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2024-07-25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精选13篇)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1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一、活动目的: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为了学生自然亲近经典,养成读中华经典的好习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诵读经典名篇。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人人参与诵读,使沉浸于一个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诵读,从渊源流长的中华经典中找到民族的魂、民族的根,让丰富的古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品行,成为学生一生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活动意义: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活动目标:

1、近期目标: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弟子规》为载体,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课前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年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掌握500条成语,200余首古诗词,背诵《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化中的部分章节。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未来教师。

(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体现办学思想、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落实步骤:

(一)准备阶段

开展班级调查,组织班级讨论,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及思想渗透的重大意义。

(二)实施阶段

1、诵读课题确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此项活动,课前诵读诵《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阅读课讲解、诵读《弟子规》。

2、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

创建结束,申报验收,推广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2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同年组的老师在一起探讨和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诵读经典的学习方法。我们通常采用“诵读感悟, 情境导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觉效果, 将音乐、动画等丰富的形象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想象体验, 潜心感悟, 动情朗读。诵读的形式也有很多种, 如轻读, 朗读, 领读, 引读, 接龙读, 师生配读, 男女生对读, 方法灵活多变。同时,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 (如诵、唱、画、编、演等方式) 重现古诗。教学一首古诗的同时, 我们还在课堂上渗透和拓展其它几首相关的古诗。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同时, 我们还在班级里开展如“古诗吟诵擂台赛”、“编古诗小报”和“古诗吟诵展示会”等等,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赏识, 注重全班的整体参与, 提倡愉快诵读。

除了古诗, 《三字经》、《论语》、《弟子规》、《毛泽东诗选》等精品也被我们引入课堂, 每天的晨读时间, 诵读经典再合适不过了。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经典所蕴含的意义, 低年级由老师讲解给学生听, 到中高年级从组织诵读到理解经典内涵, 都由学生来完成。

以前班级中的个别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学习了《弟子规》, 学生明白了“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既为偷”的道理, 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一些同学有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 但自从念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的句子, 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知道了尊敬长辈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水准, 逐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有一位家长在来信中写道:“以前孩子特别贪玩, 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 从不关心体贴家长, 现在变化很大:对待长辈非常有礼貌, 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 说是“出必告, 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 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 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碗或做饭, 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 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 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 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

的确, 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 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思;更在心中生出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通过熏陶涵咏, 他们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性情变得平和, 行为修养得到提升。与此同时,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读经典可以让孩子自然识字, 提高了识字量;识字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促进考试成绩的提高;多读好书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 知识面就广, 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然就强, 诵读经典无疑为孩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储备, 胸有万卷书, 自然下笔如有神。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3

古诗21首,《诗经》1个篇目,《弟子规》全文,《三字经》选编

上学期:

古文——《弟子规》全文

古诗——《江南,汉乐府》、《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古朗月行》(节选)、《清明》、《别诗》、《杂诗》、《回乡偶书》、《咏柳》、《渡汉江》、《竹里馆》、《送别》

下学期:

古文——《三字经》(选编)

古诗——《插秧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采莲曲》、《相思》、《山中送别》、《山中杂诗》、《鹿柴》、《杳杳寒山道》、《渭川田家》、《小池》

诗经——《关雎》

二年级

古诗21首,《诗经》5个篇目,《朱子家训》,《笠翁对韵》头(一东、二冬、三江)

上学期: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送别》、《终南望余雪》、《送灵澈》、《望天门山》、《夏日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别董大》、《逢入京使》、《江南逢李龟年》、《池上》。

《诗经》——《硕鼠》、《无衣》。

古文——《朱子家训》。

下学期:

古诗——《乐游原》、《夜宿山寺》、《泊船瓜洲》、《风》、《问刘十九》、《征人怨》、《夜上受降城闻笛》、《寻隐者不遇》、《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诗经》——《葛覃》、《君子于役》、《桃夭》

古文——《笠翁对韵》(一东、二冬、三江)

三年级

古诗17首,《诗经》4个篇目,宋词6阕,《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述而第七》,《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上学期:

古诗——《泊秦淮》、《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惠崇春江晚景》、《丰乐亭游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望岳》、《渔翁》、《七步诗》

《诗经》——《芣莒》、《羔羊》、《相鼠》、《河广》

古文——《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述而第七》)

下学期: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登高》、《别董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春日》、《题临安邸》

宋词——《苏幕遮》、《清平乐·村居》、《如梦令》、《采桑子》、《渔家傲》、《诉衷情》

古文——《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四年级

古诗20首,《诗经》5个篇目,词曲8阕,《大学》、《中庸》全文

上学期:

古诗——《凉州词》(王翰)、《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昼出耘田夜绩麻)、《四时田园杂兴之二》(梅子金黄杏子肥)、《乡村四月》、《墨梅》(王冕)、《竹石》(郑板桥)、《村居》(高鼎)

《诗经》——《蒹葭》、《卷耳》、《月出》词曲——《永遇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天净沙·秋思》

古文——《大学》全文

下学期:

古诗——《己亥杂诗》、《饮酒》(其五)、《登幽州台歌》、《山居秋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观刈麦》(田家少闲月)、《滕王阁诗》(王勃)、《钱塘湖春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诗经》——《生民》、《硕人》

宋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古文——《中庸》全文

五年级

古诗15首,词曲9阕,古散文4篇、长诗4首,《道德经》全文

上学期:

古诗——《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书愤》(陆游)、《过零丁洋》、《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归田园居之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观猎》(风劲角弓鸣)、《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词曲——《临江仙》、《浪淘沙慢》、《浪淘沙令》、《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古散文——《归去来兮辞》、《陋室铭》

长诗——《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文——《道德经》1—37章

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蜀相》、《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雁门太守行》、《夜雨寄北》

宋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古散文——《师说》、《小石潭记》长诗—《卖炭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古文——《道德经》38—81章

六年级

宋词、古散文、长诗若干,《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下》

上学期:

词——《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古散文—《爱莲说》、《岳阳楼记》

长诗——《长恨歌》

古文——《周易·系辞上》

下学期:

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仙吕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h算子》(缺月挂疏桐)

古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长诗——《春江花月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篇4

1、(),路远莫致之。(),但感别经时。

2、(),终岁常端正。(),松柏有本性。

3、(),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4、泽国江山入战图,()。凭君莫话封侯事,()。

5、巴陵一望洞庭秋,()。闻道神仙不可接,()。

6、飒飒西风满院栽,()。(),报与桃花一处开。

7、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

8、(),向余东指海云生。()?如此**不可行!

9、(),总是玉关情。(),良人罢远征。

10、(),不击元无烟。(),不学非自然。

(),他得非我贤。(),岂能长少年?

11、(),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

12、(),称名忆旧容。(),语罢暮天钟。

13、(),龙池岁月深。(),山蝉处处吟。

14、(),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

15、(),水清心亦闲。求之不可得,()。

16、泺水发源天下无,()。时来泉上濯尘土,()。

17、冰霜历尽心不移,()。(),风吹柏树将可为?

18、人家多近水,()。(),长堤一线平。

19、孰知不向边庭苦,()。

26、知有儿童挑促织,()。

20、淮水东边旧时月,()。

27、缟素临江誓灭吴,()。

21、(),霜鬓明朝又一年。

28、我自横刀向天笑,()。

22、此曲只应天上有,()。

29、(),冲冠一怒为红颜。

23、(),山雨欲来风满楼。30、爱好由来落笔难,()。

24、世事相违每如此,()。

31、别无相赠言,()。

25、(),白鹭飞来无处停。

32、(),芭蕉先有声。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召开,选举出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2、(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升空。这是继2007年嫦娥一号、2010年嫦娥二号之后,我国发射的第(3)颗月球探测器,也是首颗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携带有一台无人(月球车),重3吨多,是我国设计最复杂的航天器。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嫦娥三号的创新性将主要体现为中国首次实现在地外天体表面无人自动巡视、首次实现探测器月夜生存、首次建立覆盖火星探测范围的测控通信网、首次自主开展月面就位科学探测等四个方面。

4、(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神舟十号)飞船是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研究 篇5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然而,如今小学生的现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会对其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小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读,逐渐在作文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在阅读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指导诵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亲近、了解、领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诵读积累经典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

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文化方面的探索是本课题研究的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内容:

1、现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对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弘扬;

3、积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典故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研究传统文化典籍的诵读;

4、发掘并研究家乡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研究可行性操作办法。

3、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修正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研究适合小学语文特点的弘扬传统文化课堂模式。

4、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检验研究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领悟,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诵读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2、适时进行背诵古诗文的比赛、古典诗词演唱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书写古诗文,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刻感悟能力。

①落实课前五分钟的经典诵读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

②每月办一期以“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黑板报或手抄报。

③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每期编辑一本“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

④建立“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3、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4、开展“走近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10年3月问卷调查,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工作,和查阅相关资料。

2、2010年4月~2010年7月诵读传统文化的课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3、2010年9月~2010年12月验证并修正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走进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

4、2011年1月总结检测诵读传统文化,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总结。

此课题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

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

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⑸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6

府店镇府西小学

2011年元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通过全课程教育网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文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教导处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本学期,我校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校委派少先队专人检查,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本学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班级诵读比赛,及时评价;每周五红领巾广播时间由大队辅导员协调安排一~二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情况;每周让学生和教师硬笔书法时练习诵读名句,选出了优秀的作品在报栏中进行展示;1——3年级所有班级还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利于上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4、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在诵读经典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篇7

开展经典读诵活动,并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它同时也是国民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折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百年大计真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理想,担当责任,造福一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应该思考的。带学生走一条学好语文最经济最有效,为一生奠定基础的路——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哲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无论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宠辱不惊,笑看成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一个教师要有古圣先贤的对祖国文化孜孜以求,发愤忘食,诲人不倦的精神。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

二、如何组织诵读经典

1、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潜能,指潜在的能力,就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的,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时间最久。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古诗文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唐朝杜牧的《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夏夜赏星的精彩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景,叙事抒情……学生了解大意之后,非常喜欢这首清新的小诗,不到十分钟时间就可以背下来了。这说明,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2、激发诵读兴趣,提高诵读认识。

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时,就称为爱好。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了。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像唐朝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学生只要知道了“金络脑”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诗歌意思了。老师只要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学生体会到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跃跃欲试的情感即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破理解了重点、难点,就一定会更加喜欢诵读。

3、收获诵读成绩,养成诵读习惯。

学生背诵古诗文,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将诗词内容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应用于再创造的过程。

传承祖国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篇8

发布时间:2010-01-26 12:49:43

一、特色文化建设理念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最优秀、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体现着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都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的精华,对整个社会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一种宏观的教化作用。

诵读经典古诗文,使学生从经典中发掘祖先的道德观念,使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道德思想闪耀出永远的光辉,对学生起到育德、启智、正心的教育作用,内化思想意识,外化行为习惯,长久映照学生的道德前程。

为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我校的文化特色定义为:“传承祖国文化,诵读经典诗文——诗韵文风润童心”。“诗韵”即经典诗文的韵律韵味,“文风”是指文章的风格风骨、精神品质,“润”字是指感染、教化的意思。“诗韵文风润童心”作为古诗文诵读活动的主题,意在通过经典诗文韵律、韵味的外在形式和经典诗文、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内在风骨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润”字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境界。用“润”字把“诗韵文风”与“童心”联系起来,体现了教育者在运用教育资源影响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中,是由表及里的长久过程,也是自然而有效的过程。

二、特色文化建设发展

我校自1998年起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为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成立了专题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组织、辅导诵读活动,并有后勤工作的全力保障。

我校参加了北京市“中华美德教育”和“基础道德层次性”两个课题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校提出了“弘扬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倡导健康文明,构建和谐校园”发展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将“诵读”“美德”“心育”融合成“诗韵文风韵童心”,确立以师生快乐、自主发展为本的主体价值观,构成了一个品牌教育活动。

三、特色文化活动

1.选编专题读物

我校准备选编了一套比较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文经典读物。

全套读物命名为《诗韵文风润童心》,分低、中、高三个阶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精选多种蒙学读物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供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古诗》、《词曲》分册——精选历代经典诗词各50首,共100首,供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论语》、古文篇章——精选50句现实意义比较突出的论语,配以学生的绘画作品,选择多篇优秀古文篇章,供五、六年级学习,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教育。

2.创编多种活动形式

我校师生共同创编了丰富多彩的诗文诵读形式:制作名句卡片、编排诗文小报、编演短剧、诗文配画、诗文演唱、诗文腰鼓、诗文皮筋舞、诗文竹竿舞、诗文拍手歌等。例如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小学生画《论语》”活动,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反映在一个具体的画面中。每年的艺术节、元旦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到来,学校还会向同学们推荐与节日有关的诗篇,以增加学生的诗词量。为调动积极性,学校、班级当中举办诵读擂台赛、晋级赛,并进一步向校外延伸,“家庭赛诗会”促进了家校互动。

多种形式开展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读背古人留下那些的文字,而且在接触祖国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古圣先贤的智慧、胸怀、气魄、情操,以至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且在多种形式中使学生的思维,表达,交往,言语,甚至肢体技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大型主题教育

2008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9周年,学校组织召开了“诵经典诗文,思古圣先贤——纪念孔子诞辰2559周年”活动,朝阳报、朝阳有线电视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四、特色发展成果

十余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以“诗韵文风润童心”诵读经典古诗文促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的办学理念。在诵读中“弘扬了民族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倡导健康文明,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古诗文诵读竞赛,并多次获得“全国诵读优秀学校”“古诗文诵读特色校”“中华美德行动示范学校”等称号;部分教师和近百名学生获得了诵读工程优秀辅导员、诵读标兵等称号。

师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了文学素养,积淀了文化底蕴,汲取了诗文的精华,提升了诵读能力,增强了大脑记忆,找到了诵读乐趣,培养了良好品格。

现在诵读活动早已渗入师生心灵,融入师生血液。尽管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但师生还是挤出时间诵读古诗文;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教师登上讲台向全体师生推荐名篇佳句;师生们还根据诗文内容和意境创、编、演校园短剧,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同时用生动真切的表演教育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特色发展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9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的目的:

一、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二、激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三、增加古诗积累,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

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活动时数:1课时。

活动准备:赛前组织 多媒体教学 活动步骤:

一、课前欣赏。

二、导入。(教师)

„„ 下面我们 班举行“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决赛。

1、有请主持人—— 同学。

2、有请评委就座。

三、主持人宣读诵读要领。

1、PPT关于朗诵的名言。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2、主持人宣读朗诵要领。PPT ⑴、细致感知作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意境。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起伏高低的脉络。

⑵、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对读诗有神圣感。对诗人有亲近感。对诗作产生共鸣。

⑶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音韵之美。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

3、主持人宣读朗诵比赛评分标准。PPT 1

a、朗诵内容(1.5分):朗诵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切实体现“中华经典”,宜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长远影响力、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为群众所称颂的名家名篇;

b、表现形式(1.5分):形式新颖,令观众耳目一新。

c、语言技巧(4分):普通话标准,声音条件较好,语言流畅,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分):着装大方得体,态势语言运用得当,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四、比赛第一部分。继往开来 PPT 1.有一位诗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有千古诗才,他有一身傲骨。他犹如灿烂星空,群星簇拥的明月。他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下面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朗诵《登金陵凤凰台》。

2.他的诗忧国忧民,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就是唐代的另一座高峰杜甫。

下面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春望》。

3.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之作,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的一世诗名。

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为大家朗诵《黄鹤楼》。

4.陆游有“小李白”之称,南宋一代诗坛领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下面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游山西村》。5.评委点评。

五、比赛第二部分。古韵钩沉 PPT 1.晏殊,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不乏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2

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为您带来的《浣溪沙》。

2.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年老体衰,贫病交加。请听杜甫的心声 同学朗诵的《登高》。

3.晚唐时期有位杰出诗人,他渴望在仕途上大展鸿图,却无法忍受自己的人格尊严被践踏,他渴望拥有真情真爱,却无法摆脱始终笼罩在婚姻上的政治阴影。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自己心灵的束缚,给后人留下了“悲剧一生”的感慨。他就是李商隐。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无题》。4.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观沧海》。5.评委点评。

六、比赛第三部分。星光灿烂 PPT 1.什么叫傲岸独立,什么叫豪迈洒脱,什么叫淋漓酣畅。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为您带来的朗诵《将进酒》。

2.他是杏花春雨里的江南才子,他是秦楼楚馆里的风流词人,他是志不得伸的落拓书生,他是漂泊无家的天涯倦客。他是柳永,他用一生一场精彩的沉沦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雨霖铃》。

3.他的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他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水调歌头》。4.她是一朵乱世中的不朽奇葩。国破,家亡,夫死却又老来无子,一生心血毁之大半,„„这一切的一切,让她完成了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到黯然神伤的怨妇的转变。她用婉约的词无力的控诉着这一切。和着泪,写下斑斑的长句。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词迷醉了苍生,却迷醉不了自己,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声声慢》。5.评委点评。

七、比赛第四部分。大江东去 PPT 1.有人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下面请听李白小组 同学朗诵《行路难》

2.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却是不能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注定了辛弃疾的一生是机遇、希望和失望、惆怅交织的一生。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

请听杜甫小组 同学朗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

下面请听苏轼小组 同学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 牲。请听李清照小组 同学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评委点评。

八、比赛第五部分齐诵。经典永恒 PPT 1.李白小组齐诵《行路难》

2.杜甫小组齐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小组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李清照小组齐诵《观沧海》 5.评委点评。

九、教师朗诵。《将进酒》。

十、公布本次比赛结果。

十一、颁奖。最佳个人奖前三名奖。最佳小组奖前二组。

经典诵读: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 篇10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教育价值;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04

伴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持续升温,经典诵读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热度也在持续升高。其影响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普遍,从有识之士之忧、媒体力量推动、社会教育尝试到学校教育呼应,成为今天许多学校极力展示的特色教育活动,并作为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德育工作的标签和创新点。对于经典诵读,大家并不陌生,曾经被称为“儿童读经”或“中华文化诵读工程”。让学生从小借助于经典这一载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启迪心智,增强人文底蕴,不失为一种对民族、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都有益的重要举措。

一、经典——圣人之言的教育价值

什么是经典?有人说,“常念为经,常数为典”,认为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的东西;有人说,经典就是圣人的所言所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还有人将其确定为:经过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虽然说法各异,但不难看出,经典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不受时空的局限,经过历史烟云的荡涤依然璀璨亮丽,随着时光的流逝依然亘古不变,具有真理的恒常性,是能够照烁古今的圣人之言。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以《论语》为例,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西汉起,论语就成为中国人的必读之书。虽然不同时代对论语文本的解读不同,但其作为经典的价值并不在于对文字的重建,而在于对其内在真理的深层把握,以期帮助现代人提升自身修养,塑造自身人格,进而能够正确地对待人生、社会与自然。

毋庸置疑,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弭,其价值更会历久弥新,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指针,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根本。具体而言:

1.经典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祖先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有效保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承经典就是传承文明,传承经典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2. 经典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熏陶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孕育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这表现为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3. 经典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人格品质,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起中国人的人格素养。对仁义礼智信等理想人格的追求,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道理的反思,都是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培养具有传统美德的现代中国人。

为何要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总结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不难看出,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经典诵读的工具性价值,认为通过让小学生诵读,首先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在强化对字词的印象的同时,还能够认识更多的字词;其次,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打下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再次,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典中的语言和词汇,是小学生写作最好的范例;另外,引导小学生对经典的背诵,也有助于提高其记忆力,促进其记忆水平的发展。[1]二是强调经典诵读的人文性价值。首先,认为经典诵读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品性修养,在润物细无声之中陶冶情操;其次,经典诵读可以增长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学生开拓视野,强化领悟能力;[2]再次,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诚信、勤劳、忠孝、仁爱等人格特征。

如果只从“经典”出发,作为一种教育内容,经典之中蕴含着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但“诵读”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能否真正实现经典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呢?答案并不乐观。诵读经典的确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识字量、语感,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实现经典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但小学生品性、智慧及人格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仅仅靠朗读和背诵,无法真正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也难以实现经典教育的人文性价值。

二、诵读——难以承受文化传承之重

我们认同经典的教育意义,也能够看到经典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意识到,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的问题是,诵读能否真正实现经典的教育价值?不论是诵读还是默读,虽然能够达到促进记忆的目的,却无法直接转换成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更难以焕发起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因此,将诵读作为经典教育的唯一手段,既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无法真正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目前对小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教育,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主要是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其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孟子》等蒙学读物为最,且明确提出,小学生经典诵读,就是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去朗读、背诵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样的经典诵读体现了三个核心:一是教材必须是经典;二是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三是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背诵。这种只诵读不思考的教育方式,除了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之外,是否能够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熏陶人文精神及培养健康人格的作用?仔细想来,的确无法得出令人乐观的结论。

nlc202309082305

因为熟读背诵的只是经典之中的语言信息,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其核心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精华。语言可以通过诵读加以记忆,而经典中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则需要予以创造性解释,需要进行现代性的解读。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经典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问题,它承载着一系列精神文化的理念,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要想透析其中的文化密码,达到弘扬和传承文化的目的,只有记忆而没有思考是不够的。文化传承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仅要让人知道和记住,而且要全方位地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甚至融入到自身的行为方式中。“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关于文化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把传统文化作为自身适应环境的机制;文化的传承需要让个体把特定的文化当作自己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并能表现出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3]何谓传承?传承代表着传递和承接,文化的传承就是对文化的传递和承接。经典诵读能够起到文化传递的作用,但诵读未必能够入心入脑,能够背诵《弟子规》,不能说就是承接了中国文化,文化的承接需要将《弟子规》中蕴含的文化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思维、情感与行为之中,并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

三、转识成智:文化传承的实现过程

经典诵读如何实现文化传承的使命?这需要借助文化传承的实现过程加以分析。经典诵读中的文化传承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经典这一文化载体,完成外在的文化传递与内在的文化承接的过程。传递与承接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随着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依次表现为紧密相连的文化外在传递过程和文化内在生成过程两大阶段。而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背诵的教育方法就意味着:或是只将经典诵读定位于文化的外在传递过程,注重选择什么样的经典进行内容传递;或是把文化传承机械理解为“传递—接受”的过程,单纯强调外在的行为表现,不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都会使得传递的经典内容与学生的内在需要存在较大偏差,忽视了学生自我养成的作用,忽视了文化传承的内在生成过程。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能够把握住文化传承的完整过程。

如何借助经典这一文化载体完成文化的外在传递与内在生成的完整过程呢?首先,通过诵读将经典的语言和文学内容传递给学习者,实现文化的外在传递过程;其次,通过内化的方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者的不断构建,实现心理结构、功能的不断优化,并通过主动的信息加工,从而导致学习者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不断变化,以完成文化的内在生成过程,最终将经典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的人格智慧、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这一观点表明:

1.小学生对经典内容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记忆的过程,而是对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这一过程是借助于经典内容的传递进行的,但这一传递过程不是知识经验的单一、单向传递。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信息的输入、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中,都有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蕴含其中,包含着认知的双向、动态的相互作用。

2.小学生对经典内容的接受,是一个心理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学习者主动去建构,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由此不难看出,文化传承的内在生成过程,是将经典中的文化理念加以内化的过程,因为人的一切知识、能力与态度等都是从外部获得的,能否被学生内化就尤为关键。内化的问题最早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克海姆提出,其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此后,法国心理学家让内也对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接收成人强加于他们的各种社会行为方式而加以内化,也就是说,内化是一种显示社会准则逐渐成为个体价值一部分的过程。

心理研究表明,只有真正内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指导人类行动的根本原则。任何知识的单向传递,如果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而仅仅依靠简单灌输等手段作为途径,是不可能真正长久坚持下去的。“中华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照相式的一成不变的延续,而是包含更新、超越在内的复杂变化过程,既包括自发的方式,也包括自觉的方式。所谓自发的方式,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而自然习得;而自觉的方式,需要经历一种特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机制,通过系统学习而习得。”[4]因此,文化传承的内在生成过程,应当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以价值观为载体进行的价值互动的过程。这一价值互动过程,并非是简单的“传递—接受”的被动形式,学生的原有价值观、学生自身价值接受的状态,都会对文化传承的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在价值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理念的内化及小学生精神品质的内在生成。同时,文化传承效果的达成,还需要学生个体自觉进行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把“外在的必须”变成“内在的应当”。只有经过一个人自我内心体察、自我修炼,才能把经典中客体的文化内容转变为主体的文化信念。真正的经典诵读教育的效果,必须经过学生个人的自觉选择和内心体验,惟有形成经过主体思考的信念,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不可否认,当前经典诵读的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漠视,没有考虑到经典教育的内在生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经典诵读的教育过程中,应当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之中,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他们会以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体会参与对话与交流。

总之,经典诵读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不应只关注其工具性价值,更要关注其人文性价值。经典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只能实现文化的传递功能,传承的只是文化的驱壳;只有立足于经典教育的人文性价值,才能完成文化的承接功能,才能传承中华文化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精神就没有了安顿,心灵就没有了家园”。[5]只有把握住文化的灵魂,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2015(2):177.

[2]闫石.小学生经典诵读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8):77.

[3]余清臣. 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08(7):113.

[4]韩美群.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州学刊,2016( 2):86-88.

[5]李龙胜.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J].文史博览(理论),2016(2):6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11

第10期

(总第七十期)

城东明德小学主办

2015年12月31日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掠影 12月31日下午,学校精心组织了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全校1300余名师生及各班家长代表分别在学校多功能厅和教室采取现场观看和校园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收看。

展示活动在《金色梦想 明德启航》校歌小合唱中拉开了帷幕。接着

由各年级经典诵读一等奖获得班级进行展示,同学们优美悦耳的声音,充满节奏感诵读,把《中华少年》《我的梦 中国梦》《祖国赞歌》《我深深爱恋的祖国》等国学经典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展示活动在校长的闭幕词中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篇12

——“弘扬传统美德”主题队会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1、通过队会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成长成才。

2、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激发青少年对诗词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提高诗学素养,让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在新时期重新发扬光大。

4、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理解中华诗词的重要作用,从小建立个人与古典文明或民族思想文化价值之间的亲和关系,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将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活动准备:

1、发动少先队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书籍等形式搜集有关诗词的资料。

2、师生共同策划设计活动背景、标题等。

3、推选主持人。

4、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学生自己搜集排练有关诗词的节目,准备名言警句。

5、各类节目准备:朗诵、齐诵、故事、小合唱等。

活动分步:亲近诗词——孝亲尊师——出悌谨行——精忠报国

三、活动过程:

(中队长发命令;小队报数;中队长报数;出队旗;唱队歌;中队长宣布开始)

1、主持人上台。(开场)

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男: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女:那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男: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收益。

女:今天,让我们走进传统国学的世界,去传承五千年祖国传统美德。

男:今天,让我们徜徉在传统国学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第一部

亲近经典

男:读千古美文,展礼仪风采 女:中华经典,做文明学生。

男:几年来,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了我国传统国学经典,以弘扬传统美德。

女:是啊,我们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古典文化,才能更好促进素质教育的养成。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殿堂,与经典结伴,与诗词同行。

男:请听齐诵《论语》(全班齐诵《论语》选段)

第二部

亲情乡情

女: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女: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男:听,一支细腻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女:拳拳爱心,一览无余。

男: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的幸福。

女:“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游子更是心系念着远方的亲人。男:请男同学们为大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男生背诵)

女: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男: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

女:“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男: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女:请听思乡古诗连诵:

(张月《静夜思》,张浩天《秋思》,王红娟《泊船瓜洲》)

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女:一首首经典的古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请女同学为大家表演歌舞《读唐诗》。(女生 舞蹈《读唐诗》)

第三部 出悌谨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女:吟唱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女:传承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男: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义不容辞。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男:“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我们懂得了的做人准则。

女:请听故事: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讲述:李广莹;表演:张浩天、李新宇)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

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男: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请欣赏男生为大家诵读——《三字经》。

(男生接龙、齐诵《三字经》部分)

女:经典悦心境,警句导言行。男:阅,则赏心悦目 女:读,则琅琅上口 男:诵,则心领神会 女:吟,则意气飞扬

男:从孝敬父母到坐立行走。女:从诚实守信到关爱他人。

男: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女: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女:正是《弟子规》教会了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男:也是《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如何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女:请听女生配乐齐诵《弟子规》

(女生接龙、齐诵《弟子规》选段)

第四部 精忠报国

男: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女: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男: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女:然而有一样东西却是一去不复返。

男:它能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女:它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男:它是衡量重量的标准。合:它就是时光 男:请听古诗配乐连诵(全体学生配乐诵读时光古诗)

女:“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

这是一种对养育过我们的土地的热爱与眷恋。男: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女: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男:请欣赏诗朗诵《满江红》(齐诵满江红)

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

下面请听合唱《精忠报国》。(全班合唱《精忠报国》选段)

四、活动总结

男: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 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女: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首首脍炙人口,篇篇境界高远,蕴含哲理,在

浩瀚如烟的民族长河中,诗词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诗人们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发学习。

尾声:

男:“造烛求明,读书求真”我们在这里诵读一首首诗词经典。女:那情真意切的情思,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余音袅袅,如缕不绝。男: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女: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合:让我们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美德。(辅导员讲话;呼号;退旗;中队长宣布结束)

辅导员讲话内容:少先队员们,人生成长离不开精神生活,只有我们的身体长大了、知识增加了、精神丰富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坚持诵读国学经典,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于寺学校小教部 中队:六(4)中队

辅导员:丁宇

邮箱:dayu35@126.com

经典诵读:语文教育与文化的契合 篇1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与文化契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57-1

苏教版小学中年级语文课本每册皆有四篇古诗,单元练习中也常有小诗穿插,皆是文字鲜明、浅显易读的诗文。但是受课堂时间、教学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仅仅停留在析字解词的层次上,对于诗中画面的塑造、诗意的传达鲜有涉及。教师指导朗读也往往停留于音量的放开和节奏的划分,所以学生在读诗时虽摇头晃脑,然不知所云,虽声音洪亮,然毫无感情。

一、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情感体验。

学生迈入小学中年级,已经具备了具体分析的能力,这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因此,该阶段的学生在诵读经典时,要注意引导画面感的创造。

另一方面,步入中年级,学习内容趋向复杂化,教学内容不再只是字词的积累,更增加了阅读成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理解文意。因此,在选择文本时,我们也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选用科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

广义地讲,诵读方式有朗读、背诵、阅读等;狭义地说,可以分为朗诵和默读两种。有研究者称,诵读具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课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的作用。小学中年级进行诵读,旨在培养学生吟诗诵文的良好习惯,而非强行要求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在那声声吟咏中,孩子们自然能够理解诗文,并且将文字记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大量的吟诵,并且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学生在愉快地发音实践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刚接触文本时,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能够感悟诗文的涵义。小学中年级的孩子需要并且应该掌握默读的方法,因为默读省去了发音的动作,速度快且不互相影响,便于更集中地思考。学生在对诗文有了大致掌握之后,便可放声朗读。中年级的孩子因为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所以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性。清清楚楚的高声朗读能够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在朗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就诗文展开想象。待文字能够略记一二,学生对于文本便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节奏自然可以明确划分。此时再教以平仄长短,指导学生在吟咏中读出抑扬顿挫,则诗意全出,学生对于诗文的感悟尽可以在诵读中得到彰显。

3.合理利用时间,蒙养良好习惯。

儿童的注意力有限,保持时间短,因此教师在诵读安排上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同时,不同时间段的诵读也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早晨是一天中人的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段,古语有云:“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利用好晨读三十分钟,对于学生的语言训练大有裨益。晨读时间较为宽裕,教师可逐层指导。譬如同一文本,初读后教师可作出评价;再次引读,予以激励;待三遍后学生吟诵便可提升一个台阶。长此以往,晨读便可突显其有效性。

课堂上,待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也可利用剩余时间指导学生吟诵。对诗文的理解和诗意的领悟,可让学生通过吟诵来反馈。课堂吟诵时间虽短,但可推进学生内化文本的过程,具有时效性。

此外,复习型的吟诵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晨读重在提高孩子的吟诵水平,随堂诵读重在加深文本理解,那么课后吟诵则旨在培养孩子的诵读习惯。课后阅读宜安排在完成家庭作业后的复习巩固时间,利用五到十分钟即可。

将这些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经典,完成每一天的诵读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点点滴滴便可建构起长久的习惯。

二、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的延伸

1.课堂——经典吟诵的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还要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人文特点。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为吟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穿插相应的经典,让诗文渗透进课堂中,从而方便学生理解、感悟。也就是说,除去书本上的诗文,教师还要对经典诗文广泛涉及,从而能够根据主题提取。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养成联想的好习惯,为小学高年级要求拓展阅读面打下基础。

2.校园——文化吟诵的大观园。

古时孟母择邻的故事就告诉后人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周围的环境因素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的心智活动。因此,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则校园文化的打造不可轻视。

譬如教室里可以张贴一些经典古语、诗人画像等,并且时常更新;学校走廊、墙壁等面积较大的地方可以张贴一些篇幅稍长的诗文,诸如《弟子规》、《笠翁对韵》、《中华成语千字文》等。“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这不是简单的修饰,而是儒雅氛围的创建。

另外,诵读中华古诗文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业已开展诸项相关活动,如“千人诵读”、“诵读之星”评比、诗文朗诵比赛、对联书写、古诗文知识竞赛等。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引起他们对经典的关注,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诵读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养成吟诗诵文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授信论文下一篇:场景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