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2024-05-16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精选8篇)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篇1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状_____作文 400~500字 主要写中国的传统节日 速来

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建设中国特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汉开辟的丝绸之路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许多志士仁人、高僧学者、工役商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把热汗和鲜血洒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经历了**,也经历了改革开外,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也一道与共和国茁壮成长。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传统文化挑战。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另外,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称星巴克开进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呼吁要将星巴克赶出故宫,认为其“破坏了故宫的“神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附和者人言汹涌,反对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冲决一切罗网之气势。反对者认为,星巴克进入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这里开了6年。“星巴克”是美国消费主义精神的代表符号,更多的是与小资、时尚联系在一起,这与暮鼓晨钟、苍凉威严的紫禁城能和谐地搭配吗?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针对这个事件,星巴克全球总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应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分店。我们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开设这家分店的。我们一直并且会继续表达我们对(紫禁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我们也为让这家店适应紫禁城的环境作了认真的努力。而中国的学者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孙晓忠教授认为,当故宫失去皇权后,这个空间对内形成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外则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当代最为中国化的符号。而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种外来的消费文化,它入驻故宫已经不是商业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实际上宣告着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挪用。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在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的今天,纯粹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故宫里的星巴克”则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然而,看到这众说纷纭的局面我有了很多感慨。我认为不管是热爱故宫的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当然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和谐的、美丽的、完整的故宫,而不是一个被广告牌或者是店铺扭曲了的地方。” 这些简单的事实,就很大程度上表明文化的传承与回归,是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虽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对它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全球化面前,文化的传承与回归主要靠我们青年人。我们要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节日的传说、由来以及它的源远流长,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我们应该做到继承本土元素,不断创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同时适当吸收外来艺术中的精髓,融合中西方优势,更好地顺应时尚潮流;争取传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宣传。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输出机制。然而,我们也不必计较哪些是传统,哪些是时尚。需知今日的传统,亦是昔日之时尚。现在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只要是有益的,可以不论中国、外国,传统、现代。这样做,其目标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丰富我们的文化。**同志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我们对当代西方思潮决不能不加区分地全收,而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在吸收优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丢弃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在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会审视和明辨,学会取各家之精华,丰富自己的头脑和阅历,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如果有人问你是否因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你毫不犹豫,像小品演员一样拍拍胸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又问你,难道仅仅因为你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人种而已吗?你略略思考一下,回答道:“中华民族文化璀璨绚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请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什么,璀璨绚丽在哪里,博大精深在何处,源远流长向何方?你,顿时沉默了„„

中国人口口声声说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却不知道其深刻含义,对其了解甚少;一方面打口号,要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同时却又鼓励脱贫致富,“走出去”,忘了自己的本行;宣扬“仁义道德”,鼓吹“儒家思想”,自己却又丧失了最低的道德底线。“只想着救人,没想着回报”的佛山阿婆的呼喊还在耳边回荡,竟被网友说成了作秀,是想出名罢了;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的受欢迎程度竟远远超过了对孔子的推崇;“我爸是李刚”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难道这些只是巧合,只是偶然,不!这反映的这个时代中国人心中最深处的声音,中国的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难道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华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走上街头,不难发现各种外国的名牌车,服饰,挎LV包,喷Chanel香水成了时尚。人们想着各种不同的新花样,怀着非比寻常的热情迎接和欢度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重阳节、甚至春节却冷清了许多,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满嘴 “My God!”“Sorry!”的也不一定就是外国人,更可笑的是这些人未必会说非常流利的英文,甚至对西方文学历史了解少之甚少,当然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知半解,甚至文化修养都不如外国人。一些中国人仿佛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觉得自己骨子里好像少了一些本色,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复兴风潮:“读经运动”,“儒教问题争论”,大陆文化保守主义的“隆昌峰会”;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官方或民间的祭孔活动;央视《百家讲坛》坛易中天与于丹等“学术明星”横空出世;公共节假日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的设定,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但是对传承传统文化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只是一些文化的碎片,不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激起的也只不过是中国人一时的的冲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说几场生动的讲座,几个响亮的口号,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办到的,它需要的是中国民众的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崇尚仁义道德,尊老爱幼,明礼诚信,人际和谐。中国书法行云流水,诗词歌赋飘逸潇洒,戏曲皮影生动有趣,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余音绕梁的歌声,荡气回肠的古典音乐,技艺高超的景泰蓝与一尘不染的精美玉石,一种别样的爱国思绪萦绕在脑海。忆往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思;还有“月涌大江流”的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急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中国人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己的根,而不应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屡遭尴尬的局面,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究其本质则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的继承,如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兼容并包其他国家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如母亲节等;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新,不能一味的固步自封,停留在原地,如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如果与当地的旅游事业相结合,不仅不会消亡,还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对其支持,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对一些影响民众思想,侧重于描写宫廷争斗,奢靡的商业片与小说应给与打击,中国人不能富了腰包后就忘了自己的本源,邯郸学步乃前车之鉴。

在当今日益强势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为一员,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或挑战,然而景泰蓝究竟迎来的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还是萧条凄凉的冬天,选择权将落入中国人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有决定的权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多样性 地域性 逐渐流失原因

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

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

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

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而日本漫画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左右;韩国的各种快餐式的电视剧文化以及网络游戏占据中国市场75%之多。更不用说以绚烂的电脑特技为一大特点的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

以上这些,只是有数据可查的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状况。还有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古老“行当”正在以人们不知不觉的速度离开人们的视野。可曾记得走街串巷的“补碗人”?诙谐可爱的糖人?那些手艺人的吆喝声,渐渐成为记忆中那隐隐的一缕幽香···

更可笑的是,不久前在新浪微博上热门转发的一条关于“爆米花”的微博,有些“00”后竟然不认识那图片上圆圆滚滚的爆米花机器,竟有人认为是什么新型武器!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情况,可见一斑!

三、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原因

经过调查总结,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原因:

(1)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一场类似焚书坑儒的浩劫,从挖祖坟挖到批孔,将中国许多文化遗迹破坏殆尽,各方人才下放牛棚田地,教师成臭老九„„使得中国文化出现空前断层,许多文化古迹被破坏,是非黑白颠倒。

在那时,许多中国古老的珍贵文化消失在“红卫兵”高涨的革命热情中。和古代中国有关联的东西,不论是“糟粕”还是“精华”,一律被打上或“封建”或“资本主义尾巴”的记号,恨不得其万劫不复。同时使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一辈人缺少了对文化探索的热情,人们变得冷漠,对中国文化的流失视而不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之后几代中国人,导致现今中国传统文化消逝的状况,虽然有人提出,但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的背景下,保护起来何其困难。

(2)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时无法适应: 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发展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认;从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看改革开放后,让洋节日和英语上升到一个空前绝后崇高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冷漠的传统节日,受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均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旧时上元节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赛舟挂香符;七夕乞巧节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盂兰盆会驱鬼傩,以表对已故之人的思念;中秋节遥望月亮,祭屈原、插艾草、吃粽子;重阳节,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遥寄情思···

而在现如今,在某些城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情人节送玫瑰花,在圣诞节挂上袜子在床头像圣诞老人许愿,在万圣节举办化妆晚会,“不给吃就捣蛋”···人们认为这理所当然。但如果有谁在元宵节提灯笼逛街,会被人们诟病为过于矫情或炒作,亦或是神经不正常。

负责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语文课,一减再减。反观英语,却重视到无以复加。母语地位,受到威胁,让人担忧中国的未来。反观现代社会,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远远比不上任何一个学习小语种的毕业生吃香!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表上书法是必修课。可是中国的孩子,却患上汉字遗忘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人的一种悲哀。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下被忽视,被遗忘。(3)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普查力度不大,缺乏深入和广泛的对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的了解;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许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科学界定和权威的说明,现有法律不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传承渠道不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

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承程序也存在缺陷。农业社会遗留下的重男轻女陋习演变的有些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规矩,直接导致某些特色技艺走向死胡同,最后消失。怎能不教人惋惜。(4)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中在教育。我国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太单一。对理科的注重适应科技膨胀时代,所学的高数、理化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而在社会上极需的为人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却不给予应有的重视。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著作不为人所熟知,古代文人字里行间的才华横溢我们感觉不到,所记住的只是名句名段,因为考试会考。

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缺少思考,缺少动手能力的学生。真正应验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5)现代生活对传统的冲击: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把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一再简化。

某些古老流传下来的礼义,习俗,手工艺。放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未免太过繁琐。例如:在现今发达的交通情况下,再也不会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况。而古代中国建筑在现代经济洪流的冲击下,也摇摇欲坠。多数老城区被迫拆除改而建成高高的楼房。

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突出重围》的主人公方英达说过:“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是注定要被灭亡的。”所以,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势在必行。

社会环境的浮躁和缺乏文化氛围对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我们国家虽然有长久的历史,但我们现代人的文化根基却不够深厚。提高国人的忧患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怜惜之,热爱之,保护之。19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对下一代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带给他们。另外,还应该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万众一心才能一起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参考资料:

[1] 林国奋 《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价值中国网

[2] 2007年6月19日星期二《光明日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处于关键阶段 [3]甘越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中国-东盟博览》,《海外星云》杂志社,2008年第9期

[4]《突出重围》 [5]百度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篇2

一、基层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

基础部分, 并且决定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 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 走上前台, 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核心的动力是“三个代表”的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此开辟了有关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新的阐释空间。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趋于共识, 重视指数明显上升。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 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

二、基层群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 推动社会发展, 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 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地认识到, 科教兴国, 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 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 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 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是不可思议的。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地纷纷推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活动。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几年以宣传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以宣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文化;以丰富群众生活、自娱自乐与健身强体的广场文化;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 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已经开展得蓬蓬勃勃、轰轰烈烈,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 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 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 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 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烧的大地, 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 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 从而造就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结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种重要的社会生活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四、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 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生活还很贫乏。

中国文化双失语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双失语

大学英语改革的浪潮一拨接着一拨,成绩斐然。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对西方文化了解颇深,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当谈及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时,不仅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英语教师也只是略知皮毛,对其英语表达更是知之甚少。教育部虽将《中国文化概览》纳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却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存在厚西薄中的现象,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从丛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此后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试者在中国文化双语互动英语表达方面十分欠缺。这一现象对文化生态教学是一种破坏,对学习者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一种妨碍,而其背后所折射的隐患更是很多研究者所担心的。目前罕有学者从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管理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鉴于此,本调研拟从上述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的教育应该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令人痛心地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这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文化软实力发展方面极为欠缺,亟待提高。提升和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传承厚重的文化传统,培育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凝聚力,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目的而展开,探索解决问题之途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青岛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状况;(2)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3)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情况;(4)受试者对中国文化双语教学的态度。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1)青岛高校40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负责教学的相关人员;(3)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1—4册(上外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外研社),新标准大学英语1—4册(外研社),大学体验英语1—4册(高教社第二版)。

3.研究工具及其设计

研究使用课题组依据《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设计的调查问卷(英汉两版、正面汉语、反面英语)及访谈,内容取材于《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文化》。调查问卷包括两大部分。前5道题主要调查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态度。后15道题(5道单选、3道多选、4道连线和3道简答题)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的风俗习惯、历史文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历史人物等文化知识。

4.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1/2的数据为笔者亲自收集,1/4为海洋大学朋友收集,另外1/4为青岛大学朋友收集。调查问卷、访谈于2015年3月—2015年6月进行,发放试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8%。访谈采取面对面的对话形式,采访者就中国文化知识用英语对受访者进行提问,受访者按要求用英语作出相应回答,采访者对整个对话过程用录音笔录制,共收集到16份录音数据。对教材的研读分析于2015年6月—2015年8月完成。问卷调查和复听录音所得数据以及研读教材数据都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5.局限性

由于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限制因素,本研究采样范围广度欠缺,英汉版本同现,受试者根据汉语猜测英语表达的成分难以避免,会对数据的精确性带来一定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状况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受试者的英语表达欠缺现状。第7、8、9、10这四道题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给出正确答案,一方面反映出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广泛深远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即部分学生可能靠猜测回答正确。如《红楼梦》的英译中定有“red”一词、《西游记》的英译中肯定有“west”一词,《三国演义》的英译中定有“three”一词、最后剩下的一个必定是《水浒传》的英译。对于英汉表达正确率都较低的第13题,则要求从包括神话、史实和民间故事在内的10道题目中选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让许多同学手足无措。至于14—17连线题正确率较高的情况,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几个传统节日和四大发明较为熟悉。令人堪忧的是18—20的简答题,要求受试者写出“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文房四宝”和“四书五经”,结果受试者不仅英语表达正确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部分学生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也很欠缺。上述知识点是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点,受试者对于这些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英语表达都不尽如人意,何谈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2.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

通过调查高校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可以有效了解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现状。本研究对青岛地区海大和青农大两所高校的16名师生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获得了真实反映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的相关数据。海大目前开设了院级的中国文化双语选修课程,而青大和青农大无论在院级还是校级都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从课程设置方面,至少青大和青农大没有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设任何形式的中国文化选修课。从教学管理角度看,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状况,75%的一线教师反映课堂上没有充分系统地补充相关知识,83.33%的学生反映课堂几乎获取不到中国文化的有关知识。另外对于中国文化读物的获取情况,87.5%的教师和88.89%的学生认为难以找到适合大学生层次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文资料。这说明受试学生课内、课外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的机会非常少。

3.三大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情况

考察目前众多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比重也是有效了解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双语互动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

统计数据中显示三大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四套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仅有零星涉及,这种以英美文化为中心、对本土文化极少涉及的做法使得培养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从谈起,极易导致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由于不能恰当认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所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双语互动难以执行,这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造成中国文化双失语严重。

4.受试者对中国文化双语教学的态度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有5道题,目的是了解青岛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和看法,旨在进一步寻找导致中国文化教学双语互动失语的原因,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有效的建议。

表3的第1题数据反映了大部学生(76.5%)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都是知道一些,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即B项答案。第2题显示出超过一半的学生是通过电视(53.5%)和相关书籍(50.1%)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调查显示,20.9%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另有5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仅有少数同学持否定态度。至于如何开设这一课程,16.8%的同学支持单独开设双语课,37.2%的主张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21.96%的希望英语教学中引入相关的中国文化,而24%的则支持开设汉语的中国文化课。不管以何种方式开设,大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欠缺还是有同感的。

四、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

1.课程设置

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课程如何设置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双语互动能力,更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以欧美研究者的实证研究为例,以Byram为代表的欧洲研究者提倡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应设置独立课程。而以Kramsch为代表的美国研究者则提倡将文化教学融入外语课堂教育教学。以美国的汉语教学为例,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里,汉语课程不是设在独立的中文系,而多设在“东亚系”。汉语课程也如其他东亚语种一样,与东亚地区的文化科目相辅相成。这种模式在北美、欧洲与大洋洲也被广泛地采纳。我们可以参照欧美研究者的实验选择出合适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如采用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综合模式:首先,语言学习应包括最为迫切需要的语言技巧习得,并通过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洞察其性质,从而加强和丰富这种习得;其次,学习语言必须与学习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通过学习者使用包括母语在内的各种各样比较技术手段来达到的;最后,从操某种外语的民族之特征和观念中选择文化诸方面的直接经验是由使用该种外语来获取的,这个直接经验反过来对外语学习的过程做出贡献。或采纳Kramsch 提出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在教学中应当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Kramsch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架桥”而是“划界”——指出文化的不同。只有让学生领悟到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是很大的,才能克服单一狭窄观念的束缚,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依据上述理论框架,我们可以进行自主创新,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进行的中国文化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2.教材编撰

费孝通先生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指出:“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就中国文化教学而言,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应该兼顾中西两方面。在教材编撰时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并重视中西文化比较。对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不应仅仅停留在增加中国文化语言以及中西比较方面的内容层面上,还应考虑到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Kramsch指出,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因文化差异而对现实作出完全不同的想象,即文化的“局内人”和“局外人”对于该文化会有不同的描述和解释。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后,我们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近期内编写出符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质量教材。同时注意配套教学辅助教材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电子化教材建设模式。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跨文化的双语互动就有了教材保障。

3.师资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一靠教材,二靠教师。学贯中西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双语和双文化互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系统地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用英文授课的中国文化教师(大纲要求英文授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寒暑两大假期培养一线英语教师,当然也可以挑选出部分英语语言功底较好的汉语言文化教师参加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4.教学管理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有助于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落实,进而预防中国文化教学“形式化”。另外,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学生选修或必修的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制定必要的学分要求。测试是落实中国文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重要一环。所以,测试者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必修、选修、独立或兼容)来设计测试形式及内容等。只有将上述要求落实到位,中国文化教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不能因为强调西方语言文化的学习而忽视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主导地位。双语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双文化摄入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双语教材必须增加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加强对学生人文和本土文化的素质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民族文化自主性,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构建。

中国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篇4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最古老历史文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有着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绵延万里的长城,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唐墓的壁画,皖南的民居„„这些先人的遗泽构成了我们这个古国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

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养育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文物不仅是文明的佐证,更是传承中的载体。

但是在中国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饱受磨难不堪回首的岁月,圆明园被毁,丝绸之路大量文物被劫,众多国宝流失海外,等等。而今全国各地的各种文物被盗窃,盗掘,走私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遗脉面临着危机,抢救和保护仍然是第一位的任务。面对数量极多,亟待保护的文物,如何把有限定人力和物力及时的,有效地,并首先的投入到抢救那些濒临损毁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

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思考,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开发程度也快速增加了,但是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本身遗产保存到现在已是不易,但人为的过度开发反而加剧了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所以首先要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现状。

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初步解决了游客拥挤对壁画、彩塑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风沙侵蚀危害的防范,但仍然面临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古城遗址的发现,涉及对古环境反演的科学问题。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信息,联系古自然环境变化和人文影响、物质传播的大背景,可能有助于开豁诠释、论证古代文明和古文化的新思路。破解中原许多古城遗址之谜,也需要从重建、虚拟古环境着手。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考虑适应现代环境与生态功能,适度采用现代新工艺和新材料。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

但是文物安全形势严峻。目前文物非法盗掘、走私非常严峻,特别是文物犯罪集团,犯罪分子目前是集团化、智能化、暴力化,所谓集团化,他们不叫盗了,他们说谁去取文物、谁去藏文物、谁去销文物,一条龙,而且速度非常快。

因此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得不令人担忧。从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事业,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和专业技术都非常薄弱,从发展现状分析,面对新的挑战,出现许多应对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定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

损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由此产生很多矛盾。

规划危机。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就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因此,在这个同时充满了生机和危机的时期,在不可能马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

随着21世纪伊始,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上个世纪末,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封建糟粕”,“落后”,“现代城市的疮疤”的全盘否定和发展与保护的辩证认识阶段,终于非常艰难地迎来了一个孕育着蓬勃生机的春天: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愈加具体,出现了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如平遥和丽江古城,江南古镇,上海新天地地段,宁波月湖地段等。它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政府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有识之士们的呼吁等等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和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不一,良莠不齐的时期,现在正处于“双赢”或“双输”的十字路口,其实除了非常显性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输”和“赢”,历史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则很难用这些词来衡量了。(1)

从国家支持的角度,应该说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国家从立法方面非常重视,文物保护法通过之后,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国家就通过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这在历史上很少有的。现在又通过了长征保护条例,就为一项文物保护,国家专门立法,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资金几乎每年都要翻番,增长的速度可能在文化领域最快。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地区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在迅速的消失,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几年立法的速度明显加快,02年新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实施,七个月以后文物保护法的实施条例温家宝总理签发正式执行。从那以后,一批文物保护法规每年大约十项左右的速度在增长,目前已经有四五十项了,包括文物保护工程的、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考古等方面的文物法规,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各地的文物保护法规也在逐步的健全起来。最近国务院又公布了长城保护条例,还要发布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保护。文物调查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软件和应用的技术建设已经在全国逐渐的铺开了。全国馆藏文物的保护状况调查已经完成了,究竟那些需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那些是预防性的保护,这项工作已经结束了。每一件器物目前的保存状态得到了记录,陶瓷类的、纸质的、纺织品类的、金属类的等等。

在人才培养和科技信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开展了岗位培训,连续四年进行培训,在行业上对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进行培训。还有举办各类的培训班,还开展了联合办学,特别是开展了中外合作培训,在这个方面最近有一些进展,特别是国际古迹理事会第一个中心设立在中国西安。在科学技术保护方面,我们现在做了两项重大科学的研究,一项叫指南针计划,就是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一个国家课题。第二个就是我们夏商周断代中国文化起源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面对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文物犯罪三大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来有针对性的加强文物安全的保护,首先博物馆的建设使一批文物珍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条件,同时对各地的博物馆文物进行风险达标的评审工作,并对文物破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出,每年列一批国家级的文物破坏案件进行查出。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说这几年进展比较顺利,比如说2003年明孝陵、明十三陵进入世界遗产,沈阳的故宫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和第十五届国际古迹理事会会议分别在中国召开。今年非常明显,比如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见证国家文物局和有关国家签订了两国文物保护方面的双边协议,这是过去很难得的,国际社会纷纷希望在这个方面加强跟中国的合作。再有考古资料抢救、整理工作步伐加快,考古界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每当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要出版考古报告。

后文物遗产的保护设想和展望。城市和城市中的人都在迈向现代化,认为越是现代化,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追求就会越来越突出,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人们衡量城市文化品位优劣的重要标准。那么首先我认为就是要调整我们对于城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的建设思路,来缓解我们在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比如说通过区域规划来使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压力缓解。比如说通过北京地区的规划,目前已经取得了成效,比如说北京第二国际机场的选址等等,这些都对北京城市保护是一个很好的带动。(2)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止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丽江粑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和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在旅游大潮的促动下开始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个产业。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由于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商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坏。为此,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的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1)邵甬 阮仪三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篇5

组别:第一组

一、导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气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就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新中国,不但有新经济、新政治而且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洋为中用等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不仅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精彩的文化的继承者。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开始影响着中国青年。现代的大学生纷纷追求流行追求个性。向西方看齐。而这往往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逐渐淡化甚至是流失。作为一个国家的后备军、建设者。对别国文化艳羡不已并且效仿践行,对本国的文化却置之不理甚至是概念不清。这无疑是可悲的。而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只是一个文化的继承者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肩负着祖国下一代教育的希望。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是从未间断的。而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上,对我们的要求不止是局限于科技等方面更是要求我们由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是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衍生出的文化精彩异常,但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些年来在网络论坛出现的“你国党”等这些都在透露着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此时,探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通过此项课题的调查,我们将探究当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探究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及认为可行性的改变现状的方法等问题。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更希望能通过此次通过这次的调查唤起当代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的重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职业等问题中看本次群体

此问卷调查采取的是网络问卷的发放形式,所以调查人群的年龄,职业等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此次发放的200份问卷中有88.68%的受访者是18—23岁的人群,而选项中24—29岁和30—34岁等年龄选项的选择仅次于18—23岁的选项占到了6.6%和3.77%。由此中可看出这次的受访人群中多为青年且已有较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在职业的选项中84.91%的受访者选择了“大学生”,10.38%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工作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此次的调查人群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和部分已踏入社会的工作人群。受访人群在经历了较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兴趣程度等问题的剖析 在受访者对“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此问题中,有65.09%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感兴趣”,26.42%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感兴趣”而选择“不太感兴趣”及“完全不感兴趣”的人数占了7.55%、0.94%由此题可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而受访者在对“如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你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是?”只有5.66%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文化太落伍了”、71.7%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太了解”还有22.64%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由此观之,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是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地方吸引你”的多选题上。受访者选择最多的三个选项分别是“饮食文化方面”、“节日方面”、“服饰方面”由这三个选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较为大学生所熟知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能接触到的一些文化。尤其是因为“饮食文化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单只在于我们的文化仅仅流传于文献等地方的表面。更在于它深深的融入于饮食文化等方面从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而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可以说是最适合我们中华民族的食物。自成一门独有的文化体系。而在这三个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服饰方面”不曾重视过及深究其背后深刻的含义。但这几年开始,有不少国学爱好者开始提倡“汉服复兴”运动。这项运动不止在“服饰”方面提出了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要求。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深入的探究了每个朝代的服饰的变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运动在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复兴服饰的同时让当代青年了解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了解我们民族文化是如此的美丽。这样的运动无疑是值得倡导的。

(三)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淡薄的现状看今后的努力

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遇到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淡薄的现状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的单选题中38.68%的受访人选择了“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选项。由此可看出,当前学校教育还是存在着缺失。我们虽然会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着优美的诗词,会在历史课堂中去了解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但却未从中去真正了解所谓的“中和”“中庸而非平庸”亦不曾知晓“八卦”“风水”,“道”并非封建迷性而是蕴藏着老祖先留下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们与西方哲学不同,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而35.85%的受访者选择了“扶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业(例如:服饰,艺术等)”。结合上一条选项我们可 以得出,我们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例如“国学书法”、“国画”、“传统服饰教育”等选修课程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入手在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教授给学生一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艺术技艺。

在“平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的途径有哪些?”的多选题中 有80.19%的受访者选择了“网络途径”。由此可见,在当代青年中受网络传播影响的还是很深的。我们可以在网络方面入手发起“诗词接龙”、“国学复兴”等方面发起网络世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或者借助网络游戏中的NPC(游戏中引导员)任务设置、网络小说等新型的传播方式唤起当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视。而网络的传播途径也更易被当代青年所接受。在这道多选题中还有69.81%的受访者选择了“书籍报刊”的选项,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猜想一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刊物的发行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意思的部分编写出来。这些行为可以更多程度的唤起当代大学生等喜欢阅读书籍的文化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65.09%的受访者在这道题中选择了“历史课本”的选项,我们可以加大对历史课本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导,在输入我国历史的同时,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根治与当代青年心中。让他们在认同历史的同时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等手段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深埋在当代青年心中。在“你觉得中国传统可以在那些新事物中获得新的关注? ”的选题中有 48.11%的受访者选择了“电影产业”也就证明,虽然当代中国的电影烂片居多但是还是有不少受访者认同电影这个艺术表达形式可以更好的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篇6

一、中国跨国企业的现状

世界银行集团一项调查表明,150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文化冲突。中国企业尚未充分利用各种机制规避商业和政治风险,对当地市场的反应迟缓。

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投身于跨国投资、兼并和并购的浪潮当中:联想兼并了IBM的PC 业务,TCL 并购德国施奈德的子公司,中石油花费60 多亿美元用于收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公司。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触角已开始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可是改革开放几十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却极少出现像海尔集团那样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而在手机、汽车、IT等高科技行业也很难打造其国际市场。不得不承认,我国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时,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文化管理上还存在着重视不足、生搬硬套、因循守旧等问题。

第一,理层关注企业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经济层是一个企业的具体执行机构,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强大后盾。但是,在中国海外的经理层有较大的自主性,往往考虑的是企业短期经营业绩以及实现自身收入的最大化,一定程度上与股东的利益有所冲突。造企业的经营目标上,经理层可能暂时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致公司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第二,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管理层不能实现有效协调。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企业经营上,则会显得生搬硬套,不能活学活用,而且等级观念比较深,和员工很难大成一片,管理层和员工有较大隔阂。当然这并不是中国境外企业的通病,但是从这几十年看来,中国受宗法制影响短期内难以改变。而西方国家企业更多引导公司员工按与企业经营环境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惠普公司则重视经理们应公开办公,建立开放式的办公机构,注重保持各个经营核算单位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独立,反对经营中的官僚作风和气息,力图在公司中建立起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第三,经理层自傲不烦,夸夸其谈。

当走出去的公司逐渐步入正轨,经理们就觉得胸有成竹,深谙经营之道。这种行为方式似乎是多年来公司经营顺利、一帆风顺的产物,也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告诫员工戒骄戒躁,保持谦逊的必然结果。长期受这种企业文化影响的公司经理人员无视人们对公司现在的经营方式提出的抗议之声,依然如故,并不加强对顾客、股东和员工三大要素的重视。

三、中国企业要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以下仅针对企业文化的一些缺陷作出相应建议:

第一,中国在境外进行投资,对境外企业经理层难以进行管理,无法协调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时,可以找出两者的利益共同点,比如赋予经理层参与一定比例的股利分配权,或实行奖罚机制即当企业当年利润较大时给予经理层相应的奖励,反之亦然。将两者的利益拴在一起,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其长期发展。

第二,相互尊重对方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当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和经理层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应该冷静处理,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日本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就实行一种员工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方案表达出来放在公共意见箱中,当员工的方案被公司采纳该员工可获得1000美元的奖励。经理层善于采纳员工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充分发挥民主思想,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在管理人的选拔上,要仔细甄别并加以培养。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在选择经理人的时候,要注重对其相关资历和素质的要求,选拔出一批有长远头脑、有领导能力并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人员。管理阶层是公司的宝贵资源,也是折损最快需要仔细保养的人才,因此公司在对经理层的管理上要格外重视。首先,要让管理人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对企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整体的把握,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做深入的研究。在做好整体定位的前提下,再计划每项具体措施。其次,建立经理人对企业的长期归属感和使命感,以企业的发展为其行为目标,建立起两者双赢的局面。再次,要注重对管理层的后期培养,时代在不断变化,管理层需要接受的思想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公司要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推动管理人员公司经营能力水平的提高。

浅析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篇7

一、中国文化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但发展速度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

近年来, 中国文化进出口贸易增长非常迅速,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根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2年, 我国出口文化产品217.3亿美元, 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142.1亿美元, 增长52.5%, 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值的65.4%。同期, 出口印刷品28.5亿美元, 增长7.1%;出口视听媒介产品28.4亿美元, 下降44.2%。此外, 出口乐器14.9亿美元, 增长6.6%。虽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与美国等文化贸易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 文化贸易在全国货物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 仍处于起步阶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长。近几年,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国核心文化贸易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中国的文化贸易也一直缺少权威、系统的统计资料, 没有进行单独统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贸易总体贸易的比重较小。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 中国图书版权进出口权威统计是从2004年开始的。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图书出版贸易在2004-2010年的增长幅度不大, 进口贸易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但整体发展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不可以同日而语。

二、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十分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货物出口规模方面, 中国已超越德国, 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 并长期保持顺差。文化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 但也是一个文化进口大国, 引进得多, 输出得少, 贸易逆差严重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11年中国的主要文化产品出口大部分存在贸易逆差。只有高密度激光视盘、数码激光视盘这两种文化产品是少量的顺差, 电子出版物更是出口为零, 进出口差额巨大。中国文化贸易如此之大的逆差和外贸总体顺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说明中国产品在输出国外的同时并未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非常弱小。

三、文化硬件产品出口优势巨大, 但是软件文化产品出口能力不足

中国海关主要对硬件类的文化产品进行统计, 其统计标准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其中, 文化产品集中在第49章、95章和97章, 其他文化商品分散在其他品类。

2011年, 第49章、95章、97章商品出口额分别为3112331千美元、34331333千美元和377063千美元, 进口额分别是1414681千美元、1435466千美元和41989千美元, 均为顺差, 且与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增长, 呈现了越来越活跃的态势。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贸易中硬件文化商品出口具有重大的贡献, 造成整体文化贸易严重逆差形势的原因主要是以内容产品和文化服务商品为主体的软件文化商品出口能力不足。这也反映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实。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一半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 而非版权出口, 更加说明目前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中的劣势地位。长期以来, 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传统产品, 主要包括美食、中医药、语言类图书和视频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 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和服务以及能反映中国新时代风貌的文化产品并不多见。这恰恰说明了目前中国在全球是制造业大国, 但文化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 贸易内容比较单一, 这与中国有最悠久、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国家地位不相宜。

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

目前, 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东南亚、美国等, 存在着文化产品过于集中的问题。由于语言、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香港和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这些地区遭遇的“文化折扣”较低, 这些地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产品, 是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主要消费群体。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亲近度较低, 但许多海外华人集居在美国, 他们对中国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 因此美国也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种类繁多, 输出地域几乎遍布全球。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他们获得了巨额经济收益, 同时, 在全球范围内也广泛传播了其文化精神。而反观中国, 情况则不容乐观, 文化产品输出国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很单一, 以图书版权为例, 2010年中国总共输出图书版权5691种, 输出地前五名分别是我国台湾、韩国、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美国, 这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总量为3811种, 占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总量的67%。该充分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过于集中, 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化程度很低, 很多文化产品还很难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科学合理的文化贸易结构应该是输出和引进共同发展, 平衡推进, 只有这样, 中国的文化贸易才能快速、全面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打造中国的优秀文化开拓空间。

五、文化贸易的渠道缺乏, 贸易效益低下

当前, 中国文化贸易沿袭了过去的交流方式来拓展出口渠道, 如利用外交手段和“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展”、“中国博览会”等相对传统和简单的模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依靠炒作、依赖政府扶持和名人效应等单一手段仍然是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关注的主要途径, 缺乏对市场细分和总体把握以及对目标市场的选择。然而, 国际文化贸易发达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们不仅已经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中介组织, 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国投资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而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国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警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说:“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学前期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展最快、身心发展可塑性最强,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这一时期教育缺失或不当,则以后难以弥补,甚至会对身心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但目前,由于追求经济利益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呈现淡化趋势,趋向于功利化、实用化。甚至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概括起来,一是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边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往往将学前教育沿袭小学教育模式开展,呈现出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包括时下流行的幼儿双语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比重逐渐下降。

二是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失措。往往以幼儿能背多少诗词、古文衡量教学效果,而不是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幼儿不自觉将传统文化与背诵、默写等同起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三是传统文化熏陶效果不明显。学前教育相关理论认为,“小孩有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幼儿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幼儿人文精神,提升对真善美的认知。目前相关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无科学、缜密的教学设计,不成体系,或者沦为彰显教学质量的点缀,效果不佳。因而,本课题试图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古诗词教学为切入点,对幼儿教育中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

二、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研究现状

(一)国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课程与幼儿教育结合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领域

国外从70、80年代就开始有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热”,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孔子学院”。国外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研究,如孔孟思想、孙子兵法等。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课程与幼儿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可考研究资料比较匮乏。

(二)国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2006年,王炳照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一文,2007年,左雯霞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研究》,2012年,程五一、杨明欢发表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国内不少学者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开展了相关研究。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的意义

(1)开展古诗词课程教育,是科学开展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儿童发展支持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儿童文学、动画作品等存在说教、成人化甚至庸俗、暴力等倾向,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缺失、年龄适应性不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但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该领域人才学历偏低,缺乏充分的教育学科背景支撑,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够。现代教育观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基于全面的学前教育理念,科学的学前教育,其地点应穿越学校围墙,其方式应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其范围应拓展到儿童文化、儿童艺术、儿童用品等儿童发展支持领域。

(2)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之中,有助于幼儿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将进一步增强幼儿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幼儿教育时期,是一个人品行、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融入幼儿教育之中,将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目前相关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无科学、缜密的教学设计,不成体系,或者沦为彰显教学质量的点缀,效果不佳。本项目的研究,对幼儿古诗词教育进行系统分类、编排,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课程融入幼儿教育的机制、建设、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与幼儿教育实现有效的融合,有助于弥补目前幼儿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在内容结构上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幼儿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和发扬。

附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前教育研究专题课题XJK16BXQ09《幼儿教育中古诗词生成策略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周丽妤,女,1981年生,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高校管理。

上一篇:男儿当自强演讲稿下一篇:大召-大盛魁旅游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