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2024-08-23

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共14篇)

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篇1

1、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过年,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2、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

交忠朝庭

因受百姓

横批:前程金修

3、舒铁香讽李鸿章。

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一日,舒游黄鹤楼题一联于楼壁:

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黄鹤,难从天上觅神仙

4、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5、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6、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7、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8、上下凭等。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是:上下凭等

9、王毅之接对联。

一年除夕,王家大门口对联几次贴出几次被人揭走,王心生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对联不吉利就没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10、明代戏联。

男无假,女无真,为何无人嫌假

你不来,我不来,怎么不请自来

11、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2、贪官受辱。

清朝有个知县叫王寅,贪脏枉法,有位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到了县衙的门口,联道: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鸡犬牛羊

13、三国名人入对。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谐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14、乾隆出谜联。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摸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在场的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15、老字没一点。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16、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

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17、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

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18、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9、针砭人情冷暖。

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0、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篇2

教师讲述的故事要真、善、美。“真”要求故事内容真实可信, 符合史实;“善”要求故事内容积极向上, 蕴含的道理教人向善, 体现人文精神;“美”要求故事内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耐人寻味。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故事必须短小精悍,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删繁就简。故事可以是教师收集整理的, 也可以是学生总结交流的,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体验历史, 理解历史。

一、历史课上教师讲述故事的主要类型

1. 用励志故事凸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反映历史人物成长的故事, 教师可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励志故事教育学生, 凸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在世界史上有哥伦布、麦哲伦、林肯、丘吉尔、罗斯福等, 其中,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故事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罗斯福新政”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的重要一课。罗斯福因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以及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的作风, 而被喻为“狮子”和“狐狸”。这样一位用“新政”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实干家, 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 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 而仅靠教材上的内容远远不够,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补充一些罗斯福的故事, 有助于学生对“新政”的前因后果有更全面的理解。

关于罗斯福的故事有很多,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表现了他的幽默风趣。1944年, 当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时, 一位记者问他第四次担任总统有何感想, 罗斯福笑而不答, 拿出一块三明治请记者吃, 记者受宠若惊, 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给了他第二块, 记者迟疑了一下又吃下去了。罗斯福又拿出第三块给了他, 记者拿在手上硬着头皮吃了下去。这时罗斯福对记者说:“现在已不用我回答你的问题了, 你有自己的感受了。”

除了幽默故事, 教师还可补充一则罗斯福身残志坚的故事。1921年罗斯福39岁, 他遭遇了灾难。这年8月罗斯福全家在大西洋的一个岛上休假, 他住的酒店附近发生了火灾, 罗斯福参加了救火, 救火之后便跳进冰冷的海中游泳。晚上他高烧不退, 混身疼痛, 几天后四肢麻木, 被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症, 也就是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在当时无药可治, 疾病使他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坐在轮椅上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坚持不懈地锻炼, 为了练习手臂的能力甚至每天在地上锻炼爬行, 病情逐渐有了好转。

教师通过讲述以上故事, 除了让学生感受罗斯福的个人魅力和坚强的意志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他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这样的教育能避免空洞的说教, 效果很好。

2. 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总结,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现行中学教材是以专题史教学为线索, 专题史教学会模糊学生的时间概念, 缺少通史概念。许多学生不善于总结历史, 尤其是世界历史, 在学习中常常张冠李戴, 这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总结。

例如总结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位领导人的内外政策时, 为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政策的不同, 教师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总结。一次,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位苏联领袖同乘一列火车去某地考察, 驶到半路火车突然停了, 值勤警卫报告说前面的铁轨断了, 这位警卫首先请示列宁该怎么办。列宁说:“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 组织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 把断了的铁路重新修好。”警卫又来请示斯大林, 斯大林说:“铁轨突然断了说明有阶级敌人破坏!首先应把破坏者抓出来, 命令30公里以内全部戒严, 立刻开展一次大肃反运动!”随后警卫请示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说:“把火车后边的铁轨拆下来, 铺到火车前边去。”警卫又来请示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说:“我们五位领袖一同下车, 在火车旁边摆出推火车的姿势。不管火车动不动, 只要推的姿势就能激励人民一起推火车, 火车就能前进。”警卫最后请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说:“我们下车到前面公路边等车, 火车不行改坐汽车。”这则政治故事的寓意在于它揭示了苏联历代领导人不同的领导风格及其对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这种揭示虽是漫画似的, 未免有些夸张与片面, 但它对帮助学生分析、分辨这五位领导人却很有帮助。

因此, 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总结,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帮助学生识记, 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历史教师应加以利用。

二、教师如何把握讲故事的时机

1. 用故事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求知欲强, 颇具好奇心, 他们爱听故事, 容易被历史故事感染。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小故事导入新课,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知需要, 使教学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例如,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高中教材中多次出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一国两制、邓小平理论等都与他有关。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混淆,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这时, 教师可告诉学生邓小平讲话历来言简意赅、风趣幽默, 如当别人问他万里长征是怎么走过来时, 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在“文革”期间, 邓小平历经磨难, 后来有人问他是怎么过来的, 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等待。然而, 就是这两三个字却发人深思, 人们能感受到邓小平的乐观和机智。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 应紧扣课本, 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理论教授。在课程导入环节讲述和邓小平有关的故事, 既能让学生领略伟人的风采, 又能激发他们对理论的探究欲望。

2. 用故事结合课堂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

用历史故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 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用历史故事结合课堂教学可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课堂意犹未尽。这样的历史故事有很多, 例如有关赫鲁晓夫的一个故事: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由于赫鲁晓夫是斯大林非常信任的人, 大家心中有了疑问:“你这么了解他的错误, 那么在斯大林掌权时怎么不提出意见呢?”在一次会议上, 赫鲁晓夫又批评斯大林, 有人传来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当时你在哪里?”赫鲁晓夫看到纸条后念了出来, 并请写纸条的人到台上来, 台下鸦雀无声。随后赫鲁晓夫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 当时我就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这个故事让学生对斯大林模式及个人崇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中, 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故事情节, 从而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的教育理念。

三、结束语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篇3

作者:钱明义

中国戏剧出版社

定价:26.80元

【书摘】

美丽应不应该收税——美女经济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有趣的故事,将经济学全面解构。甩掉复杂的公式与冗长的定义,让你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感悟经济学的智慧。读懂了《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的故事,也就有了对经济学全盘的认知。

传说,古印度有个叫摩诃密的大财主,有七个女儿都生得一副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儿們的美丽让摩诃密感到非常自豪,因而每当有宾客来访,摩诃密都会让女儿们在宾客面前展示一番,这种炫耀让他觉得很快活。

一天,一名自称为裁缝的客人突然来访。他对财主摩诃密说:“我听说您的几个女儿都有着绝代风华,但作为一名裁缝,我觉得她们还没有我做出的衣服漂亮。”听到这里,财主的内心不由聚集出一团怒火。

“我们可以打个赌,我将为您的几位女儿制作出最漂亮的衣服,希望您能带她们来我的店里试穿。如果大家看过都觉得您的女儿漂亮,那我甘愿输给您白银500两。”裁缝继续认真地对摩诃密说。

听了裁缝的话,摩诃密想:这肯定是赚钱的事情啊,我对自己的女儿有信心,于是便认同了裁缝的意见。

第二天,摩诃密带着女儿们来到了裁缝的店铺。在女儿们穿上裁缝制作的衣服那一瞬间,四周前来观看的人都被她们的美丽震惊了。在漂亮服装的装扮下,摩诃密的女儿显得异常美艳,随后,周围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有的人赞叹女孩们的美貌,有的人赞叹裁缝的手艺,一时间人声鼎沸,不过,当提到哪个更胜一筹时,大家一致认为摩诃密的女儿们更漂亮。

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500两白银,摩诃密非常高兴。奇怪的是,输了钱的裁缝也并不失落。

于是,疑惑不解的摩诃密便派人偷偷观察裁缝店的情况,结果发现,这次打赌之后,裁缝店里很快就挤满了慕名前来的、爱美的女子,人人都要裁缝为其量身定做衣装。裁缝所卖的衣服也从打赌的那天开始,由1两白银变成了3两白银。

读过这个故事不禁感叹裁缝的聪明。利用财主摩诃密的好胜心和虚荣心,裁缝巧借几位女孩的魅力,在吸引旁人注意力的同时,也打出了自己所制作的衣服品牌,增多了销售的收益额……借助“时装秀”,裁缝在“美女效应”的推动下,快速进入了时装市场。围绕美女资源进行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经济活动,裁缝很好的实践了“美女经济”。

美女经济即围绕美女资源所进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经济活动。美女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因为美女吸引的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美女效应”的例子有很多,《史记》中就有一段相关记载。

《凤求凰》的曲子让我们在有感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绝美爱情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他们在夜奔之后,在“贫贱夫妻”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真切情怀。

话说司马相如与文君连夜私奔到成都后,面临窘迫的生活,二人决定把车马卖掉,到临邛开酒店,文君当街卖酒。凭借美貌,卓文君吸引了众多人前来买酒,二人的生活因为酒铺生意的兴旺而逐渐好转。

文君“当垆卖酒”,这是早在西汉时期便出现的“美女经济”效应。因为貌美,卓文君在大庭广众下卖酒,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买酒,她和司马相如的生活状况才得以改善。

推古及今,卓文君的故事让人很快联想到现今流行的车模、售楼小姐、化妆品代言人、时装秀、内衣秀,借美女生财。由此看来,今天的“美女经济”似乎已成为一种最时髦、最普遍的商业经营活动。

当越来越多的前台招聘不断将应聘人的外貌标准提高,礼仪宣传工作为美女亮起绿灯时,毫无疑问,商家已将拥有天生丽质的美女形象视为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本,将资本转化为价值,“美女经济”的市场依旧在不断拓展。

(摘自《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中国历史上三个女汉子的故事 篇4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据说她还有六十多个“姐妹”(武丁的老婆可比汉武帝多多了)。妇好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当时她的丈夫武丁正在重整商王朝,为了配合丈夫的政治活动,妇好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

她是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甲骨文中记录了很多她攻克周边方国的战事,当时商民族的文明初期,和其他几个远古文明一样,同样遇到了古印欧人的威胁,但正是在妇好的带领下,商人成功地战胜了侵略者,把自己的种族和文明保存了下来。

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篇5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中国历史上的24大发明 篇6

2.蚕桑和丝织。考古发掘表明, 这一技艺之始创是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约与黄帝时代相当。作为蚕桑丝织的母国, 中国的丝织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琢玉。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 (zhǔ) 文化的精美玉器都经琢 (zhuó) 制而成。那是一种以轮带动作精细加工的工艺, 可琢深孔和细如发丝的纹饰, 是上古时期的一种高精技术。

4.汉字。汉字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汉字的创建和衍变, 它的形、音、义之构成, 都自成一体。

5.木结构营造技艺。数千年来, 中国人的居室、作坊、宫殿、庙宇均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而与欧洲以石构建筑为主判然有别。

6.青铜冶铸术。中国的青铜文明较为后起, 但技术上却后来居上且自成体系。

7.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逢十进位、以所在位置定该数之值, 称做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中国之后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8.以生铁为本的钢铁技术。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发明了生铁冶铸术, 比西方约早18个世纪。

9.中式烹 (pēnɡ) 调术。中式烹调在炊具、技法、菜式、餐具等方面都与西方大异其趣, 彰显着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 (rèn) 技艺的独创、卓越与精致。

10.中医。被誉为岐 (qí) 黄之道的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约自周代起逐步形成, 经长期发展趋于成熟并得到完善。

11.髹 (xiū) 饰。髹饰是漆艺的古称。中国是漆树的原生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用漆装饰和保护器物。

12.制瓷。中国是瓷器制作的母国, 其英文名称China即由此而来, 因大量外销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13.造纸术。中国古代又一重大的原创技术成就。它的发明与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字书写载体及传承方式。

14.漏刻。漏刻借水流量测度时间, 漏指漏壶, 刻为箭刻即有时间刻度的标尺。在公元18世纪以前, 漏刻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仪器。

15.印刷术。印刷术由中国始创。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到北宋时的活字印刷, 中国印刷术传播到了韩、日等国, 之后又被引入欧洲,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6.茶的栽培和焙制。中国是茶树的原生地。经过长期的实践, 人们逐渐掌握了茶树栽培、茶叶焙制及饮用的成套技艺, 形成了饮茶的习俗。

17.指南针。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便具有了某些磁学知识, 用磁针导航始自宋代。指南针和船尾舵、水密隔舱、对风力的有效利用等杰出发明为远洋航行的航向把握、动力与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空间。

18.火药。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有紧密联系,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加热的爆燃现象是在唐代发现的。其后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 几经改进, 在军事上显示了巨大威力, 并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19.深井开凿技术。四川自贡地区至迟自宋代起即开凿小口径的卓筒井, 用以汲卤 (lǔ) 煮盐。之后, 约于明代发展成使用冲击式顿钻法以及泥浆提升、固井防塌、钻具打捞等技法的成套深井开凿技术, 至清代井深可达千米。

20.水运仪象台。由苏颂、韩公廉于公元1092年创制的水运仪象台, 是以水为动力、由一系列齿轮机构传动、集天象观测、演示和计时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天文仪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 也是古代最大、最复杂的机械装置。

21.珠算。算盘是最早的计算器之一。“珠算”一词始见于战国, 但用算盘做珠算成熟于宋代。这一发明极为卓越和独特, 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想象力。

22.火箭。由喷射推进的火箭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至迟在公元13世纪上半叶, 筒式的飞火枪已在战争中使用。明代火箭武器的射程可达三四百米, 并出现了集束式火箭、飞弹型火箭、二级火箭和往复式火箭的雏形, 是现代火箭和导弹的先导。

23.曲发酵酿造技术。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酒。其中, 唯独中国的白酒是由人工制曲、用内含真菌和酵母的曲种来发酵的, 这是人类最早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工程实践。这一技艺还广泛用于醋、酱和酱油的酿制。韩国的大酱、日本的酱汤也都源自中国。

24.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约从战国时代起, 精耕细作逐步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传统方式, 经长期发展至明代趋于定型。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既合乎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 又与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的现代理念相契合, 从而在当前和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蕴 (yùn) 有充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 篇7

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地震发生时,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时发生地震。渭南、蒲州等地震时:“(震)声如雷,鸡犬鸣吠。”受地震影响,黄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涨泛滥,华山、终南山“山鸣”。潼关、蒲坂在地震时,地面摇摆“如波浪腾沸”。地震的破坏程度大抵以陕西省城为界,省城以西逐渐减轻,省城以东逐渐加大。

地震后,渭南城门陷入地中,华州城墙全部倒塌,潼关、蒲坂两地城墙全部陷入地中。至于民居、官舍更是成为一片废墟。

此次地震死亡人数有姓名记载的83万多,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经奏报的死者更是不可胜计。大体上,潼关、蒲坂的死亡人数约为当地人数的十分之七,同州、华州为十分之六,渭南为十分之五,临潼为十分之四,陕西省城为十分之三。其他州县因位置不同,死亡人数也不同。

地震时,有许多人家全家同时遇难。如:居民米仲良全家85人同时遇难,居民陈朝元全家119人同时遇难。其他全家死亡人数达百人左右的尚有许多。

在死者当中有一些朝廷官员,其中有致仕南兵部尚书韩邦奇、南光禄卿马理、南祭酒王维桢,其他还有郎中薛祖学、员外贺承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御史杨九泽等。韩邦奇在地震时掉入火炕灶中,被烧成灰烬。薛祖学在地震时落入一丈多深的水穴被淹死。马理被深深地埋入土窟。

地震当夜,祭酒王维桢在母亲房中聊天。二鼓时分,母亲让王维桢回房休息。王维桢回屋,还未到床,地震发生。王维桢急忙奔出,呼唤母亲,此时母亲已入睡。随之,王维桢被倒塌的墙壁压死。而王维桢母亲的房屋虽然也发生倒塌,但她却侥幸存活。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篇8

苏东坡能说出这话来自切身体会。我在他的诗文中,寻到了他的痒处,和“忍痒难”这三个字得来之不易。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在诗中露出对新政的不满,故深陷“乌台诗案”。同年底,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因诗而惹祸,弟弟苏辙和好友们都劝他“痛戒作诗”。东坡也深感“其言至切”,他下狠心把诗“戒”掉,整整5年没有作诗。这里面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牢记教训,硬是忍住了诗这个“痒”处,就是不写。

然而,5年后的一天,东坡意外地收到朋友孙莘老寄来的一块极好的墨。

问题是,墨是写诗作文用的!像一个尽最大努力戒了酒的酒徒,忽然白白得到一瓶佳酿,这诱惑如何忍受?东坡终于忍不住微笑起来,遏制了5年的诗兴在心底翻江倒海,诗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今来复稍稍,快痒如爬疥。……诗成一自笑,故疾逢虾蟹。

在这首诗中,他做了一个妙喻:“快痒如爬疥”。想做诗的欲望,就像疥疮一样,痒到了极处!“故疾逢虾蟹”是个传说,据说疥疮最怕遇到虾蟹,这次,竟然来了虾蟹!奇痒难耐,强忍着不挠痒痒,何等痛苦?他终于忍不住痒了,天塌下来也不管了。他一下子写了4首,心情该是“快哉快哉”!

这时候,诗情就像疖子,怎么压也压不住。数日后,他又写了一首《纵笔》诗。诗是: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明知作诗还会惹祸,苏东坡还是“纵笔”了,在这位大才子来说,忍住诗这个“痒”,实在太难了。

果然,他再次因诗惹祸。《纵笔》这首诗很快传到京师,一向嫉妒他的宰相章惇一见,笑道:“苏子尚尔快活耶?”一纸命令,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更远的、荒凉的海南岛。这年,东坡已是62岁的老翁了。他只好拖着老迈的身躯,风尘仆仆地奔向当时号称“蛮荒”的天涯海角。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篇9

蒙古人特别重视搜集情报,当时驻波斯的蒙古首领,了解到欧洲人对占领耶路撒冷有莫名其妙的执着,便以此为契机,派使者去说我们联盟吧,打下来耶路撒冷归你,巴格达归我们。

法国王路易九世信以为真,立刻出征了。他带兵去打耶路撒冷,但是蒙古人却没有动窝,他们完全没想过跟欧洲人联盟,而是利用法王攻击耶路撒冷,吸引敌人兵力,而他们趁机攻打中亚其他地区,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路易九世由于没有后援,被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对东征灰心丧气。

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名将 篇10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

不久,中宗的侄子、一代雄主唐玄宗登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开创了太监领兵出征的先河。

开元初年,越南酋长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给自己起了个相当威猛的封号——“黑帝”后,老梅与林邑、真腊国合兵同盟,攻陷了唐治下的安南府三十二州。玄宗命令杨思勖主持讨伐。当时已经年过六十的杨公公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他在岭南招募当地土著子弟共十余万人马,巧妙地化解了水土不服的难题;随后取东汉马援南征时的伏波故道隐蔽行军,突然出现在梅玄成面前。可怜号称四十万的黑帝大军还没醒过神来就被杨公公的闪电战打得大败,老梅更是在战场上就丢了脑袋,黑帝不幸见到了阎王。玄宗不吝封赏,杨思勖官居骠骑大将军,爵虢国公,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阉人不得担任三品以上职务”的祖制。

其实杨为人残忍好杀,在岭南四次平叛实行焦土政策,总共杀掉了十多万人,为了震慑当地居民还“积尸为京观”,就是把被杀者的尸体堆到一个大土坑里炫耀。因此不论蛮族人还是军中将士都非常惧怕杨思勖,连手下的偏将报告战事时都不敢抬头仰视他。在岭南,杨思勖就如死神一般令人恐惧。从这些事例上,我们既能感受到杨思勖的赫赫战功,也看到了他心理变态的黑暗一面。

开元二十八年,八十岁的杨思勖病死。十五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顶峰一下跌入了乱世的谷底,伴随着宦官擅权和藩镇割据,中国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战乱之世,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国才获得了安定统一的机会。

宋朝的太监武将,大概也是历史之最。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公公,就是那位因水浒传而家喻户晓的使相童贯了。童贯后来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成为导致靖康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实际上童公公也算得上一位名将。

徽宗曾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负责主持与西夏的战事。他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徽宗遂罢六路大军,“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随后在童贯主持下宋朝对吐蕃开战,经过一年的征伐,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童贯升任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在武力孱弱的宋朝,童公公俨然是帝国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将星了。

徽宗相当以童贯自豪:“契丹人听说我国有一个童贯,屡屡打胜仗,很想见识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辽国的情形。”于是把童公公的官职加为检校太尉,前往辽国进行国事访问。辽国人很没有礼貌地嘲弄了童贯,童公公大怒,当下在回国的途中接纳了辽人马植,开始了宋朝经略幽燕的行动。在金兵的帮助下,宋军克复幽燕十六州,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愿,童贯以太监之身进封广阳郡王,可谓位极人臣。

在明朝,也并非只有郑和一名太监专美于军伍:开通西域的侯览,攻打兀良哈的刘永诚……这班堪称名将之花的另类太监,在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上国历史中,构成了一道诡异而又别样的风景。

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篇11

最初有美术踪迹的记载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人类早期的先民们在石壁、骨头、龟壳这些硬物上的刻画和后来出现的石器、陶器、玉器以及这些器皿上的图案纹路,便是考古能发掘的最早的美术作品,也是人们能研究美术起源的依据,我们就先试图从源头上需找一下,看是否有关于女艺术家缺席的蛛丝马迹。

远古艺术的艺术作品中总体现着“物我不分、万物有灵”的观念,早期的先民虽然物我不分,但男、女却分得清楚,而且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思想并未在艺术中浮现。这一点不仅在大量的考古遗迹中能看到:早期的洞穴壁画、陶器、石器上刻的内容主要是图腾、祭司、狩猎、日常活动等,可以看到男性也可以看到女性,男女的形象也十分清晰,但无孰尊孰卑之分;在中国关于远古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这种思想观念也能瞥见一二: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开,才有了阴阳浊清、天地万物,女娲造人使得盘古开辟的天地有了灵气和生命,男性和女性都有清晰的形象和职责。原始社会多由母系氏族组成的,女性既是食物可靠来源、采集经济的生产者,又是人类自身繁衍的主要承担者,同时还是氏族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她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那些原始的洞穴壁画、岩画、石器、陶器、玉器,我们无法考证它们出自男或女之手,但从社会形态和原始劳动分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性在这些最初的艺术作品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中国美术史上伟大女性艺术家的缺席并非理所当然。相反,按照这样的原始艺术发展下去,似乎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不应该少,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关于中国美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如伏羲氏创制八卦,神农氏发明陶器,仓颉创造文字,关于创画之人,传说有皇帝、史皇(黄帝之臣)、嫘祖(黄帝的正妃)、白阜(神农之臣)。虽是传说,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所有关于美术的发迹都归在圣人的名下,他们无一不是部落首领或权高位重之人,幸而我们在远古的中国美术史中还能看到嫘祖这样一位女性的身影。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中国的历史普遍认为从三皇五帝开始。黄帝,即轩辕氏建立了华夏民族,历史学家认为黄帝统领的氏族是一支游牧的父系氏族。中国的历史发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而且创立华夏民族的是父系氏族,因此中国从有历史开始,男性社会地位必定高于女性,美术的创始人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是男性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最初的华夏美术来源传说,似乎就预示了将来数千年,中国美术史中女性的地位。

二、男女艺术家对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中国美术史上知名的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男女艺术家的不对等,中国美术史上确实很少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出现。

中国美术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古代的吴道子、顾恺之、王羲之、颜真卿,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这些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他们几乎都是男性,个个在中国美术史上大有作为。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中国画历史中的最亮点,诸如高度的写实技巧、笔法的解放、山水画的正式确立等等,皆是肇始于吴道子,其画路有“吴带当风”的美誉,所绘人物画更是“冠绝于世”;顾恺之创造了人物画的基本模式,提出了让后世中国画家坚守千年的“传神论”绘画原则,并留下了最早的山水手稿《画云台山记》;王羲之享有“书圣”的美誉,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体”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齐白石被美术届评论为诗、书、画、印、花卉、草虫、山水、人物,无不精通的全才,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画虾堪称画坛一绝,毕加索收藏临摹其画作,并给予高度评价;徐悲鸿以奔马享名于世,大力推动国画改革,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这些男性艺术家在美术方面的成就何其璀璨,称他们为中国美术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并不为过。

然而在美术史上有建树的女性并不像男性那样比比皆是、妇孺皆知,我们要仔细查找、认真研究才能寻觅到一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有姓名的女性:以工隶书、正书而驰名的卫铄,她同时也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管道升;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潘玉良,又名张玉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擅长国画的民国才女陆小曼;以梅花和老虎闻名的何香凝等等。这样看来,中国美术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优秀的女艺术家,她们也作出了一些成就为人称道。但她们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的数量相对于男性艺术家如凤毛麟角般稀少,她们的成就在那些伟大的男性艺术家面前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难以匹比。卫铄若不是王羲之的老师怕也难留名至今;管道升的丈夫孟頫之以“雅”闻名,位列中国十大画家之一,管道升却鲜为人知;对美术史不大熟悉的人经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潘玉良是位男性;陆小曼并非因绘画的成就而出名;何香凝、萧淑芳等近现代女性画家虽有名望,但和几乎同时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这些男性艺术家相比却明显地暗淡无光。这些中国美术史上的女艺术家几乎没有谁像许多伟大的男性艺术家那样自成一体,创立美术的新纪元,她们的艺术才能可以为世人所知,并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姓名已属难能可贵。

三、探究深层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美术史上伟大女艺术家的缺席呢?我们先从中国历史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探究一二。

中国古代女性长期以来没有姓名权,她们基本上是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未嫁随父姓,嫁后随夫姓,一般称为某某氏,前一个是夫姓后一个是父姓,名字基本不带。这还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待遇,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假一夫一妻制度,名义上一个男人只可有一个妻子,实际上一个男人可以用纳妾的方式作为占有多个女人的婚姻制度。这种以纳妾作为补充的假一夫一妻制度,决定了妾的法律地位属于奴仆的地位。妾的法律地位等同于奴仆指的是法律的地位,和实际家庭地位无关,但是只要“妾”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转为“妻”即便其夫的“妻”死了或压根没有“妻”,那么她连被冠于某某氏的权力也没有。连姓名权都没有,女人怎么在美术史上留名呢?当然,也可以叫做某某氏,某某之妻、某某之妾、某某之女、某某之妹,某某之母等等,反正没有那个某某,她就不存在。

最早的画史著作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画史上有艺术活动的第一位女画家,也是书中唯一的女性,是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的妾。书中记载其他男性画家都直呼其名,如“王羲之”、“毛延寿”,对她则累赘地称呼为“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如果没有贵为君王的丈夫和官至丞相的兄长便无法称呼她,无法辨识她是谁了。孙权叹息没有平灭魏国和蜀国,想找善画者画出山川地形,夫人就进献所画的九州山岳江湖的形势,并在方帛上绣了五岳及列国地形。据记载,赵夫人善书画织锦,巧妙无双,以机绝、针绝、丝绝,“三绝”著称,但真正让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的原因是她的才艺跟丈夫位高权重和鸿鹄之志挂钩。

其实,没有姓名权和继承权的问题深入来说,是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身份。正如前面提过的,华夏民族是建立在父系社会基础上的,母系社会让位给父系社会后所形成的并不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而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在该社会制度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从属于男权的。自国家产生开始,女性开始沦为满足男性淫欲的对象,夏商周有大量的女奴,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官妓,随后出现的青楼妓院历代都有。在建立礼法制度的时候,同时也建立了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儒家早在孔子时代就通过文化传播,强化并扩大男尊女卑的观念,用礼教束缚女子的言行和思想;孟子时代提倡妇女顺从丈夫、孝敬公婆和生子继嗣的绝对义务与责任,并强化男女礼教大防;东汉提倡礼法,“三纲”、“五常”得以完善,“三从四德”作为封建统治者愚弄和奴役妇女的思想工具在整个社会深入宣扬。这些从男性利益出发,维护男权社会秩序的封建礼教束缚了女子的言行思想,剥夺了女子的独立人格,让女子沦陷到隶属的社会地位中,这些男尊女卑的礼教宗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统一意识,且不说男子,女子自己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第二性”的社会地位,视男尊女卑为天经地义。

再从女性在美术中的形象、地位来看。女性经常成为男性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来源,她们在艺术家笔下形象的善恶美丑、高贵低贱也全由这些掌控着创制权和话语权的男性审美所决定,而她们却很少成为创作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进行美术创作的女性不是出生名门富贵,便是青楼烟花女子。名门的女性只是将绘画、书法这样的美术活动当作消遣娱乐,并不会以此为正业或像男子那样能因为美术方面的才能而有所作为,她们在美术界的地位和成就是无法和男子相提并论的。至于青楼女子,她们学习琴棋书画的初衷便是为了吸引男性,虽然她们当中确有颇具才艺之人,如名妓柳如是、顾眉都能诗善画,但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卑微低下的,青楼玩墨始终难被世俗所接受,难登大雅之堂,更不要说载入美术史。女性美术创作的题材也多为花鸟鱼虫、闺中幽怨,总被男性所不屑。然而画由心生,画如其人,创作必定是来源于生活,长期被男性奴役统治,长期处于卑微附属的社会地位,女性的思想行为被禁锢束缚,心胸自然也不像男性那样阔达洒脱,女性的画作自然就有她的局限性。更进一步说,审美的标准向来是男性定的规则,女性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相形见拙,女性艺术家也难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地,更难出现什么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四、小结

美术的发展总是和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的状况息息相关的,社会制度决定着美术的发展,在男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长期服务于这一经济优势群体的思想文化体系下,女性当然很难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在中国历史上能留名,应该是留有一些称之为“伟大”的事迹的女子,一般都是全力维护那个给她身份的男人而得以流芳,如因守寡立贞洁牌坊的女子、为表清白不惜自尽的女子、为丈夫哭长城的孟姜女、为儿子三迁的孟母。所以女性要符合社会对她的要求,要以维护男性的利益为出发点,做一个贤妻良母,才叫做伟大。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以美貌留名。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便是中国长期以来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理想的男性形象是学识渊博、风流倜傥、品德高尚的才子,理想的女性形象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女。男性当以才华、事业立名,女人则应该以容颜出众,她的品格、意志或有何才能显得并不重要,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需求满足了男性的审美便可,其实还是以男性的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女人只是男性赏玩的对象,而非一个平等、独立的人,这样以容貌留名的女子又怎能和伟大挂钩呢?

男权的社会不需要女人的名字,不需要女人以独立的人格出现。所以女人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的艺术造诣留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呢?这跟她服务、隶属的男人没有关系,是违反男权传统思想的,是和女性的伟大所需特征不符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的女性无论在任何行业想要有所建树都是困难的,在美术这个特殊的行业,更是难上加难。她们需要付出地比男性多,收获却比他们少。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但美术界男女的平等却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这象征着艺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美术朝着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1

[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美)琳达·诺克林等著,李建群等译《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篇12

邮递员独自一人,住在邮政局后面的小公寓里。

他的名字叫良夫。

他从远远的乡村出来,刚刚半年,还没有女朋友,再加上由于不熟悉工作,很容易疲劳。

就在这种时候,他保管了那奇异的壶。

邮递员良夫,对自己能有了不起的秘密,觉得高兴。他尤其感谢能白喝那上等的菊酒。

他把壶收放在自己房间的壁橱里。

到了晚上,他把窗帘全放下来,把壶轻轻搁在小桌子上。

然后,从自己的手绢中,选出最小的一块,摊开在壶旁。准备好后,他低声唱:

出来吧, 出来吧,

造菊酒的小人……

于是,从壶口飕飕地落下梯子,五个系围裙的小人就出来了。一切都跟老奶奶做的时候一样。

小人一家,从围裙兜里,拿出许多绿苗来种。开了花,摘下来,放进帽子,倒在壶里。反复好几次,等小小菊花田的花都没有了,才又回到壶中。以后,良夫学着老奶奶的做法,“呼——”地吹掉手绢上的田,然后摇摇壶,那里头已经发出了哗啦哗啦的酒声。

一壶酒,恰好能喝一个星期。于是,良夫决定,每周星期六晚上,叫出小人来造新酒。

五个小人是忠实的。

只要良夫一叫,他们必定会出来,在手绢上一个劲儿地劳动。但是,小人象是造酒的机器,怎么跟他们说话也不回答。

小人懂得的话,似乎只有“出来吧,出来吧”那唯一的叫唤。

尽管如此,菊酒的确是幸运的酒。忧郁的时候喝了它,心情就变得开朗,疲劳的时候喝了它,疲劳就一下子被赶跑了。

良夫很快长胖了,脸色也好了起来。

这期间,良夫总想让朋友们也能喝这种酒。老奶奶并没有说不许给别人喝,只是说造酒时任何人都不让看见。

一天,良夫叫了两个邮政局的伙伴。他说:“从乡下寄来稀奇的酒啦。”

伙伴们欢喜地来了。良夫拿出前一天晚上造的酒招待伙伴。

“菊酒?哦,真稀罕!”

其中一个伙伴目不转睛地瞧着壶。

“嗯,是我妈妈做好寄来的。我家有很大的菊花田哪。”

良夫用若无其事的口气说。

这样,良夫请了好几次伙伴。由于菊酒,他的亲朋好友多了不少。他想:这果然是幸运的酒啊。

这期间,来了更大的幸运。

那是新娘。

随着初春温柔的风,虞美人花一般的姑娘,出现在邮政局的前面。

她是南街花店的姑娘。

以前,良夫曾几次遇见过她。送信时,那个在花店前接信的长着粉刺的女孩子,就是她。

可是,春天这种季节,给人施了多少奇妙的魔法呵!这丝毫不引人注目的姑娘,有一天,看起来可爱得惊人,通身放着光辉。是阳光的缘故吗?是春风的缘故吗?还是店中满是花的缘故……

那天,良夫在花店前喊:“信——”

在镶着玻璃的店中,穿白色毛衣的那女孩子回过头来,而且在虞美人花的那边,眯眯一笑。然后,她打开玻璃门,接过信,用清脆的声音说:“您辛苦了。”

一句话,一件小小的事,但整整一天,女孩子的脸和虞美人的红花,在邮递员眼前闪闪忽忽,使他安不下心来。

第二次,邮递员记住了那女孩的名字。他大声念明信片:“惠美子先生,信!”

仍然是那姑娘打开玻璃门:“咦,给我的?谢谢。”.她笑了,雪白的牙齿一闪。

从那以后过了几天,邮递员给惠美子送去了没有邮票也没有印章的信。第二天中午休息,两人在附近的西餐馆一起吃了饭。

这样,良夫和惠美子越来越亲密,在一个明朗的四月的星期日,他们举行了婚礼。

惠美子搬到良夫狭窄的公寓里。

她是做饭莱,洗衣服,买东西都拿手的好新娘,并且,特别拿手的是打扫房间。

搬来的第二天,惠美子整理了那狭窄房间的各个角落。

当然,壁橱也不例外。

傍晚,良夫工作回来,惠美子急忙打听:“哈,这把壶是做什么用的?”

惠美子抱着菊酒壶,站在壁橱前。

“这么旧的东西,不能当花瓶,放在厨房里也碍事,喏,扔了怎么样?”她说。

听到这话,良夫慌了:“不、不能扔。这是替人保管的重要东西。”

“呀,到底是谁,让你保管这样的东西?”

“那是,那……”

良夫闭上了嘴。如果讲了酒库老奶奶的事,往后就必然要接触小人的事。老奶奶说过,小人的事,即使是太太也得保密。良夫迅速拿过壶:“没什么,这是一个朋友让保管的。可是,老也不来取。

不过,既然替人家保管,就不应该扔掉或丢失吧?”

“那倒是。”

太太点点头。良夫松了一口气,把壶收进壁橱里。但他还是不放心,又把它取出来放在搁板上,想想还是不放心,又放进了柜子里。

惠美子一直瞧着良夫的举动,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

此后,良夫绝不再说壶的事。惠美子稍一提,他就一声不吭,露出不高兴的脸色。

这样,好几天,好几个星期,壶都被收在柜子里。

这件事,良夫搁在心里特别难受,他感到焦躁。

来了新娘,良夫不能造菊酒了。回到家里,再也没有一个人呆着的机会了。

(只喝它一口也好哇……疲劳都可以赶走啦……)

良夫每天都那么想。所以他希望,星期六下午或星期日,太太能出门一会儿就好了。

有趣的小学运动会上的故事 篇13

比赛开始了,紧张的心情也随之而来。“六年级拔河,一班对五班。”教室里的我们听到广播声后,急急忙忙赶下来,等待拔河的开始。只见我班老师手里拿着一根教棍,边挥舞指导着边说:“拔河的时候,身体用力往后倒,双手用劲拔,就算知道自己会输,也决不能放弃!”比赛即将开始,只等裁判的一声哨响。“预备——开始!”一声清脆的哨声响起,双方队员就陷入了僵局。我方队员一个个往后使劲拉着,脸涨红涨红的,只见打头阵的陈哲熙脖子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可是悬殊太大,我们最终还是输了。我们相互鼓励说说:“没事的,其他项目我们一定能获胜!”

下午到了,我们班又有一场比赛。传递接力开始了,只见男生正在极力的过呼啦圈,但并不快,别的班已经远远的把我们丢在了后面,一个接一个的班已完成了比赛,我不由得开始担忧起来。终于,快到我了,我灵活地过去了,传递给别人,终于,我们班都穿过了。我们跑到裁判那里看分数,果然,不出我的意料,最后一名,算了,我们已经尽力了,垂头丧气也改变不了现实,下次再努力吧。之后,我们只要一有时间就练习跳绳和袋鼠跳。我相信,久经训练的我们一定能取得好名次的!一定会!

袋鼠跳开始了,运动员们都凝神屏息,紧张地望着在袋子里跳的人,不错过一个细节。到我时,我迅速穿上袋子,顾不上是否穿好,就使劲地跳呀跳呀,有时因跳的距离太大,差点摔倒,幸亏我迅速察觉,化解了要摔倒的危机,我看了看其他班的队员,不是摔倒了,就是比我慢,不过有两个跳得很快,我追不上了。哎,只好等别的队员来追了。我一跳完,就迫不及待地给下一个队员加油鼓劲去了。他们的速度可真快,像一阵风。比赛结束,第三名,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这可是目前班级综合排名第二的名次!

马上就到跳绳比赛了,我们心里都像揣着一只兔子似的嘭嘭直跳。“开始!”号令声一落,我们班的跳绳就像滚动的传输带一样跳跃,非常快!哈哈,照这样的速度,绝对能得第一,等等,怎么刚嘚瑟完,队员就跳死了几个,别呀,快,把丢掉的时间赶回来!不怕,稳住,稳住!五、四、三、二、一,停!我看了一下分数,第三!

我们在操场上听综合排名,终于,“六年级,综合排名第二,六(5)班”。“耶——”我们悬在空中的心终于落下了。

这真是一场紧张有趣的运动会,它凝固了同学们的团结心,加强了大家的班集体荣誉感。回首操场,我的耳边似乎还响着同学们那一声声激动的加油声,眼前还浮起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

【简评】

作者描写真实,充满真情实感。特别是心理描写与比赛场面描写穿插交换,很好的表现了运动会上令人激动的画面,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小学生的比赛内心。同时,首尾照应,圆合自然,并且结尾议论与描写结合,既深化了主题,又给人以余音未尽之感。

作者|六(5)班 汤思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 篇14

?筵 华封三祝

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史书与考古发掘都表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体劳作占统治地位。而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时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确立。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可以判定为夫妻关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侧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表明男子开始居统治地位,女子降居于从属和被奴役地位。三代时的婚姻又有媵妾为补充。殷商王朝所实行的已是以纳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周代直到春秋时诸侯仍可多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

中国传统时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为美好的祝愿。这一祝愿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之时。《庄子·天地》篇中,记有华之封人(守边人)与尧的对话,他祝愿尧长寿、富有、男孩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华封三祝”后被敷衍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生育意愿。

?筵 人丁兴旺 有教无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鼓励生育;人丁兴旺以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形成期。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食”和“衣”。由于铁器和牛耕,农田的粮食生产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劳师动众,而可由“匹夫耕之”;桑在西周时还是大田作物,而到春秋战国也已在房前屋后栽种,并可由“匹妇蚕之”。由牛郎和织女携手组成的个体小农家庭就此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成了中国传统时代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兼具人口再生产和生活资料再生产两大职能的小农家庭,开始在春秋霸权的争夺中发挥出自己的功用。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强制早婚,鼓励生育。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后,也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墨子认为:世间唯有人最难成倍增长。如欲尽快增殖人口,只有通过早婚早育。

人口众多的目标达到后,又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春秋后期,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学生冉有问他人口众多以后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再问富裕以后又该如何?孔子说:“教育他们。”(《论语·子路篇》)孔子本人也幸逢其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且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他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数贵族才能受到的教育,开始成为布衣平民的事业。身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于财富和人口增殖的见解也与那些急功近利的统治者们不同。他说:“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筵 广土众民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有了空前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是严密的户籍管理,尤其是被称为“上计”的统计制度在此期间开始形成。战国时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体归结为对“广土众民”的追求。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徕民”的各种主张,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其中以秦国的商鞅最为突出。商鞅提出:地方狭小而人民众多的,叫“民胜其地”,务必开垦荒地;地方广大而人民稀少的,叫“地胜其民”,必须招徕人口。《管子》则提出“三满”的命题:拥有广大土地而不加以开发利用,叫作“土满”;拥有众多人口而不能加以治理,叫作“人满”;拥有强大武装而不知道止息,叫作“武满”。如果听任“三满”的状况持续下去,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这是后世“人满”之说的源头。

战国之时,一方面是各大国的争城争地,杀人盈野盈城;另一方面是古老的氏族封建制的消亡——大批邦国被灭,无数世家绝禄。激烈的社会变革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流风余韵最多五世就断绝了。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家族是否有“后”,也即是否有男性后代这一问题的关注。在孟子看来,一切“孝”的行为,都应以繁衍后代、子孙众多为首要前提;从不绝子嗣这个大前提出发,私自娶妻也变得无可非议了。他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意愿。

?筵 以民为本

秦汉开始,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王朝相继更替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业已形成的传统人口观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也有着一些新的发展变化。

汉代的人口观中,贾谊的“民本”思想是极为突出的。贾谊所生活的文帝时期,上距汉兴还不到四十年,对秦亡的教训记忆犹新。他大声疾呼:“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不忘记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并写下了《过秦》等政论性文章。他竭力倡导“民本”的思想,指出:人民虽然低贱却不可以怠慢,虽然愚笨却不可以欺凌。自古至今,凡是与民为敌的,人民或迟或早终将战胜他。他的结论是:人民是“万世之本”,决不可轻忽欺凌。

社会上,一些探讨养生与治病以及论述人之身体素质之类的论著也在汉代应时而生。大约最后成书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之生长发育以及疾病的机理,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贾谊在其所撰的《新书》中甚至专门列有《胎教篇》,阐述怀孕的母亲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子女进行先天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西汉后期,已有人公开对早婚习俗提出质疑。宣帝时的谏臣王吉即认为:夫妇是人伦的大纲,人之寿命的长短也由此决定。世俗嫁娶太早,还不懂得如何做父母就已经有了孩子,教育感化不明,所以人民往往早夭。

?筵 民寡则用易足

生活在东汉末年的荀悦,亲身经历了黄巾起义的动乱和战后的萧条,由此得出了“古者人民盛矣,今也至寡”的印象。但他认为: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因为“民寡则用易足,土广则物易生”。曾先后在南朝梁、北齐、北周和隋任职的颜之推,在成于隋初的《颜氏家训》一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子弟讲述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他深切体会到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影响,认为“九州之人,言语不同”,必须正音、正字,才有利于国家统一思想交流。他主张实行胎教,没有条件的,至少也要从婴儿期教起。他反对溺女婴,可又对当时北朝妇女行动不受束缚,甚至交结官府等等看不惯,主张妇女只可任家务,不可持家政,更不可参加社会活动。《颜氏家训》被认为是传统家训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初,曾任太史令的傅奕对“数盈十万”的寺院僧尼“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深恶痛绝,主张让这些僧尼还俗婚配,以使国家一下子就可多出十余万户人家来“产育男女”,这样既有利于人口的增殖,也有利于朝廷兵源的扩大。但另一位初唐人士王梵志却认为,如果听任人口增长,就会造成“人满”之患,因此竭力主张少生少养。在初唐人口水平还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王梵志的观点确实是很“另类”的了。

?筵 取缔冗者

作为对人口管理方面的一个补偿,保甲制度于宋代兴起并逐步得到发展完善。而从人口统计的角度看,成丁之由男女兼指发展为专指男子,成丁的统计由男女兼备而演变为只统计男丁,也是始于宋代。北宋教育家、思想家李觏认为:四民之外的“冗者”,也即大量无职业或从事不正当职业的过剩人口以及过量的工商人口的存在,造成了平民生计的艰难;而究其原因又是土地兼并使然。因此,他赞成“限田”,并要求取缔那些“冗者”,尤其是取缔僧尼道士。

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起婚龄较前代已有上升的趋势。北宋还依唐开元令,规定“男年十五岁,女年十三岁,听嫁娶”;到了南宋嘉定年间已改为男年十六,女年十四。而实际婚龄,男多在二十岁左右,女多在十五到十九岁之间。

?筵 人多则穷

明代末年,人们则对“人满”之患有了较多的思考和忧虑。文学家冯梦龙说:如果每对夫妇总是生一男一女,永远没有增减,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倘若生二男二女,每一代就加一倍,只增不减,如何来养活他们?科学家徐光启根据宗室贵族人口的增长为依据,得出结论:所谓古代人民多,后世人民少是没有根据的。人的增长率,大抵每三十年增加一倍。如果没有大的战争,绝不可能减少。

清代乾隆末年,已届耄耋之年的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表达了他对人口增长太多的忧虑:国家承蒙上天的眷佑,一百多年来太平无事,但人口也比往昔多了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多人食用,生产的粮食已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充裕了,再加上庐舍所占土地也在成倍增长,从事生产的人手少,消费粮食的人口多,这与百姓的生计很有关系。倘若再因年成好,随意浪费粮食,民情游惰,田亩荒芜,势必有粮食不够吃,而经济窘迫的那一天。朕对此十分忧虑!

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洪亮吉也明确提出了关于人口增长带来危险的警告:治平的时间长了,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所以用来养人的资源是有限的;治平的时间长了,国家也不能不让人出生,而政府为人民所能采取的手段也是十分有限的。一人居住的地方,让十个人来住就已不够了,何况让百人来居住呢!一人的食物让十个人来吃也已不够了,何况让百人来吃呢!

活跃于道光年间的龚自珍、魏源等人,对中国之“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极为焦虑,对可能到来的大动乱也十分敏感。除“平均”之类古已有之的主张外,他们还主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的游惰人口实行自愿或强制性的迁徙。

上一篇:初中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下一篇:求职英语—关于职业目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