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选12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1
摘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及计算机操作的简单化, 使电子传媒通过网络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对文学现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网络对经典阅读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它影响着文学的形成方式、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形式, 长时间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文学经典阅读在文化传播中逐渐变得稀少。本文对经典阅读缺失这一现状进行了探讨, 希望文中内容能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网络时代,现代文学,经典阅读
进入20世纪末期后, 中国现代文学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文学的生存背景的变化是我们无法去左右的。作为一个文明古国,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古人的辛勤创作, 而且也有现代人理念的涌入, 不断的丰富了我国文学的意蕴和内含。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的重大改变。
1 经典文学形成方式的变化
1.1 文字载体
文字作为人类交流信息的承载工具之一, 就其本质, 中华文学作品及传统文化交流就是特定的文化在社会中的一种流动过程[1]。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递都必须需要以媒介作为其载体, 不论以何种方法和工具对文化进行传播, 都需媒介。随着科技发展, 媒介的形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化, 这对文学经典阅读有着重要影响, 文学经典的形成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具大的变化。我们依据媒介的变化将传播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语相传、第二阶段文字相传, 第三阶段印刷相传, 第四阶段电子相传[2]。
1.2 网络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名小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 大量的文学大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古人和今人共同搭建了一座巨型的“文化大厦”。通过对各个文学大家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他们都重视经典文学。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逃不过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网络时代改变了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3]。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 作家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和作家的生活地点、生活状态、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文学家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呐喊》等作品都同它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4]。每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先驱者的结合, 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一代人的精神的合集。经典文学使人文价值能够永恒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 但对这种价值的挖掘和发现往往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经典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虽然剥夺了文化精英对文化的掌控权, 但是却没能获取到经典文学的正真价值, 造成了在网络时代下, 文学作品发展出现了空心化。
1.3 阅读方式的变化
网络的快速发展, 使传统的数据逐渐走向了边缘化, 并且在逐渐走向消失的途中。电子书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传统书籍, 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使文学经典的形成发生变化[5]。在网络时代, 作家创作的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网络上和读者见面, 同时和读者就作品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通过网络, 作品将成为作家、读者、批判家的探讨对象。网络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发展速度, 也使人们的思考形式发生了变化, 文学作品的欣赏逐渐变成了快餐文化,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成为了仅仅是追求感官刺激, 不在是为了心灵冲击和精神上的愉悦追求, 这种变化使文学经典阅读逐渐缺失。
2 解析经典阅读方式
对于文学的学习不能仅去听, 要去读去想。只有通过读和想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中, 我们往往摆脱不了政治因素对心理造成的影响。钱理群教授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由于长时间受政治元素的影响, 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 都会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 而带着政治色彩去阅读就很难走进读者的内心。虽然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价值和革命价值, 如果带着历史情结去阅读, 那么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将会消失在阅读之中, 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在其它文学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浓厚的政治因素将会使部分读者 (年轻的读者) 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久而久者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会消失在变化之中。
经典的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其政治性的体现, 而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一部具有文学价值作品可以起到净化人心灵,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读者在经典阅读中, 往往因时代的独立性而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 从而心灵同经典阅读之间将会形成隔膜, 使读者的心灵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距离, 缺少了读者的支持, 作家写作的动力也会逐渐消失, 长时间的发展下去, 经典阅读将会消失在文化的海洋之中。
网络文学的出现使阅读受到了一种新的解析方式, 自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字兴起后, 经典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城市快节奏生活, 巨大的生活压力使深度阅读已经成为了历史, 反观轻松的现代网络文学更加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阅读形式。网络文学的特性、读者在网上交流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 促成了所有以读者身份上网人员在网上进行交流的局面, 而且所有网民在交流中相互都是独立的, 不受到任何人的约束, 这种“绝对自由”导致了戏弄经典、嘲讽经典、改造经典情况的发生。
3 解析传统文学价值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都有着一颗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心, 因此他们在创作之中都带有着浓厚的时代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改变, 但其根本性质并没有消失。从古人的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到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真实情感写照, 对读者的心理都会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这种文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深度阅读才能够体会到。
网络文学作品的兴起同传统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网络文学作品更多体现的是娱乐性质, 而不在是历史使命感, 正所谓“茶余饭后”当不得真, 仅仅是消遣而已。娱乐形式的小说在我国的文学道路上曾经遭受过道严重的批判, 将文学当作失意或者得意时的一种消遣游戏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掩埋, 然而在网络时代, 这种创作呈现了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从当代的一些作品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 那种使命感已经不再存在, 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娱乐性质, 供人消遣, 调侃经典之作。可以说文学经典阅读的消失很大原因是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缺失。例如我国当代的代表作家郭敬明, 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 其作品中体现的是深厚的物质文化, 这种体现并不是由于作家本身的思想造成的, 而是作家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影响。名车、名包、名表、在小说中层出不穷, 这对读者的思想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而现在的80后, 90后对这样类型的小说却是情欲独钟, 久而久之, 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4 结束语
文学经典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作品放在原地只一堆文字的叠加而已。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得以体现, 它是读者和作品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产物。经典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一个辽阔的意象空间, 对读者的人身会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读者, 在经典阅读逐渐淡化的今天要用心去读, 体会经典阅读带来的好处, 消除同经典之间的隔阂, 从而感染身边的读者, 使经典阅读恢复其本身的魅力, 使这个喧闹的世界在经典阅读之中能够恢复一丝宁静。
参考文献
[1]官蒙.论网络全球化中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 10 (14) :13~14.
[2]付静.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 (14) :12~13.
[3]王瑜, 刘铁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7 (10) :19~20.
[4]王静.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10 (17) :21~22.
[5]陆丽霞.浅谈网络文学对传统的解构[J].改革与开放, 2010, 10 (8) :19~2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2
和很多同学一样,一开始对这门课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语文课,给我的感觉都是挺无趣的,一开始业并没有想着好好的上真门课。只是想混学分而已。记得一开始选定这门课的时候,因为有好几个老师都开了这门课,所以在几个老师间挣扎,最后选了这个姓比较特别的老师,虽然现在而言并不知道其它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但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让我很喜欢的老师。所以让我自己感到讶异的事情,这十二节课,几乎每节课都在认真听课,这真的不是讨好老师的话。不能说不喜欢文学,但相对而言了解浅薄,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感兴趣。
每次开始介绍新的作家,老师都会先介绍作家的生平,以及一些名士对作家的评论。先让我们对作家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作品。
第一节课介绍的仍是我们90后最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似乎讲到现代文学首先就应该认识鲁迅。我觉得90后都可以说是读鲁迅作品长大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但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所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反复老生常谈的,他的童年、他文章的犀利性、他的弃医从文、他的爱国精神。鲁迅是在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偶像,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不崇敬鲁迅,只是用“偶像”来形容太浅薄,所以现在是尊敬鲁迅先生。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另一方,他的感叹词,标点符号的用法也让我印象深刻。用老师的话说“鬼斧神工”,用我的话说“不好理解”,至今仍记得鲁迅先生喜欢在省略号之后用句号,但小学的时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省略号之后是不再用句号的。已经记不得当时老师是怎么解释的了,当然这问题也没有必要深究。前段时间有个新闻非常轰动“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个人觉得小学、中学阶段初学阶段可以在历史课本上加强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语文课文上可以稍做减少。
上了这次的选修课,老师重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两端感情已及鲁迅先生对孩子的热爱。鲁迅现在对朱安的薄情,曾被很多人拿来与胡适做比较,被很多人诟病过,但我认为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更是一种折磨,两个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理念的人,该如何扶持走完一生。经老师介绍也了解到,鲁迅也并非对朱安薄情,为了保全朱安的名声,并没有与朱安离婚。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许广平的伟大。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不幸的,与许广平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从介绍鲁迅与许广平及孩子的幸福生活,以及后来周海婴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平常生活中并非像他的文章给我们的感觉那样。这节课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个另一方面的认识,所以在上完课后迫不及待的到图书馆找《鲁迅回忆录》——许广平版,但可惜没有找到。但以后一定会抽时间看有关这方面的书,比如《两地书》。
另外一个让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就是,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的争论。两人之间一开始对卢梭不同的看法引发的争论,到后来演变成阶级的争论。鲁迅的犀利也由此略知一二,但这种犀利就不能完全用尊敬来形容了。由此看来,也大概可以理解到为什么有人说,韩寒是当代的“鲁迅”了。
除此之后,还有一方面想了解的,但可惜的是老师没有介绍到的,就是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以及矛盾。
因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之间的恩怨,介绍鲁迅先生也由此介绍了梁实秋先生,对梁实秋的了解比较少,对的作品也了解甚少,十多周过后也大概忘了当时讲了什么,不是在写鲁迅也忘了有介绍过梁实秋了,也只记得梁实秋先生的两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歌可泣、堪称经典啊。
紧接着介绍了,跨世纪的文学家——冰心先生。现代少有的女著名文学家。冰心与巴金先生的友谊是一段佳话。提高冰心也必提到巴金。巴金现在同样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所以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当然也介绍巴金,在讲到巴金的时候,有点暗自开心,因为在我阅读的少之又少的文学作品中有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终于有一本作品不是因为语文课本有才读的,而是自己私下拜读的。虽然之前有阅读过,但也是在上完课之后才了解到原来《家》的故事的原型是巴金先生的“家”。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了解一不作品,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是十分重要的。
以前对巴金先生的作品只知道,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但上完课后知道他有一部作品可以说超越《家》的作品——《寒夜》。一定会抽时间拜读。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调节 篇3
关键词 图式调节 世界图式 文学图式
图式的调节是指“对图式进行修改并对其成员的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Stockwell,2002:79)。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重复地解释新的信息,即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存储在脑海中时,原有图式的某些特征就会被调节。例如,人们通常遵循自己脑海中的行为图式去做事情。根据已有的经验,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通常是先就餐后买单。但是如今有很多餐馆要求先买单后就餐,这让很多人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很迷惑。这样一来,在餐馆消费的行为图式就需要加以调整。
在中国经典诗歌中,图式调节是指图式内部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从而导致同一个世界图式对应多个文学图式和意境的局面。其中,世界图式与文学图式、意象与意境都是不同的概念。世界图式是关于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相当于物象。文学图式是关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的客体的知识。意象是指被赋予了主观感受的客观物体,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等同于文学图式。意境是指在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诗歌中意象的文学图式。
根据对文学图式调节的不同程度,图式调节可分成“图式变迁”和“图式变异”。图式变迁是指新的文学图式与典型文学图式有稍许偏差。图式变异是指意象的文学图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
虽然通过文学图式变迁所形成的意境虽然有稍许不同,但是不会打破原先的经典文学图 式。譬如“月亮”在经典诗歌中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思念之情的来源不同,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月亮”的文学图式是不同的。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 李煜的“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了诗人的亡国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张继在秋夜漂泊他乡的孤单寂寞。由于诗人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诗人的个性和在写诗时的情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虽然由于“月亮”形成的意境有稍许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同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变迁还丰富了“月亮”这个意象的涵义。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变异的认知机制是在语境干预下的认知凸显转移,即从文学图式的一个特征转移到另外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用来表达主观色彩的成分由一个变成了多个。譬如“柳树”文学图式的主观成分即可以是“离别”,又可以是“故乡”的象征,还可以是“遣愁”的凭借。
“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是用来表达“思念”情怀。例如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明月”这个词激活了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所以认知凸显这个认知加工环节没有发生作用,月亮的典型图式没有被修改或调整。但是由于月亮的物理特征,它还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因此,月亮的世界图式就衍生出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学图式来,一个是表达思之情的月亮,一个是表达亘古不变涵义的月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激活了月亮的世界图式,世界图式继而激活了有关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语境的干预下,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思念”上转到了“永恒不变”这个特征上。此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调节为另一个文学图式。
但是不管是图示变迁还是图式变异,文学图式的调节只是对原有文学图式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不是完全颠覆。这种调整只是增加了某些特征到原有的图式上,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意境。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图式调整是根据语境将一个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使凸显的新特征与诗歌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文学图式的调整可以丰富文学图式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2.
[2] 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 London: Longman,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4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关教育是中国人性中的重要保障, 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重大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精神意义上的“民族性”, 它的教育决不局限在各种课堂上, 而是全民族必须担当的文化责任, 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在精神物化倾向已引起我们警惕的今天,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帮我们寻回和保持灵魂的安宁, 它昭示着人们的道德高标, 是民族的审美简史, 也是典籍之中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 有着含蓄蕴藉的人生意味。
1.道德高标。
“道德”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贯穿性主题,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叮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铿锵誓言,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生动图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高度, 都在推己及人的神圣思考中传承下来, 并将传承下去。
2.审美简史。
文学经典中一以贯之的“穷达观”深刻影响了甚至标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审美取向和人生抉择。“屈子袭兰芷之奇芳, 怀琬琰之丽质, 抱匡济之高志, 遭流放之幽忧, 行吟荒泽, 眷念宗邦。其不能自已之情, 与无可告愬之语, 一托于文辞以见。遂能乘风人之续, 开辞家之宗, 而为百代之仪表焉”[1]。从《诗经》对庞大青铜礼器的歌赞到魏晋山水诗与唐代田园诗的脱胎, 再到宋人为一块端砚半亩方塘而生出的哲性低吟, 无不标志着传统士人思想的转变;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审美理想也一变再变, 从具体作品中亦不难看出女性审美标准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的重心转变;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中唐大历诗风也显示了唐人与政治兴衰密切相关的从宏大到纤巧的审美流变。
3.人生意味。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相关时代的生动镜鉴, 单是从一部《诗经》就可寻到先民人生华彩的各个章节。“听到‘关关雎鸠’的鸟鸣, 就引发了对‘窈窕淑女’刻骨铭心的相思;看到‘蟋蟀在堂’的场景, 便生发出‘岁聿其莫’的时光流转的悲凉;田间劳作, 描绘的是秀野上‘薄言采之’、‘薄言掇之’的劳动畅快;战场厮杀, 抒发的是内心里‘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的慷慨豪迈;乡人聚会, 是‘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的欢天喜地;宗庙祭祀, 则成了‘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的庄严虔敬。男女相约, 记录着‘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的活泼与俏皮;夫妻对话, 表现出‘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的诙谐与幽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歌声即生存。’正是在远古先民的歌唱中, 诗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 形成了中国古代以诗为核心的文化风范”[2]。 可见,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尤其是那些抒情性十分强烈的文学经典仍是我们灵魂的天籁, 它让我们保持清醒、从容, 并一步步走向完美。
4.历史叙事。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对中国人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忠实记录, 虽然不是正史, 却始终背负着与史家相似的人文使命。文学史上有“诗史”之称的并不只有历来为人称诵的杜诗, 白居易、杜荀鹤和更多将历史写进文学的诗人诗作都可补史之不足。就连《长生殿》与《桃花扇》这样于舞台上常演不衰娱乐大众的戏曲作品也都取材于史实, 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 孔尚任更是直言自己的作品是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源, 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水浒传》、《三国演义》直接以历史为题材, 《西游记》虽为神怪小说, 仍据一些历史事实展开。而《警世通言》中依托历史事件或假托为历史掌故的竟占2/3。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直接载体,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客观表达, 而大学中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中也从没少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讲授与传播。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时代与今天相距较远, 其具体教学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扰。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教学就应该首先强调其无可替代的精神属性, 并全面探寻其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真正地被现代人接受, 并能够切实地为时代服务。
二、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为了实现“古为今用”的伟大理想, 多年来我们已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比如, 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引入教改理念, 在重视对象因材施教的同时强化该课程的思想性与实用性;持续进行新路径、新方法的探究, 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坚定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角度、重塑自己的形象,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还有依据社会文化现状、人才需求现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 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上入手, 力求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具体为:一是坚持双重视野, 重视世界文化的大气候, 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形成的鲜明个性;二是运用多种理论武器, 把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此外, 仍有一些关键措施易被忽视但却不可或缺:
1.借重教学优势, 宣扬“国学”地位。
“国学”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但主流之外的《老子》《庄子》以及魏晋玄学也同样意义非凡。在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处于相对“通俗”地位的文学经典在人群中分布最广, 最易于被人接受, 也有能力成为宣扬国学地位的最佳手段, 它们也因之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重点推介的对象。
2.加强经典品鉴, 发掘“多育”功能。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往往要依赖于多种学科和多项教学内容的共同作用, 而文学经典就是其中一条至为便捷的路径。从《论语》开始的至圣先师的教诲就是德育与智育并重的,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指称带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却也与他现实中的跋涉至为切近;谢灵运、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中总也少不了屐痕处处的身轻体健和心旷神怡;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人生意趣里也自有躬耕垄亩的别样所得……在诸多经典之中, 文学自身不可或缺的审美属性与更多的教育属性、社会属性相融合, 成为具有多用功能的教材, 对受教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坚持本土策略, 弘扬“批评”传统。
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使太多的人形成了“言必称西方”的学术习惯, 却忽略了外来的手段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中国古典诗学范畴、批评形态、理论体系都已相当成熟, 也早被运用自如, “它既是一门实学, 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 ‘钻之弥坚’, ‘其味无穷’ (颜渊、程颐语) , 可以给人带来洞幽烛微、鉴影度形的知识与智慧;同时, 它也是一门理论, 呈开放的态势, 能容纳多种现代思维”[3]。说起杜诗没有人会忘记富于批评精神的《戏为六绝句》, 早于它的《文心雕龙》, 略晚于它的《诗品》, 甚至更晚的《姜斋诗话》《人间词话》等一系列批评之作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高度, 也彰显着中国人的思想高度。
(四) 提倡学以致用, 尝试“古诗文”写作。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共同主编的《中华腾飞的百道难题》一书提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早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了, 写作已成为中华腾飞的一种阻碍。曾几何时, “对案至不能就一札” (郑板桥语) 在古代文化人那里, 决不单是一个人能力的匮乏问题, 而是直指他道德、人格的一种巨大缺陷, 是件极其丢脸的事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1981年创作的小说《徙》中借主人公高北溟之口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 是把文章写通。”这个目标我们显然还没有实现。写作, 事实上已成为中国能力的一块短板。在港台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还有写作这门课, 可视难易程度引入对联、绝句、律诗、词、赋之类多种文体形式的写作。但在我们的身边, “口占一绝”的功夫似乎早已成为过去, 我们实在不敢指望连写作白话文都深感艰难的大学生熟悉旧体诗词和文言文的写作, 而这种写作能力又恰恰是现代教学应该培养和具备的, 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回到古人的文学创作语境中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作品。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并且特别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还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从文学史和人们灵魂深处脱颖而出的瑰宝, 有着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灵史等诸多维度的崇高意义,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势下, 在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文化格局中, 在消费文化语境里,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教学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力量的冲击, 所以我们必须应对得法、应对得当、应对有力、应对有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 2007:73.
[2]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 2010:354-355.
中国现代抒情经典诗歌精选 篇5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果》
席慕容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
如果太阳愿意
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
如果爱情愿意
我可以永不再出现
如果你愿意
除了对你的思念
亲爱的朋友我一无长物
然而如果你愿意
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断落
如果你愿意我将
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
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
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永不再将你想起
除了除了在有些个
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献给黄昏的星》
戈麦
黄昏的星从大地海洋升起
我站在黑夜的尽头
看到黄昏像一座雪白的裸体
我是天空中唯一一颗发光的星星
在这艰难的时刻
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类的昨天
三个相互残杀的事物被怼到了一起
黄昏,是天空中唯一的发光体
星,是黑夜的女儿苦闷的床单
我,是我一生中无边的黑暗
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竟能梦见
这荒芜的大地,最后一粒种子
这下垂的时间,最后一个声音
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件事情,黄昏的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拓展阅读:抒情的句子精选
1、不知又是何时,青春的脸上留下了许多岁月的印辙。岁月的无情,生活的磨练,一点一点的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和我们的心。
2、拥有忧伤,珍视忧伤,人生路上,情感定会丰富多彩,生活定会精致而美丽!真的,有时,忧伤也是一种美丽。
3、爱是一场长久的拉锯战,从我们相识到相知,然后是相恋的一路上,就摆下一场战线很长的拉锯战。
4、幸福就像握在手心里的一块冰,当冰慢慢融化时,那一段简短的距离,就是幸福向你招手的时刻,学会享受幸福,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
5、如今,疲惫心承受着许多生活重荷,在岁月河流里不停地奔走,在风与雨交替里,努力向自己设定理想目标进发,向人生所谓高度不断攀登。
6、我们往往会在别人幸福中,找到自己并不幸福生活,找到物具在漆染之后美丽外层,找到一种错觉里甜蜜。
7、我们每个人都爱过,我相信都是很认真,也许有失去了很久,但是至今想起,还是会隐隐作痛吧。
8、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人过一辈子。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幸福!
9、你爱人,你要用心去珍惜他,他为你做一点一滴,不仅仅感谢他,要记在心里,常常去想想他。
10、你爱人,你要用心去体会,去明白他心,去思考他到底需要是什么,在你思考他需要什么时候,你已经得到了他尊重。
11、美丽在远方,那是陌生的感觉给你的美感;这是你无法到达的地方,就像你无法抵达童话的世界,而只能隔着厚厚的木质栅栏,注目着那些用图片和文字构成的乐园。
12、都说“乐观是一种美丽”,想想其实忧伤,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最真最纯地美,是一种狂风过后平静地美,是一种经历过后沉静地美,是一种至情至性地美,是一种成熟地美!
13、当别人欣赏你地时刻,别人地幸福也在远方,那个美丽地远方就是你;当他深深感受到人生地快乐时,你地幸福,又成为他们地别处。
14、幸福是简单地,它不会带着任何地杂质,只要你有一颗善良地心,你永远都会感受到它地存在。
15、友情不需要过多地安慰,在你最困难地时候,朋友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求任何地回报,互相理解彼此之间地感受,这种情意,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6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载体和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对象和范例。语文教材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存在正野之分和雅俗之辩。到底是意识形态领先,还是文学艺术挂帅,也存在很大争议。其实,哪些文学作品能够进入语文教材,这涉及到知识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
一、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与强社会控制——学生不堪其重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客观、普遍、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价值性的,知识总是受社会价值需要引导而生成。不仅所有的知识都受着价值引导,就是知识本身也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要求,无论是社会和人文知识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如此。这一点在人文社会领域表现明显,因为在该领域,不存在纯粹的事实与观察,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和价值引导的观察。课程知识也同样如此,它是特定主流阶层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人类知识进行选择的结果,总是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所控制,体现一定的价值特性,并为特定社会服务。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培养思想品德的基本材料,是语文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任何语文教材都不可能包容所有的文学遗产,而只能是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对现有文学遗产有选择地加以筛选。也正是通过对知识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一部分文学作品流传下来,而另外一部分文学作品则慢慢消逝。所以,不同作家的作品能否进入课程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体现的是社会控制的原则。进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保存、传递文化,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中介,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文学作品借助教材也得以传承并成为文学经典。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展示着一定的道德伦理与生活态度是必要的,因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总是具有某些一致的价值观念与某种共同的精神,这是维系这个社会或民族的精神支柱。而这些信念与精神的形成,正是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理解,逐渐将经典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与价值的过程。通过文学经典的一代代传递,民族精神也一代代延续,社会因此才能和谐发展。然而,目前的语文教材,首先,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有些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世界,成为了过于遥远与虚幻的存在。于是,在此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以教师表达的课程内容为中介,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对知识的认同和对教师的遵从。其次,文学作品承载了太多国家、民族、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东西,过多地关注作品的伦理道德价值及工具性,结果“文以载道”被提高到一个压倒作品其他价值的绝对地步。如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语文课文的“选文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再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文学经典常常以一种严肃的面孔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来源于教师的解读,而各种评价方式又时常检验着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情况,于是语文教学演变成了枯燥的语法和篇章结构的分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缺乏应有的人文观照。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失去了原有的清新,只剩下沉闷;《记念刘和珍君》成了一把钝刀,只剩下一些条框。文学经典越来越成为载“道”之“具”,严肃的面孔与沉重的思想内涵,使学生难以承受其重。结果语文学习活动被异化,语言教育被淡化,被说教取代。这种预定了学生的发展而置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性、自由与个性不顾,只要求学生接受现存的事实与价值,而不要求他们反省和批判,无视人类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忽视对文学经典意义和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育和拓展的课程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塑造。所以,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传递方式的反思,是我们对待文学经典应有的态度。为此,革新这种模式,提出课程发展的新思维,重构课程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之动力与必需。
二、文学经典的重构与合理的社会控制——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三大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模式,尝试建立一个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全新课程目标体系,均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新课标》建议教科书编写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应该将与学习者的适应、与社会生活需要的协调作为课程变革的起点,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在课程概念生活化取向日益明显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应该选取那些能够从心理上(包括认知、情意和精神等方面)、功能上达至学生,和学生心灵“际遇”,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和生命教化的内容。因为课程的意义是向学习者而生的,为学习者的发展而存在的:课程的每一个结点都应该充满着对学习者身心的殷切关怀,都应该试图和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发展水平,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生态、生存境域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否则,就可能超过学习者理解的阈限,并构成学习者理解课程的障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不是超历史的、永恒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文学经典将不断地被建构,而一些传统经典又在新的视域被置于批判与反省的席位上,并在不同层面及维度被阅读与重写,经典内容正是在这样的重构中被不断丰富和扩展。
北京市语文教材新文学作品的人选与经典作品的退出,这一变化重要的不是课文的变化,而是课程标准的变化,是整个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显露出教材的编写和教育的导向问题,体现了价值倾向和文化选择的转变及社会控制特征的某些变化,从过去那种以斗争、批判、揭露、否定为主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强控型”,已逐步转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弱控型”,文章的价值取向多以正面、积极、美好的面
目出现,并且趋向多元,同时尊重了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中时代性和选择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与指导方针。一方面,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才能更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领悟生存意义。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式的小说和《新鲜的网络语言》等文学作品进入高中语文读本,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人们的文学观和价值观“与时俱进”的结果。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不仅仅要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语言,走进一个设定的语文的意义世界,也不仅仅是感受那些抽象的甚至是飘渺的文化意识,还应该使学生拥有道德、智慧和生存的能力,调动学生人性内部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人类生命的困境并诗性地生活。内容的时代性还能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以扩大视野,使语文教学更接近于文学本身。另一方面,教材具有选择性,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也体现了《新课标》渗透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课标》要求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因为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知识体现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生存境域,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包容力,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尊严等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念号情感态度的认同,结果是强制性的统一国家道德伦理逐渐被稀释,“和谐社会”逐渐形成。武侠小说和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入选高中语文,标志着基础教育观念的突破,标志着主流文化开始正视大众文化,也显现出通俗文学正在被主流文学认可的些许迹象,这一多元化趋势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契合的,既切合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充满着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和关怀。因此,我们希望北京市语文教材的改革能产生某种引领价值,催发语文教学从政治、历史教学中走出来,从过度的政治导向与道德说教中摆脱出来,从而还原语文作为汉语言教学、作为文学审美的本质功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三、文学作品的价值承载与教育意义的生成——教育的作为
按照特定价值标准所选定的课程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它不断地被解构与建构,并赋予新的意义。由此,课程知识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师生互动中建构习得的,是在建构中不断生成并发展的。课程的预置目标不是为了限制师生的教学行为,而是促进师生在亲历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生成意义。所以,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以既定的课程知识为中介的对话交流中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
教育意义的生成过程是学生自身以及在同教师交往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意义的过程,是教材所蕴含的精神生命与学生个体精神生命之间进行交往、对话的“视域融合”过程。意义作为一种价值关系、意义关系。不可能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而获得,教育意义是由学生自觉的理解而生成的。通过理解,形成学生的精神整体与知识或教育“文本”的对话关系和视野相融,才能生成引导个人生活的意义。因此,教育意义的建构需要体现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接受教育的自主性和需要性,体现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所以,语文教学不是单向的独自,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效的意义沟通。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记忆和接受现成的、事实性的知识,也不是将某种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更不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而是让学生通过与教材这一媒介的对话,形成提问和反思的能力,体现课堂教学发展智慧的价值。语文教材蕴涵的学习活动方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包括体验、感悟、移情等。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不再是脱离学生生命的客体性存在,而是承载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蕴藏着历史、文化与生活底蕴的主体性、意义性存在。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将焦点集中在语文知识所蕴涵的意义世界,关注语文知识对于学生生存意义的指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语文教育只有相对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成长有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发展,因为只有意义才能使学生的发展从现实性不断趋向可能性。
教育意义的生成性同时意味着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意义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学生通过理解而把握和建构的。正是学生通过理解建构意义并且进入这一意义关系中,从而在相互作用中能动地选择和接纳教育的引导,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不仅接受而且也超越了教育的引导和塑造,不仅超越了教育存在的现实状态,而且也投入到发展的可能性中,由此在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见,教育意义的生成强调了教育的引导性与学生精神的独立性的通达和融合,强调了学生在教育意义引导下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因此,我们不仅应该使教学生成活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同时也应该把教学生成活动当成彰显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这样语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成为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经验不断重组和更新,学生在教学和课程进行中通过对意义的建构而不断地进入新的存在境域,从而扩大其精神视野,促进其精神成长。
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一方面,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鉴赏,引导学生品味其优美、自然的语言,巧妙的情节构思,领悟小说包罗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数学、医农、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与教育活动及内容在理解沟通中真正展开交流,把握小说将江湖传奇与历史风云、侠义柔情与绝世武功、人生哲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熔为一炉的丰富内涵,挖掘小说对人性的维护和对人道的关怀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高度的人本主义精神,感悟小说对仁道与侠义的思考和赞美。对国家、民族问题的深刻探讨。如此内在而非表面化,潜移默化而不脸谱化说教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教育意义的生成,体现了对文学作品人文内涵的人文关照,使武侠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的同时,尊重和理解了多元文化,也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作品的精神距离,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有助于启迪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材是社会地、历史地建构的,教育的作为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学作品的教学,生成对文学作品教育性的意义理解。为此,语文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承载的价值,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人生之间建立意义关联,使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承领教育的力量。这样,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语文教育也才能真正地对学生的经验更新、人格成长实施意义引导。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7
本届全国农装展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与江苏、山东和浙江3省农机工业协会联合承办, 并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
巨头悉数登场展示饕餮盛宴
2010年全国农装展集展示展销、技术交流、参观考察、贸易洽谈、理论研讨和招商引资于一体, 为展商和参会人员搭建一个汇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综合性平台, 是一次国内外农机产品和技术交流的盛会。
根据全国农装展官方提供的一份数据, 本届农装展参展商阵容十分强大, 包括中国一拖集团、福田雷沃重工等国内知名企业, 以及久保田、洋马和纽荷兰等国外品牌在内的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 (市、自治区) 的300多家企业和部分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参展, 展览面积超过5万m2。
本届全国农装展展出的农业机械种类也比较齐全, 并突出了大型化、高新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参展企业中, 南方所需的水田、植保及排灌等农业机械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据全国农装展组委会统计, 本届全国农装展展出了包括各种整机及配套农机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园林机械、茶叶机械和各种农用柴油机、发电机、各种总成及配件等在内的展品1万多种。
参观本届全国农装展的观众, 也具备了很强的专业性。国外有关农机组织、进出口商, 山东、江苏及东北3省等省市县农机管理部门、经销商和用户纷纷组团参观。据全国农装展相关负责人介绍, 仅江苏省就邀请了1 500名农机大户,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教授、学生等参观展会, 预计在3天展会期间, 接待观众6万人次以上。
全国农装展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 为农机行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用户广为关注的农机大展。本届全国农装展除了传承历届优势之外, 其展示面积、展品档次、参会层面、服务项目及展会配套活动等较往届均有较大的提升, 并与参会各方共同打造产品展示交易、科研成果推介、供求信息交流、招商引资合作和人才引进等平台。一位农机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不无感慨地评价道:“2010年全国农装展以其宏大的气势、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 在全行业和与会者面前, 呈现了一份‘农机大餐’。”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升级
据全国农装展组委会提供的一份官方资料描述, 创办全国农装展的目的, 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展示农机工业企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所提供的新型、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的水平和能力, 在企业、用户、行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这段描述很长, 也有着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全国农装展期间, 成功举办的国际农业机械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联合收割机配套供应体系研讨会和拖拉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讲座, 则是为农机从业人员之间互动搭建交流平台的具体体现。
国际农业机械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以“中国农机产业结构升级”为主题, 农业部农机化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日本新农林社和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等行业领导和专家, 以及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演讲。这次论坛, 为行业全面解读了发展思路, 为我国如何迈向农机工业强国, 如何走好国际化之路, 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联合收割机配套件供应体系研讨会, 则针对我国联合收割机作业适应性较差、部分配套件使用寿命短及产品可靠性不高等问题, 邀请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及相配套的柴油机、变速箱、液压件和胶带等配套件生产企业, 就配套件供应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农机装备准入制度对现有配套件供应体系及相关生产企业将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讨。
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的动力源, 是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近几年,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 大中型拖拉机田间应用范围逐年扩大。对拖拉机的性能、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使广大拖拉机制造企业对拖拉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与应用有更全面的了解, 结合国内外拖拉机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针对目前我国拖拉机生产企业普遍关心的技术发展问题,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所长杨为民进行了拖拉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讲座, 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开拓新的思路。
引渠新鲜活力助力行业发展
全国农装展除了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足功夫外, 还加入了展示行业发展前沿的农机工业新产品信息发布、首创的人才招聘咨询会以及全国炒茶比武大赛等活动, 不但为促进行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参考, 还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搭建了平台。
中国农机工业新产品信息发布会发布的新产品, 是我国农机工业企业近2年来开发并投产众多新产品中的一部分。这些新产品的研制成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也为农机行业的产品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在推广新产品、加快农机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全面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召开信息发布会、与媒体合作、组织编印宣传册和举办图片展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新产品的宣传力度。让一些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适应性强及质量稳定可靠的农机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装备支持, 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才战略一直是农机行业的掣肘, 一方面农机类专业学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 企业难以寻到合适的人才。为了给部分省市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农机工业企业吸纳优秀人才、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平台, 在全国农装展期间, 同期举办了大型农机工业企业人才招聘咨询会。据主办方介绍, 此次人才招聘咨询会有浙江大学、江苏大学和山东大学等近20所高校几十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及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约1万人参加。
全国炒茶比武大赛则是通过现场炒茶表演, 展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茶叶机械单机、成套产品, 具有直接推进技术交流和进步的作用。大赛评选出了首届机制名茶比赛获奖企业, 对茶机技术水平进行了定性, 为行业自身发展及外来资金投入茶机行业, 提供了技术参考模板。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8
本届全国农装展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与江苏、山东和浙江3省农机工业协会联合承办, 并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
巨头悉数登场展示饕餮盛宴
2010年全国农装展集展示展销、技术交流、参观考察、贸易洽谈、理论研讨和招商引资于一体, 为展商和参会人员搭建一个汇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综合性平台, 是一次国内外农机产品和技术交流的盛会。
根据全国农装展官方提供的一份数据, 本届农装展参展商阵容十分强大, 包括中国一拖集团、福田雷沃重工等国内知名企业, 以及久保田、洋马和纽荷兰等国外品牌在内的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 (市、自治区) 的300多家企业和部分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参展, 展览面积超过5万m2。
本届全国农装展展出的农业机械种类也比较齐全, 并突出了大型化、高新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参展企业中, 南方所需的水田、植保及排灌等农业机械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据全国农装展组委会统计, 本届全国农装展展出了包括各种整机及配套农机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园林机械、茶叶机械和各种农用柴油机、发电机、各种总成及配件等在内的展品1万多种。
参观本届全国农装展的观众, 也具备了很强的专业性。国外有关农机组织、进出口商, 山东、江苏及东北3省等省市县农机管理部门、经销商和用户纷纷组团参观。据全国农装展相关负责人介绍, 仅江苏省就邀请了1 500名农机大户,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教授、学生等参观展会, 预计在3天展会期间, 接待观众6万人次以上。
全国农装展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 为农机行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用户广为关注的农机大展。本届全国农装展除了传承历届优势之外, 其展示面积、展品档次、参会层面、服务项目及展会配套活动等较往届均有较大的提升, 并与参会各方共同打造产品展示交易、科研成果推介、供求信息交流、招商引资合作和人才引进等平台。一位农机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不无感慨地评价道:“2010年全国农装展以其宏大的气势、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 在全行业和与会者面前, 呈现了一份‘农机大餐’。”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升级
据全国农装展组委会提供的一份官方资料描述, 创办全国农装展的目的, 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展示农机工业企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所提供的新型、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的水平和能力, 在企业、用户、行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这段描述很长, 也有着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全国农装展期间, 成功举办的国际农业机械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联合收割机配套供应体系研讨会和拖拉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讲座, 则是为农机从业人员之间互动搭建交流平台的具体体现。
国际农业机械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以“中国农机产业结构升级”为主题, 农业部农机化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日本新农林社和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等行业领导和专家, 以及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演讲。这次论坛, 为行业全面解读了发展思路, 为我国如何迈向农机工业强国, 如何走好国际化之路, 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联合收割机配套件供应体系研讨会, 则针对我国联合收割机作业适应性较差、部分配套件使用寿命短及产品可靠性不高等问题, 邀请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及相配套的柴油机、变速箱、液压件和胶带等配套件生产企业, 就配套件供应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农机装备准入制度对现有配套件供应体系及相关生产企业将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讨。
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的动力源, 是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近几年,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 大中型拖拉机田间应用范围逐年扩大。对拖拉机的性能、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使广大拖拉机制造企业对拖拉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与应用有更全面的了解, 结合国内外拖拉机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针对目前我国拖拉机生产企业普遍关心的技术发展问题,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所长杨为民进行了拖拉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讲座, 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开拓新的思路。
引渠新鲜活力助力行业发展
全国农装展除了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足功夫外, 还加入了展示行业发展前沿的农机工业新产品信息发布、首创的人才招聘咨询会以及全国炒茶比武大赛等活动, 不但为促进行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参考, 还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搭建了平台。
中国农机工业新产品信息发布会发布的新产品, 是我国农机工业企业近2年来开发并投产众多新产品中的一部分。这些新产品的研制成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也为农机行业的产品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在推广新产品、加快农机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全面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召开信息发布会、与媒体合作、组织编印宣传册和举办图片展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新产品的宣传力度。让一些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适应性强及质量稳定可靠的农机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装备支持, 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才战略一直是农机行业的掣肘, 一方面农机类专业学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 企业难以寻到合适的人才。为了给部分省市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农机工业企业吸纳优秀人才、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平台, 在全国农装展期间, 同期举办了大型农机工业企业人才招聘咨询会。据主办方介绍, 此次人才招聘咨询会有浙江大学、江苏大学和山东大学等近20所高校几十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及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约1万人参加。
全国炒茶比武大赛则是通过现场炒茶表演, 展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茶叶机械单机、成套产品, 具有直接推进技术交流和进步的作用。大赛评选出了首届机制名茶比赛获奖企业, 对茶机技术水平进行了定性, 为行业自身发展及外来资金投入茶机行业, 提供了技术参考模板。
高中文学经典品读体会 篇9
一、学会从语言中揣摩作者的意图
文字的叙述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学语言就是文字的叙述, 因此, 要想看懂经典的文学, 首先就要读懂文学中的文字叙述。在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时, 首先要将文章中的主要情节捋顺清楚, 然后在对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进行连线, 再对文学中精彩的片段进行反复阅读, 最后对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进行牢记。以上便完成了对文学经典的一个初步阅读。以《红楼梦》为例, 《红楼梦》是现阶段人们从小就需要进行阅读的一个经典文学, 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对其谈谈自己的了解, 孩童对阅读红楼看到的是贾府的繁华, 青少年品阅红楼看到的是贾黛之间的爱情, 青年观红楼看到的是人性的多变, 而中年人看红楼更多的是对贾府盛极必衰的叹息, 是对社会中人性的思考。同一个著作, 不同年龄的阅读, 看到的是不同的事物, 因此, 要想真正的读懂文学, 就需要从文字中真正的读懂作者的意图, 读懂作者的思想以及心灵。
二、学会将情感代入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中
文学的故事是需要用心去阅读, 用情感去解读的, 没有情感而机械的阅读是一种枯燥的观看, 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如何以情感作为文学阅读的辅助呢?首先, 读者可以先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的生平, 尤其是作者在写这部著作时所处的社会、作者人生的时期以及作者在这段期间的遭遇等等, 有了这些资料作为铺垫, 在进行文学的阅读时就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文学的环境、背景中去, 其次是扩大文学对自身情感的影响, 但又能够很好的保持理智, 以情感辅助阅读, 以理智分析文章, 最后是情感的回收, 在阅读完一部经典的文学以后, 被文学影响的情感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影响自身对周围事件的判断, 因此, 读者在阅读完书籍之后, 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情感的回收, 将自己从角色中抽离回现实的生活中来, 然后在对所阅读的文学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
三、学会在经典文学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有很多人在进行文学阅读时, 都喜欢看书中的热闹部分, 很少喜欢看书中人物的结局, 有更少的人能够从书的开头就能看到人员的结局的, 其实, 书中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思想在书籍能够涉及到这个人的开头部分就能够看出一二了, 如红楼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虽然都是喜庆的名字, 但是在人物介绍时, 是按照顺序依次出场的, 如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就能够知道其深层“原应叹息”的含义, 由于这几位人物都是“贾府”中人, 因此, 从故事的开端就能够猜测出其结尾, 即“贾府”的兴盛到衰亡。此外, 还要学会将文学经典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
综合全文的叙述, 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文学经典在高中生身心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为高中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文学快乐, 增加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 更重要的是, 经典文学会教会学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教会学生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以辩证的思想去解决困难。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对高中文学经典品读体会进行探讨的, 首先是学会从语言中揣摩作者的意图, 阅读, 只有看懂文章中的语句含义才会读懂作者的意图, 才会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吸取;其次是学会将情感代入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中, 只有从情感上认同的文学, 才会发现更多文学隐含的价值;再次是学会在经典文学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无论是何种阅读, 其目的都是能够为阅读的人带来一些思考, 而经典文学因为历史、环境等原因, 而不能够将一些思想进行明确的表达, 故而, 在进行文学阅读的同时, 还要学会深入的思考;最后是学会将文学经典总结到知识里进行灵活的运用, 只有能够灵活的运用所读到的知识, 才能够说真正读懂了书籍。
摘要:文学经典的含义是指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考验中获得公认的, 具有美学价值的伟大文本。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阅读文学经典是能够为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书籍, 或是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知识的图书, 这些课外图书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开阔视野, 获取更多具有价值的知识。但是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品位这些经典文学, 仅仅是为了阅读而读书, 这种“边缘行走”式的阅读不仅无法培养出对文学经典的体会, 还会浪费了阅读的时间。本文主要通过文学经典分析的方式来对高中文学经典品读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文学经典,品读体会
参考文献
[1]张霞.浅论高中生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与对策[J].学周刊, 2014, 22:163.
[2]张天明.经典解读的学科基点与体系探索[J].天中学刊, 2014, 04:138—140.
[3]金斌.论高中生感悟文学人文情怀的引领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3:79—83.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篇10
关键词:现代舞,形式结构,情感纠葛,改编
随着舞剧在我国文化艺术产业中的蓬勃发展, 由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舞剧逐渐深入民心, 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主要题材, 由此形成了一种潮流——“经典改编热”。通过改编文学名著来创作舞剧, 一是反映了当代人对于经典文学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二则体现了经典文学的时代适应性和文本特殊性, 其更深层讲则是渗透了当代人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自我情感体验以及人生、道德的价值观念。作为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之一的《雷雨》, 也成为了不同艺术媒介争先改编的对象。本文所写的就是由著名现代舞编导王玫的现代舞剧作品《雷和雨》, 它是运用了一种现代的象征手法去表情达意的艺术作品。本文旨在从舞剧的整体结构和关键情节出发, 对舞剧的改编状况进行浅表透析, 继而衍伸出经典剧作传承与经典剧作创新之间的联系, 从而揭示现代人心理体验的个性化道路。
一、结构安排之紧凑
舞剧《雷和雨》的创作之举在于编导对其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处理,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使舞剧的发展紧凑而富有节奏感。编导在舞剧的开头就呈现给观众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 在“我是四凤。”“我是繁漪。”“我是鲁侍萍。”“我是周朴园。”“我是周萍。”“我是周冲。”这样一段自报家门的开场白后, 故事拉开了序幕。舞台中央依次并排坐着六位舞者, 在幽暗的聚光灯照射下, 他们神情黯然安静的坐着。在这样一种寂静而又沉闷的空间氛围中, 几近压抑的叫人窒息。慢慢地, 他们开始不停的抓挠自己的双膝, 动作越来越快, 呼吸越来越急促……突然, 繁漪将手中的药碗摔向地面, 这一声巨响如同惊雷, 瞬间舞台“活”了起来。六名舞者迅速从椅子上跃起, 在舞台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他们不停的奔跑, 相互撞击、猛烈的拉扯着每一个人, 在夫妻、兄妹、情人、前妻、母子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 他们纠缠的你死我活, 顿时突显出周家混乱不堪的局面。一个圆圈, 圈出了旧时代的社会现实, 漫长无休止的家庭纠葛, 在传统封建体制的统治下, 人们无一能逃出命运的魔掌, 它就是一个永远也走不出来的怪圈。接着, 繁漪与周萍的一段不可告人的爱情双人舞打破了之前压抑、沉重的气氛, 带来了一缕生机——充满着快乐与罪恶, 繁漪由起初的战栗、逃避、不敢面对到慢慢地放松下来, 任由周萍亲昵的抚摸, 他们推拉。缠绕, 大胆的示爱;正当繁漪陶醉的享受周萍的温情时, 悲剧发生了——周萍移情四凤, 繁漪却只有暗自苦苦的舔食自己撕烂的伤口。就在被压抑、悲痛弥漫的情境中, 周冲奔跑出来, 犹如一丝清新的空气给观众带来了瞬间的精神放松, 他自由、忘我的爱情告白响彻舞台的每一个角落, 与周萍那见不得光的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繁漪为爱孤独伤痛时, 舞台上幻生出另一个繁漪与之相拥哭泣, 唤醒了她那绝望的灵魂。突然, 幻影脱掉虚假的面具变成了一个恶狠狠的四凤, 大笑着嘲讽落魄的繁漪;这一切被一个来自远方的青春女神——侍萍清楚的看在眼里, 她讽刺的劝解着繁漪, 让她以死来让男人们永世不得摆脱。故事就在这荒谬而又残忍的循环怪圈中演绎, 矛头不时的指向周朴园、周萍、繁漪、四风等等。可以说, 在这个疯狂而又无奈的现实世界中, 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是对的, 又或是错的, 然而却已经没有了标准。最后, 在轰然的响声中, 所有人都颓然倒地, 走向了死亡的归宿。1
纵观看来, 舞剧的整体结构是在“窒息”、“闪电”、“挣扎”、“破灭”、“解脱”、“夙愿”这六幕场景中紧锣密鼓的展开, 建构了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窒息的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 上演了一场两代人、两个家庭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继而表现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四凤和侍萍这六个人物困兽般的挣扎与精神纠缠。
二、情节表述之独特
该舞剧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 编导创造性的摆脱了以往舞蹈程式化的动作语言, 巧妙的设计每一个人的自身言语, 将身体运动变成了一种灵魂“演出”, 从而让观众看到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生命舞蹈“盛宴”。如:在周冲与四凤的双人舞蹈中, 编导大胆的使用了道白这一特殊的表现手法, 再加上舞蹈队形的空间调度, 展现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我爱你, 四凤。我爱你, 我要告诉你, 我要向全世界大声宣布:我爱你。我要让风知道, 让云知道, 让飞翔的鸟儿知道。我要让每一道飘洒的阳光知道, 我爱你。来吧, 四凤, 快投入我的怀抱!”这段青春的爱情宣言如朝阳般灿烂, 却还是不足以表达周冲内心那炙热的情感, 这时编导却在周冲的身后加入了小群舞的辅衬, 这样一来对周冲的道白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进而夸大了爱情的力量。待舞剧发展到侍萍出场时, 也用了一大段的道白。“成何体统啊!羞耻都不顾了竟然跟一个丫头抢情人。”还引用的张爱玲的语言:“一个女人只有忍痛保全自己告别的姿势才能获得最终的美丽。”繁漪的这段旁白实在触动人心, 虽然其言语大于动作, 但它却真实的道出了全天下女人心中的痛, 或是凄苦或是憎恨, 亦透出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抉择。原著中侍萍是一个被压迫被捉弄, 代表下层阶级的受苦女人的形象, 而舞剧中侍萍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颠覆, 她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繁漪面前, 笑看繁漪奚落的人生悲剧。
三个女人一台戏, 一点都不假。在舞剧中, 四凤、繁漪和侍萍三个女人伴随着西班牙风格的音乐, 矫揉造作的扭动着自己的身体, 上演了一出野性十足的“诱惑舞”, 可谓是舞剧中的另一亮点。她们翩翩起舞, 暗自窃喜, 脸上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天真幻想, 那沉醉的表情让人心生怜惜。我们知道, 在保守封建的时代, 她们没有自由, 在铜墙铁壁、密不透风的堡垒中, 她们唯有用这样一种肆虐的方式来排解寂寞, 没有任何出路。最后, 三人舞变成了群舞, 一群身着短裙的姑娘摇曳着身体曼妙出来, 如此的妖娆多姿。周朴园、周萍、周冲最终还是拜倒在三人的石榴裙下, 欣赏着她们, 崇拜着她们、亲吻着她们。我们可以想象,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 所有的女人无一不是为了满足男人的心理与视觉标准而塑造自身, 所以, 只是男人有罪吗?很显然, 女人也已成为男人杀戳自己的帮凶。
由此看来, 舞剧版的《雷和雨》并不是对原著人物情节的复说, 而是在其已存在的框架上, 运用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对编导内心的一种自由表露。从直观感受的描写活跃到了生命的传达, 在情景交融中烘托出一种适宜的意境, 这种意境在人物内心情感的宣泄和各自肢体语言的表达中得以体现。可见, 编导并不仅沉溺于动作本身的形式, 更注重的是舞蹈动作的生命——人物情感的内涵。
三、结语
现代舞剧《雷和雨》的改编与创造, 是编导王玫对于经典剧作现代化所做的努力尝试, 与现代舞糅合的恰如其分。编导在不改变原著思想主题的前提下, 除了融入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与审美心理, 亦真实地传达出其个人生命的体验, 用一种探索创新的实践精神去寻找现代舞剧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扬舞之长、避舞之短”, 不以“讲故事”为主, 而以清晰的脉络结构、细腻的动作语言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为平台, 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重新体会名著《雷雨》的精髓所在。
通过现代舞剧《雷和雨》的改编,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舞剧艺术要想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氛围中呈现出舞蹈审美的独特视角与魅力, 就必须尝试对传统舞蹈进行文化语言的重塑, 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古老的素材, 用现代的手法演绎古老的故事。这种突破对今后中国舞剧的发展起到推动力量, 也标志着中国舞剧艺术走向了更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青弋.中西现代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曹禺.雷雨[M].人民出版社, 1994.
[3]于平.无声的雷不湿的雨——由王玫的雷和雨引发的联想[J].广东艺术, 2003.
传承经典 演绎现代 篇11
佰草集,传承中国文化与养颜经典的一瓣心香,悉心糅和幽谷丛林里的中草药精华与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代美容之苑中的一株奇葩。
璀璨中医文化的现代演绎
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与现代文明,造就了佰草集今天的美容奇迹,开创出国内第一套完整意义上的中草药个人发肤护理系列产品。
本着一份对美的真诚与执著,佰草集汲取了中国文化中“自然、平衡”的美学精粹,对人体各种状态进行全新的界定,提出独到的“虚实平异”之说——“虚即不足,实即过盛,平即平衡,异为异常”;继而写就了现代《肌本论》,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在今天的美容护理界发扬光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肌肤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部分失衡,肌肤都会受其影响,佰草集根据中医美容原理,从整体调节着手,激活自身平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肌肤问题,还你本来的健康肌肤。”
现代《肌本论》来自佰草集
佰草集深信“美必须发自根源,方能美得完全”。在不断完善《肌本论》之时,佰草集采撷名贵中草药的植物精华,并糅合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开发出一整套发肤护理产品,旨在由内而外地激活人体自身的平衡机能,从根本上解决肌肤问题,令发肤、肌体、精神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尊崇中国美容经典,佰草集将传统理念延伸到自己独有的平衡理论和整体观念中,倾心引发现代女性完美的持久平衡,唤醒她们清新、自然、健康的根源之美。
中华文化与国际理念交融
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的佰草集,更拥有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全新的科技、流行的国际理念与创新思维,共同构筑佰草集“清新、自然、时尚、健康”的心意空间。
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化科技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医大学等七个联合实验室合作,汇聚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学、皮肤科学、免疫学等各界精英,不断的开发出高品质的佰草集系列产品,并始终坚持将现代环保理念融入产品生产、包装、销售全过程。
在推出优质产品的同时,佰草集还全方位地关心现代女性的身心健康。从专卖店、Life House、到网站、俱乐部……佰草集以国际风行的时尚方式一步步走进女性的生活,随时倾听她们的心声,留意她们的需要,以传播健康时尚的美颜概念为己任,为现代女性提供面对面的理护服务,与她们一同分享发肤调养与身心平衡的至要秘诀。
草本精华 呵护身心
在仪器文明的今天,现代都市中的每一位女性更是渴望反朴归真,渴望让身心沐浴在阳光、雨露浸润的自然里,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
佰草集献上自然且有效的个人护理系列产品,让每一位女性都能亲身体验源自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活力,缔造属于她们自己的原质美丽。
佰草集的产品萃取中草药的根、茎、叶、花、果的精华部分,现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不仅引领着时尚的潮流,还积极迎和当代女性无拘的个性,在不同层面满足她们的各种需求。
1. 肌本理护系列
佰草集的肌本理护系列,主要发掘源于平衡而表现出的美,主张通过中草药精华来调理发肤,激发身体自身的平衡机制,让发肤从内而外,焕发清新、健康的美丽。
2. 专意理护系列
佰草集专意理护系列针对人体局部肌肤或局部范围内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特别的专效护理,使女性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最温柔、最贴切的呵护,肌肤由此达到和谐与统一。
3. 香怡理护系列
更为令人惊喜的是,佰草集援引中国传统的“芳香疗法”,整合推出的香怡理护系列。萃取珍贵天然植物精华的芳香精华油和基础油,清新怡人,利用珍贵的香氛从内而外调节精神,平和身心,健康发肤,带来纯属大自然的那份宁静与恬适。
4. 品颜理护系列(即将上市)
通过服用美颜护理产品,内外兼修,调理发肤身心,发掘内在平衡,真正体现了佰草集讲求身与心、内与外结合的精神。内外同样美丽,就是佰草集的品颜理护系列。
5. 心情礼品
“礼尚往来”是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佰草集准备了精美的心情礼品,作为闺中好友升华友谊的纽带。
温馨亲近的个性化专卖店
佰草集在提供产品的同时,更将热情、温情、友情一同带来。散发着自然气息的专卖店,以清新、舒适典雅的个性设计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而其清雅别致的产品陈列、温馨亲近的示范区域,所有的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佰草集专业的护理师,不但护理知识丰富,更能以真诚的耐心与顾客交流,让女性们在佰草集得到好朋友般的关怀和呵护,并全面关注她们的需求,及时为她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最近佰草集还开设了LIFE HOUSE,将SPA无与伦比的温馨、舒适完美诠释,让女性在纯粹、精致的自然空间里,舒缓身心,疗养发肤。以自然的无限精华,运用身体五重感官的亲密接触,缔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知心约会 全心交流
佰草集不仅呵护当代女性的外在,更关注她们的内心。“心约会”是佰草集的俱乐部,定期举行各种会员活动,让女性朋友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友谊,交流护理话题的美丽心得。每两月发行的会员刊物《佰草心语》,更是一份不可不读的时尚刊物,护理知识、产品信息、美丽心经——都会一一展现。
而网上的园地“佰草园”,载有体贴入微的发肤知“性”测试,专家的美容护理咨询,时尚科学的美容物语,环保新主张……这就是为了让女性朋友更多地了解产品、服务和活动而设立的佰草集网站。女性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点击www.herborist.com,进入佰草集的线上世界,获取消息,接触更多产品,了解更多护理知识。
从《肌本论》、第一套现代中草药护理品,到温馨专卖店、LIFE HOUSE、“心约会”和网上的“佰草园”,佰草集将中国传统医药美容文化在今天演绎得美伦美奂。她把“自然、平衡”的美容理念带入国际舞台,为现代女性献上源源不断的惊喜,关爱她们的健康、呵护她们的美丽!
“采撷自然的精华,接受自然的馈赠;平衡我们的肌体,健康我们的身心。”
佰草集,一直在努力……
新品推介
这个时节,面部肌肤是不是常有水油不均的困扰?秉承“自然、平衡、健康”的美丽态度,采撷土茯苓、甘草等天然中草药精华,佰草集为你缔造全新护肤产品平衡露。
来自山谷丛林的精灵“土茯苓”,双向调理混合性肌肤,有效控制“T”形区过多的油脂,同时促进双颊干燥区域的皮脂分泌,完善肌肤自身的平衡调节机能;而甘草精华能温和地帮助肌肤抵抗过敏侵扰,为肌肤建立健康屏障。肌肤清透盈润,感觉自然舒畅,更为下一步的深层保养打好基底。
暖春、初夏是肌肤平衡护理的最佳时间。暖风拂面,困扰不再,平和的肌肤为上妆和保养时刻加分!
依托文学经典,创新班级文化 篇12
我们以经典文学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文学“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把经典文学中的精华部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创新班级文化的形式, 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古人云:“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推动班级健康发展的内驱力, 是促进班级管理良性循环的凝聚力。
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指班级教室、宿舍环境的布置、装饰, 班级公共物品等;制度文化指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 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包括班级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规章制度、班级机构和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指班级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思想情感及精神风貌等, 它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主要包括班级发展的最高目标、核心价值观、信念、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学习、道德、生活风气等。
二依托文学功能, 文学经典融入班级文化的途径
文学的社会作用, 指通过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而产生的, 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从中领悟到社会、人生的真理, 并使人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文学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1. 依托文学经典的美感功能, 营造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
第一, 选取名言警句, 打造墙体文化。教育家杜威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 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 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专门的学习学到的, 而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中看、听、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选取经典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学生二次创作的名言警句制作成一幅幅壁挂, 点缀教室和寝室的四壁。
第二, 提炼文学精髓, 为班级、宿舍命名和设计班训。班级文化建设突出经典文学的主题, 营造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 还包括无形的物质文化。提炼古典文学的精髓, 为班级和宿舍命名, 设计班训、班级口号和班歌, 表达志向和追求,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打造积极的班级物质文化。
第三, 设立读书角,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国培根曾说,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读书, 多读书, 读好书, 在宿舍设立读书角。
2. 依托文学经典的认识功能, 建立可行的班级制度文化
第一, 在阅读文学经典中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国学大师李铁城的《新道德经》中云:“治世之道, 在平、畅、正、节。天下为公, 众生平等, 机会均等, 一视同仁。”康德也曾说过, “如果没有了正义和公道, 人生在世就不会有任何价值”。由此可见, 公平正义的重要性。班级的公平正义是一种优秀班级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在文学经典中吸收公平正义的养分, 要懂得只去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而不要去掠夺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从而使学生个个有颗公平心, 整个班级充满正义感进而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班级。
第二, 阅读经典的文学作用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中华文化的闪光点, 例如“和为贵”, 这里的“和”就是恰到好处, 多一分、少一分都是不合适的, 恰到好处最珍贵;《弟子规》中的“事虽小, 勿擅为”, 这些文学经典中所倡导的和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阅读经典文学, 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确立和倡导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十为”和“十不为”, 以此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3. 依托文学经典的教育功能, 弘扬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第一, 发掘经典文学中的正能量, 熏陶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等优良品质。每周通过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方式, 开展“每周一诗”的活动, 学习、赏析一首诗歌, 并且在主题班会上诵读与主题相关的诗歌。文学经典的教育形式是生动活泼, “诗言志, 歌咏言”, 通过经典诗歌激励学生为了目标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第二, 学习经典文学中的优秀人物, 树立“偶像”。经典文学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形象, 学生们从中找寻到自己的“偶像”, 树立标杆, 向“偶像”靠近。
开展“我的偶像, 我的梦”读后感征文活动, 获奖的同学在班会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演讲。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们树立了自己的榜样, 有了前行的标杆, 使目标不再是枯燥的, 而变得充满感情。把这个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第三, 在阅读文学经典中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关系和谐, 建立和谐班级。通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文学经典精髓的熏陶, 强化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使学生不断改变自己, 完善自我,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阅读经典文学的基础上, 开展“励志故事大家讲”活动, 在每个星期的班会上由几名同学分别讲述一个感动自己的励志故事, 在班级形成了人人诵读经典文学, 品读、体味、感悟、践行的浓厚氛围。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 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 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 在班级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依托文学经典, 发挥文学经典的美感、认识、教育作用, 营造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建立可行的班级制度文化、弘扬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探索一条符合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让文学经典走进班级文化, 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