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2024-08-19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共10篇)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1

通过收集大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篇章了解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里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情况.发现传统文化所占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与被解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佛教为天竺所传,但如今中国境内的佛教早已被汉化)。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

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2)创设文化氛围,培植创新的个性和品性。语文教育要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通过美文的吟读,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三)各个时代语文课本传统文化的份量--国学文化教育史

现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面, 传统文化的份量是很重的.但这个份量并不是一概而终得.课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六十年代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70年代的广州是马、恩、列、斯、毛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论述,二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辅导,三是阶级教育,四是大批判,五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小评论,六是革命故事。

而上海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

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材,真正的范文逐渐增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数量急剧增加,而有关政治宣教的内容则大幅度减少。有专家举例说,1982年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1/3.到了二十一世纪, 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中国传统诗歌和民族文化特性被重新提出来,并形成一个主流趋势,再将来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周汝昌教授曾批评过“古典诗歌”、“旧诗词”提法的不科学。他认为,这种名词的出现,是由于“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诗歌的体制之所以形成,完全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主要语文即汉语文本身所有的极大的极鲜明突出的特点特色,这种特点特色,决定着民族传统诗歌的一切特点特色之产生、之发展、之成熟完美——而且这是经过了祖国数千年文化历史上的无数艺术大师们的探索、实践、积累而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二 如何普及国学文化?

经过一番寒彻骨,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发展成一个主流趋势,在将来的发展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股趋势中更好的发展自我?中华文化培训课程中说到:诵读国学

文化经典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我国国学文化教育史、所有大师级人物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告诉我们,从小诵读国学文化经典意义重大,好处很多。

一是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少年儿童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就会逐渐变成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好人才。

二是可以培养良好的记忆力,开发智慧潜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例如,现在全国有的5—6岁的小朋友就能轻松地熟背《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大学》、《论语》、《孟子》、《庄子》、《唐诗》、《宋词》等几万字的经典原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三是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中国的语文教育史告诉我们,中国语文的学习有它独特的规律。不从小读好经典古诗文,是学不好语文的,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功底的。例如,在过去,只要读了两年或三年老书(即国学经典)的人,就会作对联、写诗,很有文化底蕴,而我们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学了16年语文,有的写信也写不好,文章写得都不通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国学经典读得太少;其二是诵读国学经典的年龄太晚。

因此,我们要组织和指导孩子们从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切切实实的打下国学文化的童子功。四是可以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俗话说,语文能力是学习的工具,是开启其他学科大门的钥匙。如果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了,那他们的审题、概括、表达、理解能力肯定会增强,这是对他们学好其他学科肯定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他们进入中学后,因为有了扎实的国学经典功底,因此他们学习古文时会学得很容易,学得会很快,花的时间会很少,这样,就会腾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学科成绩,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 风俗, 精神的总称。[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 凝聚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 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 把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是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相互融合, 交互在一起, 凝结在一起, 有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二)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容之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他没有走向极端化, 虚怀若谷, 纳天下之学, 才使他没有中断, 充满活力而且经久不衰, 在当代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 仍然盛行。

(三)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 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究天人之际, 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方方面面。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对现世世界有一个超脱的认识, 不迷惘。《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商业、销售等方面应用的更广。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 不能割断的历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文明, 像古希腊文化, 古巴比伦文文化, 古罗马文化等, 但是从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有韧性, 因为他们都曾一度中断或者消失, 而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 从不停息, 至今仍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从夏朝开始, 国天下至家天下, 中国文化开始有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到了秦始皇合六国, 一统天下之后, 他统一文字促进后来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三国魏晋时期, 文风开放, 形成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的魏晋风骨。南北朝时期, 佛学盛行, 甚至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现象。隋唐时期首创科举制, 兼容并蓄使得是文化大发展, 代表人物像有诗杰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宋朝尤以词盛行, 有苏东坡, 李清照, 辛弃疾等。到元朝时人们则喜欢传唱曲, 明清以小说为主。近代人们是比较推崇孙先生的三民主义, 当代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经历过几次重大的灾难。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些古文典籍失传, 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文化单一, 缺乏活力;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 禁锢了文化的发展;近代五四运动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片面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看成糟粕;当代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大洗劫。虽然历经种种磨难,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不断生长, 在世界舞台上大方异彩。

(二) 中华经典箴言是终身追求

中华经典的箴言包含方方面面, 修身、为人、处事、追求等, 短小精悍即讲明大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说,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而精神食粮却缺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往往会感到迷惘, 不知道一切为了什么。中华经典箴言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像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要自强不息, 要有所追求, 而且这种追求是终生的。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苦心人天不负, 教我们要坚毅、拼搏等。中华经典箴言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学习中华经典, 让其慢慢浸润我们的心灵, 内化为自己的灵魂, 外化为自己的身体力行。

(三) 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让后代感知中华文化的神奇, 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加了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人民。要爱国, 首先要让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的魅力, 在心灵深处是觉得他们是值得我们爱的, 并且值得我们为此付出的。只有热爱我们的国家, 才有决心, 有信心建设我们的国家, 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只有国民心往一处系, 劲儿往一处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远吗!

参考文献

[1]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 2013.

[2]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引言

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对“中国梦” 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都在积极进行当中;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体现,各地高度重视“中国梦”的活动开展,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战斗性,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但也有人对“中国梦”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这就不免给“中国梦”开展的效果上带来一些折扣;究竟新形势下“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是沿袭老套还是别出心裁?如何开展“中国梦”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中国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一)“中国梦”由来已久

南宋时期的陆游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激励着广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后辈们。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吐露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中国强国梦”让中国人做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例数一下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可以清晰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彻底的当家作主,这才让百年中国梦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二)“中国梦”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洗礼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但目标始终就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为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美好、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这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源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习染,而这些传承和习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中国梦”携带着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梦”是优秀传承的内容实质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很多方面,几乎以一概全,但在实质上“中国梦”强调的重点在于三个部分:

(一)“中国梦”平台的思想沟通交换

“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它是交换思想的平台,大家在自己的“中国梦”上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推心置腹的陈述、言无不尽的想法沟通、直言不讳地道出我们梦想的原点;梦想的原点产生于实践活动和内心的渴望,内心里的渴望也在于对实践活动的修正,同时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改变、向往和期盼;在“中国梦”的整体框架下,个体相互思想交流的通畅性,使得相互参与共同目标实践活动思维运行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同一个“中国梦”将梦想的原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对整体宏观的思想沟通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中国梦”行为的约束监督

“中国梦”不是坐下来的等待、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想,也不是海阔天空的谈发展,或者是漫不经心讨论问题的座谈会,“中国梦”要求全国人民要行动起来,以行动来实现心中的目标;有行动,就会有对行动的评价,“中国梦”概念的延伸是对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监督评价,并且在这种评价状态下对未来工作进行探索和安排。

(三)“中国梦”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

“中国梦”的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彼此正确信息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从而达到同一个认识的基点。这就形同将自己的想法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以此真诚相待,来共同面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梦”是对人们思想的自身修复、“舒筋活脉”的一剂良方。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利器”,是“砍杀”消极情绪、“斩除”堕落思想、震慑负能量的有力工具;“中国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的运用,有助于国家内部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有差异;但“中国梦”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的思维归结于一点点位,使得发挥群体的智慧、调动群体的积极性成为了最现实的可能。

三、“中国梦”优秀传承的形式重要性

(一)“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惯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讲求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意识,就没企业的责任,也就没有企业的信誉。我们可以用来延伸到“中国梦”;如果纯粹把“中国梦”当做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就会容易造成没有创新,流于老套的局面;由于没有创新,使得人们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潜心挖掘思想内涵和精心的准备、详细的谋划;造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不到位,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失去了“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二是在很多人的“中国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是金”。即使针对违背群体梦想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也大多对问题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这种形式导致 “中国梦”质量低下,需要得到改进。endprint

(二)“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优秀传承作用发挥

“中国梦”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树立梦想时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立“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梦想”的方案,因为梦想的广博性,具体处置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梦想”这一主题,要引导人们探讨寻求解决实际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问题方法,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面、流于形式,而需要集中思路和精力,“剥洋葱”般层层细细撕开,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酝酿和思考;流于形式的“中国梦”,并不能抓住实现梦想的重点,更不能有效寻求找到梦想的路径,当然也就可能偏离“中国梦”的轨道,继而削弱了“中国梦”的作用。

(三)“中国梦”的作用

(1)中国梦”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呢?这个梦想的目标成为了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国梦”要讲求质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要讲求实实在在地为梦想付出的劳动,梦想不是空谈、不是讲对抗、更不是只为私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一个梦想目标之下,进行善意的提醒和修正,这既可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又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抱有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之言语,用广泛的真诚来容纳不同见解的声音,这不但有助于梦想思想意识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齐心向上的凝聚力。以我们历史的优质传承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验和认识,来开展这一“中国梦”活动,将“梦想”思想统一,这样一来心自然就会贴近了,同心协力就会创造出无比的战斗力,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

(2) “中国梦”能日渐增加民族团结力

“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梦想,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雄关漫漫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欲速则不达”是普遍性的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间的沉淀造就出强大的生存法则,使得我们国家久经风雨、屡遭坎坷,却风雨同舟、不畏艰险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底子深厚,向上的动力自然也就高强,在奋发向上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显示出的厚积薄发的威力,将弥散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之中。笔者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梦想,也是一条与全中国各族人民息息相通、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纽带上不仅怀揣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纽带上还携带、凝聚着我们祖先历史传承的古老血脉。在古老的炎黄血脉之下,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才患难与共、唇齿相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梦”强大的思想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样保证和原则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复兴梦想,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史为鉴,精神传承不可磨灭;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它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是我们伟大民族重新雄立于世界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J]. 改革与开放,2012(12) .

[2]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

[3]周灵芝.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习作 篇4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历史名人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庄子、孟子等。)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

(3)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将内容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等。)

(4)展示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全班讨论填写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其它(设置“其它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5)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这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课件展示图片,并对传统文化简单分类。)

类别内容

民间工艺 :陶瓷、剪纸、泥塑„„ 民族艺术 :川剧、杂技、邮票„„

古诗春联 :《望庐山瀑布》、《草》、《悯农》„„

社会习俗 :走人户、办出师酒、送节礼、春倌说春、摆龙门阵„„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饮食习俗 :九大碗、罐罐肉、盖碗茶、鸣堂„„

传统节日 :端午节、元宵节、新年、重阳节、中秋节„„ 游艺习俗 :唱吉利、抢鸭子、舞板凳龙„„

饮食文化 :担担面、麻婆豆腐、酸辣豆花、夫妻肺片、棒棒鸡„„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2.布置任务,合作研究

(1)同学们,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写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2)结合“饮食文化”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 的指导。学生自己选择专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组长、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时间、获取资料的途径等。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3)根据方案,调查研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1.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同学们,大家说一说,家乡有特色的食品是什么?(学生说名称、品种)

(2)师:我们要描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品,如何来描述它的特点呢?或者说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食品的特点。

(3)师:我们要描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品,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它的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学生讨论:可以写作文、写对联、写广告词、写诗歌等等。2.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写作方法。

朋友们,我们家乡大理的名特产数不胜数,如沙锅豆腐、泥鳅汤、煎乳扇、菠菜肉团汤„„在这些名特产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乳扇。

乳扇不仅好吃,而且制作工艺也很特别;首先把奶浆放在锅内轻轻摇荡,使奶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逐渐凝结成一团,再用竹筷把它拉开,摊成薄片,卷在预先备好的竹架上晾干。这样就制成了形似扇子的高蛋白食品——乳扇。

乳扇的吃法很别致。不会吃的人即使买来最好的乳扇,做出来也不会有好昧道。乳扇有两种吃法,第一种吃法是甜食法。就是把乳扇烘烤成卷,在甜茶内浸泡后食用,你为“乳扇茶”这种吃法味道香甜可口,乳香味很浓,吃过后回味无穷。

【小提示】:点拨学生明白:可以从名称、制作、吃法送方面来介绍一种食品。(2)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写作方法。

我的名字叫汤圆,大人爱吃,小孩子爱吃,中国人爱吃,就是外国朋友也爱吃,吃了还赞不绝口呢!我是用水磨的糯米粉做的,搓得圆滚滚的、柔柔的,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小的就像桂圆那么大。刚搓好的汤圆雪白雪白,像一只只小雪球。水开了;把它倒进锅里,一会儿汤圆就飘起来了,这时就可以吃了。熟了的汤圆颜色变了样:晶莹透明,有点带褐色,裹在里面的猪油、芝麻玫瑰、白糖馅隐约可见,个儿也比原来大多了。汤圆又香又甜,揭开锅盖,很远就能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闻到这种味道时,谁都会馋涎欲滴的!

如果你用筷子把汤圆夹到嘴里,只要轻轻用牙齿一碰,甜甜的、香喷喷的馅儿就会流出来。它真会甜透人心呢!如果你没经验,使劲咬一口,这香甜的馅儿就会像一股喷泉,喷射出来,你的嘴角外也会沾满了乌黑发亮的馅油,还会溅在你的脸上、衣服上,这时你舌头一定会感到烫焦似的发疼。

【小提示】:点拨引导学生明白:①以物品名称、口气来拟人化的叙述,文章会更有趣。②写出自己的喜欢之情很重要。③可以从形状、颜色、滋味等方面来介绍某一种食品。

(3)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每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吃汤圆。汤圆的甜津津的,意味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汤圆圆圆的,它象征着家家户户的团圆。海外侨胞吃着汤圆,更会引起一种思念亲人之情。“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呀„„”“吃了汤圆好团圆。”我从电视里看到一个演员在唱这首台湾民歌,觉得十分有意义。台湾人民也和我们一样,以汤圆作为团圆的象征,日日夜夜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小提示】:点拨引导学生明白:介绍饮食文化,要有思想内涵,要注意展开联想,写出象征的意义。这样文章才会新颖有趣。设计意图: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有关食品文章的写作方法,快速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3.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请你拿起笔来,为自己家乡的某一特色食品写一篇文章,或写一段广告词,或一首谜语,或一副对联,或写一首诗,来赞美一下家乡的土特产。你也可以以某一食品的口气,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写一篇关于食品文化的童话故事。(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1.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①自己读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最满意的地方,画出来。

②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找出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帮助别人修改一下。2.交流展示,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同学们,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主题,进行交流展示。板书:饮食文化小新闻发布会

(2)同学们,下面将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规则: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民主推荐: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3)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品,带上食物头饰,以自述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4)分组展示本组最钟爱食品的广告词,上台展示:如今,我们已经和饮食交上了朋友,已经能听懂饮食所带来的语言了。你们的心中也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有许多感受要和人分享。那就来吧,把你要说的话凝成你最想说的一二句话说出来吧!学生的创意作品将展示于黑板上,欣赏评议。

(5)同学们,传统的食品都有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可生活中的食品又是多么喜欢我们为他们实现新的理想呀!以小品、诗歌等形式进行口语展示:你看(出示课件──食品的新理想。如汤圆说:我多么希望小朋友们能更关爱家人朋友,让我们的世界团团圆圆,更美满幸福„„)。

(5)刚才大家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请你结合刚才听到的内容,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借鉴别人的长处,修改一下自己的文章。马上要参加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引导学生用规范的丰富的语言有条理地、有理有据地说话,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有效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3.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1)自己申报最佳奖。

(2)小组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3)评选班级最佳。

(4)请评为最佳的同学,重新抄写,给文章插图,入选班级最佳作文集。或给报刊投稿。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激励学生的成功意识,使学生体验习作的快乐,消除惧怕作文心理障碍。4.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1)拓展延伸。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说也说不完。这些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那就请同学们回家后和妈妈一起做一样自己或家人最喜欢的食品,一起品尝。或为所做的食品制作一个谜语,让家人猜一猜,然后为他们讲讲这种食品所包蕴的故事,说说相关的其他资料。

(2)自定一个新的研究主题,如对联文化、属相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搜集相关的资料,写成一篇文章,在同学间或家人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作文 篇5

相传很久以前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竹声,经常在除夕夜出没,所以人们便有了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还要辞旧迎新,表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每当初一这一天,天刚朦朦亮,我就跳下床,拿着一盒鞭炮就跑出去了,爸爸打开盒子,拿出一串有好几米长的鞭炮挂到树上,紧接着点燃了。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鞭炮声淹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放完鞭炮,妈妈已经煮好了饺子。我们一大家子围着大方桌子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互相说新年祝福,都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就是团圆吧?

吃完饺子,长辈们就开始给我发红包了。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红包又蹦又跳。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6

红木制成的木勺舀上茶叶放进盖碗,用旁边壶中烧开的水淋过,蒸汽携带着茶香袅袅上升。茶泡好倒入青瓷后,不能趁热而饮,要静静地等待茶叶三沉三浮。茶杯凉透茶叶慢慢卷起,宛如一位身着精致旗袍的女人,芽叶紧裹,秀颖饱满。

一家人静坐在桌子前,冬日的阳光偷偷地射进来,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红木茶杯,原本枯燥的茶似乎也有趣了不少,笑意流露在每个人的脸上,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心中。茶散发出淡雅的气息,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梦幻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从中感悟到许多。

我突然意识到茶的魅力所在,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一起品茶,一起谈论茶的文化,一起感受中国的博大精深。在茶中,没有忙碌,没有烦恼,有的是欢声笑语,是风轻云淡,这样不是很好吗?我问自己,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应该为我的祖国做点什么。我相信茶是有生命的,很多时候,我被她清丽和优雅从容的气质所陶醉,想象她如同一位秀美的女子长袖飘飘,气质若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时候茶是非常寂寞的,寂寞的等待一个人的欣赏。 “听说学校要开茶艺课了。”我无意中听见同学说道,心中不免三分激动七分担忧,激动的是自己离梦想又进了一步,但却担忧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挫折和磨难会将我打倒。但转念又想,如果连这点困难都承担不起,那该如何去承担如此深厚的茶文化?“老师,我要报名。”我坚定的对老师说,“那好”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有茶便有爱,有爱便有家。我清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许茶不能改变什么,但它可以带来温暖;也许我不能带来温暖,但我可以传播茶文化。我知道茶的文化不是几个字就能说清的,它可能枯燥无味,可能复杂麻烦,更可能难上青天。但这都没有关系,我还小,我还有很多的时间去努力,我并不是一个人,我有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同学们。传播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传播,而是去理解它,去欣赏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心中的茶文化便是如此,它的存在,是为了构成更多辛福美满的家庭。 放眼观去,似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拥有着一个梦想,一个小小的梦,而他们所做的便是为梦想而努力,“努力不是空话”。我这样告诫自己。 如今,我和红木茶杯已经十分熟悉了,我知道那红木中,藏有一个中国梦。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7

1 中国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中最核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儒家典籍《周易》中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智慧, 蕴含着刚健有为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宽厚仁爱的民本思想, 是中国梦的立根之本, 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不竭动力。

刚健有为的爱国情怀:春秋时期的晏婴说过“利于国者爱之, 害于国者恶之”, 三国时的曹操也曾誓言“投死为国, 以义灭身”, 苏轼则呐喊“报国之心, 死而后已”, 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报国之心;“上下俱富, 交无所藏之, 是知国计之极也” (《荀子。富国》) , “善为政者, 田畴垦而国邑实” (《管子·五输篇》) 等思想则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国之梦。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曹操“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献身气节, 无不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厚德载物的民本意识:“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闻之, 唯厚德者能受多福, 无福而服者众, 必自伤也” (《国语。晋语六》) 、“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篇》)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尚书》) 等思想,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本意识, 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孕育着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丰富思想内涵。古往今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智慧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赴后继, 牺牲前行, 尤其是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 更是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 继往开来, 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共和国, 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沿着这条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梦必将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

2 中国梦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礼记·大学》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勾勒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礼记·大学》中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谓之“克己”、“修己”、“内讼”、“内省”。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墨子、荀子则各自专门著有《修身》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人伦关系。注重“孝道”“和”“睦”。商朝时“教以人伦”, 至春秋时期, 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共 (恭) 、子孝”。孔子亦提倡“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即:父母与子女之间忠诚厚道 (“笃”) , 兄弟姊妹之间和睦亲近 (“睦”) , 丈夫妻子之间和谐协调 (“和”) 。家庭成员各尽其职, 互相体贴, 和睦包容, 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加强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的治国之道。孔子《春秋》中大一统的思想,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念, 荀子“天下为一”的企盼等, 奠定了传统文化中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管子“善为 (治) 国者, 必先富民”的民本治国, 晏子知贤、用贤、任贤的人才治国, 荀子“法者, 治之端也”的法治治国, 孙子“兵者, 国之大事也”的国防强国, 最终“以天下为己任”、“一统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义、尚和、崇正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在汲取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

3 中国梦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文化, 即和合、和谐、中和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总结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 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个体与群体的和谐, 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 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基于此,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几千年来, 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才培养、文明进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与人之“和”。《易经》中, “和”字赋予和谐、和善之意。《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 以保于百姓者也。”其中, “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 强调“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兼相爱, 交相利”, 更是摒弃了人与人之间地位等级、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所倡导的平等大爱。

人与社会之“和”。传统文化中, 以儒家思想为典范, 强调和谐有序, 倡导建立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社会道德体系, 从而形成“仁者爱人, 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有序的社会风尚。墨子认为, 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 主张“分财不敢不均”, “有财者勉以分人”, 认为公平分配产品, 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之“和”。儒家:顺天择物, 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钓而不纲……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道家: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周易大传》中又有充分地阐释:“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努力做到“天不违人, 人不违天, 天人协调。”荀子主张“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鳅鳣孕别之时, 网罟毒药不入泽,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淮南子·主述》中提出“畋 (猎) 不掩群, 不取麛夭 (幼兽) , 不涸泽而渔, 不焚林而猎”, 主张适时禁山禁水, 反对乱砍乱伐、滥捕滥杀。天人合一的思想, 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渊源, 也是古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当前, 传统“和文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2014年5月的国际友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 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 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华儿女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振兴民族强国之路、复兴中华辉煌篇章的实际行动中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承和发展。

4 中国梦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伟大结晶, 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 与世界发展相交融, 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 更具有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因此, 中国梦是富强文明梦;中国梦是公平民主梦;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是祖国统一梦;中国梦更是全球和平梦、世界大同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1.

[2]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16日02版.

[3]窦坤, 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月第10卷第3期.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篇8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

纵观历史,萨姆瓦等学者总结出七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特点: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是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文化是变化的;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文化具有适应性。文化学研究者还指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即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

文化,就其内涵,宏观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观念文化—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2.制度文化—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3.物质文化—服装、饮食、建筑物、交通工具等。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首先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双方语言不同,文化障碍尤为明显。即便是相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也会带来各个层面的语言障碍。即便是互相具有共同的语言,双方文化不同,语言障碍仍然会在词汇、发音、语义概念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问题的各个层面产生。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门外语课程,如何将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责无旁贷。Kramsch认为,文化不是游离于语言学习之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它附属于听、说、读、写的教学。文化与语言学习是血脉相融的,须臾不离地对学习者认识世界的能力提出挑战,使其幡然醒悟自身交际能力的局限性。

文化是世界财富的源泉,人类发展的动力。1998年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以“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为议题的各国政府会议,并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世界经济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纽约联邦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雷·罗森也明确指出,“我们的经济将向何处发展?——那就是文化。”美国着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客观且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在整个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哪个民族,只有积极并与时俱进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整体进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和现代性,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再创新,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把握好这一点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有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与接受,甚至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也来自于中国文化元素,充分证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顽强生命力与竞争力。

语言,信息传播的工具、载体和符号,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尺。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推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除了国力的支撑,语言上的绝对优势不容置疑。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核心所在,更是彼此理解和认同的关键,语言所到之处,它所负载的文化价值观如影随形,“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以微小到不可见的方式达到最神奇的效果。

文化,作为总多人文学科的研究范畴之一,其内容应该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实现以培养语言应用技能为目的,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内容的教学要求。

最初的外语教学,旨在满足少数精英人士阅读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需要,涵盖一些宗教书籍。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外语教学的主要材料即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内容最大程度上反映现实。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即为了解文化的过程。随着外语教学的普及和听说能力的要求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翻译逐渐不再成为学习外国语言的动机和目的,对目的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的探索使得英美概况等课程应运而生。

一百多年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经历了从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到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再到现在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主要阶段。

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在外语教育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它拓展了外语教学法的思路,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对国际文化交流、政治沟通、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一体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跨文化交际学揭示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关系以后,语言教学专家们认识到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因素,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

世界各地的众多学者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之大成,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反之,跨文化交际学影响、丰富和发展传统学科,新生代的跨文化经济学、跨文化语用、跨文化传播学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藉此,其学术领价值得以证明。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国璋先生1982年在《现代外语》发表的题目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论文开创先河。

外语教学与文化水乳交融。各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语言环境不尽相同,其外语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化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发展轨迹大体相同,反映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 篇9

在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比如:尊老爱幼,珍惜时间,乐于助人,信守承诺。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书本里的《凿壁偷光》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家里贫寒,买不起油灯,晚上无法学习,非常苦恼,于是他就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灯光照进来,便可以在晚上读。他还去富人家做工,借书读。这么热爱学习的他让我自愧不如。现在我们有书读,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书可以读,而我却总是抱怨这本书不好看,那本书没兴趣。其实每本书都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只是我没发现而已,所以我们要多看书,说不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宝藏就在书里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学会了“孝”。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所以在生活中,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虚心接受。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虽然不能常常陪伴我们,但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篇10

摘要:现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贪图安逸等错位和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民族魂,塑造民族性格,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稳定性与巨大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2002年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说:‚中华民族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等等,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重拾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立心,重新发现我是谁,树立文化自信心。‛

上一篇:城关镇廉洁履职情况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乒乓球社团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