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共8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 篇1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郃正的话,就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是谁已不可考,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夏侯霸因司马氏篡位怕受曹爽牵连逃于蜀汉,其父夏侯渊乃被黄忠斩于定军山。刘禅在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之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者是为了迎合刘禅。但是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
但是,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少有。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一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 篇2
恰逢今年是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 (1916-1965) 辞世五十周年, 本文探讨她的代表作品《抽签》 (1) , 以此方式纪念这位故事大家。《抽签》于1948年6月26日刊登在杂志《纽约客》上, 而故事的开头就清楚地指出了仪式发生的具体日期———6月27日, 二者仅相差一天, 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巧合。也许, 作家在用这样的巧合营造出这场集体施暴行为就发生在当时美国某个村子的氛围。故事一经发表就引来争议无数, 既给作家带来了更广大的社会知名度和文学界更多的认可, 更给她引来了读者甚至家人的质疑与反对。即便如此, 这个颇具魔力的故事仍然吸引着读者阅读与讨论。以中国知网上的数据为例, 从1994年到2015年, 这十来年间共有六十几篇期刊论文讨论了它的形式、内容、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从各年期刊上的文章总数看, 2007年至今是这个故事最受中国文学界关注的几年, 这也证明了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历久弥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 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
象征在文学里似乎是一个寻常的词汇, 这种写作手法司空见惯, 几乎每个作家都会使用。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学中的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见《现代汉语词典》的“象征”条) 。而英语当中的symbol一词的原意是“分成两半后用以辨认持有者身份的信物” (托多罗夫:3) 。本文借用茨维坦·托多罗夫的解释, 象征包括直接意义、象征意义与能指 (ibid., 5) , 利用这三个概念分析文本, 可以得出一些新的有趣的结论。比如, 因为大多数英语词汇本身包括几层含义 (其中会涉及本义与转义, 词汇含义的历史变化, 比喻的使用等语言现象) , 会导致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多重性。这种象征的不确定性有时候就表现为“若干象征意义之间的犹豫” (ibid., 6) 。另外, 因为读者文化、身份、教育、信仰、职业等诸多方面不同, 对同一个词汇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会呈现出不同理解, 这使得读者对同一个文本的分析会提出一些相似或者迥异的观点。本文以《抽签》中的若干重要人物的姓名为例, 分析这些名字的直接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确立各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及与故事主旨之间的关联, 最后得出主旨之所在。
2. 众生相
这个不知名的村子约有三百人, 明确提到姓氏的家庭有十八户, 姓名俱全的人物有十六人。其中, 着墨较多的人物包括受害者哈钦森一家 (丈夫比尔, 妻子苔西, 已嫁女儿伊娃, 小比尔, 南希和小戴夫) , 权力集团及家族成员 (萨默斯先生, 哈里·格雷夫斯先生、格雷夫斯太太, 马丁先生、长子巴克斯特·马丁、小儿子博比·马丁等人) , 村里年纪最大的沃纳老人, 村民德拉克罗伊克斯一家 (小儿子迪基·德拉克罗伊克斯、德拉克罗伊克斯太太) , 村民史蒂夫·亚当斯, 村里的弱势群体邓巴一家 (母亲珍妮·邓巴、大儿子霍勒斯) 和沃森一家 (母亲和儿子杰克·沃森) 。下面选取其中几位人物的姓名分析其直接意义、象征意义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 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 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从而领悟其中内在的含义” (张莉:19) 。采用上面的观点分析受害者夫妇二人的名字, 得出的结论是看似朴实守规矩的丈夫却是绝情狠辣之徒, 看似爱家外向的妻子却是贪生怕死之辈。比尔 (本体) 一词有“保护”之意 (直接意义) , 象征着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 (象征体) 是一个沉稳可靠之人 (象征意义) , 而他与萨默斯先生之间的对话也能证明这一点。然而, 在抽签的结尾, 比尔夺过妻子手中的纸条, 只为早点送妻子上路, 这说明名字的直接意义与象征意义虽然吻合, 但与人物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截然相反, 讽刺效果十分鲜明。同理, 苔西一词有“收获者”之意 (2) , 为了秋天粮食丰收而进行的仪式, 带给苔西的收获却是死亡这种结果, 不可不说是讽刺至极。
乔·萨默斯先生经营煤炭生意。萨默斯一词的本义是“夏天”, 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全盛期”, 这个名字刚好与抽彩的季节相符, 象征着萨默斯先生如日中天的社会地位。哈里·格雷夫斯先生是村里的邮政局局长, 摸彩活动的官员格雷夫斯一词的本义是“坟墓”, 也有“庄重、肃穆”之意, 象征着“把抽彩活动主持得庄严有序、肃穆可畏”的格雷夫斯先生的最终命运不过死亡二字 (王群:197) 。马丁先生经营杂货店, 抽彩的重要道具黑匣子有时也放在店里的货架上。前两位是村子里的当权者、抽签活动的主持者, 马丁先生及大儿子巴克斯特从旁协助打下手。论及权力的高低, 萨默斯先生可谓村里的第一人, 这代表了经济力量决定了社会地位, 同时说明夏日献祭以求丰收的根本不过利益罢了。为了维护自己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萨默斯先生仿佛牧师一般, 引导着众人走向疯狂杀戮的彼岸。和蔼可亲、友善多礼的萨默斯先生是不可违逆的权威的代言人, 象征着这年复一年始终维持着的传统所背后的统治力。“作为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联姻的双方, 萨默斯和格雷夫斯象征着村子里的上层特权阶层, 他们共同控制着村子里的经济命脉和社会活动, 蛊惑愚昧的村民盲目地参与这一貌似神圣的社会公益活动, 实则杀人活动” (刘卫国:43) 。而从能指这个概念看, 萨默斯一词听起来比较干脆利索, 格雷夫斯一词的音响效果会让人联想到沉闷拖沓的东西, 这两点暗示性的分析恰好与其象征意义相符。另外, 马丁一词与战神有关, 象征着武力与力量, 马丁父子就像维护传统权威的打手, 武力威胁的力量不容小觑。萨默斯、格雷夫斯与马丁这三个姓氏的本义与象征意义达到了统一, 并且因为词汇本身含义的多样性, 导致解读方式的多重性与象征意义的暧昧性, 不少读者对前两个姓氏提出了许多不同却很有意思的解释。
德拉克罗伊克斯太太与格雷夫斯太太的姓名与人物形象也颇有关联。通常我们把德拉克罗伊克斯这个词 (本义与十字架有关) 代表对耶稣基督忠诚的信仰, 格雷夫斯 (本义坟墓) 象征着死亡,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姓氏联系到一起, 则通常会理解为安葬在墓地里的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 通过对故事的上下文解读, 也许这两个词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会有更好的理解方式。德拉克罗伊克斯太太看似友善, 对女主人公哈钦森太太的迟到表示理解, 态度也很温和, 可后面也是她对哈钦森太太要求再来一次抽签时说道:“不要耍赖, 苔西。” (孙致礼:217) 同样, 格雷夫斯太太也说了一句“我们大伙都是这么抽的嘛”。 (ibid.) 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 温和的外衣全都撕去了, 看似义正词严、大义凛然, 却是要致别人于死地, 绝不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而且, 最能体现这两位太太残忍冷血本质的一幕是在决定哈钦森太太命运的最后那一刻, 德拉克罗伊克斯太太挑了一块得两只手才能搬得动的大石头, 格雷乌斯太太走在了村民的最前面, 动作利索、坚决果断地要杀掉前一刻还微笑面对的同村人。如果说联想到阴森恐怖的墓地及插在其间的十字架的话, 这两位太太的名字合在一起就象征着死神的召唤, 对于哈钦森太太来说, 昔日好友般的邻居就是死神派来的杀手, 正是夺取她生命的参与者。
沃纳老人声称已有77岁, 对自己熬过77次抽签颇为骄傲, 是村子里年纪最大的人, 坚决维护抽签仪式, 对支持取消抽签的人嗤之以鼻。沃纳一词所代表的“警示”之本义可以象征为他对后人的警告, 也可以解读成作者雪莉·杰克逊对读者的提醒与预告。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个名字极具暗示性, 对故事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博比·马丁, 哈里·琼斯与迪克·德拉克罗伊克斯是儿童的代表, 有名有姓, 有描写有个性, 象征着已经被传统侵蚀的儿童形象, 虽然仍保留儿童的淘气, 却是杀戮工具的提供者 (石头) 与集体暴行的参与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与成年人无异, 而且能预见这样的儿童长大以后会继续执行与维护这一惨无人道的传统做法。博比一词在英式英语的俚语当中有“警察”的意思 (直接意义) , 马丁一词代表武力, 综合起来考虑, 博比·马丁这个名字象征着通过武力监管他人的一个人物形象 (象征意义) 。联想到小男孩早早堆起石头并护着不让其他孩子抢走的做法, 这个名字也在暗示小男孩在传统习俗影响之下的早熟。
珍妮·邓巴太太和杰克·沃森是村里的弱势群体, 代表处于危险边缘的家庭, 村民都首先怀疑他们会被抽中, 发出“是不是邓巴家?”“是不是沃森家?” (孙致礼:217) 这样的疑问声。即使是胆小紧张、对抽签尤为在意的这群人, 也没有对活动有过丝毫的质疑, 他们反倒融入了活动当中, 顺当地保存了生命, 并与其他人一起参与了最后的屠杀。邓巴的直接意义是“城堡”, 沃森的意思是“沃尔特之子”, 而沃尔特的本义是“军队的领导者”, 这些词的象征意义刚好与人物所表现的胆小懦弱、自私冷漠相反, 讽刺意味十分鲜明。
通过对上述几类平面人物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结论:这个村子里居然没有一个好人。为了活下去,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 或者只是随波逐流、不得不参与其中, 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 所有人都加入了这场年复一年的集体屠杀盛宴当中, 并且毫无疑问、坚决利落地执行了下去。不少人曾从精神分析法的角度解读这样的社会性行为, 得出集体无意识的结论, 而本文上述的分析更能反映出所有村民都是知情、主动的, 并且带着一种紧张、兴奋的情绪把仪式进行到底。
3. 现主题
关于这个故事的主题, 不少文章都做出了细致阐述。“喜欢《摸彩》的, 从中不仅读到了对人性的剖析, 对麦卡锡主义的影射, 还发现了对大屠杀的谴责, 以及对弗洛伊德‘自我’的解释;当然还有关于《圣经》的题材和《金枝》中远古人类行为的隐喻, 外加对女性的反抗意识和作家的精神困惑的揭示, 等等” (申慧辉) 。另外, 中国知网上的六十几篇文章当中, 有十一篇直接在标题中提到“人性”二字, 其他数篇也或多或少提及该话题, 可见故事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它的靶标中心是连民主也无法制止的人性黑暗” (ibid.) , 《抽签》所反映的诸多主题当中唯有这一点清晰得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久久难以忘怀。
即使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杀死某个人献祭以求粮食丰收的做法虽然已经不可能出现在当下我们生活的时代,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这个故事依然有它的象征含义, 极具暗示性。举例来说, 现在社会也有各种集体聚会, 用抽签的方式发奖品吸引参与者。而像石头一样冷酷有力的流言蜚语会在某个时候集中在某个惹人议论的人身上, 大家都在窃窃私语, 说他或她的不是, 以作谈资, 或是有意为之、带有恶意, 或者无意为之, 只是出于好奇或者无聊。这说明人性的黑暗无所不在, 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什么样的人群, 为了什么样的目的, 最终不变的都是利益纷争, 为此不惜迫害他人。
问题是, 当用抽签这种看似公平不会被钻空子的方式决定什么的时候, 我们有勇气反抗权威或者当权者吗?有勇气维护自己或家人吗?或者说为了社会更健康的发展, 我们有勇气改变现状吗?为了不沦为故事当中的那些自私残忍之徒或者可怜的哈钦森太太 (不管她有多自私可恶, 她毕竟被众人砸死) , 有必要思考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 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以及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4. 结语
作为读者, 人们通常会想知道作者雪莉·杰克逊创作这个短篇小说的意图, 虽然她并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说明, 但人们依然可以从这个类似寓言的故事里看到诸多现实事件的影子, 反思一些沉重的社会问题, 思考我们生存的状态或者所处的境遇。这样的思考对中英文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尤为可贵的阅读与人生体验, 这是这个故事值得课堂教学与文学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摘要: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抽签》这个著名短篇小说当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针对这一特色, 本文从人名象征探讨人物姓名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必然关系及前者对主题揭示所起到的重要暗示性作用。通过对重点人物姓名与人物形象的分析, 故事深邃的主题昭然若揭:人性之黑暗, 暴力之无端, 人人都会无缘无故变成暴徒;为了保护自己, 人人都要学会反思现状, 以抵制社会之黑暗。
关键词:《抽签》,象征手法,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王国卿, 译.象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3-6.
[2]孙致礼.抽签[J].译林, 1980, (4) :214-218.
[3]张莉.试论象征手法及其魅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 2008 (4) :19-21.
[4]刘卫国.评《彩票》:主权在民与大众独裁[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 2010 (10) :42-43.
[5]王群, 余海琳.论象征在小说《抽彩》中的艺术运用[J].外语教育, 2005 (00) :195-199.
[6]贺岚.曲同工———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与《彩票》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电影文学, 2007 (3) :47-48.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 篇3
这次主题为“向经典致敬、为大师画像”的艺术创新活动,由《收藏界》传媒集团发起组织创作。被提名的数十位艺术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悉心打磨、刻画,最终脱颖而出的优秀佳作获得本届活动组委会艺术鉴赏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肯定。评审专家给予的评语是:艺术视觉独到,绘画语境新颖,人物刻画生动。使充满文化智慧的艺术大师形象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和怀念。
获得此次全国提名创作奖的著名油画艺术家分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常磊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安东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畏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王昕,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高海军,著名自由职业画家张继双、王雄伟、艾薇、张聪、刘佳宁。
这是《收藏界》传媒集团第八次在全国范围内盘点年度经典人物,前五届2007-2012年度,先后有罗哲文、张贤亮、何鸿、冯骥才、陈丹青、樊建川、陈丽华、范曾、马未都等上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前几届不同的是,本届以近现代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为创作专题,通过艺术家独特的视觉深入观察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传奇的人生轨迹、不同的文化观念与艺术立场,由此激发创作的灵感,用手中的画笔将每个人的不同形象一一描绘、刻画、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唤起人们对经典艺术的敬畏之心,怀念之情。
众所周知,在今天真大师、众大师纷纷离去,令人忧虑,文化艺术大师时代的结束,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与传承面临空前危机!而假大师、伪大师不断出现,招摇过市,使“大师乱象”成为影响国人的视觉公害。为了唤起人们对大师的崇敬与怀念,激起新生代学习传承大师精神和风骨,主办方精心策划了这一活动,这也是此次艺术创作活动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于安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尊敬的领导、尊敬的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与大家见面。潘天寿、徐悲鸿、吴作人等艺术家是我国颇有成就的艺术前辈,他们为中国的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这次能够和很多艺术家一起为艺术家前辈进行公益性的艺术肖像创造,感到非常荣耀。在此,我代表艺术家向西部发展促进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向收藏界以及为此付出艰辛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这次参加创作的艺术家人员结构有:高等院校的油画专业老师、教授,有60后、70后、80后的专家。他们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有些采用了古典写实的手法,有些采用了直接的朴素的画法,也有些采用了创新的综合性手法,这些作品倾注了艺术家们的心血,以表示对艺术前辈的敬畏。在此,也对为这次活动付出辛苦劳动的艺术家表示谢意,对这次活动的主办方表示感谢。
冉劲松宣布获奖艺术家名单(著名油画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根据第三届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专家组评审意见,获得“第三届影响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全国提名创造奖”的十位著名艺术家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安东,著名职业艺术家张继双,著名职业油画家艾薇,首都师范大师美术学院教授陈畏,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高海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常磊,解放军艺术学院讲师王昕,著名职业油画家王雄伟、张聪、刘佳宁。谢谢大家!
高玉涛(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席、收藏界传媒总裁):
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篇4
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人物事略
1、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2、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3、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4、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5、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6、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名家点评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
(《读(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名家解读庄子
(一)庄子地位的变迁(节选)
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黑夜难熬。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哪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先生远比我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三)《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节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经典例作
1、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2、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所以更多的人们仅记住了庄子蕴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相忘于江湖。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过程,因为不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绵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夏日黄昏》节选)
3、偶翻《庄子》,看到了这样一行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由庄子看来,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
4、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忙里偷闲读庄子》节选)
5、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情和认知》节选)
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明月为镜,昭然我心)节选)
7、心有明镜,活得超然。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心有明镜》节选)
8、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 ——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
(2004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精神的伊甸园》节选)
高考满分作文:庄子的世界
庄子的世界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
然而———
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它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名师点评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经典事迹 篇5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中国历史英雄人物故事 篇6
刘松的徒弟刘之协和宋之清逃到湖北,继续传教。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出现新的世界,入教的人都可以分到土地。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够地主剥削的苦,渴望得到土地,听了这个宣传,纷纷参加了白莲教。
参加白莲教的人越来越多的消息,惊动了乾隆帝。乾隆帝命令各省宫府捉拿教徒。一些官吏本来是敲榨勒索的老手,趁机派出差役,挨家挨户地查问,不管你是不是教徒,都得拿出一笔钱来“孝敬”他们。有钱的出钱买命,没钱的穷人就被抓到监狱里拷打,甚至送了命。武昌有个官员向百姓敲榨勒索不成,罗织罪状,受到株连的有几千人。不论教徒或没入教的,都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对官府更加切齿痛恨。
白莲教首领刘之协到了襄阳,召集教徒开会商量。大家说:“这个世道,真是官逼民反了!不如索性造反吧。”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用“官逼民反”的口号,发动群众起义,并且派出教徒分头到各地去联络。
公元17,也就在嘉庆帝即位那年,白莲教徒在湖北宜都、枝江等地举行了起义。襄阳地方有个白莲教首领齐林,原定在元宵灯节起义,不料走漏了消息,遭到官府的袭击,齐林和一百多个同伴被杀害。
齐林有个年轻的妻子叫王聪儿,原是个江湖卖艺的女子,从小练得一身武艺。她决心给丈夫和起义的同伴们报仇,就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顿起义队伍,不出一个月,就组织了一支四五万人的起义军。王聪儿和其他首领一起率领队伍,到处打击官府,惩办贪官污吏。
当王聪儿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的白莲教徒也起兵响应。起义的火焰在三省广大地区蔓延开来,一些贫民、流民,都参加了起义队伍。
嘉庆帝一看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大小官员,派出大批人马镇压。可是那些大官、将军们只知道贪污军饷,不懂得怎样打仗。
王聪儿分兵三路,从湖北打到河南。起义军打起仗来不但勇敢,而且机动灵活。他们在行军的时候,不整队,见了官军不正面迎战,不走平坦大道,专拣山间小路走,找机会袭击官军。他们又把兵士分成许多小队,几百人一队,有分有合,忽南忽北,把围剿他们的官军弄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
王聪儿的起义军在湖北、河南、陕西流动作战,打击官军。第二年,在四川跟那里的起义军会师。
嘉庆帝见官军围剿失败,气得眼都红了,大骂王聪儿是罪魁祸首,又下了一道诏书把一些带兵的将军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撤职的撤职,办罪的办罪,并且严厉督促各地将军集中兵力,围剿王聪儿起义军。
清军将领明亮向嘉庆帝献了一条恶毒的计策,要各地地主组织武装民团,修筑碉堡。起义军一来,就把百姓赶到碉堡里去,叫起义军找不到群众帮助,得不到粮草供应。这种做法,叫做“坚壁清野”。嘉庆帝下令各地采用这种计策,起义军的活动果然越来越困难。
清军在川北一带围攻王聪儿。王聪儿摆脱清军围攻,亲自带领二万人马攻打西安,不料在西安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再打回湖北的时候,明亮率领官军紧紧追击。起义军后面有官军,前面又有地主武装民团的拦截,终于在郧西(在今湖北省,郧音yún)的三岔河地方,陷进敌人的包围圈。
王聪儿临危不惧,指挥起义军退到茅山的森林里,准备组织突围。官军发现了,又围住茅山,从山前山后,密密麻麻地拥上来。起义军经过顽强抵抗,终于失败。王聪儿和姚之富眼看突围不成,退到山顶,纵身从陡峭的悬崖上跳下来,英勇牺牲。
女英雄王聪儿牺牲后,各地起义军继续进行反抗官府的斗争。清王朝共花了九年工夫,才把这场大起义镇压下去。但是,清王朝经过这场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 篇7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历史与别的学科不一样, 是专门记载人类活动的科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社会活动对历史发展影响相当大, 因此, 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便是史学研究的重点, 而历史人物评价则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个人物的性格、兴趣及其处事方法, 皆与历史有关。 “纲要”教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 运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对提高“纲要”课教学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近现代史, 既是一部充满苦难、被侵略挨打的屈辱史, 又是一部反对外来侵略, 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革命历史, 更是一部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幸福富裕的建设历史。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内, 各色风流人物, 悉数登场。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 认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 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改革开放。
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涉及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当前, 各种社会思潮剧烈激荡, 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 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得到中国人认同的历史人物、英雄形象予以否定。 人们认同的基本历史结论、 基本世界观、基本价值观遭到了肆意歪曲和践踏, 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正是全体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纲要”课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主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 “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 能不能以科学辩证的方法开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活动, 不仅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知识性的问题, 更应该是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问题。 坚持科学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以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感染大学生, 以负面历史人物的可耻下场警训大学生, 是“纲要”课教师基本的教学理念。
“纲要 ”课教学中运用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 科学辩证地认识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增强历史使命感, 热爱人民、尊重历史、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坚定理想信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最大的贡献。
二、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纲要” 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历史人物评价, 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历史人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长河中, 有过无数历史人物, 在有限的“纲要”课教学课时中, 既不可能对所有人物一一评价, 又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 要开展历史人物评价教学, 首先必须正确选择历史人物。 一是坚持选择典型性人物。 所谓典型性人物, 是指那些个性特征鲜明, 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1]。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 一个历史事件发生, 与之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众多, 有的影响较大, 有的影响小。 选择历史人物, 必然是选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大的、典型性人物, 典型性人物的选择, 有益于教学上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 洋务运动, 与之有关联的历史人物较多, 其中有满族贵族奕䜣、文祥等人;汉族地方实力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与洋务运动关系的紧密性分析, 从洋务运动启动, 到洋务运动失败, 李鸿章自始至终是典型人物。 因而, 相比较而言, 选择李鸿章作为教学点是最适合的。 二是坚持选择紧扣教材的历史人物。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凝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体智慧。 由几十名著名专家编写, 经过四级审定, 最终由中共中央审定完成。 教材很好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开设这门课的要求、目的和精神, 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 为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和基础[2]。 教材中提到280多位历史人物, 是我们做好人物评价教学主要依据和内容。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 必须以本教材为基准, 尊重教材的基本历史观点、基本历史结论, 选择教材已提供的历史人物, 作深入分析、考证、补充, 力求对重要历史人物作科学辩证地评价。 三是坚持选择正能量历史人物。 “正能量指的是—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3]。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 既有反面人物, 又有正面人物。 在教学设计上, 应更多选择正面历史人物, 给大学生以更多、更鲜明的正能量的教育。 例如, 在教学中, 选择夏明翰等革命先烈“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革命志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 给学生以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意义;选择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激励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 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 给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选择焦裕禄等好党员、好干部, 一心为革命, 一心为人民, 给学生以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 选择邓稼先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计个人名利, 醉心祖国科技, 开创我国核武器新事业, 给学生以为国创新、为己立业的动力。
2.教学生确立正确评价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是历史人物评价的根本问题, 评价方法不同, 评价的结论就存在差异, 甚至截然相反。 在历史人物评价教学与学习过程中, 经常会受个人喜好情感的影响, 由于教育者或受教育自身对某一历史人物在主观上已经有好恶之分, 并把自身的情感体验贯穿历史人物评价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 成为其学习和研究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从史学研究的主体方面来讲, 认识主体在认识事物时, 不可避免要受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的影响, 因而任何认识都带有认识者个人的印记”[4], 因而, 历史人物评价教学不能受制于个人情感, 要坚持“真了解”的方法, “在还原历史人物真相的基础上, 不以偏概全, 盲目定论, 以求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5]。 例如, 2003年中央台播放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对李鸿章的评价, 一反常态, 搞“反面人物历史翻案”, 把李鸿章刻画成忧国为民的忠臣, 马上引起全国观众的热议。 有支持者, 也有反对者, 一时间, 谁是历史上爱国英雄, 谁是卖国贼, 国人一片茫然。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 不能忘记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不能忽视历史作用, 不能随大流, 应教学生“真了解”的方法, 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
3.邀请专家讲座。 历史人物距咱们很远, 又时刻在咱们身边。 一堂历史人物评价课要实现消除历史时空的隔阂, 再现历史人物事迹, 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可邀请两类人开展一些活动, 一类是历史人物的亲属或曾经在历史人物身边生活或工作过的人士。 这类人士由于长期生活在历史人物身边, 他们对历史人物许多活动、生活细节、待人接物、性格兴趣和非正式场合的谈话, 有着比别人更亲近的观察和体验, 请他们给大学生作历史人物专题讲座, 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细节。 例如, 2008年10月,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 邀请毛新宇作《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的制高点》专题讲座, 得到学生好评。 一类是专门研究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专家、学者。 这类人士有较高学术造诣, 理论水平高, 对历史人物有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请他们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 对历史人物评价尺度把握更准确、 恰当, 保证历史人物评价的完整性, 更能凸显历史人物评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开展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教学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是一堂常规的教学, 无需要特别的创新。 就其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实用性评估, 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今天的中国高校中普及面已相当广泛, 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人物的评价毕竟是“历史”的内容, 在时空上与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距离,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生动、直观、形象地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阐述清楚, 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改变了历史人物时间和空间存在感, 增强了历史人物的直观性。 例如, 讲授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运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方式, 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 我选择“李鸿章”作人物评价讲授。 在评述李鸿章之前, 让同学观看一段纪实的纪录片《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约十分钟, 通过视频资料直接把学生拉进历史。 通过视频资料, 既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弱国无外交, 又能使学生明白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只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便利和优势的同时, 也应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适可而止, 在图片、视频等选择上不能偏离主题, 宁缺毋滥。 照片和视频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选用什么, 选用多少, 都要严格服从、服务于历史人物评价这个教学目的。
2.专题式教学法。 专题式教学法具有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逻辑性严密等特点。 第一, 选择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突出重点。 历史人物教学本身凸显着鲜明的主题, 选择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学, 就是为了突出该教学内容的重点, 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 但在一些历史发展片段中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选择专题式教学法, 以集中的时间、内容、手段, 分析和讲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 选择专题教学法有利于历史人物讲解的逻辑性。 专题式教学法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历史人物思想 (心理) 、行为的前后变化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上。 用一个专题讲授一个历史人物, 不仅仅保证历史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时间上的连续性,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 (心理) 、行为的前后变化上保持一致性, 避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性而产生学生理解的混乱, 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教材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 焦点或难点问题进行独立钻研、共同讨论、互相启发, 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6]。 历史人物的历史事迹在“纲要”课教材中叙述的不多, 在开展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方法运用上, 讨论式教学法应该成为常用的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在除激发学生积极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外, 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分析历史人物。 而且通过讨论, 面对同样一个历史人物, 具备“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往往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 这就可以大大开拓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与深刻性,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7]。
总之, 历史人物评价作为一项普通的教学, 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 发扬光大, 使之在“纲要”课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教学中很有必要。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中应注意:历史人物的选择和正确的评价方法;邀请专家讲座,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等, 使“纲要”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人物,“纲要”,教学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5%85%B8%E5%9E%8B%E4%BA%BA%E7%89%A9.
[2]http://www.xzbu.com/9/view-4085286.htm.
[3]理查德, 怀斯曼, 著.李磊, 译.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3.
[4]刘克辉.历史人物研究中的“翻案”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 2009 (3) :143.
[5]徐国利, 李天星.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92.
[6]张居永.“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讨论法的运用与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2) :67.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 篇8
周恩来总理曾明确说:有一些东西我们不要破坏,要留给后人。一直到现在,乾陵也好昭陵也好,都没有挖掘。王羲之生活在他的家族十分鼎盛的东晋时代,东晋初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在西晋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大变乱,称之为“八王之乱”,在这个八王里面,有一位著名的皇族叫做东海王司马月,他曾经一度控制了朝政大权,在他的身边有位出身于琅琊王氏的士人领袖,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衍,是当时一个著名的玄学家,非常擅长论辩。他有两大魅力,一个是作为名士领袖的魅力,他帮助司马月笼络当时著名的士人,很多名士都在王衍和司马月的身边。另外一个魅力就是作为魏晋时代名士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王衍相貌上的魅力。肤色非常白,相貌俊秀,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王衍为琅琊王氏确立了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特殊优越地位。后来,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西晋灭亡了,当时南渡到江南地区的司马瑞在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的拥护之下,即位成皇帝了,也就是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晋元帝,王导和王敦这一对兄弟可以说是为东晋王朝的开创尽了自己汗马功劳,王敦作为军事重臣,当时主要驻防在长江的中下游来保卫当时的首都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王导作为文臣的领袖,帮助晋元帝处理国家大事,并负责和南方的大家族笼络好关系。王羲之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族里面,他虽然受到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但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却中规中矩。王羲之这个人一直受到长辈的看好,王敦曾经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族里面年轻一辈最好的。”名士阮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称为王氏三少,是王氏家族里面最有希望的三个人。
但是王羲之作为一个从小就生长在琅琊王氏家族的优秀青年,从小就知道,做官有很多的不如意和不得意,他更愿意做一个名士而不是做一个大臣。但是事与愿违,它的家族到他这一辈子的时候,非要他出来做官,他做了两个非常尴尬的官职,第一个官职是大将军庾亮的参军。庾亮是什么人呢?他是东晋所能控制的几支最大的军事力量其中的一支,而且庾亮的家族和王羲之的家族存在着冲突。庾亮本人就和丞相王导就中央的政治权利和地方的军事控制权起过摩擦,两个人的矛盾一直没有终止。第二个就是在庾亮和王导去世之后,王羲之又在当时掌管军事兵权的殷浩手下做护军将军,实际上就是高级参谋。这个官当得也非常不顺心,到了晚年的时候,经常和人家产生摩擦,产生纠纷。由于他对政治的不看好,导致了他政治心理一个大的转变,就是将个人意气,凌驾于政治之上。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的运笔风格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实用这两句话来评价王羲之的气质和风格也是很合适的。王羲之做官必须恪守做官的礼仪规则,但是他脱下官服之后,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名士,他个人所追求的还是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风格。王羲之最喜欢的宠物是什么呢?是鹅,很多人看来非常不理解,说鹅是一个大动物,为什么王羲之会喜欢它?有一个说法是王羲之看到鹅走路的样子,就由此模仿了运笔的笔法,这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王羲之喜欢鹅可能是因为鹅是最无拘无束的,而且最能体现出来一种傲慢自由风格的魅力。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是王羲之的传世名篇。他通过这篇文章把他对人生、对政治、对时代、对自己的种种情绪宣泄出来。
《兰亭集序》的主旨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历来人们把王羲之的几句话当作是主旨,就是畅叙悠闲。王羲之讲,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时候,我们一起饮酒做诗游。当时的风俗是每年春天和秋天的时候,都要举行一种野外的祭祀活动。当时的名士就根据他们的兴趣举行集体游乐活动。问题是为什么在记录这个娱乐活动时,王羲之这一篇《兰亭集序》里面却体现出浓重的悲观情绪?这就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对于东晋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在西晋灭亡之后,中原地区,整个北中国被游牧民族所占领,统治政策非常残酷。大家又开始思念西晋政权了,要求东晋政权北伐。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权军事实力不足以北伐。到了永和八年,局势不再对东晋有利了,北伐无望了。永和九年东晋政权无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国内的局势来讲,都是降到了极低的情况。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虽然按照惯例,三月初三的时候,大家一起来出游,都感觉不到这个春天能够给他们什么。他们饮酒做诗,实际上是苦中作乐。所以《兰亭集序》体现出的一种非常惆怅的基调,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次聚会有没有政治背景呢?在东晋时期,所有的名士聚会看上去都是非常的风雅,但是就聚会的形式来说,本身就是有政治背景的,聚会的时候,请什么人不请什么人,这种标准,不是依照文化上的要求,而是出身,看你的政治立场,看你的政治影响,因此这次兰亭集会,我们看到,当时的这些人官做得都不是很高,但是此后,十几二十年左右,这些人出将封侯者甚多。尽管说这次集会的目的和内容不是政治,但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他们的政治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次集会中,他们做了很多的诗文,最后,大家都要求王羲之来做一篇序,王羲之欣然受命写下了这一篇《兰亭集序》,说我们来这里集会不过是为了打发闲情逸致,不过是为了体会这片刻人间的欢乐。事实上,这就是王羲之通过《兰亭集序》所表达出来的对于未来对于国家对于政治的一种悲观的或者说绝望的情结。在《兰亭集序》里,他们只讨论人生,讨论人在这个世界宇宙中的地位,讨论人的寿命极其之短,天地如此之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这些名士而言,讨论当时的政治已经成为一个奢侈的话题,他们更愿意讨论一些能够慰藉他们心灵的问题。亲近自然,在自然之中感受生命的乐趣。
《兰亭集序》之所以举世闻名,因为它是传世的书法名篇,还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不但在书法上可以临摹,而且还可以在学习为什么会写出来这些字,追寻他的思想,追求他的文学价值。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人物】推荐阅读:
2024年度“蓝色经典·天之蓝”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感动中国12-31
版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1-06
中国民间经典童话故事12-24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人故事【中英对照】12-25
中国古代孝顺的人物故事08-21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事迹12-21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08-20
中国经典思想07-21
英译《中国经典》12-12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