清晰条理,具有层次性。另外,历史故事还需要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为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便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掌握所学知识。

三、开展历史故事教学的有效对策

历史故事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重视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第一,抓住时机。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讲解历史故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引入本节课所讲内容,学生将会很容易被教学内容吸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然而在课堂进行到一半时,学生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课很容易感到疲惫,分散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轻松的故事情节,以便缓解和降低学生的听课压力和紧张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再次集中到内容方面,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另外,教师在课堂快要完成时抓准时机讲故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浓的兴趣。第二,讲解时语言要充满魅力。在讲解历史故事,教师的语音、语调能够极大地影响故事效果。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支撑,能够使学生听得更加投入,置身其中,对情节中的善恶美丑进行辩解和区分。例如,在讲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时,教师可以对岳飞抗敌的英勇事迹进行精彩描述,使这种爱国的情怀和英勇厉害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当讲到秦桧卑鄙无耻地陷害岳飞时,使学生也对秦桧产生浓浓的恨意和鄙视,同情岳飞的悲惨遭遇。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爱国情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讲解历史时,应该尽量不夹杂个人情绪,真实还原和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即使情绪激动也不能说脏话,并且注意讲解时语速应该保持适中,把握好节奏。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被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的呈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牟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以“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2).

[2]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从张元先生讲隋唐史说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3]何成刚,陈伟壁,沈为慧.“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虚拟故事中“虚”与“实”的思考札记[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历史故事:毛遂自荐的故事 篇8

平原君到了楚国,向楚王陈说合纵抗秦的利弊,从日出就开始谈,到了日中还没有达成决议。毛遂手扶剑柄走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的利弊,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了。现在从日出开始谈,日中还没有达成决议,是怎么回事?”楚王发怒,呵斥说:“你怎么还不下去!我是和你的主人谈话,你是什么东西!”毛遂手按剑柄上前说:“大王之所以呵斥我,是倚仗楚国那么多人都听您指挥。如今我和您相距十步,楚国人再多,您也无法倚仗!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大声呵斥什么?何况我听说,商汤只有七十里见方的国土,却能称王天下;文王靠着百里见方的国土,而能使诸侯臣服。他们难道是依靠手下的士兵众多吗?不!他们靠的是利用当时的形势,然后发扬他们的声威。如今楚国国土方圆五千里,正规部队一百万,这是成为霸主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抵挡。白起,小人物而已,率领几万人的军队,兴兵与楚国作战,一战就把楚国的鄢、郢两座城池给打下了,再一战连楚国的夷陵也给烧毁了,第三战甚至破坏了楚国先王的陵庙。这是千秋万载也难以化解的仇怨,连我们赵国也为您感到耻辱,而大王您却不知道愤恨。合纵抗秦,也是为楚国好,不单单是为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呵斥什么!”

楚王说:“对对,确实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谨奉上国家的土地和人民来跟从赵国,参加合纵。”毛遂就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微故事;应用

【分类号】G633.51

由大量真实事件共同组成的集合体称之为历史,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都是根据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的,基本形式较为单一,因此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兴趣。而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大,对于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应当符合当前初中生日常学习的心理需求,适应当前历史教材编写的相关方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故事的作用

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但能够确保青少年能够顺利完成学科学习的基本任务,更能够将历史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镜子,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多种缺陷。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历史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较为枯燥,因此历史教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进行,因为学生需要的是获得历史事实,而不是教科书上所谓的意义和人物评价以及事件影响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接受的群体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其对于故事的需求尚停留在孩童时期,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入微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微故事的引入对于历史内容的具体化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讲到唐代时,唐玄宗这个人物极具批判性。玄宗时代最初的“开元盛世”与最后的“安史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引入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十分合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故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进行故事选择的基本标准

确保历史故事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的基础便是选择恰当的历史故事。通常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真实性和趣味性以及针对性。

1.保证故事的真实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因为当所讲解的故事违背历史记载时,倘若学生在后期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到真实历史故事,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基于此,在历史故事选择过程中首先要选择符合历史事实的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2.确保故事的趣味性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获得学生注意,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则要求故事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讨论其对历史的贡献时,教师可以从作者司马迁切入主题,谈谈司马迁的个人事迹,从侧面了解《史记》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3.保证故事具有较强针对性

作为历史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上所讲解的故事应当和本课所讲解的内容有关联,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原则。只有足够重视故事的针对性才能够通過故事本身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从而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比如给同学们讲解我国沿海部分地区被侵略者占据等等小故事就可以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课堂难点自然就会化解。特别是学文史部分时,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名人小故事,将枯燥乏味的问世部分变成妙趣横生的名人课堂。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微故事的策略

1.在新课程中设置悬念微故事

新课程引导作为课程的开始,其更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应当使用历史微故事完成新课程导入,并设置相关悬念,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应当紧抓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提升教学的基本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例如,比如,对于《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新课程的讲解时,教师通过神话故事--女蜗造人,进行悬念设置:女蜗造人仅仅是神话传说,那么问题出现了,早期人类是怎么来的呢?针对悬念,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求知欲,从而充分实现课堂导入。

2.在课程教学中合理穿插微故事,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具有较强的注意力是极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历史微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穿插一定数量的微故事,从而确保学生形成高昂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穿插一定数量微故事,不但能够极大的提升学习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例如,对于战国争雄课程讲解时,因为所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教师应当在课程中穿插围魏救赵等故事,而著名的长平之战和纸上谈兵则出现在战国末年秦赵之争。通过大量微故事的穿插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活跃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3.准确把握微故事使用的时机

作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为故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教材的全部内容,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微故事使用时机,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微故事,并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在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保证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相关知识。此外,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大量理论性极强的知识点,因抽象难以理解,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历史微故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和理解。譬如,在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其最终目的在于统一全国思想,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控制,禁止人民对朝廷进行议论,最终通过思想文化完成统治权力的强化。

4.使用微故事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性的课程,教师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字之差使得学习的理解出现较大偏差。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微故事讲解过程中应当保证语言和形象的生动性,并通过肢体语言和心理暗示对学生进行感染,强化历史微故事对于课程的帮助作用,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影响之下,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故事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的同时,其自身的多方面技能能够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06).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10

一、历史微故事的选择方法

(一)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教育要以人为本, 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选择的历史微故事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 尽量选一些情节生动有趣、内容积极向上的、便于学生了解微故事, 领悟所要表达的含义, 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主题鲜明, 条理清晰。

使用微故事辅助历史知识的讲解就是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所以所选的微故事必须主题鲜明, 条理清晰。 有层次、有条理地讲述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清晰, 知道讲的是什么。

(三) 选择更符合历史真相的。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 虽然查找资料越来越方便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真假度出现问题, 对刚刚接触历史学习的初中生来说, 筛选出正确的信息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尽量选择有据可查的、更接近历史真相的微故事, 对于学生了解到的错误的信息予以及时的纠正。

(四) 与所学知识更接近的。

使用微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所以要选择和所学知识更接近的故事。 但是一个历史的知识点可能会有很多相关历史微故事,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因此老师要尽量选择与本课相关性更高的微故事进行讲解。 比如在《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 有美国总统同周总理举行会谈、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建交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四件大事, 由于时间有限老师还要继续往下进行, 因此不可能将全部的微故事都进行精讲, 老师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述就可以。

二、历史微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 选取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

微故事虽好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才能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利用大量时间讲微故事会使得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在上历史课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微故事导入本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兴趣之后再进行本课的课程讲解。 在讲解重点难点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微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所以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时候使用一个微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程临近结束的时候,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老师应尽量设置一两个问题或者悬念, 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在课后积极学习历史寻找答案。

(二) 微故事讲述时要讲究方法。

在平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同样的一篇文章, 如果平淡地读我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但是如果很有技巧地朗读, 情绪表达得很到位, 那么听的人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 深深地受到感染。 微故事的讲述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方式合适, 则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情绪, 把他们带入历史微故事中。 所以老师在讲述微故事的时候, 要运用自己深厚的历史功底, 语言组织精炼、表达精准, 生动而富有感情地将短小的微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在情绪受到感染的同时理解所学内容, 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课, 在讲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微故事时, 老师利用正确的方式讲述, 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结语

通过对于历史微故事在初中课堂的使用对策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微故事进一步分析, 我们了解到利用微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合理穿插, 可以有效帮助历史课堂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使用微故事进行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知识, 加深印象,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进一步阐述, 能够为利用微故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3, 07:123.

[2]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 2013, 06:165.

[3]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220.

[4]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 2015, 12:142+213.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11

胸有成竹(文与可)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纸上谈兵(赵括)

刮目相看(吕蒙)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有关读书成语:

废寝忘食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如饥似渴 手不释卷

有关道德的名言:

 道德是真理之花 —— 雨果

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

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陈寿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有关爱国名言:

 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有关父爱的名言: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

有关孝敬的名言: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歌德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         有关立志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代文学家 韩愈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   诚信为人之本。—— 鲁迅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形容人多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12

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突然注意到尾部发出光芒的萤火虫。他见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传播光亮,心想要是把这些光亮聚拢起来,作为读书之用,该有多好啊。他受到启发,想了一阵,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个纱囊,然后到处去找萤火虫,捉了数十只,将它们置于纱囊中,放在屋里。这样,屋里的纱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灯笼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车胤借着纱囊中透出来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读诗文。

车胤后来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官至吏部尚书。有谁知道,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学问,还多亏当初萤火虫给他出力呢!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做“囊萤”。

晋朝时候,还有个读书人叫孙康,家里也十分穷。他白天必须到田里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闲读书。他也没钱买灯油作照明之用。为了能坚持学习,他经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门口,借助积雪反射出来的月光读书学习。

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故事 篇13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 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特征。作为传承记忆手段之一的故事, 其借助于口头传播, 可以在其传播过程中对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加以传递——这样的作用往往有着“历史记录”的意义。但故事与历史相比, 其往往更注重描述事件过程, 并对其趣味性、生动性方面加以“锤炼”。故而更加能体现教学效果, 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 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往往更加符合故事性教学方式。由于其求知欲旺盛, 故而很容易记住故事, 记忆一些抽象性的概念也正好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办法。调查显示, 讲故事的授课形式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于故事来做到“事半功倍”。

2. 讲故事能使复杂、抽象变为具体、清晰。故事的特色在于将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叙述, 尤其是能够生动描述细节。借助于历史故事, 能够把很多传统方式讲解的历史课中难以记忆的内容有效地变为故事情节, 在“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记忆。而在对故事的理解过程中, 学生往往可以“不知不觉”地重现历史事件场景, 从而加深理解。

3. 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人类往往会用神话故事解读难以追溯的历史,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人们很习惯借助于故事来进行记录。为数不少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事件过程, 另一方面也穿插着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甚至可以说, 讲故事也属于传授知识、经验的手法之一, 也正因为此, 故事方才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引入历史故事教学中同样也需要遵循原则, 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充分掌握了解课程内容, 从而选取历史故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者。选取时也应兼顾其趣味性和真实性。以此来在保证故事实际性、合理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去结合历史与现实, 以求真正做到生活中“以史为鉴”并对上课的效率加以提升。同时, 选择故事的过程中还应讲究针对性, 以求真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 并不失时机地提升其独立思考、思辨方面的能力。

三、历史故事的分类

1. 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目前, 中国大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以历史研究学中“分期理论”作为基础, 将历史以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阶段来划分。为此, 也应将初中历史故事同样按照上述方式加以划分, 从而不至于混乱。

2. 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历史故事一般可分为“人物中心型”和“事件中心型”两种, 前者多以故事主角的经历来展开事件, 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听者了解特定的历史人物, 并从人物的角度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国民的状态。后者则讲究对事件过程和细节加以描述, 主要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加以强调。而这样的故事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场景, 并在其间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

3. 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此方法可以将故事划分为史实性、传说性、虚拟性三种类型的故事。一般而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多采取前者, 然而因为各种故事往往都有着夸张和虚构部分, 其中很多细节真实性根本难以证实。所以教师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故事内容 ( 前提是保证整体合理) 。由于这样的故事来源在于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其中情节和人物都有据可查。故而教师可以对其叙述方式在讲述时做出相应调整, 以之来有效加强学生的把握能力。传说性故事则多属神话范畴, 难寻来源和相应文献, 仅仅是口头传说而已。传说性故事则是真实程度难以考证的民间传说, 但史料价值却不可低估——为数不少的传说的基础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一些相应的事件, 故而其在历史教学中也是“用得上”的。而虚拟性故事则多为虚构故事, 但其往往会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故事的背景或人物。此类故事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在此类故事教学中按照自己所需来对内容加以“整改” ( 前提是保证内容合理) , 从而使得其可以和历史事实相互符合。甚至可以说, 这一类虚拟性故事实际上就是基于真实历史而开展的“再创造”活动。

四、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1. 内容生动, 激趣动情。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这一活动的目的, 在于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所以必须在有效地保证生动性的前提下进行内容选择。故而, 应选择故事中具备相应故事情节者作为课堂讲授对象。从这一点可见,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是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

2. 主题明确, 结构清晰。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故事要讲究条理清楚、情节清晰主题明确。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整个故事的框架讲清, 并尽量清楚地描绘其中的景象。同时, 应有效地关注是否有鲜明的主题, 以及故事内容是不是真正以这个主题作为中心。

五、结语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往往很缺乏重视程度——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教学问题。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一系列历史故事, 往往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和提升课程所具备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 而这些“故事”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 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由于初中学生是刚刚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 故而其难度设置应把握分寸, 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从而活跃课堂, 故而,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教学模式效果颇为显著。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3) .

历史不只是一个好看的故事 篇14

然而,梳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生命历程却非易事,因相关记载混乱,彼此矛盾,详略失当,很多地方甚至几乎是空白,至于溢美、抹黑、造假之处,比比皆是,从中判断取舍,工作量堪称浩大。

经过多年考证,《努尔哈赤传》中大部分内容得到学界认可并沉淀下来,成为“知识点”,甚至到了不知道这些基础知识便不配谈努尔哈赤的地步,这是该书能够推出普及本的契机。翻开《努尔哈赤全传》,即使是不太了解清史的读者,读罢本书,亦足以和专家对谈。历史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面重要的镜子。如果说,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有太多非黑即白、立场高于一切的人们,则不能不说,这是历史教育的失败,它没能让人的趣味变得更丰厚,而是变得更刻薄。历史不只是一个好看的故事,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实践。当我们觉得历史逻辑如此简单、前人过于蒙昧时,那恰好说明,我们并没有读懂历史,我们并不知道,有一种力量在约束着人们的选择,人在历史中并不完全自由,当曾经的一切卷土重来,我们可能还会再蹈覆辙。毕竟,历史是复杂的,所谓“还原”历史真相,必须将过去的分分秒秒照搬过来,而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历史总是人类的某种“概括”,我们把其中的一些事“人为标定”成有价值的大事,并忽略那些无意义的“小事”。当后人自以为是地赋予历史意义时,则历史永远是“对”的,因为“不对”的,根本没发生。

所以,真正的史家不会乱下判断,不会用历史抒情,不会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历史中,不会把想象当成事实,相反,他只是一个在明知无法获得全部真相的前提下,依然执着地在挖掘真相的工作者,他一个个地去捡拾细节,甚至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完成整体的拼图。

在遍地都是说书人的当下,《努尔哈赤全传》既是一种另类,也是一种抗争。无论如何,人最终会突破故事式的野蛮思维,走向理性与尊重,只要一个社会在不断成熟与进步中,那么,《努尔哈赤全传》这样的书,就注定不会被忽略吧。

《大道当然》

作者:王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在一个尚待成熟的行业中,选择尊崇规范,万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还是义不容辞地选择了承担时代的责任。这部全新的作品,真实记录了王石以及万科近13年来面临的放下与坚持的选择,披露了风云背后王石和万科的思考、故事、情怀,堪称是个人传记和企业成长的完美融合之作。

《第五空间战略:

大国间的网络博弈》

编著:张笑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本书从全球视野下的网络社会安全入手,俯视全球热点的棱镜门事件,解剖由美国发起的全球网络战争和网络军备大赛,曝光大国之间网络博弈的种种机密,为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网络安全人员和网民,就政策走向、网络发展、个人网络安全等方面找到合理的应对之策。

《制造型零售业——

7-ELEVEn的服务升级》

作者:[日] 碓井诚

译者:周征文

出版: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学习历史上的成语故事 篇15

苛政猛于虎

【拼音】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成语故事】出自《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释义】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苛:苛刻,暴虐。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一叶落知天下秋

【拼音】yī yè luò er zhī tiān xià qiū

【成语故事】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释义】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有时也比喻一片树叶的凋落,却认为是整个秋天的来临,表示虚假之意。

甚嚣尘上

【拼音】shèn xiāo chén shàng

【成语故事】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合谋也,张幕矣。”(伯州犁)曰:“虔卜於先君也,彻幕矣。”(楚王)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

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579年,宋国出面调停,晋、楚约定彼此互不侵犯。四年后,附属晋国的郑国背晋投楚,晋出兵攻郑,郑便向楚求救。楚国不愿失去郑国,便不顾盟约,由楚共王亲自率军赴郑救援。

双方在郑地鄢(yān)陵相遇。楚王求胜心切,虽然遇上了当时军事上普遍忌讳的晦日(阴历月终),仍命令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准备进攻。楚王亲自登上侦察车,察看晋军动静,太宰伯州犁跟在后面。只见晋军营内一会儿张起帐幕,一会儿又撤除帐幕。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占卜,求祖先保佑!”突然,一阵烟尘弥漫开来,楚王说:“看,那边喧嚣得厉害,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答道:“晋军正在塞井平灶!”楚王下令说:“好,打吧!”两军交锋,楚、郑两国阵容不严密,而晋军在晋厉公的率领下,攻击勇猛。这一仗,从清晨一直打到星星出来才收场。最后以楚军彻底失败而告终。楚王乘着夜幕笼罩,率领残兵悄悄地逃走了。

【释义】甚:很;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韦编三绝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故事】出自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探究学习中历史故事的深度运用 篇16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轻视历史过程、片面强调分析的现象。表面上看, 似乎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 但学生经过备考的反复训练, 这些貌似分析理解的内容最终却异化为对背景、原因、过程、影响、意义的简单记诵。历史成为抽象分析的空壳, 生动的历史叙述付之阙如, 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 面目可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这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为突出:一方面, 课程标准规定必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 涉及古今中外,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了压缩教科书的篇幅, 历史的叙事被无情地抽取掉了。另一方面, 历史新课程采用文明史框架, 与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框架相比, 顺应了史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但文明史框架同样也存在 (甚至更为突出) 着历史叙事被抽取的弊端。作为历史故事载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是因为内容的限制而缺席, 就是因为过于密集不可能展开叙述。再加上中学教育的功利性使历史教学的时间不断被压缩, 可以发现, 在高一必修教学过程中不少历史教师甚至回到了划书本的可怕状态 (除了个别公开课) 。

重视历史故事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作用, 是历史教学的传统。但总的来看, 单纯为课堂气氛而进行的“加味精”式故事占主要地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历史故事的运用与历史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开展“叙事探究”, 这种历史探究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故事解读式”探究

故事解读式探究是教师提供历史故事, 学生围绕历史故事开展探究学习;了解故事的背景、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探究故事反映的历史现象。

1. 基本模型

“故事解读式”探究一般可以有四个步骤;讲述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解读历史故事———探讨历史问题。其中, 讲述历史故事的环节可以是教师生动地讲述, 也可以是故事文本的阅读或视频资料的观看。

2. 主要学习目标

“故事解读式”探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故事使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性, 加深对历史问题、历史概念的理解, 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故事的能力、史料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3. 教学案例解析

案例1:

历史故事:1980年, 山东高唐县王庄大队一位名叫王本跃的农民开始了新的尝试。他本来是公社里学大寨的标兵, 上一年他组织集体组与包产到户组对阵, 想看看到底是集体农业好, 还是包产到户强。年底, 王本跃和包产到户组的比赛揭晓, 包产到户组比王本跃的集体组每个劳力多收入好几百元。王本跃买了一头大骡子, 承包了23亩地, 决定要走包产到户的路。这年秋天, 王本跃种棉花收入8100元, 成为王庄大队的冒尖户。年末的统计表明, 仍然坚持原有制度的地方产量不增不减;包产到户的地方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农历年过去之后, 高唐县在王庄大队召开现场会, 要求“户学王本跃, 队学小王庄”。

学习目标:通过故事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演变。

问题情境:故事发生的时候, 中国农业经济面临着怎样的问题?王本跃这一番探索之所以成为可能的社会政治背景是什么?

4. 可能存在的问题

“故事解读式”探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容易把故事反映的个别的历史现象当作历史的普遍特点, 从而导致历史认识的偏差。

案例2:

历史故事:且说嘉靖年间, 这盛泽镇上有一人, 姓施名复, 浑家喻氏, 夫妻两口, 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 每年养几筐蚕儿, 妻络夫织, 甚好过活。这镇上都是温饱之家, 织下绸匹, 必积至十来匹, 最少也有五六匹, 方才上市。那大户人家积得多的便不上市, 都是牙行引客商上门来买。施复是个小户儿, 本钱少, 织得三四匹, 便去上市出脱。……夫妻依旧省吃俭用, 昼夜营运。不上十年, 就长有数千金家事。

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 开起三四十张绸机, 又讨几房家人小厮, 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施复的故事)

学习目标:运用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故事的背景;以施复故事印证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

可能出现问题:学生容易将施复这种经营形式放大, 得出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的结论。

解决方案:从方法的角度分析讨论:施复是个小说人物, 他的故事能反映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状况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作为史料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二、“故事考证式”探究

“故事考证式”探究是教师提供存在史实问题的历史故事, 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找出历史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1. 基本模型

“故事考证式”探究一般可以由三个步骤组成:教师提供有问题的故事——辨析历史事实———重建历史故事。

2. 主要学习目标

除了感受历史的生动性, 提高史料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故事考证式”探究还着眼于历史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故事的质疑、考证、重建, 形成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和史证精神。

3. 教学案例解析

案例3:

历史故事:汉朝的朱买臣自幼家境贫寒, 打柴为生, 不忘发愤攻读四书五经。其妻崔氏嫌贫爱富, 威逼朱买臣写下休书, 后改嫁匠人。崔氏好吃懒做, 直弄得匠人家业败尽, 崔氏只好流落大街要饭。正赶上朱买臣得中状元, 被封礼部尚书衣锦还乡。崔氏马前认夫, 朱买臣取一盆水泼于马前, 说若能把水收回盆内则可相认, 崔氏连泥带水也没凑够半盆, 羞愧自尽。

学习目标:运用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辨析故事中的史实错误, 培养历史批判思维的习惯。

问题情境:这个历史故事中有哪些违背史实的地方?如果要使故事符合史实, 应作怎样的修改?如果要深入了解朱买臣的故事, 哪些史书可以参考?

三、“故事还原式”探究

“一部上下数千年绵延发展不绝的连贯性的历史, 实际上不存在, 其连贯是出于史学家的想象。这种想象, 在史学上是一种建设。”[1]“故事还原式”探究正是基于这一史学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原始史实, 在片断的、残缺的史料基础上通过历史想象, 还原历史故事。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探究学习形式, 一般而言, 可能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 除了个别微型的故事还原外, 更适合于活动课或研究性学习中。

1. 基本模型

“故事还原式”探究一般可以由四个步骤组成;给出还原任务———阅读历史资料———关键史实定位———还原历史故事。

2. 主要学习目标

培养收集史料、阅读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 正确处理历史实证与历史想象的关系, 理解历史想象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培养历史学科独特的想象能力, 感受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3. 教学案例解析

案例4:

还原任务:还原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故事。以记者会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几个组:一是记者组 (每组4~5人, 各代表一个新闻机构, 共8个组) , 二是发言人组 (国共两党发言人各3人, 共6人) , 三是评议组 (班级中其他同学, 约7~8人) 。记者组要设计问题, 发言人要准备回答问题 (他们是最亮的主角, 难度也最大) , 评议组要准备各种测量表, 由他们评出最佳记者、最佳发言人、最佳提问等奖项。

史料提供:《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中央军委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1937年8月25日) 、《对日一贯的方针和立场》 (蒋介石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第二次谈话会上讲演) 、《对中共宣言的谈话》 (蒋介石1937年9月23日) 、《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声明》 (1937年7月12日)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8月14日) 等。郭廷以《中华民国日志》选录 (自七七事变至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中国现代史》关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纲领的论述, 包括《洛川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和《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等内容;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相关内容摘要。

故事还原:举行“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

问题讨论:这样的招待会有没有发生过呢?如果发生过, 同学们的问题和解答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当时的历史真相?如果没有发生过, 同学们的问题和解答又能否反映当时两党的政策呢?

4. 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故事还原式”探究因为要运用历史想象, 容易出现在故事还原中不着边际、脱离历史常识的“荒唐故事”。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想象的证据与合理, 运用“大实小虚”的原则去重建故事。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重建的故事加以审视, 区分其中的实证部分和想象部分, 使还原的历史故事中实证与想象水乳交融。

实践证明, 历史故事的解读、考证、还原基于叙事、着眼探究, 既能展现历史本身的生动和精彩, 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又能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克服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过多的抽象分析和总结、克服文明史框架下人物和事件等反映历史丰富性和具体性的内容缺席的弊端有明显作用。当然, 历史教学中的“叙事探究”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故事的解读、考证和还原中, 问题的探究依托于学生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历史故事的建构更有赖于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把握, 以此来彰显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地位。然而, 在多数情况下, 教师是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的搜集和选择者, 是课堂中探究主题的确定者, 而教师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和选择必然制约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规定了学生的思考方向甚至是历史结论, 这似乎又限制了探究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是个案的历史与整体的历史的关系。以历史故事的个案为载体叙述历史、探究历史, 一个非常突出的疑问是:故事能反映历史的整体特征吗?何成刚、夏辉辉两位老师在评述胡勇以范例教学法设计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就曾指出:“以一个企业作为整个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范例来学习, ‘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但在这里我们还要思考, 荣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是否能比较完整地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这是要打个问号的。”[2]一方面, 应十分注重作为个案的历史故事对于整体历史的说明力;另一方面, 如果个案的历史与整体的历史有距离时, 不应该回避它, 而要将它作为另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分析探究。如前述从施复的经营故事看明清手工业的发展, 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施复的故事有没有普遍性、当时更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什么、当时占主体的经济方式是什么, 那么, 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状况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再次是历史叙事与历史分析的关系。历史故事的解读、考证和还原有基于“故事”的历史叙事的一面, 也有基于“分析”的探究学习的一面, 叙事与探究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两翼, 不能偏废, 如果没有历史“故事”, 就不能展示历史的叙事特征, 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果只有历史“故事”, 历史课堂的思维含量不够,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乳业公司促销员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案例 通用的组织结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