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思想

2024-07-21

中国经典思想(精选12篇)

中国经典思想 篇1

中国百部经典动画影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人文关怀,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向世界各地。1957年, 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 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也未放弃这一宗旨。

老一辈动画人已先后离世, 今国产动画面临着日美动漫文化双重冲击的境地, 尽管动画人对中国未来的动画发展之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却始终得不到政策的扶持与关爱, 在缺少资金与人才的今天创作出只注重数量不谈及质量的垃圾作品始终侵犯者人们的审美底线, 面对这种尴尬的境界, 我们应该探索前人经典作品中的精髓。

中国百部经典动画影片之所以能引人入胜, 传统文化对其作品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凸显的“诗意和魅力”是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创作的动画作品的一致评价。那么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人文美学的呢, 下面将从题材选择与表现形式、人物、场景、三个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题材与表现形式美学分析

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不变的标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对中国百部经典动画影片的研究不难发现, 首先, 他们的故事题材是富有魔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的、具有教化意义的内容, 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其次, 他们在表现形式上多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 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艺形式, 着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在作品中强调教育重要性的做法不同于美国动画片娱乐至上的创作原则, 从精神内涵上更是体现出自然淡薄、清逸悠远的意境美, 是富有“诗意”的动画。使那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片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

1、题材中的美学

题材是带有想象的梦幻色彩的, 观赏者满足了自身对梦幻的审美需求, 想象就是给艺术审美开拓无限空间。受儒家思想影响, 内容多展现民俗、民风、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强调教化的作用, 教育少年儿童孝敬父母, 热爱国家, 讲诚信, 重礼仪。例如《神笔马良》, 一支儿时做梦都想拥有的神笔, 在探索民族民俗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马良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不放弃画画, 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 有神笔之后助人为乐, 恶霸沉入大海的恶报, 都体现了一种惩恶扬善的观念。《一幅壮锦》是基于壮族流传的民间故事, 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壮锦, 被红衣仙女拿走, 老妈妈让三个儿子去寻找, 老大、老二怕苦贪财逃跑, 老三吃苦有孝心, 钻火山、过大海不仅找回壮锦还得到了红衣仙女的爱情, 老大、老二变成了乞丐。一个关于勇气与孝悌的故事, 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 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 田园牧歌式的情趣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孔融让梨》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这些无不体现了和谐精神之美。

2、表现形式之美

除了题材, 在表现形式上也在探索“民族之风”。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大量被借鉴到动画作品中, 例如《老鼠嫁女》、《猪八戒吃西瓜》运用民间剪纸艺术;《曹冲称象》、《愚人买鞋》采用立体木偶材料, 其中《小小英雄》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 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南郭先生》运用汉代手艺砖雕形式;《小蝌蚪找妈妈》更是运用了水墨表现形式, 俊逸复清新, 栩栩如生, 画意与诗情, 三此俱全, 开创了世界史上的中国水墨动画, 成为国人的骄傲。还有很多例如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泥塑民间工艺等多种动画故事表现形式。故事表现形式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 故事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 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

二、人物塑造之美学感受

造型即创造形体, 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 在17世纪欧洲开始被使用时, 主要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塑、文学和音乐等艺术样式, 是一个为了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等形式相区别的艺术概念。后来被德国艺术理论家在美术著作《拉奥孔》中, 将“造型艺术”概念放在了视觉的空间艺术范畴。毋庸置疑, 动画造型也属于视觉的空间艺术范畴, 动画的造型在表面上间接地体现了角色设计师的审美观, 形象关系到人们看到动画时的第一感触, 形象所具有结构比例、五官设计、服装造型表现、直到富有的人格魅力都会是一部好影片的关键。

《大闹天宫》在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民族化道路的攀登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峰, 人物造型吸收了很多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从民间皮影、戏剧脸谱、民间年华、庙宇祠堂等多方面进行了参考和借鉴。《草原英雄小姐妹》对英雄少女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 简单的却不单调, 他所含有的到的意义和对当代孩子的教育意义值得赞赏。动画前辈们在塑造各种出场人物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这源于他对各种人性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作品不会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刻意地设计高尚的形象, 真正地做到取材源于生活。执著的追求人性内涵的人, 立意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复杂多样的人生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法。

三、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研究色彩产生, 色彩知觉接受, 色彩美学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 是美术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的色彩美学思想还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崇尚红色, “红色”象征喜庆、好运、庄严高尚的品格;“黑白”色彩的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了深邃却也荒寒之境;“黄色”寓意金碧辉煌、富贵权利、智慧等。《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 腰束虎皮短裙, 大红的裤子, 足下一双黑靴, 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 神采奕奕, 勇猛矫健。玉皇大帝宫殿的璀璨辉煌、黄色龙袍都是权利的象征。色彩运用的自然与否, 对于整个影片气氛的渲染至关重要。

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 百部经典中国动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人文关怀,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在国际上更是极负盛誉;如今的大量从业动画的爱好者与在校大学生都应该对中国未来的动画发展之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并且提升高质量品作品丰富人们的审美需求。学习百部经典动画影片的取材、造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 继而为国产动画的“探索民族风格”的后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要:美学中提到的很多重要的审美范畴, 对动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离不开美学的滋养与浇灌。百部经典中国动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人文关怀, 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在国际上更是极负盛誉。而如今国产动画面临着日美动漫文化双重冲击的境地, 从业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却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关爱, 只重数量不谈质量的垃圾作品始终侵犯者人们的审美底线, 我国各个年龄的受众群体仍然被日美动漫所吸引。面对这种局面, 通过分析近百部经典动画影片的取材、造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 继而为国产动画的“探索民族风格”的后续发展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动画,传统美学,剧情,人物,场景,音效

参考文献

[1]陈文忠主编, 乔东义等编.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中国经典思想 篇2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人年轻的时很难平淡,譬如真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活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所谓新闻,大多是过眼烟云的人闹的一点儿过眼烟云的事罢了,为之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不值得的。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命运并未亏待我,常令我在崎岖中看到新的风景和光明。我与我的命运已经达成和解,我对它不奢求也不挑剔,它对我也往往有意外的考验和赠礼。我相信爱是一种精神素质,而挫折则是这种素质的试金石。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有人问我:在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之后,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爱情和写作。我的确觉得,无论曾经遭遇过和可能还会遭遇怎样的不幸,只要爱的能力还在,写作的能力还在,活在世上仍然是非常幸福的。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是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读者群,从读者的层次大致可以推知作者的层次,被爱凑热闹的人群簇拥着的必是浅薄作家。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我们的感觉和心情常常是具体的人和事引起的,其中哪些值得写,哪些不值得写,或者说,怎样辨别它们有无艺术价值呢?我提出一个标准:倘若除去了具体的人和事,那些感觉和心情显得更美了,就说明它们捕捉到了人性的某种秘密,所以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相反,则说明它们只是具体的人和事纠缠在一起的凡俗心理现象,仅对当事人具有日记的意义,在艺术上却毫无价值。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几乎每个作家都有喜欢他的读者,区别在于,好作家有好的读者,也有差的读者,而坏作家只有差的读者。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想现行教育争自由,学会自我保护和救赎。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一个作家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别人尚未发现的新大陆,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世界,否则无权称作为作家。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写作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可以是闲适的消遣,也可以是紧张的寻求。前者写自己已有而合意的东西,后者写自己没有而渴望的东西。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一个作家的价值不在作品的数量,而在他所提供的那一点新东西。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2.《把心安顿好》经典语录

3.《碎句与短章》经典语录

4.

5.自深深处经典语录

6.

7.

8.

用阵阵的经典书香滋养学生的思想 篇3

一、经典阅读,引领学生成长

经典作品是品德修养的源头活水,古老的经典,传达了很好的理念:一个人首先学的是做人,做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进退、应对等,而从这些经典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还记得我去年接手的初一6班,这个班是来自不同生源地区的成都七中网校实验班,学生思想、性格、习惯、差异很大,最让我苦恼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很自我,谁也不服气谁,谁也不想被谁管。针对这种状况,我意识到,我必须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方面下工夫,于是我一改过去的管理方法,拟定了一个“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心灵”的思想改变计划。我利用早读和午读时间“以经典文化为载体,以古代圣贤思想为德育教育典范”,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因材施教,努力寻找一条适合他们的教育管理方法,尽量做到“有教不类”。在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后,我在班上全面推进经典文化诵读,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指导学生先后背诵了《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老子》《大学》《中庸》,目前《三十六计》也基本背完。这些经典无一不是教人为人处世、让人明白人生哲理、获得优秀品质的文章。经过一年的师生共读和学习生活,班上的学生都变得更有礼貌了,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都上升了一个层次。一年下来,我和学生的交流已经不再只用语言,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心灵的默契。记得有句俗语说“人从书里乖”,从这群读经典的孩子身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二、经典阅读,铸造健全人格

人类道德文明宝库中的优秀篇章像一盏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在这些滋养了人类的经典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造就健全的人格。然而有阅读调查的结果却令人悲观——现在学生读书量少,经典名著的阅读量就更少,过重的学习负担让他们不可能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汲取营养、砥砺人格。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在一味追求高分时,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性的情感培养。教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未必需要很高的物质基础,那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和礼仪就存在于我们的经典作品中,我们的教育应该把这些经典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植入到学生心中,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情感。

三、经典阅读,提升文化气质

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需拒绝这种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国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得有自己的文化气质,这是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根本。盲目地学习外国人,将永远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今天为什么还要求我们的学生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青少年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如同采花酿蜜”,经典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也算是花中极品了。又有诗云“踏花归去马蹄香”,置身书香四溢的经典名著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怎能不暗香盈袖?在这样的境界中,经典的魅力就会在我们的精神和人格上产生一种超越、一种支撑和一种理性的沉淀。让我们阅读经典,在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字里体会别样的人生,接受一份来自岁月的默默关怀。

国学经典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赏析 篇4

关键词:国学经典,数学思想方法,命题,解题,赏析

一国学经典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后发制人, 出自《孙子·军争》:“后之发, 先之至, 此用兵之要术也”, 意为等对方先动手, 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 制服对方。蕴涵极限定义思想方法。在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中, 对任意ε>0, 总存在δ>0, 使得当0﹤∣x-x0∣﹤δ时, 都有∣f (x) -A∣﹤ε, 则称f (x) 在x趋向于x0时的极限为A。这里δ后制ε。同样在数列极限的ε-N定义中, N后制ε。

愚公移山, 这个故事记载在战国·列子《列子·汤问篇》中。故事的主人公愚公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意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蕴涵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 (由命题对k成立推出命题对k+1成立) 。

欲擒故纵, 兵法《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意为故意先放对方一马, 使敌人放松戒备, 充分暴露, 然后再将其捉住。其中蕴涵反证法思想:先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 即命题结论的否定成立 (故纵) , 再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从而证明结论成立 (欲擒) 。

田忌赛马, 记载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他们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上等马对上等马, 以此类推。田忌每个等次的马都比齐威王的慢, 因此三个回合下来, 田忌皆败。一旁观战的朋友孙膑给他支着儿, 于是新一轮赛马开始了, 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 再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又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以两胜一败的成绩赢了齐威王。同样的马匹, 只是调换了比赛的出场顺序, 就得到反败为胜的结果。这里蕴涵运筹学中的最优化思想。

曹冲称象,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有一次, 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 太祖 (曹操) 想知道这象的重量, 询问属下, 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 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 再让船装载石头, 当水面达到该记号的时候称量这些石头的总重量, 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总重量。”曹冲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典故蕴涵转化与化归思想。《吕氏春秋·察今》曰:“故审堂下之阴, 而知日月之行, 阴阳之变。”意思是说, 观察堂屋影子的变化就能知道日月运行的情况, 反映了象与原象的变化关系。蕴涵映射与函数思想。

二巧悖数学思想, 成就千古名篇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 孙悟空乃三界之外灵物, 吴承恩巧妙违背数学分类思想的不重不漏原则, 成功地塑造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物形象。

刻舟求剑,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 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刻上记号, 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 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 (行驶) 了很远, 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 不是很糊涂吗?我们从现代数学映射观点来看, 原象只有船沿上刻的记号一个, 船行驶以后出现了无数个象 (记号对应的水下位置) , 这个楚国人违背了函数与映射思想, 误解了象与原象 (事物自身) 的对应关系。

三成语典故的哲理在数学命题、解题中的应用

擒贼先擒王, 出自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 也比喻做事要抓关键。在恒成立问题的解题中, 常利用最值 (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决问题。

例1,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理21) 已知函数f (x) =x2+ax+b, g (x) =ex (cx+d) , 若曲线y=f (x) 和曲线y=g (x) 都过点P (0, 2) , 且在点P处有相同的切线y=4x+2。 (1) 求a, b, c, d的值; (2) 若x≥-2时, f (x) ≤kg (x) , 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略) 。 (2) 由 (1) 知f (x) =x2+4x+2, g (x) =ex (2x+2) 。当x≥-2时, f (x) ≤kg (x) , 即x≥-2时, kg (x) -f (x) ≥0恒成立。令F (x) =kg (x) -f (x) , 则x≥-2时, F (x) 的最小值 (擒王) 非负即可。F′ (x) = (kex-1) (2x+4) , 由题设可得F (0) ≥0, 故k≥1, 令F′ (x) =0, 得x1=-ln k, x2=-2。

(1) 若1≤k<e2, 则-2<x1≤0, 从而当x∈[-2, x1) 时, F′ (x) <0, 当x∈ (x1, +∞) 时, F′ (x) >0, 即F (x) 在[-2, +∞) 上最小值为F (x1) =2x1+2-1x2-4x1-2=-x1 (x1+2) ≥0, 此时f (x) ≤kg (x) 恒成立。 (2) 若k=e2, F′ (x) = (ex+2-1) (2x+4) , 故F (x) 在[-2, +∞) 上单调递增, F (x) 在[-2, +∞) 上最小值为F (-2) =0, 所以f (x) ≤kg (x) 恒成立。 (3) 若k>e2, 则F (-2) =-2ke-2+2=-2e-2 (k-e2) <0, 从而当x∈[-2, +∞]时, f (x) ≤kg (x) 不可能恒成立。

综上所述, k的取值范围为[1, e2]。

以逸待劳, 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 以佚待劳, 以饱待饥, 此治力者也”, 意指我方养精蓄锐 (以逸即以静) , 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待劳即制动) 。在求解含两个以上动点的最值时, 常依据这一策略以静制动地解决问题。

例2, (2013重庆卷理7) 已知圆C1: (x-2) 2+ (y-3) 2=1, 圆C2: (x-3) 2+ (y-4) 2=9, M, N分别是圆C1, C2上的动点, P为x轴上的动点, 则|PM|+|PN|的最小值为 () 。

答案:A。

解析:将P点到圆上动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定点圆心的距离 (以静制动) 。

|PM|min=|PC1|-R1, |PN|min=|PC2|-R2 (R1, R2分别为两圆的半径)

两圆心坐标分别为C1 (2, 3) , C2 (3, 4) 。C1关于x轴对称的点C1′的坐标为 (2, -3) , 连接C2C1′, 线段C2C1′与x轴的交点即为P点 (如图1) 。

借尸还魂, 兵法《三十六计》第十四计, 原意是指使已经死亡的东西, 借用另一种形式出现。其实质是利用没有作为或不能有作为的加以控制。受借尸还魂策略的启发, 我们常常利用某些公式的结构形式解题、命题。待定系数法也可看作借尸还魂策略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答案:B。

解: (1) (1) 设直线l:ax+y=1上任意点M (x, y) 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的像是M′ (x′, y′) 。

倒行逆施,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吾日莫途远, 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意为做事违反常理, 不择手段。参考倒行逆施这一思维方式, 数学命题时常给出结果而求过程中的参数。分析法、逆向思维解题、逆用公式等也可看作这一思维方式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答案:2。

解析: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如图3。因为z的最大值为12。所以直线kx+y=12必过 (4, 4) 点, ∴k=2。

一般线性规划问题是已知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本题是已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求目标函数中的待定系数。

反客为主,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拔寨前进, 步步为营, 诱渊来战而擒之, 此乃反客为主之法。”意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 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将常量视为变量、变量视为常量是反客为主在数学解题中的具体体现。

例7, 设不等式2x-1>m (x2-1) 对满足|m|≤2的一切实数m的取值都成立, 求x的取值范围。

四后记

语言思想的经典名人名言 篇5

有两种模糊:一种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替代思想感情;另一种源于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普希金(俄)《普希金论文学》

人要想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房,却痛感言辞贫乏,生活中很多伟大、重要的智慧都湮灭了,完全归咎于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表达形式。

——高尔基(苏)《时钟》

语言的混乱实质上就是思想的混乱。

——马铁丁《马铁丁杂文选·谈文风》

总而言之,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 而有了语言,不仅思维的进行有了倚靠,而且也促使思维出现规律并且反转过来可以按照规律去思维了。

——冯定《平凡的真理》

语言是说出来的思想,文字是写出来的思想,而思想只是尚未说出来或者尚未写出来的语文罢了。

——冯定《平凡的真理》

只有在认识透彻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清晰的、有力的语言;只有在感情激越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新鲜、感人的语言。

——秦牧《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

语言丰富的人要么比一般人更聪明,要么比一般人更疯狂。

——霍布斯(美)《利维坦》

最陈腐的词语也曾经是一个新颖的隐喻。

——卡莱尔(英)《过去与现在》

语言使我们超越了畜牲的`范围;语言使我们沉沦到恶魔的水平。

——奥·赫胥黎(英)《阿多尼斯与字母表》

言谈正确的人也会像言谈谬误的人那样说出愚蠢的话来,因为我们在乎言谈的方式而非内容。

——蒙田(法)《随笔集》

我们讲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反意的一面。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何感想集》

我们说的话往往并不一定像我们本人。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乌尔里克》

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

中国经典思想 篇6

关键词:政治课堂;国学经典;促进教学

将国学经典引入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科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与实现。

一、将国学经典中的“孝道”理念融入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堂

国学经典中关于孝道的描述不胜枚举,因此,我在涉及有关“孝道”与“父母”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运用了国学经典中的相关描述。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章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对父母的孝不仅体现在特定的事件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履行对父母孝道的职责”这一知识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他们出示了《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在带领他们一字一句反复进行朗读的基础上,向他们解释其具体所要表述的含义。这样一来,《弟子规》的内容就与“相亲相爱一家人”这节内容的知识点形成了完美的照应,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履行孝道,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

二、将国学经典中的“诚信”思想渗透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堂

我同样将国学经典中有关“诚信”的思想积极渗透到“诚信做人到永远”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了《论语》以及《弟子规》中关于“诚信”的言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随后,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对其内在含义进行阐述及引申。这样一来,“诚信”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慢慢发芽,并茁壮成长,有利于将“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

总之,教师应当将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灵活而恰当的运用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耿衍乡.让“国学经典”馨香弥漫思想政治课堂[J].中小学电教,2011(06).

中国经典思想 篇7

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 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 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为了增加容量, 不妨截取较长的木板来拼接到短的木板上, 所有木板长度相同时容量也达到了最大。平衡思想正是这样一种取长补短的思想。

平衡通常指物体或系统的一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系统, 除非受到外界的影响, 它本身不会有任何自发的变化。多种状态达到平衡通常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算法设计, 数据结构设计甚至程序设计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比如, 程序竞赛就是一场博弈, 寻找这场博弈中的平衡点, 合理应用平衡思想辅助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 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平衡思想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运用:

1、博弈问题。

有许多博弈类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寻找平衡点的问题。

2、数据结构的搭建。

每种数据结构都能以优秀的性能支持某些操作, 合理选择应用数据结构, 往往能通过略微提高一些操作的复杂度, 降低大多操作的复杂度, 在不同操作的效率之间构建一种平衡。

3、时间效率vs空间效率。

这类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有这样的特性, 我们能找到时间效率 (或空间效率) 十分优秀的算法, 但代价是空间效率 (或时间效率) 极端低下。如何合理设计算法, 组织数据, 平衡二者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

4、时空效率vs思维与编程复杂度。

如果设计了优秀效率的算法, 却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 就会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合理应用平衡思想解决这类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问题正是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经典算法的非典型实现

1. 经典算法

大多数经典算法通常是为很多人所熟知, 并且能够熟悉运用。经典算法通常也有很多不同的实现方法。例如拓扑排序, 如果数据范围比较大, 通常使用算法复杂度为O (n) 的程序, 但是如果范围比较小, 一个不超过10行的O (n^2) 的程序可以使代码看起来更为简洁。更进一步, 有些算法虽然堪称经典, 但是无论是思维复杂度还是实现复杂度都相对颇高。

2. 任意图的最大匹配经典算法

任意图的最大匹配的经典算法是应用带花匈牙利树, 它的核心思想也是建立在找增广链的基础上的。假设已经匹配好了一点集, 我们从一个没有匹配的节点s开始, 使用BFS生成搜索树。每当找一个节点u, 如果u还没有被匹配, 那么就可以进行一次成功的增广;否则, 我们就把节点u和它的配偶v一同接到树上, 之后把v进队列继续搜索。任意图的增广链要比二分图难找得多。这个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 (n^3) , 空间复杂度O (n^2) 。带花树不仅本身比较复杂, 思维复杂度与编程复杂度较高, 而且实现起来很容易退化。

3. 算法分析

对于任意图, 如果不存在奇环, 那么该图可以直接转化成二分图。解决二分图最大匹配的经典算法为匈牙利算法。算法的核心就是根据一个初始匹配不断地找增广路, 直到没有增广路为止。具体步骤:

(1) 置M为空

(2) 找出一条增广路径P, 通过取反操作获得更大的匹配M'代替M, 如下图一。

(3) 重复 (2) 操作, 直到找不出增广路为止。如图二中红边为已匹配的边, 黑边为没匹配, 则图中的增广路有:

1) x5 y5 x4 y4 x3 y2

2) x2 y4 x3 y2

可以得出, 增广路有奇数条边, 匹配边与非匹配边交替, 顶点和终点未匹配, 对于这样的增广路, 我们可以通过将匹配边变成非匹配边, 将非匹配边变成匹配边从而增加一条匹配如:x5 y5 x4 y4 x3 y2经过变换后, 变成如图三, 增加了一条匹配边。

这时图中已经没有了增广路, 已经达到了最大匹配。

另外可以证明, 对于点x, 如果求得了以x为起点的增广路径后, 不管以后怎么改变, 都将不会再有以x为起点的增广路径。

否则, 我们考察图四左, 图中粗线表示当前状态下已匹配边, 虚线表示未匹配边。若当前找得增广树如图四右所示, 那么我们就无法找到一条增广路。但实际上存在这样的一条增广路:。为了找到增广路, 我们可以采用搜索的方法, 问题是这样寻找增广路复杂度过高。

4. 存在的问题

从算法分析中可知:

4.1事实上任意图匹配问题, 目前还是难以实现的经典问题。

4.2任意图匹配可以有条件地转化为二分图匹配, 匈牙利算法是解决二分图最大匹配的经典算法。

4.3根据数据的特殊性, 采用随机搜索序, 以准确率为代价, 降低了程序的思维与实现复杂度。

4.4通过设置失败上限, 以时间复杂度为代价, 能提高最优解的出现概率。

我们的关切点是, 如何寻找当前的优势点, 来平衡多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最优解决问题的算法。

5. 平衡优化

综上, 我们试图采用搜索的方法来调整增广轨。如果一个点之前已经被匹配到, 则之后无论如何调整, 这个点始终能被匹配到。因此, 对于一个待匹配点, 是否能找到一条以它为起点的增广路是优化解的关键。而是否能找到一棵增广树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之前找寻的情况, 若要设计数据使得无法找到增广树通常又依赖于特定的扩展顺序。这启发我们采用随机扩展顺序的方法来尽量避免形成类似图一的特殊局面。

我们通过一程序, 生成了两个随机序列 (随机贪心) , 一个作为点的初次访问序, 一个作为点的拓展顺序, 然后直接使用一开始所说的寻找交错树的方法来扩展。同时, 采用多次随机运行的方法提高最优解的出现概率。类似二分图匹配, 这样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 (kn^2) , k为运行次数。

注意到:经过一次平衡 (优化) 后的算法中, 在节点数限制为222以下的情况下, 通常运行次数设定为50才能基本上保证AC。相对于数据本身, 这个运行次数还是比较大, 说明算法本身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以及出最优解概率并不是很高。

在上述平衡优化过程中曾提到, 采用调整增广轨的方法, 如果一个点之前已经被匹配到, 则之后无论如何调整, 这个点始终能被匹配到。它带来的另一个信息是, 若一个点之前未被匹配到, 那么在本轮搜索中, 这个点将始终是未匹配的状态。因此影响最终结果的原因, 往往是某个本应该被匹配到的点因为增广树查找失败而被放弃匹配, 原先算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全局重新搜索, 所以常常出现为了一个点而全部重来的尴尬场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扩展顺序, 遇到一个当前无法匹配的点时, 直接重新搜索一遍!但大部分的图都无法实现完美匹配, 所以类似运行次数的限制, 我们需要设置一个失败次数上限。当为一个未匹配点寻找匹配点时, 只有失败次数超过了这个上限才放弃。

6. 实验结果

那么失败次数应该设置为多少比较好?我们从一系列的实验, 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表:

试验的运行平台是Ural1099的测试, 时限是0.5秒。这里是实验的数据, 表头n-m表示重复运行n次, 失败上限为m。例如5-5表示程序将重复运行5次, 失败上限设置为5。

试验表明, 这个方法能显著地提高最优解的出现概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若不采用进一步优化的方法, 直到201才有50%以上的AC (通过) 率, 而优化后的算法失败上限设置为5就可以让仅仅重复运行5次的AC率达到了90%。但相对的, 其时间消耗也随之增长。同时, 这种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随机因素, 若数据比较强大 (从数量到质量) , 则出现了如表中510是100%AC但是1010却只有90%的AC率的情况。

当然有得必有失。极高的准确率带来的就是时间效率的降低。实验中, 55的时间已经逼近了501的时间。虽然相对于时限来说还是比较轻松, 但是其增长还是较可观的 (2010的全部超时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

虽然最后输出时取模操作提高了输出的时间复杂度的常数, 但毕竟输出的次数通常不多, 而程序中调用乘法运算次数却可能达到很大。这里以提高输出的复杂度为代价, 降低了运算的常数复杂度, 实质上是构建了二者的算法复杂度之间的平衡, 所以最后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综上, 两种方法都可以比较轻松地通过。考虑到数据范围不大, 为了追求准确率可以增加参数上限, 或者为了保证时间效率压缩参数上限, 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改造算法, 细心设计算法细节的实现, 有效地平衡算法间不同部分的复杂度关系, 建立思维与实现的平衡, 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

三、结论

应用平衡思想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特征:存在瓶颈。这瓶颈通常是阻碍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如果把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等都看作是解决问题这个木桶的一个木板, 那么我们常常忽略的便是思维与实现复杂度这块木板。本文就对应用于“经典算法的非典型实现”这类的平衡思想作了一定的介绍, 同时较深入地讨论了降低问题的思维复杂度与程序的实现复杂度的模型。通过构建各方面复杂度的平衡, 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应用已有的知识并将他们有效结合, 合理决策, 尽可能多地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平衡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成本。

参考文献

[1]《Catch题目分析》许智磊

[2]《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刘汝佳黄亮著

中国经典思想 篇8

对布鲁姆颇有微词的文论家伊格尔顿评价到,布鲁姆是“利用弗洛伊德的著作提出了过去十年中最富大胆创新精神的文学理论之一。”①布鲁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引导来阐释自身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从焦虑到压抑再到防御对抗的过程。自我迫于外界现实的威胁或与超我的冲突,与本能的需求产生矛盾,而产生压抑,造成机体的紧张感。自我为缓解这种紧张感就会产生防御,释放被压抑的焦虑感。主体在阅读时会产生被影响着的“焦虑”,即由于时间上先到的优越性,前辈作家作品对后辈读者造成的一种事实性包围的压制。这种“焦虑”心理激起了后辈的防御对抗。“迟来者”通过强有力的原创力修正并开拓新的空间从而获得自身独立价值。

同时,布鲁姆分析了诗人意志与弗洛伊德防御概念的心理动因的相同之处。时间的强迫性导致后辈诗人迟来的失落感,诗人意志的对抗,如同弗洛伊德的防御一样,是将某种威胁性的产生不愉快感的意念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这种对抗是通过转义实现的。“就诗人而言 , 防御始终都是一种转义 ,而且始终都是针对先前的转义的。而本能 , 则是对不朽的冲动 , 并且可以称之为是所有诗歌转义中最大的转义”。②诗人是通过转义来对抗时间的优先性导致的前辈对于后辈迟来者影响的焦虑。阅读中,后辈读者面临前辈造成的巨大事实性影响的焦虑时,具有创造力的强力读者能够对抗时间的强迫性,使心理防御功能得以实现。

二、德里达、德曼解构主义阅读观的影响

哈罗德·布鲁姆常常被视为“耶鲁学派”成员之一,他的经典阅读观部分地借鉴吸收了解构主义者雅克·德里达、保罗· 德曼的解构阅读理论。

德里达的解构阅读是以文本而非作品为阅读对象的。他认为文本与符号紧密相连,而符号的能指是指向其他能指,不是指向外在的所指。文本不是具有稳定意义的封闭体,文本之间是一种互相指涉、渗透的互文关系,在这种“延异”的过程中,文本意义永远不可确定。保罗·德曼的阅读理论则是解构主义文本修辞阅读。他吸收了尼采关于语言修辞性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文本之间的相互阐释,是修辞方式的替换转义。而语言的修辞性导致文本具有字面义与比喻义、隐喻与提喻等一系列特性,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使得对文本意义的最终解读成为不可能,文本永远是变动着的,只能被解构性阅读。

布鲁姆的阅读理论具有德里达、德曼解构主义的倾向。布鲁姆确信一首诗其本身是不具备确定意义的,它是不断地指向另外的诗。而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受到诗歌语言修辞性的影响。正是这种意义的不确定和衍生性,带来了阅读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布鲁姆也认为,对诗的阅读主体,不仅是读者,也是诗人。读者或诗人对诗歌解构阅读来创造意义的过程,既是阅读过程,也是创作批评过程。这样布鲁姆的阅读观与德里达的解构阅读范式是相同的。然而,在文学批评的人文层面上,布鲁姆与德里达、德曼阅读批评有着很大的不同。布鲁姆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人的意志所赋予的,转义是意志的修辞,个体自我心理意志对文本阅读具有意义阐释功能。而德曼主张,转义是认识的修辞,隐藏于文本的意义是通过修辞阅读得以认识和把握。无疑,布鲁姆的经典阅读理论是一种融合主体心理的审美阅读和修辞阅读。

三、爱默生个人主义价值观

1984年布鲁姆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先生》的文章。文中,布鲁姆将爱默生视为美国文化精神的圣者,高度评价道,“爱默生是我们文化氛围中的心灵,是美国诗歌、批评和实用主义后的哲学这些不同领域的主要源泉……是所有后来的美国文学不可回避的理论家。”③

中国经典思想 篇9

自2004年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 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 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 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 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成果众多, 大多数学者普遍都认为, 欲避免出现大学生的“学”与“行”出现“隔海两相望”的尴尬,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改进当前教育教学模式,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种教育渠道并用, 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产生“共鸣”, 最终促使学生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避免上述尴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体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大类。关于上述两个概念的界定, 学者们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本文沿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晓庆老师和聊城大学夏立军老师的观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要形式有: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政治形势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 (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网络等) 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 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课堂等载体相似,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的媒介和切点。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后发现, 以经典著作为支点, 对大学生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唐朝刘知几先生在《史通·叙事》中将“经典”界定为“自圣贤述作, 是曰经典”。《现代汉语》将“经典”解释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如经典著作”。因此经典著作是经过时间洗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 由于其创造力强, 内功精深, 厚积薄发, 高度浓缩, 因此不容易老化。当今任何一门学科, 都有能撑其学科架构的经典著作, 否则就很难形成学科体系。

其实无论是自然学科专业的经典著作还是人文社科经典其内容深处都体现着人们对其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思, 在终极目标的意义上对人进行教化和影响是必然的, 会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洗礼, 甚至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改变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 这就是其教化功能, 因此其势必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其实这一点在中国早期的经典著作中业已彰显:不管是经典伦理专著 (如《大学》、《中庸》等) 、中医药经典 (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 还是文学经典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 , 都具备浓郁的人伦文化特色, 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敬畏, 对太平政治的渴望,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在读者认真品味这些优秀作品后, 这些思想往往会深深镌刻在其内心深处, 对其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往往比纯粹的伦理道德宣讲更能扣动人们的心弦。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先生, 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作品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 不管是从经典作品的思想性看, 还是从先哲们的经验来看,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经典阅读, 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提高, 起到积极作用。

课题组为了验证经典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选取一个教学班 (以下简称“实验班”) 与另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教学 (简称“比较班”) , 在“实验班”正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前, 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经典作品, 要求学生至少认真品读其中两本以上 (其中包括文学作品, 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 并撰写读书心得作为期中考试成绩。同时在其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是隐性的, 主要通过当面聊天交流、QQ聊天、E-mail、动态观察等形式进行) 发现, “试验班”的学生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对社会的认知与“比较班”是有差别的, 甚至“试验班”的个别同学说路遥及其作品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 甚至改变了其对生活的态度。

而事实是, 一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似乎生活更加急促, 使得大量的快餐文化也融入了人们 (包括大学生在内) 的生活之中;一方面, 是由于网络文化日趋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 经典著作正在逐步淡出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视野, 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似乎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 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没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二、正面引导, 以经典阅读启迪大学生的心智

尽管前文所述, 可能少数学生阅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后就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培养有积极影响, 但这不能代表全部, 因为人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缓慢过程, 这就决定了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 不能立竿见影, 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的只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 引导大学生科学阅读, 这是实现阅读目标、取得阅读效果的桥梁和手段。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方法、内容的引导, 真正做到为大学生授之以渔, 促使大学生从“苦读”到“乐读”。

当今中国, 社会浮躁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 同时, 面对当前各类文学作品芜杂同在, 良莠并存, 让人似雾里看花;尤其是快餐文化的井喷, 网络的恶意炒作, 则进一步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 课题组对某高校图书馆《白手打天下100招》、《熟男淑女》、《打造黄金人脉》等这类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过调查, 发现此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较之其它经典著作 (含该校专业经典) 高出数倍, 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大学生们的这种心理, 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相违背的, 也不利于大学生们正常成长, 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对学生予以引导,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端正心态、修身养德的书籍。通过阅读, 使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让学生用书籍启迪心灵, 这也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 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时内心相当脆弱、缺乏自信、不堪一击, 精神慰藉和鼓励对于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励志类经典著作, 借鉴书中的事例, 也许就会使学生对与有自己相似经历的事例思考, 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心里豁然开朗。同时多此类经典, 可使大学生可以从书中学习, 到生活中实践, 能够起到很好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让大学生觉得人生有意义、生命更精彩, 帮助大学生扫除心中烦恼, 缓解心理压力, 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信心。

由于部分高校过分强调高校面向市场 (诚然, 高校应该面向市场, 但不能走极端) , 使得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取舍阅读内容, 非但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类经典著作不感兴趣, 而且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阅读的状况也令人堪忧:课题组对两个不同城市的五所高校 (本科院校3所:1所师范类院校、1所工科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2所:1所工科院校、一所医学类院校) 15个不同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调查发现:不足20%的同学表示认真读过两本以上本专业的经典著作, 近40%的同学表示曾经浏览读过一本, 超过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读过。课题组同时对这些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进行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向学生强调阅读专业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即使要求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 也只是单纯地从本专业的角度加以分析, 而忽视其人文关怀, 显然这已然违背了科学的初衷和本意, 因为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都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在其深处都折射着人们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反思的深厚沉淀。以中医药为例, 绝大部分中医药专著都与传统伦理道德紧密相连, 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 若子用之以卫生, 而推之以济世, 故称仁术”,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伦理思想、人文关怀更是为世代后人所称颂。其实纵观历史, 绝大部分著名自然科学家 (尤其是西方国家的) , 同时在哲学、伦理等人文社科领域也很有建树, 如亚里士多德、牛顿、笛卡尔、爱因斯坦、罗素等等。事实证明, 只有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否则就会出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批判的恶果。因此, 因此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阅读的兴趣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努力, 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有意识 (但看起来又是“无意识”地) 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不是排斥它。

三、举重若轻, 以“树人情怀”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这是早为世人所公认的道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读, 这句话则更加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和引导。因此, 这里探讨的以经典阅读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上:不能过分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 而是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对民族、社会、国家负责的长远战略。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让人们体会到经典带来的震撼力。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此项工作, 如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自2009年起精心策划、打造了三届“新安读书月”活动, 活动旨在推动全民读书, 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活动以“阅读·分享·进步”为主题, 通过举办名家讲座、开展“年度十本好书评选”活动等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这种活动真正切实地让人感觉到: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的人在社会竞争中才能处于优势地位。

对于学校则要尽量避免过分强调专业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不是说专业课不重要, 这里说的是不要过分强调) , 因为不管是专业课程教育也好, 还是其它非专业课程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也罢, 归根到底是“为中华民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问题而服务。如果所有学校从这一层面理解高等教育, 就能促进家庭转换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惯性”理解, 从而还原高校紧张而又宽松、专业而又人文的本来面目, 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去阅读经典著作、有兴趣去品味经典著作, 最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能达到全面、自由发展。这对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量: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 丰富馆藏图书, 鼓励甚至奖励那些愿意阅读经典的学生, 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引导大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进行文化比较。比如近年来部分大学提出了“书香校园”的口号, 努力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让学生亲近书籍, 在阅读中实现与大师的对话, 为学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 用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

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枢纽关节的教师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要广泛涉猎, 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 选取那些思想和艺术价值上乘、在题材上与大学生思想接近的作品, 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心得。这样就会是大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高尚的情操与“自立自主”精神, 完成“智慧的生成”与“德行的养成”的过程, 从而有力地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的经典阅读, 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何通过这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载体进行融合则还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否则就很难实现其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 本文只是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但不代表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规范性、时效性、公开性等特征,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可偏废, 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很难实现。

摘要:经典著作蕴涵着深邃思想, 这使阅读经典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和引导, 经典著作对人思想的影响是隐性的, 更是缓慢的。以经典阅读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就应该举重若轻, 不可急功近利, 而是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放看成是对民族、社会、国家负责的长远战略来评判。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经典阅读

参考文献

[1]夏立军, 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110.

[2]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4) :13.

传承经典打造中国魅力动画 篇10

关键词:动画制作,传承经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1 中国动画创作的现状

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动画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有懵懂, 有成熟, 有辉煌。近几十年来, 中国动画陷入了一个相对尴尬的时期———一方面, 中国是世界最早产生动画的国家之一, 而今天, 却存在着产量上的极大缺口:有资料显示, 如果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每天播出5min国产动画片, 全国一年需要2.15×105min的动画产品, 而我国的动画片年产量只有1.8×104min。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缺口!另一方面, 即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动画产品, 也因严重脱离传统文化, 背离现实环境, 缺乏生存的土壤, 无力与美国动画大片和日本生活气息浓厚的动漫片相抗衡, 日益远离观众, 失去了国内动画市场。

2 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历史

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上, 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回想当年“中国学派”创造的巨大成功, 现在仍让动画界人士感到心情澎湃。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将其通过借鉴经典文化而创造动画的有效方式坚定地坚持下来, 从而失去了我们最为宝贵的艺术创作资源。提到中国动画借鉴传统文化而取得的成功, 我们今天所能想到的就是万氏三兄弟最早为中国动画片研制所付诸的努力。在最初美国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和启发下, 他们经过多年顽强摸索, 在1926年摄制出我国首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此后, 在迪斯尼于1937年推出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之后, 万氏兄弟也在1941年创作出了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我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80分钟) 。片中的铁扇公主手提宝剑, 一身劲装打扮, 动作干净利落, 可谓是英姿威武。此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到价值观念, 都具有较强烈的民族风格, 一经推出很快就征服了日本和东南亚。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感叹该片“如此有趣, 如此豪华, 惊得目瞪口呆”!

万氏兄弟之后, 不得不谈到“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探索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 著名动画导演特伟等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动画创作思路, 引领了一代新风。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 中国动画艺术真正确立了民族艺术风格并赢得世界声誉。他们先后开发出借鉴传统造型语言的剪纸片、拉毛片、贴纸片、折纸片、木偶片、泥偶片以及水墨动画等。水墨动画的代表作有角色形象来自于齐白石画作的《小蚵蚪找妈妈》、极具中国国画意境之美的《牧笛》等动画精品, 它们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 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 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动画艺术达到一种新的审美境界。题材上, 主要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或古典名著, 造型与音响设计借鉴了传统造型艺术样式和戏曲音乐, 如传统壁画、年画、京剧脸谱、戏曲舞台布景等。《骄傲的将军》是这类动画片的开山之作, 《大闹天宫》则推波助澜, 将这类动画片的民族风格推上了顶峰。该片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 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于其中, 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 成功地使这一形象跃然于银幕。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 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该片成为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国际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学派”迎来自己创作生命中的一次复兴, 此间创作了《哪咤闹海》、《金猴降妖》、《三个和尚》等优秀动画片。著名画家张仃是《哪咤闹海》的造型设计者, 他设计的哪咤等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且极富中国特色, 至今仍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三个和尚》极具东方哲理性的叙事手法为这部片子注入了中国古典哲学观念, 看似幽默诙谐, 实则发人深省。80年代推出的《山水情》更以泼墨、大写意让作品得到了激情和艺术的升华。当时, 以水墨画为主的中国动画风格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 卓誉全球。

正当动画艺术界盼望着将国产动画艺术导入新的发展道路时, 社会转型的潮水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令人猝不及防的冲击中, 国产动画创作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放弃了自己的传统, 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观念, 失去应有的市场和观众群体。日本的阿童木、机器猫, 迪斯尼的米老鼠与唐老鸭等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偶像, 国产动画片的经典形象已经尘埃落定, 被深埋于我们记忆的角落。但是,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动画形象曾所向披靡, 影响过一代人。中国动画曾经创造的辉煌充分说明, 中国动画人完全具有创作国际一流动画的才智。

3 如何传承经典打造中国魅力动画

今天, 面对被抢占的市场, 面对美日动画片的强大冲击力, 众多业内人士为中国动画的现状及前景甚感担忧, 开始从理论、实践以及动画创作的各个角度、环节寻找问题的症结, 并付诸努力, 想要拯救中国动画, 提出了创造中国新动画、动画民族化等口号, 力图把我国动画打造成足够优秀的动画精品, 夺回我们失去的观众、市场, 还有被侵略的文化。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动画创作竞争战略, 而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发扬战略。

打造优秀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精品, 必须借鉴经典传统文化。无论艺术风格、艺术样式还是具体的形象设计、剧情设计与情节编排,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很多值得当今动画创作借鉴的宝贵内容。

首先, 从动画创作的形象设计方面来看。近些年的国产动画, 对本土文化的造型形式认识不够深入, 缺乏文化内涵, 对外来动画形象的借鉴也只是简单的表象模仿, 观众接受起来缺乏认同感、新鲜感。大量呆板、单调、无新意、缺乏艺术生命力的造型语言充斥着我们的视野。我们主张创造具有中国经典文化内涵的魅力动画形象。它们应当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形象。如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咤闹海》、《金猴降妖》等一批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就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借鉴和探索, 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当前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冲击下, 中国动画造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 在动画语言日趋国际化的情况下, 如何吸取美日动画的经验, 在中国动画造型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将其设计得惹人喜爱、富有艺术特性, 并能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动画造型方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本土艺术中的造型语言, 十分丰富, 具有表现力。如传统的壁画、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刻、刺绣、皮影、剪纸等, 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应当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 将其转化为动画造型语言, 把传统的经典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去创新, 创作出具有中国经典文化内涵的魅力动画形象。

动画形象的重要性在于, 它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形象, 它会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衍生与开发渗透到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作为动画创作人员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 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契机寻找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 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因此, 当今的动画人在动画形象设计方面不仅要从形式把握与创造上下功夫, 更要吸纳民族、民间的经典艺术, 以滋养和发展动画创作, 创作出具有中国经典文化内涵的魅力动画形象。这样, 中国动画才能具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归属, 从而获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在造型语言上作文章, 我们还应当注重从文学作品、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剧本等作品中挖掘、拓展对动画人物的性格、角色形象塑造。源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动画角色, 必因其受众的广泛性、生存土壤的深厚性、穿越时空转变的不朽性、经历历史沉淀的经典性而令人折服, 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论是已经存在的动画形象孙悟空、哪咤, 还是有待于开垦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曹操、诸葛亮;贾宝玉、林黛玉等, 都有助于我们塑造出大量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有魅力的传奇般的动画角色。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太多的经典形象, 使其成为我国动画的魅力品牌形象, 成为国际优秀动画形象的代表。

其次, 从动画的剧情设计与情节编排方面来分析。我们知道, 动画的本性魅力一部分来自于充满想像、夸张的情节设置, 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它生存的历史和环境土壤。如美国动画片中有对于传统权威的怀疑和反叛, 这是美国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是动画大国的日本动画片创作则始终带有鲜明、浓郁的本民族风俗特点和价值观念, 如超越个体极限的悲剧式的情节, 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描绘, 唯美情节的影像风格等, 都洋溢着东方人文之美。而我国动画的故事情节创作, 大都浮在表面, 艺术水准不高, 模仿意味重, 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 民族风格不鲜明。故事内容浅显, 情节老套, 缺乏悬念;缺乏生动的语言;缺乏细腻的心理表现与刻画;缺乏具有想象力的引人入胜的情节;缺乏民族传统和文化意韵。这一切使我国动画显得极其苍白无力, 难以形成与日美动画的竞争力。

丰富、广博、深刻的传统经典文化是我们故事创作、情节铺设的绝好资源。如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孝贤故事;《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窦娥冤》、《西厢记》等优秀的戏曲剧本;《梁祝》、《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优秀的神话传说;《孙子兵法》等优秀的军事战略著作……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有很多宝贵而丰富的动画情节创作资源。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动画的特有表达方式, 以曲折而充满想象的故事情节、生动而富有个性的鲜明角色形象、蕴含的深刻智慧性和哲理性, 创造出有文化内涵、有血有肉、民族风格鲜明、让人信服的中国魅力动画。由于我们自己没有对所拥有的宝贵创作资源予以应有的重视, 未曾加以保护和传承, 导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外国文化势力抢占了创作先机, 多次使我们的经典文化遭到恶搞式的践踏。如我们的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都已被日本以各种版本搬上过动画舞台。这些版本在极大程度上歪曲原作情节, 不仅没有阐释出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反而极大地诋毁了我国的经典文化。还有美国迪斯尼取材于我国民间故事的大型动画片《花木兰》, 竟然出现了花木兰吃的早餐是香肠面包、在与男性将军见面时出现热烈拥抱的情节。故事主旨上, 也将木兰描述成一个由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个案。这些都完全违背了原作想要表达的思想, 而是将美国式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强加于作品之中。通过影片在全球的播映, 迪斯尼不仅获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还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收益。

《花木兰》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和文化收益使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及其更年轻的动画创作者们强烈地意识到, 从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文明古国的经典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素材、灵感是大有裨益的, 这一方面可以使影片制作更富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同时, 其神秘的传奇性、生动性也使许多迪斯尼动画片成为老少皆宜的文化精品。因此, 他们在已经“拿去”了很多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之后, 试图继续“拿走”———据《好莱坞报道者》报道, 继《花木兰》之后, 近日迪斯尼公司在洛杉矶宣布, 将投资8000万美元开拍动画巨片《宝玉》, 故事原型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突出讲述贾宝玉与林黛玉凄美悲伤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集中国文化之大成, 以西方视角怎能够诠释出个中神韵,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中国式的爱情怎能够被精准解读!

4 结束语

眼看我们的经典文化一次次被掠夺被践踏, 怎么能不引起我国动画界人士的警醒!我们不能让这种“拿去主义”再继续了。我们必须正确估价传统文化价值, 从民族本土文化生态体系中挖掘动画资源, 从创作开启, 把传统的经典重新解读, 将其融于当前的动画创作之中。纵观中外动画, 不难看出,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创作素材、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 为今天的动画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参照。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让我们关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保护, 传承经典文化, 开发、丰富、充实包括动画创作在内的文化产业, 打造出优秀的中国魅力动画, 使我国重新立足于世界动画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殷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造型[J].装饰, 2006.12.

[2]王飞, 白晗夏.浅论民间美术对我国动画民族化的重要意义[J].美术观察, 2005.03.

中国经典爱情诗词 篇11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元缜】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中国经典思想 篇12

关键词:儒家,道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及其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 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大约有3.67亿,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过多的强调了科学文化知识灌输, 模糊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德育的警钟一次次在我们耳边敲,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髓——儒家德育思想, 应该成为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儒家对于道德内容, 没有非常系统的体系, 多是以范畴和命题的形式出现。最开始孔子以“知、仁、德”为三达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孝、礼、悌、忠、恕、恭、宽、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关于道德行为的要求;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德目, 将其扩展为五教十伦, 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谦、夫义妇顺, 朋友存信, 并且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实内心之位美”的命题;董仲舒后, “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道德最主要的构成元素。从范畴上把内容又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的修养之德, 孝道持家等家庭美德、和交往处事的社会公德。在本文中, 我们只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 根据其年龄特点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学习儒家德育思想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 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前提下, 在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共同目的下, 整合儒家道德条目,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吸收儒家道德经典, 古为今用, 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心怀仁爱, 还原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原则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 “仁”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 也是其全部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最高要求。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界定有很多种, 如孔子讲“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再如孔子的弟子梵迟问仁, 子曰:爱人。后来在董仲舒那里, 他继承了孟子这种“仁民”, “爱物”的学说, 说“质于爱民, 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董仲舒将“仁”的思想发展到了爱天下万物, 墨子更是以提倡“兼爱”著称。儒家经典里面, 关于“仁”的表现还有接人待物处理人际关系的“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入, 己欲达而达人”原则, 它包括了爱人、利人、助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包括将心比心, 尽力为他人着想的立场;还包括了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优良作风, 包括了爱天下一切人与物的精神。正是这种仁爱原则, 才使世人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承担应尽的道德责任。

孔孟所讲的仁爱是相互之爱, 而相互之爱又是一种人道主义之爱。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提倡互爱。当代青少年多数为独生子女, 唯我独尊的意识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冷漠, 缺乏爱心, 同情心。培养青少年的“仁爱”之心, 就要教会他们在辨别社会真假的前提下学会“爱人”, 爱人, 要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做起, 亲人和朋友便是着手点, 然后再逐步升级, 把血亲之爱推广到一切人和物身上, 使得他们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

二、孝心常驻, 培养起一颗感恩的心灵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德育思想里的重要内容, 孔子创立私学, 开启儒学之道, 门下弟子三千, 始终把“孝”放在教学的首位。“孝”是儒家弟子必须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孝道, 是德行的根本, 是教化的出发点, 一切教育, 都应从“孝’开始。强调“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 莫大于孝”,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等等。这里, 我们不能否认, 儒家所强调的孝道最后演化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 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但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在当前的社会, 许多青少年漠视父母对自己的辛苦付出, 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 甚至这是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多么令人寒心的现象。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孝心。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 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道德系统, 甚至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在建构使用这一德目时, 我们没有采用“孝顺父母”, 而选用“孝敬父母”一词。“顺”与“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确准确的体现了孔子的“父慈子孝”原本意思, 当然, 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 在教育青少年时, 我们要剔除封建专制社会中愚忠愚孝的思想, 在尊重、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当子女有了孝敬父母的观念, 就能在言行上尊重父母, 就会懂得如何去关心体贴父母;当子女有了孝敬之心, 就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在劳动中体验父母曾经付出的辛劳, 从而对父母产生知恩、感恩的心情。

感恩是发自人内心的自觉回报, 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支撑。羊有跪乳之情, 鸦有反哺之义, 孝敬父母反映了为人处世最一般的要求, 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要遵守的做人的一般准则。从孝敬父母开始, 教育青少年学会识恩、知恩、感恩, 培养起青少年感恩的心, 就要教会他们善于观察、感受真情、换位思考, 使他们不但要知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就会欣然地看到他们孝敬尊爱父母, 关心帮助他人, 热爱并奉献社会, 亲近与保护自然, 使自己的人性因为有一颗感恩的心而更加光辉。

三、学习礼仪, 使张扬个性有所依托

儒家认为, “礼”是重要的美德, 是处世的瑰宝, 小至个人发展、家庭和睦, 大致社会国家, 它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 无以立。”意思就是若是一个人不学习礼仪, 不懂得礼仪, 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他还进一步阐释, 强调了学礼的重要性:“无礼, 则手足无所措, 耳目无所知, 进退揖让无所制”。儒家另一代表人物, 荀子在其《修身篇》中也说到:“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以看出, 儒家不仅把“礼”看成是一个人生存的必修课程, 而且从为人处世、成就事业和治理国家的高度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礼”根源于人们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 出于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长辈、兄弟、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尊敬、辞让之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文质彬彬”, 即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恰当配合带来的美感, 这对当代青少年不乏有深刻的警示和启发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反映了我国的文化、文明和时尚。把礼仪教育作为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部分, 无可非议。对孩子从小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使他们讲求礼仪, 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对其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我们的教育也在强调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不正确的引导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有很多青少年对“个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在他们眼里, 个性变成了行为中的张狂, 服饰上的怪异, 装扮上的与众不同, 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对基本规范和纪律的抵制等等。在现实生活中, 从整体上给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的感觉, 许多自诩“我有个性”的青少年事实上可用“无礼、没规矩”来形容。多数青少年对“个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它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和文明礼貌并不冲突, 不讲礼貌、不重礼仪, 其实是一种道德的残缺, 是缺乏修养的反映。用儒家尚“礼”的思想来教育当代青少年,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说话有理有据、懂得方寸、文雅谦和, 不会恶语伤人的人;一个行为举止端庄大方、遵守时间、信守承诺的人;一个关心他人、宽容大度、懂得礼让的人。只要做到了这些, 就不会出现孔子所担心的“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惠,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了。

四、诚实守信, 真正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儒家将诚信视为“进德脩业之本”, “立人立政之本”。诚和信最初是两个概念, 在儒家经典论述里, 都是分开来讲的, 如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等等。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致诚则无它事矣!”“信信。信也;疑疑, 亦信也”。诚是指忠诚厚道, 真实不欺;信是指讲究信用, 遵守诺言。诚与信, 从道德意义上理解, 其意义相同, 一般而言, 主要是指人与人相处时应该诚实无欺, 讲究信用, 言行一致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诚是信的基础, 信是诚的体现。因此, 诚实守信的基本内容从实质上来说, 就是诚实、诚恳、信任, 具体表现就是言行一致、诚恳待人, 以信取信于人, 并对他人要给予信任, 这是做人之本, 立世之基。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更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

对于青少年来说, 从小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朱镕基同志曾指出:“要切实加强信用建设,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好风尚。”当下最要紧的, 就是从青少年诚信教育入手。教育者应当结合实际, 用儒家诚信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严于律己, 使孩子们掌握诚信的概念与规范;强调“诚实守信”和“尊荣知耻”精神,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让他们从心底明白:诚信是做人的起点,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条件。个人只有以诚待人、表里如一、重承诺、讲信用,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五、自强不息, 坚守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

儒家道德文化里还体现着“力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核心意思是:大到美好世界的实现, 人本精神的发扬, 小到个人忧患境遇的拜托、道德素养的提升, 都离不开人们投身实际行动, 奋发进取, 不断努力和作为。孔子自称为“发愤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也警示过学生:“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土地”。孔子的弟子也说:“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儒家学者大多是力行主义者, 孔子认为, 一个人的志气是不能为外来力量所剥夺的;孟子认为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都应该有不可剥夺的道德人格, 都应该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强调一个有追求的人应当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完善其身。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 优越的条件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大树庇护下的小草, 经历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仅拿未成年人自杀比例逐年上升这一种现象来看, 足以说明他们的生命已经脆弱到了何种地步。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是他们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孔子曾告诉我们“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后人苏东坡也说“古之成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我们不可能留住时间的脚步, 但我们可以保存时间留下来的“财富”。经过千年历练的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座宝库, 我们在改革创新, 摸索前进的同时, 不能忘了儒家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郗杰英, 新视角.对青少年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探索[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

[2]陈国忠.中华传统道德精神与素质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1 (4) .

[3]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4]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里仁[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5]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学而[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6]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子张[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7]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为政[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8]孙安邦.荀子·劝学[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钢铁价格下一篇:档案信息开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